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型县域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1 11:14:04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县域经济第1篇

结合全县企业和产业发展实际,我们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积极寻求科技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契合点,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推动全县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全县共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争取无偿资金9000多万元,鉴定各级科技创新成果265项,获得市级以上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11项,其中常林集团承担的“40吨级挖掘机关键液压元件及系统研制”项目和“20~25吨级挖掘机液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沂蒙集团承担的“重要农药、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化工生产技术集成”项目、金正大公司承担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全县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实施百企改造升级计划,从创新能力、品牌创建、规模效益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激发产业内生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以来,全县技改项目累计投资121.5亿元,6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比如,金沂蒙集团投资6亿元新上的抗生素医药中间体产业链延伸项目,实现了从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的转型;金正大公司利用上市募投资金26亿元建设了化工产业园,实现了从单一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向综合化工企业的转型;东泰机械公司研发的“4HBL-2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卡特重工通过与日本川崎、美国康明斯、德国力士乐、韩国现代等世界顶级企业合作,开发的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常林、福瑞达等龙头企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常林集团通过与德国道依茨、意大利赛迈等国际农机巨头合作,新上了投资26亿元的高端液压件、投资9亿元的高端发动机、投资20亿元的高端智能农业装备等项目,其中,集团年产60万套液压主件项目,产品顺利通过了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沂蒙老区酒业公司与福瑞达药业合作新上了海佑福瑞达项目,实现了从“酿酒”到“制药”的转型跨越。目前,全县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三是搭建产业发展载体。重点打造临沭经济开发区、滨海高新区、镇街特色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发展载体,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跻身山东省前40强,正积极创建部级经济开发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目标,以区中园模式规划了韩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关村信息科技产业园、张江节能科技产业园、深圳电子科技产业园等4个“园中园”,总投资36亿元的1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省级示范镇青云镇,规划建设了青云工业集中区,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晟诚科技等项目正加快推进。目前,全县已建成4个产值过10亿元的镇街特色工业集中区,其中,郑山街道柳编特色工艺品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创业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基地、部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夯实科技创新平台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产学研用是前提,科研平台是关键。我们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县内外各类科技资源,鼓励支持产学研合作,形成了科研、开发、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支持各类企业参与国内外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县共有64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家杂交水稻以及小麦、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机械工程研究总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等62家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和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中试基地38家,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2项,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一。二是鼓励企业设立科技研发平台。县里组建了全省县级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科技人才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支持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县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创建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一企一技术”等各类研发平台,全县65%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平台。目前,全县拥有部级科技研发平台6家(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部级创新型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4家,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增强县域创新活力、培育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为目标,自2010年以来,大力实施“专利清零”计划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扶持企业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建国家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目前,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8个、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5个。全县共申请专利2102件,获国家专利奖2项,省专利奖8项,市专利奖58项;有效发明专利密度达到每万人3.69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有68%的发明专利实施了产业化开发,以发明专利为主体的项目经费达到1.3亿元。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新型县域经济第2篇

解读中国县域经济的变化,必须深度了解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顶层设计的思路。

结合三中全会的决议,未来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前,城镇化表现出来的是半城镇化,也就是2亿多农民工尽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大部分群体没有享受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出现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较大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到2012年底,全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52.57%。

――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前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干了很多市场该干的事,结果出现了很多“鬼城”,也推高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而三中全会后,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在城镇化领域,会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之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中。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抵押等方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推动农民收入提升,可以最终实现城镇化从最大的内需潜力变成真正的内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构筑更有利于城镇化走质量型路径的财税体制。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为县级政府建立起可持续的税收来源,也可以避免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之前土地城镇化远高过人口城镇化的局面。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也可以激励地方政府将城市打造得更宜居,吸引更多人来居住,从而提高自身税源。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将有利于扭转之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走的粗放路径,也有利于有资源的县域经济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

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对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设计总过程的一次权威定性。过去的一年中,对待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设计的落实和理解,在中国的县级政府层面中表现出来了三种态度:

一是迷茫。一方面,县级政府认为很多制度改革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县级政府很难有大的突破,于是等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后才考虑动手;另一方面,对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这种质量型城镇化的路径,找不到升级的办法和路径。该类型的地方政府,多分布在思想比较保守、经济实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

