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1 11:29:24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1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2篇

摘 要 本文基于设计教育,通过对汉字造字法之本――象形的分析,探究汉字象形思维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从观物取象、抽象象征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象形思维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和寓意。

关键词 设计教育 汉字 象形

设计教育是来源西方的学科,如何利用东方的文化创造具有中国本色的现代系统教育方法,值得当下所有设计教育工作者深思。汉字创造中所凝聚的思维方式,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直接孕育和影响着现代人的艺术设计思维。汉字六书造字法则之中,以象形为本。本文就从象形出发,研究其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汉代记述六书以许慎六书说最为著名,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将六书归纳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汉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构成“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体系。

六书者,象形为本。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一法,在创造的方法上属于现实主义,要求以对象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绘对象,通过对对象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并对对象特征进行集中、加工、典型化,以寄寓字义。象形字是构成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的材料或构件,是其他几种汉字形式生长的基点,他模仿自然事物形态所构造。由此可见,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一、设计教育中的“观物取象”思维

象形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式的表达方法,以图形的形式纪录下周遭的一切美丽事物,简单来说就是文字符号的观物取象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以自然万物为原点,参照象形思维方法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设计思维训练。

1.观物―设计中取材自然的整体思维。观物是设计的素材累积阶段,观“物”是指观“自然现实之物”。象形造字取材自然,设计教育亦可以自然万事万物为研究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其原理启发学生进行设计。自然万物为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注重与自然对象的对应联系基础上,教师还需告知学生设计还应表现为以经验为特征的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是现代设计整体思维的源头,它引导设计者基于自然现实对象做整体性的考察。

象形造字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如:对日、月的仰视;对井、龟的俯察;对山、川的远取;对眉、眼的近于等。这种多角度的归纳总结更是对现代设计教育深有启示,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关于现实物象的整体把握需要从各个方面角度去审视概括。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于。正是有了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才可进行对事物整体掌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2.取象―设计中的立象以尽意。观物是为了取象,取象是为了立象以尽意。设计首先经过观物,然后基于整体思维方法对“物”进行特征的归纳,取得最终所需的“象”。设计的实质就是创造“象”,离开了“象”,人类的文化创造不可存在。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创造“象”的过程中,要格外强调设计中的取象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拟再现。而必须依据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把握和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创造――选择最能代表对象之“象”。象无论是取自“物”的整体还是局部,都必须突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另外,设计中的取象还突出表现为以具象(象)表达抽象(意)的思维特征。设计务必注重“意”在“象”中,设计教育者应督促学生牢记“立象”是为了“尽意”这一设计思维理念。

二、设计教育中的“抽象象征”思维――循具象把握抽象

象形字来自于具象的图画形状,但是图画性质减弱,抽象性增强,这才使其称为“文字”而非“图画”;现代设计教育中要强调设计来源于自然形态,但其具象形态感要减弱,抽象象征含义要增强,这才能使其称为“设计艺术”而非“临摹”。

1.抽象―设计中的赋形表达。造字时针对万物之中种类相同者也都各具不同的形态,且会呈现复杂的模样,就必须异中求同、取其特征,做抽象象征式的表达。设计教育中关于设计的阐述亦同理。设计如造字一般经历“物(客观事物)―象(心中意向)―形(物化形态)”这样一个过程。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取象,形则是对这种取象的再赋形。象之于物有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形之于象不是对物的简单模拟而是抽象表达。所以教育学生对形的表达过程要格外注重“抽象”这一极其重要层面。

2.象征―设计中的以形示意。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设计亦是以形示意的过程。设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已建立起来的基本“形”,要着重培育学生寓“意”以“形”中的思维方法。设计中对“意”的理解和表现皆是基于“象”和“形”的基础上。教育学生通过整体思维方式归纳总结事物的外在特征,创造抽象之形;随后还需寄寓形以深邃的思想,表达富有特殊意义的象征事理。设计作品有义务在本体事物特征表述的基础上,唤起欣赏者的意识,使其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汉字六书的象形造字手法,观自然之物,取特征之象,构抽象之形,表象征之意。象征之于设计教育亦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以整体思维的方法观世间万物形态;经由选择、提炼归纳象以表达意;引导学生用概括的手法表达象,构造抽象的形式;告知学生应赋予形态以象征意义,使其内涵升华。象形这一伟大的造字思维方法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设计教育中可遵循上述的诸多因素,用系统的手法培养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成果。

参考文献: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3篇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25-02

