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有机化学的起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8 17:21:57

有机化学的起源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1篇

米勒实验的结论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然而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2篇

化学起源论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化学起源论。化学起源论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一步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了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实验,即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在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有相类似的电能;其次,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物质的配合,虽然能够产生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再者,类似实验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就是原始的大气层,因而所得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米勒实验中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然而,人们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米勒本人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的生命起源过程相距较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因此,米勒曾提出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

海洋起源论

在化学起源论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热泉生态系统论,也就是所谓的海洋起源论。它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由于现阶段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有些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而后来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热泉生态系统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1977年,科学家克里斯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一方面有作为新陈代谢重要催化剂的黄铁矿物和硫的出现;另一方面,有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的出现。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问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宇宙生命论

然而,热泉中的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月球表面或者火星的火山口等地方,探测到了近百种有机分子。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

上述种种证据促使了宇宙生命论的产生,即所谓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星际空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问的其他星体――“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该假说认为,承载着“生命种子”的陨石或星际分子坠落在地球表面或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地球最初的生命。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其自然状况并不具备保存生命的条件,并且天体在迁移的过程会产生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等各种高能宇宙射线,当它们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因此生命不太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存活。此外,这类在外星球上形成的有机小分子在地球上也可以形成。宇宙起源论实际上是把生命起源的问题推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了,将生命起源这一问题转变为“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化学习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69-0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几乎遍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在逐步走向数字化。当然,数字化的技术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从而出现了一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改变了教学传统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其中教师要面对的挑战不仅要从新技术运用中获取新的技能和素养,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工具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这些挑战与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同时出现,给职业学校学生、教师、学校都带来了大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1 数字化学习以及数字化学习的要素

1.1 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承载教学内容的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转化为一种数字信号,存储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中,容易对其进行处理和纠错。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便于学生的使用和查询。

1.2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起源于美国企业培训,按照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的定义,e-Learning是指由网络电子技术支撑或主导实施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体验。数字化学习借助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革,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通俗地说,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

1.3 数字化学习的要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随着3G、4G网络的兴起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化学习还可以用移动设备进行开展。

2 目前职业学校数字化学习的使用的现状(以我校为例)

2.1 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投入

我校有专门的网络信息中心,引入安全认证、负载均衡等的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主干网络带宽达到了100~1000M之间,出口带宽为200M。

我校的计算机资源比较充沛,计算机工程系电脑实验室12个,其中供教学使用的网络机房5个,机电工程系电脑实验室2个,植物工程系电脑实验2个,经济贸易系会计电算化实验实1个,共有电脑实验室17个,教学岗位的教师每人配置笔记本电脑,配置的软、硬件均能满足教学使用,其中去年改建的多媒体演示教室数目共82个,配置有投影仪、投影屏幕、录放机、音响、话筒等,可供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的播放、演示等要求。

另外,我校建立了独立网站(外网),并实现版本的定期升级和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中提供通过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系统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能实现网上资料查找、精品课程学习、在线考试、在线互动咨询;建有校园广播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总的来说,就目前我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投入较大,在同类学校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学校也正在迎创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2.2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数字化的使用

我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数字化的使用较为普遍,学籍管理和成绩登录都已经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的各类教务通知、行政通知都在校园网中公布,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管理也建立数字档案。

在日常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使用率高,专业课教师比基础课教师使用率高,其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对信息化处理的熟悉度和学科之间的差异。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有:自制图形文本、自制幻灯片、自制Flash课件、自制学科网站、仿真软件、在线考试等。

在自制教学资源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幻灯片是多数人唯一能够熟练使用的制作软件方法,单调的课件类型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科网站更不能凭一人之力完成,学校购买的现成多媒体教学光盘总体数量较少;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利用校园网和因特网把各种类型、各种学科的教学资源联系在一起,有效的利用就能减轻教师们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学校暂时在这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实施。

3 迎接数字化学习,抓住机遇,走在行业前端

在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中针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对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研制和引进,骨干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主要实训项目)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利用及成效;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声像资料、电子教案、数字化素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职业学校要想在这次变革浪潮中脱颖而出,走在行业前端,就应该抓住这次教育改革的机遇,做好迎接准备。

