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6 16:21:14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行为主体;异质性;转换成本;转换收益;对称性分布;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07-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其顺利发展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对旧的技术范式的替代,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替代,而且意味着整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系统发展的理念的彻底改变[1]。低碳经济具有环境的正外部性,一方面,从世界层面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碳排放的减少和气候变暖趋势的减缓,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公共产品;立足于国家内部,低碳经济的发展结果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层面上低碳经济带给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利益在消费过程中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低碳转型成本却非一致。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系列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作为基础性条件,那么低碳经济成本与收益的非一致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动力不足[2]。如果说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国家、地方、企业和消费者等众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那么其发展必然需要一种合理的制度体系安排来激励与约束行为主体的低碳行为和非低碳行为,避免出现集体行动的悖论。中国建立了多层级的政府体系,存在着不同属性的区域体系,区域之间无论是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存在差异,这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背景①。理论上,中央政府可以利用政府权威将不同地方政府的冲突、矛盾行为调适整合为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协调行为,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3]。然而回到现实中,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以异质性区域之间的合作行为为基础,其本质是异质主体之间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4]。这种合作行为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设计既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低碳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架构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环境、全球气候的不利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的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5]。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压力下的强制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是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赋予了低碳经济的技术属性,涉及到低碳技术的演化路径和扩散效应;二是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而形成的以低碳转换、产品服务以及消费领域的低碳化为特征的经济运行系统,这赋予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属性必然会引发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然而低碳经济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其公共性,其发展结果具有外部性。理论上,外部性的治理一是基于私人视角,强调将外部性内部化,科斯定理和法律制度是私人治理的主要手段;二是基于公共部门视角,强调通过罚款、税收、治理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行政管制等措施对外部性进行治理,其中对污染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在中国现行的治理结构中,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不仅决定于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而且也决定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如果将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内,区域之间异质性及其合作行为就成为其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制度决定主体行为,影响着主体绩效,影响着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6]。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政府新的发展理念在生产、消费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外源性制度安排,是行为主体内在动力产生的源泉,其协调性表现在区域经济政策体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上。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涵盖了原则、目标、主体、工具和手段。首先,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按照“平等共处、互惠互利、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来构建其协调发展的机制。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形成与行为主体转换成本相一致的补偿机制,以保证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一致性。在区域范围内受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理论上,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既是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也是分工的必然,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异质性是客观现象,然而将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去思考,如果在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淘汰落后的高碳产业,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必然会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必然会给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就业带来短暂的影响,那么这势必会导致区域地方政府、企业等行为主体自觉发展低碳经济动力的不足,如何弥补一定区域范围内因高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是跨区域低碳产业协调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它客观上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经济系统之上应有专设的协调主体,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不同区域之间因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而产生的成本、风险的评估和相应的补偿制度的供给。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产业分工协调性和利益协调性为支撑体系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应该包括基础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三大机制体系。基础机制的内涵和着力点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体系、共性技术体系的一致性,在基础性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形态虽有差异,但其发展内涵却是高度一致的,具有低碳经济的形态特征。动力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分享机制,是保证不同区域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涵盖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低碳经济是以低碳产业为支撑体系,低碳产业涵盖了能源供给、能源需求以及低碳服务,能源供给包括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方面包括低碳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工业、绿色农业、能源回收利用处理等;低碳服务主要是碳交易市场、低碳发展咨询等[7]。显然地,由于低碳经济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的非一致性,在跨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体系架构中就应该建立相应专设区域机构,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协调机构,也就是低碳经济的行为协调主体是地方政府,或是在行业协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设机构。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显然地,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和作用发展才能保证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既决定于国家相关制度安排,也决定于区域之间的不同行为主体的异质性程度和合作意愿,这客观上要求不同行政区域范围之间的各地、各部门要打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由各地政府或行业组织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下,成立专设区域机构作为协调主体,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协调手段,从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利益,通过产业分工和利益协调机制使各地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以运行有效的一系列外源性制度安排为前提条件的,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其低碳经济总体目标实现的基础。首先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在交易市场上建立起以碳计量为基础的标准谱系和碳交易市场。其次从低碳经济系统组织演化过程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低碳型企业、低碳产业链和低碳产业生态网络三个阶段[8]。任何经济体系都有一定的投入和产出为基础,低碳经济既要求整个经济系统投入环节的低碳化,也要求其转换环节的低碳化和产出产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低碳经济的生产组织特征及其所内含的生产组织活动的特殊性、客观性要求微观层面的生产组织的能源应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需要相应的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产品市场作为支撑,离不开跨区域低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它客观上要求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应该有一体化的低碳能源供给市场、低碳技术市场、低碳产品市场。碳交易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其建立和运作目的是要打破区域封锁,促进低碳经济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低碳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确保低碳产业的形成,引导产业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有序转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组织方式对既有生产经济活动方式的替代,它不仅表现为微观层面上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组织生态的变化,这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活动组织的外部基础设施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一致性,它包括了跨区域之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不仅要体现未来的生产活动的低碳化,而且应该包括对既有的生态足迹的低碳化处理,前者是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框架内进行的,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低碳生产的激励和对高碳生产的惩罚,后者就包括对已有污染环境的综合治理的内容。

