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陶瓷工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2 07:56:07

陶瓷工业论文

陶瓷工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陶瓷文化 翻译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陶瓷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它必须跟渊博的陶瓷文化相结合。景德镇拥有灿烂的陶瓷文化,这些陶瓷文化,尤其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要想为世界所了解,就必须通过翻译来实现。而译者在进行陶瓷用语翻译时尤其要牢记以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为目的,也就是要体现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独有特点。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化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向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这突出体现在中国特有陶瓷用语英译方面。

二、陶瓷专业翻译人才现状

中国是瓷器之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千年熊熊燃烧的窑火创造了独领近800 年的辉煌历史,曾令世人叹为观止。但是纵观国际陶瓷消费市场,中国陶瓷所占有的地位与其辉煌的历史极不相称,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陶瓷英语的了解少之又少,相关人才也十分匮乏,导致中国的陶瓷文化闭塞,当然也打不开国际陶瓷的消费市场。中国陶瓷文化要想再展雄风,必须注重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宣传,加大陶瓷用语的翻译规模。这一艰巨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但是从目前景德镇外语翻译的情况来看,陶瓷业专业人士往往不精通外语,与外国同行交流存在语言上的困难;一般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又不懂陶瓷,他们由于缺乏陶瓷文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应陶瓷翻译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培训,难以很快胜任陶瓷专业的翻译,其翻译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对景德镇文化的国际推广和繁荣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尽快建立符合弘扬陶瓷文化的特色陶瓷英语创新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和紧迫任务,培养一批陶瓷翻译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三、改革翻译教学,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陶瓷翻译人才

1.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陶瓷文化修养

在景德镇高等院校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那多门与陶瓷息息相关的课程,而这些特色课程几乎不在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框架体系之内。其实这对培养陶瓷专业翻译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摆脱传统的固有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特色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地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多加修或选修一些涉及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等方面知识的课程,可拓宽外语专业学生对陶瓷知识的涉猎,陶冶他们对千年灿烂陶瓷文化的热爱之情,志愿担当起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使者。

可是,如果只是局限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实践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景德镇陶瓷的特色,例如应向其补充在对外交流中经常会涉及到的陶瓷知识:(1)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品种和工艺。主要把握景德镇各类传统名瓷在艺术风格、制作工艺、装饰技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古彩瓷等。(2)景德镇历史文化景点和历史典故。景德镇陶瓷景点众多,需要对这些景点的由来、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典故、民风民俗等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特别是一些在中外陶瓷界有重要影响力、国际友人最感兴趣的景点,要重点把握,如御窑厂遗址、高岭、湖田古窑等等;(3)当代名家名瓷。景德镇拥有一大批在国际陶瓷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当代陶瓷艺术大师,对于这些名人名作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将其介绍给国际友人;(4)陶瓷英语。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及兴趣,加强陶瓷英语词汇等方面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分别从事陶瓷英语的现场口译和笔译工作等。

2.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培养陶瓷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理论联系实践。(1) 向书本学习。景德镇陶瓷类的著作还是很多的,初接触时可以先选取一些介绍性、普及性的著作,如《景德镇史话》、《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等,以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以及工作性质向纵深发展。(2)向专家学习。景德镇各高校、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不乏一批精通陶瓷文化历史的专家学者,在国内外陶瓷文化、考古界有着较高知名度,如刘新园、欧阳世彬、黄云鹏、徐桃生、詹嘉等等。这批专家们具有较权威的陶瓷文化知识,并且熟知国内外及景德镇陶瓷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如果有机会学校可以邀请几位专家对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让学生与这些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接受他们的指导和熏陶,将大大促进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还经常来景德镇举办各类讲座,其地点通常就在高校,也是学习陶瓷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应尽量多听取有关陶瓷文化的高水平讲座。

3.妥善处理翻译理论教学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翻译是一项复杂、灵活、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果一味地进行翻译理论的讲解,不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理论最后只能是留在学生笔记本上的墨迹,而不能转化为翻译实践的动力。当然,重视翻译实践,也并不是要完全取消翻译理论的教学,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可提高翻译教学,让翻译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陶瓷翻译人员要真正提升陶瓷文化水平、促进景德镇文化交流事业发展,还应更多地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文化活动中,在实践中充实和掌握陶瓷文化知识、提高交流翻译能力。如: 在瓷博会上担任接待外宾工作、带团参观各陶瓷文化景点并担任全程翻译、在陶瓷国际论坛上担任翻译、在高校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等。在实践中,其能力和水平可取得最有效的进步和飞跃。

四、结语

为了有效增进当地陶瓷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动陶瓷经济的向前发展,我们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使外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景德镇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构建“外语+陶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相关建设,为陶瓷产区输送大批紧缺的陶瓷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廖素云.论教学型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陶瓷工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景德镇学” 陶瓷文化 创意产业

“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及其构成体系

“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可见,“景德镇学”并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或景德镇市学,而是两者的有效组合,且有所超越。

首先,“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瓷学。“景德镇学”跟景德镇陶瓷有关,它当然要研究陶瓷,而且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消费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并由此拓展和延伸至这些文化所积淀和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工艺思想、经济思想等,并进而研究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因此,它决非是单一的瓷学所能概括的。瓷学主要是研究瓷本身,是有关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质及其组成、工艺过程等,着重阐明的是与陶瓷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技特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性学科。“景德镇学”是要研究瓷学的,但仅仅研究瓷学是不够的。而且,瓷学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早已取得辉煌成就。“景德镇学”是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

其次,“景德镇学”不仅仅是景德镇市学。“景德镇市学”是以景德镇为对象,研究景德镇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区域比较研究,也包括了“景德镇学”的相关内容。但是,“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区域的学问,又不仅仅限于区域研究,而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起和主要线索,由景德镇的研究拓展和延伸,并用新的学术理念,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意思就是,“景德镇学”是景德镇这个地域的,又不仅是这个地域的,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的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中外交流的研究,要拓展至研究人类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与样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传统到现代,从区域到国际,从理论到实践又回归理论,从理论到生活到社会而又服务于生活与社会的一种研究。

