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法理学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4 11:47:29

法理学的意义

法理学的意义第1篇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物质构成,以及各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物体运动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8世纪人类就开始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了;说它年轻,是因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已。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15世纪,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物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物理学严格上说来,还不能称之为“学科”。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物理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例如在西方,物理学就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而在中国,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一些自然现象,并对很多自然现象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但更多的学者把一些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同人文社会的社会规律统一起来,其中,“天人合一”的观点的出现就是重要的佐证。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一般都包含在哲学之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进入十六世纪以后,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这个时期是经典物理学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开始与哲学分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物理学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时期――现代物理学时期,相较于以前,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并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的速度都直接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物理学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作为未来主人的初中生,又该怎样面对这一新鲜而又重要的学科呢,学习物理对于初中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二、物理学对于初中生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对于中学时期的其它学科,物理学往往与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过物理的学生往往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物理现象,例如,为什么筷子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看上去像断成两截?学习了物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的原理。还有,为什么钉子要设计得又尖又细?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知道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物理知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很多都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习惯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想要通过探索,来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科学,物理学中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通过各种物理实验来完成的,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就成为了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反感,而对一些新鲜的授课方式,如课堂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经常组织物理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习物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在很多人的眼中,物理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一方面是由于物理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另一方面由于学习物理对于思维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学习物理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物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模型化的思维能力。所谓模型化的思维能力,简单说来,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对它进行科学的简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原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行其它方面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物理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也可能达到同样的结果。同样道理,同样的问题,如果思考的角度不同,或者是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发散性思维具有灵活、广阔的特点,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体在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最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由于常常都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去验证一些原理,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验证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下任何结论的时候,都会思考有没有可能先用实验去验证之前的结论,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大地提高成功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学习物理的方法

初中物理学作为初中时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物理难学,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要想帮助学生啃下这块难啃的骨头,科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法理学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乡土地理;让水乡更美;倾听学生;交流与合作;国家意志;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57-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各中小学都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究竟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如何展开,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强调什么?探究性学习是否完美无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笔者特别强调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了探究性学习,我们还要尝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运用图片、报刊资料、录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

二、问题导学阶段

教师针对学生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可读性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材料(即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表、照片或地图,及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对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分组讨论阶段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结论。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上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同时,这种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活动课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可以预见,地理活动课的无形的影响力,将会改变人们对地理学科的旧有认识,从而引导着社会大众对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乡土地理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即必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感知,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应把家乡的社会和大自然视为乡土地理教育的真正课堂。因此,乡土地理的课内外教学方法应是丰富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应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法理学的意义第3篇

一、利用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程应强调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增强爱国情感、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并且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要发展就不能离开环境教育。忽视环境教育、无视自然规律和人地关系必将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巨大的挑战,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并为之带来希望、信心,以及培养其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工作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通过环境教育,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关注并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评判,自觉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思维能力,而且因为环境教育具有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获取环境知识的同时,提高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在环境教育中可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有利于学生顺应时展。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大,因此提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型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培养具有责任心和世界观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个体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意味着向自然和社会索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更在于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

1.利用教材增长学生的环境知识。

要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挖掘课本中环境教育的素材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分析高中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关于环境教育的素材在各章节中都有体现,从宇宙环境到地球大气环境、海洋陆地环境再到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各种人工环境,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地理教育即让学生了解人类所处的环境的特点,所以课本内容是学生了解环境、增长环境知识的好素材。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加强学生对环境的亲近感。

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环境状况都是学生熟悉的,能亲自体验的,学生对此感到亲切。强化乡土教学,可将学生引入地理课程的殿堂,方便课程的实施,既受学生的欢迎,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的好途径。如学习“农业”的内容时,我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兴建沼气池、发展生态农业的例子,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切实的认识。

3.结合环境时事提高学生的认识。

法理学的意义第4篇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和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形成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结构.物理学也不例外,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其次,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较难教和学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概念没有学好,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只注意让学生背定义,记公式,多做练习,不注重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因而导致物理越来越难学。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有的概念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才能认识和理解其本质;有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可用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对比分析;有的物理概念所提到的现象或者物理量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一些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有的概念虽然抽象难懂,但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加以理解。总之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学好物理知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其主要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很多概念仅用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对某些物理概念,用演示实验法来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这种演示实验,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现象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如“弹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弹簧,钢片等做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产生弹力的实质是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概念。诸如“压强”“电场”“电阻”“磁场”等概念的教学均可以用此方法。

