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智慧农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9 15:35:16

高效智慧农业

高效智慧农业第1篇

关键词:智慧农业;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农技推广

1智慧农业将成为解决耕地高效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智慧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当代的信息技术,包括更透彻的感知技术、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技术和更深入化的智能化技术,使得农业系统更加有效、智慧的运行[2]。农业的智能化通过监控和分析农田状况,可避免滥用肥料、农药,能够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智能系统科学分析当地天气状况、气候,能够进行科学准确的灾害预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的效率;通过对农产品产地进行智能标记,能够实现准确高效的农产品溯源,出现问题则针对食品源头及时进行调整;通过智能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将实现农业人才的远程培训,降低农业从业者的门槛,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发达国家智慧农业起步较早,已具备了技术成套、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等特点,形成了设施制造、环控调节、生产资材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能根据动植物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条件在现代化设施农业内实现四季恒定的环境自动控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日本也一直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可穿戴微型机器是日本重点研究方向,协助生产者进行采摘、包装等工作[3]。此外,作为欧盟内部最大农业生产国的法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个涵盖种植、渔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已经建设的十分完备[4]。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5]。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智慧农业正在走入我国广袤的乡镇。

2智慧农业在推广中遇到的难点分析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投入和生产管理,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要素投入,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有限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生产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绿色环保、有机生产,提高农作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系统整体最优,使传统农业逐步过渡到现代大农业。农业的智能化已然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就智慧农业的推广工作而言,仍存在大量难题。

2.1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接受程度大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

由于当今社会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除了公司化运营的企业农场外,目前在我国农用土地的劳动力组成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这部分劳动力在耕作过程中可能会更为依赖其自我多年养成的种植经验,对新兴事物可能存在抵触。因此,在智慧农业的推广过程中,极大可能会存在部分农民难以接受智慧农业等现代作业方式进行农业耕种的情况。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智慧化农业的学习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市场上针对普通农民的智慧农业系统极少,可能会对智慧农业推广造成较大的影响。

2.2智慧农业推广中所需成本高昂制约其发展

除了智慧农业的接受度问题,在农业智慧化过程中设备产生的高昂费用以及后期维护费用也是制约农民接受智慧农业的又一大要素。网络上销售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价格往往在200~300元不等,配齐成套设备,根据种植作物不同,每公顷设备成本大致在45000~160000元内,且由于设备的专业性高、使用地域较为偏远,导致农民个人难以实现自主维修、产品公司难以提供上门维护检修等服务。

2.3智慧农业本身技术目前仍存在发展瓶颈

目前,智慧农业技术上仍存在制约因素。从目前智慧农业的发展来看,其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度融合的网络技术设计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亟需解决,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不同,生长环节复杂多变,如何有效准确的监测并智能化控制均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目前,推进的项目大多为生长环境相对可控的,比如大棚蔬菜、食用菌种植等,但对其他的技术运用目前仍较为缺乏。

3针对智慧农业推广难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针对农民对智慧农业的接受度、设备成本以及后期维护问题、新型技术的学习成本3方面存在的难点,经过分析,得出以下解决方案。

3.1加快“智能农业+X”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推广队伍。智慧农业的推广,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农技推广人员在全国各地的实地宣传。保持推广队伍的专业性和积极性,需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待遇。一方面将新技术的学习成本进行降低,研发出操作更为简便可行的智慧农业系统。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操作都较为复杂,不适合大多数普通农民进行操作和学习,若要使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普及,需研发出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设计出更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在相关领域技术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各地可针对“省—市—县—镇—村”5个层次分别通过如讲座、网络课、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以及通过线下实地教学增强培训效果。

3.2降低设备成本及运行成本,加大政策支持

首先,需政府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相关项目的研发,并将实验室内的成果加快转向民用。企业还需健全生产体系、加强生产能力,进一步使设备的生产成本降低。农民对智能化农业最大的担忧是技术能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能力,因此,需要在各地建立智慧农业示范田,通过实地种植让农民看到效果,用实际行动证明智慧农业的可行性。其次,需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为智能设备生产商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相关科技项目创新。需要以一定的优惠政策为智慧农业的推广提供动力,在当地形成有益导向。