可见,“景德镇学”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创意。

景德镇学的构成体系。“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即“景德镇学”的本体研究,主要由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三个部分构成。

景德镇陶瓷本身的研究或表层研究,即直接研究景德镇陶瓷本身,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二、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三、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四、景德镇官窑文化。五、景德镇民窑文化。六、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七、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八、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九、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十、景德镇陶瓷与科技。

景德镇陶瓷中层研究或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陶瓷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二、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三、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四、景德镇地域文化。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六、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七、景德镇陶瓷文献。八、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

景德镇陶瓷深层研究,具体包括:一、“景德镇学”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二、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三、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四、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五、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

基于“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景德镇学”博物馆是“景德镇学”学术理念构建体系的完整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博物馆。它不仅仅是器物馆,而且还是集材质馆、工艺馆、装饰馆、器物馆、习俗馆、传播馆、官窑馆、民窑馆、陶瓷与生活馆为一体的综合馆,是对“景德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全而展示。可见,“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借鉴,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而且还可以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

一、“景德镇学”博物馆建设指导思想。“景德镇学”博物馆将本着“弘扬陶瓷文化,传承千年文明,引领陶瓷文化发展方向,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着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考古与鉴定、研究与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与信息编撰、发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二、“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基本原则。“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建设将通过事先的精心规划和充分的全盘考虑,在准确定位和充分考虑未来困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将“景德镇学”博物馆建成富有时代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具体的说,“景德镇学”博物馆将采取三新三高二多和综合发展的原则。

三新原则。新思路:在吸取同类博物馆经验基础上,以博物馆为载体,将博物馆建成收集、展出、研究和交流中心。新特色:从空间上拓展博物馆的界限,增加陶瓷民俗文化走廊、传统陶瓷手工艺走廊、世界文化遗产陶瓷墙等室外展区;在表现手段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博物馆具有动感,赋予时代的新精神。新观点:博物馆将充分吸取国内外陶瓷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与时俱进,对展示内容进行新的安排和论述。

三高原则。高起点:要树立建设一流博物馆的观念,制定战略性规划,并保证博物馆长期有效的运作。高技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提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高标准:注重博物馆建筑物的庄重和陶瓷文化特征,体现景德镇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

的有机结合。

二多原则。多变化:采取模块化手法,使一些展厅以吸引观众再次或者多次参观博物馆。多形式:形成文字、图片、实物、模型、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呆板表现形式。 综合发展原则。博物馆将建立包括展示,收藏,研究,交流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互动体系,切实做到收藏是基础,研究是手段,展示是目的,交流是影响。并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景德镇学”博物馆的基本布局。博物馆由主体展馆、陶瓷艺术走廊、陶瓷体验馆三大部分组成。

主体展馆包括中心展厅和办公楼两个部分。中心展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与现状的展示场所。具体包括:陶瓷名人馆,主要收藏陶瓷世家、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教授的作品;陶瓷名品馆,主要收藏历代名瓷,如素雅如玉、温润清婉的青瓷,光致茂美、冰肌玉骨的景德镇青白瓷,似玉如冰、类银似雪的白瓷,黑色珍珠、气象独特的黑釉瓷器,艳丽纯正、受人喜爱的高温颜色釉瓷,五彩缤纷、爽心悦目的低温颜色釉瓷器,幽雅沉静、清婉温润的釉下彩瓷器,多姿多彩、娇爱迷人的釉上彩瓷器,清新自然、朴素醇厚的民间瓷器,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雕塑瓷0;陶瓷文献馆,主要收集和展示历代陶瓷文献、古籍、诗词等文献书籍;陶瓷文化标本馆,主要收集、制作陶瓷文化与中国文化,陶瓷文化与宗教,陶瓷文化与神话传说,陶瓷文化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陶瓷文化与文学,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陶瓷文化与饮茶等标本;陶瓷技术馆,主要收集和整理历代陶浇工艺、陶瓷装饰、陶瓷烧成等方面技术,以多形式再现实际操作景象;口述档案馆将主要是运用数码音像技术,从制瓷原料的采集、制作、加工、装饰、烧制、到包装、运输、销售的整个景德镇制瓷业产销链,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老一辈陶瓷艺人的经历录制下来,再现优秀的传统制瓷手工艺。

陶瓷艺术走廊是连接中心展厅和陶瓷体验馆的地带,主要是以陶瓷壁画的形式再现陶瓷古代生产、商贸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景观。

陶瓷体验馆一方面在建筑上除了复原古代景德镇城市的风貌之外,还尽可能地收集和展示古代的制瓷器物,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能进入“时光隧道”去体验当时的生活与情调;另一方面,陶艺现场表演与游客动手体验相结合,寓教于乐,成为实训基地。

“景德镇学”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艺术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则成为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构建环鄱阳湖经济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为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与人文基础。一方面,景德镇官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特别强的影响力,如世界上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瓷业遗址――珠山御窑遗址,是我国目前现存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皇家瓷厂,埋藏着世界上最精美的并可供复原的古瓷堆积。另一方面,民间陶瓷文化影响力也深远流长,如形成了“买书薄”、“禁窑”、“买位置”、“宾主制”、“买扁担”、“开红禁”等行业行规,还形成了“花朝”、“变工节”、“歇手”、“烧撞火窑”等特别的节日规定。同时,这里仍然遗存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它所包含的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房、商铺民居、城池衙署、技艺民俗等,依然能够完善结合,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景德镇陶瓷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属地景德镇。该校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以陶瓷工科为主体,以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此外,景德镇还有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设计与创作大师。

第三,景德镇市实施“文化瓷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陶瓷旅游业,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

