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6 10:21:36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1篇

[关键词]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 德育 开发利用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借以进一步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

一、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及内涵

1.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

1925年陕西就建立了自己的党组织,此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陕西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三秦大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时期,陕西党组织领导陕西人民开展了反军阀、反帝国主义,争取国民革命胜利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率领人民群众在陕北及陕甘边界地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覆盖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地区。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中唯一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P342-343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此战斗了13个春秋,建立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也因而成为中国的“红色首都”。这一时期也成为陕西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进行了扭转解放战争全局关键的延安保卫战;人民在进行了西府战役、澄合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华山战斗、扶眉战役、陕南战役等战役、战斗后,解放战争在陕西取得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陕西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在三秦大地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2.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红色文化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在陕西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形态、规章制度和红色风情等。前者是陕西红色文化物质产品的现实体现,是红色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后者是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和精神指向,是红色文化深层内在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要使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陕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

从时间上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在陕西的建立到陕西全境解放期间,在陕西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革命遗物和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歌、戏曲等作品,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伟大精神。其中,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是陕西红色历史的主体。

从陕西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陕西党组织成立和活动时的一些旧址主要分布在西安、三原和华县的高塘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南特委、红二十九军在汉中、安康建立了陕南游击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包括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建立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渭北根据地、照金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本营。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率领的北路突围部队与陕南党组织、陕南游击队共同创建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由中国人民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创建了豫陕鄂革命根据地。

二、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和体现了革命前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包含了他们明荣知耻的价值取向,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质资源。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德育教育中,对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基本的做人道理;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再次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理想教育。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德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做人的道理告诉学生,并且把这些道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如何把德育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并且成为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载体。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态度也逐渐转向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风靡一时。同时,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如理想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薄、“一切向钱看”等。社会的大环境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人的努力,一般讲来,总是趋向于认识世界”,[2]P122总是趋向于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当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财富占有的严重分化,多元文化让人们眼花缭乱,人的精神异化引起的各种社会弊病发生时,人们开始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因此,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对人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许多革命先烈都放弃了对物质的热恋而选择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如魏野畴、李子洲分别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但是他们都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陕北开展革命运动,并且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通过对革命前辈价值观、人生观及人生精神的反思性理解,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来实现人生价值。延安精神所具有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内涵,更是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良好的精神食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是其他德育教育资源所不具备的。

遍布全省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用它来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够有效地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要加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陕西具有众多的德育教育基地资源,许多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文事件都曾发生在陕西这块热土上,无论是圣地延安、洛川会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还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等,都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遍布城乡的红色教育基地1100多处,其中仅延安地区就有500多处。因此,必须加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长效基地和有效载体。

二要强化陕西红色旅游的德育教育功能。陕西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大多集中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虽然红色旅游具有寓教于游、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和有趣性等优点,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重点放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上,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强化其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

三要把红色文化的德育教育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能感染到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这就要求省内各种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影剧院等应当发挥直接面向群众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为社会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服务。各基层单位、各社区组织可以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活动,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要构建网络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平台。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立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开发设计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

总之,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开发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探索将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形式。同时,要加强主体性的培养,提高主体对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能力。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2篇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

一直以来,遵义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效果明显,红色旅游一直是遵义旅游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由于发展历程及自身的特殊性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红色旅游的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红色旅游的趣味性不足,旅游方式较单一,红色旅游品牌缺乏等。《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化水平。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增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化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从旅游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视角考虑,结合遵义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红色旅游与其他文化旅游的联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而遵义市则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70%。遵义仡佬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但是,遵义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借助红色旅游这块平台。因此,将遵义仡佬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有效整合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遵义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遵义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

目前遵义的旅游业,尽管拥有众多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谋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规划,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开发,由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在“大旅游”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遵义的旅游产品形式,还有利于打造遵义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赢取市场,增强遵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遵义红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

从资源角度讲,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尽管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从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讲,不管是生产生活民俗,还是文学艺术,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平台发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生共赢。

(三)有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定要让红色旅游可持续下去。另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但它们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当中的很多内容,同属于文化遗产,因此,他们的开发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也能促进二者的保护,使这两种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题形象整合

主题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关键。通过主题形象,能够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状况来确定该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然后以这个主题形象为依据,整合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资源,从而突出主题,形成竞争优势。

