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碳农业模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8 17:44:10

低碳农业模式

低碳农业模式第1篇

低碳环保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形势,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创新的技术和模式为依托,对能源的利用率高,产能效率高,以低碳化的生态绿色农业为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利发展模式。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宗旨,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循环和高效利用,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创新的科学技术,形成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增长形态的形成。此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将自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促进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形式多元化的良好经济环境。在我国,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阶段,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够调整产能结构,又有利于社会建设,在发挥生态农业的价值作用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想着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在资源优化的背景下,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农业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的社会功能性。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阶段,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技术或制度上的问题,与社会其他元素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必须深入的分析当下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出优化的措施。当下低碳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缺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体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体制仍是承包责任制,由于缺乏接耐性和创新性导致低碳农业经济缺乏实质性的发展基础和体制。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不能满足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且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散,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低碳农业经济具有特定的发展模式,投入大,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也使得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到群众的支持。此外,传统的农业经济法发展模式缺乏创新,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不相符,在此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生产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2.2农业经济的生产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

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势,由于农村的知识普及性差,信息获取不及时,因此人们对于低碳农业还缺乏认识,也没有形成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理念,对于投入较高,经济效益获取周期较长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而且由于人们缺乏生态农业的理念,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过多的依赖于农药和化肥等,导致农田土壤的质量严重下降,直接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实施和发展。

2.3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科技的创新

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低碳农业经济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核心的科学发展元素,发展基础薄弱,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而,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发展基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才能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形成。

三、构建和强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强化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具体措施。

3.1深化低碳农业理念,改革农业生产体制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难以在农村得到推广,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的陈旧和人们生产理念的落后。在农村要大力宣传低碳农业经济的理念,明确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使低碳农业思想深入民心。还要改革农村的农业经济体制,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农业经济体制,制定有利于推广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从而使低碳农业经济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3.2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低碳农业要求低污染、低消耗等,所以构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发展节约水电、合理用药施肥的清洁、科学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选用效果好的肥料和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调整农药化肥的使用结构,增加杀虫和育肥的效果,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在化肥使用方面,可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和使用农家肥(动物粪便等)、有机化肥、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等,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农药使用方面,要大力研发生物农药,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选用抗病植株等方法措施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绿色、有机发展。此外,在农业生态化发展中要积极推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料的回收利用,真正实现低碳农业的低耗能、低污染。

3.3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创新和完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创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发展碳融资,通过鼓励和采取相关措施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并加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四、总结

低碳农业模式第2篇

【关键词】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对石油等化石能源、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在碳汇不能有效积累的同时,碳排放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低碳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一、石家庄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北方小麦主产区的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南部,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具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粮、菜、肉、蛋、果主产区之一,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生产规模位居全国36个重点城市第一位,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近几年,石家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以年均20%以上递增。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突破500亿元,农业产业化率达60.4%以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近8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5%。规模化、标准化是石家庄市一大特色。全市建成规模生产加工基地72个,标准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58万亩,绿色食品总数达到8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120个,万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22个,精品梨果面积达7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建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是,石家庄市农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石家庄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能力还不够高,缺少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和战略产业支撑,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缓慢,现有农村土地流转率较低,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联通市内外的土地流转市场。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农民收益低,缺乏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模式推广力度不够等不足。

目前,石家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由此可见,在今后低碳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构建和完善低碳农业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体现。今后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更应注重低碳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形成低碳型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引导农业和农村真正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石家庄市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

1、“节”字当头、减量运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

积极倡导“节”字理念,实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等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方式。石家庄市是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城市,农业多年平均用水量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0%,农业节水潜力巨大。仅就目前石家庄市的节水灌溉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节水灌溉设施不到位。二是部分节水灌溉工程老化。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究其成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为减轻农民负担,多年来农业用水水价和水资源收费政策不到位,不能实现水费杠杆对农业用水的调节。二是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土地以分散管理为主,一家一户的种植结构与节水灌溉工程集约化作业相矛盾,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三是行业贫困,现行节水灌溉工程国家补助标准比较低,各级财政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系数偏小。四是农村经济还比较薄弱,大部分农村农民生活还不富裕,自筹资金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能力有限。

