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9 10:45:49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指标 卫生保健

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是指通过全面检测、判断和保证学校健康工作是否实施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的过程。

为确保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加强对教育效果评价工作,确定效果评价的具体指标,从而更系统、更直观的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一、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是评价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包括卫生保健知识的测验评分、测验平均分、达标率等三方面的指标。学校要根据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重视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的积累,从而掌握必备的卫生保健知识。

(一)学习环境卫生

1.建立良好微小气候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20℃--30℃,室内湿度要求不高于70%,不低于40%,湿度过低可用洒水的方法补充湿度,湿度过高可通过吸湿和加强通风来调节。保持室内良好的微小气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使室内空气新鲜,可打开教室两侧的门窗以形成对流通风,使用电扇、空调机械通风,迅速排除污浊空气,让新鲜空气流入。教室要使用“无粉尘”黑板,布置要简洁,要定期进行湿式清扫,做到窗户明亮、桌椅干净、墙面地面清洁,空气流通新鲜。

3.合理的采光。教室的合理采光对学生心理、生理和视觉机能都有良好的作用,如可以减轻疲劳、保护视力、提高学习效率等。单侧采光时光线应来自人体左侧,双侧采光时,光线分布均匀,不易产生眩光。所有采光窗以向南为佳,窗玻璃要洁净透明,室内墙壁以白色或米黄色为宜。黑板下缘为坐位学生的身高。当自然采光不足时,教室必须借助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教室应远离环境污染区和繁华地段,以防止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教室周围应留有可供学生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场地和树木,以免影响教室的采光。为了保证学生视力的卫生要求,教室不宜过长,第一排课桌的前缘距离黑板面应不少于2米,最后一排课桌的前缘距离黑板面应不超过8.5米。课桌椅的式样、高低以学生看书时能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合适的眼书距离为标准。

(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1.站立姿势。站立时应像一棵松树那样正直挺拔。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头正、颈直、肩平、眼睛平看,挺起胸;两膝伸直,腹回收,身体重心向上提,脚跟相靠;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紧贴腿侧。

2.行走姿势。行走时应像春风那样轻快、放松。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两肩持平,双臂自然摆动,脚尖向前,直线前进。

3.坐的姿势。坐的时候应像一座大钟那样平稳、端正。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头正,肩平,肩胛骨后收,脊柱伸直稍挺胸;两腿平行,小腿自然垂直,脚分开,足底平放地面。

(三)合理的作息时间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的《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的要求,为防止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使学生日常学习负荷量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初高中生每日早读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上午4节课;下午初中两节课,高中2节或3节课;课外自习时间不超过2节课。初高中生每节课时间均为45分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一日学习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三、四年级不宜超过5小时,五、六年级不宜超过6小时。小学生每节课时间为40分钟;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二年级不宜超过45分钟,三、四年级不宜超过60分钟,五、六年级不宜超过90分钟。一年级不宜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生应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应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生每日的睡眠时间,一、二年级不宜少于10小时,三至六年级不宜少于9小时;中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宜少于8小时。以上主要考查学生个体、班级、学校整体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二、学生健康的意识与观念

健康教育对学生卫生保健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卫生观念如何,可以作为评价健康教育作用和效率的直接指标。它一般包括:

(一)计划免疫的自愿参加率

对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小学生,保证他们的健康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每年配合卫生院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家长,主动进行流脑、麻风腮等疫苗的接种,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一年级新生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同样应达到100%;及时处理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及突发事件;同时,家长应为子女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二)卫生报刊的阅读率

学校应主动为学生订阅与卫生保健相关的报刊杂志(每班至少一份)一、二年级每周安排相应的时间让班主任或健教老师为学生阅读或讲解;三至六年级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并注意提高阅读效率。

(三)对卫生行为的支持率

学校卫生是一面镜子,一张名片。营造一个适合师生生活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制定卫生行为规范,统一学校卫生建设规章制度。班主任则根据学校卫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卫生行为准则,明确班级卫生要求和卫生值日小组以及个人卫生要求。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和运动卫生,自觉遵守班级和学校的卫生行为规范。

以上主要考查学生个体和群体对卫生、疾病、卫生保健措施的认识和态度。

三、学生的健康行为

反映学生健康行为的指标一般较为客观、可靠,可作为对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它包括:

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率:学生不仅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要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保持餐具清洁。

