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分子材料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1 11:53:49

高分子材料概念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1篇

1.1授课内容强调基础性高分子材料与机械类学生通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在结构、性能、制备工艺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向机械类学生讲授高分子材料,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高分子材料有最基本的了解。在短短4学时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全部内容压缩讲授。这就决定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部分必须侧重于基础性知识,对于理论性、专业性太强的知识点必须舍弃。基础性内容应当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及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

1.2授课目标偏向工程性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作为结构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功能材料使用。对于非材料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更关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与机械工程有关的机械性能为主,给出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及适用领域。

1.3授课过程重视学生的先修知识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以金属材料为主线,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之前,学生对金属材料已经有基本了解。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高分子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以非晶结构为主,而金属材料则以晶体结构为主;许多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橡胶类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弹性等。学生先修知识的习惯思维在他们学习高分子材料时可能会引起冲突,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对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差异予以考虑。采用与金属材料对比的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更好地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知识。

1.4教学方式应具有高效性高分子材料课程涉及的概念繁多,容易混淆,对于机械类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短短的4学时内,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基本概念,必须摒弃照本宣科或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提供扩展知识的参考书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完全不同,而且目前在机械工程材料中高分子材料部分比例很少。为解决这一矛盾,在章节后面列出了比较系统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内容、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参考。

2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2013年度的授课过程中对高分子材料的讲授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1)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单体、链节,0.5学时),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分类,按热行为分类,按反应类型分类,按主链结构分类,0.5学时),高分子材料基本结构(简单介绍近程结构、远程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概念,0.5学时)及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0.5学时),典型工程塑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典型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2)重点讲授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典型工程高分子材料的适用领域。(3)授课过程中通过列表等方式将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内容与金属材料进行对比,一方面避免概念混淆,另一方面突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同之处。(4)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设问、模拟实验、举例、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丰富的图片、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束语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2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 高分子材料 教学改革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of polymer material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Dong Xufeng, Qi Min, Wang Weiqia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In most universities, metal material is the ro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Polymer materials have been a new typ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he recent 50 yea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reform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Reforms were made in content, aim, process, method and reference books. The practice results indicated good teaching effect was obtained.

Key word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polymer materials; teaching reform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面向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的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内容的课程,涉及专业包括机械、化工、船舶、汽车、航空航天等。目前大多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讲授以金属材料为主线,内容涵盖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1,2]。教学目的是让非材料专业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加工工艺,初步掌握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与方法,同时能够对实际工程中与材料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

1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原则

20世纪中期以来,大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拓展了人类使用材料的范围。与金属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原料丰富、成型简单、成本低、耐腐蚀等优点。近年来一些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在诸多领域呈现取代传统钢、铁等金属材料的趋势,成为机械工程材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因此,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须摒弃完全以金属材料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适当增加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工程材料的比重。因此,我校在2013年对机械工程材料32学时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高分子材料部分由之前的2学时增加到4学时,并确定了以下改革原则:

1.1 授课内容强调基础性

高分子材料与机械类学生通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在结构、性能、制备工艺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向机械类学生讲授高分子材料,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对高分子材料有最基本的了解。在短短4学时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全部内容压缩讲授。这就决定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部分必须侧重于基础性知识,对于理论性、专业性太强的知识点必须舍弃。基础性内容应当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及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4-6]。

1.2 授课目标偏向工程性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作为结构材料使用,也可以作为功能材料使用。对于非材料类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更关心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与机械工程有关的机械性能为主,给出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及适用领域。

1.3 授课过程重视学生的先修知识

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以金属材料为主线,在学习高分子材料之前,学生对金属材料已经有基本了解。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高分子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以非晶结构为主,而金属材料则以晶体结构为主;许多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橡胶类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良弹性等。学生先修知识的习惯思维在他们学习高分子材料时可能会引起冲突,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对金属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差异予以考虑。采用与金属材料对比的方法学习高分子材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更好地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知识。