结合石家庄市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节水措施:(1)完善现有的节水灌溉措施,强化节水灌溉工程管理(2)严抓新建节水灌溉工程质量,创建节水灌溉样板工程(3)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落到实处(4)以典型引路,大力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促进节水灌溉向纵深发展(5)提高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6)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发展节约型农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石家庄市循环农业创新模式

低碳农业强调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一个关键领域———能源与CO2排放,是循环经济的深化形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低污染,既拓展农作物的生长空间,又增加农产品产量。循环型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有利于解决目前石家庄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家庄市可以大力推广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如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率。大力推广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利用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容易取得成效的是沼气。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利用食物链技术,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将其与“猪—沼—菜”、“牧—沼—粮”、“猪—沼—茶”、“猪—沼—果”、“牛—沼—果园”等“三结合”模式有效地结合,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通过这些模式的使用,促进农民增收、节约利用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积极发展石家庄市的生态农业、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依托农事活动,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农业的富集景观资源和农村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功能,并结合当地农牧业生产、林果花卉种植、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与民俗等内容,推进农业与旅游、科技、文化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游玩等,且已成为了互促互动的新型现代农业的范畴。它主要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绿色朝阳产业”。

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照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立体结构。目前,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模式、观光内容、活动项目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大致可将休闲观光型农业分为农庄经济、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人文景观、农家乐、农业经贸等6种类型。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方面放大,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拓展了农业功能,而且使农业的食物营养功能、工业原料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等功能,进一步向低碳、生态保障、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延伸。休闲观光型农业利于农业向经济、科技、教育、环保、旅游、文化传承等领域拓展,更好地迎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低碳技术的发展,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使有限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的需要。可以预见,未来的石家庄市农业将在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罗吉文,许蕾.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701- 703

[2]廖媛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作物研究,2010 (4):228-231.

低碳农业模式第3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中国模式;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48-02

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是对周遭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而且又对周遭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直接影响。在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石化产品,如化肥、农药、农膜和除草剂,这些石化产品在长期的物理转化和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有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这已使传统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针对传统石化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弊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提出了低碳农业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低碳农业应该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即它应该具有这样的三低内涵。它应该尽可能节约各种资源、降低各种消耗,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最少的物质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收益,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本质上讲,低碳农业就是要实现石化产品使用减量化,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气候的影响,同时又能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本质上是可持续农业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迫切性

近百年以来,为了增加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大量需要,世界各国政府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石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了几百年之久。同样在中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也采取了引进高产作物、改善灌溉条件和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来增加粮食产出,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对石化产品的粗放式使用和高度依赖,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药、化肥、农膜等引起的污染,也叫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结果得到了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和土地质量下降的恶果。我国因为每年不合理的过度施肥,已造成超过一千万吨的氮流失掉了,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三百亿元。而实际上石化产品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同时这个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传统能源,石化工业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所以石化产品的过量使用已间接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粗放的传统石化农业的繁荣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弊端。一方面,化肥等石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身就已经极大地耗费了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这本身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威胁。另一方面,因为低碳农业的特征是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为要求的,而大量农药化肥的残留物严重影响了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和空气,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双重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是曝光出来的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由于屡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敏感的问题。估计约有80%到90%的食物中毒,是农药中毒,因为农药由食物进入人体是中毒的主要方式。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我国粮食产量有1/3是靠使用农药来保证的。食品的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已成为不二的选择。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广应用的低碳农业模式,已经证明了它显著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受到农村地域分布及资金和技术上的各种限制,我国低碳农业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农村地域的小农分布特点影响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村中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是一个个的农户,农户基本上都在自己的田地和耕地上进行农业作业,这样就造成农业的生产活动历来一直很分散,整体的农村生产活动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这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这无形中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成本。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我国,农业方面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虽然每年国家对于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但是由于通货膨胀,还有国家和地方财政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实际投入到农业上的资金并不多。国家投入不仅在投资总量上不足,而且在投资结构上也不合理。同时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分离,导致全国许多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3.农户文化素质低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从事农业活动的是数量庞大的农民,他们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素质比较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已经成为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现阶段,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的青年人都到城市打工,真正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其实很少了。其次,他们大多思想观念落后,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低,甚至对一些新技术持怀疑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新观念新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严重制约了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

