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企业地位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6:17:11

民营企业地位

民营企业地位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一、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指明了民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二、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和强盗逻辑,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4、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5、决策盲目,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6、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2、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3.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4、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6、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6期;

2、晓亮:《论民营经济中的十个认识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1期;

3、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纵横》,2000年10期;

民营企业地位第2篇

在历史上,无论是我国还是各地区实行的包括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内的经济发展鼓励政策,基本上都是针对国有企业而言的,民营企业向来被视为“体制外”企业,被注入“另册”,难以享受到国家的种种扶持和优惠待遇,近年来虽有很大改观,但由于扶持力度不足,致使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很难克服资金融通、人才开发、市场开拓、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和实际困难,难以走上技术创新轨道。从民营企业内部来看,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习惯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方式,缺乏强烈的技术创新热情和欲望,忽视必要的科技资金投入,不重视引进科技人才和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不注意改善科研条件,从而使企业难以改变起步阶段的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名优产品少等突出问题。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相对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民营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和创新能力的欠缺,更加易于导致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下滑,后劲不足,竞争乏力,发展趋势日渐艰难,时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民营企业要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下得以发展,就必须把技术创新当作更高层次、更有远见的竞争行为,扎扎实实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民营企业要努力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固然需要政府和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自身的努力更具有决定意义。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日益显著的重要地位,主动增强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新的创新主体,使企业发展再上新水平、新台阶,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1.民营企业应自觉真正强化技术创新理念。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灵魂。民营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必须增强科技意识,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含义,充分认识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有力武器;二是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认识到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已不复存在,我们所处的是高度竞争的过剩经济时代,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三是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形成尊重人才、追求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

2.民营企业应主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民营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其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私人企业为保持长期发展而更多投入创新产品科研开发的趋势。据统计,国际知名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收入10%以上,甚至超过20%。我国民营企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达到上述水平,但应充分认识自身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加大对科技开发经费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同时,还应积极争取政府资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方面投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3.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科研机构。健全有效的科研机构,是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活力的重要依托。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外,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内部科研机构建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民营企业要迅速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必须与国有企业一样,建立健全能够跟踪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并保持同步发展的科研开发机构。目前,民营企业应积极利用国家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不断调整与改革的机遇,特别是那些尚无力在短时间内通过常规办法迅速组建科研机构的民营企业,应加快软硬件建设,创造出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符合本企业需要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科研工作的主体。

4.民营企业要激活人力资源,挖掘智力潜能。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智力投入活动,迫切需要一支掌握现代科技、具有较强发明创造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技术创新也迫切需要一支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普通职工队伍。近年来,世界各国许多企业都将人才培养和开发作为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战略,这些企业都投入巨资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技术工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与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很大距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培养和造就一个过硬的高素质的企业群体:一是要发展和完善包括各类岗位培训和职工继续教育为内容的教育体系;二是要建立自学成才奖学金制度,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三是要开发职工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四是要形成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积聚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民营企业要积极借用“外脑”,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壁垒森严,缺乏合理的联系机制,造成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链条中断,科研院所效率低下,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后盾。为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民营企业应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活动。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可选择多种形式,如企业直接投入经费引进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合作开发,或科研院所以知识产权为股份参与企业技术合作开发等。在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中,民营企业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选择与企业专业相近和一致的、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科研院所作为联合对象;二是选择那些适应企业、有市场、水平高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行引进;三是坚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共同发展;四是坚持长期协作,避免短期行为。

民营企业地位第3篇

一、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辽宁省民营经济显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吸纳劳动力就业,使“人往哪里去”找到了重要依托。辽宁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曾经为共和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但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位和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下,“人往哪里去”一度成为大难题。同时,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转移,同样存在“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实践证明,真正解决这一难题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省有民营企业170多万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超过900万人,其中仅地处农村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就安置了76万多名城镇下岗职工,安置了460多万本埠农村劳动力。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843亿元,当年乡镇企业人均劳动报酬8147元,为农民增加收入489元,贡献率超过50%。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解决了从业人员生计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许多民营企业还成为从业人员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载体。

