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7 15:17:35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1篇

一、适应形势,在探索中完善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党员大量流动的实际,各领域党建工作条块分割的状况也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包头市各级党组织立足于破解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问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各领域党建协调互动的有效方法,逐步形成了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理念。

(一)以整合党建资源为突破,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方法途径。早在1999年,市委组织部就指导青山区成立了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以联席会议的形式促进党建工作交流,整合驻区单位资源。之后,市委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共建”活动,多批次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基层指导党建工作,在促进各领域党建工作资源交流、统筹协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初,市委在昆都仑区和青山区开展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试点,为区域化党建的推进和延伸积累了经验。

(二)以提升党建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路理念。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对比、借鉴,初步形成了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把握内涵。区域化党建就是把一定的区域范围作为整体,对各领域党建工作实行统筹规划、通盘部署、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过程;二是要明确目的。区域化党建要推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融合,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应当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三是要理清思路。区域化党建应当包括“城市区域化党建”和“城乡区域化党建”(即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两个范围。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要经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阶段,最终实现城乡党建一体化的目标;四是要抓住关键。要以“统筹”、“联动”作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五是要强化保障。必须要有人力财力支持,要搞好硬件建设,承载区域化党建理念,搭建各类党组织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以落实党建责任为重点,形成区域化党建分级推进的工作模式。我市明确了市委和旗县区委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采取市、区两个层面分级推进的方式组织实施。市级层面主要是抓宏观、抓规范、抓督导。2009年10月,市委在总结十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依据。为了推动工作,我们先后召开了全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研讨会、培训会,分别在青山区和昆都仑区召开了两次现场会,普及理念,树立典型,加快进度。同时,建立了区域化党建进展情况季度通报制度,督促工作的落实。旗县区级层面主要是抓落实、抓创新、抓提升。各旗县区按照《意见》的部署,积极落实市委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任务要求,抓好区本级及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亮点。

二、统筹联动,搭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组织架构

区域化党建的核心是“统筹”和“联动”,包头市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搭建起以“三级统筹、三力支撑”为重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架构。

(一)形成 “三级统筹”的区域统筹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搭建了城市区域化党建“三级统筹”的组织架构,也就是搭建了旗县区、街道(镇)、社区三个层面的统筹平台,推进区域内的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在旗县区层面,以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为载体,建立区域统筹的宏观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以非建制性“区域党工委”这个我市独创的“大党工委”制度为载体,建立共驻共建的具体操作机制。在社区层面,全面改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并实行社区“大党委”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目前,各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已经全部成立了地区性党建工作联席会,辖社区的街道(镇)全部成立了区域党工委,有74%的社区党组织改建为党委或党总支。

(二)构建 “三力支撑”的配套联动机制。城市区域化党建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强化“三力支撑”,即发挥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和以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作用。旗县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等建制性党组织是本区域内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核心力所在。非建制性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创新模式,是区域化党建的活力所在,通过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同建立联合党委或党总支,以及党员之间通过“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建立的特色党支部,发挥沟通协调的联动促进作用。“有人有钱有场所”既是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行区域化党建的根本保障。目前,全市一半以上的社区党组织与其他类型党组织建立了联合党组织,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

(三)推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开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全市的试点情况看,城市区域化党建的方法基本上适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可以直接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进度,我们重点抓住了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大力开展城乡党组织联建活动。推行以产业关联为纽带、资源互享为基础、双方受益为目标的“村企联建”、“村居联建”、“村协联建”、“村村联建”等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设置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建立起以城带乡、资源共享的辐射链和流通链,为城乡和谐发展开辟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另一个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承载统筹城乡工作理念、落实统筹城乡工作措施的物化载体,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强化党建工作统筹领导下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村民对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和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同感。

三、融入主线,提升区域化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我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化党建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统筹的办法,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联动起来共同推进,这就破解了党建工作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难题。特别是区域党工委的建立,既保证了街道党工委在街道区域各项事务中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切实增强了驻区单位参与区域事务管理、推动区域共建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社区党委和党总支,可以按居住小区或楼栋设立建制性党支部,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意愿广泛设立非建制性党支部,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使党组织有为、有位。同时,依托区县、街道(镇)、社区三级区域党员服务中心,搭建起集约、共享、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

(二)区域化党建为基层党建推进社会管理找到了着力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工程。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契合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总要求。旗县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等建制性党组织的核心力加强了党的领导;街道社区“三有”为重点的保障力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非建制性党组织的联动力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动员了社会公众的参与。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2篇

一、长宁区主要功能区域聚集地――三大“经济组团”党建工作现状

上海市长宁区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三大经济组团建设。该区中部以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商务功能区”,凸显“国际、商贸、文化”特征,发展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商务商贸副中心;东部以中山公园商业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商业商务功能区”,凸显“商业型、休闲式、数字化”特征,发展成为上海市级商业中心和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上海)园区的核心区域;西部以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功能区”,凸显“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特征,发展成为呼应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为国内和长三角服务的重要区域。以优化区域功能为主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长宁区三大经济组团的功能、产业、形态得到一体化发展。

三大经济组团经济与区域党建发展轨迹进行重合,使得党建工作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三大经济组团功能区新经济组织党员人数由2003年的不到两千名,发展到目前的近五千名;各级基层党组织由不足一百个发展到目前的近三百个,党组织的覆盖面达到99%以上。同时,还培育出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在区域经济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功能区域党建的主要实践及效应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的工作在促进功能区域发展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功能区域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组建党组织为基础,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为核心,以服务企业为抓手,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功能区域特点的党建工作方式,凸显了富有特色的党建效应。

(一)“双结合大联动”凸显社会化党建效应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部级开发区,集聚了国贸中心、世贸商城等22幢商务楼宇。虹桥开发区党建工作在贯彻“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指导思想前提下,以“引领”、“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楼宇党建起步,连点成片,由片及面,探索形成“双结合大联动”的党建新模式,即楼宇党建与园区党建相结合,园区党建与社区党建相结合,“两新”组织与工青妇群团工作联动的党建新模式,取得了功能区域党建的新成果。

