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垦日报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0 02:10:35

农垦日报

农垦日报第1篇

2012年,黑龙江垦区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7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垦区视察时要求,垦区要加快推进部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垦区时强调,黑龙江垦区在农业现代化、农场城镇化、农垦工业化、示范带动农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好的经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经营机制灵活性相结合的优势。

2、垦区制定“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发展战略

2012年5月,随着《黑龙江垦区国家食品安全生产基地工程规划》的出台,垦区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这是总局党委审时度势,针对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决策。黑龙江垦区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全国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是黑龙江垦区向国人、向世界做出的又一庄严承诺。

3、“北大荒”荣登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第38位,再次成为榜单中农业第一品牌

2012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垦区有“北大荒”、“完达山”和“九三”3个品牌入选,品牌价值均有提升,占据了黑龙江省入选品牌的半壁江山。“北大荒”品牌已经是连续第九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品牌价值首次突破350亿元大关,以365.36亿元位居榜单第38位。相比2011年,排名提高了4位,再次成为榜单中农业第一品牌。

4、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在垦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

7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建三江、红兴隆管理局以及佳木斯市召开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农口厅局负责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黑龙江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给人以深刻启迪。

5、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撰写散文《新桃花源记》,高度评价垦区城乡统筹发展成

2012年10月,省委书记吉炳轩撰写的散文《新桃花源记》分别发表在《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北大荒日报》等媒体上,文章将现实的逊克农场与陶渊明笔下虚幻的“桃花源”做了对比,反映了垦区“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带来的可喜变化。此文发表后,引起各方对垦区的关注,也极大地鼓舞了垦区上下继续践行“两个领跑”的士气。

6、中央主流媒体聚焦垦区城镇化产生巨大反响

10月15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通讯《抓城,决战北大荒》;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专题片《北大荒之变》;12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北大荒,三年全面城镇化》,高度赞扬了垦区小城镇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7、总局党委举行一系列垦区开发建设六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2012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65周年,总局党委举办了一系列隆重而节俭的纪念活动。北大荒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到垦区各地巡回演讲,第二届感动北大荒人物(群体)评出并进行颁奖;纪念垦区开发建设六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垦区各界代表150人出席;以纪念垦区开发建设六十五周年为主题的系列图书出版发行,对垦区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进行了展望。

8、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强工、兴城、优农”统筹发展方针,吹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

11月28日至29日,龙江省农垦总局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在报告中号召垦区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强工、兴城、优农”统筹发展方针,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和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率先全面建成经济更发达、民主更健全、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小康社会。

9、2012年,垦区经济社会又取得巨大成就

2012年,总局党委团结带领垦区人民,积极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加快“三个垦区”建设,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跨越发展阶段性目标。垦区生产总值达11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0541美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0300元;实现粮食总产432.6亿斤,粮食商品量达到407亿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全口径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垦区城镇化率达85%。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全垦区上下形成了人心凝聚、真抓实干、互比互学、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

10、农垦建三江、九三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农垦日报第2篇

张謇在出任民国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时期,十分重视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开创了近代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新阶段。他把改造传统农业与工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欲求制造额之加多,必先扩张其原料之数量,并改良其品质”的理念。在实施过程采取了奖励发展工业原材料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用科学方法改良和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率;以现代的方式促进农垦事业,发展经营性农业等有力的措施,并通过制定有关法规使这些措施经济化和法制化,为此后的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改造传统农业事业所继承发展,从而开启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张謇 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现代化

中国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起始于清末的戊戌维新和新政时期,但是比较全面的展开是在民国成立之后,张謇任农商总长之时则为之打下了基础。这不仅表现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措施趋于全面,而且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改造传统农业的法规,制定和实施了振兴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张謇在担任民国北京政府农商总长时,在力促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改造传统农业,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性理念。所谓传统农业,就是以世代相传的生物和自然生产要素为基础,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经营为生产方式的农业。这种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者知识贫乏,生产技术原始,土地和水利凭借自然,生产发展缺少外部刺激,生产方式封闭僵化,使扩大再生产难以进行,商品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投入巨大。因而不仅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资本积累、广阔的商品市场、充足的原材料和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不能在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现代化的包袱和障碍。因此,要发展工业化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对此,张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特别指出了两点:一是工商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农业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材料,“农产品为各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殖之,则工商业之发展永无可望”。“欲求制造额之加多,必先扩张其原料之数量,并改良其品质”。[1]“我国家欲求商业之发达,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先求原料之充足。即如扩充纺织,而吾国之产棉不足供也;扩充制糖,而吾国之蔗与甜菜不足供也;扩充织呢,而吾国之羊毛不足供也。”二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要以农业为本源,“财用之源,视乎税入,税入之源,系于农产。”[2]于是,他要把对工业所采取的“保育主义”“移之于农业”,“施之于植棉、植蔗、植甜菜、畜美利奴(美国)羊”,由政府给予奖励和补助,“以引起其增殖改良之兴味”,[3]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提倡多种经营,奖励发展工业原材料农业,把改造传统农业与工业现代化密切结合在一起。上文已经提到,张謇从发展棉纺织工业、制糖工业和毛纺织业出发,主张采取奖励措施大规模发展植棉、种蔗、种甜菜和牧羊业。他的计划是:“每年扩充植棉地至二十万亩,计费(即奖励金额)三万元;改良棉种至一万亩,计费一万元;增殖(植)制糖原料地十万亩,计费三万元;改良羊种十万头,计费二万五千元。”[4]1914年4月农商部正式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对不同的扩充和改良者给予不同的奖励。规定: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1角;凡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3角;凡种植制糖原料者,蔗田每亩补助蔗苗银3角,肥料银6角。甜菜田每亩补助甜菜种银1角,肥料银3角;凡牧场改良羊种者,每百头奖银30元。[5]并从鼓励规模经营和推广普及出发,拟采取视养植规模之大小及养植者之不同而实行递增奖金和重奖农家养植的办法。他指出:“希望农牧产之发达,必主乎多数。但大农与小农、多数与少数之收效,有难易之不同,则奖励率即不能无高下之差异,今更说明于下:扩充棉产,奖重大农,非大农不能有此扩充能力,故就所拟奖率平均之。万亩之奖为千元,合每亩一角;五万亩、十万亩之奖,合每亩一角二分;二十万亩之奖,合每亩一角五分。改良棉产,奖重小农,小农之致成绩也难,而开通风气也普。故个人之奖,每亩二元;农会、农校等之奖,每亩一元五角;至公司则专事于此,成绩更易,故每亩奖一元。扩充改良制糖之原料,利在大农,故奖率之递增,与扩充棉产略同。牧场之改良美利奴羊,少数之繁殖难,多数之繁殖易。故改良三百头之奖,每头合三角三分零;改良一千头者,每头奖三角;改良一千五百头者,每头奖二角六分零;改良二千头者,每头奖二角五分。”[6]充分体现了其奖励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张謇所提倡的农业多种经营还包括林木业。他认为,证诸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林木业的兴衰与否,不仅关系到农业的水利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某些工业的原材料供给,“今我国各地大林,采伐殆尽,童山濯濯,所在皆是。非独电杆路枕,购自外洋,即民间构造,亦不尽为华产。”[7]为着改变这种?羁觯?914年11月3日,农商部颁布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涵养水源”、改善“公众卫生”、保护“航行目标”、“利便渔业”、“防蔽风砂”等治理水利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奖励造林,“个人或团体,愿承领官荒山地造林者,得无偿给予之”,“自承领之日起,得免五年以外,三十年以内之租税”。[8]1915年6月30日颁布的《森林法施行细则》和《造林奖励条例》,更具体地规定了提倡和奖励造林的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并成活满5年以上者,分五级给予四等至特等的荣誉奖励;另特别规定:“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补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9]显而易见,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提倡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工业开发和提供原材料,为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主张以科学的手段改造传统农业,提倡科学兴农,改良和引进优良品种,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适用、优质的原料。张謇提倡农业的多种经营,不是一般的推广种植面积,而是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推广种植面积时,以是否有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对棉花、甘蔗、甜菜的种植区域规定为:“植棉区域: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植蔗区域: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甜菜试种区域: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西等省。……植棉区域、植蔗区域?龋?渴∫匀舾上匚?室酥裁拗舱嶂?兀?膳┥滩颗稍被嵬?鞲檬〉胤焦俜直鹂倍ㄖ?!比缓蟛庞傻胤焦佟吧璺ㄕ锌眩?渲裁拗舱帷!?SPAN lang=EN-US>[10]

对于农业病虫害,张謇力图采用科学的方法防除之。1914年3月18日,农商部向各省区发出征集植物病虫害及防除病虫害科学方法的训令,同时颁发《征集植物病害规则》和《征集植物害虫规则》,力图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除害灭病。其训令指出:“在昔,科学未明,往往骤遇天灾,诿为大数,徒事祈禳,何补凶荒。……惟我国于病虫害一事,向少研究,霉菌检查及植物组织、解剖等事,既非预习于平时,自难收效于顷刻。前于本部直辖农事试验场,特设病虫害科,采用欧美成法,实地研究,办理以来,确有成绩。顾兹事体大,尤需全国一致进行,办理始能有效。”因此,特向全国征集病虫害,以备检查研究。“再,各省农事试验场、农学校等,如于此项科学,夙所研究,获有成绩,仰饬随时报部”,[11]以备推广。

张謇在推广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更重视农林牧品种的改良。1914年2月28日,他总结古今中外农业兴衰之由,指出改良品种的重要性说:“我国自古重农,米麦生产之额,甲于世界。比因四方?m扰,灾?频闻,农耕事业渐次衰败。重以民知蒙昧,墨守旧法,于选种、保种、传种之事,恝置不理,佳种日趋劣败,产品安望精良。按查泰东西各国,贩卖种子,特设专所,岁时比较,留强汰弱,公私两便,?益实多。我国此种营业机关尚未成立,良窳杂糅,迄无标准。本部任提倡农事之责,亟应先事筹思,藉收后效。”随即向各省区发出命令,广泛征集良种,要求各省将所属“每县所产稻、小麦、大麦,每种采集一份,寄送本部”,交由各农事试验场择优培育,“为传播良种之准备”。[12]

上文已经提到的由农商部开办各种试验场,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优良品种的征集、引进、培育、试植、试养和传播。如棉业试验场,“得将历经试验成绩优良之棉种,分给民间种植”;“每年应征集民间新收获之棉产物,开棉业品评会一次”;种畜试验场的技术员所掌管的事项有:“家畜繁殖改良”、“纯良种畜养护”、“中外畜种比较试验”、“种畜品评会”等。[13]林业试验场则在开办的当年,就“输入新种,培育苗木,……移栽洋槐七十余万株。此后每年即有六七十万之苗木,或择地移栽,或分配民间。”[14]各农事试验场还聘请“勤朴坚实、谙习农事、经营业务在二十五年以上者”,担任“劝农员”,分赴各地,从事“巡回演讲、分布苗种、教用农具、调查天灾虫害和其他改良农事一切事项”,[15]以此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耕作技术,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促进农业改良。而且特别重视优良品种的引进,除了要求各级政府所办的农事试验机构应以引进和试验优良品种为主要任务之外,还鼓励地方和民间选用和引进优良品种。有关植棉、种蔗和牧羊的条例规定:扩充植棉,宜选细子未核及其他优良之棉种;改良植棉,宜选埃及或美洲之棉种;甜菜种宜采之德国;甘蔗种宜采之爪哇;羊种宜采美利奴羊。[16]“改良羊种者,自第一传起至完全改良种,每传均得适用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之规定奖励,并得并计之。”[17]《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中所规定的各种奖励措施,对品种改良的奖励力度大于对扩种扩养的奖励力度,如对“改良植棉者”的奖励是“扩充植棉者”的3倍;对牧羊业的奖励只奖励“改良羊种者”。对于植树造林则要求全国各地试植外国优良树种,通告各省说:“据本部林艺试验场详称:德国槐树,生长迅速,效用宏多,本场开办后,曾由青岛购取树种,先行试种。……以久经荒废之区,适值半载亢旱之候,尚能生活十之八,树形之发育,亦极畅旺。本场为预备推广造林起见,本年复在德国订购此项槐树种七百余磅,现已转运到京。除本场播种外,尚存三百余磅。……各地方似均宜相地选种,育苗、造林,为十年树林之计。……希即转发各属各农林业机关,依法种植,以资试验,而溥利源。”[18]

