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1 15:59:58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

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 2008年第一期 《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2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 优势 新媒体 互补

近年来,以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击,甚至业内有观点认为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大有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之势。但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虽然新媒体依靠其在受众、渠道、传播方式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信息来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等仍然成为制约其稳步发展的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①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现实的情况是新旧媒体之间更多地呈现一种竞合的态势,而非替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②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旧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新旧媒体之间在传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借用。③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

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④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新媒体的发展。以移动传媒的发展为例,由于早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过度重视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建设,往往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成为当前一些移动媒体发展的主流思路。CCTV移动传媒就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渠道结合下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依托央视丰富的节目资源,CCTV移动传媒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为乘客提供权威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节目,将使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价值倍增,成为公交车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新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从形式产品到延伸产品的转移,而数字化则为实现这一转移提供了技术可能。

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消弭传媒介质的形态,其提供了一种同样内容在不同介质平台上实现传播和售卖的可能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从内容供应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的进程也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内容供应的变革过程。一方面,传统媒体数字化带来了内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内容的专业性也正是新媒体实现传播精准化的要求。以央视风云为例,根据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风云把央视历年来电视剧的优质资源,以四集连播的方式集中编排,并根据大的主题精选节目,通过对央视传统节目资源的重新梳理和编排理念的调整,向数字电视用户输送精品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都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存储、展示视频节目、素材的媒体资料管理系统,与视频编辑系统相联系,使得数字电视频道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可以从上面获取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高效内容供应。

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提高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工程技术、媒体管理上的人才优势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合”对发展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远远胜于新媒体,其制作、运营经验也非常丰富。以新闻制作为例,由于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新媒体在做新闻时对编辑的要求不会太高,使得新媒体缺少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做出来的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但受众市场对新闻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从未降低,因此,新媒体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造一个经验丰富的制作队伍,而传统媒体制作队伍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正是新媒体所需。

传媒人才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将成人才流动主流。在网络经济的攻势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具有专业水准的采编人员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编辑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转入新媒体的消息时有所闻,传统媒体人才“触网”几成常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都曾给予传媒界不小的震动。这种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向新媒体的流动所反映的正是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而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所在,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未来传媒领域人才的双向流动或成大势所趋,而目前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品牌运作。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媒体的总体形象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综合系统评判。⑤因此可以说品牌就是形象,对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传播内容和渠道、增值服务、品牌运作。尤其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以渠道起家的发展特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厚度上、传播的权威性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在受众中不断完善服务、丰富内容来确立其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先进的运作使其品牌增值,锁定和扩大受众群。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助推新媒体品牌塑造。品牌运作的最大益处就是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⑥品牌的塑造是一段时间的积淀,媒体营销的手段则是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做加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发展新时代,新媒体塑造品牌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会延伸到新媒体。例如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节目正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形成了品牌效应。

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纷繁格局下,媒介融合正是主流趋势,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延伸。传统媒体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经验和长久积累的优势品牌,新媒体应该在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的优势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注释:

①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1)。

②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③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6)。

④苏毅:《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出版参考》,2010(2)。

⑤聂朝霞:《媒体面对激烈竞争的策略:发扬品牌优势》,《湖南社会科学》,2008(3)。

⑥蒋宏:《新媒体环境下看传统媒体的盲点及策略》,《新闻界》,2006(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3篇

关键词 媒体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15-02

1 融合,传媒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呈现平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媒体受众的不断流失,媒体融合成为关乎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项。传统媒体不与新兴媒体融合,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仅凭单一媒体“打天下”,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媒体融合”操作模式,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将信息产品传播给受众。

融媒体,是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媒体融合不只是建几个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那么简单,它要求传统媒体从新闻生产、传播渠道、后台技术、组织构架等环节都要打破原有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媒体平台提供多媒体产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方式传播。这种集约型模式,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整合、有效利用,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有种观点认为,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的自我拯救之举。其实并非所然,新媒体只是形式,内容为王才是王道。新媒体信息量大,但内容同质化严重,缺少本地化、接地气的原创性内容,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媒体融合,不存在谁兼并谁的问题,它既是传播要素和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开发,也是传统媒体重新洗牌的过程。因此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存情况看,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形成了信息传播多渠道和分众化的传播生态。它的运作模式是,多平台采集,信息资源共享,多平台,实现无缝隙传播。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的多元化,关键是要做好“产品的分类、转化”。依托传统媒体强大采编能力,对原始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和再加工,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策划和统筹,生产出适应不同媒介传播特点的产品,实现内容生产的集约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2 融合,“貌合” 更要“神合”