1、领域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载体联动。树立党建领域无界别的理念,组建四种联谊会。在街道综合党委的带头组建下,先后成立了虹桥开发功能区域党建(工建)联席会、物业党建联谊会、宾馆联谊会、人事经理(总监)联谊会等工作载体,抓实组织覆盖,拓展组织网络,形成了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和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和谐氛围。

2、队伍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融合。一是完善党群联手互动机制。更多地依托商会、青联、社团在新社会阶层组织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二是培育社会组织。组建虹桥街道社区联合会,具体指导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以党的群众组织为骨干,培育一批规模大、有影响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配合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围绕民生,在服务性、公益性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社区工作的水平。

3、项目拓展,党建工作与社会资源对接。一是以互促共建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园区党建与楼宇、社区党建相结合。与社区“三个中心”结合起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拓展网络,形成服务型、互动型、依托型、共建型的党建服务机制;拓展功能,整合街道党群资源,形成社区党群工作“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服务”的工作格局;拓展服务,建立“娘家”服务制;设立志愿者服务制,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党的社会工作各种资源整合配置的枢纽。二是推动楼居联建。开展“六送”活动,启动“走家进户,亲情虹桥”活动。三是构建“两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深化社会建设项目认领,进一步加深“两新”党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双结合大联动”将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归于社会,用创新的党建引领先进的生产,进一步扩大了组织覆盖面;从规模以上企业向规模以下企业延伸,从新经济组织向新社会组织延伸,从开发区向社区延伸,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有效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社区的保障作用。作为党建社会化的创新成果,“双结合大联动”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的党建思路。

(二)“多媒体之夜”凸显人文化党建效应

作为“数字长宁”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位于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内的功能区域多媒体园区集聚了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产业人才,是长宁区“两新”党建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目前,多媒体园区有68家企业,近四千名员工,党员489人。针对多媒体产业园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外资企业较多,并且相同产业内企业间希望有所沟通交流的需求,产业园党委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夕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晚会――“多媒体之夜”,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整个园区搭建了一个展示企业文化、园区文化和党员青年风貌的舞台。

1、以“人”为本,党建与人才发展相结合。经过实践和锻炼,多媒体园区逐渐形成了三支富有“人气”、充满人格魅力的党务工作队伍:党支部书记队伍、联络员队伍、志愿者队伍。园区党委配合区人事局建立多媒体园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先后向有关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政策配套调动了企业启用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以“文”化人,党建与文化提升相结合。首先,“多媒体之夜”激发了园区党建与园区(企业)文化精神的融合。晚会由园区志愿者队伍全程策划筹备,园区企业选派节目,四百余名青年白领们与区委领导同庆同乐,很多企业老总都现场督阵,园区青年才华展现,激情进发,在活动中激发了团队意识、凝聚了企业精神,同时党建工作与园区文化、企业文化也实现了

有机融合。其次,一系列文化党建项目拓展了“多媒体之夜”的文化效应。如多媒体园区与华阳街道共同举办“心灵之约,情牵华阳”青年联谊会、与行业协会共同举办“迎七一交流联谊会”、园区足球联赛、乒乓球友谊赛、合唱团、军营打靶、学雷锋活动日等文体活动等,不断扩大“多媒体之夜”的影响力,拓展党建活动外延,提升“多媒体之夜”的整体品质。

3、以“心”感人,党建与党员关怀相结合。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年轻白领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园区党委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党支部成为党员青年们心灵的港湾和继续赛跑的加油站。园区党委成员多利用休息时间,以谈心为切入点,与新入党的同志谈理想追求,与支部书记党小组长谈工作体会,与情绪波动的党员谈心理应对。同时还引导联合支部的党员们针对人员分散、缺少了解的特点,开展集体谈心活动,大家相互启发、敞开心扉,思想包袱得到减轻,精神压力得到缓解,动力更加充足,精神更加饱满。

随着“多媒体之夜”系列活动的影响力和整体品质的提升,它所具有的人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渐显现,党建工作开始走进企业、走进人才、走进党员心里,顺应了立体化、多维度多媒体党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和时代需求,使多媒体园区党建工作的人文化风格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同,为党加强在功能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及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三)“360°大党建”凸显开放化党建效应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东翼最具活力的总部集聚区。作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黄金走廊的西部核心,虹桥l临空经济园区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融为一体,在地理、交通、产业、规划诸方面与上海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大长三角进入上海的首选门户。目前,园区有入驻型企业116家,党员628名,员工七千多人,有基层党组织58个,工会组织47个,团组织28个。功能区域党委将园区党建工作放在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中谋划,完善组织构架、建立管理网络,加强联动幅度和广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60°大党建”,构筑了该功能区域具有开放性效应的新格局。

1、“360°大党建”的构架基础:建立“组织化”的保障机制。2007年,在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团区委的工作指导下,功能区域党委按照“上下联动、党群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园区党工团组织构架的调整,组建多元化的委员班子,为园区大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建立党群工作部,以党建带工建、促团建,推动了“党群一体化”工作运行。

2、“360°大党建”的内涵特征:拓展“凝聚力”的联动方位。“360°大党建”融“家园文化”于“党建五联动”的模式中。党的建设,必须为开放的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功能区域外资企业多、纯党建工作进入难的特点,园区党委以推进园区党建和塑造园区文化为抓手,探索“五联动”党群工作模式,合力打造富于“家园文化”特色的党群工作:资源联动,创新载体,打造临空学习家园;工作联动,强化服务,打造临空温馨家园;育才联动,推动发展,打造临空创新家园;活动联动,园企共建,打造临空活力家园;关爱联动,共筑和谐,打造临空爱心家园。

3、“360°大党建”的运作载体:健全“全覆盖”的管理网络。功能区域党委以园区招商中心、物业公司为龙头,建立党群工作联络站,进一步扩大党群工作指导员、联络员队伍,紧紧依靠J临空办、临空公司全体党员、业务骨干的力量,发挥园区党群工作源头联络、服务联络和协调联络功能,加强对“两新”组织党群工作联系和指导,推进“两新”企业党工团组织组建步伐,以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相结合推进园区党群工作全覆盖。