遵义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作支撑。目前遵义市的旅游形象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一形象,只体现了红色旅游要素,而没有展现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从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把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游红色遵义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过这个主题,统筹兼顾,展现形象鲜明的两个要素,即红色遵义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又彰显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产品的整合

要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对于仡佬族地区,要实现其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饮、景点景区标识,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都需要纳入规划与开发体系中,统筹整个遵义市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实用美观又高效节能环保。

遵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务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区域分布较分散,要将二者进行整合,有必要将两种资源从旅游线路上进行规划,串联,从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遵义会址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苟坝会址―平正仡佬族乡―四渡赤水纪念馆。此线路最大的亮点是集合了遵义几个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的平正仡佬族乡。遵义会议会址等遵义红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乡,主要有中华仡佬博览园、平正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风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点,能够较为完好的展现原汁原味、古朴神秘仡佬族民俗风貌。整条线路即集中了遵义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有能全面呈现仡佬族民俗化,能够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三)人力资源的整合

要将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须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整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一个遵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相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财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完善对从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薪资、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实际管理上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质、高效的开展和进行旅游服务。要通过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立足遵义旅游的实际,对遵义红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从而更好地适应两种旅游整合发展的需求。

(四)营销宣传方式的整合

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营销宣传,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进行整合,必须要造势,采取联合营销方式,共同拓展客源市场。在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加大对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要根据遵义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在客源上的互补性,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加大对二者的宣传。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立体宣传,并抓好节事活动的宣传效应,以节事活动为载体,通过制作旅游画册、旅游光盘或邀请知名人士体验等形式对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进行宣传。要对现有的营销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营销机制,改变目前遵义旅游营销自发、无序、粗放的现状,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在宣传过程中,既要能够体现文脉上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又要充分展现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真正在客源市场树立两种旅游形式齐头并进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3.

[2] 陈伟.福建绿色生态与红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3篇

(中共山东临沂市委党校,山东 临沂 276005)

摘要:沂蒙山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中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12年的革命战争年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的热血和传奇,作为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一个自建立之日起就未变过颜色的根据地,在今天沂蒙主要的地域承载――临沂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红色资源,作为对历史的纪念与尊敬,对这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势在必行。

关键词 :红色文化;沂蒙;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7-0039-04

收稿日期:2015-06-11

作者简介:徐 莹(1978-),女,山东临沂人,讲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此,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始“红”遍中国,对资源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山东省临沂市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主要传承,红色文化是其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作为临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城市品格,构筑起沂蒙老区发展的新优势,成为临沂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临沂的红色旅游已成为全国的热点地区之一,其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与其他红色区域、红色文化的横向比较来看,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科学地分析评价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沂蒙革命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我国三大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省临沂市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辉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方法(200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包括3大主类、9大亚类、10种基本类型,有200余个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见表1。

临沂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名列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个红色旅

表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游重点城市之中,属“东进序曲,决战淮海”这一主题。

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评价

2.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内在价值评价

2.1.1定性评价

作为全国3大革命老区之一,临沂下辖1类老区4个县(区),2类老区8个县(区),而且还是全国少有的从未变过色的革命老区,可以说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2.1.1.1资源丰富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精品多,品位高。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2.1.1.2知名度高

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英雄的沂蒙6姐妹及几十万沂蒙人民参军支前;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全国先进典型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2.1.1.3内涵丰富但缺乏吸引力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来看,临沂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还有一定差距,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度不高,缺乏吸引力。忽视其他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把红色文化与临沂悠久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组合起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吸引力。

2.1.2定量评价

2.1.2.1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 2003)的评价系统,临沂拥有优秀级以上红色文化资源共5级资源单体2个,四4级资源单体13个。

临沂主要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优秀以上)结果见表2。

2.1.2.2整体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价值评价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关于资源等级划分标准,临沂整体红色文化资源达到国家Ⅰ级资源标准。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内在价值评价见表3。

2.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评价结果综合分值为82分,旅游区开发利用质量等级为Ⅱ级。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条件(含潜力条件)综合评价见表4。