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是我国目前普及率最高的外语语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作为高等英语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有重大的意义。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是信息交换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充分理解教师话语的特征,合理利用教师话语的功能,决定整个英语教学的成败,应该被重点关注。

一、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

Roberto、Neil于1999年全面地概括了教师话语特征:话语内可分意群,教师应有规律地停顿以鼓励学生提问和评论,简洁自然,教师在讲解新的词汇和结构时要给予例句阐释,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以此来调整语言方式,多使用“可理解性”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等手段得到教学反馈。[1]根据我国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师的话语具有语言简练且精彩、信息含量大、思维延展空间大的特征。

(一)语言简练且精彩

语言简练且精彩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形式和表现,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像中小学的学生,前者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在授课时的话语要尽量简练,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过多的语言解释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的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大专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使用精彩的语言或者幽默性的语言。此外,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想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精练自己的语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3“Unit 14 Watch Your Language!”的讲授,教师可以根据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里面的语言特色来进行讲述,如最为经典的是Homer经常在受伤或者走霉运时候说“D’oh!”,或“Can’t you take a hint”中的“take a hint”。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简练的语言补充完成,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信息含量大

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含量较大,这是因为教师的自我知识结构较为完整,向学生传授的话语就具有更强的知识包容性。教师语言的信息含量大主要包括单位时间内传授的信息数量多且质量高两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话语这方面的特性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出色的专业技能。如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4 “Unit 5 The English and the Americans”第一部分“FUNCTION: Comparing”的教学中,对“comparing”的讲解不能只解释其在语言使用中的含义,还要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一些社会、环境等人文信息,如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思维延展空间大

思维延展空间的大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典型的话语特征。思维延展空间大是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手段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其思维空间,发展其想象力和联想力。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3 “Unit 3 If I Were 21”的讲授中,教师结束基本知识的讲述后,利用语言的思维延展性给学生抛出“What will you be doing when you are 22 years old”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论述,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功能

(一)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功能的第一个重要功能。话语是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中使用的行业语言,其本质是教学的媒介、知识的载体,其首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在教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用书English Book 4 “Unit 4 The Road to Happiness”一文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表述文章的内容,在教学话语中经常穿插使用一些如“smile”“happy”“well-being”“joyful”等有关幸福的单词,以实现教师话语的教学功能。

(二)提问功能

提问用语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教师有好的提问才能方便学生回答。现下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有封闭式问题、参阅式问题、展示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主要提问作用有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和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核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生发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词汇和语句。

(三)互动功能

互动功能主要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降低话语输入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的语。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目的语的表达形式和功能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两种类型:输入调整和互动调整。输入调整是对词汇、语法等进行语言形式的调整;互动调整是语言交际双方通过确认查核、理解查核、澄清请求等手段进行互动性的可理解性输入。[2]互动功能也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化,体现了教师话语中语言简练的特征,如“You feel so good?”通过互动调整后可以简化成“Are you OK?”,之后还可以核查是否还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发现可以简化为“OK?”。

(四)反馈功能

反馈功能是教师话语中除了教学功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一般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反馈形式。[3]一般而言,积极反馈更加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反馈用语的使用多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学生能够从教师处获得这一评价信息。积极反馈是肯定的表扬,这种反馈是对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再次重复,或者根据答案提供其他额外的信息或答案,如“excellent!”“good!”“wonderful!”等。积极反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消极的反馈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忽视学生的回答,这种情况一般不是有意的;二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是较为普遍的消极反馈形式;三是批评,如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会说,“how did you come up with the answer”,这种消极反馈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该避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话语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对高等英语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大专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话语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的交际活动,给学生进行英语双向交际提供更多的机会。目前,我国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简练且精彩、信息含量大、思维延展空间大等,主要功能有教学功能、示范功能、提问功能、互动功能、反馈功能。研究大专院校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及功能,不仅能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卉.高校英语课堂教师话语: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24.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职业语言 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BHA110056)论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流畅的语言交流,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中不可缺少的一点。为此,我们提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及其培养”方面的子课题。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概说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

顾名思义,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幼儿园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把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这一概念,必须明确以下三点:一是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严格意义上是指获取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虽然有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可能没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但在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其基本要求; 二是语言的运用基本限定在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非幼儿园教师职业领域使用这一语言,一般视作雷同看待; 三是语言的运用围绕着幼儿教育这一宗旨展开,脱离幼儿教育这一宗旨运用了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同类语言,不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于是,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指幼儿园教师为着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所运用的语言之总和。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特征

