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4 16:38:3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1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motion process of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his article takes mechanical drawing and computer graphics courses as examples to explain the working process-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amework, curriculum resources, ideas and top-level design team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课程教学资源;团队建设;网络教育资源

Key words: project course;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team construction;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64-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资源的建设及课程的实施,其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经过阶段性的尝试,形成了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特色的共识,并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应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目前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键技术。

1 项目化课程建设的背景

自学院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以来,团队成员分别在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制图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项目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部分教师的课改决心有所动摇,课改进入到了瓶颈阶段。通过对种种教学想象的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量及过程考核工作量非常大,而教学效果却并未成比例增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阶段实施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以学院倡导、教师自发的形式开展,因此存在教师各自为阵,重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轻课程资源建设,且教学资源不能共享,课程建设缺乏团队化等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为此,结合学院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工作,我们申请、立项了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立足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力争使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资源建设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2 项目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2.1 明确目标,优化设计 我院机械工程技术系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围绕“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重点专业和“特种设备制造”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工作,开展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使其具备应用计算机绘图技能进行设计、生产、管理等相关职业技能。在本项建设工作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根据以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经验,在未来三年中,团队将重点针对“特种设备制造”重点专业群,包括焊接、装备、无损、机电、模具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内容、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工作。设想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和技能训练教学模块两部分,依据学时弹性、模块必修、项目选修、积点完成的平台原则,教师通过平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平台分区完成学习任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基于“机械零部件造型与测绘”这一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应用”为主旨,以工作对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2 创新模式,丰富资源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我院“特种设备制造”重点专业群共享型资源库首批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是基于系统化设计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入门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突显能力本位指导思想,课程以“机械零部件图样的识读与绘制”为主线,从“机械零部件的构型训练”和“图样画法训练”两个层面,形成“一条主线、两个层面”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在制图基础知识教学模块的教学组织中,以具体任务为载体,强化任务意识和知识背景,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获得这些知识。在制图技能训练教学模块的教学组织中,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CBE理论基础指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90%的学生都能掌握规定的目标。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是庞大的知识内容与学时偏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课程资源建设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创建理想教学环境的前提,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是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必然途径。课程资源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 团队合作,协作共享

课程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在三年建设期间,我们将按计划分段实施各项建设任务。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统一课程建设思路,明确建设任务,分工负责相对应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提炼出相应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开发适合相应专业的课程项目及实施建议,并形成适合专业群的课程标准,初步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及教学素材规划。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分类建设课程资源,同时开展本校教材的建设工作。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在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下,网络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能为学习者营造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的缺陷。课程资源库平台设计与构建由学院负责,教学资源的应用推广、持续更新则由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是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是教师队伍成长的需要。在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团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课程开发平台中更好的体现教学设计,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模型更能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有效解决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的关键技术等问题。希望通过课程建设平台,使团队教师能够关注职教背景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借鉴兄弟院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发扬协作、共享精神,提升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课程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XJJGYBXM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专业应用,突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软硬件配置与使用,能够具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文编排、数据处理,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突出基础课教学服务专业、服务学生、面向应用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特色,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本科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资源项目的建设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校园信息化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新生的选课人数在3000人左右,出现了选课人数多、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和师生交流不便等问题。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发挥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来展示该课程多年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能力强。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网上备课、参考、教学和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更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2 现状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系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时间较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完善。在国外很多教育机构研究定制了资源开发和管理标准,并以此规划开发了自己的资源门户网站,用户能够使用搜索引擎和链接向导访问所需的资源,有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是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各个教学机构和科研院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因此对平台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需求,运营模式多样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各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资源难以访问等问题,不足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给予广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信息资源管理门户网站和优秀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3.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优质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记忆、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3.2 选择有价值的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源数字化,要明确功能的基础上,赋予特定的教育内涵,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资源。案例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要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学习的需要来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及资源。

3.3 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加强交流和协助能力

在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中,提供多种协作式的学习工具,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反馈。这种互动性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是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

该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架设在校内本地服务器上,基于MYSQL数据库、JSP及SpringMVC及Hibernate框架等相关组件的网络编程技术,设计一个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教学讨论栏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一系列工具支持,将相互独立的教学服务子系统集成起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教学服务。同时充分考虑由于在线的并发访问学生人数多所造成的服务器端压力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带宽资源,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和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具体开发流程:

4.1 需求分析

首先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通过组织师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倾听师生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列出要开发的平台的功能模块,撰写功能需求文档。

4.2 概要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平台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平台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4.3 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各个功能模块的算法、数据结构等,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

4.4 准备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

服务器硬件是配置WEB服务及基础,对于硬件配置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器型号为HP ProLiant DL580 G7,开发系统Red hat Linux,开发服务器软件为Apache。

4.5 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制作、整理所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库。

4.6 编码实现

根据详细设计报告,对教学资源平台中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7 创建数据库

将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等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

4.8 实现互动功能

在线互动讨论和学习体会交流、在线作业上传等。

4.9 网站测试运行

对平台进行测试和试运行,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更新和升级。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各模块功能

通过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依托,为我校学生提供一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学习环境,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在线互动讨论,在线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使其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模拟试题、学习反馈六方面。

5.1 课程信息

介绍课程的总体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动态、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资料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合理地掌握子的学习进度。

5.2 学习指导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了解学习方法及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案。

5.3 在线学习

为学生提供教师课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按章节、知识点分类编辑,每个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学生课下有针对性地在线观看学习,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5.4 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课件、教案的在线阅读及实践项目素材源文件的下载。

5.5 模拟试题

为学生提供了单元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的情况适当的选择检测单元进行自主测试,检验自学进展及巩固学习效果。同时,在此模块中提供了百科园自主测试平台接口,学生可以登录通用考试客户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和练习。

5.6 学习反馈

提供了多种交互功能,力求实现无时无刻的师生互动交流。主要的交互功能有:QQ在线指导、微信交互(实时作业)、腾讯微博(讨论、答疑、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在线互动讨论、在线评论、移动学习、学习评教反馈等多种方法。其中,学习评教反馈学生可参与课程教学信息学习评教反馈,帮助老师改善教学内容、教学呈现方式,达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

6 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很多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了省级、部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多个奖项,多个学生的团队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成后,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情况做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充分得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目的、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对实验大纲、内容、任务、素材等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实验上,实验效果良好。

7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丰富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师生充分认可和使用共享资源。因此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教学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并做好及时的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兰尊.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2]马建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3篇

关键词:经济数学;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一、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谈起

经济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经济数学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经济数学教学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在理工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遇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好反映学科进展的新内容与传统的经典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在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比较大学生受益面的同时,又能培养出一些优秀拔尖人才?如何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与数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能够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学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近十年来,我们以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围绕上述问题,加强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加强经济数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产生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吴传生等人主编的《经济数学》系列教材是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中的一的经济数学类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使用并受到好评;编写的与《经济数学》系列教材配套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经济数学辅导教材》、《经济数学电子教案》等扩展性和辅导性教材已经或即将正式出版: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微积分习题课学习系统MESS》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经济数学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项目;研制的微积分课程测试系统在十多所高校推广使用,正在进行网络版的改造工作;开发的《经济数学素材库》和《经济数学网络课件》已在学校校园网上运行,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应该说,我们多年来从事经济数学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比较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辐射作用,2006年,我校的“经济数学”课程获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并已经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这标志着我们的经济数学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体会到,要解决前面所提出的经济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除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个人资质这些因素之外,十分重要而又有效的措施是: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精雕细琢,创建优质的纸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建设与纸质教学资源相配套的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在内的各类电子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纸质教学资源与电子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各自的功能优势,使得三者之间互补互融,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是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二十多年来,尽管国内外的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对经济数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和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仍然没有能比较好地实现李大潜教授提出的“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为此,应该结合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这一目标。总体来讲,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简单和陈旧,缺少现代数学内容。

2.经济和数学结合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数学的教学需要。

3.经济数学模型和实验的思想还没有贯穿到教学内容中。

4.没有很好地实践因材施教。

近十年来,我们对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也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经济数学教学应该把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强调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保持经典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注重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直观性,注重可读性,适当注意以计算软件带动数学计算。

基于以上思想,从2003年起,我们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经济数学》系列教材陆续出版,在如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数学概念尽可能从几何直观、数值结果和经济应用实例引出,并能给出经济含义,使得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概念和经济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应用能力。重要的概念由各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实际问题引出或给出其经济含义解释。