媒w融合是趋势也是出路,已成为业界共识。广电系统拥有声、屏、报、网等媒体,初步形成“全媒体”新格局。许多城市的广电媒体重点打造App,即以新闻资讯、互动服务、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应用客户端,并将此与网站合并,成为传媒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运行的部门――全媒体中心。这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互整合所衍生的新产品,是跨媒介的融合的成果。

广电是最早“触网”的媒体之一,在媒体融合上,也可以说动静不小。但无论是先前开办的网站,还是现在的融媒体,都未能达到预期,带来实际效益,媒体融合仍然处于“磨合”阶段。造成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意识。“穿新鞋走老路”,以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和方法来对待新媒体;二是管理模式落后,“行政”味太浓,缺乏内在活力;三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是“两张皮”,没有真正的融合。集团内不同质的媒介,仍然各行其道,“貌合神不合”。新媒体内容,或是原样移植到网站上,或是嫁接到商业门户网站提供的平台上;四是人才“瓶颈”制约。专业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用人、激励机制老化,员工缺乏归属感,难以脱颖而出。

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可以改变和拓展,表现形式可以创新,但“内容为王”法则不会变,变的只是生产和传播方式。就内容创新而言,媒体融合同样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融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可以概括为4个字:一是“快”(时效性);二是“优”(质量优);三是“融”(多媒体化);四是“真”(真实性)。因此看来,媒体融合不是“内容搬家”,从纸媒“复制”“粘贴”到网络,或是将广播电视内容“嫁接”到网络上,而是要通过分众化和差异化传播,实现新闻产品供给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无论是“复制”“粘贴”模式,还是“嫁接”模式,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难以保证新媒体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思维。在融合过程中,要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舆论导向、内容创新和平台拓展;一手抓内部改革,盘活存量,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同时,改革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建立“扁平、高效”的融媒体的组织架构,推行采编合一,制播分离运行模式。打破员工原有的身份和部门界限,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为员工提供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

3 融合,也是新媒体的突围之路

由于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及新闻传播路径的多样化,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单打独斗,包打天下”。新老媒体从“碰撞”到“磨合”,直至开始走向融合,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也已形成。

新媒体本身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近几年各级政府都开办了官网和公众微信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直接政务公开、民生政策等重大信息;与百姓“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打造“指尖上的办事窗口”,让百姓真正感觉到办事不出门的方便。这种集信息、公众服务和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其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曾经是“官方”信息的“主渠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传播渠道和信息资源垄断优势被打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只有通过融合,才能摆脱目前所遭遇的“尴尬”。

新媒体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有“先天不足”:内容匮乏,尤其是缺少原创性的优质内容等。而传统媒体的优势,正是新媒体的短板,两者结合就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通过融合,可以凭借传统媒体人员素质、技术设备和传播平台的优势,通过深入采访、收集背景资料和公众反馈信息来解读政府重大决策,“关注焦点、透视难点、解读热点”,在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打造自己的“新闻拳头产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已有媒体平台,完成媒体间的兼容,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实现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鉴于此,许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满怀信心地相互融合,借助互联互通来发展壮大自己。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也是新兴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融合并非万能,也非一片坦途。许多城市广电传媒,早在15年前就相继开办了门户网站,与投入相比,收益微乎其微;融媒体更是还处在投入阶段和市场培育期。无论是广电传媒,还是纸质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尚未有一家赢利的范例和可以复制和推V的成功模式。这种“赔本赚吆喝”现实,正是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阵痛”。