(二)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除对一般性的资源要素和产品要素有着内在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法规的配套,它客观上要求在国家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关法律、法规外,区域之间应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一系列兼顾各方利益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约束不同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利益表现是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的复合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一般地,随着跨区域横向层面范畴维度的增加,行为主体的异质性必然会增加,受各行为主体利益独立性的影响,如何在保证各区域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又实现更大区域范畴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一套动力机制来保证对受损地区利益的补偿以及对整体利益损害的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离不开专设机构的协调以及正确的协调手段和组织架构。不同区域实则为一个巨系统,发展阶段、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区域在发展形态上的差异。从演化角度看,跨区域低碳经济需要经过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是不同的[9]。基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运行绩效:一是要促成行为主体的行为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一致;二是要促成行为主体在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致;三是促成跨区域低碳经济活动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一致。

(三)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

低碳经济的发育程度与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伦理密切相关,低碳生产方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生产领域,低碳经济直接反映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因此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性机制。受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惯性影响,虽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演化升级规律,能够反映政府干预的作用痕迹,但却不能完整地反映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一个地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性矛盾,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会因不同区域的不同转型成本而面临着不同的压力,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由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矛盾所在,也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由此可见,基于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低碳产业体系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是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性机制,它涵盖了低碳能源供给机制、低碳能源需求机制和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总体上,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不同的经济区域的能源结构不尽相同,在能源日益短缺的大环境下,煤炭、石油能源市场属卖方市场,凭借其市场实力,拥有煤炭、石油能源的区域极易将低碳化的成本转移到煤炭、石油净进口区域,造成能源低碳化成本在区域之间非对称分布。低碳能源供给机制的建立的目的一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二是要在相应的政策支持下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改善整个能源供给结构。低碳能源需求机制着眼于能源的节约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倡导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的低耗性。低碳服务咨询机制既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也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跨区域的碳交易或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碳金融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减碳行为,也是区域层面上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发展可以较好地弥补一个区域因低碳转型而造成的经济成本[10]。在这一机制系统内,它的正常运行客观上要求跨区域的地方政府、企业在跨区域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框架内,并在专设机构的协调作用下,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对跨区域的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实行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在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优化不同区域经济布局,确立主体功能区,从而达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见图2)。

四、结论

中国的低碳经济是以地方政府的横向竞争为现实背景的,在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合作行为决定着低碳经济的成败。如果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与微观层面上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转换成本纳入到经济活动主体决策变量中,我们不难发现,横向层面的行为主体缺乏自主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这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来促进低碳经济在横向层面的异质主体之间形成。立足于低碳经济的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属性,这套机制可以归纳为基础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保障性机制,三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可以实现低碳经济在跨区域层面上形成,同时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我国低碳经济机制系统,它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其系统化程度决定于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运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

[2]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王璟珉,聂利彬.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余敏江.生态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际间协调: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5]胡志伟、刘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6]卜国琴.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

[7]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8]于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9]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刘鸿渊,孙丽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基本内涵

(一)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目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只有建立起可完整运行的低碳产业结构,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所以,现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低碳经济的建立及运行是势在必行的,企业必须节能减排,综合利用资源,才能顺应趋势。二是企业作为盈利的主体,总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之上,从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这是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管理目标。

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目标是将社会责任、环境效益等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追求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并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低碳经济增加值与综合低碳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内含社会责任风险报酬和环境风险报酬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是含了企业经济收益、生态环境收益和社会责任收益的总价值,企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自身看作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注重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低碳筹资

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考虑特定的资金作为低碳成本的支出,为此企业必须考虑低碳投资所需资金的来源渠道、筹资方式、资金成本等。

