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区发展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1 14:53:29

地区发展建议

地区发展建议第1篇

【关键词】地区金融业 现状 作用 对策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能够集聚生产要素总量,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深入研究金融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地区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个地区金融业繁荣,企业才能活化资产,项目建设才能有支撑,城市建设才能更有活力。笔者在回乡调研过程中,通过对辽宁本溪市金融实体的考察和运行情况调查,总结了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看到了在金融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了强化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六个方面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一、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辽宁本溪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今天,银行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态。除原有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构成的四大主体外,兴业、广发、浦发、盛京、交通等银行机构进驻本溪,城市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已经遍布地区网点,同盛、禾丰村镇银行相继开业,实现了金融体系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到2012年末,银行机构总资产达到1126亿元,当年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银行机构网点数达到380个;到2013年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8.2亿元,比年初增加93.1,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765.3亿元,比年初增加46.7亿元,增长6.5%。

近年来,当地银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信贷业务领域,积极创新信贷服务产品,社会融资渠道和总量有了长足进展,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有效缓解了困扰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货币信贷调控水平,确保资金有效注入实体经济。市人民银行先后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本溪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力度 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意见》,定期召开金融运行情况通报会,合理科学地编制全年信贷投放计划,并督促银行机构进行有效落实。二是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市人民银行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中小企业新型债务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经市主要领导签批快速转发到各县区和相关经济部门,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突出了多元化融资这个主题,加大了非金融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广力度。2012年全市利用传统和新型融资工具多渠道、全方位融通资金,地区信用总量近1600亿元,其中发放贷款970亿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95亿元,办理信用证212亿元;实现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贷款230亿元,海外直贷23亿元;发行中期票据30亿元,企业私募债30亿元,发行城投债18亿元。三是制定出台《中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制度》,通过创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搭建优质高效的“政、银、企”合作新机制,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已促进40余户企业与银行形成对接,发放贷款17亿元,为解决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私利和新方式。

二、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搞问题纠缠,一切以传递正能量为指导的精神,在有针对性调查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地区性金融业发展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求,笔者提出如下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之一:提升金融业运行质量,不断壮大金融主体。

应加快金融业创新,努力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金融工具、金融产品、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服务效率等各方面入手,积极进行创新,提高资金吸纳能力和资本促成能力。应不断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及其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本,推动地方金融业对外开放。应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培育和引导民营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公司,不断壮大金融主体。

建议之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应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扩大信贷投放,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保证信贷总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生产周期相匹配,确保对地区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应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地区金融监管机构与政府金融管理和有关企业管理部门,应共同对全地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情况和信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做出分类排队。在此基础上,加强银企衔接的组织和服务,对已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给予大胆支持,实现规模扩张;对有效益、不亏损、还款有保证、信誉好的企业,采用抵押担保的方式给予支持;对有潜力、信誉度高的企业,加大力度,优先扶持,把国家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建议之三: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现时期的有利政策,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和农信社组建农商行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推进和欠合理支持地区性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改革,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应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改组改制,优化股权设置。加强资产置换管理,完善资产置换法律手续,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置换资产进行再置换,增强置换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商业银行升级为区域性银行创造条件。同时,应抓住全省推进农信社组建农商行工作的有利时机,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税收及相关费用的减免。应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不良资产置换工作,使这项工作推进得更快、效率更高、成效更好。积极主动推进这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建议之四:加强引导和服务,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

硬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既要引导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进一步从事资本金,做强做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又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指导监管,规范运营管理。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大企业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发挥国有资本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整合财政贴现资金为保证金,撬动银行贷款,发挥担保融资的倍数效应。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创造更加宽松环境,雀斑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建议之五: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进企业股权融资。

应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权融资工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切实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有新的突破。“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提高企业上市的效率。应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引导、扶持和培育,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逐步形成梯次推进的格局。应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改制、重组、上市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优良宽松的企业上市环境。应充分利用辽宁股权交易市场启动的契机,培育和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挂牌,筹措资金,加快推进企业股权融资。应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省政府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培育和建立科技金融中心,引进投资基金,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的有效结合,有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应积极探索和推进沈本金融同城化工作,充分利用省城金融资源优势和服务外溢的功能,主动接受沈阳经济区金融的有效辐射,建立紧密地沈、本金融业务联系,引导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融资,享受金融高效、低成本服务,提高融资效率。