二是装糊涂。一些县级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明白的,但却采取了片面解读方式。比如,刻意将投资、房地产化、人为造新城等老模式装到“新型城镇化”的筐里,开始走新一轮的圈地型城镇化老路。这种城镇化路径的异化,是当前中国政府推行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大范围偏离新型城镇化的初衷。该类型的县级政府,遍布各地,比重不小。

三是先行先试。一些县级政府深刻认识到之前的城镇化路径难以为继,于是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土地流转、宅基地交易、宅基地换社保、户籍改革中的居住证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改革、开征房产税、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加大混合社区建设、扩大镇级政府的自等多个方面。但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总体数量较少,还未形成主流。

2013年,新型城镇化还在路径的顶层设计过程中。新型城镇化路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总体上还是平稳的,老路径的城镇化依旧是主体。但三中全会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以及具体政策将快速推进,接下来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县域经济会日益分化。随着市场主导,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县改市等城镇化路径予以落实,县域经济间会因为自身资源和条件的不同加速洗牌,人口和产业将聚焦到更适合发展的县域或市域,2852个县域经济会出现“二八原则”,大部分的县域经济会保持平稳或者萎缩,小部分县域经济会得到加强。

其次,城市群会成为主体形态,在城市群范围内的县域经济会得到做强做大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聚焦和外溢的机会。而非城市群外的县域经济,具有旅游文化、矿产、口岸、空气等特色资源,有足够人口规模的,在交通节点和国土安全的县域,会有成长空间,而其他县域经济可能会进入到瓶颈期。

新型县域经济第3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道路 县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19-03

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对于大多数地区,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还是工业化发展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的县区要实现崛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工业化核心战略,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也是它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

实践表明,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霍邱县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十五”期间,我县对14家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实行一企一策,力促企业改而不死,改后重生。如对中华玉泉酒厂、化肥厂、油厂、水泥厂,通过设置条件,选择有实力、有技术、能做大的购置业主,依法公开竞拍,促使其脱胎换骨,发展壮大。4家企业2009年实现产值5.8亿元,税收3523万元,分别是改制前的3倍和6倍。为扶持神虹变压器等3家改制企业进一步壮大,县里出台支持政策,将其从老城区迁到城北工业项目区,生产规模成倍增加。现在,改制企业已有9家成为规模工业企业,4家发展为亿元企业。

“十一五”初,我县基本没有工业平台,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快速扩张。为改变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航测地形图,凡是有建设用地的地方,都主要用来发展工业。如围绕铁矿深加工,高起点规划30平方公里的霍邱经济开发区,以县级为主体高标准实施建设,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县城规划修编,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项目区,主要承载以柳编、凤还巢、老城区“退二进三”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接受省会经济圈辐射、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在霍邱“南大门”规划了6.2平方公里的姚李工业项目区。利用长集农业示范园的原有基础,规划了12平方公里以粮食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呼应省委、省政府开发长江、淮河两流域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08年底在淮河岸边规划了岸线6km、占用河滩地3000亩、船台300个的临淮岗船舶制造工业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区两园”工业发展平台。

除了“三区两园”所在乡镇依托平台大兴工业以外,其他有基础、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打造工业项目集聚区,创造条件办工业,现已形成洪集、户胡、马店、临水、周集、孟集等6个乡镇工业板块。

据统计,2012年年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28个二类县中均居第1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居全市第1位。尤其是规模工业企业快速成长,已发展到157家、净增36家,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6亿元,同比增长74.3%,其中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4家;超1亿元企业36家,累计实现增加值53.5亿元,在全市县区中居第一位,同比增长33%。这些工业企业可以说基本具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要求,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霍邱基本县情。

这些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做法,确实为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霍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势明显

1.中部崛起等政策机遇。近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提出来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为中部地区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国家贫困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会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为中部地区的县区接受辐射、主动融入提供了重大机遇,带来了良机。

2.区位、交通优越。区位条件作为区域经济成长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循环圈内,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源总是向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从地理位置看,随着阜六铁路开工、阜六高速全面复工,霍邱境内将有两条铁路、三条高速、两条国道交汇,成为水陆互补、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3.自然资源禀赋独具。霍邱既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又是畜牧水产生产重点县,许多产品和资源具有“国强省冠”之誉。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达20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霍邱铁矿平均品位32%,具有规模集中、矿体厚大、地质条件简单、可选性好、有害元素含量少等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霍邱的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

