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陶瓷的艺术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4 15:16:02

陶瓷的艺术特征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1篇

陶瓷艺术的实质是土与火融合的艺术,而书法艺术是笔墨传情的艺术,它们都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于艺术殿堂,然而将它们的共性进行契合往往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独特艺术效果。运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装饰陶瓷,与一般的陶瓷图案装饰有根本的不同,其能使陶瓷具有书法艺术的装饰形式和表现特征,并且装饰手法巧妙、独特,由于书法艺术的字体有篆、草、隶、行等形式,从而借书法艺术装饰陶瓷,其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陶瓷艺术中运用书法艺术进行装饰,有时是寥寥数字或仅仅是一字,都能使陶瓷艺术具备十足的书法艺术韵味,在陶瓷艺术中结合书法艺术的装饰特征,可以达到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和统一,从而可以让陶瓷艺术绽放出书法艺术的风采。

1陶瓷书法概况

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文字出现后,陶瓷和文字便像孪生兄弟一样结合在一起。展望历史,陶瓷与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早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就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性文字;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便多带有篆书雕印的文字;唐代书法装饰出现在茶壶、酒坛上,多以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器物造型上,文字的书法特征表现为圆润遒劲、酣畅淋漓、纯真自然,具有古朴、简约美;宋代由于陶瓷发展达到鼎盛,在陶瓷上的书法装饰特征更为明显,陶瓷和书法的融合更和谐完美。在陶瓷造型上,宋代书法装饰陶瓷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韵味美;至元、明、清时代,由于此三朝的陶瓷都要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样书法装饰陶瓷也表现出每个时代的独特艺术装饰形式和独特书法艺术装饰美。纵观陶瓷艺术历史,陶瓷书法装饰仅仅是作为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其所处的地位仅仅是“配角”。

这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标准相联系,在强调工艺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往往是不太看重艺术性的。同时受陶瓷工艺技术水平及其材料属性的限制,在陶瓷艺术装饰中书法装饰比较其实用功能性是附属性的。伴随时代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当代,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更多,艺术融合水平更高,表现手法也个性化、多样化。同时艺术品位也越来越高,从而也展现了当代陶瓷独特的书法艺术装饰美。在众多的陶瓷书法作品中,笔写、刀刻,釉上、釉下,品种繁多,风采独特。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因地制宜地运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具备地方特色的工艺,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书法艺术。如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堆字和刻划,淄博的色釉刻瓷等,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利用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陶瓷艺术的材料质地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将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开拓了陶瓷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陶瓷书法,从形上看具有图画特征,从书法运笔上看又具有音乐起伏的特性,因而书法艺术一定程度是绘画与音乐的锲合。书法是自然形象的高度浓缩,书法的表现式样是线条,但是这些线条是书写者精神意蕴、审美趣味化的凝练,线条的纵收、枯润、粗细、刚柔、浓淡都是书写者个性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情趣的反映。陶瓷与书法的融合所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是由陶瓷和书法共同的艺术性决定的。书法作品是通过线条的表现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陶瓷艺术则是通过造型的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以及空间虚实和体量大小变化、体型轮廓的起伏变化来构建陶瓷艺术造型美的。而创作者的艺术审美必须通过造型来体现,陶瓷与书法结合所得到的陶瓷书法艺术就形成了形势美和气势美的和谐统一。

2.1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中华书法书写的主要是汉字,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也历经了从甲骨文到现代各种印刷装饰字体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有别于印刷字体与美术字体的根本在于书法艺术讲究艺术内涵,而陶瓷装饰书法艺术除讲究艺术内涵外,更注重精神文化品位。同时在陶瓷载体材料上装饰书法具有易保存性,这是帛、纸书法材质不能比拟的。文字的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这些字体根据需要都可在陶瓷装饰中得到表现。纵观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定历史时期也形成了具有相应历史时期文化与艺术特牲的独特艺术字体。如秦篆、汉隶、唐草等,这些字体在陶瓷书法装饰中都可充分加以运用。在陶瓷艺术史中,明清陶瓷书法艺术品装饰所用的字体多以名人字体为多,如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的字体;而草、隶、篆、行等不同的字体也有出现;元、明时期,景德镇和龙泉的陶瓷书法装饰比较盛行文字纹,特别是明代在瓷绘上也出现过汉字外的阿拉伯文、梵文、藏文。清代康熙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陶瓷书法装饰盛行运用短篇古文,其中《兰亭集序》以及《赤壁赋》便出现在陶瓷书法装饰作品中,并且装饰风格采用国画装饰形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总之,在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中,汉字艺术的频繁出现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需求的现实体现。

2.2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内涵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本质是书法借以陶瓷材料载体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陶瓷载体造型的多样性,陶瓷书法装饰艺术也呈现多样性。陶罐、瓷瓶、瓦当等都是具有明显特性的陶瓷造型形式。结合这些造型运用不同内容的字体进行装饰,可达到“寓意、款识、表意、记事”等目的,并留芳千古。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们通过陶瓷款识可以鉴定陶瓷产品的年代、质量,甚至是陶瓷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窑口,因而其具有重要的断代作用。此外也可从陶瓷款识装饰艺术领略到款识书法艺术的魅力。伴随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书法艺术陶瓷款识题款工艺技术的发展。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刻划、模印、书写等形式以及釉上彩、釉上彩的出现,使得陶瓷书法款识的艺术装饰审美品味在提高。陶瓷款识的种类有纪年、具名、吉语、花样、寄托等类型,此外也有画字合一的陶瓷款识。同时结合不同形式的落款边框,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陶瓷款识装饰所用的文字主要以汉字的行、草、隶、篆及各种书体文字为主,从而使得陶瓷款识书法装饰艺术更为丰富。陶瓷书画装饰艺术是真正能够体现陶瓷书法装饰艺术趣味的形式之一。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陶瓷工艺技术趋于完善和成熟,材料的成熟以及各种釉彩和色料的出现为书画创作书写提供了便利性,同时也为陶瓷艺术者展示娴熟技艺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传统陶瓷产品中,其造型多以瓷瓶、陶罐以及餐茶具等形式出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陶瓷产品的造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并且已经扩展到陶瓷建材系列的瓷砖、卫浴以及室内摆饰品等。从而陶瓷书法艺术装饰在伴随陶瓷造型式样的变化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以陶瓷题款印记式为主的书法艺术装饰功能,并向着以陶瓷书画艺术综合装饰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自觉自发的发展中也趋于完善,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大众审美意识变化及其信息经济现状市场所需求的。在现代信息市场需求的自然推动下,运用各种陶瓷装饰技法将书法和绘画艺术全面系统地融入陶瓷产品装饰,是一种大众需求趋势。同时在需求趋势的推动下,书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将在陶瓷艺术装饰中发展得更加宽广和完美。

