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4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系统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由于学生对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往往是不加预防与干预,任其发展,日积月累,一些小的矛盾酿成大的危机事件。因此,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某个个体突然面临重大生活逆境和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和灾难,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面对的困难情景超出了他的个人意志控制和处理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于情况紧急,以往惯用的处理方法失效,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常常容易导致严重性的灾难和后果。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如困境或挫折等心理危机境遇的人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并给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者情感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暂时不能适应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情境。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大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而予以特别关注:急性严重疾病或急性残废者;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失恋或恋爱关系破裂者;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突遭重挫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或暴力倾向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

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被喻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人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期和引发心理问题“多事之秋”。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刚踏入校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会面临一系列情感矛盾问题,如新鲜感与怀旧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与孤独寂寞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存在过于强烈持久和任由发展,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土、语言的不同,使部分大学生不适应。二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困难,心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贫困生怕其他同学异样的目光和背后议论而不敢申请困难补助;有的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业进步和身体健康。

2.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主要是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专业性强、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速度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大学生对此极为不适应。他们对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不适应,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由此使他们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导致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率降低、睡眠不足,进而出现神经衰弱等现象。另一方面,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在大学学习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成绩还是操纵着学子们的个人命运,成绩的多少是衡量一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关系到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评上“三好学生”、能否入党、能否就业好等。

2.3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学象牙塔的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与理想化,让他们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其次,部分大学生抱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与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常会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然而这种“规划”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出现了。第三,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问题非常关心也很敏感,对于现实中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感到不满,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致使他们的意志逐渐消沉,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于是理想与现实、成功与挫折、抱负与能力的矛盾就出现了,从而引起困惑、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

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模型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六七十年代较为顺利,由于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受挫心理,造成情绪波动;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常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消除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日积月累,心理危机问题也就日益严重。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除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是由专业教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信函、面对面等方式和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它针对性强、专业色彩浓,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主要途径。但是,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遇到一般的心理障碍、精神疑难等可通过专业辅导咨询解决,如果上升到神经官能症,出现精神疾病,就得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4.结语

如何克服和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课题。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做出切实有效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在校大学生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不断地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42-4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个案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HEN Hong-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ngzhou 425199,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rt cri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often a problem family in the back of a problem. The “five early” defense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information staff is the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 students a little problem can not be taken light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et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long-term follow, so early detection, early intervention; care for students, the students as their loved ones, To understand them, to accommodate them, you will get an unexpected harvest. F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be gradual, slowly guide, long-term tracking, in order to get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se

1 案例介

由于一起隔壁宿舍同学的自杀事件,使得A同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夜不能寐,晚上用被子把自己整个人都捂住,还是害怕,睡不着,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在寝室,对各种声音和物体特别敏感,对自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那是“脏东西”,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连续两个晚上凌晨一两点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让辅导员陪她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跟踪干预,A同学成功战胜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 案例发展过程和干预措施

2.1 发展过程

2.1.1 发现期:积极稳定情绪,详细了解情况

2014年9月20日,A同学凌晨两点多给辅导员打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害怕,睡不着,她们(室友)都睡了,叫她们不理我,我好害怕。半夜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听到这样的话,也把辅导员吓出了冷汗,处在深睡期的辅导员顿时睡意全无,从床上坐起来,稳定好自己的情绪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害怕,害怕什么?她把原因告诉了辅导员,她们的聊天将近一个小时,不知道何时两个人都睡着了。2014年9月20日上午9点辅导员把她叫到成长辅导室,以聊天的形式再次详细的了解了她的情况,包括她害怕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自我性格的评价等等。其次,联系她的家长,一方面将A同学的情况向她的爸爸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了解A同学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等。第三,约见了她寝室的另外两名室友,了解A同学最近的情况。