社会上任何一门职业,都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各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术语或“行话”,是各职业语言的体现。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自然也有它的专业术语或“行话”。然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术语和“行话”,不同于其它专业领域。表现在:一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活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类幼体,他的工作是引导和促进,不直接生产产品或诊断与改善现状,他需要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术语和“行话”。再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是把人类社会生存对人类幼体的要求传输给幼儿个体,并希望形成幼儿个体身心品质的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起感化、表率、导引等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幼儿园教师能够与幼儿进行交流。综上所述,教育性与儿童化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两大特性。下面,我们就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体现这两大特性的基本要求作一简述:

(1)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教育性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必须有利于幼儿发育成长,必须对幼儿的言行改善有影响、有帮助,具有启发、引导、促进、向善等功能。具备这一特征的语言表现如下:

①充满教育性。充满教育性是指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里蕴涵的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芳芳早晨跟随奶奶入园。她的班主任与她对话:

“芳芳,来得早啊!”班主任说。

芳芳:“奶奶送我来的。”

“奶奶对你真好!”

芳芳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望望老师,又望望奶奶。

班主任老师:“奶奶天天起这么早送你上幼儿园,你长大了怎么报答奶奶?”

“我扶着奶奶走路,给奶奶买个拐杖。”……

这样的语言是充满教育性的语言。大凡教育性语言,一般都具有通俗易懂、启发引导、便于模仿、循序渐进、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等特性,从而有利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社会化。

②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在幼儿园里,通行着两种不同层次的语言:一是成人化语言,在幼儿园家长、教师及所有来园成人中流行;另一种是幼儿化语言,在幼儿之间流行。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例如:某幼儿说“‘来(lai)来’来了”],成人话则是“奶(nai)奶来了”,幼儿发音不符合普通话发音标准。

又如:一个6岁孩子让妈妈听他闭着嘴时如何说话,并说:“你什么也听不见。”又说“我只用舌头说话,那就什么也听不见。”对现象理解不深,不能反应现象的本质。

显然,成人化语言无论从那个方面比较,都优于幼儿化语言。幼儿化语言有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社会需要高层次的成人化语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教会幼儿使用成人化语言。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成人化语言与幼儿化语言的有机融合。这是幼儿园教师为达到幼儿完成从幼儿化语言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目标,从幼儿化语言出发,引导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向成人化语言过渡的既必要又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说,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有成人的特点,又有幼儿的特点,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人化与幼儿化相结合,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试想,如果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展开语言交流,一方说成人话,一方说幼儿话,遇到不相通之处,便要在音与义上发生甚至是严重的阻隔,这样能交流吗?

③教育活动的专属术语,如教案、讲台、老师、同学、课本、作业、教室、课表、上课、下课、入园、静园、等等。

(2)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要求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儿童化特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运用的语言,符合幼儿期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幼儿期儿童认知理解水平,有利于幼儿记忆,有利于幼儿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幼儿园教师说话,儿童能够听懂、能够理解其含义。这样的语言应该体现:

①“形音义”顺序。人类对于任一陌生语言现象的确认,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都是遵循着“形音义”顺序特征的。即看到某一事物,先用“音”来确认,再以“义”来确认。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经验少,语言学习中出现的每一语言对象,对他都是陌生的。那么,幼儿学会和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自然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的。

例如:某幼儿园教师拿了一支粉笔,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不识,只是看,不回答。教师接着说:“这是一支粉笔。”幼儿学着说:“粉笔。”老师又说:“粉笔是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的。”幼儿学说:“粉笔是用来写字的。”

又如:某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国”,问幼儿:“这是什么字?”幼儿摇摇头,表示不认识。老师说:“大家仔细看着这个字上的拼音,拼读一下。”于是,幼儿拼读起来:guoguo,读guo字。老师又说:“什么‘国’? ‘中国’的‘国’。”幼儿学说:“‘中国’的‘国’。”

所以,幼儿园老师的职业语言应该有“形音义”的表述顺序:对于陌生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应该是“形音义”;对于已知的语言现象,语言表述可以是“形音义”,也可以是“音形义”,还可以是“义音形”或“义形音”……。 总之,根据具体情境和最佳教学效果而定。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②语法递补。“先实词后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这不仅是幼儿对各词类的掌握顺序,而且也包含着幼儿对于词类掌握的年龄特征;所以,当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全部词类时,语言表达中经常会出现语句不完整现象,这需要老师给予补全,使其成为完整句。但是,补全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趋性地补全。由单词句向完整句发展,由简单句向复合句发展,既是幼儿语言中语法素质发展趋势,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的表述要求。至于什么情景、什么对象使用单词句、完整句、简单句、复合句,当由幼儿园教师灵活选择运用。

