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21 14:42: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第1篇

基本理念

从培养目标看,缺少终身学习的理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小学生为主体,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能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通过比较分析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四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为《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尽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不断变化,但是培养目标始终不变,一直都是: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笔者发现,《培养方案》目标和《标准》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最重要的师德方面,《培养方案》目标上仅仅要求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而没有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纳入其中,而且忽视了终身学习,这是不足之处,但是相比于笔者查阅到的其他19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目标几乎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特别是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等已经全面了很多,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的骨干教师。某综合性大学是使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忠诚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科研、管理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更强调师德,加入终身学习,那就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吻合了。(见表一)

从课程设置看,师德、终身学习方面课程有待加强 仔细分析从2009年至2012年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年教育类、心理类以及实践类、专业类课程都占绝大部分,说明已经根据《标准》大力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各种能力,当然,笔者认为,欠缺的还是师德、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当然这个可以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即我们所说的隐性课程,可渗透实施情况究竟怎样,这是很难把握的,所以,适当的加一些这类课程也是有必要的。

基本内容

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通过比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难发现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赞赏制定者的高瞻远瞩。但是《培养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师德训练方面的课程、终身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课程比重都不大等。总结建议如下:

加设阅读类课程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学就算什么也不培养,也要培养一个会主题阅读的人,所以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关于阅读的课程,以培养会基础阅读、分析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准教师,通过对这样的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猎更多种书籍,通过大量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的准教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教师本身教育理念正确、先进,教师修养高,知识储备丰富、人格魅力强,才能更好地学、更好地教。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职前小学教师专业知识、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方面。通过阅读课的开展,学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发展,《标准》要求的小学教师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增加与小学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整合其他课程 《标准》中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方面分别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在学科知识方面,也明确指出: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培养方案》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真正针对小学学科教学的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只有一门课: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科学)教学论,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培养方案,多开设学科教学方面课程,比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小学数学教具制作等,这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学科知识突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熟练掌握小学教材所有内容,熟练所有内容的教学设计,面试官有可能淘汰这样的入职老师吗?

丰富社团课类别,改变社团课的上课形式 《标准》中多次强调小学教师少先队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切实保证并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进而增强我院学生未来在小学教师职业中的竞争实力,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完善和发展既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可是,学院大力着手的社团课的开设情况究竟怎样?老师怎么上课?学生社团怎么组织课?学生到底为什么选这门课?通过这门社团课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发展?笔者对初等教育学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个未上过、正在上、已上过社团课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社团课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应付学分、内容形式单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比如实用写作,如果内容是通知、邀请函、请柬、文件等写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少,优秀的学生代课没有权威性,不擅长组织,授课有些懈怠,学生没有太大兴趣;社团课招收人数太少,不公平选拔;组织纪律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反映的问题。

作为一名小学准教师,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实实在在的培养锻炼是必须的,而社团课就是一个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因此,只要把社团课落到实处,我们培养出的小学准教师能力就会更强。

参考文献

[1]解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11).顾明远详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3]张巧文.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

第2篇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构原则;内容模块

高师院校重要的职责和功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2001年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高等师范教育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舞蹈教学作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本研究将在阐述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探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问题,以期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舞蹈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1.契合性原则契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相契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胜任小学教师的专业角色。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担当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包括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必然要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儿童的舞蹈学习来看,其舞蹈学习目的不全是为了形体健美,更不是舞蹈表演,而主要是表现儿童天性、激发想象能力、表达生活热情和生命活力,培育审美情趣的一种自然方式,这与成人的专业舞蹈学习的目的截然不同。因此,结合小学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儿童性和教育性特点,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淡化舞蹈技术与风格,向着儿童特征上倾斜,以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为标准进行内容精选而不强调专业的深度。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然的学习准备情况,比如身体条件、课程学习基础等为前提,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科学设置,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不切实际。比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基础基本为零,舞蹈所必须的身体条件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舞蹈专业的基训课程和各种属舞蹈技能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显然不适用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生硬地将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内容强加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然违背了课程教学要“因材施教”的科学原则。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先天的生理条件,遵循学生舞蹈学习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置舞蹈课程的内容体系。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打破严格的门类、种属之限,将彼此看似孤立、相互隔离的归属不同种属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完整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了课时量不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坚持综合性原则,以同一条课程主旨串联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技能、学习方法、体验情感、发展人格。四、逻辑渐进原则逻辑渐进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顺序要遵循科学的逻辑规律进行合理地设置安排。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后续的学习才会具有持续性和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再进行整体舞蹈的学习和创编,培养学生舞蹈创作的能力。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动课程的建构应该在这一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学期教学内容的渐进性分配与安排,这一过程归结起来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

