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1 11:14:04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1篇

生活中,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骨折后的病人,以及因脑中风、脑外伤而造成偏瘫的病人,在经过医院的一段时间治疗回到家后只能卧床休息,因此使身体的重量长期压迫某处组织,使该处的皮肤,皮下组织长期得不到动脉血液的供给,而导致组织缺血,肿胀,破溃,坏死等一系列变化,医学上就称为褥疮。所以,对久病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人,家人就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病人要经常翻身,以减轻局部组织的受压;对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会引起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所以,病人要经常不断地变换。不同的有不同的作用。像发生了坠积性肺炎的病人,可以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如出现了臀部的褥疮,可以采取俯卧位或者侧卧位。另外,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的干燥,皮肤的清洁,最好能够每天用温水擦浴局部组织,使局部皮肤血液运输能得到改善。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帮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时,要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局部的皮肤。

还要保证病人全身营养的供给。由于这种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组织生长,修复所必需的营养。要注意一点的是,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

要做好病人的日常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应该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这其中包括有口腔、皮肤、头发等方面的清洁护理。

对于卧床的重病人,做好口腔护理有许多方面的好处,例如,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预防口腔的溃疡以及感染等并发症;还可以防止口臭、口垢,有利于促进食欲;同时通过对口腔进行护理,可以观察口腔的变化,及时发现有无溃疡、口臭或者感染等。要想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口腔护理,简单的方法就是漱口、擦洗牙齿。擦洗牙齿,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纵向擦洗,注意擦洗牙齿时动作要轻柔,以防伤到粘膜及牙龈。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07-02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笔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了执教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一节。

案例背景

《护理学基础》是以基本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护理基本技能,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是该课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一项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并回示。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未能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练习操作只是应付达标,机械地完成各项操作技能,缺乏积极性。案例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而体验式教学注重观念,态度,强调学生去“感受”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方式去参与、发现,然后分析切身体验,使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此,笔者在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该项操作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

案例描述

(一)布置预习

教师:下节课将学习卧有病人床更换床单法,请回去好好看书。要求下次课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即让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来完成操作。

学生:答应。

(二)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躺在床上的这位病人(由学生扮演)今年40岁,三天前因车祸造成肠破裂来我院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术后第二天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有渗出液,被服污染,护士应及时为病人更换清洁的被服。该如何更换?

学生:(讨论)请先把病人搬到平车上,然后在病床上对脏被服进行更换,再把病人搬回床上。

教师:(首先肯定该生的方法可行)但是,此病人身上有切口且有渗出液,平车搬运过程中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要求大家再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学生:(讨论)能否让病人坐起来再更换?

教师:术后第二天的病人,最多只能采取半坐卧位,要坐起更换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位护士很难单独完成,而且病房内工作量大,很难要求其他护士协助。

学生:(沉默)。

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病例)首先,病人术后第二天,由于伤口渗出液将被服污染,需更换清洁被服,使病床整洁,病人睡卧舒适,防止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的产生。面对该病人,首先应该准备那些用物?(从操作准备开始引导学生)。

学生:大单、中单、被套、枕套、床刷。

教师:需要便盆吗?

学生:需要,操作前可以按需给便盆。

教师:这是一个术后第二天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他是可以翻身侧卧的。因此,怎样更换床单才更稳妥?

学生:首先协助病人翻身侧卧至对侧,更换近侧各单;然后再协助病人侧卧于铺好的一侧,换对侧各单,最后协助病人平卧。

教师:(肯定)请两位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按刚才大家讨论的方案进行大单、中单的更换。操作中,对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指导。例如,怎样一人协助病人翻身侧卧、如何卷单扫单、取下的污单如何处理等,学生基本上能按要求完成大单、中单的更换。

教师:接下来,要给病人更换被套,怎样进行才能让病人保持暖和、舒适?

学生:先为病人盖上干净的被子,然后更换脏被套。

教师:方法可行,但是医院都是一个床单位固定一张棉被,没有多余的棉被。怎么办?

