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10 16:37:10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1篇

1.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2.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3.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3篇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庭教育先于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是它们的基石,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家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成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包含道教、法家、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古代的曲、赋、诗、词、国画、对联等。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可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的认识并且结合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入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一、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基础,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石。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的基础,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孩子首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是个人发展的摇篮,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家庭理应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家庭教育必然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对个人的成长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以及现在社会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的文化的重视。《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是透过教育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中并产生影响的。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环节的家庭教育,不管从法律或是孩子的全方位发展来看,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应该融入传统文化。现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这一趋势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弘扬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曾说,文化的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没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展,就不能完成中国梦,中华民族能够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三、家庭对传统的文化的传承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普遍性的和长久性的。家庭生活中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是最普遍的,也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灌输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也会影响到他对下一代的教育。其次,家庭给子女的教育具有渗透性。这种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透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言传身教慢慢渗透到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没办法比拟的。第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同时我们在无法自立生活时依赖家长的供给和照料。这种依赖使子女对父母和长辈有更多的信任,因此,父母和长辈的教育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第四、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家庭教育对子女产生教育和影响比其他形式的教育要早,自从有家庭就会有家庭教育。我们所知道的有关这种教育形式的典故有很多,岳母刺字、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家庭教育是从古至今一直有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怎样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好的部分又包括不好的部分,我们要传承的传统文化是其好的那部分,也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精神价值内涵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只适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这些,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选择那些有生命力的适应现实社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例如,当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到“三纲五常”,其实儒家的有很多思想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的。孔子关于人的德行方面讲仁、义,主张仁者爱人,具体到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这种观点和现在社会的各类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

2、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养成优秀的品德

我们是非常注重家庭教养的国家,一个人的举止谈吐、待人接物、人生价值观都能表现出这个人的家教。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最好的地方。家庭教育更多的时候是在教人形成个体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人,这种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当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以后,要再想做出改变就很难了。所以,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孔子曾说过:“一个有学问修养的人,要修养身心,实现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大体上要分成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三个阶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孩子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之前,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管是对自身的思想状态还是对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指导作用。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不能为其带来负担。在孩子学习认字的时候充分的运用这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书籍,选择孩子能够理解,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良好家教的内容解释给他听,让小孩们在认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带有优秀传统的文化,接受它的熏陶。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背诵一些简短的文字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他小时候学习到的这些知识随着他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会逐渐表露出来,形成孩子们特有的文化气质。

3、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家长的处世为人会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一般来说,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上行下效”。当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家长要先亲力亲为做到这些,在子女跟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想必大家很熟悉一则公益广告:孩子学习妈妈的行为,为妈妈洗脚。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毫无疑问的影响着其子女,一句“妈妈洗脚”不只是孩子的模仿,也象征着传统美德的传承。因此,在外来文化不断引进的现在,我们要端正态度,在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新的内涵。只有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全面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全面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

4、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既要坚持与时俱进,也要注意忠于原典

这两方面看起来貌似存在矛盾,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还是应该注重这两点的。有些经典的事例拿到现在的情况中可能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有些故事所承载的寓意受到质疑。比如孔融让梨,我们一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提出质疑,那么,我们不妨转变思维,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学会分享。相应的,有些成语、谚语的意思往往被歪曲理解,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解释,从原典出发,正确引导。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以德报怨”,教育我们要有宽大的胸襟,对有负于我们的人也要施以恩德。其实,原文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如果要以德报怨,那我们拿什么来报德呢?其实孔子认为要“以直报怨”,就是用公平坦率、光明磊落的人格,正确对待那些不公平的事情和有负于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献出恩德去面对已有负于你的人。家庭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我们的父母给我们教育和影响,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家庭和孩子,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孩子教育和影响。当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作者:杨雪松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4篇

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兴趣互动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的冷漠起来:我们的孩子爱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机器猫、奥特曼;他们都知道“圣诞节”,但很少知道“端午节”“中秋节”,孩子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了。因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自豪,做有根的人,为他们形成优雅的人生打下基础。

一、培养幼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玩中学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幼儿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品质。因此,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我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

