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学培训感悟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6 14:46:52

心理学培训感悟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1篇

【关键词】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

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是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的扩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如何培养综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我们每个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感悟式教学。

1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1.1 感悟的基本内涵[1~3] “感悟”一词,最早源于东方佛教中禅宗的“顿悟”思想,禅宗的顿悟是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于感性与理性认识。

下面我们看看各类字典辞书对感悟的解释:

《辞海》(新版4547页)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缩印新版622页)解释为:“有所感而觉悟”,《现代汉语词典》(新版410页)解释为:“有所感而领悟”。 《说文解字》解释为:“感,动人心也。” “悟,觉也。”综上所述,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一个感知、积累、思考、领悟并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是知识学习与人生感悟相统一的心理意识活动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体表现为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就其内部结构的关系来看,感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感”,即是教育心理学所说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的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悟” 在“感”的基础上引发的思考,理解及创造,体现着学习主体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这是感悟的最高境界,属于理性认识的层面。所以从其内部结构来看感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

1.2 “感悟教学”的内涵[1,4] 何谓教学?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在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双方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相互作用,不断成长的过程。

什么是“感悟教学”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感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感悟教学,就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感悟这种认知思维方式,教师提供感悟契机,学生通过感悟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感悟式学,这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第二个方面是感悟式教,这主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

1.3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内涵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就是指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将感悟教学的方式贯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以优化教学,促进体验,实现护生的整体感悟,来提高护生的整体护理技能操作能力。

从护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感悟学习就是指护生通过教学观摩、亲自操作的方式而对教学内容有所理解(感),从而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思想相照、认知升华的一种过程、一种状态(悟)。也就是说,“感”是感知,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个操作步骤的认知和把握。“悟”是理解,是明白,是对教学内容即每一项技术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深层内核的理解;技能训练中的“感悟”是护生凭借对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直觉,获得某种印象,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得的,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收罗信息,才能实现。感悟学习过程,护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每一项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操作水平。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技能训练感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护生,在技能训练教学中充分调动护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护生的想象,促使护生通过体味、领悟每一项操作要领,来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2 实施护理技能训练感悟教学的必要性

2.1 传统护理技能训练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 存在问题之一 从教学方法来看,我国护理技能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 ,学生听讲;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也越来越普及。但上述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片面追求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人文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很多护生能感知、体悟的东西变成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只考虑教会操作程序和步骤方法,至于如何教好、怎样学活,则考虑不多。

2.1.2 存在问题之二 从护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项细致的实践性教学, 每一项操作都需要严格按《 护理技能操作标准》执行。很多院校为了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一味地追求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过分强调操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护生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忽略了训练过程中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训练次数越多护生操作动作就会越规范、越熟练。殊不知这种单纯的、机械的、频繁的训练,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使规范操作训练流于形式,甚至会挫伤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只要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5]。

2.1.3 存在问题之三 从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来看,护理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操作技能训练和心智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指进行实际身体活动的训练;心智技能训练指在头脑中反复思考动作技能过程的训练,但由于它的潜隐性, 常常被忽略, 在传统护理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教学中纯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增无减。诚然, 护理技能的确需要进行操作训练,而仅仅依靠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尽管可以通过训练在短期内达到速成的目的,但忽视了对护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所学内容过后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单调、过度的操作技能训练可能破坏护生的心智技能。

2.2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必要性选择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是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与理解;是一种在训练基础上的“悟性”的生成,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想象、积累,使自身的知识得到扩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护理技能操作能力,进而完善了自我。感悟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我们将其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在训练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联想、想象,让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进行切身感受,进行分析或推理,仔细品味,深入推敲、揣摩。这样既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护生的主动性,极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把护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将感悟教学理念引入护理技能训练教学中。

3 护理技能训练感悟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自悟 营造教学氛围,激发护生对护理技能训练的热情与兴趣,是培养护生自我感悟的前提。积极的兴趣可以促使护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而且兴趣高的护生可对每个不同的操作步骤之间形成更多的相互联系,这样有利于护生积极地去自我感悟。当自我感悟变成护生学习的主流时, 护生的自我感悟, 就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将技能操作训练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来传授给护生。因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等,显得形象直观;还可利用课间时间播放优美音乐,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护理技能训练毕竟是以训练为主,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护生的亲自练习,应在护生已经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这样可增进护生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操作要领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记忆。