2.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是指书法字体的外在艺术美感。书法装饰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为书法字体的形势美、线条走势美。形势是书法作品字体呈现的姿势,形势美是书法作品给人的外在造型感受;书法艺术美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书法线条走势美指的是书法艺术线条运用的趋向、快慢、轻重、粗细等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的艺术美,书法艺术美依靠线条的气势来体现,而势是依附于书法字体这一“形”的,所以书法艺术美是书法字体“形”和“势”的统一。在书法艺术中,书法艺术的每一根线条通过提按、顿错、缓急变化来呈现创作者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关系犹如木质建筑中的柱子、横梁和椽子,它们不是自我封闭、孤立的线条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整体看,字形的轻重、粗线、浓淡都别有一番风味,给人眼前一亮的享受(见图1)。陶瓷书法在设计和运用时往往多依其造型而定,器形不同,书法装饰就需要变化,不能拘泥于宣纸平面字体的行列规矩一致,不然书法艺术的迭宕多姿、妙趣横生就无从谈起。书法艺术运用于陶瓷艺术中也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表现性和抒情性的重要手法。在陶瓷创作中运用书法艺术装饰可以创作出更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的“气势”,有如如轻流漫淌的小桥流水,有如静谧安祥的林中老树,也有如落于九天的飞流瀑布,这些都是陶瓷书法艺术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2.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意境美

陶瓷书法艺术装饰美表现为意境美,意境美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贯通。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是其在创造过程中从艺术审美形态出发通过艺术精神寻求艺术语言的自然表现,也是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特征的综合体现。陶瓷艺术创作的本质是通过艺术形式并寻找与自己心灵与情感相一致的艺术语言形态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情感,因而书法艺术装饰意境美的实质就是书法对陶瓷艺术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概括与浓缩。“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的语句。从图2书法作品就可以直观看出南齐王僧虔所语的内涵。因而就书法作品而言,“神采”作为意境的内涵是欣赏书法的标准;“神采”也是书法作品个性化特性的表现。

而韵趣则表现了书法的格调,也是作品意境的体现。意境是无形的,只可于书法作品字里行间体会感知得到,这正是书法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独立艺术的根本原因。同样,运用书法装饰的陶瓷书法艺术的意境也体现在“神采和韵趣”上,再加上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衬托,表现出悠远而深厚的艺术意境美。同时陶瓷书法在陶瓷造型、釉质、色彩的映衬下,更增添了书法“笔墨”的风采,使陶瓷书法表意和章法所承载的“意境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在陶瓷上进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区别于传统书法创作。陶瓷书法创作是在釉上或坯上借用陶瓷色、釉料书写或雕刻;而传统的书法艺术是在宣纸上用笔墨书写,笔墨易于宣纸结合。而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可以结合陶瓷造型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于茶具造型就可以根据不同茶具的方圆或异形的器形来选择相适应书体和色调,以达到造型上的适应和和谐,获得相对如意的艺术效果(如图3)。篆刻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手法。篆刻不仅其字体本身美观大方,有时结合器形还可起到增强气势和填补空间的装饰作用。篆刻书法具有形象的韵律,能够给人以动静结合的艺术感受,这也是篆刻书法艺术的特色之一。陶瓷与书法的结合,写、塑、雕、融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手法的常用形式。

但在具体运用上必须考虑书法线条的变化和手法必须与陶瓷器物造型、色彩、质地等内在韵味和外在形态相契合。此外,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也应当考虑不同产瓷区因材质的差异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质。如“青白”色是景德镇陶瓷材质的效果;“月白”色是淄博瓷陶瓷材质的效果。因而书法在陶瓷创作中的运用就必须对待不同材质加以区别利用。书画结合是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创作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手法。书画结合的创作手法可以增加作品意境,艺术感染力强。书与画在形式是截然不同,然而追求意境的目的是一样的。书与画结合,用文字表达图画,用画面映衬文字,通过相互补充,可增加画面蕴意,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4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发展及其前景

陶瓷书法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特性在陶瓷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历代陶瓷艺术工作者艺术智慧的成果和结晶。在现代信息经济社会,伴随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往往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和手法对书法文字的字体与文字的寓意进行大胆深层的探索发掘和深入研究。构思出更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文字的改变和装饰,创造出形态夸张又与朴质的古文字相协调的更有气势和意境的现代陶瓷书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脑技术可以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体都有不同的装饰美感,这就是“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书体各具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2篇

关键词:陶瓷;书法;装饰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33-01

一、陶瓷书法传承中华文明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象征,没有文字,就很难了解过去的文明。

据陶瓷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研究,中国文字有八千多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书法从唐代开始。在唐代,陶瓷工艺改进,书法艺术繁荣,唐诗盛行,诗文大量出现在陶瓷装饰领域,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和形式,打破了仅仅以图案和绘画来装饰陶瓷的旧模式,开拓了陶瓷装饰的新纪元。最典形的例子是唐代的长沙铜官窑,窑工们以书法的形式直接用笔在瓷坯上书写唐诗或句子,表达思想和宣泄情感,填补了纯装饰画不能表达的内容,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内涵。宋代磁州窑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传统,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句,气韵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元代建水窑青釉青花碗,碗心用青花料书写“元”字,即是元朝的国号,标榜是元朝烧造。

清朝康熙时期流行在瓷器上写整篇文章,《圣主得贤臣颂》最为普遍,还有《出师表》、《赤壁赋》等内容。乾隆写了很多诗,要唐英把它烧在瓷器上。民国时期建水紫陶艺人向逢春通篇书写“争座位帖”、“十七帖”在传统的紫陶器型上,经刻工刊刻后再填以白泥,烧成后紫红底白字,对比强烈,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二、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来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愫、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

其三,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包括陶瓷书法在内的中国书法艺术源于陶文,陶瓷书法在各时代受到非陶瓷载体书法艺术的促进,经过长期进步发展,中国陶瓷书法终于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种类。

三、陶瓷书法传播传统文化思想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底蕴和张力。一方面,书法以汉字结构为最高的造型依据,另一方面,书法以文学内容为框架,通过“书意”对文学内容的“诗意”表达,本身就是文词与书意事例的二度创作。传统书法的诞生、传承和发展,源于先辈们以中国哲学、文学的审美情趣相互熔铸。书法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滋育,通过对人文精神的追问,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最深层,成为“中国艺术的中心”。而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书法文化与陶瓷文化的融合,则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使传统文化通过陶瓷品而得到广泛传播。