2.以数学的基本内容为主线,重点讨论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有用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基础知识与简单经济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实验结合,尽可能做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比较完美地统一,能使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例

如,在微积分中,形成了以函数、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级数、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为明线,以简单的经济函数模型、复利和连续复利、边际、弹性(交叉弹性)、经济优化模型、基于积分的资金流的现值和将来值(以连续复利为基础)、基于级数的单笔资金的现值和将来值、经济学中的各种基本的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为暗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微积分的基本方法――逼近方法、元素法、优化方法及其经济应用,介绍了经济、金融、管理、人口、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些数学模型。

3.对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好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注意经济数学几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和谐、协调的体系和风格;适当加强几何的内容,加强在经济管理学科中更有用的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内容,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适当更新教学内容,在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的现有的基本框架下,结合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不动点理论、优化及随机优化等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4.改革编写和叙述方法,尽量做到既“闭合”,又“开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可读性,具有亲和力。比较深刻地掌握课程的精华,尽力做到既能“举重若轻”,又能“举轻若重”。起点低,选材精当,文字流畅,叙述清楚,可读性强;例题丰富,信息量大,教学中选择余地大;习题配置循序渐进,除了配备一些基本的习题之外,还充分汲取国外教材的优点,配备贴近现实生活和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色彩斑斓、生动活泼习题。

5.注重发挥辅导教材和电子教材比较灵活的优势。辅导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主教材的基础知识,还是主教材的延伸和补充,适当介绍数学史以及更多的现代数学知识和经济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在大众化教育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的问题作出有益地探讨。充分利用电子教材携带和使用方便的优点,提供多种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素材,供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向集成个性化的教案。

6.注意以计算软件带动数学计算。

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在经济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出版了比较完整的纸质教学资源,积累了包括经济数学几门课程部分的CAI、电子教案、学习软件、辅导系统、习题课学习系统、网络课件、素材库、测试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那么,如何研制和开发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科学地构建经济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完成其多种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能性,它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教育尝试,涵盖了多种教育形式及内容。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高度的集成性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正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很好的实现计算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很好地实现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它们必将对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以及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学改革主要还停留在媒体手段的改进上,缺乏对教学内容、模式和策略的设计。

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利于促进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有利推动学习社会化的形成。因此应该大力推进。

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以形象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为重点,正确处理好经济数学系列课程内部的关系以及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数学基础内容、综合提高、经济数学模型、数学实验几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觉性学习,全方位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能力的训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应分成三个模块或三个层次来进行建设:

1.基础教学模块。基础教学模块注重选择教学切入点,根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着重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描述和难以讲清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精心设计,将一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复杂应用等内容与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效果。这部分应包括相应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引出的多种方式和例子,重要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解决方案,释疑解难,简单应用,图形图像,数值模拟,动态演示等。

2.综合提高模块。综合提高模块的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组成:(1)对经典的经济数学的理论、方法的加深加宽;(2)适当地介绍一些在经济中有用的现代数学知识,如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不动点理论、经济控制理论、分形与混沌、运筹学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与分析;(3)广泛的综合应用问题。

3.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块。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块的核心是设计了一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案例,案例分为教学、实验、应用三部分。教学案例主要是针对问题的分析与知识应用提供教学讲解与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实验案例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直接动手验证的数据,对同一问题不同条件下,观察、检验解决问题结果的不同。而应用案例是在教学、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拓展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习。通过案例的问题可变、条件可变、方法可变,观察案例问题解决结果的可变性,从中把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独立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经济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要认真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根据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的特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4篇

关键词:《应用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

2007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并作为召集单位,承担了其中一门核心课程――《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的开发团队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原则,从课程的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改革。课程的改革急需相关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对此,我们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

根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化工生产关键的化学反应操作岗位操作、控制及优化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操作及工艺控制的能力。

本课程对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设计思想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重新架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解决典型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反应生产岗位操作、控制优化问题所需的知识为主,并结合动力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本学习领域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开发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六个平行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分别是釜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管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固定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鼓泡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填料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本课程内容以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选取一个典型化工产品,如乙酸丁酯、苯乙烯、乙苯等,以项目支撑课程,取其反应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按生产方案的确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选型-确定操作要点-操作与控制-优化的实际工作过程顺序组织教学,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着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训练,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的行动导向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行以项目为主导,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了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