3.1 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的投入,更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投入中,除了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外,不能忽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在教学资源的创建中应该拿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建设学校自己的资源库。

要想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高优质、丰富、实用的数字化资源,学校应该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来优秀资源,充分开拓资源的获取渠道,进而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开发;其次,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外来资源,例如:通过购买优秀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等学习资源来扩充优化本校的资源结构;通过与其他学校实现共享来获取更多的资源等。多方面结合,将这些资源放入学校的资源库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巨大的资源库,教师之间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人力、财力、精力的浪费。

总之,建立适合本校优质的、实用的、丰富的和开放的数字化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普及和应用。

3.2 学校要重视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对于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现状,很多教师感觉到力不从心,不论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学科教师都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培训。教师是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建设者,是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他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培训机会,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是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只有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真正把数字化学习落到实处。

3.3 职校教师在数字化学习变革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为主的教育机构,数字化学习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因为数字化的应用普及得还不够深入,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效果仍然只停留在作为辅助手段的层面上,还没有对资源更深远的作用进行挖掘。由于教师对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效果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由此影响了教师使用资源的频率及效率。因此,面对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引领者。

3.4 在数字化学习变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人们必备的一种能力。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同样要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要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何去选择这些资源,怎样去运用资源以及使用之后对资源的评价,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

在数字化环境中,只有培养学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促进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

数字化学习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它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学习还将给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便利条件,从而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让职业教育在这次变革中脱颖而出,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更加蓬勃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正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方位渗透。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作了阐述,并时其如何与高校课程进行整合作了初步探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人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人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5篇

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开始起源的,一直都是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但都没有绝对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可靠性。比较经典的一种解释认为,生命是在地球漫长的岁月中逐步演化,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就是“化学进化论”。

根据化学进化论的描述,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各种无机物。通过长时间的地球演化,含有甲烷、氨、氢气等小分子无机物的气体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雷电等能量作用下,逐步生成了有机的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使原始的海洋成为一种“原始汤”。

此后,“原始汤”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经过了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在有硫、磷、金属等土壤的适当条件下进行缩合或聚合反应,逐步形成一些简单的有机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在此之后,海洋中的蛋白质、核酸分子数量不断增多,浓度也不断增加,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又被分离、凝聚,并脱离原来的海洋环境,构成可与外界进行简单物质交换的多分子体系。最后,这些多分子体系逐步演变,通过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有原始新陈代谢功能并进行自我繁殖的早期生命。

打个比方,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里面含有许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年代,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因而可以形象地把原始海洋比作是生命的摇篮,是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当初期生命产生之后,通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旧物种消亡,新物种产生,这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圈。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得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米勒的实验支持。1953年,米勒在实验室内,首先把200毫升水加入到500毫升的烧瓶中,抽出空气。然后,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气、氢气等混合气体。将入口玻璃管熔化封闭,然后把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进入容积为5升的烧瓶中,并在其中连续进行火花放电7天,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现象,再经冷凝器冷却后,产生的物质沉积在U型管中,结果得到20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中有11种氨基酸。这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他的实验结果轰动了科学界。

因为蛋白质是南氨基酸组成的,有了蛋白质生命的产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米勒的实验所揭示的,也许就是生命从无机物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这个实验还向人们展示:离开了水,生命就无从起源。

水是生命的魔法师

简单的化学表达式H2O掩盖了水的一些微妙事实。而解开谜底的钥匙,并不在于水分子的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间的化学键,而在于属于不同水分子的氢原子之间的联系――氢键。氢键仅仅有典型化学键的十分之一强。在室温条件下,水分子可以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很容易就离散。因此,在一滴水中,水分子们不断地聚合和离散,形成一个有序和无序并存的矛盾体。于是就形成了水的诸多反常特性:如水的沸点比一般液体的都要高,并且水难以压缩。