(为)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在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方面,应该注意养成习惯。个人卫生方面做到“四勤”,即勤洗头、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四有”,即有自己固定的毛巾、牙刷、手帕、茶杯。

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学校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较好的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校还要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对他们的比赛进行宣传、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表扬),以此来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不断增强体质,健康发展。

卫生保健活动的参加率:卫生保健是保护学生健康的有效预防措施。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卫生保健方面的活动,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每学期开展一次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并评选出“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以此来提高卫生保健活动的参与率。

以上主要考察学生对不良卫生习惯和不健康行为的认识、态度以及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情况。

四、学生的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质、患病率、因病缺课率等。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是衡量学校健康教育效果的客观指标,可用等级法或百分位数来衡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不仅反映社会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五、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已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新兴教育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探讨评价方法,对于指导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一堂课的高效与低效,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可以观察的外显指标来进行。但是这些指标的确定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和心理适应指导而具有独特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训练活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反思内化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指向心理品质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改变了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因素关注的局面,转而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诊断、治疗转向发展和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善端和积极品质比查漏补缺式的心理咨询更能有效预防心理困扰,倡导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积极的人格特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以及创造力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转变消极心理学主导的局面,转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二)内容着眼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指标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任务为切入点,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完成发展任务则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影响个体的发展。由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积极和消极,那么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就必然存在困惑,倘若走向消极一面过多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着眼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引导上。

(三)过程关注心理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过程,要使个体的心灵得到教化就必须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交流的平台,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分享自我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自我的反省,反思自我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否缺失某种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进行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与教师分享自我的成长困惑和疑问,分享、传递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技巧,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四)小结强调体验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和感悟的程度。任何“说教者”“灌输者”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不顾学生的自我体验,都将导致事倍功半。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最终要靠学生的体验内化,课堂中的训练教育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学生自我反思,将所有外在于自我的心理技能、知识内化吸收,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内涵

(一)构建的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一个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存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元素,不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不是知识而是策略和方法,并且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须从教师、教学、学生三个核心元素着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解读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两个方面来考察。心理教师的基本素质评价着重考察教姿教态、教学理念,心理教育能力从增进咨询效果的两个必要因素——共情体验和积极关注的能力两个方面考察。

(1)教姿教态。教姿教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教师展现的态度,是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教师语言是否真正做到了亲切、自然、大方,肢体动作是否恰当。其观测指标包括:言语的自然大方,平易近人,透露关怀而不显威严;表情自然、亲切,不生硬;肢体动作自然大方,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反馈。

(2)教学理念。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两大任务在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潜能的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考察应着重于教师是否将心理困惑的消解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性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资源,营造气氛,让学生自主决定其心理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评价需考察教师是否抛弃了传统的权威角色,及在课堂中主导、支配课程的时间和程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是否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同等关注,而不偏向一种行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支配时间的比例;教师是否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否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是否鼓励学生积极纠正问题、发展品质等。

(3)共情体验。共情是指教师暂时放弃自己成熟的理性,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对教师共情体验能力的考察要看教师是否能尽快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体验到学生的情感,是否成为了一个“知心教师”。其观测指标包括:耐心倾听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同喜同乐融为一体,同时不失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做好一个解释者,能与学生交换和交流意见;能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4)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指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所拥有的情感、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应避免出现两类偏差:其一是关注个别化倾向,只关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其二是关注点的偏差——只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生群体,教师应关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反馈;对于学生个体,教师在关注学生不良的行为、情感时也要关注他们积极的情绪、行为及品质。关注层面也有深浅,教师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表面,需要深入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感受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支持和帮助,无时不刻不体现着无条件的温情,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其观测指标包括:关注的广度,关注了班级上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个别学生;关注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而不存在偏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无建设性的消极批评。关注的深度,深入学生的内心,向学生传达出无私的温情,处处体现着关爱,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敷衍塞责。

2.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从较高层面来说,需要考察教师是否以适应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否按照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要制定活动目标;从较低层面来说,考察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偏离出适应或者发展的目的。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制定课堂适应性和发展性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是否以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学习、生理变化、人际交往,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细化、具体且有操作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主,严格执行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