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攀升,有力地拉动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自2002年到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4%,2005年实现增加值41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由33.5%提高到41.5%。全年实现总产值1724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370.4亿元。今年上半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比全省生产总值增幅高10.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比全省增幅高1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比全省增幅高13.7个百分点。在我省信息产业、建材、医药、轻工、纺织和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已经占到70%以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服装、啤酒、白酒、食品、饮料等类消费品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已经占到85%以上,其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实缴税金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不断提高。前五年全省民营企业纳税年均递增超过25%,2005年上交税金416亿元,全省纳税超千万民营企业132户,超过5000万的民营企业28户,其中1―2亿元的11户,2亿元以上的4户,大连万达集团达到6.9亿。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入的70%来自乡镇企业,成为各级财政的重要支撑力量。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2年―200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7%;2005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78项,亿元以上项目321项;到2005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已有固定资产(原值)412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7977亿元。这预示着民营企业在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强大的后劲。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开始走上理性发展之路。在起步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代表,民营企业发展曾经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五小”过多。近年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2001―2002年间,按照国家要求,全省关闭“五小”4600多户;通过走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科技兴企的道路,许多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进行了积极的调整,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环境都得到根本改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2004年和2005年全省民营企业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都超过300项,列入第一、二批的79个重点国债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积极参与“民心工程”建设,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贡献巨大。近年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抗御自然灾害、扶贫帮困、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民营企业的捐赠、捐建、捐助活动,不仅在次数、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档次方面也有所提高,在主动性、自觉性方面也有明显变化,已经成为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要依托。2002年,仅在辽宁西部抗旱救灾活动中,全省民营企业捐赠现款就超过2000万元。此类举动,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也进一步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声誉。

企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小环境”成为员工的寄托。多年来,民营企业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之成为从业人员提高素质的重要依托。据统计,2002年末,全省民营企业文化素质状况:研究生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11.5%;大专学历占42%;中专学历占19.5%;高中学历占14%;初中以下学历占10.3%;各种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占职工总数的7.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职工总数的6.1%,比“九五”时期有明显提高。近年来,许多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政策观念、法律意识、竞争意识、道德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都有明显改善,企业各类人员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团结和谐氛围看好。

二、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

大量事实证明,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力量,已经显示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透过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到,民营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具有一致性。换言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组织,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在于: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营企业自己筹集的,基本不需要国有资产或地方财政投入;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把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使社会财富在生产经营中增值;我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后成长壮大,在本质意义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市场经济具有天生的适应性,在市场运行中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一方面,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对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文化需求提供了直接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报酬,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

文化需求提供了现实的财富支持。

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生态建设中,民营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都具有双重性:生产经营离不开生态环境,必然需要占用相应的物质资源;企业对生态环境又负有保护、维持、建设的职责。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得失更直接地取决于企业,在民营经济日益做大的情况下,这种力量不可低估。当然,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取决于国家法治建设程度,在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待遇和作用应该是等同的。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竞争。在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民营经济的崛起使市场主体出现多元化的局面,打破了我国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经济领域实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也对建构新的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可能。无论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还是从经济社会合理运行的角度出发,民营企业都必然要在维护社会公平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活干,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条件;“人往哪里去”,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非常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按照人性需求的客观原理,除了家庭,人人至少还需要有另一个可供活动的港湾。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无从谈起。如前所述,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况且,我们许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从业人员温馨的港湾。由此,许多社会矛盾、家庭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或缓解。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日俱增,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不能仅仅作为生产经营单位,而必须同时又是职工群众学习的场所,就必须积极开展继续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员工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设想,民营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而且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真正把工作做实: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方针,优化社会环境。把党和国家关于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是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彻的方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这一方针没落到实处。为解决类似问题。应该严明组织纪律,把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作为政治考核、组织监督、纪律惩处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要积极加快法治进程,把党和国家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纳入法治轨道。

引导和激励企业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目标,不断满足企业员工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使之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员工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结合,使人和物都发挥最佳效应;采取科学方法,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要把健康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广到社会、影响到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按照这一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明确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明确利与义的关系,积极引导企业以实现“五个统筹”为己任,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间统筹发展、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统筹发展,国内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真正把企业融入到全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洪流之中,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民营企业地位第4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型企业;思想道德素质;地位;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道德素质是指职工在民营中小企业中,通过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在社会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职业态度等品质。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生力军,同时也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1]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为推动企业的发展服务。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发展,职工人数剧增、人员复杂,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上,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受教育的程度高低不等,层次不一。从民营中小型企业员工的构成上,更是千差万别。有受过正规院校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这些人理论上较为娴熟,在经验上略微不足,但整体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并且还有一部分掌握先进技术的高层次人员,包括海外留学人员,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员,还有部分“跳槽”人员等。还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这些人为生计所迫,凭借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来民营中小型企业就业,他们下岗之前曾经在国有企业受过系统教育,所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处于中等水平。最后一部分人就是入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小农生产意识浓厚,价值取向就是“赚钱”,养家糊口,结婚生子。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思想观念转变亟待强化,思想认识亟待改观。[3]

