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养生保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9 11:10:28

家庭养生保健

家庭养生保健第1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家庭保健员;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32-01

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的70名家庭保健员及其家属86人,共计156人。入选条件为愿意并有能力承担家人的健康指导,签署“家庭保健员志愿书”;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自身为或家庭成员为慢性病患者优先入选。

2培训方法:

以《上海市慢性病家庭防治知识200问》为基础,聘请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培训的骨干作为师资,在家庭成员患病情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培训。针对社区居民常见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聘请有关专家参加;鼓励家庭保健员之间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的交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渠道,传播健康保健知识。最后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责人对家庭保健员进行考核。

3调查方法:

应用上海市卫生局统一配发的家庭保健员信息收集表,于培训前后对家庭保健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二 结果

家庭保健员及其成员基本情况

家庭保健员培训前后生活习惯改变情况

家庭保健员培训前后生化指标改变情况

三、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成为公共卫生一重大问题。慢病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实施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干预活动,降低人群中慢病的危险因素,控制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通过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随访管理与规范化治疗和干预,控制病情稳定,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前后家庭保健员的BMI、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有所下降, 在吸烟、体育锻炼、食盐摄入等生活习惯方面也有所改善。家庭保健员能够帮助促进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深入和慢性病的防治。

家庭保健员来自于社区居民中,经过全科医师规范化的专业知识培训,能够掌握常见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能够负担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生活指导。家庭保健员是最深入、最基层、最直接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的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监督指导的非医务人员[3-4],具有针对性好、作用时间长、说服力强、成本效益比低的特点,是医务人员防病治病工作极其有力的补充[5]。在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下,这项以充分社区动员、培养形式多样、家庭保健员管理规范为特点,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以家庭保健员带动全体家庭成员为模式的家庭保健员计划是非常有效的[6]。

参考文献

[1] 李燕丽.家庭保健员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新探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6(7):786-787.

[2] 张育红,瞿平,梁晓霞.社区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管理浅谈.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3):78

[3] 柳敬东,徐会利.家庭保健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全科护理,2009,7(3):741-742.

[5] 洪雅蓉,朱雪尔.培训家庭保健员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01,17(11):670-671.

家庭养生保健第2篇

由于工作原因,陈先生经常到外地出差;工作应酬多、压力大,最近时常感觉到身心疲惫;特别是年初儿子出生以后更感觉到经济和责任的压力。陈先生非常担心自己万一遭遇什么意外,会影响到妻儿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想要通过商业保险给家人一份保障,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由于陈先生对商业保险了解甚少,想听听保险专家的意见。

保险专家建议:

做好家庭保障需求分析,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陈先生承担着家庭75%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陈太太的经济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例为25%,是家庭的经济辅柱;夫妻二人共同为儿子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空。因此,夫妻二人的人身保障都非常重要。

虽然他们都有社保,但是社保只能提供部分的医疗费用补偿,无法对收入中断或者收入减少提供保障;单位的团体医疗以及意外保险均是属于年缴纳型,交费一年保障一年,当遭遇工作变动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时,就很容易出现保障中断的情况。因此需要商业保险作出有力的补充。

意外伤害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风险,陈先生夫妻也应该重点考虑。特别是陈先生经常自驾车上下班,且经常出差,无形中增加很多意外风险因素。因此,陈先生的意外保险一定要涵盖自驾车和特定交通工具意外保障责任。

健康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种种不良因素都威胁着当代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都市人的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据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居民的恶性肿瘤平均发病率高达0.88%,女性居民的这一比率则更高。因此,陈先生夫妻二人都应该重点考虑健康保险。

尽管陈先生单位有商业健康险,但是由于是短期,不具有保证续保功能,日后会因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原因有被保险公司拒保的可能。因此,陈先生非常有必要通过重大疾病保险建立一个长期的健康保障账户。

随着全球进入零利率时代,资产保值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心,到底存多少资金才能够自己未来养老。的确,面对通货膨胀的节节攀升以及社保养老缺口的越发扩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高质量的养老生活需要及早规划。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2-5岁,所以陈太太非常有必要适当多做些养老金储备。

陈先生夫妻可以通过分红型养老保险规划未来,分红险的特点是强制储蓄、稳健理财、免税避税、提供保障,可谓是养老理财兼顾、保值保障兼得,是家庭风险管理、财务规划非常有效的金融工具。

婴幼儿普遍免疫力较低,特别是断母乳期间,最易因感冒引发肺炎;同时,环境污染引发的白血病也是威胁婴幼儿健康的一大杀手;另外,由于少儿具有顽皮的天性以及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客观现实,这都意味着宝宝的健康保障和意外保障至关重要。

每对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与日俱增的教育金开支以及业余爱好培训支出都考验着我们家庭财务的稳健性和持续性。因此,陈先生应尽早采取细水长流式的教育金储备计划,具体可以借助教育金保险、银行存款等金融工具。

通过上述需求分析,诊断家庭保障缺口

保险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保障,保障家庭的经济支柱应该是家庭保险保障的核心。

陈先生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其人身以及健康保障是家庭保险保障的重点。其保障缺口为:健康保障、意外保障、寿险保障和养老保障。陈先生的保险保障总额度应设计为其年收入的10倍左右。这样能实现:不管未来陈先生发生什么状况,其保险金都能起到保护伞的作用,使妻儿的生活不受外界风雨的影响,从而免除陈先生的后顾之忧。

陈太太作为家庭的经济辅柱,其人身保障以及健康保障同样重要。其保障缺口为:意外保障、健康保障以及养老保障。陈太太的人身保障总额度也应该达到她年收入的10倍左右。

至于宝宝的保险,应尽量弱化寿险保障,着重提高健康医疗方面的保障以及发挥教育金储备的功能。具体的保障缺口为:意外保障、健康保障以及教育金保障。

理清思路,构筑家庭保障之盾

家庭养生保健第3篇

[关键词]老龄人口 老龄化 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疗养保健客源市场是发展涉外疗养保健服务贸易的关键。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其老龄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日本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及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难以支撑的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为中国孕育了巨大的有待开发的涉外医疗保健客源市场。

一、人口结构与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1.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人口年龄类型的标准,其中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及以上的人口划归为老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要,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60岁也作为老龄人口的起点年龄。此后,在划分人口类型时,也可使用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作标准,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10%及以上的人口,也属于老年型人口。这种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同样被称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

根据日本内阁府2010年的人口老龄化年度报告,截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749.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数为2895万人,占总人口的22.7%,75岁及以上的中高龄人口数为136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47.1%,总人口的10.7%。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2009年日本人口分布统计表

(单位:千人)