二、“赏、学、创、教”的课程模块

1.“赏”———舞蹈欣赏类课程“赏”是指舞蹈欣赏类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通过观摩、讲授、示范等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介绍、欣赏、分析不同风格及种类的舞蹈(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掌握舞蹈欣赏的一般常识,了解舞蹈欣赏的一般规律,掌握舞蹈艺术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作品呈现的优美舞姿、动听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主题故事、新异的民族风情,以及极富冲击的舞美灯光实实在在地给欣赏者“美”的刺激和熏陶,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与热情。

2.“学”———舞蹈技能类课程“学”指舞蹈技能类课程。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课程包括目前舞蹈教育普遍实践的训练体系———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等,虽然这些内容也是舞蹈专业技能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中其深度、难度、精度和专业性上的要求都与舞蹈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学生实际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并考虑舞蹈的儿童性特点,设计编排富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合理的训练组合对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并将动作节奏感、协调感的培养贯彻基础训练始终。在动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舞姿能力,优化了学生的形体和气质,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学习舞蹈的兴趣,这一目标定位显然与其他类属舞蹈课程所强调的舞蹈技能的“精”、“专”、“深”、“难”的标准截然不同。

3.“创”———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创”指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即通过儿童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训练,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儿童舞蹈形式、创编原则和方法,掌握儿童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并能密切联系实际,自选主题进行创编实践。

4.“教”———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教”指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涉及儿童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内容。它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并探究儿童舞蹈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儿童舞蹈教学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论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儿童舞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掌握儿童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工作的合格小学教师。

三、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舞蹈必修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赏、学、创、教”的能力。由于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但必修课时少的矛盾,导致客观上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更别谈满足学生对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因此,系统开设舞蹈选修课程,对必修课进行必要的延伸、拓宽和补充,满足学生以及基础教育对舞蹈课程的现实需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都涵盖了以上四大模块的内容,只是课程内容的具体编排和设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有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必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综合性的原则。由于必修课的课时少,开设的课程门类有限,因此,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四大模块的内容会以一条逻辑主线统领,贯穿融合在有限的一两门具体舞蹈课程当中。比如,可将儿童舞蹈赏析、儿童舞蹈创编、儿童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都应列入一门舞蹈必修课程,但内容编排不可简单模块化叠加,因为单纯以形体训练,难免感觉枯燥,单纯进行舞蹈欣赏,参与性又不强,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综合考虑,理论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兴趣和专业的原则。舞蹈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课程门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每门课程涉及一个模块的内容,甚至可以就某个模块的某个重要内容单设一门课程。较之必修课,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作者:许芸芸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章春和.舞随知行,知乘舞进———师范类舞蹈教育刍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3]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4]杨琦.从技术素质到艺术表达———试论本科舞蹈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J].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1(2).