2.1.2 研判干预期:用心关爱,取得信任,劝导咨询

2014年9月21日凌晨一点多,A同学们还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害怕,她们又用QQ聊了将近一个小时,了解了她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后,辅导员试着拉近和她的关系,让她把辅导员当成她的姐姐,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辅导员,她听了很高兴,欣然的接受了,之后他都会主动的找辅导员说她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辅导员也主动叫她一起吃饭聊家常,下寝室去看她,像对待妹妹一样的去关心她,让她感受到在被关爱,之后晚上她再没在凌晨给辅导员打过电话,辅导员问她是不是不害怕了所以没打了,她说不是的,辅导员觉得你每天上班也很辛苦,辅导员还那么晚给你打电话,辅导员觉得不好,听了她说的这几句话,辅导员非常的感动,也立即给予她表扬,并告诉他实在还是很害怕的话不要压抑自己,尽管给辅导员打电话。之后在与她接触的过程中,辅导员又发现了她对自己的出生、长相极度的不自信, 所以除了缓解她的害怕心理外,还需帮助她建立自信。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几次尝试后,她慢慢能够接受,但是她想周末回家一趟调整一下看看。

2.1.3 治疗期: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成功咨询

2014年9月23日下午返校后,她跟辅导员说好一些了,暂时还不想去做咨询,但是9月24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说又很害怕了,因为有人又跟她提起了那件事,辅导员约她在辅导员家楼下见了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紧紧的靠着辅导员,眼睛不停的四处张望,问辅导员旁边篮球场是有人在打篮球的声音吗?辅导员说是的,他又问前面十几米处走过去的是人吗?辅导员说是人,那里是有人走过去了,别怕。一直到十点多钟,辅导员把她送回寝室,陪她在寝室又聊了约半个小时。9月25日晚上她主动给辅导员打电话要求要去做咨询, 辅导员说好,辅导员马上帮你预约。挂了电话辅导员立即给校心理中心打了电话,给她预约了第二天中午的心理咨询。做完咨询后,她认为好一些了,咨询师说的她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还是会感觉害怕,并承诺会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试着改变的。随后辅导员和那位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咨询师的评价:她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胆小,加上这次的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离她太近而导致的,需要慢慢加以引导,鼓励她继续进行咨询,防止恶化。

2.1.4 恢复期:继续跟踪,恢复正常

接下来就是鼓励和督促他继续进行咨询,经过三次咨询后,她自身感觉好了很多,不那么害怕了,室友对她的评价:比以前好多了,晚上不会因为害怕的睡不着觉和吵醒室友,自己可以在寝室有人的情况下,独自去洗漱台和洗手间。辅导员继续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找她聊天,下寝室,她自己也会很主动的找辅导员聊她的事情,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基本上走出了恐惧的心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2.2 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向院学工领导汇报了A同学的情况,和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起初步制定了对A同学害怕心理的干预措施。第二,对A同学的两名室友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了解A同学的情况,帮助密切关注A同学的精神状态、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督促她们做好保密工作。第三,尝试让A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咨询,让她接受心理咨询。第四,与其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将A同学现有的害怕心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告知其父母,f服其父母多关心A同学,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帮助其缓解胆小害怕的心理。

3 案例思考

3.1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该案例中,首先,A同学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父母和奶奶,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奶奶年迈多病。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特别是她的妈妈,从小对她的关爱太少,经常殴打谩骂她,很小的时候就要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奶奶是最疼爱她的人,妈妈和奶奶信迷信,相信鬼神说,在他们的熏陶下,A同学也相信鬼神说,即使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还是会相信会害怕。爸爸是个话很少的人,不怎么管家里的事,家里基本上是妈妈说了算。A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情不深,甚至有些恨她的妈妈。其次,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太少,知道了A同学在学校的情况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担忧,这是A同学缺乏安全感和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3.2 “五个早”防御机制至关重要

“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干预、早控制”的五个早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对指导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要,其中早发现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发现了才能继续进行之后的工作。而要做到早发现,必须要疏通我们的信息渠道。该案例中,很显然,A同学在自己出现恐惧心理的初期,自己主动寻求了辅导员的帮助,以至于我们及早发现了问题,才使得A同学的情况没有恶化。

3.3 信息渠道的疏通和信息员的培训质量是基础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老师直接发现的原因是,老师带的学生数太多,不能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只有和同学经常吃喝住行在一起的同学才能更容易的发现,这就是我们的朋辈信息渠道,这各渠道的畅通与否,关系着能否做到早发现。该案例中,A同学的室友没有发现该同学问题的严重性,室友们对她的这种害怕心理表示不理解,认为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那么怕,每天晚上半夜把他们叫醒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刚开始会开导她后面累了就不想应她了,同时也没有及时向老师报告,如果A同学没有自己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势必会促使A同学的心理情况的恶化,会加大后期干预难度。

4 小结

首先,每一个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一个小问题引起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预方案,并长期跟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其次,用心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问题,要慢慢引导,长期跟踪,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仁波.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82-184.