第三、制定垦荒条例,划一垦荒办法,鼓励人民垦荒,扩大种植面积。开垦荒地,虽然不能说完全是一种改造传统农业的措施,但是从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和张謇所提出的垦荒政策来说,已带有一定的现代化意义。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民国初年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一方面是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粮食及各种农副产品愈益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原材料和出口贸易的需要,于是增加农产品产量便更加成为工商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在张謇的关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主张中已有所谈及,也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增加农产品产量的途径,除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之外,另一种重要途径无疑就是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要扩大种植面积,则唯有开垦荒地。同时,张謇所提出的鼓励开垦荒地的政策、措施和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在鼓励垦荒政策带动下而出现的农垦公司,则具有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经营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广站作用。

张謇对开垦荒地之事向来非常重视,早在清末时他自己就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从事于盐碱地的开垦事业。出任农商总长后,他力图把开垦荒地的事业推向全国,竭力主张开放国有荒地供人民开垦,热情支持地方政府的垦荒事业。他指出:“窃惟国家富力之消长,恒以物产之衰旺为枢机。居今日而欲救贫,道莫要于垦荒,而尤以先行整理官荒,为入手时一定不移之办法。吾国幅员辽阔,国有荒地甚多,……如克逐加清理,一律招人领垦,则非特地无旷土,目前可消纳游民,而将来垦熟升科,并足增国家收入。”[19]尤其重视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的垦荒事业,认为开垦边荒,除了具有开垦一般荒地所具有的意义外,还具有移民实边,保卫国土的特殊意义。对于开垦黑龙江荒地,他指出:“黑龙江荒地廖漠,沿边尤甚。俄日两国殖民渐盛,收天产之利,蚀主国之权。而我国之人反罕有至其地者。邻人乘虚而入,主人?以待之,久之将为彼族所盘踞,危险滋甚。”[20]对于开垦蒙古荒地,他认为有如此5大利益:“尽除前清理藩院所施于蒙一切之苛例,予所欲而去其所恶,借以联络蒙情,使不诱于外物,一利也;边内外贫苦人民得享垦地之利,以殖生计,二利也;地辟民聚则边自实,不致召空穴来风之痼,三利也;因蒙汉之垦务,于水利区划等事,政府稍扶助之,使易成立,而亦可稍??浞岩栽鏊耆耄?睦?玻晃艺???渚???姑扇酥?校?阋允展埠屯骋恢?婕时硎疽远酝猓?謇?病!辈⒁?笤?揽?髁钚?迹骸捌瞥?衫??鸩夹鹿妫??擅裰?U希?故芸?胖?妫??奕炼嶂?肌!?21]竭力主张通过开垦边荒,实现移民实边的边防战略。

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自清朝前中期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开始实行以官方屯垦为主的全面垦荒政策,但尚缺少统一的办法,弊端丛生。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民国政府曾于1912年9月30日公布《农政纲要》31条,但其中直接有关垦荒的条文只有4条,亦比较简略,只是提出了“移民东北、西北,开辟官荒”,“提倡国民移垦”的原则。[22]直至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为了进一步开辟地利,鼓励承垦,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垦荒办法,他指出:“窃以各省国有荒地,亟宜招人承垦,以辟地利。惟查此项荒地,向无一定办法。今民国肇建,凡关于土地事宜,俱应厘定规条,俾资遵守。”[23]随即在考察调查全国荒地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垦荒条例,即1914年3月颁布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29条,[24]接着又于7月和11月先后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施行细则》18条、《边荒承垦条例》24条。[25]这些条例比较具体地规定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和办法,较之以往的垦荒政策和管理办法有很大的进步,并表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下述几点:

一是界定了可垦荒地的范围。根据这些条例规定:国有荒地种类为:江海山林新涨及旧废无主未经开垦的土地,包括江河湖海涂滩地、草地或树林地,以及卤斥地、砂碛地等。边荒范围为:直隶边墙外,奉天东北边界,吉林边界,黑龙江、山西边墙外,陕西边墙外,甘肃边墙外,新疆、广西、川滇边界。这些荒地的种类和范围显然是那些尚无利用和人烟稀少地区的荒地,开垦这些荒地,不仅将变废地为良地,增加耕地面积,而且将带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民向人口稀少地区迁徙,既可收移民实边之效,又可使人口区域分布趋向合理化。

二是明确了承垦者的资格和责任。凡有中华民国国籍者,无论其为个人、为法人、为团体,均可依法承垦。一旦承垦以后,承垦者必须作出开垦的计划,如需要明确陈报:一切关于堤岸沟渠规划建设之概要;经营农业之主要事项,或种谷或畜牧或种树;开垦经营的若干事项;预拟建闸、堤渠、疆里工程及竣垦年限。在无特殊情况下,必须按照规定的相关年限完成开垦计划;必须每年向主管官署报告开垦进度;必须在第一年内从事实际开垦;不得擅自继承和转移承垦权。否则全部或部分撤销其承垦权和没收承垦保证金。其用意显然在于预防弄虚作假,提高开垦的实际效力。

三是规范了承垦的程序。有关条例详细规定了不同承垦者需办理的不同承垦手续;承垦不同面积荒地需缴纳的不同承垦保证金和竣垦年限;承垦不同种类荒地需缴纳的不同承垦地地价;不同违例行为的不同惩罚等。尽力避免以往那种“承种之人,类多控造户名,包揽大段,甚有私售荒照,于外人情弊”[26]等类营私舞弊事情的发生。

四是采取了经济鼓励措施。张謇制定颁布这些垦荒条例的基本原则是鼓励垦荒。为鼓励承垦,荒地以肥瘠不同分五等优惠定价,一般荒地,最高每亩1元5角,最低每亩3角;边荒,最高每亩3角,最低每亩5分,以此鼓励承垦贫瘠的荒地。对按时竣垦者,如数退还承垦保证金。对提前竣垦者,减收其地价,承垦一般荒地者,从提前1年至提前6年逐年分等减收原定地价的5%至30%;承垦边荒者,从提前1年至提前10年逐年分等减收原定地价的10%至60%,以此鼓励大规模高效益的开垦。

此外,张謇还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商人集资成立农垦公司从事现代性的“大农”垦荒。他曾致函黑龙江省省长说:“如黑、吉荒地,非大农不足以收宏效,……昔见江(黑龙江)省所定垦地规划之图,与美(国)制及仆于乡里所营者(通海垦牧公司)大同,似即于小农领地时,亦必为之稍稍经划而指导之,无害于大农之进行,乃为至善。”[27]当有张謇已故友人之子浙江人蒋汝藻、广东商人郑观应之侄郑润昌等中国商人与美国农学家巴伦所办之东益公司合作开垦黑龙江荒地时,他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认为:“蒋汝藻、郑润昌等,在黑龙江汤原县地方购置土地,用大农法开垦,因与东益公司订立雇佣代垦合同。……其法系中国人为地主,美国人为代垦人,纯系雇佣性质。……中国人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且有大农以招徕移民,则国家不费经济而边境自臻充实,在经济行政上尤为得策。”[28]

上述这些条例和规则的制定颁行,初步奠定了民国时期的垦荒政策。此后历届政府虽然又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关鼓励垦荒的政策和条例,但大多是在修订张謇任职时期所颁行的有关条例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如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调整鼓励垦荒政策时,仍将张謇所制定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核准,继续作为垦荒管理的具体措施实施。[29]

这些条例颁布以后也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农垦事业的发展。?些条例不仅促进了耕地面积的拓展和边远地区的农业开发,而且为新式农垦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中国的农垦事业从民国初年起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不仅继续了原有的官方屯垦制度,而且民间的经营性农垦进一步发展,农垦公司大量增加,私人的农垦活动亦益趋活跃,形成了官垦、商垦和私垦并起的局面。如在东北地区,从民国初年起就大兴垦荒事业,大量放垦国有荒地,并采取鼓励措施吸引关内人民前来垦荒。在西北地区,鼓励开垦皇家围场和荒地,1915年在绥远设立垦务总局,开办官垦。在东南沿海地区,滩涂开垦事业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起来,1914年财政部设立淮海垦务局,把农垦的范围从通海地区推广至其他地区。[30]

新式农垦公司,亦从民国初年起进入比较兴盛的阶段。据农商部的统计,1913~1920年间,历年实存农垦公司数均少于1912年的171家,资本总额则较之1912年的635万元多少不一,[31]公司数最多的是1913年142家,最少的是1920年83家;资本总额最少的是1914年495万元,最多的是1920年4114万元。[32]农商部的民国以后统计数字,由于各省填报数字不全,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据其他有的关记载,苏北地区在1914~1920年间先后约有40家农垦公司成立;广西在1912~1916年间成立的农垦公司有64家;东三省在1913~1920年间创办的农垦公司多达137家,实收资本总额为1580余万元;福建省自民国后“农垦公司接连出现”,1916年时有主要农垦公司16家。[33]仅这3个省区1920年之前的农垦公司就已有257家,如果加上其他地区,那么农垦公司的数量应当更多,较前有明显增加,资本额和开垦规模亦有明显扩大。这些农垦公司大多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经营方式,对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商品化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如它们的经营方式,或由公司统一雇工生产;或将土地分划租与包工头组织生产;或将土地租给佃农耕作;或将垦熟的土地出售。它们的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出售产品,牟取盈利,其经营种类包括植棉、蚕桑、树艺、茶叶、牧畜、粮食、养蜂等。它们的生产技术比较先进,或采用良种;或施用化肥;或购置耕作机械。它们还把自己所培育的优良品种,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向社会推广,并以其种植经济作物所取得的效益影响附近地区的农民从事农业的多种经营。[34]

上述张謇的以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各项措施,虽然因其农商总长任期有限,加之政府支持乏力,使之实行得极为有限。如《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因政府财政困难,没能认真贯彻执行;农商部的设立棉糖林牧等试验场的计划,因经费不足,只好由原计划的11所减至7所;有些省区设立农业试验场的计划,也因经费无着而不得不“从缓开办”,即使是已经开办者,亦受经费不足的制约,难以充分开展工作;[35]更没有力量用足够的经济手段资助和激励民间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张謇所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主张、政策和法规条例,为此后的社会各界和政府所继承发展,逐渐付之实践,从而开启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新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采用以培育良种和机械耕作为主体的科学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移民垦荒扩充耕地,发展经营性农业。民国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是沿袭着张謇所指出的这一方向走下去的。

[1] 张謇:《奖励农牧产案》,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02页。

[2] 张謇:《筹借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基金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59。

[3] 张謇:《奖励农牧产案》,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02;《奖励植棉制糖牧羊提案》,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56-357。

[4] 张謇:《奖励植棉制糖牧羊提案》,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58。

[5] 《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4月12日,第693号,“命令”。

[6] 张謇:《奖励植棉制糖牧羊提案》,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58。

[7] 张謇:《规划全国山林办法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36。

[8] 《森林法》,《政府公报》1914年11月4日,第898号,“法律”。

[9] 《造林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5年7月1日,第1130号,“命令”。

[10] 《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8月19日,第822号,“命令”。

[11] 张謇:《(关于征集植物病害)令各省民政长》,《政府公报》1914年3月27日,第677号,“命令”。

[12] 《(关于征集稻麦种)给奉直吉?晋豫粤鄂湘苏赣川甘黔滇桂新浙皖闽陕民政长训令》,《政府公报》1914年4月3日,第684号,“令?獭薄?o:p>

[13] 张謇:《呈报提前开办棉糖林牧各试验场情形及各场暂行规则》,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77;379。

