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9 15:35:15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1篇

民营是一个非国有国营的概念,即凡是非国有国营的都可以称为民营。民营不等于私营,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该条例在界定了私营企业的概念后,同时描述了私营企业的特征,这包括:(1)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2)企业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有八人以上的雇工。(3)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私营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来源:文章屋网 )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2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73-04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显示出制度环境的变革和相应政策的演进。我国第一代企业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企业家的努力使我国的轻工业在1979~1984年间实现了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以乡镇企业组织模式为主要特征,“个体户”这种组织模式开始出现,并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主线。在2004年宪法修正以及私营企业暂行规定出台以后,我国私营企业的界定及其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系列改革制度的出台,我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企业及其生产活动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知识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及改善竞争环境,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而言,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企业政策是健全地区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乃至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国有经济占区域经济的比重往往与地区专业化、行政垄断等直接相关,并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路径依赖甚至不确定影响。因此,本文将视角集中于民营企业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探讨欠发达地区如何制定和实施私营企业政策,以提高地方市场活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私营企业无论从数量和产值还是从就业贡献率上,都始终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事实上,众多文献研究表明,以私营企业数量为主要指标描述的私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如,徐曼等(2009)在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中,运用省域私营企业数量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将推动地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造成省域之间私营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区域间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因素形成的“硬环境”差异。地理区位的天然差异使得沿海地区在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是资源保佑还是资源诅咒,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区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会形成该地区发展的独特路径,从而影响该地区私营企业的规模及发展状况。在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水平较好的地区意味着具有更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能够为投资者节约来自地区内和区域间的交易成本。这种成本优势是促进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区域间存在制度等因素形成的经营“软环境”差异。一个企业要想立足、发展并创造更多的财富,仅仅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和基础设施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区域具备良好的有利于经营的制度环境。而这种经营环境意味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提供的服务应当是适当且有效率的,包括简化新企业开展活动的审批程序、对产权进行充分保护、扩张企业融资渠道等诸多方面。此外,透明有效的法律体制、行政体制和税收体系也是政府创造更轻松、更有成效的经营环境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世界银行的《2008年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将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差异归结为四项指标:开展新企业活动的难易程度、产权登记制度的水平、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以及合同执行的情况。林汉川等将企业的经营环境与政府服务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将经营环境具体划分为法制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源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能够充分激励私营企业家开展企业活动、为私营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经营环境的政策措施,通过私营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二、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开放程度过低使得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无法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自身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所以技术的外部引进是其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学者们公认的能够带来知识溢出效应,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针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选择性的对外开放政策。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以工业组织理论为视角的研究也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商品和要素市场竞争秩序的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FDI是技术转移的有效渠道,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然而,一方面,受制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硬环境”的约束,欠发达地区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普遍未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营造适宜外商投资的包括法律、政策等在内的优良的“软环境”,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无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及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区域私营企业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税收待遇上的差别待遇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

我国1994年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被认为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变革。财政分权意味着地方政府能够在利润或税收收入构成的边际收入中分配到可观的部分。大多数针对财政分权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制促进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财政分权制带来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集中地体现为税收竞争。同时,作为选择性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内容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也成为吸引FDI的主要杠杆。在欠发达地区,各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客观上起到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但盲目的地方政府竞争所形成的内外资企业“双轨制”的税制却广受诟病。2006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改革后,这种“双轨制”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扭转,但是这种差别待遇仍然存在。此外,欠发达地区的私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同样在税收问题上面临差别待遇问题,而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税费的各种收费中。

(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私营企业谋求规模化发展的最佳选择并不是密集型的劳动力投入,而是技术创新。从长远来看,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相比传统要素,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人类技术进步、智力成果保护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对知识产品的保护程度及实施机制直接关系到新技术、新发明的研发激励问题,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研发决策和研发规模。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基本完善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并不顺畅。一方面,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仍然掌握着大多数的知识产权,给私营企业的技术引进设置了障碍。当私营企业获得技术专利时,国有企业也会通过一些途径而“强势”占有,从而影响私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当出现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也会存在差别待遇。尤其欠发达地区经济往往受当地国有企业影响很大,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实践更容易倾向于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四)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与私营企业发展脱钩,使私营企业面临人才困境

教育资源的充裕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也是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容易受到就业的引导,而更倾向于地区内国有企业的岗位需求。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地区经济往往与国有企业深度融合,从而影响当地教育资源长时期围绕国有企业的需要而进行配置,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然而,这种稳定的教育结构并不适应私营企业的发展。因为私营企业往往较为灵活,能够抓住市场的新兴行业。此外,大量私营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从而要求人力资源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可即使各类学校能够适时设立新的专业,但由于其自身吸引教学人才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也必然导致其新型人才供给不足,从而影响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

三、推动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哈特(Hart,2003)认为,企业政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从不同的政府层次来讲,既包括地方政策也包括国家政策;从经济活动的类型来讲,既包括低技术经济活动,也包括高科技经济活动;从内容来讲,包括从各种管制政策到各种扶植政策等更为广泛的内容。由于私营企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整体区域经济政策的框架下,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有利政策,从而刺发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吸引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的“软环境”