[2]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7):80-81.

[3]华道云,李义丹,王祖.尧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2):81-8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3篇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g.caplan(1964)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2]。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3]。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时的、急性的处理。但事实上,危机干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而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压力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大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笔者自连续四年对某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心理状况逐年渐差[4],级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而级的比例分别为13.2%及2.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呈下降趋势,且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逐年提高。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尽管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及伤人的惨剧仍屡见不鲜,这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操作性不强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危机干预模式多是由国外直接引进,如常用的belkin提出的三阶段模式[5],对危机干预的建议多停留在观念上,尚未形成操作体系。因此,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构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就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入手,以危机干预的全程观为基础,从危机评估到危机即时干预、后干预,最终建构发展性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本文所提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构思路见图1。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模式

要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建立科学化的评估模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预警体系。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定,主要从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四个方面的主观特征来判定心理危机。这些指标较模糊,容易受干预者的主观影响,导致误诊。虽然,国内学者金宏章等人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测验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纳入了自杀意念指标,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并不仅局限于自杀,还有冲动性杀人等因素,考察危机事件的维度不够全面,测验结构效度指标较低[6]。

具体应该将何种因素纳入预警体系中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人口学资料中的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家庭气氛、重大创伤等因素能够显著的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笔者在长期的危机筛查工作中,尝试着用量化分数的形式从自杀想法、自杀史、自杀计划、当前压力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精神病性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由此,在建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时,家庭因素、自杀相关情况、压力、社会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客观、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性进行评估。

(2)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目前,大量的高校为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但大学新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入学心理档案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存在问题。所以,动态心理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应关注毕业生、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另一方面,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其心理危机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以往的危机干预重在即时干预,忽视危机前的预防及危机后的干预;重视危机的他救力量,而忽视危机的自救力量;重视教师的力量,而忽视同伴的力量。因此,危机干预应该从全程化、多资源的角度着手,关注危机的自预与后干预。

(1)自预模式。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体原因。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其自身因素在危机缓解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危机自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理想、最有成效的手段,将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才能最有效的帮助学生成长,最大限度保护学生,避免其受到因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那么,应该通过什么__途径促进学生的自预呢?

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无疑是快速、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自预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健康课程

,向学生传授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增强自预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压力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其与人更好地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技巧。

(2)同辈干预模式。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因此,在调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同伴互助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均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作为学生干部,由他们充当班级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危机早报。另一方面,建立同辈支持机制,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同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3)加强危机的后干预。目前,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危机的即时阶段,对心理危机的后干预的关注不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危机的后干预必不可少。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

一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后干预机制。曾经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但是,许多高校对于危机事件发生后个体的善后工作还没有很好的开展,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恢复过来。因此,应该针对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后干预,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

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周遭人群的干预机制。知悉或目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会对危机学生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自责甚至恐惧,这种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习得危机学生使用的不良应对方式,也就是说危机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传染性”。目前发生在富士康公司的连续跳楼事件充分显现出这种“传染”的危害。因此,对危机相关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后干预非常必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班会、放松技术、个别辅导等,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化解其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防止其产生模仿行为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并提高其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3.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当人们遭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刺激,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往往需要周围人帮助他们度过危机。目前,很多危机干预工作重视学校系统内部因素,但常忽视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其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一方面要重视学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来自学生的家庭及其它社会因素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危机干预的作用,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危机干预研究的重点。

(1)家庭教育。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强化并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普测时让学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为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其次,学校要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再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掌握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危机的教育方式,如在校园网、校报等载体上开辟家庭危机教育专栏、编制心理危机干预家长手册等,定期邮寄给家长。最后,在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要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使危机学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坚定其度过危机的决心。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4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12-02

心理素质教育和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有许多实践和创新的空间,构建一套将危机预防干预和心理教育融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心理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压力,形成各部门、专业人员、教师、学生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的意义