年龄组 总人口 男 女

0-14岁 17,024 8,725 8,299

15-64岁 81,516 41,017 40,499

65岁以上 28,950 12,375 16,576

75岁以上 13,673 5,180 8,493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9

表2 2009年日本各年龄级别人口所占百分比

(单位:%)

年龄组 总人口 男 女

0-14岁 13.4 14.0 12.7

15-64岁 63.9 66.0 61.9

65岁及以上 22.7 19.9 25.4

75岁及以上 10.7 8.3 13.0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9

分析历年来日本老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发现,日本的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迅速,老龄化发展过程非常快。19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411.4万人,占总人口的4.94%,在这之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5%左右浮动。197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73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至7.1%。也就是说,日本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970年以后,老龄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05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9.9%,平均每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2009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至22.7%,平均每4.5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位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据日本人口研究机构测算,从发展趋势上看,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将进一步老化。预计到2020年,大约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40年,大约每3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表3列出了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的情况。

表3 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

年份 总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 年份 总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千人) 65岁及以上人口(%)

1950 83200 4114 4.94 2005 127708 25392 19.9

1955 89276 4748 5.32 2010 127473 28735 22.5

1960 93419 5350 5.73 2015 126266 32772 26

1965 98275 6181 6.29 2020 124107 34559 27.8

1970 103720 7331 7.07 2025 121136 34726 28.7

1975 111940 8912 7.92 2030 117580 34770 29.6

1980 117060 10719 9.1 2035 113602 35145 30.9

1985 121049 12510 10.3 2040 109338 36332 33.2

1990 123611 15221 12.08 2045 104960 36396 34.7

1995 125570 18392 14.56 2050 100593 35863 35.7

2000 126926 22041 17.36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6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日本总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表3绘制出老龄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图,即图1:

图1 1950―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与预测

由图1可以发现,未来日本总人口会逐步下降,但老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加。据预测,204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最高峰3639.6万人,届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4.7%。日本人口变化之所以呈现以上趋势,主要与出生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有关。

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此外,老龄人口中存在为数不少的高龄单身者也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图2描绘了日本2007年不同年龄阶段的高龄单身者的数量。

图2 65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数量示意图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07

2.老年人口对疗养保健服务的需求

一般而言,在各个年龄组中,老年人的身体免疫机能最差,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大大降低,再加上中风等老年性疾病而导致的卧床不起,医疗开支要比年轻人高出很多。据估算,1999年日本7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医疗开支是14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平均水平的8倍,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5倍。2006年,日本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高达112594亿日元。老龄人口的医疗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老人对疗养保健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日本老人医疗费及国民医疗费的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老人医疗费及国民医疗费年度 老人医疗受给对象者数(1000) 老人医疗费(亿日元) 单个老人医疗费(日元) 国民医疗费(亿日元) 老人医疗费占国民医疗费比例(%)

2000 14,778 111,997 757,856 301,418 37.2

2004 14,838 115,763 780,206 321,111 36.1

2005 14,176 116,443 821,403 331,289 35.1

2006 13,527 112,594 832,373 331,276 34.0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由表4可见,近年来老人医疗费在国民医疗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数值都在30%以上;全体日本老人医疗费这几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单个老人医疗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方面数目庞大的日本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对疗养保健服务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发达的经济和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日本老人有较高的经济能力支付医疗保健费。图3为2009年的日本年收入级别家庭分布图,横轴上列出了家庭主的四个年龄阶段,纵轴是各年龄阶段在不同收入水平所对应的家庭数量。

图3 2009年日本年收入级别家庭分布图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由图3可见,如果将所有的家庭按家庭主的年龄阶段进行划分,那么,年收入在2999999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218243元人民币)以下的家庭数量最多,年收入在3000000和6999999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509235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图3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图4将进一步描绘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总收入、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情况:

图4 不同年龄阶段家庭的平均总收入平均可支配收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图4反映出,在家庭主年龄为60到69岁的所有家庭中,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为544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395,749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为214.6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156,117元人民币)。在家庭主年龄为70岁以上的所有家庭中,每个家庭的平均收入为408.8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297,393元人民币),每个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为181.5万日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相当于132,037元人民币)。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2009年日本老年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包括食物、衣物、光热水电、家具家事用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娱乐、其他等9项)为265,005日元。结合老年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多数日本老年家庭的收入在满足日常消费的同时还有盈余。总体来看,日本老龄家庭的收入水平较高。同中国比较起来,日本老龄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中国老龄家庭甚至中年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在日本,老年家庭的收入除自己劳动所获外,还可以获得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提供的扶助资金,图5反映了日本高龄家庭享受政府公共年金比例的情况。

图5 日本高龄家庭享受政府公共年金比例状况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图5可见,日本绝大部分的老龄家庭享受到了政府公共年金。这一比例占到95.7%,也就是说仅有4.3%的老龄家庭未能享受政府公共年金。

老龄群体除了可以享受政府公共年金外,还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和国民健康保险。表5和表6分别列出了日本社会保障给付和国民健康保险给付的相关情况。

表6 国民健康保险

年度 家庭数(1000) 被保险者数(1000) 疗养付费件数(1000) 金额

(10亿日元)

2000 23,747 47,628 373,148 7,544

2004 26,612 51,579 475,410 9,028

2005 27,014 51,627 506,431 9,695

2006 27,215 51,268 535,092 10,033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表5中列出了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不同群体的给付费的情况,其中用于高龄的给付费所占比例最大,2006年高达891100亿日元,且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表6呈现了国民健康保险的情况,疗养付费件数在逐年增加,给付的保险金额也在逐年上升,2006年国民健康保健的给付金额高达100330亿日元。

不论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保障金还是健康保险机构给予保险金,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增强了这一群体对疗养保健服务的支付能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不仅影响老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尤其对于单身高龄老人来说,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同事见面减少,这些老人大多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健忘甚至厌世的情绪。出于对自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追求,再加上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日本老人对疗养保健服务具有较强劲的需求。

二、生存环境与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1.地理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需求

日本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是太平洋上一个呈弧状分布的群岛国家,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 黄海、朝鲜海峡 、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总面积为37.7915万平方公里,国土四分之三是森林覆盖的山地,国内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日本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表7呈现了近些年来日本居民生命安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

表7 日本居民生命安全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

(单位:个)

年份 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失踪人数 自然灾害导致的受伤人数

2000 80,467 15 - 351

2005 33,835 44 1 1,543

2006 15,102 55 3 676

2007 12,216 27 3 3,074

2008 10,107 39 10 851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为寻求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日本不少地区尤其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老龄人口对周边相对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的涉外疗养保健服务具有较大的需求。