四、陶瓷书法艺术效果与成就

(1)陶瓷书法装饰陶瓷,丰富了陶瓷装饰内容与形式,结束了仅仅依靠陶瓷图案纹饰或陶瓷绘画装饰陶瓷的历史。(2)陶瓷书法向陶瓷装饰引入了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得以在陶瓷上展现它的艺术风采,这就宣传、继承、发扬了书法的艺术舞台,并且,以书法艺术装饰陶瓷,能使作品清新高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3)陶瓷书法在装饰陶瓷的同时,书写了文学作品与名言警句,既宣传了陶瓷作品内容与文学艺术知识,又输入了哲理性的内容,这样,不仅使陶瓷作品含有文学因素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教育意义。(4)陶瓷书法以诗文形式进入陶瓷画面,使诗文与陶瓷画中的形象相补充、相呼应、相映衬、相配合,图文并茂,增强了陶瓷绘画的通俗性,使绘画内容更为明确易懂,又使陶瓷画面上绘画、书法、文学、篆刻等艺术融汇一体,从而成为综合艺术作品,这就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5)陶瓷书法使陶瓷增加了艺术表象技法,陶瓷书法可以同陶瓷绘画、陶瓷图案等进行多样形式的组合,使陶瓷装饰花样翻新,千姿百态,新颖而美丽。

陶瓷书法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并伴随中华文明而从未中断发展。金开诚说:“书法作为一条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沉智慧,最有创造力、想象力,具有‘地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合,给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3篇

关键词:陶瓷捏塑 艺术形态 审美特征

大慨人类早期文明都经历过以泥塑形的探索,世界各国发现的原始土偶以及流传的“捏士作人”的神话便是实物或理论上的证明。在全世界的原始制陶中,又只有中华民族发明了“瓷”。在追求质地与色泽和丰富多样的制陶技艺的探索中,陶瓷捏塑艺术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品格。

我国传统的陶瓷捏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器皿的附属部分,如壶类的嘴、把、盖纽、罐耳等,另一类则是独立存在的雕塑品。

往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人首蛇身壶盖及鸟头、兽头盖纽等捏塑制品。到了汉代,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陶塑艺术和制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以家禽、家畜和人物为题材的小型捏塑。这些质朴、稚拙而带有一种天趣与幽默感的小型捏塑作品,虽然它的功能是用于殉葬,称为“明器”。但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场景。唐、宋两代陶瓷捏塑又有了新的发展,象山西、湖南,四川、河南、江西等地的名窑都捏制大量的各类小型动物,在技法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不仅用手捏制,还兼用捏塑与模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各种简单的附助工具或刻或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风格也更多样化。这些捏塑早已不是殉葬品了,而是供人们日常生活中玩耍、摆弄的玩赏物。随着时代审美取向的变化,这时的捏塑虽然同样是取材干禽、兽之类,也有塑造玩耍中的婴儿形象,但风格已不像汉代那样古朴、浑厚,而显得稚朴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在陶瓷技艺方面追求细密、繁琐的风气大盛,陶瓷捏塑这个品种逐渐衰退。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传统陶瓷捏塑也不例外。陶瓷捏塑艺术的生成源于自然的金木水火土,泥性土质是陶瓷捏塑最基本的语言和内客,富有天性的真诚与朴素,是东方艺术所崇尚的基本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陶瓷捏塑艺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质。

一、以气生形,意韵流动。

《易经》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主张,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美学理论根据,是因为在东方先哲的心中,自然是一种恒常变动的流体,循环不止而出神入化,是滋生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东方艺术之精髓在于把握流动的形式韵味,也就是旨在把握生命精神意义。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密不可分。其主要强调的是以“气”生“形”。与书画同源的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同样体现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度形式韵味,通过富有韵律运动的状态体现精神的面貌,揭示了人的主体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形成了其特殊的表现方式。汉代的陶瓷捏塑形象,不论人物和动物都具有造型简练、浑厚、不求细节而注重“神似”的特征。东汉时期的陶俑,无论是袖手恭立的侍者,手持农具或背负重物的农夫,还是相对六博的悠闲者,鼓琴、吹笙、引吭高歌的乐人,手舞足蹈、极尽腾跃翻转的歌舞百戏优伶,无不在姿态动作上体现出各种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各自特有的心理内涵。动态造型的丰富变化,使形象获得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效果。为了达到以“气”生“形”的表现要求,作者显然煞费匠心地删减了许多无关大体的形体衣饰的细节,甚至缩短肢体比例和宽窄衣裙等,成功地处理了总体形貌与局部细节两者的主从轻重关系。

在动物捏塑的陶猪造型中有成猪和幼猪,而幼猪的形象尤为生动有趣。作者塑造的幼猪呈惊慌奔逃的神态,在塑造奔逃的小猪时,作者竟省略了小猪4条腿,只在腿的位置,捏出微微的4个小尖凸,用以芰撑浑圆的躯体,不使倾侧滚动。这样,小猪的奔跑就不是用腿,而是通过前冲的头颈,飞梭状的身躯以及迎风张开的双耳和翘起的小尾巴,表现出它们的惊慌神情和奔跑的速度。倘若塑出4条小腿来,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这种奔驰如飞、目不暇接的效果。如此卓越的想象力、奇特的构思给观者以超越时空的意境。

二、朴质自然,妙趣天成。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质对于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

陶瓷捏塑使用的陶泥是软质材料,它的表面质地的感觉虽然没有木雕棱角处的锋利感和金属材料的坚硬感,也没有石雕的那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可是粘±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稳固性,容易造型,在造型过程中手捏拼接、泥条垒积,一个手印、一道指纹无不记录着人的情趣、意志而又同时表现着泥的品质。而且它还具有一种随心所欲、自由活泼的感觉,可以保留任何加工的痕迹。这种其他材质无法替代的可塑性的特质,就是所谓的“泥巴味”。其次,由于胚胎是泥做的,材料特性十分柔软,可塑性极强,能随心所欲地捏弄,制作时的手势和手感又成为其独有的一种艺术语言,即所谓的“泥迹”。作者在捏塑过程中,手指下意识的轻重都将随着作者的灵感闪现而自然发生,最后都在作品造型上留下它们的物质痕迹。最后当人们观赏作品时,会随着这些痕迹去体会作者心灵的律动、手态的节奏,以及不可预测的随机发生的偶然性艺术效果。除造型以外,陶瓷捏塑的另一个重要的显著特点是:它必须最后烧制而成。温度的高低变化,烧成方式的不同、胎体的干湿软硬、泥质的粗细含沙程度、釉质的化学反应等到最后都可能造成一种无法预测、瞬间变化的神秘性效果。也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是人为的因素少,天工的成分多,从而多了一层自然造化的意味。

