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6 14:46:52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1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不仅是使学生而且也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1要深刻领会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从战略高度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后他又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些指示不仅是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深刻揭示了科技、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变革,逐步实现其自身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阐述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发展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就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积极关注各种先进媒体的应用,如:计算机教学对传统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所产生巨大影响。在计算机还没有开始进入普及的时候,他就要求“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我们已经承认比国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努力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领域、各学科的应用和研究。

2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又有什么关系?本人认为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的大量产生和快速传递是20世纪的基本特征之一。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成熟阶段。现在仍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中。被看作这种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同属于现代信息技术范畴。

对什么是“多媒体技术”,说法很多。一般认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来集成和传播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主要指文本、图形、声音、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和动画等。

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诸如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辅助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网上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他们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

2.2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名称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电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对“电化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化教育”内在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要求难以适应性,已越来越明显。“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我国,电化教育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已经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质,但我国“电化教育”在国际系统中往往使人困惑和误解,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全球网络教育的风靡),国内外同仁越来越迫切要求尽快将“电化教育”改为通用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2.3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人类教育技术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口语技术、文字技术(约产生于公元前350。年)、印刷技术(约产生于7世纪初)、电子视听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初)、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发展阶段。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和后来的直观教学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技术”是一个通用概念,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

本文所讲的“教育技术”不是上述广义上的“教育技术”,而是指20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

从19世纪来到20世纪初至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获取方式,这被称为第四次革命。每次革命中我们都可找出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但是这样来探讨教育技术和基本内容也未免太宽泛了。于是,人们习惯上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它要求综合运用人本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内容包括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目标是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在一定条件下的学与教的最优化。

而在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发表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该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则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很明显,在音像技术中,理应包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技术。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早就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指南》中开列了大量以投影、幻灯、录音为实验媒体的实验课题。这就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投影、幻灯、录音、录像是现代教育技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名称不同,但概念的内涵、基本思想都相同,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内容。它们都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传统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的教育技术之分。有人把音像媒体作为“传统教育技术”,而把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那也许是他把教育技术等同于媒体的缘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或“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概念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只有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才能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当务之急。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勤学苦练,有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本领。

3.1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化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领先一步就将领先一个时代”、“采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就像燕汽机的发明使用带来工业革命一样,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带来知识的革命,广大教师在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降临,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须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理论,促进“角度”的转换,即由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递者转换成知识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

3.2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这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必备的条件和基本功。面向21世纪的教师只有以“精”、“深”来构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厦,要有雄厚的人文科学功底,诸如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天文地理等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诸素养便是教师博大精深大厦的根基,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得又主要是靠平时的刻苦钻研与辛劳积累,只有天长日久的不断积累,及时地“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广纳最新动态信息,课堂上方能如鱼得水,才能出奇制胜。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的旧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习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即时和大量获取信息与培养技能的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3.3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与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消除对教育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纠正只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和打字工具的偏见和误解,认识发展多媒体教育的深远意义,努力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本人认为广大教师要逐步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以视听技术为主的教学技术,如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的操作以及教材的编制、使用技能。

(2)掌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如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利用数字音像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存储等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2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技术这一名称从出现开始,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诸多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被我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整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力素质、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教育效果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1 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 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为现代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3 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3篇

现代教育技术在如今的各科教学中都逐渐普及,对它的作用我们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初浅的经验,并发现了一些运用中容易走入的误区,特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CAI辅助教学增强美术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如在教学《远航的大船》一课时,由于学生直接见到大轮船的机会不多,对大轮船形象模糊。运用各类素材库中的轮船等图片制作cai课件,插入音乐,揭示课题:立体紫红色的课题从屏幕中心由小到大,随着优美、深远、动听的萨克斯独奏曲推出“远航的大船”的课题。此设计效果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催人振奋。接着画面在蓝色海洋的背景下,迅速展示出各种不同外形的大轮船。那如楼房一般的客轮,架起各种不同起重机的货轮,以及色彩艳丽的彩旗,还有那生动的解说词,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此亢奋情绪的反应下,学生愉快地拿起画笔,主动地参与到“大船”的绘画中。当然很多以风景、动物、欣赏等为素材的课程都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

二、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以它的生动、直观、新颖,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部诱发学生的动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求知欲望,并充分调动不随意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三、CAI软件的引入,改进了欣赏教学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又如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

在《中国优秀绘画作品》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印制精良的范图,通过搜索和扫描仪扫入制成CAI软件,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徐渭的《黄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吴昌硕的《神仙福寿图》等著名历史佳作。结合教学来显示整体、局部,中国优秀绘画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如将《溪山行旅图》的色调变为偏绿,偏蓝或偏红,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的自己学。”为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绘画教学的新路子

