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创新的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5 17:09:45

科技创新的措施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1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圆享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束缚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鏊作用。

高等学校是智力资源较集中的场所。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应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虽然高校在科技工作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

高校实行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从而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科研,是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历史任务,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从各国投入高校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来看,我国高校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总额只有美国的3.5%、日本的7.1%和德国的l3.9%。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2)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高校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高校科技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3)小而全的封闭思想导致科技资源共享困难。高校科技资源分散,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高校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投资效益不高。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建立共享机制已成为久悬未决的一个问题。

(4)前沿领域实质性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的层面上。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有待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国际战略高科技前沿领域,缺乏明确的国际合作目标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而且在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有可能使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5)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由于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等经费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校科技产业有待进一步规范。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与从事创新产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

二、高校科技创新的措施殛对策

针对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我国应采取如下科技创新的措施及对箫:

(1)充分认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科研人员应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创造,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

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

(3)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研究方向。对学科相近或相关,或二级学科以下的,特别是同一所学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群,应有选择地进行合并重组。同时,根据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逐步改变过去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的局面。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组建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乃至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利用、共同进行业绩考评的新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基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基地。

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运行费用方面的投入,支持其进行自由探索式研究。

(4)加强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它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在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虚拟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推动一批科学实验基地面向学生开放。建设各种开放性的国家基础性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5)集中力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现在科学技术的组织和管理问题,有时候已经比科学技术本身起的作用还要大。现在高校还很缺乏能够对科技队伍实行有效管理和组织的领军人物和组织形式。为此,可以探索成立一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

总之。对于机制创新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形成优势、形成特色,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过去高校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够把力量集中起来,用兵很分散,不仅学校之间的组织协调很不够,甚至学校内部的合作、集成也很不够,所以就很难申请到大的科研项目。我们现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效果不太好,成果不显著,与兵力不够集中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研究需要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的思维。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打独斗显然是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也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

集中力量还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重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学校在确定学科方向时必须少而精,不能什么都搞,因为都是重点也就等于没有重点。现在有所为很容易做到,有所不为则很难做到,但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所以一旦选准了学科方向,就要持续地给以大强度的支持,促使其尽快脱颖而出,我们的经费本来就不多,因此在使用上绝不能撒芝麻。学校还应废设立一些调控手段,下决心拿出一笔钱来支持在重点学科领域有创新思想的年轻人,因为在创新研究开始的阶段,是最需要钱的时候,而这时由于研究结果尚未见到成效,也是最难得到钱的时候,所以嚣要学校给以必要的扶持。

(6)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有能力的科研机构进入高校,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联合与协作。

对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提出申请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由高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有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应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和使用权。鼓励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科技创新;企业

一、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1.财政直接拨款的现状

财政直接拨款是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拨款形式是财政专项资助。随着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政策上的不足也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套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作用,也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对社会的经济平衡影响很大。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可以培植出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又能为未来经济增加增长点,使知识经济加速形成。因此,政府可以委托风险投资企业来管理国家一部分的财政科技拨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寻租行为,又可以减少政府资助的创新项目不新颖的问题。除些之外,还能够减少研发项目不理想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提高财政科技拨款资金的利用率。

三、总结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又离不开科技创新,大量的科技创新资金对于企业而言负担很重,惟有国家的财政政策支持才能够弥补企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损失,缓解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缺乏资金所带来的压力,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勤芬.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1.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3篇

1.制约因素

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具体措施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4篇

分析在基层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从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推广体系、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区域农业经济长效增长以及加速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建议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基层科技创新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几条建议。

1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要建立完善农技推广机构,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含水产、农机、能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工作经费和报酬待遇,加强考核奖惩,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农技人员要立足于农村,建立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开展农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咨询等服务。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方向,建设一批服务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包装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网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县有专家组、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水平。