③口语中心。人类的语言交流分为口头语言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两种,一般来说,即使是成年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口语交流,更何况语言发展不成熟的幼儿。另一方面,幼儿期儿童使用书面语往往受身体发育、心理发展及社会因素诸多方面的局限,所以使用局面语的条件相当欠缺,幼儿在平时生活、学习与社会交际中一般都是使用口语。于是,口语理应成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主体结构。当然,使用口语交流,有时也必须伴随有其它语言形式,帮助交流对象理解语言。比如,对话时,或伴有手势语,或伴有身段语,或伴有表情语、等等。这些也应该融合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语言中。总之,凡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语言形式,都应纳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范畴之内。

④层次化。处于幼稚期的人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不同年龄的儿童,发音器官的完善程度与发音能力的大小,感知注意、理解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参与了解社会的程度,等等都具有层次差别。正因为如此,幼儿园设有小班、中班、大班,甚至于学前班。如果忽视这些差别,对大、中、小班幼儿一个样,幼儿期儿童的语言能力便不会进步,会永久停留在初始教育水平上,从而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进步。所以,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体现层次化。或者说,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层层递进的。

⑤动态与情景相结合。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阶段,其记忆方面表现出遗忘率高的特征,所以,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大都具有动态感和情景性特征。往往是说出口的话,与当时的运动状态、情境状态密切相关,一旦离开这种情景、不做这种运动,立马忘记。所以与幼儿对话,必须要与此情此景挂钩,否则对话有时难以进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必须是动态与情景相结合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思维实际相宜。

⑥幻想与现实相结合。3-6岁儿童的语言,是他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而幼儿往往善于幻想,想的说的总是与现实相差一大截。例如:某幼儿与外地打工妈妈手机对话。幼儿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想你。”妈妈:“宝贝,妈妈在外面打工。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幼儿哭着说:“我要到你那里去。”“宝贝,妈妈隔你很远,你来不了。”“我能来,我坐电话来。” ……幼儿园教师负有引导幼儿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的任务,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也必须包含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特性。就是说,幼儿园老师有时也不得不随和着幼儿,说一些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话,然后慢慢引导幼儿回到现实中来。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会信任你,与你展开语言交流。

上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特征,是我们的不完善认识,但这可以抛砖引玉。

3.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

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内容,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教育性语言,二是幼儿化语言。就教育性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包括教育活动性语言(准备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结束性语言等),教育情境性语言(生活情境语言、教学情境语言、交际情境语言等),教育探索性语言(疑问性语言、肯定性语言、否定性语言、预示性语言等)三大类。就幼儿化语言角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就是成人语言与幼儿年龄特征语言有机融合的语言。成人语言无须赘述;幼儿年龄特征语,是指幼儿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表现出来的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幼儿语言。那么以此角度来阐述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内容,则包含小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中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大班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乃至学前班教师职业语言。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

1.现行培养中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对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反映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发音培养;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成人化方面的要求;三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与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反映了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特征方面的部分要求;四是《幼儿文学》课程,让幼儿园教师了解各类幼儿语言文学作品,里面包含了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儿童化方面的部分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短训班、讲座内容也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挂钩。总之,这样的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培养却是既不系统也不专业,有时甚至是不落实的泛泛而论,没有培养实效。

2.我们设想的培养方式

①以《大学语文》类课程强化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成人语言部分的培养;

②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和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系统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教育性部分的培养;

③以《幼儿文学》课程为龙头,配套一批幼儿文学作品分类选读,加强幼儿园教师对其职业语言儿童化部分的了解;

④增添《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幼儿语言学》、《幼儿语言作品创编》等一类课程加强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的实训。

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是人类语言科学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类幼体健康发育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幼儿园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既是人类幼体发育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有志于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教师个人成长的必须要求。我们作此研讨,必定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李利峰、胡晓梅:关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文献综述 《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4月号下旬刊

[3]陈志超、曾红:美国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4]罗艳、姚利民:教师资格认证略论《煤炭高等教育》第24卷第4期,2006年7月

[5]《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令第25号)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6篇

 

1.1数字化故事叙述概论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达纳·温斯洛·阿奇力(Dana Winslow Atchley)--数字化故事叙述第一人,他用自己的讲述配上老照片,通过电脑自己制作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把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合播放,赢的人们的关注。阿奇力受到鼓舞,开始和朋友伯特(Lambert)教别人讲叙自己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种创作中来。随后旧金山媒体中心(San Francisco Digital Media Center)成立,也就是现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the Centerfor Digital storytelling简称CDS)的前身,来自8个国家,美国25个州的代表们,于2002年11月底聚集在一起创办了数字化故事叙述协会(Digital Storytelling Association)[1]。自此,数字化故事叙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教育者们也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引入课堂,从而相继有大量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教育网站以及著作出现。