3.2 训练思维,注重理解,深层领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6],学者陆世仪说过:“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这里指的思维是科学的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因为只有科学的思维才能激发感悟。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直觉思维是指护生很快对教学内容、每个护理技能操作步骤、操作要领有了一个直接的觉察。在护理技能训练中,教师应指导护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导护生“爱思、多思、善思、深思,逐步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从而培养其感悟能力,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7],没有理解的积累就不会凭空产生“感悟”,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真切而深刻的个性化“感悟”,只有理解透了才能更好地感悟。《辞海》对理解的解释:是通过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护理教师在技能训练课中注重开发护生的“灵性”与“悟性”的同时,不要忘了还要引导学生打好“理解”能力的基础。针对护理技能训练课中的理解是指护生对每一项护理技能的操作方式、操作技巧、操作要领重在理解(理解是护生真正的理解,不是表面上肤浅的认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因为理解了的才是最深刻的。

技能训练不是动作的简单重复,不是对每个操作要领的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包含着理解、感悟、记忆等环节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应着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启护生的悟性,让护生仔细观察每个操作步骤和深刻理解每个操作要领,调动护生的想象,激活护生的思维,让护生深入理解每一项操作步骤的深层内涵,让护生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男病员导尿技术”其中的一个操作步骤为“阴茎与腹部成60°角”,很多护生在操作时都容易出错,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充分调动护生的思维,再以思维为核心进行深入地领悟,潜心地思索,就能使操作中的出错几率降到最低。“阴茎与腹部成60度角”,究其原因这还得从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说起,男性尿道有3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耻骨前弯。耻骨下弯固定不变,耻骨前弯则随阴茎位置不同而变化,如将阴茎向上提起,耻骨前弯就会消失[8]。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操作时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即达到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又达到了培养护生心智技能训练的目的;还能使护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提高了护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引入护理技能训练课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悟与训练犹如护理技能训练教学的双翼。离开了“训练”,“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必须同时并举。

参考文献

1 周丽梅.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后晓东.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

3 孙玉清.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感悟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刘云.当代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感悟教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4.

5 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2,(1):19-24.

6 申国君.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内蒙古教育,2001,(4):17.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2篇

一般认为,认知性的教育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理解现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它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上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开设该课程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又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四部分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传承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音乐知识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了解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主要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服务,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就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特别是教学评估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有效朗读 学习能力

关于读书话题,大作家冰心一贯奉行九个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和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及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都强调和力倡读书在学习知识甚至修身养性中的重要作用。的确,“读”是理解和深入文章的第一步,是朗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体会语言的必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充分表现和反映其语文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有效朗读能力呢?

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生成感悟能力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扇窗口,也是小学生感受语言与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与基本方式。新课标倡导的“读”,就是正确而又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那种能够将自我融入作品之中的美读,强调要从“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深切感受,要“读”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1.强化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前贯后通。对小学生强化课文的朗读训练,首先要在前后贯通上狠下工夫,这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在练读中,要求学生既能读准文中生字词语,又能迅速辨读出标点符号,合理地进行词语优化组合,有感情地读出句读和语感,努力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成通畅流利、抑扬顿挫的现实语言。要讲求语句的节奏快慢,逐步避免和克服那些所谓的“唱读”和“平读”现象,努力做到声响嗓亮、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朗读训练,感悟内容的梗概要义。坚持以读为本,特别要注意语义的上下疏通,要有意识、有强度地训练和培养小学生在朗读中的注意力分配。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努力做到目视、口诵、耳闻、心思协调有致,并且做到在朗读时快速检索那些仓储的“心理词典”,再通过前后文联系,对内容进行语义上的疏通和整合,引导学生快速而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能够从中准确地辨识出中心句和中心段,从而在整体上感悟本文所讲的概要和主题。这种感悟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期而又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引起相当的重视,并且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3.强化范读训练,感悟语感的方法技巧。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也是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小学生有超乎想象的模仿天性与能力,教师那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他们获得语感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自觉模仿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语感的技法,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技法的自我提高,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技法的协调与和谐,并加强示范朗读,增强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影音听读中加强语感技能的深切感悟。

