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康复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5:44

康复医学论文

康复医学论文第1篇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

师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更新学生对临床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康复评估和康复方法时,在讲解中穿插操作示范,强调正确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留给学生自我提高、自行训练的空间和时间,让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讲授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时,以实际临床病例为启端,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讨论,明确功能障碍的原因、评估方法和康复措施,使学生对每一个病种的康复都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应该了解、熟悉哪些内容,并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的;同时,分析比较病种之间康复评估、治疗的相同与不同,从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康复医学临床工作的内容。还有重要的一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康复医学参考书,鼓励学生自学、并勤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康复医学课程后期临床实验室,设在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依托科室的物理治疗室、运动疗法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疗法室等康复治疗、训练用仪器、设备,以及患者、病种充足的有利条件。通过硬件建设,使临床教学带有实验的气氛,以消除学生毕业后从事住院医师早期阶段对康复医学的生疏感,使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早期就有康复医学意识,增加他们对专业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件仪器、设备的名称、作用原理、治疗作用、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摸拟学习使用、进行潜移默化的规范操作训练。

4重视知识更新

由于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神经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康复功能检查和康复治疗器械和方法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多门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康复工作的开展。作为临床教师,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紧跟现代医学、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前沿,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前景,对未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充满信心。

康复医学论文第2篇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加速,社区康复、老年医疗服务产业将会蓬勃发展,面对老年人群(特殊人群),医务工作者需要更高的人文精神关怀。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学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同时要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诚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新医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2我校康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从单纯治病救人,过渡为不仅要救人,而且在治疗后人的整体功能和生存质量尽可能达到最佳水平,体现了现代康复医学最终目标。康复医学将社会、自然以及人文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康复教育中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精神的康复教育体系。

2.1增强人文课程设置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实用为主,人文教育课程要与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生偏重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范畴的传授,而对现实应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7]。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名校人文学科教育成功的经验,在医学院校增设文、史、哲、艺等方面的人文课程,同时把多门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如“康复工程”、“医学美学”、“临床康复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设置要与专业特点结合,在课程内容编写过程中增添残疾人训练励志故事,如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失去双臂的刘伟成为残奥会冠军等,增加道德模范和最美乡村医师的典型事迹。通过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帮助康复医师提高专业技能。结合康复专业特点,我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增设人文科学相关课程,如社交礼仪、残疾人保护法、康复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同时也自编了一些人文素质教材和开展一些讲座等。

2.2加强康复医学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早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他们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才能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交流技巧,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如何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首先用爱心向患者表达出关怀和赞赏,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告诫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选择和风俗习惯。这些方法在临床康复教学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在见习中再加以示范和点拨。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实践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开展社区服务或实践,以康复协会为组织进入社区,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解决健康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高和患者的沟通能力,掌握说话技巧,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在寒、暑假深入到边远山区、福利院了解患者的疾苦,增强康复医师的社会感和责任感。在校学习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到康复机构进行见习,了解康复流程,理解残疾人权利的保护,学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能力。

2.3加强康复医师心理疏导

目前,我国仍未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医生长年累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面临各种医疗风险,有时还会遭遇患者和家属的误解。作为一名医生,精神和躯体都会受到应激刺激,如果心理素质不高,很容易受到影响。尽管康复科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住院时间长、功能恢复慢,仍有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纠纷。所以,康复医师也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自我调节消极的负面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加强对康复医学生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观摩在5.12地震中一线的康复医务人员、进行角色扮演等。如让学生给情绪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该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如何自我调节消极情绪。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模拟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体会遇到困难时心理会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康复医学生切亲身体会患者各种身心问题,从而来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2.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康复医学论文第3篇

本文作者:张雯陈文华阚世锋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需要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疾病急性期开始的所有医疗内容都含有康复的意义,承担医疗第一线任务的综合医院是康复的最佳场所,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康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现阶段的医疗思想仍以“治病救命”为主,临床医师对康复的观念较为匮乏。