4.农业科技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落后,农业技术自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人员文化素质低,再加上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很低。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科技人员与基层农户的直接接触和技术传输存在障碍,直接影响低碳农业技术在我国大范围的应用。

5.现有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由于长期传统的农作习惯,农民依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已经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环境和生态污染急剧增加。同时石化产品的长期使用,土地块结、土壤肥力下降,又会造成新一轮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大,这样周而复始的增加石化肥料的使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传统粗放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在减排温室气体和增加土壤碳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加快我国农业的低碳生态化转变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发展低碳农业,应该从如下几大方面着手。

1.制定中国低碳农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是一个需要几代人长期投入的事业,应该根据我国现在的污染状况、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从国家、省市到县村三个层面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路,制定出每一个层面具体的农业低碳减排目标和低碳农业技术标准。

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转化,发展技术集约型新型农业

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农业,必须要有高科技作为重要支撑。低碳农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低碳技术产业化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应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和推广的主体,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力度。一是加大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技术集约型的低碳农业,必须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开展深入的农业科学研究,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创新,推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让科技人员到广大的基层农村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农业技术指导,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导向力量

发展低碳农业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在政府层面,做好整体的制度规划。加大减排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具体实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和农户培训的资金投入,从而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例如,在粮食直接补贴中增加耕地生态补偿,加大对于力度,从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农业工程的顺利推进。其次,政府能通过有倾向性的财政补贴方法,分别扶持和打压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于化肥的财政补贴力度。反过来,可以加大对于有机农产品的财政补贴,对有机产品予以支持。

4.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农民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和重要实践者。中国农民因为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在中国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认识到这个现状,利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在农村地区要广泛宣传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加快低碳生态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让他们尽快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总之,就目前而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当前我国农业必须面对人多地少的粮食安全问题,使得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不可能像美国等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一样轻松自如地进行。基于我国现在的农业现状,发展低碳农业切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按部就班逐步推进。从短期来看,要非常注重夯实低碳农业的基础,实现对现有石化农业中不合理、不科学部分的剔除。从长期来看,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围绕农业碳汇进行。将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包含的环境效应即碳减排效应,通过碳汇市场定量地表现出来并逐步实现货币化,这样的方式对农民的激励作用也很明显,将非常有力地推动我国碳减排相关技术措施的推广以及循环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龙,杜章留,等.北京现代都市低碳农业的前景与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

[2]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3).

[3]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4]吴一平,刘向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5]王永龙.我国经济高碳化机理与低碳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0,(2).

[6]张燕,庞标丹.低碳农业:SWOT分析及法律发展措施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0,(12).

[7]刘水芬.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下农民生态意识现状和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低碳农业模式第4篇

在低碳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业资源分散,孤立,大多属于粗放型

农业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这能极大地降低农民对土地及环境的依赖性,通过技术创新,农产品循环利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成本。所以农业结构有待调整,需要整合农村的分散土地,集体经营管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

2.财力物力支持投入不足

在农村,很多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甚至缺失,我国政府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全国政府财力水平不均,一些地方没有足够的能力给予更多的支持,造成当地的节能、节水、减排等积极措施不能有效地实行。

3.整体农民素质不高

我国的人口众多,而且农民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农业开发,农业改造方面还有很多局限性。农业科技推广不到位,农业生产水平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善,在对一些先进技术和环保减排方面还没有形成低碳农业生产的意识,这严重制约着全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形成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1.加快形成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经济走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废品循环再利用”的道路,一方面是加大废品利用次数,多循环,重复利用;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回收改造技术,让更多的回收废品回炉重造,改善废品利用技术,创造高品质,多样性的新产品。例如,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生产以及化学肥料的使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再循环和再利用。我们需要在全国实施秸秆还田工程,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并可以实施利用稻麦秸秆生产食用菌等相关补贴政策,上海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除此,农业废弃物在循环使用的技术改造上还有很大提高,这些废弃物如植物秸秆,动物尸体、粪便,农林加工残余物以及农村城镇的生化垃圾等,通过技术改造,将其处理升级,制造出新产品,实现废弃物资源的无害化、高效化、高质化和工业化。

