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1 11:53:49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1篇

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于2002年首先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试行,现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献[1]。《要求》产生于现代医学伦理学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深入人心、而循证医学正迅速传播的医学变革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要求》明确提出本科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而医疗实践有赖于最新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根据《要求》的精神,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2009年5月开始尝试对在院实习医生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阐述其内涵的现代医学伦理观念和临床意义,试图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伦理学教育方式来强化医学生的伦理意识。在2010年实习医生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正式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前就植入“循证与伦理实习”的理念。

笔者所在医院实习医生分别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虽然各院校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医学伦理学均是必修课。为了解实习医生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入院培训时笔者针对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淡忘者几乎为半数。进一步询问原因可知各医学院校的伦理学教育大都采用传统的、简单的、刻板的说教方式,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考试结束便束之高阁,进入临床的大多数实习医师对医学伦理学只停留在模糊的医德规范的概念上。对实习医生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教学时阐述其医学伦理意义是一种教学尝试,对于刚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将伦理学与循证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者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价值。现从多方面论述这种结合的优势和意义。

1教学的支撑点——从临床实际剖析循证医学的伦理内涵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5教学效果——强调实用性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2篇

关键词: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临床应用

一、前言

随着医学理论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临床急诊医师认为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对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医学最核心的理念是在做临床决策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真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做决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1]。一般来说急诊医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正确判断处理病人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急救工作质量,因此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急诊医师应当了解如何运用循证医学,从而采用最先进的理念指导急救工作[2]。

二、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主要是根据真实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从而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在急诊工作中急诊医师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经验以及病人的需求,就匆忙作出医疗决策,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客观科学的证据做出严谨科学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急诊医师需要充分利用最先进以及最有效的证据作出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方案[3]。

三、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3.1急救医学经过不断发展后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不但的向前发展,同时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病情越来越复杂,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师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病情,所以急救医学也需要不断的发展,而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这样就可以对病人实施安全以及有效的诊疗措施[4]。

3.2急救医学本身的要求

急救医学临床实践中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急诊医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一般来说急诊医生除了要具有多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正确判断处理患者的能力,除此之外急诊医生还需要依据确切、可信以及实用的临床证据,以此对急救施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是必然趋势[5]。

3.3急救医学知识领域研究的要求

当前有一部分人对循证医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部分人认为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即循证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还有小部分人认为系统评价即循证医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循证医学要求急诊医生在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作出决策,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的最新证据作出决策。

四、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急诊医师在对病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需要询问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同时检查病人各方面的体征,进而在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病人的发病机制,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这就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第二个步骤是解决问题,在提出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以后,急诊医师还需要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急诊医师不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有效的相关问题文献,从而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三个步骤是对文献进行评价[6]。

五、循证医学在急诊临床实践中人才培养的作用

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指导急诊人才的培养,首先注重急诊人才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急诊医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学科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培训医疗急救知识,而且还需要培训抢救技术等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培训急诊医师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急诊工作质量[7];其次是先培养一支专业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强的急诊队伍,然后使其在急诊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再次组织急诊医师的讨论会,在这过程中各个急诊医师互相分享各自遇到的难题,从而大家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有关急诊的工作经验[8];最后举办一个关于急诊医师的专业技能大赛,这样可以使急诊医师了解到最新的急诊专业技能,可以加强各个急诊医师之间的交流,并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从而促使其不断的学习新的急诊知识,最终可以使急诊医师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急诊技能。

六、循证医学理念在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急诊临床实践中医疗决策方案主要是依赖于“专家决断”,而循证医学则不仅仅根据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真实的临床证据进行决策,它重点强调科学的证据,因此它的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遇到部分特殊类型的临床表现时,在急诊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循证医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把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病人的病情相对比较复杂,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急诊医学应当进一步提高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文献的质量,同时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还要灵活的处理其他的问题。一般来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通常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患者病情急,其次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比较急,这就对急诊医师的诊疗速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但是循证医学除了需要根据急诊医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根据文献等科学依据进行诊疗,如果急诊医师当场才翻阅参考文献,速度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急诊医师在临床实践工作其其他时间,大量的阅读相关的资料,同时还要结合资料做好汇总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诊疗的速度[10]。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进入肿瘤科实习38名临床肿瘤相关专业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均为19名。循证组,男12名,女7名,年龄24~27岁,平均(26.1±1.1)岁;常规组:男14名,女5名,年龄25~27岁,平均(26.5±1.3)岁。两组实习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基础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包括临床查房、技能实践及经验教授等方式,并进行肿瘤内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典型病例讨论及讲解。循证组是在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知识专题培训,并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经验医学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的优势。培训学生如何进行证据的收集,例如如何利用现有万方、中国知网、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阅读、分析,评价医学文献,获取最佳证据。具体实施循证医学教学实践的方法是通过“病例式学习”来进行教学。具体流程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步骤:

(1)针对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分析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否可以用传统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解决。

(2)查阅相关文献,利用互联网及多种文献数据库检索与问题相关的文献和指南,用于分析评价。

(3)对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根据证据的分级评分标准对文献做出具体分析评价,获取最佳证据,分析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及适用性等,确定证据是否可以帮助解决所提出的临床问题。

(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针对患者的问题制定最佳诊治方案。

(5)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诊治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对临床决策进行检验和再评估,分析患者是否从诊治方案中获益,以提高诊治水平。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问题不是事先设定的,而是在指导学生临床实习中随时遇到的,需要制定诊疗计划,并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沟通;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医患双方关注,学生在实习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可能未曾提及或只是简单提及;选择这些有争议目前尚未统一认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进行文献评价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针对某晚期乳腺癌患者,多种一线治疗失败,对于其后续治疗策略,应采取什么二线治疗方案?通过图书馆数据库或循证医学期刊查找证据并分析资料,同时需要严格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不同病情(其病理类型、免疫组化分型、既往治疗失败药物、目前受累及转移部位)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方案差别较大,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经济情况、意愿,然后给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注意观察患者疗效,分析该患者是否收益。通过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对肺癌一线治疗失败后治疗方案选择进行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及早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

1.3教学效果评估

在实习完成后,通过肿瘤科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来评估学生的教学效果。肿瘤科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内容为教学大纲的常见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试卷是随机抽取题库;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内容主要有常见肿瘤的问诊、体格检查、病例书写、临床操作以及病例讨论5方面,该项考核尽量实现标注化和规范化。实习结束对所有学生以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率的提升、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提升、自学能力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共六项内容。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再应用χ2对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对比

循证组实习学生的肿瘤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调查情况对比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循证组对激发学习兴趣、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正面影响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4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 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 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 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 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提倡对病人诊治决策应结合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进行取舍,这是循证医学强调的临床决策思维(诊治方案的选择)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循证医学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医学的医学实践,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提供指导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循证护理也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 6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沦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解决需要鳃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将最适宜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循证护理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形成新的中医护理实践模式,使新模式成为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5篇

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廷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类13种核心杂志进行调查发现,从1980年回顾性查阅至1998年为止,手检13种期刊的临床试验32939篇论文中,属RCT(随机对照实验)者3312篇,占10.06%,为数较少,其中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仅占4.03%。在32939篇论文中符合临床对照试验(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杂志论文质量较低,真正符合RCT者数量有限。除此以外,循证人才的缺乏和循证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国中医学循证的现状,虽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循证理念,但是他们大多以临床西医学为主,中医学人才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循证人才缺乏或质量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创新发展。

2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途径

2.1对中医学循证的思考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大不一样,虽然同属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学科,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建立于临床经验之上,而后有理论;西方医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理论先于实践。而循证医学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医学对其基础———自然科学的尊敬;中医学里虽有循证元素,却并未提出类似理论,是出于中医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先验性。所以从循证医学被引入国内以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能否循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循证医学就是要完全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遵循所谓的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因而不适合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师更加重视经验在治疗中的作用,原因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轻视现代检查技术,这就要求医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但是中医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现无证可循的尴尬场面。这些原因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根本无法循证。但是循证医学更多地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一门由知识堆积起来的学科,也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它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而是提高了证据的可信性。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从来都是重视证据的,也就是一直都有着循证的“基因”。只是中医学所循的证,部分来自经典古籍,部分来自古时的医家医案,甚至有些属于“祖传秘方”。这些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也许真的存在疗效,但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检验,所以这样的“证据”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这种状况下,中医想要适应时代生存发展,只有通过提升自己证据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中医的教育实践领域提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循证观念和循证方案。

2.2如何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的教育实践

2.2.1培养中医学生的循证思维

以前的中医教育传承,大多是学徒制,经验教学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更不用提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省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时代。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这些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中医行业也青黄不接。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具有循证思维的高素质中医师,那么我们将永远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国循证医学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医学院校的循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与学期末考试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循证观念还只是简单的文字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更不用说与临床相结合。循证医学并非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循证思维的中医生。教学不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临床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说,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学习后,通过见习的方式学习临床医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循证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某些文献做出“循证价值”的评价,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循证思维。