1.4 教学方式应具有高效性

高分子材料课程涉及的概念繁多,容易混淆,对于机械类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短短的4学时内,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基本概念,必须摒弃照本宣科或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5 提供扩展知识的参考书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与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完全不同,而且目前在机械工程材料中高分子材料部分比例很少。为解决这一矛盾,在章节后面列出了比较系统的高分子材料性能、内容、结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参考[7,8]。

2 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2013年度的授课过程中对高分子材料的讲授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单体、链节,0.5学时),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分类,按热行为分类,按反应类型分类,按主链结构分类,0.5学时),高分子材料基本结构(简单介绍近程结构、远程结构、聚集态结构的概念,0.5学时)及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0.5学时),典型工程塑料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典型合成橡胶的力学性能和应用(1学时)。

(2)重点讲授常用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工程橡胶及工程纤维)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典型工程高分子材料的适用领域。

(3)授课过程中通过列表等方式将高分子材料的相关内容与金属材料进行对比,一方面避免概念混淆,另一方面突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的不同之处。

(4)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设问、模拟实验、举例、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丰富的图片、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束语

通过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高分子材料的教学方案改革,学生对这种新型工程材料有了基本且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们深刻认识到,高分子材料是机械工程材料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分支。

参考文献

[1] 文九巴.机械工程材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留成.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高建纲,宋庆平,丁玉洁,吴之传.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2009(5):63-66.

[5] 韩顺玉,柳海兰.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93.

[6] 詹茂盛,何利军.“高分子材料课程信息化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3):69-71.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3篇

由于低年级学生数学概念学习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所以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并没有给出符合逻辑要求的严格的语言定义,往往只是借助数字、具体例子、图形等概念加以解释或直观描述。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概念教学要求的阶段性,进行概念的感性描述的教学,防止超前拔高或降低要求。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正而清晰的教学概念,为学好数学,发展思维奠定基础。

1 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学生能否形成准确的概念,很多取决于学生首次感知时所接触的新材料,第一次没有感知准确的事物,以后即使重复多次,也难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模糊印象。因此概念的引入中感知的材料要丰富,而目感知的材料要典型、全面。

1.1 感知的材料要丰富,即借助感性材料,引导感知。

1.1.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理解概念并做感性描述:第一册课本每一页都配有插图,每课都配有形式新颖、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图。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课本中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让学生准确理解图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概念并作感性描述。

1.1.2 以学具操作为中介,形成“感性描述”概念: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是往往要借助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利用学具作为中介,借助手的动作使某种逻辑关系以儿童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把这种外部程序化为智力活动,因而利用学具引导操作积累表象可以起到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

1.1.3 以学生为媒体进行活动,形成感性描述概念。在教学中还可以以学生为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数量关系参与表演活动,从中积累丰富表象,形成具体概念。如教学“序数”“基数”时,教师可请5个同学上来排队,让其他同学按顺序说,说第5个同学是谁,第5个同学和5个同学是不是一样的?从第1到第5共有几个人?然后再加以分析比较:第1个是谁,指几个人,第2个是谁,指几个人,……通过对表演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了第几个是指数到几的那一个,而且数的时候,还要看从哪―个数起,使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联系与区别都获得清晰的感受。

1.1.4 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学会“感性描述”概念。教材中所举的例子非常有代表性,但往往不够丰富,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1.2 感知的材料要典型、全面、准确地“感性描述”概念。教学一个新概念时,教师提供的例子越典型,儿童就越容易感知,这里所说的典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例子具有一般性,能代表概念反映的这类事物;二是要求例子的本质特征比较明显,能引起学生注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入时,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这样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若选用概念的特殊例子,就会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减小。又如“质数”既念的引入,教师即要提供奇质数的例子,又要是供偶质数的例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质数”概念、学生在“感性描述”概念时才能够全面准确。

