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1 10:25:06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1篇

2015年9月9日,为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并提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我认为作为教师群体中重要又特殊的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更应当学习借鉴这一标准,以此推动特殊教育向前发展。

一、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

在发言中,对于这一标准的解读是: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同时,好老师更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从特殊教育出发,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既应当遵从这一标准的普遍性,又应当有一些特殊的内涵。一方面,特殊教育教师应当追自己的梦,有自己的特殊理想信念。对智力低下儿童进行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一个艰难并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坚定信仰。早在很多年前,特殊教育之父伊塔德就用教育野孩子的实践向我们证明“智力落后者同样可以接受教育”这一道理。教育界泰斗夸美纽斯曾说:“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是可以被琢磨好的,即使是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惰的人。”[3]所以在如此多巨人的肩膀上,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与理想。另一方面,在“中国梦”盛行的年代,智力低下儿童教育教师也一定要让这个特殊群体有筑梦、追梦、圆梦的抱负。从具体做法上讲,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细心观察孩子身上的亮点,不要人为地剥夺机会。其实,智力低下儿童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例并不少见。1985年6月17日,我国加入了由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尤尼丝?肯尼迪?施莱佛女士创立的旨在为全球1.7亿多名智障人士提供参与运动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质量、社会理解度的国际特奥会,年底,我国选派了首批特奥工作者赴香港参加特奥知识和教练员培训,从此越来越多的教练员、智力低下儿童教师开始鼓励儿童追求特奥梦、金牌梦,让许许多多智力低下儿童走上人生大舞台。可以说,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教师的技术指导、悉心照料及热情鼓励。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校长王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霞校长及学校老师以“发掘生命潜能,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帮助孩子、孩子们的家长克服教育、生活中的困难,坚持“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被挖掘”的理想信念,给智力低下儿童的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在自己被评为省、市、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特奥工作先进个人之余,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追逐特奥梦,在她的主管下,学校近几年来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使学校大部分智力低下儿童都实现特奥梦、金牌梦。在如今,“白痴学者”现象大量存在,这些“白痴学者”被定义为智力低下,可是有许多特殊才能,这些特殊才能体现在计算、记忆力、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所以,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关注学生的特殊才能,并鼓励智力低下儿童及其家庭将其才能发挥到极致,指导特殊学生追梦、圆梦。

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从教师自身来说,做有道德情操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诚的热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及认真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不能身在特殊教育前线,人却在物欲横流的官场或商场。不能因为失去好奇心与耐心,随意体罚,伤害孩子。只有做到真真正正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坚守心中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除了教书外,育人也是很重要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立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以上规定,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智力低下儿童的道德要求是相当高的。可是,智力低下儿童道德的提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一难题应当由谁来解决呢?智力低下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通常是通过模仿与重复以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来实现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5月19日,长春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试点正式开业。这里的12名智力低下员工大多来自“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被评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胡艳苹是其创办者,对于孩子们亦师亦母的胡艳苹在2001年便开始收留智力低下者,并在“善满家园”成立后和托养中心的其他老师一道对孩子们进行技能培养,通过教授给智力低下者餐饮服务礼仪、基本的传菜、清理、搬运等技能让智力低下者感受劳动的快乐。“爱劳动”、“自力更生”更是胡艳苹用自己的道德情操送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让孩子们养成具有优良道德情操的行为习惯。好教师应当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当然,学会礼貌待人、学会与人分享、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细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真正的好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道德操守并用这些正能量影响一代一代的学生,为中国道德发展进步作贡献。

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学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4]。根据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一些医学常识,将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如正强化原理、条件反射原理等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学会急救、学会快速稳定学生情绪等。正如所说,扎实的学识应当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是特殊儿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工作方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5]。随着世界教育的转型和中国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方法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使特殊教育艺术化,是好教师学识扎实的重要表现。这些教学方法既应当包括普通教育常使用的方法,比如讲授法等,又应当包含一些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智力低下儿童最大的特点是智力低于实际年龄,普遍停滞在三到五岁的水平。所以,相比较于过分严肃的初中、高中课堂,教师应该进行更为轻松的幼儿园式教学。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应该倾向于直观化、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直观教具,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总之,相关学科理论及教学方法共同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好教师扎实学识的表现。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也是永恒追求知识,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教师。就如同所倡导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潭水。所以,为了更扎实的学识,特殊学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汲取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精华,剔除掉自身教育过程的糟粕,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2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 特殊需要儿童 积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和积极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人类身上至少存在着八种智能,具体到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后来提出的存在智能还在论证中)共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看待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积极的视角,与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达到自身最大限度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积极教育始于20世纪末西方社会兴起的一场积极教育(positive education)运动,这里的积极(positive)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因此有学者将积极教育界定为以学生外显得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

特殊教育领域尤其需要积极的视角和态度,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原因在于成就感极低。培智领域尤其严重。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特殊教育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着眼缺陷补短为重,问题出发的视角,强调扬长补短,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增进积极体验,给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口,使培智孩子们的教育更加轻松且富有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积极适应等一系列积极教育主张,对于特殊教育意义深远。