4 融合,呼唤“全天候”人才

在当今时代,由于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媒体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业态正在形成。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没有可以“复制”的现成模式,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就需要激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无论是传统的报刊、广电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能适应不同媒体,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执行力的融合创新的“全天候”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融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的形态由浅表到更深的层面,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目前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相对滞后:“唯身份论”,内部等级森严,同工不同酬,聘用人员缺乏归属感。媒体融合不仅需要采编人才,还需要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由于机制问题,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无法满足媒介融合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媒体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更是奇缺。媒体融合,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必须跳出固有的传播格局和思维模式,以全媒体的思维来实现战略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模式。

只有创新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方能最大化地释放人才核心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改革用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创造能力,用制度规范人,以事业留人,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启用优秀人才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次,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唯“身份”凭能力,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打通员工“身份”的“最后一公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和技术职务任期制。第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以文科为主,广电媒体的技术部门则大多是理科出身,缺乏文理皆通的跨界人才。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换血”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吸收新鲜“血液”同时,通过“挖潜”来“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要全面“转型、升级”,以新媒体的思维,不断提升职业素养。由此看来,无论传统传媒,还是新兴媒体,激活人的因素是实现融合价值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周成华.建设全媒体人才队伍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记者,2016(12):9-10.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新闻采编,2006(2).

[5]窦新颖.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中国知识产权报[N].2010-04-02(1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冲击与挑战;媒介融合

快速崛起的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无论是业界还是普通大众的热门话题,比如手机电视、微博、数字电影等等。因此业界关于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研究新媒体,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业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各种出版物对新媒体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

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1]

本文则采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些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衍生的媒介形态,因此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都可以称为新媒体。

从熊澄宇教授的观点来看,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人人可以从事大众传播,受众主动传播信息的愿望大大增强,双向传播、小众传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媒体传播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缺点:

新媒体覆盖范围广,受众广泛,同一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到达每一个接触新媒体的受众;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受众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居于被动地位,只要他们动动手指,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将新闻信息传递给他人;新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条简短的微博就可以把几秒钟之前发生的新闻通过手机或网络传递给受众;新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传统媒体也无法企及,传统媒体一般会受到篇幅、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传递的新闻信息相对有限,新媒体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最新的资讯。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新媒体的优点同样也可能成为它不可避免的缺点,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新闻把关人的作用逐渐弱化,任何人都可以传递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导致虚假新闻、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受众的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体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手机媒体中则是运营商泄露顾客手机号码,导致垃圾广告增多。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海量性也直接导致垃圾信息的增多,检索不易,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受众往往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一定的麻痹作用,而新媒体更甚,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缺乏应有的社会沟通和交流。

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

在传统的媒介形态下,报刊、广播、电视牢牢占据着垄断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制作,它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同于新媒体的诸多特点。

报刊属于纸质媒体,易于保存,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报纸的出版周期短,因此报纸所能承载的信息总量也很可观。期刊不同,出版周期稍长,有周刊、旬刊、季刊、年刊等,但是期刊的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能够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不过报刊的互动性较差,基本上属于单向传递,此外,报刊主要以文字为其特定的传播符号,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传递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引起受众的愉悦感。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则打破了报刊形式单一的缺陷,它们属于流媒体,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和图像,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广播传递的是音频符号,提供听觉形象,感染力强,常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电视更是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不仅传递音频符号,还传递视频符号,视听兼备、声情并茂,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然而,广播和电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节目按时播出,转瞬即逝,选择性和保留性较差。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备受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问世并且迅速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是报刊。它们的读者慢慢变少,发行量也日渐萎缩,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收益的大幅度下滑,而报刊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广告,因此有些报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对报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版面,尽可能多地传递新闻信息,甚至不惜免费发放报纸。可即便是这样,报刊的运营也遭遇了困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广播。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广播广告营业额连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增幅位居四大传统媒体之首。[2]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广播已逐渐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目前广播发展最好的当数交通广播,除此之外,已经很少有听众愿意为了一个新闻信息而守在广播面前,再加上广播中的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严重影响了广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最终造成了受众自觉远离广播的后果。

最后是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的效益要好很多,至少目前电视媒体是一种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人们也乐于在休闲时间看电视以放松心情。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很多受众已经不愿意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收看自己心仪的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去网络上寻找资源。因为电视节目有时间的限制,还有轮番的广告侵占你的视听,而这些广告的可信度又普遍让人怀疑,网络媒体则没有这些缺点,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因此网民规模的急剧上升,使得电视观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走向竞合时代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成为业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3]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4]