学生:(讨论)能不能在病人身上铺一张清洁的被套,然后把棉胎从脏的被套里边拿出,放入清洁的被套内。

教师:肯定此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先把棉胎从污被套内拉出放于床尾,然后把清洁的被套在病人身上展开,将棉胎套入清洁被套中,这样操作起来更方便。

最后,进行枕套的更换及操作后整理和用物处理,完成整项操作。

(三)操作后小结

教师:在卧更操作中首先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协助病人翻身时要注意加床档,若无床档,要保护病人,防止摔伤;其次,协助病人翻身时,应注意病人身上的各种管道是否完好、通畅,更换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病人病情;最后,注意保暖,保护病人隐私。要求学生每人课后练习3~5次。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患者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教师在带教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护理工作要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如在进行卧更操作时,随时注意为病人盖好被,防止着凉。在护理过程中的细节尤其重要,如帮助病人翻身侧卧时,注意动作轻柔,操作中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坠床及导管脱落等,均需体现护士对患者的关心。通过记录护理情境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评判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情境模拟示教和演练,为临床实践打基础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境或景象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它具有无风险、可重复、可控等优点。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卧更,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卧更操作并在课后练习中进行验证,记忆非常深刻。同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缩小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的距离,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伤观念及协作精神

在护基课堂中通过引入情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的练习操作,让学生从中体会患者的感受,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哪些做法不合理,哪些做法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从而记住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在操作中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特别是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护患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通过角色的换位思考,其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同时,学生通过病例模拟情境演示中的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的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综合技能的提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结合,在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临床情境,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是关键,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立明.护理学理论案例教学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30-32.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

[3]董丽芳,黄金银,陈燕.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0):97-98.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3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 干预组 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 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 预见性风险评估 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 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 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3]张慧雪,陈秀珍,苗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1-92.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4篇

1 使用改良护理方法

1.1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加压包扎止血制动期改良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 据钟代曲报道改良护理组除常规护理外,针对患者容易出现的腰背痛、术侧肢体僵硬、受压部位皮肤压疮、腹胀、腹部不适、解大小便困难等不适,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术后股动脉加压止血期的护理方法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护理,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床上变换、解便、进食、深呼吸、屏气、咳嗽等,练习肌肉等张收缩运动。术后给予卧气垫床,自制保护带固定沙袋,术侧肢体穿弹力袜,按摩双下肢及受压部位皮肤1次/1-2小时,协助患者主动活动除术侧肢体外的其他肢体,术侧肢体做肌肉等张收缩运动。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避免进食牛奶、甜食等易产气食物,进食后2小时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预防便秘。

舒适护理强调以患者的舒适为考虑重点,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适应上均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心理舒适指心理感觉如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充分的术前准备可减轻患者心理焦虑,较好地配合手术,术前熟练掌握减轻不适的方法,积极配合护理人员,预防不舒适的发生。床上进食、排便功能训练让患者很快适应术后床上进食、排便,发生排尿困难的患者明显减少;术后卧气垫床不但可以预防压疮的发生,还可预防腰背痛的发生;采用保护带固定沙袋可有效预防患者活动肢体时沙袋脱落、移位的发生,穿弹力袜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回流,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按摩及肌肉等张运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防止肢体僵硬等多重功效,全方位增进了患者的舒适度,有效地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缺血性坏死及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由此可见,改良护理方法从预防着手,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患者的腰背痛、肢体僵硬等不舒适的发生,避免皮肤压疮发生,减轻腹胀、腹部不适、解便困难等生理不适症状。

1.2改良护理方法并无出血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加压止血制动的目的是预防或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在0.5%-7.0%,该两组局部出血的并发症无明显区别。说明改良的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脑血管造影术后加压止血卧床期间患者的舒适度的同时,并无出血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2 术后尽快给予调节卧位