在工艺与设计教学中,图案的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却都非常方便、快捷,比如说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

比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如:《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

比如二方连续纹样设计,我按以下步骤,构思制作了四个课件:一、首先安排一组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毛衣的装饰、挎包的花边、盘子的花纹等,通过画图工具和扫描仪使物象存入软盘。运行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地看到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作用。紧接着,播放一组二方连续纹样的花边,先出示一个基本纹样,再出示一个单位纹样(由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点击鼠标后,基本纹样和单位纹样自动地向左右或上下不断地重复、排列,形成一条花边。让学生观察动画制作过程后,总结出二方连续的概念,即以一个基本纹样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的单位纹样,向左右、上下两上方面重复排列,形成的带状的连续纹样叫二方连续纹样。学生通过画面,较好地理解了二方连续纹样设计和制作的方法,设计起来简单快捷,省事省时。

然后在每一种骨式上设计不同的单位纹样,涂色后,以动画的形式一一向右、向下渐铺出现,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纹样设计的步骤:即骨式-----单位纹样----纹样复制-----设色。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中的当场演示的话,会费力不讨好。这样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不仅如此,通过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五、CAI辅助教学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能“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未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使用的辅助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比如,美术课中的教师示范有时就具有不可替代性,若用多媒体予以代替,纵使表现效果好,但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如教师亲手示范来的直接和其所特有的感染力。

二是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能“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效果。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是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甚至动手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是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情感的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情感的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且会给学生一种冷冰冰的机械操作的感受,而缺乏应有的课堂亲和感染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其基础性内容,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其为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利用等方面服务。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也存在着三大支柱型技术,即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笔者认为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实用性不可否认,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1)学校软硬件配置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学校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不足,教师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限,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2)认识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学校也有能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但是却存在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正确的问题,以至于在升学压力下仍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及提高策略

(一)建构和完善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

软硬条件的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如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师的专业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等,此外各学科、各学段特点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教师和学校也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1)因地制宜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配置。为了更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师生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针对部分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积极给于政策支持,并且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以构建相对完善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2)积极完善学校教学软件环境,构建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学校需要积极借助网络专业人士的力量,搭建校园网络工程,以实现教学软件资源共享,从而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学校需要建构一套新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设计,从而为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奠定基础;(3)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当地相关部门或是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可采用考核方式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检测,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其次,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不断加强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为了更好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价值,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整合,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防止出现对现代教育技术过度依赖的情况,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教学工作,并且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 思考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2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认同。我国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到2002年《“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再到2012年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极大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大大改变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学方法,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普及,远距离交互式学习等得到了发展。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机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会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这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且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普遍重视,大部分学校都配置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

1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1.1 有助于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有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等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2 有助于启发思维

一般来说,人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与学生年龄特征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3 有助于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大大丰富教学资源,便于资源共享。教师备课时从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再进行有效的筛选,同时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与同行交流、共享,这有助于缩短教师之间的差距,丰富教师掌握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信息量。

1.4 有助于师生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交流,网络使师生沟通变得更为容易,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学生课后可以观看以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明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延伸课堂教学。同时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收集、整理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误区及其成因

2.1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误区

2.1.1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教育技术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教育教学中仍有不少教育教学工作者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也不会积极主动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实,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实属必然,但它不会主动走进课堂,它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接纳、理解、建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深入的认识,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1.2 为运用技术而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得到了普及,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借助现代媒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目的不相符。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移植型。即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搬上了屏幕,一节课结束黑板是空白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当了板书的作用,成为一种板书工具。这样虽然能免去教师的板书之苦,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但却省去了学生利用教师板书思考的环节,学生没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这与传统教学形式没有实质区别,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二是哗众取宠型。教师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满足其他教师观摩用的,是为了运用技术而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异化。

2.1.3 忽视教师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一些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只是用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教学过程,课件中不仅有挂图、视频,还将教师要讲的概念、知识总结、练习巩固等体现在课件中,教师所做的就是操作课件,成了“操作员”、“讲解员”,与过去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结果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技术成为主导,教师成为附属品,教学本应该有的人文化、情景化被忽视。

2.1.4 过度依赖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资料。但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育技术,课堂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并且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课堂上使用了课件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了,不注重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离开了课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一旦遇到停电就只能停课,这是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的典型体现,完全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2.1.5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双向沟通的。这就是说教育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有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涉及的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忙于点鼠标、读课件,而不管学生能否理解内容,不管学生能否跟上进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用课件展示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误区的原因