“360°大党建”的运行,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了企业主对园区党群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增强了园区和谐发展的后劲。2007年,园区完成销售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9.8%;综合税收9.9亿元,同比增长30.8%;园区有6家企业获市、区文明单位称号。民营企业上海置信集团的党建工作方法被编入上海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100例,并获“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五好’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示范点”的称号。

三、基于功能区域党建实践有效性的理论解析

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的有效性,是通过一系列党建的理论和思想、文化、精神和方式、方法的有效整合体现出来的。有效的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模式,是功能区域党建工作品牌得以树立的支撑架构,是功能区域中党建与经济互促并进的助推力量,是党在功能区域中工作有效性的实证基础。

(一)价值需求: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价值认同前提

功能区域主要由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组成,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关联的综合体。对功能区域的党建工作的目的性作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理念上它与经济层面上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着相似的交集部分:价值需求。价值需求表征人的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内在地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二重性。价值需求的机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不仅有“外向”需求,而且有“内向”需求,主客体相互作用是否成为可能受到现实需要程度的衡量而被价值化。

在功能区域,党组织、党员、群众既是党建实践的主体,也是党建工作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不仅仅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更多的是团结与被团结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功能区域企业有心声,功能区域员工有需求,应成为功能区域党建工作的主要价值源泉。功能区域党建应围绕功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结合功能区域的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群众工作,突出功能区域个性特色,采取为功能区域所需求,企业主所理解,受党员欢迎的方式;功能区域党建应尊重和支持功能区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功能区域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区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功能区域党建应关注企业之间、员工之间了解社会(社区)的需要、奉献社会的呼声、沟通交流的需求和员工的心理诉求等;另外,功能区域党建还要关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的需求、功能区域内青年开展团队活动的需求等。以上情况表明,功能区域党建在现实工作中需要采取优化的组织、管理、活动实践模式,使党建工作的开展卓有成效。

(二)系统整合: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运行文化生态

功能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多重功能的系统,是富有激情和创意的“新城市区”,这里积聚着富有多元智能、追求时尚的新型党员和员工。功能区域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需要其中每一个个体共同去创造。运行文化生态作为功能区域成长发展的“大文化系统”,包括功能区域运行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状况、白领心理、功能区域历史文化、法律政策、企业精神、道德习俗、管理方式、竞争状况等内容。功能区域党建作为功能区域建设的子系统,也必须考虑功能区域的运行文化生态。

党建工作有效性对功能区域的系统整合包括功能区域外部环境、党建自身工作体系以及功能区域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实行党建实践模式优化,需要动态地对整个功能区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性设计与调整:功能区域党建模式既要有良好的组织设置,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既要有健全的资源保障体系,又要有党建活动的平台搭建。做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的互相衔接,队伍支撑、资金支撑的有机结合,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优化党建实践模式,使新模式的运行建立与功能区域的经济运行相匹配,又能使新模式彰显出功能区域党建的特色品牌,使经济党建互促并进,形成功能区域建设的更健康协调的运行文化生态。

(三)实践标准: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效果评价依据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根本标准。功能区域党建工作有效性的效果如何,也同样要接受功能区域实践的检验。将功能区域打造成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充满活力、软硬环境优良、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功能区域,不仅关系着功能区域自身及功能区域企业的未来发展,还关系着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怎样才能从党建工作的要求出发,形成正确的党建实践模式理念,并建立实践有效性模式呢?这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结果评价体系,以评价、规范党建的实践活动。功能区域党建实践结果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大格局”――社会性工作体系的“大党建”的构建;“外载体”――党建服务活动项目的建立和运行;“软驱力”――和谐温馨的党建文化环境的营造;“内动力”――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等。通过以上这些党建实践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党建实践活动更趋人本性,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的实践模式对功能区域党建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起促进作用,使功能区域党政工团在原有基础上各方力量配置更均衡、比例更适当、结构更合理、系统更有序,促进和谐功能区域建设大目标的良性运行。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3篇

同志们:

经镇党委研究,镇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召开全镇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暨“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推进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总结近几年来我镇基层党建在“结对共建”、“挂钩帮扶”和“以城带乡”等方面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依托我镇提出的“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打造三大板块新亮点,构建城乡一体新优势”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强化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理念,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促进我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融合、干部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党建资源的充分共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刚才,同志对“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作了一个初步说明,三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总结了以往工作中在统筹城乡党建方面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基层党组织“结对、帮带”的成功实践夯实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标,探索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模式,全镇划定了22个区域党建组团,初步形成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融合共享,党员活动联合联办的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

1.形成了城乡整合联动的组织设置体系。针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我们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建立党组织的模式,逐步推进以功能区、产业链、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党组织,整合区域或行业党建资源,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一是围绕我镇工业集中区区域内同类企业较多的实际,根据企业相邻、产业相近和产品相似等方面的特点,把党组织建到产业链上,成立了&&镇工业集中区党总支。二是依托协会,统筹行业党组织建设。近年来,先后在老年专科医院、&&小学等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支部,不断加强行业社团党组织建设。在我镇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分会建立了党支部,统筹区域内个体工商户的党建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在农村经济发展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逐步在农村形成了以党总支(党委)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分类党小组为基础的村级党组织架构。在村建立了春禾农业服务合作社特色产业党支部。四是成立了由社区党组织及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联席会,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辖区党组织为依托、全体党员为主体的社区党建区域化工作网络。社区、社区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了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创建了“1+”模式。以、、、等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带动周边社区和两新组织,建立以骨干企业党组织为龙头的大党建模式。

2.形成了城乡结对共建的互帮互助体系。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联搞”工作思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建立城乡互助共建的党建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市镇单位、企业与村结对”、“市镇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实现了城乡之间,市镇单位、社区和农村之间的互动共建。一是建立领导干部“五个一”蹲点联系制度,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挂钩26个单位,蹲点了26个企业,挂钩帮扶26个产调大户,帮扶26个贫困户,联系26个党建责任区。二是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帮扶整顿工作,镇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挂钩帮扶。三是深入开展市镇单位党组织和村、社区、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去年十月,我镇印发了《关于开展“城乡结对手拉手,党建互动促发展”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国税二分局、市地税二分局、&&高级中学等20家市镇单位分别与20家非公企业、20个村、社区党组织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活动。