2.1调节卧位的临床效果 据王丽姿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砂袋压迫穿刺点8h,术侧肢体伸直可水平移动,术后根据患者需要即给予术侧卧位或半卧位,若术后3h出现排尿困难可予坐位排尿,24h后可下床行走。其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上述调节卧位组穿刺点出血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人烦躁,排尿困难等不适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经x2检验p<0.01。因为术后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来增加腹部压力和尽可能的采用接近病人排便习惯的,可促进排尿排便,减轻病人痛苦,坐位或半卧位也方便了病人进食,增加食欲,有利于水及营养素的及时补充。早期改变卧位,可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自护能力,减少陪护,使病人处于最佳的身心康复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2.2卧位与穿刺局部出血无直接相关性 据报道穿刺点压力恒定时,卧位对出血没有直接影响。因平卧和半卧位砂袋均能给穿刺点以恒定的压力,只要保持砂袋不脱落,通常不会发生穿刺点出血,故术后防止出血,须有效压迫穿刺点,用500~1000g砂袋压迫穿刺点8h,来达到降低血液流速和压力的目的,从而保证血块对创口的封闭作用。

3 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同时改变患肢制动方式

3.1术后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及临床效果 术后无需静卧24h,卧床12h后即可下床活动,且患肢不必严格制动。孙惠萍等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冠脉造影术后砂袋压迫局部4~6h;6h后患肢可以左右旋转,小腿自由曲伸或取健侧卧位,如果患者不习惯于平卧位排尿可以变换甚至下床排尿;12h后可下床自由活动。其临床效果显示: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腰酸背痛周身不适感均能及时缓解,避免了导尿,不增加局部出血血肿的发生率。既减轻了患者痛苦,也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3.2缩短术后卧床时间的临床效果 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至12h并改变患肢制动方式不增加局部血肿的发生率(p<0.05),所有局部血肿均与术后活动无关。fowlow b等将卧床时间减至6h并不提高出血或血肿发生率。

4 改变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传统方法,使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替代

使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效果:据报道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穿刺组较股动脉组腰背酸痛、尿潴留及焦虑失眠明显减少(p<0.01),舒适度增加;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患者术后不需绝对卧床,可采取舒适卧位,避免了腰背酸痛;桡动脉组术后即可下床排尿,因此无需担心排尿问题,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现象;桡动脉组患者术后采取舒适,下床活动时间不受限制,生活可自理,满足其自尊需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方法,可替代股动脉途径,且其具有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应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途径加以推广。

参 考 文 献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5篇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31-02

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导致腰腿痛,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2005~2006年,我科对4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施行腰椎管环形减压手术,其目的是在彻底减压基础上强调腰椎的生物力学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1]。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2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L3~S1。单纯腰椎管狭窄18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1例。病人术前臀部及下肢麻痛、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术后未发现坐骨、腰痛等并发症神经痛。

1.2功能锻炼

1.2.1功能锻炼的原则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锻炼初始对患者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1.2.2功能锻炼的形式与内容

1.2.3床上锻炼目的是预防病人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①直腿抬高锻炼:主要锻炼绳肌和股四头肌。病人平卧于床上,双替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抬腿时应尽量使下肢与身体成直角。②侧卧位梨状肌舒缩锻炼:病人侧卧于床上,上边的腿抬高,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两替进行。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锻炼。③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包括三点式、五点式):病人仰卧于床上,双脚掌、双肘部、后枕部着床,小腿与床垂直用力,使身体其他部分离床拱起像拱桥一样。此方法可使脊柱两侧腰背肌得到锻炼。腰背肌发达吃力平衡,可保护脊柱在受力时不挤压椎间盘。④飞燕点水式背伸肌锻炼:病人俯卧位,使腹部着床,四肢、头部抬起像飞燕一样。锻炼目的同拱桥式。