2.类比法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但其意义却相差甚远的概念,教师讲授这概念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通过与类似概念的比较,弄清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复习,又有利于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电压与电动势、功和能等等。在讲电场时,可以用已学的重力场来类比电场。如果我们能利用类比法对这些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3.图像电教法

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也无法用实验演示,很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采用讲授法效果又不太理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如用图像动画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与相关概念密切联系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模拟和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就会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布朗运动等内容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

法理学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 学习物理 意义与方法

在我国高中教育中,物理因其较强的逻辑性和难度一直备受重视。明白高中生学好物理的意义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条件,只有明确了学习物理的动机,才能对其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动力。物理是一门完整性的教学科目,具有统一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有更多的空间等着我们的发掘。

一、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意义

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来看,学好物理是进入理想大学的敲门砖,是取得高考理想成绩的重要部分。同时,学好物理还能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并能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有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将运用到物理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将自身所了解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会对物理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会因此而产生相应的满足感。只要认真对物理知识加以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联系到生活中,并在其中发现物理探究的乐趣,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物理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其它科目相比较,物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也充分说明了物理的难度,其实,越加复杂的知识,越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渊博和乐趣,对于今后的成长也有相应的作用。物理课程具有很广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都比较高,第一是联想能力;第二是空间想象力;第三是思维能力等。所以,要激发个人存在的潜能,学好物理具有关键的作用。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然后通过物理模型来对生活中的所见现象加以分析。同时,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来进行。通常情况下,物理问题的答案不止一种,在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发散思维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思考时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在物理学习时,要对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联想,培养发散思考,找出这些知识点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突破传统的解决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情况,努力通过思维的创新来实现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

另外,将高中物理学好还能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第一是验证能力;第二是动手能力。实验课程是物理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实验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探讨和动手能力。要对物理理论进行验证,就需要通过完成实验来加以证明,对学生养成验证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任何事情的结果都将通过个人的验证而得出,不能只是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

二、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一)注重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的学习虽然逻辑性较强,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但要将其学好也并不是不可能。首先,可以在学习时做好几个要点:第一是课前预习;第二是上课专心听讲;第三是课后认真复习;第四是习题反复练习。同时,每个环节的学习都不能有所拖沓,跟着课堂上教师的授课一个知识点,一个章节的进行相扣,将物理知识形成的板块完整的形成。遇到不能通过思考得出答案的问题,可以与同学进行沟通和分析,或者及时请教老师,不要因为一个问题而影响了整个物理学习的脚步和信心。

(二)课堂上的思维运转

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通常都拥有一定的自信心,并思维活跃,个性开朗,能将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课堂之上。同时,跟随教师的授课步伐,可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运转自己的思维,对物理的各个知识点加以把握。同时,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时候,不断累积和巩固物理知识。

(三)拥有错题笔记本

鉴于物理习题的复杂性,学生可以使用自己单独的错题笔记本,它能避免出现类似错题,能将惯有的错误思维加以矫正,是练习物理习题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工具。同时,对于错误的习题一定要认真进行摘抄并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力并充分对其进行理解,使正确的解答思路印在脑海中。

三、结语

物理学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彼此之间具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当代高中生应当重视物理的学习,并将其作为一种责任进行传递,以为物理学将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个人的努力。同时,高中物理能有效提升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岩勤.浅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

[2]卢瑞霞.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实施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

法理学的意义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8―01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