在教学手段方面,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工艺手册、仿真软件、实训装置、现场教学等,在教学单元的学习中,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

随着教学单元任务的不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理论考核为主,改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根据考评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提交的工艺方案质量、实训操作考核、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以达到全面评价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急需建设一个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这是示范建设成果应用与推广的需要,也是统一标准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校校、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采用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网络平台同步跟进的建设思路,形成了课程框架标准、课程标准、课程与资源库建设标准等,从而规范了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念

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教与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全面性。

3.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教学准备阶段:提供给教师――教学指导文件、教案、讲稿、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库、动画库、录像库。

教学实施环节: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包括描述学习目标及内容、布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提供资源: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课件、软件。

(2)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己制定计划,进行工作过程步骤的设计,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比较计划、确定工作计划,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加以修正。提供资源:PPT、动画、学习软件、技术文档。

(3)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纠正。提供资源:技术资源、录像、实训装置或软件。

(4)检查阶段: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师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完成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准确性,并逐项填写检查单。提供资源:标准、课件、检验单。

(5)评估阶段: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包括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资料整理。提供资源:评价表、自测题库、项目/案例库。

由此可见,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文件、教学指南、学习指南、技术资源,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软件、教学素材库、任务单、学习手册、职业资格等。包括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等。

4.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步骤

课程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在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完成的前提下,需以学习单元为单位,综合考虑课程实施各环节的教师、学生所需资源类别的设计。以课程学习单元为主线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便于资源的整合,避免整合大量的垃圾资源。教学资源建设需明确标准,这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要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操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为防止教师对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的现象,根据统一规划,可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设前要对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大家掌握建设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等。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学院和教师的长处与特点,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完善与成功。要按评价指标对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整合,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批量或单个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资源库建成后,还需根据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进展,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的先进性。

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点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适用和配套性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相配合,要按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正确处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要正确处理建设与使用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独特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自己课程的独特建设思路,并应该服务于应用的需求。立足于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案例库,立足于院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及素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资源库。

3.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不断建设与完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本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库应不断更新内容和标准,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实际贴近,并能展现新技术、新动向,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5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 资源库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8-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关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研究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对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育服务,而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地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其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校园网络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缺乏教学资源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学校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它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资源的共享和再运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自测试题库、案例库、资料库等。

(1)资源库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教学支撑环境可为远程教育的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辅助与辅导工具,包括素材收藏夹、网络课件协作工具、多媒体集成软件和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等教学辅助软件及各类教学及管理的数据库软件。

(2)多媒体素材库建设。教学素材库是一个具备科学性、实用性、方便性特征的大型知识库,服务于网络课程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素材库的类型主要有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频和视频素材库、教案库。库中有大量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运用零部件结构的动画、图像、知识点的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等。

(3)课件库建设。这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该库以网络课程建设为主体,网络课程建设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去组织教学活动,并搭建相应的教学平台和媒体素材库,实现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课件库有机械基础系列课的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学生自学自测CAI课件、实验MCAI课件、各门课的学习指导等内容。

(4)其他专题资源库建设。专题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主要有自测试题库、案例库、资料库、网上答疑、互动交流等。自测试题库有各门课的自测试题。案例库有各种零部件的失效原理分析及图像、优秀设计、典型结构的分析。资料库介绍各种国家标准、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各种型材、教学论文等内容。网上答疑和互动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课程辅导答疑,师生交流互动。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理、归纳并集成入库,可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减少了教师备课和教学活动的难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

2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资源库全面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素材,主要包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进行科学模拟,对各种现象、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描绘,深入、深刻、生动、细腻地展示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资源库教学内容完备,创意新颖,科学性强,制作精美,具有可选择、可组合、可再创造等特点和功能,为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不仅能够减轻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负担,更能帮助教师扩开思维,提高教学水平,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对教师学生的活动限制。