所有影响水分子形态的化学键,归根结底都是量子效应的产物。而氢键则源于一种最顽强的量子现象――零点振动。零点振动削弱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从而使邻近的水分子之间更容易联系起来。水因此成为高度黏着的液体,地球也因此充满生命。剑桥大学的菲力克斯・弗兰克斯教授,曾这样巧妙地描述了零点振动的作用:把水中的氢原子用比它重的同位素氘来替代,如此所得到的化学上相同的液体,却对大部分生命有致命的毒害。而这种液体和水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零点振动的能量。

理论方法、实验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在详尽地研究水是如何通过量子效应,与DNA、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的结果总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时下流行的观点认为,生命的秘密可以用不同种类的基因,以及它们所编码组成的蛋白质来破解。然而新的研究成果挑战了这一过于简单的假设:如果没有水分子的直接参与,蛋白质或者基因不可能完成任何最基本的功能。正如弗兰克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水,一切只是化学物质;有了水,化学物质成为生命。

蛋白质的研究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蛋白质分子按照DNA的指令由氨基酸链联结而成,它们具有一系列对于生命体至关重要的功能,比如,驱赶外来的入侵者、催化反应和构建新细胞。它们精确的操作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物理形状,也依赖于水分子的一项重要功能:确保氨基酸向着正确的方向卷起。

生命在“水深火热”中产生

米勒试验证明了无机物质可以在原始大气环境中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单分子,但这还仅仅只是生命演化历程中最初的一步。氨基酸、嘌呤、嘧啶、糖等有机单分子还必须通过缩聚反应才能生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原始地球环境中,火山充当了缩聚反应的催化剂。

因为生命的大爆发时期恰好和气候、地质突变的时间相对应,科学家们推断:在水火碰撞的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催化了生命的产生。在生命爆发之前,是一个大冰期时代,使得一些生命要素被“冰封”,只有在火山及热水附近才有相对活跃的生命形态,不过它们只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不存在交流,因为寒冷冰封阻碍了他们的交流。

我们知道,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特别是黄铁矿物和硫,一方面硫化铁和硫,有新陈代谢的出现。硫化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很多化学反应在它的表面或者说在它的晶体骨架里,进行得非常的顺利,一些重要化合物已在热泉中被发现。

新陈代谢的途径可能跟热泉中的黄铁矿和硫,以及它们的聚合物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出现,与硫化酯和硫的化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脱氧核糖核酸还可以直接用核糖核酸脱氧演变而来。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产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间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

科学家就这一生命进化的模型在大方向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尚有许多谜团,因为找到的化石都只是突变后的结果,中间的过程只是推断。不过,专家们相信这样的逻辑:生命进化没有固定路线,地球的变化决定了生命的变化,现存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能够被保留,有赖于一种偶然机会的出现。

迄今为止,我们把生命起源可以描述成这种样子:在40亿年前的地球上,由无机分子合成的有机小分子,它聚集在热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热水中,通过聚合反应,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进行自我复制,自我选择,进而通过分子的自我组织,并自我复制和变异,从而形成核酸和活性蛋白质。同时,分隔结构同步产生。最后,在基因控制下的代谢反应为基因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这样,一个南生物膜包裹着的、具有能

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细胞,就在地球上产生了。

这个描述短短几百字,就把生命起源的过程描述出来了。但它有四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是自我选择,因为组成生物大分子或者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都是非常有限的几种分子。在无机条件下,或者在闪电情况下、或者在热水中,它形成很多这样的分子,这些分子怎么能自我选择,能合成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能把其他的大分子抛弃掉?第二个是自我复制,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自己能够复制,能够为下一代遗传下去,这个过程我们也并不知道。第三个是分隔结构,比如细胞膜或者细胞内部的膜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像磷脂、精细的生物结构怎么形成的?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楚。另外是一个新陈代谢的问题,这个过程我们并没有解决。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热泉中生命起源假说,确实有很多有利证据的支持。