1.2.4器械锻炼包括: ①早期锻炼,即手法复位或出现症状1周内的锻炼。采用颈、腰椎牵引,主要是对腰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牵拉锻炼。目的是解除腰背肌的痉挛,使脊柱间隙增宽,缓解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使突出的间盘回缩复位。②后期锻炼,指治疗3周以后的锻炼。选用俯卧式腰背肌锻炼器和下肢锻炼器,前者主要锻炼腰背伸肌,后者主要锻炼下肢后群肌肌力。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绍同病区相同疾病好转的例子,告诉病人术后可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无并发症,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做好各项辅助检查40例术前均施行下腰椎(L3~S1)椎管CT扫描,其中25例行脊髓造影CT(CTM)扫描,造影前遵医嘱进行常规碘过敏试验。造影后回病房给予半卧位或头高位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肌内注射安定5~10 mg,以免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不适等。本组1例女病人造影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与不当有关,经头高位卧床休息后好转。

2.2术后护理

2.2.1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 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他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视病人体质1~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 h,侧卧15~30 min。

2.2.2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本组没有发生肢体感觉丧失。术中因神经牵拉,可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d,每次3~5 min。

2.2.3 床上活动术后第2天练习直腿抬高。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适当,逐渐增加直腿抬高度数,先单腿,后双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为1拍),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及双下肢肌肉萎缩。手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俯卧位抬头,动作不宜过度,1次/d,每次3拍;平卧位时进行配合直腿抬高练习。手术3周时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如扩胸运动等;也可俯卧位,头及双下肢同时离床上抬数次,各项活动交替,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同时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不可疲劳过度。

2.2.4并发症护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潴留,为病人不习惯床上小便而致。因此,术前2 d指导病人练习用便盆卧床小便。本组发生1例,经按摩和热敷下腹部及做解释工作后小便自解。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后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病程在2~3个月后,患者的一些症状逐渐消失,部分功能逐渐恢复。一般来说随着病程的推进,其功能改善的速度就越缓慢,此时病人容易产生不能康复,就此致残的绝望心理。此时护士的关心与鼓励及家属的悉心照料对病人的心理转变尤为重要,护士应告知患者此类疾病的功能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取得病人及家属配合的情况下,给患者制订一个行之有效的康复计划、训练方法、讲解预期目标,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主动参与功能锻炼,建议有条件者转入社区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谈国明,金荣忠,吴一雄,等.GSS-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4):20.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6篇

方法:对卧床病人进行评估,根据得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发生院内压疮。

结论:对骨科卧床病人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及降低压疮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预防压疮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70-01

在我国,骨科长期卧床的病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长期卧床,局部肢体活动不便的骨科患者,压疮的预防尤为重要。压疮是指局部软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局部软组织溃烂和坏死病变。如果病人一旦发生压疮,不仅耗费的巨大的经济费用,还使得住院周期延长、出院后医疗费用增长,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所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非常重要。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对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所收治的126例骨科卧床病人进行评估。其中男性84例,女性42例;年龄5―74岁,平均年龄46.3岁;收治病人中脊髓损伤病人3例,骨盆骨折病人18例,四肢骨折病人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16例,其余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38例。

1.2方法。

1.2.1Braden评分:对于卧床患者采用Braden评分标准进行评分,Braden评分是一种判断压疮发生危险性的一种重要评估方法,[1]评估的具体方法为六项,其中包括:感知能力(完全受限计1分;大部分受限计2分;轻度受限计3分;无损害计4分);潮湿程度(持续潮湿计1分;常常潮湿计2分;偶尔潮湿计3分;罕见潮湿计4分);活动能力(卧床计1分;坐椅子计2分;偶尔步行计3分;经常步行计4分);移动能力(完全不能移动计1分;非常受限计2分;轻微受限计3分;不受限计4分);摩擦力和剪切力(存在问题计1分;潜在问题计2分;不存在问题计3分)营养摄取(非常差计1分;可能不足计2分;充足计3分;丰富计4分)。根据对患者进行评估取得的分数进行登记,分数小于等于12分为高危者,13~14分中度危险,15~17分低危险,大于或等于18分无危险。