综合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形态之间的媒介进行组合,并以此组建超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广义的是指媒介与其他一切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则主要研究传媒业界内部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也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

早在提出“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之前,媒介融合已经开始了它的步伐,现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它能够带来利润、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并且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5]。

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而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但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可替代。

因此,二者的融合显得迫在眉睫,它们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融合过程中,首先,要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一是要改变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只获知新闻事件的五要素,而是希望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此时,传统媒体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新闻的后续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使受众通过媒体的视角了解更多的新闻真相,由此发挥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二是传统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拓宽视角,扩大自身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三是传统媒体应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继续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要发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信息及时,受众广泛参与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为新媒体拥有遍布全世界的草根网民和网络终端,可以即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因此,传统媒体应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推进全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

再次,要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素材加工。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这就需要网络编辑具备一定的新闻基本功。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掌握相关的方针政策;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优化、再创作,这样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发挥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为的是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媒体又是一种舆论工具,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6篇

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1 信息来源多样化

网络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网络传媒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为内容,建立起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以全世界网民群体为受众,信息的接收者亦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信息共享机制大大扩充了信息的来源与丰富程度,尤其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概念的提出,网络传媒的这种优势表现越发明显。

2 信息模式立体化

网络传媒以互联网络为传播载体,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在信息传播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友好性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集成效应,并在信息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网络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元素于一体,使信息传播更加充实、直观、富有吸引力,因而这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颇具有革命性。

3 信息传播即时化

传统媒体囿于新闻审查制度和技术手段掣肘,信息的与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受众日益迫切的信息时效要求。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更具有即时性,网络媒体以“毫秒”为计算单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即时新信息、更新旧信息,在信息的即时传播方面表现优秀。

4 信息传播交互化

网络传媒采用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信息的者不再享有唯一“特权”,与所有网媒受众一并成为平等的信息传播主体。网媒受众不仅可以自由信息资讯,亦可进行自由的批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情监督功能。网络媒体这种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致命冲击。

传统媒体日益消解的现实发展趋势

1 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

报纸以纸媒形式第一次记录和保存了历史发展演变,为新闻、文化、信息、资讯的传播提供了起点和平台,在世界传媒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但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信息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多样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原有优势已经被立体媒体所打破,已成衰落趋势。

首先,报纸单纯以文字播报为主,辅之以图片新闻,在报道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只能采取单线程、单向度播报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媒介友好性较差;其次,受报纸版面限制,报纸所传递的信息量亦有局限,版面的有限性与受众日益增长的海量信息渴求不能满足成为当前纸媒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媒体面前“捉襟见肘”,报纸无法及时更新信息,时效性差的缺点最终将其推向“悬崖”。此外,报纸发行量在数量和地域上的限制、发行成本的增大,导致其传播效果影响范围日渐萎缩。

2 广播媒体

电视、网络媒体未普及前,广播媒体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方面,广播受众对象广泛,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能从广播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点;另一方面,广播传输信息具有速度快、功能多样、感染力强、流动性强等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电视等音画媒体、互联网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广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根本性打击。

首先,广播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画面,因而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且难以维持受众持续的兴趣点;其次,广播新闻主要以声音传播为主,在视觉上不能做到直观、生动,而在采集上也不易记忆和存储;此外,广播亦采用线性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并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收听质量难以保障。

3 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从诞生始即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从单纯通过视觉、听觉获取信息革命性的步入视听同步接收、获取信息的新时代。电视节目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也满足了大多数受众的信息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悉国际国内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大事。但在网络新媒体的攻势之下,仍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或弊端。

首先,电视新闻受节目时间的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段传播“被选择”的信息,观众缺乏选择自由;其次,电视媒体与报纸、广播一样,也是线性传播方式,不可反复观看,亦不可自由存储;第三,即时的新闻资讯往往是以字幕的方式在屏幕下方映射,使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时效性做到了迅速,但在内容方面失之全面。

