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康复运动疗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7 15:23:23

康复运动疗法

康复运动疗法第1篇

关键词:滑雪;运动损伤;康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122-04

滑雪运动是人们把滑雪板装在靴底上在雪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运动,是一项动感强烈、很富于刺激的体育运动,具有惊险、刺激、优美、动感性强、可参与面广的特点[1]。因此,这项运动是造成运动损伤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目前,我国对大众滑雪爱好者运动损伤的研究起步较晚,多集中在个案上的研究上,针对性较强,从某个项目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与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较少。如何完善大众滑雪者有效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今后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从多年从事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经验入手,在对滑雪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规律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对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滑雪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方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运动医学、人体解剖学、创伤学、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书籍,检索关于滑雪运动损伤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2.2访谈法走访运动医学、中医学、理疗按摩以及多年从事滑雪运动方面专家与学者,获取有关滑雪运动损伤与康复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与滑雪运动损伤人群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滑雪运动损伤后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效果的感受。

1.2.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及多年运动康复的临床经验分析,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滑雪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方法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滑雪运动损伤的类型、部位特征及损伤机制

通过调研得知,滑雪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关节扭伤,其次为肌肉拉伤和挫伤,此外还有擦伤、骨折、脱臼和冻伤等。滑雪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征,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上肢、头颈部和躯干,其中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所占比例最高,上肢和手腕部运动损伤次之,头颈部和躯干运动损伤所占比例最少,即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下肢>上肢>手腕>头颈>腰臀>躯干。

下肢损伤究其原因,主要由滑雪运动中技术动作僵硬、不协调,下肢力量不足,对滑雪板的控制及对滑雪场地状况不熟悉等因素导致。而技术动作不规范,错误的转弯与身体重心移动或是在摔倒过程中挣扎等,由于违反了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身体形态结构特点也会导致损伤。

上肢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在高速滑行过程中,因身体失去重心后错误的摔倒方式导致。滑雪要求滑雪者在失控跌倒时,应迅速降低重心,向后坐,不随意挣扎,可抬起四肢,屈身,任其向下滑动,避免头朝下,更要绝对避免翻滚。而很多初学者多由于在摔倒过程中随意挣扎导致上肢损伤。

手腕损伤的原因,主要在于摔倒过程中为了避免摔倒用手先接触地方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手腕挫伤。

头颈损伤的原因,主要由滑雪爱好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摔倒过程中身体发生翻滚现象,致使头部触地造成。

腰臀与躯干损伤的原因,与滑行速度过快与他人相撞,以及滑雪时间过长,造成肌肉疲劳积累、肌肉僵硬,滑雪技术掌握不佳等有直接关系。

2.2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活动功能,因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至关重要[3]。目前,针对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康复理疗四大类。滑雪运动员的损伤主要以关节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为主,故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和康复理疗为主,辅以非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2.2.1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高山滑雪是由高处向低处的滑降运动,通过转弯、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自由地改变运动方向,有效地控制速度。因此,高山滑雪爱好者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就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表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滑囊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和髌骨劳损等。采取的运动康复手段为:加强屈伸肌群力量配比,并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和膝关节屈伸训练,训练负荷为60°中等强度下。采取的运动康复方法有:

(1)负重直腿抬高,10~15次。

(2)髋的屈伸、内收、外展,10~15次。

(3)膝等动伸曲练习。

(4)患者坐在床边伸曲练习:股四头肌向心与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应在膝伸直时停留1~2s,然后在4s内缓慢放下,休息2s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5)压膝运动:术后踝后垫圆枕,膝关节向上抬高约3cm,随后向下压,使膝关节后侧关节绷紧,膝关节主动下压,进一步牵拉后关节囊,防止后侧关节囊粘连、挛缩。

(6)滑板运动(保护性主动屈膝训练):平卧,下肢伸直抬起,与床成45°夹角,足底与滑板平行,进行膝关节屈曲度的训练,角度小不易滑,角度大滑不下来。膝关节慢慢弯曲,使足底顺滑板下滑。

2.2.2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高山滑雪因为有一定的山体倾斜角度,因此滑雪爱好者摔倒后会向山下滑落,如果一侧肩着地容易导致肩关节受伤。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物理治疗:可以选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短波或超短波,还可以用超声波及冲击波治疗。