[14] 张謇:《规划全国山林办法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41。

[15]《劝农员章程》,《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4日,第938号,“批”。

[16]《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4月12日,第693号,“命令”。

[17]《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施行细则》,《政府公报》1914年8月19日,第822号,“命令”。

[18]《农商部咨直隶、河南、山东、浙江、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江苏、山西、湖南、广西巡按使、顺天府尹分送德国槐树种子并种植说明书希转发种植文》,《政府公报》1914年7月12日,第784号,“咨”。

[19] 张謇:《请先就淮北苇荡、淮南盐场垦荒并分简专员呈》,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33。

[20] 张謇:《黑龙江代垦合同之大概呈大总统文》,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39。

[21] 张謇:《条陈开放蒙地破除旧例另布新规呈》,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41-242。

[22] 张丕介:《垦殖政策》,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页109-110。

[23] 张謇:《拟具暂行承垦荒地请国会审议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03。

[24]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政府公报》1914年3月4日,第654号,“命令”。

[25]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施行细则》;《边荒承垦条例》,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18;327。

[26] 张謇:《修正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页325。

[27] 张謇:《为东三省垦务致朱省长函》,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38。

[28] 张謇:《黑龙江代垦合同之大概呈大总统文》,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卷2,页239。

[29] 参见张丕介:《垦殖政策》,页112。

[30] 参见唐启宇:《中国的垦殖》,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版。

[31] 1912年的农垦公司数和资本总额数,据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中华书局1914年版,页200。

[32] 参见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历届《农商统计表》。

[33] 以上数字参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辑,页348-349;353;360;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145。

农垦日报第3篇

为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根据《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市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居民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与利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157号)、《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管理实行地票价款直拨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162号)、《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处置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166号)、《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调整地票价款分配及拨付标准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170号)及相关政策规定,经县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就我县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退出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退出

(一)办理条件

2010年8月1日后转为城镇居民并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转户居民均可办理。

(二)补偿标准

转户居民自愿退出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以证载宅基地面积及其地坝面积为准,按12万元/亩预付价款;待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际交易面积12万元/亩结算地票价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待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际交易面积2.1万元/亩直拨地票价款。

转户居民自愿退出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以房地产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为合规性证明,以证载宅基地面积为准,按9.6万元/亩的收购价一次性结清价款。

(三)办理程序及支付方式

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退出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1.经入户地公安部门审批办理整户转户手续的居民,可持下列要件向户口迁出地镇(街道)户改办提出退地申请。需提交以下资料:

(1)原农村房地产权证;

(2)转户居民家庭户口簿及家庭成员身份证明材料;

(3)公安机关出具的整户转户的确认通知书;

(4)在城镇具有下列之一合法稳定住所的证明:

①房地产权证;

②迁入地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③租赁住房的证明材料。

(5)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2.各镇(街道)户改办收到申请后,应对转户居民的相关条件和资格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不合格的,应向转户居民出具书面意见并说明理由。

初审合格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对转户居民家庭人员情况和证载宅基地面积及其地坝面积进行清理丈量、登记造册。清理丈量过程中应组织相邻关系人、权利人根据宅基地的权属对其地坝四至范围、面积等内容进行现场指界,附注现场示意图,签订现场指界备忘录。对证载宅基地及其地坝的四至范围、面积与权属有分歧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解,并形成书面意见。同时,对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地坝面积能复垦产生地票或暂不能复垦产生地票提出书面意见,在所在村民小组(社)张榜公布3日后由转户居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签订自愿退出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协议。

各镇(街道)户改办应在公示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协议和其他申请材料报县国土房管局审核。

3.县国土房管局应统一登记造册管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4.转户居民按照协议约定实际退出宅基地、附属设施用地及建(构)筑物后,原房地产权证交县国土房管局按规定注销,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按相应补偿标准,对转户居民以直拨方式预付价款或支付收购价。

5.县国土房管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对转户居民退出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复垦,待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际交易面积直拨地票结算价款。

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一)补偿标准及使用范围

1.复垦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其中合法“一户一宅”或通过继承、赠予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偿流转等合法途径取得的“一户多宅”,农户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得价款按照85:15比例分配。农户所得价款按12万元/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价款按2.1万元/亩执行。

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其他“一户多宅”,按照无主房进行复垦,宅基地所有权权利人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相应地票价款,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我县征地拆迁农村房屋补偿标准向原房屋所有权人给予补助。

2.复垦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及经公示确认无具体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用地的,地票平均价款扣除复垦项目成本后,剩余价款全部归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按14.1万元/亩直拨至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复垦镇(街道)企业用地的,地票平均价款扣除复垦项目成本和给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得价款后,剩余价款全部归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价款不低于2.1万元/亩。按14.1万元/亩直拨至有关镇(街道)企业用地使用权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价款主要引导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新农村建设。

(二)办理程序及支付方式

年8月1日起,申请地票交易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直拨地票价款到每个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权利人。为保证地票价款直拨工作的顺利推进,各镇(街道)应逐户逐宗对登记涉及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信息、对应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等建立档案。

1.丈量。各镇(街道)应组织3名以上人员(国土房管所必须派1人)对复垦范围内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实地丈量,登记造册。丈量过程中应组织相邻关系人、权利人根据宅基地的权属对其附属设施用地四至范围、面积等内容进行现场指界,附注现场示意图,签订现场指界备忘录。对附属设施用地四至范围、面积与权属有分歧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解,并形成书面意见。

2.公示。在丈量核实基础上,计算出复垦农户应得预付价款后,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和项目区较集中的地点张榜公示,公示期限3天,接受群众监督。

3.审批。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办人员核实无误并公示无异议的,在社、村、国土房管所签署意见的基础上,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后;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复垦农户签订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复垦协议,收回原房“两证”或房地产权证,交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侍复垦后注消。

4.兑付。经农户在领款凭据上签字确认后,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12万元/亩将预付价款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兑付到农户银行账户。待复垦验收合格并交易后,按实际交易面积12万元/亩结算地票价款。同时,按照渝国土房管发〔〕16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直拨至有关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费在项目经市国土房管局验收确认后,按照渝国土房管发〔〕16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直拨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实施模式

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复垦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县国土房管部门作业务指导的模式实施;除农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以外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由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直接实施。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在全市农村土地整治中介中,直接选择项目的测绘单位、规划设计单位、竣工测量单位、招标单位和监理单位。

(四)工作职责及资金使用

1.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县国土房管部门负责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组织管理工作。县农业部门负责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土壤质量的检测,并出具土壤质量检测报告。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应对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虚报复垦面积套取地票价款、克扣农户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面积或侵占地票价款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程成本使用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工程成本包括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工程监理费、安全配套费。工程施工费按不高于1.2万元/亩预算,包括建(构)筑物拆除、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建设费;前期工作费2200元/亩、竣工验收费400元/亩、工程监理费300元/亩、安全配套费100元/亩。

3.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资金及结算方式

县地产公司通过银行贷款方式,为全县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提供资金保障。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宅基地复垦项目所需资金,通过向县地产公司借款的方式实施,具体核算方式按财务核算相关规定执行。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宅基地复垦项目获得《市建设用地整理合格证》后,县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对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项目发生的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安全配套费,按项目备案实施方案预算金额结算;对复垦农户的9.6万元/亩预付价款按银行提供的农户银行账户收入凭据证明据实结算。

农垦日报第4篇

[关键词]黑龙江;农垦系统;摄影史;发展;创作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86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3

[作者简介]崔昊(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中国书画。

以国有农垦生产系统为核心的黑龙江农垦活动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地位突出。其名称上经历了从生产建设兵团到国营农场再到北大荒集团的变迁。该系统十分注重宣传报道和文化建设,在文学、影视、美术等方面都成果显著。黑龙江农垦摄影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逐步发展的。黑龙江农垦近70年的建设发展中,从未间断过影像资料的记录、报道和宣传,留给了后人一部传承有序、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独特的摄影史——黑龙江农垦摄影史。

一、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发展史

(一)草创期

1947年——1960年代中期,为草创期,此时期可谓无比辛苦而又充满激情。当时农垦人员驻扎地多为不毛之地,毫无工作基础。但包括摄影人员在内的农垦人多是刚缔造了新中国的复原军人,战天斗地,斗志高昂。仅用了20年就完成了草创期的积淀。该时期代表人物有郭若水、吕向全、吴守业、孔祥生、栗连、许长山、邓福龙、崔银科、王尊信等。

(二)发展期

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末,为发展期。此时国内行业受影响大多陷入瘫痪,而农垦系统所肩负的特殊使命使得其生产活动得以持续,所受波及相对较小。于是,农垦的文艺建设并未完全中断甚至还小有发展,并为后来的繁荣期打下了进一步的基础。大量的拍摄实践和器材的改进提高了专业素质,人员规模也在此时期扩大了许多。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黄成江、侯玉华、叶善贤、张明文、李永琪、杨松庭、汤富、高跃辉、蒋庆涵、于建国、张艾林、郝安林、张佑臣、杨健、刘胜利等。

(三)繁荣期

1980年代初——1990年代末,为繁荣期。摄影创作在思想、手法、审美标准等方面都进入了成熟和收获。之前因条件所限而在许多方面无法实现的理想(如大幅照片冲洗和专著出版等)在此时期都得以实现。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亚光、肖荣江、张伟、金贵林等。

(四)变异期

21世纪后至今为变异期,现仍处于变异期的发端阶段。题材的深化、手法的多样、器材的更新、思想的灵活、审美标准的多元、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因素都使其原有基础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异。从本质上超越了农垦题材的局限而与石化、军工等其他系统的文艺创作一样,进入了跨行业交流、跨地域融合、跨地区发展,关注多元化审美趣味而非仅从行业需要出发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许多作品里,农机具、农田、农业人员等农垦摄影的标志性题材逐渐演化成了抽象符号和单纯的创作思想载体,而与农垦系统对自身宣传报道的初衷在一定层面上出现了分化。

二、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创作史

(一)题材的选定及不断深化

黑龙江农垦摄影题材无疑以农垦生产为主。近70余年里,其一直围绕此来创作。最初是单纯表现农垦生产,将生产各环节都展现给世人以鼓舞人心。耕耘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在草创期和发展期为题材主体,如《挺进荒原》(郭若水)、《荒原第一犁》(崔银科)。进入繁荣期,以《小塘情趣》(吕向全)在1980年首届全国农垦系统摄影展上斩获金奖为标志,对题材的研究日趋深化和多元,题材背后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因素逐渐增加。逐渐地,在世纪交替之际农垦摄影题材背后的人文精神成为了相对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了大批以农垦题材为内容载体,突出艺术思想及审美取向的作品,如《汗与水》(黄成江)。

(二)表现手法的探索集不断丰富

近20年的草创期,表现手法始终以现实主义为主。即便是在发展期,受当时红光亮大标准的影响而在表现手法出现了误解性质的浪漫主义手法,但本质上仍是坚持现实主义的。进入繁荣期,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探索逐渐增多,摄影在技术表达和理念转向方面的便捷性在此再次得到印证。繁荣期之初,黑龙江农垦包揽全国首届农垦摄影展三项金奖(《破雪垦荒》、《北方八月》、《小塘情趣》)的事实在证明黑龙江农垦摄影在全国农垦摄影的绝对领先地位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标志其表现手法多样化探索的初步成功。由原有的单纯现实主义视角和再现性的表现手法成功分化出了三个不同表现手法以审美取向。《破雪垦荒》代表了原有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且至真至善,是早期农垦摄影表现手法的继承和集大成;《北方八月》代表了将研究视域拓展至地域景观乃至于地域文化的层面来进行审美关照;《小塘情趣》代表了审美取向更加宽容以及人性的回归。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及表现手法的具体处理由此可见端倪。