第四,景德镇市拥有较为完善的陶瓷文化市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也初具规模,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产业环境。据统计,2007年景德镇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10000万元,税收409万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环球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哈哈尼)工业总产值5498万元,税收479万元,出口创汇594.4万美元。两企业分别位居景德镇市2007年部分陶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排行表的第二位和第五位。

“景德镇学”研究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景德镇学”研究既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中国和世界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引人注目。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停留单个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无法构成学术体系,自然也构不成一门学科、一种学问。“景德镇学”是把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形态加以研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创新,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意。

第二,“景德镇学”研究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传统的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关门研究,而不关心景德镇文化艺术和景德镇的命运与前途,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学术关怀与人文情怀。“景德镇学”以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复兴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服务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进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及其产业的强大的和内在的动力。

第三,“景德镇学”研究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精髓揭示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美的样式,道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和旗帜。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景德镇学”及其研究成果,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宝库和学术支撑。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对策

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依托,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培育市场主体,适度建设

产业园区,构建以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生产研发、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为龙头,陶瓷新产品设计、陶瓷产品包装设计、陶瓷广告、陶瓷文化演艺娱乐为重点,陶瓷网络文化、陶瓷会展为支撑,陶瓷时尚消费、陶瓷产业咨询策划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推动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必由之路。

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原则。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不仅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以及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还要与景德镇城市转型目标相衔接,通过对相关战略目标资源的整合,最大可能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目标的超前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原则。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创意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中既是产业的前导,也是产业的延伸。因此,在产业规划中,在结合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重点关注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超前性。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做到可行性实践与实现超前性规划相一致,以免目标脱离实际,变成产业发展的空想。

第三,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促进安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的同时,积极推动和引导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运作中壮大和发展自身。

第四,要坚持发挥群体优势和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激发产业活力,不断培育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使之逐步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各类企业相互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合作相协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第五,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陶瓷产业集群相结合原则。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对传统产业集群的陶瓷产业构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传统陶瓷产业集群不仅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转化基础,也是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延伸发展成产业的先决条件。

第六,要坚持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与景德镇人文环境相结合原则。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人文环境氛围为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集聚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个性品牌构建应与景德镇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注意产业内涵的提升和置换,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使老城城池衙署、老街里弄、坯房窑房、民居会馆、瓷行白土行、水陆码头、高岭古矿等物质遗产为新产业发展服务。

要求。以“景德镇学”的学术理念为学术支撑,以支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建设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指导与扶持几个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使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增量的主体部分,成为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景德镇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初步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实现激活陶瓷文化艺术资源,使之由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向创意经济方向发展与跨越。着力打造一个具有景德镇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品牌,成为在国际有影响,在中国有特色的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中心。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策略。

第一,高度重视着力加强不断深化对“景德镇学”的研究,尽快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国际“显学”,使之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智慧库。首先,“景德镇学”是以区域和产业两个纬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并使之深化提升为国际“显学”,是一个创意集群,是对传统陶瓷文化研究的飞跃,更有利于景德镇城市品牌的提升和导入新的精神与灵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学术的思想智慧的理论。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是学者的事情,而是景德镇市政府和社会需要全力打造的学问。其次,“景德镇学”既重视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实践的研究。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其理论支持,更需要加强对其实践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支持其既出理论成果也出实践成果,以取得示范作用。

第二,加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

一要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谋划。二要定期、不定期召集国内外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涉及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为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建议。三要围绕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信息提供、信用担保、法律咨询等环节,加快各类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

第三,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推进管办分离,从以往对产业建设的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实现政府“办产业”、“办文化”逐步过渡到“管产业”、“管文化”。

陶瓷工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25-04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招标课题“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关系的研究”

[作者简介] 戴启文,景德镇市经贸委主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经济;

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助理、工商学院院长、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主任、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企业组织文化;

黄勇,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筹与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1)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经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景德镇称都之源,景德镇因瓷而得名,也因瓷而出名,形成了一个集地名、产品名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中国瓷都”的称号曾经让这个城市“独领数百年”。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好机遇,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其高档陈设瓷的市场份额不仅急剧降低,而且日用陶瓷在市场上也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一个千年老字号区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以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振瓷都盛誉。

一、“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郭沫若曾作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的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能宪,2005)。然而在既往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把景德镇或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十分不相称。建构“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的提出,被认为高屋建瓴,史无前例,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举足轻重。

那么,何谓“景德镇学”呢?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及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可见,“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

1.“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主要阐述“景德镇学”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揭示其架构体系与价值体系。

2.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研究景德镇陶瓷生产器型、装饰、功能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陶瓷工艺和哲学思想。

3.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究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景德镇陶瓷四大传统名瓷与景德镇陶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风格入手,研究其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独特的景德镇陶瓷的器物美学。

5.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从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风格和样式、器型、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连关系。

6.“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从“景德镇学”的价值体系入手,阐述“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而凸显“景德镇学”对“景德镇”品牌提升的重要意义。

7.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自古至今,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融合,积极创新,从而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盛况,形成“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面貌,形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千年不衰的辉煌。千年制瓷历史概括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创新,创新即景德镇之魂,并用创新的精神,千年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技法,不断创造出至精至美的瓷器以满足世人物质的和审美的需要。

8.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市和兴市之源,“瓷业兴,百业兴”。重点研究景德镇区域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区域的重要影响,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开发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9.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系统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0.景德镇地域文化。主要研究“景德镇”得名由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景德镇地域文化与陶瓷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用艺术人类学、地域文化学的观点和文化地理学等的观点,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

1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系统研判中国各地名窑与名品的基础上,从材质、装饰、造型及烧成等诸多方面,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演进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并探讨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12.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主要从坯体的构成,釉的种类与组成及装饰工艺等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力,进而表现其特有的科技史与科技思想。

13.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主要从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和玲珑等装饰表现手法,以及纹饰入手,详尽地探讨景德镇陶瓷的装饰文化及其特征。

14.景德镇官窑文化。主要对官窑的形成和特征与管理模式及其历史地位进行研究,揭示官窑文化对景德镇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和管理的启示。