立足教育,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提前预防,及时疏导,快速、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根据大学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格,有效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挫折的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稳步成长、健康发展。大学阶段学生求知欲强烈与辨别力相对较差、依赖性与独立意识、情绪与理智并存。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心理状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从而产生心理危机。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规律和特点,探寻心理危机解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3)有利于维护学校和谐与稳定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培养过程中生存与发展、成长与成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矛盾,极易对现行的管理制度产生不满,对校园的稳定构成威胁,不利于校园和谐与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现状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力量不足,心理教育和危机预防覆盖面受限制;二是危机潜在学生不主动参与心理教育,不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三是有些危机未及时发现,影响了干预的时效性四是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各部门协调有时不够顺畅,影响危机干预的时效。

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八四”体系

从八个大的方面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每个方面包含四个内容。

3.1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预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疏堵结合、严宽结合,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建立基本的预防意识,化解心理危机,防患于未然;二是坚持时效性原则。反应迅速,回应及时,以免贻误时机。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大、扩散性强等特征,时间是关键,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控制局面;三是坚持保密性原则。进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过程中,只有保护学生隐私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必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四是坚持协调性原则。上下沟通,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同舟共济。

3.2 查找四类心理危机缘由

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复杂,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通常是由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人格特点等相互作用产生的。一是学业危机。由于独立学习能力不足、竞争的压力加大、角色地位的改变、就业形势严峻等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出现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等问题,有的甚至经常上网、逃课,出现厌学现象,不思上进;二是情感和人际危机。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存在依赖心理和征服欲望,进入大学以后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往往无所适从,面对感情,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造成一系列感情危机;三是生活危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课外打工,个别还进行着一些违规的活动;四是突发事件危机。当学生认为自己所遇到的突发事件个人无力解决,这些困难又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导致出现心理危机。

3.3 关注四类重点人群

一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及孤儿、单亲家庭学生;二是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对暂时性学习困难、能力型学习困难、动力型学习困难、整体型学习困难学生分别界定、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措施;三是关注心理问题严重或思想行为偏激的学生;四是关注有明显人格缺陷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患有网瘾、抑郁症、躁狂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以及精神分裂症处于康复期的学生。

3.4 加强四个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专家组对各学院、心理咨询教师等报告的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档案和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和顺畅的报告渠道。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心理危机事件终止或发生后要及时填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备案表》;三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及报告制度。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四是建立高效的救助制度。对于突发事故,学院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援救,有必要的需及时拨打“110”。

3.5 建立四级心理危及预防和干预网络

一级为学校,由学校主管领导、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组成;二级为院系。由院系领导、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院系的学生会心理部长组成;三级为班级。由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四级为宿舍。由宿舍长和热心此项工作的宿舍成员组成。

3.6 抓好四个环节,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是果断采取行政、技术或物质措施,阻止危险发生;二是对心理危机者进行紧急疏导,实事求是地帮助分析现实问题,避免对方猜测怀疑,使其冷静平顺地接受;三是调动、协调,亲属、朋友等社会支持系统配合工作;四是加强对危机事件现场的有关处置和后期处理与维护。

3.7 强化四个条块协作,形成合力

注重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各部门相互理解、密切合作的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一是心理咨询中心是专业机构主管。负责制定学校工作方案和程序,组织专业培训、开展各种预防和教育活动、进行心理筛查、实施危机干预;二是学生工作部门统筹协调。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管部门,在整体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保障。统筹协调工作中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关系;三是教学科研部门提供支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成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专门设立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四是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组织部、团委将心理培训和危机预防培训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培训的内容;后勤等服务部门注重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心理危机识别和预防的培训;保卫处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与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使危机处理能够迅速有效进行。

3.8 坚持四个结合,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危机预防干预和日常心理教育相结合。作为学校日常教育、预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危机发生时,又是危机干预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专业运作和行政运作相结合。依托学校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制,遵循专业规律,增强了工作力度;三是专职人员和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相结合。将教职员工和各级学生干部纳入该系统,赋予他们相应的岗位职责,使他们与专职心理咨询人员有机配合,有利于危机的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第四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针对本院系、本班学生特点,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开展自主性心理教育活动,同学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帮助,达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udy

