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21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早期 身心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16-01

脑卒中是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为特征。虽然现在对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大有提高,其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在更多的存活者中有70%致残。既造成患者的心身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繁重的负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复发率,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应加强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心身康复护理。

1 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的早期护理

过去,临床上对偏瘫的康复护理大多安排在病情稳定后或在恢复期进行。但通过临床实践,脑梗塞发病24小时后,脑出血72小时后(除脑疝形成和呼吸衰竭外)即可开始做康复护理。

首先,要引起注意的是患者卧床期肢体的正确摆放。要针对其病理变化,来取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正确姿势进行摆放,主要采取健侧卧位、仰卧位、患侧卧位。采用平枕卧位,避免多个枕头叠起的方式。踝关节要尽量保持背屈90度,以免跟腱缩短,影响到今后的站立及步行。应根据患者的障碍情况决定保持姿势的细节。在卧床期长期卧床时,保持正确姿势,同时也要诱导主动运动,促进基本动作恢复。正确的卧位,不仅可以使病人感觉舒适,又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还具有预防褥疮和肌肉异常痉挛的作用,也有利于早期康复。

再是早期给予床上被动运动。根据病人偏瘫的程度,应被动的做一些抗痉挛模式的运动。如果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可帮助或指导病人早期的床上运动。如床上翻身,床上桥式运动等。这些运动对以后恢复期偏瘫态的训练有帮助。

2 脑卒中偏瘫病人心理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排便 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202-0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肌负荷及并发症的发生机会,而绝对卧床休息不仅改变了患者正常的生活方式,亦对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心肌梗死病人492例,2例在排便过程中心跳骤停死亡。通过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活动的安全性,提出正确指导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方法,避免用力排便,导致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并发症的发生。现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心肌梗死病人492例,2例在排便过程中心跳骤停死亡。1例老年男性,81岁,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入院后间断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绞痛发作,病情不稳定住院第四日晨起5时在床上排便出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老年女性73岁,住院期间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心肌酶趋向好转,入院后无持续或反复心绞痛,病情较稳定,住院第七日晨起八时,在床旁排便过程中,出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大便增加AMI患者心肌耗氧量,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由于卧床休息,激烈疼痛,过度紧张,恐惧感,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可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平滑肌和腺体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肠蠕动减弱,导致排便活动受抑制而AMI患者往往因大便秘结而用力排便,常可产生一种被称为瓦萨瓦的动作(即深吸气后凭气)此动作不仅使右心室压力增高,造成舒张期血流速度下降,增加心肌负荷,同时可引起直肠充气,及腹胀致使膈肌抬高,心脏被迫上移,影响心律及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是心脏耗氧量骤增,从而诱发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晕厥,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有必要研究更适合心肌梗死患者大便的护理援助措施,以保证AMI患者排便的安全性。

2.1 心肌梗死患者本身由于药物,疼痛,卧床等原因易发生排便困难而绝对卧床,床上排便又彻底改变了患者的排便习惯及排便环境,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延长了排便时间,加重了便秘,腹胀及腹压的增加,从而导致排便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较静息状态下显著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各种严重并发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护士在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需要鼓励患者床边轮椅坐位大便,避免用力,有利于降低患者排便风险,增加患者的排便舒适度。

2.2 患者由于不习惯卧床排便,延长排便时间,使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长变硬发生便秘,急性心肌梗死影响体内的神经体液系统,结肠动力降低,从而容易发生便秘,剧烈的腹痛,对疾病的恐惧等往往使患者情绪紧张,进食减少,膳食结构变化,影响肠的蠕动而引起便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如吗啡,钙离子拮抗剂等,有抑制肠道蠕动的不良反应,容易导致便秘的发生,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存在,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发生便秘,而发生便秘后,患者在有便意时常常用力排便,这种动作急剧增加心脏的负荷,极易诱发心脏泵功能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的心绞痛等严重的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和愈后,并且导致患者发生猝死,因此防止便秘,正确指导心肌梗死患者排便尤为重要,护理措施如下:

2.2.1 加强宣教与告知,使病人深刻认识到便秘用力排便的危险性,高度重视正确排便的重要性,向患者和家属讲明饮食与排便,饮食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正确饮食防止便秘,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2.2.2 采取舒适的排便方式,床边使用坐便器或床上使用坐便器较为舒适,提供隐蔽条件,保护病人的隐私,消除焦虑心理。

2.2.3 饮食易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每天不宜过饱,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蔬菜的摄入,保持正常通便。无糖尿病患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加20ml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无腹泻情况下常规应用缓泻剂,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保证患者每日或隔日排便一次。

2.2.4 心理护理,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病人担心焦虑的发生,消除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便秘,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在排便过程中避免过度用力,采取舒适的排便方式。

2.2.5 在排便过程中,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生命体征及患者是否出现心绞痛发作,呼吸困难,明显疲劳,面色苍白等上述症状,应停止排便活动,并做好抢救准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3篇

【关键词】 骨折;椎体成形术;椎体肿瘤;护理

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恶性肿瘤2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性2例,女性18例;年龄32~85岁,平均68.15岁。椎体压缩性骨折15例,其中胸椎8例,腰椎7例。椎体肿瘤5例,其中骨髓瘤2例,转移瘤3例。

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透视下将穿刺针穿入病变椎体,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调好骨水泥,注入病灶内,避免骨水泥进入椎管、椎间孔及血管内,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压迫止血数分钟,无菌敷料覆盖。

3 术前护理 该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微创手术,患者因对其缺乏了解,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术前应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手术的方法、步骤、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减轻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物品、环境准备:加压注射器、螺旋加压器、各种型号的椎体成形穿刺针等术前高压灭菌消毒,备骨水泥、造影剂、抢救药品及物品。术前做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间的消毒工作。

4 手术配合 (1)巡回护士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于C型臂X线手术床上,取俯卧位时腹部垫以软垫,使腰骶部抬高,取侧卧位时腰间垫一软垫以保持正常生理曲度。嘱患者术中保持体位稳定。(2)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医生的需要提供手术器械和用品。在确定穿刺针到位后,即可调配骨水泥,将粉、液造影剂按3:2:1的比例均匀调配至牙膏状,然后用加压注射器迅速抽吸骨水泥,准确放入螺旋加压器中固定好位置,递给术者进行注射。(3)术中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及填充骨水泥后,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过敏症状、血压下降、骨水泥渗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 术后护理 协助医生加压包扎穿刺部位,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双下肢肌力感觉情况,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病情,观察15分钟无特殊情况,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6 结果 本组17例在术后4~48小时疼痛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有1例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给予芬必得口服后有缓解。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12~48小时,平均住院天数(7±0.5)天。

讨 论

PVP手术细节及临床护理配合至关重要[1]。手术时要注意维持室温相对恒定,室温过高会加速骨水泥凝固,不利于注射,室温太低不利于骨水泥填充后凝固而发生骨水泥渗漏压迫脊髓[2]。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打开骨水泥前应仔细检查有效期及包装是否完整。调配骨水泥时严格执行骨水泥搅拌操作程序,搅拌、抽吸、注射3个步骤的时间要衔接紧凑,以保证骨水泥的最佳使用效果。