(二)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的学历层次不同,构成复杂,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所导致的问题就会相应的出现。

1.职工政治思想淡化。认为普通职工和政治关系不大,对政治表现淡漠,不关心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不关心热点时事。越来越少的职工坚信“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工对理想的选择带有短期的、物质的、利己的特征。他们轻视荣誉,对证书、奖状和荣誉称号看得淡,重视金钱及物质奖励。[4]

2.职工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讲实惠多,讲精神少;讲利益多,讲务实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信奉金钱至上,认为当今社会,能赚大钱当大款才有价值。贪图安逸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3.职工主人翁意识削弱。认为自己就是给老板打工的,有钱多干,没钱不干,缺乏敬业精神。没有长远打算,这山看来那山高,“跳槽”率居高不下。

二、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效益提供支持与保证

1.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所谓爱岗敬业,不仅仅只是让职工做好分内事而已。职工要做到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克服贪图安逸享受的问题,拿出艰苦奋斗的精神,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关心与自己岗位、工作以及企业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及时了解最新动态,与时俱进,根据政策方针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改革。另外,职工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钱”字当头,只注重物质享受,而不进行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自我素质的培养。职工做到了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就为企业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职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在上班时间“磨洋工”,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首先就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与企业祸福与共。职工就会珍惜企业的每只笔每张纸,以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不断开拓创新,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企业效益提供支持与保证。

(二)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持平台

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任务是生产、经营等活动,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逐渐激烈,民营中小型企业必须有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持平台,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有立足之地。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完善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维护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缓解企业内部矛盾

1.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内部,老板和职工的矛盾、职工与职工的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老板希望职工忠诚、什么事情都会替老板着想,而职工大部分只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老板的死活。同事之间,他做得没我做得好,为什么他会升职;他做的没我做得多,为什么我总是被老板骂,等等。如果放任自流,这些矛盾就会激化,甚至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稳定。加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使企业中老板和职工相互理解,职工之间和谐相处,职工之间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

2.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从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依据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文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是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职工积极开发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增强自己对企业的向心力,进行自学和自我教育,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不仅要注意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注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和谐社会的需求和规划相适应,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达到与社会的和谐。[5]

三、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经济取得重大发展。民营企业在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收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劳动就业,活跃城乡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6]

民营企业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标志性的一种经济实体。它无论对于发展我国生产力,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很大一部分企业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职工人数剧增的同时,企业职工人员复杂、构成混乱、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民营中小型企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提升企业职工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对民营中小型企业今后的发展,以及推动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晔.论新时期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12,4(4).

[2]怎样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OL].学知网..

[3]项尚.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

[4]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OL].百度文库..

民营企业地位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

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经过近30年的孕育与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不断成长与成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家在通过发展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了各级的政治生活,比如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最基层干部——村干部,往往都是当地民营企业家当选。有媒体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一盛况:“泥瓦匠的儿子郭广昌创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复星系,其政治履历中填写着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打铁的鲁冠球执掌着浙江万向企业集团,成功地当选了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建筑工地上打拼出来的广厦董事局主席楼忠福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还是东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摆鞋摊起家的南存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近年来,随着人大代表、村民组织换届选取等实施差额选举,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更是热情高涨,为此他们甚至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财力,既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主要动机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进行调研,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参与政治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因。利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按照利益的客观内容,人们一般把利益划分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其中,经济利益具有根本的性质,追求政治利益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他们凭借一定的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去追求更多的资本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他们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才确立起身份和地位的。总之,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一切活动首先是围绕其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反映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在经济上的更大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政治参与活动,他们会积极参与,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都会围绕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