三、虚实相应,小中见大。

“致虚守静”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含蓄的意念。气韵为虚,形体为实,虚实相应、小中见大,以颇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时空观。陶瓷捏塑一般不适合表现大尺度的作品。但是要使人感到气势磅礴,这就要求小中见大,造型简练,整体感强,整个造型要用主动势贯穿起来。由于尺度限制,在造型处理上采用浪漫的、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塑造对象的特征强烈地表现出来。例如湖南晋墓出土的对坐书吏俑,塑造了两个书吏一个双手捧书、一个持笔书写相对而坐的姿态。头部与服饰的夸张和下半身的减化处理,使观赏者的视点集中在头部及上半身,泥条盘绕使得头饰有趣耐看,两个书吏身体前倾,目光对视,表情平和,好象正在低语交谈,整个造型随意自然,使人拍手叫绝。

四、随意性与原发性

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造型和装饰,一般不考虑所表现对象的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对象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因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均是随意的、概念的表现,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胆的夸张。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主体意识。从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称其为“原发性”。在内容和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充分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内涵与艺术形态。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4篇

陶瓷装饰艺术中,分为色釉装饰和图案装饰。色釉装饰就是利用各种材料,通过预置的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达到预置目标的色彩效果和肌理效果。图案装饰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图案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上彩主要是指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青花是釉下装饰的主流,采用含钴较高的着色剂为原料绘制图案于坯胎上,然后施以透明釉,高温一次性烧成。而综合装饰是将任意几种手法进行组合的装饰工艺,在一个器物上可以同时有釉上和釉下的手法,如颜色釉、雕刻、镂空、堆雕。正是由于有这种自由组合的形式,使得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有内涵的审美情趣,所以也就有了更为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学特征。

青花瓷称为白地青花瓷器。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成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发展到顶峰。现在把青花分为两类:综合装饰和以绘画为主的装饰艺术。

从历史角度来解析青花的装饰艺术特征。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孕育期。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外,其余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衰败。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坯胎由于采用瓷土叫高岭土的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形变率减少。底釉分为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竹、松竹梅、瓜果等;诗文极少见。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达到鼎盛之后又走向衰落。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是以五彩青花发展到了顶峰。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而近现代的青花则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综合历史的青花装饰艺术特征,结合自己对青花的学习和了解。个人理解是,先总结以绘画为主的青花装饰,其中又分为以中国画中白描为主的纹饰装饰和与水墨画息息相关的写意装饰方向。当然,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会取得异样的结果,这必须由作者的创作思想决定。青花绘画的装饰与国画的绘画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写意性更强的绘画方式。在这当中会面临一个在国画中无法类比的问题,因为绘画完成后不能看到最终效果,即青花分水。分水也叫“混水”,业界的说法是出现于清代康熙朝,实际上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都能看到娴熟的分水画法,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康熙朝青花的一个典型特征。这是青花装饰的一种主要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综观各时期青花分水之应用,逐渐形成以下几点;(1)平色水(平水) 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这种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2)水迹纹(浪头水) 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这种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3)晕水 根据画意,由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4)洗水 笔尖蘸的浓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流畅、痛快。如康熙时青花分水就多采用这手法,一笔下去,色为几种,色度显得非常之丰富。 ( 5 )点水 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起衬托的作用。在民间青花中,青花分水应用更为灵活。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就青花的绘画装饰问题只能作出以上解析。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5篇

一、从精英审美走向大众审美

基于西方大众文化影响、渗透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大众文化,其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且还可以做到与当代中国其他文化形态并存。根据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大众文化包容西方大众文化,而且将西方大众文化当成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二是传统的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给中国大众文化;三是中国大众文化利用与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做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相当一部分经典的精英文化作品凭借相应的加工改造之后则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运用于渗透中国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品将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等隐含其间,从而导致大众在文化娱乐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相应思想道德教育获得。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众,从精英、贵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权转向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数人,这也是符合我国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

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文化现象构成,其拥有的作用于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艺术,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应该是从民众中产生,欣赏与使用的过程则是“回到群众中去”的一个完整审美过程。

二、从技术走向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首场创造性革命来自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尝试,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包豪斯所创立的设计理念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的科学方法。进入21世纪后,设计与艺术结合的愈来愈紧密,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它不仅完成了对批量机械化产品转型,同时引导并启发着大众对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当工业化脚步迈入陶瓷艺术领域,使得现代陶瓷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对地,人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一场来自于设计艺术的自我革新,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制造工艺关系甚微。

从当前的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产已经渐渐使人们审美疲劳,相反,大众更加喜欢形式考究、注重欣赏陶瓷艺术人工性、手工艺的本质。陶瓷艺术的这种转性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由于当前高科技、高机械化和电子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往往使用需求与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中写道:“无论何处都需要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在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艺术美的生态设计和符合手工艺术之美的艺术之美。而当前备受推崇的“创意手工陶瓷”则是此类具备高情感设计的代表,创意手工陶瓷脱离了当前机械化生产的模式,进入了小批量个性化设计领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艺造物的情感特点,使其具备设计与工艺的双重艺术美。

三、从地域走向国际

任何文化只要有历史,就会有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包含着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国陶瓷艺术也逐渐展现出国际化的创作特征。

我们谈到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中,已趋向于国际化设计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选取西方日用瓷设计之长,其次,在装饰设计上,将西方设计理念和部分元素符号与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有着较高的审美趣味。企业需要推广品牌,出口外贸需要符合对象国大众审美习惯,这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民族间的文化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流促使现代设计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也是现代设计的大趋势和必然。

陶瓷艺术从地域走向国际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传播媒介的扩大,拉近了中外艺术的距离。改革开放后,中外导演学者筹划并只做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纪录片,其中卓有影响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视跨国打造的纪录片《china 瓷》等。《瓷路》摄制组辗转欧亚两地,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中国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艺术爱好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外,《china 瓷》这部纪录片联合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瑰丽维多利亚与艾博特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道,设计组从中国外销瓷为主线,足迹踏遍欧亚8个国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纪录片在摄制和交流活动中无不体现出陶瓷艺术国际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现代陶瓷交流活动中,一些针对外贸的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特色与出口国人文特点等拍摄了大量的宣传片投放于外文网站,对于促进企业进步与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意义。以陶瓷为创作动机的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艺术国际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热播的电视剧《大瓷商》和《剩女的代价》都是以陶瓷艺术为剧情主体,不仅在大陆范围内深受喜爱,在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南亚地区亦有较高的收视率,这种软性文化输出,将中国陶瓷的风貌潜移默化的带给观众,使得中国陶瓷国际化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从传统图像提升到当代创作

(一)重构扩大了中国传统图像语言

传统图像包括纹样、图腾符号、民间美术以及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具象画面或艺术语言。中国历朝的图像内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创新发展,或有倾向性探索,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有着自身的发展格局,但总体而言,传统图像语言总是与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画面装饰中,注重突破传统,在把握图像基本构成原理上将传统的图像符号进行拆分重构,从而形成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装饰的新风貌。例如学院派代表陶艺家秦锡麟的作品,在图案运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经典样式进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质泥性特点构成独特的点面装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