首先,对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这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客观要求。现阶段,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均存在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个体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均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甚至是危害。这个问题并不是存在于个别国家,而是全球性的,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材内容中环境保护比重有所增加。教师不但需将地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强化其意识。再次,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环境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探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科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环保理念。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课堂是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利用,适当地在讲义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在将地理基本知识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地球环境。以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的教学为例,在理念渗透之前,教师应对全球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列举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些环境状况的原因,在了解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对环境状况分析之后,教师可将垃圾问题、土壤沙漠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这些问题中有不少就存在于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以至于没有引起重视,而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可令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强化其意识,从而能够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冰雪消融等等,在讲解地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说明其危害,可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是直接性的,从而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传达给学生。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教师应在概括性地讲解环境现状与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将环境保护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将理论知识具体化。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可以是一种日常行为,只要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就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如多样化利用水资源就能实现高效用水,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指定位置放置塑料袋,不乱扔乱丢可减少白色污染,可提升利用率;出行少用家庭轿车,绿色出行、使用绿色产品等均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知识的渗透均可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如教师可设置调查学校周围环境因素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调查内容可以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水体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分小组展开调查。课外活动的开展需具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设计活动时教师需考虑学生实际的分析与调查能力,确保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此外,关于环境保护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具体有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教师可对这些特殊的日子加以利用,围绕其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设立这些特殊日子的意义所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法理学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意义;途径

一、引言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于不少中学生来说,中学物理学习算是一门较为复杂、困难的学科,需要缜密的思维与勤奋的学习态度。但是,当前中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因而,本文将从科学方法教育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到中学物理教学的新途径,切实发挥出科学方法教育对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与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所谓科学方法教育就是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为了探寻出一些物理现象而进行的物理实验,并通过一定的学习或研究来总结、归纳出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物理规律,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物理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单一或独立存在的,它是物理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人们在物理学习中搜集事实、提出假设并给出一定的解释和认证提供了可以依据的标准。当前,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化物理模型法(建模法)、归纳法、累积法、放大法、比较法、逆向思维法、等效法、科学推理法、图像法等。这是学生物理思维形成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程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品质。

因此,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切实的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去,让他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出最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让他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探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是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具体如下:

(一)在实验教学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实验教学。那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一定的科学方法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刻领会物理实验中使用的科学方法。应该来说,物理学科的本质就在于物理实验,它是体验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所在,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结合实际,启发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说对比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二)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实施,就是应该在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中进行,它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在领会到科学方法的提出角度以及解决途径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物理概念以及规律教学中,充分挖掘出科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从而让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取科学方法。

(三)在习题讲解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必然会有物理习题的讲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努力渗透进科学方法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物理习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物理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并通过一定的习题实践,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该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教育中把对物理问题的解决由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显然,物理解题训练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提高物理知识掌握能力与水平。

(四)在物理学史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会不时的穿插一些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思维,因为物理学史中必然会提到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些会详细介绍这些物理学家如何发现一些物理现象并做出解答的。因此,它将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现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还让本来较为枯燥的物理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中学物理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制约,不仅需要一些逻辑性的教学方法,更要采用一些非逻辑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比如说直觉、灵感等,而这些很多都可以在物理学史中获得充分的材料。

(五)在物理讲座中实施。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的举办一些物理专题讲座,比如说邀请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他们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理理论知识,更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多举办类似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多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真学习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并把一些物理内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渗透到科学方法教育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专题讲座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四、结论

综上,中学物理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与任务,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且缜密的安排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普遍认为的枯燥乏味,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努力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隆含性原则、触合原则、适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切实有效的推进并实施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提高自己的物理科学思维与科学品质,从而有效提高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军.浅谈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J].新课程研究,2009(07)

[2]宁蕴玉.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6)

法理学的意义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64―01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改实施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急需进行改变。当前的课堂现状表现是:首先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明显,在课堂上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课,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欠缺;其次是机械的记忆,理解操作的少。初中地理有大量的地图需要记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机械的记忆,而且效率低下。另外,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成绩,运用划重点的教学模式,遗漏很多的教学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在当前的形式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发单元主题情景剧的意义

1. 理论意义。初中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的开发与应用是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情境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关于构建现代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情境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潮流中的一个新视点。通过将单元主题情景剧的编演与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通过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和大量的课堂实证性活动,找到情景剧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实践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初中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的开发和应用,是课堂教学的革新之举。它促使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学习新课程理论,吃透新课标,挖掘教材,重视集体研讨教材,在动态教学实践中督促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促使教师不断地拓展和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的编演过程,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地理单元主题情景剧通过形象直观的表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课堂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地理课堂活力四射。