15.景德镇陶瓷经济史。运用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从中、微观层面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在历史中寻找突破与启迪,进而振兴景德镇陶瓷经济。

16.景德镇陶瓷创新研究。以历史为主线,系统探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在景德镇文化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

17.景德镇民窑文化。主要就景德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窑和民窑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民窑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与景德镇官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各自对形成景德镇瓷都地位的作用。

18.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主要从陶瓷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出发,系统探讨景德镇坯、釉用颜料的开采与加工,坯体成型、窑炉结构与烧成装饰工艺,凸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19.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主要阐述陶瓷习俗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及其特征,揭示陶瓷习俗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交易以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的关系。

20.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主要从器物语言中,研究和诠释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意识及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陶瓷物质文化的研究中阐释陶瓷器物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21.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从作坊的分类、布局、器具、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陶瓷作坊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意义以及作坊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2.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主要从以坯房、窑房、窑炉为主的瓷业生产建筑以及商贸、行会、生活建筑为研究对象,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历史与建筑特色,研究和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及其规律。

23.景德镇陶瓷文献。从《陶记》、《天工开物.陶埏》、《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以及《浮梁县志》等古今陶瓷文献入手,阐述陶瓷文献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4.景德镇陶瓷与科技。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生产中瓷土配方、色釉的开发、烧成温度、工艺技法等进行研究,阐明科技进步与景瓷独步天下的密切关系。

25.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主线,探寻景德镇陶瓷的传播路线及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展示景德镇所以称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镇”这一世界级品牌的价值。

2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轨迹而展开的,其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研究史进行研究,现实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世界各地提及陶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是陶瓷的代名词,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弱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区域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缓慢,“景德镇”这一区域品牌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其经济价值在逐步稀释至尽。为此,拯救“景德镇”,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十分重要。

1.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理论上而言,区域品牌是社会公共资源和财富。区域品牌更加容易传播,传播力强,影响力大,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属地产品的附加值。如挂上统一标志的枫溪陶瓷产品在2006年广交会陶瓷展区的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高雅、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的各式产品,吸引着参展商的目光,使枫溪军团在本届交易会上取得了1.7亿美元合同成交额的可喜成绩,“枫溪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实际是一个沉淀的结果,集群是区域品牌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价值积累也有利于集群的建设。由于没有意识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缺乏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遭遇发展的瓶颈。基于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集群基础,着力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继续做大做强的最佳战略选择。

3.区域品牌提升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国内外陶瓷业竞争十分激烈,就国内而言,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作为市场的一种调控,大品牌联合起来清理市场是一种市场的正常行为,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品牌重组。同时,由于能源短缺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萎缩,部分大品牌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促成行业性的洗牌,将部分劣势品牌清理出局。而且,区域品牌的提升势必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产业的手段之一。

三、“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关系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陪伴了景德镇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千年了,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领域,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景德镇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武断的,这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将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方面,去丰富和完善“景德镇”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景德镇学”的研究就是“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研究。

1.“景德镇学”学术构想的提出,不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促其和“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显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去研究“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演变里程;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观念背景下,不断的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进行丰富,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发展“景德镇”区域品牌。

2.把景德镇区域品牌视为一种区域文化,以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展示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品牌研究的品位,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

3.用文明史的观点,以大量鲜为人知、未曾面世的图片、实物藏品照片和首次公诸于世的文献资料,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考辨与研究,将景德镇地区文明的早期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

4.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单一艺术背景下陶瓷研究的局限性,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克服了陶瓷文化研究的艺术本位主义。摆脱以往的“闭门造车”的艺术创作,在产品设计、品牌内涵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景德镇”品牌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1.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品牌代表了一种或一个系列产品的质量、文化、品质、社会属性、使用阶层等内涵,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那些被当代人所遗忘、所忽视的陶瓷历史,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如对《周礼・考工记》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其中说到,“凡陶旖之事,髻、垦、薛、暴不入市。”意思是说,凡是陶人和旖人的成品,若有损伤、顿伤、破裂、偾起、不坚致的,不许出售。可见,中国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者对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十分重视。

2.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在国外,无论哪个级别的品牌,都有严格的制作和生产标准,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则不那么受到重视。所谓标准化,是经营上的标准化,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到服务的标准化。比如温州的打火机,首先必须拿到这个打火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权,按照国际化标准接轨角度,制定出标准来。这个区域品牌的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

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历史上曾长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与其在制瓷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领先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的制作工艺,结合当前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同时向其他产瓷区和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重新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陶瓷生产和研发中心,再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进而重振“景德镇”区域品牌。

3.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信息。“景德镇学”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资料和行业信息,这将有助于“景德镇”品牌在短时期内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信息,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如在”景德镇学“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工程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部级或国际级综合性工程中心,它有两项职能: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产品、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

4.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良性发展。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宋代以后,独特的官窑与民窑两大生产体系的形成,进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行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主要的陶瓷生产地、集散地普遍设立了行会组织和会所。从古代制瓷业的行规制度中,我们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行业组织和行规来协调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消除无序竞争,以保护业主利益,促进行业的壮大发展。所以,当前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协会都要制定完善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办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陶瓷行业的竞争秩序。同时,协会要组织好陶瓷行业的产学研协调,引导本行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技术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侵犯本行业正当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武跃丽.塑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2]胡大利,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前沿经济,2005,(4).

[3]马永平.区域经济品牌何去何从?“陶瓷封都”与“区域经济品牌”的思考[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7).

[4]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5]陈和平.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J].科技创业,2006,(6) .

[6]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王能宪.为构建“景德镇学”[J].光明日报,2005-07-21.

[8]郑云云.“景德镇学”能否进入国际视野[J].江西日报,2006-09-16.