(二)二是将传统图像综合为民族艺术符号运用到创作中

从文化学层面而言,中国传统图像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象的可识符号为传承的,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民族心理与审美自觉共同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构建成为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图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亦有着其严密的科学步骤和意象考究。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并不仅仅依靠有形的图像语言为创作元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艺术家逐渐从图像中去寻找中国文化脉络的本源,将图像符号演化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自觉,从更深层次探源陶瓷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例如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装饰中,作者选取了中国仕女这一传统形象,但从具体的形态设计上,突出了现代、趣味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佩夫斯特.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6篇

在时代的潮流中,陶瓷综合装饰向着观念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层次方向发展,并尽可能地发掘和发挥各种形式语言的特点,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带给了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装饰感、形式感和色彩感,并以不拘一格、不求一致的新颖、多变思维,成为了一种具有欣赏性、实用性、消遣性的表现形式。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研发促使陶瓷综合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创造、变化和发展。坯体装饰、色釉装饰、彩绘装饰等装饰形式有意识的综合运用,产生了质感对比、肌理对比、光泽对比,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综合装饰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艺术创作是通过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才得以完成的,艺术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基于形象物质的感性中蕴藏有意识的精神内涵。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形式又因材料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探讨装饰技法如何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在传统的技法上展开多元化、多视角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把全新的、个人化的创作理念注入于特定的装饰技法,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时尚潮流的新装饰风格和装饰语言。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审美特征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为造型艺术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泥料、颜料、釉料等)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在动态中求得完善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与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独特性就是指其特有的陶瓷材质所表现出的特殊性。陶瓷的独特性在于其是“土水火”的艺术,尤其是每一件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要经过“火”的洗礼。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融合了坯体、色釉、釉上彩、釉下彩等艺术表现形式,并最终通过窑火烧造来获得成品的,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往往是体现现代特征的艺术,从而在审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现代文化特性和个性面貌,在作品形式表现上运用象征意义,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因而在语言、观念、审美认知上较之传统陶瓷装饰不再局限于审美与实用的结合,往往更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悟及其想象发挥。由于现代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艺术观点、审美情趣的不同,艺术家的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也呈现个性多样,从而艺术创作过程中在表达主题、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等的运用方面便更加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着眼于陶瓷艺术本身,任何陶瓷综合装饰作品都综合了泥、釉、彩料等陶瓷材质载体以及技法上的刻划、绞胎、斗彩等,从而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作品便具备了统一完美的审美特征。同时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往往吸收其它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书法等的长处,将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融合到陶瓷艺术中来,使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具有更浓厚的艺术感召力,从而实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正是由于吸纳众多艺术形式的长处,能够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审美的情感性真实情感是任何艺术都不可或缺的。从事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不仅要关注作品表现形式的趣味感和作品的主题内容,而心灵情感的表达才是最终根本的目的,它是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创作的基石。现代陶瓷装饰综合装饰应当围绕创作者的自我感知和心灵情感,通过个性独特的方式来观察、理解、思考,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侧重地、有选择地表达创作者的个性理念,从而让作品的胎质、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块、面、点、线传达给人们一种气息、一种境界,最大限度的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艺术形式特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也具有在艺术审美上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并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表现在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作品有民族气派和艺术风格。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传统装饰形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陶瓷装饰中加以综合运用,不仅体现了现代时代意识,也赋予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新的时代感。注重人的内在心性、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伦理等因素,这是中国传统“物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这些中华文化特征的内涵在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民族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在艺术审美上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本民族在某一时期社会基础及经济生活的影响,因而民族性与当今社会的时代特色并不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千丝万缕,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既有传承的因素又有现代创新的格局,民族性与时代性形成的辨证统一使作品艺术风格既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艺术品的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现代陶瓷综合装饰的时代性是在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起来的,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是现代时代变迁与发展的需要,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是现代新时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现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结语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7篇

一、陶瓷艺术的图形特征

陶瓷艺术的图形形态各异,伴随时代的不断变化,它的图形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它的图形特征可以从画面布局以及色彩搭配来研究。

1、平衡的画面构图

陶瓷艺术的画面构图根据具体的造型而定,对于画面的艺术处理,应造型而作。在创作的过程中,画面整体布局合理,遵从着共性中对于个体的凸显,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将个体融于整体之中。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实现陶瓷艺术的画面结构。

1.1、视觉的整体性

从视觉上讲,陶瓷艺术的图形呈现出整体性的风格,在视觉上给人完整的形象感官。在瓷器表面的图案作品,多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们通过它可以接收到完整的图像信息,同时在看到这些画面的同时又能够引起人们另外的思考空间。例如:早期瓷器中的简单鱼纹。通过抽象的纹饰人们可以猜测纹饰的原型,这是其带给人们视觉整体性的最大思考。

1.2、个体布局的多样性

在陶瓷艺术的图案中,每一完整的画面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起到衬托作用的纹饰,展现整体面貌的主题构图,它们在画面布局中是彼此依赖共存的关系。由具体的物体简化出的纹饰,形态各异,飞扬的姿态恰如纹饰在舞蹈一般,刻画在陶瓷作品的表面,表现出多样的图形特征,深层次的展现动态均衡的审美文化。

2、协调统一的色彩

色彩是构成瓷器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风格艳丽、华贵的唐代瓷器,还是朴素淡雅的宋代陶瓷,它的色彩始终遵循着协调统一的画面追求。

2.1、传统五色的运用

赤、黄、青、白、黑是传统的五正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色彩文化内涵。运用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就是将五色按照时代的审美观,进行不等分的放于图案的构图中。例如釉彩中颜色丰富多样,在多变的颜色中创造出清淡雅致或者风格瑰丽的陶瓷图案。

2.2、素雅的水墨

唐宋之后的瓷器艺术图案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之后倾向于意境悠远的水墨山水,于是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得陶瓷艺术的图形风格发生变化。素雅的水墨并不是单纯的指它的颜色像水墨一般呈现出黑白相间的图案,它主要是指淡雅的水墨风格。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可以说是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品,在青白对比的图案中展现出文人雅致的情怀。

3、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图形通过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营造出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图画能够在美丽的图形之外传达深刻的精神,与欣赏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情感。陶瓷艺术的图案造型追求清新的艺术风格,它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术、奇特的创意,呈现出与外部整体造型浑然一体的风韵。

二、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内涵

图形在陶瓷艺术产生之初就一直伴随,形色各异的图形局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但是深究其暗含的文化则是最为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儒道释三大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是超越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体验。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超越了日常生活经验后的积淀,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精神的境界。