(2)运动治疗:术后1天进行伸指、握拳练习;术后3天可根据情况进行摆动练习、耸肩练习以及扩胸、含胸等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30次/组,3~4组/天;术后1周开始活动肘关节,保护下去除三角巾,主动、缓慢、用力全范围屈伸肘关节,20~30次/组,2~3组/天,练习后继续三角巾固定,并作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肩关节前曲、外展、后伸和肩关节外旋位练习;术后2~3周做肩关节前曲肌力前平举、侧平举练习,负重耸肩练习,手提适当重物练习,练习时稍有疲劳感时可停止练习;术后7~12周进行无痛全关节练习,以增强肌力和能动性运动。2.2.3指骨间关节损伤或手舟状骨骨折康复治疗方法滑雪运动经常会有摔倒现象,特别是初学者中更为常见,很多滑雪爱好者在摔倒过程中手掌触地,导致指骨间关节损伤或手腕强度背曲,桡骨背侧缘切断手舟骨,常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指、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其治疗原则是采取严格固定。

指关节挫伤是滑雪运动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除拇指仅有一个指间关节外,其余四个手指都有近侧和远侧两个指间关节,在关节囊的两侧由副韧带紧张。指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需要在术后5周后,去除外固定,做主动-助动练习,逐渐增加耐受度,循序渐进。

手舟状骨骨折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分两个时期:

(1)早期康复(0~3个月):目的是减轻疼痛或肿胀,早期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避免关节黏连及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骨折固定或骨折后第一天需要进行的是肩关节、肘关节各个方向全范围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手部在疼痛耐受范围内,做握拳、伸拳、对指、对掌主动练习,逐日增加动作幅度和用力程度。

(2)恢复期康复(3个月以后)开始腕、手部ROM(关节活动度)训练:腕掌屈、腕背曲、腕桡侧偏、腕尺侧偏及腕关节主动ROM训练。

2.2.4胫骨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胫骨骨折是滑雪运动中与他人(或物)碰撞或摔倒后与硬物碰撞中常出现的运动损伤,患者骨折后,为了能尽快恢复小腿的负重功能,必须对骨折断靖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及肢体缩短应予完全纠正,从而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因此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表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功能丧失、出现畸形等。其治疗方法为:停止活动、进行急救、固定包扎。

其运动康复方法:

(1)固定后,即刻指导其作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2)稳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后,在医生指导下作抬腿及屈曲膝关节活动。

(3)3星期后,在夹板继续固定下,可以离床双拐不负重步行。

(4)后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车活动。2.2.5扭伤的康复治疗方法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损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情况。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多发于腰、踝、膝、肩、腕、肘、髋等部位[6]。滑雪运动中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如发生运动损伤,最好要马上处理。处理的原则有五项:保护、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其采取的康复方法主要有:

(1)发生扭伤当天,每3~4h进行15min冷敷(可以缓解肿胀)。请注意不能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

(2)至少让受损肌肉休息一天。

(3)保持拉伤的肌肉处于抬高的位置可以缩短症状持续时间。

2.2.6冻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皮肤病,在寒冷的高山上滑雪身体的暴露部位或保暖防护部位不佳处经常会有冻伤现象,多由于滑雪爱好者不懂得防冻常识导致。其冻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1)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温水处理水温保持在38~43℃,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

(2)回暖后,微波测温,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用于检查周围循环,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3)温暖后,肢体应保持干燥,暴露于暖空气中,尽可能做到无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滑雪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挫伤、擦伤、骨折、脱臼和冻伤等。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下肢>上肢>手腕>头颈>腰臀>躯干。

(2)滑雪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不同、部位不同,其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很大差别,在具体的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实施。

3.2建议

(1)滑雪爱好者应加强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初级滑雪爱好者,应该在充分掌握滑行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滑行难度的尝试,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2)各级滑雪场应建立巡护队或雪场安全救护队,对滑雪爱好者在滑雪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进行及时援助和救治,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率。

(3)滑雪爱好者在从事滑雪运动前,应掌握必要的滑雪运动损伤急救常识,政府部门或滑雪场要为滑雪人员购买保险,并下发滑雪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手册,使滑雪爱好者对滑雪运动损伤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1924-200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04.