2.社会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陷入泡沫状态,并引发长达十余年的衰退,长期的经济停滞和低迷局面,使得日本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日本警署的和执法不力的问题,导致近些年来日本国内各类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中不乏凶杀、、纵火、偷盗等凶恶案件。犯罪案件的增长严重影响了日本国民的正常生活,令日本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从表8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凶恶案件和粗暴案件的发生率都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述犯罪类型中的犯罪行为有相当一部分是指向无抵抗能力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由此观之,日本老人所面临的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此外,由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致使日本的流行性疾病,特别是恶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目前在日本,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表9列出了2009年日本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表9 2009年导致日本老龄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

(单位:例)

年龄划分

主要死因 男

55-64 65-74 75岁以上 55-64 65-74 75岁以上

恶性新生物 33065 60251 98383 18149 28096 76928

心疾患 10050 17166 48735 2939 8496 79265

气管、支气管及肺 6914 13577 25399 2144 3890 11133

脑血管疾病 6355 12139 38725 2739 6298 55256

胃 5270 10041 16148 1996 3200 11005

肝及肝内胆管 4335 7898 8845 928 3168 6991

资料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库

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各类疾病当中,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恶性新生物、心疾患、气管支气管及肺病、脑血管疾病、胃部病变、肝及肝内胆管疾病。这些疾病在日本主要采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疗效不十分显著。如果采用中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中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比西医更有效,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消化道、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中风后遗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耳目失聪等老年人常见病的防治和康复等的治疗方面更加突出。中医还能有效地对付疑难杂症,如中医治疗肿瘤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体恢复能力出发,能够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

3.家庭环境与涉外疗养保健服务需求

战后,日本对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两个支柱,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赡养和根据社会保障制度而进行的国家赡养。在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父权制具有悠久历史的日本,子女与父母同住,承担孝敬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是东方家庭的道德传统,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享受天伦之乐,是多数老人的心愿。

伴随老龄化的发展,日本的家庭结构也处在迅速变化之中,其主要趋势是家庭小型化,其中核心家庭 (即至多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家庭 ),单身家庭和老龄家庭逐渐增多。在1975年,日本一半以上的家庭有65岁以上的老人,三代同堂是较普遍的现象,到199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 36%。

家庭类型对养老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在家庭成员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核心家庭化的发展使得子女与其年迈双亲的同居率大大降低,削弱了传统家庭的相互扶助和赡养能力;老年人单身家庭本是最缺乏养老功能,其增长势必加剧了社会养老问题;老年夫妻的核心家庭,虽有一定的养老功能,但其功能十分有限。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反映出日本国民赡养老人的观念逐渐淡薄,日本的家庭养老功能在降低。

日本家庭养老功能还受到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赡养老人观念转变的挑战。 “男主外,女主内”是日本长久以来的传统,家庭养老也主要是依靠女儿或儿媳。而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就业妇女逐渐增多,进入7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大和高学历化,更有大批妇女摆脱家庭专业主妇的地位,大批走向社会。妇女参加工作无疑会削弱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过去那种“为家庭而牺牲自我”的观念难以为新一代的女性所接受,家庭主妇外出就业把本属家庭事务的照顾年老双亲的责任推向社会。遗憾的是,日本家庭养老功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其社会养老功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低参保率等情况的出现,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在家庭养老功能和社会养老功能都出现弱化的形势下,日本老龄人口必然会对境外尤其是近邻国家的疗养保健服务产生需求。

三、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日本的老龄人口将继续增加,老龄人口对疗养保健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这为我国发展疗养保健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日本老年人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金,使得日本老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医疗保健费用,这为我国有效开发日本这一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次,虽然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且一直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日本经济已经难以支撑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老龄人在疗养保健方面可能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疗养保健方面,两者的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们在与日本相隔较近的地区设立一些专门向日本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相信会吸引一些日本老年人前来消费。最后,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上具有奇效,如果我国的疗养保健行业能够借助我们的中医提供疗养保健服务,一定会受到患有各种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的日本老年人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王 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2007

家庭养生保健第4篇

五大风险影响家庭未来

根据王先生家的财务状况,欠缺合理的保险体系,家庭成员得不到任何的风险保障。从现阶段来看,未来家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收入中断造成的家庭生活危机;家人的健康医疗费用准备不充分;未来养老资金未曾考虑;子女的教育基金没有妥善安排和储备;家庭资产缺少保值增值计划。

五大账户解决家庭隐患

王先生夫妇要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应对当下和未来的种种风险,完备的风险保障体系不可或缺,需要做实五大家庭“保障账户”,包括家庭收入保障账户、健康账户、养老账户、财富账户和亲子账户。

家庭收入保障账户:保障家庭经济支柱遭遇人生不测时,家庭财务仍然安全。王先生夫妇年龄都已超过30岁,女儿也未满l周岁,至少需要20年相当于年收入5倍的保额,以维持家庭财务平衡,保障孩子的顺利成长。建议投保以生命为标的的意外险和寿险:王先生意外险保额300万+红利、寿险保额130万(其中60周岁前210万)+红利;王太太意外险保额50万+红利、寿险保额60万(其中60周岁前90万)+红利。

健康账户:保障遭遇健康危机时,有足够的应对资金,以减轻家庭负担。王先生夫妇除了有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险外,公司的医疗保障比较齐全,无需重复投保商业医疗保险。建议分别投保50万和3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同时分别拥有最高300万和50万的意外伤残保险金。孩子除了参加当地少儿医疗保险外,投保20万元的少儿重大疾病保险。

养老账户:保证老有所养、提供未来晚年品质生活的稳健养老金来源。夫妇双方应当从现在开始,逐年投资,储备不可挪用的、保本增值的、不低于200万的商业养老年金。

亲子账户:保证承载家庭希望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及拥有足够的教育金。建议投保教育金保险,孩子从12岁开始可以连续10年领取教育年金,其中12-14岁每年1万+红利,15-17岁每年2万+红利,17-21岁3万+红利,此外20周岁时还有10万+红利的特别教育金。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投保一定要附加豁免保险费保险,一旦投保人发生身故或全残,余下各期保险费可以免缴,而孩子的保障利益不变。

家庭养生保健第5篇

实施婚育文明工程,助推乡村文明建设

一是拓展婚育文明传播阵地。2010年以来,投资近20万元在袁河南岸景观公园新建以花草、园林、石刻为依托,以婚育文化、人文历史、精美壁画、温馨标语为内涵的人口文化休闲公园,在各管理处新建“新家庭文化书屋”5个,在富裕起来的村民廖秋生等12个院落新建了人口文化中心。

二是拓展婚育文明传播方式。联合区电视台开展以“传承红歌精髓、弘扬婚育文明”为主题的红歌大家唱比赛,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红歌比赛。联合区文化部门举办“创婚育文明、建新型农村”群众文艺晚会3场,观众达2000多人次。三是改进婚育文明传播手段。结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新人结婚的喜庆日子,上门为新婚夫妇送上印有计生政策法规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的宣传册,免费为新婚夫妇和女孩家庭拍摄纪念照或全家福。