欠发达地区应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吸引外部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会客观上激励本地区的技术研发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由于欠发达地区往往欠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硬环境”,因此,欠发达地区应当在紧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建设,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私营企业发展营造适宜的“软环境”。这些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有利的融资政策。欠发达地区应将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作为企业政策的核心,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包括对企业投资及发展活动进行补贴。二是更加简洁透明的工商行政制度。工商行政机关在企业注册登记以及企业成立后的各种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均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而更简洁的注册程序、更透明的行政执法制度将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信息服务政策。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各种咨询、培训机构,以提升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针对私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私营企业,欠发达地区应实施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保证政策的落实。经历了我国转型初期较为盲目的、有选择的企业税收双轨制之后,特别是2008年正式施行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之后,区域之间、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实际税收负担在逐渐拉近,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得税对于各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的成本效应要小于产业集群效应。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为了激励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应针对私营企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兼顾内外资企业、国有和私营企业的公平问题,并努力提高区域生产集聚或地区专业化程度。尽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已意识到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并且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这些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很难落实。而一些国有企业却基于其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联系,享受着这些优惠政策。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除了制定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建立—套系统的政策监督机制,从而保证政策的落实,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着力提升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欠发达地区应着力制定鼓励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保护私营企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本身能够投入的生产要素有限,因此,更需要通过私营企业积极、灵活的知识产权创新,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一是对私营企业知识产权提供更完善的保护措施。在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逐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具体落实相关权利,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优势侵犯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二是制定针对私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扶持政策。如,对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私营企业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对技术型私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3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4篇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膨胀、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十个特点:

第一是发展速度较快。98年以来,我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以年均4.5%和25.7%左右的速度增长。2002年与1998年相比,私营企业增加了1.9万户、18.5万人,分别翻了1番、增长了87.9%。到今年6月底,个体工商户已达20万户,私营企业达4.5万户。

第二是规模实力逐步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8年的13%提高到2002年的26.3%,总量达399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则从98年的63万元提高到目前的91万元,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374.46亿元,增长了1.4倍。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规模私营企业达1528户,其中千万元以上的517户,过亿元的5户。私营企业集团从无到有,达77户,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私营企业已超过40户,免冠行政区划名称的私营企业集团2户。

第三是效益、贡献提高。200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销售总额6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11.6倍、6.4倍和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占全市总量的52.98%。五年来,个私经济税收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共完成64多亿元,其中2002年完成20.87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两成。在就业方面功不可没。1997年以来,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民营经济成为实施“再就业工程”重要渠道。

第四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2:87,私营企业为1:43:56,与98年相比,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则呈现出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部分私营企业在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技术、精细化工、医药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等行业和领域也都有私营企业涉足。私营投资公司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9户,私营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猛。

第五是品牌意识逐步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和企业,带动了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形象的提高。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经拥有5件省著名商标和36件青岛市著名商标,有15种产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大大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私营企业“守信用、重合同”单位已达289户,占全市“守重企业”总数的26%。

第六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科技型私营企业已达1162户,比1997年的512户翻了一番。私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明显提高。

第七是外向型经济有一定发展。1998年至2002年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294家,占全市获权企业总数的30%。2002年私营企业(不含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外贸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用外资4.85亿美元。

第八是园区等载体经济渐成气候。全市已建民营经济园区100余处,入园私营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的近四成。市场总数达915处,专业村390个,专业镇16个。其中,欧美、红领等10个私营企业园区初见雏形,吸引大批个私业户向园区、市场和小城镇集中,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第九是地域之间发展各有特色。从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数据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五市及城阳区占当地个私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而私营企业仅占总量的四成左右,显示出私营企业向市区集中的特点。其中市南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居榜首。从生产制造业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来看,即墨、平度、胶南、胶州、城阳、莱西分别占到76.38%、70.85 %、61.86%、58.41%、54.33%和47.13%,生产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市区则以贸易、餐饮、房地产业为主。显示出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

第十是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策体系,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扶持引导,强化监督管理,保证了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到去年年底,先后有9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240余人被选为县级以上政协委员,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已有90%左右建立了党组织。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纵向比,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还是企业规模、科技含量、外向度,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权重偏低。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低于全省29%的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的比重均在50%以上,温州甚至达到90%;即使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外向度非常高的深圳市,民营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40%。民营经济总量偏小,强势民营企业过少,是造成我们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先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讲,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实现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可能落空。

二是规模实力偏弱。我市民营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缺乏主业突出、发展后劲足、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我市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不及广州市的1/2,甚至达不到全国102万元的平均水平,显示出平均规模实力不强。从单体来看,广州市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私企有16587户,是我市的2倍多。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40余家,过十亿的仅1户,广州、温州等市均有一批过五十亿甚至过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就难以产生。温州民营企业拥有4件驰名商标,我市现有的6件驰名商标中没有1件是民营企业;西安、成都、宁波等市均有民营企业上市,我市民营企业上市一直未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外向度不够。2002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出口3.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7%,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8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经济成分的增长,显示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基数太小,远远没有形成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力拉动。而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以上,宁波市去年甚至达到了5倍。去年全市私营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量4.7%,而同期全省为16%,浙江省出口的70%以上由民企创造,温州更是高达95%。

四是企业档次较低,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集中在技术简单、投资不大、易于模仿、便于进入的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小商品等有限几个传统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冲击能力较差。而江浙一带在IT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物流等领域均打破限制,允许鼓励民资大规模进入。据了解,目前民间资本已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一半,全上海整个高速公路网投资中,七成左右直接来自民间资本。

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一是政策不平等的问题。不少企业反映与公有制经济甚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不平等,有关优惠政策不能同等的施加于民营经济。二是政策滞后的问题。我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7”条和“23”条等政策出台于98年和99年,随着形势发展和上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有些内容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仍有不少单位行动迟缓,部门之间撞车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慢、拖、扣”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不但挫伤了民企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三)“三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于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的企业认为是三乱,成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第一,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余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项目;少数区市收费种类多达70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第二,收费负担重,甚至费重于税。第三,收费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公开。