(三)创作主体的成长及多样化

黑龙江农垦摄影的创作主体在草创期和发展期以军人为主,尤其是第一代(草创期)摄影人,多是经历过无数生死的战士。第二代(发展期)摄影人也是军人身份,但许多已经是没有参战经历的了。第三代(繁荣期)摄影人,因农垦系统自身进行了转轨,变成了纯粹的企业性质的生产单位(即北大荒集团),于是身份就完全转变为民众了。第一代摄影人的摄影技术除早年在大城市自学得来之外,多是跟随前辈从战火中学来的,第二代摄影人多是培养自农垦系统内部,由第一代传帮带的半自学形式学来的。第三代摄影人虽然受专业训练的比例也不大,但是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文化的进步和开放使得外出进修、本单位组织学习、与其他行业摄影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所以自第三代(繁荣期)摄影人起,创作主体的成长日趋正常化和正规化,成长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而且,在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期间,农垦摄影自身人才有许多开始放弃农垦行业的工作而转向更能施展摄影才华的岗位甚至是离开农垦系统另谋高就。农垦摄影在客观上还起到了摄影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作用。

三、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文献史

(一)影像资料的保存

近70年里,黑龙江农垦摄影妥善保存了上百万件相关的摄影图片,其影像资料价值无可估量。这些资料对于中国摄影史乃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化史都是一笔巨大财富和研究宝藏。这些珍贵影像资料的保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垦系统历任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思想认识和对摄影的热爱。一个以生产为工作任务的单位,能坚持数十年不间断地获取和保存影像资料,这不但在中国摄影史上是个奇迹和应该浓重书写一笔的,而且在世界摄影史上也是绝不逊于马格南或“FSA”等机构所做的贡献,尤其在专项题材研究、长期报道、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的成绩最为可圈可点。

(二)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专题著作的出版

黑龙江农垦摄影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国内同时期其他行业摄影要早些。这些不仅归功于国家对农垦系统的关注,也要受益于农垦系统相对较宽裕的条件,可以提供相对较多的资金来扶植摄影的传播甚至是组织出版专门的摄影专著。受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版工作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后,出版了《北大荒》《永远的纪念》《北大荒——跨越之歌》、《老兵1958北大荒记忆》《拓荒者影像记忆》《历久弥新北大荒》《中国绿色米都》《北国明珠》等数十部摄影集,且都是在农垦系统组织下完成的。

四、黑龙江农垦摄影的传播史

(一)摄影作品的发表及出版

在近70年里,有数十万件作品发表,刊登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或期刊上的作品过万幅。其发表的媒介载体远不限于农垦系统的各类报刊,《人民画报》等全国性刊物上也常刊登。在影像接收设备还远未普及的上世纪后半叶,摄影作品成为了全国人民了解黑龙江农垦建设最主要的窗口。

(二)摄影作品的策展

黑龙江农垦系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关注度使得大型的摄影展策划得以实现,体制的力量在此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受专业理解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其大型影展的策划和实施主要是在1980年代后进行的。先后举办了大规模的影展数十次。其中《北大荒赞》《黑龙江垦区现代化成就展》《中华大粮仓》等大型展览因策划周密、主题鲜明、作品精良且展出地点定位在首都,故展览十分成功,社会关注度及反响极大。

(三)摄影作品的参展参赛

独特的题材、执着的追求和有效的组织使得黑龙江农垦系统摄影在经过了草创期和发展期之后在参赛方面捷报频传。正是1980年全国首届农垦系统摄影展上对金奖的包揽,成为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繁荣期的到来。进入到21世纪,展事渐多,其在部级及省级的各类摄影比赛中有过万幅作品入选及获奖。

(四)国际交流

在进入繁荣期后,国际交流渐多,在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将农垦精神传播于五湖四海。累计有千余幅作品走出国门。其不仅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如2010年赴俄罗斯举办摄影展),还传播到更远的国度和地区,如赴澳大利亚参展(黄成江《雪花飘飘》)和入选联合国亚太地区摄影展(孔祥生《生命之泉》)。

五、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思想史

(一)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独特的题材和时代精神决定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确定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自身的创作思想,并且从未改变过。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黑龙江农垦摄影的成功以及最终的风格特色。

(二)现代化的思想形态及思维方式

黑龙江农垦摄影是以现代化农业为核心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影像展现,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在农垦建设的初期,这种现代化的思想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渴望和向往。而在科技逐渐发展的中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代化的思想形态便逐渐由渴望转变成为了现实。这使得早期的农垦摄影在现实主义手法之下还流露出了一丝理想主义的味道。而在机械化生产加工完全实现的现当代时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便使得其摄影作品变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带有工业化甚至是后工业化的影子。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黑龙江农垦系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国家的重托使得在摄影创作思想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农垦摄影背后的主题和主题的思想内涵。

黑龙江农垦系统的摄影,其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都应在中国摄影史中占据本应有的位置。

〔参 考 文 献〕

〔1〕黄成江,李树峰,张惠宾.“心”入生活,个人风格与“创作圈”——对话摄影家黄成江〔J〕.中国摄影家.2012,(01):10-25.

〔2〕高跃辉.北大荒文学艺术创作终身成就奖——对焦北大荒的摄影艺术家许长山〔J〕.农场经济管理.2012,(08).

〔3〕赵国春.黑土盛开奇葩无形财产永恒——北大荒文艺诞生60年回顾〔J〕.农场经济管理,2009,(03):21-23.

〔4〕刘向阳.他跑遍了“北大荒”的黑土地〔J〕.中国记者.1989,(03):38-39.

〔5〕崔昊. 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1):223-224.

农垦日报第5篇

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创始人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即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是中国东北角的北大荒。北大荒位于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交界处,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清政府曾准备开发北大荒,无功而返。日本侵占东北之后,为掠夺资源,也曾制定了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拓荒计划,最终只是南柯一梦。东北解放后,北大荒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54年6月,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五师部分老兵驻扎在黑龙江汤原,等待办理复员手续,恰在此时,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汤原视察。进入黑龙江省境内,王震面对茫茫黑土地惊叹不已:“北大荒真名不虚传。漠漠大荒,一望无边。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有6亿人,6亿张嘴,我们不仅要想到今天,还要想到明天,想到子孙后代。”

到了汤原铁道兵五师驻地,副师长余友清陪同王震看了战士们种的菜地。王震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当年南泥湾的黄土坷垃,要强上百倍!”王震萌发了在这里安置转业部队开垦戍边的想法。他同余友清一起与即将退伍的老兵促膝谈心。王震问:“你们都是庄稼汉出身,复员了留在这里种地,搞机械化农场,好不好?”这批来自南方的老兵听后有的摇头,有的赞成,众说纷纭。王震说:“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锄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接着,王震又说起早年带领三五九旅屯垦开荒,搞大生产以及率领进军新疆的部队官兵就地屯垦、开发荒滩的盛况和取得的巨大成绩。战士们听了,思想豁然开朗。6月5日,王震向五师官兵做了开发北大荒的动员报告。他谈到主席和总理为粮食的事操心,铁道兵部队如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粮食,也是为、分忧。王震的一席话,让全体指挥员都激动起来,大家纷纷表态,愿意留下开垦北大荒。

在哈尔滨停留期间,王震专门拜访了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欧阳钦热情地接待了王震,介绍了北大荒的历史沿革和开况。他风趣地对王震说:“你去的汤原还不是大荒原。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就像老乡说的:五十里地做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光密山县那一带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哩。”一席话使王震埋在内心深处的“屯垦戍边”火种,更加炽烈地燃烧起来。

同年9月,王震再一次赶到北大荒,专程来到边境小城密山县。在听说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完达山南北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有可垦荒地1000万亩后,王震非常兴奋。他立即又从密山赶到五师驻汤原县营地,对余友清说:“铁道兵部队的复员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办农场,铁道兵党委已做出决定了。现在,你先带一支精干的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去进行实地勘察。今年冬天部队就进去,明年好开荒生产。记住!你们五师是打头阵的,得搞个样子,后来的要按你们的脚窝子走,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第二天,余友清就带领先遣队出发了。他们沿着原有的密山――虎林铁路沿线,在完达山南麓调查,考察了大片荒原。在宝清县挠力河两岸,他们发现多达上千万亩的可垦荒地。余友清回来汇报了勘查的情况,王震高兴地说:“好啊,有这么大的荒原,我们可就有用武之地了。”他当即决定先在虎林建立农垦基地,让余友清负责。

1955年元旦,按当时铁道兵部队的代号命名,余友清在虎林县西岗宣布成立八五农场。到1955年年底,八五农场开荒14.4万亩,实现口粮自给,盈利5万元。第一个铁道兵农场,从此在北大荒站住了脚跟。自从创建了八五农场后,王震的心就被黑土地深深吸引住了。他在率部抢建鹰厦铁路的间隙里,多次来到北大荒看望余友清和战士们。他指示余友清组织勘查队,为即将建立的新农场选点。

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需要裁减庞大的军队,大量的复转军人需要安置。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年到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使1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那时就可以年产粮食30亿斤。”这是一份北大荒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献,凝聚了王震一年来往返北大荒的心血,以及他那屯垦戍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此后,铁道兵各部的复转官兵1.7万余人,陆续从鹰厦线、黎湛线工地开赴北大荒,筹建军垦农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黑龙江完达山南北的广袤原野上,崛起了一批新型军垦农场。

按照王震“母鸡下蛋”的指示,一大批“八”字头的农场相继建起,从“八五”直到“八五一一”。每一个代号代表一个师,一律由师职干部带队垦荒。从八五农场的创建,到一批新农场的崛起,王震开始了大规模开荒的战役。在建场程序上,大家始终遵循着王震制定的方针:边开荒、边生产、以点扩点、由点到面,高速度地建设国营农场群。用王震的话来说,就是“母鸡下蛋”!这个方针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壮丽画卷,显示了王震的魄力和胆识,也显示了铁道兵部队官兵顽强的毅力和战斗作风。

十万官兵“向地球开战”

1956年5月,王震被任命为农垦部部长。他欣然受命,坚定地说:“我这个人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现在还是开荒。”6月,王震亲自带领20多名铁道兵师团干部乘火车赴黑龙江密山的荒地考察,组成3个踏勘组勘测选点。9月,王震出席了党的。他向党中央建议集体转业20个师的官兵参加农垦生产,充实农垦队伍。

在王震的精心策划下,铁道兵9个师和1个军官预备队共1.7万余名复转官兵,陆续开进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荒区。他又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了一批干部来到北大荒。从1956年到1957年,经过10路垦荒大军并肩战斗,全力开发,北大荒垦荒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营农场达到了82个,耕地面积达到905万亩,拖拉机达到了2288台,粮豆总产量达到了368947吨,总产值达到10437万元。

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年间,党和国家又陆续派来了6路垦荒大军,其中,举国瞩目的就是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历史壮举。1958年春,由王震提议,经中央批准,来自全军的10万复转官兵浩浩荡荡开进北大荒。从3月到5月,短短3个月时间,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官兵从祖国各地向北大荒挺进。到了5月底,进入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已达8万多人,连同家属等人,号称10万大军。

这一时期,王震的工作非常紧张,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坐镇北京,与各总部、各军种兵种打交道,接收8万多名复转官兵,通过铁道部调拨车辆,昼夜兼程,运送复转官兵北上。然后,他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赴密山,坐镇三江平原东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复转官兵。1958年4月12日,王震亲自到密山车站组织万人大会,欢迎复转官兵。这天,车站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会场上竖立着王震书写的牌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在密山车站,王震向复转官兵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开垦北大荒困难很多,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当时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大家群情激昂,高呼“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口号,表示明天早晨就步行出发。