[5]陈雯.“即兴”———舞者身心一体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 课程体系改革 职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5

1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高师院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和深化,教学逐渐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育的研究对象也由客体过渡到主体,即从对语言和教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

高师院校是我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培训基地,其课程设置情况是决定教师基本素质的直接因素。为了了解我国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以山东为例,针对致力于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和职业学院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在校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教职类课程所占比例、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期望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我省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结构不合理;②课程设置理论不能联系实际;③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

2 高师小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2.1 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性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教育类课程不足,使得学生只知道如何学好英语而忽略了如何教好英语,这样必然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使学生认为教师是一项很容易的职业,不能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小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认识,就要突出该专业的师范性。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应该和英语学科类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在教育类课程内部,一方面,教学技能课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课中,教学法地位不突出。教育类课程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类;二是教育技能类;三是教学辅助手段类。在课程改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促进其彼此之间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

在英语专业课中,一方面,语言、文学等专业理论课偏多,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偏少,而这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增加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另一方面,英语专业课还应该注重和教育类课程的结合,避免教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2.2 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与当地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能深入小学,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小学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发展。不管是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入小学,探索当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某些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两门课理论性过强,很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后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特点,在内容上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侧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老师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把空泛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太强,很难转化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成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唯一途径,但大部分院校实习安排时间短,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实习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法课的教学,增加实践的形式,实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开发实践形式,假期后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2.3 以终生教育的理念为原则来确定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其培养目标的延续性特点

高师院校通过专业课,教育类课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反思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及时地自我修正,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的自我发展。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及收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反思教学既有近距离的认识又有整体感的把握。

科研能力的要求通常是对在职教师提出的,但是不是有必要对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呢?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的研究者。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确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接受指导和不断修改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直以来高师院校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其主动适应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探索出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小学英语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申仁洪.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课程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2,(9):61-66.

第4篇

一、创造力教育研究的概述

(一)创造力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创造型人才。为了真正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多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其课程设置要以构建中小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目标体系作为最终目的。

一般认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此背景下对中小学创造力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关创造力的几个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创造力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对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也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有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创造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描述,而不同的创造力理论和定义对创造力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999年发表的英国国家创造力与文化教育咨询委员会(NACCCE)的报告,探讨了学校教学中创造力的性质问题,区分了两种定义不同性质的创造力:“一种是艺术领域的创造力,一种是少数天才身上体现出来的创造力”,第三种创造力是“大众创造力(democratic creativity)”。[1]“大众创造力”是指只要拥有适宜的条件和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所有人都具有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创造性成绩的能力。

所以,创造力应要“同时具备新颖性和适用性两个基本特征”[2]。在学校课程的不同学科中,对这两个特征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从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门类来看,艺术(含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更强调新颖性,语言与文学(含语文、外语科目)、数学、技术(含技术科目亦即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更强调适用性,而对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目)、人文与社会(含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新颖性和适用性可能同样重要。因此,需要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灵活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

二、构建中小学创造力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

既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培养创造力素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高级目标和迫切要求,要达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造力素质的目标,就要围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素质目标,构建理想的创造力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创造力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从“创造过程和创造产品”[2]两个方面来衡量,而应该从创造力心理素质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关于中小学创造力心理素质的目标体系,有研究者[3]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造力素质既包含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思维品质、人格特征方面的个体创造力的具体要求。此外,创造力的社会研究还发现,“许多创造行为是发生在合作情景中,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作出创造性成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经验背景越来越复杂,个体难以同时具备”[4]。因此,学生的“合作创造力”[4]也应成为创造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合作创造力被定义为一种创造过程中的沟通系统。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关注“个体间合作的形式、沟通方式,注重个体间互动的过程及效果,关注参与互动的个体在合作中的成长与发展”[4]。

合作创造力的提出意义重大,因为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5]作为教育的四大学习目标之一的论断不谋而合。可见,创造力素质应该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应该也能够被每个学生所具备和发展的,这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可喜而又有挑战的问题。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

教育目标必定体现于一定的学习内容之中,同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内容才能实现。我们认为:在选择学习内容时,除了要处理好学习者经验、社会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关系之外,运用心理学和哲学,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利并有效地组织起来,而学习内容一般以学习领域或课程门类的形式来具体体现。

在学习内容上,除了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也应该体现创造力教育的内容,分科课程设计得好,同样也可以达到创造力素质培养的远大目标。比如,外语课程培养目标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学生通过英语写作、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语言创造力、沟通创造力的进步。而语言创造和表达能力自然也是学生创造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现有的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以及其他智育教育内容包含了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也体现了创造力教育的内涵。