四、霍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其进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能否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中期发展阶段的县,我们霍邱应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笔者认为总体思路应该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高端带动,重点突破,全力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淘汰劣势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大项目支撑发展;推动企业裂变、央企对接、园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霍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就是要主攻工业。因为只有主攻工业,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农业县形象,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的渠道,才能通过工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有效扩大财政来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要始终不渝地把工业置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霍邱才可能有“奇迹”发生。

2.必须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集中力量建设了“三区两园”,引进了一批企业,但产业特色还不够明显,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当前要重点做好科学规划工作,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引进那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避免重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老路。

3.必须构建良好的投入机制。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开拓新的思路,解决原始资金积累问题。要加大招商办工业的力度。现在各地都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有悖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为主攻方向,注意吸引、大投资商来投资兴业。要加速发展非公有工业。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不论它是国外投资还是国内投资,是外来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要一视同仁,在政策、审批程序方面给予同样的待遇,为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新型县域经济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59-0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其中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2%,中、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5.1%。由于东中西部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城市化差距的存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中小城市常住人口的技有所用、学有所识、乐有所好、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出有所通、老有所养、情有所寄。实现这一系列追求的关键点是转变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实现产城协调发展,以优势产业的支撑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产业空心化、消费空心化。

1、县域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显著。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而不是人为“造城”,关键是将现代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能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没有产业作为依靠,新型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建立产业政策与城镇化政策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这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第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会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第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或者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年来,大多数中小城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大城市,而中小城镇的城镇化也远远滞后于大城市的城镇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必须产业先行,以特色城镇小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优化布局,引导产业从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向小城镇、小城市转移,形成企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公共服务支持的缺乏,难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引导不足,导致劳动力滞留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侧重相悖。过于依靠大城市的发展无法为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工业部门能源源不断的从农业中吸纳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借以替代资本来实现其发展,并使农业部门通过向工业部门转移过剩的劳动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摆脱贫困,最终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而实际上,城市本身就可能存在失业问题,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刘易斯模型暗含着现代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与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假设,而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工业部门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和技术逐渐替代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这使农村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无法进入到现代工业部门,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同时,过于依靠大城市的发展加重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成本,与成本相伴随的是收益,影响搜寻成本大小的重要因素是搜寻半径的大小。对寻求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来说,相比较于离家乡较近的小城镇,大城市距离远,搜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就更高。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城镇化高度相关,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首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同时,势必对环境、资源等带来影响。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必须具有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而县域发展依靠自然资源,甚至破坏环境,廉价出让土地,导致其产业的结构和层次不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区域等级影响资源的配置。县是我国行政级别最低的地方,其积聚资源能力有限,此时县域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进入到一个更大的产业链中发展,则会涉及跨区域合作,而跨县、跨市域会受到行政区化分割的限制。而新型城镇化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限制城镇化的推进。县域资源难以集聚,产业难以支撑城镇发展,吸纳劳动力,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而导致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3、县域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首先,区域经济特色化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特色经济是指从本地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形成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县域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特色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但县域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分工协作,为城镇化提供人才和物质保障。

其次,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对某一产品的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在农业产业化之下,农业生产以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形成一系列产业群,其中包括农工商、科工贸等,农业产业化这一特有的联结功能,从产业上突破了工业和农业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可以更好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就业,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为加快农村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权责利统一、机制灵活的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调动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充分就业和市场繁荣。同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一是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吸纳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二是有助于为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三是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有助于推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消除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结论和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创造县域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和方式。强县富民的基础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群。产城融合是改善县域民生唯一路径,因为第一位民生就是就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保护环境生态的基础上,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并能够成为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同时,通过产业组织创新的方式,打破三产间的固有界限,实现三产融合。县域经济的未来,是一个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相协调的前景。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逐步缩小和中心城市的差距,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在这方面,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一些有益的成功经验,其中固安工业园区“产城共融”的发展方式代表了新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县域的产城融合,首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强化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推进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发展的显著环节,把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工业现代化反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产业的转移及承接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化服务水平,支持信息、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第二,优化社会分配机制,注重新型城镇化中的公平性,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健全与完善。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分配机制,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城乡户籍束缚,保障分配机制的公平与公正,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建设向中小城市以及县域倾斜,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三,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保证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动态平衡,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通过生态园区的建设给城镇化居民灌输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新型县域经济第5篇

一、用“新型工业化”构筑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用“新型工业化”理念确立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内蒙古县域经济如何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主体经济、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凸现特色,发挥特色,围绕特色,做强特色。内蒙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绿色,因此结合县域主体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这“三大农业”。