传统媒体寻求“突围”的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合围”之下,其自身优势随着网络的跨越发展逐渐被消解,“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更有甚者提出传统媒体“消亡论”。但应看到,传统媒体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演进,必有其坚韧的生命力,新媒体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固然难以阻挡,但这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论据证明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完全代替。在一个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总是会出现相应的危机,但危机不意味着消亡,反而是一种变革自身发展思路的“机遇”。传统媒体若想在网络时代不被淘汰,其唯一自我拯救的方法即是通过自身与网络的融合,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1 突出个性特色,增强传统媒体的新颖性

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一般表现为泛大众化,缺乏对受众的合理细化和科学分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将发展趋势定位于面向个体本身。个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换言之,对个体受众来讲,其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普遍性的,也可以是特殊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从而彻底改变受众被动阅读、收听、观看无差别的“被选择”信息内容的传统媒体传播现状。

2 突出主动选择,增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个重要且明显的区别是,在网络媒体上,人人都是作为信息的主动收集者和者,人人皆可选择收听观看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可以参与节目的投票,还能对信息进行检索甄别筛选。这事实上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切实改变过去“主导受众型”,变革为“受众主导型”,赋予媒体受众以广泛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3 丰富媒体内容,增强传统媒体的多样性

传统媒体应借助网络载体,充实媒体节目内容,丰富媒体表达方式,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内容即时、拓展深化,从而使信息内容变的丰富而鲜活。从理论上讲,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载体,传统媒体完全可以收纳全世界的信息资讯并加以存储、、传播。除此以外,在增大信息容量之余,还应借鉴新媒体“便于检索”的特点,移植在传统媒体上,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存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与便捷。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7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自救

一、传统媒体的现实困境

传统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等几种主要的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在传播的方式上采用大众传播的方式,传统媒体采用原始的机械装置定期、限量的向公众传播信息,其主要以传播信息,提高教育娱乐等多方面信息的交流活动媒体。在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承担着信息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新媒体一经出现,就开始快速的拓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挑战,迅速的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大量市场,使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新媒依靠互联网、掌上媒体及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互动传播和创新传播。

相对与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媒体形式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信息的快捷和迅速方面,传统的媒体形式已经被严重的抛在了后面,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制作过程较为复杂,要经过采访、制作、编辑的过程,而新的媒体形式则完全不同,比如用手机一张图片和编辑一定量的文字,有时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信息就会被接受方接到。而信息的效果可能还十分的理想,移动客户端能够迅速的分享随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鲜信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往都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才被广大的观众所悉知,而今天则完全不同。新媒体成为重大事件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传统的媒体在信息交流的时间屏障,被新媒体传播的时间性彻底的改变了。

从信息的交流程度来讲,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方面的传播,缺少信息的互动性和交流性,信息的和信息的接受之间有天然的交流屏障。而网络媒体则大大的不同,它为信息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信息的传播是所有人都可参与的开放式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都是线条性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按照既定的顺序开展传播,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针对自己的需求来灵活的选择,有的时候,一条信息如果它在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被记忆和记录,之后就失去了记录的绝佳机会,信息是定时定向的流动。而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的传播是灵活机动的。正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市场空间被新媒体大量的占领,传统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中吸取营养,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被人们认识到开始,就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将要消亡的声音,但陷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性。新媒体的优势性中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性,正是这种缺陷使得新媒体必须要传统的媒体来补充。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缺少严谨性、深刻性、规范性、缺乏权威性等方面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固有特征,双方呈现出了特有的互补性特征。这使得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传统媒体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考验,表现出很难或缺的依赖性。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体系成熟,有权威性的保障。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持续性和深入性,甚至权威性仍不可撼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媒体是信息的采集中心,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收集,形成多元的信息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表现出弥补不足的特性。网络新闻、网络小说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多元的印刷需求。是市场的需求使原本有很大不同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在市场的需求机制下,媒体行业在满足需求中不断的改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信息,社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媒体信息来满足需求。而最终媒体将在改变中受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对于双方都有益的,有利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融合的趋势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是好的,媒体行业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种融合的方向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自我的拯救。如果传统媒体能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摆脱自己目前处于衰败的趋势,那么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繁荣,信息开始大量的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信息的流量瞬间的增多,随着人们的信息可选择性增多的同时,人们不再需要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四处的搜寻或者等候,而是在收集移动客户端中轻松的搜取获得。在信息大量泛滥的同时,信息的鱼龙混杂也表现的较为明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去认证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信息,信息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传统媒体虽然处于困境之中,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的优点基础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中,传统媒体应保持住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优势是生存之本。相对于新媒体的社交媒体随意性、宽泛性,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就显得突出的重要,新闻信息要追求新闻的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媒体以速度和数量取胜,以方便和快捷为自己的有力武器。双方一旦结合,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中,更容易做到中立、公正、准确和真实,同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的声誉,在复杂的事件中,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对整个事件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公正的,是正义的、客观的,冷静的乃至是理性的,而这样的公正性,在传统的媒体中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没有公正的角度,就不会有确切的判断。

