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8 16:19:34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规模;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有较强的适应性,经营较灵活。从行业结构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一般的日用产品和一般技术的配套产品,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容易转型。

一、小规模优势的比较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凡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

1.小规模制造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输出本国的产品。本国民营企业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治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的竞争优势。

2.小规模技术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中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太高,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几年的积累,中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3.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快捷的优势。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十分灵敏,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经营时,通常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或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其所用,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当地市场化”经营。

4.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发展空间较大。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同国企相比,历史包袱轻。同时国家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改进管理,加强服务,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如:通过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劳动保障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努力消除各项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扩大就业和生产规模创造宽松条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民营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产业调整,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等。

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生产关系狭小,阻碍了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由于管理上的任人唯亲,就把一些高层次人才排斥在关系网之外,使其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家长制”的独断专行在日常管理决策上,盲目性、随意性增大,这种管理模式就阻碍了企业向规模化发展。阻碍了科技创新严重影响企业优势品牌产品的诞生。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领导,企业关键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难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民主的决策机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靠经验管理和个人决策,难以避免决策失误,而依靠家族成员控制企业关键部门的做法,使企业更难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是导致许多民营企业管理混乱、决策失误频繁,缺乏创建品牌产品的基础条件。民营企业改造和创新是创建优质产品的基础条件,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受资金短缺的困扰,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贷款,而中国的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要向大企业及大公司提供贷款,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则明显不足。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现行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很难得到上市融资的机会。加之财务管理欠规范化降低了企业融资的资信度,造成了银行不给予贷款的状况,使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资本难以扩张,缺乏创建优势品牌的经济实力。 转贴于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比较民营企业的优势及劣势,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名牌产品,才能为占领市场创造稳固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品牌兴业创造基础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点,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中国民营企业可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民营企业建立起产权明确、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解决民营企业家族管理的弊端,促进民营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为品牌兴业奠定牢固的基础条件。

2.运用核心技术开发新科技产品。民营企业家要勇于创新,运用核心技术开发新科技产品,为创造实施品牌战略迈向世界市场扩大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2006年福建泉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规定,对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同级财政分别给予项目总额20%和10%的配套专用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开发。

3.实施资源整合,提升品牌产品的竞争力。由于民营企业受到区域范围狭窄、产品结构同质化、竞争手段雷同等瓶颈的制约,必须提升品牌产品的竞争力,这就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产业基地,使相关联企业组合成为一个垂直的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实行共同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使品牌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特色增强竞争力,同时深化企业的分工,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有利于为不断开拓和占领国内外新的市场创造条件。

4.解决融资难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切实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可靠,建立良好的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入股,投资本企业,利用闲置的一部分资金增加资本投入总量;组建合伙或股份公司。中小企业众多,但都各自为政。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找到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加以合作,就可以把分散的资金转化成较大的规模的企业资金。此外,积极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利用一部分大企业的资金增加资本投入总量。

5.打造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的重建,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民营企业必须积极 “走出去”,诚信经营,争创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2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民营企业;模式;优势;路径

近年来,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飞跃使得服务外包在我国迅速发展。2008~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由46.9亿美元增至336.4亿美元,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的逐渐扩大,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也参与进来并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主体。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21159家,以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其中中小企业总数超过90%,民营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

我国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但是由于规模、行业、内容、区域的不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一)按规模划分

行业共同认定的划分是: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少于等于50人、年营业额小于等于300万的属于小型企业,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在50人到1000人、年营业额在300万到1000万之间的属于中型企业,企业中从事服务外包人员在1000人以上、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属于大型企业。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多为整体外包模式,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多为部分外包模式,而且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外包效率更好。

(二)按行业划分

在制造服务业,BPO逐渐发展成为外包业务核心,主要包括系统维护、财务数据管理等。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如高科技、电子通信、多媒体服务业,多以ITO和离岸外包为主,以BPO为辅,网络外包和视频外包等创新型外包模式正在兴起,“近海作业”模式快速发展。在医药、软件、通信等行业,KPO正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400多家医药企业在化合物研究等细分领域从事研发外包工作。

(三)按内容划分

在企业的业务层级中,起关键作用、有较高盈利水平并具备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一般不进行外包;而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可以辅助支持核心业务的为非核心业务,如薪酬设计、数据处理、物流生产、人力资源等可以外包。一些服务外包是资源寻求型的,如农产品外包;一些服务外包是市场寻求型的,如营销服务外包;还有一些服务外包是效率寻求型的,如采购服务外包和生产外包;另外还有一些资金、技术资助型外包活动。

(四)按区域划分

区域差异性要求不同的城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外包模式:北京、上海、南京以科技人才推动型服务外包为主,优秀的人才资源使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倾向于高端业务;深圳、大连、天津以区位推动型服务外包为主,大连、天津利用环渤海经济圈优势大力发展对日外包业务,深圳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济南、武汉价格低廉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其发展成本推动型服务外包的动力;苏州、杭州、西安则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承接了大量中高端外包业务,在园区推动型服务外包上具备明显优势。

二、我国民营企业和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对比分析

与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服务外包目前处于落后局面。据NASSCOM统计,印度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球的46%,而我国的市场份额不足全球的5%。通过学习和借鉴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长处,我国民营企业的服务外包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中印服务外包领域和企业规模的对比分析

从企业规模来看,印度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有10家,产值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中型服务外包企业近80家,前五大外包企业的员工人数都超过5万,而我国民营企业无论在产值还是雇员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度。从外包领域来看,印度的IT产业发展最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金融、物流、法律等领域的外包,而我国民营企业服务外包多集中于制造加工业、批发零售业等,有少量涉足基础设施管理、文化旅游、软件开发等其他行业。

