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6:17:11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初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物理比较吃力,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的必要性

目前,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在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显得很有必要,第一,反馈练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在校阶段的书本知识学习,更要求初中不断通过反馈练习不断充实自己;第二,反馈练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物理知识在人们实际生活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实用性,反馈练习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三,反馈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考察重点不像过去那么单一。这就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初中物理学习上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的策略

1、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因而重视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反馈练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恰当设置适合学生基础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问题,物理教师进行一一解答。实验是促进初中学生反馈练习的必要手段,但是,学会实验操作、探究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一定基础的,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最初几次课堂中多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到物理时就产生极强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操作让初中学生反馈自己的实验练习结果。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一节是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时,这是做课堂演示实验的代表,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电路进行连接,接下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为什么串联和并联时,开关对小灯泡的控制作用不尽相同?小灯泡的亮度也不一样?最后教师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这样就能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反馈练习,会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对物理这种实验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适当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因而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多样化课堂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中影响物体摩擦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影响木块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将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进行木块摩擦力大小测试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明白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几个了,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力的性质。通过创立情境,可以有效地结合情境来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从而逐渐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3、鼓励初中学生积极质疑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2篇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本身的内容难度不同。

高中物理新教材尽管降低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但从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来看,高中物理仍然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初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内容比较生动直观,学生容易看懂,容易理解。高中教材文字表述比较严谨,含义比较深刻抽象,学生要读懂、理解比较困难。从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要求来说,初中物理要求学生识记的较多,理解的较少。高中物理不但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会灵活运用;不但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而且要会推导、论证结论,等等。这是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困难第一个原因。

2.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学生要有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据统计,83.8%的学生可以适应环境变化,16.2%的学生尚不适应环境变化。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其次是心理因素的变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高中,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学生有畏惧、挫折及自卑心理,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导致成绩两极分化。学习上放松的学生占64.3%,只有35.7%的学生没有放松。虽然过半数的学生对学习有所放松,但是担心自己成绩落后于别人的学生占80.4%,只有19.6%的学生一点都不担心学习成绩落后,可见80%的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压力很大。

3.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属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于是形成了初中物理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机械式的“接受”过程。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的能力。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容量大,各部分知识关联性强,则要求高中生要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然而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一用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学生就容易陷入苦闷和迷茫,对物理失去信心。从而使这些学生一见物理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4.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许多学生在高一初始就表现出了应用数学这个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如繁分数、数字运算能力差,依赖计算器,三角函数运算与物理学习脱节,作图不规范,空间想象能力差等。

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1.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衔接。

初高中物理有很多知识衔接点,如相互作用与牛顿定律、电磁现象与电磁定律等。进入高中后有的知识点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结论在初中成立而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在教学时应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分,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教师不能只看学生入学成绩,而应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肯定其长处,并帮助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后进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尽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一些学生因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

(1)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就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4.做好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数学的应用明显得以加强与提高,常要运用函数、图像等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不要依赖计算器,补充与高中物理脱节的相关三角函数,要求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91-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初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物理比较吃力,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的必要性

目前,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在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显得很有必要,第一,反馈练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在校阶段的书本知识学习,更要求初中不断通过反馈练习不断充实自己;第二,反馈练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物理知识在人们实际生活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实用性,反馈练习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三,反馈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考察重点不像过去那么单一。这就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初中物理学习上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的策略

1、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因而重视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反馈练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恰当设置适合学生基础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问题,物理教师进行一一解答。实验是促进初中学生反馈练习的必要手段,但是,学会实验操作、探究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一定基础的,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最初几次课堂中多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到物理时就产生极强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操作让初中学生反馈自己的实验练习结果。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一节是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时,这是做课堂演示实验的代表,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电路进行连接,接下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为什么串联和并联时,开关对小灯泡的控制作用不尽相同?小灯泡的亮度也不一样?最后教师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这样就能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反馈练习,会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对物理这种实验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适当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因而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多样化课堂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中影响物体摩擦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影响木块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将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进行木块摩擦力大小测试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明白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几个了,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力的性质。通过创立情境,可以有效地结合情境来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从而逐渐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3、鼓励初中学生积极质疑

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反馈练习,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对物理问题进行质疑。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跳出自己的思维限制,敢于向老师提问,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首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老师鼓励学生积极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进而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其实,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一般都会产生很多新奇的观点。但是,我国的初中学生基本很少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反而就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且通过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策略。