3.3技术先行,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

农业智慧化是网络技术、生产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结果,它不仅取决于技术开发的水平,而且取决于其被使用的能力。因此,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使用的投入。一是加大电子商务平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二是加大关于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环保技术、土壤研究及改良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等的研发和技术推广,保护已有优良品种,注重绿色健康环保生产。技术研发需高昂成本,为提升科技企业、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还需要政府的补贴扶持和政策引导以减轻相关主体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6]。

高效智慧农业第2篇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高效智慧农业第3篇

1 智慧农业的内涵

智慧农业目前没有标准的定义。下面列举一些学者和专家给出的他们自己对于智慧农业的理解。

在2009年的中国农村信息化年度峰会上,北京农信通公司董事长李愚对智慧农业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智慧农业是指通过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科技的综合应用,使农业生产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方向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周国民在《浅议智慧农业》一文认为智慧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感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合,更加智慧提高农业系统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有效降低能耗和环保的农业发展目标。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农业或者在农业中引入简单的信息化手段相比,智慧农业属于农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其内涵主要是通过智能化实施采集农业生产环境并对生产环境进行控制,对农业生产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并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信息化服务。通过智慧农业将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管理和规模经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智能化决策系统??用到到农业生产中,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提高到智慧农业生产阶段。

2 智慧农业物联网三层体系架构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智慧农业感知层

该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场景中各种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进行智能控制的信息的接收和执行。可以通过各种设备(主要是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设备)采集的农业现场的信息包括很多种。

(2)智慧农业传输层

传输层是智慧农业的神经中枢,该层的主要涉及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信息,通过物联网网络进行汇总,并将各种农业信息进行融合,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智慧农业信息平台网络。网络层包含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的网络、信息中心和数据处理中心等。

(3)智慧农业应用层

该层涉及的任务是将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信息进行分类和数据挖掘,为农业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并对农业生产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农业生产智能化和智慧化。

3 智能农业温室大棚设计

智慧农业系统将将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常见的设施就是智能农业温室大棚。

3.1 智慧农业温室大棚系统结构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大棚系统是将无线传感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电机设备、智能温室大棚管理系统以及用户终端设备等组合起来,远程采集温室内的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通过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可以对温室内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远程诊断,能人工或自动操作远程物联网智能设备、进行系统配置,实现远程适时便捷的控制功能。温室管理者也可根据采集的信息或处理分析后的数据,利用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如手机)终端进行远程操作,选择实现温室大棚的智能设备控制功能。

从系统组成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温室大棚涵盖了物联网技术所涉及的三层结构,即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层及智能应用层。

3.2 Zigbee网络

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参数如温度、温度、光照、PH值等需要对应的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以便系统的分析与处理。Zigbee网络是一种点对点网络,可应用于有线设备难以部署的区域,它不需要固定网络支持,具有快速展开,抗毁性强等特点,在农业农情监测上具有突出的优点。Zigbee定义了三种节点:Zigbee协调节点(Coordinator)、路由节点(Router)和终端节点(End Device)。

3.3 网络传输

温室大棚现场、服务器和终端设备之间主要依靠3G网络和Internet实现相互通信。我们可以把传感器网络、摄像(照相)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3G网关转发至运营商的3G网络,最终传输到位于Internet上服务器的智能大棚管理系统。

3G网关(Gateway)是通过3G网络接入互联网设备,是物联网温室大棚现场与互联网连接的枢纽。通过3G网关将3G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PLC电机控制设备等融合起来,将物联网系统中不同速率、不同类型的应用业务提供一个适合的网络传输平台。3G网关感知来自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信息),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设备的控制信息,从而实现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感知,对相应PLC电机设备的自动和手动控制。

4 软件设计模型

根据智慧农业生产需求以及软件设计方法,将该智慧农业系统软件设计划分为用户界面子层、业务逻辑子层、应用服务子层三层。用户界面子层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业务逻辑子层是系统的核心功能部分,应用服务子层是包含信息存储和网络通信模块等。

高效智慧农业第4篇

关键字:智慧农业;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S-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49-04