2、寻求保障权利与政治安全。当私营企业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后,保障权利、维护安全的参与要求目标就会突出出来。要求对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个人财富进行保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要求自然而然的发展轨迹。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是在一个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一是自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产生以来,社会上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二是尽管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地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以及党和政府的认可,但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诸多的竞争歧视和压抑;三是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始终是私营企业主们头疼的事情。为了减少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为了使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于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就开始寻求政治上的保护。他们力图通过参与政治,运用政治权威来克服其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障碍,寻求保护其利益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就成为他们参政的一个重要动机。

3、提高政治地位与获得社会尊重。长期以来,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群体是被专政和消灭的对象,在政治上一直是受压抑的一个阶层,无政治地位。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私营企业主群体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高收入群体,有着较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历史的影响加上现实的因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总体评价仍然不高。因此,部分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要求的经济目标就降到次要的位置,而将社会声望、政治地位等非经济目标摆到政治参与最突出紧迫的位置,力图通过政治地位和社会公众形象的突破,改变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一高一低的不对称局面。

4、实现自我价值与贡献社会。少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实现了个人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以后,开始迈向“民主型的发展性政治参与”。他们不再把政治参与仅仅视作“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的手段”,而更多的是把政治参与视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义务,是对民主本身价值的崇尚和信仰,也不仅仅是从个体自身或本阶层的利益出发来参与政治,而是超越了个体或阶层利益的狭隘圈子,上升到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参与政治。

二、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作用分析

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构成了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容易滋生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容易带来“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但是,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带来了更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得到认可,将进一步弱化私营企业主积累财富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发财致富的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家登上政治舞台,与其他阶层一起参政议政,便于其他阶层了解私营企业主阶层,逐步消除社会习惯势力对私营经济的种种偏见,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民营企业家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有助于健全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争得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持续创业精神,可以营造更为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环境保障,有助于促进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2、有利于推动我国各级政府政策的创新与顺利执行。经济建设处于优先地位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官员具有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的积极性,但官员并不一定熟悉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制度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民营企业家可以就企业的现状、存在的困难、所需的环境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流,使政府明白企业真正的需要。这有助于政府的政策创新。经过企业家与政府互动而形成的政策更能得到民营企业家的自觉执行、拥护。政治参与培养了民营企业家的宽容精神,如果政治上的决定是在民主的气氛中作出的,即使与自己的意愿相反,亦能够接受。政治参与可以培养出民营企业家对政治体制的忠诚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主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3、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而非国家机关或以政治为职业的政治家和官僚,其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或其他活动,并非直接参与决策。而人大和党代会,根据其职能定位,应该是职业政治家活动的场所,目前民营企业家能参与其中,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他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如参加行业协(商)会、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等。这也恰好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原则。民营企业家以独立的经济实体为基础,以日益强劲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有效地提升着自身的民主素养,还进一步示范和带动着其他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实践,有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4、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们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往往拥有更少的发言权。民营企业家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政治上的肯定,将其纳入到现行政治体制的框架中。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外,民营企业家参加政治活动必不可少。通过政治参与,民营企业家才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和有关领导进行接触和交流,才可能在政治格局中谋求到一定的地位,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对于一些政府部门过分的干预行为,参政后民营企业家可以比在参政前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增加了对政府进行监督约束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动机与作用分析,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提出了一些疑问,既有针对参政过程不规范所引发的问题,也有对参政本身的质疑。如民营企业家作为“兼职”的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能够投入的精力和了解的情况都相当有限,这是否会影响到民营企业家甚至整个人大政协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家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是否能很好地加以协调,在私利和公益发生冲突时,是否能维护公共利益。尽管他们可能有各种共同的经济或政治诉求,但他们彼此之间往往只在个体上相互认同,而没有集体性认知,更谈不上组织化,所以表达和追求的通常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要求,很难通过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去代表和反映其群体的意愿和利益。因此,对民营企业家参政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民营企业家参政的结果是使政府在政策、法律的提供上充满了偏袒和腐败。与民营企业家阶层相比,工人、农民阶层确实处于不利的地位,拖欠工资问题、忽视工人工作环境、强占农地建造厂房等,都表明了一些民营企业正在对某些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造成侵害。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民营企业家参政可能会更加强势,而民工等弱势群体则可能会更加弱势。

总之,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经济转型期,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与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的途径,规范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的舆论导向,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向“民主型的发展性政治参与”转变,消除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明.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1.

[2]成伟.当前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吴锦良.我国企业主团体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3.