资源库整体结构和内容严谨科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与智能化优势,在教学思想和资源库的构建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体现教学改革方向,满足教学实际需求,资源库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具有实用、易用的特点;学科的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经过科学模拟、构建出“虚拟的真实”情景,实现认知过程中感知、想象、推理、思想、观念的“可视化”;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的变化,实时更新和充实资源库内容,不断增强资源库功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遵循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完全配套,并跟踪新教材及时更新。形式多样,包含各种媒体的资源;所有资源可以有效分离,可以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海量的知识库。精心组织和筛选,与学校的教学研究联系紧密,并可以动态增加。多种学科结合,学科之间的资源可以交叉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

3 多媒体资源建设体会和应注意问题

(1)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表面,处处滥用。多媒体资源的作用是辅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地“学”;用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媒体资源虽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故资源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使用资源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媒体的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还需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莹,邰亚峰.高校校园网与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87-88.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6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9-02

一、引言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为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竞争型人才,必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库建设者与优质教学资源掌握者分离。优秀教师和学者本身就是优质教学资源。他们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知道如何设置章节和知识点。因此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初,他们能够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条件、能力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从而建设出能适应各类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在以往,教学资源的建设好像只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致使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也使学生与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擦肩而过,留下些许遗憾。

2.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性低。目前高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常没有统一规划,各学科、各专业各自为政,没有站在资源库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建设。教学资源体系设计不科学,对系统规划、内容组织、呈现形式、资源的可继承性、实施技术的先进性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资源分类不规范、内容庞杂凌乱、查询检索手段落后[1]。有的甚至以建设课程中心(课程库)代替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而致使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低,资源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重表面文章,轻深度开发。目前有很多课程重表面文章,实际深度开发和推广利用效率较低[3]。只是将课件、讲义、试题、网页、教学录像等传统的纸质资料简单网络化。这种相关资源的简单堆砌从类别上说不可谓不丰富,从数量上说不可谓不多,但资源质量不高,课程之间分割严重且优质教学资源稀缺,共享性差;技术制作水平低;分类笼统,内容杂乱无章,查找起来费时费力。

4.重建设,轻维护,发展的可持续性低。高校资源库的建设,本应随着高校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而更加完善,但实际上不然。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库建设仅仅是为了申报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管理和维护工作基本上停滞,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甚至有一些在出现技术问题时听之任之,严重影响了师生们对资源库的正常访问和使用。

三、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科学构建。为实现资源库在各个层面的互连、互通,达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必须在建立之初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构建。要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对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相关资源整理的统一标准,增强资源的通用性,包括资源的内容细分程度、资源格式、资源形式、大小限制、清晰程度以及检索方式方法等。鉴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规划应当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与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符合。(2)多渠道协同,共建共享。资源库建设必须要能够获取优质的资源,因此必须注重优质资源的获取,其采集方式方法应当避免单一化,即仅有某个学校来提供,而应当采用多渠道协同化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校-校合作、院-院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如图1),充分发掘各种渠道的优势,协同创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3)强化技术支撑,保持资源库的先进性和易访问性。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迅速,这对资源库的应用普及推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对资源库建设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资源库建设必须研究相关用户的使用需求,强化技术支撑,准确把握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并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例如,在资源库使用平台设计与建设时,除考虑平台可同时满足大量用户在线访问的需求外,也要考虑平台应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承载占用空间大小不一、类型多样、格式多种的资源,并针对近些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的态势,充分考虑移动通讯工具的接入访问。

2.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教学资源可分为共性资源、个性资源、应用资源和拓展资源。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1)共性资源。共性资源的突出特征就是资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几乎所有的高校中相关课程基本都有的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重点难点、作业、参考资料等。这些一般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须的基础性资源,是其他资源赖以形成的基础。(2)个性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或特长并充分利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个性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个性资源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课程动画、课程录像等。个性资源是构成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3)应用资源。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浏览和查看相关资源而提供的一些应用软件支持,鉴于应用软件大多是获得相应知识产权的软件,因此,该部分资源主要以提供下载链接的方式链接到相应软件的官方网站或仅提供软件的官方免费使用版。应用资源主要是为了方便浏览者。(4)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广延伸,针对与课程相关的某个知识点而提供的扩展性资源,便于浏览者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该类资源可以是文档、视频、程序、图片、案例等。拓展资源种类繁多,是个性资源的必要补充。