2 概念的抽象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辨别能力和抽象能力都还比较差,因而不可能对概念的有关材料做出准确和全面的反应。只会把概念的部分属性作为感知对象,其余的成为衬托感知对象的背景。儿童的这种感知觉水平将直接影响概念的准确抽象与概括,所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感知对象从它的背景中分化出来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变式教学就是解决上述矛盾常用的一种策略手段,特别是对以关系为本质特征的概念和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强弱错位的概念教学更为有效。例如,学生对垂直概念往往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后,仍受标准状态的定势影响,发生非水平方向的直线的垂线也画成竖直方向的错误,其原因就是在概念的抽象之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未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关系上实现抽象。

3 概念的深化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到个别,由抽象回到具体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在初步形成概念后,为了使概念牢固掌握,使它不向邻近的概念泛化。教师若能适时地提供反例,通过比较思辨,则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概念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例如学生在学习“整除”概念时。不能正确区分“整除”与“除尽”之间的区别,产生同一性混淆。若教筛及时提供反例。再辅以反例练习。那么泛化现象就不会发生,同时“整除”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另外,教师还应把孤立的某个概念与新旧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体系,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使学生确、灵活的运用概念,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概念。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4篇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概念;建构

1 科学前概念的涵义

踏进科学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带着进入课堂之前积累的所有生活经验,包括他在过去学习和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现象,形成的各种观念,以及他们个体的想法,其中有一部分与当今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是一致的有一些则是不一致的。我们把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2.1 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口头交流就是课前叫几位学生过来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例如在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之前,与学生口头交流“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哪些因素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等等。口头交流方便快捷,能迅速知道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大致水平,但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2.2 教学前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我在教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单元前,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对物质在水中溶解了的前概念调查(问卷附后)。我根据调查分析了解到97%的学生认为溶解就是溶化,物质在水中变小了或看不见了就是溶解。10%左右的学生认为食盐在水中溶解后是均匀分布在水中的,53%学生认为食盐在水中是下面多一些。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23%学生认为溶解了因为面粉跟原来的不一样了,变细了。35%学生认为没有溶解因为还看得见面粉,有些面粉还沉在杯子底部。有20%左右的学生写的答案是部分溶解。绝大部分学生的“溶解“概念只停留在直观的现象上,他们看见颗粒不见了就是溶解,并不知道物质在水中溶解了是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而且一定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在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我依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活动版块,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2.3 课前绘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人类的认知发展经过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其中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但当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十分完善时,他们的意思可能不能完全清晰地通过语言传达,而画图可以更加容易地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在低年级用绘图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如温州建设小学陈台老师上三年级《被压缩的空气》这一课时,中间有个环节把注射器的头抵住橡皮塞,活塞压下去时,有部分空气哪里去了呢?这里陈老师让学生用圆圈表示空气画图。有些学生压下去后把注射器里圆圈画小了,密了;有些学生把圆圈画在注射器外面去了。这里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认为空气压缩后,空气逃跑了。陈老师针对这现象后面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被压缩的空气。

3 立足科学概念,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兰・本达教授对材料有一段论述:“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样功能的材料叫做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的材料’[4]”。

3.1 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的材料’。”

材料的典型性暗示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使用这些材料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之间拍打,摩檫,敲击等方式而产生的。“振动”这个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者他们认为振动是拍打、摩檫、敲击等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我在上这一课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对鼓、黄豆、音叉、水、小口瓶、泡沫小球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系列实验。这样,学生通过黄豆在鼓面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使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3.2 材料的出示次序驾奴学生的思维

材料出示的次序就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用材料去驾奴学生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材料呈现的次序,控制材料的收发节奏,是发挥材料作用的有效手段。科学课中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开展探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但材料在课堂上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会引发学生操作的冲动。学生的冲动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乱动乱玩,要么仔细研究。这就要求老师考虑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有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

4 在交流汇报中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中的讨论承载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不仅是学生思维的显现化过程,更是学生思维精细化发展的需要。讨论激发思维,思维固化概念。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因为到所以的过程,有价值的科学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激起矛盾并解决矛盾,思维经历着由清晰到模糊,再从模糊到清晰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而在经历这个过程后,达到的是一种思维的深入与明晰。课堂一直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为主,激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与讨论中确保学生的思维不间断,完善了自己原来的认识及在探究活动中新的科学概念的建构。