民营企业地位第6篇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和所有制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和模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机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一整套系列的机制。它包括: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人才评价机制、民营企业用人机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机制四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利益的激励机制 利益驱动,是一种最古老,最基础的激励方式,它包括金钱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回报就不只是工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因而要考虑新的回报形式,这种新的回报形式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第二个方面叫权利与地位的激励。要给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在选人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利做重新的界定,主要是提高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大了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力。现在人力资本在企业的权利和地位已经极大地增长和加强了,这种增长和加强的结果是产生了CEO,即首席执行官。从首席执行官、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的产生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地加强了,出资人的权利仅仅表现在产权的利益回报上,而不是其他方面。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必然要包括企业文化方面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企业文化方面的激励是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约束机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内部约束即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约束,当事人之间的约束。这种内部约束从国际上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约束措施。 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章程约束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到某个企业中来,第一道约束就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章程的约束,也就是说就业于企业中的所有人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公司章程,因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章程是企业的宪法。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同约束 就是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任何人力资本到企业中来就业,都必须要签订非常详尽的合同,这种合同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竞争力的保护都要体现出来。如首席执行官的权力虽然非常之大,但是企业会给他规定不少界限,让他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他不能损害他所在的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专利及竞争力。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约束 融资渠道依然不畅,企业发展缺乏资金。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资本融通上表现为规模偏小且无稳定的资金市场配合。因此,承受市场风险和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差,易于“倒闭”,稳定性不强。从民营企业自身方面分析,首先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银行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其次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

民营企业地位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动机

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经过近30年的孕育与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家不断成长与成熟,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家在通过发展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了各级的政治生活,比如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最基层干部——村干部,往往都是当地民营企业家当选。有媒体曾经这样描述过这一盛况:“泥瓦匠的儿子郭广昌创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复星系,其政治履历中填写着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打铁的鲁冠球执掌着浙江万向企业集团,成功地当选了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建筑工地上打拼出来的广厦董事局主席楼忠福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还是东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摆鞋摊起家的南存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近年来,随着人大代表、村民组织换届选取等实施差额选举,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更是热情高涨,为此他们甚至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财力,既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也滋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主要动机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进行调研,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动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参与政治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因。利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按照利益的客观内容,人们一般把利益划分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其中,经济利益具有根本的性质,追求政治利益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群体与其他社会阶层相区别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他们凭借一定的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去追求更多的资本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他们也正是凭借这一点才确立起身份和地位的。总之,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一切活动首先是围绕其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家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反映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他们在经济上的更大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政治参与活动,他们会积极参与,他们的政治参与活动都会围绕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

2、寻求保障权利与政治安全。当私营企业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后,保障权利、维护安全的参与要求目标就会突出出来。要求对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个人财富进行保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要求自然而然的发展轨迹。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是在一个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一是自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产生以来,社会上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二是尽管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地位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以及党和政府的认可,但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诸多的竞争歧视和压抑;三是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始终是私营企业主们头疼的事情。为了减少和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为了使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于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就开始寻求政治上的保护。他们力图通过参与政治,运用政治权威来克服其生存和发展的种种障碍,寻求保护其利益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就成为他们参政的一个重要动机。

3、提高政治地位与获得社会尊重。长期以来,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群体是被专政和消灭的对象,在政治上一直是受压抑的一个阶层,无政治地位。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私营企业主群体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高收入群体,有着较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历史的影响加上现实的因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家阶层的总体评价仍然不高。因此,部分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要求的经济目标就降到次要的位置,而将社会声望、政治地位等非经济目标摆到政治参与最突出紧迫的位置,力图通过政治地位和社会公众形象的突破,改变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一高一低的不对称局面。

4、实现自我价值与贡献社会。少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实现了个人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以后,开始迈向“民主型的发展性政治参与”。他们不再把政治参与仅仅视作“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的手段”,而更多的是把政治参与视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义务,是对民主本身价值的崇尚和信仰,也不仅仅是从个体自身或本阶层的利益出发来参与政治,而是超越了个体或阶层利益的狭隘圈子,上升到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参与政治。