2 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

(1)多元智能理论为积极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带来新的学习观成才观、人才观。评价标准积极教育是检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践。

(3)多元智能理论与积极教育内涵相通:

①秉承积极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间彼此多元独立且自主共存,个人內在能力呈现凹凸不平的剖面图。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强调语词和数学逻辑智能,这对特殊教育对象来说无疑是不甚公平的。特殊教育从业者应本着“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原则,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理念,善于发现和鉴别学生的强弱势智能并依此实施积极和个性化的教育,扬长补短,收获理想效果。正如那句经典名言所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以多元和积极视角去看待这些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缺天使们,绕过那扇关上的门,寻找带来光明的那扇窗。

②怀抱积极信念: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积极期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学习动机方面内驱力薄弱,教师的直接推动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其怀抱积极信念和期望,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追求成功的积极的内在动力,达到教师的期待并维持努力获得积极体验。

③传递积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传统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观,根据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并由此提出“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模式。此模式认为学校应成为学生的课程人,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和学习内容。所谓积极的内容即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在学生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积极的内容能够为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所体验。掌握和领会,从而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感知觉敏感度低,与普通儿童相比需要更大强度的刺激,因此教学内容、用具以及方法过程必须鲜明有特色才能有效地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其中采用积极特别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方式方法,例如绘本阅读、主题学习、戏剧教学、博物馆教育、主题班会等等。这些方式新颖有趣且灵活多变,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给予积极评价:单纯依靠标准化的纸笔测验是传统教育最为诟病的不足之处,特殊教育作为特别需要个性化教育的领土,更不能采用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强调智能展示和发展的眼光,以评价对象所拥有的强势智能出发且生态动态地对其进行评量。积极教育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多维性,主张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因势利导,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采用体态鼓励法、细节评语以及榜样激励法等形式,着眼于学生身上的积极资源,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创造良性环境,采用对学生多方面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内在积极性的目的。

⑥增进积极体验: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具有的求知的需要、认识的兴趣,以及获得知识的胜任感和快乐感。积极的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和愉悦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在教师带领下体验过程增强幸福感,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秉承积极理念、怀抱积极信念、传递积极内容、采用积极方式呈现、给予积极评价等都是以增进积极体验为最终目的,反过来积极体验又可以保证和促进他们的有效实施,形成持续有效的良性循环。

3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

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命题,有效参与教学策略应从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双向出发,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积极教育探索在教师教的策略的方面应注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内容的适切性、方法的灵活性、评价的激励性以及互动的情感性,以此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效果。

3.1 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一个关键名词是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是专门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计的教学计划,它的重点即在于针对学生现有知识、身心、家庭状况基础上的学习结果目标的确定,目标的选择和分途进行,确定起点行为能力后设计针对性的长短期目标及与之对应的教学和评价策略。

3.2 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加工的影响物,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呈现适切的教育内容是实施积极教育的一个关键。正是由于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障碍使其具有了特殊教育需要,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应该谨慎灵活,根据不同教育需要选择适合他们且易被掌握的内容,以此增进他们的成就感及积极体验。

3.3 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应随目标及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它包括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运用的物质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受其制约,反映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是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积极发展的途径。

3.4 教育评价的激励性

199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评价作了如下规定:对残疾学生的考核评估,应当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此项工作应该有利于残疾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不要简单套用对普通学生的考试办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现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热点和难点。好的评价其功能应包括诊断、导向、发展和管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评价者往往更加看重诊断功能,忽视了其他几项,致使评价功能缺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更加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着眼于教育带来的发展和进步,激励其树立信心收获成长的喜悦。

3.5 教育互动的情感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网络中相互交流的质量。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也是情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情绪情感敏感易变,且常常不会主动表现或寻求帮助,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其言行举止,在教育互动中尊重并关心爱护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积极关注和情感,得到信任和鼓励后,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变得亲切愉快,教育互动情感交融。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 Sheldon Kennon M,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4.

[5] 赵小红.培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6-50.

[6] 余新.多元智能在世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9).

[8] 李燕,赵斌.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9] 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 十七大” 报告精神,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04):8-10.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3篇

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的危害

(一)致使教育事业面临信任危机目前,在中国存在教育信任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一小部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伦理失范的行为,导致特殊教育事业也面临信任危机。四川师范大学曹正善教授在《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中说:“良好的教育信任:有利于生成管理的技巧性,使管理变得富有弹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减轻学生负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效发展出责任和尊重这样的核心价值。”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伦理的修养,自觉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二)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学识和人格魅力,往往是特殊儿童学习兴趣和成长的源泉,如果从业人员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必定有损于其形象,失去特殊儿童和家长的信任。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事业上体现执着、敬业、乐业、奉献精神;在与特殊儿童交往时要充满爱心、耐心、充满亲情和热情;在处事为人上,体现诚信谦和的品格、高雅知礼的气质。(三)伤害了教育对象及家长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例如,聋生的语言训练,盲生定向行走的训练,以及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都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正如病人的病患只能由医生解除,其他的非专业人士是取代不了医生的专业地位的。而一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抱怨工资待遇低;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思想消极,工作推诿拖沓;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离开了特殊教育工作岗等等,这必定会对特殊儿童及家长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伦理要求