建议之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各有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注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注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深入研究促进金融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金融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金融创新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联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银企联动机制建设,发挥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与财政性存款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应建立奖励机制,对信贷投放大、不良贷款低、服务质量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和群众满意度高的融资机构给予奖励,促进相互支持、护理供应的工作格局。应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各级政府应作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金融机构应做重诺守信的典范,加强服务,兑现承诺。企业及个人应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增强监管合力,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地区发展建议第2篇

一、吉水县农机发展现状

吉水县辖15镇3乡3场,总面积2509.73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形。全县有耕地62.9万亩,可开发草场草地106万亩;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播面93万亩,总产量达2.8亿公斤,优质稻播面占全县粮食播面的67.7%,素有“赣中粮仓”美称,既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扶持的全国18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县之一。近年来,吉水县的农机在国家“三农”政策及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发展的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观,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到2010年底实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近20台,手扶拖拉机等小型耕作机械达6000台,联合收割机达1159台,插秧机106台,抽水排灌设备达3000多台套。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达54%,其中机耕水平达80%以上,机插水平4%,机灌水平达95%以上。

二、吉水县农机发展特点及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吉水县农机发展的实际,在总体向前发展的基础上,该县的农机发展呈现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

从农机发展的类型看,一是耕作机械发展较快,插秧机械发展较慢;二是小型机械发展较快,大型机械发展较慢;三是常规农机发展较快,新型农机发展较慢。

根据吉水县农机发展的状况和县域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实际,经调查分析,造成机插发展慢的主要原因有:1、农民对机插秧了解不够,对机插的效率及价值无法评价,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2、机插秧技术要求较高,工厂化育秧几乎没有,农民怕育秧不好,不能插好秧影响水稻产量。3、虽然目前的机插秧产生的效率高,但产量偏低,直接效率不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机插秧的穗产量较高,但目前机插秧行距太宽30cm,且缺秧、漏蔸情况多,不论从株数及根数都达不到标准亩的标准,只有标准的75%左右,产量也只有标准亩的95%左右。

从农机发展区域看,以赣江为分界线,出现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水东片区的农机发展较快,农民购机积极性比较高,水西片区的农机发展很慢,农机入户率不及水东片区的四分之一。

经过实地调查研究,造成我县农机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1、水西片区人平均田少,人均不到7分地,户平均不到3亩,农机集约化生产的基础条件不具备,农民不会因为3亩地来购机作业。2、因田少、收入少,水西片区农民不得不靠打工赚钱,因而水西大部分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及小孩,对传统耕作方式依赖习惯较高,对机械耕作只适合技术缺乏了解,缺乏能够熟练使用操作农机的人员。3、因田少,地势多为丘陵,农民分到的单块田地面积小,地势落差比较大,不适应农机作业。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机耕农机发展快与机插秧农机发展滞后,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宣传,从提高功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单产等几个方面进行宣传、动员。二是要继续加大对插秧机的双重补贴。尽量减少农民的投资比例,刺激农民发展插秧机械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插秧机的改造,把原来的30cm的行距缩小到24cm左右(标准是20cm),提高亩株数,加强工厂化育秧及大棚育秧的技术培训及管理,提高育秧质量及水平,减少漏蔸及少根现象,达到真正提高单产的目的,让农民见到实效。

针对吉水县农机发展地域失衡状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及各级部门要促进水西片区的集体化经营,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农民承包经营农田,实现规模化机械作业。二是加大对水西片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水西片区农机的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田地平整和连片,创造规模化条件;在平整难度较大的地区,鼓励采用农户联合购买、共同使用,或者一家购买、对外经营等模式。三是农机技术人员人人应该成为农机技术推广的能手、农机维修的高手、农机安全操作技术传授的强手、农民农机致富的帮手。可以多在水西片区开展农机的示范操作演示、开展农机发展政策宣传、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吉水概况》,中国江西吉水网,2011年

地区发展建议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西部地区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43-01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村镇银行在服务西部地区“三农”的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的调研结果及建议。