智慧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都力图从智慧农业理念出发,构建一种农业科技与人类健康相互关照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本文结合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探讨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路,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农业的兴起及特征

(一)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农业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产业之一。在原始社会,人们偶然发现掉在土地上的植物颗粒可以发芽,长成新植物。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人类终于获得关于植物耕种的季节、气候、水土、种子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形成原始农业。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原始农业发展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依靠简陋的手工工具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整个种植过程主要是靠自然恩赐,如靠下雨解决浇水问题,靠人和畜的粪便解决施肥问题,靠植物自身的抵抗力来抵抗病虫害,靠人的感觉来选择农作物的种子,等等。这个阶段的农业是很脆弱的,农作物产量很低,人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大面积饿死人。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的现代化带来农业的现代化。大面积的改良土壤,化肥的发明和应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大面积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然而,现代农业机械、单线的思维方式,在将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技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片面追求农产品的产量和商业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和人类自身安全需要的价值趋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的农药、化肥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美国科学家卡奈尔就说过:“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以前,食物虽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1]大量研究表明,现代疾病与人们的饮食有很大关系。大量农药、化肥用于农田,导致土壤品质的退化,化学成分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在我国,由于受当前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对农作物生长条件、土壤结构、害虫防治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分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药使用国,特别是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类食品,由于虫害多,超量施药,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日渐加重[2]。解决农药的过量使用、盲目乱用,合理控制农药对农产品的影响,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类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推动农业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就是智慧农业的阶段。智慧农业实质上是适应新信息技术革命、新型智能化革命和关注人类身体健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智慧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既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管理和科技方法,又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3]。

(二)智慧农业的主要特征

第一,农业思想认识的智慧化,主要指农业思考方式的转变。发展智慧农业必须坚持自然规律和人类价值诉求的有效结合,体现科学原则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超越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人们因过分追求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人类伦理关怀的价值倾向。智慧化的农业改变了过去机械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认识倾向,注重从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实现规律性和目的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物质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主要指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精细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业的精细化离不开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智慧农业通过农业生产的高度智能化,管理的科学化,控制的自动化,实现对农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农业整体发展的目标。

第三,农业发展环境的审美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外在形式的转变。创造愉悦审美的农业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优美愉悦的自然环境和健康舒适的人文环境为目标,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性化、自觉化的现实关怀。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遵循着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是破坏自然本身的内在平衡,而是使自然环境更美,让人类生活更舒心。

第四,农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对象的转变。智慧农业把农作物生产、自然环境与人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深入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最终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从整个系统来看,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作为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离不开它周围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不能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作为经济再生产,农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者参与其中,必须依靠社会生活中人的智力和体力才能持续,同时农业生产也必须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为人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舒适的环境,只有这样,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得以持续。所以农业是由农业生物、自然环境和人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体现了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五,农业产品质量的优质化,主要指农业发展内容的转变。智慧农业强调生产健康、安全、生态化的农业产品,还要保证土地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幸福。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要维持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优质化的农产品要求在农业生产源头上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强对健康环境、健康技术和健康食品的监督和管理,从而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从根本上维护人类生命安全。这体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的统一。

第六,农业发展资源的持续化,这是农业发展过程的转变。智慧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农业,它不仅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且不能损害后代和满足他们需要的那种能力,在保证土地肥力的同时,还要保护生态资源的总体平衡。智慧农业倡导多元化的农耕方式和种植方式,吸取传统有机农耕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土地有效的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的用地制度和生物养地的耕作经验,充分利用家畜和微生物等生物养分分解为土地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充分发挥沼泽和湿地净化功能。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统一。

二、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智慧农业在美国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成为早期智慧农业发展的萌芽。到了90年代,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农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到了21世纪,智慧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成为持续高效产业。智慧农业不仅是一场技术信息革命,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它利用现代智能技术,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的控制,从而达到更加智慧的目的。中国发展智慧农业起点比较晚,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应有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上,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现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智慧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没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与应用,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比较低,科学素养不高,农民受到的科学知识培训比较少,在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农民仍然停留在小农意识中,过分依赖农业生产经验,忽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智慧农业得以推广的前提,也是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生产在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农户无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更新市场信息,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业生产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智慧农业发展的水平。计算机是信息化推广和普及的重要载体,为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计算机的普及率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实现完全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机械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将突破50%,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依赖机械化为主的历史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业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面临困难。由于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化面临的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发展智慧农业的主要对策