陶瓷工业论文第4篇

一、古代制瓷工艺的经验理论

陶器的发明足中国人的光荣,随着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足对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却没有相关的理论记录。因此,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只停留于手工生产上,无法深人的了解陶瓷的科学制作方法。对中国陶瓷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初足由于外国人开始的,直到现在才对陶瓷的工艺理论进行研究。

1.瓷器的原材料

原料足制作陶瓷最基础也足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要了解原料的性能,我国古代最初采用的原料足田泥、地表等易熔粘土制作瓷器。这种泥土含有较多杂质,而且含铁量较高,烧结温度较低。随之选用的足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红土、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与田泥相比,其更适合制作瓷器。

2.瓷器的成型方法和理论

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瓷器的成型具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手工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泥片围接法等,其中手工捏塑法比较适合制作小的瓷器,这也足最原始最简单的成型方法。泥条盘筑法足将泥土搓成泥条,接着从器底起从下往上将泥条盘筑呈器壁直至器日,再用泥浆胶合成型,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一的泥缝。

二、古代制瓷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

1、讲究兼容并蓄,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瓷器最初足以晒十的形式制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演变成用火烧至而成为器。经过历时的演变,人们吸取制作瓷器的经验,并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的理念与工艺技术,在瓷器的造型方面借鉴其它手工业技术,比如,石器、青铜器等,使得瓷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也驯导了良好的成果。尤其对于景德镇陶瓷来说,足全国名窑之大城,在制作瓷器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良好的窑炉,将国外优良的颜料、制瓷的技术以及装饰技巧应用于瓷器制作中,成为全国制作瓷器的文化名城。由此看出,兼容并蓄,注重制瓷的方法以及借鉴国外优良的工艺手法,对推动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陶瓷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成就,与国外相比,我国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竞争力,只有兼容并蓄才能不断获得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

2、注重分工与协作,提高瓷器生产率

中国古代制作瓷器}分注重合作,在制作瓷器过程中通常都足分工协作,尤其在商朝时期,分工化成为制作瓷器的主要方式。随着陶器行业的发展,制瓷业成为一个独介_的行业,对于瓷器的制作与生产都采用了内部分工,有效促进了制瓷业的良好发展。另外,由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分复杂,到了清代,社会分工更为完善,这种细致的分工,使陶瓷制作更加出色,提高了陶瓷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制瓷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个瓷器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分工现象,使得瓷器制作的效率无法提升,严重阻碍了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制瓷企业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应当吸收古代制瓷业的经验,加强分工与协作,以此提高生产效率。

3、注重品质与品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知名度

中国古代制瓷业对于瓷器的品牌与质量十分重视,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的原料上刻意求精,不计成木,只为瓷器的质量尤精。注重瓷器的质量有利于瓷器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古代制瓷业非常注重瓷器的品牌,常以铭文作为标识,提高瓷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到了宋代,由于瓷器业的快速发替,瓷器品牌意识也逐渐加强,形成了以商标作为品牌的命名。到了清朝,制瓷业不仅注重瓷器的品牌,还注重瓷器的店号、制作者,瓷器成品的知名度逐渐得到提升。

品牌足一个企业的象征,代表着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消费者认同某个产品的质量,就足对产品的品牌认可。由于古代的商品经济受到一定限制,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还不够注重,但足从古代制瓷业的品牌与质量的论述来看,古代与现代陶瓷行业都比较重视瓷器的质量与品牌。因此,现代陶瓷行业要根据古代制瓷的经验,在保证瓷器质量的同时,加强瓷器的品牌建设。可以从产品的包装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达到外观新颖的条件下,注重实用性,比如,携带、使用方面,并且选择品牌策略,借鉴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加强品牌的设计与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还需要将产品与生产和销售者知名度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陶瓷工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产业;陶瓷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基地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问题的研究”(编号:YG2016206),主持人:胡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5-04

景德镇历史上曾经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制瓷的历史达到1700多年,自从宋真宗把自己的年号赐给了这个小镇,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官窑所在地,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历史悠久,唐代白瓷洁白如玉,宋代景瓷名闻天下,元明清时代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发展到颠峰,被称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凝聚了书、诗、画、雕塑等于一体,集艺术与实用为一体,享誉世界,不仅是中国帝国时代的皇帝的专用品,而且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中华文化和经济的交往大使,也成为的“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

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自晚清开始就已经日渐衰落,民国许之衡曾在《饮流斋说瓷》中评述景德镇瓷业时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这枢纽”。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大环境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种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产业也日益萧条,陶瓷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还基本处于手工制瓷的阶段,未能跟上工业时代的发展,陶瓷业在国内的地位不断下降。建国后景德镇对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重组整合,组建了十大瓷厂,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由于体制的落后和机制的呆板,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又陷入新的危机,人才外流、资金短缺、企业倒闭。

2003年以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先后评选过六个瓷都,其中2004年把“中国瓷都”荣誉称号授予了广东省潮州市,2015年世界手工艺界联合会国际专家组开展“世界陶瓷之都”评选,福建德化成为“世界瓷都”。十多年的时间,景德镇二次落选“瓷都”称号,景德镇的瓷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显示着景德镇瓷器发展中的尴尬与困境[1]。

景德镇作为历史悠久的瓷都,在千年的制瓷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同r培养了大量的制瓷专业人才,人才的储备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经济的竞争最基础性的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人才也能够为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能够促进产业的大发展。提高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能够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升产业的换代和升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振和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陶瓷职业教育[2]。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与当代陶瓷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前工业时期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教育模式

景德镇的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几乎一统天下,朝廷在景德镇设置官窑,以供宫内使用,同时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官民竞市,陶瓷业在景德镇空前发展,从业者达到十几万人数之多,其中包含了大量外地来景德镇人员在此学习制瓷技艺,从事陶瓷业的生产。传统的前工业时代的景德镇陶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一是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关系是景德镇陶瓷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教育模式,历史悠久且极为有效。师徒传承方式极大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的特色,以家长制的形式和经济依附关系为核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不仅是技艺的传授人同时也带有感彩的父亲角色。“三年徒弟,四年伙计”,徒弟在学艺期间,还要为师傅做家务,同时师傅还是徒弟的老板。师徒传承的方式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但同籍内部没有严格的限制。如匣钵业带徒弟小器有禁,三年一届。师徒相承时注重言传身教,徒弟在做中学,随时随地地学。师傅注重口诀,徒弟要依葫芦画瓢。师徒长期相处,相互熟悉,能够根据各人的性格、天资、能力和资质分类传习。师徒传承不仅教习技艺知识,同时也教习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的要求。