探究活动与科学概念的关系好比船与舵的关系,没有探究活动,科学概念将被架空,忽视科学概念,探究活动就失去方向。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就要我们想方设法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的概念不断地得到修正,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有效的交流汇报这三个方面多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第一章第三十五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5篇

[关键词] 化学;概念;形成;同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095-02

所谓概念,就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共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形成的,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在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将所接触到的看似孤立的信息协调起来,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1 概念讲授的方式

对于概念的讲授可以分为两类: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

1.1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告知学生,把概念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依数性”这一概念时,直接告诉学生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取决于其中所含溶质粒子的浓度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这样的性质就是依数性。这些性质包括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以及渗透压增大。也就是说当溶质粒子的浓度增加时,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会增大。接下来我们就会通过纯溶剂和溶液的温度与蒸汽压关系的曲线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那么在介绍依数性这一概念时,我们就是用直接灌输的方法来解释这一概念的,不需要学生去归纳总结,只需要他们认真的听、认真的记。这种概念的讲授方式就是概念同化。概念同化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直接能够抓到重点,知道应该掌握什么,从而去重点记忆。但概念同化也有它的缺点,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课堂不是很活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不是很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1.2概念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感知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通过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得出概念。例如在确定酸碱质子理论时可以给出一些实例,像大家都知道的HCl、H2SO4、HCO3-、不太了解的NH4+、Al(H2O)63+。其中HCl、H2SO4是分子,HCO3-是阴离子,而NH4+、Al(H2O)63+则是阳离子。它们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HClH++Cl-

H2SO4H++HSO4-

HCO3-H++CO32-

NH4+H++NH3

Al(H2O)63+H++[Al(OH)(H2O)5]2+

通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能够给出氢质子。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阴离子、阳离子。这就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经历辨别、假设、验证假设、归纳这些过程之后得出概念。这样的概念学习不是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经过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自己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归纳而得出的,所以在头脑中记忆深刻。

相比之下,概念形成要比概念同化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提倡在教学当中更多的采用概念形成。

2 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

2.1分析和综合

分析综合是一切思维所固有的特征,它是对立的统一体。我们用分析解剖的方法研究事物现象的原因、本质属性,然后用综合的方法得到研究的结论。

2.2归纳和演绎

像分析与综合一样,归纳和演绎也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归纳是从个别事实到整体现象的方法,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为由一般到个别的一种认识运动,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运动。

2.3比较和分类

利用比较可以明确所研究的对象相同点和相异点。分类可以将同一组、同一类物质或现象统一起来。分类这一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对现象和物质的认识,研究的对象不是各个孤立的物质,而是几种类型的同一属性的、相似的物质。

2.4判断和推理

由判断的体系就能推导出推理,推理是由判断得出结论的逻辑过程。推理在认识上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切正确推理的推论就能给出新的知识,它是科学预见的特殊形式。

3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建立化学概念必然要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讲解、启发、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他们对所讲的事物或对所观察的化学现象进行逻辑分析:认清客体中的相同点与相异点、本质与非本质的、主要与次要的,认清原因与结果,运用上述的个别思维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形成概念。形成概念的材料应真实、可靠,还应具有典型性、可探究性的特点。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教师要挑选最好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有了合适的感性材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归纳、概括。概括为概念教学中画龙点睛的环节,概括不仅要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形象,又要能点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极好机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来完成。化学当中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渐发展的。在概念形成之后,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把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当中奠定基础。

4启示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是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续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好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培养一个合格的药学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讲授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它需要各方而的努力,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持。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入手,着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青年,而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具有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后继课程的学习,培养造就出合格的人才,如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决不能只满足于机械记忆,全面提高药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药学教学工作者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后,我们仍将不断地进行的探索,为21世纪高素质药学人才的涌现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益花.医用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4,4:69-70.