低碳筹资渠道主要有国家政府的扶持性拨款、企业自筹资金、企业银行贷款、利用外资、证券筹资等。在筹资方式上可以增加低碳股筹资和低碳负债筹资两种。企业发行低碳股票、低碳债券,不仪能够解决低碳资金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低碳股票的发行,有利于提高企业声望,带来企业价值增值,从而实现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目标。国家和政府应对进行低碳生产的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低利率、融资贴息、财政直接补贴等。

2.低碳投资

将未来生产经营过程需支出的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成本费用定义为低碳成本,并纳入投资方案的成本费用中,以盈利为基础分析此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是低碳财务管理对投资活动分析的目的。为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方案决策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扩大企业成本范围,使其全面包括直接和间接环境成本和非环境成本。第二,考虑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正确进行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

3.低碳分配

低碳财务管理在股利分配方面基本继承了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在支付股利前须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用来应付低碳资金不足的低碳公益金,以及要支付低碳股股利。低碳公益金的提取相当于内部融资,提取过程与企业提取公益金相似,比例视企业的情况而定。低碳公益金不得挪作他用,只能作为低碳资金不足部分的支出。在分配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能通过低碳利润分配达到宣传环境保护的目的,并且形成低碳经济积累。

二、当前推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在现阶段还是一种较新的概念,其理论与实务的成熟尚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企业在实施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环保意识淡薄,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主要是政府部门使用环境资料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改善环境。而依靠法律力量并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况且某些地方的企业仍然存在片而追求利润增长速度的观念,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实施。

(二)市场自身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市场经济是讲求利益主体和行为自立的,而社会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是难以界定的,这使得社会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同企业生产效益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很难对产权模糊的公共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三)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实施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由于环境因素的考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相应的环境效益却难以弥补相应成本,所以就只能将环境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迫使产品价格上涨,这会严重降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推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不断提高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就难有自觉的环保行为。因此,要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使企业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主动、自愿地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

第二,大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进行环境、环境会计及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使财务人员具备相当的素质,能准确地在财务管理中进行涉及生态问题的预测及估算,加快从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向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转变的步伐。

第三,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推行力度。政府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出台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强化约束。同时,在税收、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应该给低碳企业以实实在在的优惠和倾斜,增强“低碳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加强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低碳财务管理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多元,其管理对象复杂,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财务管理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数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运用,才能破解计量、分析、评价等难题,消除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在实务操作中的障碍,实现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海芳.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财务管理,20l0.10.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3篇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6-03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同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低碳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国内讨论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关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和低碳经济政策,建立低碳城市的思路等。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仍是低碳研究的薄弱点。本文结合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特点,构建了河北省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也在有序进行。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6日,我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2010年11月26日表示,“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更凸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局面。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08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4225.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本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低碳目标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京津以及全国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又有本省的现实基础。

河北省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耗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气不足和新能源比例极低为主要特征。近30年来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基本在90%左右,2008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占河北整体能源结构的98.98%,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92.35%,石油占6.63%,天然气占0.94%,水电仅占0.08%。这样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河北省主要的一次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高比重的煤炭消费,直接带来的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因此河北省排碳总量的“高碳”特征更加明显,要实现河北的低碳经济,必须建立在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2.河北省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81―2008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可看到,1987年以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基本可实现省内自给,从1988年开始,省内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开始出现缺口,且呈现逐年拉大趋势,到2008年,全省的自给资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9.1%,省内能源供给和消费需求严重失衡。由于省内能源供给不足,河北省对外界的能源依赖性逐步加强,加大了外界能源供给影响省内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要解决这一矛盾,需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增加省内新能源供给,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相对需求量,使供求趋于平衡。

3.河北省资源能耗指标较高。2009年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 为1.64 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 2.999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七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1449.94千瓦小时/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通过河北省与国内其他省份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北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相同产出需要较高的能源投入量,同时,在能源少且以煤炭为主的基础上呈现出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说明河北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下将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低碳经济本身的特点为基础,在理顺三个行为主体关系的层面上,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1.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低能耗,是指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耗费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使能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单位能源最大的效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如化石能源的高效燃烧技术、能源的多梯度利用技术等。低排放和低污染,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清洁工艺处理废弃物,使之得到更好的回收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又依赖于减排技术以及清洁回收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上分析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从长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能源结构的转变,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比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高排碳和高污染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由此可见,实现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清洁回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在内的技术创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没有技术创新,就无法谈及低碳经济。