智慧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农业发展理念、农业发展目标、农产品质量、农业技术信息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要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广西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中,可以总结出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向和相应对策。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智慧农业发展强调从过去单纯重视农业产品健康环保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根本关注。智慧农业关注的中心目标不仅保证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更重要强调农业发展首先要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把人从过去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真正地解放出来。未来农业生产从“自然式”的发展转变到“设施式”的农业发展,在农业专家的设计下,农场式的生产改造为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融为一体。这种环境下,农业生产不仅仅单纯是一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运动。智慧农业生产不再完全依靠化肥、农药等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而是考虑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减轻人类体力劳动强度,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智慧,创造高质、健康、高效的农业产品,从而使人们真正地享受到农业生产带来的成果。例如,广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多方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让农业示范园成为农业良种良法的展示平台,农民当起农业观光导游,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城里人的“自选超市”,实现了市民高高兴兴游乐、农民轻轻松松增收。其主要做法是:坚持以农促农,打造精品线路;突出绿色生态,树立旅游形象;创新主题活动,营造热烈氛围。现在,广西农业休闲游已经初步建立起绿色、生态、健康的旅游形象,各类节庆及主题活动的举办,使农业生态游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亮点纷呈。

(二)重视农业发展目标设计

智慧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整体上对农业发展进行设计和规划。从农业发展的目标方面,可以把未来农业分为两个阶段,以提供健康生态绿色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阶段。在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各地农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农业发展的模式也存在不同。在发展目标层面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可以先发展初级信息技术,建立初级智慧农业,鼓励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智慧农业示范区的模范和引领作用,寻求在点上突破,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发展。在政府层面,通过对农业政策的谋划、农业人才的培养等,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业发展格局。在实践层面,还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知识宣传、项目评估等方式和手段,及时把握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举办智慧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层次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来提高智慧农业建设的思想认识。广西积极实施智慧农业发展目标设计,提出“南北农业大合作”,把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举措。特别是2009年以来,开展南北农业合作活动,以“南北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主题,积极有效进行对接交流、招商引资、深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农业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强农业生产质量控制

智慧农业必须考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量化的手段实现对农作物质量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把握,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农产品的总量。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三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管队伍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加大农业信息技术支持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到来,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更新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重视对农业的测土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督管理技术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信息农业方面,广西于2002年全面启动信息农业建设,开启了信息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建设的新阶段。目前,已建成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等15个龙头网站,同时还建成了由20多个自治区级涉农专业网站、100多个市县农业信息网、700多个乡镇村信息站、6000多名农村信息员队伍构成的信息服务网络。“12316三农热线”已经覆盖全广西,农业信息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智慧农业必须充分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未来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应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能把握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青年科技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广西实施“千万农民大培训”活动,以此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百万农民科技口袋丛书赠书行动等项目,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农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民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智慧农业的发展;农民职业技能显著提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大批智慧农民的培养,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农业发展已从传统农业进入到现代农业,对自然环境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也在深化。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如何从更高的视角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思路,关系到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导向。我们必须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合理内核,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精神,依据当今人类普遍倡导的伦理价值,对未来农业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未来的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景,也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余永跃.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的研究[J].中州学刊,2008(11):71.