(三)课程的资源建设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国内研究在这方面较少关注系统性、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但许多中小学大多围绕某一门创新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和课程改革的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湖南邵东县第一中学围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推出了《科技创新方法》《科技创新案例》和《科技创新活动》[6]系列校本课程,以发展实验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学界就开始对创造力课程及其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比较成熟的成果已运用于改善课程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而且,在美国的许多中小学中,“选拔具有超常天赋和才能(gifted and talented)的儿童,并对他们开设专门的创造力培养课程(通常为难度很大的高级学科课程)”[7]。

所以,创造性课程理念最好能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且不必开设专门的创造性能力培养课程,变相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应充分整合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现有的活动课、专题课、综合课、研究课等选修课资源,搭建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力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服务。

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诸如MOOC、网上课堂、远程网络教室等电子学习资源将为中小学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使得开发差异化、个性化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成为了可能。因此,有条件的中小学教室最好能组织相关教研团队,借鉴国外先进的创造力课程经验,结合本地的校情、学情,探索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创造性校本课程资源。

此外,创造性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所以它有着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殊的要求和特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放权,学校校长要亲力亲为,更新课程管理理念,改变忽视创造性素质教育课程的偏见和成见,提高课程领导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全校师生和家长积极投身于校本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

(四)课程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活动的形态和操作范型”[8],这里的“范型”主要是指“学习活动的总体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8]。例如,“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是采取接受学习还是采取发现学习?是采取独立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和个别学习)还是采取非独立学习(包括集体学习、合作学习等)?发现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操作策略?”[8]就学生而言,无论哪一类学习活动,都总是与教师的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不同学习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与教关系上的区别。

创造力教育的教学过程,如果从学与教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应该更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创造力素质涉及学生批判性思维、想象力等高级心理和思维活动,更需要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思维表征和创新知识体系,而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一些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应作为教师和学生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当然,源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启发式教学法也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我国创造力教育的教学过程应综合运用发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各校实际课程资源情况和校情、学情,由校长带头,自上而下地探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本校教师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推进创造性课程的实施效果。

(五)隐性课程与创造力教育课程

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代有着无比璀璨的文明,涌现了灿若星海的代表高度发达创造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许多创造性人才,甚至有学者认为:“希腊有着理性的文明、落落大方的竞争、坦诚自信、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身体美的热爱、思辨和求真的爱好、无穷的探索精神、赋予无形以形式的理智努力,与希腊人相比,现代人一望可知和残疾差不多。”[9]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等隐性课程与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是分不开的。隐性课程往往“具有弥散性(可以说渗透于整个校园)而非集中性的、带有较明显的零碎性而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的时空条件上也往往缺少明确的规定和界限”[8]。

可以说,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教风、学风之类的教育现象均可以作为隐性课程而时刻存在着,总的来说,“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和班风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10]。针对隐性课程与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所获得的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及其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0]

但要真正发挥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不仅需要开展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课程,从制度上规范广大校长和一线教师的教风,还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有特色的个性。

由于校园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春游、文化考察甚至游学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并创造机会吸引家长的参与,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等的创造力素质。

三、结语

创造性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对此要统一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的创造力培养经验,也有研究我国的教育背景和各地的校情、学情,优选创新教学方法,逐步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创造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要将个体创造力培养与合作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将创新性教学与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创设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课程资源体系,还要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的隐性课程影响,为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实现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余悦,贺雯.英国中小学创造力培养与面临的困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5):57.

[2] 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创造力游乐场理论及其实践涵义[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81.

[3] 刘真东.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0(3):49.

[4] 王亚男,张锦焕.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J].心理科学进展,l 8(l):84-90.

[5] 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22-531.

[6] 谢伟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J].中学教研,2013(01):67-68.

[7] 蔡敏.美国中小学生创造力评价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47-51.