3.形成了城乡交流互动的干部人才体系。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工作队伍。为加强社区党建,我们选派了20多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为推动非公企业党建,我们从镇机关选派了多名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此外,我们还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已有5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人才踊跃报名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在第一批参考人员中,共有人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人,合格总人数居全市名列前茅。

4.形成了城乡一体覆盖的党员服务体系。一是按照阵地资源共享和党群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整合了党组织、工会组织、妇女组织和团组织的党员服务中心、教育活动中心、文化娱乐等场所和设施,实行一室多用、共建共享,实现了党群工作的一体化。全镇建立了76个党员服务中心(站),并以此为依托 组建了350多名党员参加的党员志愿者队伍,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二是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镇、村二级的党建信息平台,录入了全镇所有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信息,并能实时查询党内信息、统计资料和实现网上转接组织关系。我们还依托镇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构建了新平台。三是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在农村和社区以及骨干企业开设了29个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平台。四是扎实开展“党员中心户”活动,共建成“党员中心户”186户,联系3068名党员,成为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人民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二、坚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理念,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努力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我镇城乡一体化试点改革的大背景为依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前一阶段广泛深入地调研,我们决定在全镇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

1.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从我镇实际来看,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我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途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差别还明显存在,城乡建设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公共服务还不够均等,城镇居民和农民年均收入还有较大差距等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城乡党建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是在更深层次上破解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城乡党建资源分布还不够均匀,少数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够明显,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作用发挥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三是在更大力度上保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需要。去年以来,镇党委明确提出了“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打造三大板块新亮点,构建城乡一体新优势”的战略目标。为加快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重要保障。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保障作用。

2.从全镇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实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

关于“小区域、大党建”的概念,刚才陈晓英同志已作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这项工作是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我们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在把握大的原则方向的前提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总体把握以下三点:

(1)把握三项要求。一要划定一个区域。区域是可以划分成若干网格,区域内有多个党组织。二要确定一种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党建领导体系,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②以区域内优秀党组织为核心,通过1+的模式,实现区域内党建的联合或整合;③条件成熟的,可以一步到位,建立区域党组织。三要具备四大要素:①有一支队伍。区域党建负责人、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具体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而且要到位。②有一套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党建管理体系,即:统一规划区域党建工作、统一配置区域党建资源、统一管理区域党建事务、统一组织区域党建服务、统一部署区域党建活动、统一考核区域党建实绩。③有一个阵地。区域内有比较规范的党员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阵地的学习、教育和服务等功能齐全、实用。④有一系列活动载体。根据区域特点和区域内党组织的实际,设计组织区域大党建的主题特色活动,定期开展并建立长效机制。

(2)坚持三大原则。一要注重实效。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要适应基层党群工作差别化需求和多元化格局,有利于协调党群组织各条线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成果共享,有利于机构人员精简,提高部门运转效能,有利于理顺工作关系,减少“政出多门”的现象,减轻基层工作压力,有利于增强党群组织的工作推力,提升党群工作水平,创出党群工作特色。二要扩大优势。通过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放大区域内优秀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区域内党组织的聚合、联动、集约和规模效应,实现经验互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最终达到亮点更亮、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效果。三要统筹兼顾。在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过程中要始终本着科学的精神,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长远打算,既要创经验、创特色,又要抓牢基础工作,确保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扎扎实实。

(3)注重三个结合。一要与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结合起来。要以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为契机,调整和整合基层党组织设置,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及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二要与放大优秀党组织优势结合起来。要结合“小区域、大党建”,进一步加大区域内党建示范点的培育力度,坚持硬件过硬、软件不软,不仅要做到载体创新,而且要确保内涵丰富,为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做好榜样和示范。三要与加强薄弱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在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对区域内党建基础较差的党组织,或者是党组织还没有完全覆盖的新领域的帮助和带动,通过“小区域、大党建”,实现区域党建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握重点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小区域、大党建”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着眼功能发挥,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主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务实、管用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连线、成片、一体化。(1)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域内核心党组织负责人为会议召集人,定期召集区域内党组织会议,研究、部署和落实区域党建工作,加强对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下移基层党建工作重心,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党员中心户”工作,以骨干党员为中心户组织周边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并带动党员发挥作用。(3)主动适应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势,继续做好在产业链条、龙头企业等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以工业集中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等党组织为依托,构建一批片区党组织,探索成立一批“小区域”党委或总支,统筹区域内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内优秀党组织的统领带动作用。(4)主动适应党员就业多元化特点,加大在新社会组织、集贸市场、社区楼宇、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的力度,逐步构建起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5)适时在办事处设立党工委,发挥镇办事处对区域内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探索灵活性、多样化的运作模式。(1)优势带动模式。通过发挥优秀党组织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一步畅通各类党组织共 驻共建、发挥作用的渠道,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式由单一型、条线型,向复合式、网格化转变。(2)城乡互动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市镇单位、社区等党组织与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进行“1+1”结对共建的形式,促进党建工作由城乡分割,向互学借鉴、互促双赢、互动并进转变。(3)部门联动模式。树立“大党建”意识,所有党群工作部门实行工作联动,通过实施统筹目标考核、统筹阵地资源、统筹人才队伍、统筹党群活动、统筹体制机制,进一步整合党建工作部门资源,运用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力量,完善党群共建机制,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孤军作战,向多方联动、齐抓共建、形成合力转变。

三、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确保“小区域、大党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保证“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的顺利推进,我们已经在镇工业集中区、维达机械有限公司试行了区域党建工作,这2个试点单位在各级各条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点非常成功,对全镇全面推行“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务必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全镇各级党组织要把推进“小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我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大胆实践。各单位要围绕“小区域、大党建”,成立区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区域内党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面管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好辖区内各区域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逐步建立有机统一的大党建格局的领导体系。要注重与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群团等部门的配合,协同抓好基层党建。要结合选派党建工作巡视员工作,落实“小区域、大党建”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加强对区域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镇基层党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分工,结合挂钩联系单位和责任区域,积极主动介入“小区域、大党建”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加强责任考核。建立区域性共建领导责任制,把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活动,作为辖区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列入工作实绩考察范围;建立驻区单位参与区域性党建工作责任制,把积极参加共建活动,作为单位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建立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共建内容分解到党群职能部门,形成抓共建人人有责、不抓共建追究责任的良好氛围。健全工作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评先创优,推动工作平衡发展。