(四)“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积累,在吸收外来资金中,大部分靠民间借款,这种半明半暗的借贷关系缺乏法律保护,引起了相当数量的民事纠纷。二是银企对接差距大。商业银行多考虑资金的安全,对民营经济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结果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服务。三是“两证”难办,抵押难成。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不少区域因为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五)人才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38%的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仅排在资金问题之后。企业反映,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主要是提供一般性的、初级的或通用型人才,有自己专门市场定位或网络专门人才的中介机构比较少,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没有形成。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废除或修订体现所有制差别和不适应民营经济特点的政策,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进出口配额和出口退税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深化政府“五项工程”,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对各部门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减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实行审批项目时间限制制;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严肃查处执法不公,贪赃枉法的事件。

(二)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和外向型企业培育

认真抓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对全市现有和规划筹建的各类民营经济园区建立台帐,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强化分类指导。在继续完善青岛私营(民营)工业园等市级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和促进市内四区异地设置的经济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促进市内四区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质量规模的提升。要认真培育欧美、红领、巴龙、金王、德意利等重点私营企业园区,通过企业园区发展带动上游、下游产品,关联配套产业,推动企业作大、作强。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营经济园区功能,认真兑现招商引资时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强化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依托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育外向型私营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帮助私营企业申办外贸经营权的服务力度,指导帮助其尽快创造条件获权。要抓好民营外贸企业队伍、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外贸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各区、市要引导私营企业与外商开展合资合作,通过吸引国外投资带动私营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和出口总量的扩大。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私营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三)加大服务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1、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建议借鉴深圳、广州的作法,以资金支持为突破口实现民营企业数量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引导。引导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定位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层面上,提高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的比重,对规模大、后劲足、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给予倾斜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为民营企业办理“两证”时,应事实求是区别不同情况,设身处地为民营企业着想,给予优惠,率先办理。要指导帮扶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做好上市培训,加强协作配合。二是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最大化。以信用创建为载体,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整合税务、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业务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立“红、黑、灰名单”,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示,弘扬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要充分发挥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功能,密切银企联系和借贷对接。三是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组建的各级贷款担保机构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公司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做,进一步简化手续,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要积极促成按照互利互助原则、由私营企业自愿入股组成的民间互助型联保机构或担保机构。

2、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私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一是知识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在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管理水平。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三是经营水平。尤其是骨干企业,应当关注其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劝阻,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地论证,项目一旦上马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扶持,确保项目成功。

3、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民营企业园区建设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帮助其建立党工团组织,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起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国退民进改革。

建议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提高企业改制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政企对接,收集和汇总改制项目等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向民营企业和社会发布,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推进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发展。大胆放开投资领域的限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或者有投资能力的个人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支持民营经济投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和重新规范工作。凡是改制为自然人控股的国有、集体等企业,要纳入民营经济的登记范围,档案、注册号、数据库按民营经济管理;此前已经改制为自然人控股但仍以国有、集体企业名义存续的,要集中时间进行重新规范,工商、税务、海关、外贸、统计等部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围。

(五)加大典型骨干企业扶持力度。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5篇

一、内蒙古民营经济取得的业绩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民营经济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呈较快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由394万户发展到5555万户,增长了41%;私营企业由6680户发展到351万户,增长了426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由735万人增加到15973万人,增长了117倍。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由509亿元增加到47022亿元,增长了823倍。2003年,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1户,500――1000万元的有475户,100――500万元的有2883户。上述指标中,如果把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统计进来,整个民营经济总量将更大。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经济由过去主要从事零售、餐饮、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向农牧业开发、生态治理、信息通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在一、二、三产业分布比是1∶264∶2608,私营企业户数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是1∶839∶2019,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的60户重点企业名单中,民营企业占27%左右。由于民营经济的兴旺发达而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2003年,全区351万户私营企业中独资企业有6780户,占193%;合伙企业1581户,占45%;有限责任公司26708户,占762%;股份有限公司45户,占01%。私营企业集团有8户。由此可见,自然人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比较大,是我区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民营科技企业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自治区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530多户,资产总额近80亿元,全年实现利润3亿多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培育了蒙牛、鹿王、草原兴发、奈伦和发稀土、等一大批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截止2003年底,全区有300多家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有些企业还成立了科研开发机构,从事稀土开发、生物科技、绿色食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等研发,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

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中壮大了经济实力。几年来,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了近6000户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共注入资金21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180多亿元。2003年,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中小企业11户,盘活资产5650万元,安排国有企业职工1252人。据自治区工商联调查,有92%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有168%的私营企业有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愿望。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加快,已有50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

民营经济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获得了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各级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区外资金260多亿元。其中,自治区工商联参与主办的“呼和浩特・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民营企业热点项目洽谈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其中正式协议17个,金额21045亿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大了就业和再就业领域。2003年,全区城镇有求职要求的劳动者有445万人,全年实现就业新增人数22万人。据资料分析,民营经济新增就业人数占60%左右。民营经济中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就有95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43%。近几年来,“金三角”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在解决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善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区的民营经济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有65%左右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民营经济领域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渠道。

推动了经济增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3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占25%以上。12个盟市中有10个盟市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GDP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和阿拉善盟。海拉尔区、阿左旗、乌审旗、察右前旗、商都县、额济纳旗、额尔古纳市等旗县民营经济GDP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在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已处于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增加了财政收入。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576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18877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1%,占税收收入的145%。广义的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23%以上,占税收收入的31%左右。2003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兴安盟、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有70%以上的旗县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0%。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乌审旗、商都县、科左中旗等地,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还有一些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拉动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794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689%。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投资重点集中在工业、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投资到位33亿美元,增长447%。

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9亿元,增长12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3%。广义的民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

扩大了出口。200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14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59%,其中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民营经济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600多户,全年进出口额达到1125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489%,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6%,其中私营企业出口总额23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1%,高出全区出口增幅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209亿美元,其中出口149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