二、深度推敲作品,在“读”中增强感悟能力

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重要环节。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搭起的桥梁与作者见面,使他们心灵相应、感情契合。训练和培养敏锐的语感,能使阅读教学最终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在比较中加强朗读训练,深切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推敲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往往是培养语感精细准确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文中的有些词语其实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是这样的词语用得形象生动、精妙传神,有时能传递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耐人寻味。这种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对词语进行“减、换、调、加”等朗读方式,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推敲、比较和揣摩词语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和感悟词句中蕴含的特殊意义。如《春笋》中的“一声春雷,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师生共同比较:如果把“冒”字换用“长”字怎样?朗读起来又怎样?再如《三打白骨精》中的八戒“夺”过罐子,八旬老妇人从山坡上“闪”出来,如果换用其他词,那么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影响?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进行比较、咀嚼,就能从中品读出语句的神韵,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4篇

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与同行们商榷。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进入初中刚一年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猫》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养过猫吗?2.你长这么大受过委屈吗?3.你是如何对待委屈的?4.本文的作者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作者感悟到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妄下断言,否则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养猫和其他动物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说道:通过养猫,我认为人应该有爱心,我曾经养过金鱼,由于太爱它们,一会喂食,一会儿加水,结果没几天鱼就死了。我想这是爱的悲剧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文章中的第三只猫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错外,它自己有错吗?我们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哪些教训呢?学生回答:应该进行自我完善,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就无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初一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咖啡·茶》中写道:充满了时代气息的深圳都市兴起了咖啡屋,挺适合洽谈商务或是谈情说爱等等,但也有人完全是为了满足新鲜感、好奇心,我就是这一类。我看咖啡与茶的结合也是必然的了。结尾又写道:“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满足,人们又会不以为然,忘却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憧憬,曾经的洒脱,又着眼于下一个未知的事物,就像是生物链,一直这么循环……”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初一开始我就训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编书,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初二时每位学生已出了六本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学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每次出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出书,都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出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就是出书的心情。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有的学生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写道:“关注你自己,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来了……相信每个人都是美的,一旦发现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哦!”这只是第一步。初二时我又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5篇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6篇

一、在课堂中如何去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法:

(一)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三)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

(四)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实践中采取三种方法进行巩固训练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二)导俗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三)迁移表达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7篇

 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 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的目的,更不可能实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3.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 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及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上,特别是教学评估上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 学是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倾向必须予以纠正。第一,教师要深刻正确地领会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 的要求,使教学能够围绕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而进行。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把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作为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形象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和心理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音乐的感悟,重视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第四,教育管理者要正确引导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以及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提高情况,纳入到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积极性

折岁虎

陕西省洛川县旧县中学 727400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

 1.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 2.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 3.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 4.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斥责、不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试想,学生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耻笑,总是惴惴不安,怎能敢说、敢做?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8篇

关键词:朗读感悟与表达;鉴赏与审美;认知与思维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读书指导和训练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以读文本,读中感悟,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因而教学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一、优化朗读训练,发展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在“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收录了许多内容浅显、文质兼美的课文。空洞的说教讲解只会让文章支离破碎,让课堂显得苍白无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仔细地品味范文语言,甚至熟读成诵,才能感受语言的表达方式。我想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采取多种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中蚂蚁劳动的情景,抓住“有的……有的……个个……”的语句,通过朗读,感受蚂蚁的勤劳,然后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学以致用,发展语言。同样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与品词析句,感受诗歌相同句式表达的效果,有效地拓展语句表达“我想变成”。所以说,成功的朗读指导是追求鲜活的感受,课堂上只有朗读与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文章具有篇幅虽短,但语言精练、内容富于节奏感、音乐美等特点,光是讲解是无法让学会体会语言的意境,因此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分层次地反复吟诵体悟,品味诗句,逐步学会鉴赏诗歌,激发爱美情操。

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来的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可以借助课件再现画面,结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桂林山水》与《黄山奇松》,课件与视频的使用,不但迅速让学生理解事物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迅速入情入境,唤起美的共鸣,领略到自然美。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展现出自然的美,便水到渠成。因此,朗读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有效途径。