(二)尊重幼儿的学习规律

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幼儿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三)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

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在探究过程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我们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做中国人而自豪。在活动中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四)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融会贯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及相关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个汤圆、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幼儿园搓汤圆等,清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融融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孩子。我们让孩子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和了解民俗风情,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最终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二、家长的配合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到坏的影响。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

三、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兼容

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做到创新内容、兼容并济,实现将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胸怀实现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发展的生机,兼容精神是文化科学的重要精神。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与幼儿的交流中,多以创新的形式让幼儿接触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同现在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途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每个人又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借鉴别人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四、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师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应体现在: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渗透方式的多样化;关心和耐心照顾每个幼儿,尊重幼儿,对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师德等方面。

五、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

如何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需要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培养目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人们去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我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永存。

六、结束语

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我们伟大而文明的国家,也为了我们自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国人将以“君当如兰、温润如玉”的高贵品质和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武珊珊.谈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家庭教育 观念缺失 教育方法

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心愿,而这个心愿的实现不仅要靠学校来完成,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形成等诸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逻辑。传统的家庭教育特别强调后天的家庭教育,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断机抒”就是家庭教育的先例。《颜氏家训》中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民国时期的冯玉祥从小受到母亲的深爱和严格教育,使他成长为爱父母、爱祖国,忠孝双全的爱国将领。《伤仲永》一文中的仲永由于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泯然众人矣”。小时候在游泳时惩罚了经常欺负穷孩子的地主老财的少爷,受到母亲的赞扬,养成了明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良好品质。孔融让梨、傅亮四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再次,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二、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认为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全在于学校,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他们的子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否定了子女所在的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些学生家长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可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子女的学习,忘记了自己为子女的学习应该尽的义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得到了家庭所有成员的宠爱和娇惯,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不好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的形成与学校却没有多大的关系。当前,社会以金钱为重,人人都觉得赚钱才是硬道理,多数父母在外打拼奔波,导致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家长都是为了让家里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人抱着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经济基础的想法而背井离乡。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导致“楼房起来了,孩子垮下去了”的现象出现。像这样的家长,心愿美好,行动相反,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一对父母都应全面考虑如何去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不但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义务教育条件下的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不再完全是家庭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已成为完成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以鼓励为主,反对家庭暴力,拒绝打骂孩子。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义务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应告别“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升官,而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适应生存。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关心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启迪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心理前提。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改造过程中,表现了人的心理反应的能动性。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在对各种知识的研究中,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法的束缚,对新旧知识进行有目的的重构,完成了创新思维过程。

3.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学生家长要懂得既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如何学习,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接人待物,学会如何料理自己的住房和小书包,有计划地使用好家长给予他们的财物,逐步学会独立处事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和独特的个性,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们的人格。而长期压抑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1999年,甘肃省陇南山区一个11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父母反对同学们为其过生日并痛骂了孩子,王某自寻短见吊死在附近的树林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当反而也会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儿童的教育不仅注重言传,更注意身教,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从生活点滴人手,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幼儿创新 教育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村幼儿园在条件师资等方面都圆圆不及城市幼儿园,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幼儿园时应利用自己幼儿园的有利条件及农村丰富的物质条件。那么如何看待农村幼儿创新教育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而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思维不够活跃,见过的世面较少,想象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幼儿,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幼儿教育实施创新是教育的开端,其改革目标更须定位于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都得以增强,使其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创造的潜能能够充分开发。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园尤其要注重创新教育,其教育原则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并同时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传统教育影响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气质类型等,而且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有的鼓励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抑制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都难以找到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那种自由的空间,相反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最初教育环境,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幼儿不是被看作幼儿自己,而是被当着家长的一部分,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幼儿的独立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蚕食了。而农村幼儿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人带,他们喜欢溺爱幼儿,认为幼儿在学校学习就是来认字的,对幼儿的教育不够科学。没有给幼儿一个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气氛,所以创新教育被忽视了。

(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因素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是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育要理解和保护幼儿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三)传统的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及文化教育使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所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使人们将其行为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孩子的创新热情被浇灭许多。