三、情景剧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 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语言是在课堂中传授知识最为普遍却最主要、最基本的一个工具。教师讲授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课堂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进行视听感观。视听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视频、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刺激学生的眼睛和耳朵,使他们在脑中形成老师想要传达的情景和地理表象。例如,对于风化侵蚀的现象和赤潮的现象,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学生难以亲身看见这种自然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来传输相关的信息,化抽象为形象。

3. 组织实验模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实验,就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理解知识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4. 回忆生活体验。部分地理现象就发生在生活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性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自然现象,或者一些特点,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难点更容易理解,而且会留有深刻的印象。

5. 设问联想。设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在课堂上利用情景设置问题,让他们处于“口欲言却未能”的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和在得到知识的灌输后,在心理上得到双重的满足。

6. 设置矛盾场景。教师需要在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上多加留意,设置矛盾的情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其中的错误,继而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比较法。

法理学的意义第9篇

[关键词]语言游戏;语境规则;法律的内、外在陈述;反科学主义

一、哈特与维特根斯坦:一个思想外史的考察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成为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也成为哲学尤其是英美哲学的主要方法,分析哲学在英美哲学界几乎是一统天下,成为哲学的主流。一般认为,分析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数理逻辑创立后兴起的运用现代逻辑方法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以澄清语言意义的哲学活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二战后兴起的由对日常语言的关注而引发的对日常语言的使用进行描述和概念分析的潮流;第三个阶段则是在现代逻辑有了新的发展(如出现了模态逻辑、时态逻辑和道义逻辑等非经典逻辑)以及美国实用主义的复兴影响下而出现的哲学研究方法和观点。其中,第二个阶段分析哲学的重心几乎完全就在英国,并且主要就是在剑桥和牛津两所著名的大学。在剑桥,主要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而在牛津,则是以奥斯汀、赖尔和斯特劳森等人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学派,又称牛津学派。而哈特当时就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他敏锐地注意到这股新的哲流,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并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哈特接替古德哈特任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便将这种新的哲学方法引入到法学研究当中,把先前枯燥乏味的英国法理学改造成为一门真正的法哲学,创立了新分析法学。

而哈特真正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的时间正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产生并逐渐成熟的时期,哈特是否与维特根斯坦本人有过接触,目前并没有相关记载佐证,但在莱西关于哈特的传记中,我们可以钩稽出一些维特根斯坦对哈特影响的证据。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对于整个牛津学派的影响,如莱西在传记中提到,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一书直到1953年才出版,但维特根斯坦的课堂笔记《蓝皮书》和《棕皮书》的复印本在1940年代中期就已经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开来,而牛津学派著名的周六晨会就曾对维特根斯坦的这些后期思想进行过多次讨论。另外,不少牛津学派的成员都对维特根斯坦极为钦佩,如汉普舍尔记得大部分牛津哲学家都承认维特根斯坦是“这门学科中爆发的一个天才”,斯特劳森也对《哲学研究》赞赏不已,并承认当他第一次读到《蓝皮书》时,“我觉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了思想,尽管它是裸的”。甚至代表牛津这股日常语言哲流的口号“不问意义,只看用法”也是来自维特根斯坦。其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哈特本人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如哈特在日记中记载了他阅读《蓝皮书》的感受,认为这本书促使他放弃了对某些知识问题复杂性的极端认识,并让他设法寻找某种更为简单精致的分析。而后来,他甚至说《哲学研究》是“我们的圣经”。1988年,哈特的忘年交萨默斯到牛津拜访他时发现,暮年的哈特仍沉迷于维特根斯坦且刚刚读完麦吉尼斯的维特根斯坦传并心有戚戚。另外,哈特在1970年代出版了两本书《边沁研究文集》和《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这两本书的封面分别是蓝色和棕色,其意图在于响应维特根斯坦的《蓝皮书》和《棕皮书》;哈特曾受教于魏斯曼,后者是维也纳学派中除石里克外与维特根斯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者,而哈特的得意门生P.M.s.哈克则是著名的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