一、西部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

(一)股权结构制约

2007年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发起金融机构必须是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本土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加大扩张力度,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极少能达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也缺乏参股一家与自己竞争的村镇银行意愿。

(二)服务经营定位不明确

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很少。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客户的选择上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逐利动机是导致“村镇银行不村镇”的最主要原因。

(三)公信力与吸储能力弱

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相对较弱,服务网点少业务办理不方便,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及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国有银行和农信社。

(四)支付结算网络不畅

目前人民银行还未允许村镇银行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只能采取方式,多通过手工票据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资金汇划速度。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

(五)经营缺乏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得到的政策扶持不及农信社。中西部信用社暂免征收所得税,其他地区减半征收,营业税3%;而多数村镇银行执行所得税25%,营业税5%的税率标准。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存贷款业务结构相比,村镇银行往往笔数多、额度小、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偏高,进一步陷入高成本的经营状况。

二、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可比照农信社享受免征所得税和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鼓励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二)探索在西部地区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

允许村镇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对象灵活浮动利率,保证为“三农”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在场域内吸收的存款,比照农信社缴纳存款准备金;同时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

(三)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限制条件

允许资本雄厚、财务状况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中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真正吸引各类资本。

(四)完善支付平台系统

核准村镇银行的行名、行号,批准村镇银行印刷支票,允许村镇银行参加同城票据清算和大、小额支付系统,允许村镇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同意村镇银行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畅通支付网络,提高汇划速度。

综上所述,由于村镇银行处于初创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经营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的环境问题,涉及政府及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同时推动和支持担保机构介入,加强对涉农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担保,因地制宜创新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分散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地区发展建议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18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35- 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跨地区发展战略。目前,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银行资金流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银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落实国家政策。

1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银行转变了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服务类型日益增多。如果只在本地区建设银行,这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是十分不便的,因为跨行取钱要花去一定的手续费,再加之跨省份等其他因素,人们外出时取钱很不方便,费用也是很高的。因此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趋势,既便利了人民大众又扩大了银行的业务。

(2)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分散独立银行的风险。将资金放在不同的银行之中,能够减少投资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流动,还能够了解地方人民对银行的看法,相应减少了道德风险。

(3)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有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银行的发展,各个银行之间竞争激烈。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业务得以扩大,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

2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城市信用社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阶段、跨地区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是鉴于风险和安全性,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多偏向单一的城市经营方式。但是单一的城市经营模式使银行的业务发展局限性较大,所以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愿望日益明显。二是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已经跨地区发展的商业银行,人才储备较少,而新进的人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培训,成为银行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有些银行就算有人才储备,其管理也很难得到整合和协调。三是跨地区的商业银行对异地的分行缺乏有效的集中管理。很多跨地区发展的银行对于分行的管理缺乏经验,导致银行发展缺乏活力,再者人员松散的问题也使其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管制将会在日后越来越多的分行中产生,将会影响银行的形象。四是新的管理模式风险较大。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使银行的管理层级增加,人员过多且分散,对人员控制能力降低。

3 商业银行跨地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1)对跨地区发展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每个银行对跨地区的发展都在摸索阶段,所以当一个银行决定进行跨地区发展时,就要实地对已经进行跨地区发展的银行进行考察,并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最后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判断商业银行是否适合进行跨地区发展。

(2)统筹规划,建立合适的银行发展机制。对于银行跨地区的发展,要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减少各家银行扎堆的现象,为长期的发展最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地区管理人才,根据不同分行跨地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来制订合理的计划,防患于未然。

(3)实现区域银行的转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地方向区域的发展,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发展为区域覆盖式的银行体系。拓宽发展视野,增加更加便利的业务,如增设提款机器以提高服务水平。另外培养大量高素质银行的服务人员,提高管理制度的凝聚性,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地方银行的服务质量,加快银行的发展步伐。

4 总 结

商业银行的发展正从单一的地区发展转变为区域式的跨地区发展,其发展势头良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还有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缺失等问题。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跨地区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地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地区发展建议第5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地区经济;投资误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政府投资在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对市场经济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有一定的投资政策和完善的投资体制,来确保地区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最大程度体现出好的影响。一旦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增长,相关负责人员一定要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政策。