2.2.1 环境因素

环境对教育技术运用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必须确保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满足需求。目前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基本到位,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薄弱,师生人均拥有率较低,还不能给师生创造便利的应用环境。

2.2.2 理论因素

这里的理论因素,不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理论。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教师拥有教育技术理论是顺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种或多种理论的支持,并会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欠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就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目前,一些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求学阶段没有系统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职培训的是操作技能,目的是快速学会使用,忽视了理论学习;再次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存在偏差,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投影、计算机等媒体,认为只要会操作就能,就能优化教学目的,因此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2.2.3 能力因素

教育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整合,教师必须具有整合能力,才能将了解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充分发挥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普及,一些教师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但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虽然形式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但设计教学时还拘泥于传统教学经验,只是把面授教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而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大都是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学因素的,比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忽视从“学”的角度考虑,如学生的需要、学习的评价等。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4 软件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普及,但教学对相关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得到了普及,但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很多教师教学时由于软件不配套,质量不高,兼容性不强等,只能按固定的程式教学,不能灵活的按照需求修改。教育技术运用中,软件是核心、是关键,这是应用教育技术的保障。没有教师教学所需的软件,现代教育媒体设备就是一种摆设。现在很多教师能结合教学需要挑选所需的教学软件,然后再装入教育技术设备中,但在设计、开发、制作教学软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难度,很多素材需要教师自己搜集、挖掘、开发,往往做好一个课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再加上技术有限,做出的课件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学校应建立自己实用的教学资源库。

3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新思考

3.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观念不仅会影响到自身教育行为,还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应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开展专家讲座,还可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育观念缺乏敏感性,可以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让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使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要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环节。所以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误导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因此教师应加强相关的技能学习,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技术,从而成为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掌握制作、开发、运用课件的技巧,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应认识到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采取多样的培养方法。如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多样,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组织,只要让教师掌握现代技术运用的理论与技能就达到了目的。可以说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远程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时间灵活、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灵活调整学习进度,也即是说远程培训能使受训者进行弹性学习、按需学习、终身学习。

3.3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这一对矛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新型教学模式一再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忽视教师与教材的作用。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知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4 创造理想应用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主要指多媒体、网路教室、校园网等,这些媒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营造了新的环境。因此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就要建设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如果缺乏必要的硬件、软件设备,是不可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当前,很多学校教学媒体的硬件设施基本完备,而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要加强教学软件建设。首先,可以建立一个教学软件资源库,包括计算机软件、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师需要时可以随时查找,从而降低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设计。其次,结合教师需要购置一些教学资源库方面的教学软件,从而解决教师因课件与教学媒体软件不匹配而无法使用的问题。再其次,提高教师软件应用能力,鼓励教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最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教学资料的检索要求,利用空余时间帮助教师收集、整理,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积累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因此,应切实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思想,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程服务,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立新,宋耀武,张丽霞.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6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外语教师 专业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4-03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它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强调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系统和技术总称。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始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研究及美国依利诺斯大学建立的PLATO系统。至此,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用于外语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实施及评价等领域。21世纪的外语教学将是一个以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新时期。计算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已渗透到教学、测试和研究等诸方面。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模式,以实现终生学习、远程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各层面是显而易见的,并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化