然而,虽然我们钩稽出了这些维特根斯坦对哈特影响的证据,但总体来说,关于维特根斯坦对哈特直接影响的材料还是比较单薄,尤其是,哈特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提到维特根斯坦的地方很少。不过,对于本文来说,这并不构成大的问题。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提出,思想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侧重于研究思想发展中那种通过客观观察可以得见的外部关系,主要是影响一位学者思想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事件等,譬如某某思想家读了某某思想家的著作、某某思想家与某某思想家之间有相互的师承关系,等等,称之为思想外史;一种侧重于研究思想发展中那种不易得见的内部逻辑关系,称之为思想内史。与外史不同,内史不是从外部观察得见的,而是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解释和理解进行理性重构而成的。因此,用这种分类方法来说,本文主要想考察的是思想的内史而不是外史,或者用英国哲学家达米特的话来说,是思想的历史而不是思想家的历史。前述对于哈特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思想外史的考察仅仅是为我们进入思想内史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后者才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主题所在。本文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游戏”说的视角,对哈特法哲学理论中颇具特色的关于法律陈述(尤其是关于内在陈述和外在陈述的区分)的论说作一番解读,并揭示其中所蕴涵的反科学主义的哲学取向。

二、“语境原则”与法律陈述的语言学方法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概念,人们甚至有时就把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径直称为“语言游戏论”,以与作为前期维特根斯坦思想之总结的“语言图像论”相对应。“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最初是在《蓝皮书》中提出来的,意指“孩子刚开始使用语词时的语言方式”、“语言的原始形式”,后来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即“通过逐步增加新的形式,我们可以从诸种原始形式构造起诸种复杂的形式”,这些复杂的形式也可以称为“语言游戏”。到后来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赋予了“语言游戏”更为广泛的意义:“我还将把语言和活动——那些和语言编织成一片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作‘语言游戏”’(第一部分,7节)。可见,“语言游戏”主要地是指语言的使用方式。当然,“语言游戏”这个概念作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许多主要论题如意义即使用、遵守规则、生活形式等等都是由“语言游戏”所生发出来的。在笔者看来,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这一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语词、一个句子,而应当把它们置入它们所赖以存在的语言环境,比如说,我们只有在整个象棋游戏中才能理解什么叫做一个“卒”,一个“兵”,什么叫做“跳马”,什么叫做“将军”,在语言哲学中,这样的一种观点被称为“语境原则”(context princi-ple)。二是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符号表征用来描述世界的,它还有很多用途,语言的不同用法就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语言游戏,在语言哲学中,这可以被称之为语言游戏多样性论题(diversity thesis of languagegame)。我们下面的讨论就将紧紧围绕这“语言游戏”的这两个思想内涵展开。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语境原则在哈特法哲学理论中的运用,而在下面两部分,将重点讨论语言游戏多样性在哈特法哲学理论中的体现及其所蕴含的哲学倾向。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要理解一个句子,必须将其放在其所在的语言游戏当中。这涉及如何确定意义的基本单位的问题。在近代,洛克、休谟、密尔等人大多把词看做意义的基本单位,但边沁已开始把句子看做意义的基本单位。到了现代,弗雷格提出了著名的“语境原则”,主张语词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定其意义,这也就意味着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早期维特根斯坦接受了弗雷格的这一原则,认为“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联系关系中名称才有指谓。”而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把语言游戏看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他看来,无论词或语句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获得意义,词和语句的意义都是在语言游戏中确定的。”维特根斯坦举例说:

设想一个语言游戏:B根据A的提问向他报告一堆板石或方石的数目,或堆放在某处的石料的颜色和形状。——某个报告可能是“五块板石”。那么,“五块板石”的报告或断言和“五块板石!”的命令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说这些话在语言游戏里所扮演的角色。(第一部分,21节)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表达式,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命令的语言游戏当中,“五块板石”意味着“给我拿五块板石来”,而在报告的语言游戏当中,“五块板石”则意味着“这儿有五块板石”。而我们要弄清表达式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首先就必须知道我们正在玩的是什么语言游戏。

哈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就职论文《法理学中的定义与理论》中,他批评了那种孤立地考察法律语词和法律语句的做法,强调要从整体语境出发来理解法律语词和法律语句。当然,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地说自己的这种观点是来自于边沁:

很久以前,边沁就发表了他的告诫,指出法律语言需要一种独特的阐释方法……他说,我们一定不能把这些词汇拆开了、孤立地去看,而应把它们放回到它们的扮演独特角色的句子中去,从而进行一个整体的考量。我们切勿仅仅去考虑词汇“权利(right)”,而应考虑的是句子“你拥有一项权利”;也切勿仅仅去考虑词汇“国家”而应考虑的是“他是这个国家的一个成员或一名官员”。

而在该文其后的论述中,哈特对于这一语境原则的运用有明显扩大的趋向,即他不仅认为法律词汇必须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进行考察,而且还认为包含这些法律词汇的句子也必须在整个法律制度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他在探讨法人概念的时候引用了梅特兰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国家叫做纳斯夸米亚(Nusquamia),和许多国家一样,它也负债累累,你正好也是它的债主之一,它欠你1000英镑。那么,当纳斯夸米亚欠你1000英镑的时候,到底是谁欠你1000英镑?哈特认为这种问法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因为唯一的答案就是再次重申:纳斯夸米亚。而这等于什么都没说。正确的方法则是把“纳斯夸米亚欠你1000英镑”这个陈述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并且可能要用如下方式来描述它:

1.这里,在纳斯夸米亚的版图范围内有一套正在起作用的法律体制;根据这个体制的法律的规定,遵循特定条件的特定人,可以为某种目的而被授权去接受一笔款项,以及为其他行为。这类似于那些按照要求在私人个体之间签订借款合同的人们的行为。

2.当这些人去为这些行为时,特定的后果就会接踵而至,这些后果与那些由私人间类似行为所具有的后果非常相像。它们包括法律所规定的人从法律所规定的那些资金中偿还所欠款项的责任。

3.“纳斯夸米亚人欠你1000英镑”的表述并不能说明存在这些规则,也不能说明存在这些情况;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当这些规则存在时,这个表述就是正确的,并且会被用于在特殊个案中根据这些规则推出一个法律结论来。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法律陈述必须从其所在的法律体制中获得它的意义。而这样一套法律体制也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语言游戏,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由法律语言和法律活动所编织成的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法律陈述都只有在这样一种语言游戏中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

三、“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与法律的内、外在陈述的关联

如前所说,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为说明语言活动的多样性,以批评那种试图以一种语言游戏来说明其他语言游戏的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从多样中把握统一自古希腊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哲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哲学思想中也秉持这样一种单一主义的观点,并得出了“语言图像论”的结论,即把语言看做对于现实世界的摹写,语言的功能就在于反映世界、描画现实,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来看,这也就意味着,任何语言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唯一的“语言游戏”。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对这种单一语言游戏观的否定开始的。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例如:

下达命令,以及服从命令——

按照一个对象的外观来描述它,或按照它的量度来描述它——

根据描述(绘图)构造一个对象——报道一个事件——

对这个事件的经过作出推测——

提出及检验一种假设——

用图表表示一个实验的结果——

编故事;读故事——

演戏——

唱歌——

猜谜——

编笑话;讲笑话——

解一道应用算术题——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请求、感谢、谩骂、问候、祈祷。(第一部分,23节)

在这些例子的结尾,维特根斯坦特意说道:“把多种多样的语言工具及对语言工具的多种多样的用法,把语词和句子的多种多样的种类同逻辑学家们对语言结构所说的比较一下,那是很有意思的(包括《逻辑哲学论》的作者在内)。”这也就是说,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包括他(前期)在内的“逻辑学家们”对于语言的简单化认识予以了否定,而这种否定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思维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不同的语言游戏混淆起来,或者认为某种语言游戏是唯一合法的。”

在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我们也能常常碰到与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多样性的论述极为相似的观点。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法律陈述的角度来对此作一比较,这也就是哈特非常著名的关于法律的“内在陈述”和“外在陈述”之分。