总而言之,加强初中物理课堂反馈练习是提高其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练习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的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鹏健.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3(5):9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42-02

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性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思想、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但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验教学,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演示实验就应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强化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第一,演示实验教学可让学生直观看见或感受到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调动了视觉、听觉并动脑思考,这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从观察中提出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物理知识,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先有了感性认识,进而在理解物理具体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这些理论知识时可更好地接受,促进理解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根据教学目的,应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规范、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示范,边讲授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而学生在观察教师的实验示范操作的同时,可初步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进行实验操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要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设计好演示程序,并做好课堂演示准备。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检查仪器是否能正常使用,并亲自操作一次或多次,注意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第二,在演示教学中要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三,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进程,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同时,在观察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分组实验来得出结论,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通常是由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坐在下面观看,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样就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又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的同时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出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给学生分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产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因为受安全性、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实验的客观因素的影响等,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一些实验效果难以起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其丰富的图像、图表和动画音效,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更好的理解并记忆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的演示实验,应特别注重在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实验过程方面的演示(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还应注重在可见度低、不易观察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等方面的实验(如用铁屑的排列显示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

第四,讲解的语言要科学严谨。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描述、介绍实验情景和实验过程,并以规范的动作演示实验,切忌采用含糊的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以免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演示实验要灵活善变。演示实验要能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因此在教学中不要用演示模型来代替演示实验。除了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可以用模型来进行讲解外,对于可用演示实验进行讲解的,如光的反射定律,教师可在实践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改进仪器,独自设计实验方案,以期让学生能在演示实验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反射定律,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六,实验后要反思总结。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在实验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以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并通过反思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从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质量。一般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后,应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原理、反思实验方法、反思实验现象、反思实验规律、反思实验异同点、反思实验注意事项等。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实验技能,逐渐培养其观察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规范操作的技能,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忠.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实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10)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5篇

一、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剂,而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则能够帮助学生确定新思路与新方向.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快速、准确、高效地找出题干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从而找到解题出口.1.弄清题意,理清关系.每一道物理题都由已知、未知、题干、解题目标构成,如果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其区分开来,甚至产生混淆,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则很容易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从而确定解题目标,便于准确、快捷地解题问题.2.理解题意,借助图形.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而物理又是一门以抽象著称的学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借助图形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关系,找出隐含的条件从而快速解题.

二、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提升举一反三能力

古语有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教学过程也应如此,老师讲解成千上道题,都不如学生动手解决一道题的效果.学生如果不能真正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与规律,那么教师所有的教学都是无用功,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物理题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题型千千万万,而学生是不可能做好所有题的,但我们的物理知识、原理以及规律却是不变的.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学习规律与学习方法的过程,成绩好坏不在于你解题的多少,而在于你解题的方法.比如,初中有一大块知识是关于各种力的学习,如浮力、摩擦力、重力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树立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将这几个力的性质、概念、公式以及区别对比起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这几个力的本质.一旦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力的联系与区别以后,学生就能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快速、高效的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学生解决思路培养的目的,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加强思维火花的碰撞

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与推进,对我们的广大教师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还要善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满足时代对于人才的渴求.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与提倡合作精与资源共享,教学活动更不例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主体,主要表现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上,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需要,将全体学生公平、公正、科学的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在4到6最佳,并挑选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与交流情况.小组长负责与制定本小组的学习计划与帮扶计划,要求每一组每周至少应当有一次集体讨论与提问的机会,并将平时解决不了的难题拿到组内予以解决,如果组内也玩法完成的,则扩充到组外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以此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培养解题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初中生物理解题思维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方法都应当结合物理实际以及学生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时刻关注与了解学生,研究教材与教学方法,勇于尝试与创新,以此找到具体可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沈兴德 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洋河分校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刍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6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6篇

一、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教学课堂,除了要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通过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说,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高效课堂的开展能够为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思路。通过高效课堂建设,能够促使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在刺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致、有动力,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认同感,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另外,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促使学生从自我知识学习需求方面提高对物理学习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进行生活化处理,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效率提升的根本目的。

二、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观念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以及教师构建的物理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物理课堂中一直占据着决定领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传授者。所以初中高效物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么简单,同时还要提高与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首先就是要使得教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路进行转变,通过角色互转,使课堂教学实际主动权转交到学生手中。通过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前,以及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任务布置,以及教学实际结果检查,使教师在课堂传统教学地位发生转变,从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组织者。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学习权利交接给学生,意味着课堂教学实际参与者: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探索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在自身学习思维与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找出学习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通力合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且在课堂中由于学生共同合作掌握了知识的运用,而其学习方式多通过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把物理书本上的知识主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做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相比较传统的背诵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记忆。从而使物理学习成为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拉近学生与物理学间的联系。