[2]余家阔,等.滑雪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4,23(5):565.

[3]孙宏伟.高山滑雪运动员常见伤病的防治[[J].冰雪运动,2005(6):36-38.

[4]于同,吕岩,张建中.对哈尔滨市滑雪群体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分析[J].冰雪运动,2003(2):51-52.

康复运动疗法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确诊的住院冠心病患者60例,男54例,女6例;年龄50~80岁;病程2~21年;心肌梗死型7例,心绞痛型40例,心律失常型13例;病情基本稳定。除外精神疾病史和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方法6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病程、临床分型、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和心理治疗。

1.2.1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力、心功能和血压等情况,可任选以下1~2项。

1.2.1.1耐力性项目①步行。自由步行或在活动平板上步行,运动速度70~80 m/min,运动时间12~30 min/次,运动频率1次/d。②慢跑-步行。慢跑30 s,接着步行60 s,如此反复,慢跑速度约90~100 m/min,步行速度约50 m/min。运动时间20~30 min/次,运动频率1次/d。适宜于体力较差者,或作为慢跑前的过渡性锻炼。③慢跑。速度100 m/min,运动时间10~20 min/次,运动频率1次/d。耐力性项目要有5 min的准备运动和5 min的恢复运动。

1.2.1.2放松性项目①太极拳。15 min/次,1~2次/d。②太极气功十八式。20~30 min/次,1次/d。

1.2.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以不感到劳累为度,要循序渐进,从小运动量开始。运动时最高心率

1.2.3应禁止运动的情况心绞痛发作的1周之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半年内;心律失常未控制者;中、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有心衰预兆者,如全身无力、心慌、气短;患其他急性病期间。

1.3疗效评定

1.3.1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运动试验由阴性转为大致正常;有效:ST段回升1.5 mm以上但未达正常范围,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ST段、T波改变无改善;加重:ST段较治疗前下移>0.5 mm,主要导联T波倒置加深70%或直立T波改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转为倒置。

1.3.2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

1.3.3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的疗效评定标准症状完全缓解为显效;明显缓解为有效;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均数±标准差(x±s),P

2结果

2.1治疗前后HAMA总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AMA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呈显著下降(P

2.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表2)

2.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表3)

3讨论

冠心病(CHD)常见的情绪障碍与躯体症状相互作用,严重地影响了CHD患者的康复和预后[2-3]。运动疗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从本研究两组HAMA降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作用。焦虑的减轻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冠脉痉挛及心肌电生理的不稳定性相应减轻,使药物等躯体治疗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临床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并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及治疗的信心。运动疗法是冠心病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力,促进冠状动脉的完善,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症状,减少心源性猝死率。同时运动疗法能积极干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阻止或逆转疾病的发展过程,减轻残疾和再次心血管意外发作。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84.

[2]梁志坚,郭静萱.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7-69.

[3]张亚哲,赵耕源,张书刚.等.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7,23(3):

康复运动疗法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属于AO分型当中的A型,有男性患者64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46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全部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予以上肢的石膏外固定,于3-4周之后将石膏拆除,并予以功能锻炼,并且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

1.2 方法。观察组:嘱患者取坐位,也可为卧位,把患肢平放在桌面或者床上后,以手握沙袋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直至最大限度,需做匀速反复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选择体操棒,以及上肢的运动器械来辅助运动,还需完成双上肢其肘关节的互助运动,于健侧肢体进行帮助下,将两手进行伸肘的交叉运动。对照组:经医务人员的简单指导,由家属辅助实施简单的被动活动,以按摩为主。

1.3 评分标准。患者肘关节的功能评分依据患者其关节疼痛与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和ADL能力诸如此方面给予综合分析。其中该评分系统的满分是100分,在90分或以上者为优,而75至89则分呈良,其中60至74分则为可,其总分在60分以下为差。患者疼痛依据目测类比的评分法给予临床上疼痛的测定,其中0分代表着无疼痛,而10分则代表出现疼痛剧烈,并且难以忍受,嘱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疼痛情况来打分。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为93.2%(41/44),而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3个月,而对照组为4个月,观察组有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而对照组为8例。