(一)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视觉器官的残障,个体不能接收到视觉刺激,无法形成视觉表象,进而无法对事物进行整体知觉。这种特殊性使视力残疾儿童必须改换信息通道,训练发展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官功能的代偿作用。因此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除了与普通儿童一致的教育内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感觉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盲文的学习、生活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特殊的教育训练内容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度的教育要求。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出现的不良身心现象,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例如盲态的纠正,需要从业人员长时间的、耐心的引导和纠正,如果一味地责怪和纠正有可能损伤盲童的自尊心,反而起不到教育训练的作用。这时,从业人员应针对盲童的兴趣,采取一些策略来达到矫正的目的,如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纠正盲态。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伦理素质关系到视力残疾儿童的未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视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二)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由于听力损伤的影响,听力残疾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着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平均听力损失在55分贝以上的听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过绝大部分的信息,正由于他们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所以他们在表达需要和情感上存在困难,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表现出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甚至遭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听力残疾儿童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的各种表现。所以,听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的重点是听力语言的训练,也就是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训练。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从业人员要考虑到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听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视觉补偿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听力残疾儿童需要利用视觉进行功能代偿,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出现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善于观察,依据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情感、意志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缺陷。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损伤,导致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脱节,这是智力落后儿童重要的特点,例如,行为幼稚、情绪易波动等。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不怕反复,强调“爱”“、顺”、“宽”“、导”。一要“爱”,智力落后儿童接受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大都比较执拗和任性,如果从业人员对他们没有爱心,就很难耐下心来。二要“顺”,在教育训练中,要尊重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可强制和责备。如果从业人员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反常行为”不能立刻制止,就先要“顺”,不能急于求成。从业人员通过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后,再找出结症,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要“宽”,智力落后儿童理解能力差,学得慢,记得少。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智力不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可以慢慢开发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像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引导他们,有时还要“哄哄”他们,让他们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高兴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发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特长。四要“导”,智力残疾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简单直接,他们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善良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又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从业人员要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其表达出真正行为的动机,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地进行教育。(四)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现在,特殊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可称为特殊儿童,例如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等等,对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也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其伦理要求与上述三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要求一致,都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及宽容心等。

作者:周姊毓单位:绥化学院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4篇

特殊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课题界定

在武夷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中,目前主要的教育对象是智力残疾或多重残疾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他们很难主动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教育教学康复活动中来,常常表现为缺少兴趣,没有激情,无精打采,性情冲动,不良行为的体现等等。就康复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如何帮助中重度智障儿童强化记忆,提升能力;如何使康复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我们,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头病。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周仁来说:“刷新是工作记忆一个重要的中央执行成分,主要功能是监控输入信息,用与当前任务相关较大的新信息来替换与当前任务联系不大的旧信息,以不断对记忆中的内容进行修正。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提高流体智力为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方式激发起孩子们对参与到特殊教育康复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特殊教育康复质量,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结合本校特点,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我校实验班进行实践研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工作呈现多样化,不断的通过工作记忆来刷新功能的训练,以帮助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在普通小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做的比较多,并取得丰硕成果,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在特殊教育方面论证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年来特教逐步被更加重视,医教结合将是主流,智力潜能开发不容忽视。

四、课题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周仁来表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工作记忆的功能,探索人类认知活动和认知神经的可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教育领域,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也可以为儿童智力开发,特殊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仁来教授说:“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研究可以为特殊儿童(如学习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干预和教育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也可以为工作记忆缺陷个体(如认知老化个体)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有效的训练工具;对于人类认知活动与大脑神经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我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添置了智力、心理测试筛查仪器,体感互动仪器,言语功能检测处理系统,语言功能检测处理系统,多媒体设备等等。我校还与武夷学院携手科研多年,拥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知识经验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我们将结合前沿理论知识经验和已有的技术能力进行实践研究,以便更好的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提高流体智力,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言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3)、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缺陷的矫正。

(4)、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5)、通过此项研究,促进特殊教育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对象感情的交流。

(二)、研究的内容:

(1)、融合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生活适应课程。

(2)、通过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训练,帮助提升特殊儿童的流体智力。

(3)、在教育康复课程中,有效的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行为的矫正

六、实施方案(说明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比较法和分析法。为 “融合信息技术后,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1)、借助医院测试证明和我校心理、智力测试筛查测试仪器为课题研究收集第一手参考数据,为课题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个案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找出优劣,进而改进、完善特殊教育康复活动。

(3)、比较法:是通过对本课题活动开展的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认知。

(4)、分析法: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行为问题的原因或结果进行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7月—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制定实施方案等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12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医学证明资料及进行相关筛查测试工作,确定实验对象。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20XX年1月—20XX年3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导向进行实践。