(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与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物理学习渠道,同时加深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做不仅仅没法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思维,同时会致使学生因没有学习参与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利用翻转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通过更多的学习渠道去获取想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同小组成员利用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补知识层面上的不足,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带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正如开头所说,现如今初中物理教学高效化的重大阻碍,多是由于在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职人员走了偏路。这个偏路是指为了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教职人员在物理课堂中安插了效率过低的教学互动,如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虽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互动不会过于单调,不过教职人员可以思考一下。过于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会使得大部分教师无法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权,没有能力去控制课堂教学纪律,从而使得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学习中没能够准确记住多媒体软件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在课堂中大声喧哗,不仅仅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纪律。同时由于这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还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环境,没法将身心投入在课堂学习中。所以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教师的物理教学职权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纪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及定期学习模拟测试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紧张性。从而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反思课堂教学内容,将学习引申至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反省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62

反思,其实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学的确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每一位教师也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的规律和程序是否还能跟上时代更新的步伐,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还适合现在的学生。这些疑问都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要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反思。当然,很多的教师都会进行反思,但是反思后的教学效果进步得并不明显。这可能就是教师反思得不够系统,从而忽略掉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阐述三个关于反思的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促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发现教学问题,从而改善、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大多数教师最常采用的一种反思方法。的确,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收集更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意见,从而教师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调查法进行反思,首先教师要确定调查对象。对于教师的工作来说,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了。因而,学生在教师的调查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家长和其他的物理教师。在学生方面的调查,教师还应当注重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如果一名教师平时比较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则其可以选择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评论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提出对教师的希望。而如果平时做事一丝不苟的教师,则其可以选择让学生匿名写下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将所有的信息收集整理。至于在家长方面,教师可以选择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联系的方式直接与家长沟通,咨询他们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和关于学生在课后的一些想法。面对其他同行的物理教师时,与其说是调查,不如说是请教了。遇到教学问题或者是有些创新想法时,我们可以请教同行教师,咨询他们的处理方式和相关意见。一般而言,从学生方面调查,得到的大多数是关于课堂效果的信息,从家长方面入手,可以获悉关于课后的情况,从其他教师那儿可以咨询到的是相对专业的建议。这三方面的调查能够辅助物理教师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当然,通过调查法获取的信息还是比较广泛的、粗略的,教师还需要下功夫去整理、去分析其中的正确性。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因果法

因果法是分析和表示某一结果(或现象)与其原因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上,教师通过寻找各种可能的原因,从而识别与某种教学问题有关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关键原因,进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因果法的反思中,其实又分为了由果及因和由因及果两种。相信由果及因是大多数教师能够理解的。这种反省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的问题。简单举例来说,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这个章节后,在课后练习或者是考试试卷上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并联和串联混淆的问题,他们总是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同电压,什么时候是同电流。在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由果及因的反省法。并且教师还应该列举出各方面的原因,是课堂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完善,还是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没集中,受环境所影响,是对并联和串联知识本身的不理解,还是在分析理解题目时出现了偏差,总之,首先,教师要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根据问题展开分析,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在找寻因素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影响因素按大、中、小三个级别进行分类,分别做好标记。最后,再判断真正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教师才能明确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从而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物理。另一种由因及果的反思方法更适合用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醒自己。由因及果可以说是半真实,半想象的方法。比如在进行某一次备课中,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了备课的心情,从而就想草草结束或者是课堂上直接就临场发挥。这样的想法对于教师来说不是没有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备课不完善作为“因”,然而它的“果”呢?可能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少一部分细节知识,可能影响物理成绩,可能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等等。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挺累,挺难,但是他们同时又会觉得那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份职业。因而,在面对不良情绪或者是其他小错误时,由因及果的反思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醒教师。因果反思法通常是适用于比较实际和实在的教学问题。