3 讨论

由于肘关节损伤进行康复治疗需自术后的早期开始,如果康复治疗的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预防患者关节僵硬,还能够将组织粘连以及肌肉废用性的萎缩,不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于肘关节行松解术之后,需尽早的实施关节运动,以防止关节的再次粘连,并巩固手术的效果。

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系防止患者关节强直最有效的手段,而于术后,特别是小儿患者大多惧怕疼痛,因此不愿出门锻炼。此外,由于家长对患儿的偏爱,往往不敢不能进行监督,其中,医务人员需于术后早期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指导,同时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照顾其兴趣,以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可以利用拼装玩具锻炼其肘部屈曲,拧手帕等训练其肘部旋转,悬挂气球等儿童喜爱的游戏来训练其肘部伸展,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功能[5]。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采用小夹板等固定骨折,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康复运动的理念,但近年来部分人盲目追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加之部分人将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机械的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三个阶段,使得骨科康复治疗处于近乎原始状态,常常表现为“骨折愈合后”医生、护士的简单指导,家属帮忙的简单模式,其康复程度有限。正确理解现代骨科治疗技术,把握现代骨科治疗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功能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根据具体骨科疾病的特点,动态地,区别地将临床骨科治疗理念,技术和康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能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预后与功能疗效的方法。引入康复运动疗法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符合现代骨科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应用于治疗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青,陆美玲,陈珽,等.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27-1028

[2] 周先珊,郭知学,王小平,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功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54-55

[3] 苏小静,李少敏,谢继萍,等.运动疗法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53-554

康复运动疗法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治疗 运动再学习法 综述

运动再学习方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是一种运动疗法,它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1 运动再学习法的新进展

Carr等学者根据近年临床研究的进展提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还有一组适应特征(Adaptive Features),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它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征的基础。同时提出早期康复的目的是针对患者在功能性运动活动中学习运动控制及发展力量和耐力。其主要原则是:①强化训练,包括诱发肌肉主动活动、提高肌肉协同控制能力、增强与功能有关的肌力和耐力;②保存软组织的长度和柔韧性,包括良肢位摆放、合理应用支具和电疗等;③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不良的适应性运动行为;④控制肌肉痉挛,严重者可采用肉毒毒素注射[1]。

2 运动再学习法与易化技术的比较

目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Bobath疗法为代表的偏瘫训练法,另一种则是MRP。前者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已形成一类统称为促进技术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FT)的操作方法(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及PNF技术等)[2]。郭氏等[3]认为MRP比FT有更新更广的理论基础,MRP强调作业练习,比FT更注重环境的重要性,比FT更强调视觉反馈和语言反馈,在下肢功能康复上优于FT。王氏等[2]认为,MRP比FT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Langhammer B等[4]发现,MRP代表的任务适应性方案要优于Bobath 疗法所代表的易化/抑制方案,并且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需要经常进行物理治疗来保持力量、耐力和姿势控制的效果。黄氏[5]认为,MRP在提高ADL方面比Bobath更有价值,并且认为患者在不能活动之前,甚至也要按MRP的规律进行精神上的训练。范氏等[6]认为,MRP中的早期的直立位(坐或站)能明显地减轻抑郁,更好地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3 运动再学习法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上的应用

3.1 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3.1.1 单一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 丁氏[7]认为,用MRP对患者进行多次反复的动作训练,使患者较好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控制能力,促进多肌群的协调运动,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李氏[8]用MRP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利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定,MRP可改善患者肌肉无力、协调障碍等症状,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邵氏等[9]通过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采用MRP强化增加分离动作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常运动程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朴氏等[10]通过MRP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强调了站立期膝控制能力尤其重要,需要做特殊训练。李氏[11]用MRP对脑卒中患者训练时,依据躯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不同,进行骨盆训练、躯体运动对称性训练、下肢关节协调性训练,并强调下肢关节的控制性训练,能有效恢复其步行能力。