 

在此论文中,笔者将数字化故事叙述定义为:一般是指将一些图片、文本、录制的音频叙述、视频剪辑和音乐以及网络等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叙述形式。

 

2.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中学英语口语课堂的理论支持

 

2.1.1多元智能理论

 

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是量度人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口语课堂,有助于学生如下几种智能的开发: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

 

2.1.2“做中学”理论

 

杜威在他的儿童中心论中就提出教育的进行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理论。“做中学”即教育要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出发,并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2]。数字化故事叙述和英语口语课程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并且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制作过程和杜威的思维五步骤相符合。

 

2.1.3人本主义理论

 

在系统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罗杰斯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师为学生而教,学校为学生而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有效手段,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的价值[3]。在他的《学习的自由》中,强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学习合作者,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这些人本主义理论使得数字化故事叙述强调的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和爱好,结合学习目标、内容等进行数字故事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理论依据。

 

3.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潜力与价值

 

3.1.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潜力

 

3.1.1.1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数字化故事叙述制作数字化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这与《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

 

3.1.1.2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数字化故事叙述引入到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是必要的,下面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1)认知方面,(2)情感方面,(3)意志方面,(4)动机方面。奥苏贝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5]。学习者早期的主要成就动机就是附属内驱力。学习者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学习英语取得进步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许。学习者将会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3.1.1.3数字化故事叙述引入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符合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在初中英语新课程的四级目标中有部分要求如下:可以用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利用所给提示(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能讲述简单小故事;能在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在这些要求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性、简单直观性以及实践性等都能够吸引学习者把目标放在实际应用中来,并且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则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些要求,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从而圆满的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3.2.2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价值

 

3.2.2.1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口语学习的环境

 

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者提供贴近生活的感性语言,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设故事,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学习者在自己创设的氛围中进行自我学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2.2.2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英语口语是一门应用学科,目的是会话。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各种特征,能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英语口语学习动机一旦建立,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和效果是很明显的。

 

3.2.2.3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质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过程中,学生的搜集信息、甄别信息有用性以及怎么有效利用信息等这些信息素养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8]。

 

在制作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时,学生们开始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媒体,用媒体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学生成为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创作者,而不仅仅是故事的听众。

 

3.2.2.4促进课程间的整合

 

由于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出现给课程与媒体素养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教师的观念中有媒体素养的概念,那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尽可能的将媒体素养教育放入实践中来。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让学习者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制作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以达到学习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三方面的整合。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再结合初中英语口语课程特点,数字化故事叙述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初中英语口语学习中。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分类;表征;检索设计;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93.18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互联网空间内,各式的教学资源的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同时随着有关思想、理论的不断更新、扩展其数目和种类还在继续的增加。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广大的师生们往往在这些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网络教学资源面前,出现了“信息迷航”的问题,继而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对这些互联网空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分类、表征以便于管理、组织和检索[1]。

1 资源分类表征的意义

资源分类与分类管理是为了通过分类来完善表征进而为更好、更快、更准的检索到资源信息打好基础。通过尽量使层次使与体系简明、重点突出、类名的优化等来便于一般的使用者有效的检索到资源信息。只有在分类工作做的详细、科学、系统后来的表征与检索方法研究才能很好的实现。

表征简单的说就是描述特征,而本次研究中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表征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表征可以使得表征体系更加的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只有在资源合理表征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对检索方法的优化,表征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教学资源检索的准确性、快速性和有效性[2]。可以说建立起好的分类体系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表征体系构建基础,而两者共同作用共同为资源的检索方法研究提供支持。

2 检索与检索设计

教学资源是否能够被其所需要的用户所获得最主要还是有赖于对这些资源信息检索的有效性。从检索方法与检索技术而言,主要无非是分类检索和主题(关键词)检索两大类,而这两种检索方法都要依赖对资源数据的系统分类。两类的检索方法各有利弊,在本文中考虑将两者综合起来予以利用。分类检索这种目录类的检索方法相对简单,而且检索定位准确、快速。目前来说虽然被应用的很多,但是其对资源的扩充有一定的限制特别对于是对于网络教学资源中的一些多媒体信息资源来说[3]。而在主题检索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而实现的基于自然语义理解检索比较热门。虽然在本次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资源库信息检索设计也是可选的,需要注意的是中文的自然语言语义分析的检索分析。