大批部队集体转业到北大荒参加垦荒,成为当时的一件盛事。王震甚至提出要把农垦部机关搬到密山,后因故未能实现。他雄心勃勃,计划在垦区除开垦上千万亩的大片荒地外,还要建设密山到虎林的垦区铁路,成立密山汽车修配厂、机械修配厂、各种副业加工厂等。王震还通过乌兰夫从内蒙要了1500头牛羊运至密山、虎林等地,以补充部队生活所需。尽管工作繁忙,王震仍然抽出时间和复转官兵们一起劳动,几乎所有的农活他都干过。春天水冷,有人犹豫着不敢下,王震第一个跳了下去。修水库抬土筐,与王震配对的年轻同志把绳套往自己一头拉,怕累着他,他却把绳套拉往自己这一头。三年困难时期,王震到北大荒来总是与大家吃一样的野菜、豆粕、玉米皮饼子。有一次,一个生产队为王震准备了四个菜,他问职工们吃的是否都一样,大家骗他说都一样。王震火了:“你们骗人!”他来到大食堂,和职工一起吃玉米皮饼和烂萝卜缨煮小豆腐。在北大荒,将军与士兵、党和群众之间保持着血肉联系,谁也没有特殊化。

1958年的北大荒,对十万转业官兵来说,是严峻的。当时春寒料峭,积雪未化,住房紧缺,粮草不足,条件异常恶劣。难怪有人说:这是赤手空拳地“向地球开战”,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地处宝清县的八五三农场开发雁窝岛的事迹,生动地体现了农垦战线官兵开发荒原、创建农场的艰苦创业精神。

雁窝岛原名燕儿窝,地处完达山下八五三农场的西北角,面积200多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被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和宝清河所包围。南面则是被称为“大酱缸”的数十里飘垡甸子,上面是草皮,下面是泥水,踏破草皮陷下去,就有没顶的危险。岛上土质肥沃,黑土层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是每年春季解冻后,被三面河水、一面沼泽围困,变成孤岛,与外界断绝,垦殖十分困难。早年日本开拓团曾企图进岛垦殖,结果由于几名士兵被“大酱缸”吞噬而仓皇撤退。

1957年春节后,八五三农场开荒先遣队冒着风雪闯进了雁窝岛,抢运油料、种子、粮食和各种物资。4月24日夜,运送物资的6台拖拉机向雁窝岛开进时,“大酱缸”开始解冻,拖拉机全部陷进泥潭,情况十分危急。农场闻讯后当即组织抢救,从200里以外的友谊农场借来大型绞盘机,运抵现场。战士们把这几十吨重的整机拆成零件,扛过“大酱缸”。500米长、数吨重的钢丝绳没法分解,几十名战士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安全地通过了飘垡甸子。这时,6台拖拉机已陷得很深,只露出十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共产党员、包车组长任增学挺身而出,三次潜入满是冰碴儿的泥水,扒开泥浆,才将钢丝绳与深陷泥底的机车挂上了钩。当他从“大酱缸”里探出身来时,浑身泥浆,满脸乌青,晕厥了过去。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6台机车全部脱险,开进了雁窝岛。大地完全解冻后,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去,粮食蔬菜没有了,大家就挖野菜、拣雁蛋吃。就在进岛的第一年,这支70多人的垦荒队,建起了几千平方米简易住房,开出2万多亩荒地,种下了第一茬作物420多亩,当年生产粮食1.3万多公斤。

1958年3月,3000名复员转业官兵分配来八五三农场,有131名小伙子被派到雁窝岛这个最偏僻最艰苦的第四分场。进岛不久,遇上冰雪融化、交通断绝,进岛物资没有运足,夏季开荒高潮中,拖拉机又缺乏油料。他们决定把油桶放进宝清河,用人力往岛上飘运油桶。8月6日,担任队长的转业军人罗海荣利用河道运送油料时,将三个油桶一次推下了河。在一水深流急处,三个油桶被冲散了。罗海荣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奋力推桶,被野草缠住,陷入深水潭中。当队员把罗海荣抢出水面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26岁。他在四川老家的妻子正怀着身孕。后来,他的遗腹子罗进长到17岁,专程来到雁窝岛,继承父亲的垦荒事业。八五三农场党委在宝清河边烈士牺牲的地方举行了追悼大会,并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将这个地方命名为“罗海荣”。

英雄的汗水血水没有白流,雁窝岛终于被开发出来了。昔日被“大酱缸”隔绝的孤岛,修上了宽敞的砂石路。经多年开发和建设,雁窝岛已建成拥有10万亩耕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机械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王震得知开发雁窝岛的事迹后,立即指令新成立的农垦局文工团派人去雁窝岛体验生活,写一部反映转复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话剧。话剧《雁窝岛》彩排时,王震亲临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这出戏在1960年农垦部于湛江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上演出后,深受好评。根据王震的部署,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宽银幕影片《北大荒人》,在全国放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8年3月,郭沫若听到垦区情况汇报后心情激动,当即写下著名诗篇《向地球开战》。北大荒转业军官徐先国在报上读了郭沫若的诗后,深受感动,认为王震倡导的军垦事业是英雄解甲重上战场,写下一首《永不放下枪》的诗,发表在5月7日《人民日报》上,并由总政治部慰问团谱成歌曲传唱。北大荒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雁飞塞北》,作者林予1958年转业来垦区,负责雁窝岛场史的撰写工作。他以雁窝岛上农垦官兵的生活为原形,创作了这部反映了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长篇小说,受到茅盾的高度赞扬。以开发雁窝岛为代表的农垦官兵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9个师近2万名复转官兵在短短3年时间里,创建了7个军垦农场。为了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经济区域,王震将邻近的6个农场归并起来,组成了“密虎宝饶”一统天下的大垦区。

王震在北大荒筹建商品粮生产基地

1961年,王震患上严重的胃溃疡,住院将胃切除了四分之三。然而他的心仍惦记着北大荒。同全国一样,当时垦区也处在非常困难时期。职工们节衣缩食,向国家上交商品粮,并自制“代食品”充饥。王震了解到垦区的生产形势和抗涝救灾的情况后,指示牡丹江、合江农垦局,要求按人口每人划出两亩自给地,以度灾年。当他得知牡丹江垦区洪涝灾害严重,机车下不了地时,就指示抽出机车和人力支援呼伦贝尔盟开荒生产,在内蒙古地区创建了呼盟农垦局。他又组织抽调1个总场、5个分场、25个生产队的整套干部,支援新建的黑河垦区。

王震动手术前后,仍多次来北大荒考察灾情,深入基层,鼓励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共度灾年。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八五二农场,驱车前往分场、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食堂宿舍、猪圈马棚。在五分场二队,他看望了正在进行小麦脱粒作业的工人。王震问:“为什么现在小麦还没有脱完?”工人说:“饿着肚子干活,哪来的干劲?”王震听出了工人话中的情绪,若有所思地对陪同来的农场书记说:“宁肯让老鼠、家雀任意糟蹋粮食,也不愿让工人吃饱肚子,这不是马列主义!”王震对大家说:“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要向前看,要挺住,坚持就是胜利。现在我们住土屋、吃淀粉,将来我们要住瓦房、吃大米!你们说对不对!”

1961年4月,指示王震:农垦部要搞几个真正有把握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贯彻执行的指示,王震召开了农垦整风学习会,决心着重解决北大荒垦区的问题。会后,他陪同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北大荒考察。

回到北京后,邓子恢发表了看法:“从牡丹江垦区的情况来看,还是以前说过的四句话: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责任重大。农场各方面的问题确实不少,首先是产量低,密山垦区共35万人,其中职工14万人,有620万亩耕地,但生产队的农工总数不到7万人。50%以上的劳动力搞非农业生产……”邓子恢关于垦区的评价实事求是,不像当时有人把垦区说得一无是处,王震听了心服口服。邓子恢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还对农场的经营方针、管理体制、场队规模、经济核算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并酝酿形成中国农垦第一部“宪法”――《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62年5月26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题讨论《国营农场工作条例》。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农场是独立经营单位,要搞独立经济核算,搞多种经营。

中央书记处会议刚结束,王震就决定去北大荒传达会议精神。夫人王季青见他身体虚弱,腹部经常出现痉挛式的剧痛,苦苦相劝,他也不听。1962年6月,王震到虎林县召开会议,向牡丹江、合江农垦局以及有关农场负责干部传达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决议,提出要用提高国营农场劳动生产力和商品率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和对我们的关怀。会后,王震不顾随行保健医生的劝阻,执意要到农场看看。时值北大荒盛夏,烈日当空,经过抗涝救灾,庄稼长势很好,使王震暂时忘记了病痛和劳累。

1962年11月18日,为了加强对国营农场的领导,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撤销牡丹江和合江两个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设在佳木斯),管辖原来两局所属农场和其他企业。12月,王震同兼任东北农垦总局局长张林池来到佳木斯,共同主持了在北大荒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东北农垦总局工作会议。东北农垦总局的成立,使三江平原东西部的国营农场群连成一片。它地跨15个市县,东至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西至小兴安岭山麓,南临兴凯湖之滨,形成了广阔而独特的农业经济区域,拥有1000万亩耕地、近万台拖拉机和24万职工的中央直属大垦区,具备了建成真正商品粮基地的实力。从1963年至1967年,黑龙江国营农场在5年内分批整顿,调整场队规模,完善经营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武装100个机械化生产队,全省每年可增加1.5亿公斤商品粮。在王震的过问下,从1963年3月到5月,连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国营农场的规章制度,全国农垦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和完善。

王震多次说:“说中国人体质太弱,要多吃些肉、蛋、奶,北大荒要大力发展奶牛事业。”八五一一农场是北大荒奶牛和奶制品的发源地。1958年,享有“北大荒奶牛之父”美誉的农场场长张源培,按照王震的指示,带着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毕业生欧阳敏到上海,引进了北大荒第一批奶牛。后来,在1980年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八五一一农场乳品厂生产的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在同类产品中被评为全国第一,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银质奖章,成为驰名全国、各地争相订购的热门货。

正当王震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又一次病倒了。1963年,王震因患严重的肠梗阻住进医院,被抬上手术台。当他清醒过来时,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北大荒,是尽快给国家提供商品粮。60年代,北大荒的开发速度虽然没有50年代末期快,但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稳步上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逐年提高。

1990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前来垦区视察,为垦区挥毫题词:“为国家提供100 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如今,北大荒垦区是共和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115亿公斤以上的粮食,可以上缴100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商品率超过90%。北大荒垦区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可以满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三军一年的口粮供应。

重视知识和人才,建立八一农垦大学

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国营农场由原来的50多个一下子激增到80多个,人口接近50万人。王震高瞻远瞩,预见到黑龙江垦区大发展后,急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王震尊重知识,珍惜人才,他计划在开发黑土地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开发北大荒的漫长岁月里,他从各地招来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拜他们为师,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他先后从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要来一批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到铁道兵垦区担任技术员、开荒队长,加速了荒地开发的进程。他还亲自到北京农业大学,邀请全国著名的小麦专家蔡旭教授、玉米专家李竟雄教授和耕作专家孙渠,以及沈其益、郑长庚、彭克明、夏荣荃等教授,到垦区指导工作和讲学。

