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旅游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1 10:17:11

区域旅游经济

区域旅游经济第1篇

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快乐指数,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人文关怀这一领域。在这一治国思路的影响下,国民收入可以用来支配用于购买基础生活物资之外的收入占比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国民可以用来休闲的假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各种形式的旅游来享受生活,感受快乐。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区域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设施和旅游形象得到显著改善,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逐步增强,同时对拉动当地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内蒙古区域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达省市相比,内蒙古旅游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距离旅游强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如何借国家发展旅游、建设边疆的良好势头,提升自身的旅游形象,从而提升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使内蒙古成为我国旅游强省,是未来内蒙古旅游产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区域旅游形象的理论概述

2.1区域旅游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可以对人的思维和情感状态产生影响的具体形态,是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区域形象是区域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在人脑中形成了总体印象。区域旅游形象是指区域内旅游的相关服务和景色给旅游者留下的感知形象。

2.2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主要通过区域内旅游景观的整体印象、旅游基础设施印象、相关服务印象以及区域内旅游文化的印象所共同构成的。区域旅游形象通过景区在社会媒介上的广泛宣传,将其旅游形象传递给广大公众,从而在其心里留下印象,最终对其旅游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游客到达区域旅游目的地后,其客观形象会对其主观印象造成一定的影响,游客会将这种印象再反馈给区域中,从而对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改造。同时这个过程是不断周而复始的。

2.3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

通常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的影响原因包括旅游者原因、区域旅游目的地原因、信息原因以及外力原因共同构成。

3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1内蒙古旅游总体情况

尽管内蒙古发展旅游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是内蒙古旅游资源潜力深厚,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国家有政策、地方有资源、群众有愿望、市场有需求的条件下,内蒙古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经营,扎实有效地实施“旅游兴省”战略,不断完善设施、提升品位,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内蒙古旅游产业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上涨。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截止到2013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9万亿元,旅游人数达到了32.5亿人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2)入境游旅客明显增加。随着内蒙古综合实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又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离境退税等政策的出台,在吸引境外游客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再加上新的国际航线不断开通,内蒙古各旅游景点入境游客明显增加。

3.2旅游对内蒙古经济产生的影响

(1)推动地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旅游产业,辅助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内蒙古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内蒙古旅游包罗万象,可以开发的方向点非常的多。比如自助烧烤、绿色养生、放牧生活体验等等。这些方向上产业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的资金,这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内蒙古当地的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为区域,以家族为主体开展的。每个旅游接待的实体多数都是一村的牧民。他们向客人提供导游、饮食、居住、烧烤、放牧、渔猎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并通过服务赚取利润。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当中,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提供旅游服务而赚取较高利润的经济现象。这对提高当地牧民的经济生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改善了内蒙古区域的软硬环境建设。在内蒙古地区推动旅游产业,就要有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来旅游的优良环境。在这个利益驱动下,无论是地方还是当地的牧民都将会产生极大的主观积极性,来建设和改善当地的环境。地方政府将会乐于将财政支出投入这一层面。而当地牧民也将会发扬蚂蚁啃大象的精神,群策群力,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参与建设。这是由旅游业的特点而带来了益处。而这样的改变又将反过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在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当地的卫生、医疗、交通、通信、居住、商超购物等物质环境和绿化、环保、等软环境都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4)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旅游产业地的软环境必然要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从服务的理念到服务的具体细节,从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着影响。在我国很多的旅游城市,市民在旅游产业发展以后得到了较大的经济实际利益,也因此产生了全民共建发展旅游的主观积极性。由此可知,内蒙古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高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4努力保持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1保持稳定的内蒙古旅游形象定位

内蒙古的地质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在旅游资源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的选择上,要避免发生同质性。因此在对内蒙古旅游形象提升之前,必须对内蒙古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就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和民俗旅游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宣传时要注意保持形象的稳定,这样才能切实推动其旅游经济发展。

4.2制订旅游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区域旅游经济第2篇

市委、市政府旅游工作汤原现场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业的具体措施。为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我区将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政府主导,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区域旅游经济第3篇

关键词: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

一、引言

各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普遍存在,属于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的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和差异问题,应该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生产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控制策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山东省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是对整体地区旅游行业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了解和认识到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域旅游经济优化方案,避免地区之间出现旅游恶意竞争问题,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行业实力差距,缩小旅游收入差距。

二、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简介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旅游发展重点省份,从2001年初期开始,山东省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不断加快,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也开始同步增长,网络统计数据表明,山东省的旅游经济收入已经占据全国旅游经济收入的21%左右,山东省的整体旅游经济收入已经长期稳居全国第四,总体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平稳。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地区地理位置、旅游服务、区域交通和旅游景点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内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存在,因此,应该准确把握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发展规律,鼓励各市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优势,广泛开展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促进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进步与发展,为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竞争发展实力的提升发挥重要支持作用[1]。