四、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时时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将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几方面着手,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应多于农村家长沟通、交流,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再次,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农村幼儿园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轻松的幼儿园教育气氛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在幼儿园里首先是要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其次,应该为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幼儿和教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再次,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儿创新教育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11页、45页、47页、49页、52页)。

2、文章《当今幼儿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7篇

传统中国社会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男子(主要指成年男子)主要管理家庭之外大大小小的社会事务如治国理政、保家卫国、商贾农耕,国治与否、天下太平与否责任就在他们身上,人君、人臣、人子、人夫、人父是他们既定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男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舞台,他们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家学德业与仕宦立功上,即如何为学与为官。女子(主要指成年女子)主要管理家庭内部所有的事情,包括照顾年迈的父母亲、教养子女、孝养舅姑、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家齐与否就看她们,人妾、人女、人妇、人母是她们既定的社会角色,家庭是她们施展才德的人生主舞台,相夫教子,维护家庭礼法、秩序、安稳是她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当然,她们并非与社会事务隔绝,绝不介入,她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主要通过教子来完成,并不直接介入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之中(历史上也有直接参与、介入社会事务的女子如北魏胡太后,唐武则天,宋佘太君、穆桂英等,但这只是少数)。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输入,受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中国女性开始正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她们视家庭专制为“牢笼”,要打破要挣脱,传统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治国、女人齐家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女性不再安于古之以来既定的人妻、人媳、人母的社会角色分工,她们要求取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和男性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从共同的人性层面来理解男人和女人,认为只有人,而没有男人和女人之分,“只有人性,没有母性”成为她们对抗男性权威的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口号_。一些女性甚至拒绝与“男’相对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不愿成为人妇、人母,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性一起参与职场的竞争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出走,有人称好,有人不安。“五四”以来直至今天,关于“女性的出走与回家”、“女性是否该工作”的讨论、争论一直不休,人们或从男性立场出发,或从女性立场出发,见见智,但都无法给出一个令男人、女人双方信服的理由和结论。

二、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中国社会中,结了婚的女性只需于家教养子女、奉养公婆、敦亲睦族、纺织中馈即可;当代社会中的女性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做好工作,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能够内外兼顾、家庭工作两不误的不多。较之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母教存在以下状况:

(一)生养分离

生养分离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母亲和留守儿童身上。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已达5800万人,其中52.86%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儿童中的25.56%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5.72%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11.58%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I。2013年5月IOH,全国妇联又《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研究者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增至6102.55万人,其中46.74%留儿童父母双双外出,32.67%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_起居住,还有3.3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高达205.刀人。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p。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得不到母亲的养护。如果说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农村父母生养分离造成,那么寄养儿童的出现则是因为城镇父母与孩子生养分离造成。许多城镇父母是因为工作、学习、事业等原因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有些则是教育观念使然,在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即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或者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或者周日送去周五接回,一天或一周只见孩子一面。这种情况在都市高级白领或富裕阶层家庭之中最为常见。这些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好,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完全托付给保姆照顾,孩子长大一点稍能自理就送去贵族学校,交给老师照顾。由于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少,孩子和母亲的感情非常生疏,不愿意跟母亲说话,甚至不愿意跟母亲单独相处,反倒和保姆的感情深。《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三岁之前非常幼小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需要父母亲(主要是母亲)时刻抱在怀里呵护着,因为这三年之抱,所以父母去世之后,孩子也要守三年的孝以报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吃饱穿暖供他(她)上最好的学校,那不过是孟子所说的“犬马之养”,而非‘人养”。‘人养”除让孩子吃饱穿暖外,还要有母亲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的。中国人常用“有无教养”来评价一个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教”和“养”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养”即是“教”,“教”在“养”中完成。孩子在与母亲的朝夕相处中,观察并模仿她待人(己)接物时的言行举止,这是一种不言之教,对孩子一生才情气性的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养是需要一定相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然而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分工的变化确实让众多的母亲没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养之教之。事实早已表明,母亲的抚养是任何人包括父亲都无法取代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孩子的世界里,母亲的存在远比父亲的存在重要。传统中国人看待母子关系非常感性,认为母子血肉相连,孩子在母体里经过10个月的孕育然后生出,孩子的出生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掉下来了,母亲对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必定会呵护备至,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对母亲的依恋情结。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然而,西方文化的输入与影响,让中国孩子与母亲从那个曾经共同居住的脑区中分离出来,造成了中国当下社会母亲与孩子生养分离的尴尬处境。