高效智慧农业第5篇

期以来,中国农业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靠天吃饭”。这既道出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说出了农民心中的无奈。

农业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中国的农业事关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安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中国农业正试图打破“靠天吃饭”的魔咒。

近日,由农业部与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在北京启动。

事实上,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已经在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开始实践,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中国加入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可以让中国农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也以更主动的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在中国的尝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农业的双重角色

在气候与农业的相互关系中,农业具有双重角色。

一方面,农业是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行业。2009年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公布的一份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2050年将发生全球规模的粮食减产以及物价高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的第5次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增温2℃或更高,会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很大,如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积极应对,那么将有很严重的后果。”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教授李秀香表示。

为什么气候的变化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看来,有三大因素。

“第一,农业是有生命的产业,无论种植、畜牧、养殖,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第二,农业生产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进入某一生产阶段之后就不能再从头开始;第三,农业生产系统整体上是开放的,并没有自我调控的机制。”

另一方面,农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农业各相关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2010年10月28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中,“气候智能型农业”第一次被提出。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气候智能型农业”的定义是:能够可持续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可以更高目标地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气候智慧型农业旨在走高产高效低排放的农业之路。

农业部科学教育司副司长、“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国家项目办主任王衍亮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指出,气候智慧型农业将探索如何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又做好农业的节能减排。

事实上,为了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学界曾提出过“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及“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

相比之下,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更为综合的概念。“气候智慧型农业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农业发展形态,是在以前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更高的标准、智能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李秀香说。

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李秀香认为,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更强调减排性、适应性和高效率。“首先是运用智能技术达到农业减排目的,减少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农业对气候的影响;其次是运用智能技术使农业适应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例如运用物联网、传感及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以及包括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在内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管理。此外,这个概念还强调了高效的农业政策。”

据悉,在中国粮食主产区试点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将通过引进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理念和技术,重点开展减排固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增加农田土壤碳储量,减少作物系统碳排放。

“以前的概念往往只侧重某一个方面,气候智慧型农业是对之前众多发展理念的融合、创新和超越,且更强调智能技术的运用。总的来看,如果智能化工业被称为工业4.0,那么气候智慧型农业就应该是农业4.0。”李秀香说。

国外探索与中国经验

虽然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一些应对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开始了探索之路。

以越南为例,其北部地区普遍种植玉米,气候变化致使当地的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在越南开展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引进了咖啡和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借此种方法保持水土。

“IPCC根据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三个环节。第一是论证,识别气候变化的风险,并且把它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第二要分析适应技术,选项识别、风险评估、评估权衡;第三是实施,实施以后再认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表示。

在实践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及部分欧洲国家,在农业的减排固碳方面已经颇有经验。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往往会采用轮耕、休耕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在农田的周围,还会保留农业湿地,同时,间隔耕种也是一种减碳防虫的好经验。”李秀香说。同时,国外也正在探索实施更为高效的农业政策。

“例如天气指数保险政策。”李秀香说,“即把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气候条件损害指数化,以客观的气象要素阀值,如温度、降水、光照和风速等,作为理赔依据。如果发生农业灾情,以往要查清损失后,再给予补偿。实际上,要查明损失十分困难,而天气指数保险则高效得多,譬如若水稻低于-5℃,损失就会发生,那么,天气预报(-5℃)就成了理赔依据,无须损失调查。”

李茂松认为,与国外的经验和探索相比,其实中国的农业文明早就阐释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就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二十四节气名称上就有适应气候变化特征的经验的总结。”

“我们中国有句话叫‘顺天时应地利’,其实这就是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含义,不要与自然规律作对,不要与自然为敌,而要趋利避害。”

发展瓶颈

2013年2月,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获得批准。

中国中部地区的两个产粮大县――河南省叶县和安徽省怀远县成为了该项目在中国的两个示范区。本项目利用世界环境基金的510万美元,项目县按1∶5配套,项目总资金为3143万美元。

据悉,项目从2015年年初正式实施,为期5年。目前,叶县和怀远县已经开展了项目的筹备工作,在地方农业部门的网站上,该项目的移民安置政策框架、环境保护实施规程以及病虫害管理计划文件已经公布。

今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叶县和怀远县两地进行了深入调研,了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在叶县和怀远县分别划定的5万亩项目区内,所涉的社会因素较为复杂,可能将面临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村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意识和环境意识不高等制约因素和潜在社会风险。

针对项目开展可能面临的障碍,报告提出了以开展培训、加强技术服务、采取激励措施、明确资源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十几条对策。

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对粮食安全、节能减排和气候适应“三赢”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项目在中国真正的生根发芽,还面临着切实的挑战。