21世纪临床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应用于康复领域,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结合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针对本学科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疾病康复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现阶段康复医学教学对象为临床医学生,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操作技能,致力于使学生能够结合临床知识,充分理解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以便在将来的医学实践中综合应用,康复医学是迫切需要整合教学的,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尚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且根据大纲的要求现有的课时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功能上应该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向上转换。在教学中引进PBL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强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增强同学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新时期素质全面的优秀的临床医学生。

康复医学论文第4篇

拓新培养途径

变过去学校封闭办学为将学校紧密融入社会,大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社会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途径。积极将学院融入社会,大力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式办学机制。建立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合作办学单位共同论证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顾问来校讲学,充实了教学新内容,拓宽了师生视野;有关专家们还设立了奖学金,逐渐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优化教学,整合教材

1解决某一交际问题

例如课程设置中会安排病人实验,是让学生单独完成整个实验。主要是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一般请外面的病人来,每次都是不同部位的损伤,分为胸椎,腰椎,盆部,髋部,膝部,踝部。学生一般2个人一组,询问病史,查体,治疗,时间为1个小时。学生要单独完成整个实验。一个人面对病人,什么都要自己拿主意,这就是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康复医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某个医学交际问题,该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让医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医学生在完成“医学任务”中不仅掌握了实际的医疗技能,而且提高在整个技能操作过程中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凡回首大学生活的学生们普遍认为:以病例为中心的“实战”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临床的实际操作能力。

2团结协作

“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专业分支,需要由不同学科,经培训认可的专业人员所组成的一支团队来施行。康复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专业就能达到的,这里面要有医生,要有护士,要有不同的治疗师,最重要的是病人(患者本人),加起来需要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不统一的话,效果就很难看得出来。在团队中需要每个医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而且医生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我们可以把康复医学教学设计为“有某个医疗问题要解决”。而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做中学”,更为重要的是“任务”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能够突出团队意义的第一性[3]。患者需要康复治疗师的知识来达到完善的高水平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康复需要团队,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康复医学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3教材建设

为了使康复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国外康复教育接轨,发挥我国传统康复的优点。各课程负责人按照每一门课的具体情况,按教学大纲要求,由讲述该部分内容的教师安排和充实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教材内容可以为国外原版的康复医学教材翻译而来,并采用中国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中医康复教材可自行编制。力争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每一门课程设立一套自编教材,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本中英文参考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评价标准

从临床医生到患者康复意识淡薄这正是我们现有的康复治疗学教育最缺乏的。我国部分康复治疗师有精通治疗技术,但基础医学的底子较薄,发展潜力受到了影响,这成为他们在康复医院里地位较低的原因之一,很多治疗师还带着旧社会里师傅传徒弟的观念,严重影响他们的眼光和进步。我们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康复医生呢?一个知识欠缺但却有较强能力的医生,这包括恰当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康复医生将会对诸多医疗卫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辅助医学和替代医学等有恰当的理解和评价,并且是有团队协作能力和与同事、病人和雇主沟通的能力[4],同时要配合相关的政府机构开展普及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因损伤或疾病引致的功能缺失的患者,让其充分认识到适当的康复治疗是能帮助他们的功能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的。我们要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的检查、讲评,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职业能力[5]。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在课堂的最后,学生要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时机成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的能力。专业课程考核一般可分为:笔试,操作考试,小组报告,学习笔记,平时成绩等几个部分组成,操作考试为主要考核部分占总成绩的30~50%。操作考试为2人1组,具体考试时双方互为病人,考官由担任授课的4名教师组成。评分标准涉及到行为举止、着装打扮、语言表达、动作规范、诊疗程序、治疗计划等多个方面。康复医学教学必须设计科学,扎实推进,及时反馈,能够形成独特的体系。在美国,所有的住院医师训练都是系统化,标准化和量化的。比如:康复住院医师,第一年必需完成内科或外科的住院实习,第2~4年必需完成至少12个月的病房轮转,包括SCI、TBI、儿科康复。EMG必需完成200例等等。在我国的康复教学中是否也能采用系统化,标准化和量化的标准呢?