海底黑烟囱及相关生物群体的发现是近30年来全球海洋科学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1979年,“阿尔文号”载人深海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海底1650~2610米深的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烟的“黑烟囱”。方圆几百米的范围里,数十个高大的柱状物的顶部喷发着滚滚黑烟,使“阿尔文号”犹如置身于一个由烟囱组成的海底重工业基地。科学家们经过考察证实,海底“黑烟囱”的形成与海底火山运动有关。从“黑烟囱”中喷出的“黑烟”,其实就是海底火山口喷出的金属硫化物,而“黑烟囱”则是由金属硫化物不断沉积而成。

比发现“黑烟囱”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在海底黑烟囱周围高温、高压、黑暗、缺氧、含硫等极端环境中,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组序列上最接近地球上原始的祖先,生活环境也与生命起源时地球上的高温、缺氧环境非常类似。地球历史早期热液系统曾经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因而嗜热微生物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通过对生命起源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能量条件、安全条件等方面考虑,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同的水热环境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

研究者认为,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海底黑烟囱周围。以后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隐藏在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这些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距离揭开生命起源这一亘古之谜,还有一段遥远的科学历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有机化合物,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同时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了这种环境,有了这种形成条件,它就能够产生生命。有人曾经比喻说,这些无机物好像一个垃圾堆里面什么都有,塑料瓶子、废弃金属、油……而生命,一个单细胞,就像一辆精美的奔驰车,在一阵台风过后,这些垃圾组装成了一个奔驰车。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非常艰难。

带水彗星撞出来了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宇宙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的话,除了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上,是否也有类似于地球早期的这样的环境呢?如果有的话,也许能为研究生命起源打开新的窗户。

其实,在生命起源问题上,长期以来有两大对立学派:一派认为生命是从外星球移植到地球上来的;另一派认为生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两派各持己见,争论纷纷,莫衷一是。近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生命起源的重要物质是水,而不少彗星含有很多冰块。冰块在很冷的地方,就跟石头一样硬。如果它不小心跑到太阳附近,太阳把它蒸发,冰块升华成水蒸气,绕在彗星旁边,太阳辐射一吹,就拉出一个气体长长的尾巴,这就是彗星的长尾巴。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据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千克,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这样就为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提供了条件。

“生命之源”曾漫布火星

火星有着跟地球类似的经历,火星的物质成分跟地球非常近似,它的轨道也跟地球非常近似,那么火星上是不是有生命呢?关键是要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之源――水。

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过水,科学界进行过无休止的争论。1957年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发回地球的信息表明,火星上没有生命,没有液态水的存在,它是一个荒芜干涸的红色星球。但是人类并没有气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加大了对火星的探测力度,通过火星探测者、火星拓荒者号探测器和哈勃望远镜得到的图片研究,火星上过去很可能有过液态水的存在。一些航天资料显示,火星上有类似于像我们发生大洪水山前的冲积扇的构造,还有像地球上干涸的河床样的河道,以及水侵蚀岩石的痕迹。科学家在火星上相似矿物集中的地方还发现了一个峡谷,名为马力内尼斯峡谷。这个峡谷比美国大峡谷还要大。令人兴奋的是,图像显示它是被流水冲出来的。试想一下,冲出这么大的峡谷,需要多大的水,又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曾经水资源丰富,而且持续时间还比较长!

据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专家雷・阿维德松介绍,通过对欧洲宇航局的火星轨道飞行器送回来的数据研究分析,发现梅迪亚尼平原上厚达300米的岩石是在水中形成的。研究还发现,该平原表面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河流遍布,万里之内皆为平湖或浅滩。而这种情形与我们的地球十分相似,这里孕育生命不足为奇。

随着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器“机遇”号飞落火星,火星上曾经有水也随之盖棺定论。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在“机遇”号撞击的弹坑中和其他矿藏中发现了黄钾铁矾。这是一种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的物质。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这样一番解释:几十亿年前,矿石在一片水世界中慢慢生成。后来水不断蒸发,千沟万壑逐渐干涸,这些矿藏就暴露在了地表上。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6篇

【论文摘要】21世纪90年代至今,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加上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材选用上各有各的考虑,以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教材、教学实例、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都有所不同,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种类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种类的这些教学资源中,有时候让一线的教师比较难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就显得相当重要而且相当有必要。