“现在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农业智能技术人才短缺,技术推广和综合利用跟不上。”李秀香说,“另一方面,农村气象预报设施以及智能技术设备普遍较少,仅防灾减灾都难应付,若实现智能生产与管理则更难,这也正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桎梏。”

“一家一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状态,也对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推广有一定的束缚,不过现在土地确权之后,土地能够向大企业和大经营户集中,对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李秀香表示。

链接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气候智慧型项目

本项目由环球基金会(GEF)出资,中国农业部和世界银行组织实施,符合GEF的第5个操作计划的目标(即克服提高能效和节能方面的障碍),将通过推广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和农业土壤固碳增汇技术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效降低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投入,实现高效使用,进而实现农业N2O等温室气体减排。

项目包含的活动针对提高农业粮食作物生产减排和增加土壤固碳碳汇以及促进农业减排增汇技术的广泛应用。项目将与环球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资助的终端能效项目(EUEEP)以及中国政府正在推行的“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相得益彰。项目建议方在开展能力建设活动时将与EUEEP的相关活动协调。项目还将与参与农业节能增汇技术研究开发和农业节能减排技术政策设计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紧密协调。

该项目选择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确定安徽省怀远县和河南省叶县为项目区。安徽省怀远县为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项目村12个,初步确定水稻和小麦面积均为5万亩。河南省叶县为玉米―小麦生产模式,项目村28个,初步确定的玉米和小麦面积均为5万亩。

项目内容

1.技术示范与应用

2.政策应用与创新

3.知识管理

4.激励机制与能力建设

5.项目监测与评估体系

高效智慧农业第6篇

[关键词]智慧物流;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速度较快,规划建设数量较多,但是多数园区管理较为粗放,不少园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物流运作、运营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功能障碍及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园区难以真正发挥出巨大能量。面对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如何充分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科学优化园区功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智慧物流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

和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有智慧,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通过推理判断做出决策,从源头开始对商品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智慧物流的核心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设备技术,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各个环节通过运用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等功能,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物流园区是未来智慧物流的核心,同时也是智慧物流运行的中枢。智慧物流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未来智慧物流系统的运行,都必须依赖物流园区。同时,物流园区可以利用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园区中各种资源进行感知和监测,及时、正确地对园区的需求做出分析,继而迅速、灵活地响应和处理,使自身运行状态达到最优化,从而达到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

2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农产品物流活动所必需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务,既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也不能对入驻园区客户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更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服务效能较低。

智慧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物流的感知功能、规整功能、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决策功能、系统支持功能、自动修正功能和及时反馈功能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提供了可能。在智慧物流情境之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只有通过有效整合智慧物流的关键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智能控制,满足物流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形成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3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优化

3.1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作功能优化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在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特殊技术要求。传统农产品物流难以适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少、要求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特点,不能保持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高效、协调、安全和有序。

在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对处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状态中的农产品进行监控,不仅达到农产品透明、绿色、可信、高效、便捷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可实现对全过程的自动感知、智能处理和可信追溯。例如,流通是农产品物流的核心业务,因此成为智慧物流的重点环节。物流园区借助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对运输任务、调度配载、运输状态跟踪、运输统计信息反馈等进行管理,不仅有效提高运输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输时间及运输成本,而且做到实时安全监控。通过智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农产品特性对运输工具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监控和调整,以求达到产品最佳保存状态,降低流通损耗。农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与流通信息、加工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整合并记录在外包装上,并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上传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农产品的各类信息,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追踪与溯源,同时也方便了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

3.2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管理功能优化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简单的基础管理,难以涵盖对整个园区人、财、物的集成化管理,而且较少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同时,随着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园区中智能化系统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使得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变得日趋复杂和困难。

在智慧物流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建筑的同一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进行集成化、一体化管理,实现系统之间有效协同和信息共享。例如,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对园区各种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将包括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实时的车位信息等车辆所有信息进行汇集,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且完整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对园区车辆的统一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相关区域进行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园区进行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对园区进行安全状态监视、灾害控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从而保障园区安全运转。同时,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智慧园区平台提供政府政务服务、园区管理服务、诚信认证服务、民生服务和各类生产、 经营服务等各种智慧化服务,实现所拥有的可拓展业务配置管理功能。