2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三个持续”加大,确保资金投入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要探索建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尤其对来丰城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江西农大、江西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要积极实施“暖心”工程,使他们来得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降低投入风险,调动和提升各类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培养大量聚集在农业企业生产、工程开发等环节的创新型人才,帮助树立扎根农业经济主战场,服务“三农”发展的理念。通过优惠的项目资助、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六个一”计划(即组建一个团队,集成一套技术,建立一片基地,支持一群示范户,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通过深化股权激励、人力资本出资注册、专利所有人技术入股、高层次人才薪酬个税返还等激励政策,优化农业创新人才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兴业计划的完成。

4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始终是农业的主体,现代农业呼唤现代农民。把塑造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和科技示范村(场)建设为平台,以“五业”(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整合示范园资源,完善功能定位,集农业研发与推广、体验与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6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5篇

关键词: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40-02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内容。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现代大学教学三要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知识的综合教学过程,对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显著。[3-5]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全面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活动质量的提升。因此,正确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高等教育的地位,在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质量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一、工科院校本科生课外创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选题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长,而且要考虑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和具体实施条件,是师生互动的结果。目前我院大多数项目选题是由指导教师依据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而定,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造成学生不愿意做,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用心研究不够,实际投入到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到最后采取抄袭或虚拟数据等方式完成任务,导致大学生训练计划工作量过小或质量偏低等现象。

2.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由于高校本科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习风气不正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扎实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同时,学生对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对网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不加任何分析粘贴到研究报告中,研究报告或设计图纸质量不高,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甚至自相矛盾,不知所云。

3.认真指导学生项目的教师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失调,有扎实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对于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课外创新项目的指导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坐等学生上门,主动指导不足等现象日益突出。

4.管理制度不规范,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管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制度,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从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后期检查、成果演示、预答辩、评阅以及答辩等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同时学校管理制度中针对学生和老师制定了学生成绩和教师工作量认定制度,由于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一直没有有效执行,且其奖励力度不够,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不足,项目执行质量缺少保证。

二、提高工科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实施质量的应对措施

1.建立了面向大学生的三个层次金字塔型结构的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体系,拓展和深化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走上了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的道路,全面提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活动骨干,选拔拔尖人才。

第一层,面向一年级大学生开设学科专业概论和科普性讲座。重点介绍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本学科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成果、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产权保护等讲座,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

第二层,面向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训练“SRP”项目。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个人兴趣爱好,积极申报项目,组成研究团队进入导师科研课题组参与项目的创新设计过程,学习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积累经验,培养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勤于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

第三层,面向四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选拔成绩优秀项目及其团队,进一步完善作品设计,加工制作和安装调试作品样机,实现作品功能的演示,提高其工作性能,及时总结凝练成果,以赛代练,培养团队成员工程实践、成果总结,展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2.组建由老中青导师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老师组成的团队,利用教学名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优良师风,感染、教育引导年轻教师加快成长。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交流会、研讨会,营造学术氛围,共享学术资源,促进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确保学生项目高效高质的指导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3.引导师生互动,科学选题,因材施教。选题是科研创新项目立项的关键,其好坏直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在选题前,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结构等特点,主动了解学院各导师团队的科研方向及项目,在做好相关领域科研背景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主动与导师团队成员和互动交流,共同确定科技创新的题目,明确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有效避免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4.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确保项目执行质量。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明确职能部门责任,项目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后期检查、成果演示、预答辩、评阅以及答辩等环节应由校院团委负责,科技处和教务处协助实施。(2)坚持自由申报、集中评议、择优立项的原则。(3)制定项目实施各环节具体量化的标准与考核指标,定期检查,严格执行。(4)项目结题鉴定遵循专家评阅推荐,项目组汇报答疑,专家组集中评议的程序。(5)组织优秀项目成果展示交流,并推荐参加更高一级的学科竞赛活动,扩大项目影响力。

5.全面落实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项目成绩的认定结果,对于合格以上的项目,由项目实施指导教师和学生就其教学工作量和学分提出认定申请,学院核实,教务处审验认定。

三、实施应用效果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是新疆最早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工科院校,自2005年以来,实施完成校级以上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P”165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余项,申报授权国家专利27项,65篇,制作的科技作品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8项,已成为石河子大学乃至全疆高校的标杆。

参考文献:

[1]吕东光.精英教育让创新人才永立时代潮头——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领跑教育教学改革[N].光明日报,2009-06-18.