3.加强经费保障。各单位要通过设立党费专项补助资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等方式,为加快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委领导、区域统筹、尊重主体、共促和谐”的思路,优化组织设置,整合党建资源,创新活动方式,使辖区内党组织、党员及其他各类组织、群体在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上找准各自的着力点,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工作格局,促进区域和谐稳定、推动区域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区域党组织”平台,进一步整合街道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党组织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生活服务保障,逐步构筑起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为一体的快捷、方便、贴近式的新型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同时,在完善党建机制、配强党建队伍、整合各方资源、拓展服务功能等方面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党建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党建工作的最大合力。对街道区域内党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分为三个阶段:

1、扩面新建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一区域化党建取得成效和经验基础上,以友谊社区、兴黔社区、银佳社区、大营社区、筑新社区为第二个试点,建立地区性联合党组织,统筹区域内的社区、机关、企业党建;

2、总结推开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总结第一、第二试点区域工作经验,推行建立第三、第四区域化党委,实现街道党的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覆盖各类组织、各个领域,区域化党建制度体系形成。

3、塑形巩固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区域化党建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党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内各类组织、群体实现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三、基本要求

(一)坚持四项原则。即:服务重心下移原则;典型引路原则;突出实践特色原则;为中心工作作贡献原则。

(二)搞好四个结合。即: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与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省、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三创一办”、“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党(团)社区服务先锋行”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三)体现四种特性。即:前瞻性,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民主性,广泛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操作性,措施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民本性,关注民生,服务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四、坚持四项机制

在第一区域党组织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坚持“四个机制”、抓好“四个载体”,进一步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服务重心下移。

一是坚持“大党委制”。以地域群体为依托,以社区为基本区域单位,合理划分党建区域,建立第二区域党总支,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凝聚力。街道根据区域实际,将资源相对互补、衔接的社区党组织整合为一个区域党组织。第二区域化党组织书记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街道党工委下派担任或由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等方式。大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11--13名。

二是坚持“委员兼任制”。把区域内驻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第二区域党组织成员,把第二区域内有影响的单位负责人选聘或委任为区域党组织负责人,提高共驻共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良好机制。

三是坚持“党建联席会议制”。首先,明确党工委承担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坚持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好与第二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联络协调;其次,搭建第二区域参与的工作平台,采用“轮值主席制度”等形式,协商处理第二区域事务,推进区域自我治理。第三,坚持群团参与机制。建立与第二区域党组织架构相匹配的群团组织架构,确保群团组织建设与党建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四是坚持“区域联动制”。组织引导第二区域内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推动社会资源向社区开放,机关力量向社区聚合,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对现有的活动场地、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充分联动,进一步整合利用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形成与共建单位“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共建机制。

五、抓好四个载体

要结合《中共区委组织部中共区委宣传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三项教育、四类提升、五个争创”的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开展“共产党员进万家”活动。根据《民情日记》内容,明确党员承诺内容和走访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广征民意,详细记录党员进家的情况,有群众反馈,使党员干部下基层形成制度化,让区域党组织的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二是开展发放“党员连心卡”活动。将社区电话、党组织负责人等进行公开,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互动,及时收集党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予以回复;三是结合“党(团)社区服务先锋行”活动开展在职党员向居住地报到活动,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发挥在单位和社区“双重”岗位作用,落实“双重”责任,实行“双重”管理。社区党组织要根据在职党员的意愿、特长,组织动员其参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辖区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要将在职党员奉献辖区的行动及时做好登记,加以宣传。四是开展党员承诺活动。按照组织引导、自愿申报、尽力而为的原则,要求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确立具体承诺事项,推行“五诺”工作法(科学定“诺”、签名承“诺”、实践兑“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尤其要注意把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作为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的重点,在承诺内容上坚持做到“不切实际的承诺不提,办不到的承诺不提”,确保做出的每个承诺具体、实在,落实到实处。

六、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区域化党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的重大探索。街道党工委特别是试点单位要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关系,切实加强了领导,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5篇

一、试点实践

商城社区按照“整合、磨合、融合,共建、共享、共赢”的思路,探索开展社区区域党建工作,在社区区域党建理念的定位、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构建、服务平台的搭建、共建机制的建设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理念的确定。**街道六个社区20**年合并归置而成,地域上村居交错,居民村民混居,同时还租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辖区内党员群体包含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离退休、企业改制和自由职业者等在册党员,村民党员,以及外来流动党员。社区区域党建的任务就是,打破单位党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单位党组织内循环、小循环,向社区区域党建外循环、大循环的转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是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对区域内党建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使单位党组织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推进社区区域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覆盖到每个党员群体层面。同时,着力探索社区区域党建与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社区区域党建引领社区共建,把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去,以社区区域党建为桥梁和纽带,增强各种组织和各类社会群体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二)组织架构的构建

1、纵向到底的组织机构。设计了“1+N+1”模式的组织机构,前一个“1”即社区区域党党委,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的二级党委,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书记职务,负责和领导整个社区区域党建工作;“N”是指组织关系隶属于街道党工委的各个党组织,包括社区(村)党(总)支、各类两新组织党组织和部分事业单位党组织,社区(村)党(总)支下辖若干楼群党支部和楼道党小组;后一个“1”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负责管理各类流动党员。

2、横向到边的协调机制。建立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区域内还有一些党组织组织关系不隶属于街道党工委,以及还有各种各类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建立联席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与他们的沟通联系问题,通过这个单位把他们也纳入到社区区域党建体系,同时也出于社区共商共建的考虑。

3、建立服务平台。建立了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按照“四室两网一栏一窗口”的要求布局,为党员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完善各项服务。

由此,构建成了以社区区域党委为纵轴和内核,以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为横轴和平台,以街道、社区区域和个体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络的立体球状社区区域党建网络架构。