三、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演变分析

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同时受到来自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在发展演变,各地区政府的旅游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都会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2007年,山东省借助奥运会和全运会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了省内的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发展,不仅仅对拉动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山东省各市之间旅游经济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整体的旅游经济发展事态良好[2]。

(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差异分析

国内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各市之间存在的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可以发现,青岛和济南、烟台都是山东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前三位城市,旅游行业发展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支柱。尤其是青岛市,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旅游城市,整体的青岛旅游经济发展实力以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山东省内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济南市与烟台市整体市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岛和烟台都是第一批开放城市,所以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上获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聚集地[3]。

(三)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带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都要好于内陆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青岛作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领先者,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地区已经逐步成为了山东地区的“黄金海岸旅游地带”,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首发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开放程度较大,旅游经济投资和融资优势明显。同时,旅游经济不断发展,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也在不断出现,很多内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也为整体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4]。

四、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发展对策

(一)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山东省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行业发展优势,广泛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开发新形式旅游产品,同时结合针对性明显的旅游行业发展策略,防止出现区域之间的旅游行业恶意竞争以及低水平开发循环、消耗旅游资源。各地区政府也应该突破各地区的行政局限,避免因为地方保护政策束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多元旅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山东省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省内旅游资源自由交流,制定旅游营销宣传联合实施计划[5]。

(二)加快旅游产品升级

不断提升山东省各区域内部旅游产品的地区特色,扩大地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快地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发挥各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青岛的旅游经济发展带头力量,打造沿海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展疗养、休闲、游轮、海岛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发挥“黄金旅游地带”的优势作用,深入挖掘山东省交通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开展新型旅游项目,扩大对旅游消费人群的吸引力,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旅游联锁,构建民俗、文化和休闲等多类型旅游产品。

五、结语

综述所述,山东省地区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是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重点问题,也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是对整体地区旅游行业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了解和认识到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域旅游经济优化方案,避免地区之间出现旅游恶意竞争问题,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行业实力差距,缩小旅游收入。(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梦,刘景阳.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21-22.

[2]栾福明,张小雷.1990-2011年山东省旅游节庆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3,06:940-949.

[3]齐邦锋,江冲.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5:98-102.

区域旅游经济第4篇

各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普遍存在,属于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的旅游经济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和差异问题,应该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生产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控制策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山东省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是对整体地区旅游行业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了解和认识到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域旅游经济优化方案,避免地区之间出现旅游恶意竞争问题,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行业实力差距,缩小旅游收入差距。

二、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简介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旅游发展重点省份,从2001年初期开始,山东省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不断加快,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也开始同步增长,网络统计数据表明,山东省的旅游经济收入已经占据全国旅游经济收入的21%左右,山东省的整体旅游经济收入已经长期稳居全国第四,总体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平稳。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地区地理位置、旅游服务、区域交通和旅游景点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内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存在,因此,应该准确把握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发展规律,鼓励各市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优势,广泛开展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促进山东省地区旅游经济进步与发展,为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竞争发展实力的提升发挥重要支持作用[1]。

三、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演变分析

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同时受到来自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直在发展演变,各地区政府的旅游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都会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2007年,山东省借助奥运会和全运会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了省内的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了山东省整体旅游行业发展,不仅仅对拉动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山东省各市之间旅游经济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山东省的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会进一步扩大,但是整体的旅游经济发展事态良好[2]。

(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差异分析

国内各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各市之间存在的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可以发现,青岛和济南、烟台都是山东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前三位城市,旅游行业发展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支柱。尤其是青岛市,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旅游城市,整体的青岛旅游经济发展实力以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山东省内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济南市与烟台市整体市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岛和烟台都是第一批开放城市,所以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上获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聚集地[3]。

(三)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带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众所周知,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都要好于内陆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青岛作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领先者,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地区已经逐步成为了山东地区的“黄金海岸旅游地带”,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首发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开放程度较大,旅游经济投资和融资优势明显。同时,旅游经济不断发展,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也在不断出现,很多内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也为整体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4]。

四、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发展对策

(一)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山东省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行业发展优势,广泛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开发新形式旅游产品,同时结合针对性明显的旅游行业发展策略,防止出现区域之间的旅游行业恶意竞争以及低水平开发循环、消耗旅游资源。各地区政府也应该突破各地区的行政局限,避免因为地方保护政策束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多元旅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山东省省内各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省内旅游资源自由交流,制定旅游营销宣传联合实施计划[5]。