1.2.2高危病人上报:如果发现有压疮、疑似压疮病情,要及时对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向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逐层报告备案;做好交接班,认真填写压疮报告单上报护理部。针对不同程度的压疮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认真落实执行预防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

2结果

2.1所有的126例患者Braden评分结果见表1。

2.2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26例患者均未发生院内压疮。

3护理措施

骨科卧床病人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受压引起压疮,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3.1压疮风险评估:对全病区所有卧床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的环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诱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对疑似压疮病情进行风险评估;患者收治后我们先给病人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登记。如有病情变化时再次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得分随时调整护理计划。病人手术后根据手术部位,病人的生理状态进行评估,轻度危险及以上的病人,每三天进行一次评估并进行登记。

3.2制订压疮护理措施:分析影响压疮愈合的主要诱因;全方位评估影响压疮愈合的因素;确定主要因素;针对诱因分析制定解决方法。对不同级别的压疮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指引,包括转换、受压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压力减缓用具的使用;营养支持;皮肤护理;健康宣教等。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必要时可指定专人负责。

3.3压疮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对皮肤高危因素的患者,病区或科内组织护理查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执行预防措施,压疮预防效果的跟踪。病区护士长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组织实施。护理部或专科护理小组成员每周组织1~2次查房,听取病区护士长汇报,对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调整预防措施。

3.3.1转换: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缓解局部软组织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简单易行的措施。肢体活动受限卧床病人每间隔1―2小时翻身一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一次。我们鼓励患者转动,建立翻身计划单,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并记录,严格做好交接班,鼓励病人配合护士进行操作。

3.3.2减缓压力,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压疮的力学机制中三个主要物理力为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三个共同作用导致皮肤受压(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而损伤而发生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倡导使用气垫床,肘部和足后跟使用压力减缓装置,如靠垫、翻身枕、气圈的使用等。对使用夹板支具病人需经常调整夹板位置、松紧度、衬垫等。在移动患者时要正确使用移动技巧。半卧位时,可在足底部放坚实的木衬垫,屈髋30度,臀下衬垫软枕,防止身体下滑移动,避免产生摩擦损害皮肤角质层引起后续伤害;及时更换病人专属床单、内衣;搬动病人时绝对禁止生拉硬拽;平卧位时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度,以防剪力。

3.3.3保持皮肤清洁和完整是预防压疮的必要措施。①患者每天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以上,以保持皮肤清洁及凉爽;②对皮肤易出汗部位(腋窝、窝、腹股沟部)随时擦拭,出汗多的部位不宜用肤疾散等粉剂。③及时用温水擦拭被大小便、伤口渗出液污染的皮肤。

3.3.4加强营养: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因为肢体活动障碍,使得他们的食欲受到影响,因此要鼓励病人均衡地摄取六大类食物,包括主食类、肉鱼豆蛋、奶类、蔬菜、水果、油脂等。

4讨论

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易发生的高危人群。[2]所以,对于压疮,重在预防,及早治疗,科学护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3]

参考文献

[1]吴成敏.骨科卧床病人压疮预防的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32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7篇

脊柱(椎)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6%,其中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多见。脊椎骨折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病人采取怎样的护理对复位的成功和预防术后病发症有着更重 要 的意义。2008年3月-2010年12月,我科共救治35例脊椎骨折患者,经积极院前急救与入院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39岁。受伤方式:车祸伤20例,高处摔伤11例,机械碰撞伤4例。经CT检查确诊腰椎骨折25例,下胸椎脊椎骨折10例,伴有脊髓损伤5例,均行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 固定手术。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常产生焦虑、悲观、恐惧的心理,术前通过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家庭、心理状况,并根据患者损伤后表现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策略和方法。通过及时的沟通与疏导,做好心理护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和护理上要积极配合,病情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鼓励家属在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以帮助,因为家属的支持和鼓励是患者强大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病情的恢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2.2 护理:在给病人进行护理前应严密和、观察病人病情,测定基础的生命体征。病人由门诊或急诊送入病房时都用平车转运,移动身体前向病人说明移位方法,以求得病人的配合。移动时由2~3人用手同时将病人移至硬板床上,移位前后询问病人双下肢感觉有无区别并检查肌力有无变化。病人平卧于硬板床,垫海绵垫,使脊柱背伸,腰下垫一薄枕,既达到治疗的目的,又可使病人更为舒适及使用便盆时减轻疼痛。以平卧、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每2小时1次。采用轴线翻身法,即以胸腰背部为制动部位,护理人员的左右手分别置于同一侧的肩胛部和臀部,在确保脊柱不扭转的前提下,才可将病人翻向对侧。侧卧时在肩膀部/腰骶及两膝之间放一小枕垫,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当病情稳定后,指导病人掌握自行翻身的方法,即挺直腰背部,以绷紧腰背部肌肉,躯干和下肢同时翻转。