其次,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传统应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优势是不容质疑的,新媒体在服务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融入到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它能够迅速的渗透到人们之中。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时间性,同时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最新的新闻报道细节。网民在网上最初看到的是新闻资讯类媒体,而新媒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使得新闻资讯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社会化正在快速的普及,在未来,这种普及只能是在不断的深化,而不见有收缩的迹象。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新媒体的社会化普及,它们对传统媒体做了有利的补充,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是快速的融合过程。

最后,媒体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以客户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两者的结合是对彼此都有益的,其目的是更多的阅读,是更好的服务,是丰富信息内容。丰富传播的途径,使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被社会贡献,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内容是必然融合的方向,内容能够综合性,不同的媒体,受到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最后的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市场竞争在无时无刻的经行中。而渠道和途径也会在彼此的合作中真正的融合,网络新闻是开放的空间,其包容性是很强的,未来一个传播平台可以传播不同介质的内容。未来,传统媒体与媒体应该会在彼此的融合中不断的模糊它们之间清晰的界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四、媒介融合的价值意义

首先,突破传媒传播信息的界限,不同的传媒在产生之处依靠自己的传播优势迅速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不同的传媒对自己传播的信息上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媒体融合的难题就是使原本依靠自身优势传播自己优势信息的媒体发挥最大的功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有重要的行业意义的,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在融合中获得发展,找到自身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传媒在传播信息上的界限将不再清晰,其媒体的不同功效会做到融合,从而改变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媒市场的发展,更多的阅读者将在融合中受益,传统媒体获得发展,新媒体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融合不是强行组合的结果,而是不同的媒体依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彼此间相互的融合。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媒体技术在深层的融合中获得进步,媒体技术的提高将在融合的效果中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结果是把传统的媒体带向新的技术的高度,而在新闻的本质上,各媒体的性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更过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是深层的融合,其本质是提高新闻的质量,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再次,在融合的过程中建立核心的竞争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虽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而彼此的界限也会有模糊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媒体融合是为了彼此各自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在内容上的组合和改变,都是从加强自身的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传统媒体寻找融合的途径,来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化,传统媒体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方向。通过融合,传统媒体可以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来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服务不断的优化,从根本上从融合中获益。

最后,增加媒体的经济价值,新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在经济价值创造方面的优势。很多的人忧虑传统媒体将在未来消亡,这样说也许不无道理,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需要外部的输血来维持的话,传统媒体的困境将会继续。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为自己创造经济的价值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媒体的融合不是一定的,而是顺应其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发展的结果,如果强求其形式的结合是不对的,也不能找到其真正的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媒体自己的途径,巧妙的融合会使传统媒体获得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自合,王曦辉.共融共粉大河奔流――从大河报的实践看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J].新闻战线,2014,(12).

[2]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3).

[3]秦洁.简论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2,(17).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8篇

[关键词] 传统媒体;新媒体;冲击;逆袭

【中图分类号】 G239.2-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32-2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通常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平面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持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的研究

1.内容。传统媒体的内容,是吸引读者的要素之一。随着网络成为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在内容上与互联网融合。一些点击率较高的帖子,往往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选题,传统媒体通过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采访,了解真相,相较于网络,它形成的内容更加真实、厚重,有使命感、责任感,成为有价值的新闻。