(二)加快旅游产品升级

不断提升山东省各区域内部旅游产品的地区特色,扩大地区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快地区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发挥各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青岛的旅游经济发展带头力量,打造沿海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展疗养、休闲、游轮、海岛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发挥“黄金旅游地带”的优势作用,深入挖掘山东省交通沿线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开展新型旅游项目,扩大对旅游消费人群的吸引力,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旅游联锁,构建民俗、文化和休闲等多类型旅游产品。

区域旅游经济第5篇

区域经济差异和特征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从经济角度研究旅游,一般规律是区划单元愈小,区域间差异的测度值愈大。本文在借鉴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河北11个地级市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定量研究。

一、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总体特征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测算必需基于对各研究单元的整体经济的特定指标的分析,指标的选用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区域间的可比性。就国内地市级旅游统计资料来看,国内旅游收入统计资料早,时间较连续,但可比性差;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性差,但统计时间和标准一致,可比性强。因而本文选取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1、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本文采用St(标准差、绝对差异)和Vt(标准差系数、相对差异)两个常用指标来测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水平。

St=[(Yti-Yt)2/N](1/2)

Vt=St/Yt

式中Yti为某年某个地市的旅游外汇收入,N为区域个数,Yt为某年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河北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1990年的标准差为204.61,到2003年增加到2108.44,增长了9.30倍;相对差异分两个阶段逐渐下降,1990-1992相对差异从1.45下降到1.29,2000-2003从1.62下降到1.27,由于1993-1999年数据缺失,暂时无法反映期间具体的变化过程及分析2000、2001年相对差异显著上升的原因。上述河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点与我国三大地带及省域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点相一致,都是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体现。

经济学家认为当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时,资金、技术、人才总是先集中于个别优势地区,从而会加大地区间的相对差异,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对差异不断减小,但由于各地区基数、基础不同,绝对差异必然加大。九十年代以来,河北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地市间相对差异水平降低,但旅游经济总量的绝对差异在扩大。

2、金字塔型的经济差异模型依然保持。旅游外汇收入指数是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数量的比值,通过比较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指数,可将河北省11个地市分成4个等级。当Z=1时,说明此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Z>1表明该市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Z

3、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现状格局。区域经济的现状格局是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结果,通过比较2000-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的比值,可以看到:秦皇岛市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龙头,旅游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2000年秦皇岛旅游外汇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66倍,而沧州、张家口、邢台、衡水四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0.1倍,两极分化严重,区域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度的是石家庄和承德,旅游指数在1.0-2.5。其余四地市旅游指数为0.1-1.0。

依据旅游经济水平分级情况,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划分如下: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是秦皇岛,旅游经济次发达地区是石家庄、承德。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保定、唐山、廊坊、邯郸。旅游经济不发达地区有张家口、邢台、沧州、衡水。

二、河北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资源条件的差异。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高级别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外游客,发展入境旅游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秦皇岛素以北方天然不冻良港、历史名城山海关、避暑胜地北戴河而闻名中外,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它集长城文化、山地风光、滨海度假与一体,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河北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极大的吸引力,除秦皇岛、承德外其他多数地区旅游资源呈“小、散、弱、差的状态”。因此,秦皇岛是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先导。

2、区位条件的差异。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水平、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优先快速发展。

3、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旅游业的发展除主要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较好的区位条件外,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及规模的限制。良好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交通运输、商业、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我国大尺度上的东、中、西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就是其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结果。

三、对策

1、加强政府主导力度,创新开发理念。河北旅游业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地区经济差异显著,此阶段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公路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得到政府在政策、导向性投资及规划、策划方面的大力扶持和领导是非常必要的。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合力开发,形成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大环境。

2、重点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从经济理论来看,在经济差异较小时,非均衡发展有利于迅速提高整体的发展速度,但差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反过来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升河北整体旅游经济水平应选择缩小区域差异的协调发展战略。应打破行政隶属和地域界线,改变目前分割资源、分割市场、各自为战的方法,形成具有开放性、连续性的旅游企业经营网络格局。对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要健全城市功能,建立协作经营机制,优化旅游大环境。旅游产品要向精品化、多元化发展。有选择性的建好一批优秀的旅游景点,力争达到部级、世界级水平。对于秦皇岛、承德之外的旅游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区域,应把石家庄、保定、廊坊作为二级中心来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第6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区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25-04