3.1.2 运动再学习法与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

3.1.2.1 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技术为主的技术相结合薛氏等

[12]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方法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与未进行任何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较后认为,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早期,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循序渐进地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训练,并注重强度的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ADL。姜氏等[13]将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为康复组,与仅应用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的对照组相比,结果康复组能够使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3.1.2.2 运动再学习方法和针灸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4]在MRP疗法基础上早期运用电针疗法(头针取病灶侧运动区,体针以患肢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为主,选曲池、合谷、风池、肩髃、手三里、内关、伏兔、足三里、外关、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能使康复时间提前,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叶氏等[15]早期将针刺与MRP疗法和Bobath疗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认为头针可改善大脑缺血。软瘫期针刺患侧各经穴可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功能;痉挛期针刺可抑制痉挛肌群,使随意自主的分离运动早日出现,加强了Bobath疗法的纠错作用;恢复期针刺取阳经穴为主,配少许阴经穴便可以阴引阳,达到阴阳气血互通、阴阳平衡之功效,增强了强化训练的效果。王氏[16]亦采用针刺联合MRP治疗,认为早期针刺可以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肌张力,缩短软瘫期;且针刺对再生神经靶区刺激诱导,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了再生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MRP训练。

3.1.2.3 运动再学习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7]在使用MRP治疗的同时,加用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认为水蛭干粉和血栓通联合应用在保护神经细胞的同时为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药物同MRP的联用比单用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更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功能障碍。郝氏[18]在用MRP基础上加用舒脑灵Ⅰ号,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转贴于

3.1.2.4 运动再学习方法和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

徐氏等[19]认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可以采用神经假体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再结合MRP,认为神经假体系统可提供最高水平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的作用,这对MRP有益。神经假体配合NMES为MRP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刘氏等[20]认为,患者在接受MRP基础上再结合运动想象比仅接受MRP能够使梗死患者偏瘫上肢更好地康复,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能改善神经机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机能,从而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而将运动想象和MRP训练项目保持一致,解决了训练中患者“如何做”的问题,较好地克服了MRP的不足。这两种方法在教会患者和家属后,可使其自行在家中进行训练。谢氏等[21]将MRP与高压氧治疗结合MRP训练进行功能上的强化,有利于加速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部分的重塑,从而加快神经功能定向的恢复。刘氏等[22]运用早期康复治疗(MRP和Bobath疗法相结合)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二者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并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预防和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3.2 运动再学习法在吞咽障碍上的应用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常因吞咽障碍致误吸产生肺部感染,有些靠鼻饲或静脉输液维持生命,造成营养失调、ADL能力下降[23-24]。毕氏等[23]将整个MRP训练过程均与吞咽动作紧密联系,并反复重复,对有认知障碍、口颜面失用症的患者也给予及时治疗,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有较好疗效。郭氏等[24]用MRP对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训练,且强调训练要早期开始,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时,为患者创造好的环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4 结语

在我国,MRP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比较新的疗法,其康复的有效性是目前康复界所公认的,许多研究表明其康复效果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效果好。将MRP和促通技术相结合其协同作用明显。许多研究者更是将MRP和其它诸如针灸、中药治疗联合用于患者的康复,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国内研究者将MRP疗法与其它疗法的联合运用还仅处于尝试阶段,并且对其中的协同作用的原理的观点尚不统一,今后有必要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宁华.脑血管意外的运动再学习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4-9.

[2] 王 刚,张德清,何建永,等.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3):162-164.

[3] 郭 辉,纪树荣.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300-301.

[4] 张 扬,范建中,译.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远期疗效的比较[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3):121.

[5] 黄苡苹.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34-935.

[6] 范文双,楚佳梅.早期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77-278.

[7] 丁荣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2,6(11):1601.

[8] 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63.

[9] 邵天民,马立军,刘 旸,等.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04.

[10] 朴明爱,朴智勇,徐艳杰.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81.

[11] 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90-191.

[12] 薛 嘉,罗祖明.脑卒中偏瘫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训练的随机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47.

[13] 姜陆陆,庞 涛,徐艳杰.诱发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85,91.

[14] 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12(1):26-27.

[15] 叶莲盛,陈汝文.早期应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7.

[16] 王富平.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 532.

[17] 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8] 郝 莉.自制舒脑灵Ⅰ号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8.

[19] 徐 江,王培生.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运动再学习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1):16-17.