3 基于分类表征与检索设计的资源库的主体功能设计

资源库包含了相关资源的上传、管理、检索、下载等主体功能,同时还扩展了网络资源站点的推荐、学习交流聊天室、论坛、等功能,而在这里主要从数据库设计和主体功能设计对资源库的体系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4]。

3.1 资源库的主体功能。(1)资源的上传。资源库的建设中就应该以资源更新的动态性为特点。对于资源的用户而言,用户具有资源的上传的权限是必需的只有在资源的不断上传与扩充中才会使得资源库不断的更新[5]。在资源在上传成功之初,一般不会被普通用户检索到,只有在管理员进行了审核之后才可以被普通用户检索到;(2)资源的检索。在资源检索模块中,提供的是两组检索方案,在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表征的基础上,来进行资源的目录(分类)检索。也可以在分类表征和检索方法共同设计的基础上,在分词和语义分析等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6]。在资源检索模块中,通过对分类检索和主题检索的设计可以完成一种综合检索;(3)资源的下载。通过XML语言来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推送的。在资源数据库中,设置了有关资源元数据转换的模块,在该模块是以XML语言来实现用户对象与资源之间的联系的。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检索过程中,用户对与教学资源属性密切相关的XML文件进行提取,在获得了该元数据后,就可以把所需要的资源导入到本地客户机中来[7]。

3.2 关于资源库的数据库设计简述。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表征体系研究同时参照基础教学资源的元数据表征规范对与本课程教学资源有关的属性以数据库语言的形式进行了标识,在数据库中教学资源表的具体元素如下表1所示。

表1 资源数据库元素字段设计

关键字段 数据的类型 介绍

Id Int(11) 属于主键,资源的id号

Title Varchar(50) 资源数据的名称

creator Varchar(50) 资源的创建者(上传者)信息

keywords Varchar(50) 从资源内容中提取的关键词

description text 对资源以文本的形式予以描述

Date_created date 资源信息的创建与入库时间

Date_modifidied date 资源信息的修改时间

Type Varchar(30) 在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确定的具体类型

Long Int(20) 资源的大小

audience Varchar(30) 资源分类后确定下来的适用对象

source Varchar(30) 存取的具体路径

Upload_id Int(11) 资源下载者的ID号码

language Char(5) 与资源有关的语种

上表是资源库中的数据库元素表示,而对数据库的设计应该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资源数据库的设计。实际上在资源的检索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一个资源的检索数据库。在中文检索中需要用到分词技术,而查询数据库就是在分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查询数据库,在其设计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索引表,比如资源数据中的creator元素表就可以与之相对应建立一个creator_index表(creator的元素索引表),具体形式如下表2。

表2 creator元素及creator_index表

creator creator_index

Creator_id creator_id

Creator_name index_name

Creator_introduction index_introduction

对creator_index表的index_introduction可以添加一些如keywords或者是fulltext方面的索引,然后对Creator_introduction分词(分词采用的PHP中的scws模块)方式来实现中文分词。

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分类、表征和检索方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过资源库的设计以及对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分类表征和检索方法的研究,能够促进对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更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这对继续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是具有辅助作用[8]。

参考文献:

[1]黄小军.异构数据库集成与统一检索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房敏.基于校园网的校本教师教育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徐雷.基于知识的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支持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6.

[4]王再芬.认知网络多维资源表征与数据库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5]陈敬文.面向用户的信息检索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

[6]徐丽玲,王琴.基于Web多媒体资源库设计与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5):74-76.

[7]郭向勇.多媒体资源库与教学资源特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12):26-29.

[8]李岩,谢冬松.网络课程资源辅助学习的支持服务[J].中小学电教,2013(04):10-12.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8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多媒体教学信息;检索;MPEG-7

Abstract:Multi-mediateachinginformation,insomerespects,withindescribablecharacteristicsandunstructuredsearch,andcontent-basedanalysisofthesearchtechnologytosolvethemulti-mediateachinganddescriptionofthecontentsoftheinformationretrievalproblems.Inthispaper,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ntentsofmultimediainformationretrievalteachingofthemainworkflow,aswellasMPEG-7intheteachingofnetworkapplications.