3.建设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应以优势学科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分类整理现有校、省、部级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纸质或音像制品等传统教学资源转换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自主开发、联合研发与购置相结合的办法,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全方位获取各种媒体及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配合现有的校、省、部级精品课的转型升级,组织团队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像,不断扩充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四、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1.建立健全管理与维护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资源库管理与维护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维护制度,并要切实执行下去,使所有参与人员的行为都以制度为准绳,保证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2.建立基于B/S架构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与C/S架构不同,B/S架构不需要用户在客户端安装特定软件,而是借助于操作系统的浏览器访问系统所在的服务器,系统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核心功能,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便于处于不同地域的分布式用户浏览、上传相关数据,不但使精品资源与用户无限贴近,更使海量数据与资源库的实时无缝对接。

3.培养专业技术队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仅依靠非专业型技术队伍难以跟得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很难实现优秀资源快速向适应技术的方向发展,使优秀资源迅速转化为用户可以浏览使用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对资源技术层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原来的优秀资源也会因与当前要求不适宜而不能为用户所共享。因此,资源库管理与维护应当从长远着眼,培养自身的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技术支撑,适时调整或转换资源,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4.建立长效机制,创新服务形式。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完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优秀资源的作用,而不是守着这些优秀资源“睡大觉”,因此要求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要不断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如建立资源评价机制,对优秀资源应当给予适当形式的奖励,对使用者提出的问题资源,应当不断的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如在手机上网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开发资源库的手机应用程序,方便用户浏览资源。

五、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应该加大对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教学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资源库的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扩充和更新资源的积极性,确保教学资源库内容充实,与时俱进。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增大辐射面,以使更多的师生及社会人员受益。

参考文献:

[1]周继香.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07).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7篇

关键词:近代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网络信息 资源共享

中国分类号:H319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internet teaching development, the course website on Experiments in Modern Physics for sharing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sharing website, Teaching, Basic resource, Extent resource,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were designed to achieve open teaching. Students’ ability i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will be fully trained.

Keywords: Experiments in modern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催生出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1],因此,教育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是各个学科深入推广和普及途径。实验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等特点是深入掌握理论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近代物理实验”是理工科本科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该课程的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它主要由在近代物理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著名实验,以及体现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组成。所涉及的物理知识面广,是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测量,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能够使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且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近代物理实验”作为高等学校物理学和电子电工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综合性和技术性强,实验仪器复杂精密。然而,长期以来,“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受到教学环境和仪器设备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因此,近代物理实验的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案,实现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学习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不必进入实验室现场学习,浪费实验资源。这就是所要提出的“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

2. 《近代物理实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网站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近代物理实验”资源共享网站的开通,可以有效的避免实验课时间安排固定,开放对象单一,教学仪器量少等问题。在网站设计时,特别注意各个单元模块的设置,使网站内容丰富、充实,同时弥补实验现场开放时间短的问题。为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进行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单元模块设计。

2.1 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模块的设置主要是实验课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关于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试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和主教材。学生可以通知网站随时查看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了解教学进展和动态。同时,学生也随时了解老师对本课程的要求,考试的方式和标准。本模块中的学习指南和主教材能够突出重点学习和复习,牢固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2.2 单元模块设置

单元模块设置就是对各个实验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如图2所示,首先是这个实验的概要,主要包括教师对这个实验要求和体会,例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设计,评价考核和教材内容。同时,也包括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是教师精细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一般40分钟以上,对一般的实验课来说能够深入、详细地讲解了本实验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学录像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最为直接的学习方式,就像真正到学校的课堂上,并不再受实验课时安排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3 结束语:特色与创新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的资源共享“近代物理实验”课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实施全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不受课程安排时间和仪器数量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的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资源丰富,不断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和相关的拓展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3)面向全社会,不仅在校学生,其他不同层次的对某个部分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D M Watson. Editorial [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03, 8(3), 227228.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8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67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集观念、师资、内容、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其宗旨是建立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集理论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于一体,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对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工职业技能要求及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测量技术》资源库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作了包含多媒体课件、教学讲义、视频、任务工单、试题、习题、仪器动画等资源的多媒体网站;编撰习题、实训指导书,建立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解决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简单乏味、教材内容明显陈旧落后、学生自学和复习不方便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显现出了的局限性,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利用flash技术,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将教学画面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化,将教学思路融合到动画之中,丰富教学内容,课件中包含大量动画、视频、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教学团队中存在的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学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做了探索和改革。