康复医学论文第5篇

本文作者:李岩董军单位: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器械科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现代康复医学在发展康复医疗的总体思路主要是: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设置独立的康复医学科[2],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患者及先天发育异常的残疾者。康复义务人员的任务是对疾病的早期介入,优化服务,防止患者的二次残疾。同时应发挥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还要增强康复专科医院疏通与大医院的二级转诊机制,便于丰富服务内涵,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主要是80年代开始,它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康复理念、科技和管理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中医康复疗法共同发展起来的。由于建设时间短,许多技术检测手段、功能评定设备、人才知识结构等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加强。卫生部制定康复科建设标准并将康复九大类治疗收费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补上中国医院建设的短板,追求医疗服务的平衡。随着2009年医改新政策的出台,医药在医院内价格透明度越来越清晰,药品价格在招标中逐渐下降,并取消药费15%的加成,医院纯收入大大减少。

国家允许医院增加技术性收费,许多医院顺应政策与学科发展,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现在各个医院大量投入巨资购买各种诊断设备来增加诊断收费,但诊断项目大部分医院已经上全,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康复是一个投入低,产出高的科学,既可以早期介入亚健康治疗预防疾病,又可以单独治疗许多临床疾病帮助患者术后康复,还可以顺应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治疗需求。今年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卫生局提出全市病床的10%转成康复病床,三甲医院按3%标准设立康复病床,周转时间小于28天,超过28天治疗需求的患者转入专业康复医院,康复医院可以长期收治康复患者[3]。

据统计,在北京市有两家二甲医院转成康复医院,其他二甲以下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呼吸科、儿科、妇产科、普外科等几大科室的病人。随着医疗费报销比例增加,脑血管病、交通事故中致残致畸的患者大多要求康复以求恢复部分功能,工伤康复和老干部康复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骨科传统以手术为主,许多病人由于康复没有跟上,关节术后粘连经常发生,而国内部级医院(如北医三院)多开展骨科康复提高手术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南京市中医院的肛肠治疗中心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在妇儿科/男科/肛肠有很广泛的应用。康复学科疗效已有世人瞩目的成果,许多中外合作项目都能体现医学、工程学与社会交通管理部门的结合,如:刘海若、桑兰、刘翔的中外合作治疗项目等。另外,临床“卒中单元”模式也被认为是干预脑卒中危险因素、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的最有效的技术策略。因此,可以预见,康复在拓宽医院服务范围与服务效果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在综合医院大力建设康复医学科,可以增加临床治疗费收入(提高医院纯收入),减少药品滥用和手术指征过宽(降低患者总支出),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放缓医保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做到国家、医院、患者三者共赢。

康复服务的社会化流程,主要以二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为核心对康复治疗的病人进行诊疗分流。病人先到康复医学科住院,医保规定28天,然后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将病人分流到专门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二三甲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与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间双向转诊,康复医院、护理院或养老院之间双向合作,康复社会化协作流程,见图1。图1康复社会化协作流程图总之,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康复医学的需求的增加,其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公认。全国各地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康复医疗机构也相应建立,尤其是综合医院内康复科的设置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康复科将会在现代医学与医疗改革中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康复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康复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5-01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国传统医学和康复医学理论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良好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系统性,重视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互交融互补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运用。临床课程减少病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基础学、神经病学等课程,重点突出康复评定、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中医传统康复、临床康复等必修课程。注重中医传统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康复实践技能培训,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的理论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

进一步优化康复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必修课、选修课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达到1∶1-1.5,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并重。结合康复治疗技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学生讲授能够满足毕业后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内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开展相关实践操作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2.2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适当删减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增加典型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教学的优化:实践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由1名教师示教,2-3位教师分别指导实践,确保实践的效果;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增加病例讨论内容,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前往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增加见习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教师尽己所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视频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及师生互动平台,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等相关内容上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预习、练习和复习内容,进一步形象、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地弥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量少等方面的缺陷。