YI Lin

(Veterinary Colleg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rapidly expand, and fast adjust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is urgent day by day.this paper base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analys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combine with the selected cases, raises som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ystematical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社会结构加速调整,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之中,受到媒体和网络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学业竞争、就业挑战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使不少大学生陷入了深度的心理危机,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校园的心理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对处在学校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分析,提出全面预防、系统干预的对策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群体特征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

大一是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不适应,以及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和人际交往疑虑等等,都容易引发新生的心理问题;大二、大三多见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四准备毕业,学生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见。 如果按照学年阶段来识别危机的高发群体,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之后,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但是还未学会自我管理,因此大部分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同时,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他们一方面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充满了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感到担忧,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自我评价的片面,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信任和理解。高年级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已经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心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又有一定学识、文化素养,能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开发与提高。由于即将参加工作,他们一方面非常向往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向往实现人生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留恋学校生活,准备就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就业的焦虑矛盾交织,面对毕业危机和求职压力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目前,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危机呈现以下的主要特点:

2.1 校园内部相对独立和封闭,孤岛效应可能放大心理危机的影响

在当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长期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里,接触的人群和情感倾诉对象相对单一。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大学城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而在这些相对独立、封闭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一个突发性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跳楼自杀事件)的影响可能在小范围内反复叠加、不断强化,从而可能对整个群体产生重大的冲击。如果校园内部某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适当,可能会造成其他大学生的连锁反应危机。

2.2 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日益突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已超过 3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 90%是独生子女。首先,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责任感缺乏。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做事耐心不够,遇到困难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持之以恒的克服,因此,当他们做事欠缺思考自我约束水平不高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积极性立刻降低。再者,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冲突的矛盾心态,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令他们产生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心理问题,分析该群体心理危机的普遍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运用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网络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表明,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6.8个小时。过多的沉迷于网络则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控制能力不够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过度和不良使用网络将导致网络成瘾,从而发展为一种强迫,导致心理恐惧,思维僵化、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了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以外,网络的速度也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于校园自杀案件等极端事件的热烈讨论和极力渲染,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受到重大的冲击,从而引发更大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近年来,校园内部不断发生伤害案件,如果预防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可能会不断发生。2010年3月30日晚,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曾世杰突然杀死一名女生,另外造成两名男生重伤,如果不是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据凶手的同学回忆,凶手曾世杰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但是该校老师和同学未能及早发觉其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最终没有阻止惨案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当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成为 “三早机制”,即“早教育、早发现、早沟通”, 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1)早教育:培养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建设“早教育”的机制,一方面,需要各大高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向广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不间断地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将“事后教育”有效地转变为“事前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心理专业人才匮缺,大部分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有效落实,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无法从实质上得到有效预防和干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引进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培训课程,为专兼职学生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但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仅靠几次的培训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也在热切呼唤有更多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能够进入高校发挥专长。

(2)早发现: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6%),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而选择专业咨询师的仅为(3.2%)。由此可见,朋辈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大学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朋辈关系主要存在于宿舍生活和学生工作中,因此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站等,对于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防预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四级防御体系中,学校负责统一领导,提供专业化服务;院系负责本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级、宿舍的防御环节最为关键。如果说四级防御体系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园心理健康安全网,那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骨干就是这个网络中的必要支点。很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同班同学,特别是舍友往往是危机的最早发现者,在跟踪关注及心理康复过程中,他们又适宜在自然状态下提供朋辈沟通和信息传递,因此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3)早沟通: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第一时间”实现有效沟通各高校在做足“早教育”和“早发现”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必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预约”服务中心渠道,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通过电话及网络,为不愿面谈的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匿名提出心理问题的场所;三是院系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测评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关注、辅导。

除了学校内部体系以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社会协助渠道,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沟通送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心理危机的恶化。社会协助和学校工作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考虑;而社会专业机构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若两者相互弥补,在“第一时间”及早沟通,则可以发挥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重大突发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05-02

高职院校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并具有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事件。高职教育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面对近年来高校中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出的多发态势,高职院校有责任防范这些影响学院安全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即是心理危机干预。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针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因素分类剖析,不仅能有效预防高职院校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有利于保障校园的安定和谐。

一、心理危机干预对抑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般情况下,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缺乏明显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警惕性,往往都是在各类矛盾、冲突逐渐累积,并形成质变爆发之后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方可以借助有效的预警程序提前锁定安全隐患,运用科学分析手段迅速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干预预案,进而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