二、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作用分析

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构成了当前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容易滋生一些负面作用,比如容易带来“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但是,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带来了更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和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得到认可,将进一步弱化私营企业主积累财富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其发财致富的积极性。同时,民营企业家登上政治舞台,与其他阶层一起参政议政,便于其他阶层了解私营企业主阶层,逐步消除社会习惯势力对私营经济的种种偏见,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民营企业家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有助于健全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争得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持续创业精神,可以营造更为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环境保障,有助于促进和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2、有利于推动我国各级政府政策的创新与顺利执行。经济建设处于优先地位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府官员具有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的积极性,但官员并不一定熟悉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制度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民营企业家可以就企业的现状、存在的困难、所需的环境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流,使政府明白企业真正的需要。这有助于政府的政策创新。经过企业家与政府互动而形成的政策更能得到民营企业家的自觉执行、拥护。政治参与培养了民营企业家的宽容精神,如果政治上的决定是在民主的气氛中作出的,即使与自己的意愿相反,亦能够接受。政治参与可以培养出民营企业家对政治体制的忠诚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主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3、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而非国家机关或以政治为职业的政治家和官僚,其目的是影响政府的决策或其他活动,并非直接参与决策。而人大和党代会,根据其职能定位,应该是职业政治家活动的场所,目前民营企业家能参与其中,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他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会进一步拓宽,如参加行业协(商)会、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等。这也恰好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原则。民营企业家以独立的经济实体为基础,以日益强劲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有效地提升着自身的民主素养,还进一步示范和带动着其他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实践,有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4、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理们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往往拥有更少的发言权。民营企业家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政治上的肯定,将其纳入到现行政治体制的框架中。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外,民营企业家参加政治活动必不可少。通过政治参与,民营企业家才有更多的机会与政府和有关领导进行接触和交流,才可能在政治格局中谋求到一定的地位,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对于一些政府部门过分的干预行为,参政后民营企业家可以比在参政前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增加了对政府进行监督约束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动机与作用分析,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对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提出了一些疑问,既有针对参政过程不规范所引发的问题,也有对参政本身的质疑。如民营企业家作为“兼职”的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能够投入的精力和了解的情况都相当有限,这是否会影响到民营企业家甚至整个人大政协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家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是否能很好地加以协调,在私利和公益发生冲突时,是否能维护公共利益。尽管他们可能有各种共同的经济或政治诉求,但他们彼此之间往往只在个体上相互认同,而没有集体性认知,更谈不上组织化,所以表达和追求的通常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要求,很难通过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去代表和反映其群体的意愿和利益。因此,对民营企业家参政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民营企业家参政的结果是使政府在政策、法律的提供上充满了偏袒和腐败。与民营企业家阶层相比,工人、农民阶层确实处于不利的地位,拖欠工资问题、忽视工人工作环境、强占农地建造厂房等,都表明了一些民营企业正在对某些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造成侵害。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今天,民营企业家参政可能会更加强势,而民工等弱势群体则可能会更加弱势。

总之,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在经济转型期,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与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的途径,规范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的舆论导向,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向“民主型的发展性政治参与”转变,消除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明.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1.

[2]成伟.当前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吴锦良.我国企业主团体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3.

[4]吕晓飞.对当前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思考.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2.

民营企业地位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经济发展

1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1.1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例仅为0.9%,21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的大部分,其中民营经济占约一半,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远远高出了同期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直到2011年,民营经济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4]。东南沿海地区,如江浙沪一带,涌现的民营企业家最多,民营企业也较为发达,他们所创造的经济财富也最多。由于地理位置和就业机会的优势所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吸引力不少外来人员在此就业,尤其是工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一部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则是去民营企业就业。对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县域地区和农村,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早期由于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原有的经济市场只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包括水果、蔬菜、药材等作物种植。这些农产品由个体农户自生产加工,规模小、利润低,而且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县域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县域地区逐渐有了轻工业,由此才开始了工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间接地支援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1.2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当民营企业还未涌现时,市场产品数量和种类不多,农产品靠自给自足,而工业产品都是由国有企业生产制造,数量有限,无法供应我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导致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缺乏,物资匮乏,这种货物短缺经济严重制约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市场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丰富了社会主义场[5~6]。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发展成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开始生产轻工业产品,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产品市场不繁荣的局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产品。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不计其数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生活日用品和商品遍布于各个商场和超市,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同时,由民营企业生产创造的社会财富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渐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一半水平,而且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年增长率也在逐年提高,民营企业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1.3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营企业的崛起解决一方就业问题,使得众多闲赋在家的人有工作,有收入,继温饱问题之后,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有存款,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解决民生问题。另外,许多民营企业在自身得到发展后,积累了财富,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帮助了社会许多困难人群改善生活,解决生活难题。在慈善事业方面,由全国数企业家发起的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民营企业家捐赠占到了2/3[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资金的重要来源,这一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推动了社会进步,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尽其才,物尽其力。