护士对设备的熟练操作和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经过严格培训,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才能保证手术配合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4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88-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可达10%。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转危为安。我院外科自2008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了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2008年2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6例以心绞痛、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无明显症状,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4.5岁。住院时间14~28天,平均23天,死亡3例,死亡率3.75%,其中1例死于心跳骤停,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余77例患者在我科护理人员认真细致地护理下,均顺利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绝对卧床休息:休息可减少心脏耗氧量,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关键。发病第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擦脸、洗漱等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患者第2周可在床上轻微活动并且每日坐起数次,第3周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并在室内缓步走动,第4周可逐渐增大活动量如慢走等并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但要避免过于疲劳。卧床期间,应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心衰的患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有利于病情好转,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心理支持:由于多数患者对心肌梗塞的严重性已有所认识,因此一旦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多有恐惧、忧郁、紧张不安等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脑力劳动患者思想负担更严重。而患者一旦情绪激动,又会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加上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故加强心理支持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要经常床旁巡视,与患者进行耐心和蔼地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适应住院环境,并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知识,可列举治愈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3 氧气吸入:尽早给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缺氧状态,因而心前区疼痛,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可显著缓解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减轻心绞痛,尤其是早期吸氧可避免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有利于防治心律失常,应持续给氧至少7天,氧流量以2~3L/min为宜。吸氧期间注意观察鼻导管是否通畅,室内每日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有助于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

2.4 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明显不足,心功能较差,加之需要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因而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发病初期3天内暂给予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食物以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宜,可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禁止暴饮暴食及过饱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饮食中酌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如菠菜、芹菜、香蕉等,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告诫患者戒烟酒,以防引起血压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

2.5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突出的症状是心绞痛,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收缩导致坏死区心肌缺血缺氧[1],患者常有濒死感及极度恐惧,应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10mg舌下含服或盐酸哌替啶50mg肌注,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药物起效时间,并注意询问患者疼痛是否减轻,必要时提高氧流量至5L/min。

2.6 二便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长时间卧床,造成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有的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便甚至强迫自己不排便,极易形成便秘。患者一旦便秘,常会伴发腹胀而导致膈肌升高,进一步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加重心脏负担;如排便时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剧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脏骤停。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讲解严格卧床及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指出便秘对预后不利,从而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避免过度用力。患者排便时应协助其采取舒适,如不适应卧床排便,可稍抬高床头,增加其舒适感有助于排便。为预防便秘的发生可每日给予缓泻剂,如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复方芦荟胶囊口服。如发生便秘,可给予开塞露或行小量低压不保留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如患者排尿困难或发生尿潴留,应及时给予导尿,防止患者因憋尿而加重心脏负担。

2.7 溶栓护理: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行常规输液及抢救时使用,一条用来滴入溶栓药物,药物剂量及滴速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期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8 并发症的护理:心肌梗塞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急性期患者应严密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神志、心律、心率、脉搏、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备好各种抢救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一旦发现有并发症发生,应采取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以及有无休克表现,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治疗。

3 体会

通过对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认真细致地对症护理是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保证,只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需要实施系统化的综合性护理,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心肌梗塞患者的治愈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5篇

1 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脑出血的治疗依赖于早期临床诊断,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发病类型,然后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型治疗,并根据不同的脑出血类型选择合适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目前诊断脑出血主要通过物理检测方法,如CT检查、MRl检查,然后根据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对脑出血进行分型。

根据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抗凝药物性脑出血和血管畸形造成的脑出血。而根据不同的颅内发病部位可分为:丘脑、小脑、脑干、枕叶、额叶、颞顶叶、基底节区。根据血肿形成部位的不同,其中基底节又可分为尾状核头型、壳核外侧、壳核内侧型、混合型。壳核外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外囊之间;壳核内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前肢、膝部和尾状核头部,混合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内外。由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所以一定要把影像学的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结合诊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合适的方式。

2 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进行得越早获得的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超过一年以上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效果较差。早期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治疗,一般脑出血7天左右,发病后3个月是黄金康复期,6个月是有效康复期,目前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保持抗痉挛、变换、肢体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ADL训练)、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心理康复治疗等。

2.1 基础护理。脑出血患者病后的肢体活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前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程度进行合适到位的基础护理。基础护理一般包括帮助病人做好的口腔、脸部、四肢、皮肤和头发的护理工作、床铺的清洁、室内通风和光线的调节等。