1.选好主要的教学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

一方面,现在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很多,出版社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校自己编写校内使用的教材。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讲的方法却并不一定相同。同样一个关于Intemet的问题,有些书把互联网比作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但是新近出版的一些教材,在讲Intemet这个问题的时候把Intemet与“地球村”联系在一起,甚至不用前两种讲授的方法,而是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很显然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学生对理解Intemet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另外一方面,还要根据学习对象,即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来选择教材,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的作者编著的书比较通俗易懂,有的则相对抽象。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对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实际有选择性地来选择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其实,这也是教学资源的优化,教材也是教学资源,所谓“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在这里就是由教材选择问题而来的教学资源优化。

2.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职业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就我们学校来说,每一年都要购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模拟考试软件。而这些模拟考试题库的题目比较多,而且有些是可以导出来的,我们将其导出后,把这些模拟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题库。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题库中的题,给学生上机训练使用,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只要稍加针对性的训练几周,便能比较轻松地考取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样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单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资源,上述提到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教学资源库就会变得相当的充实。

上述讲的是如何使教学资源库充实,在教学资源充实后,下一步必须得考虑教学资源库的功能。教学资源库可以以校园网应用的形式来展开,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以自己的账号进去资源库平台上传、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发加进论坛的功能,让教师们能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等等进行讨论,在讨论后再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扩展加学生进入讨论的这样一个功能,让教学的对象也参与到其中,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还可以实现这一课程进度的统一,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3.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7篇

关键词: 生命的起源 教学 学法 教学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教法

2.1.1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学法: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教学过程的设计

3.1创设情境导课: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B.水C.氧气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原始大气在 、 ,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8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资源配置 系统化 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29

远程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项目作为当前相关研究中的热点内容,对于整个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远程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一些比较突显的问题和困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则是这些资源之间存在着较高的重复性,并且这些资源中优质精品的部分比较匮乏,导致大量资源无法发挥实际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利用现有的资源库以及技术路径,将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建立起具有地域性或者领域性的高效优质资源,是当前远程教育相关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通过系统化、特色化、动态化等多个维度的调整和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

1 统筹整合,实现资源系统化配置

远程教育资源的主要存在和表现形式就是网络媒体及相关的资料内容。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将资源统筹起来,实行系统化的整合。目前大部分的远程教育资源掌控部门往往彼此之间各自为政,将自己的教育资源封闭起来,仅向自己指定的狭小服务群体开放。为了保护自己的部门或者机构利益,基本上拒绝与其他竞争机构或者单位进行合作,这样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机构和部门都需要独立完成自己的全部资源搜集、存储、开发、输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彼此间的封闭无形当中极大的提高了各个部门间资源配置的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资源配置的系统化。具体来讲,就是各个存在竞争的部门和机构可以通过彼此协商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盟或者共同体,通过协作分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并且可以逐步提高整体联盟的资源质量和数量,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例如,在农村初中远程英语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该地区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可以进行协商,由原来的几个竞争机构共同协商,彼此之间分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承担不同的资源库构建活动,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等等各个环节由不同的部门集中优势各个攻坚,形成一个拳头,主攻一个代表性的资源产品,可以实现良性循环,避免由于恶性竞争而导致的“内部消耗”,使得该地区的远程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这样的工作效率和结果都会比此前的势单力薄的“割据竞争”要好得多。

2 梯度分工,尝试资源特色化配置

此前的远程教育资源除了割据、竞争、低层次重复建设的弊端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突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远程教育资源现在不是太缺乏了,而是太多了。由于各个机构和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进行各自远程教育资源的配置,短期内来看,彼此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则是资源库之间缺乏区分度,往往形成“千人一面”的情况,各个机构和部门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差异,或者说无法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无论是从各个机构部门的具体利益,还是从整个地区,领域、国家的角度来讲,这种情况都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尽早进行调整和优化。重新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特色化整合与配置。比如,在进行高校“两课”远程教育的资源配置活动中,相关部门和机构则可以尝试资源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资源库。以学科领域为主线,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联合打造一些“精品课程”、“核心课程”、“专家论坛”、“专题报告”、“学术争鸣”等多种形式的特色远程教育资源。擅长讲述“思想”的专家学者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彼此将观点和看法自由表达出来;擅长“邓小平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师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设计一个个具有问题情境,或者思考空间的开放性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学习提供的教育资源,更可以进行开放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特色化资源配置还可以加强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将一些难度较小的共同资源内容分配给力量相对薄弱的机构来承担,而一些复杂、艰深的内容则由力量较为雄厚的单位承担,这样彼此之间既各自寻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和工作,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内容。