(三)建立健全各类机制

1、党建共商的协调机制。通过召开社区区域党委会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不定期开展社区区域党建、和谐社区建设研讨交流活动。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实行常设主席和轮值主席相结合的领导制度,常设主席由社区区域党委书记担任,轮值主席由提出议题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秘书处作为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负责会议的召集,秘书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等人担任。联席会议实行议题申报制度,由成员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向秘书处申报。

2、社区共建的运行机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支部与楼道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要求开展一次党的活动、建立一个宣传阵地、举办一次文体活动、帮扶一个困难群众和办理一件实事,探索建立社区和主管部门对共驻共建单位的联考联评制度,促使各单位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3、党员共管的管理机制。在完善对全体党员信息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区域内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针对各类党员群体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对自由职业者党员实行“温暖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属地管理”,对困难党员实行“关爱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两新组织党员实行“规范管理”等等。

(四)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一是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发挥社区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职能作用,通过加强配合协作,实现单位资源向区域资源的整合转化。二是整合群团资源。把工青妇等群团工作纳入社区区域党建的总体格局,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以党建带动工建、团建和妇建,工建、团建和妇建促进党建的良性互动。三是整合阵地资源。整合党员服务中心、爱心超市、妇女学校、社区戒毒所、流动人口管理所、社区党校等阵地资源和职能,充分发挥区域党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功能。四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在场地、设施、器材等资源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无偿或有条件对社区公众开放。

二、初步成效

通过前阶段的试点实践,商城社区区域党建架构体系已经

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运行试验,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完善,从整体情况判断,达到了试点的预期效果,党的建设和社区共建各个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一)基层党建有新提高,迸发出新活力。

1、党建覆盖面和内涵得到扩大和延伸。推行社区区域党建,创新基层党建新机制,打破了单位党建封闭、单一的格局,由内循环、小循环向外循环、大循环改变,形成了点、线、面的新格局,基层党建内涵不断发展丰富,内容涉及到党建、社区建设和两者相结合形成的新领域,基层党建影响力不断扩大。

2、各类党组织实现了共赢。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区域党建体系中,找准了各自的着力点,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了社区区域党建,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3、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的运行,改变了以往单位党组织单兵作战的局面,各类党组织加强了经常性的沟通联系,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各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成效更加明显。

4、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推行社区区域党建,党建覆盖面和内涵得到扩大和延伸,影响涉及到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党员队伍发挥作用有了更大的舞台,党员队伍在各项工作中起到的骨干作用,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彰显和认可。

5、党员教育管理有了新措施。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后,教育管理覆盖到各个层面的党员群体,解决了单位党建对新产生的党员群体教育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时代性,教育管理的成效更加显著,实践性更突出。

(二)社区共建有新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1、社区共建意识更浓、热情更高。借助社区区域党建这个平台,辖区内各类组织、群体,参与到社区建设的讨论、决策等各个环节,社区民主程度进一步扩大,社区建设更加符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广泛地发动了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在奥运维稳定、多城同创等中心工作开展过程中,广大群众以大局为重,积极出谋划策,相互配合协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加强了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区域党建工作开辟了社区工作新领域,社工队伍的工作范围更广,工作任务更重,促使社工队伍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来打开新的局面。社区区域党建推进过程中,社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加强了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了以党员、团员、老人、新**人等各个群体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多城同创、创建卫生城市和社区戒毒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扩大了社区服务内容。依托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为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了各类服务。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奉献日等载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为群众日常生活排忧解难。社区服务的范围、品种和内容更加丰富,在文化服务、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弱势群体服务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加强和深化。

三、几点启示

商城社区区域党建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总结前阶段的工作,若在街道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应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科学定位是前提。我们对社区区域党建有两个定位,一是单位党组织“小党建”向社区区域“大党建”的转变,二是以社区区域党建引领和深化社区共建。建立社区区域党委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把社区各个单位党组织凝聚起来形成整体,实现了“小”到“大”转变。借助社区区域党委会和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有了“说”即共商的机会,依托街道、社区区域和单位党组织三级党员服务中心这个窗口,对社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有了“做”即共建的平台,通过“说”和“做”,实现了社区区域党建对社区共建的引领和深化作用,使社区区域党建从理论层面进化到实践层面。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6篇

机关带动,城乡互动

雨城区委着眼于统筹城乡对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及时构建机关带动、城乡联动的“区域性党建工作一体化”工作平台,工作重心由以机关为主转变为以机关为基础、机关农村互动为主;工作资源由机关独享转变到实现区域化共建共享上来;工作方式由单纯依赖党务干部转变到整合各方力量上来。

“下派上挂”搭建城乡党建互动平台。区委明确树立“把优秀干部放到基层一线进行培养,把后备干部放到基层一线进行考察”的工作思路,近三年来,先后分批从机关选派22名优秀干部到重点村、移民村、“问题村”担任职务,共为基层争取重点项目50多个,涉及资金40万余元;选派25名在机关熟悉党务工作的干部到城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担任指导员。目前,区机关新提拔的干部中,95%以上都有在基层一线挂职的经历。

“互帮互助”实现城乡党建资源优势互补。组织76个区级机关党组织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验村、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送党课、送法律、送卫生、送温暖、送科技等多种形式,形成了组织建设互促、经济发展互帮、人才干部互助的良好局面。全区机关参与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1228人,落实帮扶资金460万元,落实帮扶项目381个,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3100余件。

跨村设置,产业联建

合江镇魏家村和塘坝村都以茶叶、蚕桑为主导产业,两村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在产业链上联合组建了魏家塘坝联合党总支。通过两村支部联建,扩大了原有茶叶种植规模,形成资源互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蚕桑大户党员的带动,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组织创新,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分设了茶叶产业党支部、蚕桑产业党支部和综合党支部等3个产业党支部,按照党员自愿加入各产业党支部的原则,对党员进行分类,实行有效管理。实现了党建资源、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共享,将人才资源有效整合,扩大干部的选拔面和参与面,让有能力的党员、群众走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打破两村地域界限,整合土地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成片便于管理的茶园和桑园。

“四型模式”实现非公企业建党全覆盖

雨城区探索的“园区+支部”、“党委+支部”、“社区+支部”、“机关+支部”四型模式,形成了“区域覆盖、产业链接、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确保了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共进、党员队伍与企业规模同步壮大、支部凝聚力与企业生产同步提升。