2.3 饮食护理:患者于受伤之初大多有腹胀,胃口不开,可采取腹部按揉或肛管排气以减轻腹胀,增进食欲,注意营养搭配,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进食顺序为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避免过度进食牛奶、糖等产酸、产气食物,合理搭配,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并发症以促进康复。

2.4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置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妥善固定,防止折叠、扭曲、受压,翻身时避免过度牵拉,致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定时挤管,防止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堵塞管道,造成引流不畅。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如渗出量大及时告知医生,? 随时更换敷料。

2.5 排尿的护理:长期留置尿管病人早期留置尿管持续引流,2周后改为4~6小时或感觉有尿意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防止膀胱肌肉萎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以生理性冲洗尿道,防止泌尿系感染。

3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

3.1 预防压疮:截瘫病人皮肤失去感觉,神经功能紊乱局部缺血,容易发生压疮,在护理上要特别重视,因此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干燥、无皱褶、无碎屑,保持皮肤干燥,用气圈或棉垫保护骨突处,骨突处及受压部位用乙醇按摩促进血循环,每个部位5~10min。每2h翻身1次,侧卧时双腿之间置软枕防止相互挤压,减少摩擦力和剪力,托运病人时避免拖、拉、推等。

3.2 预防肺部感染:翻身的同时给予叩背,鼓励患者练习深呼吸,用力咳嗽,雾化吸入每日2次(生理盐水40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

3.3 预防关节畸形:保持双下肢呈功能位,防止关节屈曲、过伸、过展,利用变换的方法防止髋关节内收畸形,每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4 功能锻炼

脊柱骨折病人在局部疼痛减轻后就要开始锻炼背肌,一般在伤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方法有挺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和俯卧练习法及被动练习等。嘱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将两肘向后抵压床面,同时向前挺起胸部,使背部悬空,时间逐日延长;伤后1~2周即可练习五点支撑法,同样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伤后2~3周可进一步练习三点支撑法,让病人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同样逐日增加,嘱病人每次练习量力而行,避免过多、过累。定时翻身,变更,每2h翻身1次,分别采取仰卧、左右侧卧位。翻身时勿扭转躯干,应保持躯干平直;加用海绵垫或气圈保护皮肤。床单不可有皱折,应保持干燥、清洁;骨突部位加强护理:如骶尾部、大粗隆、足跟等每日多次察看。翻身时对骨突处施加轻柔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拖拉病人以免皮肤磨破;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俯卧练习法在三点法的基础上,俯卧,两手放在背后,腰背肌收缩使头、胸部和下肢同时翘起离开床面。另外,还应做髋关节伸屈活动、膝关节活动,以及按摩踝关节等。当病情许可,协助并指导病人下地站立和行走,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嘱病人在下床活动初期,不可作弯腰动作,3 个月后方可弯腰,4~6个月后可适当参加劳动,腰背肌锻炼应坚持半年至一年以上。

5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经过40天左右的住院治疗和护理,无损伤加重,无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压疮出现,患者入院后1周左右均能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自觉进行。