二是家庭传承。《礼记・学记》中记载:“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治之子必学为裘”,传统技艺的家庭世代相传,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手艺的祖传常常被作为家庭的无形资产,常常会对技艺进行高度保密以求生计。而且家庭传承还常常体现出父系的直系传承的特点,即所谓“传子不传婿,传媳不传女”,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的体现。在家庭传承中更优于师徒传承,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子”。同时由于家庭原因,家庭成员长期浸润于家庭技艺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体会技艺的精髓,更易掌握技术。

三是行帮传承。随着瓷业的迅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营业规模不断拓展,原有家庭模式人员数目有限,无法完成大规模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传承的模式遇到瓶颈,需要通过其他形式来扩大生产,即形成了行帮传承的模式。行帮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作为基础的,是师徒传承的一种扩大版。这些行帮常常以一定的纽带来联系,如籍贯等。籍贯等为基础的行帮传承事实上也是家庭传承放大,促进了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其中比较著名的行帮有都帮、徽帮和杂帮,他们分别把持了一些行业,只有同籍的人才可以入帮。

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行帮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简单易行,保留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千年传统,促进了技术的代代相传,甚至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都能够迅速恢复。但是传统的陶瓷传承模式在后工业时代后,由于其农业社会的基本属性,局限性非常明显,阻碍了景德镇瓷业的创新与发展,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落。

传统的技艺传承固步自封,具有显著的垄断性。既导致了陶瓷产业的陈旧落后墨守成规,又加大了陶瓷产业的成本。这种行业垄断壁垒森严,容易恃强凌弱哄抬价格,同时为保证自身的垄断利益又经常互相拆台。黄炎培的《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其中弊病:“景德镇制瓷者,墨守成规不可改,担心一经改良,手工技g竟被淘汰而无啖话,势且出于合群抵制之一途,故迁地以避之”。同时这种过细的分工也导致陶瓷产业的整体性被割裂,无人能够独立承担陶瓷制作的全部工作,专业过于狭窄,非常不利于陶瓷产业创新无法参与现代竞争。

(二)同步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当代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从晚清至民国,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动荡之中,战乱纷呈,传统社会支离破碎,传统产业面对现代工业化的竞争不堪一击,景德镇陶瓷产业也陷入了落后的困境之中,曾经行销世界的景德镇瓷器陆续退出世界市场,面对国内竞争也力不从心。传统的陶瓷教育传承模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并存,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在蹒跚而行。1776年景仰书院建立,这是景德镇最早的具有启蒙意义的陶瓷职业教育机构。1934年陶业人员养成所成立,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1955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体系就此形成[4]。我国近代陶瓷职业教育挖掘了传统的陶瓷技艺精华,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文化,同时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为:

一是“美院式”的陶瓷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陶瓷美术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传统的美院式的办学模式。景德镇陶瓷大学虽然是江西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单位,但在教学历史和现实中更注重的是用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陶瓷设计教育,而并未能够明显突出陶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同时在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也比较显著地呈现出重“艺”轻“工”,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5]。以陶瓷设计为例,如果创作瓷和设计瓷不能加以区分的话,将无法体现陶瓷的特色。

二是“灌输式”的陶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把所有教学内容都作为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传授,其教学过程极其封闭,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教学中完全远离了生活世界,基本方法机械呆板。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材被视作知识的精华,是绝对的真理,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忆,而不需要去进行检验,学生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去接受任务,尽最大的限度去吸收知识,学习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这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与现代批判式学习理念是相冲突的,也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在我国的陶瓷教育中也以此教学模式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冲突的,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服务产业升级,创新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模式

在内外压力的形势面前,景德镇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调整了战略,国退民进、结构调整、脱茧重生。2004年在浮梁建立了陶瓷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通过对接国内外高新技术陶瓷产业企业,通过引进名牌陶瓷企业,努力打造高附加值的陶瓷产品,生产高新特陶瓷。在原有的艺术瓷的基础上,重建建筑卫生瓷,大力发展高新特瓷。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重新崛起,既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千年传统的积淀,也是景德镇陶瓷人才储备所发挥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保证,这需要陶瓷职业教育的开展,也需要提升陶瓷职业教育的效率,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转变陶瓷职业教育的思想,提升教育质量

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以质量提升为目的,强化素质教育,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陶瓷职业教育应该传授陶瓷行业的知识基础、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操、掌握熟练的陶瓷职业技能、提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陶瓷职业教育中应该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方案、该完善职业教育内容、丰富职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结构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提升教师的自主性。

(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实践教育

陶瓷教育中应该采取动态性的方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模式的转变,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学术与产业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陶瓷职业教育中。学生到企业中去工作,能够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实践操作,一方面能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学生到企业中还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洞悉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研究、课堂教学与产业相合作,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的学术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市场,研究更加有针对性,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产学研都得到最佳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陶瓷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实现的,课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陶瓷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美学知识,通过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应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再次应该加强操作性的实践理论学习,陶瓷职业教育涵盖了陶瓷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四)加强创意基地的建设,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陶瓷职业教育是与其他职业教育的一个区别是,它与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陶瓷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陶瓷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创意与传统工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τ谌瞬诺乃嘉习惯也有着不同,不需要人的过分严谨和墨守成规,而更多地需要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给陶瓷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内乐天陶社创意集市就为景德镇的陶瓷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作用,乐天陶社周边有数百个手工作坊,其中涵盖泥料生产、模具工人、拉坯艺人、青花艺人、泥雕艺人等,这些各种类型的创意作坊构成了完整的陶瓷文化产业链,是学生学习的天然场所,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陶瓷制作环节,直观地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学生们也可以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既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又能够实现创业就业的直接对接。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其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质量的好坏。陶瓷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产业历史,拥有完整的陶瓷产业链,陶瓷产业中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师级人物,这些人都能够成为景德镇陶瓷职业教育的教师,完全能够为陶瓷职业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安排职业院校的教师参加陶瓷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经营活动,甚至定期直接到陶瓷企业去全职挂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齐皓,张俏梅.中国陶瓷设计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对策[J].江苏陶瓷,2008(2):26-28.