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蒙牛、奈伦、草原兴发、赛飞亚、红武、伊盛、富广、索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带动了近35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2003年,全区共有317名私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全年实施光彩事业项目305个,其中建成171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4244亿元,已落实到位资金5559亿元。私营企业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511人。

(三)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民营企业家走上政治舞台,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据统计,截止2003年,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国、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720多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各级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民营企业家关心政治和经济发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民营企业家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表彰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区共有260多个民营企业和3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他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二、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量不大。2002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少982万、1005万、9198万户;民营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32%、浙江的137%、江苏的12%,注册资本相当于广东的81%、浙江的163%、江苏的134%。我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331户,不足浙江、江苏的1/10和1/14。浙江、江苏两省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自省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7%和47%,分别为我区的19倍和188倍;上缴的税金分别是我区的71倍和7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企业数量、资本规模,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

水平较低。2003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5∶231。传统的商业、饮食业较多,一般服务业比重过大,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较少。二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具有我区资源优势的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较少。2002年,我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514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6%。而浙江、江苏的科技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分别是我区的87倍、73倍和39倍、15倍。民营企业中知名企业、名牌商标比较少,除蒙牛、草原兴发、小肥羊等企业在全国比较有名外,其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软环境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区各地客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市因地理优势、基础雄厚、资源富集等特点,这几年经济发展强劲,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在“金三角”地带成长了诸如蒙牛、鹿王、小肥羊等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思想观念等因素,民营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然不如地处“金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作用更大一些。

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持,导致企业产品雷同化且竞争力不强。家族式管理色彩较浓,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和规模时,妨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制度管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提拔。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和诚信守法,政策法律观念淡薄,雇工无合同、劳动无保障,拖欠员工工资,有的甚至搞不正当竞争,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纵观近几年各地制定的优惠政策,多数是按所有制和企业规模设计的,对国有企业优惠多,对民营企业优惠少;对大企业照顾得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得少。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信贷、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民营经济不能与国有经济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过多。在80多种的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限制民间进入,保险业和金融业禁止私人经营。党委和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部门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央和地方“双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条块分治的状况,往往“块”扭不过“条”,导致一些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产生碰撞和摩擦,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很大困难。

管理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抓落实少,重管理、轻服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民营经济发展监管服务不力,有的以罚代管,监管工作不能日常化、规范化,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约。

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自筹资金,滚雪球式地发展起来的,家底不厚,生产经营只能维持现状。70%以上的私营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从银行能贷到款的私营企业不到30%。由于资金难筹措,影响了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工商联、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能转变,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逐步地让渡给工商联、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但是,我区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还不发育,不仅数量少,而且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加快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旗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解放思想,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狭隘思想观念,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解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形成“百舸争流”和“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民营经济要做到4个不限、4个优先,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优先审批、优先发照,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以及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民营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项目申报、技改贴息、信贷担保、出口退税、土地征用、用水用电、人才引进、子女入托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已经具备实力和规模的外向型企业,鼓励其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争创名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扶贫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民营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融资上市、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展览展销和参观考察等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四)要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等问题

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发展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银行应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可以运用贷款保险、多渠道筹集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6篇

一、__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积极评价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系统阐述了非公制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生产力的力量来评价,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样,党和国家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理论条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不待我,不进则退。

近年来,区委、区府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重工活贸、强农兴旅、城乡并举、富民兴区”的发展总思路,__区个体、私营经济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从企业数量上讲,__区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部企业中已占具了绝对多数。就其性质而言,__区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主体,是普通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小康的基本形式;私营经济中的股份制经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具有资本社会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区私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之,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本经济”,已成为千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因此,大力鼓励和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目标,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影响因素,探讨加速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我区经济腾飞,具有巨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二、__区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

1、数量多,规模小

据调查,截止20__年底,我区缴纳国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计4885户,占全区纳税总户数的83.23。其中个体工商户4626户,占纳税总户数的78.82,私营企业259户,占纳税总户数的4.41。虽然数量占具了绝对多数,但由于其中个体工商户又占大多数,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整个个体、私营经济的总量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得不高。以20__年“两税”收入为例,江阳区全年“两税”收入为9155万元,个体“两税”收入为766万元占8.37,私营企业“两税”收入为942万元占10.29,个体、私营企业加起来还不到“两税”收入的20。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一般都占整个收入总量的30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50,差距十分明显。被调查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普遍存在创建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只有少部分注册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机能发展壮大,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都由于先天不足,淘汰更新率高。

2、区域分布集中

__区由于地域较广,所属十几个乡镇街道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总的说来市区(中心半岛)发展好,乡镇差;离市区近的乡镇发展好,较远的发展差。而在两次调增增值税起征点后,有的乡镇个体集贸税收就几乎没有了。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来看,其中区本级的有140户占54.05,蓝田(包括茜草、邻玉两镇)有86户占33.21,其余的十几个乡镇总共才有33户仅占12.74。

3、产业结构较单一

__经济历来主要有三大支柱:白酒、化工、机械制造。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植性,__区个体、私营经济主要由传统产业衍生而来,其企业主要由关键企业带动而产生。加上__区位处城区,流通业发达,商贸企业也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柱。以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为例,其中制造业160户占61.78,批发零售业72户占27.8,水、电、煤等资源企业3户占1.16,农林牧渔业4户占1.54,其他行业20户占7.72。制造、商贸企业占具了私营企业的近90。至20__年底,在4626户个体户中,批发零售业3470户占75.01,制造业875户占18.92,商贸、制造业更是占具了近95。总体而言,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高度集中。

4、资本来源渠道单一

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就是经营方式灵活,注重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确保对企业的控制

权和对利润的最大占有,因此大部分私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都不愿与他人联营或向他人借贷。再加上现在银行对私营企业和个人贷款条件的种种制约,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困难,造成其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看,私营独资企业有205家占79.15,私营合伙企业13家占5.0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1家占15.83。其资本来源渠道绝大多数是利用自有资金,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