王震勤奋好学、热爱读书是出了名的。担任农垦部部长后,他在胃切除大手术后的养病期间,读了土壤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在深入基层研究生产时,王震随口可以说出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数据,让干部战士们非常敬佩。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根据王震的建议,经农垦部党组织决定,创办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以适应农垦事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958年7月19日,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诞生了。从此,北大荒有了自己的人才摇篮。校长由王震兼任,校党委书记由铁道兵农垦局局长王景坤兼任。王震亲自给学校起名叫八一农业大学。他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195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959年上半年,国务院下令整顿1958年新办的院校。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重问题,条件如不具备就将下马。这时,以王震为首的中共农垦部党组果断决策,八一农垦大学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同时决定将八一农大作为国家农垦部直属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明确为全日制学校之后,师资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王震对副校长姜瑞元说:“你可以到垦区挑选一些来校当教员,他们都有真才实学,讲自然科学,怕什么?又不是叫他们讲社会科学。”于是,姜瑞元立即责成人事部门派人下去选调,终于请来了34人,缓解了燃眉之急。王震还直接向国家计委和北京农业大学要应届毕业生,邀请北农大著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并亲自向东北农学院调换教师,使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到235名。

王震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一直心怀垦区,情系学校。从1958年到1962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垦区检查工作三四次。每次来垦区视察,都要来八一农大落脚。如今,八一农大已经成为农垦战线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黑龙江垦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主要是八一农大毕业生,垦区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一半以上是八一农大的毕业生。

如果说八一农垦大学是北大荒的最高学府,那么农垦科学院就是北大荒的“科学城”了。这座建立在佳木斯市郊的科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年王震倡导建立的八五农场科研站和八五农场五分场(后改农垦部实验场)。

五六十年代,农场科研站和实验场,对当年北大荒农业生产以及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8月,王震和农垦部党组在《关于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确定科学研究项目的决策》中专门指出:“党组决定在黑龙江的密山(即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一个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畜牧业的良种培育和繁殖,以及大豆选育等项目。”

1962年11月,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1963年1月,两局科研人才汇集一起,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1979年,北大荒的科学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终于在黑土地上崛起。如今,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已成为国家为加速三江平原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1990年7月28日,王震率领中央慰问团前来北大荒慰问。他没有忘记垦区的科研人员,专门驱车来到佳木斯市郊,参观了北大荒的“科学城”和用先进设备进行大豆综合加工的“三江食品公司”。

王震与永垂不朽的北大荒精神

王震率领老军垦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多年,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只要来到北大荒,都要到农场看望老军垦。1957年至1966年的9个春节,他有5个春节是在北大荒和军垦战士一起度过的。每次到农场,他都亲自参加劳动,深入群众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疾苦。当年到这里的许多转业官兵,许多人30多岁还没成家。冬闲季节,王震一道命令:每人带两个月的粮票和布票,放两个月假,回内地老家找老婆,找不到的算没完成任务。一些老兵说:“家乡的大姑娘都快嫁光了,剩下的都是地富的女儿,我们怎么办?”王震说:“那怕什么?地富子女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连地富子女都教育不好,还干什么革命!”当他们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王震欣慰地说:“我平生下过的命令无数道,但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一道。”1991年4月,王震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新访问时说:“有一句话使我很高兴,北大荒人说我是月老、红娘。其他恭维话我不感兴趣。”

1964年9月21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王震突然被通知休养两年,暂时离开农垦部。王震黯然离开北京,赴南方休养去了。两年后,休养结束,“”也爆发了。从此,王震与北大荒中断联系达20年之久。“”中,北大荒垦区被扣上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建场路线”的罪名,而王震则被指责为“黑后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北大荒人思念着王震,饱经磨难的王震也盼望早日重新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黑土地。

1985年8月26日,王震同赴京演出的“北大荒雁窝岛儿童艺术团”小演员们同机飞往北大荒。飞抵垦区首府佳木斯后,王震不顾旅途劳累,亲切接见了转业官兵、知识青年代表。当他得知垦区在改革开放中,经营管理和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建立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和科学体系,粮豆平均亩产、总产、上交和全局经营盈利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时,激动地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题词:“向北大荒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致敬!”

199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北京住所会见了密山市的领导。当密山市领导邀请王震回北大荒看看时,王震高兴地说:“我要回去的,再不回去就要与世告别了。”讲到这里,他落泪了。1990年“八一”前夕,被军垦战士们亲切称为“老司令员”、“老部长”的王震又一次踏上北大荒的黑土地,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深情慰问。短短7天,他的足迹踏遍了北大荒的山山水水,抚今追昔,思绪如潮。

7月28日,王震来到了佳木斯,急切地想看一看这里的变化,见一见昔日的战友、部下和北大荒的建设者们。遵照他的意愿,原来安排好的行程全被打乱了。当天下午,王震就接见了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和科技人员代表,跟他们促膝谈心,唠家常。当晚,又接见了从八五三农场赶来的“雁窝岛小红花艺术学校”的小演员们。

每到一地,王震都要召开老铁道兵和复转官兵的座谈会,深情地问起一串老垦荒者的名字。他充满感情地说:“他们都是为人民打江山立过功的人。”在八五二农场,他来到老职工家里看望他们。八五二农场的创立者是铁三师代师长黄振荣。黄振荣在长征中就和王震结下深情厚谊,又是第一个跟随王震来北大荒的。王震曾动情地对他说:“看样子,你死也得死在这里了。别忘了在南泥湾,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的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当年,黄振荣带领700名官兵深入茫茫雪原,风餐露宿,两年中开荒51万亩。一次,他高烧不退还坚持工作,在场的医生含泪说:“你这样下去会死在这里的!”他却含笑说:“要死在这里,我革命就成功了。”后来,黄振荣真的把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来到佳木斯后,王震第一个接见的北大荒人,就是黄振荣的儿子黄黎。王震勉励黄黎:“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发扬北大荒精神。你们这一代和你们的子孙都要在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中建功立业。”王震还请夫人王季青偕孙子、孙女前往黄振荣等英雄墓地敬献花圈。

一部北大荒的振兴史,记录着转业官兵的牺牲与奉献。许多人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的是陷进沼泽地的“大酱缸”牺牲的,有的是为抢救国家财产被大火、洪水夺去生命的,有的是在伐木、运输生产中因公牺牲的,甚至是累死的。每当提起烈士们的英名,王震都很动情。“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他引用的话勉励后来人。他认为,“北大荒精神”是一笔比什么都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精神支柱,什么事也干不成。要把北大荒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北大荒视察期间,王震专程来到八一农大看望师生员工。师生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校长和我们心连心!”他还冒着酷暑,特意去慰问了农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高级电子工程师桂体仁是1958年的转业军官。他向王震汇报了一件事:50年代是苏联人帮助我们建农场,去年苏联人邀请咱们去帮助他们建设粮食处理工程。在他参加设计建造的苏联斯帕斯克新村农场金属储粮设备上,他们把“中国农垦”四个大字焊接在高高的设备的顶端。王震听后非常高兴。在回顾北大荒的振兴史时,王震对各级干部们说:“人才缺乏时要尊重人才,人才多了时更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王震关心老复转官兵,更关心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再忙再累,只要少先队员提出与他合影,他都欣然同意,把孩子们抱在身旁,亲了又亲。斗转星移,当年的老拓荒者们第二代许多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建设北大荒的主力。和老垦荒人交谈时,王震总要问他们子女们的情况。在八五二农场,他还专程参观了农场办的高级中学。学校党委书记岳志成告诉王震,农场把盖办公楼的钱投到了教育上,仅这所高中投资就近千万元,现在高考升学率均在85%以上。王震称赞岳志成“有远见,是个好书记”,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农垦日报第6篇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垦系统有1400万名干部职工;全国农垦占国土面积37.1万平方公里;粮食总产超过700亿斤,商品率达到90%以上;天然橡胶、棉花、牛奶、糖料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9%、27.3%、11.6%和6.3%。

农垦地位重要,农垦改革意义重大,当各地政府正在谋划农垦改革具体怎么干时,农垦系统的乳业企业已经先行,成立了联盟,决定抱团发展。

不过,由于乳业市场竞争激烈,加上同属“农垦队”的光明、三元、完达山在发展中面临各种体制机制问题,抱团能否取到暖尚待市场检验。

乳企抱团

201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就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根据意见,到2020年,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个文件是时隔24年后中央再次出台全面指导农垦改革发展的专门文件,在中国农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前改革主要是讲从内部怎么去推动农垦发展,现在是把农垦改革同国家社会经济及农业农村发展一体化推进。

农垦改革意义重大,乳业“农垦队”已经闻风而动。2015年11月18日,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在京成立。王守聪在成立大会上表示,我国乳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成立乳业联盟,就是通过抱团经营来维护中国乳业品牌,联盟的成立也是农垦系统实施联盟、联合、联营战略,进一步发挥农垦乳业国家队作用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全国农垦系统奶牛存栏139.2万头,占全国奶牛总存栏的9.5%。原料奶产量375.1万吨,占全国的10.1%。拥有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重庆天友、广州燕塘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乳品企业。

事实上,在中国乳业的江湖中,农垦系的乳业相比同行已经落后许多。

作为农垦系乳业的“带头大哥”,光明乳业近期发展遭遇波折。2015年11月2日晚,光明乳业公布了2015年三季报,201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02.05亿元,同比增长31.9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滑47.30%;基本每股收益0.1749元,同比下滑47.30%。

北京的三元食品也不乐观,2015年三元食品三季报显示,201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33.55亿元,同比下滑2.3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9亿,同比下降65.02%。

而“农垦队”的竞争对手伊利股份公布的三季报显示,2015 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54.79 亿元,同比增长8.96%;归母净利润36.37 亿元,同比增长2.2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4.27 亿元,同比增长4.26%。

这意味着,三元食品和光明乳业两家公司加在一起都没法同伊利股份相抗衡。在农垦系统的乳企中,相比于光明乳业和三元食品两家上市公司来说,完达山乳业目前更是受困于体制的制约,发展不理想。

公开信息显示,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控股的完达山乳业,作为老牌国乳企掌握着黑龙江农垦系统最好的奶源基地。

完达山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乳品行业,竞争确实非常残酷,不市场化很难,现在即使市场化了,竞争压力也很大,农垦市场化改革是个利好消息,可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活完达山乳业的机制。

此外,黑龙江农垦总局一位知情人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农垦系统的企业高层还是比较欢迎改革的,因为改革就有股权激励了。 农垦系统乳业在全国乳业中地位重要,但大而不强,多年来受体制机制约束较多,此次改革或为它们壮大的一个契机。

难在协调

在王守聪看来,上述联盟的主要宗旨就是统一发展共识,搭建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建立与政府、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动农垦乳业质量安全、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新鲜、营养的乳制品,“引领中国乳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农垦局定位很清楚,就是媒婆、推手和裁判,企业的事情由企业自己决定,企业搞不好农垦局再协调。”王守聪指出,今后企业投资有矛盾农垦局就是裁判,尤其是商业行为上对别的企业有不正当的竞争,农垦局就要来当裁判,要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圈。

对于农垦系乳业大联盟的举动,伊利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农垦系乳业如果能够真正联合起来,力量确实很大,尤其在乳业源头的把控方面由于参与企业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比如三元和光明就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农垦局能否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有待进一步观察。

农垦日报第7篇

率“铁兵”挺进三江平原

1954年6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赶到小兴安岭林区汤旺河畔的洪山车站,他先向整装待发开赴鹰厦铁路前线施工的第五师官兵作了动员,随即看望了集结待命的800多名即将退伍的官兵。这些人多数是四川、贵州籍的战士,因四川人太多,贵州又太穷,都不愿回家,王震便对他们说:“留在北大荒办农场好啊,我过去带三五九旅在延安南泥湾开荒,表扬我们,党中央称赞我们是边区‘发展经济的前锋’。那首《南泥湾小唱》,唱了十多年了!再说新疆开发才4年,眼下有了8个农业师和43个农牧场,硬是把荒滩变成了绿洲。这里呢?北大荒,地势平坦,一马平川,黑土层厚,雨量充足……是个兴办机械化农场的好地方呀!”