2.2.1区位条件评价

从交通区位来讲,临沂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枢纽城市。境内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沪、日东、青兰3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前列;市区距岚山、日照、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距青岛港200千米;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从经济区位上讲,地处鲁东南大门,南与江苏省接壤,是山东省对外形象的窗口。东临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和连云港,西连鲁南西部能源基地,南临苏北经济发展区。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临沂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就红色旅游区域而言,临沂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中转站,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红色旅游既可自成体系,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这些条件都为临沂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社会环境评价

2005年,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2006年的山东省“十

表4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条件(含潜力条件)综合评价

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将临沂列为全省3大文化区之一,成为红色文化核心区,在“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从临沂被列入红色文化聚集区,成为全省3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同时,山东省还将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为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临沂自身发展来看,2007年临沂出台了《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这是全国第一部地级市的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2.2.3与同质旅游区对比分析评价

横向比较来看,井冈山有“革命摇篮,绿色家园”之称,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延安是“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临沂则是“两战圣地”、“华东延安”,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可以说,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融齐鲁文化、汉晋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3.1加强旅游区域协作

目前临沂旅游市场仍以近程旅游市场为主,目标客源市场集中在省内和周边3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且呈现县域市场热、市区市场偏冷;高端团队数量少,以经济型团队居多;一日游团队数量多,二日游以上团队占比不高这3个特点。外省客源的省内主要景区固定连线没有形成。来山东旅游的省外游客主要是泰山、曲阜和海滨,临沂作为西来、南去的必经之地,没有借势形成连线优势。在下一步开发中,临沂应按照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互利互惠的原则,立足临沂,继续本着巩固省内市场、培育京津冀市场、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和苏豫皖市场的原则,重点开拓5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的旅游直通车市场,加大临沂市“二日游”以上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3.2重视旅游资源整合

红色旅游要科学规划,重视资源整合,把不同规模、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资源连接起来,以红为主轴,以“绿”为补充,借助红色旅游知名度拉动绿色旅游市场量。比如省内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熟知度太高,市场吸引力有限,而省外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省内客源,那么借助绿色旅游的产品优势以及红色文化的市场知名度强力开拓省外集团消费市场,将会带来红绿互补的最佳效果。同时红色产品的宣传很容易借助政府的市场推动力,争取国内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可以将沂蒙红色文化作为全国实施革命教育的基地,吸引党政单位、事业团队、学生教育、各大企业集团来临沂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并将绿色旅游融入红色线路,从而使红绿达到最佳市场互补。这样就最大程度的实现区内区外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形成整体效应,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3.3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临沂市最具优势的软实力。把“沂蒙精神”这张红色王牌做得更强硬,更为人熟知,更有吸引力是临沂下一步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着妙棋。

3.4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临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强红色文化。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3.4.1制作文化精品

制作文化精品,传播沂蒙精神,丰富群众生活,提升城市品牌。先是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沂蒙热”,继而2009年3部文艺精品重磅出击,把“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推向了新高度,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电视剧《沂蒙》获央视“首播优秀剧奖”和“最高收视率”奖;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山东首部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国家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

3.4.2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煎饼、花生、绿茶、布鞋等当地土特产品进入产业化发展,致富当地百姓。依托红色旅游,临沂市现有500多个专业村、100多万人制作各种“红色商品”,这些当年革命的见证经过精心包装都成了响当当的产品品牌。如“沂蒙小调”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拥军布鞋”、“沂蒙老区酒”等。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10万人走上致富道路。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4篇

关键词:我市红色文化资源 廉政文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367-01

一、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牡丹江红色文化历史厚重、影响深远,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其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在我市各个发展阶段都发挥了巨大的思想教化作用、行为规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为我市营造崇廉尚洁社会氛围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革命早期,出生在宁安县的马骏是南开大学的同学和战友,青年时期便回乡播下了革命火种。期间由他率领的学生代表大闹天安门的斗争也取得了一定胜利,由此得到了“马天安”的英雄称号。镜泊湖墙缝之战打响了抗日战争时期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在这之后,牡丹江流域先后涌现出了周保中、李延禄、李荆璞、“八女”英烈、陈翰章等著名抗日英雄。同时“八女英烈”成为闻名世界的反法西斯战斗女性群体代表。解放战争时期,同志化名张平之以牡丹江地区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的身份来到宁安,为广泛开展反奸清算、分配土地,建立区、乡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特级侦查英雄”杨子荣事迹通过一本书《林海雪源》、一部戏《智取威虎山》,使牡丹江地区的剿匪斗争家喻户晓。牡丹江作为革命老区、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有反映建党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马骏纪念馆、体现抗联精神的八女投江英烈群雕、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东宁要塞群、反映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室、体现“林海雪原”剿匪英雄主义精神的杨子荣烈士陵园、威虎山城、人民空军的摇篮――牡丹江老航校等,绥芬河被党史学家誉为为“红色交通线”、“赤色枢纽”,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我市进行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二、依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策分析