2.阻碍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低碳经济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市场无法解决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生产排出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但并不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费用而由社会承担,此时,企业个人成本就小于包括企业成本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使得企业产量大于最有效率的产量,同时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市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企业个体。自然环境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社会个体都可以不负任何费用的同时享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如果环境污染了,也同样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但行为个体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不顾及整体的发展,任意挥霍资源,毫无顾忌的污染环境,甚至会出现类似于“公地悲剧”的“环境悲剧”。因此,由低碳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决定,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企业不会主动采用高成本的低碳技术,也不会自觉地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直接影响到低碳技术的研发动力不足,同时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仅靠市场无法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依靠政府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约束,本文将在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对框架中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说明:

政府和企业。企业是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最终降低排碳量的实施者,更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低碳经济本身独特的特点,当使用低碳技术导致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和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因此企业不会自愿使用低碳技术。政府可根据企业的排碳量征收碳排放税,并对低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免征税费,对高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课以重税,甚至勒令停产整顿,从而起到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企业在双重作用下主动选择使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

政府和研发机构。政府制定向低碳技术倾斜的政策以及资金补贴,为低碳技术创新和转让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我国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鼓励科研机构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从而加速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政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低碳技术的使用权并投入使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产生对低碳技术的新需求,企业对于先进的低碳技术的需求恰恰成为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研发机构通过向企业转让低碳技术获取更多的资金,在企业和社会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低碳技术,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上框架主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协调,企业主动选择低碳生产,并逐步提升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层次,激励低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实现河北省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河北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河北省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配套措施促进河北省的技术创新

1.根据河北省的能源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清洁煤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是在直接烧煤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的相应技术措施,包括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燃烧中的净化燃烧技术和燃烧后的净化处理技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主要是煤的气化以及液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通过使用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可有效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减少河北省能源的相对需求,更能最大限度降低燃煤对河北环境的污染,实现河北的低碳发展。

2.在河北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我省就有两种类型,即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目前,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 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曹妃甸新区也以“曹妃甸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宜居示范城市”。结合保定和曹妃甸的成功经验,根据河北省各个城市的特点,在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化,从更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和碳减排等问题。

3.推进河北省与国内外低碳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不断提高我省的低碳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地区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共同的目标下,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性,还具有必要性。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已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技术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河北省更应抓住机会,通过技术合作提高我省低碳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低碳技术研究以及低碳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4.成立河北省专门的机构,以公共资金为基础,设立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基金,吸引私人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研发项目。一方面,低碳技术基金的设立可激励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流入、解决研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社会资金也可以分享低碳技术转让后的收益,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以制度创新促成河北省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目标

1.依据河北省情,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税收制度。2008年河北省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为24225.64万吨标准煤,工业消费能源量为18242.87万吨标准煤,所占比例为75.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683.8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量高达14918.50万吨标准煤。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中又有81.8%用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因此应根据全省的排碳总量以及单个企业的排碳量确定合理的碳排放税率,促使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放弃落后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生产,实现全省排碳量的逐步减少。

2.创建全省的碳交易市场,并使之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可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我省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常见的碳交易只是CDM项目交易,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河北省应立足于现实情况,切实解决好碳交易的标准和产品的设计,促进碳交易过程的不断成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排碳量的减少。

3.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建立和健全河北省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建议在健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针对碳使用、碳排放和碳税收等方面建立新的立法,从而以强制性途径增加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河北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低碳技术转让平台

建议设立河北省低碳技术转让机构,专门负责低碳技术转让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具体环节的操作,为技术转让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健全的平台,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技术从研发机构投入企业生产,同时帮助研发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对低碳技术的最新需求。这样一方面企业及时采用了先进技术,降低了排碳量,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研发机构转让技术后获得资金,可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以此平台协调低碳技术的供求,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研发。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备受瞩目的经济形态,不仅是解决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更为河北省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河北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现阶段的省内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低碳发展,在河北省营造一个政府推动、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4033)。]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河北经济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3.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0(4)

4.母爱英,张良.低碳经济中的河北――机遇、挑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6.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7.孙耀武.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9)

8.秦晓.“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与复苏管理[J].四川改革,2010(2)

9.纪玉山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10.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11.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发,2009(9)

12.胡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消费导刊,2010(2)

13.李向阳,李瑞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经济论坛,2010(3)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实体价值;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28-07