(二)中印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对比分析

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印度政府的有力支持、健全的政策法规和良好的语言环境,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服务外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上升和高额税费,其中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提高和经营费用增加,并且影响程度逐年加大。中印服务外包企业的驱动力均来自:市场驱动方面,开拓国际新市场,扩大生存空间;技术驱动方面,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服务水平;经济驱动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价值链跨国组合;社会驱动方面,提升员工素质,储备高端服务人才;政府驱动方面,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三)中印服务外包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印度的服务外包目标多样化且业务范围广,强调知识产权驱动和产业化服务,注重开拓新客户、巩固延续老客户。同时,其园区的发展模式、有效率的行业组织、庞大的英语培训体系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规使得印度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流程管理机制,培训出大量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民营企业的服务外包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在经营机制、人力储备、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也增强了外包经验和专业化程度。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相对优势

通过和印度企业服务外包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在服务外包上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民营企业仍具备许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利条件,在适用技术、自主创新、交易成本和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相对优势。

(一)适用技术优势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优势。我国的民营企业作为本土外包服务商,对当地的市场需求比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更为熟悉,既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能创造技术密集型产品,能够在需求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无法替代的适应性技术竞争优势,适合发展很多民用技术。

(二)自主创新优势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优势表现为:第一,产权关系清晰,经营者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员工创新意识强;第二,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回应,规避风险的灵活程度高;第三,自主创新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在现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进行再研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创新。

(三)交易成本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有较强的成本意识,铺张浪费的情况很少。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技术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的广泛应用,民营企业逐渐走向“电子商务化”,可以有效地搜索国内外客户资源,获取外包市场的有价值信息,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四)市场环境优势

目前我国整体的市场环境稳定: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法制文明建设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各类服务外包中介组织也日趋成熟,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在相关产业形成一定的优势。

五、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效路径

随着服务外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和国家政策支持越来越多,我国民营企业在服务外包发展道路上日趋成熟,在参照其他国家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如美国、爱尔兰的科技创新模式、印度的“来单加工”模式、菲律宾的呼叫中心业务等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以下五条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有效路径。

(一)形成企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单个民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很难被发包商选中,而企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某一相同或类似产业中的大量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群体,具有诸多优势。一是资源共享节约了交易成本,对外形成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二是成员企业由竞争转为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了被替代和更换的威胁;三是集群企业彼此接近,在外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能够不断协助创新。

(二)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区位外包优势

我国地域较广阔,多数企业分散,无形中增加了外包成本,而根据区位的比较优势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东部、南部地区资本充裕、高端人才密集,可以重点发展金融外包等高端外包项目;中部地区设施齐全、中端人才充足,可以突出发展物流外包、合同农业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一般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外包。

(三)发展中高端服务项目,积极探索新模式

民营企业要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一机遇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依靠知识、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中高端服务项目。以连锁服务外包为例,不同的企业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在相关行业形成全国连锁,围绕同一目标进行统一管理,使产品和业务模式达到标准化,从而在承接外包谈判时提高要价能力。

(四)借助香港离岸转包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离岸转包主要指香港的离岸外包企业接包后转发给我国内地企业来完成部分工作,包括在岸接包和离岸发包两个流程。离岸接包涉及影音动画、法律服务、商业设计等方面,吸引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包方,但香港外包市场服务成本高昂,而内地作为与香港地理、文化等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外包价格低且市场大,成为香港离岸发包的首选地。“香港接包—内地转包”是我国民营企业开拓服务外包国际市场的有效模式。

(五)发展校企合作,储备优秀人才

服务外包产业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在由传统产品转型为价值链高端产品的过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离不开大量中高端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商务管理人才正是解决我国民营企业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示范是被称为“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该校自创办以来,已经为国内许多企业培养、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发挥了有力的辅助作用。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球的产业结构正向“服务型经济”转换,服务外包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玉芳,苗俊哲.中国服务外包的区位因素及其实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梅枝,郭照君.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3(01).

[3]余凤翥.浅析中国民营企业小规模的比较优势[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一、引言

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脚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据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在民营企业国际并购的带动下,2011年浙江全省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突破21亿美元,继2010年之后再次居大陆省区市第一。浙江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副处长阮刚辉介绍,2011年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活跃、拓展国际市场成效明显等特点,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首次突破30亿美元,亚洲仍是浙江省对外投资流量聚集度最高的地区。

英国里丁大学的约翰.邓宁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解释,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他在总结传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通论。通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具备三种优势:(1)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该理论是根据西方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出来的,虽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对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具有较大的阐释力。日本小岛清(KojiMa)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是投资国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威尔斯则是用小规模技术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

尽管中国学者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较晚,但也结合实际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杨德新认为,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组织活动方式上一种新的选择,核心是充分获取网络效益,这种组织形式变化与企业的制度环境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宝贡敏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经济论和市场控制论,将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基本动因归纳为控制市场,追求规模经济。邱立成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国内的资源需求、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宏观变量,他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成本、资源和市场导向型为主的。上述学者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优势以及类型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献尚缺乏对民营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家企业海外投资应具备的条件、基础的分析,也没有把投资条件很好地与投资战略联系起来。下面将先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可以利用的基础条件及问题分析,对目前遇到的瓶颈提出解决措施。

二、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

尽管浙江民营企业达不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水平,利用垄断技术来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这些企业却能找到相较于大公司其自身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在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在技术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这些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产业也是浙江民营企业较为集中且占有优势的产业,因为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而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水平偏低,也就形成了浙江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虽然浙江民营企业不具备雄厚的财力支撑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很高。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目前已有两千多家私营企业获得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两百多家私营企业获得欧洲CE认证”。不仅如此,浙江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容易上马和转产,可以避免和大型跨国公司在同一层次竞争,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