由于客观因素,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1994年桂诗春指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没有离开它的襁褓时期。原因一是计算机普及程度,二是外语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熟悉和接受程度,并且而后者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前者。时过近2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学术界相关的研究大幅增加。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强调“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以倡导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为基本理念。2007年针对我国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王守仁指出,在进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二语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和理论为指导,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他指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 “大学英语教师要自觉成为学习型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能应对挑战,胜任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下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新技术下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也呈上升的趋势,由原先比较注重外语教师知识能力要求、关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互动发展到逐渐关注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的心理认知发展、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在外语教育领域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教与学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和内涵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外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它的实质和内涵探索开始的。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于1966年已明确定论。因此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变革与发展,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自身整体教学素养和能力为己任。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经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到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个阶段。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教师发展可以理解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两种模式。前者强调“工具性专业发展”,注重教师强调教师在教学技能技巧、专业知识诸方面的提高。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他们只有具备适应发展所需要的熟练言语技能和教学技能,以及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方能成为合格的外语教师,这种静态的“外在观”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只需采用语言技能,教学技能等集体培训就可以完成。后者强调教师“主体性专业发展”,它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性,以教师主动、自主为主要特点,以提升自身专业结构和内在需求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一名非职业教师转化为一名职业教师由原来的“传”、“帮”、“代”的师徒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强调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充当教育主体作用外,还必须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相关的教学理论,凝练自身教学理念,在教学发展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以实现教学相长。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大。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要强化自身内部发展意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依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自主、自觉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动态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随着新技术高度发展及语言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师认知资源得以扩大。教师认知是指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信念,并通过这种信念来协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选择注意能力、教师知觉、教师思维,以及教学专长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等。教师认知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持何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发展。学术界对教师认知或是思维的关注源于对教学活动认识的转变。在强调“过程―结果”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模式下,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外显行为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及“信息加工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规律是如何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重视。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关注教师是如何积极习得和使用知识以及影响习得和使用知识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教师有自己的知识,对教学有自己的观念、看法,是具有反思精神的决策者。教师被认为是教学中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理论解释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思维和决策,教师思维为教师教学行为作出理论框架和解释方案。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对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特点的认识及语言教学的反思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语言学习方式、环境的变革,深刻领会语言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和语言的艺术一工艺教学观。语言教师在认知领域必须关注语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新技术平台三大因素的变革,并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自主地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动态的反思,主动依托现代技术信息的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涉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及合作特征。在新信息技术下,学习活动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这个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过程,学习是自主性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基于新技术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中的“传送带”,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在现代技术下予以重新的定位。Kook认为,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帮促者、课程开发者和学术顾问。钟志贤也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新技术下,只有当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的认识成为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或者说当教学“生态”发生变化,“心态”也同步得以升华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时,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为可能。

四、现代新技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包括对外语教师在内的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学科种类差异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及教学法知识等。作为语言教师,张正东指出,必须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语言教学论及个人实践知识。除此之外,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由舒尔曼于1986年针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所以PCK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教师转化学科知识为教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关于PCK内容陈述,不同学者提出的内涵不尽相同,同时对PCK的研究历经从静态到动态,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的过程。例如P.Tamir认为:PCK包括学生及其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及评价知识;K.F.Cochran等认为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习情境知识,PCK位于四个部分知识交叉的中心位置。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学科教学知识认识的不断深入,P. Mishra等提出整合信息技术的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Know ledge)模式。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C.Angeli等人又于2009年提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ICT-TPCK内涵模式。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知识要求是随着现代技术整合于教学实践的强弱、社会发展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知识体系的要求处在动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中。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能力要求同样是顺应新技术发展需要提出的。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工学会2002年提出,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能力是:以全球性的视野为基础而行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工作所必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技术下教师发展的能力需求强调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或者说教师的ET能力是所要求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代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教学成效显著。为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充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现代语言理论,语言教师必须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反思,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加快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教师的ET能力起最关键的作用。ET能力包括那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各因素的总称。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语言教学必须强调“整体教育技术”,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教育的最优化,它需要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如何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下语言教学现今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被理解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资源、平台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振宜,戴正南.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1991(1)

[2]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1994(4)

[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师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5]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高强,朱玉山.《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师教育》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

[8]王莉梅,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新进展――2007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9]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教师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10]谢赛,胡惠阂.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0(26)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7篇

【论文摘要】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然而,目前农村教师的教育现代化素养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他们的传统教育观念需要转变,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需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加强。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应当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协助农村学校完善机制,组织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国内某大学“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该课题组选择我国中西部农村24所中小学1093位教师就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情况运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网络的比例仅为28.7,在已建成的校园网络中能充分运用硬件设施,广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仅占10%左右。通过分析发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使用率很低的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现代化教育的意识不到位;二是农村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三是农村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程度普遍不高,尚未达到现代化教育的理想状态。为此,本文认为,作为占据我国教育总量最大份额的农村教育,必须尽快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农村教育主体的农村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以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院校是处于社会最高知识阶层的智力集团,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对农村教师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培训中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帮助农村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争取早日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

一、帮助农村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认识

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国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实现教育信息化可以培养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实现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还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