哈特是从“义务”这一观念出发运用他娴熟的语言分析技巧逐步得出这一著名区分的。哈特认为,说某人被迫去做某事(be obliged to……)与说某人有义务做某事(have an obligationto……)这两种陈述是不同的。前者通常是关于行为由已作出的确信和动机的心理学陈述,后者则不是。因为前者所说的“确信”和“动机”并不一定是后者作出陈述所必需的,并且,我们说某人“被迫”做某事通常是他实际上已这样做了,而说某人“有义务”做某事与他是否实际上了做了并没什么关联。把二者等同将导致以心理学的感情术语误释规则的重要的内在方面。也就是说,法律作为一种语言游戏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语言游戏,为了强求表达一致而把它与其他语言游戏相混淆不仅会产生理解上的混乱,而且会使我们对法律自身的一些重要特征视而不见。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规则的“内在方面”。规则的“内在方面”是哈特在分析社会规则与习惯之间的区别的时候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从外观上看,社会规则与习惯都是观察者能够记录下来的有规律的统一行为,但显而易见,社会规则与习惯是不同的,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要存在的话,至少有某些人必须将有关行为看做该群体作为整体应遵循的一般标准”,这就是规则的“内在方面”,而习惯的存在则无须这样一个内在方面。正是因为规则有这样的一个“内在方面”,这就产生了一些关于规则的特殊表达,就像维特根斯坦惯常所做的那样,哈特以国际象棋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国际象棋棋手们不仅有以同样方式移动王后的类似的习惯,……而且……他们将此行为方式看做所有参赛者的一个标准。每个棋手不仅本人以一定方式移动王后,而且对所有以那种方式移动王后的行为的适当性“有看法”。这些看法在偏离行为现实存在或出现预兆时,体现为对他人的批评和对他人提出服从要求;在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要求时,体现为接受这种批评和要求的正当性。为了表达这种批评、要求和承认,一系列“规范性”语言被人们所采用。如“我(你)不应该那样移动王后”。“我(你)必须那样移动”,“那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而在此类表达上常常发生的错误就在于:规则的内在方面经常被曲解为与外部可见的身体行动相对照的纯粹“感情”问题。哈特对此论述道:

毫无疑问,在规则被社会群体普遍接受,并一般受到社会批评和要求遵守的压力所支持的地方,个人可能经常有类似于受限制或被强制那种心理上的体验。当他们说他们“感到受约束”而以某种方式行为时,他们可能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些体验。但对于“有约束力的”规则的存在来说,这种感受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充足的。说人们接受某些规则但从未有过受强制的感受,这种说法是不矛盾的。所必需的是,对作为共同行为标准的某些行为模式应存在着审慎的、沉思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本身应表现在批评(包括自我批评)、要求服从以及对这种批评、要求之正当性的承认之中。所有的批评、要求和接受都在“应当”、“必须”、“应该”、“正确的”、“错误的”等规范性语词中发现它们特有的表达。

而“义务”观念作为这样一种“特有的表达”,正是从规则的“内在方面”看待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观念,哈特称这样一种站在“接受规则并以此作为指导的一个群体成员”立场上所具有的观点为“内在观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仅仅作为一个本人并不接受这些规则的观察者”所具有的观点,即“外在观点”。而从内在观点出发所作的陈述他就称之为“内在陈述”,从外在观点出发所作的陈述就称之为“外在陈述”。显而易见,“内在陈述”是法律这种“语言游戏”所特有的表达,也是我们理解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关键所在。否则,我们将无法区分规则与单纯习惯甚至是偶然的行为一致性,也无法获得规则的观念。

哈特似乎对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陈述的区分颇为自得,紧接着就运用这一理论在法理学中争论不休的法律的“效力”与“实效”问题上小试牛刀。他认为,只要清楚地认识到内在陈述与外在陈述的区分,那么有关法律“效力”观念的许多模糊不清之处就可迎刃而解。在他看来,与“效力”有关的陈述属于内在陈述,因为“某一个特定规则是有效力的这种陈述意味着它符合承认规则所提供的一切标准。”而与“实效”有关的陈述属于外在陈述,它“意指一个要求某种行为的法律规则多半被遵守的事实”。这也就是说,关于“效力”的陈述和关于“实效”的陈述是处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游戏之中,“效力”和“实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把两者相混同或企图用其中的一个来涵盖另一个。而哈特运用内在陈述和外在陈述的理论来区分“效力”和“实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批驳法律现实主义的预测论:即断言一个规则的效力就是预言它将由法院或某一其他官方的行为强制实施。他认为,预测论表面上的合理性在于:对旁观者可能记录下来的事实——这一制度一般地是有实效的并可能继续有效——所作的外在陈述的真实性,通常是接受规则并对义务或效力作出内在陈述的任何人的前提。但它却忽视了内在陈述的特殊性,把它作为关于官员行为的外在陈述。这也就混淆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游戏,从而导致法律理解上的谬误。譬如,很明显的是,当官员在司法判决中作出关于法律规则的效力的陈述时,他显然不是在预言他自己或其他官员的行为,而是表明他作出这个判决的理由。