(2)教学材料。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必须适应教学目标,两者不出现冲突或脱节。建构主义课程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就要求教学材料要来自生活,活动内容必须新颖、有趣,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应情况;教学内容、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否新颖、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内容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流畅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的切合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良好体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过渡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课堂内容理解的程度,缺少逻辑性的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学准备时间不够。对于活动过程的考察可以从活动的衔接是否环环相扣、逻辑是否严密、是否做到了层层递进入手。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层层深入;教学过程是否存在过度牵强、生硬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

(4)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应注意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教学原则等相适应,尤其要控制讲授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行为训练等。在选择具体活动形式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切性。其观测指标包括:活动时间与理论讲授时间所占的比例,是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是否能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且与教学内容做到了最好的适应。

(5)课堂氛围。学生在自由、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表现真实自我。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的气氛。学生能在民主的课堂里自由自在地探索,任何正确适当的学习行为都不会受到批评,课堂是安全、相对无拘束的,学生拥有发言权和一定的决定权。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体验。课堂氛围的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课堂是否是安全、民主、自由的;学生能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足够信任教师等。

3.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

受到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味强调认知目标达成的观念逐渐转变成关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目标,关注终极认知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样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度。

(1)行为参与。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评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的预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评价教学,就必须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等。其观测指标包括:参与面,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参与度,学生多大程度上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中,是否能够完全跟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步步深入。

(2)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产生心灵的触动或震撼,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认知,深入情感。学生体验的充分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中学生能否感受到心灵的碰撞,能否产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对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而丰富的体验等,都是教学评价需要考察的。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教师所创设的心理环境;是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否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认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须关注通过教学或通过活动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即教师在结束课程后,学生在认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接受理性的观念。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课堂中反思过自我的不良认知;是否去除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发展积极品质的技巧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注意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需经历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价值判断四个过程,期间要避免出现目标偏差和结果偏差,力求做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尽管课堂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胜任力等方面的评估,但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评价中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需要围绕此目标展开。

(二)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客观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要尽可能避免主观偏差。任何评价工具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任何评价主体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主观能动性,单一方法和单一主体往往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需要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由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如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同行、教师本人都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此外还应注意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评价。

(三)评价信息内容收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收集需要体现操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收集信息提供了方向和指标,信息的收集须严格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而不得随意改变。然而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灵活性和变通。

(四)将评价的甄别、监督与指导、激励功能相结合

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将使整个评价过程缺少指导、激励、人文关怀;过于注重质性评价将弱化评价的甄别、监督功能。因此,评价要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不能有所偏向,充分发挥评价的甄别、监督、指导和激励功能。

注:本研究系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3篇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1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沿用了半个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

体育教学评价是科学管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推动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地位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更显为极其重要。因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评价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及评价重点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合。

2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但体育教学评价又是一重要环节,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与难题性的这样一种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体育教学评价有所改进,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体育学习评价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测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以便体育教师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来说,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以及有哪些技术环节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为自己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我国学校体育还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尤其在体育学习评价上表现较为突出。体育评价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仿佛是为了考试测验而进行的,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考试。可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的目的仍停留在理论上,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2.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单调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评价内容不全,难以体现体育学习评价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都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评价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上,学生们的跑、跳、投等运动数据成为了评判学生成绩好坏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主要是重视最终的考试、测试结果,而忽视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组成部分,而且还从深处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同时还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过于精简的评价标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都采用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所谓量化评价就是通过计时、计量对外显性行为进行测量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得的品质与行为,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即使有些内容勉强量化后,也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虽然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终结性评价对学习反馈具有滞后性,对学习进程的激励促进,提高学习效果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面有局限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并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这必然会降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3 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3.1不断扩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可以说评价是为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新学力观的影响下,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关心、意欲和态度;思考和判断;技能和变现;知识和理解。其中又把关心、意欲和态度评价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而体力的测定则没有列入评价的具体内容中。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身体活动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和健康技能的应用。由此可见态度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评价内容中所占权重最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每个领域、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参考,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考评或测验。

3.2 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就是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每学期结束后对所学的运动项目进行技术考核或者达标测试。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并不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也不能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基于这种现象,体育教学评价应改变单纯使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互渗透结合,将使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动态之中。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4篇

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杨忠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钱兵将一级指标分为对学校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对学校的评估主要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教师的配备、资金的使用,在其他学科的渗透等;对教师的评估主要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的时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对社会的认识、学习人生处事态度,情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等。方双虎和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标准、基本设施工作标准、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课程教学工作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标准、心理测评工作标准、科学研究工作标准、评估督导工作标准等。