实施子女成才工程,助推综合素质提升

设立计生家庭子女成才基金,对农村女儿户女孩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每学期每人发放助学金100元,上高中阶段每学年每人发放助学金1000元,共有77名女儿户女孩享受此项优惠;对农村计生家庭子女考取大学的发放奖励金,共有37名计生家庭子女领取3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对就读本市的职业院校的计生家庭子女,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共有17名计生家庭子女享受此项优惠。对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中考实行加分(独生子女加10分、纯女户女孩加15分),共有76名计生家庭子女享受此项优惠。

实施母婴安宁工程,助推家庭安康幸福

围绕群众在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家庭保健、抵御风险、生殖健康、产后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并落实“六免”具体措施。即: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发放叶酸营养素,免费为孕产妇提供优质的孕产期、产后保健和营养咨询服务,免费为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免费为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免费为新生儿和婴幼儿提供健康检查。2011年以来,为37对夫妇提供免费婚检服务,为56对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337名夫妇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为77对夫妇发放叶酸等营养素,为177名儿童提供健康检查。

家庭养生保健第6篇

他们拥有一套面积不算太大的三居室住房,还支付了14岁的女儿某私立学校就读的费用。常年的勤俭持家,他们在一家国有银行里有大约40万元的存款。

然而,和很多其他的中国中产家庭一样,一家人仍感到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没有车,而且很少去购物或者到外面吃饭。这是因为,他们的储蓄金正在贬值,离准备好女儿的出国留学金的目标似乎越来越遥远。

令朱女士忧虑的是,她和丈夫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她自己常感睡眠不足,容易出现疲劳、焦虑、失眠、健忘、肩颈不适等症状;而王先生由于三餐不定,缺乏运动,不但出现了过度肥胖,而且不到40岁的年纪,额头已经出现大片脱发。让她头疼的还有时不时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塑化剂……她不知道怎样吃才能让一家人更健康一些。而对女儿婷婷来说,最大的困扰是,由于从小体质差,又是深度近视而受到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嘲笑,如何与他们相处是她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属于社会中坚力量,承受着高房价和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他们主体生于70后80初,即将步入中年,正肩负养子养老的家庭重任;他们始终积极向上,又急切渴望财务自由,却时常备感到投资无门的理财困惑。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让一直笼罩外界仰慕光环的“中产阶层”如此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与财务状况。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神提问一度引发热议。相对于“幸福是什么”的类哲学话题,中产家庭更关心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直接相关的健康问题。

家庭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则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2013年8月,中宏保险携手零点咨询调研《中产家庭健康规划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从现代生活方式出发,以家庭的角度指出,现代人的全面健康应当包括: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整个家庭的财务健康。

然而,白皮书调研数据同时显示,92.6%的中产家庭被访者认为“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就是家庭健康”。

调查更发现,不同城市的中产家庭顶梁柱及其00后宝宝正受各种身体疾病困扰,心理健康亟待引导,过半家庭更是表示家庭开支日益增大,又缺乏合适有效的理财渠道,家庭财务健康岌岌可危。

白皮书调查还显示,超过8成的中产家庭认为有必要进行家庭健康规划, 家庭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希望自己、父母和子女身体健康,每天情绪都很好,心理很快乐;有宽敞的房子和舒适的车子;自己有养老保障;能够每年安排一次国际旅游;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品质生活。”家住上海的冷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她的说法代表了相当多的中产家庭的心声。

然而,白皮书调查表明,不同城市的中产家庭顶梁柱由于长期的坐班状态及不良姿态导致“壮劳力”们出现头昏眼花、腰颈肩椎疼痛等典型亚健康症状,深受办公室综合症困扰;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处在壮年阶段的中产群体,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10大焦虑症日益普遍。调查还发现,高收入的中产家庭,越缺乏有效的投资理财渠道;低收入的中产家庭,房贷支出压力越大,家庭财务健康普遍存在隐忧。

而00后宝宝们更是体质堪忧,情绪培养也有待引导。

调查数据显示,4~6岁幼儿时期,厌食或挑食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近视眼的比例逐步增加,7~12岁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比例高达3成。

此外,城市儿童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各个年龄段儿童均存在体型瘦小或过胖、体质弱的现象,值得中产家庭关注。

调查显示,中产家庭健康的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研究数据表明,食品安全、环境恶化、孩子健康成长、重大疾病保障及父母健康成为影响中产家庭身体健康的5大重要因素。

在心理健康方面,中产家庭有忧子女,忧工作,忧父母三大担忧:一是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健康;二是被访者自己或配偶的工作压力和情绪控制;三是父母的孤独和寂寞感。

“按照现在的收入状况的话,生活质量肯定会有下降,物价飞涨会影响到将来的生活。现在最大的生活压力来源是经济/财务方面。”谈及当前最大的隐患和担忧是什么,家住南京的康女士说。中产家庭希望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但是50.9%的受访者担忧孩子未来的教育经费的压力;50.6%的中产家庭担心一旦家人发生重大疾病,无足够的财务保障。数据显示,在社会保障全覆盖的前提下,中产家庭对于重大疾病的保障,仍亟待提升和完善。

做好全面家庭健康规划

调查发现,过半被访者不了解中产家庭健康规划(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财务健康)是什么,且没有做过家庭健康规划。中产群体对家庭健康规划了解不够,行动力有待提升。同时,超过8成的中产家庭认为有必要进行家庭健康规划。

而在中产家庭已经采取的提升健康的行动中,针对身体健康的行动最为积极,而对于心理认知和调节、家庭财务风险把控的行动则有待提升。同时调研还发现,学历越高的家庭,越注重定期体检、多与家人沟通并建立合理的理财计划。

32岁的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不了解这个概念,感觉还是蛮重要的,有规划的话会有更多的行动并实施,之前没有想过做家庭健康规划,未来可能会;之前有一些也算是健康规划,只是没有特别条理化或者上纲上线,没有形成系统。”

对此,中宏保险的专家建议,完善的家庭健康规划应该包括4方面的内容。

一是良好的身体状况。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经常患病,特别是重症疾病,必然牵扯家人来照料,时间久了会把家人拖垮。应当采取多元化方法,保证身体健康。

二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健康身体的重要保障,而家庭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

三是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家里人团聚时是家庭内情绪感染的重要时间。如进餐时、晚上看电视时,人们应该重视这些时间或场合。亲人之间更应该相互爱护与体谅,尽力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和欢快的气氛。

家庭养生保健第7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家庭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1-0116-10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1.012

收稿日期:2014-07-17;修订日期:2014-12-07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长江城市群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体系研究”(skqy201419)。

作者简介:贺立龙,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姜召花,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

The Effect on Consumption Enhancement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Evidence from CHARLS

HE Lilong, JIANG Zhaohua

(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What effect does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NRSPI) system bring on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he data from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 Questionnaire database (CHARLS) showed that daily household spending of the insured farm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insured farmers; the impact of NRSPI on consumer expenditure differed due to different family characteristics. The farmer aged above 60 were more influenced than those aged under 60. The family in poorer health was more influenced. The NRSPI primarily influenced daily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farmers. The highgrad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on tourism, automobile, etc. were not much influenced.