6 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其内有脊髓,倘若治疗和护理不当,易使损伤加重,同时脊柱骨折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如护理不当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护理的重点在于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6.1 正确的指导能避免进一步的损伤:病人及家属由于掌握的医学知识比较缺乏,当脊柱受伤后,在搬运及翻身时,如方法不当极易造成骨折的移位或加大损伤,重者可进一步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健康宣教,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指导和协助正确的运送和翻身、正确地使用便盆、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和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发生,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

6.2 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脊柱骨折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容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临床上我们对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每天的晨晚间护理、会阴护理、压疮护理等基础护理,虽然很琐碎,但却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之一。

6.3 功能锻炼是促进身体康复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之一,是恢复功能的主要手段。指导、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工作,适量的功能锻炼能帮助患者消除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8篇

【关键词】口腔护理 吸入性肺炎 长期卧床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70-02

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很多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肺部感染以吸入性肺炎最多见。据有关研究表明80%的患者是由于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大多来自口腔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差,进食、饮水少,唾液分泌减少,再加上他们不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口腔清洁,这些都为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创造了条件,常引起口腔的局部炎症、溃疡等并发症,还可引起口臭,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甚至导致全身的严重感染[1]。因此长期卧床患者应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本研究通过对48例长期卧床患者分别进行口腔护理及非口腔护理的对照比较来观察口腔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来了解口腔护理能否预防此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9月我院内科长期卧床患者4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41~87岁,平均(70.5±12.6)岁。所选患者已排除肺部感染及正在使用抗生素者,其中28例为脑血管疾病所致长期卧床, 13例为胸椎疾病所致长期卧床, 7例为车祸所致长期卧床,均对家属做口腔护理宣教。将这48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口腔护理组,另一组为非口腔护理组。两组一般资料相近(P>0.05)。

1.2方法 按照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对卧床者有假牙应先取下。口腔护理时,均将病床摇至半卧位,能自理者应嘱其自行刷牙、漱口,护士给予协助。完全不能自理者,可根据病情或口腔涂片检查结果选用不同的漱口液,然后用消毒镊子夹紧棉球或纱布球,由外至内擦净牙齿各面、舌及口腔黏膜,擦试时注意每次只能使用1个棉球。擦洗完毕,清点棉球数,整理用物。做口腔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棉球不可过湿。避免吸入呼吸道。口腔有溃疡时,可涂以l%冰硼散或西瓜霜喷剂。对镶假牙者,应取下假牙用冷水冲洗刷净,放入清水中保存,禁用热水,以防假牙龟裂或变形。两组均观察半年,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感染的病例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α=0.05。

2 结果

见表l。口腔护理组25例发生肺部感染8例,非口腔护理组23例发生肺部感染l6例。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P

表1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口腔由颊、硬腭、软腭及舌等组成。口腔内覆盖着由鳞状上皮组织构成的黏膜,并有牙齿及唾液腺等组织。因此,口腔具有辅助说话、咀嚼食物,水解淀粉及分泌唾液等重要功能。口腔的温度、湿度和食物残渣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口腔内常有大量的细菌。身体健康时机体抵抗力强、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加之经常饮水、进食、刷牙、漱口等,可对细菌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而不致引起口腔感染[2]。长期卧床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减少,再加上生活不能自理,口腔内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易引起口腔炎、舌炎等口腔疾病,并且口腔内的病原菌常在患者深睡中随着唾液,痰液,食物残渣一起吸入气管,而引起隐匿性吸入性肺炎。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较差,牙周状况不理想的老人,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较高。Yoneyama报道做好口腔护理可以降低老年人肺炎发生的危险性。Scannapieco认为包括牙周疾病在内的口腔疾病和多种呼吸道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一些证据表明口腔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途径,口腔内经常存在着多种细菌,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吸入呼吸道系统,进而引发肺炎。因此,口腔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很有必要。我们常规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部分患者及家属不能完全理解其重要性而拒绝。观察发现,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几率明显低于未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因此,口腔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童雅培等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黏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患者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黏膜的变化[3]。钟建玲[4]等都也论述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目前口腔护理的方法及所口腔护理液越来越多,现代口腔护理推广的个体化原则针对不同病种选择不同的护理液及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口腔护理应该作为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规护理,尤其应该在三餐后进行,三餐后进行口腔护理可以把患者口腔内遗留的食物残渣及时清理,避免其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从而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专业的口腔护理效果较好,我们研究中的口腔护理不仅包括专业的口腔护理还包括家属自发的为患者清洁口腔,结果发现两者结合效果更好。因此,我们不仅应该让我们的护理人员意识到重要性,还应该在患者及家属中宣教,让他们也意识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常规口腔护理可以作为临床上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一种措施。但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不能仅靠口腔护理,还需护理人员及家属的综合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排痰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食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返流误吸。总而言之,有效地综合护理,才能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这些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全凤英,谭群英.口腔护理减少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52-653.