(二)不容乐观的母教

当下母亲并非都不施教,但母亲施教的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城镇的母亲存在重养失教、重智轻德的施教偏差。对于孩子的养,城镇母亲可说是费尽了心思,从孩子还在娘胎的时候就开始讲究吃什么、补什么。出生之后,关于孩子的口腹之养,母亲们想尽各种办法提供给孩子她们认为的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至于教的方面,孩子刚会说话,母亲即送他(她)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幼儿园开始,给他(她)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和老师。母亲只管于其中接送或陪读,其余则完全交由老师来完成,而不必像古代的母亲,既要亲自课读,教孩子识字、通经,还要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品格的陶冶和砥砺。但是,当代母亲的劳心劳力似乎并不是都能换来孩子的感恩之情,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不难看到、听到不少大中小城镇好孩子、好学生残杀母亲的事件。在讨论这些弑母事件发生的根源时,很多讨论者都归咎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归咎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品格之教,老师督导不严或太严,以致于学生走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林林种种的教育培训机构,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也不过是知识的授受、生存技能的培训(即“智教”),孩子良好品性的养成(即“德教”)只能由家庭尤其是家庭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最了解孩子个性的母亲来承担。其次,农村母亲存在养教两失的施教状况。养教两失是农村母教中存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近年来,大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既得不到母亲的养,也得不到母亲的教。现实已表明,如果孩子在其成长的岁月中没有母亲的朝夕相伴,其后果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情感缺陷、人格扭曲等问题,对城里孩子来说是因为母爱太过造成,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是因为母爱严重缺失而导致。近年来,尽管农村留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现状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予以改善,各级各地的相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诸如建立留剖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寻找妈妈、指导培训留儿童的监护人,等等。但笔者认为,国家政策法规再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做得再仔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再大再多,都不如建立农村母亲的生活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母亲的生存环境,帮助她们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让她们重新回归家庭,还留守儿童一位能够朝夕陪伴他们看着他们长大的母亲。以上所述是农村母教其中的一面。农村母教的另一面是母亲不能教。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是因为贫困,二是因为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失学现象严重。有很多落后贫困地区的女孩在小学毕业后就被迫辍学,到城市打工养家糊口,无法接受系统、完整的教育,这些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可能成为人母,但她们或者是文盲或者教育程度不高,且绝大部分处于生活贫困、身体孱弱的状态之中,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应当承当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她们没有能力去完成。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中国农村当中,母亲(包括父亲)没有能力教孩子是农村母教的突出现象。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时,母亲(包括父亲)先是骂,骂了还是不听不改即拳脚、棍棒加身,除了骂和打他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单纯惩罚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带来孩子更大的逆反,这样的教最终等于无教。

三、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的历史表明,母教不可或缺,事关家国命运和民族兴衰的问题。中国当代母教要走出当前的困局,寻求新的发展,其路有三。