“园区+支部”――产业效应集聚型。积极探索适合园区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着眼于整个园区党组织的全面覆盖,将“两区一中心”作为一个基层党建工作单元,设立区域党总支,统一管理园区企业的零散党员和进入园区的流动党员,并负责园区所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上,通过“劳动服务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建设园区、服务园区。在阵地建设上,建立园区综合性党员服务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为园区党员、职工提供服务。目前,“两区一中心”有3个党总支,下设1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0余名。

“党委+支部”――龙头企业带动型。依托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通过单独组建党组织或联合组建党组织,以龙头企业党组织为核心基础,带动其他企业党组织建设,提升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水平,党组织全面覆盖区域内的企业。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党组织的组织资源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涵盖区域内各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促进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雨城区已成立4个企业党委,共有党员230余人,实现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7篇

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党建工作又一个新领域。首先,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使党员构成、党员队伍的布局以及党组织的结构和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因而运用社区这个载体,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增强党的工作渗透为和影响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社区党组织结构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党建条块分割的局面,整合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以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强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

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的要求和“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平房区在减少,楼房区在增加,由于大量离退休人员、流动人口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进入社区,随着结对共建活动的深入,“在职党员进社区”已成为必然,社区原有的组织机构已难适应,我们认为需要对现有五个社区党支部进行调整优化。根据社区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的实际,将现在的五社区党支部调整为两个社区党委(园林路社区党委、__路社区党委)和三个社区党总支(解放路社区党总支、北街社区党总支、新村社区党总支),将现在居民小区(物业小区)、楼栋和居民组建立的党小组调整为党支部,单元建党小组。使党组织和的延伸到胡同、楼门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有利途径。

二、建立区域党组织共建机制,形成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0__年,在今年已经开展的“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非建制性联合党委的做法,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建基础较好 、财力、物力较强的优势,帮助社区抓党建,搞基础建设;加强对区域性党组织共建的指导和协调;依托街道社区探索建立区域性联合党组织,吸纳驻街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更好发开展“党建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活动。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8篇

我街道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提炼学习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组织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是要搞好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下面结合我街实际探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党建工作又一个新领域。首先,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使党员构成、党员队伍的布局以及党组织的结构和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因而运用社区这个载体,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党的工作网络,增强党的工作渗透为和影响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社区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社区党组织结构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党建条块分割的局面,整合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以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加强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

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的要求和“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平房区在减少,楼房区在增加,由于大量离退休人员、流动人口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进入社区,随着结对共建活动的深入,“在职党员进社区”已成为必然,社区原有的组织机构已难适应,我们认为需要对现有五个社区党支部进行调整优化。根据社区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的实际,将现在的五社区党支部调整为两个社区党委(园林路社区党委、经棚路社区党委)和三个社区党总支(解放路社区党总支、北街社区党总支、新村社区党总支),将现在居民小区(物业小区)、楼栋和居民组建立的党小组调整为党支部,单元建党小组。使党组织和的延伸到胡同、楼门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有利途径。

二、建立区域党组织共建机制,形成大党建的工作格局

整合社区资源,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20xx年,在今年已经开展的“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非建制性联合党委的做法,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建基础较好 、财力、物力较强的优势,帮助社区抓党建,搞基础建设;加强对区域性党组织共建的指导和协调;依托街道社区探索建立区域性联合党组织,吸纳驻街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更好发开展“党建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活动。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第9篇

〔关键词〕 统筹城乡党建,运行模型,党员服务中心,信息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53-04

一、引言

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背景下,必须着眼于机制模型的合理构建,实现城乡党建工作的动态调节、科学开放、有序发展。建构动态调节的统筹城乡党建运行模型的意义在于,将以往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组织内部分散的功能实现重组,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使组织功能获得价值增值,远远超出各基层组织的功能之和。

为此,在对苏南地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建构“两平台三轴心三维立体模型”。这一运行模型的设计思想是应用组织创新理论和系统论思想,立足于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协调发展,完善以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为基本形式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健全均匀分布的城乡党内基本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均等化。运行模型的结构主体以党员服务中心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构成两大平台基础,由“时间轴”、“空间轴”、“结构轴”三个轴心构成互联的动态轴线,形成包含“时间+空间”、“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多元互动的三维立体模型(见图1)。

二、建设以区域融合为纽带的党员服务中心平台

建设以区域融合为纽带的党员服务中心平台,要顺应党员就业多样化和分布结构变动的趋势,体现在组织阵地上要均衡布局,对城乡基层组织的服务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更新,通过整合党建场所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建立开放、有效聚集、高度协作的党建服务共享平台。完善为民办事服务制度,为城乡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服务。

(一)明确设置原则与组织架构。党员服务中心的设置原则应为三级统筹、二级设置,即按照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思路,由县(市)、区党委牵头统筹规划,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二级分别建立党建资源集中统筹、党建功能深度融合的基层党建服务实体。在组织架构上,乡镇(街道)一级的党员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中心并列于乡镇(街道)党(工)委之下,两者互相协作,全面负责辖区党务工作,村(社区)一级的党员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地级市和县(市)、区管理层次上,则没有必要设置党员服务中心,而应该通过建立党建指导中心的方式,对区域党的建设开展工作指导和咨询、调研、规划等,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县(市)、区咨询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线服务的覆盖城乡基层组织的四级网络体系。

(二)整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按照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的要求,根据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在硬件建设上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在村(社区)建设中可以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现有的办公用房资源,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并采取与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建的方式,在共同的平台上落实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事务经办职能,从而实现城乡服务平台对接。在产业园区等外资企业、“两新”组织集中的区域,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红色驿站”、“阳光家园”等,服务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针对部分村(社区)因规划、用地、资金等原因建设党员服务中心存在一定的难度,县(市)、区委应加强统筹,有重点地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三)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服务功能。要围绕党员服务中心形成三项规范制度和四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扶贫帮困等制度,形成辐射党员、党组织、辖区单位、辖区群众的四大服务功能。在运行方式上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党员为骨干,群众和辖区单位主动融入”的长效机制。日常运行中要做到管理规范,活动规范。在农村要进一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服务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推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外结合、分片包干、信息共享、责任到人的工作方式,逐步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的工作格局,努力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建设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的高效率信息化资源平台