第二天,王震在广场上向准备复员转业的官兵作了开荒建场的动员报告后,并专程赴哈尔滨拜访了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欧阳钦说:“你去的汤原还不是大荒原。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光密山县那一带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哩!”王震面露喜色说:“我带兵进你的地盘,欢迎不?”欧阳钦说:“我双手欢迎。你要是去密山,就会看到县城火车站前立着一个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战士为解放密山献出了生命,如今在流过血的土地上屯垦建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王震回到第五师师部所在的汤原县营地,对第五师副师长余友清说:“办农场的事就这样定了,你带领先遣队去密山、虎林一带亲自踏查,今年冬天就进去,明年好开荒生产。你们师是铁道兵部队打头阵的,是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余友清遵照王震的指示,带领先遣组踏查了密虎荒原,确定未来的农场建在虎林县境内的荒区。9月初,余友清率领第五师复员官兵540人编成的垦荒先遣队向虎林进发。到达虎林郊外的西岗荒原的第二天,战士们就开始了营建。不几天就盖起了十几座窝棚和适于过冬的坑道式地窝子。他们还到日伪开拓团废墟上捡砖头,盖起来了砖房。余友清选了一块黄波罗木做了一块牌子,上书:中国人民八五部农场(后改称八五农场)。1955年元旦,战士们敲着脸盆,放着鞭炮,将这块牌子挂上了场部大门。

农场当年开荒14.4万多亩,播种3.8万多亩,收获了包括部分后续部队在内的口粮、种子和饲料。王震闻讯,给余友清发来亲笔信表示祝贺,并要他做好第二年春天接收1.5万名铁道兵转业官兵的准备,以完达山为中心,建立几个机械化国营农场。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上《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他陈述开发北大荒的重要意义,“建议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三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这片大荒地开垦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到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到1960年即可使1000万亩地投入生产,年产粮食将达到30亿斤。”

非常重视这个报告,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同志阅退彭。”在报告上作了批示:“王震同志提议可以先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

年底,八五农场收获后,王震便四处奔波,亲自组织指挥这场已远非“小搞试验”的垦荒战役。1956年2月5日,王震命八五农场派三个踏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南横林子、饶河沿江一带,为扩建新场选择开荒布点的位置。6月5日,又令八五农场派出三个中队去一棵树、小西山、迎门顶子、虎头、南横林子等地,为即将建立的新场盖房子、修路。与此同时,王震指示八五农场修复密山至虎林的公路,兴建密山、裴德两座大桥。铁道兵第九师派来桥梁团和机械大队协同施工,完成裴德至湖北段54公里线路。在余友清、黄振荣、李瑶含等指挥下,修复了虎林至宝清的公路。

1956年,王震不辞辛劳,分别到铁道兵各师做动员工作。这一年,先后动员铁道兵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一个军官预备队共1.74万名指战员陆续开进北大荒。王震考虑到铁道兵干部缺乏办农场的经验,又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一批干部来北大荒。从1955年元旦创建八五农场开始,历经一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到1956年年底,王震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摆开了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战场。

1956年6月,中央农垦部正式成立,王震出任农垦部部长。这年冬天,王震亲临新垦区的首府密山县,在铁道兵农垦局会场,他对老部下和“铁兵”们说:“快过年了,我送给大家一副春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铁兵”们听了激动地鼓起掌。

指挥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

1957年底,铁道兵垦区已拥有农牧场13座,职工2.28万人,耕地260多万亩,播种面积107多万亩,收获粮食1.25亿斤。然而,对于面积有5.7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来说,新垦区不过是一角。为了更好地开发北大荒,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意见提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动的情况下,应实行军垦。”

由于中央发出了号召,于是出现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观一幕。从3月到5月,短短3个月时间,大批万官兵从全国各地纷纷北上,向北大荒挺进。到5月底,进入黑龙江垦区的复转官兵共8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约6万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随军家属等,号称“十万”大军。

十万人马,超过了当时两个农垦局(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原职工总人数的一倍,而大多数又是在荒原新建点,条件异常恶劣。首先是抢盖马架子,以解决荒原建点中面临的“地无一垅,房无一间”的燃眉之急。马架,就是一种用草木搭成的最简易的住房,形似“人”字形马架,故名。它当年为安顿十万大军开发北大荒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北大荒农垦史》记载:“1958年春,预一师1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天时间就盖了1000多间马架,使萝北荒原上出现了几十座‘荒原新村’;3475名转业官兵到八五九农场,苦战20多天,砍条子,割茅草,铲草坯,抢盖马架360多间;八五二农场,总后勤部、第二航校、空军十一师、志愿军二十一军等68个单位共3640名转业官兵的到来,分配在六个分场和畜牧场各新建点,还扩建第七分场。初建点,没有住房,转业官兵白天下地开荒生产,晚上点灯抢盖马架,有的住地窨子……”

这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后勤部转业军官300多人分配到八五三农场某分场,头一项任务是去一分场二队背粮、背盐。春天开化,车马未通。每人用一条长秋裤,裤腿用绳子一扎,装上大米,套在脖子上,每人负重四五十斤,涉水过河,来回140多里。八五四农场转业官兵,因新建点东大岗处于沼泽包围之中,为了解决原粮加工问题,专门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从三分场抬回石磨,8人抬一磨,涉水几十里,硬是把石磨抬回东大岗。八五五农场动员800名转业官兵,抢修宝清到七星河的公路,苦战10昼夜,将这条全长96华里、大小桥梁33孔的公路,全线修通。八五六农场的转业官兵因农机具严重不足,就用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翻地、整地和播种;有的地块,干脆用铁锹翻地。

1958年3月,王震指示,在完达山西麓、七虎林河上游兴建中型的云山水库。3月底,集中转业官兵4000余人和其他职工组成施工大军。5月1日,王震亲自挑土奠基和开车压实。施工队伍住帐篷,吃大渣子。转业官兵发扬人民的光荣传统,“晴天大干,小雨猛干,大雨苦干,紧要关头日夜连轴转,突击周里绝不下火线”!6月下旬,王震再次来到工地,号召大家再接再厉,大干一百天,拿下大坝全部土方任务。会后,他到坝面和转业官兵一起抬土上坝,工地上再次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后来调来一台发电机组,现场有了照明,部队就分成两大班,昼夜施工。每天各大队的统计日报数都在人均上土10立方米以上,个别小组达到20立方米大关的惊人记录。经过194天抢建,终于在11月12日宣告竣工。

在抢建云山水库的同时,王震还指示在完达山南麓发起抢建一条从密山到虎林的铁路的大会战。铁路全线114公里,横贯三江平原腹地。由于它的贯通,将使分布在这一带的“八”字头农场以及新建的八一农垦大学、医院、工厂等连成一片。经过连续三个月的苦战,密虎铁路于7月25日正式通车。

关心下放的“”

1958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十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来自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分子”约1500人。他们被集中在密山垦区的八五、八五三农场。还有军队系统的“”,他们来自总参、总政、国防部、空政、海政、航空兵部、装甲兵、公安文工团,此外还有来自公安等20多个单位以及上海下放来的“”。这是一支“阵营坚强”的“流人”队伍,当急需大批人才的时候,他们被“下放”到了北大荒。

王震在一次讨论如何处理“”的会议上建议,中央各部不要的“”统统交给他。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一下子吃下这么多“”,不怕闹肚子?他回答说,他不仅不怕,而且要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改造”成有用之才。中央批准了他的建议,他就给北大荒接收单位的领导打招呼,对“分子”要热情相待,要以同志相称。

著名作家丁玲和她的丈夫陈明,就是当年从北京下放来北大荒的“”。陈明先期到达八五三农场二分场西北角的白桦林边劳动。那年,丁玲54岁,这位以《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而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女“流人”回忆初到密山时的情景:“1958年6月下旬的一天,凌晨4 点钟,我到了密山。东方升上来的太阳,照着我的身影。在密山,一个熟人也没有,我只是孤身只影……”她又说:

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一个童话吗?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黑夜里,偎缩街头,划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幻想从中得到生的温暖、光亮和希望……当时,我的心情跟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模一样呵……给我点亮第一根(火柴)的是王震将军。在那种时候,对我们这种人,肯伸出手来……他真是个有魄力、有勇气的人。我感谢他,将永远感谢他。

当时王震为了照顾老两口,让他俩到靠近铁路线的汤原农场安家落户,不编入集体生活和劳动的“队”,而是单独安置,这对当时“”来说,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照顾。在密山农垦局的办公楼里,王震对丁玲说:“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

著名诗人艾青也得到过王震的保护和关心。下放北大荒前,王震请艾青到家里谈心。第二天,又亲自去艾青家,动员他爱人和保姆一起去北大荒。保姆不愿去,王震就从农垦部临时找了一个。艾青到北大荒,王震再三嘱咐八五二农场领导:“政治上要帮助老艾,尽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触群众,了解农垦战士。”同时,他又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

王震十分关心北大荒文艺事业,在他的过问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彩色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在全国放映后获得好评。他还亲自参加话剧《北大荒人》的讨论,把吴祖光、李景波等人从“队”调到话剧队,帮助修改剧本。《北大荒人》赴湛江、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在他的过问下,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

创建八一农垦大学和农业科研所

1958年8月1日,王震在偏僻荒凉的裴德镇创建了北大荒第一座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亲任校长。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说:“校名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支援和武装垦区。”初创时,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劳动建校”,第一批学生来自十万官兵。八一农垦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建校初期,教师奇缺,王震指示学校派人到垦区范围挑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其中包括34名中央下放来的“”。王震鼓励他们放下包袱,为培养北大荒人才做贡献。1959年上半年,高教部下令整顿新办院校,以“劳动建校”闻名的八一农大首当其冲。王震和农垦部党组果断作出决策:八一农大不仅要办,而且要转为农垦部直属的全日制学校。40多年来,八一农垦大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为全国农垦系统和黑龙江省培训了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如今,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垦区各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领导骨干或专业骨干。

如果说八一农垦大学是北大荒的最高学府,那么,农垦科学院就是北大荒的“科学城”了。这座建在佳木斯市郊的“科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年王震倡导建立的八五农场科研站和八五农场五分场(后改为农垦部实验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场科研站和实验场,对当年北大荒农业生产以及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8月,王震和农垦部党组在《关于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确定科学研究项目的决策》中专门指出:“党组决定在黑龙江的密山(即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一个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畜牧业的良种培育和繁殖,以及大豆选育等项目。”

不久,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两局的科研人才汇集,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到1979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大荒的“科学城”终于在黑土地上崛起。农垦科学院已成为国家为加速三江平原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

因病离职休养

1962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北大荒农场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撤销牡丹江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设在佳木斯),管辖原来两局所属农场和其他企业。中央的决定写道:“为了加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现有国营农场的领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的商品率,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更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特决定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东北农垦总局的成立,使三江平原东西部地区的国营农场群连成一片,地跨15个市县,东至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西至小兴安岭,南临兴凯湖之滨,成为广阔而独特的农业经济区域,具备了建成商品粮基地的实力,成为拥有24万职工的中央直属大垦区。

12月,王震偕兼任总局局长的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来到白雪皑皑的佳木斯,共同主持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北农垦总局工作会议。王震在会上说:“我们要认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是垦区全体职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开垦的光明前途的前提下提出的。事实证明:开垦荒地、建设国营农业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是解决日益增长的商品粮食、肉类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是解决社会劳动就业的一个办法和一个方面。国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改革中要走在前面和起示范作用。”

作为农垦部部长,王震又从佳木斯赶往哈尔滨,参加了黑龙江省委召开的农场工作会议。他深情地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历史最长,经验最多,各省都重视你们的经验。希望今后更进一步发挥国营农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模范作用。对你们的要求更高一些,这不是给压力,也不是客套话,而是符合实际的。祝同志们《老兵新传》的形象增添新的光彩。”

正当王震抖擞起精神要大干一场时,他又一次病倒了。1963年,王震被迫再次住进医院动手术。原来他有一口好牙,在戎马生涯和开发荒原的艰苦岁月里,养成了狼吞虎咽的习惯。胃切除只剩下三分之一,他仍旧习未改,使胃不堪重负,以致造成了严重的“肠梗阻”。他剧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大夫检查病情之后,对护送的人说:“怎不早送来住院呢?怎还让他到处奔走呢?”