(一)回归优秀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

当下母教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何在?是接纳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是回归传统、向传统寻求发展的智慧?众多崇尚西学的人士以为,中国当下母教的许多失误是中国传统观念所致,因此,需要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拷问,解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与人的禁锢,以求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还以为,造成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困局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故我们解决当下母教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向西方学习。笔者则认为,中国传统母教观念具有合理性,正是其合理性,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豪杰在母教之中走出来,承继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命脉,使得中华文化不断走向辉煌,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将某些人认为的先进的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母教理念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在一两百年前提出的所谓的家庭教育理念、母教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提出并形成体系。比如“胎教”问题,西人称“早教”。“早教”的观念十几年前从西方引进,引进之后形成了异常火爆的早教市场,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中国的早教理论就已形成并且成熟完善,从《列女传•母仪》《韩诗外传•孟母教子》《大戴礼记•保傅》《论衡•命义》《新书•胎教》等典籍的记载及历代名母教子的案例看,中国人的早教观念远比西方早教理念先进、系统、完善且具极强的可操作性。如中国人为人讲“慎始”,不仅其生之后要讲,其未生之时也要讲,故母亲对子女的教化自胎儿形成之日已经开始,此为胎教。如母亲怀孕之时,要做到“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这么做是为了保证腹中胎儿的营养与安全。为让孩子出生以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怀孕期间,母亲要注意调控、理顺自己的情绪。人的情绪受其所见、所闻影响,所以母亲的情绪调控要从眼睛、耳朵做起,多看悦目的、正色的事物,多听和柔愉悦、平和中正的音声: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母亲对于外界的一切“音声滋味”,都要“以礼节之”,不可“邪视”,“妄听”,“妄吃”I6l。孩子出生之后,十岁之前,若是儿子,母亲品格上教之“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勤苦、节俭、宽厚”;经业方面教之书史、礼经、艺术等,包括择友、政事、军事等内容;若是女儿,除教之基本生存技能和家庭常务及如何为人妇、母外,也要教其经史诗书画及其他于日后为人妇、母所需的德性、才艺。可见,中国传统的早教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人生奠基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母教中可供后人借鉴的智慧因子与值得传承的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篇幅有限,择列以上,余不一一。中国传统母教观念非常先进,是我们漠视甚至抛弃了我们的传统。因为漠视和抛弃,我们失去了成长的根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此,笔者提议回归传统母教,从传统母教文化中吸收有利于当代母教文化发展的养分,以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有所裨益。回归母教传统,并非如某些众论所言:让女性回家,做全职妈妈,而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女性在观念上应有所转变,认识到“闺门万化之原””,“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母德在教”不是男权社会压抑女性的文化缰绳。观念转变了,才能在行为上作出改变。

(二)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估价,给予家庭教育

尤其是母教以应有的权重传统中国非常看重家庭教育,母亲自觉承担起“胎养子孙,以渐教化,以成其德,致其功业”的责任,奠立“家齐”之基,开启“治国”、“平天下”之门。汉代以来,尽管中央朝廷及各地方官府设立的官学(相当今日的学校教育)在中国人的受教史上作用不小,但家庭教育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孩子基本的教育格局及人格养成均在家庭之内,由母亲来承担主要的责任。随着西学的传人,现代学校陆续开办,家庭母教的功能逐渐减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全面兴办学校教育,教育的功能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则完全或绝大部分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及母教更加被边缘化,其功能几近被人淡忘。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日显綦重,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力度也在加大。但绝大多数父母的教育投入还是在学校教育上做文章,如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好的补习老师,让他(她)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培训班等。父母把孩子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对学校~些不合理的做法也全力支持与配合甚至迎合。由于父母赋予了学校与老师太大的权重,以致忽略了家庭及自身的责任。随着这种重学校、轻家庭的教育弊端日显,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是子女教育更为重要的场所,但这还未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必须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重新的估价,给家庭教育尤其给母教以应有的权重。这需要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一是学术界通过对家庭教育及母教问题不断的多方面的讨论,引起全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关注与思考,使得家庭教育与母教观念深入人心,扩大其影响力;二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就业及社会生活参与等方面要给母亲及育龄女性以政策上与行动上的支持;三是为人父母尤其是为人之母要认识到家庭远比学校更重要,再好的学校也比不过一个普通的家庭,再厉害的老师也不如一位平凡的母亲,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一辈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更是孩子灵魂造就者。作为母亲,当紧握教育之大权,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权完全交付给他人是一件不负责任和极其危险的事情。上述三方,若缺了任何一方的努力,则此路不通;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此路才通畅。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