十以来,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开展了力度空前的反腐倡廉运动,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也是为随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障碍,因为深入持久的反腐运动是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政治前提。回顾2014年的中国舆论,“打虎拍蝇”、对腐败“零容忍”等等词语无疑是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与此同时,作为边陲城市的牡丹江在反腐道路上也迈开了前所未有的步伐。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依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的廉洁价值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汇聚风清气正的舆论氛围,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和导向功能,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利用本市红色文化资源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根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支柱。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

在家乡宁安领导发动群众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革命斗争的青年领袖马俊,带领宁安县、吉林四中进步师生宣传抵制日货,推动了东北地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群众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然,追溯腐败的根源可能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一条就是这些党员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沦为人民的敌人。面对外在的诱惑、国情的变化,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教育,利用公开栏、宣传栏、文化长廊和公交线路等公共设施把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与廉政文化结合,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充分利用本市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我党执政的最大优势。现阶段,中国进入到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遇到的问题前所未有。在这场改革的攻坚战中,我们务必要保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才能使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牡丹江流域革命家、革命先驱许多是背叛自己的阶级、家庭,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像年仅23岁就牺牲了的“八女英烈”之一冷云,乳名郑香芝,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受到大革命影响之后,立志为民,更名为郑致民(又志民)。虽家境较好,却甘愿放弃一切,与劳苦大众一起背负起救国任务。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我市利用集中学习活动,观看典型案例剖析电教片和《镜泊湖的枪声》、《智取威虎山》等红色廉政电影,并在全市开展了廉政文化作品评选征集活动,还将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在“清风雪城”网站上进行了展出。这些活动使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无所作为等现象有了彻底改善。

3.充分利用本市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建立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5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保定是位于京南的一个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意义重大,如何利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契机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保定这座城市在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红色文化在保定城市文化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保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将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和其他资源实现有机整合,打造出保定红色文化名片。

一、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介绍

(一)资源分布广泛

保定是历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非常的丰富。河北最早的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同时它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保定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等影视作品非常多,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保定红色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市区和辖县都有分布。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说明了民主革命时期保定的重要作用,还说明了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对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够以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为主线带动保定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周边更能拉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资源发展优势

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红色资源具体划分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而保定的红色资源中就占到了五个,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不但类型多样而且价值较高,就历史价值来说,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冀中平原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世界上当前保存最完好的抵抗侵略的防御系统。保定红色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广泛,以保定为背景创作了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随着这些作品的广为流传,保定也变得家喻户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红色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地区间相互合作不紧密,各自为政。保定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每个辖区几乎都有分布。这是保定发展红色文化的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发展带来了困扰。红色资源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整合资源,集中管理,需要较高的成本。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自己发展,没有整合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方面相对匮乏,也导致各地发展情况迥异。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保定红色资源非常多,但是规模较大的资源并不是很多。红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发展旅游业,但是各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数量也比较少,所以景点的吸引力很难提高。

(三)宣传力度缺乏。虽然以保定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很多,但是在人们印象中好像只有因电影或电视出名的几个地点,白洋淀、狼牙山等,对于其他的一些红色文化资源所知甚少。宣传力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影响力。

(四)表现手段单调。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目前还是简单的处于观景状态,单单的通过观景并不能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游客们也会觉得单调。没有更好的展现保定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

三、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一)构建旅游路线。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契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把分布在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路线,充分实现资源结合的最优化。

(二)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段。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歌曲等等形式都可以作为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段,加强进一步的宣传。丰富红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将红色文化作品搬上银幕,充分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等等。