新媒体在内容上,由于它的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使网络上信息的生产成本近乎于零,从而带来了信息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进而形成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互联网正不断加剧媒体用户的分众化,内容生产者需要充分考虑群体多样化的阅读偏好。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用户有效过滤和集成内容,进而使用户获得了个性化信息。比如微博,有分类集成,用户可以挑选感兴趣的内容。

2.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点对多点或者是点对面的传播机制,在这种传播机制下,控制版面或者媒体资源的精英掌控着信息源,更掌控着话语权。

新媒体的传播不仅具备互联网媒体自身迅速、多元、个性、交互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内容产生的源头,海量受众能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的组织、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内容的源头已经悄然变化。

3.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可以归结为“两次传播”模式,即当传媒产品通过人员采写和编辑后,它要经过两次传播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和创造新价值。其中,第一次传播是通过完善的发行渠道,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把新闻产品传递给受众,如报业的媒介是报纸,期刊业的媒介是期刊杂志,广电的媒介是广播电视。第二次传播是把传播信息传播给广告主,广告主看重的是传媒企业的高质量的受众和传媒企业所具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就是传媒企业所具有的传播功能的大小。新媒体的传播效果直接,交互功能显著,符合裂变式快速传播。

4.互动。在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下,媒体和读者之间,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都是相对割裂的,媒体很难精确地掌握读者的特征和偏好。新媒体的互动力很强大,当时当刻便可以和受众共同互动。载体更多样化。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形式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直接,互动性强。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正袭

(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新媒体的优势。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势力,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优点。

第一,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信息基础上的媒体;第二,消费者摆脱了受众的角色,开始了和媒体的互动,消费者也可以主动信息,甚至可以和媒体进行互动;第三,新媒体趋于个人化;第四,使得企业营销,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向精准、协同方向发展,由单极向多极发展,选择更多;第五,互联网媒体在报道时效方面“即事即报”,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压力。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新媒体用户大多小于三十岁,其中1/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2~3倍。

互联网、手机、楼宇电梯间电视、公交移动电视、3G技术……这些20年前的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媒体正大行其道,新媒体已经获得主流地位,如北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赛事转播报道;党的17次代表大会,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网络媒体对大会进行全方面报道;再如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开创性的运用互联网甚至网络游戏等工具宣传造势,最终获得青年一代选民一边倒的支持。

(二)相比较下,传统媒体的不足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即新闻机构单向地向受众传播,不能及时得到受众的信息反馈,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慢,传播是自上而下、从中心向四周,作为个体的受众被压抑和忽视;传播范围受到限制。现在是“人本传媒时代”,用户参与创造内容、传播内容、选择内容和消费内容,便于行使自己的自主性。

三、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逆袭

(一)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机遇

1.传统媒体的机遇。不过我们不用杞人忧天,片面地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会置传统媒体于“前浪的沙滩上”。“第四媒体”互联网出现时,曾经有许多人怀疑电视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克星。其实在广播出现时,也有许多人提出报纸要消亡;而当电视出现时,则有人惊呼广播要完蛋。事实证明,新媒体出现时,就没提并没有消亡。他们最终将和世间万物一样,在媒体大家庭里,彼此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步消融。譬如说:

电视新闻的广播化倾向――《凤凰早班车》就是明显的一例;

广播的报刊化倾向――汇集了世界报载新闻;

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报纸越出越厚,各种特刊目不暇接;

出版的新文化倾向――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市面上早已摆出了一系列关于这次危机的图书;中国宏观调控房价的措施一出台,就出现了关于中国经济观察的书。

2.传统媒体的优势。(1)无法超越的公信力,传统媒体的报道客观公正,具有真实性高的特点;(2)全面性强,充分报道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3)权威性高,传媒多年来培养的自身权威形象,为权威性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4)传统媒体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财富,也是短时间内兴起的新媒体无法超越的优势;(5)巨大的资源优势。深厚、扎实、原创内容及稳定的专业采编队伍是传统媒体拥有的巨大资源优势;(6)多年来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优势。尤其是广告越来越成为媒体的生命线。而网络新闻媒体还处在初期,资金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赖传统媒体发展。