(2)、(20XX年4月—20XX年2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整理,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队伍

本课题研究队伍由新丰小学3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课题主持人:何煦儿(武夷山市新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参加人员:陈珉(新丰小学副校长)、梅霞莉(武夷山市新丰小学财务)

具体分工:何煦儿操作实施,陈珉信息技术指导,梅霞莉收集整理资料

八、预期成果

1、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研实效。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5篇

(一)盐城市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959年盐城创办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盐城市聋哑学校(原盐城县聋哑学校),揭开了盐城现代意义上制度化特殊教育的历史。1975年、1978年又相继创办了滨海、射阳两所聋哑学校。90年代前后,其它各县(市、区)也纷纷创办聋哑和培智学校(班)。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盐城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研究工作。21世纪初期为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数县(市、区)的聋哑学校或与当地培智学校合并,或扩大招生范围,并更名为特殊教育学校,招收听障、智障儿童少年入学就读。射阳特校同时兼收视障儿童少年。盐城市残联于1991年5月创办了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并于2010年在市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创办了盐城市仁爱小学,为中、重度听障、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少年儿童提供小学教育;市残联于2007年创办了盐城市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解决了残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的难题。截至2013年3月,全市共有特教学校11所,其中市残联直属学校2所,县(市、区)所属学校9所。从特教种类上看,全市拥有聋人学校1所,培智学校1所,兼收听障和智障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6所,兼收听障、视障和智障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3所。其中在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1555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878人,合计2433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

(二)盐城市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绩

经过多年的努力,盐城特教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逐步提升,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层次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特殊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初步构建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盐城在解放初期就十分重视残疾人教育,特别是盐城建市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努力保障残障儿童少年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利。1994年出台了《盐城市关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实施意见》,1998年盐城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的意见》(盐政办发〔1998〕106号),随后相继出台了《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纲要》《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盐城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发展特殊教育,完善特教体系。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其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5%以上。盐城市一系列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地方政策措施的出台,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运行。截至目前,盐城市的特殊教育在结构布局上实现了大市区和县(市、区)的全覆盖。在教育种类上,从单一的聋教育发展为盲教育、聋教育、弱智教育等多种类别;在办学形式上,实现了特教学校、随班就读、特教班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办学层次上,完成了由单纯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延伸。可以说,一个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形式多样、上下延伸的特殊教育体系业已初步形成,全市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经过多年的努力,滨海、东台、大丰等6所学校相继创建成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其他特校也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

二是特殊教育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盐城市各特教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盐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聋生的针灸治疗实验,80年代末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工作,1994年5月全国暨江苏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在盐城召开,盐城的随班就读经验在全国推广。1998年市教育局创办了特教学术刊物《盐阜特教》杂志,各特教学校也积极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已经结题或正在研究的省级课题近10个,市级课题达20多个。2010年盐城市教育局和盐城聋校共同研究的课题《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荣获首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东台特校的《听觉障碍书面书面语言发展的研究》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其科研成果荣获2013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研究》被评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培养对象。在课程改革上各特教学校积极探索“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施开放式办学,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生活和职业技能,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特教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教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市、县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特教学校对专门人才的聘用政策,为特教学校教师评先、评优、晋级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同时,市、县教育局抓紧抓实特教从业人员的“师德”修养和“内功”锻炼,在政策推动和内涵强化两方面的作用下,全市已形成一支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勇于开拓、业务精湛的特教教师队伍。全市特教学校(班)现有教职员工450多人、专职教师407人。他们中有市名教师1人,市特教学科带头人10多人,市教学能手20多人。此外,特教教师在省级以上的各项教育教学、论文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

三是初步形成了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迈上新高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能从地方财政预算中拨付适当经费支持特殊教育,残障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在逐步提高,有些县(市、区)已经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经费6~8倍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各级残联、慈善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每年也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盐城市从1998年就组织在大中小学师生中开展向残疾学生“献爱心”活动,连续十五年不间断,这些爱心捐款有效地改善了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了特困残疾学生入学的家庭负担。近年来,盐城聋校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师生公寓楼和综合楼;滨海、阜宁等特校新建了培智教育楼;盐城市启智学校改建了老教学楼;射阳特校整体搬迁,投资1300多万元的崭新特殊教育学校即将落成;大丰特校扩建工程也即将动工,东台特校、市特教中专和仁爱小学也在积极谋划搬迁事宜。同时各特教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设施,增加康复器材,完善职业教育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目前建湖、阜宁、滨海、响水特校,盐城聋校和仁爱小学等已经实现全免费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收费”“零拒绝”特殊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残疾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全市特教学校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东台、大丰、建湖特校成立了学前康复教育部,为残障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早期康复”,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正常社会。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如东台特校的发绣、丝网花,大丰特校的麦杆贴画、绒线贴画,滨海特校的刺绣、面点制作、园艺栽培,盐城聋校的烹饪、服装设计与制作、木工,特教高中的客房服务和手工制作等。有些课程已经取得了优异的办学业绩。十多年以来,盐城市有近百名聋生考入南京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有些学生毕业后,也已经加入到特殊教育行列。