Keywords: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rur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family characteristic

一、引言

我国农村人口约有6亿,提升农民消费水平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农村家庭的巨大消费潜力一直未得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农民增收缓慢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养老顾虑,束缚了农民即期消费的积极性,他们对

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其将收入用于预防性储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新农保的实施不仅是为了应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还承载着扩大内需、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任务。

在具体实施中,新农保产生了哪些政策效应?是否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本文将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的截面数据,探讨新农保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并将家庭特征纳入考虑的范围,以细分新农保的消费效应,寻求相应的政策启示。

《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1期

贺立龙,等:新农保的消费增进效应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实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肖严华把影响扩大内需的因素归为三类,一是社会文化,二是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三是制度因素,而制度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1]。杨河清、陈汪茫运用城镇居民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社保投入对消费水平有较大的乘数效应[2]。刘子兰、陈梦真总结关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文献成果发现,基于总量数据与家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大都得出了养老保险促进居民消费的结论[3]。刘远风选取了湖北省50个县域的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数据,构建倍差法模型,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在控制GDP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之间的差异,发现新农保具有扩大内需的显著效果,但对全省整体消费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4]。陈池波、张攀峰对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影响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新农保让生活更有保障,更愿意消费[5]。赵耀辉等人利用CHARLS数据,采用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识别的策略,发现新农保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家庭总消费,但人均消费所受到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6]。岳爱等人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4月开展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调查的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参加新农保后,家庭日常费用支出有较为显著的增加[7]。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于发现社保支出引起社会储蓄率的下降,抑制投资需求,使资本存量下降,影响经济增长,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与产出显著负相关[8]。王晓霞和孙华臣使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社会保障每增加1%,消费支出下降0.37%[9]。

国外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很多是借助于储蓄的中间变量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的影响。费尔德斯坦(Feldstein)利用美国1927-1971年总量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消费函数的分析,估计出美国社会保障计划导致私人储蓄降低了30%-50%,发现社会养老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10]。格伦(Glenn)等人将预防性储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扩展到收入的不确定性、生命长度及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发现社会保险、政府最低家庭消费保障等因素降低了未来收入及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减少家庭储蓄,促进居民消费[11]。也有学者分析养老保障对不同人群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影响的异质性,盖维(Gale)指出社会养老保险金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因不同家庭资产特征和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12]。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菲利普・卡甘(Phillip Cagan) 发现参与养老金计划会增加储蓄,抑制消费[13]。莱默尔(Leimer)和莱斯诺依(Lesnoy )使用1957-1977年美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对储蓄基本没有产生作用[14]。

上述文献表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但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真正促进了消费还存在观点分歧,大多数文献持肯定意见,但也有相反的结论。我国新农保的实施是否对农村家庭消费产生了正面的促进作用?主要影响到哪种消费类型?这需要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才能给出具体的结论。同时,我们观察发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因家庭特征如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年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验证新农保的政策传导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理论依据与现实分析

费尔德斯坦提出扩展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会影响个体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流,进而对个体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产生影响,社会保障对消费和储蓄的净影响取决于财富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之间的权衡[10]。在一个不考虑借贷约束及不确定性的生命周期消费储蓄模型中,消费、储蓄和养老金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当养老保险缴费和收益相当时,不影响当期消费;如果养老保险收益大于缴费,将会增加消费;当养老保险的收益小于缴费时,消费会下降[15]。上述理论为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但是,以之为理论起点,探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家庭的消费影响,还需要基于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新农保影响农村家户消费的作用机理,本文分析如下:当前农民务农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多数农民消费还是比较谨慎,这是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尚不健全,农民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以及老年生活比较担忧,他们把当前的收入进行跨时期的分配,以保障自己年老以后的生活,继而出现了储蓄率较高、农村消费动力不足的现象。新农保的实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的老年生活风险,增加消费信心,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加其当期消费。对于年轻人,新农保相当于储蓄式的个人账户和政府补助的结合,增加了其未来预期收入,增强了其消费信心,促进其即期消费(当然缴费也可能挤占消费);对60岁以上的参保老年人来说,参保除了增强他们消费倾向外,养老金发放也会直接增强其消费能力。再者,新农保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提高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产生了扩大内需的效果。

但是,不能因此断定新农保一定会增加农民的消费。农民对新农保的保障功能的判断是一个实证性问题,只有在农民认为新农保的保障有效时,才能提升其消费倾向。新农保个人账户的缴费也可能会挤出部分的消费。新农保到底是挤出农民的消费还是挤出储蓄(即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四、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1.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于2011年开展的全国基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了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收集了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微观数据,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体格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收入、消费、资产以及社区基本情况等,符合本文分析的需要。

考虑到新农保在农村开展,本文在基线调查的1万多户城乡家庭中,选择了其中的7700户农村家庭作为考察对象,经过进一步的数据处理,筛除了一些不适宜的农村家庭(如消费支出和收入为负的家庭),最后真正利用的农户样本有6860个。需要说明的是,CHARLS采集的是2011年的数据,当时全国进行新农保试点,有些县属于试点地区,有些县不属于试点地区。本文选择6860个农户样本,并未特意区分“是否属于试点区域”,因而,这一样本既涉及试点地区,也涉及未试点地区。本文着重研究参保行为(是否参保以及参保程度、受益状况等)对不同特征农村家庭的消费增进效应,因而未专门考察样本所受的试点政策的影响。