2.2.2循证观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6篇

临床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其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临床教学与实践,这也是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临床思维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将来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以教为主”,即教学的进行是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见习为辅。但是这一教学模式限于有限的授课学时,教师仅能做到传播知识,少有机会通过深刻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这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1]。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发展为改变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2000年,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达维德•萨克特(DavidSac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的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制定每个病人最佳的诊治措施”[2]。短短的半个世纪,循证医学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医学的主流,改变着传统的医学模式,而且这一临床医学模式的变革也正在逐步融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教育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已经开展了循证医学教学,我们对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的医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了有关循证医学的调查,以了解目前神经病学教学中师生对循证医学的态度和实践状况,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和2007级五年制医学生、神经病学授课教师和见习指导教师。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循证医学及实践的态度,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技能,临床指南的使用等。每项问题为5分制,分别依次为否(1分)到是(5分)。分别为问卷调查在神经病学教学结束后2周内进行。

1.3统计学

处理使用SPSS11.5软件建立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库。所有资料分为3组,分别为七年制学生组、五年制学生组和教师组,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教师组:13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9人;年龄:43.31±6.68岁(35~58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3人,硕士1人,博士9人;技术职称:主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任医师5人;临床工作时间:19±6.44年(10~33年)。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组:27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4人,年龄21.19±0.83岁(19~23岁)。2007级五年制医学生组: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年龄22.38±0.95岁(20~25岁)。

2.2循证医学及实践的态度调查3组对循证医学的态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均认为循证医学是必须且必要的临床实践。

2.3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技能3组在循证医学实践的技能掌握上存在差异。教师和七年制学生对循证医学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如熟练地使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对专业文献作严格评价方面较为自信,而五年制学生则相对信心不足(P<0.05)。

2.4临床指南的使用情况3组在临床指南的使用情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当前医学研究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的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问世,使知识的更新更快。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对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应用于临床,在这一方面,循证医学模式为我们指出了新的道路[3]。循证医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不超过半个世纪,但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而且随着临床实践还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中,而这一临床医学模式的变革同时也在改变着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和方法。因此,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转变授课教师的观念、以及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工作后自我知识的更新[4,5]。

循证医学应用于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授课教师和学生。从问卷调查表1师生对循证医学应用的态度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对循证医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差异,均认为循证医学是必须且必要的临床实践。这一点是循证医学能够顺利应用于临床教学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从表2可以看出师生在循证医学实践的技能掌握上存在差异,教师和七年制学生对循证医学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如熟练地使用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对专业文献作严格评价方面较为自信,而五年制学生则相对信心不足。这可能与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有关。“熟能生巧”,“一事通则百事通”,这提醒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实践,以达熟能生巧的地步,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7篇

1.1有助于调动医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

在进行医学文献检索的教学中,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以及查找的能力,不断增进学生对医学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们对于医学文献检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种工具。现如今,将循证医学模式引入到医学文献检索中,学生们逐渐改变了对检索课程的认识。在文献检索的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收集、检索--解决问题等多个步骤和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1.2为医学生将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由于循证医学的起步较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医学检索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有些医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事实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专业性和实践性都相对较强,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才能获得作为科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上看,其和实际的医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滞后性较为突出。这种现象造成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进行的实践操作都存在着过时的现象。因此,将循证医学融入到实际的医学文件检索课程当中,为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提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了学生们对于医学信息的鉴别能力。

1.3提高医学生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技能

以往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更多的侧重点是医学文献的查找,而查找到相应文献后,其分析利用其文献一般讲授的比较简单,缺乏真正的操作练习。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体现循证医学遵循最佳科学证据,让学生通过临床问题,制定严谨的检索策略,选择数据库时,除书目型数据库外,还要检索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和临床证据数据库等,检索到读者所需的最佳证据或形成最佳证据的文献,再对获得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评价与分析等。这对于加强学生采用信息技术与逻辑方法查询、选择、评估、运用最新原始信息的技能,建立科学的检索思维,提高学生快速有效地查寻和鉴别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循证医学融入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2.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循证医学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a.确定和形成需要回答的临床问题;b.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收集有关问题的文献;c.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上的实用性;d.使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并获得反馈信息;e.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利用实践环节建立和加强EBM思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奠定临床实践能力。

2.2有针对性的介绍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

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检索方法、对象、手段等基础概念的讲解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多介绍一些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包括数据库、期刊、指南等。特别是Cochrane协作网中“Cochrane图书馆”的使用,以及通过各国Cochrane中心网站检索临床证据的方法。在介绍文献计量学法时应着重于循证医学常用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的内容,此节内容应该与本校统计学教研室老师进行联合承担教学任务。

2.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今后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重点,现如今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进行考核课程设置时,忽略了循证医学,只是将其作为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运用程度就成了空谈。可见将其作为考核课程的一部分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但从现如今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上看,为了进一步促进资金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这一内容和学生平时的作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2.4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目前,许多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师是图书情报、英语、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寥寥可数。如果要讲授循证医学知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知识,而且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情报学知识。总体而言,授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3结论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8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 见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5-02