二、盐城市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

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有学上”的低层面,无论是经费保障、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添置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市、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特殊教育管理上相对薄弱,少数领导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有偏差。特殊教育仅仅停留在自我积累发展阶段,与优质均衡发展的普通教育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阻碍了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特殊教育的专业化水准偏低。一是特殊教育规划不够完善。盐城市的特殊教育阶段目前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个层面。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高中文化教育还是空白;二是特殊教育科研网络不够健全。特殊教育缺乏专门的教科研机构,教科研研究管理人员都为兼职,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科研网络体系,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三是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盐城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但全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专业层次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和年龄结构上有待进一步优化(见表二、表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全市特教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特殊教育的管理力急待强化

盐城市每个县(市、区)只有一所特教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平时对特教学校的检查督导相对较少,使得少数特教学校成为教育中的“世外桃源”,自弹自唱。全面的质量督导和评估难以保证,特教层面的教科研活动也相对较少,缺乏经常性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就特教学校本身而言,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校本培训、质量督导与评价等方面也相对滞后。在随班就读的管理和指导上也有所松懈。以上这些使得盐城的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四)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从总体上看,各特教学校都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经费来源问题,绝大多数县(市、区)特教专项经费还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市尚未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的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性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二是特教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三是残疾学生的生活补贴政策需要加强;四是特教学校普遍缺少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设备。

(五)特殊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布局急需调整

各县(市、区)特教学校面临聋部生源萎缩,智障部生源扩张的办学难题,有些县级特校一年招不到两个聋生,甚至三、四年都招不到一个聋生班级。而智障儿童的上学需求却得不到全部满足。残疾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残疾儿童还享受不到学前康复教育。另外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还较低,还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提供很好的保障。学生的文化高中教育还处于空白,部分学生还要去外市接收高中教育。就盐城大市区而言,特殊教育机构相对较多,这些学校在招生上又存在交叉现象,有限的资金和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从残疾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怎样形成残障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和办学布局,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考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让残疾人同享民生幸福”。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组织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3〕20号)中也明确提出了我省今后一段时间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的目标任务。因此,大力发展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不仅是落实党和政府有关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应该积极关注残疾人事业、大力宣传特殊教育,让全社会来了解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了解残障人的生活,使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各特殊教育学校要善于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宣传自己,抓住“全国助残日”等机会向全社会展示汇报特教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果,宣传特教人的“大爱”情怀,宣传残疾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报道“爱心助残”的先进事迹,主动让社会各阶层来认识了解特殊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机制

发展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盐城的特殊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政策制度和支持服务层面保障特殊教育的良性运转。一是要从全市的整体角度制定特殊教育长远发展规划,构划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路线图,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的各项标准,制定适合当前随班就读工作发展实施意见。同时把特殊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要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坚持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导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应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6至8倍的标准发放(《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文件);其次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点的办学条件,资助特殊教育培训,购买特殊教育专用设备、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再次要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拓宽辅助经费来源,努力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建议将残疾人教育、就业保障金、福利收入等按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特殊教育经费划拨到教育行政部门,扶助特殊教育发展;最后要建立健全残疾学生资助机制。建立较为稳定的残疾学生学习、生活补贴政策和奖学金制度,设立“扶残助学春蕾基金”等,逐步实现残疾人15年全免费教育。三是要积极强化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区、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建立政府主导,残联、民政、卫生等部门共管的服务网络,建立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的研究、咨询网络。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

发展特殊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应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作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积极加以推进。一是要高标准配备特教教师。根据特教学校学生少、班额小、住校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在人员编制上,特教学校教师编制设定要高于一般中小学,同时要考虑特教学校教师对普教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和巡回辅导。另外在教师配置上还要考虑到各类专业特点,引进言语康复师、心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医疗技术人才等,以优化人员结构,确保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积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各地要采取措施落实包括随班就读教师在内的特教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建议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广东、浙江、江西、石家庄、青岛等省市已经将特教津贴数额调整为岗位与薪级工资之和或全部工资标准的25%~40%不等,而盐城市仍然为岗位与薪级工资之和的15%。同时各级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为特殊教育教师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专门机会。三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盐城市特殊教育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培智教育专业教师相对缺乏,聋教育的教师向培智教育转轨,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为满足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引进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教师,逐步建立和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要扩大特教教师的视野,选派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到外省市及国外参观学习,拓宽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