(二)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产业优势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浙江的优势产业,如中低档的纺织、服装、皮革、化纤、普通机械、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等,浙江省的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这些产业上。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贵,生产这些产品不合算,只能从一些劳动密集型国家进口这些产品,因此浙江民营企业有关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主要向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国家发展。目前,浙江已经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个体私营企业从事商品加工出口业务,产品遍布世界各地的150个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浙江民营企业在这些优势产业上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在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又有很大差别,有利于在全球化产业细分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浙江民营企业特有的群落式发展即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竞争优势。如义乌的小商品民营企业群落、绍兴的轻纺民营企业群落、海宁的皮革制品民营企业群落、永康的小五金民营企业群落、乐清的低压电器民营企业群落、富阳的制伞民营企业群落。浙江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区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有效整合,让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不仅拥有比较优势,而且拥有竞争优势,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三、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基础条件利用中的问题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弱

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小规模技术优势,但是还存在着中国企业的共性缺点。中国企业的R&D投入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技术人员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业相对较差。浙江民营企业绝大部分从事的是技术简单、投资金额不大、便于进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且又是通过模仿, 从生产单一小产品开始 ,行业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差。这些民营企业往往偏重于以数量扩张为主,忽视生产技术提高,其研发费用往往仅占销售收入的1%-2%,而全球500强企业却达到了5%-20%。不重视创新的浙江绍兴县,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完成了设备的引进和技术改造,目前全县拥有德国、意大利等生产的世界最先进的无梭织机,无梭化程度达到90%以上,许多设备甚至比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先进。但由于企业过去一直靠生产中低端产品获得利润,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最后由于过度竞争,只卖“三流的价格”。超过80%的民营企业老板认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时,当面对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 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处于垂直分工的底层,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低成本优势难以跨国复制

浙江民营企业一直靠着低劳动成本,廉价资源跻身国际市场,如今当企业将自身步伐迈入其他国家时,渐渐发现原来的优势已经渐渐存消失。

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因素难以国际流动,就算是国内劳动力输出,也会比国内付出更高的成本,劳动密集型优势开始弱化。当这些民营企业仍想着以从前的低成本优势拓展市场时,不仅仅被这些经济因素成本困扰着,而一些非经济因素成本也压着这些企业。当地政府有时会以资源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做法阻碍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成本不断升高。于是一直以来国内赖以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将会不复存在,导致开展海外投资没有竞争力。宁波民营企业一舟集团花费了1000万欧元购买德国威运高集团部分股权,上世纪90年代初才成立的企业成为欧洲著名通信连接产品商的“大老板”,刺激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念头,但是他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等各式本土问题,再者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国内外的差异也带动了生产曲线的变动。利用国外本土人力,土地资源,相较海外投资以前企业降低了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于是预想中的肥肉吃起来并不是那么可口,这也是让我们看到成功将企业走出去确实是个大问题。

四、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基础条件利用与战略选择

(一)建立海外销售渠道

随着终端为王的时代的到来, 对国内众多消费品企业而言, 今后谁会赢得市场,有效地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就看谁掌握着效率高、规模大、运作灵活、运营成本低的销售渠道,。海外营销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影响力很大部分得益于它的设立,还在于它为产品最终能在海外投资生产,更好地推进全球化战略地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目前情况来看,丰富的劳动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浙江民营企业应利用好这个优势,把国内当做生产基地,像海外销售产品。企业应积极建立自己控制的海外营销网络,与国外消费者直接见面,扩展国际市场,从国内名牌走向国际品牌,扩大盈利空间。

温州的正泰集团就是这样走出去的,该公司自1990年以来,二十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中成绩突出。先后在欧洲、北美、南美、中东等地建立办事机构和营销网点,现已在国外设立5家分公司和三十多个销售总。不仅如此,该集团还在美国硅谷建立了科研机构。

(二)加大科研力度,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因此,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应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锲而不舍地进行产品、工艺、技术开发创新,积极打造自身产品,持续提升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规模还过小,技术水平还较低,科研开发还很落后,单凭自身力量,想要仅用既有资源去开拓国际市场很多时候会力不从心。万向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不仅在国内设立了部级技术中心、部级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担任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而且还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近十几年来,万向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近200项,成功开发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技术进步对企业年总产值增长有了绝对的的贡献率。技术创新赋予了万向的强大的技术优势,而万向又凭借这一优势,先后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设立、并购、控股了31家公司,构建起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走出了“资源外部化、产业国际化”的道路。

(三)兼并收购海外企业

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兼并收购海外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民营企业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企业的资源,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市场通路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吉利通过跨国合作这种方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规避行业技术壁垒,获取沃尔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再如雅戈尔集团公司用1.2 亿美元收购美国五大服装企业之一Kellwood 公司旗下两家公司100%的股权,成为世界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

五、结论

本文以浙江民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立足于宏微观视角。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普遍问题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对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发现浙江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利用基础条件具有一些比较优势,但同时发现在利用这些基础条件过程中还存在浙江民营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低成本优势难以跨国复制等问题。如此,我们要积极做出应对政策,如海外兼并,建立营销渠道,研究中心等等,以增强浙江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立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

[2]宝贡敏.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

[3]周朝霞.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以温州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Kojima,Kiyoshi(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5]Dexin Yang,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A Network Approach,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

[6]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George Allen&Unwin,London,1977:112-134.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5篇