1、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

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其深层次的方式存在于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其内容是具象的图案还是抽象的思想。都需要以最鲜明的形式体现出来。陶瓷艺术将儒家倡导的礼制文化以及道家洒脱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陶瓷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它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而存在,传统的制作工艺对于现代的制陶技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陶瓷都是古老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深层系的文化内涵,艺术是记载文化的载体,它的图案富含中国传统意义的象征性,在每一时代的制作中,传递着不同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陶瓷就像是一朵美丽的奇葩绽放着无限的光彩,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在精神的感召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陶艺风格。它并不是孤立静态地记载着传统的文化,而是在时代变化动态的和谐中展现出民族文化的象征、追求美好的愿望。

2、吉祥如意的象征性文化

象征性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儒家孔子的礼制文化赋予传统思想更多的延伸意义。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习惯,能够通过一物而思考其背后暗含的意义。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倡导的传神性,在陶瓷艺术中,颜色的不同会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民间流行的各类鱼、凤等图案,采用谐音等方式寓意象征美好的意义。在这些象征性的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2.1、吉祥图案的寓意性

传统图案在运用的过程中充满审美和文化寓意的双重含义。吉祥图案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广泛,题材分为人物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多样的吉祥图案虽然题材各异,但是它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花鸟、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将图形与吉祥的寓意完美的结合。这些图案通过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蕴含着祈福纳意的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的寓意运用人类丰富的想象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它的构成本着图必有意,而意必吉祥的理念,富、贵、寿、喜是竭力追寻的目标。陶瓷艺术中的吉祥图案借用图形的寓意性传达出艺术文化的特征。

富是财产富有的象征,同时也寓意着丰收的美好希望;贵,表示的是权力、功名,寓意升官;寿,是对身体平安、延年益寿之意;喜,传统所说的八喜都蕴含在其中。这四大寓意体现在具体的陶瓷艺术中,有的是整幅图案所包含的意义,有的是图案的局部纹饰所表示出来的含义。陶瓷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富贵花开图案,年年有余的喜庆画面,龙腾虎跃的权力象征,都是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局部的纹饰中,祥云嵌八宝纹、龙拥祥云等都寓意着权贵。通过对陶瓷艺术吉祥图案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吉祥图形的文化内涵。

2.2、符号文字的象征性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一思维模式而创作出来的。汉字的构成就具有象征的特性,运用在陶瓷艺术中将其象征性发挥到装饰性的图案中,进而表达出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谐音双关为陶瓷艺术的图形文化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由于汉字的谐音特性,一个读音之下往往有众多的汉字,于是相近的汉字可以提供特殊的文化含义。在图形中经常出现的喜鹊就是谐喜,桂花取桂之意,柏树则是“百”,在图案之中穿插这些汉字不仅使得图案的构成更加平衡和谐,增加装饰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其蕴含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内涵。

3、和谐的审美文化

作为中华瑰宝的陶瓷艺术将审美文化发展到极致,在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中力求达到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和谐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统一观念的影响,同时倡导中庸的文化体系,衍生出和谐的审美文化。陶瓷艺术从早期的简单图形到后期发展成熟的装饰艺术,它的图形一直体现出传统审美文化。

3.1、多样统一性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容多样的融合体,在形态各异的图形表现形式中,传达出统一的文化观念。多样统一使得审美文化具有兼容性,陶瓷艺术在开始之初就分为黑陶和彩陶。每一种陶瓷在图形上都是变化多样,每一时期的陶瓷制作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制作出风格各异的陶瓷图形。

它的图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陶瓷的整体形状。它们或是椭圆的器皿,或者是线条柔和的花瓶,或者是形状优美的装饰品等等。这些形状各异的造型,都是艺术家在结合器物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到美学上的追求进行创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指,器皿表面的图案。绘制的图案类型有以中国古代神话题材为主的八仙过海、美人图,还有以自然为题材的优美风景,更有多种多样的龙、凤动物图案,这是传统审美文化对热衷自然、崇尚美好在具体陶瓷作品的体现。

3.2、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唐宋之后的陶瓷艺术,开始把绘画的风格转移到图案的构造中。绘画艺术一直遵循的“神韵”,个体与自然外界的和谐统一,寓情于景的情怀,也成为陶瓷艺术的美学追求。陶瓷作品在通透的颜色之上配有鱼水纹、云雷纹,刻画、透雕等自然地装饰图案,使得陶瓷艺术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这与传统文化追求物我统一的美学境界不谋而合。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8篇

关键词:陶瓷; 工笔人物画; 审美; 技法特征

引言

陶瓷工笔人物画作为一项传统的艺术技巧,有着较强的装饰意义。工笔画的画面的结构、线条、颜色等通过条理化、图案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出更好的装饰效果。由于工笔画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笔法显得工整细致、颜色浓重艳丽,良好的装饰性得到了体现。陶瓷工笔人物画注重的是同现实相符,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审美思想的追求。

1、陶瓷工笔人物画造型与审美展示

陶瓷工笔人物画作为一种要求高,艺术手法细腻的艺术行为,同其他画种的人物造型能力要求大体上是一致。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写生对象的能力,其次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写生对象能力是主观造型能力的基础。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上面这两种能力,能够借助实践中的不断训练,而获得一定水平的发展。此外,陶瓷工笔人物画作者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人们在生活各个领域和各种工作中的形象的观察和思索。对人们的各种形象特征、人们不同形体的运动规律等进行细致的思考,这样方能够有效地解决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作画的过程中,自身造型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造型作为人为修饰与打扮的手法,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方法之一。艺术的夸张性,是表现任务特征和特定语境的基础。夸张变形一直以来成为艺术工作者的造型写像、表达情意的创作形式。画家要实现自由地获得对于客观对象的夸张变形,其基础就是必须掌握好对称和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画家在对人物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变形描写额过程中 形态结构一定要把握好 一定要合乎情理,仪态万千,生动传神,这样才能获得更好地表现力。目前我国的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通过要深入的探索,需要繁的繁,需要简的简,将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到一定的极致,提升作品的独特性。在艺术创作“繁”与“简”的实践里面,夸张手法经常是陶瓷艺术家使用的手法。夸张与写实相互对应,是以人物和环境的美化、理想化为目的。

2、提升线条技法运用效果,表现审美特征

线条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途径,线条语言的使用,是提升陶瓷工笔人物画审美艺术的基础,线条的使用是在形体和色彩语言的前面。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些艺术家们,按照对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生活过程的理解,将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线条,作为进行物象表达的一种手段,形成了我国艺术行为的独特特征,即通过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在我国各种艺术派别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样,在陶瓷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将线与造型的形态美,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以更好地体现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审美与高超的技法。

在进行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西方国家的绘画颜料来做画,例如:水彩、油画棒等,作画者都能够将这些材料大胆地用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作画的过程中,底线是整体上不失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自身特征和精神底蕴就可以使用。在工笔人物画作画时,用色大胆的吸收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搭配方法,加大对陶瓷的光泽、环境色的了解,从而形成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作画技巧。