[8] 丁念金.课程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17.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体系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打开青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语文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主要阵地,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语文课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他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现阶段的小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素质教育成为必然。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1.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面对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否则教学改革难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6—13岁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智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语文教材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小学生,还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出发,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力求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效果。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正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认识到每个小学生的可发展性,努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有实效可言。

总之,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观念的更新,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而努力。

2.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还要求他们转变自身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

首先,教师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放下自己的权威和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新能力。新信息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与人之间的界定已经变得模糊,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传统教材,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自己向学者迈进,这样才能为小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开放视野,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用现实生动的事物教育小学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合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性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小学语文教师几乎很难独立完成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学会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小学生,使学生在各门科目上都有所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其他科目的思想,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4.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对于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三、结语

在新课程体系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是一件易事。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改变自身角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还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加强合作。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余有英,杨兴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2).

[2]张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陈润梅.简论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05,(02).

第6篇

从表1可以看出有73.9%的学生对三明学院的体操教学场地设施不满意,现实情况由如何呢?我校有体操房1个,原来在北区,距学生的宿舍较远(约1.5公里),学生每次往返上课,意见较大,2010年体操房迁往南区图书馆负1楼(由停车场改建),与健美操、拉丁舞、瑜伽等课程共用,管理较为混乱。由于近10年来学校未添置过大型体操器材,一些器材比较老旧:双杠只有两副,其中之一杠面已经开裂;跳马有两个,均存在一些问题;跳箱有两个,其中的一个已经坏掉;踏跳板表面已经被踏出了一个坑,半数的体操凳已经没有了板凳腿,上课用的镁粉也偶尔会不够用。学生对这些问题反映比较强烈,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体操房急需补充体操器材。

二、学生学习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有31.7%的学生表示对体操课不感兴趣,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体操教学部分动作偏难,尤其是对没有任何体操基础的学生而言;二是现在的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经受过一些挫折,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惧心理;三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的不到位,未能使学生体会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未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三、体操教学内容

这里所讲的“体操教学内容”是指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指广义“体操”的范畴和内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操课程教学课时和相应学分的变化情况,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体操教学内容的巨大调整。在教学课时比较多时,体操课教学内容包括了体操、基本体操、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介绍;现在体操教学课时减少了,但基本体操普修(30学时)、健美操普修(32学时)和体育舞蹈选修(32学时)已经从体操课程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体操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只是进行了微调,原来的体操教学技术动作基本保留了下来。如果单纯从课时多少的表面来看,体操课程好像是没怎么变化,但实际上课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总课程的持续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原来基本体操等内容大多是作为准备活动部分来进行的,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技术动作,所以,目前的体操普修课实际上还是把学时压缩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感觉体操课教学内容多、动作难、课时少。体操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原来的“整体化”式的课程体系中,基本体操是作为课的准备活动部分进行的,基本贯穿于整个学科上课过程;健美操作为当时学校体育体操教学内容中的新兴内容,其本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备,因此,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在体操教学中被作为了介绍内容,课程和课的主体部分是体操(竞技体操),这种体系符合当时的学科发展实际。随着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三明学院从2005年开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第一届)的培养方案进行大的调整,在体操教学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大幅压缩体操课程的教学课时和学分,将基本体操、健美操作为学生的普修课单独开设,将体育舞蹈作为选修课开设。这种“细化”式的课程体系,对于分出来的学科来讲,可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更易执行实施,而对于体操(竞技体操)来讲,是大幅压缩了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分支学科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地位的上升和体操地位的下降。体操的学时被压缩了,而当前体操的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却未进行大幅调整,这无疑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基本体操被单独设课,在规定课时(30学时)内,只能对学生进行基本内容(徒手操、轻器械体操、队列队形等)的教授,而无法安排学生实践的时间,这也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教学评价

体操普修课教学评价一直延续着“技术考试+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模式。其中理论考试为闭卷考,占总成绩的30%;技术考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为教师通过学生平时上课的参与程度,积极程度,给予评价,占在总成绩的10%。这种评价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绝对评价。多年来,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的评价,一直是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试内容以及统一的考核标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这种评价通过理论考试、技术考试、平时成绩等三个方面作为评价依据,而体育教育类学生教学能力和个人的综合技术水平及其在原有水平上运动技能的提高等发面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只能评价学生自身对动作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考试标准的差距情况,无法显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进步程度,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的探讨