A Study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 Yong-hong LIU Xian-w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has leaded to sever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air pollution.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se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of low-carbon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psychology value of low-carbon economic model.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terial value, virtual value,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一、引言

林左鸣先生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价值由于不断融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价值。广义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它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或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往往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1]。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内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全球人口数量激增,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存在的巨大依赖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果,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不断高涨,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增长极限的关系。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刘细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新革命[2]。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其内涵更为系统和充实。广义虚拟经济是基于人本经济的新经济学理论,传统的发展观聚焦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福祉提高的发展观或是新的发展观则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一种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3],低碳经济正是契合了广义虚拟经济这一发展观念。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经济福利指标的重视和对绿色GDP的追求。低碳经济通过尽量减少生产、生活所需的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可以认识到低碳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它凸显了人自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绿色化、社会和谐化,是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 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4],基于容介态这一特征,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融合的经济系统,围绕低碳经济所建构起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容纳、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系统(图1),其中实体经济层面,低碳经济、产业与传统经济模式和产业一样,创造出具体的实体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理需求;在虚拟经济层面,包括了环境价值,心理价值以及其他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虚拟价值(如碳金融市场的虚拟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实现实体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价值等作为一种附加价值得以实现,实体物质和虚拟两种价值形式相互容介,进而产生了整个价值的增长。作为一种可行性判断方法,成本―收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研究,在以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当中,就有研究者使用该方法建立了低碳经济的简单模型,进而比较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变动 [5],但之前的研究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是以传统经济模式为视角的,并未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低碳经济模式下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对低碳经济各种价值的实现机制及其容介态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三、低碳经济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对传统经济的革新性尝试

I = ( R + C ) - [ (S1 - S2) + G ] (1)

其中,I表示低碳模式的成本;S1表示传统模式下需要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S2低碳模式下需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G表示公共投入;R表示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 C表示新设备、材料等的成本或对原有设备、材料等的改造成本。

在式(1)中,与传统产业模式相比,发展低碳产业存在成本上的增大和减少两部分,在增加的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新的生产模式在研发、设备和材料上的投入,例如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中,必要的建筑材料投入、改造以及采暖、能源等设备的研发,就属于增加的成本。在减少的成本方面,利用了新的能源,废旧材料再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使得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低碳产业在很多国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包括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及社会融投资,这些可以看作是公共投入部分。综合来看,增加的成本即R+C趋于一个固定值,而减少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投入的资源成本差额S1-S2的值则越来越大,因此,短时间内I值可能会大于0,但就长期而言,I值则是负值,并存在从一开始I的值便是负值的可能。

低碳模式的收益值B可以表示为:

B = ( B2 - B1) + E + P (2)

其中,B表示低碳模式的收益;B1表示原产业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B2表示低碳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E表示低碳模式所实现的环境价值;P表示低碳模式下所不断衍生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

在式(2)中,低碳模式下的收益包括了实体物质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销售额的提升,也包括了环境和生态价值形式实现,还包括了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低碳模式的收益中,各种价值的实现形式和过程是复杂的,在实体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也一并得以实现且各价值形式的实现相互交融。对于低碳模式之下,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将在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低碳模式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传统模式转向低碳模式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NPV = B t I t / ( 1 + r ) t (3)

其中,Bt表示t年的收益;It表示t年的成本;r表示贴现率;t表示年份。如果NPV≥0,说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判断在低碳模式之下,收益值不断扩大,而源于低碳模式所投入能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低碳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则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因此,低碳模式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对传统模式一种革新。

四、低碳经济对生态、社会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低碳经济模式之下各种价值形式的实现及其二元价值容介特征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在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上的实现方式,综合(2)、(4)、(5)式,可以得出低碳经济价值实现模式,即(2)式可以改写为:B = ( B2 - B1) + E1 + E2 + E3 + P1 + P2 + P3。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之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低碳经济价值的实现包括了产品实体收益所产生的增值,低碳模式所带来的两类环境价值及节约下来的环境补偿价值,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以及产品自身品牌价值的实现。可以看出,各种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体经济,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虚拟价值形式不断融入到实体价值之中,使得价值产生了增值,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特征。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N].光明日报,2009-06-10.

[3] 陈元先、陈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 (2):5-15.

[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1):5-25.

[5] 朱亚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低碳经济简单模型研究 [J].中国证券期货,2010 (5):99-101.

[6]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7] 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社会,2006,26(5):71-92.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8, 9(4): 10-19.