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不仅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没有实证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针对作者所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所存在在问题提出的,不具备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在事实上更多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多以工作量以及奖金来衡量。

二、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的说明:首先以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其次以第三方评价模式为指导思想,由专门第三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构来执行,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最后根据具体指标的权重给予分数,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根据每条具体指标及说明,学校有相关活动则得分,没有则不得分,满分为100分,75分以上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良好,75分以下则需要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结果,也是重在促其改进。通过评价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接着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最后再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具体指标及分数如下。

(一)背景评价

1.评价计划的制定:计划内容具体详实2′,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2′。

2.组织架构: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5′,有分管的校级领导2′,组织定期的教育技能培训2′,成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小组2′。

3.规章制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3′,学校制定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2′,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的计算的执行标准1′。

(二)输入评价

1.人员编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5′,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相应的资质2′,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比例2′。

2.场地设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场所5′,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备齐全2′。

3.经费预算:学校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投入3′,经费使用情况符合预算2′。

(三)过程评价

1.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有固定工作时间及专职人员10′,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有保密管理措施5′,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5′。

2.心理课程: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10′,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3′,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课程2′,能普及到全体学生2′,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2′。

3.全面渗透: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各学科教学能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课外活动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2′,建立与家庭的联系1′。

(四)结果评价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5篇

(1)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关系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教学评价是按照教学目标进行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搞好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目标总是带有某些程度的原则性、抽象性和笼统性。为了教学评价顺利进行,必须把教学目标分解为教学指标,建立教学指标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在课程标准里心理健康教学培养的领域目标如下: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学会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该领域目标的水平目标: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

(3)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张旺认为:评价中注重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新课程心理健康领域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出了具体现象并给予评价,还将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卡中,作为学期结束学生体育成绩总体评价的一部分。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及时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

(4)有关体育学习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体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已越来越凸显,心理健康目标也被列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且把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知、情、意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教育学各学科,唯有体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其对培养形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显著功能,成为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载体。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目标的设定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关键性作用。

(5)学习领域目标与心理健康评价的关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确定心理健康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前提,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目标才能确定出评价指标,而学习评价是针对于目标而言的,目标实施的如何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说,目标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只有通过评价才能看出课程的实施情况。

(6)学习评价的分析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直观地体现教学活动的成效。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学习成绩评价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的释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是比较抽象和泛化地介绍心理健康,没有对心理健康得出一个可行性概念,这就使教师在认识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上模糊不清,难以实施,更无从谈起准确的评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的内涵偏于简单而仅仅侧重于一般心理过程的把握,缺乏体现心理健康本身的简练、可操作的准确界定。(2)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收集文献中各学者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和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的指标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学者在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上的研究和课程标准中是高度匹配的。(3)通过查找参考文献,发现学者对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少,这可能是由于现在这方面体育课程的实施还不是很好,再就是实施过程中不是很好把握。

2.建议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9-02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的重要途径。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对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研究,而作为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评价,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什么评?评什么?怎样评?评价指标如何建立?事关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现状,然后针对现状设计一份专家调查表,运用德尔菲法对调查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再对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访问座谈法以落实浙江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二、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1.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2.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体育课程中的具体化,它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刚要》的指导下,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目标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促使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内容的确定。利用德尔菲法咨询相关专家,将各专家对两两因素重要性判断,按A,B,C三个层次构建判断矩阵,再利用最小二乘的AHP方法来进行计算,最后得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5各方面,即学习态度、心理评价、社会评价、《体育与健康》理论和运动能力评价,这5个方面又包括15小项具体评价内容,结果可见表1。

4.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方法的落实。以往的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注重终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不仅注重定量评价,还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重绝对性评价,还要重视相对性评价。不仅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的外部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5.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仔细研究《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专家调查分析,最后建立了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如表1。在“健康第一”思想和《纲要》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既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充分体现了教育性、健康性、公平性、快乐性、现实性于一体,又充分强化了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由此可见,新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浙江省教育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228号文件.

[3]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0-113.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7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80-03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adopt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culture of our university P.E., functions,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mproving our university P.E. organization in the respects of enhanc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creating a better image.