[2]刘意.比较思维的培养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8:447.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6篇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共同点 断档点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及衔接

1.1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

比较普高化学必修1、必修2和义教化学教材找到以下一些共同点。物理变化――凝固、融化、汽化、液化或凝结、升华、凝华、沸腾、溶解和潮解等。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熔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等。化学变化――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稳定性、酸性和碱性等。化学反应类型――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情况)。能量变化――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等。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和元素。物质结构――化学式、化合价、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物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物质分类――混合物、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分散系――溶液(溶质和溶剂)、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分离――蒸馏、蒸发、过滤和结晶。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简单有机物――甲烷、乙炔、尿素、醋酸、酒精和汽油。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天然有机材料(羊毛和棉花)、有机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如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和纳米材料。金属的锈蚀和金属的防腐。实验安全――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的处理、浓硫酸稀释问题等。实验技能操作――用pH试纸测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度、氢气燃烧前验纯和氢气、一氧化碳、酒精和甲烷燃烧产物检验。物质的检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甲烷、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其他――晶体、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催化剂、触媒、湿法炼铜、物质转化规律、质量守恒、金属活泼性顺序。

1.2 初高中化学知识共同点的衔接

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不仅有很多相同部分,而且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初高中这些知识点的衔接教学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对于初高中教材的这些共同点,高中教学时不能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简单地重复,而应有所提升。初中教学时应在复习时不超初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拔高。

2 初高中化学知识断档点及衔接

2.1 相似相溶原理

义教化学涉及相似相溶但未提及此概念,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水和油(有机溶剂)是相对立的两类溶剂,某物质若易溶于水则将难溶于有机溶剂。普高化学对相似相溶的理解升高到分子结构上,通过共价键极性及分子空间构型的分析来理解溶质分子的极性和溶剂分子的极性相统一而互溶的意义。义教化学的教学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只能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机械记忆。普高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

2.2 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

义教化学教材用“某些金属氧化物”一词来代替“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概念。教学中涉及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但因无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初中学生并没有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及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这些典型基本反应类别。普高化学中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这些概念的系统归纳学习,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将被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反应方程式,并得出一些规律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普高化学中强调了酸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完全等同于金属氧化物,是值得学生研究的概念。

2.3 元素周期表

这一概念在义教化学和普高化学中都有,但内容层次上断档。义教化学中有关于元素周期表相关概念的介绍,包括原子的微观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应用等。普高化学中有关的概念不再出现。但是学生对以上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差异很大,往往对微观结构记忆深刻,高中教师不再需要重复,而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本质却不能深入理解。然而在高中学习中,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与摩尔质量这个重要概念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间有相似处也有区别处,是学生需要着重理解的,如果没有初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做基础,这些比较区别将无从谈起。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做适当的复习和补充讲解。在高中学习中,更进一步地涉及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这不仅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有关,还需要同位素概念的配合,可以说缺一不可,高中教师千万不能以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因而粗略带过,那样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2.4 电解质

义教化学中关于溶液中电解质电离的介绍没有涉及电解质的概念,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哪些能物质电离,哪些物质不能电离,哪些物质能电离成分子,哪些物质能电离成离子。然而高中对电解质的电离情况要求很高,除了区分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和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情况以外,还要区分在水溶液中,由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来推出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概念,并且涉及到弱电解质弱酸的分步电离,以及强酸酸式盐、弱酸酸式盐的电离情况,这些复杂又精细的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高中教师还是应当从零起点开始系统地为学生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电解质的电离为好。高中教师面对学生某些断档的知识点时,需要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巩固和温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李峻峰(1976-),男,四川会理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邱克辉(1955-),男,四川资中人,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JC02)、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ZH1109ZY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83-01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传统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广泛应用,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经济。然而这一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大力发展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世界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1,2]因此新能源技术必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置。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3,4]

尽管我国多所高校以前有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方向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但是作为一个进行系统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其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因此设立该专业的各高校均或多或少面临该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尤其较多学校均把新能源材料概论作为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建设好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