[2]程耿东,沈宏书,徐循等.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工教育研究,2002,(4):11-14.

[3]玛林,吴振宇.理工科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5):86-87.

[4]孙丽霞,姜生元,李建永,张玉峰.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1,(8):32-34.

[5]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66-68.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性 激励措施

一、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次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的研究调查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为例,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方式,根据对所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并不会主动寻求大学生进行或是参与到相关科技创新活动或项目的研究当中,更有部分教师对于参与大学生的科创活动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情结,仅有少部分的受访对象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经过对当前高校校内的科技创新氛围的调研我们也发现,科技创新环境的不足也是束缚高校教师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受访对象中只有极少数人员对当前高校的科创氛围氛围表示出了非常满意的肯定,而有半数受访对象的满意程度在基本不满及以下,较低的满意度,不完善的环境与氛围已然成为阻碍高校教师提升相关积极性的重要外部要素;针对如何才能够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的问题上,各受访对象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多数教师对于参与大学生相关的科创研究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他们认为自身的能力,学校外部硬件的支持以及相关奖励措施等要素的配套存在对于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建设会对提高参与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参与积极性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的主要问题与实际的调研结果,特对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的激励措施进行了如下几点的探索:

(一)加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机制

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影响其参与学生科技新活动积极性首要因素,只要对自身的能力有较强的把握度才能够有信心参与、指导学生的科创活动。因此各高校在针对教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上要有一系列的强制性制度要求,从人才引进的标准、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阶段性要求到相关环节的具体的考核方式、程序等均需要有明确的章程安排与制度保障,通过这种强制性的、硬性的机制要求达到客观的引导与支持的作用,让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从而获取充足的信心与主动感,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学生的科创活动中。

(二)提升学校在学生科创领域的资金与物质支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更不可能凭空出现,我们需要相关资金与硬件设备的支持。各高校应依托自身专业教学的建设进行相关实验室、相关设备以及个性化科创场所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规划而进行,将改善科创活动的外部环境作为高校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并将这种资金与物质的支持形成一定的机制性要求,让科创领域的物质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为大学生科创活动的发展与成功提供外部的充足保障。

(三)完善高校教师在科创活动中的表彰及奖励制度

许多高校针对教师的科创获奖都出台了不同种类的表彰、奖励制度,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有着不同的实施办法,但从奖励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参与工作量的无法明确量化,成功的大学生科创作品往往是多位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模糊的工作量量化方式将直接导致表彰奖励的有失公允,从而影响参与教师再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获奖门槛过高,众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多数情况下做的是“无利的买卖”,如果所指导的科创作品无法获得一定的科研奖项,那么参与期间的时间、精力等往往会白白付出,起不到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三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联合效果不明显,不具有奖励的针对性,缺乏对获奖教师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因此,需要加强对表彰奖励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出台相关的工作量细化办法,明确各参与者科研活动的贡献率;降低表彰奖励门槛,变成绩奖励为过程奖励,以对工作的付出量为奖励的中心围绕点,同时加强配套的监督工作,保障各参与教师有付出就有收获;推进个性化奖励方式的实施,依据实际需要情况与贡献率的大小进行表彰奖励,满足不同人员的不同化需求,充分发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联合作用,有效提升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四)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机制

高校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与科研,更承担着积极育人的工作,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也肩负着服务学生、服务大众的责任,因此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工作都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各高校要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政的教育,引进人才更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定期的培训、讲座、考评等形式转变教师的主观理念,并将此类活动制度化,成为一项经常性的组织工作,以此来强化高校教师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使其广泛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真正践行传道受业解惑的为师之则。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检验高校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潜在标杆,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会不断加深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这既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帮助,更是促进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激励措施的建设才会有效提高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能力与学校发展水平双提升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林,白金,张慧.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奖励激励机制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04).