2.加快形成创新农业经济

创新农业经济不仅要在能源的使用技术上有所创新,而且要在能源的开发技术上创新。我国作为碳排放量相对较大的国家,必须加快能源使用上的技术提高,我国在科技技术领域取得的进步跟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面对中国如此多的能源资源以及如此巨大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提高能源使用技术,利用较少的能源,生产高效的农业经济,同时也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在资源消耗严重的今天,新能源的开发成为国家发展农业面临一个新的技术问题。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持,目前人类可利用的能源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农业工业的不断加大和深入开发,能源迟早会使用殆尽。所以,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十分必要,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使得后现代的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减少,或者出现更环保的农业生产设备,既高效又环保,节约了资源,促进并完善了创新性农业的建设。

3.加快形成和谐农业经济

构建和谐农业经济,就是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低碳农业经济的产业支柱靠的不能只是工业发达,经济效益提高,低碳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经济。利用科技技术,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共同协调发展,达到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局面。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减少荒地的出现,提高土地的耕种比例,稳固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

三、在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方面的建议

1.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我国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急需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尽管我国南方一些城市采用了集约型的耕作方式,但是力度仍然不够,还需大力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具体实施方面,一方面应该提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的种类。多种植一些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同时又能高产量且新型的农业作物。在相同的土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该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技术,通过调研,将农业用地、林业用地以及其他类型的用地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可以适当增加林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以不断促进整个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2.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观念。首先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于加强土地水源等资源的合理保护方面没有同时得以加强,生产者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缺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不断缩小、水资源紧缺,以及森林资源覆盖率降低等现象,这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安全生活埋下了隐患,而且极不利于农业经济实现长远发展。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加强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教育,将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其次,给予广大农民技术支持,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村对科学技术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在农产品耕种操作阶段,有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使农民更快更好地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土地、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农民尽管有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意识,没有技术上的优势,恐怕这种想法也难以实行。在意识形成后,环保的思想观念驱动下,采用低碳农业的先进技术手段,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和快速的进行。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1)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我国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扶住。国家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有了政府的资助,离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之路就更近了一步。(2)各级政府应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农民通过搞低碳农业,提高全民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持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3)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可以鼓励采用创新形式对环保建设进行投资,引导全民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投资。(4)充分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模范示范典型,带动全国范围内相关的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目前全国上下已确定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10个地区和100多个县的生态农业建设。

低碳农业模式第5篇

1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引导实现。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气流床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2过程减少碳排放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都存在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1kg标煤,分别高出14%、10%和24%。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在国家政策强制下均能通过企业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实现。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被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的目的。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我国实现CO2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优化集成,加大推广力度。

3终端的固定与储存

经济活动只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必然会产生碳排放,没有绝对的零碳排放过程。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自然界碳循环每年出现约257亿tCO2的过剩,逐年累计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全球气候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学者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普遍关注、研发和实施CO2的捕集与封存,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并且技术不成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次生灾害。

实际上,解决人为排放的CO2过剩,除了被动地减少CO2产生量,更为积极的措施是加快碳利用,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在碳循环中实现碳平衡。这是突破碳减排对经济发展影响,实现工农业同时快速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这既是个技术问题,也需要建立国内碳市场,通过合理的碳交易,对企业间、行业间和地区间CO2排放的不平衡,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尽管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但人均很低,仍处于发展中,经济还不完善,生活还不富裕,然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并逐年递增。发展经济与减排成为我国两难的选择,加之存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被动采取减少CO2产生量的捕集与封存措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上述诸多难题的解决带来限制和障碍。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现状,结合国际碳减排的机制,不同CO2浓度的工业排放可采用不同的减排与固碳措施。现阶段,对于工矿企业主要排放源的低浓度CO2,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异地生物固碳减排措施,加快碳循环和碳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CO2实际排放量的减排,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和生物质能,从而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低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要求,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能力和国际地位。