第一,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本课题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使得团队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老教师的业务基础和实践经验与年轻教师的活力得到了合理配置,从而使得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优化。

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观摩会、学术报告会等教研活动,岗位培训、下企业锻炼、导师带徒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锻炼,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测量能力。因此,结合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过程中分为课程任务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践四个环节,以不同工程类别测量工作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

通过工程建设进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而构建教学项目,由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整个课程共安排3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将依据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三)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分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技能训练三个大类。单项技能训练,依据测量作业规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培养;综合技能训练,依据工程建设实际作业流程,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顶岗训练,依据岗位要求,由“师徒传乘”模式开展顶岗教学。

2.实践教学加强

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工程测量实习基地以改进和完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演示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及掌握,培养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六步骤”教学法,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为咨询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网络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题组建成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该课程网站架构合理,创建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模拟动画、项目施工视频、习题库、试题库、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学习辅助内容,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更加直观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表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了集“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网络互动”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项目施工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理解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五)科学的管理机制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它进行长期的质量监控,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对资源库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第一,实行课程负责制。对于该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行课程负责制,提出由课程负责人督促,主讲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完善和优化教学资源。

第二,形成监督机制。资源库建设项目组采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等;对于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内容进行检查和评定。通过对资源库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及指导,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课程资源应用与教学实践效果

(一)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库建设遵循边用边改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1.课程资源丰富。《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已完成的教学素材有:课程定位、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电子方案、学习方法指导、教材、拓展知识、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图片、测量工考核试题、习题集、工程案例,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2.使用率高。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建立了包括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交流论坛等功能的师生互动平台。

3.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在资源库的不断完善过程中,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使教师对项目化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树立了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效果

《工程测量技术》教学团队针对课程资源库及建设和应用对毕业生、在校生进行了调研,有90%的毕业生认为建设课程资源库很有必要,毕业生经过专业综合实训之后,其专业知识及技能都再次得到了巩固和强化;93%的在校生也对资源库建设表示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中有模拟动画、施工建筑视频、施工案例、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生动的资源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认识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六步骤”教学法,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了解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作业程序和专业技能要求,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第9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项目化 教学资源动画库

[作者简介]李雪冰(1980-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90-02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即学习情境的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改革所突出的重点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学习领域课程对动画演示类课件这一教学资源的需求量极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下缺乏有执行能力的专业队伍开发建设这一资源,缺乏较为完整、专业且制作品质优良的教学资源动画库来满足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本文结合现实矛盾,对动漫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相结合在高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对二者结合带来的重要意义、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实施的难点等进行了梳理,并逐层展开分析,提出了二者结合的思路。

一、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提出背景

1.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的主流趋势,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实施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但目前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慢慢地浮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中无法确立何种教学模式适应项目化课程内容;在学习领域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持续性等。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没有透彻、全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旧的教学方式,使得项目化课程改革总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建设在专业建设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专业的改革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建设上,所以对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显得日益重要。

2.教学资源动画库的开发与建设日趋重要。教学资源动画库主要用于承载用动画形式展示的课堂教学内容,其目的是满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多媒体动画资源的需求,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将枯燥的讲授变成生动的动态效果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认知度。随着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用形象的动画演示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挂图、模型及教师口述已成为一种既定趋势,教学效果也更好,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国外较早地将动画演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作品的制作水平、学科涵盖面都领先于国内,例如美国运用先进的三维制作手段,在生物学、现代医学等课程中大量地运用三维演示动画,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由于语言、思维习惯、学科设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与国内差异较大,所以我们无法直接利用国外的动画作品。国内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以制作课件为主,只有极少部分专业能够有条件用动画演示作为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而且其制作水平普遍停留在初级阶段,针对的学科比较单一,制作的内容比较简单,运用的范围很狭小,而且十分零散。由此可见,全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今后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突破重要环节,建设一套为教学服务的动画演示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动画库平台。