[2]蒋小兰,高颖.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58-60.

[3]李松杰,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2011(1):139-140.

陶瓷工业论文第6篇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目标指向更不只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强调专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性。但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因延续与承载历史和文化更多,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的拓展性更强。

3)反思性与发展性原则。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顾,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相反,它是从历史的课程体系中延伸、发展、改革出来的。正是由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才使得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承、改革、甚至重构。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层面

课程架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第二层面,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则属于第三层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的基于职业教育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2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具体执行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通视文化知识、陶瓷基础理论知识及陶瓷基础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一般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一般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组成和过度,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辅助和推进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核心课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在3~6门,但这些课程对学生最终的职业选择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也需要安排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课程设置

通识类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组建成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案设计、图像处理、设计概论等。根据职业岗位和专业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调研,本专业设置10门专业课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与素质拓展为辅助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多元选择。分别为:⑴《中国陶瓷》,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辉煌历史,重点介绍各类窑口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主要讲授日用陶瓷的分类及特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及设计中的若干问题。⑶《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photoshop》,主要讲授该软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图像图像处理技术。⑷《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图式的再运用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绘画》,主要讲授传统新、粉彩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⑹《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Illustrator》,讲授利用该矢量软件徒手绘制轻工类产品的矢量纹样及图案等,运用在陶瓷花纸设计中,同时讲授企业标志创意,高级排版,海报制作技巧实例及各种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CAD》,主要讲授CAD基本绘图与编辑命令,利用该软件将设计草图做成工作图(三视图)的方法程序。⑻《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主要讲授陶瓷造型的三维建模、车削、渲染、材质赋予、贴图使用和灯光创建以及动画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艺》,主要使学生明确陶瓷与艺术、工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掌握陶瓷在设备、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作品的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认知。⑽《现代陶艺》,主要讲授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在环境设施中的本土化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环境设施的差异以及类型与特征。根据本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企业专业论证,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将《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釉上彩绘画》《现代陶艺》《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等5门专业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在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满足学生专长培养、个人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方向上倾斜,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开设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教育,达到提升学生抵抗风险压力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

2.4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陶瓷设计与生产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唐山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现状。如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复制花鸟装饰瓷盘,釉下瓷瓶装饰,咖啡具(花纸)装饰设计等几个项目进行,在这些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师生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都融入进去。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务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握各个项目实施的细小环节,因为在陶瓷工艺领域,细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等的思维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各项目中。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单一日用瓷器皿的设计及注浆成型”为项目着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同时我们注意到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并将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出现,用以提升并巩固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

3.1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唐山地区陶瓷产业优势,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内涵,逐步深化“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内实习工厂、校外引进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我们将本专业分成四个学习阶段,对应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形成“1+1+0.5+0.5”的教学实施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第一年的大类基础课学习,实践课为走岗认识实习;第二个“1”代表专业基础课阶段,本阶段安排陶瓷专业基础课程,及少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课对应贴岗实习;两个“0.5”分别对应第5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6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习,实践课对应顶岗实习。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校内专业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由专任教师带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认识车间设备;认识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技能而设定,开设《设计概论》《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像处理》等课程。努力探索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基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及教学方法,发挥专业工作室融兴趣培养、知识传授、项目开发、专业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的良好条件。开设艺术鉴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相等关选修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陶瓷工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陶瓷文化 产业陶瓷 发展趋势 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品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珍贵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艺术品,见证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兴衰,也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基本核心是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只有具有文化内涵以及灵魂的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体现出中国陶瓷的精髓所在,才是一件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灵魂的艺术品,否则,就只能被称为普通器物,无法体现出陶瓷艺术品应有的气韵。

一、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陶瓷艺术品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时代下的陶瓷艺术品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从早期的雄浑、深厚或淡薄、清幽到中期的繁荣、精致或富贵、豪放再到晚清时代的极致优雅和精湛手工,都见证着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先人的聪明智慧并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作为历史的见证品,陶瓷不但融入到了人们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还被广泛的流传至今。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刮起了新一轮的艺术风向。因此,当代陶瓷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我国的陶瓷艺术似乎走上了一条平庸化、刻板化、模式化的道路,完全没有了中国陶瓷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灵魂,无论是在设计造型上还是在艺术装饰上,都在逐渐的失去应有的灵气。因此,需要陶瓷设计人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民族特色进行融会贯通,设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的增加生活阅历,注重陶瓷设计每个细节上的的综合创新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使陶瓷设计更加的人性化、生动化,从而能够引起人们观赏时情感上的共鸣。只有立足于文化、融合与文化,才能使陶瓷艺术品不但具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能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观赏器物。从而为产业陶瓷提供能够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更加能够将代表中国文化特色、代表中国文化内在灵魂的艺术品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使中国陶瓷产业焕发出具有时代特色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竭动力。

二、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产业陶瓷不断的持续发展,并且发展的更加壮大,就需要陶瓷产业人员牢牢抓住陶瓷发展所具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大力发展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同时结合时展的需求和审美,不断融合现代新型文化,从而创建产业陶瓷发展新道路。只有依靠民族文化,才能为中国产业陶瓷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并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中国陶瓷文化,才能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奠定稳固基础。因此,陶瓷设计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陶瓷文化发展的起点,并将现代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作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走向世界的连接点,才能够广泛的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