重大突发事件对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有很大的破坏性,并且其突发性的特征决定了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波及校内的各个层面,对学院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的迅速介入,可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从而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涉及面和影响力。

(三)心理危机干预有助当事人从重大突发事件中尽快恢复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导致相关人员思维紊乱并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即是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高职院校应在事件发生后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行为指导、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尽快消除事件的消极影响,抑制情绪剧烈波动,尽快恢复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预警防范的前期工作

1.预防工作重点不明确。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应该着重培养高职生具备健康过硬的心理素质,使高职生能冷静面对危机发生,避免出现心理恐慌。由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本身是难以防范的,因而高职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2.预防教育宣传方式简单。多数高职院校在预防知识宣传的过程中,都是使用如召开班会、讲座等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缺乏互动和实际演练,枯燥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3.预警工作形式化。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或建立了心理教育多级网络,但各级网络、相关部门、责任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很少及时、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预警机制基本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危机预警防范工作难以取得实效。

(二)干预范围狭隘,缺乏主动性

1.干预实施主体单一。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居住在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学院作为主要责任人,理所应当成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但由于突发事件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过大,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协助,心理危机干预成效不佳。

2.干预对象缺乏主观能动性。在突发事件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后,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一般都是被动开展,并且在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与危机个体欠缺交流,干预者注重行为实施而忽视心灵沟通,危机个体不能主动表达自身的感受,情绪难以抒发,因此难以积极主动配合干预工作,使干预效果大打折扣。

3.忽略危机个体相关人群的心理干预。突发重大事件影响面和波及范围广泛,致使心理危机也具有传播性,会对危机主体周围人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心理危机干预只对当事人实施,没有将干预范围扩大至相关群体,容易导致事件影响扩大化,发展进一步恶化。

(三)缺少面向危机对象的后续跟踪反馈

事件发生时,前期的防范预警、中期的处理举措和后期的反馈共同构成完整的危机干预体系。多数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虽然采取了心理危机干预,但不关注危机个体和周围相关人群的后续情况,没有对干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缺少后期干预的跟踪反馈机制。实施后期干预实质上是对防范预警、处理举措工作的延伸,只有通过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才能及时反馈危机个体和相关者的心理状况,以进一步采取其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心理危机的反复,以此巩固应急处理阶段的干预效果。

三、高职院校重大突发事件中实施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预防型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介入

1.从宣传教育方面做好预防。高职院校应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手册、网络互动、手机短信、广播校刊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预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另外,结合理论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师生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掌握基本的应对技能。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真正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沉着应对,避免产生心理危机感。

2.构建心理干预网络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由“学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各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各级网络间信息及时互通,工作职责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的建立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切实深入到学生当中,将日常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密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读。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的开展,能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由面向少数学生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逐步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

3.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预警防范工作的开展。注重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如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演讲;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召开学生、家长、教师的座谈会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一种相互支持、协助的社会网络,让高职院校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小影响范围。

(二)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

1.使危机主体积极主动协助干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引导危机主体自身产生主观能动性之后,逐步深入铺开心理辅导教育,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协助干预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个体、群体心理辅导或教育活动,营造关心、关爱的氛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激励学生主动说出自身感受及想法,保持理性且冷静应对突发事件。

2.使多个主体参与干预。一般来说,获得的各方面支持愈少,危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愈弱;支持愈多,则危机个体的心理随能力愈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危机个体不能得到家庭亲友的支持,仅仅依靠学院教师的干预教育,是不可能迅速并彻底摆脱危机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由心理专家、心理机构、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实施,协同帮助其应对突发事件,使其获得理解与支持。这样,不仅极大地舒缓、释放了当事人的压力,而且能帮助其尽快摆脱心理危机,稳定心态。

3.拓宽、延伸心理干预的对象。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其较大的影响范围致使心理危机会以一定形式扩散和传播。在此情形下,不光当事人自身的心理会遭受较大的创伤,与当事人相关的一些人员(如家属、同伴等)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并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出现广泛性、群体性的心理危机。此时,心理危机处置专家应及时介入干预,运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鼓励相关人群进行团体内部沟通,互相交流情感,彼此协助,积极应对危机。进而使相关人群尽快解除心理困扰,摆脱突发事件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三)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发生危机的即时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还应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后期干预。