摘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贸易壁垒、出口环境、商品结构等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可行之策是提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借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模式、建立贸易救济机制,从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群内融资推动、发挥人才聚集正效应、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商贸物流本土跨国公司、重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结构。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民营企业 出口贸易 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金融危机冲击到经济实体,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损当首其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应对经济变局的十项举措。各级政府、科研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其精神,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以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为出发点,探讨在动荡不稳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促进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有效对策。 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1.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轨道,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经济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有研究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增长0.1818个百分点。以浙江省为例,近10年民营企业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出口总值的增幅,出口贸易额及其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2011年以后,民营企业出口额比重几乎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还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体制改革攻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坚力量。 2.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优势特点。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其出口贸易特点一是产权清晰, 所有者到位,经营管理机制灵活, 投资决策果断, 工资分配、营销方式有很大的自主权, 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经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民营企业直面市场, 对市场反映敏感,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到市场寻找其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把握机会, 尤其是对国际市场上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需求的商品, 民营企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明显优势。三是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 历史包袱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更为显著。 3.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不足之处。一是民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缺少完整的发展战略。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 制假屡禁不止,抽样合格率较低的现象严重。二是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缺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少民营企业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影响了民营企业开拓跨国经营的深广度和力度。此外,对国际通行的理念与竞争比较陌生, 不能很准确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失去了很多进入市场发展的机会,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激烈而规范的国际竞争面前处于不利局面。三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研发能力弱,专业技术水平缺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易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红灯”。民营企业出口主要以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附 加值不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业雷同,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 二、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1.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正负双向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一些世贸组织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国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二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受影响。比如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产品占比最大的是机电产品,而一些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贸易中肆意推行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比如噪音、电磁辐射标准等,使出口产品准入门坎提高。三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要跨越贸易壁叠,就必须按照它的技术、环境标准和法规要求去做,使得产品较之前具有高得多的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贸易壁垒对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正向影响效应,一是提高了民营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二是推动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他们在努力攻克贸易壁垒中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资源消耗来突破贸易壁垒,最终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强化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行业的管理体制。要消除负面影响,就需要加强各个行业内部的共同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促使行业的整体进步。四是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优势。贸易壁垒加速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了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的发展。 2.出口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首先是面临外贸政治风险,战争或恐怖事件带来的风险,不仅只是会影响到对战争所在国的出口贸易,并且对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是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各种贸易壁垒形成,不同程度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三是经济危机或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世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由于各种原因,一国经济有可能爆发危机或波动,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受阻。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主要市场在美国、日本、香港、韩国、欧盟、东欧等地,其中以欧盟居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化经济衰退冲击出口贸易市场,外需缩小,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阻。 3.商品结构,制约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是民营企业出口商品结构不协调,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低。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正成为推动中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 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还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上,比如服装和纺织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浙江省两者出口总额占前20项商品出口总额的38%,高技术产品出口值只占3.2%,比重严重不足。二是出口商品附加值低,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使用进口的原料部件或设备,雇佣本地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如纺织服装、电子等轻工产品,然后出口到国外。这些产品处于中低档水 平,技术含水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率低,而且很多利润来源是依靠出口退税,在国际竞争加剧中效益不断下滑。另一种是零部件供应,零部件供应是指在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行业,发达国家的公司将一些成熟标准化的零部件生产发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 三、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经贸易发展之对策 1.提升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技术含量低、结构单一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是横在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三道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可以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克服不足之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产业集群由于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资源共享 、生态共保、优势共创而提升了参与国际大宗交易的竞争能力。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区域品牌;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等。创建品牌集群,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要积极推动市场型集群为主向中卫型集群为主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整合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在专业化经营中不断技术创新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不断自主创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是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 2.借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模式。一种是合作出口模式,即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第二种是为国际品牌加工、模式,利用比较优势,为国际著名品牌加工、,依托国际著名品牌的连带效应,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第三种是国际连锁模式,特点是国内制造,国外建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销售;第四种是与国际巨头联合模式,特点是强强联合,与外国优势企业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五种是兼并外企模式,特点是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外企研发人员和设备参与国际竞争。 3.建立贸易救济机制,从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群内融资推动。最近国务院召开了会议,确定了九项金融促进展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资金是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资本不足严重阻碍民营企业出口产业的发展。 4.发挥人才聚集正效应。 人才集聚正效应指人才集聚在和谐的内外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加总效应,人才集聚可以为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创造机会,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使个体间互相启发、学习和交流,促进创新,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实现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产生一种集群生产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和物质资源加入到组织内部,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和强化正效应。 5.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商贸物流本土跨国公司。积极培育大产业区,形成大产业区与大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功能创新、转型和重组为主旋律的市场新成长阶段,提高专业市场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出口商品的质量监管。引导园区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在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品或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研制,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6.重构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结构。首先是产品结构的升级,从传统的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其次是贸易方式的转变,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向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优化结构,外贸发展的根本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外贸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已到了从数量型扩张向集约型发展的阶段,需要着力调整和优化外贸结构,强调外贸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关注和加深外贸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着力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7,(32):109~110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能力 动态比较优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解释问题”逐渐为“解决问题”所替代,如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成了关注的重点,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则成为其中的核心部分。

商业大师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哈默尔教授(prahalad c. k. and hamel g.,1990)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也译成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创立了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应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研究。而在大量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陷入微利困境的情况下(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问题日益重要。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主要的外部障碍有金融支持不力、政府服务不规范、法律对私有产权保护不力、税费负担沉重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主要有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混乱、人才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方面。