3.3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功能优化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应用功能仅停留于信息。由于的信息缺乏有效审核、监管,平台作用发挥受到局限。

高效智慧农业第7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高效智慧农业第8篇

农、林、牧、渔4大基础农业项目均对智慧农业的发展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智慧农业在这4个方向上也各有针对性的发展,其发展潜力巨大[7]。被调研企业和个人对智慧农业大都有初步的了解,有95%的认为智慧化应用在包括流量自动控制水利灌溉、节省水资源、农田精准施肥设备、农用机械远程控制、农用机械工作情况监测等15项中非常有用,彰显了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潜力。

2发展对策

对比国内外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在智慧农业的发展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更多的是示范工程和项目,还缺少能够形成产业的应用项目。另外,在技术和标准方面,缺少统一的协议和标准。结合调研和国外智慧农业建设情况,对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提出4个方面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2.1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智慧农业政策

2.1.1政府规划制定,相关部门全员参与建设智慧农业建议加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宏观指导,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强化政府对智慧农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部门联动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财政局、城管局、经信委、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机站及其他区县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区划、规划、计划和农业合同“三划一同”的协同创新体系[8]。整合突出问题,减少重复投资。

2.1.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当前在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应用政策和影响2大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和长效规划,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建设工作。

2.1.3相关部门根据自身工作,制定分系统政策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依据市政府制定智慧城市中的建设宁波农业的政策,会同其他各个市属部门,根据智慧农业系统分工,制定分系统政策和方针。如农业局根据建设计划,针对智慧农业育种/育苗、农业病虫监控等方面内容,制定平台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分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经费等政策。

2.2推进农业信息建设,架构智慧农业系统根据智慧农业的内涵,智慧农业整体架构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终端交互和后台系统4大部分[9-10](图1)。搭建农业现场信息采集和控制平台。这个平台涉及农业生产现场中各种信息的采集,以及控制信息的接收和执行。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设备采集农业现场的各类信息,主要有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如温/湿度,水环境等。搭建广域通信平台。利用有线和无线技术,使智慧农业系统中各个模块、子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利用互联网“无所不达”的通达性,通过互联网和智慧农业应用进行交互,通过有线和无线技术获取实时信息。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这部分相当于整个智慧农业系统的“大脑”,主要负责整个系统数据的处理,规则的制定,以及整个系统的管理等。该云平台包含的模块很多,不同的应用对模块功能有不同的需求。积极推广便捷终端。用户终端及显示部分是用户与智慧农业业务之间的接口,是用户对智慧农业的实际应用。目前用户访问的硬件设备有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软件主要有基于浏览器访问和基于客户端访问2种。

2.3扶植智慧农业推广,发展产业链式策略尽管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已成为宁波市乃至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技术应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智慧农业仍然面临众多的挑战,主要来自网络、终端、应用以及产业链的各方面。如运营商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各行业以及国家标准的缺乏、对行业的理解能力不深、业务应用简单易用需求和产品的可靠性与实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扶植智慧农业宣传和推广力度,建议从产品策略、技术策略、平台策略和示范建设这4个方面形成链式的产业策略来建设智慧农业。

2.4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智慧技术体系从我国农业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土、气正在被全面感知,以3G、IPv6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农业信息感知以无缝、迅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以云计算和云服务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使得各类农业信息处理更加智慧化[11]。宁波市应在全国农业智慧化的萌芽时期集中力量加强攻关,突破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支持研发符合农业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适合恶劣环境的智慧农业专用传感器,解决智慧农业组织网络和农业智慧化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同时要建立符合宁波甚至全国农业智慧化的技术体系,为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4.1搭建智慧网络架构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农业物联网可分成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让物品对话的先决条件,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身份标识、情景信息、音频、视频等数据,实现“物”的识别。传输层具有完成大范围的信息传输与广泛互联的功能,使得物品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处理层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本体、模式识别,预测等智能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应用层是农业智慧化网络体系中的最高层,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搭建不同的操作平台,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2.4.2建立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体系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对象个体识别、农业空间信息、动植物生理信息感知等内容。