一、地方政府投资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1.过渡招商。招商对地方经济的增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也背负着发展当地经济与对抗其他地区竞争的双重压力,同时地方存量资本和资源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地方财政增长,为了在较短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招商引资效率,致使各个地方政府推出大量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然而这些政策有些甚至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

2.盲目投资和重复性建设。近年来中央对财政实行了分权,所以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最大利益,也推出了很多有利于扩大自身利益的发展政策,如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实现政绩的快速增长,更加倾向于增加项目投资和选择较大规模的项目,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规模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趋于单一,也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3.地区经济的粗放增长。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审批的权限,所以对当地国有资本投资决择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多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站住脚,也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和政府搞好关系,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才能有更足的底气上项目,这种现象就会导致地方经济粗放增长起来。

4.低效益投资,风险加剧。不少地方政府主导进行的投资和建设通常都会受到预算和资源的约束,违背市场规律,缺乏可行性论证,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又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这些都可能导致政府投资效益不高,出现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另外,在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短缺,在城市基础建设时不得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如果举债投入的项目出现问题,那么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压力就增大,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二、对完善地方政府投资的一系列建议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消除改革现有的体制障碍,才能真正使投资体制改革深入下去。经过多次改革,我国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改革体制的加深,政府在职能方面必然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政府机构调整和部门职能划分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政府职能的履行为前提,切实解决一切阻碍体制改革步伐的问题,政府的主要工作在于调控、监管和服务上,只有政府的职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确定好地方政府适度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前,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财政情况,再结合产业结构是否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因为政府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很大,因此要尽量投资一些周期短、效益高和竞争性小的公共产品以及支柱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对经济效益好、见效快以及对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进行政策性支持。投资规模上,应先综合考虑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资金,正确区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身份,政府自身应退出一般经营性项目,注重政策工具的运用,用较小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注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3.对不同产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政府则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吸引资金,扩大资金的投入来源,积极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如许多发达国家的民间资本也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垄断项目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支柱产业的投资上,地方政府可以统一协调和规划本地的产业布局,增强投资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上;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政府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股权投资以及一些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完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民间投资要进行积极引导,选择实力较大的公司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同时还可邀请海外风险投资进入地区市场。

4.打开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境。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民营,大部分的民间资本可以说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要想推动民间投资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了体现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更好地获得信贷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如项目投融资模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但同时应完善制度,以规范融资行为。

5.建设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机构,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的重组,将盈利性较强的资产整合并注入投融资平台,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质量和信誉,同时,加强资本运作力度,筹集资金,使投融资平台实力增强;清理和区分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并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估,防范金融风险。

三、结语

总之,政府投资行为因有很强的行政特征,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体制改革、投资控制、产业结构优化、融资保障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实现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静.地方政府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1,12.

[2]王传孟.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管理体制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13,04.

地区发展建议第6篇

关键词:中部地区服务业分析对策

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初步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增长点的作用,总的来看,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地区发展建议第7篇

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欠发达地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狠下功夫,要从贫穷落后难有作为、信心不足的思想包袱中解放出来,树立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的新思路;要从对发展形势的保守估量中解放出来,树立抢抓机遇和更好更快发展的意

识;要从小脚女人走路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树立跳起来摘果子的雄心壮志;要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经济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从怕担风险,求全责备的中庸之道中解放出来,树立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得出劣势中孕育着优势,困难中蕴藏着潜力的正确论断,确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必须扭住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惟有发展才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以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农业功能单一,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少,各项产业发展不平衡。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紧扣当地实际,抓住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学到的科学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研究加以解决的对策措施,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一产、突破二产、繁荣三产,大力推行设施农业和劳务输出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工业化发展动力。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当地区位优势,大力开拓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才能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领导带头,提升能力。学习实践活动要取得理想效果,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至关重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抓住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督导检查、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不放松,对查找出的问题,始终咬住不放,一抓到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群众搞建设,谋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地区发展建议第8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物流; 税收