[2] 李华,杜俊兰.口腔护理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研,2009,23(1B):104-105.

[3]白碧荣,黄萍.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护[J]士进修杂志,2003,18(I):8―9.

[4]钟建玲.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口腔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25(5):139~140.

卧床病人护理要点第9篇

1综合护理措施

1.1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缩短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时间,使患者产生亲切感;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把握交流技巧,具有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平等待人,尊重患者人格,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体贴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感。适当而亲昵的称谓是沟通护患之间情感的桥梁,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恰当的尊称或职务称呼取代直呼其床号和姓名,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亲切感[1]。在此基础上,使患者充分表达患病后的真实思想,对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疑问给予合理的解释并采取积极的态度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在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创造相对私密的治疗环境,使患者感知被关心、被重视、被尊重而获得心理满足。

1.2疼痛护理

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早的临床症状,有些患者因疼痛剧烈导致坐卧不宁,烦躁不安。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在护理过程中,我们把对疼痛的护理作为重点,尽量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首先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其次向患者介绍针刺治疗、物理治疗(包括中频电治疗、艾灸或红外线等)、推拿等治疗的作用;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疼痛的现状,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护士陪伴在床边,在抚触、安慰患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爱好,让患者听音乐,讲述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引导患者想象美好的事情,回忆过去愉快的经历,使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痛阈,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疼痛[1]。

1.3卧床护理

告知患者卧床的重要性。不同对腰椎间盘所产生的压力不同,坐位时最高,站位次之,平卧位最低,平卧可以使脊柱得到充分放松。在患者了解卧床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轻重及治疗情况要求患者卧床休息4~7d。床为硬板床,上面铺以棕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在腰部放一软枕,软枕的高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1.4日常活动的护理

卧床1周或者患者疼痛症状略有减轻后,在不加重腰腿疼痛症状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进行限制性活动,为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的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告知患者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在起床和睡眠时,要用手臂支撑帮助起身和睡下;穿、脱鞋时要蹲下,尽量避免弯腰;站起时要借助手臂的力量支撑,尽量避免腰部承受身体的重量,并且戴腰围保护,活动或改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腰部扭伤。

1.5康复护理

术后视病人腰痛、腿痛及恢复情况下床活动,病人翻身时无腰痛,可指导并协助病人做以下功能锻炼。腰背肌训练俯卧位,颈部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使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上下两头翘起。病人仰卧位,进行双下肢抬高训练。抬高角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准,幅度逐渐加大,2次/d。进行以上两种锻炼时,注意耳垂、肩、髓成一直线,并以轴线翻身,勿扭曲,避免再损伤[2]。

1.6出院

指导病人出院后在家康复期间,保持与病人联系,对病人提出的询问,及时给予恢复指导,教会病人功能锻炼要领,加强功能锻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经常改变坐姿,不可长时间站立或坐下,不宜长期卧床,要卧硬板床,起床时可系一腰围,睡觉时脱下,但腰围不可系得过久,无症状即可除去,恢复期禁止举重和弯腰。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