对于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都是成本和能耗较低、减排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对于数量多、分布广的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小于16%),工矿企业现阶段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以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异地化低成本固碳。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工矿企业可按照CO2排放量,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拿出来反哺农林业。政府或相关机构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物质产量;改良非耕地、盐碱滩涂、沙漠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退化土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和农作物,发展碳汇林和牧草或改造退化草原,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快碳循环,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实现循环平衡。同时又大幅度提高有效耕地面积和生物质能源产量,热解生产生物原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企业CO2减排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工艺路线:企业出资形成碳汇基金———投资农林业———改良土壤、增强碳汇能力———增加粮食和生物质产量———通过工业热解生产生物质原油———多方受益。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好的碳利用出路和产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实现了碳循环平衡。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1%提到2%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方式。

4结语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

低碳农业模式第6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 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

 

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 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 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 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 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 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

 

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

 

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

 

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 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低碳农业模式第7篇

关键词 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61-02

Construction of Planting and Raising Mode of Low 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

SONG Li-dan 1 FAN Wen-hua 2 TANG Jian-xun 3 *

(1 Guangming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Ltd. of Jinhua City,Jinhua Zhejiang 321032; 2 Technological Bureau of Jindong District in Jinhua City; 3 Agriculture and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Jinhua Polytechnic)

Abstract The low-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way with ecological valu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missions,low energy consumptions and low pollu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must change the mode of ″high-carbon economy″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ade every effort to obtain the biggest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tion and land in Zhejiang Province,it has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model of low-carbon cycl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view of the above,the paper propo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low-carbon cycled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and transformed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developing mode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low carbon cycle;ecological agriculture;mode of planting and raising;construction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总体上属于“高碳经济”,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1]。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石化能源的引入,使农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则日趋严峻[2]。FAO一位官员曾指出,在当今农业生产方式下,全球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约为150亿t的CO2。在全球人口不断膨胀、资源日益捉襟见肘的大环境之下,农业的发展方式正孕育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研究及其应用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全球逐渐兴起,从而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全球变暖的现实背景下,低碳农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传统农业生产中过于专一的生产模式将被以推进各种资源反复流动、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可持续低碳循环型的农业经济所取代。

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温室气体排放最少、获得的社会效益最大的技术[4],其本质是农业生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缓解资源匮乏的压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浙江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发展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无疑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的途径。

1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基础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之美誉,如舟山渔场的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为国内三大淡水渔业中心之一。浙江省的主要农产品除鱼、虾、蟹外,还有粮油、蔬菜、茶叶、果品、茧丝绸、食用菌、畜禽等,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尤以精耕细作及多种经营著称,其中一些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历届省、市领导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农业农村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就总体而言,浙江省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省和资源奇缺的小省。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 477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约为1 190万人,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同时,浙江又是中国大陆可耕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可用土地仅为2万km2,水田面积131.052万hm2,旱地面积28.859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为0.037 hm2,不足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0%,且低于FAO确定的警戒线。

尽管浙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化改革等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人多地少的现实,一直成为浙江农业在大踏步前进道路上的“软肋”。因此,浙江农业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摆脱目前的窘境,在构建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上做大做强做好文章。