中图分类号: F2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8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过去单一的交通运输企业已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已不再是单一的交通运输,它涵盖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现代物流业是新型的服务业,它包括了运输、和仓储等业务。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古时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从古代到现代,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西部地区地形主要以高原为主,岩溶地貌给交通运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古代的贵州省有“夜郎自大”的说法。人背马驮经历了几千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首先想要打通西南通道,他开始修建广西、云南、贵州到四川的铁路即内昆铁路,但由于军阀混战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导致这一条铁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04年,内昆铁路才全面开通,这条铁路连接了云、贵、川三省,打通了西南的出海通道,对西南三省特别是贵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西南地区物流业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占整个物流业的80%以上,由于西南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消费品主要从外省运来,西南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主要以资源型企业为主,比如发电厂、化肥厂等,过剩的矿产资源都要运往东南沿海地区。那么,落后的交通运输,就导致了运输成本的大大增加,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西部地区城市越小,物价越高,人民群众的消费力就越低,不仅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扬的影响,公路运输的成本越来越高,对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的冲击日趋明显。2006-2009年三年间,有50%以上的运输企业亏损,多数的个体运输户破产。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比如“养路费”的改革及燃油税的开征,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现代物流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国家九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现代物流业的地位,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包括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及批发零售中的包装、加工、货物配送等服务业,因而它实际上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的一个产业链。西部地区应主要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因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决定了投资环境,如投资修建铁路成本高,周期长,所以国家应在公路建设中多投入,增加对高速公路的投入,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建立起西南地区的高速公路网,使西南地区成为出海通道,把贫困山区的煤、铁、硫等矿产资源运输出去,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

2. 建立现代物流园区,使现代物流业产业化。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交通设施落后,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那么政府应发挥资源和区域中心的优势。引导企业上规模,建立现代化物流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企业物流为基础,各类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园区的服务功能为保障,可以拉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建立现代物流园区,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规模效应,在货物配送中,可以实现运输业的合理衔接,提高效率。对于拉动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等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贵州省毕节市运航现代物流园区,该项目总投资为7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建材市场、农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日用品批发市场、矿山和机电市场、物流车场、仓储区及配套设施,该园区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它以毕节的资源和区域性优势,使之成为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商贸流通中心。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其商业覆盖面可达1100多万人口,园区可容纳3000多户商家,能够解决上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可为国家财政提供5000万元以上的税收。

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西部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但受自然环境和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单靠政府投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步伐,因而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集民间资金,让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和外资企业走进内地,把他们的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内地,让非公经济助推内地经济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全面整体规划来充分发挥物流领域的资金、资源和交通优势,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规律,用科学规划来指导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三、现代物流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物流业的税收征管中存在着一些政策上的不规范现象。比如目前,贵州的一些小型物流企业,它正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其企业并没有多大的经济实力,他的运输车辆多数是个体户的车辆,通过过户到企业以后挂靠经营,企业老板实际上就是提取管理费。由于贵州对个体运输和企业运输车辆的征税标准不同,个体运输业开据发票税率是6.63%,企业开据运输发票的税率是3.3%,这就给企业钻税收政策的空子,而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流失,针对运输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对现代物流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搞好税收征管,规范物流企业的税收秩序,使现代物流业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1. 加强对货物自开票的纳税人的资格审查,对不符合自开票纳税人资格的企业坚决取缔其资格。国税发[2003]121号文件第三条规定,提供货物运输劳务的单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向其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为自开票纳税人:(1)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地方税务局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水路运输许可证;(2)年提供货物运输劳务金额在20万元以上(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上);(3)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如租用办公场所,则承租期必须1年以上;(4)在银行开设结算帐户;(5)具有自备运输工具,并提供货物运输劳务;(6)帐簿设置齐全,能按发票管理办法规定妥善保管、使用发票发及其他单证等资料,能按税务机关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正确核算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和营业利润,并能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纳税各项税款。对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以及从事货物运输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个体运输户不得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在实际征管中,许多自开票纳税人由于其运输工具不是其实际自有的,而是个体户挂靠经营的,所以其工资出车费列支明显偏高,不真实。同时,由于企业只收管理费,因而收入核算未通过银行帐户结算,收入偏高、明显虚假,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因而建议税务机关应加强自开票纳税人的资格审查,对明显虚假的企业坚决取缔其自开票纳税人资格,避免国家税收的流失。