2.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CHARLS数据库关于消费支出的记载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在设置因变量时也区分不同的消费支出类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将采用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形式。之所以有不同的消费种类,一是因为不同的消费支出有不同的支出周期,有的支出一般按月进行,因此,按月份来记载这些支出比较合适与方便,如水电费、通讯费等,而有的支出则按年进行记载比较方便,如保健产品、旅游、耐用消费品等;二是可以看出分类记载的消费支出有不同的消费特点,属于不同的消费层次,如有的消费属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支出,而有的消费支出则属于层次较高的满足享受的消费支出。因此,同时构造、列示和考察不同层次的消费支出对参加新农保的反应,可以更具体地反映新农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新农保对农村家庭(也可以称为农村家户或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对象的单位是家庭,而家庭中参加新农保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无人参加新农保,有的家庭至少一人参加了新农保。参加了新农保的家庭又有差异,其中大多数参保家庭是主要受访者夫妻二人(非城镇户口)都参加,但也存在仅一人参加的特殊情况,这是因为主要受访者的夫妻双方中有一人去世了。不同的参保情况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表1和表2表明,在2011年的调查数据中,6860户人家中有1935户农户参加了新农保(判定标准是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的家庭占比为28.21%。在参加了新农保的1935户家庭中,非城镇户口的主要受访者夫妻二人都参加的农户有1231户,占比为63.62%,但也有704户家庭只有一人参加新农保(主要原因是夫妻一方去世),占比为36.38%。

表2初步表明,在家庭日常支出这一项目上,参保家庭一年的消费支出额大于未参保农户的消费额:参保农户家庭一年的总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均值为2639.37元,而未参保的农户家庭一年的日常消费支出均值为2488.81元。但是,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等。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才能得出新农保如何影响消费的结论。

五、模型设置、变量和回归说明

1.模型设置和变量说明

为了考察新农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本研究的基本实证分析模型为:

lnYi=β0+β1newsi+(β2Xi1+…+βj+1Xij)+εi

Yi是因变量,代表农户一年的家庭消费总额,在后面的分析中该变量将会因不同类型的消费支出而取不同的数值,lnYi表示家庭总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形式。

news系列是主要考察的自变量,反映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情况。该变量区分的是一家农户是否参加了新农保,它是一个虚拟变量:至少有一人参加了新农保时,其取值为1,无人参加新农保时,其取值为0;为了考察参保人数对消费的影响程度,后面还会继续区分家庭中的参保人数来进行回归分析。

Xi则是一组家庭层面上的外生控制变量,包括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数形式)、家庭人均财富持有量、家庭的人口规模、家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家庭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健康状况等。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划分为主动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主动性收入包括农业经营收入、非农业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转移支付。农民家庭财富包括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数量很少)、固定资产(生产性的设备以及土地)等。农户家庭规模各不相同,有的家庭人数较多,比如受访者和子女一起居住,有的较少如只有受访者夫妻。家庭人口数会影响一个家庭的总消费支出,通常来说,人口数越多消费支出越高,本文要重点控制的一个变量就是家庭的人口数量。

εi是随机干扰项,表示无法观测到的影响农户消费的其他因素,如消费预期和既有的消费模式等。

本文研究的是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一些控制变量均采用家庭层面的数据,如年龄、教育等。本文将教育这个变量控制为家庭人口中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年龄这个变量控制为家庭人口的平均年龄,即家庭主要受访者及其配偶的平均年龄。CHARLS数据库中报告的健康状况均是个人的数据,要把它转化为家庭层面的数据,还要做一番处理。本文根据原始的数据记载,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表示为三个不同的健康等级,即差、一般和好,再将一个家庭中不同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考虑,得到了一个评价家庭健康状况的变量数据。CHARLS数据中主要反映的是家庭中的主要受访者及其配偶的健康状况,反映其他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信息较少。但由于受访家庭绝大多数都是两口之家,我们将受访者及其配偶的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家庭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

2.回归分析的说明

本文先在整体上考察新农保实施给农民家庭消费带来的效应(是否增进农户消费),然后分析家庭特征因素对这种效应的影响,以观察不同特征的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反应程度。具体而言,是在回归中逐步加入新农保和家庭特征的交叉项,以研究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户在消费这个项目上所受新农保政策影响的大小。

参加了新农保的家庭,存在参保人数和缴费水平的差异,有些家庭主要受访者及其配偶都参保,有的只有1人参保,参保者自主选择的参保档次和缴费水平也不同。因此,本文考察参保与否、参保人数及缴费水平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人可能对新农保有不同的反应。我们认为,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缺乏固定工资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参保者年龄越大,因参保带来的保障性预期对其边际消费倾向的强化效应越明显。60周岁是领取养老金的分水线,年满60周岁的参保者可领取养老金,带来更大的消费增进效应。本文将考察对象划分为年满60周岁和未满60周岁两类人群,将新农保的待遇水平,即年满60周岁参保者领取的养老金水平纳入模型以考察其对消费的影响。

鉴于农村衣、食等温饱问题已获解决,本文考察的消费支出未涉及衣服和食品等项目,而是指邮电通讯支出、水电费、燃料费、交通费、日用品等稍高层次的消费项目。为了区分新农保在不同消费领域的效应,本文也尝试研究新农保对家庭旅游消费、家居和耐用消费品、美容、汽车消费等较高层次消费支出的影响。

模型(1)是在控制了家庭人口数量、完成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对数、家庭人均财富、婚姻状况、家庭平均年龄、健康状况等变量之后,进行OLS回归以考察参加新农保对消费的影响;模型(2)加入了是否参加新农保(new)这个虚拟变量与健康状况的交叉乘积后,考察不同健康状况的家庭对新农保的反应程度;模型(3)、模型(4)是按照家庭参保者人均年龄分段进行的回归,模型(3)针对参保者平均年龄年满60周岁的家庭,模型(4)针对参保者平均年龄小于60岁的家庭。

从模型(1)的结果可知,参加新农保的农户消费支出比未参保的农户的消费支出增加了约10.2%,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农户的消费支出。其他控制变量对消费影响的方向均符合预期,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农户消费支出越高;健康状况好的家庭比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消费支出高7.84%;年龄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为负,即平均年龄越大的家庭消费支出越低。有点意外的是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家庭人均财富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没有预期的那么大,这可能和农民收入的低起点有关。

从模型(2)来看,是否参加新农保与健康状况交叉项的系数为-0.134,健康状况的系数为0.120,健康状况差的参保家庭比健康状况好的参保家庭的消费高出1.4%,健康状况差的农户参保对消费的促进效应更明显。出现这种结果的解释是,健康状况差的农户消费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大,较差的健康状况导致其消费支出更为谨慎,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这种顾虑,使之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其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其消费支出。

由模型(3)、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年龄这一变量在新农保的政策效果中有重要的影响,受访者及配偶平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家庭因参加新农保而使消费增加了14.0%,受访者及配偶平均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家庭其消费因参保增加了12.0%,两者差额为2.0%,这说明新农保政策对60周岁及以上的农户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60周岁以下的农户。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60周岁及以上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消费对新农保的反应程度更大;二是即期收入增加,即60岁及以上的参保者可以领取养老金,直接增强其消费能力。综合来看,新农保政策具有维系农民持续消费支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在年老时因收入的减少而出现消费水平大幅度降低的现象,保障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受访者及配偶平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家庭的婚姻状况对消费的影响不再显著,这可能与60周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丧偶的比较多,单身状态时消费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有关。