“十五”期间我区私营经济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低,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仍不够大。20__年私营企业纳税共371万元,到20__年就达943万元,五年纳税共增长254.18,年均增长达50.84。但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两次提高个体税收的起征点,使纳税个体户锐减近70,说明我区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较小),个体经济所贡献的财力比重略有降低。20__年个体纳税达1696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495万元),到20__年为1660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894万元)。

三、__区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私营企业大部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有限责任公司仅占六分之一,没有一家股份制企业,大部分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合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清楚,家族式管理普遍,家长式作风盛行,决策缺乏科学化。虽然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企业并不等于必须实行家长式管理。但由于创业者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管理者,企业规模较小的优秀管理者并不一定能管好大型企业。因此,个体、私企要发展壮大必须从制度入手进行分清产权和责任,从管理入手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市场等基础性管理。

2、融资困难。

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当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难就成为私企融资的最直接的体现。二是民间资金缺少规范的融通渠道,而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也让很多私企望而却步。三是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四是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五是部分个体、私企缺乏诚信,加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其“惜贷”的现象。

3、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由于我区多是规模小、档次低的中小私营企业,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只能走仿制的路子,或生产低档产品,形不成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我区酒类企业十分明显,由于有“泸州老窖”这一大品牌,许多小酒厂都靠生产其下游低端产品“过日子”或摸仿老窖打“球”,而一旦老窖打个“喷嚏”,许多企业就得倒闭。

4、政府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政府职能上还需进一步转变,从体制上改变监管过多服务过少的现象。政府部门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撑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还存在歧视性政策。在行业准人方面还存在对个体私企的诸多限制,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二是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个体、私企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口径不一。三是部分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特别是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诸多不合理收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一些执法部门的基层站所,有名目繁多的收费或花样很多的摊派,不断翻新,什么换证费、检查费、报刊费、管理费、伸缩性很大的罚款以及各种“为难”行为等等,企业难以正常经营。

5、人才匮乏。

一是投资经营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受投资经营者素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我区私营独资企业占多数的情况下,投资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对所从事行业的熟悉程度等都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好坏。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都不高,虽然大多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大多都是对我区传统产业的重复投资,对新兴产业、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涉及不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选人用人,但个人为了发展更要选择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加上地处西南内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那些能“画龙点睛”的关键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所应采取的对策

1、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__区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__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缴纳国税收入共计1709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17。二是对繁荣市场、消除短缺经济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基本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三是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做贡献。个体、私营企业是吸纳城乡劳动力,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大部分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离不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总之,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利用自身优势,在发展方向、目标、步骤、措施上制定出即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主要是在政策上扶持。表现在:首先,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现状,在坚持民营化、中小化、特色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引导培育个体、私营企业集群化,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个体集市建设,使之成为个体私企的孵化器和都市工业的集聚地。政府

还要大力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能源、劳动力条件,使各种资源的流通更加通畅、便捷。其次,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用于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发放、原材料和能源采购方面体现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与条件,要制定合法、合理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坚持政策前后的一致性和公平性,绝不能掺杂其他因素搞个别特殊化,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规范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3、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提升

针对个体、私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同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先天性缺陷,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国有、外资等多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争创名牌,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为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创新创业,可以主要由政府出资成立科技发展创新基金会,从各行各业挑选专家级人员组成委员会,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负责审批资助一些创新项目或定期科技创新信息。这样可以为那些有“金点子”、有创研能力的个人提供发展机会,为那些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的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更可以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4、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制约个体私企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因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积极鼓励银行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审核体系,适当放宽低风险信贷品种的审批条件;要逐步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要总结经验,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研究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开启股票二板市场,为私营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拓宽渠道;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状况创新信贷业务,满足私营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体系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7篇

一、私营个体经济推动全省经济较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万户,创造就业岗位万个;私营个体企业实现产值亿元,上交税收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分别增长%、和%;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已经超过,私营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在发展生产力、开辟税源、扩大就业、繁荣市场、增加居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以及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增长极。目前,全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新特点:

⒈企业实力增强。上半年,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万元,同比增长%。一批规模型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注册资本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达户,同比增长%;私营企业集团已达到户。比年初增加户。出现了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雨润集团、苏宁交家电集团等一批销售超几十亿元的规模企业。与此同时,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少企业十分重视运用品牌战略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目前,全省私营企业已有全国驰名商标件波司登、、梦兰、虎豹、好孩子。省内著名商标件。

⒉经营领域拓宽。目前,我省从事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户,同比增长%,占总户数的%;从事第二产业的万户,增长%,占%;从事第三产业的万户。增长%,占%。民间资本对一产、三产的投入明显加大。全省已有私营旅游公司近家;民营高校所,在校学生万多人;个体、私营医疗机构家;常熟、江阴、张家港市分别在原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基础上改制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然人控股占%以上。

⒊外向程度提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私营企业同样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我省私营企业积极拓展对外经济业务。目前,全省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共家,其中今年新增多家。上半年,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出口创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⒋科技水平提升。目前,全省私营科技型企业已达多家,在全省已认定的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私营企业占强。

⒌特色产业初具雏形。近些年。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当地比较优势,走产业特色化道路,通过企业积聚构建块状经济,使得一大批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如吴江的纺丝业、扬中的低压电器业、武进的灯具业、丹阳的眼镜业、邳州的板材加工业、阜宁的玻璃工艺等已经很具规模。

⒍管理素质提高。今年,江苏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设立的,采取了比较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全省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万户,同比增长%,占全部私营企业的比重达到%。同时,私营个私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吸纳优秀人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升。