农村教师作为实施农村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须确立科学而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把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现代教育观念上来,树立符合新时期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高等学校在对农村教师开展的教育培训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村教师不断提高对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上的认识,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使农村教师认识到教学手段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再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联合组织农村教师参观、学习等形式,增强农村教师对教学手段现代化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让他们认清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教育形势和任务,从而增强他们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意志”,因为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制下,校长治理学校的业绩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被高一级学校录取情况,与教育现代化水平关系不大,因此学校最关心的是学生升学率。另外,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也大抵如此,所以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和由此而形成的教育氛围中,教育现代化的良好愿望不得不为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低头让路,从而形成了目前教育现代化的尴尬状况。高等学校在转变广大农村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有效途径转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观念,通过校长岗位培训和理论提高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利用书本学习、外出考察、网络浏览等途径广泛接触先进地区、发达地区丰富、鲜活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和新课改思想,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带动广大教师对提高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并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包括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应用意识包括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二、开展专业培训,使农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保证,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加大农村师资培训力度,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师资建设同步进行。高等学校要对农村教师进行理论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专业技术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借助新课改的实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科研业务能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时刻关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动态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还要让他们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口]。各地各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形成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如与当地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级培训相结合,专、兼职多媒体教育教师培训与学科教师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辅导与下乡指导相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其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法和多样的形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指导农村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及当地资源做好校本培训,鼓励农村教师在接受集中培训的同时加强自我进修,使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自觉行动。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应用能力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衡量,尚有较大距离]。高等学校组织对农村教师进行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应科学地制订规划,严密地组织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在组织安排上可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培训,如对专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后能够承担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能力对本校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村学校各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根据各个人的现有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组织他们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大部分人来说应着重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以及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对老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其所教学科性质和各自的兴趣,尽可能动员他们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将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应用,使老教师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现代教育观念,继而使他们积极地加入到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队伍中来。

在培训的方式上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法和多样的形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农村学校面广量大,信息资源不丰富,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高等学校要协助农村各学校在充分依托高校培训基地搞好教师培训的同时,鼓励农村学校利用本校及当地社会资源做好校本培训,努力使培训工作做到自我进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使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自觉行动。

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注意把实用性放在首位,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真正做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高等学校要根据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内容。其内容不仅是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还要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让农村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并能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学校对教师的培训重点要发生转移,应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采取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让教师在 “研中学”、在“学中研”,在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培训和提高的方式。围绕这一探索,可以开展三个课题的研究:一是农村中学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体系下参与博客活动的行为研究;二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三农”,增强农村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研究;三是学科教学利用webQuest和MinQuest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课题的实践和探索,使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协助农村学校完善设施装备,使教师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大多安排在节假日进行,学校内部或邻近几所学校联手组织的培训也大多是临时性行为。教师在培训期间即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操作训练也形成了相应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农村许多学校的相关设施设备不全,教师在培训后长时间缺乏应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逐步生疏直至遗忘。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培训见成效见实效,关键措施是解决学校的教育技术设施配备问题。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等学校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据调查,不少高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原有的许多设备长期闲置。面对这种情况,为了避免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浪费,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高等学校应把暂时闲置的设备支援农村学校,同时敦促农村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农村学校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还可指导农村学校在现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广开财源搞创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装备条件。如小学配备计算机房,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和高中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网。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高校要指导农村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装备,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也可联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或地区范围内组织教师开展课件制作竞赛,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比赛,营造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氛围。在条件不成熟的农村地区,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示范校的建设,利用对该地区内个别学校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对该地区或示范校内具有较好的教育技术基础或具有可塑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树立典范,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各学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8篇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许多地方都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但效果却不好,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究其原因:第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第二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够;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到位,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整合不够;第四是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现在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网络,但却不能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去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如何让技术变成认知工具。因此,师资培养与培训应以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师生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理论学习能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能开阔视野、在教学中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成为有“个性”的人、有“主见”的人。重在行为体现,成为有根的教育文化,而不是“跟风者”。理论的价值:“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技术是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陈至立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明确强调了教师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体现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上,体现在教师个体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但各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把学科中的知识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本身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

2.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韵关系。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三、加大学校软硬件资源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服务

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选择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资源,利用优势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三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良好的资源环境应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资源的数量足够多;二是资源的质量足够好;三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便、高效。网络环境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围绕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和提高并共建共享资源,其沟通交流的范围更大、学习探讨的内容更广、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便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多,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大有裨益。因特网提供了许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苏州教育博客、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范例、模板等。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四、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行为受理念的影响支配,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受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

后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人为本、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应按人类联想规律组织教学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知识的应用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知识建构进行学习,知识的继承和知识的创新都可贵,但知识的创新更可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第9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合理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认识和理解事物,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具有感染力的声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常规的教学结构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习题反馈等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一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都比较低,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较困难。而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视听媒体提供通常难以看到或难以看清的一些事物的结构、形态或现象等,则可以帮助学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加深理解。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可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记忆加深;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而且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指导,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特别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式,发挥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知识主要是指记忆,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便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识记效果就会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能长久保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