1.学生学习体操课程的基础差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学习过体操内容,没有任何基础,这在近年来学生的成绩中也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平均成绩集中在66—76分区间,学生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几乎没有。这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本课程的第一学期必须狠抓学生体操专项基本素质的训练,贯彻“素质先导性”这一教学原则,在学生专项素质差的前提下,只有学生的专项素质提高了,教学进程才能顺利推进,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才能提高。

2.体操教学场地设施较差

体操教学场地设施比较差,一些器材急需补充,当前已经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了影响。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体操的器材设施价格本身比较昂贵,不像武术和球类等项目;二是我新晋本科院校,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比较紧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费用不够充足;三是体育院系及分管体育的领导对本部门场地设施建设的规划不够完善。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向院系积极汇报当前存在的问题,院系相关领导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规划,有计划的对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需要向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申请相关经费。

3.部分学生对体操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约1/3的学生对体操课没有兴趣,这可能有体操教学内容本身偏难的原因,有学生本身怕苦怕累的原因,有教师相关思想 工作没有做到位的原因。这要求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对体操的兴趣,至少不能使其对体操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

4.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不够适应

通过表2可以看出,体操的教学学时和学分比原来有了大幅减少,而教学内容与原来相比没有太大调整,尤其是个别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又是学生必考的技术大作,由于扩招及我省的体育高考的方案造成的学生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比以前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普遍反映体操课教学学时少、内容难。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当前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及体操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对现行的体操普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5.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学院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绝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忽视了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程度、个人努力进步的程度,无法兼顾相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下,一方面学生的成绩分布不呈正态,学生的体操普修课程成绩普遍偏低,这显然不够合理,也给本专业学生的评奖评优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部分身高较高、体重较大、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感觉自己即使非常努力的去学习,但也未必在考试中能够及格,容易使其产生“破罐破摔”这种放弃的学习心态。所以,任课教师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进行绝对评价,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对评价,对其努力程度及进步程度进行评价,对期末考试的技术动作进行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分类,根据自选动作类型和难度赋予其对应的分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自己要考试的自选技术动作。本文来自于《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体育;特点;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为增强学生体质,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发展,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一个教育过程。小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起点,也是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基础,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使小学体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资源贫乏、教育设施落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要重视小学体育教育,根据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制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小学体育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根据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赋予了小学体育教育新的内涵,也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1.儿童化

小学体育教育针对的人群是小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进行理性思维,体育教学要尽量采用形象思维或者是机械记忆的方法,用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师要深刻挖掘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教学,要使体育教育充满童趣,避免“成人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要避免纯技术的传授,纯技术较为枯燥,很难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现在一些体育教师也把竞技体育引入到了小学体育中,这充实了小学教学的内容,对小学体育来说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在引入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特点和身体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以技术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好坏。

2.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游戏化,这是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小学生都喜欢游戏,游戏的趣味性较强,而且内容较为丰富,要把游戏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个“快快集合”的游戏,教师喊一声“快快集合”,学生迅速站好队伍,并且立正,报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纪律性以及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教师组织体育教学。再者,教师教学中要可以开展多种游戏,如“迎面接力”“支援前线”等活动,使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分乐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中锻炼身体。在教学快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的活动,让学生放松放松肌肉,舒展舒展筋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之后能够感到舒服,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结束课程。

3.兴趣化

兴趣化也是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教学也要进行兴趣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由于小学生好动,喜欢新鲜事物,对一些经常重复的训练会出现厌烦的心理,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时时充满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某个动作的时候,如果让学生长时间练习一个动作,学生就会感到特别的枯燥,产生厌烦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赛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生跳高技巧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会,然后全班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跳得最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掌握了跳高的技巧,而且还让课堂充满乐趣。此外,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还要对动作进行生动、准确的讲解,语言充满幽默,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分析