Keywords:contentanalysis;multi-mediateachinginformation;retrieval;MPEG-7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以视频、音频、图形与图象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成为开展现代远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多媒体教学信息中的文本数据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比较成熟。目前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均是采用了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方式,像百度、Google,北大天网、YAHOO等著名的搜索引擎均是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数据内容是具有结构化特征,它是可以用一定关系模型来描述。而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内容具有非结构化的特性,不容易用关系模型来描述。加上视频、音频是与时间有关系的连续媒体信息,网络中它们是以视频、音频流媒体形式存在,这种流媒体形式的管理与检索比较困难。

2.基于内容分析方法的提出

我们知道视频、音频都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的,传统方法查找其中某个片断都是通过快进或快到等顺序来浏览内容查找,这种方法不仅要求用户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特别浪费时间。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不仅会出现迷航现象,而且会降低学习效率。由于视频、音频内容包含复杂丰富的信息数据,对视频、音频检索已成为实际应用中一个难题,而基于内容分析方法是目前视频、音频检索主要发展趋势。

如何解决多媒体信息内容描述问题,目前主要是采用基于内容分析视频处理与检索方法,这种方法是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而提出的。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多媒体信息,从早期基本颜色检索,到综合利用多种多媒体特征进行检索。如:颜色、纹理、形状、场景、镜头、帧等特征信息。目前该技术已经发展到实用阶段,其中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MPEG-7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国际标准,其核心就是基于多媒体内容分析。

MPEG序列媒体标准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视/音频媒体标准,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有MPEG-I、MPEG-II、MPEG-4等,它们都是对数字运动图像及伴音编码进行压缩的一种国际标准,其中MPEG-4采用按照具有一定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对象来进行视、音频编码的处理方式。而MPEG-7是在MPEG-4基础上发展起来,MPEG-7重点是对视音频信息内容进行不同程度描述与定义,而与多媒体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方式无关。

3.多媒体教学信息检索工作流程

多媒体教学信息检索主要工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内容获取、内容描述、内容操作。即先对原始媒体进行处理,提取内容,然后用标准形式对它们进行描述,来支持用户对内容的操作。

内容获取通过各种内容分析和处理,而获得媒体内容的过程,它包括信息分割、特征提取两个部分。信息分割分成图像分割与视频分割。内容获取核心是特征提取。特征提取就是提取内容显著的特征和人的视觉、听觉方面的感知特征来表示媒体和媒体对象的性质,特征提取有自动特征提取和人工交互或提取两种方式。内容描述就是描述在以上过程中获取的内容,内容描述是MPEG-7标准中的内容,它可以用来描述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的信息,MPEG-7是用来对多媒体信息进行不同程序描述的方法和工具。MPEG-7国际专家组制定的多媒体内容描述主要是采用了描述符和描述方案来分别描述媒体的特征及其关系。描述符就是对实体特征描述表示方法,描述方案是说明描述符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描述定义语言DDL是规定了描述方案的语言,它允许对现有的描述方案进行修改和扩展。MPEG-7描述符只与多媒体内容相关,并不依赖于多媒体内容的编码或存储方式,所以它可以独立于各个厂商的平台,它方便了多媒体内容分布处理与内容的交换调用。

内容操作是对内容用户操作和应用,因为用户对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查询多用于数据库操作,检索只是在索引支持下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搜索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中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浏览是用户通过浏览操作,线性或非线性地存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超媒体)内容。

4.“元数据”技术与MPEG-7格式的定义

为了解决对多媒体中视音频数据内容描述提出了“元数据”的概念,所谓“元数据”就是用来描述数据特性的数据。多媒体数据特性的描述不是对图像和声音波形进行简单的采样,而是获取它们的物理特征和时间信息,这些数据就是元数据。例如:视频可用幕、场景、镜头、帧等特征信息来描述。元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多媒体内容及特征的管理与检索成为可能,MPEG-7就是采用了元数据技术的多媒体内容描述结构标准,通过MPEG-7格式定义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搜索、过滤、定义自己所需要的视音频资料。目前国际MPEG组织在MPEG-7标准中定义五种内容信息。1.创建和生产:视音频制作的基本信息如:电视片头、导演、曲作者等;2.媒体:定义资料存储的方法,如视频音频是否经过压缩、编码方式、储存媒介等;3.使用:定义资料使用的方式,例如电视教学片版权单位,播放时间;4.结构方面:对电视片中出现的某种物品、颜色或者是音乐中某一片段旋律的描述;5.概念方面:定义了资料中各种控制的链接或交互。