刘迎秋等研究结果指出民营企业竞争力日渐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结构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民营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是否有竞争优势已成为地区经济是否有发展潜力的考量标准。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其中金融市场化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集中反映,调研表明,凡是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较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较强,反之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面临的突出的主要问题是民营企业做大之后如何使其竞争力也能够得到同步提升的问题。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注重企业总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的迅速扩张,忽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忽视效率的提高,不自觉地走了一条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模式严重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现阶段企业做大后如何进一步做强,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侧重介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民营”标记(从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很多研究成果的篇名中并无“民营”二字,但其研究对象确实是民营企业),所以很容易被民营企业研究者所忽视,因而有必要在此专门介绍。罗剑宏(2003)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中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极少。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些企业的亚核心竞争力正在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战略能力、动态能力、开发能力、整合能力、集群优势、研发优势、文化优势等等。

战略能力

比较有核心竞争力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找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范佳凤(2005)指出短期行为、创新能力、整合能力等的缺乏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则往往克服了以上缺陷。

战略能力以联想为代表。柳传志(2000)多次指出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能力。柳传志虽然是企业管理实践者,但他对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也有深刻的贡献,他提出了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五步法,并成功地实践了这五步法。在许多企业沉迷于短期行为、机会主义和多元化的时候,联想首先确定了要办一个长期公司的远景,并根据这一愿景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战略路线。不离开信息产业的战略路线使联想抵御了致命的诱惑,也避开了巨大的风险。1993、1994以及1995年房地产热时期,几乎所有的企业,有资金的全炒房地产,但联想坚决地执行了不离开信息产业的路线,没有介入房地产、炒股。事后很多同类风光无限的企业落马,而联想至今已经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旗舰型企业集团、世界第三大pc供应商。

动态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以格兰仕为代表。毛蕴诗、欧阳桃花、魏国政(2004)概括了格兰仕基于国际比较优势的低成本—价格—市场—资源整合的一体化策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格兰仕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低成本主要来源于3点:首先是高级oem获得来自发达国家公司的低价格设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其次是设备的利用充分,导致机器设备折旧成本的降低;最后是中国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除了国际比较优势之外,动态能力是格兰仕成功的又一关键。动态能力是由teeceetal(1997)定义的,指建立、合并或者重新装配的能力。李烨、李传昭、罗婉议(2005)从“战略创新、业务转型”视角,对格兰仕集团近25年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格兰仕从专业化战略到纵向一体化,转到多元化战略,回归到专业化战略,再到多元化战略的全过程,对其持续成长经验进行了提炼,认为格兰仕集团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依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的能力,即动态能力。康荣平、柯银斌(2001)利用战略能力矩阵分析了格兰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认为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行业中已获得亚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其动态能力和选准并迅速形成“利基”(niche)的能力。

创新优势

创新优势以正泰为代表。南存辉是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同时他也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的思想。南存辉(2003)指出正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包括规模创新、产权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市场经营创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2005)研究了正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也强调创新对正泰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技术创新为例可以看出其出色的竞争优势。正泰技术创新有三个层面:“赶超层面”——1999年正泰在美国硅谷建立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前瞻性的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的研究,以及最新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更新层面”——以上海科研机构为开发中心,主要任务是直接对口服务于产业集团,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提升层面”——各分(子)公司的技术部门、工艺部门承担现有各产品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品质的提升。在掌握核心技术上,坚持“三个预测”、“完全知识产权”等原则,致力于实现产品的机械化向电子化、智能化、模块化、小型化转变,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集群优势

波特(1998)在前人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王缉慈(2001)将国际上新产业区的概念首先引入国内。我国不少民营企业集群取得了持续竞争优势,也有一些核心企业在集群的基础上建立了竞争优势。刘友金(2002)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互惠共生、协同竞争、资源共享、地方结网等特点,魏守华、石碧华(2002)分析了集群的四大优势: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区位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并指出浙江温州柳市镇的“正泰”、“德力西”等10余个民营企业集团有效地发挥了集群的这些优势。魏守华(2002)分析了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以及与其对应的竞争优势,并指出嵊州领带企业佳友集团就是依据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除以上优势之外,刘翌(2000)论述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整合优势(以海尔为代表) ;王雅平(2000)指出文化优势是企业永不枯竭的动力(以海尔为代表) ;程东升、刘丽丽将华为的研发优势揭示出来,实践的发展和学者的研究显示,众多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并且正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越上新的水平。

除了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外,我国还有不少民营企业成功所依赖的是一种亚核心能力。亚核心能力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尚处在发育和成长阶段,没有成熟。企业的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可以在短期和中期获利,但因资源和能力的模仿难度低、稀缺性不足,因而尚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但亚核心能力具有成长为核心能力的潜力,因此企业要找出亚核心能力尚未发展成为核心能力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最终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将亚核心能力培育成核心能力将是企业界实践的重点之一,而研究亚核心能力发展成核心能力的对策以及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管理将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富有价值的领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努力必将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进入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2003.4

2.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罗剑宏.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研究(博士论文).中南大学,2003.6

4.南存辉.正泰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电力建设,2003.2

5.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民营“巨子”正泰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之路(中).上海企业,2005.6

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中国软科学 2002.2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能力 动态比较优势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民营经济的研究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解释问题”逐渐为“解决问题”所替代,如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成了关注的重点,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则成为其中的核心部分。

商业大师普拉哈拉德教授和哈默尔教授(Prahalad C. K. and Hamel G.,1990)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也译成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创立了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应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研究。而在大量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陷入微利困境的情况下(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问题日益重要。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主要的外部障碍有金融支持不力、政府服务不规范、法律对私有产权保护不力、税费负担沉重等,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主要有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混乱、人才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等方面。