3.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习领域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工作在各职业学院如火如荼地展开,动漫专业作为注重创新,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调实践性教学的专业,对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了动画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动漫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要求在内容上摒弃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将“学”与“做”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现在的教学多以虚拟的情境模拟现实工作环节,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定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的深入性、逻辑性及有效性都无法得到保证。由于在学生制作项目时缺乏实际检验标准,所以也无法完整、真实地再现实际工作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而将课程内容与动画库开发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真实的项目、明确的项目要求、严格的考核机制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从而很好地回答了学生为什么学、从哪里学、哪里学得不到位等疑惑。这说明将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结合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条件来说,由于目前国内比较缺乏有执行能力的专业队伍来承接这一繁重的资源建设工作,致使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平台无法搭建,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没有专业的队伍给资源库建设带来了阻碍,但是我们应看到动漫专业有专业的师资及具备较好制作能力的学生,我们可以倡导师生合作,让师生共同组建较为成熟的制作团队,这就在软件上具备了动画库开发的条件。在硬件环境上,学校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环境,在教学环节中基本具备项目实施的客观条件,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动画资源的制作工作。可见,结合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在硬件、软件上都具有可行性。

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科学有效结合既可以突破课程内容设计上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工作强度,既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又能够提高动画库建设的整体质量,这样的结合是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科学结合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使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提高动画库建设速度,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一,如何改革固有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对技能与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更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重新排列组合。其二,如何保障动画库建设有序进行。各专业学科的动画课件制作的内容、制作的级别、制作需求的时间等要求都不一样,如何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动画库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三,如何保证动画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学生是动画资源制作的主力,既是学习者又是工作者,学生的工作的时间及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如何保证学生制作的每个动画课件都能达到质量要求成为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思路

结合国内各院校各专业对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需求强烈的现状,在高职动漫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合理导入教学资源动画库需要开发制作的项目,是符合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总体趋势的。无论从学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还是从社会对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开发的需求角度来说,二者的有机结合都有着极高的实际价值,也为专业健康发展、课程深入拓展、项目有序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二者结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求解决思路:

1.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关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内容的全面性,也要考虑到学生成长、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等因素,既要满足项目制作中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动画资源库开发项目的实际工作需求。与系统化的知识讲解不同,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分散的、有代表性的,课程特点是以项目过程为主线,要想将若干环节的知识点穿插起来,就必须选择适合的案例项目来渗透知识要点,将一个个具体项目引入到学习领域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教学动画库开发内容的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理论知识教学计划制定出重点明确、详实具体、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这个方案包括项目的内容、步骤、方法、评价标准、项目时间等。教师还要负责传授知识,引导整个项目实施的进程,解答学生的困惑。以“三维建模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配合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为例,机械自动化专业提供动画演示课件的制作要求、制作周期及验收标准,教师根据需求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方还要提供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实际参观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介绍各种车床的实际操作流程。学生将参观后的直观感受融入项目制作中,既创造了学生活动,营造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完成了该专业课件演示动画的制作。

2.项目的分解、分级处理是开发前提。根据教学资源动画库开发进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将独立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根据难易程度,将子项目分级,以保证团队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适合的项目。一个完整的项目应按照制作难易程度分解成A,B,C三个层次的子项目。其中A类项目的制作难度及强度相对较高,将此类项目安排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使这部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B类项目安排给中等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保障其可以完成项目教学内容。将相对简单的C类项目安排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避免其因为无法完成项目案例而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3.合理的项目验收是有效保证。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一纸空谈,没有得到认可的项目制作是流于形式的作秀。在实施过程中配备相应的检验机制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动画库建设的成效。首先,项目提供方要给予监督。项目提供方不仅需要提供项目制作的详细资料,也需要在学生项目制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监督。由项目提供方对项目最终成果进行核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资源动画库项目开发的真实性、完整性。其次,要多方共同考核实施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学生个人能力,考核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是否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委托方根据作品是否符合项目委托方的制作标准进行验收,并对未合格项目作品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组内互评,考核个人在团队中的具体贡献。个人能力不再是个人成绩的唯一标准,团队完成项目的最终效果及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都成为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各类竞赛、社团活动、项目投标等方式考核项目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四东,付洪萍,吴荣光.高职动画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初探[J].职业圈,2007(12).

[2]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3]刘进军.基于社会性平台的动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