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达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处于联系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与专业核心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等)的重要位置,也是该专业同学接触专业方向内容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因此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具有联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建立初步专业知识框架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初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兴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如下目的:培养学生建立起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学科知识框架,掌握新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主要代表性新能源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及其关系,了解新能源材料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设计的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从介绍能源着手,包括能源的定义与分类、世界能源结构、中国能源现状、能源危机问题等;其次引入新能源问题,包括新能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各种新能源简介等;再次介绍材料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概念与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即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与应用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然后在以上知识基础上介绍新能源材料,包括新能源材料概念、分类、任务与面临的课题等;最后分章介绍目前主要的一些新能源材料如发光材料与半导体照明发光材料、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核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等。在这些新能源材料的介绍中通常以相关新能源器件工作原理入手,通过原理介绍引出相关器件的核心材料,再对所涉及材料的成分、结构、合成与加工技术、性能与应用性能特点等分别介绍。

在上述课程课程内容具体实施中,必须坚持强化“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新颖新和前沿性,以达到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教学目标。根据目前已实施的两届学生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教材,而教材内容又必然反映前期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一门课程的教材都是经过慎重编选,其知识体系合理,内容科学,可以基本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性。并且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5]从目前现有的几本新能源材料概论相关图书来看,或者内容偏重于专著的形式而不太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使用,或者偏重于上述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且难度较深而不适合刚入门学生的使用,或者编写较早而难以跟上目前该领域发展前沿动态,并且基本上都缺少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相匹配的系统思考题与习题,因此根据目前现有教材难以很好地完成上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笔者已经根据新能源材料概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在着手编写尽可能适合大部分学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使用的新能源材料概论教材。

对于一个新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新能源材料概论具有联系学科基础、奠定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的重要地位,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除了课程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支撑性、本课程与各学校该专业的特色相结合等问题均应该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成都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必然将不断地关注全国其他院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动向,为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生玲,郝宇.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优消费路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37-143.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1):151-154.

[3]安春爱,米晓云,柏朝晖.浅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6):107-108.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8篇

史学概念分层教学教学重心选择“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具体到现实中历史学科史学概念学习层面,操作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由于不重视史学概念教学、分层教学、教学重心的选择。高考试题多从历史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高中教学绕不开历史概念教学,由于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不同,由新授课的“是什么”到一轮复习课的“为什么、怎么样”,再到二轮复习课的“还有什么”及“如何感悟”等学习目标的达成,决定了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拓宽、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程度等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选择,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本文试以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理清核心含义:新课学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宋明理学一课中的历史概念之多,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概念深奥,内容晦涩难懂,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来理清历史概念的核心含义呢?这要抓住本课核心概念“宋明理学”中的“理”。宋明时期究竟有多少“理”的学说呢?,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人眼中的“理”与“心”的含义,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上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内容来理解各自的核心理念。如理解“程朱理学”的理时,可向学生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文集卷七读大纪》)。”

“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理在先,气在后?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熹师生对话《朱子语类》)。”

材料三:在朱熹看来。现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另外一个具体的;抽象的世界由理构成。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都自有其理。“理”指的是事物的终极标准,“理”的总和就“太极”。而具体的世界朱熹用“气”这个概念进行描述,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凝聚,都是按照理的模式凝聚而成。以建造房屋为例来具体说明,“一幢房子要建成,必须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建造。这些原理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人要想成为伟大的建筑师,必须充分懂得建筑学的原理,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设计、施工,这样它设计建筑的房屋才能牢固和持久。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外行建筑工人,在建筑房屋时,或许靠本能,或许靠一定的实际经验,对于建筑学的原理或者不懂其中道理,或甚至根本不知道。结果他们所造的房屋,由于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建筑学原理,必然不能牢固持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通过上述材料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认识到不同人眼中的“理”有着不同的“结论”,很显然二程眼中的“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眼中的“理” 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从两个人对“理”的概念理解看,两人思想本质上是一致,才有了“程朱理学”的称号。而朱熹的“理气论”含义理解,则离不开材料二朱熹的师生对话、及材料三冯友兰对朱熹的理论的解释。在朱熹看来,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和建筑房屋一样,必须尊循治国之理,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治国之理。这个国家社会如果都按古代圣贤言论组织行事,就会安定兴旺,否则就陷于混乱。朱熹深信有永恒之理,古代圣贤言论就是永恒之理。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在新授课环节只要知道上述概念核心含义即可,无需进一步探究。