刘迎秋等研究结果指出民营企业竞争力日渐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结构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商务成本的高低是决定民营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是否有竞争优势已成为地区经济是否有发展潜力的考量标准。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其中金融市场化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集中反映,调研表明,凡是金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也较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也较强,反之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地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仍不尽合理。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面临的突出的主要问题是民营企业做大之后如何使其竞争力也能够得到同步提升的问题。民营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注重企业总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的迅速扩张,忽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忽视效率的提高,不自觉地走了一条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模式严重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这是我国现阶段企业做大后如何进一步做强,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侧重介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民营”标记(从参考文献可以看出很多研究成果的篇名中并无“民营”二字,但其研究对象确实是民营企业),所以很容易被民营企业研究者所忽视,因而有必要在此专门介绍。罗剑宏(2003)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中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极少。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不少民营企业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些企业的亚核心竞争力正在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战略能力、动态能力、开发能力、整合能力、集群优势、研发优势、文化优势等等。

战略能力

比较有核心竞争力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找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范佳凤(2005)指出短期行为、创新能力、整合能力等的缺乏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则往往克服了以上缺陷。

战略能力以联想为代表。柳传志(2000)多次指出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能力。柳传志虽然是企业管理实践者,但他对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也有深刻的贡献,他提出了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五步法,并成功地实践了这五步法。在许多企业沉迷于短期行为、机会主义和多元化的时候,联想首先确定了要办一个长期公司的远景,并根据这一愿景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战略路线。不离开信息产业的战略路线使联想抵御了致命的诱惑,也避开了巨大的风险。1993、1994以及1995年房地产热时期,几乎所有的企业,有资金的全炒房地产,但联想坚决地执行了不离开信息产业的路线,没有介入房地产、炒股。事后很多同类风光无限的企业落马,而联想至今已经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旗舰型企业集团、世界第三大PC供应商。

动态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以格兰仕为代表。毛蕴诗、欧阳桃花、魏国政(2004)概括了格兰仕基于国际比较优势的低成本—价格—市场—资源整合的一体化策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格兰仕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低成本主要来源于3点:首先是高级OEM获得来自发达国家公司的低价格设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其次是设备的利用充分,导致机器设备折旧成本的降低;最后是中国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转贴于

除了国际比较优势之外,动态能力是格兰仕成功的又一关键。动态能力是由Teeceetal(1997)定义的,指建立、合并或者重新装配的能力。李烨、李传昭、罗婉议(2005)从“战略创新、业务转型”视角,对格兰仕集团近25年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格兰仕从专业化战略到纵向一体化,转到多元化战略,回归到专业化战略,再到多元化战略的全过程,对其持续成长经验进行了提炼,认为格兰仕集团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在于依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的能力,即动态能力。康荣平、柯银斌(2001)利用战略能力矩阵分析了格兰仕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认为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行业中已获得亚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其动态能力和选准并迅速形成“利基”(niche)的能力。

创新优势

创新优势以正泰为代表。南存辉是企业管理的实践者,同时他也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的思想。南存辉(2003)指出正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包括规模创新、产权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市场经营创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2005)研究了正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也强调创新对正泰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技术创新为例可以看出其出色的竞争优势。正泰技术创新有三个层面:“赶超层面”——1999年正泰在美国硅谷建立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前瞻性的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的研究,以及最新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更新层面”——以上海科研机构为开发中心,主要任务是直接对口服务于产业集团,为相关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提升层面”——各分(子)公司的技术部门、工艺部门承担现有各产品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品质的提升。在掌握核心技术上,坚持“三个预测”、“完全知识产权”等原则,致力于实现产品的机械化向电子化、智能化、模块化、小型化转变,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集群优势

波特(1998)在前人集群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王缉慈(2001)将国际上新产业区的概念首先引入国内。我国不少民营企业集群取得了持续竞争优势,也有一些核心企业在集群的基础上建立了竞争优势。刘友金(2002)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互惠共生、协同竞争、资源共享、地方结网等特点,魏守华、石碧华(2002)分析了集群的四大优势: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区位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并指出浙江温州柳市镇的“正泰”、“德力西”等10余个民营企业集团有效地发挥了集群的这些优势。魏守华(2002)分析了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以及与其对应的竞争优势,并指出嵊州领带企业佳友集团就是依据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除以上优势之外,刘翌(2000)论述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整合优势(以海尔为代表) ;王雅平(2000)指出文化优势是企业永不枯竭的动力(以海尔为代表) ;程东升、刘丽丽将华为的研发优势揭示出来,实践的发展和学者的研究显示,众多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并且正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越上新的水平。

除了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外,我国还有不少民营企业成功所依赖的是一种亚核心能力。亚核心能力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尚处在发育和成长阶段,没有成熟。企业的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可以在短期和中期获利,但因资源和能力的模仿难度低、稀缺性不足,因而尚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但亚核心能力具有成长为核心能力的潜力,因此企业要找出亚核心能力尚未发展成为核心能力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最终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何将亚核心能力培育成核心能力将是企业界实践的重点之一,而研究亚核心能力发展成核心能力的对策以及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管理将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富有价值的领域,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努力必将加快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进入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经济研究,2003.4

2.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罗剑宏.基于核心能力共享的民营企业扩张模式研究(博士论文).中南大学,2003.6

4.南存辉.正泰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电力建设,2003.2

5.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民营“巨子”正泰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之路(中).上海企业,2005.6

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中国软科学 2002.2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8篇

【关键词】民营 投资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走向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拓展其生长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十分必要和紧迫。首先,中国加入WTO,内外市场整合给民营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

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并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且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按国家政策,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79―1991)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十五项措施》,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序幕。但由于处于改革开发的初期,只有一少部分国有企业实现了走出去。例如1979年,中国首家海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在日本共同创办而成。截止199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额为44.55亿美元,流量仅为9亿美元。在此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少且规模小,少部分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出口。通过出口这种形式,民营企业可以获取海外市场相关信息,为其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92―2001)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为转折点,中共中央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同年,澳大利亚Electra Cables被中国具有民营性质的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收购,这是中国首家进行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先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至40亿美元。1997年,党十五大报告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的健康发展,并首次提出为促使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要积极鼓励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上述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下,中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增加至69亿美元。