1.巧妙设置体育游戏项目

新课程改革倡导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制订出有效的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和游戏充分的结合起来。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布置好场地,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种器材,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做好裁判工作。对教师所选择的游戏要难易适中,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的设置要简单、有趣,并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始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健康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设置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可行的游戏,比如,丢手绢、踢毽子、老鹰捉小鸡、跳绳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把竞技类的游戏引入教学中,比如,射门游戏、传球游戏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使体育课堂变得多样化、灵活化,充满乐趣。比如,可以运用竞赛法,游戏法、激励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使体育运动充满乐趣,使小学生在玩中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一些传统的教学项目,如:踢毽子、丢沙包、跳格子等,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拿踢毽子来说,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踢毽子比赛,最后看哪一组获胜的人数多,那么这组就获胜。在这个竞赛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些进修的机会,也可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其次,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三,建立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要重视小学体育教育,根据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运行分析进行研究,制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小学体育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小学体育教育方法探讨[J].学生之友,2011(1).

[2]王勇.中小学体育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2011(2).

[3]郑静芳.我国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魅力中国,2011(6).

第8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前言

我们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多么完美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一旦出现教学事故那么就不能够称之为有效教学。无论课堂内容多么单一,但是能够得到安全保障那么也不能说是无效的教学过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的安全因素以及教学过程以及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高中体育课程中,所谓的有效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与锻炼过程,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过程。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与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的一点。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教学事故降到最低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使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这就是我们进行高中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弊端所在

1. 学生自身接受学习的环境安全得不到保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是用“放羊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安全因素并不够充分的重视,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对于安全问题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所以导致教学事故的出现几率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2. 学生对于基本的动作掌握达不到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下,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还很模糊,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体活课”,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玩儿”的心态为主,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基本的技术动作掌握并不够重视,同时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效率过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无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提起高度的重视。

三、促进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1. 课堂教学中安全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活动环境以及相关因素应该确保其安全,这是促使课堂有效教学过程形成的关键因素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教学器械以及场地应该进行不断地维护与检查,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区域还应该进行不间断的监督与观察,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安全因素的排查过程,同时在课后还应该将体育器械以及设施进行不断的维护与保养,将体育教学事故降到最低点。在平时对于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进行不断地督促,这样学生在心理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是我们在促使有效课堂教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教学过程具有普遍性同时具有针对性

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应该具有普遍性,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了解,同时还应该对教材以及教学环境进行不断的挖掘,这样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达到课堂教学的标准所在。这是我们在形成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促进因素,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3. 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剂”,所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研究并勇于实践。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是最为主要的,这也是我们对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在教学手段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深挖,促使有效教学过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形成。希望这一点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得到普遍的重视。

4. 对于教学评价以及总结过程是确保后期教学的关键因素

在对于课后的评价与总结过程中是我们进行对教学课程反思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在形成有效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对于学生评价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于教师评价还应该加以借鉴,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总结过程中还要注重客观因素的存在,这是影响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是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提高的重要保障性因素,同时对于今后有效课程的继续实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高中体育课程课堂有效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过程,同时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促进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一些方法与我们广大教师进行分享,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的积极意见与建议,同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继续研究与探索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训练当中应该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个性,切实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形成和自信心的加强。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篮球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就是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相匹配,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具有扎实、稳固的文化理论基础。而在实际的篮球课程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分数、轻能力”这样的现象还是依旧存在的。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结构,在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理论教学比重,缩减技术教学内容上的分量,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的比重。

三、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首先,专业篮球技能的培训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中除理论知识教学以外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去接受那些给人感官刺激较大的事物,所以教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多媒体教学法,观看NBA篮球赛等;竞赛教学法,各班级之间或各高校之间开展篮球对抗比赛等;游戏教学法,运球接力、运球互抢、运球穿越障碍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等等。其次,教师要在篮球训练时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如学生训练前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避免之后在活动的扭伤等;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速度、高力量、爆发力等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适当地让学生补充水分;事先做好运动过程中容易受伤部位的防护工作,合理把握训练的强度与时间等。此外,教学中教师对本专业的“师范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充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