二、私营个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内在根源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⒈私营个体企业的体制机制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大部分有限公司没有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特别是部分改制过来的私营企业,其经营机制没有得到真正转换。家庭式管理、传统性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企业在股份结构上单一化、封闭化较为普遍,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使得企业规模难以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扩张,从而对企业的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形成制约。

⒉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仍有不足。近年来,省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政策落实存在不平衡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缺少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例如,目前针对私营企业行业进入的前置性审批还有多项,部门间往往会因为缺乏前置审批的有效手段,而出现相互推诿,有些部门甚至还存在怕担责任,而将前置审批的有关工作一搁再搁,用拖延的办法代替了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作风。

⒊融资难是私营企业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私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一大批处于起步阶段的私营个体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等级无法通过银行获取贷款。同时。也存在由于是小额贷款而导致银行不屑一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营企业资本的投入和企业的发展。

⒋“三乱”现象使企业负担较重。据调查表明:仅有%的被调查私营个体企业认为社会负担有所减轻或明显减少;%认为有所增加或明显增加;%认为变化不大。同时,由于利益驱动,少数部门仍存在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调查中私营个体经营者选中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为其主要负担项目的比例分别为%、%和%。

三、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强调指出:“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快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迅速做大做强优势私营企业,为江苏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提高认识,营造环境,不断壮大私营个体经济的整体规模;

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私营个体经济,首要的问题是要更新观念,要在解放思想,进一步提高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营造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环境,即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条件到服务支撑,形成合力,为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清当前江苏与部分省市在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方面的差距。就是下一阶段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工作大推进。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用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热情、劲头来支持和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用像对待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一样的态度关注和扶持私营个体企业,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高潮。

⒉加快改革,着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各项政策,使私营个体经济充分享受国民待遇。要把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落到实处,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取消所有对私营个体经济经营领域的限制和前置审批条件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要从法律上保障私营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处理经济纠纷时。要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私营个体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

⒊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首先,要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制度保证。积极推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的并联审批制度,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理顺政府管理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阻碍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其次,尽快建立私营个体企业服务中心,各级工商、公安、质监、税务、物价、交通、卫生、环保、金融等部门开设一个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

二转变观念,加快创新,不断提高私营个体经济的整体素质。

私营个体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在机制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小而全、小而散,产权制度上的产权单一,企业管理上的家族化等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在机制上、技术上、管理上进一步创新,增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⒈大力推动私营个体企业制度创新。要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社会法人和个人资金,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股权过于集中的弊病,实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⒉积极支持私营个体企业技术创新。要引导私营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技术改造与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和创新机构,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私营个体企业发展层次和质量。

⒊进一步引导私营个体企业管理创新。在管理体制上,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完善规范内部运作,打破原来重要管理岗位由家庭成员把持的状况,面向全国、面向全社会大力引进先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比较完善、规范有序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逐步由起步阶段的作坊式、家族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培育企业文化,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又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竞争环境,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手段上,要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强化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为重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使家长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三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私营个体经济的整体水平。

江苏面对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双重挑战。要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培育壮大特色私营工业园。构筑私营个体经济的新优势。

⒈培育壮大私营个体企业规模。鼓励一些有实力、有前途的私营个体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等形式,发展壮大,尽快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私营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向“专、精、特、优”的优势企业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发展。

⒉积极扶持科技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创办私营高科技企业,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培育一批规模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在同行和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私营科技型企业。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业绩突出的私营科技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⒊加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个体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协作,直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接进入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网络,从事外经贸业务。鼓励私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推动有实力的私营个体企业“走出去”,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国际科技经贸活动,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⒋大力建设私营个体经济特色工业园区。要加快专业化私营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布局分散的私营个体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对入园企业在资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园区内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组建新产品开发研制中心、测试中心、污水处理中心、销售实体、服务型组织等,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四落实政策,规范管理,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要针对私营个体企业创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制约因素,始终把握放手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力争在经营范围、信贷、税收、用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真正做到与国有、集体、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六放”,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⒈坚持做大做强私营个体企业。对列入省和各地重点骨干企业行列的私营企业,享受省和当地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区、跨国经营;对规模适中、产品附加值较高、效益较好、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融通、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将其培育成“小巨人”;对目前规模不大,但成长性较好的“苗子”企业,加大综合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促进其快速成长。

⒉继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放水养鱼”。各级各地都要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私营个体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和技改项目贴息。扩大对私营个体企业的贴息范围,大力扶持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重点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⒊强化对私营个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借鉴宁波市的做法,组建以联合经济担保为基础,社团法人式的非盈利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综合运用贷款、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贴现、买方信贷、外汇贷款等信用工具。拓宽私营个体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

⒋建立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私营企业电子商务试点,降低私营企业市场开发成本。

对区域商贸经济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文章来源:会员点击数:更新时间:

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著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业业态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作为芜湖市商贸中心区,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商业业态不断丰富。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世纪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家。

二、商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平方米以上。

三、特色街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凤凰美食街于年月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第二,继续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一是围绕经济功能区的划分与培育,制定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辅以引导性政策,搞好配套服务,改善经营环境,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同时,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品种、品牌、品质和特色上做文章,进而打造街区整体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二是认真总结凤凰美食街建设的成功经验。凤凰美食街的规划建设和商业运作,为我区发展特色商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在其它特色街区建设中灵活运用。三是对已具雏形的特色街区加大扶持的培育力度。如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中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及正在建设中的天门山路电子电器商贸等,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采取多种鼓励性措施,促使其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四是高起点地规划建设好中江商贸园。中江商贸园位于下二街,与中山路步行街毗邻,该项目己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通过对这一地块的整体改造,将其建设成中西合璧,古今杂成,既展现芜湖老城风貌,又具有时代气息,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发展商贸经济的新亮点。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8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8-03