(三)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调动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积极性。2002年,党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时也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彼此促进,共同发展。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此举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额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565.3亿美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累计对外投资额225274万美元,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领域亦不断拓宽。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足的投资行业宽泛

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涉足的行业领域越发宽泛,比如在加工贸易生产、油气或矿产资源开发、设立研发机构、贸易和服务业、农牧渔业开发、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都有所涉足。但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还是偏重于贸易型境外企业。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中境外分销贸易及其它服务业和加工贸易生产,分别占总体的48.6%和38.7%。主要以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类和服装类重点。在海外投资的20强里面,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加工制造业,并且主要是立足国内,偏重于贸易加工。如万向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扩大出口。

(二)投资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机构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当前,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新的跨国经营模式。在境外收购和设立研发机构、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产品设计、境外投资建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但是总体上而言中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核心竞争力还比较弱,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主要采取合资经营方式。可喜的是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采取跨国收购方式对外投资。

(三)投资区域多元化

从中国政府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以来,己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其中包括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它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队伍日益强大。并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且对外投资的区域日渐广泛,由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亚太、非洲和拉美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民营企业陆续“走出去”的例子不断证明,他们是有竞争优势的。下面从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做出分析。

(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越来越重视对所有权优势的培育。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逐步形成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权优势。

(1)自主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优势。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投入,也需要有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和充分占有信息。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课题组的“中国非公有制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成长型和500家企业的研况,成长型企业与500家企业中设有专门研发部门的高达74%和75%,自主开发的产品与生产技术也在60%以上。总体来说,民营企业对于研发部门总体还是较为重视的。以海尔为例,2001-2005 年期间,海尔研发的投入占销售额总量比重在3%~5%,研发投入累计数超过100多亿元。截至2005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到819项,是国内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家电企业。

(2)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可谓中国民营企业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这些民营企业的模仿能力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技术较发达地区投资时,可以学习、模仿和吸收当地的技术;最关键的是,还能以当地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及时、充分地占有最新技术信息,培养一支自己的技术人才队伍。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己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二)区位优势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投资企业的区位优势指东道国为投资厂商在本国投资设厂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东道国特有的,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税收和补贴、交通运输成本等。

①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特别是在WTO成员国投资时,能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中国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将享有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同等的权利;WTO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将促使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这将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展铺平道路。②中国周边国家多为经济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企业和政府有着长期而广泛的联系,中国政府也给予了这些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其中多数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给予了相关优惠政策。③华侨的桥梁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这种侨商纽带,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同当地政府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三)小规模技术优势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之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①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多样化和小规模生产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的消费结构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中国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适宜于生产批量小、花色品种多的产品;这一特点恰好顺应国际市场上日益凸显的市场多样化需求趋势。同时,广大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很难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收益;这个市场空档正好可以被中国民营企业所利用,从而,企业为满足小市场需求而开发的生产技术能够迅速得到利用。②民营企业能满足市场专业化需求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华人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据统计,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约有3600多万人,这些华人华侨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其资产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对于具有华人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情有独钟,而生产这些具有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产品正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优势所在,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填补市场空缺,形成产品垄断。③民营企业拥有适应当地市场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更能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的技术和设备,更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偏好。并且,就地取材的技术也更容易受到外汇紧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④民营企业的规模小,易于转产从沉没成本考虑,民营企业的小规模技术优势还表现在容易转产。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针对的国外市场也相对较小,企业在设计或选择小规模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设备时,一般考虑了转产的可能性,所以这类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低,通用性大,作适当改造后就可开辟新的用途,为企业节省了沉没成本。

尽管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具备了一些竞争优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就像高附加值的、精密的制造多是日本、德国的天下;高端奢侈品和大风流的设计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的特长;资本市场、品牌,技术和管理是美国企业的看家功夫。中国民营企业想要屹立于国际市场,必须选择适合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的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战略包括确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宗旨,确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和方式进行战略抉择,培育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加强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唯有如此,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衣秀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J] .商贸纵横,2014

[2]赵晓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吴海军.现状、绩效与战略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黄建,李莉,来晓燕.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30年[J].经济管理,2009

[5]赤卜凯.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9

[6]陈相芬,冯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第9篇

关键词:民营快递企业;SWOT分析;发展战略

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快递行业已经有了40年的迅猛发展史。在我国,快递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民营快递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采用正确的市场竞争与经营发展战略。下面我们就从民营快递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来对其展开简要的SWOT分析。

一、关于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价格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价格是顾客衡量并选择一家快递公司提供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当前我国快递市场上,邮政的资费一直居高不下,而国外快递企业的收费普遍也是高标准收费,而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资费视路程远近而定,在收费标准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2.速度快。快递因快速而得名,无论同城快递还是异地快递,民营快递企业都比EMS要快。

3.灵活。经营机制灵活,紧贴市场运作,具有本土化优势,网点多,有密集的网络覆盖,对环境变化反应快,管理模式灵活。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对寄件的包装、重量、大小等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要求,并且快递人员比较熟悉交通路线,如果在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不能直接抵达的区域,他们还会选择自行车、步行等更加灵活的方式将物品送达客户手中。

4.便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通常实行门对门服务,快递员工与顾客手对手交换,提供上门收件送件的服务,对大客户,快递企业还会派专人上顾客家门提供收件服务。在我国众多的民营快递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只需要客户打一通电话,就能够提供收、发件以及收款的上门服务,如此便捷、人性化的快递服务,当然更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与支持,极大提高了顾客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二)劣势(weakness)