2.2 肢体功能位的保持。脑出血患者一般具有典型的痉挛姿势,主要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手指屈曲;下肢外旋、髋关节伸直、足下重内翻。所以首先要保持患者的正确,使其处于肢体功能位置,抗痉挛主要分侧卧位和仰卧位,侧卧位又可分为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患侧侧卧位时,用枕头枕着头部、背部垫枕头,使躯干稍后仰。患肩要避免被压,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身体上或稍后方,健腿屈曲置于前面的枕头上。采用侧侧卧位时同样用枕头支撑头部并不使头部向后扭转,躯干成垂直姿势,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度,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面枕头上;患侧髋、膝屈伸似踏出一步置于身体前面枕头上,脚不要悬空。采用仰卧位时,头上枕枕头,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屈伸稍外展,前壁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的防止后缩,患腿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患腿外旋。通常采用患侧侧卧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厌而减少痉挛,而且健手能自由活动,但是采用健侧侧卧位可以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伤。

2.3 变换。因为三种不同的卧式各有优势,患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伸肌并抗痉挛,健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屈肌并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坏,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不管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强力达到平衡,而且不断变换可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2.4 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当患者肢体肌力尚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和关节的被动运动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恢复的作用,被动运动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活动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循序渐进,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易超过90°,肢体顺序由上到下,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进行屈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等运动,以屈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关节,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2.5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ADL训练)。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进行ADL训练,包括穿衣服、进餐、入厕、洗浴、刷牙、梳头、拧毛巾等,每次训练45min,1-2次/天,每周训练5天,连续治疗一个月。

2.6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需要根据失语类型进行看、说、读的康复训练,首先进行面部按摩和喉按摩,面部按摩包括叩齿、搅舌、鼓腮、吹气等,1小时/天,进行语言训练前先进行3分钟的言语肌放松练习和喉部按摩。然后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用鼻吸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然后做发声的动作练习。

2.7 心理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与患者家人沟通,使其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知识,然后与患者家人一起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康复环境,心理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早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使患者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通过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达到顺利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

3 讨论

脑出血是在脑部血管硬化变性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脑部出血灶压迫脑组织,使其周围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脑移位、脑疝等。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偏瘫、失语、痴呆、甚至死亡。脑出血是破坏力最大的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急性脑出血发病急骤,恢复慢且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故必须及早康复治疗,以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6篇

[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医学诊疗手段地不断提高,对AMI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AMI临床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作了总结。结果: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均抢救成功。结论:护士做好AMI患者的临床护理以及康复指导,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挽救生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01-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AM]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医学诊疗手段地不断提高,对AMI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已经抢救成功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作了总结,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为我院2006年3月~2008年3月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2~76岁,平均61.3岁,心肌梗死发生于前壁者17例,下壁者11例,广泛前壁者10例,高侧壁者2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

包括,①吸氧:病人人院后立即给予吸氧,以改善心肌的低氧状况,减缓心绞痛程度,以避免梗死范围扩大。②建立静脉通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③疼痛的处理:应用有效的镇痛剂,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严密心电监护: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和心脏传导情况。⑤卧床休息:在发病24 h内,病情极不稳定,病人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防止不良的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⑥心理护理:AMI病人由于发病急骤,病情重,病人心理非常恐惧,易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不良的情绪变化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在生活中应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关怀,言语柔和,操作时动作轻稳,并耐心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时的症状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

2.2生活护理

包括,①戒烟、禁饮含兴奋剂的饮料,以防止发生心律失常。②摄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而增加心脏负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按摩腹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以防止因排便用力而增加心脏负担。③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机体的活动耐力。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用药后可出现头痛,面色潮红,血压低等。因此,嘱咐病人服药时取坐位或卧位,并注意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

2.3并发症的护理

包括,①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护士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护士一定要熟悉各种抢救药品和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抢救工作。②心力衰竭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便秘、劳累及受凉。抬高床头,取端坐位或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氧气湿化瓶内加5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③心律失常的护理: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主要致死原因,因此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利用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失常,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品,做好电除颤和安装起搏器的准备。