一、发展改革与龙头企业的地位

任何发展改革的意义都应该体现在最终成果上,其得失只能由最终成果来检验。中关村科技示范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雄厚的地区。改革开放30年,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随后的实验区、科技园,到今天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期间,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改革、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示范区形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全面认识这些成果,对其中的得与失认真总结,对推动示范区建设上水平很有必要。

宏观角度看,中关村的发展改革核心成果体现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上。从示范区1994、2002、2012年份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等指标上,示范区均呈数倍、数十倍的增长:产值分别是132.5亿、1558.2亿、64497.4亿;收入是93.7亿、2475.5亿、25025亿;税费是12.4亿、101.7亿、1445.8亿。企业家数3500余家、9300余家、14000余家。企业资产规模446.7亿元、4334.7亿元、40368.9亿元。职工人数12.8万人、40.6万人、158.6万人。这三个年份是我国改革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示范区在这方面的成就,实际是这个时期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的成果,表明这些政策在推动园区快速上规模上是适宜和成功的。但是从示范区的角度看,他不仅是一个经济体,也是一个创新体,所以,他不仅要出产值、出税费、出资产,也要出企业、出技术、出人才。这还需要从微观企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考察。下面主要从龙头企业的演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构的演变进行考察。

二、龙头企业及企业结构的演变

1.龙头企业及其构成的演变

龙头企业的意义是明显的,比如创造产值、提供财源、提升形象、解决就业等。但是对示范区而言,龙头企业的意义更在于创新上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但是龙头企业只是“现金奶牛”还是“创新天使”,并不由人们的主观期望决定,只能看这里能否生长出真正创新型的龙头企业。 回顾发展改革30年,示范区经历了改革启动时期、发展黄金时期、增长模式转换三个时期。龙头企业也相应经历了民企为主、外企与国企、国企为主的三个时期。在改革启动时期的1994年,示范区前20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数值分别是:68.1亿元、114.1亿元、3.8亿元、204.9亿元、1.7万人,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1%、42%、43%、45%、13%。由此看到,龙头企业在园区占有“多半边天”的位置。以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中,方大、四通、联想、惠普公司是前20家龙头企业的前四强。他们分别是院所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代表。一批叱咤“电子一条街”的民营企业,如京海、科海、时代、周林频谱、亚都等也都位列20强中。总体看,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占据核心位置。

在发展黄金时期的2002年,示范区前20龙头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上分别是,806.4亿元、893.6亿元、34.7亿元、1241.9亿元、4.8万人,分别占示范区的51%、38%、34%、28%、11%。比较1994年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龙头企业发生了两方面显著的变化。首先,他们在示范区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明降实升。如果直接对比上述五个指标数值,则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一时期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即从1994年3500余家增加到2002年9400余家。龙头企业的相对地位实际是上升的。其次,龙头企业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在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上,排名前四企业分别是:诺基亚、联想、神州数码、京东方;第一制药、联想、微软、UT斯达康;网通、中国铁总、中国传媒、中国普天。在这些指标中,龙头企业已经难觅民营企业的踪影,大型外企或国企经营进入而取而代之。

在“模式”转换时期的2012年,中关村企业达到1.4万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45家。这些龙头企业在整个示范区的比重中,产值、收入、税费分别占41%、41%、49%;资产、职工人数分别占10%、24%。这些龙头企业由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组成,比如收入排名前五的中国中铁、联想、神州数码、阮华集团、京东方。收入超千亿的两家,中国中铁收入4800亿元、联想集团2100亿。这两家收入就占示范区收入近1/4。从龙头企业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特点,首先,继民营企业退出后,诺基亚、微软、第一制药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退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业的地位得到强化,变成一枝独秀。其次,这些国企在规模上虽然独占鳌头,但是在创新性、成长性和经营业绩方面的表现在示范区中并不同样名列前茅。最后,“拿来”外来入驻的企业,迅速获得规模的捷径。

30多年的发展改革过程,龙头企业的演变实际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这种演变的基本推动力量、演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上世纪9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企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这些企业大多是大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结果;其次,其中最有实力的企业是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批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实际是当时浓烈的创业氛围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批企业崛起和成功的可预期性、可复制性,带动了更多的创业者投入其中。本世纪初,当年叱咤风云、名列前茅的民营企业开始衰落,甚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龙头企业的这种变化既有外部背景,也有内部因素。外部看,这一时期新的发展模式开始成型。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政府主导,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包括科技园区在内的地方政府也将注意力更多投向GDP和税费收入的增长。为此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大型企业入驻成为重要战略和目标。此外,这一时期的改革政策,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知识产权保护、融资购并的环境方面明显滞后,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障碍。在内部,民营企业自身治理的诸多缺陷也导致其逐步衰落。2009年之后,转变增长模式的提出从某种意义表明,GDP挂帅、或明或暗的“国进民退”已经导致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达到空前水平。这一点在2012年示范区的国有企业比重的数据中得到证实。

2. 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我国不同时期宏观发展改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引起的示范区不同时期微观经营环境及其成果的变化。在引起龙头企业的变化的同时,还引起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实力的对比的变化。根据统计名称解释,这里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国有独资企业。在示范区是实力及背景最强大的群体。私营企业是私营独资、私营合作、私营有限责任、私营股份有限等形式的企业,是园区最弱小的那一部份群体。两者实力对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在下面的数据中看到。

在龙头企业中国企及私营企业实力对比看,1994年,国有企业前20强和私有企业前20强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国有企业分别是民营企业的7.3倍、5.0倍、4.4倍、14.6倍、6.3倍。到2002年,这五个指标上,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倍、2.7倍、1.2倍、28.7倍、2.1倍。从数据可以看到,产出方面,两者在产值、收入、税费上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在资产方面,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似乎表明在两者规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私企的贡献在追上国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有实力的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情况下,上述国有企业20强不包括实力更强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实际是实力较弱的一部份。如果包括这部分企业,两者的实际差距应该更大。