(三)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独居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增强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喜爱,也可以更好的宣传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保定的红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游客们的住宿、饮食、休息等需求要得到满足,同时交通设施要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保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开发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等有利于更好的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保定地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保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保定处在发展较慢的阶段,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有利于充分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保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发展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向人们展现保定人民的时代风貌,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建超.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生态产业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6篇

来华传教士跨文化传教策略的现实意义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美国华人文学

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

“买办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瞽矇与“成相”——说唱文学探源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新世纪诗歌语言的整体考察与症候分析

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解困皇明文治及明初文学境遇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苏辙散文批评的审视及风格论说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萧红香港居地及安葬地考辨

残酷:曹禺戏剧的现代性解析

生态诗歌写作的现状与问题

明清时期乡村演剧戏资体制初探

“中国通俗文学视野中的名著研究”笔谈

《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故事探源式分析

漫谈新世纪类型化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静水深流——陶诗达生下的忧生

女性文学审美日常化的合法性和局限性

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与网络传播伦理规范

浅析网络小说实体化原因、路径与影响

对《说文解字》中“晋”字源流的考辨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菲律宾史诗神话中洪水神话的人文特点

多元的诉求——中国古代海神信仰流变

多元的文化、开放的对话与活的文艺批评

卓然独秀南中国——论新世纪的广西文学

广西现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

中国“影戏美学”视听形式的创制和埴固

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群体主持形式的现状及发展

论《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的典型人物报道艺术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演变与创新

网络人际传播与后现代公共领域建构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动因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古装宫廷剧创作的突围策略

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一曲冷调的哀歌——细读痖弦诗作《坤伶》

反思与进路:经学视野下两汉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对话聂震宁: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写作、出版和阅读

偏重与并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述评

关于大众传媒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性审视

论“神性写作”及其话语启示——以谭延桐诗歌为例

印刷、网络、大数据:国学研究与传播的技术三时代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7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长治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着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朱德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国共产党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7]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8篇

一、科学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

当代高校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而红色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优秀的文化基础。

小学教育中,学生重视的一般都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传播;中学教育中,学校与教师一般都会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融入政治、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英雄人物榜样的树立,以此来激发、增强红色文化精神意识;但在大学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地参观、重走红军路等实践,让大学生实地接触红色文化资源,深切感悟红色文化,实地受其熏陶,从而自然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高校授课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观看红色电影、朗诵红色诗词、传唱红色歌曲等,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来实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刻认识与全面掌握。这也充分体现出,科学引用红色文化资源来对甘肃省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分布在全省的720余处遗址遗迹,都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资源,记录并见证了甘肃革命时期发生的很多大型活动和事件。甘肃有当年打开红军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营救被俘的红军西路军将士、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貢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还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遗址、迭部“俄界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静宁“界石铺会议”遗址、泾川县红25军四坡战役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以及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景泰索桥渡口遗址、靖远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市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县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等。[1]

通过实地走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它,感受其中的文化、精神,达到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并通过红色宣传、红色记忆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不同的层面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也能够积极鼓励其精神,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深刻的体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

二、恰当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文化根基

就目前来看,中国优秀文化能够使革命斗争时期的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实现有机统一。甘肃红色文化是对共产党人精神思想、革命的实践,能够将革命志士忠诚于党、勇于牺牲、坚持不懈等伟大精神充分呈现出来。这种先进的革命文化,既可以载入光辉的革命史册当中,在革命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逐渐积淀,也能够获得当代人的广泛认同。其在精神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内在本质层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上,能够实现协调统一。因此,从客观层面与本质上来讲,可以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秀且坚实的文化根基。[3]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去影响熏陶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的方面,主要是指精神内涵,包含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等。它传播的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够为学生的思想、灵魂提供有力指导,主要涉及方向的指引、动力与保障的全面激发和给予。艰苦奋斗、锲而不舍、不怕艰难险阻、自力更生等主要强调的是意识层面的内容。这些精神所蕴含的时代力量,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而红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方面,则主要包含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艺作品等,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革命过程来完成理想、信仰等的教育,完善各阶段的目标,能够为意识形态的落实提供落脚点。例如,可以引入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红色文化资源。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在各地的组织,其中的甘肃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献、遗物和遗迹以及当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寻访前辈革命人士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这些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要想实现对“形”“神”方面的有机整合,并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律特点,就要实现对无形精神、灵魂与有形实物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利用。在此过程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若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导向、动力和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时,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4]