一、引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珍贵遗产,{1}为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注入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丝绸之路区域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成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强的吸引力,推动着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学者视野中的研究热点和焦点,涌现出系列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宇和李兰军{2}、南宇{3}、南宇和李兰军{4}、南宇{5}、南宇和杨永春{6}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创新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申遗的视角分析”的资助下,阐释和梳理了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跨区域合作的发展规律,对国内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区域的旅游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马耀峰等探讨了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可行性、合作的组织机构与合作方式;{7}李巧玲和王学军{8}、李巧玲和王学军{9}、李巧玲{10}、李巧玲等{11}、李巧玲{12}、李巧玲等{13}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区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的资助下,对宁夏固原段、甘肃段、青海段、河南洛阳段、陕西西安段等不同区段的旅游形象和推广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不同区段开发独具特色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形成鲜明个性的思路和路径;梁雪松和马耀峰{14}、褚玉良和马耀峰{15}、李德山等{16}则以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对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空间转移、旅游动机、行为及偏好进行了分析。此外,王瑜等对丝绸之路旅游开发过程中“和而不同”理念的应用进行了具体阐释;{17}王三北等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18}李兴江和马亚妮的研究结果显示,丝绸之路上的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

尽管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意象构建、旅游者行为特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发展有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哪些因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问题当前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不利于把握区域旅游经济的运行过程。同时,与近年来丝绸之路区域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比,相关研究成果偏少,已明显滞后于区域旅游业发展实践。因此,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认识尤为必要和迫切,有助于了解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支持,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首先,选择旅游经济运行的投入、产出变量,并进行定量化测度。旅游经济产出变量以旅游总收入衡量(包括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部分)。投入变量的选择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具有多样性,Ma等将土地面积、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经营支出作为旅游风景名胜区生产的投入指标;{20}Holzner认为,星级酒店数量和旅游景区数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1}陆林和余凤龙{22}、敖荣军和韦燕生{23}、赵东喜{24}、吴玉鸣{25}、王淑新等{26}认为,社会经济、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空间距离等因素会对区域旅游收入产生影响。以此为参考,本文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和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要素投入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资本投入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处理(折旧率参照左冰和保继刚的方法,为5%{27});劳动投入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职工人数为变量;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以等级公路密度( )反映,用公式(1)进行测算;旅游服务设施投入以星级酒店水平( )衡量,用公式(2)进行测算;旅游资源开发以4A和5A景区得分( )衡量,用公式(3)进行测算。

其中, 和 分别为j省(区)等级公路长度和国土面积; 为 年 省(区、市)星级酒店数量; 为 年 省(区) 级景区数量。

其次,参照扩展的索洛生产函数,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进行定量分析,构建如下基本模型:

式(4)中, 为 年 省(区)产出量, 、 、 、 、 分别为 年 省(区)旅游资本、旅游劳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投入量,α、β、γ、Ф、η分别为旅游资本、旅游劳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投入的弹性系数,A为效率系数,对模型(4)作对数化处理得到下式:

式(5)中,从规模报酬角度看,如果 ,则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即旅游要素投入增加1单位,旅游经济产出增加小于1单位;如果α+β+γ+Ф+η=1,则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征,即旅游要素投入增加1单位,旅游经济产出增加等于1单位;如果α+β+γ+Ф+η>1,则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即旅游要素投入增加1单位,旅游经济产出增加大于1单位。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传统研究中,西北五省是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的主体。但近年来,受2007年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2020)》(将河南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主体纳入其中)的影响,以及河南洛阳等城市在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多研究倾向于将河南省纳入丝绸之路区域。本文为确保研究区域的完整性,将河南纳入其中,同时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资料合并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因此,本研究中丝绸之路涉及中国境内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河南六省(区)。

丝绸之路六省(区)2000~2012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等级公路长度以及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职工人数来自各省(区)统计年鉴(2001~2013);星级酒店数量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01~2013);4A级景区数量来自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的公告资料,5A级景区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提供的统计资料,逐年逐省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整理。不同年份的入境旅游收入依据当年平均汇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换算成人民币数量;不同年份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交通运输及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价格平减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折算成2000年价格,以消除价格变动影响,使不同时期指标具有可比性。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一个变化特征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2年,丝绸之路区域六省(区)旅游收入由618.63亿元增长至4489.88亿元(2000年价格),总增长率达到625.78%,年均增长率达到17.96%,表明考察期内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根据旅游收入数据计算得到以增长率显示的区域旅游经济变化趋势(见图1),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征:第一,旅游收入增长率的最低、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03、2004年,2003年因“非典”的严重影响,致使旅游收入大幅度下降,出现负增长-16.67%;积蓄的旅游势能在2004年得到强烈反弹,旅游收入增长率达到55.89%,2003、2004年旅游增长率的大落大起均属于特殊年份的非正常表现。第二,通过添加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线(图1中虚线表示),可以发现,尽管考察期内不同年份六省(区)旅游收入增长率呈现出起起落落的波动特征,但总体看,旅游收入增长率呈现出加速提升的趋势,意味着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通道。