2. 物流企业从事联运业务、业务、仓储业务应按差额纳税。

(1)联运业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输企业完成的运输业务。国家税务总局[2007]111号文件规定,公路、内河联货物运输业务是指其一项货物运输业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运输单位(或个人)共同完成的货物运输业务,运输单位(或个人)应以收取的全部价款向对方开掘运输发票,合作运输单位(或个人)以向运输单位(或个人)收取的全部价款向该运输单位(或个人)开据运输发票,运输单位(或个人)应以合作运输单位(或个人)向其开具货运发票作为差额缴纳营业税的扣除凭证。

(2)物流业从事的业务应缴纳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和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676号)规定“业的营业额为纳税人从事业务向委托方收取的报酬。”比如物流企业向生产商收取的代保管费、包装费、搬运费、签证费、报关费、路查费、消费保险等费用,应按规定一律按差价收取营业税。

(3)现代物流企业中仓储业较发达。比如货场、仓库等,许多物流企业都从事这项业务,公路运输的货物需再转铁路运输或海洋运输,故这些货物必须经货场和仓储转运。这一项业务应按差价征收营业税。

3. 对物流企业收取的承包费须缴纳营业税。随着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物业企业对一些项目进行发包,同时有一些单位和个人挂靠物流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物流企业就要收取管理费,对于管理费用征收营业税的问题,财税[2003]16号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双方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协议)将企业或企业的部分资产出包、租赁,出包、出租者向承包、承载租方收取的承包费、租赁费,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属于企业内部分配的3种行为不征营业税:一是承包方以出包方名义对外经营,由出包方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二是承包方的经营收支全部纳入出包方的财务会计核算;三是出包方与承包方的利益分配是以出包方的利润为基础。

地区发展建议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山特色经济;矛盾;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33-02

前言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民族高山地区面积广大,但耕地少、人居分散,气候比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特别是在一些高山高寒的地区,当地的民族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高山经济。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研究长阳县高山蔬菜产业存在的矛盾,试图为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供思路,并为相关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提出建议。

湖北省长阳县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不仅仅实现了本地区的经济繁荣,还带动了全国几十个高山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经济作物的风潮。这种经济形式突破了认为高山高寒地区经济难以发展的传统观念,开创了高山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长阳县高山蔬菜规模在安徽、云南、湖南、江西等省的同类种植地区名列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1]。在长阳,火烧坪乡是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再加上辐射带动效应,“火烧坪”已经成为长阳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一大优势 [2]。把火烧坪乡高山蔬菜产业作为研究高山特色经济的代表,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制约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矛盾

1.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短缺的矛盾。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土地、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体现在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上。首先,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到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危机。一方面,“土地病”在蔓延,可种植面积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水土流失严重和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落实,凡是坡度超过20度的田地都要退耕还林。其次,过度开发土地,违背自然规律,必然造成生态危机,使当地付出惨重代价。生态危机是民族地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直接危害,这种危害是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也是中国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据统计,2001年以后的五年间,火烧坪乡就发生了四起较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2.自然制约与蔬菜收入不稳定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蔬菜生产也不外于此,蔬菜的收益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蔬菜生产一方面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导致农户的蔬菜生产效益不稳定,影响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自然因素制约农民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市场因素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在丰收年如果遇到价格好,菜农的受益就会超出市场预期。但是,高山反季节蔬菜在全国几十个地区大范围种植后,菜农的受益往往就会低于预期。

3.蔬菜销售的市场化行为与农户个体之间的矛盾。蔬菜生产的确定性与蔬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由于蔬菜的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农户不能决定价格,导致在价格偏低时农民的利益受损。因此会出现“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①的现象。市场化行为要求个体农户能够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市场化行为也使农户被迫接受最低价,由此产生的恶果是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受损。

4.蔬菜产业的市场绝对优势与供给总体增多的矛盾。反季节蔬菜在市场供求关系中属于稀缺产品,市场价格较高。随着“火烧坪”模式的推广,种植规模扩大,市场的总供给增加了。例如,目前湖北、湖南、浙江、安徽等近20个省,播种面积超过13万hm3,产值超过40亿元。以往市场上蔬菜产品的供给总体不足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民族地区的蔬菜产业由“绝对优势”转变为“相对优势”。民族地区如何调整策略,发展差异化产品,使特色产业在生产销售和增值方面保持优势地位,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5.农户的规模经营与农业投入高风险之间的矛盾。规模化经营无疑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农户对蔬菜生产的管理决定着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马克思对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为重视 [3]。在农业生产中,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笔者在对老农户老覃访谈中发现,农户老覃已经开始了“蔬菜生产为主+冷库经营+生活超市+餐饮行业”的一户多元的经营模式,这是一种粗放的多元化规模经营模式。这种规模化经营意味着在农业投入上的高风险,特别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势必会影响农户的多元化规模化经营。