(四)强化特殊教育管理,促进特殊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的管理和教科研体系。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专人管理特殊教育,教研部门要形成上下联动的特殊教育教科研网络。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市、县特殊教育资源和指导中心,承担起所在区域的特殊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培训、督导评估以及随班就读指导等工作。二是要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元化学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心理、医疗、语言学、听力学、电子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特殊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积极吸收各学科之营养,完善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积极开展涉及盲、聋、弱智、自闭症、学习困难、多重残疾等多种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研究及其包括残障学生学前康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融合教育、医教结合等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三是建立适应特教事业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县(市、区)域内一般只有一所特教学校,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科学有序教学,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要严格审查,确保自编教材科学、合理、适用。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各类评先评优晋级工作中,将特殊教育的评价工作作为一个专门系列进行单独的考核评比,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五)合理调整特教学校办学结构和布局,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6篇

【关键词】培智教育 智障 心理特征 教育方式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培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培智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将从特殊教育的现状、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殊教育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对培智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培智教育的现状

培智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起步晚,但它的发展很快。过去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特殊教育学校很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

二、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

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特征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

1、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慢、注意力不能集中。有些智障儿童不喜欢看动画片电视,原因就是动画片活动速度太快,呈现时间太短,加之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感知速度跟不上。所以培智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智障儿童这一特点,必须要放慢速度。

2、智障儿童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但他们一旦学会或记住某件事、某个概念,就能跟一般人保存得一样好,也就是说,我们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使它们呈现条理分明、步骤细小简单,再加上充分的学习,不断的强化,智障孩子就能学得牢固。

3、智障儿童的形象性思维多,不善于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难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思维缺乏灵活性,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不善于应变、直线而呆板的思考方式。

4、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7、8岁的智障儿童往往只能用简单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不出要说的话时就用手势或点头、摇头表达,像婴幼儿一样,且有些音还发不准。

5、智障儿童情感不稳定,缺乏自信心,是智障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最显著的特点。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易沮丧,很少得到周围人的赞美,缺乏自信。但如何改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三、智障学生的教育方式

培智教育是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特殊教育的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特殊教育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推进培智教育的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

在培智教育中,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家长都认为他们是无法教育、很难发展的群体。所以培智学校有时候被戏称为是“养老院”,因为教师在这当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保姆和看护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不论教师自觉与否,其实他的这种观念都会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支配其行为,制约其角色技能的获得。所以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其教育观念。

2、丰富学校教育内容。

对于培智教育而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自理,甚至自立,尽快适应社会,最终能融入社会。

培智学校或特殊机构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丰富多彩,除了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实用知识外,更要学会独立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中轻度的智障学生我们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生活技能的学习。

3、鼓励家长参与特殊教学。

培智学校教师必须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这是由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发达国家,法律赋予特殊儿童家长充分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家长实际参与特殊教育的程度很不够。

4、对智障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智障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先天缺陷使得肢体协调能力很差,甚至大小便都控制不好。特教老师要将爱的情感渗透于心,把关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要耐心详尽地了解学生情况,必要时担当起妈妈、保姆的重任。

5、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智障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大脑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对这些孩子有的是溺爱,有的是不管不问,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多方面的不良习惯。

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智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类别,尽管我国的培智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我们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脚踏实地的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特殊教育新路子。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也需重塑培智教育的理念,改变教育方式、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迎接孩子,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一起来关注培智孩子、培智教育。希望在大家的关注下,培智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培智孩子能得到教育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全礼.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上册).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1.

[2]赵薇.从中外弱智教育比较重看我国弱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2:43.

[3]刘吉林.试论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适应.山东教育科研,1999,2-3:61.

[4]庞丽娟主编.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生;适应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专门为特殊学生群体开设的专门机构,有大量的智障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与正常学生不同,智障学生大多经历过先天遗传或者后天损伤,与同龄人相比呈现出智力能力低下等特点。这样的身体缺陷,体现在生活中,及时不掌握足够的生活与学习能力,没有办法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对智障学生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帮助他们掌握足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问题应对能力,最先落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身上,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者或者教育者,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智障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实现自理。这也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或者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要想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分析和寻找对策。

一、将校园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第一阵地

不管对于健全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存在障碍的学生来说,学校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社会,融入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掌握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所必须的生活技能,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想做好特殊教育学校中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工作,就要将学校作为第一阵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学习互相渗透

开发智障学生治理、培养语言能力,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智障学生承担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内容,与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不脱节。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智障学生都要接触很多东西,包括同学、老师、管理人员,以及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遵守规章制度等,在这些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智障学生关于生活需求的表达,处理物品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以说,让智障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是让他们真正掌握生活适应能力的奠基石。

2.理论技能一并掌握

可以这样讲,丰富的现实生活,是智障儿童掌握生活技能最好的课堂,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现实生活困难,通过不断地摸索,在遇到困难的阶段解决问题,是培养智障学生理论与实际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比如,为了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班级的“功课表”“卫生表”等,都让智障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学会了生活,不仅让智障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让其在这种按照计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统筹运作,学会安排,并将这些自己学到或者体会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切实起到提升自身生活技能的作用。