三、排列法

排列法,其实又可以称之为主次因素分析法,它是找出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在上文提到的因果法中也稍有提及排列法。排列法的原理是“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也就是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按其对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教学难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教师首先要保证自己是处于冷静的情绪状态,这样才会避免主观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同样,在处理问题之初,教师也要把问题进行排列。教学是一份严谨的职业,并且物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严谨的态度。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应该做出表率。将问题进行排列,教师才能更明了教学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地逐一解决,不会因小失大。然后再是按照主次问题,逐个地寻求影响因素,再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列。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8篇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程序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1.面向全体、活泼开放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缺。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让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促使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面向全体,掌握方法、注重兴趣、突出重点,因人制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动性原则。即: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1.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安排课前进行相关知识复习这个环节。例如,在上初中数学绝对值一课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关于正数、负数、数轴以及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做好知识准备。

2.循序渐进讲解。根据人们认知规律和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

例如,绝对值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同学们学习并理解其两种意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经过前面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期盼着在老师带领下去揭开和认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真面目。于是接下来,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借助于具体的几个数,如1、5/3、2.8、4等和-1、-5/3、-2.8、-4等在数轴上的图示,讲解教材中绝对值的定义,这样就把抽象的绝对值概念转化成数轴上的一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自然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绝对值符号,记法,并辅以板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形象思维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原来绝对值和线段的长度有关联,以线段长度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

我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判断大家对新知识是否接受,根据同学们口头回答和表情反应,进行适时的反复讲解。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后,我引领同学们观察前面的板书,并做以相应的提示,同学们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结果“,……”,那么可以得到“……”这样教师就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顺势进入绝对值代数意义的学习了。于是结合板书和教材,讲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前面的讲解中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形象思维层次上使同学们接受、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接下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前面同学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数字,包括正数、负数、零和它们的绝对值,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什么呢,怎样表示呢?”之后,同学们会有一个短暂的思考过程,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感到疑惑,此时,教师根据课堂场景再次引领同学们观察板书,“同学们把a看作一个故事中的蒙面人,当a在数轴上原点右边时”,结合数轴和前面列举的各个数讲解,“蒙面人的绝对值还是蒙着面,a的绝对值还是a,”,“当a在数轴上原点左边时”,结合数轴和不同的数,“蒙面人变了,,怎么变的呢”,再结合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1的相反数是1,,……大家有没有发现蒙面人的绝对值和他自己只相差一个负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a是负数时,,结合数轴和教材中绝对值代数意义的(3),“时”

3.师生互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语言、情感交流。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才会热爱老师,从而热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教师也才能更了解学生,从而在教学时更有针对性,也只有通过师生互动,获得学生对自己所教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有更大改进。总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要遵循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一般原则,通过课前复习先关知识、课堂上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举一反三的讲解和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后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程序设计,科学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桑志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2007,1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9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下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在课尾“讨论”栏目开始渗透物质的分类思想,让学生“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整理和分类”。虽然教材没有把“物质的分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单元进行介绍,但在“讨论”中提出的四项要求已基本涉及物质分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有专门的知识单元介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思维方式正在从经验直观向逻辑抽象过渡,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概括事物的普遍性,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整理加以系统化,因此,关于分类思想的教学成为衔接教学的关键。具体到本课内容,初中生虽然在认识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上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没有把物质的分类视为一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要引导学生从普遍性出发认识物质的变化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逐渐确立分类观,打好认识论的思想基础。鉴于我们的初中生在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开展合作探究和独立探究不再存在学习障碍,反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2.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3.学会从组成和性质出发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微专题教学,笔者安排了“合作探究”和“独立自主探究”两个阶段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知识自主建构、拓展知识和深化理解等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挑战性,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的铺垫(情境创设)和引导。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初中化学已经学过的物质提取出来,设计了下面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一:试将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C、CO2、CO、H2CO3、NaHCO3、Na2CO3、CaCO3、Ca(HCO3)2

活动二:由Na+、K+、CO[2-3]、SO[2-4]可组成几种物质?请尝试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三: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分别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H2O、CO、CO2、SO2、SO3、CaO、CuO、Fe2O3

学生在组内讨论后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分类的“标准”可以是什么?2.如何从“组成和性质”出发给物质分类?两个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是展开以上三个探究活动的关键。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进入“收集信息”阶段,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系统梳理所学过的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物态、溶解性等有关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所列物质逐一进行筛选、比较,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对所列物质做出个性化分类),最终形成解释并交流发表(用展板展示各组的答案)。