2.4.3建立农业信息传输技术体系农业信息传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中短距离信息传输,信息采集后长距离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后信息传播等部分,大多数的传感网应用仅仅是独立的应用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和交互。所以必须实现融合,打破这种孤立的形态,形成新一代智慧网。信息网应能提供如下管理能力:网络管理、业务管理、移动性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性管理、位置服务、认证鉴定、计费能力等[11]。

2.4.4建立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体系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农业和智慧农业的需求,随着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各种信息技术的组合与集成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立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体系也成为可能。农业信息处理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层、支撑层和应用服务层。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

高效智慧农业第9篇

土得掉渣的农业如何变得高大上?

一个场景可以说明:在智能化蔬菜大棚里,张大婶通过手机可以随时查看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湿度以及Ph值。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手机会自动提醒,点击手机屏幕,灌溉探头就能喷出细密的水帘。从早到晚,大棚有什么动静,通过手机也尽在掌握之中。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感觉和经验种菜的做法,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感知”和智能操作。

具体而言,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在农业产业园中构建了“大棚管家”智慧农业系统:借助安装在大棚中的无线传感器,采集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各种影响蔬菜生长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送到服务管理平台上,智能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发送到农户的手中。

农户通过“大棚管家”,可以随时在电脑或手机上监测大棚情况,并远程操控大棚自动卷帘、自动喷灌,使农作物始终处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之中。“大棚管家”让种菜更精准,蔬菜大棚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全都变成了数据,自动分析,自动处理。

对于蔬菜病虫害风险,以往需要农户将样本带到专家面前进行诊断,很容易错失防治的最佳时机。而“大棚管家”则可以远程“看病”:通过摄像头对样本进行拍照,然后将照片传送到农业物联网平台,之后农户便会在手机上收到病情诊断,并获得具体的防治建议。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寿光蔬菜大棚实现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生产运营,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可视化管理和自动化操控,农户对蔬菜大棚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降低了大棚管理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4.0进行时

智慧城市被看作物联网技术革命下城市生活和运行的更优状态,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同样,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深度激发农业活力,实现农业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从发展规律上看,智慧农业是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农业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0和2.0阶段分别是手工和机械阶段,在2.0阶段,虽然用上了机械化生产手段,但不并代表种植的品种、产量的高效以及各种资源的利用到位。而农业进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介入并掌握包括土壤、环境、气候在内的数据信息,更加智能化地管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真正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美国有70%的农场使用物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有很大部分农场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

日本人均耕地不到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因此,社会各界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共同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重新定义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痛点:

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具体而言,智慧农业将从三个方向实现目标:

1.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

2.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由此可见,随着智慧农业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深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和弊端将面临终结。

新物种在哪里

智慧农业前景十分广阔,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达到4 000亿元,2015年达到6 000亿元,并将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那么,在当前及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有哪些黑科技和新物种,会成为被追捧的热门级应用?

植保无人机

国内大部分农民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农药,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相比之下,用无人机进行喷雾施药,作业面积大、效率高,每亩施药所用时间仅1分钟。无人机还可以实现农药自动定量、精准控制、低量喷洒,大幅减少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目前,已有包括大疆在内的上百家无人机厂商拥入植保市场,形成生产、销售、租赁、作业一条龙。

农业机器人

农业机器人是一种由程序软件控制,可以适应各种作业,具备检测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无人自动操作机械。相比人工,农业机器人作业时间更长,效率更高,而且是精密劳作,能够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高产量的需求。

比如,上海点甜机器人智慧农场,既有会洒水施肥的机器人,也有会除草的机器人,还有会耕地的机器人。农民只要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让这些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同时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

VR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VR技术演示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土地中残留农药迁移的模拟等。除了可应用于生产外,VR还具有农业实验、教育、观光、营销等功能。

最近,深圳某农业众筹平台就采用“VR+直播”的方式,将湛江农户养殖沙虫的情形生动展现在投资市民面前。人们在现场用VR眼镜了解了沙虫的生长过程,并用手机观看直播视频。通过直观了解,迅速完成了20余万元沙虫生态农产品的认筹。

气象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