[20] 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 28(8):528-530.

[21] 谢 明,封卫兵,贺年花,等.运动再学习与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751-752.

[22] 刘麦仙,卢 红,王夏红.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28.

[23] 毕家香,李泽云.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 2004,19(1):36-37.

康复运动疗法第5篇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约为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4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55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约占1/8,重度关节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近2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该手术通过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以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效果最为肯定。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行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先进的假体工艺、精湛的手术技术,与全面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相结合,才能使患者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作为手术后治疗的重要部分,术后的功能训练要尽早开始,而不是消极卧床等待组织愈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须详细掌握患者个体情况(原发疾病、有无合并症、术前功能状况、软组织状况等)及手术情况(假体类型、固定方式、假置、术中有无特殊处理等)。患肢能否早期负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内科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全身条件较差,手术风险较大,须制订完善的康复计划。若术后全身状况变差,有较严重内科合并症(严重认知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进行早期负重练习,应以床上轻量、被动运动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

与其他所有疾病的康复过程一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过程也是“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制订康复计划前,须先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从疼痛、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平衡、步态、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全面了解患者,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基础。

国外已有10余种髋关节的定量评级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各种髋关节手术的疗效,其中以Charnley髋关节疗效评分法(表1)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表2)应用最广。

康复计划的制定

康复训练时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进行髋关节置换的多为老年患者,体力相对不足,功能需求也与年轻人不同,在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前提下,康复治疗应量力而行。同时,应有全面康复的概念,不仅锻炼患肢,还应注重健侧下肢与双上肢的主动活动、呼吸训练及心理治疗。训练中出现疼痛、肌肉僵直,则应及时调整训练次数和幅度,避免过度活动造成的再损伤。

术后早期(术后1~4天)即炎症期或称为急性期。这一时期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了解并遵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一切活动中须时刻警惕髋部禁忌动作,尽早开始独立进行部分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及自行训练项目,学习如何利用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控制疼痛及肿胀。

术后中期(术后5~21天)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密切观察基本身体情况,包括伤口、体温、疼痛及肿胀程度等。继续警惕髋部注意事项,在助行器的帮助下实现非防痛步态,在开始门诊物理治疗前通常先自己在家中进行练习。

术后中后期(术后4~8周)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增强髋部肌力和柔韧性的同时结合功能性活动;重视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降低跌倒风险;逐步恢复正常的步态。此阶段的末期在手术医生的允许下可以解除一切髋部禁忌动作;疼痛和肿胀在此阶段基本得以控制。

康复运动疗法第6篇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强制性运动疗法针对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研发的新型康复训练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活动,强迫使用患侧上肢,进行特定的再塑训练和密集练习,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1]。本研究中,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0~75.0岁,平均年龄(65.0±4.5)岁,其中21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0~76.0岁,平均年龄(66.0±5.0)岁,其中22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康复治疗。

1.2.1 对照组康复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站位平衡、坐位平衡、步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学习训练等。每天训练1 h,治疗4周。

1.2.2 观察组康复治疗方法 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侧肢体使用、强化患侧肢体训练、训练内容涵盖日常生活。每天训练1 h,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①痊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正常;②显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改善;③有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有所改善;④无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6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7.5%),(P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传统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不够理想,没有真正恢复患肢运动功能。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近年来新型康复训练技术,是根据患者的动作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多为日常生活行为,让患者重复练习日常生活常用动作,并逐渐增加其复杂性[3]。通过强制性患肢运动,能够激活对侧中央前回功能,还能够部分激活同侧大脑皮质功能,有利于大脑内部功能重组,有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4]。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结果充分说明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患肢的日常生活能力,总而言之,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杨晓汝.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6):776.

[2] 朱振丽.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10,50(31):55.