3 强化路径,力争资源动态化配置

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有效的传递路径作为保障。当前的许多远程教育资源传递路径单一,活动无法保障“全天候畅通”,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资源面前非常被动,往往只能单向的接受学习资源提供的内容,无法与资源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动态化的学习。这种情况在许多机构和部门提供的远程教育活动中都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强化教育资源传递的路径。如何将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建立动态化的联系,使得彼此间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进行无阻碍的互动,一方面是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远程教育资源提供者的服务问题。在统筹优化远程教育资源的活动中,各个合作机构之间可以通过人工动态服务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此前的许多机构和单位也曾尝试进行实时在线的互动教育服务。但是由于在实际运行中,无法保障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质量,其效果大多不是非常理想。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将服务人员协调统筹起来。比如每个机构和单位进行协商之后可以进行人工服务分工,各个机构分别承担一定时间内的实时在线服务。这样可以减轻彼此间的负担和任务,从而更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琳.校园网环境下课堂教学资源整合探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

[2]李满玲,梁小芝,朱学军.基于Web服务的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5).

[3]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7).

有机化学的起源第9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方法

现如今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在逐步转变,高校信息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适应着高校学科建设和信息化发展要求。可是在实际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图书馆管理机制上还是缺乏创新。例如在文献检索的智能化、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服务理念的现代化建设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资源一体化建设上面,高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是比较低,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基本不够完善。这种管理上的问题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正常发展。因而探寻适用于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就需要高校图书馆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探索,从而让图书馆建设适应高校的发展要求。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现状

(一)管理机制僵化,缺乏创新性

高校图书馆是提供各类学科知识,支持日常教学科研的关键力量,图书馆的运行状况和服务质量影响着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是高校进行自我能力建设的关键部分。图书馆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运行机制,然而现如今大多数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在逐渐僵化,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些不合理的机制甚至影响着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已经是时展的主流,而这些管理机制上的匮乏,以及创新性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究的。例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图书分类以及信息化建设上几乎为零,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建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需求,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科技下的图书馆整体发展需求。

(二)管理模式单一,缺乏执行力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于提供普通的借阅服务,而大部分是纸质的文献书籍借阅,而现如今信息的高速发展,先进的技术以及最新的研究论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力量。而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以及落后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就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日常正的教学需求。同时在借阅管理上出现了的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借阅时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不到位,以及图书馆录用程序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借阅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管理模式的单一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有效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合理建设,阻碍了高校整个图书馆管理的正常发展,再加上缺乏执行力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管理方法匮乏,缺乏合理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方法应该更加适应学生以及教学需求,然而日常的管理方法没有满足这些正常的教学需求。例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借阅服务还不够完善,图书分类不够合理,甚至有的图书资源库建设严重不足。一些书籍的二维码管理上还存在漏洞,比如二维码残缺失效等问题。扫码设备与二维码粘贴上还是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显得跟不上图书管理的发展需求。还有在某些图书资源的管理上,某些高校还是缺乏先进的分类管理方式,现代计算机科技的不合理运用等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难以满足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建设和完善,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要求

(一)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效率明显

长期以往形成的图书管理制度导致图书更多的体现出收藏作用,没有体现应有的教学和科研作用。往往有不少高校藏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可是过低的图书馆利用率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甚至有一些高校把大部分书藏起来怕学生损坏,学生实际能借阅到的书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严重影响着图书的有效利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机制要求,图书馆的书籍全部要能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借阅和利用,要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方法,并且要更加合理的服务于科研和教学。例如在一些珍贵图书上传统机制在于封存保护,而创新管理机制要求其能够将有效的知识复制出来供学生利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改革就是要求管理机制要适应学生需求,管理效率要跟上时代节奏,也只有这样这些图书资源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水平提升