[2]刘淑艳,陈光.浅谈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3,(18).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近年来,彭阳县着眼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实现了集成创新;对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 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和优质专用品种、大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增效技术,增加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主攻产业提质增效。以北部干旱带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整体推进马铃薯产业。北部以王洼镇、草庙为核心,发展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两河流域发展鲜食外销品种;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古城、新集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

2 扩建冷凉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实现蔬菜生产布局专业化、发展特色化与经营产业化;巩固和提升白河部级拱棚蔬菜标准园、宽坪设施蔬菜、长城塬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科技等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古城、红河、新集3个666.7hm2的设施蔬菜基地,带动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733.62hm2,其中塑料大棚3600.18hm2、日光温室2133.44hm2。

3 建设高标准养殖业科技示范园区

按照“突出发展肉牛,大力发展朝那鸡,稳步发展猪羊”的发展思路,走“种养结合,养贩结合,以贩促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建设科技养殖示范园区28个,巩固提升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村40个,示范推广标准化暖棚圈舍和“三贮一化”池;以品种改良和补栏扩量为重点,新建黄牛冷配改良点,引进良种基础母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应用技术,实现饲草加工机械化和饲草调制处理科学化;以县朝那鸡繁育中心为依托,以农户型孵化点为核心,扎实做好朝那鸡的提纯复壮和生产,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100%。

4 巩固集中连片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优质地膜玉米播种面积,建立集中连片的种植示范基地,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饲草(料)资源,加快草畜转化;紧紧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早春(秋)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播种和收获技术、间套复种技术等;实行严格的留膜、留茬、越冬等抗旱保墒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加快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优化玉米品种的品质结构,重点推广承706、屯玉53、中单5485、登海1号高淀粉和饲草兼用型中原单32号高蛋白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适时青贮玉米秸秆;引导玉米淀粉科学化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加快玉米产业化发展进程。

5 打造小杂粮良种种植示范基地

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繁育推广一批小杂粮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定莜系列莜麦,定豌1号、2号、三角豆等豆类,北海道、92-1、美国甜荞荞麦,宁糜8号等品种,这些品种适宜当地种植,品质好且产量高,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选育出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种植的小杂粮品种各2~3个;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认定绿色产地和产品标准,打造小杂粮绿色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小杂粮运销企业和专业户,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建设北部王洼镇、草庙、何岘等边贸市场信息网点,提高信息服务。

6 新建药材和烟叶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我县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优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和粮药套种,积极研究野生中药材驯化栽培技术,全面掌握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道地的栽培品种,形成了符合GAP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66.68hm2,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2000.1hm2,推广种植烟叶666.7hm2;加大市场营销队伍的培养,引导和支持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通过转包、租赁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发展以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药材种植面积大、产品交易集中的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产地药材交易区,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种药农户与客商提供交易场所,实现产品公平交易;培育药材、烟叶销售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外引内加快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7 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科技创新合力以提高服务农民能力为目标,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和合作组织,为科技联系户提供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乡包片、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村两委班子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8篇

【关键词】科技中介服务 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政策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 国家层面政策浅析

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 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 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

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2.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对于技术转让以及科技孵化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4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试点示范

开展试点示范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的重要方式。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 地方层面政策浅析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引导下,各地方在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财政支持、金融资本、人才队伍、资质认定、评估评价、组织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政策制定积累了重要经验。

3.1 地方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2 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

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部分地方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重点支持有明确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具备深层次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发展。北京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参照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山西科技咨询行业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从事咨询业务的机构,由省咨询业协会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核定次年执业资格是否继续有效。山东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3.3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逐渐推进,各地开始重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就制定了《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试行办法》,规定包括专利项目评估策划、专利项目融资服务、企业市场拓展咨询、专业培训、工商登记、税务纳税申报和会计记帐等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作为区政府购买的范围。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4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协作,通过广泛建立协作网络,为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提供重要支撑。建立统一的技术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信息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与需求信息的对接,使其成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桥梁和枢纽。山西省规定,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组织的联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法律、金融、会计、财产评估等服务机构的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技术经纪培训教材 青岛蓝色科技技术转移培训学校.