1964年3月,农垦部召开了全国国营农场会议,总结建国以来国营农场的主要成就和经验,讨论十年规划。会议要求北大荒建成“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大样板”。王震抱病参加了会议。他说:“这次会议是在总理指示精神下召开的。他要求国营农场每年增产5至10亿斤商品粮。这就要求我们现有耕地基本上要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这是硬功夫,我们一定要立下雄心壮志,把高度、持久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7月18日,、董必武从北京乘专列来到虎林县境内的农垦部试验农场视察。农垦部试验农场前身是八五农场五分场。当年,王震曾以此作为他的试验田,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共产主义卫星城”的试点,因遭遇特大自然灾害而被迫下马。当汽车驶入农场境内时,朱老总和董老立即被眼前一望无际的麦海吸引住了。这些年来对王震在北大荒创建的农场褒贬不一,有的说“糟得很”,有的说“好得很”。董老对这些争议也有所耳闻。和董必武在农场会议室里听取了汇报。当谈到王震时,农场干部实事求是地说,“卫星城没搞成,是没有从实情出发,步子过快过急了,但是为农场打下了底子”。在汇报中,他们还谈到,在自然灾害期间,王震多次来视察,还亲自为农场联系买草单位,组织职工割草卖,为农场增加了收入,解决了拖欠职工部分工资的问题。董必武在返京的专列上欣然赋诗:

红心(星)农场黑土层,麦黄豆绿黍苗青。

今年望保丰收确,高屋巍峨已建瓴。

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囤。

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王震从《东北农垦报》上看到董老的诗后,感动不已。

为了北大荒农垦事业,他开始接受同志们要他注意身体的劝告。回到家,他听从妻子和孩子的要求,吃饭时不再狼吞虎咽。

就在这时,王震接到通知,鉴于他的身体状况,让他休养两年。他感到意外,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感情,犹如一名老战士骤然离开战斗岗位一样。他知道自己年近花甲,动过两次手术,但这副老骨头还能为社会主义大农业拼搏几年。由于是中央的决定,他不得不服从。

农垦部党组1964年9月21的一份文件写道:“谭副总理指示,中央批准王震同志因病休养两年,在此期间,农垦部部长和党组书记由陈漫远同志。今后农垦部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讨论决定,未经党组决定的个人意见只作参考,以上请你们转知所属各农场。”等王震两年休养结束,“”开始了,他与黑土地的联系被迫中断了20年。

魂系黑土地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5日,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当王震拄着拐杖登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震禁不住老泪盈眶,激动地说:“今天来和同志们见个面,讲个话,不拿什么本本,随便讲……首先表示,过去国营农场没有办好,我有缺点错误,大家可以讲,不要有顾虑,应作经验教训。”最后,他说:“我对国营农场是有感情的,我们要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把沉睡多年的荒原开发出来!”

1990年7月28日,王震率领中央慰问团前来北大荒慰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王震第二次踏上黑土地(第一次是在1985年)。王震驱车来到佳木斯市郊,参观了北大荒的“科学城”和用先进设备进行大豆综合加工的“三江食品公司”,继而驱车北上,先后视察了八五、八五七、八五一、八五二等农场。

农垦日报第8篇

一、充分认识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的重要意义

土地作为农垦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服务农垦改革,必须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农垦国有土地。加快推进我省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晰农垦土地产权关系,对于维护农垦土地权益,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支撑和服务农垦改革发展,以及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是维护农垦合法土地权益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农垦企业最重要的资本、资产,国家要求,农垦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创新农垦土地资产配置方式,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进一步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土地管理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加快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加强纠纷调处,依法确认农垦土地产权,是顺利开展农垦企业资产清产核资,保护农垦土地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不断发展壮大农垦国有经济的基本条件,有利于促进垦区的和谐稳定。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农垦国有土地才能评估量化为农垦企业的资产,才能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等方式进行处置,农垦企业的融资、上市、增资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农垦企业才能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提高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迫切需要。农垦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是国家在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需要的关键时期,最可以信赖、可以依靠、便于调配的重要力量。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土地是农垦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完善职工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落实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将“以承包经营以外的合法方式使用国有农用地的国有农场,申请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登记的”,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目前,在已经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的农垦土地当中,大部分房屋没有进行登记,这也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缺项。将农垦企业合法取得的房屋与土地一并纳入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一体”的登记,是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2016年摸底情况来看,我省农垦国有土地发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证率比较低,目前全省共有农垦国有土地420万亩,已确权发证土地60万亩,占总面积的14%。全国共有农垦国有土地5.49亿亩,已确权登记的为31.5 %,我省的登记率还没有达到全国的水平的一半,我省的邻省黑龙江省登记率已达98.5%,相比之下,我省的工作量还非常大,任务非常重,国家也把我省列为了12个重点督导、督察的省份之一,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强调,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农垦改革有明确时限要求的硬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希望大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二、准确把握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重点

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各地要按照“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把握重点,统筹推进,确保到2018年底,完成权属清晰、无争议的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任务。

(一)加快权籍调查。权籍调查是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个工作中任务最重的部分。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权属清楚、界址清晰、面积准确”的要求,尽快组织开展工作,权籍调查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权籍调查的组织模式。农垦土地权籍调查工作由农垦主管部门组织国有农场收集权属来源资料,委托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开展不动产测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农场权籍调查工作的指导,积极提供政策标准咨询等服务,积极提供可以利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地籍调查和相关影像图件等成果,用于调查工作底图。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可借鉴以往的农垦土地确权登记经验,以及集体土地所有嗳啡ǖ羌堑墓ぷ骶验,采取“确大界、发大证”的模式,对国有农场使用的连片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划为一宗地开展调查;二是采用适宜的测量方法。各地要在全面查清权属状况、完成权属指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国有农场经济条件、改革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不动产测量方法。考虑到服务于农垦改革发展,满足登记成果信息化管理等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用解析法。工作任务重、经费保障有限的地区,也可采取图解法开展农垦土地测量,但工作必须严格规范,且测量成果要满足不动产登记信息入库等工作的要求;三是形成符合要求的调查成果。权籍调查完成后,按照统一的不动产单元编码模式,形成包括权籍调查表、不动产测量报告和权籍图等权籍调查成果,提供给不动产登记机构进行审查。

(二)依法办理登记。对完成权籍调查、未登记发证的农垦国有土地,由农垦主管部门组织国有农场提出登记申请。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要积极受理,主动服务,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加快开展登记。对权籍调查成果通过审核的国有农场使用的国有农用地、未利用地,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52条办理登记手续,登记为国有农用地的使用权,同时在登记簿、证书附记栏以及附图中对未利用地的面积和范围进行标注。对国有农场依法使用的建设用地,以及地上的生产经营用房、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属于合法取得并具备登记条件的,应按照房地一体的原则办理登记手续。对暂不具备房地一体登记条件的,可先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待条件具备后,再连同地上合法取得的房屋等建(构)筑物一体办理登记手续。国有农场代管的集体土地,不纳入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范围。对于近期将要完成企业改制的国有农场,也要按照房地一体的原则开展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国有农场使用二十年以上、与相邻各方没有权属争议但权属来源资料缺失的国有土地,经相邻各方指界并签字盖章确认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可将登记事项在其门户网站以及不动产所在地等指定场所公告30天,公告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可直接办理登记发证手续。

(三)加强纠纷调处。按照国家要求,各地要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国土资源、农垦等多方参与的农垦国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国土部门要会同农垦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农垦国有土地权属争议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每件争议的主体、地类、面积、争议原因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建立权属争议统计台账。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类统筹制定调处方案,主动沟通,积极争取乡村基层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对于久调未果的纠纷,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互利互让”原则,尽快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依法确权。对于权属争议一时难以调处的农垦国有土地,可将争议部分划出,将没有争议的土地先办理登记发证手续,有争议土地待争议解决后再予以登记发证。

(四)规范管理登记成果。今年是不动产登记“规范完善年”,各地农垦主管部门及国有农场要及时整理完善农垦国有土地权籍调查、权属争议调处和登记发证相关成果,开展农垦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库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按照不动产登记的职责管辖,做好资料移交。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登记信息共享服务,促进登记成果有效利用。

三、做好贯彻落实,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国家关于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求十分明确,中央财政也安排了专项补助经费,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迎来了难得历史机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工协作配合。各级国土资源、财政和农垦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将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列入政府推进改革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格局。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组织协调、部署督导、协助政府调处权属争议、办理登记发证手续等工作,要讲政治、顾大局,按照分工要求,密切配合,主动作为,保障各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报告制度,加强督促指导。各地要认真落实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季报制度,各地国土资源、农垦、财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填报工作进度表中的相关事项,每季度末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总并上报工作完成情况。省级主管部门将组成督导指导组,适时对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对于工作进展缓慢、保障措施不力的地区,将进行重点督促检查。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业务培训。各级国土资源、农垦主管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报刊,大力宣传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法律政策,为推进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适时组织开展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权籍调查、权属争议调处等业务培训,让有关人员掌握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法律政策和技术规范。

农垦日报第9篇

农村宅基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缓解建设发展用地特别是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紧张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行宅基地整治的计划管理

宅基地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辖区内宅基地整治潜力,积极筹划自然村、空心村、高山村和地质灾害村的撤并腾空,在此基础上,积极有序地实施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从20*年开始,每年年初对辖区内行政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排定年度计划,并在当年1月底前分别报市府办和市国土资源局。整治复垦地块原则上以自然村或集中连片1000M2以上农居点为单位,且必须在当年6月底前启动实施。

二、建立宅基地整治的绩效评估机制

1、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各乡镇、街道对计划实施的年度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计划项目,要逐一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涉及拆迁户数、拆除房屋类型(合法空关、应拆未拆、违章搭建)、可复垦面积、实施时间、拆迁成本、宅基地整治和复垦项目工程预算等。项目可行性报告和立项申请在每年2月底前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2、实施项目绩效评估。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整治复垦项目,由市财政、国土、规划、建设、农林、审计、新农办、监督办等部门和单位,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每个项目方案逐一进行评估、审核,并形成绩效评估报告和项目实施的建议意见,报市政府审定。

3、项目立项审批。对绩效评估较好的整治和复垦项目,经市政府审定同意后,由市国土资源局按规定发文予以立项。

三、加强宅基地整治项目的管理

1、明确相关职责。各乡镇、街道负责对本辖区内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统一规划、方案编制和申请报批;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上报的整治和复垦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督查验收和指标管理使用;市财政局负责项目的绩效评估、审核、奖补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监管;市招投标监督办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的指导、监管;新农办负责拆旧补助审核验收及兑付等工作;规划、农林、统计、审计等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2、加强质量监管。复垦项目必须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严格按标准实施,不得随意减少工程量。复垦区内土地平整,高低不超过20厘米,地块高差大于1米的必须砌坎加固;耕作层厚度必须达到60厘米以上;地块面积大于5亩的必须有路、渠(U型或现浇)配套,完工后必须及时种上农作物。各乡镇、街道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管理人员,从工程的招投标、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各个方面,对实施的宅基地整治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实施项目涉及的行政村,要指定2-3名村民代表配合做好项目的监管工作;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含)以上的项目,必须聘请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复垦项目工程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须提出申请,先由乡镇、街道自查,市级有关部门初验,绍兴有关部门综合验收,省级有关部门抽查验收。

3、严格实施期限。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含)以上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1年以内;单体立项面积在30亩以下、10亩(含)以上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8个月以内;单体立项面积在10亩以下的,实施期限为发文之日起6个月以内。确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实施单位须提出延期申请,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

四、继续对宅基地整治实行政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