Key words: university P.E. organization;study;estimate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同时《指导纲要》指出其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并规定本纲要在公布之日起正式实行。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判断,它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学习、教授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为此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制定出新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方法不仅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顺利教学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上也能推动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及北京市13所普通高校的122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学评价行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检索有关高校体育法规文件,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等相关资料,并收集了13所相关高校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5位知名学校体育学教授、3名教育评价学专家的访谈了解教育、教学及体育学习评价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把握未来体育学习评价的走向。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专家问卷,主要是要求其对预先制定的由体育学习评价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重要性标度。另一部分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22名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了解其在体育学习评价中的价值取向、评价的问题、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观点,回收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为89.34%。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专家问卷用AHP-turboc软件进行运算,求出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回收的教师问卷通过整理,根据需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理论及实践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

2.1.1 评价内容单一、考核内容与新课程目标脱节

通过对收集信息的整理,发现96.4%的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强调对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调查中虽有87.6%的教师认为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价很重要,也更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和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但是由于这些方面存在评价的难度,在评价实践中还是被“割舍”了。学习评价的本质就是衡量学习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当前国家推行的体育新课程目标包括5个领域的两层目标,而目前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只是履行了对新课程目标的一小部分的评价,大部分目标没有在学习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使新课程的某些目标行同虚设[1]。

2.1.2 评价类型选择上的片面性

在所抽取的13所高校中,100%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都是终结性评价,没有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进步及过程性评价纳入评价的内容,且武断地用一把尺子对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衡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摒弃了“构建主义”和“多元智力论”的教育和学习理论,远离了评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2]。

2.1.3 评价参与主体的单一性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作用怎么样、有多大价值只有学习主体最清楚,但是现实中的体育学习效果评价只有教师这一单独评价主体,体育工作者一边口头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边在学习评价时把学生踢的远远的,剥夺了学生给自己评价的主体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扼杀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1.4 过分注重评价指标定量化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新课程的内容、目标等和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新课程的学习评价必须依据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新课程内容为依据,然而新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当中有诸多目标(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是模糊的,是无法或者说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却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2.1.5 评价指导思想的不合理性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效果状况,让老师接受教学的反馈信息,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控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但目前体育学习的评价却被唯一的用来衡量、甄别、选拔学生的手段,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信息、导向等作用。

2 当前高校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不同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忽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目标维度。

2.2 目标体系不同

新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2.3 学习领域不同

新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新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地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2.4 内容标准不同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而体育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2.5 评价方法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3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

3.1 评价的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突破了原来只注重“生物性”单一维度健康标准的局限,给学校体育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原来单纯的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与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起全新的健康(新的健康概念:躯体健康──与现有医学概念相同。心理健康──与现有医学不同的是,它所强调的是在遗传和先天条件下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精神健康──所指的是,社会因素如地位、学历、经济、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等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三种健康的提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医学发展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方向相一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和健康教育观念。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3]。

3.2 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

体育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评价主体应通过学生和教师两者共同评定。

3.3 评价类型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也称为过程评价,它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及时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身体育学习的状况,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励。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要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相结合,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从而建立起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和自尊心。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

新课程的目标与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体育参与的习惯与能力,因此新课程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主要应体现在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与学习的态度,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当然作为体育参与和健康第一思想保证基础的体育技能也是考察的一个方面,根据新课标思想本研究构建了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4]。对于形成行评价的内容,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状况(0.15)、学习态度(0.24)、体育学习智力(0.12)、学习能力(0.13)、进步幅度(0.36)等条项进行测量。

3.5 评价方法

①终结性学习评价的方法是:将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制成5级量表的形式,(如: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能力:很强 5 、强 4、一般3、差2、很差1)然后发放给评价主体:任课教师、受教学生,各评价主体根据评价客体的学习表现及期终学生达到每一项测量指标的程度打出相应的分数乘以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加权求和;②对于形成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价客体的平时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乘以各条项括号中的权重,算出各评价客体的平时成绩;③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并换算成百分数,即可得出各评价客体的体育学习分数。

4 结 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搭接板,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体育质量,而体育学习评价又是高校体育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部门要紧跟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加强对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王汉澜. 教育评价学[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翠香,霍军.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思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10-17.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8篇

目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最终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值。结果: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次咨询表回收率均为88%,权威系数为0.90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结论: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评价;Delphi专家咨询法;大学生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随之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成为很多大学的必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纳入各高校的议事日程。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各高校一般采用全校通用的指标体系,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文章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公平公正考核教师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该课程的建设。