科技创新的措施第9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工程质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elevant governm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he construction units, as well as many experts, scholars,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o the joint efforts, the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perf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 the innovation technology. Managers need to follow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sp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concept,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give full play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优越性

显然,现代建筑施工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较,优越性明显,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技术的活用。

1.1创新施工技术更具科学性

创新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是一种技术上的完善,是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提升,包含了对传统技术的系统分析和对比,是先进科学技术元素加入其中进行技术瓶颈突破的过程。任何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以往相关经验的支撑,技术的创新是在全面总结了传统的施工技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保留吸取合理的部分,取出落后不科学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科学理念,实现创新。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新型施工技术将更加科学,合理,能够为建筑施工的开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2创新施工技术更利于工程造价工作展开

创新施工技术要求施工中各项技术数据的统计要保证准确性、客观性、和正式性,所以施工数据具有明确化和具体化的特征,保证了工程造价评估的正确性,能够严格控制施工成本做到有效监督。

1.3 创新施工技术更有利于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施工技术的创新化提升对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有很大贡献,它有利于建筑行业的“更上一层楼”。比起传统施工技术在管理、施工技术发展效果甚微而言,创新施工技术更有科学,合理,稳定的技术措施保障,通过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建筑业在中国的整体性提高。

2.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2.1环保技术

目前,以工业建筑为主体的建筑行业是能耗大,高污染行业。不考虑保护环境因素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以往建筑工程行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而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而且环境脆弱,敏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得到彻底的修复和改善。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现在的工业建筑施工应将环保技术的应用视为工作的重点,要求在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切实提高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工作质量。

2.2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科学监理技术,对建筑施工的创新技术改造,不能忽视监理技术的科学性。建筑工程科学监理技术,是对于施工技术的管理手段之一,如果忽视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程序技术的应用没有规范化的保障。作为施工技术的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科学监理技术规范要求严格。不仅要求建筑施工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对技术的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要兼顾到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监理,切实做好保证施工技术真正落到实处和得到有效应用的工作。

2.3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今天,工民建筑施工手段的创新同样不能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入信息化手段的施工技术是在施工观念上与传统大不相同,使得现代施工技术包含了“高科技”和“高层次”的名号。而且,现代化的建筑以传统技术方法根本施工缺少生机与活力,满足不了现代需求。从而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的思考和分析,继而得出全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另外,建筑施工过程是建立在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达成的,所以,它本身就需要具备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求。科技时代赋予科技创新全新的内涵,没有在建筑施工中添加进对于新内涵的理解,就算不上是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应用的新发展。

2.4施工工艺的控制

建筑工程实体建设中所采用的施工手段,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主要应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经济合理,做好这点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4.1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的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纲领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的目标实现。监理工程师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要分析其工期、造价、质量的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合理,有否质量预控措施以及针对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施工部署与方案能否满足工程实体质量要求,季节性施工采用措施是否合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能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以上这些都是关系到质量的很重要的问题。

2.4.2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图及工程具体情况,提出施工方案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做出的更详细的施工措施。是对工程中具体技术问题确定明确的施工步骤、控制工程质量的方法以及做出如何选用材料、如何检验材料的具体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应熟悉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在重要或关键部位施工前及早编制施工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促使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工艺上先行、经济上合理,符合国家有关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

2.5环境因素的控制

环境是由大自然提供的,人们在施工中基本无法改变环境,而且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中的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施工中只能是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施工人员首先应保证施工现场,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安全创造良好条件。以保证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创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的融合与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基本需求根据本文的阐述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能够做到就是进行多方位的严格管理,严把施工的每一关,控制住可能会发生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是切实可行的。现在要更提高管理的宽度,以保证所建的工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