三、优化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学生朗读时需要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才能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才能开拓思维,激感。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与《半截蜡烛》时,抓住关键细节描写的语句,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主人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阶段教学中,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在读中逐步训练培养学生对事物认知与分辨的思维能力。

四、优化朗读训练,激发与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的技巧、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朗读训练必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有些教师对此认识不足,片面加强表达技巧的指导,如哪些词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顿,哪里需要“愉快”地读,哪里要“痛苦”地读等,学生终究只能按固定的模式去读。殊不知,情感没被激发,也就难以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爱如茉莉》《第一次抱母亲》等感情基调比较低沉的文本,不把学生带着从文本走个来回,不走进作者的内心形成情感共鸣,光靠朗读技巧是无济于事的,读出来的书味也是无病。由此也可以看出,内在情感语言在朗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探究感悟、联想想象等手段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细节进行细致的推敲、品味,获得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丰富感情,领悟课文情感意蕴,生成内在语言。

心理学培训感悟第9篇

【关键词】语感;听的训练;推敲比较;朗读吟诵;表达运用

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看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在听的训练中感悟语言

听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感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能从这句话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并进行处理或者储存备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的同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听的时候,做到有目的的听,边听边记边思考,要用心的听,认真理解并判断语言表达的优劣。培养听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逐渐培养。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写春天的一段句子为例,第一步老师读这一段句子让学生听,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分析课文描写春天时抓住的几种景物:树木、小溪、小鹿、木排;第二步老师再读这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听后说说课文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从而训练学生在听懂大意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表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类似的训练听力的句子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能从中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

二、在推敲比较中提高悟性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性和理解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训练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品味语言、提高悟性。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比较、品尝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达到对词语意境的领悟。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描写阮恒献血时曾三次写出阮恒的“哭”,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啜泣”、“抽泣”、“呜咽”。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词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之后,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语言的巨大表达能力。阮恒自以为朋友马上要死了,她内心的痛苦不断在加剧,她应该放声大哭才对,可为什么她的哭声逐渐变小呢?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问题。当我们知道她是阮恒的朋友时,我们回过头来才能够理解阮恒的哭声:原来阮恒在想,“她是我的朋友”,救助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阮恒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救助朋友这件事情上,集中在了她还活着、她还有希望这件事情上,所以她不能分散精力,要竭力制止哭泣和强忍内心痛苦。到此,我们才领悟到作者用词的高度准确性,同时也体会到了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巨大差异性。

三、在朗读吟诵中熏陶语感

朗读吟诵是用有声的语文再现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过程中,通过对语句音调节奏的把握,在头脑中能够再现事件经历的过程,就会产生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感受。通过朗读吟诵,学生能够在体验文章内容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感染,从而进入情绪体验和悟性体验的境界之中。如在讲授《小珊迪》一文时,小男孩卖火柴这部分的句子是细节描写,作者措辞准确鲜明、形象具体。教师在教授时要指导学生发复朗读这一部分文字,要读出语调、读出平仄、读出感情,要根据小珊迪语言的变化,体验他急于卖出火柴的急迫心情,从而感受这个可怜的小男孩饱受饥寒的处境。学生只有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进入角色,他们的感情才能沉浸在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男孩就在自己面前,对小珊迪的同情也就会油然而生,文章的思想教育目的才能够达到。反过来,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之后,再朗读吟诵课文,语感又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四、在表达运用中强化语感

经过前三个层次的训练,教师可在表达运用阶段将听说训练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其中围绕课文谈读后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篇文章很容易能够激起学生的强烈感情。在学习课文之后的谈读后感环节中,一位学生这样讲到 “读到这儿,我忍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小女孩呀,你不要走,请你来我家,我们一定会好好款待你。你不要走,请你来我们学校,同学们一定会向你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这一段话,表达了学生们的心声,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学生在表达这一段话的时候,语感突出,形神兼备,可以说教学取得了艺术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要刻意强化我们刚刚把学生培养起来的一点点语感能力,注重多让学生抒发感情,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此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口语课进行读写训练,利用作文课进行语言交流训练,利用讲评作文时让学生进行评议,这些课堂都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都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诵、重生活、重实践的特点,为激活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小学语文中级阶段的语感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10)

[2]张建明.浅议语感与语感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9)

[3]李君英.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语感[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