母教綦重,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作为教育者的母亲若其教育素质低下,是没办法承担起教育的任务的,如部分城镇、村屯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母亲。母亲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得接受教育,但这个教育和一般的教育不同,必须是针对母亲的教育,即教其如何为母、如何教子的教育。提高母亲教育素养不仅是母亲(包括所有愿意为人母的女性)个人的责任,除了母亲自身的自觉受教,更需国家、社会的大力帮扶。总而言之,提高母亲素质,保证母教良好运行是社会、国家、家庭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我们国家和社会在提高母亲教育素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切实的工作。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递交大会发言,呼吁把对母亲的教育列入基本国策,并建议人大应该组织法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起草《母亲教育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几乎是同一时间,天津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母亲教育”工程。该工程以“弘扬母亲精神,提高妇女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宗旨,通过施教于母亲,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母亲素质的提高,影响家庭与社会,言传身教于未成年人,促其健康成长;通过母亲和未成年人的进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使更多的“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为未成年人营造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刚。此外,于2006年4月20日开始实施“百万母亲进学堂”活动计划,拟在5年内使天津市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母亲中的50%能够接受到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和学习[1”。天津市的“母亲教育”工程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提高母亲素质、呼吁社会关注母亲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之后,湖南长沙,浙江宁波、奉化、慈溪,湖北宜昌、襄樊,黑龙江五常,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山东烟台,天津,江苏常州,安徽铜陵等地先后启动“母亲素养工程”,通过成立母教协会、举办“母亲素质培训班”、开设母教课程和讲座、创办母亲教育网站等形式,对子女在18岁以下,处于婴幼儿期、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开展普及型教育培训活动。与此同时,其他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也主办了系列的母亲教育活动,如中央音乐学院于2008年发起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包括创建音乐教育培训中心,创建母亲音乐教育网等子工程,旨在通过提高母亲音乐素养,提升孩子的音乐修养,使孩子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游戏活动;形展探讨;效果分析

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是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辅、游戏为引的综合性教育方式。如此,才可以在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中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让他们主动思考,乐于遵守规则,让孩子可以在正确三观的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以及自觉性学习能力。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主动思考、提升交往能力等。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

孩子都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因此他们对外界的探究也会多数来源于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因此,教育模式必须以他们的生活为中心研究对象,策划并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各个项目与过程必须要和孩子生活有直接或则间接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情绪,引起他们的兴趣,才可以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会起到培养孩子情感、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作用。如此,孩子的人格才会得以健康全面的形成。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告诉式教育,就算在游戏教学活动上也不例外,限制了游戏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游戏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幼儿园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往能力,让孩子的情感更加丰沛,主体人格得到全面的打造。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更先进的教育模式,即探究式教育模式进行改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转变教育模式是因为人自呱呱坠地即婴儿时期开始,了解并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有一定的认知,都是通过探究的模式进行的,这其中也不乏告诉式模式的作用,但起主体作用的一定是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究。告诉式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只能渐渐磨灭孩子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反,探究式教育方式,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游戏活动教育方法,恰恰为孩子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效率。并且独立的探索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自理、自立等能力。

三、幼儿园活动教学的开展探讨

基于以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沟通性的教育比较与传统的认知性教育方式会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沟通性教育是双向的,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是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兴趣,更会让孩子学会表达,培养情感,而通过活动则可以有效实现师生间的沟通,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单

向性。

1.游戏活动的具体实施

凡是探究性游戏活动,都必须以告诉式为前提。以丢手绢这种传统游戏为例,首先,需要让孩子对这个的游戏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引起孩子对这个教育游戏活动的兴趣,即启发式互动。然后,给孩子们做示范,让他们对这个游戏如何玩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孩子试着进行体验,这个时候的孩子一定会有所思考,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如:“孩子们,丢手绢是为了找朋友,所以把手绢丢到你想和他做朋友的小朋友后面,这样通过做游戏,你们就会成为好朋友了。”这样孩子就会对朋友这种感情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会领悟到一点什么叫做友情。之后,教师要对游戏中的孩子们进行点拨、指点,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通过游戏学到东西,体会快乐,减少麻烦与不快乐的事情发生。对于做完游戏的孩子们一定要根据客观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大到整体,小到个人。因为这件事对于大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孩子是一件认真对待并为之努力的学习活动,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游戏和大人的观点都很重要。相反,就会造成沟通障碍,使这个游戏教育活动起到反作用。