[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10] Wu J P, Zi F, Wang G X, et al. A stud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en cities of China [R]. Paper reported at the Ni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Kunming, China. (2011, July).

[11]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7-41.

[12] 李金昌.价值核算是环境核算的关键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17.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6篇

关键词:低碳 产业链 经济 模型

判断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密度要从总体上进行考核,同时低碳经济的实现也要求从整体层面进行测度。对于我国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经济的过度发展,这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取决于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一、低碳产业链的内涵

传统经济模型下的产业链以低成本追求以及功能适应为主要联系,而在低碳经济时代,通过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密度以及打造全程低碳产业链成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责任。我们所说的低碳产业链就是在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都使用低碳运行方式,包括研发、制造、包装、运输以及服务等环节都要使用低碳标准进行衡量,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绿色竞争力的形成。

低碳产业链的考量一般以产业链整体为对象,可以是横向的考量,例如这一行业较之其它类似行业的碳排放密度的高低;也可以是纵向的考量,例如本产业链的过去到现在碳排放程度的改变。

二、低碳产业链视角的低碳经济推进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三条:发展具有可再生特点的清洁能源或者是提升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等低碳特征的产业;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其运用于产业链全过程。而实际上要切实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综合应用三种途径。

1.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

上述三种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中推进低碳产业链是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一途径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在当今绿色经济条件下谋求国际竞争力的诉求,同时也说明了国家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对低碳经济下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的内在机理探究,提出了推进模型(见图1)。

从图1的推进模型不难看出,要有效地推进低碳产业链需要低碳半成品供应、低碳原材料供给以及低碳制造过程的联合推进。而低碳经济推进模型所涉及到的要素则需要低碳半成品以及低碳原材料等供给,如果没有以上要素,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从低碳经济设计的过程来看,低碳产业链的完成需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低碳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上下游产业链之间以低碳化的程度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重要因素。

由低碳产业链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绿色竞争力的表现。但是这一竞争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为此要实现这一转化还需要市场形成低碳消费理念。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使得低碳消费成为时尚,从而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付出。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碳产业链也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这里认为其形成还有赖于政府关于低碳产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从而构成产业链所要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也就是说低碳产业链形成的充分条件为消费拉动、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竞争力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的“三驾马车”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

2.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路径

通过低碳产业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我国推进低碳经济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依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材料、技新术以及新工艺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中,通过采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化发展,加速了推进步伐。

第二,依靠园区的规划引导来吸引低碳产业的聚集而形成低碳产业链。这种模式以构建低碳工业园区为目标,通过产业链的聚集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可以在企业采购中融入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绿色招商等,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及产生。

第三,部分企业带头以及协作伙伴参与形成低碳产业链,进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带头企业一般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为了延续以上优势需要打造绿色竞争力,此时要求其他企业加入构成低碳产业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绿色竞争力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低碳产业链必将会被更多的产业、国家、地区所利用与推广。可以说在当今国际环境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链构建以及能源结构优化来加速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对我国企业形成绿色国际竞争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7篇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务目标;财务评价体系;重构

一、引言

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推动和努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理当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要求企业重新界定其财务目标,并根据财务目标的要求,重新设置企业财务评价指标,构建新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的界定

企业财务目标是一个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评价的基本方向。财务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几个阶段。

1984年,Freeman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认为,企业是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s)的集合体,它为了这一集合体各方的利益而进行经营运动,这一集合体的各方都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的贡献者和分享者,剩余索取权和把持权不再唯一地属于出资者,企业不再只为出资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运动,必须考虑到经营运动对各个相关群体乃至全部社会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务运动的目标就应为这些相关利益者服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兴起,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开始重视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制性的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其中,企业的生态责任就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企业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除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还负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具体化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

企业要承担起生态责任,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更多的代价未必带来同等比例的经济收益,如何寻求企业盈利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将是财务评价要考核的目标之一;其二,以一定的代价获取”低碳企业”的美誉,将获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因此,如何通过财务评价落实企业低碳发展思路将是另一个重要的考核目标。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设计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财务评价指标设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备性原则。即要求指标体系的信息量做到既必要又充分,除了要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分析评价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所消耗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计为了满足横向和纵向比较的需要,所有定量指标均采用相对量指标,以使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之间的财务数据具有可比性。第三,可行性原则。它是指在选择指标时既要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容易取得资料的数据。第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由于低碳问题的复杂性。反映企业碳排放和低碳业绩的指标,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第五,结构层次性原则。即对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按照其属性和评价内容加以归类,以使指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以上考虑,参照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本文设计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低碳能力在内的五大类指标,如表1所示。在前四类指标中分别引入碳排放和低碳业绩的相关内容,在低碳能力指标中设计专属于评价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