二、将课程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第一载体

1.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

这些智障学生,是折翼的天使,就像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每个智障学生,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点,需要特殊对待,特别是在智障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中,有其需要为专人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于安排。按需供教,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需求,体现在特殊教育上,更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激发潜能推进生活适应能力教育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特殊教育,首先要从奠定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对于十岁以下的智障很多,很多连最基本的穿衣服、独立吃饭、上厕所等能力都没有完全掌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重点突出逐个击破的方案,比如说可以在来学校受教育的同时,坚持医疗机构的相关康复活动,先重点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从沟通入手,要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技能,首先需要让其学会表达生活需求,比如说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沟通能力就很重要,帮助智障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就等于为智障学生搭建了一座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从语言的培训开始,对于比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定向训练,通过语言表达技能的培养,打牢生活适应能力总体全局的基础。比如说,学校可以讲语言培训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是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敢于说话,努力说话,愿意说话,通过定期主题的训练,最终达到顺畅和外界交流的目的。

3.多样化方法创新培养方法

互联网和多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但让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也为特殊学校里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机遇。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学生更需要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来提升学习生活的多样性。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看文字和图片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时候这些简单的事情就成了巨大的障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过去知识的枯燥,在对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上,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很多好看的图片和悦耳的声音,光靠文字的描述,智障学生很难感知,而要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则非常直观又乐于接受。智障学生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上,要认识很多新鲜事物,很多不容易找到实际物体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现,这就增加了直观性,在智障学生下次见到真实的物品时,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正确的进行使用。

此外,在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过程中,会有很多流程性的内容,比如说,教会智障学生如何去超市买东西,如何花钱结账等等,这些一一带学生去现场体验,以现有的教育安排和资源,并不十分现实,但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则同样可以取到相同的效果,对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将家庭作为培养生活能力的有力支撑

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以及通行的教育观点来看,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家庭,正常的学生都是如此,更何况智障儿童,他们由于残障原因,更需要家庭的呵护与温暖[4]。因此,在将学校作为培养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第一阵地的同时,学校要和家庭通力配合,然家庭真正发挥起支撑作用,共同最好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

没有家庭的教育,没有家长的参与,不会是完整的教育。智障学生会在学校学习很多知识,但是如何运用,也是他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下子投入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并不现实,但是回到家,却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场所。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发生从课堂到外界的迁移,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家庭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外,学校的时间终究有限,学生的课堂训练也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而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将这种生活实用能力的培养延伸下去,仿佛一种从课本到生活的真实延伸。

通过和家长共同打造起帮助智障学生的总体框架后,还能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每位家长都有各自的能力范围和知识领域,在智障学生的病情康复中,也有着不同的经验,通过学校与不同家长的沟通,也能实现相关经验的交流,并且可以通过举办沙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更方便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家进行分享。

四、结语

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既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目标,也是为学生未来铺好道路的奠基石。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相关资源,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为学生搭建起重新融入社会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一般性;特殊性

中国分类号:G76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特教学校招收对象以轻度智障儿童为主,基本采用分科课程的结构,教学形式也多以集体教学为主。当前的培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不仅智力程度越来越趋于重度,而且残疾种类也由过去的智障类发展到包括肢残、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瘫等在内的各类残障儿童。“生源复杂化、大纲滞后化、教材普及化、课程板块化“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弱智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无疑成为弱智教育发展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一般性课程:

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采用班级授课制。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当前我国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学科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两大类。其中,学科性课程是沿袭传统的普教方式,经十多年的特教实践不断改良而来的。功能性课程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招收对象的变化,而由各培智学校自行开发、摸索出来的。

(一)中低年级一般性课程注重功能性,体现生活化、趣味化、基础化

我校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不连贯性的特点,在中低年级采用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写的“实用生活”教材,该教材内容起点低,图文并茂,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从生活自理、习惯养成、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为学生高年级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低年级课程设置注重功能性,以提高弱智儿童的生存能力为出发点,遵循弱智儿童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的体系,挖掘弱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根据中度弱智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将社会、学科、儿童三者融合一起,既体现课程的功能性、实用性又兼顾各学科体系性。这一课程模式的代表是综合主题教育和生活单元课程。综合主题单元的设计侧重于节日、季节、校内外活动;生活单元课程的设计则侧重于居家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职业环境等。

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横向联系以及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智障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形成实际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应付现实生活。2.课程内容贴近智障学生的生活,上课形式以游戏话动为主。这能较充分地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的自觉性。3.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中的反复演练,以求达到行动掌握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比较符合中、重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

(二)高年级一般性课程注重实用性和学科体系性,体现技能化、系统化、社会化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课程设置应着眼于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我校高年级仍采用1995年出版的人教版培智教材,但在内容选取上做了相应的删剪,并有针对性地降低难度,教学过程要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实用化。

这种学科性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1.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筛选,课程本身已很严谨,也很完善,在系统性、计划性、控制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2.科目间的牵扯甚少,各科目都能从智障学生的基线水平开始由易而难地进行教育训练,教育进程相对较为顺畅。3.教师课前能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有利于智障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技能。4.课程设置与普通学校大体相似,这既便于特教与普教的融合和学生的流动,也为智力落后学生营造了一个较“正常化”的生活学习环境。