二、理解概念网络:一轮复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高三高考复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学习目标定位为“进一步加深对史学概念理解”,学生就要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建构概念网络。要使学生的历史概念系统化、体系化、整体化,教师的教学重心必须在角度指引、方法指引方面用力,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真正宏观把握,对微观史学概念清晰理解。那么,有哪些常用角度指引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历史思考。

1.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规律。以宋明理学为例,学生从理学的背景――三教合一作为概念网的源头,根据历史发展进程,进而构建理学在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的对其理论发展这样的一个小的概念网络。

2.史学理论的运用。以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应用为例,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与“心学”阶段,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用时代的本能。另一方面,说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推动了宋朝的“文人画”的发展。

3.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如由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可以联系到“修身养性”“中华民族性格”“文人气节”等,由“理学”作为“新儒学”的发展可以联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

4.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宋明理学与文艺复兴建构联系;纵向: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历程,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理学―明清时期儒学批判等,由此认识到主流思想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的过程。

在一轮复习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宋明理学”概念,至少要设计两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第一环节:学会提炼概念,自主建构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影响三个角度回忆所学,在分析、联系、思考基础上提炼概念。挖掘各种理学流派发展进程中的相同点,提出问题思考,教师根据问题重新整合资源,根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观察学生活动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与概念相关的体系。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整体梳理宋明理学知识体系,结合教师提示,通过回忆、翻阅有关复习资料,认识再现宋明理学的内容,在梳理过程中,找到核心概念,并准确表达出来。如历史背景方面:儒学危机、冲击独尊地位、三教合一,儒学者探索。主要观点方面:世界本源、性即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致良知等。历史影响方面:注重气节、自我节制、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等。

第二环节:学会培养能力,真正提升素养。

教师布置研究任务,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根据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情况,设计两个比较性的问题:(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求“理”的途径比较研究;(2)比较朱熹与李贽对待儒家思想态度比较研究。根据问题与学生认知提供相应材料,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朱熹一生著书是209卷,编撰书籍是210卷,注释有38卷,校勘是72卷。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而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著作数为零,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陆九渊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研究角度之一: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材料二:“如果敌机来了,朱熹就会叫他的弟子爬到书架上,去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和各种防控的知识。”“陆九渊会让他的弟子闭目静坐,泰山迸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研究角度二曹聚仁先生的比喻)。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藏书》)。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选择自己的历史观点,阅读补充资料并有效选择论据(提取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认识、思想碰撞、分享见解,在分析综合历史信息基础上,加深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理解,解释对相关比较性问题的观点,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学会灵活运用,提升思维能力。

此环节实效性就看是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这就要使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概念来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运用“宋明理学“来分析宋朝的“文人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等等。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即将参加高考,无论是知识和能力还是思想认识层面都有提高,从培养目标看,提高分数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目标,仍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仍很重要。高三后期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分层很明显,基本有三层:第一层次,史实基础非常扎实,历史概念表述规范准确、注意内外联系、历史逻辑、思路清晰;第二层次,史实基础比较扎实,历史概念表述比较规范、问题联系不全面、答题思路拓展不够;第三层次,历史史实不扎实,史实混乱、概念不清、答题表述不规范。面对这样的现状,高三后期的试题讲评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选择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的要求,这就要理明各种学生层次,找到其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因此,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学习目标,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向勇.学贵自悟,守旧无功.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张帆.用概念教学提升历史复习效果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3).

高分子材料概念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