(二)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丝绸之路六省(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计量模型(5)不同影响因素的参数进行估计。在此之前,先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要素投入回归结果(见表1)表明,模型总体回归效果较好,R2值为0.8845(调整的R2值为0.8765),F检验值为110.2502,且在1%水平下显著。从各系数的回归结果看,效果也较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弹性系数和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弹性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旅游资源投入弹性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但劳动投入弹性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考察期内,丝绸之路区域六省(区)以星级酒店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四星、五星级酒店发展速度迅猛,分别由2000年的21家、8家增长至2012年的238家、42家,增长率分别达到1033.33%、425%;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以星级酒店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设施弹性系数为0.6619,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星级酒店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0.6619单位旅游经济产出。丝绸之路区域六省(区)以星级酒店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快速投入直接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弹性系数高于其他要素投入弹性系数,意味着以星级酒店为主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在促进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六省(区)2000年与旅游业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为496.11亿元,至2012年增长为2275.88亿元,增长率为358.75%,年均增长率达到13.54%;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为0.4076,且在1%水平下显著,意味着丝绸之路六省(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单位将增加0.4076单位旅游经济产出,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直接贡献了力量。丝绸之路六省(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0.4076高于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0.1177,{28}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相对落后,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处于递增阶段,边际产出较高,而其他地区旅游经济相对发达,资本边际产出低于丝绸之路区域,导致整体水平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丝绸之路六省(区)平均等级公路密度由2000年的577.7公里/万平方公里增长至2012年的1847.43公里/万平方公里,年均提升率达到10.17%;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以等级公路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弹性系数为0.3185,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丝绸之路区域等级公路密度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0.3185单位旅游经济产出。意味着以等级公路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等级公路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在促进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考察期内,丝绸之路区六省(区)旅游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4A景区为例,由2000年的26家增长至2012年的224家,其年均增长率达到21.02%;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以4A和5A景区水平衡量的旅游资源投入弹性系数为0.0014,且在10%水平下显著,表明丝绸之路区域旅游资源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0.0014单位旅游经济产出,表明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在所考察的所有因素中发挥的作用最小,这与旅游资源的快速开发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错位,与Wen和Tisdell的回归分析结果“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收入的关联性不大”{29}具有一定吻合性。

统计数据及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推动2000~2012年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力量可归结为与旅游业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弹性系数最大(0.6619),对区域旅游经济发挥的推动作用最大;旅游资源开发弹性系数最小(0.0014),对区域旅游经济发挥的推动作用最小;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0.4076)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弹性系数(0.3185)则介于两者之间。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3894,即增加1单位旅游要素投入将增加1.3894单位旅游经济产出,这一数值显著大于1,表明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一结果高于2000~2007年全国旅游规模报酬系数1.1399,{30}可能的原因是旅游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旅游规模报酬较低,从而拉低了整体水平。

四、建议与措施

本文基于2000~2012年丝绸之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河南六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考察期内,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7.96%,表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并且旅游收入增长率呈现出加速提升的趋势,旅游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通道。第二,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推动2000~2012年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旅游服务设施投入弹性系数(0.6619)最大、旅游资源开发弹性系数最小(0.0014)。第三,丝绸之路六省(区)旅游经济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3894,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因“非典”影响出现大起大落的非正常状态,提示区域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提升旅游管理能力,保证区域旅游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经济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要素投入诸如提高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增加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等,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 释]

①田澍、李勇锋:《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丝绸之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9~12页。

{2}南宇、李兰军:《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5期,第97~101页。

{3}南宇:《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品牌创新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第73~77页。

{4}南宇、李兰军:《西北丝绸之路跨区域、无障碍、一体化旅游模式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35~39页。

{5}南宇:《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6}南宇、杨永春:《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体系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148~152页。

{7}马耀峰、梁雪松、李君轶:《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开发研究》,2006年第2期,第67~70页。

{8}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宁夏固原段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252~255页。

{9}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12~118页。

{10}李巧玲:《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基于青海段的视角》,《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05~111页。

{11}李巧玲、王学军、董原:《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基于河南段洛阳旅游区的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8~91页。

{12}李巧玲:《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策略――基于陕西段西安旅游区的视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151~158页。

{13}李巧玲、王学军、董原:《丝绸之路申遗河南段洛阳旅游区形象营销策略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1期,第87~93页。