3、依据现代人的色彩感觉进行颜色的搭配和使用

陶瓷绘画对颜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表达纯粹、沉着而又典雅的艺术内容,绘画颜料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韵味与特征。绘画颜料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中国画特有的典雅,又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油画的特征,因此,在陶瓷工笔画使用颜料是非常重要的。陶瓷工笔画的用色效果对画面的艺术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副好的陶瓷工笔画,在线条组织不突出的情况下,如果着色很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画面。相反,如果用色出现问题,不能表现出好的色彩感,就很难称作一副好的工笔画。

陶瓷工笔画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同色彩的使用是紧密联系的,陶瓷工笔画作品已经超越了自然物体的色彩。工笔画物象的色彩可以因为画面创作的需求、画面营造意境的需求而做出改变。在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理论阐述中,追求单纯、典雅的物象色彩,避免物象色彩的繁琐和无序。所以,这就使得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使用,成为更具个性的意境创作过程。平涂技法作为陶瓷工笔人物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作画者为了更为明显的表现出色块,多数使用平涂技法实现的,通过是画面由多个单色块集合成为构成复杂的多色块。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画面里边所表现的的任务等,都能够借助色块来实现,也可以借助切割的途径来实现多个色块的获得,不管是一块还是多块色的作画使用,需要同画面里面的其他物体色块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陶瓷工笔人物绘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艺术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陶瓷工笔人物画师在作画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大对陶瓷工笔人物画审美特征与技法的把握,从方法创新到实践把握,不断提升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了解我国在陶瓷工笔人物画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陶瓷工笔人物画这一民族艺术,正在散发着强有力的生命活力、专业艺术的美丽。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不断投身到这门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艺术家对传统陶瓷艺术和新型艺术的结合和巧妙运用,提升了我国陶瓷工笔人物新时期发展的高度,为我国工笔人物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毕胜,陈宝. 浅谈中国画构图法则在陶瓷彩绘中的应用[J]. 陶瓷研究. 2007(02).26.

[2] 熊军. 浅谈陶瓷装饰中的色彩运用[J]. 中国陶瓷工业. 2009(03).37.

陶瓷的艺术特征第9篇

1 陶艺地域性的成因

形成陶艺地域性特征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 各地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陶瓷材料的差异,是影响陶艺地域性的重要因素。

影响陶瓷艺术地域性特征的“物质”因素有很多种,如地形、自然条件等等。对于陶艺这种造物艺术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与陶瓷有关的自然资源。各陶瓷产区的地域性特征与得天独厚的陶瓷材料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景德镇是举世公认的瓷都,其质细腻、洁白,其色白中泛青,是景德镇陶瓷的典型特征。景德镇陶瓷的坯体采用瓷土与产于本地的高岭土配制而成,“高岭,出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挖取深坑之土,质如蚌粉,其色素白。”(清《南窑笔记》)景德镇坯泥的配方中所含的铁等呈色元素极少,色泽洁白,另外高岭土的加入减少了制品变形,能够烧制成工整细致的器形,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釉灰是景德镇瓷器“白里泛青”传统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釉石产于浮梁东乡麻仓山之千户坑、龙坑坞等地,“有青黑界边、洒洒若糖点,莹若白玉,闪烁若金星者为上。”(朱琰:《陶说》卷三)釉石锻烧后再与本土的狼萁柴堆叠煨烧而成釉灰。釉灰中狼萁灰的混入,使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尤其是铁、锰、磷氧化物含量有所增加,[1]在还原的气氛下烧成,致使釉色白里泛青。平整、细腻、洁白的陶瓷材质促成了景德镇陶瓷绘画的长足发展,成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艺术成就。

同是以陶瓷雕塑著称德化瓷雕与佛山石湾陶塑展示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德化瓷雕采用瓷土制作,瓷土中氧化硅、氧化钾含量比较高,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所以烧成后玻璃质较多,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所以德化瓷雕大多不施色釉,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而取胜。德化陶瓷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德化的人物雕塑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所烧制的观音,超凡脱俗,展现了温润柔和的女性魅力。广东佛山石湾公仔采用当地的陶泥制作,陶泥内含的杂质及沙质成分较多,其质地粗糙、呈色较深。跟瓷泥相比较,它缺少瓷泥的洁白、细腻、温润,却散发着原始的粗犷、自然、质朴古拙的韵味。[2]对于陶土的表现性,著名的石湾陶艺家刘传总结道“适宜表现一些比较苍劲和筋骨肌肉表露的题材,如:瘦骨仙、铁拐李、武侠人物、罗汉等”[3]。不同的雕塑材质决定了德化、石湾两地不同的艺术特色,陶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发展了陶瓷材质的优势,最终形成了独特地域性特征。

第二, 社会文化因素

在形成陶瓷艺术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中,社会文化是深层次的无形的因素,它决定陶瓷艺术蕴含的精神内容。影响地域性的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习惯、、历史等方面,是推动陶瓷艺术发展的动力。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了以青花、釉下彩、釉上彩为主的陶艺格局,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这其中原因除了材料特性的影响以外,跟当地陶瓷发展历史关系重大。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青花典雅秀丽,以人物、山水、花鸟,甚至戏曲、民间传说、小说等内容为题材,表现力丰富。康熙时期,为了表现出青花的丰富层次和阴面阳面,开始把色料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根据画面的需要,以浓淡各色分染,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以达到绘画中“墨分五色”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4]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景德镇从元青花发展到晚清的粉彩,可以说在制瓷技术上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尤其是粉彩的绘制,已形成众多的程式;而瓷画与同时代的绘画艺术保持密切联系的特点,也一直延续至今。[5]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涉足浅绛彩,以及20世纪30年代前后,王琦等“珠山八友”的陶瓷艺术实践,把文人画的审美旨趣融入陶艺创作,加深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与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的联系,使陶瓷艺术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承担着御窑厂的烧造任务,长期处于官窑体制,对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陶瓷的极致追求。器物造型及装饰图案也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形成一定的程式化。陶艺的装饰题材要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用,如表现忠君思想的《三国演义》、《昭君出塞》等。祈福纳吉的吉祥图案,如“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的题材,如“岁寒三友”等等。另外为了配合统治阶级信奉佛教及道教的需要,宗教的题材也是陶瓷装饰题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八仙过海”等等。这些题材世代延续,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一种传统特色。