建设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的高效率信息化资源平台,要以信息化为纽带,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以党员学习教育正常化、规范化为目标,建立城乡党员管理、教育、信息服务共享体系,形成城乡党员和流动党员共用的数字学习平台。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效率。要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整合远程教育、公共信息等网络和服务资源,进一步加快党建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使各地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尽快在同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工作对接和更高层次上的工作统筹。

(二)推广应用电子党务系统。转变党建工作与管理方式,建设城乡统筹的高效率党建模式,离不开电子党务的广泛应用。要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广和应用网上办公服务系统,提高面向基层服务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实施电子党务“上网工程”和“入村、入户工程”,使组织关系转接、过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以往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完成的项目,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实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数据库。为流动党员探索建立“网上党支部”,建起相伴相随的“家”。在完善覆盖城乡电子党务系统的同时,还要为农村基层组织量身打造“村务管理系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实现城乡党员学习教育的多样化选择和经常化实施途径,满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大批量、个性化和效益化的要求,引导城乡各级党组织开放党务、政务、教学课件、市场、科技等各类信息,促进党建信息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区域互动。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同步建设城乡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建立涉农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党政联动、市场主体、整合资源、互利共赢”的农村信息化模式。

四、基于“时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时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其重点主要立足于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目标设定及其阶段战略,同时需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好建设进程中的动态发展关系,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党组织提供不同的支持措施。

(一)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处理好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关系。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决不是否定以往的党建工作,更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要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条件下,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思路和做法进行改革,对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模式与基层组织结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以我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坚持把构建新格局与发扬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起来。

(二)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处理好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的关系。构建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总体目标规划,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统筹发展的内容。其发展目标体系可以定位于一个终极目标、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框架。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激发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组织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以城带乡阶段,目标是确立形成以城带乡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互动相融阶段,目标是确立起城乡协调、双向互惠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三是一体化新格局阶段,确立起全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持久发挥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的功用。要处理好规划长远与抓好当前的关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各项实施工作。

(三)先进引领与循序渐进――处理好建设进程中的动态发展关系。构建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不能搞“一刀切”。应当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党建工作基础,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构建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为处于不同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提供不同的支持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按照“先进引领、示范带动、重点建设、整体提升”的思路,一是为处于率先发展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先进引领平台,努力培育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为处于落后涣散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整治发展平台,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强村带弱村等方式,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三是为资源匮乏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资源集聚平台,加强城乡党组织对接沟通,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四是为处于萌生发展状态的“两新”组织打造规范组建平台,创新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活动载体;五是为处于“流动”变化状态的流动党员打造流动党员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异地互联、实时动态的党员管理机制。

五、基于“空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空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主要应从规划城乡党建工作的空间分布方式、构建区域党建的空间辐射网络体系及其联动运行机制的推进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基层党建工作的空间分布方式。当前城乡党建工作的区域性空间内部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从党员个体的角度来看,党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存在着大量“流动党员”和“隐性党员”;二是从组织群体的角度来看,由于大量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使原有的党组织体系对区域内基层组织的覆盖出现了“空白”和“空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要立足区域发展全局,切实规划好具有科学合理的空间梯度分布结构的城乡基层党建网络。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扶持和服务,着力帮助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环境,为城乡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成长提供锻炼发展的空间,积极引导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形成相互呼应、有序布局、开放联动的城乡基层党建空间结构体系。

(二)确立“区域大党建”理念,打造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空间辐射网络。从各地统筹城乡党建的实践来看,乡镇(街道)党(工)委应成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联结点、主阵地,要把它们真正建设成为整合区域党建空间资源,统揽镇村、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从政策上提供支持,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在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使其真正发挥出对各类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辐射功能和支撑作用。具体思路是:按照“组织覆盖灵活设置、区域互通全面协调、双重管理强化共建”的思路,确立“区域大党建”理念,打破单位分割,克服所有制障碍,以区域分布为基础、空间辐射为连线,产业链条为结点,通过结对共建、合作联建、社区统建等组建模式,形成“单位万变”而“区域不变”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覆盖整个城乡的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三)上下联动与区域互动相结合,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区域空间统筹功能的发挥,还要在空间维度的整合上实施三个联动,协调推进。一是在上下层次上逐级带动。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加强乡镇(街道)与村(社区)互动。通过建立党群工作一体化、产业党建团组化、党建工作品牌化等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与村(社区)之间的联通作用,共同做好党建工作;三是搞好乡镇(街道)日常工作中的联动。乡镇(街道)内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要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建设之中,形成全面覆盖的统筹机制。

六、基于“结构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结构轴”的统筹要素建设,主要解决如何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乡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发展结构多元化等各种变化因素,根据不同产权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组织特征灵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问题。

(一)顺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探索多元化、科学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要在统一规范村级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产业规模、党员年龄和职业分布等,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及时向产业链上延伸,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和经济合作组织上的“N+1+X”设置模式。“N”为区域内的单建或联建的村(社区)党总支(党委),“1”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X”为若干个延伸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生产组织。产业链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合建,在不同类型党支部内合理划分党小组,将党员统一编入相应的党小组参加活动,构建起以村(社区)党总支(党委)为主体、产业特色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N+1+X”设置模式使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扩展到哪里,顺应了党员从业结构的多元化和技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实现了党的组织优势与经济组织的技术、信息、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以党组织、党员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顺应多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新特点,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结构模式。“两新”组织普遍存在党员数量少、党组织覆盖率低的问题,如何加强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工作,可采取五种方式:一是保留。由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如无特殊情况,原有的党组织应予保留,其建制视实情作适当调整。二是新建。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两新”组织,要单独建立党组织;规模较小的可设立党小组,纳入支部管理;不符合组建条件的,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对一深入开展工作。三是联合。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要按照地域相邻、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小型企业党员可挂靠所在社区党组织。四是升格。对党员人数较多,符合建立党总支、党委的“两新”组织进行升格。五是创新。要继续探索新的设置形式,诸如楼寓党支部、青年公寓党支部、一条街党支部、大市场联合党支部等,探索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员发展、党组织筹建和党的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