关于“活动一”:第一个小组有两种分法,先是按“物质存在的状态”进行分,固态的有C、NaHCO3、Na2CO3、CaCO3、Ca(HCO3)2,液态的有H2CO3,气态的有CO2、CO;然后按照“物质的溶解性”来分类,可溶物质有CO2、H2CO3、NaHCO3、Na2CO3、Ca(HCO3)2,不可溶物质有C、CO、CaCO3。第二个组有三种分法,与第一个小组的分法完全不同,他们先是按“是否含金属元素”来分,含金属元素的有NaHCO3、Na2CO3、CaCO3、Ca(HCO3)2,不含金属元素的有C、CO2、CO、H2CO3;然后按“是否含氢元素”来分,其中含氢元素的有H2CO3、NaHCO3、Ca(HCO3)2,不含氢元素的有C、CO2、CO、CaCO3;最后按“含元素种类多少”来分,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有C,含有两种元素的有CO2、CO,含有三种元素的有H2CO3、Na2CO3、CaCO3,含有四种元素的有NaHCO3、Ca(HCO3)2。第三个组最有意思,他们是用树状图的方式(见图1)进行分类的,只不过他们把教材中的树状图给“放倒”了。教师抓住这个对教材图示的模仿创新点,引导学生对树状分类法的好处进行说明。

师:你来谈谈树状分类的优点有什么?

生:比较系统,直观。

师:讲得好!刚才大家都按一定的“标准”对这8种物质进行了准确的分类,其中的树状分类法,是我们初中阶段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它的优点是层次分明,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从属关系。(教师的总结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尝试、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准确地点出了初中段学习的重点,提醒大家关注并掌握树状分类这一“层次分明”的“重要的分类方法”)

关于“活动二”,第四个学习小组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分类。

与“活动一”相比,“活动二”的难度有所提升,虽然学生也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但分类标准没有清晰展现。为了从学生的答案中挖掘教学资源,教师与该组学生代表进行了如下教学对话。

师:请谈谈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什么优点?

生4:因为它都是盐,我们要对盐进行更细的分类。我们组是从组成盐的金属、酸根的角度来对以上物质进行分类的,比如一说到钾盐,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指钾元素与各种酸根组成的一大堆不同的盐,有氯化钾、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等。

师:好,这个讲法让人信服!这也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全体学生点头)

关于“活动三”,第五组的展示(见图3)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图示和文字表述中,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一览无余。

从物质的组成上分,图示如下:

从物质的性质上分,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探究式教学,教师将初中生对“物质分类”的经验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强化了“分类标准”意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为初、高中知识教学衔接,把学生思维引入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三个探究活动“交流发表”结束后,教师开始“评价结果”,并顺势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独立自主探究。

(二)独立自主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分类”的科学理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科学理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师:从氧化物的性质来看,有的能与酸反应,有的能与碱反应,还有一些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到了高中我们将会学到,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特殊氧化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呢?就是因为同类物质有“通性”,它可以为我们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基本线索并做出分类科学上的验证。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物质的分类”知识,来独立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吧。(师投影“提出问题”)

小试身手:酸雨主要是由氮的氧化物(NOX)和硫的氧化物(SO2)气体引发,工业上煤的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煤是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已知:SO2+H2O=H2SO3)

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先将该问题转化为学科中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比如从分类角度去寻找标的物(SO2)所属的物质类别,再找到该类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同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然后才能举一反三。从元素的组成和性质出发,学生能够类比二氧化碳这个已经学过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经过简单推理便可知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溶液起反应。学生在思考中还将联想到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其他反应,比如与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等。

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钠吸收,或者与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或者与水反应”,教师提醒学生: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试着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继续巡堂观察学生书写方程式情况,点了三名学生(生1、生2、生3)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堂进入“解释结论”与“评价结果”环节。

针对上台板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三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把Na2SO3错写成了Na2SO4,被台下的学生发现并指了出来,教师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下面的教学引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应写成Na2SO3?

生4: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所以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盐就应该是亚硫酸钠Na2SO3。

师:很好!从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来看,CO2的检验和吸收与SO2有什么共性?(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是对分类观的实践应用)

生5:因为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其共性是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对。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水这三者中,哪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效果最好?

生6:氢氧化钠溶液最好!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最大,溶液浓度也最大,吸收二氧化硫的量也就最多;氢氧化钙溶解度小得多,溶液浓度就小,吸收二氧化硫的量就会少一些;而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的亚硫酸很不稳定,很快会再度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效果最差。

师:很好!我们从“物质的分类”中去寻找物质的共性,并运用物质的共性去预见和解决问题,这就是物质分类观的应用。“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能够对我们今后研究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思考的方向……

教师的总结,再度提升了学生对物质分类观的认识,真正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钥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