2.4出院指导

包括,①向病人和家属进行有关卫生宣教,如饮食、活动、情绪、睡眠、预防感冒等。指导病人按照医嘱正确服药。若发生胸痛,服药后仍不缓解,不要自己去医院。应该叫急救车,记下服药剂量,向病人交待与医生联系的方式、随诊时间、地点,指导病人如何减少危险因素,如:嘱病人戒烟,戒酒,控制血压,学会自我情绪调整,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制订作息时间,保持饮食、排便以及活动的规律性。制订锻炼和活动计划,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适为度,注意劳逸结合。②活动时还应注意:在饭后2 h开始活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热身活动5~10 min,开始适当活动,结束前5~10 min凉身活动,然后停止活动。每周活动3次,每次10~30 min,根据活动前和活动中、活动后病人的症状、心率和血压来调整活动的量、强度和时间。第1次进行新的活动前,必须测量脉搏,观察自身有无不适。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7篇

当情绪激动血压骤然升高时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高血压病人多具有脾气急、肝火旺、心跳快、四肢凉、血压升等特点,尤其是初发高血压的中壮年人,其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状态更明显,情绪稍激动,血压就会骤升。而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对环境适应力较差,植物神经容易失调,也容易出现血压骤升。因此,高血压病人在情绪激动时,应及时自我监测血压,一旦血压骤升,应立即口服一种短效降压药(见表),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高血压病人个体差异很大,每个高血压病人在血压骤升时的自我感觉不同。有的人毫无感觉或仅轻度心慌、头晕、头痛等,但自测血压高达180~200/90~120毫米汞柱;而有的人平时血压不十分高,如130~150/80~90毫米汞柱,当血压突然升高到180/120毫米汞柱时,就会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耳鸣、四肢冰冷。这两种病人都必须去医院看急,应服降压药后再去医院,因为路途颠簸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

当饱餐后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时

高血压病人饱餐后或急行走时突然心慌、憋气、胸部闷痛,此时应急测血压,若高达180/100毫米汞柱以上,应考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为饱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运动后四肢血流量增加,相对冠状动脉血供不足,而高血压病人多存在冠状动脉硬化,因而更容易出现症状,引起心绞痛。心绞痛时病人处于紧张、烦躁的应激状态,因此血压相对也会上升,尤其在冬季气候寒冷时,血管在硬化的基础上又收缩(痉挛),更加重了心肌缺血。这时,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一般一分钟左右起效,也可含服消心痛一片,一般30分钟起效。由于过高的血压也会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所以还应该使用既能治疗心绞痛又能降血压的药物,如缓释恬尔心(艾克朗),一天两次,或硝苯地平速释胶囊普通片等钙离子拮抗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连含两片硝酸甘油后胸闷仍然没有缓解,病人应到医院急诊接受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时接受监护,及进一步治疗。

当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时

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病程不十分长或血压轻中度升高的早期,心肌收缩力一般还没有减退,心脏也没有变大,只是心脏的室间隔可以变厚一些,心肌有些变硬、纤维化。随着病情的进展,心腔内压力会逐渐升高,血液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渐渐受阻,病人可伴左心房变大。在临床表现上,初期病人可以毫无症状,但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年龄增加,病人就会出现上楼气短,夜间阵发性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再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肌收缩乏力,心脏变大,稍稍活动即感呼吸困难,甚至日间也不能平卧,全身浮肿。

当高血压病人半夜突然惊醒不能平卧而必须坐起片刻时,病人的心脏已经开始受累。此时,病人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口服消心痛,并测量血压。同时口服可以减轻心脏负荷的卡托普利或卡维地洛。心率增快时,还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的这种憋气在夜间经常发生,应该到医院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心脏情况。