一、资料和方法

(一)Delphi专家咨询法

Delphi法是通过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经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1]。本课题主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因此,要求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根据Delphi法要求,拟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一般资料为年龄:25~<30岁5人,30~<40岁8人,40~49岁4人;教育工作年限:10年以下9人,10~20年8人;职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4人,教务管理教师2人,心理辅导员1人;学历:硕士14人,博士3人。

(二)专家咨询问卷制定

在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初步选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专家咨询法的要求,每次专家咨询均有详细的填写指南,并将上一轮咨询表的回答情况反馈给专家。备选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分法分为5个等级: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也分为5个等级:很熟悉(5分)、熟悉(4分)、一般(3分)、不熟悉(2分)、很不熟悉(1分)。判断依据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从同行处了解、直观感觉四类,影响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进行运算,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各项指标权重取值范围均在0~1之间,且各项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一级指标所包含的全部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任何一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

(四)统计学方法

专家的可靠性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来衡量。专家的积极系数以回收率表示,权威程度由权威系数(Cr)表示,Cr一般由两个因素决定:专家对方案做出判断的依据,用Cα表示;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用Cs表示[2]。权威系数计算公式Cr=(Cα+Cs)/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指标采用变异系数(CV)表示,其值越大,表明专家意见越离散。在本研究中,整理第二轮咨询结果,对变异系数小于25%的备选条目予以保留,当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结束本次调查。同时采用Kendall协调系数W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协调系数W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高[3]。

二、结果

(一)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第一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第二轮咨询15名专家应答,应答率为88%。一般认为积极性较高的应答率在70%以上,本研究中专家们对参与此项研究的积极性较高。根据计算公式,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05,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信度,因此,本研究中专家对此次评估的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信。在本研究中,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专家意见比较协调一致。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发放专家咨询表17份,回收15份,回收率88%;专家意见及条目修改情况总结如下。删除部分三级指标,具体为:二级指标“硬件建设”下的设备建设、资源建设;二级指标“软件建设”下的心理档案、心理网站、危机干预、心理社团;二级指标“保障建设”下的经费到位、学习交流;二级指标“学生个体成长”下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预防;二级指标“学生集体成长”下的班级凝聚力、课堂氛围、班级成长;二级指标“教师成长”下的能力提升。修改的指标为:将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及其下设的二级指标“学生成长”、“知识素养”放到“教师”指标下分别作为其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原二级指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重复,将“教学水平”删除,并将其下设的三级指标“教学理念”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能力”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三级指标“教学评价”转移到二级指标“教学效果”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将“教学环境”下的二级指标“硬件建设”放到二级指标“保障建设”指标下作为其三级指标,并在“保障建设”指标下加入新的三级指标“组织制度”。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本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变异系数均小于2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3所示。

三、讨论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估,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多年来,研究者试图寻找一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但进展缓慢[4]。本文在遵循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量表内容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科学性、可信度较高。

(一)选择的专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靠性

专家的选择是实施专家咨询法的关键,专家人数视研究项目规模而定,有研究认为,专家人数不宜超过50人,以15~50人为宜[5]。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内17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其中既有教务管理教师,又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还有心理辅导员;教育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专家的学历既有硕士还有博士。分析结果显示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较高,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对于采用专家咨询法经过多少轮才可使专家意见较一致,一般无具体要求,多数短期经过2~3轮评估,专家意见已相当一致[2]。本研究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25%,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0.125,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三)备选指标来源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

本研究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基础上[6],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备选指标,并在专家问卷中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以了解专家对问卷中未提到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检验其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要求。首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完整性原则[5]。其次,在课程评价的手段上,要将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7]。综上,建立在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要求基础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信度高。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各高校一般都用同一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区分不同课程的特殊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的主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平衡发展。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特点建立起来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更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玲玲,赵振娟,林平,等.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护士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997-1000

[2]冯志英,王建荣.应用专家咨询法设计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2):6-9

[3]陈加军.住院患者体验量表(IPEQ)的编制[D].郑州:郑州大学,2013:4-5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5]李亚敏,肖啸空,刘树雷.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5):109-111,137

[6]游英会,赵瑞雪,郑爱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408-411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第9篇

关键词: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