2.进一步的分析

表4的结论反映参保人数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健康状况这一参数的作用。由模型(5)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只有一人参加新农保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比没有人参加新农保的家庭的消费支出高出12.1%,有两人参加新农保的家庭的消费支出比没有人参加新农保的家庭的消费支出高出13.4%,并且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有两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户的消费支出比只有一人参加新农保的农户的消费支出增加了1.3%,这说明家庭参保人数越多,新农保的政策效果越显著,即对家庭总的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同时,从参保人数与健康状况的交叉项的系数以及p值可知,新农保政策的消费效应因家庭健康状况不同而出现差别,这在两人参加新农保的家庭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两人参加新农保且健康状况差的家庭因参加新农保消费增加了13.4%(两人参保的系数),而有两人参加新农保且健康状况好的家庭因参加新农保消费增加了8.2%(两人参保、健康状况与两人参保与健康状况

的交叉乘积三者系数的加总),差距大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但对仅一人参保的农户而言,其参保消费效应因健康状况不同而不同的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相关政策,参保者可自愿选择缴费档次。除了参保人数,我们引入缴费水平这一变量,分析其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从逻辑上讲,参保者缴费多少可能受收入等家庭特征因素影响,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而将其视为外生变量,其带来的消费效应仍是复杂的,参保者缴费多可增加安全感而提升消费倾向,但过多缴费也可能损害当期消费能力而挤占消费支出。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表5是就新农保缴费水平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的回归分析,受限于CHARLS数据状况,统计范围限定为参保者为一人的家庭。针对仅一人参保家户中缴纳的保费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表明缴费水平与家庭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年满60周岁的参保者可以享受新农保待遇,即领取养老金。享受新农保待遇意味着增强了即

期消费能力,对消费支出有促进作用,我们引入反映新农保待遇水平的养老金领取额这一变量,分析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表6是就新农保待遇水平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的回归分析,统计范围限定在年满60周岁参保者的家庭。回归结果表明,参保者待遇水平与家庭消费支出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表7是区分家庭消费类型(一类是交通通讯等日常消费项目,另一类是旅游等高层次消费)对比分析的结果。模型(8)

分析的为是否参保变量对旅游等高层次消费的影响。由模型(2)和模型(8)对比可知,受新农保实施的影响比较显著的是邮电通讯、水电费、燃料费、交通费、日用品

等农户日常消费项目的支出。由模型(8)可知,在家庭旅游等较高层次消费项目上,参加新农保的农户的支出仅比未参加的农户高出3.8个百分点,这和模型(2)的结果相差很大,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知新农保对旅游、家具和耐用消费品、美容、汽车等较高层次消费项目的支出影响不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解释是,新农保政策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对较高层次的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的支持力度较弱,目前新农保的实施难以起到显著地提升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作用。

七、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全国层面的微观数据,以家庭特征为控制变量,对新农保政策实施产生的农户消费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新农保可以增强农民对未来生计安全的预期,提升其消费信心,具有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体有以下结论与启示。

第一,农村家庭中参加新农保的成员越多,越有利于增加整个家庭的消费信心。此外,多缴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消费者未来生活安全感,促进其消费。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鼓励农户全家参保,有积极的消费提升效应。

第二,新农保对家庭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户的消费支出影响更大。健康状况不佳的农村家庭成员工作机会较少、收入较低,用于医疗的不确定性支出较多,潜在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同时又受到防疾养老等顾虑因素的束缚。新农保的实施可以减少这类家庭对未来生计的不确定性,起到更大的消费促进效应。因此,应通过补贴、帮扶、救济等手段支持这些农户参加新农保,稳定其生活预期,增加其消费支出。

第三,相比旅游、汽车等家庭高端消费,农户的家庭日常消费支出受新农保影响更为明显,新农保有显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但是,旅游、耐用消费品、汽车消费等方面的消费增长前景广阔,除了实行新农保等社会保障政策以解决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增加日常消费外,更根本的扩大内需之路,仍然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第四,新农保对受访者及配偶平均年龄为60周岁及以上家庭消费的影响,要比对平均年龄为60周岁以下家庭的影响更显著,新农保政策在维持中老年农民家庭消费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增加老年参保者及其家庭的即期收入,可以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消费力量衰退问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肖严华.“后危机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学术月刊,2009(12):82-87.

[2]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 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3-13.

[3] 刘子兰,陈梦真.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1):102-105.

[4] 刘远风.新农保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88-93.

[5] 陈池波,张攀峰.新型社会保障收入类型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截面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管理,2012(2):175-182.

[6] 赵耀辉,张川川,JOHN GILES.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EB/OL].[2013-11-02].http:///cn/article.asp?articleid=17357.

[7] 岳爱,杨矗,常芳,田新,史耀疆,罗仁福,易红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8):101-108.

[8] 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社会经济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7(9):12-13.

[9] 王晓霞,孙华臣.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08(6):47-50.

[10] FELDSTEIN M.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82(5):905-926.

[11] GLENN H, JONATHAN S,STEPHEN P.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social insuranc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103(2):360-399.

[12] GALE W G. The effects of pensions on household wealth: a reevaluation of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106(4):706-723.

[13] PHILLP C . The effect of pension plans on aggregate saving: evidence from a sample survey[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Occasional Pap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20-54.

家庭养生保健第8篇

理财案例

“夹心族”有高学历,高素质,但是由于自身社会背景所限,只能打工开创自己的事业。虽然此时他们的事业已经起步,手里也有些许余钱,但往往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质,开销不少,心态也比较疲乏。以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张先生38岁,是某国企的中层管理人员,年收入12万元。太太是某中学老师,36岁,年收入6万元。他们的女儿8岁,正上小学。夫妻双方父母均健在,有退休金,身体还算健康,暂时不需要儿女支付额外费用。目前家庭资产有市值15万元的股票,市值20万元的基金,银行活期存款10万元,国债10万元,家庭无贷款。家庭每月生活支出3000元,女儿上学及参加兴趣班等每月花费1500元,其他支出每月2000元。家庭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

资产分析

1、资产负债情况

由于张先生家庭房产情况不详,我们主要就流动性资产进行分析。上述资料显示,家庭暂时没有负债。张先生有较强的投资意识,有股票、基金类风险投资,股票基金投资占流动性资产的64%。家庭资产流动性比率为15.38,流动性资产可以支付未来15个月支出,保持了较强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