在全部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实力对比方面,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指标的平均值上,1995年全部8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4067.5万元、7337.7万元、255.7万元、1.67亿元、44.6人。全部373家私营企业分别是1016.6万、2736.3万、86.6万、2694.2万、18.3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倍、2.7倍、2.9倍、6.2倍、2.4倍。差距最大的在资产规模上。200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全部7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7722.1万元、2.16亿元、837.8万元、11.1亿元和54.4人。全部1927家私营企业分别是2456.1万元、5931.9万元、297.2万元、7507.9万元和21.4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倍、3.6倍、2.8倍、14.8倍和2.5倍。国有企业规模扩张快于私营企业,两者规模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国企税费没有同步增长,显示私营企业相对税负在加重。201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236家国有企业分别是0.43亿、5.41亿、0.19亿、9.51亿和245人;7408家私营企分别是0.038亿、0.26、0.012亿、0.39亿和35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3倍、20.8倍、15.8倍、24倍和7倍。比较这三个时期五个指标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示范区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其实力在全面迅速提升。上述五项指标中,资产扩张最快,其次是产值、收入增长,税费增长最慢。2)私营企业数量在大量增加,但平均实力有升有降。1994年到200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全面均衡增长,但是到201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出现增长停顿,甚至萎缩状态。3)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两者的发展差距在扩大。一方面国企规模快速扩大、但税负没有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私企增长相对缓慢,税费负担实际在加重。这种发展差距的扩大实际是这两类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写照。

三、评述与建议

人们在讨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园区,比如在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等的园区时,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这些园区不断涌现的创新人物、脱颖而出的世界级企业、闻名遐迩的创新品牌;另一个是这些园区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氛围、自由开放的企业创新文化、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可见,培育创新创企业,培育孕育创新企业的环境是人们关注的两个焦点。应该认识到,大型国有企业只适宜扮演“保险者”或“托底者”的角色,很难成为创新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中心。所以,示范区需要着力培育的不仅是大型企业,而是创新基因的大型企业。但是如何培育呢?显然靠规划、靠投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着力点只能放在构建中小企业适宜成长,创新最适宜活跃的环境上。

作者简介:凌宁(1965-),男,重庆人,副研究员,从事经济增长、企业成长与创新研究。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第9篇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成分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的非公成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扶持、引导下,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地发展。

(一)发展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个体经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私营经济才得到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些个体工商户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再满足于一家一户的经营,逐渐转变为私营企业,这就使得私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也有一些个体工商户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最终走向破产。2000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为8065万户,到2003年6月末下降为6855万户,减少121万户,下降了15%;2000年末私营企业为295万个,到2003年6月发展为375万户,纯增8000多户,增长了271%;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为2933亿元,到2003年6月达到42043亿元,增加了12713亿元,增长了4334%。

2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以私营企业为例,2000年末,全区注册资金超百万的私营企业有2329个,到2002年6月,超百万的私营企业已有2711户;2000年末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私营企业有28个,到2002年6月,超千万元的已达到111户;2002年6月末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为19891万人,到2003年6月末,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人。

3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具体表现:首先,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年末,全区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款155亿元,占全区工商税收的27%。2002年上半年个体私营经济就实现税收达10亿元,同比增长6%。多数旗县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占当地工商税收的40%左右,有的高达60%以上,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吸纳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据介绍,全区个体私营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托管、参股、兼并、购买等方式,使5000多个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注入资金近20亿元,盘活国有、集体所有资产140多亿元,并安置下岗职工24万多人。第三,对社会公益事业等给以很大支持。据统计,近年来仅工商联会员企业捐资助学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就达4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横向比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据有关资料介绍,1999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对全区GDP的贡献率为1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到2002年末,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区GDP的贡献率达到25%,而全国平均已达到485%,其中广东和浙江分别达到54%和55%,浙江温州非公有制企业更是占了全年工业企业总数的988%,工业产值占了96%,税收占了70%;到2003年5月末,我区个体和私营企业的户数占全国个体和私营企业户数的3%和143%;注册资金分别占全国个体和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的271%和118%。而同期广东省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私营企业户数的1054%;注册资金占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的14%。

2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较低。到今年6月末,我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分别是572461户和26270户,占全区个体经济总数的864%,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02%;从事第二产业的个体及私营企业为67863户,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个体及私营企业为1965户,分别占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的938%和027%。

3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较少,出口创汇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区仅有54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年出口创汇额合人民币2400多万元。占全国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002%。而广东私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415亿美元(合人民币332亿元),占全国私营企业出口总额的321%。相比之下足见差距之大。

4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数属于家族式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为数较少。到2002年6月,我区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数只占私营企业总数的852%;超千万元的私营企业只占私营业总数的035%。即使在超千万的私营企业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也为数较少。个体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策机制、法制意识等与市场经济还很不适应,影响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做大做强。

三、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首先,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制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

二是减少审批限制,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政府行政服务。改善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要当好他们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三是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企业不仅要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享有同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平等的待遇,而且政府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四是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使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与其他企业平等的权益保障。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能力,规范与活跃投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在激活本地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的同时,要积极吸引区外和国外的企业来我区创业。我区应积极推广包头市、和林县的经验,有重点地引进有利于我区调整经济结构、做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推动技术进步、引导社会就业的项目,力争在引进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上有新的进展和突破,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带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

第三,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树雄心、立大志,千方百计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一方面要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大力兴办投入产出率高的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改变目前过分集中于第三产业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敢于突破自我,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在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