康复运动疗法第7篇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ity, Technology of therapeutic exercise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中?D分类号:R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根据卫生部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治疗教育应向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康复技术人才[1]。而我国高职康复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的能力非常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开始探索与实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治疗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6级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班100人为实验组,乙班10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高中起点,全国普通招生,学制3年,年龄、性别比例、教育背景及以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均由相同教师带教,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教学改革方法 对照组按以前传统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实验组则按照改革后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增加实践课程学时,使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接近1:3,继续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第二,实行“校院合作、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教学放到医院,使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地“工学交互”,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开展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模式,由原来学校教师实训室带教改为临床康复治疗师现场带教指导。第四,制定统一实用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课程标准及评分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第五,大力发展床旁教学,分组讨论,小教室授课等多种临床教学形式,灵活运用病案式、参与式、互动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模拟”转变为“实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2成绩评估 教学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以百分制形式统计两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监考人员由副高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担任,每道考题均有科学、详尽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学生依次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完后监考教师当场打分。

2.3问卷调查 实践技能考试结束后,对2016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

二、结果

1.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76.8±2.5),实验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90.6±3.1),两组平均成绩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2.两组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1

三、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延长了寿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给病人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也给社会增添负担[2];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肢体伤残病人和家属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保住性命、稳定病情,更希望功能恢复或改善,生活能够自理,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康复意愿大大增加,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运动疗法技术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康复治疗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运动疗法技术学的临床实践教学, 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尚缺乏标准化实训项目与统一编制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评分标准的考量, 实践教学尚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 尤其对学生人文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从而导致学生康复治疗技能差,毕业上岗后不能立即胜任日常工作。因此,现有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治疗师培养的目标。

康复运动疗法第8篇

【关键词】电脑中频;运动疗法;手功能康复疗效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600万人,每年新发病在150万人以上,大约75%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重多的后遗症中,以偏瘫发生率最高,在偏瘫的康复中,又以手功能的康复最为困难。患者的手在后期往往因肌肉痉挛,形成一个屈曲的半握拳姿势,因此,手功能的康复一直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脑卒中患者最难解决的问题。手功能康复的主要技巧是掌握好活动的力度,早期被动运动要求轻柔、缓慢,以不引起不能耐受的疼痛为宜,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硬,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关节、肌肉的牵伸效果。我科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共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分两组进行治疗,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经我科治疗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级均为1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运动疗法)和观察组(电脑中频配合运动疗法)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2.5岁。

2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

2.1被动运动:适应于患者手不能做任何活动

2.1.1手腕运动: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并固定,另一手手掌放于患者手掌下,手指伸展将患者手指伸展,做背屈、尺偏、桡偏、旋转运动

2.1.2拇指内收、外展、旋转运动

2.1.3掌指关节、指关节运动:治疗师固定患者各关节近端,另一手牵拉关节远端,并做屈、伸动作。

做以上运动时要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想象每一个动作并参与

2.2主动运动:适用于患者的手及手指能做一些活动,但不灵活

2.2.1手功能操(准备动作双手平放在桌子上)

2.2.1.1抬手腕 五指并拢以手腕为支点,手臂不动,手抬起落下,手指和手背是一个平面

2.2.1.2收分手指 五指由并拢到打开,再有打开到并拢,手掌不离开桌面

2.2.1.3大拇指分合 大拇指除外的四肢并拢保持不动,大拇贴桌面作外展内收的动作

2.2.1.4转手腕 五指并拢以手腕为支点,手臂不动,手掌贴桌面内转外转:如果上面的动作患者完成时有抬高手腕或是掌心拱起的现象说明手指分离差还需要作一些手指和手腕的被动牵拉。 转贴于 2.2.2指间的外展、内收(大拇指除外) 准备动作双手平放在桌子上,例如:食指练习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贴住桌面不动,食指在大拇指和中指的水平面内,先移到拇指再移到中指来回运动。其他手指依此类推。目的是锻炼手指的分离运动,其他手指不动,一个手指运动。

2.2.3印手指 准备动作双手平放在桌子上,五指分开,例如:拇指练习时,其余四指不动,拇指单独在垂直面上抬起落下,其他手指依此类推。

2.2.4对指尖 让患者把双手伸出来,用大拇指的指肚分别依次的去和其他四指的指肚相对,为了提高趣味性,可以在患者的指肚上用彩笔点上颜色。

2.2.5对掌根 让患者把双手伸出来,用大拇指的指尖分别依次的去点其他四指的掌根处,为了提高趣味性,可以在患者的掌根上用彩笔点上颜色。

2.2.6抗阻力抬手腕 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一手在患者的手背处施加阻力,要求患者的手心面和手臂成直角,然后主动抗阻力抬起,手背面和手臂成直角,手指和手背是一个平面