1.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心理危机评估机制,以便在心理干预的后期检查之前应急处置阶段的干预效果。评估方式可以让专业心理教师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通过交流谈话、心理测试等方式,科学地进行评估解析,以区分心理仍存在异常和已恢复正常的个体,对异常个体跟踪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

2.对危机个体实施跟踪反馈。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灵创伤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较强的隐蔽性。虽然经过调整干预,大部分人在一定时间后心理危机感会逐步降低乃至消失,但部分隐藏较深的应激反应会在某些特定条件(如类似事件、相同场景、纪念日等)下诱发,当事人极易重新产生心理危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跟踪反馈措施,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家长和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中的相关人员共同开展跟踪观察,密切关注危机个体及周围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信息,预防其心理状态转化,避免心理危机出现反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多个主体的力量沟通与协作,应才会使干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学生,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做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孔德莉.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J].中国轻工教育,2009(2)

[2]樊富珉.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和谐社会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增刊)

[3]周海谦.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2011(2)

[4]张萌.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群文天地,2012(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0804LX205)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8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第9篇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1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高校应以预防为主,并应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因此,各高校应当按照文件要求增强管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多发形势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无论是机构设置、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具体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拟主要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两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个人或群体当自己的正常生活状态被危机事件打破进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机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危机事件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心理危机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心理危机发生后正常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环节构成的旨在预防心理危机、减轻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损失的管理系统,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预防、协调、分级管理、以人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危机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应当遵循“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有助于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缩小心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协调原则是指高校在遇到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发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人员,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员要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级管理原则是指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负责,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逐级上报,由上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出决定,并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处理工作。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各部门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将抢救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要保护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效率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通常变化迅速且危险大,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要反应快,提高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机发生的前、中、后的过程,构建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心理危机发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机管理不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而是排除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往往很难挽回危机导致的重大损害,一般只能尽可能缩小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

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辅导员,也包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求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体。他们开展的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主要有:(1)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2)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邮箱,接受心理咨询;(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中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往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建设,培训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发挥好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经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触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了其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之间容易发现对方心中潜伏的心理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内心话,发挥互助作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都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通过海报、展板、网站、论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他们还可以将零散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作用。

3.1.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可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团体心理训练或辅导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团体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支持,彼此影响,使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健康成长。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新生入学时起收集学生亲属的联系方式,熟悉学生的宿舍情况,逐步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当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与学生具有密切社会关系的学生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员的参与,有助于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结”,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导,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和扩散。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征兆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扩大,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发状态。

3.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组织。其中的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利用其特殊优势,容易深入了解同学心理情况,容易及时发现和识别同学中潜在的心理危机。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辅导员,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上述学生组织上报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辅导员上报的心理排查情况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分类处理,采取相应的下一步措施,并对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3.2.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可以筛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区分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导措施。高校应在每年新学期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回访,每年调整信息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也可以翻查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相关的处理依据。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月报表制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建立的有心理检测功能的指标体系。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通过对心理危机月报表预警指标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关注和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目标。运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及其组织的协作。在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层级相关人员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要坚持心理危机月报制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要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人员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对心理危机月报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心理危机预警信号,做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智认识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抓住心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并实现心理危机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3.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及时启动,高效运作,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提供有效帮助。

3.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组、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联络协调工作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在危机现场指导、协调各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出处理决策,指挥现场处理过程。专业工作组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学生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校医院组成,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危机人员和救护受伤人员。联络协调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院办或者校办的领导、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负责联系各个部门和当事学生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3.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的原则和程序

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参与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分工合作,必要时还要发动与当事学生社会交往密切的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的参与和配合。心理危机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非常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等方面。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通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影响范围、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事人的背景资料等,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当事学生的家长。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分析心理危机信息,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报警和启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心理危机干预行动以专业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为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和联络协调工作组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是指确定危机事件通报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员的范围,做好与社会媒体及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3.4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心理危机干预阶段一结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关心、帮助和心理辅导,做好善后工作。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后留下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心理援助的过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机事件的解决为契机,筛查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再发生的潜在问题,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心理危机管理的成果。三是认真反思和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