6.规模化经营与精细耕作的矛盾。对民族地区来说,既要发展规模化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也要积极促进特色农业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高科技投入和精耕细作。“只求量不求质”的粗放经营,缺少轮作,导致土壤元素失衡,病虫害加剧,使农户不可能实现集约化生产。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高山特色经济的建议

1.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以深层次加工为主导的高山蔬菜产业链。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高山地区的有效耕地面积还会减少。以火烧坪为例,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顶峰,经济发展再也不能够依靠土地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要实现当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依靠科技,进一步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其次,在现有蔬菜产业链上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因此,长阳县政府和当地政府要抓住当前火烧坪的自有品牌,开发研制蔬菜深层次加工品牌,为开发高附加值的蔬菜产业保驾护航。最后,火烧坪蔬菜品牌走国际化道路。高科技农业同时是国际化农业,只有立足国际,放眼全球,才能保证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火烧坪在品牌创优方面虽然做出了成绩,但还需要树立品牌蔬菜和品牌加工产品。

2.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植,解决土地病问题。解决土地病的问题,首先,要刹住土地过度使用的风气,给土地以休整的机会。当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保证耕地休整,实现土地合理有效有节制地使用。其次,应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土壤质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火烧坪的老百姓的经济情况已经好转,现在需要对以往因为过度开发使用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的结构失衡和土地资源破坏状况进行整治。再次,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频繁使用的土地和已经有严重土地病的农田应该实行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轮耕、更换品种、退耕还牧还草等方式保护土地。最后,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对土地病的防治能力。

3.积极运用价值规律,发展蔬菜附加值产业,降低蔬菜价格风险。集约型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可以克服高山蔬菜产业粗放型经营的弊病。这需要当地的生产者提高科技含量和制度管理水平,更要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为集约发展提供条件。应在蔬菜附加产业上加大力度。由于火烧坪当地的蔬菜在销售前仅仅是进行简单加工,几乎没有附加值,蔬菜的价值实现上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很大,容易造成蔬菜产业的不稳定发展。要解决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深层次加工行业,实现初级蔬菜产品的就地价值转化,从而延缓蔬菜市场的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4.在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精品建设。以质量建设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推动深加工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当地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首先,通过质量工程建设,火烧坪乡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要在众多的蔬菜产品中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推出新品种,开发新的精加工农产品。其次,发展加工工业,扶植高经济附加值的加工工业。相对于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当地的第三产业来说,火烧坪乡的第二产业发展比较薄弱。这不利于高山蔬菜的深度开发。最后,利用品牌优势在蔬菜产业的出口上下工夫。品牌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是促进当地蔬菜产品加工行业的关键。

5.政府作为,宏观管理,尝试对高山蔬菜进行农业补贴,鼓励出口。在火烧坪高山蔬菜发展的初期,宜昌市蔬菜办为鼓励农民种菜,对种菜农户进行补贴。火烧坪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补贴已经取消。在冷库一条街建成以后,市场需求对影响蔬菜产品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要解决“一车萝卜抵不上背菜工的工资”的怪现象,还要从生产者入手。首先,增强对蔬菜产业的科学规划,利用行业协会、农村信用社等实体机构,做到信息流通顺畅。其次,对重大灾情和市场不利情况下巨大亏损的农户进行补贴,帮助农户做大做强,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6.深化管理,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细化,提高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山蔬菜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基本适应了该地区经济在规模发展时期的组织要求。但是随着火烧坪乡经济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改善。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已经偏离了这种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规模经营。这种现象显示当地发展途径和经济模式的蜕变。因此,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完善“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端对端的产业模式。其次,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最后,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化程度,扶植农户走本地制造的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定荣,孟胜远,等.长阳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