{14}梁雪松、马耀峰:《旅游偏好和旅游行为研究――以丝绸之路入境游客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5期,第69~74页。

{15}褚玉良、 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第5期,第451~454页。

{16}李德山、韩春鲜、杨玲:《丝绸之路外国旅游者旅游动机及旅游行为特征》,《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第40~48页。

{17}王瑜、吴殿廷、朱桃杏:《论旅游开发中的“和而不同”――以丝绸之路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第128~132页。

{18}王三北、王宁、魏鹏:《回归原义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式重构》,《开发研究》,2012年第6期,第111~114页。

{19}李兴江、马亚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数据的模型检验》,《开发研究》,2011年第5期,第56~58页。

{20}Ma X,Ryan C,Bao J. Chinese national parks:Differences,resources use and tourism product portfolios,Tourism Management,2009(1):21~30.

{21}Holzner M.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beach disease,Tourism Management,2011(4):922~933.

{22}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第406~410页。

{23}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财经研究》,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24}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旅游学刊》,2008年第1期,第41~45页。

{25}{30}吴玉鸣:《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弹性估计》,《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第18~25页。

{26}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4期,第89~96页。

区域旅游经济第7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8-02

一、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南充市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

现代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参与周边大城市的产业分工,并带动自己周边城市的产业分工,对区域外形成一定吸引力。南充市位于川东北中部,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与遂宁、绵阳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地理上的区域优势并不代表经济上的区域优势。南充市尽管人气旺、都市味浓,但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对区域外的吸引力、辐射力不够,包括对同属川东北区域的达州、巴中、广元等市的影响都甚微,这就影响到南充市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旅游是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重要因素。旅游的吸引力是一个城市吸引力的核心,是城市形成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南充市要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就必须走在川东北其他城市的前面,主动参与和领跑区域旅游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破解南充市经济发展难题的主动选择

目前,南充市正处于城市产业化过程中比较艰难的阶段。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腹地的丘陵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第一产业发展不理想,第二产业无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快一些,但缺乏支柱产业。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各种矛盾较为突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阻碍着南充市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要解决就业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南充市来说,大力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增加就业,破解南充市就业难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消费型产业,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往往成为推动旅游目的地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规模,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且可以促进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有效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为南充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南充市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

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间通过合作,在资源需要方面互通有无,在市场开放上和对外竞争上形成合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旅游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扩大开放是加快旅游发展的前提,区域合作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南充市地处内陆,更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向外界展示其特色,提升对外影响力,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国内外、海内外广泛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南充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地理环境优越、自然生态资源独特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南充市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境内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南充市水、陆、空交通便利,是川东北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和长江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发展旅游必备的条件。嘉陵江是南充市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北向南纵贯四川省境内的广元、南充、广安三市,在重庆市汇入长江,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水上交通运输线,是长江上游的重要一级支流。其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的独特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嘉陵江主干河道上的青居、蓬安和阆中三段,自北向南穿流全境的嘉陵江在这里造就了奇特的曲流景观,众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更是在南充市段的嘉陵江形成了绮丽的平湖风光。同时,沿江两岸还拥有众多品位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南充市是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在南充市的南部、阆中、营山等地留下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南充市是总司令、罗瑞卿大将、著名民主人士张澜先生的故乡,尤其是故居很具建成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实力。南充市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境内有《三国志》作者、西晋史学家陈寿读书修学的万卷楼,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张飞庙,还有蜀汉光禄大夫谯周墓、蜀汉大将军王平墓,并有记载着诸葛亮丰功伟绩的诸葛寺、诸葛寺石刻以及充满着硝烟和呐喊的赵云操兵演阵的将军碑、瓦口关古战场等三国文化遗产。南充市同时也是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除三国文化外,境内古迹林立,名胜众多。这些,都将为南充市的旅游发展增辉添彩。

(三)制约因素

南充市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现有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够,局限于传统的旅游观念,没有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认识、挖掘、策划旅游资源,尤其是市民的旅游意识淡薄。二是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发挥不够。没有按照“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去发展旅游业,尤其是没有站在总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也就是还没有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不新、深度不够、投入不足、促销不力、重视不够,旅游支撑性产品尚未真正形成。三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形散”、“意散”,景区(点)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不突出、品位不高,没有按照集观光、度假、会议为一体的要求去打造,没有名品牌景区(点)。这些都成为制约南充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以旅游推动南充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编制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思路决定出路。南充市旅游多年来之所以发展较慢,没有在南充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挑担起重担,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旅游发展上思路不够清晰,没有从南充市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南充市旅游发展的路子。由于思路不明确,因此,在对旅游的规划上也缺乏长期性和科学性。在南充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要担当重任,完成振兴南充市经济的使命,真正成为一个富民强市的产业,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科学规划。一是从实际出发,确立南充市旅游发展的思路。嘉陵江流域文化打造是南充市旅游发展的重点。南充市旅游的基本思路是要围绕嘉陵江做文章,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屏障和产业经济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以嘉陵江为轴线、嘉陵江流域文化为主体,建好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把南充市嘉陵江流域建成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的具有全国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二是确立发展目标。着力提升精品旅游景区,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设施,提升城市旅游形象,营造良好旅游氛围,推动南充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快打造旅游品牌