我校在一般性课程设置中尝试的这种融功能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于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低起点、多反复、夯实基础、渐续提高”的特殊教育原则,对于全面提高智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选择性课程

选择性课程是选修课,采用“走班制”。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求,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

我校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为办学宗旨,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研发七门选修课,实施“走班制”方式,请我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义工进课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启迪智能、培养技能、康复体能。

在选修课教师的配备方面,学校挑选经过专业培训或有专业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任教。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根据选修的学生名单,写出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和学科特点,撰写课程的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在选修课教研活动时,任课教师普遍感受,要因人选材、因人施教,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复式教学,同时降低起点、放慢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义工的助教作用。例如,手工制作课的老师谈到,开学近一个月,她两次调整教学内容,原定学习OP级帆船,但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最终根据动手能力,将选修课学生分为三组:A组制作丝网花;B组做花花泥;C组折纸或捏橡皮泥。该老师在课前对大学生义工进行分组培训,课上由义工分头帮扶,老师巡视指导。每次课后,各组学生争相传阅各自的作品,幸福的笑容溢于言表,极大地树立了学生的自信。这种复式教学,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各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文艺活动课的老师谈到,本届选修课学生的识谱、演奏能力弱,原定的学电子琴、弹铝板琴难度较大,为此老师调整了教学内容,希望组建一支鼓队。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特殊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校借助各种宣传日、节庆日组织选修课成果展示,通过展示活动实现课堂延伸,体现学生自身价值,让学生能坚强、自信地走上社会。

课程是教育的灵魂。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中重度弱智学生身心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或障碍,在独立生活方面有一定困难,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精神、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坚强的意志等。特教学校应不断探索适合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遵循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从校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中重度智障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其特殊需要课程体系,真正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第9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特殊教育学校要帮助弱智学生提高健康水平。本文从心理教育环境、情感体验、课程渗透、用脑卫生和个别矫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已经是弱智学生最大的不幸了,如何减少和避免弱智学生从“牛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是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多极化、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还是全部的心理内容,都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弱智学生由于普遍存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视觉红信息接收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对于弱智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抓好校阔和班集体心环境的建设,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充满温暖,使全校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整体规范的认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融洽效应。

弱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相当要的。学校要为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廊,交流先进的家教经验,为家长提供必需的特殊教育资料。学校要帮助家庭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亲了关系,确保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特殊教育学校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在康复、助学、就业等方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满足弱智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共同营造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2 激起弱智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弱智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障碍,容易在心理产生各种问题,如自卑、消极、任性、抑郁、仄学等。这些问题在存在不公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些学校和老师仅仪为儿名有心理障碍的学牛就苦恼不已。

积极的情感是机体动员全身的资源去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机制。为了帮助弱智学生发展积极自我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倾向,特殊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弱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红领巾手拉手”、“新世纪,我能行”、“技能比赛”等,让弱智学生能灵活选择体验活动项目。通过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要求的体验活动,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培养丰富的理智感。弱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正常人的要更为错综复杂、细腻多样,只有弱智学生用“心”去体验新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从而更好的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保护心理健康的发展。要让弱智学生从多层面的社会交往中争取与正常人公平竞争的权利,不低估,不白大,成长成为自己的主人,家庭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3 在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特殊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所以课程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特殊教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作为一门专门课程去安排,还要结合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互相渗透。

弱智学生由于听觉语言水平较低,学习语文就有很大困难,所以语文教育要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突破学科中心的视野,充分考虑弱智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人而异,运用多种渠道,努力为他们创设语境,增强语感,要降低超始阶段的难度,词语先行,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鼓励他们自由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从简单的“笔谈”开始培养弱智学生学习书面语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活动课程是弱智学生活动的主要领域,他们可以在开放的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协调行动,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像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兴趣小组,都蕴含着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交往能力、良好个性的教育功能,为弱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对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4 教会弱智生用脑卫生

人的心理不健康,不是脑力和体力用得多了,而是因为没有合理使用脑体器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过度的神经激活和化学物质的释放,会扰乱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过程,过多的消耗能量,容易加重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负担,甚至会引起一些身心疾病。

弱智学生由于听觉损伤,来自外界的声音干扰对他们很少,所以他们做事比较专注,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还有一些弱智生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可使积累成过度疲劳。一般认为,休息对机能状态的恢复必是先快后慢,休息的时间应按学习的顺序而逐渐增加,多次的短时间休息比一次长时间休息效果更好。积极、紧张、有节奏的学习和活动不仅不会损害身心健康,而且还能使正在成长的机体得到又充分又健康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弱智学生用脑卫生的常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弱智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负担,预防学习疲劳的发展,做到劳逸结合,有紧有松,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使特殊教育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符合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用脑卫生要求。

5 通过专门渠道。加强个别矫治

对特殊学生来说,健康教育实质是矫正不健康的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要注意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训练。正因为是特殊学校的学生,弱智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大,尤其要做好心理健康的个别教育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