2、收支情况

张先生在某国企任中层管理人员,太太是某中学老师,工作相对稳定。家庭年度税后收入总额约为18万元,年度支出总额为7.8万元,年结余总额为10.2万元。储蓄比率为57%,该家庭有着较强的储蓄意识和节约意识,财富积累较快。

3、保障情况

家庭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

4、其它情况

子女教育:随着孩子长大,上中学及大学的教育费用支出会增加。

父母赡养: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医疗健康支出会增加,可能需要夫妻二人额外支持。

总体来看,张先生一家收入稳定、无负担。家庭风险资产比例较高,投资比较激进。家庭无商业性保险,抗风险能力较弱。

理财目标

1、合理平衡家庭资产投资比例,实现家庭投资的稳健增值。

2、为孩子积累一定的教育基金。

3、购买适当的保险产品,提升家庭保障水平。

4、在适宜的时候,为自己和爱人准备一笔养老金。

理财建议

1、在资产配置方面,要综合考虑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等因素,平衡家庭资产投资风险,保持稳健投资。

留足家庭紧急备用金:留出2万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保持家庭日常生活支出的流动性,预期年收益率为1.35%-2%左右。该部分份额需要常备,一般不计算在家庭理财组合之内。

股票、基金全部赎回,购买相对稳健的理财等保守型产品:张先生家庭股票、基金资产占比达64%,而且中年人家庭理财重点还是以稳健投资为主。稳健理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定期存款,现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目前有加息的可能性,但流动性较差,是次选;银行通知存款或者货币市场基金,这两类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强,风险度较低,适合被任何家庭当作应急准备金来使用;国债,在加息预期中,国债的机会投资成本将上升,为此不建议补充购买。提前兑取国债将大幅损失利息,所以建议张先生家庭仍保持10万元的国债;由于经济大市回暖,目前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4%左右,比较适合用在短线投资方面;黄金抗通胀风险能力强,作长线投资比较适合,但目前价格位于高位,也是次之选择。建议张先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2―3种进行组合式投资。

2、购买商业性保险,提升家庭保障水平。

人到中年,发病的概率增大,夫妻双方均应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可选择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组合,同时各附加意外伤害保险及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家庭年保费应控制在家庭总收入10% 左右。小孩正上学,可在学校购买学生平安保险。

对大多数资金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收入比较均衡的工薪“夹心族”而言,买保险最好选择20年、25年等较长的缴费期,平时每月或每季度拿出一定量的钱交保险费,既能满足保障的需求,又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经济条件转好,还可以逐渐追加保费、提高保障额度。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年“夹心族”,则可以选择10年、15年等较短期的缴费方式,保额也尽可能高一些,尽量在创造财富能力最强的人生阶段加速资金积累。

3、提前强制储蓄、购买养老年金保险。

养老金就是养命钱,不求高收益,但必须保证稳定增长、专款专用,能够在有生之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换言之,就是要具有强制储蓄、持续给付的功能。就这个特点而言,购买养老年金保险是积累养老金的上选。

家庭养生保健第9篇

论文摘要:当前空集家庭在城市和农村的大黄出现,在中国家皮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而且可以说现在仅仅是才开始。空果家庭走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果家庭,农村空果家建的老人可以利用的养老资派极少,养老保阵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空集家庭日益精多的现状以及这类家定的老人面临的问题,就如何实现其养老保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形成原因

“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进人此阶段,“空巢”家庭也就形成了。“空巢”现象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数目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农村有老人的家庭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2.56%,其中有21%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同居生活,这一比例还会逐渐加大。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近10年来,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家庭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年上升到25.8%。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空巢家庭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的特征。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的空间,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规模空前的民工潮。据来自农业部的粗略统计,2002年我国已有900。万农民进城务工。2004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亿人。打工与在农村种地的经济效益相比较,外出务工的纯收人显然高于种地。这就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宁愿到外地打工。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开家庭在外创业,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

1.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的广泛展开,60%的农村夫妇做到了只生育一个孩子,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使父母身边的子女数目减少,同时也使得父母进人空巢阶段的时间提前。在农村,许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加人了这个行列。待父母年老时,即使子女有赡养父母的孝心与父母同居,也只能与一方老人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所以,一般来说,当独生子女18岁离家求学或者工作时后,他们的父母将在空巢家庭生活10年左右才进人老年生活阶段。如果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岁,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3农村老龄人。的高龄化。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农村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不断增加、老龄人口负担系数不断提高,出现了老龄人口的高龄化。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其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 1982年的6.6%增至2000年的10%,而其供养者的年龄也日益老龄化。这两代老人未曾分居或原来分居后被接回而生活在一起,但当第三代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时,就使得这种纯老人组成的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2.现行农村养老保陈制度下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

2.1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津制度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土地和家庭是这一制度的核心,辅之以集体供养和国家救济。农村养老保障是以家庭经济供给和照料为主。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来源在城镇主要依靠社会性保障,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的生活由家庭供养者约占74%,由社会供养者约占26%,但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其中,乡村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92.9%,由社会保障提供者占7.1%;城镇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约占37.9%,由社会保障提供者占62.1%。

在客观上,中国的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城市老年人退休或者不能工作是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退休金,而农村老人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则不会有任何经济来源,而且农民收人相对于城市而言一直很低。因此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养老的经济支持的来源只能依靠子女。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农村居民都将面临。我国农村居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总是具有一定的风险。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子女不赡养或无力赡养老人的事实,无疑加深了农村居民的养老风险意识。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形成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客观上增强了这种担忧。

2.2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问题

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2.2.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虽然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农村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人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则他们对老人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有的甚至还要求父母给予支持。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上学、求职、结婚、买房等都依然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父母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孙辈的日常生活开销上。因为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孙辈日常生活花费的负担也自然落到了老人肩上。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年轻一代“啃老”现象的突出表现。 转贴于 2.2.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阎这些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城市,较好的经济条件、医药状况及护理水平往往使空巢家庭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而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2.2.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人空巢心理危机。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观念在许多老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农村尤其如此。老年人在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作依靠之时,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就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此时,如果配偶尚在,则空巢老人夫妻双方还能有精神支柱。一旦丧偶,则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这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还会给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减弱。与此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权衡中几乎都偏向孩子,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老人应当得到的爱和关怀极为缺乏。

3.如何实现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保障

应该看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农村空巢家庭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农村家庭的空巢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由于空巢期历时较长,这就将连带产生诸如经济安排、医疗保障、生活护理及感情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所有空巢家庭老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农村空巢家庭而言更为具体和迫切。帮助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的困难,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化解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加决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很多反而持续“啃老”,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11年来,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地方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截至2002年末,全国参保人数仍有5462万。这一制度虽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3.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与网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可见,社区是服务老年人的重要手段。

在农村地区,同村的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够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所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护理和物质方面的资助,比如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站等,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社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