(一)盈利能力指标

从定量的角度来说,盈利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或一定的收入而言,我们总是希望以更小的投入换取更多的利润,或者利润在收入当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定量的盈利能力指标就是基于这些考虑,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碳资产净利润率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分别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盈利情况、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情况、利润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碳资产投入的获利情况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

碳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中,碳资产是低碳存货(开展碳减排与碳治理需用到的特殊材料、对产品进行环保包装用到的特殊包装物、碳管理部门日常所耗用的材料等)、低碳设备(用于节能减排的设备)、低碳技术(研发减排封存技术投入及形成的技术资产)、碳排放权(碳排放权资产)、低碳耗费(企业因进行碳排放治理工作而发生支出,这笔支出的受益期涉及到多个会计期间,需在多个会计期间进行摊销,是一种长期待摊费用)的总称。为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企业应当将碳资产进行单独计量,定期计算碳资产净利润率。该指标分子是净利润,分母是碳资产,反映了企业投入碳资产与最终净利润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同一企业不同年份该指标进行对比,便于衡量企业碳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偿债能力指标

在将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基础上,根据负债产生的原因。可以进一步界定碳负债。碳负债包括由于碳排放问题应交而未交的政府机构罚款、应交而未交的碳排放税、银行用于企业碳减排设备或技术投资的信贷支持、由于碳排放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预计债务等。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从短期偿债、长期偿债、偿还碳负债三个方面来考察企业偿还所负债务的能力,选取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碳负债率四个指标。其中资产碳负债率衡量企业全部资产对碳债务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小,保障程度越高。

(三)营运能力指标

常用营运能力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为了评价企业使用碳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在常用指标中加入了碳资产周转率。该指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碳资产周转的次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碳资产的使用越高效。需要注意

的是,该指标大有可能是因为碳资产绝对数很小。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初期,随着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企业环保责任意识、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变化,企业的低碳投入会有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因此解读该项指标还需配合企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进行。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指标衡量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销售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所有者对企业的要求权,所有者权益积累是所有者利益的体现;总资产表明企业的规模。投入资产的增加能够推动销售收入的增长;碳资产体现企业的低碳投入和拥有的低碳资源,碳资产增长是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履行自身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用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碳资产增长率四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

(五)低碳能力指标

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一个企业而言,就是要在相同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相同能耗情况下,增加收益和利润,或者换句话说,在相同收益和利润的情况下,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基于这一思路,将能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环境要素与企业收入、利润等业绩要素挂钩,形成了评价企业低碳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即单位收入能耗和单位利润碳排放。此外,企业的碳资产投入在资产总额中所占份额也是衡量企业低碳经营理念、履行低碳责任、走低碳发展之路的重要指标。

四、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重构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他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定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该方法又被称为沃尔评分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时,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想,在上述五类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表2所示即为利用该财务评价体系对A企业进行的综合评价。

除指标体系的构成和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外,各指标的“标准评分”和“标准比率”的确定必须以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修正。行业最优和最高评分也应该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评价效果。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五类指标的标准评分可按40、22、13、13、12分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定性评价指标对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都有较大影响,但这些指标都难以量化,或者量化成本过高。为了将上述五类财务评价指标当中的定性指标纳入财务评价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力求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本文对定性指标进行了赋值,将定性指标转化为一定的数据体现在沃尔评分表中。具体方法是,将定性指标状况划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级,依次赋予5、4、3、2、1分,其问可以根据程度进一步细分到0.5分。通过实地调查、询问以及专业人士的经验判断等产生评价结果。对同一类指标中有多个定性指标的,分别评价后进行综合评分,填入“实际比率”栏。

另外,由于目前能耗和碳排放测量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计量口径上的不统一,“单位收入能耗”和“单位利润碳排放”两个指标未在表2中列出对应数据。待相关技术成熟后,表2中指标数据可作进一步完善。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的早期思想起源于1999年,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发表的“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力争构建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此,低碳经济的思想就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我国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也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创新新能源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表现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中国政府曾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应节能减排的相应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应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优势。