以陶塑著称的石湾陶艺是从瓦脊公仔发展而来的,瓦脊是屋顶上的建筑构件,寺庙与祠堂建筑的需求,促进了石湾陶塑的发展。石湾窑属于民窑,是我国民间陶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创作带有民间生活的深深印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及文化息息相关,反应民间现实生活的“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是石湾陶艺中最典型的代表题材。在石湾陶塑中花、鸟、鱼、虫等动物题材也是雕塑经常表现的对象。陶塑特征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其他艺术形式也联系紧密,如粤剧、佛山剪纸、木雕、岭南绘画、木版年画、佛山“秋色”等等。“石湾公仔”人物雕塑大都是取材于粤剧故事,某些戏剧情节,甚至戏剧中人物的扮相、动作都是石湾陶塑创作的灵感来源,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对石湾陶塑的影响。与景德镇“高尚”的题材相比,石湾陶艺的题材更加世俗化,普通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搔痒、抠鼻、拍蚊、挖耳等,较“俗”的动作在石湾陶艺中都有表现,展现了石湾陶艺的强烈市井特性。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陶瓷艺术的发展必将体现出地域性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景德镇陶瓷长期受官窑体制影响而形成的追求精致与高雅的特色,与石湾陶瓷典型的民间特性的截然的反差, 就是陶艺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第三,技艺传承因素

自古以来在工艺美术领域技艺的传承都是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方式,陶艺领域也不例外。一件陶瓷艺术品从泥料的制作到成为商品的陶瓷制品要经过繁杂的工序,古人云“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体现了工艺的复杂性,单纯依靠个人之力是无法做到。在陶瓷艺术领域有着精细的行业分工,陶瓷艺人通过几十年的劳作,将某一技艺发挥到炉火纯青,并通过传承的方式代代延续。技艺的传承保证陶瓷艺术的延续性,同时也促成了陶瓷艺术地域特征的形成。在古代徒弟在从师的过程当中,不仅沿袭着师傅的技法,同时也在重复着师傅的创作题材,世代往复,缓慢地渐变着,形成了程式化。程式化的技艺与题材被区域的人们所熟悉、认同,最终形成了当地的艺术特色。

例如石湾陶塑有一项典型的特色,即“胎骨”技法。所谓“胎骨”就是用胎泥本色来表现人物脸部及肌肤的处理。“胎骨”技法是石湾陶艺人明清以降世代相传,逐渐完善的一项技艺,发展成为石湾陶艺的地域特色。明代时期人物陶塑大都全体施釉,那时不太注意脸部细纹的刻画,因而面部也着釉,或白釉,或黑釉,或葱白釉,[6]但釉色往往减弱脸部的立体感及纹理的刻画。明清以后随着陶艺对细节的重视,逐渐发展了胎骨技法,此技法不以釉彩为饰,不仅将陶泥的质感发挥到极致,更突出造型及细节的塑造。“胎骨”技法还运用在动物雕塑上,清代黄炳和黄古珍两位陶艺大师,借用国画中工笔翎毛技法,运用于主体雕塑上,以琢刀代替毛笔,琢出丝丝欲动的羽毛,创造了石湾动物雕塑的胎毛技法[7],采用这种技法塑造的毛发,一丝丝,一缕缕,极具质感。这一技法被石湾陶艺人广泛流传,出现了诸如霍津牛、黄炳鸭、区乾的胎毛鹌鹑、曾良的胎毛狗和鹰等名家及名作,成了石湾陶塑产品的一大特色。

2 当代陶艺地域性现状及分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步伐,西方现当代艺术影响了一部分中国陶艺人。他们的陶艺创作实践着西方陶艺的观念,不再传承本土文化的血脉。当代陶艺领域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阵营: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更是明显得将其划分为两个参评门类。两种陶艺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虽然传统陶艺脱离了实用,但经济利润的获得仍是支撑传统陶艺创作与生产的动力,而标榜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有着更为远大的理想:展览的出场率或者收藏家的青睐。两种陶艺类型对于地域特征的传承发展也各不相同,即:传统陶艺对于传统的固守与现代陶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缺失。

传统陶瓷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优秀的技艺与经典的图式,形成了程式化。现在留存的传统陶艺的技法与形式,并不是某一个陶艺家的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世世代代的传统陶艺人的师徒传承的结果,是上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传统陶艺创作中技法与形式与历史上的形式往往大同小异,这种现象张道一在文章《传统如流水》中评价说“这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常见现象,亦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总的特点。”程式化是一种文化成熟的体现,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这种文化独特身份的标志,但是程式化的沿袭又往往产生自足、保守的惰性。工业大生产以后,工业化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供给者。艺术的地域性既包含空间,同时也包含着时间的因素,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必然变化与更新。伴随着地域内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变化,陶艺的地域性必将以新的面貌示人,这种更替在农业社会通常是渐进的不为人察觉的方式缓慢演变。但是工业大生产以来,中国的社会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缓慢的发展进程,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快速进入工业社会。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似乎还未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突变,并未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明显的变化。传统陶艺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重复着清代及以前的样式或题材,欠缺跟随时代的创新。

西方现代陶艺观念的推动促进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一时间西方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都被移植到陶艺领域。当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纳入全国美展的评选范围,陶艺展览承认了当代陶艺作为纯艺术的“合法地位”。现代陶艺向着西方现代陶艺的目标发展,丧失了民族的身份认同,地域性特征更无从谈起。虽然由于近年中国的国力与世界地位的提升,民族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信心增强,对陶艺民族性的回归与复兴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总体而言,在当代陶艺领域西化的倾向还是相当严重。纵观当代陶艺领域,陶艺作品的地域特色更多地显露出陶艺材质的区别,丧失了地域特色更深层的精神内涵,陶艺民族的、地域的特色衰落。

3 结语

伴随着科技及通讯的发达,人们的生活环境从封闭变得开放,人员的流动及观念的交流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具有共同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人群范围也在扩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同质化,方圆百里、一市一省之内的社会不再具有显著的区别,地域的空间范围逐渐指向国家的、民族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家内陶艺的狭义的地域性特征会随着地域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式微。现代陶艺的产生就是文化全球化对陶瓷艺术产生影响的一个结果,全球化是讨论中国当代陶艺的地域性不能忽视的一个背景。在当代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陶瓷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必将发生变异。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不能过于保守拒绝交流,也不能全盘吸收甚至放弃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民族精神的张扬。张道一说“传统是流动的水,而不是凝固的冰。”对于传统陶瓷艺术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要把传统当作凝固的程式化的形式,而是要活化传统,才能使传统艺术跟随时代向前发展。对于现代陶艺则应该找回传统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地域的生活,才能够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汇入民族艺术的洪流。

注释:

[1]祝桂洪:《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2]吴斌、李玲玲:《石湾陶艺的地域性》,中国陶瓷2010年第1期。

[3]刘传:《论传神》摘录,石湾陶, 2009年创刊号。

[4]方李莉:《中国陶瓷》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5]方李莉:《中国陶瓷》,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6]佛山大学石湾陶瓷艺术研究课题组:《石湾陶瓷艺术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