1.民营快递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网点小,网络信息化水平低下,无力提高企业快递信息化程度,业务量不大。大部分的快递企业只是些小型的民营快递企业,业务上也只能经营同城快递或者省内的快递。

2.基础设施、信息处理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基础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更多的业务还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的。比如说像民营快递宅急送的众多经营环节中,分类、包装、装卸、搬运等大部分的物流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工操作来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这和外资巨头存在很大差距。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不够完善,比如说还没有建起公共的信息传递平台,运输物品的信息以及客户的相关信息尚且不够在统一的网络上查询或者说是实现共享,这严重制约了民营快递的现代化发展。

3.经营管理理念不足,管理水平低。由于这个行业进入时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民营快递企业在管理方面良莠不齐,总体看来企业经营体制不够完善。比如说,我国一直缺少快递服务的具体监管部门,从而致使行业比较混乱,迟迟不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经营发展的目的。而在民营快递企业内部,尚且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运营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再加上员工绩效考核体制的缺乏以及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等等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民营快递企业迅速实现发展壮大的步伐。

4.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水平差。民营快递为了节约成本招聘基本上都不要求学历。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的物流管理人才非常少,导致企业的服务、业务上以及工作效率等受到一定的影响;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次不齐,存在着派件延误、取件不及时、快件损坏率、丢失率较高以及客户索赔困难等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形象,使我国民营快递行业服务质量欠佳,面临较严重的公众信任危机。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内外发展形势好。国际贸易业务加强并呈现多样化,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繁荣,为民营快递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民营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经有关专家调查发现,“外贸进出口规模的增长与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所以说,我国快递市场正在不断开放,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空间广。

2.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网上购物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习惯,这也为快递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网购”交易额的不断增涨,交易次数逐年增加,为民营快递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我国的货物运输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物流需求非常旺盛,这也为民营快递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3.国内交通运输能力日益提高。在几种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中,我国公路技术等级以及路面等级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内覆盖密度进一步加大,通达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铁路运输多次全面提速。随着持续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我国航运规模将显著扩大。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民营快递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四)威胁(threat)

1.国有企业威胁。《邮政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所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来专营”。对“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邮政部门扩大了专营业务范围,这样模糊的规定,让邮政企业的垄断性经营有了依据,使得实力较薄弱的民营快递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2.国际快递巨头的挑战和威胁。外资速递公司在中国市场中有清晰的市场战略目标、差异化的产品竞争战略,并且发展战略能适时转变。他们发达的服务网络,高效的管理能实现集中战略的实施和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运用。

3.行业竞争无序,缺乏标准。市场格局失衡,制度法规不健全。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快递业务还是发展起步较晚的行业,尚且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之内,行业标准缺乏,经营也比较混乱;政策法规不是非常健全,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监管主体不明确。各企业良莠不齐,缺少长期发展战略,常出现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盲目无序的恶性竞争。

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SWOT战略选择

(一)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企业发挥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当具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又具备发挥这项优势的有利机会,企业就可以采用该战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社会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为民营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网上交易的迅猛发展增加扩大了线下商品配送的需求,消费者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加等等要求民营快递企业务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争取打造出综合性、跨区域以及全方位的快递服务网络,并且要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优化配送路线,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减少运输路程和车辆。在需求额急剧增加时,新租场地仓库,购置汽车摩托车,招募快递人员等。

(二)弱点――机会(WO)战略是一种旨在用一些外在的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达到让企业变劣势为优势的战略。当企业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一些内部的弱点而使其不能利用外部的机会时,便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先把这些这些弱点克服掉。

(1)从管理来说,顾客的需求应作为民营企业的出发点。民营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建立相对严格的约束制约机制,采用更加科学、优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快递业务流程。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应尽快配备先进又适用的信息系统,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使快递服务变的更加安全、便捷提高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寻求更广的合作机会,同时稳步扩大已有客源。

(2)从人才上来讲,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缺乏规范。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效率。民营快递企业要想制定人才战略,首先应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家应懂得聚拢人心,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扩大人才队伍,引进物流人才,专业的人才工作效率更高,有助于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第二,加强员工快递业务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让员工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及高效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以达到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提高。

(3)从信息系统来说,应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信息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采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比如说管理信息系统、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以及自动跟踪技术等等。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快递业务信息化的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

(三)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优势,避免或者减少外部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民营快递企业应加强与国外合作、利用外企资金优势、技术设施,扩大国际网络,学习经验,增加资本积累,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大型快递企业在资金、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网络,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并且不断改进企业的快递装备,提高国际查询的速,不断学习国外快递企业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经验,加强与国外快递企业的合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通过减少内部的弱点,来回避外部环境造成大的威胁的防御性战略。企业在内忧外患之时,常常要面临生存危机,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把降低成本作为主要措施将会是比较有效地战略。在这一方面,民营快递企业可以采用并购或者是联合作业的经营方式,多渠道扩大自己的实力。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工业区以及乡镇地区,民营企业的触角还有没伸到,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这样实力较强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兼并或者是并购一些地方上的小企业,利用小企业在局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迅速开辟新市场;而站在小快递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与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他们可以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率,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同时还能迅速提高自身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经营范围,从而更好的经营发展。

结束语:我国快递业市场潜力巨大,要尽快发展国内的快递市场,需要民营快递企业不断改革。本文经过Swot矩阵的构造分析了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民营企业需要革新蜕变,认清自身优劣势,制定合理有效战略,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创新管理机制。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晏敬东,石银萍,李谦.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05~207.

[2]李炎.当前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物流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09,(9)

[3]张洪斌,赵玉敏.我国快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