当突然出现言语欠佳活动障碍时

高血压病人突然出现头晕、半身麻木、活动不灵或言语欠佳时,应特别当心急性卒中(中风)的可能。中国人卒中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尤其是脑出血与高血压的关系更密切。此时,家属应立即给病人测血压,若血压大于220/120毫米汞柱,并开始出现神志障碍,应立即口服一种短效降压药(见表),待血压下降到160/90~110毫米汞柱左右,可以到医院急诊做CT检查,以鉴别是否脑出血。有时,医生也建议病人做脑磁共振检查,因为脑磁共振在6小时就可发现病灶,作出诊断,比CT更敏感,而CT检查在最初一天内常不能诊断缺血性脑梗死。需要注意的是,若在家自测血压比平时偏高,如血压在160~200/100~120毫米汞柱,先别忙着服降压药,以免将血压降得太低,扩大脑梗死的面积,或使脑出血周围发生缺血。

当夜间起夜突然跌倒时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8篇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急性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血栓栓塞症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它是临床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11年9月成功抢救1例右侧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如下

患者,女60岁因车祸至骨盆骨折,右侧股骨颈粉碎性骨折收住院,在全麻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顺利安返ICU给予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术后第二天8点护士在协助患者翻身时患者突发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继而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考虑为急性肺动脉栓塞,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溶栓治疗,60分钟后复苏成功。

2 护理

2.1 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平车返ICU,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监测示T 36℃,P68次/min,R 20次/min,BP 126/80 mm Hg,血氧96%。术后常规给予活血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以及床边多功能心电监护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去枕平卧6H后生命体征平稳,局部切口无渗血肢体末梢学运好。

2.2 急性肺动脉栓塞并呼吸心跳骤停的护理观察及处理 8AM护士在协助患者翻身时患者突发头晕 心悸 呼吸困难 胸痛 大汗。护士立即让患者平卧面罩呼吸告知医生。心电监护示患者呈右束支阻滞,I导联S波加深Ⅱ导联Q波形成和T波倒置5 min后出现躁动、口唇发绀、全身湿冷,随即出现意识不清,颈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考虑肺动脉栓塞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通畅气道,人工呼吸遵医嘱给予多巴胺 肾上腺素 ,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10 min后患者血压回升至110/80 mm Hg血氧98% 瞳孔缩小,光反射存在,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应,心肺复苏成功。

2.3 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遵医嘱给尿激酶150万单位ivgtt20 min滴完,低分子肝素钠2500单位皮下注射2次/d,抗血栓治疗。同时检查血常规, 出凝血时间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切口出血情况,每2小时观察血管穿刺部位, 皮肤、齿龈等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有无血尿、血便, 严密观察有无新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2.4 基础护理 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预防口腔感染,每日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及半流质饮食,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2.5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多与患者沟通,体贴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乐观心态。正确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逐步功能锻炼利于疾病康复。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第9篇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及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2000年9月~2010年9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308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0岁。住院时间1~30天,发病季节为春秋两季。轻型162例,重型5例,分别并发肺炎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其中伴急性左心衰0例。

1.2 结果 临床经过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疗法等治疗,除1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治愈。

2 护理

2.1 发热期的护理

2.1.1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食物。耐心劝导患者,鼓励患者多进食物,少量多餐。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本病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则越重。因此,护士应随时注意体温的变化,做好详细记录。体温过高时,及时通知医生,并按高热护理常规及时采取物理降温。以冰敷为主,不宜用酒精擦浴,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导致休克。发热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此时定期测血压,以便及早发现低血糖倾向,以利早期治疗。

2.1.2 由于发热期患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损伤,眼周围组织及肾充血和水肿,临床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状。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减轻疼痛。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由于毛细血管的损害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患者可表现为醉酒貌和鼻出血、咯血、黑便和血尿。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胃肠道的中毒症状与出血倾向,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等,及时留取尿标本送验,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 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