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图书馆里面的服务,而没有走出图书馆这个圈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创新管理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管理理念,可以适当的走出去进行图书馆服务。例如图书馆可以更多的向学生宣传新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以及图书馆图书的有效利用方法。这样完全和以往不一样的服务理念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学生,更好的让学生有效的运用图书馆资源。特别是要改变以往图书馆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场所的错误理念,图书馆要更好的起到服务学生的作用。图书馆里面的图书资源只有更多的有人利用起来,知识资源的有效性才能够得到体现。图书馆只有更多的将馆内的图书中提供给学生,提供给高校日常教学和学科建设上去,图书馆的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三)管理方法多样,管理质量改善

网络环境下要更多的进行信息一体化建设,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创新管理上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多样化探索。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以及人员管制制度已经不能适合创新形式下的发现要求。因而可以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上的改良。不仅仅要将图书完整的系统化、规范化,还要将人员管制合理化、有效化。这些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管理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图书馆借阅方面,以往传统的观念仅仅在于借阅和回收,而对于相应书籍的推荐以及学生的利用没有做到必要的提示,从而没有真正的将借阅管理做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创新管理要求不仅仅在于借书,更多的在于服务。书籍管理上不仅仅要进行分类管理,更多的要将书籍更多的推荐给学生,并且图书的摆放要以方便学生借阅为目的,方便服务学生为行动准则。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方法

(一)文献获取信息化,改善图书馆文献管理模式

文献的获取方式的改变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图书管理方式转变的关键。信息时代以及网络环境下要更多的进行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信息一体化的建设。文献获取的渠道要更加的方便、快捷,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老师。例如在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优化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如储存在光盘里方便学生快速运用,也可以制作成更多的网上视频资料,并且共享到各大高校视频网站上方便所有学生学习。再者现如今手机已经相当普及,图书馆可以建立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将图书资源分享到手机客户端上,从而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最新的科研论文,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于学生和老师。这些新型的服务方法能够改善以往图书馆陈旧的文献管理模式,更好的将图书馆文献利用起来,将这些资源更好的分享给学生,从而促进高校学科知识建设和日常的科研教学。

(二)资源共享一体化,完善图书馆资源管理机制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不能再是孤立的进行各自高校图书馆建设,应该更多的将所以高校的图书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将各大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一体化建设,将资源进行一体化共享,从而将各大高校的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图书馆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以及老师,而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将各大高校优质的图书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将最尖端的科技发展传递给各大高校的每一个人。将图书馆资源都整合一体化,既完善了图书馆管理体制,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图书馆创新建设,适应图书管理机制建设的时代要求。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借助非高校的图书机构,例如将一些大型的市级、省级图书馆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共享这些图书馆的资源,从而丰富各大高校的图书资源,将资源共享最大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

(三)借阅模式数字化,提升图书馆读者借阅效率

以往的图书借阅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因而新形势下图书借阅模式必须要进行改变。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图书馆借阅管理机制不能少去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将图书进行网络化的编排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而快速的检索出图书资源以及快速的将图书进行有效的登记是图书馆网络管理下管理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借阅模式的转变能够方便学生借阅,也能够将以往陈旧的借阅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整和。而运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升图书馆读者的借阅效率。例如学生要借阅一本书,通过计算机的检索要快速找到该图书的位置,而通过电脑扫码登记可以快速的完成学生的登记以及图书的处理。这样来借书的同学就能够准确的了解到该图书是否还在图书馆。这些借阅模式的转变其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四、结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创新管理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一些管理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改进。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的关键还是在于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共享程度的建设,在于高校图书资源的丰富以及优化建设。因而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而让高校图书馆管理更好的适应高校的学科发展以及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徐丽琼.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 黑龙江史志,2014,01:213-214.

[2]姬曼姝.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分析[J]. 电子商务,2014,03:92+96.

[3]侯文贤.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