根据2008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的要求,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对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上进行探讨和革新,临床见习环节作为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成为了研究者的重心。

1 临床见习教学的主要模式

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此都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最有影响的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将这种教学方法大量应用到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并成为了主流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传统的LBL(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仍在使用,学生为被动学习,其主动性未得到发挥和调动。另外,国内各医学院校结合实际对见习教学模式做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和改革,主要有: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分段式临床集中教学[1],避免了临床见习与临床理论课完全分离,但时间横跨两个学期,易于遗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交叉轮转教学[2],缓解了学生多和教学资源少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与临床工作容易冲突;重庆医科大学的重叠教学示教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式教学法等,均各有利弊,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2 循证医学的主要思想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公认的定义为[3]: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均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相适应。

3 将循证医学思想有效的融入临床见习教学

3.1 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带教老师要充分理解循证医学思想,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带教模式,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同时,带教老师需要拥有高度的激情和责任心,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自己作为典范和榜样,才能时刻引导学生。

3.2 循证医学思想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典型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包含4个步骤[4]:①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问题;②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③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④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核心就是寻找最佳的证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见习病例学生会提出多个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作出最佳的选择,选取少数几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作为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查阅文献和专业资料,提出检索途径和方法。对于检索出的大量证据,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鉴别和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条理清楚,以理服人,化解他们的疑问,而不是盲目的凭借经验和研究证据来解决医疗问题。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讨论,学生将逐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不仅自身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见习疾病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有一种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深刻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虽然循证医学思想应用于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本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不能很好的理解,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很难快速的跟上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其次,这种教学过程比较费时,而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临床老师的临床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保障,许多学生检索出的证据有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其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加上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也很难大范围推广。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中来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直接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医学院校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棣华,陈亚岗,临床见习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4-55.

[2]闫 萍, 孔晋亮,交流式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8,21(4):741-742.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第9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临床教学的七年制研究生60名,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实施传统方法带教,实验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两组学生在第一年都修完医学的理论课程,对照组的平均理论成绩为(87.35±6.74)分,而实验组为(85.35±7.14)分,各科平均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较明显。

2.方法:两组学生的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操作课时都相同,传授周期都相同,均为3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主要采用老师的讲课和模具的展示;而实验组主要采取循证医学教育。选定小组作为单位,把提前准备的病例发给学生,所有病例均有较精练的本专业医学知识背景的说明,老师先就病例的材料具体加以讲解,同时嘱咐其依据循证医学的每个步骤,并对其系统培训。具体步骤如下:(1)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让其寻找、提出相关疾病的病因、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的问题;(2)依据所提问题的需要,运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以及互联网搜索并收集相关证据;(3)应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然后选定小组作为评价单位,将所有相关文献信息收集,对其真实性和临床价值加以鉴别,从而将结论具体提出,并就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具体方案予以提出;(4)带教老师给予总结和评价。并对相关医学证据的真实性加以评价和鉴定,其具体内容包括:临床资料的设计方法、选定纳入的研究对象、观察临床相关指标、收集并统计相关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整理及分析过程的合理性,最后对研究证据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提出最终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

3.效果评价:为确保训练的质量,培育管理委员会将持续进行总结,对考核施行规范化的管理,考核指标实行量化标准,对各时期训练的考核时间、内容、评价标准、负责部门、工作程序等均作出具体规定。考试内容有:针对临床学生和相应科室进行双向考核。临床学生考核有平时考核和培训末期考核。平时考察由医院科教部门轮流向轮转科室及临床学生发放《考核表》和《临床轮转自我小结表》。培训中期和末期,对实习学生考核要求包括:临床实习的工作总量、收治的所有病种、参与抢救的病例、临床技能的具体操作、参加院内、外的学术活动等分别予以统计,同时对医学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临床实际操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临床病历的书写、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以及对其医德医风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总结,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和签字。科室建立培训管理小组,并根据以上二种考核表的要求,对临床学生进行平时综合评价。培训期末考核由医院统一组织实施,从外语、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面试,科室负责人向考评小组汇报培训具体情况。科室考核实行由专业人士评估和临床学生评议相结合。专业人士通过对临床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作进行考核;临床学生主要通过信息反馈表对科室给予评价(如科室培训指导小组的管理、组织医学知识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训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培养等),对轮转相关科室给出书面评价,并对指导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一年实习结束时,按要求对所实习过的科室,按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统一评价。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和处理,实习学生的考核成绩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t检验,P<.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础理论考试成绩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但对病案解释分析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等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