2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模式取向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污染基础上的绿色经济[5],低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农业循环经济为特征,降低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模式中引入低碳生产的方式愈来愈多,可为浙江省低碳农业提供若干启迪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实施“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如在新余市渝水区的规模畜禽养殖户中,70%以上建立沼气工程,以生猪标准化生产、雨水与污水分流、干清粪、污水进沼气池厌氧发酵、沼气用于照明发电为仔猪生活供暖、沼渣沼液用作果树肥料等生态养殖工艺技术,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沼气将种植业与养殖业连为一体,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能流、物流和农业生产内部的良性循环[6]。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龙佳山庄构筑了“果―草―牧―沼”生态循环体系,该体系对于改善果园微生态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减少污染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福清市的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立“猪―菇―沼”生态循环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当地养殖业对环境的压力,效果良好。建阳市将口镇则建设“牛―草―果―沼”示范区,实现了生态效应、经济效益的双赢[7]。在河南省农村,采用“猪、厕、沼、菜”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庭院发展日光温室蔬菜,温室内一侧建猪圈、厕所和沼气池,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问题,又可为生猪补充能量和为温室增温,其产生的CO2可提高蔬菜产量,沼气可照明做饭、沼液可作叶片喷施、沼渣可肥田,既生产无公害蔬菜,又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户收入[8]。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从日本引进并创新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同时挖掘了鸭和稻的生物潜力,并在尽可能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前提下,生产无公害大米、鸭肉及蛋制品,且环保效果显著[9]。中国水产科学院和上海市农科院进行过鱼菜共生系统的研究,探索了营养盐类、温度等环境因子对鱼菜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密度鱼类与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蔬菜之间的优化配比关系。中国水产科学院渔机所也曾进行过鱼菜共生系统的研究,以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有机结合,这种新型的食物生产系统以养殖鱼类的排泄物肥育蔬菜,又以水栽蔬菜吸收成份,同时净化鱼池水质,从而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又能把水质污染程度降至最低限度[10]。由此可见,此举将动物养殖与植物生产这2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使之达到互利共生,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这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在浙江省金华市某地,近年来悄然兴起一种称之为“新型庭院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属于复合型的农业产业体系。该模式立足农村庭院空地,利用简易廉价材料构建动植物种养循环共生系统,将畜禽排泄废弃物―落地饲料与鹌鹑养殖―鱼类养殖―微生物繁殖―蔬菜花卉种植―蚯蚓昆虫饲养,以及生产用水循环利用,并以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低碳循环共生纯有机耕作的低碳循环立体生态综合开发生产模式的管理,让畜禽养殖―鱼类养殖―微生物繁殖―蔬菜花卉种植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这种模式除了让产业链得以延伸完善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能源转化低碳化、生产用水循环节约化、材料使用简便且经济化、管理方式智能化。这无疑是符合当前低碳经济所大力倡导的生态节能绿色环保理念的全新的生产模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为理想的纯有机耕作模式之一,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鉴于浙江省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现状,构建诸如金华市“新型庭院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之类的种养模式,势必成为全省乃至其他地区今后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大力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浙江省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虽然各地农村建立低碳农业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并取得了许多经验,同时逐步意识到低碳循环立体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今后较长时期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鲜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进。但是,就目前来看,浙江省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需要在今后加以化解。

首先,由于农村中基本的生产主体仍是较为分散的小农户,缺乏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如目前浙江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户均面积仅为0.32 hm2,大大低于0.60 hm2的全国户均水平[11]。此外,许多农民群众包括基层干部对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理解还需继续深入。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整体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尚未成为自觉行动。显然,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推广之初需要设施设备的投入,这就增加了成本开支,因此需要政府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资金落实上加以大力扶持。

其次,受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限制,农村劳动力总体上的科技文化素质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提高。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通常包括多种组成成分且具有相互制约或促进的科学关系。因此,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多学科的协同配合,这就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以基层农技人员和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同时,引进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合作攻关,投入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着重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的农作制度、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上进行挖掘和创新,使低碳循环农业的相关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渗透和开拓。

第三,应构建完善的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服务业基本上还处在初始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还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环节的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收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尚未正式形成,这就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全省低碳循环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涉及面较广,跨产业、跨主体的特点也较为明显,因此构建能支撑其健康发展的健全服务组织十分重要。政府部门应在提高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诸如资源配置、承包服务、委托管理等形式,开展多种内容的专业化服务,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运作和不断推进提供全面、高效和切实的服务,以努力保障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4 参考文献

[1]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5-68.

[2] 师帅,陈红,池佳.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7(2):81-85.

[3]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环境科学学报,2009,18(5):1609-1614.

[4] 魏斌,张灵菲,葛庆证,等.低碳农业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29(4):528-533.

[5] 马友华,王桂苓,石润圭,等.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6):116-118.

[6] 李志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13(4):22-25.

[7] 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东南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对策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5-10.

[8] 王学.“猪―沼―菜―厕四位一体”生态养殖模式初探[J].今日畜牧兽医,2008(6):32.