2.2.1 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此时应有专人守护。患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严禁搬动。注意给患者保暖和氧气吸入,以防血压波动。准备抗休克有关药物与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2.2.2 密切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面色、皮肤的温湿度改变,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及脉搏和尿量的变化。及早发现少尿倾向,为临床液体疗法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及时诊治肾功能衰竭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

2.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早期、快速、适量输液。遵医嘱输入液量和扩容药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滴数,注意调整药物输入速度,防止血压骤升骤降,并应注意输液反应。准确记录及计算液体出入量,并注意补液速度,早期应快速补液。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灌注不良而出现紫绀,并促进DIC、脑水肿、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AP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故要做好并发症的观察。

2.3 少尿期的护理

2.3.1 尿期的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症,严重者可使出血加重。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意识变化、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呼吸的变化。注意观察尿的性质、尿量、颜色,及时留取标本进行化验。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入量=出量+500Ml。每日尿量<1000mL,每小时尿量<40mL时,及时通知医生。

严格控制进液量,并以口服为主。

2.3.2 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钾、低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多吃富含维生素B、C、K的食物。氮质血症消失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及含钾多的食物。

2.3.3 观察出血倾向,少尿期常有出血倾向,多系DIC引起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维蛋白溶解所致。除皮肤大量瘀点、瘀斑外,可有不同程度的脏器出血,因此必须观察患者的痰、呕吐物、尿、大便的色、气味、量,并留捡,观察皮肤、粘膜,勤测血压、脉搏,及早发现出血倾向。

2.3.4 密切观察可能发生的尿毒症、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征、心脏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出血及续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并做好常规护理。①皮肤护理:少尿期患者由于发热,汗液浸渍,皮下出血瘀斑,血液循环差,营养供应不足,且较长时间卧床,皮肤抵抗力底下,受压部位易于溃破感染,产生褥疮。所以要保暖,做好褥疮的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按摩2次(忌用酒精),床单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便盆光滑无破口,插入便盆的手法要轻,并强调定时翻身等措施,预防皮肤并发症。②眼部护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干燥,因此要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应用抗生素眼膏预防感染。③口腔护理:重症者往往出血倾向严重,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要仔细检查口腔黏膜有无溃疡,有无义齿、龋齿。如有瘀点出血情况,有血痂要去除,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避免刷牙,有霉菌感染时,清洗口腔后用制霉菌素加甘油混悬液涂擦。

2.4 多尿期的护理

2.4.1 胃恢复相当快,应劝患者每天进食蘑菇、榨菜、土豆、香菇、黄豆等高钾食物。患者能进食进水,饮食应给予半流质和含钾食物,量出为入。不能进食进水者,可以静脉补液,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谨防脱水而发生续发性休克。次期为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同时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使尿量明显增加。护士要仔细做好出入水量的记录和相关化验检查。

2.4.2 防止续发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本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需注意口腔和尿道卫生,注意每日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忌用对肾有毒性作用的药物。与其他发热、新入院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隔离,减少探视。指导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切勿麻痹大意,以防发生意外。

2.5 恢复期的护理

2.5.1 经多尿期后,尿量逐步恢复到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但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因此,应嘱患者注意休息,一般为1~3个月,补充营养,开放伙食,适当增加糖、蛋白质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不用补液,宜强调伙食调理。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

2.5.2 护理人员往往在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疾病对各脏器造成损害广泛,给患者造成肌体消耗较多,故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护理疏忽往往会酿成错误。此类患者因卧床时间长,起床活动心切,故护理人员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让患者知道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晓之以理,使患者理解与接受。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2.6 并发症的护理

①心衰、肺水肿及ARDS患者应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补液,半卧位,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要注意避免跌伤或碰伤,使其侧卧,避免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入肺内。在患者张口时可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塞入上、下臼齿之间,以免舌部咬伤。衣领及裤带应解松,大抽搐患者应予以约束,同时要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的变化,配合应用止痉镇定剂。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