2.游戏活动教学效果分析

在丢手绢这个游戏中,有指定性活动任务,那就是把手绢丢在小朋友的身后,并且找到好朋友;还有自主性游戏活动目的,那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做出努力并与对方成为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会体现每个小朋友的个性特征、交流方式等,这样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发展并持续提高。

幼儿园游戏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游戏本身,更要着重于设计指导孩子的方法。两者如果可以相得益彰,那这个设计就是可行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游戏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思考,更是让教育人员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在自由游戏中自我约束,以达到自立、自理、自律等优秀品格的养成;让孩子在沟通式教育活动中学会更好的表达感情;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传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9篇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关于孩子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问题有差异,家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原因之后,提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目的,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拓宽家庭教育方法等建议,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二、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下面通过中美家庭关于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案例,直观的感受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一位来自中国监狱的犯人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正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这时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一听,非常高兴的亲了一下我,并奖励给我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通过撒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拿着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们争先恐后都想要,但妈妈对我们说:“我只有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谁能把门口草坪修剪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从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不以父母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公共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有期限的,孩子成年后学会独立生活。中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父母根据自己的愿意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无期限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再到成家立业后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孩子。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方面有明显差别,直接导致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二)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统领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目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社会人”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更符合社会实际,家庭教育目的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具有单向性。具体表现在美国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等。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人才”具有光明的前途,拥有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家庭教育目的把家庭发展与孩子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中国父母替孩子安排好未来发展道路,从小到大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抹杀了孩子的天性。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三)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美国知识教育侧重社会生存和实践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探险、冒险精神,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生存能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升学、就业、交友等权利,在美国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视为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美国家庭认为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能力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知识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为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功利性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其次,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文化知识薄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选择特长(美术、音乐、体育等)进行培训,以期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后,中国父母注重孩子谦卑、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美国品格教育融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的特征,称为个性化品格教育。鲁斯活.基耐将成功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权利性、有效性、扩展到社区、渗透性、参与性、认识性、评价等七个方面。美国父母包容孩子的顽皮、奇思妙想等,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中,与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美国个性化品格教育最突出的是自信教育,不管孩子长相如何,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中国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包括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方面是指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讲礼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是指父母以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例如读初中要以考重点高中为目标,读高中要以考重点大学为目标,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能做影响学习的事情。

3.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指通过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减少使用不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核心素养下21世纪的技能教育,其中包括生活和工作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力。而中国的技能教育包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比中美家庭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差别在于美国父母会理性的与孩子谈论性教育的知识,美国一个家庭基金会调查显示,44.5%的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论过性教育的知识。相反中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及性教育,孩子也害羞听到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四)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方式内容决定方式,造成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提倡民主,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以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选择,孩子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因此导致父母过于放纵孩子,造成美国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中国家庭教育主要采取驯服、劝导等教育方式,突显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用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两种极端方式,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三、中美家庭教育对比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前提条件。美国历史较短且为移民国家,受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较少,美国公民更易接受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下产生的新思想。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悠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为深远,陈旧保守等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体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上从古至今中国家庭以培养顺从、听话的人才为主。

(二)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竞争激烈,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孩子的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

(三)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现实条件。美国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父母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另外美国对于职业认同感强,父母认为孩子当总统与当清洁工没有差别。而中国在历经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正逐渐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和稳定,养老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另外父母对于职业辨识度强,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单位工作与当清洁工差别大。

(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的价值取向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崇尚自由,发展个性。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家庭之外。中国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主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大于个人利益,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视孩子为自我价值的延续,以自我角度替孩子安排未来发展。

四、美国家庭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孩子的归属问题和服务期限问题,另一方面要摆脱封建因素的桎梏,具体来说首先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公共财产,不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积极吸取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转变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变“人才”教育为“社会人”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展示个性;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在中国社会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首先,家庭教育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丰富关于实践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其次,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最后,转变提及性教育为耻的观念,把孩子心理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四)拓宽家庭教育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