通过以上五种内容定义可以看出MPEG-7只是定义了对多媒体信息不同程度描述的方法,并没有规定怎样利用内容描述进行搜索的具体程序和工具,MPEG-7对多媒体内容描述的特征可以夹带在MPEG-I、MPEG-II、MPEG-4等格式视音频资料中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MPEG-7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对文本信息进行描述,但它考虑到现有文本信息描述方法,支持它们之间即描述视音频信息和描述文本信息之间的接口。

5.MPEG-7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在当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信息快速获取教学过程重要的环节。在实际中使用视音频资料时往往可能采用其中某一个片段或某部乐曲中的一段旋律。如果利用了MPEG-7标准以后,教师只要输入几个简单的音符就可以找到某段乐曲,只要画简单的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就可以在庞大的多媒体信息库中找到所需视频、音频资料的某个片段,这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轻松在数字图书馆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信息,不必采用导航图标一级级搜寻。对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组织管理可以通过多媒体内容分析技术提取多媒体内容元数据,保证了媒体内容元数据库及其元数据格式的遵循MPEG-7标准,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目前MPEG-7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在教育领域,而且在广播电视媒体、多媒体编辑制作、导游、娱乐、新闻、地理信息、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潜力。

6.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是一门综合了数字视频/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语言处理、多媒体数据库、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随着这些学科发展,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会不断成熟完善,对社会信息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参考文献: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第9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地形特征;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0-0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课程中运用不同动词,如“归纳”“概括”等,对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虽没有专门要求,但隐含在课标中。基于课程标准,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地形特征知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存在一定距离,未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在迁移答题中遇到一定障碍。因此,构建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实有必要。

课标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国地理为典型,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国地形特征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体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势”为课题,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为小标题,以正文、活动、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述,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构成与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如图1所示。

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分析

现撇开教材顺序,对人教版上述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中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三、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和认知结构评析

综上所述,现就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部分内容体系与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并参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湘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中图版”)的相关内容。

1.内容结构评析

在中国地理部分,“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条标准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作为重点,落实到图,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内容存在值得肯定之处:内容呈现得相对全面。地势方面,以小标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北纬36°)进行表述,并列举了各级阶梯的海拔。说出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陆架,这点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略。

宏观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这是地形“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内容提到了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地形分布形成整体认识,并在活动题中以山脉为参照物找出其两侧的地形区,从而认识其他地形区的分布,通过以山脉为参照物帮助记忆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体心象地图。

教材部分内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鉴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这方面过于简略,却也是考点,可借鉴“中图版”精简处理,突出重点,如用“广阔坦荡”“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沟壑纵横”分别概括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二,教材的小标题不够全面突出中国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标题应是各部分内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种类、地势特征。人教版在这节课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作为小标题,并未体现地形“网格状”分布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区分地形和地势这一对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课题是“地形与地势”,可适当补充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如地势主要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和趋势,地形指的是各种地表的形态。除此之外,地貌与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往往张冠李戴,容易失分。

2.体例和编排评析

教材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活动围绕主题,既是与学生的联系,又是正文的扩展。

人教版教材在体例和编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处:首先,表现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图表体现多样地形与山地、丘陵为主类型,用活动帮助学生落实大地形区的分布,建立起空间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感性知识为主,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开始,过渡到五种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较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同时,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呈现内容的脉络不够清晰。如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讲地形类型与分布杂糅在一起,正如图1可见,先表明类型多样,再介绍网格状的整体分布,在活动题中落实地形区的分布。

第二,体例顺序不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例如,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用彩笔画连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脉得出山脉网状分布,但“山脉构成骨架,呈网格状分布”的结论已先于活动在教材中呈现。此外,教材呈现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让学生读图归纳为主地形前,正文已给出结论。

第三,部分内容的呈现顺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势的呈现顺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后阐述地势特征,中图版先阐述地势特征后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传统授课顺序,应先讲述地势特征,再讲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先了解我国地形区,再学习我国的地势特点更合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教材只是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认知结构的改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区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与特征,构建地理特征知识结构,利于学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 认知结构改进依据

地理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提出评价可考察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图3所示的认知结构,为本文构建地形特征知识结构的主要依据。此外,《地理教学论》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别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据地理科学方法论,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认知结构,如图4所示。

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 认知结构的改进

参考以上依据,本文将地形特征认知结构构成分为地势特征、种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势特征主要从海拔和变化特征进行描述;种类特征分为齐全程度和为主特征分布特征从种类特征和整体分布规律进行描述,构建如图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识结构。

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构建认知结构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体现着“一般法则”与特殊情境的有效结合,对建构的“一般法则”进行相应地扩充、调整,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做到适时适地而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依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为学习提供“一般法则”。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等.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