2.2.7手指的被动牵拉 大拇指除外,例如:食指的练习,治疗师一手控制住患者其余四个手指,另一手的三指捏住患者食指靠近手掌的关节处用力牵成和手心成直角

2.3观察组再给中频治疗:将电极片置于下臂背侧,选择处方,将输出电流调至患者能够耐受,并且能引起腕背屈、手指伸展为宜。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

3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对照组:手功能Brunnstrom分级 6级4例 5级7例 4级3例 2级3例 1级3例 观察组:手功能Brunnstrom分级 6级8例 5级7例 4级4例 1级1例

4结论

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尽早进行康复治疗,除良肢位摆放外,运动疗法有效,结合中频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沈峰.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7(1):6265

康复运动疗法第9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 运动疗法技术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5-02

1.世界大学城简介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是一个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社区平台。在这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创建所授课程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创建相应的学习空间;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它是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的共享型学习、教学资源库[1]。

2.建设思路

运动疗法技术教学资源是为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教学服务的,必须以本课程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需要。运动疗法技术课程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提倡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解剖学、运动学、康复评定学和临床康复学等多门课程都有紧密联系。因此,运动疗法技术教学资源建设在内容上,应当以运动疗法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及操作技术为主体,兼顾课程学习所需的解剖学、运动学、康复评定学等基础课程知识;在功能上,应依托世界大学城的Web2.0技术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设置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实验实训设备以及案例分析,更好的展现临床康复治疗的工作场景;在形式上,应更多地采用图片、视频、仿真动画等形式的资料,为学生提供网络视频、网络课件等,生动、直观地演示运动疗法的操作技术,使学生对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更真实;在建设方式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的原则,更加注重整合校内外同类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建成一个集教学及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兼有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内容创新的教学资源库[2]。

3.建设步骤

首先,教师通过个人空间开辟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教学专栏,在专栏中设置“我的课堂”、“仿真实训”、“图片库”、“视频库”、“案例库”、“空间作业”、“学生空间衔接表”、“知识回顾”、“参考资料”等栏目,然后在相应的栏目中上传课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试题案例等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展示在空间里。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空间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复习和巩固。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空间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上独立完成作业,然后通过学生空间衔接表进入每位学生的空间,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每位学生的空间作业给予评论和指导。

再次,大学城空间不仅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它还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空间动态及时地最新消息或通过留言栏、私信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建空间交流群组就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展开公开讨论,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利用世界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平台,访问与课程相关的其它优质资源,以进一步完善、更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4.世界大学城的优势

4.1操作简单化

已往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大多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辅助授课教师上传及更新课程资料。而世界大学城是一个共建的平台,每个教师在掌握了几个简单的小技术以后,都可以把自己的课程建设得跟精品课程一样好,而且不需要技术人员的帮助。

4.2资源共享化

世界大学城空间拥有最新的动态、最新的资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免费共享是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的显著特点,它为每一个大学城居民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空间访问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轻松实现自助式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主体。

4.3互动扩大化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曾于2008年在校园网进行了课程展示,并于2010年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但建设完成后这些课程资源就成了摆设,好看而不好用,不仅没有互动,资源更新方面也没有很好的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把课程资源很好地使用起来呢?世界大学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大学城里,每个师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且可以自主任意建立交流群,使得过去挂在网上的课程一下就变活了,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迅速建立起来,不仅在群里面交流,还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实现空间之间的交流.互动的结果使课程由课堂延伸到平时任何时间和地点。另外,以前学生的作业仅仅以书面的形式呈现,那样就只有学生自己和老师两个人能看到,这个互动范围仅限于两个人,而现在不仅是批改作业的老师,还有很多的老师同学也能看到自己的作业,极大地扩大了互动的范围[3]。

世界大学城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教师教学的窗口,学生学习的天地。以世界大学城为网络平台的运动疗法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它推动了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作用的教学理念。相信随着更多教育群体的不断参与,更多课程资源的不断建设,世界大学城必将给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无限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霍芳.浅谈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1,(26)

[2]王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

[3]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发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