4教材建设和改革

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了解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医学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材,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评定学》、《运动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物理因子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社区康复学》等。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将平时测试(课堂提问、作业评分等)、实践考试、笔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依据教学大纲课时分布比例,综合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等计算出总评成绩。在操作考试中,应该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试中,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实施教考分离,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使考核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6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医学学科,既要重视引进现代康复技术,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加强中医传统特色康复,推进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目前,中医传统康复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也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

我校作为陕西省较早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康复专业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方面,充分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康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医学特色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任重而道远。

康复医学论文第7篇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康复医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医康复疗法;现代康复;联系

引言

中医康复疗法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在国内以及国际医学界备受所重视、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之后,已有迅速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更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式的康复疗法也备受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与中医康复疗法的内涵与外延

1.中医的精髓

中医以人体为整体,以气元论,天人合一、五运六气、脏象经络的形与神具及整体恒动的理论作为约定俗成的指导思想,以直观洞察为主要思维方式,以取类比象为演绎形式,以精、气、神为人体生命三宝,将人体内气系统如精、气、神和外气系统如自然、社会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辩正论治为临床诊疗技艺,以证侯为调治目标。

2.中医康复疗法的主旨

中医康复疗法是结合疾病后期机体处于正虚状态及器质、功能同步损伤的特点,从而确立顺应自然、调摄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谨慎起居、形神共养、动静适宜、精气流通、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康复原则,以使病残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或重建为着眼点,以病残者恢复正常、回归社会、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为实现目的。

3.中医康复疗法的精神

中医康复疗法将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融于一体,尤其强调医疗康复的作用,即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医疗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主要康复手段。不仅具备现代康复医学所强调的多科性、广泛性和社会性,而且充分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特点,不仅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延寿作为自己与疾病做斗争的方式,而且也把残废和残疾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作为自己的目的指向。

二、现代康复医学的内涵与外延

1.现代康复医学的简述

1947年,康复医学被美国医学界正式承认,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研究;1960年,康复医学成立了世界性的国际康复医学学会;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康复医学”命名为“康复医学是综合地、协调地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最好的工作能力与功能”;近年,对国内外对康复公认的提法为“康复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疾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疾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中去。”

2.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思想

西方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是“康复医学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废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废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医学的康复并非单纯的医疗,而是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

3.现代康复治疗的规程

康复治疗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根据其康复需要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常以康复医师为主导,康复专业治疗师和相关临床医学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或组成一个康复治疗组来完成,并在治疗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病、伤、残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小结、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治疗结束时为止。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四大技术。

三、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联系

1.内容的异同

共同之处,康复医疗时针对病人的整体,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治疗、物理治疗等等,毋庸赘述。不同之处,是由两种“康复”方式的不同的义而引起,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有特定的涵义,它针对于一种经过治疗也不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范围较广,包括经治疗后也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似乎可以理解为“恢复”。

2.康复措施的差别

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侧重于医疗康复,而对功能评定、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康复工程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促使患者回归社会,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自食其力,创造物质财富,并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的方面缺少具体措施。

3.发展阶段的不同

两者的康复对象和具体的康复医疗法也有一定的区别。如以康复疗法而言,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疗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与语言训练等方面;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则主要有针灸、按摩推拿、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药物、心理治疗等疗法。

4.康复对象的异同

世界康复界认为康复医疗的对象主要有十一种疾病,即心脑血管病;慢性肺病;慢性疼痛;老年病,神经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包括意外事故);肿瘤;慢性胃肠道疾病;精神疾患;酒精、药物滥用成瘾;大量吸烟。后三种疾病尚未成为严重问题,康复医疗对象主要是前八种。

四、结束语

综前所述,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在康复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有效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在康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医者仁心”的行医理念投入医护工作,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