三、灵活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一种不可忽视且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品质教育教学资源,更是在突破时间、空间束缚后,人们加强红色历史感知的一种客观载体。甘肃大地上的革命精神、先辈与事件以及革命遗址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将共产党人那种坚持斗争、英勇无畏的光辉历史呈现出来,基于这种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能够将甘肃共产党人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与无私奉献,以及依靠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表现出来。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民军队、革命先烈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能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与利益等诸多层面的教育,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够为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提供真实且说服力较强的教育素材。为此,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并加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基于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优秀成果的科学、恰当引用,来构建更生动、更丰富、更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在此背景下,可以让红色文化以各种全新的形式来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革命故事演讲会、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土地支教等。让大学生结合红色革命历史事实来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内涵,真正受到其文化资源带来的积极影响,加强感知和体验,以此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吸引力的不断增强。[5]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的是对人们思想层面的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实就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某学者曾说过:理论在经过群众透彻理解与掌握之后,也会发挥出一定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人,就能够实现对群众的掌控;而要想真正说服人,相关理论就必须做到彻底。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恰当融入,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此来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不论是精神、物质的统一发展,还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都离不开人们一系列创造活动的有力支持,也主要受到创造活动中实际需要的影响。简单来讲,人类在进行世界改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物质成果,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其实也在不同层面改造着主观世界,且能够取得相应的精神成果,具体来讲就是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在整个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理论、思想的有力指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精神、物质的协调统一与合理转化,其实就是通过对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合理改造来实现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改造路径。因此,对于甘肃红色文化这一较为独特、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科学运用,各院校及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感染力的不断提升。[6]

另外,在准确把握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之后,教师还应紧跟时展脚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来进行紅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与科学利用,将其更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将传播手段多样性、红色信息多样化以及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此外,也可以不定期组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红歌比赛等,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恰当渗透,从而促使其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达到其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第9篇

关键词:红色教育;生命发展;研究综述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①。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无人化”或“人的片面化”倾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其认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都直接受到了伤害,他们在这些方面也迥异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机制、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决定他们需要的不是现实规范的束缚,而是榜样示范的感召;不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是内心感悟的舒张。惟其如此,方能有利于他们生命的发展。所以红色教育之于他们的生命成长犹如心灵鸡汤,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心理,培养社会荣辱观,培植理想信仰,弘扬爱国精神,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在种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愈益自主、自觉和自信,让其生命成功发展。

当代,追忆“红色精神”理应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翻唱红歌”,但学界从各个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却主要在2000年以后。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砥砺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推动下,唱红歌已成为重庆市人民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②此后,唱红歌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江西卫视甚至把红歌年会当做一个固定的文艺节目。在此背景之下,“红色教育”逐渐进入教育理论的研究视野,红色教育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理论成果。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红色教育的研究理论性资料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影响的理论研究资料有:龙海平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占毅的《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王海建的《论红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契合》、杨六栓的《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罗海英、乔湘平的《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张文、蒋纯红的《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乔湘平、李晓翼的《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等。相对而言,更多的文章是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如刘寿礼的《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程东旺、黄伟良的《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等。此类研究主要是以“红色文化”研究为载体将其扩散至文化、经济、时代精神研究等方面。红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价值研究

对于什么是红色教育,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颜茵在《贵州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红色资源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其中物质是载体,精神是主体③;红色教育则是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④。关于红色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⑤;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⑥,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⑦;还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⑧。

二、红色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研究

红色教育资源其革命理论、革命经验以及革命精神的凝结,红色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和打造时代精神,其转化的途径方式是教育界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途径上,占毅在《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一文中指出,红色教育要以红色为主线,将高校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网络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⑨。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张泰城、肖发生在《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红色教育应遵循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讲授与体验相结合原则;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他们提出,根据教学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文字教学方法、音乐影像实物教学方法、受教育者活动教学方法⑩。在教学方法上,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主要有课堂融入模式、实践体验模式、文化感染模式⑾。此外,张茂林、钟丽静在《青少年红色教育探析》一文中则指出应该创新红色教育方式方法,要开展实地红色教育活动,要举办红歌会与红色经典电影赏析活动,要开展走访老红军和老战士活动等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