[9] 熊国远,许月英,章薇,等.稻鸭共生技术引进吸收与创新[J].当代畜牧,2011(8):8-10.

低碳农业模式第8篇

关键词 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8-02

低碳循环农业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先进的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使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系统中多级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碳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低碳农业经济的载体,是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低碳农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农业,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农业[1]。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西南部,是高淳县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为水阳江的过水性湖泊,官溪河建杨家湾节制闸后,转变为相对封闭的水库型湖泊,湖底高程5.5~6.5 m。当固城湖达到正常水位8.0 m时,湖泊面积24.5 km2,平均水深1.56 m,蓄水量3 800万m3。20世纪90年代以前,固城湖水质为Ⅱ类水标准,水体营养贫乏。近年来,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质为Ⅳ类,水体达轻度富营养状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直接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污染逐渐加剧,对农业活动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在湖区,由于化肥和农药的滥施滥用,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加之过度围网养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库,为湖库提供了营养物质[3]。

在固城湖生态区进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势在必行,吸取同类湖区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根据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以下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期望进一步探索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模式。

1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1 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1.2 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2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2.1 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3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3.1 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3 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

4 结论

研究针对固城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最美乡村建设进行了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批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将可在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推行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5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78-180.

[2]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294.

[3] 于忠华,黄文钰,舒金华.南京市主要湖库水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37-39.

[4] 黄亦武,赵富山,吴建明.把脉高淳螃蟹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经济,2009(8):43-45.

低碳农业模式第9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为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而不断颁发惠农政策,为农业经济发展,营建良好氛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经济若想得到稳健持久发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低碳经济发展价值,引领我国农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优化与发展,分析其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我国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加之缺乏科学高效的农业管理理念,使农业经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在防治虫害时期,农户为了可以降低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消极影响,会盲目提高农药配比量,虽然保障了农产经济收益,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经济长久稳健发展。基于此,农业经济应积极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自主融入低碳环保经济时代中,以绿色环保为指导原则,做好农业经济转型工作,加之科学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提升经济转型落实效力,使我国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向科学技术型方向转变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先进生产技术涌入市场经济浪潮中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是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后盾,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经济良好转型,为此我国农业经济若想融进低碳经济时代,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经济生产在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下,可以合理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使用量,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有效资源下,创造更高产值,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我国农业经济可以朝着科学技术方向,实现高效转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一是政府支持。政府行为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为此国家应看到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与科研领域追加投入,迎合时展需求,创建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先进生产设备,使环境保护目标得以顺利落实,在此基础上达到追加农业经营产值目的;二是农户支持。农户作为践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最小单位,应确保其拥有低碳环保经营意识,具有高效科技设备应用实力,才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向科学技术方向转型;三是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应结合科学技术发展浪潮,定期为农户提供培训,让农户看到先进设备,在农业经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农户科学技术应用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给农户给予科学技术应用指导与优惠,为科学技术应用推廣提供条件。

三、农业经济向产业化发展方向转变

在产业化经济体系下,通过生产资料资源配置,可以在有效生产资料基础上,获取更高经济产值,使经济活动更具践行价值。对于农业经济来讲,施行产业化转型,可以将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相同产业为向心力,吸引农业经济进行合作,实现批量生产,降低农业加工次数,使农业经济行为更具环境保护优势,为低碳经营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经济,经济实力得以提升,可以获取更高信贷融资额度,为添置具有低碳环保属性的生产加工设备,夯实经济基石,使农业经济在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支持下,实现低碳经营目标。此外,产业化农业经济对人才引力更高,低碳环保型人才看到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进而投身其中献出宝贵经验与创新办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化配置,为农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转型指明方向,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四、农业经济向生产有机划方向转变

在当今经营销售场所随处可见有机农业产品,它们包装精美,品类繁多,质量较高,可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使农业产品更具经济价值,为农业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有效出路。所谓有机农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绝少农药、还肥、催熟剂等化学制剂的产品,它们在农民精心培育下,颗粒饱满、营养价值高、加工精细,符合人们不断攀升的消费需求,使其具有极为广阔的销售市场,可以提升农耕用地单位面积内综合产值,使农民收益得以提升,实现农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目标。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