区域的地方特色是旅游的生命。南充市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但未形成品牌,没有特色。因此,在开发南充市旅游资源过程中,重点是要充分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尽快形成旅游品牌。一是充分挖掘南充市地域文化内涵,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好文化旅游产品。南充市地处川东北,民风民俗独特。因此,在旅游的开发上要突出川东北风情,尤其是要结合中国乡村游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成片打造具有鲜明川东北特色的乡村小村、乡村民居,演绎川东北区域文化。二是突出红色旅游主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一规划如果得以实现,将推动南充市旅游整体上台阶。三是重点打造南充市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川东北文化为重点发掘嘉陵江文化,整合资源,全面规划,局部突破,统筹发展。

(三)增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不仅关联性强,开放度也高,区域彼此间不仅不能完全相互封闭,而且还必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南充市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大与川东北各市和全省的合作,加强资源整合,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消除地区壁垒,对旅游产品和线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形成区域活力。另一方面,要共同开发嘉陵江流域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合力和优势,整体推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雷震,张帆,李春光.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定量测度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5).

[2] 周志宏.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12,(2).

区域旅游经济第8篇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成都市;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助力。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层面所涉及的产业十分广泛,直接拉动了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经济增长;此外,旅游这一行为需求加强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间接促进了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使产业经济更具有规模化效应。

一、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基本理论

(一)旅游业特点与界定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的为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而派生的一系列相关行业。旅游业具有开放性,近年愈来愈热的国际旅游活动带动了国际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国家间的收入和创汇效应,此外旅游业还具有关联性和敏感性的特征。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与劳务的数量。区域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大指标,区域经济产业链条的连锁反应和发展可以拉动地区的收入效应、就业效应等一系列效应,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

(三)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具有关联带动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不断递增的,不断追求一种优化的享受,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就是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的更高一层的追求,旅游需求刺激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旅游市场则进一步带动了资本的市场运转效率。

二、成都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一)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1.成都市旅游业现状

从近十年成都市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成都市的支柱性产业,旅游的特性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餐饮和交通行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十分优秀,其对旅游资源的掌控和开发尺度把握得非常到位,成都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如杜甫草堂、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等),其对景点的开发都是基于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进行的,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旅游的本真性。

2.成都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旅游经营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人、景、媒介三个方面的把握,人的需求和实现这一需求的行为拉动一个产业的系统化发展(同时直接间接的促进派生产业的发展),旅游业需要基本的有特色的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的最基础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传统媒体则提供品牌塑造这一渠道。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旅游经营最基础的三方面发展成熟,且其自身提供的发展机会吸引了大股人潮,本身的文化底蕴也对外流露出神秘的吸引力。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1.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

成都市地理位置优越,其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成都市被誉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和交通中心,同时是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成都天府软件园是目前中国目前最大的专业软件园区,而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则最有效的达到了就业的内销。成都市自身优势达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三效合一,其优越的内部条件带来了强大的招商力度,使产业优势趋向明显。

2.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近两年,国家各方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顺时展潮流提出“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的发展方式。新理念的提出和政策的下发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传统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更多元的呈现方式,出现了“B to C”、“C to C”等商务发展方式,在这一改变的冲击下,商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都作为西部的战略执行高地,顺应号召综合运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的多模式发展。

三、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制约因素

旅游I作为一个涵盖多要素的具有高度产业关联度的综合性产业,在市场机遇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呈现积极、快速的发展态势,但在不断创益和塑造的进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需要进行长期的斟酌检验。

(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经济效益较差

目前,各旅游目的地提供的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操作愈加透明化,旅游业在这一影响下也承受着巨大的挑战,游客的眼光越加挑剔,更多的选择通过互联网购买世界各地的旅游产品。传统的产地产品外销形式受到严重冲击,这一竞争压力下,缺乏特色的旅游产品势必会被淘汰,也将带来经济效益的下滑。