四、法哲学中的反科学主义意蕴

根据前一部分的分析,法律现实主义的预测论犯了用外在陈述抹杀内在陈述的毛病。那么究竟是什么动机驱使他们这样做的呢?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语言游戏”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治疗人类思维中单一主义这种理性疾患。而这种理性疾患自近代至现代以来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科学主义的思维模式,即在近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以后,人们往往倾向于用科学的语言尤其是用描述经验事实的那种所谓的“客观中立”的语言来解释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从而希望对一切现象都做出所谓的“客观的”因而也是“科学的”说明。这也就导致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出现了一股十分强大的科学主义倾向,希望将自然科学中的成功也搬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客观。法学领域自不例外。实证法学可以说是这种法学科学化的典型代表。边沁、奥斯丁区分立法学与法理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法律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进行研究,他们开创的分析法学因而也被他们视为一种关于法律的科学。甚至法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也正是始自奥斯丁。凯尔森也明确声称自己的纯粹法学是一门法律科学而非法律政治学,他的法学之所以是纯粹的就是因为他要把法律科学从其他不相干的因素(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以及政治学的因素)中解放出来,他并且认为这是他的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他们的这种科学倾向就在他们具体的法学概念和法学观点中体现出来了。无论是奥斯丁的(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说”还是凯尔森把真正的法律仅仅看成是“下达给官员的实施制裁的有条件的命令”,都是一种用描述经验事实的术语来阐释法律现象的企图。对于这一企图,哈特一针见血地评论道:

认为法律就是命令这一著名的理论只是一个更为宽泛也更富野心的主张的一部分。奥斯丁说命令是“理解法理学科学与道德规范的关键,”当代一些以“强制性”或“规定性”的术语去阐述道德评判的努力就是这种极富野心的主张的遥远回响。

然而,岂止是实证法学有这样的“野心”,社会学法学——包括通常被归于其中的法律现实主义——同样也具有这样的“野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毕克斯有颇为精到的论述:

要将法律研究立基于“科学的”——客观的,不合偏见而纯粹的——基础之上的努力,促使许多早期的法律实证主义者,尝试去创建一种理解法律行为与法律概念的严格的经验主义方法,由此将其理解为过去的、当前的以及将来种种因素的应变量。法律理论中的这类探讨,可以在那些要为社会科学研究探索一种“科学”方法的更为广博的研究中见到,这些方法当能与“硬科学”(例如物理学与化学)所运用的方法相提并论,由此,理论就将只以对事件的“客观”观察作为基础,这些事件则可以轻易复制或者得到其他理论家的确认(用稍稍技术一点的话说,就是法律的“规范性内涵”被化约成了“经验性内容”)。因此,法律规则也就根据公民过去遵守法律的倾向、立法者对于特定种类语言的运用、将来施加制裁的可能性、对法官将会如何判案所作的预期等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了。

可见,以“预测论”为代表的法律现实主义,正是——相比实证法学——“研究探索一种‘科学’方法的更为广博的研究”。从预测论的表述我们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说法律实际上就意味着当某人违反一个规则时,我们可以预期法院会做出何种处理。这种说法和我们平常说“天空乌云密布,估计快下雨了”并无二致,因为我们只是对经验事实有所陈说,这也正是外部陈述的特征所在。而导致采纳这种言说方式的,正是那种科学主义的理论倾向和思维模式,用哈特对阿尔夫-罗斯的评论来说就是:在法律现实主义者看来,“能够表征法律并且使之适合现性法律科学的特征的唯一适宜的方法,就是一个具有经验科学之诸种陈述的结构与逻辑的方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