1、改变设计思维,引进新型观念

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无论在陶瓷的品种、制作工艺还是规格上,都是单一的,缺乏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材质的选择不合理,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单一陈旧,从而使中国陶瓷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的局面。为了推进中国陶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创新融入现代的陶瓷观念,打破传统陶瓷发展思维定势,从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出发,突出陶瓷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制作出属于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色、富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陶瓷艺术品,才能够使我国陶瓷产业走向精品陶瓷发展的道路。

2、融合现代陶艺,寻找市场突破

将传统的产业陶瓷与现代的陶瓷艺术进行融合,不但使陶瓷艺术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审美风尚的变化,还能将现代文化充分的融合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更加扩大了产业陶瓷的发展道路,为产业陶瓷的文化品牌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证。只有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生产工艺的改革,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在数量生产和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取得胜利,真正的陶瓷艺术优势是存在于陶瓷艺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上的,只有注重陶瓷艺术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生命力,才真正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因此,融合现代陶艺和传统陶瓷艺术,是打开市场突破口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个性化的产品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文化内涵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创造观念融合成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型陶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陶瓷文化与产业陶瓷的发展需要进行创作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陶瓷产业长久以来必须重视的发展因素。只有将历史文化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石,结合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的陶瓷企业结构,才能够使陶瓷产业经久不衰,才能在新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中,创造出符合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孔明.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与"艺"[J]. 红河学院学报.

[2] 陶建.陶建紫砂壶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2(11)

[3] 韩复兴.论中国易经八卦与陶瓷调色之间的关系[J]. 佛山陶瓷. 2012(10)

[4] 方梦雪.浅谈现代陶艺中的动与静[J]. 佛山陶瓷. 2012(10)

陶瓷工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市场化;本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0-01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不够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二、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陈旧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三、陶艺教育应基于对陶瓷本源的探寻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参考文献:

陶瓷工业论文第9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 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8-02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中,《陶瓷工艺学》都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因为这门课程内容涵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方面的制备工艺及原理,涉及陶瓷生产的全过程。《陶瓷工艺学》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是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获得更深层次的陶瓷材料相关知识的能力,即通过广泛阅读等自学方式,不断地扩展陶瓷材料相关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的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陶瓷材料研究生产应用开发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最新的陶瓷知识、工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领域及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素质培养方面,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陶瓷制备的工作原理、陶瓷的应用技术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启发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陶瓷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观念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材料和技术不断发展、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素质到教学观念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包括教学内容不断修订、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1 整合和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教材选择上,根据材料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全国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协调发展。选用轻工业出版社马铁成主编的《陶瓷工艺学》,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指定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张锐编著的《陶瓷工艺学》。根据课程的需要,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自编讲义和习题集,使得学生能够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都有参考资料。教学内容方面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陶瓷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重视启发式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启发推理,精讲细讲,多加练习,答疑讨论,总结提高。在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加强学生参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陶瓷工艺学》相关的内容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和记忆,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绪论中讲授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品哪些分别属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材料导热、导电、延展性能好但是易于腐蚀、比重大,有机材料质量轻但是易于老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但是韧性差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性能的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灵活、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课堂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多媒体授课属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等等。[2]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宜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上只写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工艺流程图等标题,而具体的推导过程或中间环节则采用教师启发式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例如粘土的加热变化,如果直接将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用多媒体的形式放映出来,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在老师启发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看到一个个不同的方程式,单凭记忆理解不深刻。而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差热-热重曲线,并根据曲线讲解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吸热、放热过程和失重情况,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一起往下思考,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和结果印象更深刻,而且对问题理解也更透彻。

4 教学与陶瓷实物展示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课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涵盖面比较广,教师一般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但由于教师授课方法不当,授课速度快,课堂信息量大等原因,常常会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概念不清、理解不深、掌握不够、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陶瓷实物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展示陶瓷实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具体性、形象性、立体性和感染性的特点。[3]例如在讲授釉的分类过程中,通过展示常见透明釉、乳浊釉、结晶釉、高温颜色釉的陶瓷实物,能全面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以听为主”的方式,是课堂上用来讲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陶瓷实物展示是一种动态感悟过程中的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从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从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从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

5 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还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该课程主要的实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成型方法和成型缺陷分析、施釉方法和釉料样品的制作、烧成方法和烧成缺陷的分析等。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进行实践训练环节的训练。例如通过采用注浆成型、可塑成型和压制成型三种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陶瓷制品的制作,可以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不同成型方法、感受到哪种成型方法可以制备复杂的陶瓷样品以及哪种成型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强度比较高,同时能观察到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并进行分析,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于科研中,而在科研中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知识,使学生不仅熟悉了传统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而且对科研中的特种陶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授烧成方法时可以先讲授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所采用的传统氧化烧结和还原烧结方法,再讲授科研种陶瓷烧成所采用的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气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烧结方法,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密度、强度、物相、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烧结方法各自的特点,了解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的区别,进而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

7 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

为了弥补《陶瓷工艺学》教课书中理论知识滞后、无法实时更新的弊端,满足学生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知识的需要,可以通过聘请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专家、销售主管、人事部经理等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介绍目前国内外陶瓷原料、工艺、开发、设计、销售的前沿动态方向,以及陶瓷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引入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识点,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陶瓷最新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从而使《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具有时效性并服务于本地区区域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了解陶瓷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8 加强教师自身的生产实践

由于本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特色,材料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因此学生非常想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等工业生产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对工厂实际生产方面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到工厂生产一线进行了解、实践和体会。通过工厂生产实践,参观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工业上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具体的工艺流程,还能了解各个工艺采用的设备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此外,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员工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等的管理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添加一些相关的工厂生产情况,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大体的了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通过工厂生产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在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给予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指导和解答。

9 结语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实例,针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改革与探索,在提高教师自身生产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实物展示、实践训练、讲授科研知识、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瑞.《陶瓷工艺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5(4):44-4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