(二)旅游体制结构落后,活动营销失衡

旅游业受到国家的高度保护,国家出台众多针对旅游经营的政策文件,国有企业在旅游行业占据经营特权,这使旅游的引进和激励机制逐渐偏离主题路线。除此之外,旅游作为无实体消费模式,游客只能通过感官进行消费评价,在旅游品牌的塑造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这一失衡的状态下,还缺失了对旅游活动的营销策划和宣传,造成旅游经济整体规模的萎缩。

区域旅游经济第9篇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论文联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会议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重要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雄厚,交通体系发达。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实施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利益互惠。通过区域联合加快辽宁沿海地区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步完善我国沿海经济整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现状

1.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目前辽宁省全部14个地级城市都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连市成为中国首批3个最佳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辽宁有a级旅游景点以上的167个,中部地区的满清风韵、南部的海滨特色、东部的边城风情、西部的考古成果等,对海内外游客极具吸引力。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218.9亿元,增长28%;旅游外汇收入18.5亿美元,增长21.7%;国内旅游收入2098.8亿元,增长28.3%;接待入境旅游者293.1万人次,增长21.2%;接待国内旅游者2.41亿人次,增长21.7%,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以上。

辽宁沿海经济带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9800.4万人次,占全省的39%;接待海外游客272.37万人次,占辽宁省的59%;实现旅游总收入1045亿元,占辽宁省的46%;旅游创汇10.4亿美元,占辽宁省的61%;拥有星级旅游宾馆322家,占辽宁省的62%;旅行社616家,占辽宁省的60%(见表1)。从各项旅游指标可以看出,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缺乏协调

从自然地理分布情况而言,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区六城市地理分布跨度较大,可分为辽宁东部旅游区(丹东市)、辽宁南部旅游区(大连市、营口市、盘锦市)、辽宁西部旅游区(锦州市、葫芦岛市)。长期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经济发展的联系度不高,在旅游开发与发展中也缺乏协调与协作。

(2)旅游开发协作观念有待提高

辽宁是老重工业基地,有着工业建设的丰富经验,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规划了解相对较少,对旅游经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于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效应认识不够。对于旅游投资如何按旅游业发展规律和规划建设来进行,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规划。此外,旅游资源分属不同行业和部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对旅游资源随意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3)旅游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

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五市的旅游发展水平与大连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以2009年的旅游业发展为例,大连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8亿元。其他各市旅游收入情况为丹东市170.7亿元,锦州96亿元,葫芦岛105.9亿元,盘锦105.5亿元,营口89.4亿元。大连全年旅游收入相当于其他五市的总和。旅游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过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各市的旅游业合作发展。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对策

(一)加强“一体化协作”

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的旅游业发展“一体化协作”,可以遵循“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宣传互动、市场共管”的原则。例如,可以在各城市之间设立“旅游一卡通”,整合沿海各景区酒店,为游客提供低折扣的优惠。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卡通”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跨区域享受优惠的电子旅游卡,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游客享受电子商务的便捷和乐趣。

(二)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滨海岛屿、滨海湿地、滨海农业园区、滨海工业园区、港口旅游资源等,充分挖掘整合各种旅游业资源,做大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品牌为突破口。应大力开发以下旅游产品: (1)以秦汉宫遗址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2)大连沿海地区的地学科学旅游;(3)以青山沟、天桥沟、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旅游;(4)以“五点一线”工业园区为主的工业旅游;(5)以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碣石省级旅游度假区、兴城温泉、熊岳温泉、五龙背温泉、安波温泉等为主的休闲、疗养度假区旅游;(6)以盘锦鹤乡苇海红地毯、蛇岛为主的新奇特旅游。在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利用上,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设计旅游线路,也可以按照不同季节为各市游客提供区域内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可以包括辽海古文化史迹之旅、红色之旅、海滨畅游之旅、山川森林之旅、休闲度假之旅、奇特景观之旅等。此外,还要注重区内旅游线路向省内外延伸。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联合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联动,与周边城市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换、优势互补,大力拓展省内及黑、吉、京、津等客源市场,随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主动走出国门,实施国际旅游区域联动,把旅游做大做强。

(三)加强政策扶植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引导旅游企业搞好体制改革,改善与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积极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突出旅游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促进沿海经济带旅游业“一体化”的扶持政策应该包括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整体规划、旅游交通设施配置、旅游商品开发研制、招商引资、旅游就业、旅游开发区经济区度假区示范区的设立、旅游经营项目的审批等。各地要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与地方经济特色,来实现在沿海经济带中的不同战略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大连要推进中国北方旅游中心枢纽建设;丹东要充分重视赴朝旅游集散地的作用;葫芦岛要发挥关内外重要通道的地域优势,发挥突破辽西北桥头堡作用等。

(四)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