一、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内涵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它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经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要想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就要采用低碳财务管理。低碳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耗用,促进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低碳财务发展目标;低碳财务管理理念;考虑低污染、低排放的资金筹集及资金分配措施。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重视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法律政策,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制定可持续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追求的目标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侧重于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只重视经济的再生产,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这也是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将自身看作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只反映了企业资金价值的增值,强调企业内部价值最大化,不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也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强调的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低碳经济倡导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社会责任。企业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提高,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增大;当企业的财务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时,企业的环境价值将降低,则企业的综合价值将减少。以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同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时候未考虑生态和社会效益,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方面均考虑了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在选择资金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模式的时候只关注资金的来源,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筹资过程中对有关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统筹安排,将企业未来实行低碳发展所需的资金纳入筹集资金的预算中;其次,在投资决策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只关注所投资的项目的成本、利益,而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会考虑低碳收益和环境成本;再次,从营运角度来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更多的关注如经济订货量、最佳订货周期、存货周转率等内部环境指标,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企业在保持资金的高效利用的同时要树立环保意识,遵守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制度;最后,从企业利润分配来说,传统的利润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企业利润,低碳经济下的利润分配过程则还考虑低碳经济的因素,将企业的利润分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制定

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转变财务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使其在管理及决策时重视社会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为保证低碳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企业还需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利益一致。企业根据国家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具体如下:

(一)在筹资方面,低碳经济下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方式需要积极转化思路,充分预测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考虑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制定绿色筹资计划,拓宽融资渠道,广泛的收集各项资本以迅速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重视节约减排,充分把握相关的低碳发展的优惠福利和支持政策筹集所需的资金,加强企业低碳化技术改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在投资方面,在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企业只将项目的内部财务效益作为计算指标,并没有考虑项目的外部成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应该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即在考虑企业本身财务效益的前提下,还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因考虑环境因素而增加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设施运营费用,要考虑潜在隐藏成本(如废弃物管理、环境保险等)、或有成本(如罚款、法律费用等)以及形象和关系成本(如公司形象、与监管的关系等)。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兼顾社会效益的投资策略。企业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对内投资时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外投资时,投资活动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顾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密切关注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既要考虑目前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期利益。

2、构建低碳投资方案评价体系。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构建投资方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在具体的投资项目选择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本身给企业、社会所带来的低碳贡献,考虑项目是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在资金营运方面,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也表现在对资金的营运管理活动中。在资金营运过程中,可以添加碳资产周转率作为资金营运评价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碳资产周转速度,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碳资产总额的比率。碳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碳资产周转次数越多,企业对碳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当然,该指标属于相对数,应与业低碳投入的绝对数结合使用,这是由于我国还处于低碳经济初期,企业对低碳投入相对较小,因此该指标大有可能是碳资产的绝对值小导致的。企业要想保证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平衡,就要在资金安排时,注意合理调配资金,要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罚款,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也能避免企业因破坏环境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在利润分配方面,目前关于企业收益分配的观点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消费者分配等。在低碳经济时代,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分配不能只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全面考虑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生态环境和社会利益,扩大对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具体措施如下:

1.按比例提取绿色股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思路,这为正确处理低碳经济和分配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利润分配,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管理人员、债权人等,还要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可以考虑提取一定比例的股利用于绿色公益金,即绿色股利。绿色股利可以由于普通股利之前发放,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鼓励投资者重视低碳投资。

2.设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利润分配时将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建立绿色专项发展基金,有利于低碳项目的资金积累,适当的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减少融资问题,保证低碳项目的顺利开展,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

(五)其他方面,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不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融资渠道、投资决策、资金运营、利润分配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企业的财务核算及报表列报、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更要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保障机制,保证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顺利进行。主要措施表现在:首先,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并不包括生态环境成本,比如一次性筷子制造厂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包括包括锯割、运输和加工木材等成本,但并不包括因伐木而引起的环保成本;不锈钢厂的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不会包括后期治理因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成本。被砍伐的树木和破坏的水、空气环境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环境成本需要由企业承担,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核算就是揭示了企业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引发的成本,并将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可计算的成本,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同时在附注中应增加披露有关企业生态责任信息,以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其次,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构建以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绿色企业文化,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保障,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意识的宣传,使之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低碳意识。总之,低碳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它是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尽快适应环境,充分考虑各项环境因素,构建低碳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新型管理模式,并不断的调整和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方式,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瑶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浩.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财务的影响一基于财务环境起点论的分析[J].财会研究,2010(15):47-48.

[2]鞠成晓,肖文锋.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探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1):66-6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