2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民营企业经济、政治地位不高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在许多人心中的地位不高,对其印象是小规模、低利润,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对其发展趋势并不看好,诸多领域的民营企业饱受偏见。虽然民营企业从法律意义上可享受“国民待遇”,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更多的是受到歧视和冷遇。当国家与地方有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时,总是缺少民营企业的身影,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其当前的社会贡献是不相称的。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经济地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的经济决策中缺少民营企业家的身影,加上某些政策执行者的执行力不强,党中央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往往效果不佳,可操作性极差。因此当前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2.2社会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民营企业持有偏见,常以特殊的称谓称呼他们,如:“土财主、暴发户”,这是因为这些民营企业家有些资产,但不被社会民众看好。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度缺乏,他们自己在一片区域经营自己的企业,来自社会的关心较少。此外,由于规模小、起步晚、社会地位不高,在引进人才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感,改变民众多的观念还需要慢慢努力,这涉及到思想层面的问题。

2.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高

企业生产以利益为主,当下民营企业在发展经济时太过于注重获得利润,而忽略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陆续地出现了一些,如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过分地开采当地的自然资源等情况。顺应新时展潮流,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我国经济的推动力量,对社会发展及其和谐稳定都做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享受了各种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民营企业自身,既要获得经济收益,又要造福社会、群众,新时代下的民营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这是每个企业的应尽的义务和行为准则,在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后,应积极回馈社会,回馈民众,让更多的人享受民营企业的发展果实。民营企业与社会民众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互惠,成果共享,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地位第9篇

【关键词】职能转变 民营企业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新技术行业成为资本和信贷市场的热点,传统经营理念遭遇更严峻挑战。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必须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十报告强调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把民营企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依靠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只有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才能增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可以说为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含义及现状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包括两个方面,“转型”主要指生产关系的转型,是企业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的变化,包括所有制结构、管理方法的转变等;“升级”主要指生产力的升级,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污染向低污染、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从“有益补充”到“必要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转变,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不断蓬勃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城镇就业、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我国私营企业约为一千万户,年均增长15.5%,个体工商户数量达到大致三千多万户,年均增长4.4%,个体私营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民营企业积极进行企业体制和管理的创新。从股权结构上看,许多民营企业为提高企业社会化程度,实现股权结构的社会化和分散化,大多采取了股份制改造或上市的形式。从管理模式上看,许多民营企业进行了“去家族化”的改革,绝大多数建立了规范的民主决策机制。第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根据全国工商联《201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369家企业的关键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①第三,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而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逐渐加入现代服务业可以形成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受到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形成的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对民营企业形成的制约表现为:

政府职能越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玻璃门”。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利用自己的审批优势,在市场准入上搞权力寻租,形成了行业准入的“玻璃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如通信、广电、邮政、电力、金融等一些行政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设限严格,门槛非常高,只有行业内原有企业能维持或少数实力很强的企业才能进入,形成了行业准入的“玻璃门”。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实践规定和可操作性程序,导致在落实上很多地方差异较大。此外,政府越位还表现在诸如为民营企业规定经营项目,甚至代替企业洽谈生意等,严重侵害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政府职能缺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缺乏良好环境。第一,政策缺位。主要表现为迟迟不清理对民营企业带有偏见的歧视性政策,无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别待遇,无视民营企业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得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缺位给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两大难题。

首先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产业化和集团化的“瓶颈”。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的是内部融资式的自我发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非常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贷款门槛抬高导致资金需求者“畏贷”。二是由于缺乏相关部门认可的企业资信评定机制,政府无法对民营企业进行资信评定。三是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得金融不敢向民营企业贷款。

其次是民营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成本高。在我国很多地方和领域,外资企业可获得免税、减税和缓税等优惠政策,而民营企业则无权根据其所得额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同时投资人从企业分得的利润还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双重征税”严重损害了个人投资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把民营企业视为收费、摊派、集资的重点对象,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第二,服务缺位。由于社会服务平台不健全不完善,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他们难以及时获取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建立系统有效的培训、咨询、对接等的社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