(二)新媒体的软肋

当然,与优势并存的,新媒体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的报道、海量的信息,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网络消息的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而且求证难度很大。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真实,新闻的价值便消失。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第三,缺乏权威性。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你所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采信度、认同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权威性就低。因此,网络媒体在这方面确乎存在着先天不足,特别是网络上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泥沙俱下的状况,更无时无刻不在消蚀其权威性。第四,新媒体的道德尺度和法律尺度难以把握,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违社会道德的“刺激性广告”和泛滥型宣传。第五,新媒体导致危机公关变得更加困难,比如三鹿事件、博客危机、艳照门、躲猫猫等。第六,新媒体的低门槛化也带来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比如在博客广告页面上经常存在大量木马。

四、结论

2012年4月18日,伦敦书展上,兰登书屋的数字出版商丹・富兰克林认为,最后,出版商80%的收益仍来自纸质书。他说:“数字领域的任何一点动作都会引起很大反响。我们正试图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什么才是赚钱的。”(出自《伦敦书展:出版界的最后狂欢》2012年4月23日《参考消息》)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最终会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共同繁荣。网络不会淘汰传统媒体,只会淘汰那些不适应网络化时代的传统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的机遇是能否转型成功,这种优势能否成功转化,其关键是把读者群体转化为数字化用户。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经过改革,新媒体的建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上半年,《读者》手机报每月有用户20000户左右。3月,《读者》手机报正在接入中国电信全网平台,现有用户5500左右,接入全网一个季度后可按照保底1万户结算。《读者》苹果客户端在苹果商城目前订阅量稳定在每期8000册左右。读者微博用户,新浪45万,腾讯253万。最近与龙源期刊合作,开展PC端阅读。2011年,与富媒成功合作。

参考文献: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EB/OL].:http://.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EB/OL].:百度空间http:///xt8888689/blog.

[3]郭全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EB/OL].:人民网http://.cn.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缺点第9篇

近年来,新媒体在传媒格局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逐步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新生力量。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会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应扬长避短,有效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同样是新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使其成为舆论热点的发源地。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复合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这使舆论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相对于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有限的传统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新媒体提供给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贴吧、博客、网络杂志、微博等,其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新型格局。新媒体又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传播渠道多样化与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特征,决定了新媒体上的“声音”已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意见汇集高效便捷,使其容易把握舆论主导权。新媒体实时信息的动态提供,无疑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快捷的高效渠道,使社情民意能够直接充分地表达,从而为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与民众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形成强大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新媒体建设性价值的最大体现。

3.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使其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共享、迅速传播等优势,对公共权力和权威形成了全面的监督和制衡。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完全冲破了媒介和受众的间隔,打破了媒介的专业垄断,打破了等级的桎梏,使普通民众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对公共事务自由地信息、表达意见,有效拓展了舆论空间。

二、新媒体给舆论引导带来的负面作用

1.新媒体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流言四起、意见表达失范。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流言。具体看,网络流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媒体自身,为了吸引受众,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等。二是来自网民。媒体使用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其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总体上较为欠缺,极易导致意见表达的失范,不负责任的言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常常大行其道。

2.新媒体把关人缺失,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把关人”。而在新媒体中,信息采集、制作、大多集于个人一身。加上目前对新媒体的相应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的源头难控制;新媒体舆论主体的多元和传播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增加了引导难度。近年来,一些网络谣言、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3.新媒体缺乏“意见领袖”,极易以“刻板成见”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而新媒体更倾向于对问题的揭露和现实的批判。由于一些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养成了思维定势或固定成见,缺乏理性思维和全面判断能力,常常是话题一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人们认识中累积的有关为富不仁、权钱交易、道德滑坡等“固定成见”便会集体爆发,舆论之声势必转向批判和讨伐。

三、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真实性原则,打造新媒体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基石。新媒体要提升其舆论引导的能力,首先就必须用事实说话,代表社会公众说话。针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的缺失,应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网站和论坛版主、发言人的管理等。

2.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打造权威“意见领袖”。要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发挥其传播主流意识的功能。主流媒体网站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工具。近年来,微博问政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近3亿微博用户,其中政务微博超过5万。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公布政策信息、搜集民情民意,官员则通过微博沟通民意、拉近距离。 一些活跃的政务微博,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以及线下处理实效性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并将这种领袖地位扩展到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