如果说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么“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信息农业”是继“智能农业”、“精品农业”、“虚拟农业”等高新农业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一个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主要通过计算机和通讯工具,建立网络,收集、整理、利于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方面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效益的农业。可见信息农业如果能成为我区县域农业运作的主流,对我区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前所未有的。

严格讲品牌农业,是指通过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取得商标的注册权,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知明度以及消费者的诚信度,同时拥有较强的市场销售能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实施品牌农业的意义在于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面对WTO对我区农业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加速告别以往的粗放型农业,积极向精细农业方向转变,让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质量和效益并重。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追求的是品牌化、标准化的优质农畜产品。因此,打造市场上叫得响的农畜产品品牌,随后成为名牌产品,显然已成为提升农业产业的重要举措。内蒙古的农业要发展,要想打入区外、国外市场,就必须而且只能走品牌农业的路子。因此,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让弱项变强、强项更强、特色更特、优点更优、亮点更亮,效益自然会更好。

过去,我区的很多农业战略都着重于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来讲,这些技术还是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三大农业”则把农业与科技、环保、信息、市场、安全等属于第二、三产业范畴的各个领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表明了今后所要建设的农业,是与二、三产业相对接的,贯通三大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因此,“三大农业”不仅在具体战略措施上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装备“三农”,进而在思想和技术上具有了更新更大的突破。

二、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从已实现工业化的多国经验来看,只要工业化进入到实现阶段,即便处于实现阶段的初期靠近中期以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可以着手将以农哺工转变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装备“三农”。

1、提供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

如果说诱导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只是部分涉农企业的以工补农行为的话,那么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则是所有涉农企业,如乡镇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参加的所有非农产业整体参与的补农、支农行为。大力支持并鼓励这类涉农企业的发展,势必能吸纳转移农村牧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其补农支农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蒙牛公司吸纳2000多人就业,而且带动近10万农民发展养牛业;伊利带动12万农民搞养殖业;兴发带动10万农民养鸡;塞飞亚公司吸纳250多户农民养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目前我区农业比较效益仍很低下,农牧民增收难,关键是仍有近200万剩余农业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之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提高的,农民的收入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乡镇企业或工商企业能够有效地转移一个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会提高一点劳动生产率,就会为农牧业效益的提高、农民的增收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发挥作用作出一份贡献。

2、提供和推广农牧业技术

非农产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为了保证农牧业所提供的原材料符合加工或者销售的要求,往往要对农牧民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一是免费或者低费为农牧民提供实用技术,当然也包括其它实用技术的推广;二是免费或者以成本价向农牧民提供优质种苗,有些企业还用先借后抵的方式为农牧民提供种苗;三是提供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对生产基地的农牧民进行种植和栽培等生产方面的指导;四是提供部分启动资金,这种资金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机械设备或其它实物,甚至是担保小额贷款等。

3、为务工农牧民提供培训和职业教育

为了使农牧民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或转移,从旗县政府的角度应免费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从企业的角度更应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和资金扶持,虽然这种教育和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永续利用人力资源的需要。但是从客观上讲,这些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的素质,为最终非农化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为内蒙古大开发创造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和培训也应成为政府行为。

4、提供廉价的高效能的生产资料

即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为农业提供便宜、高效能的生产资料,降低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当然这种形式不可能再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只能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部门实行优惠的行业政策、税费政策、技术改造扶持政策来促使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让利于农民和农业。

三、以“新型工业化”的方式创造体制环境

1、建设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对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只有加快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为主的旗县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才能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本身,而在于其对全社会日益加深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可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可以提高政府办工的透明度,提高勤政廉政的水平,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向企业、团体和农民个体提供优质服务,达到职能的转变。加快这项建设,需要明确旗县一级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实现途径及其发展政策。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县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的渗透和辐射功能,引领“三农”,促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在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应配套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如,公示制度、监督机制、承诺制度,办事原则、效率、时间、期限、基本标准均应予以公示或以信息形式,由群众及企业进行监督。这是促使县市领导和干部转变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如果这一工作进入良性轨道,城乡以软环境的建设弥补硬环境的不足,便有望实现了。

2、加快软环境建设步伐,弥补硬环境之不足

从内蒙古县域硬环境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受限(生态环境差、无出海口、欠发达的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相当滞后,目前还无法同发达地区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率先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有一定的难度,应以努力创造软环境为主,以政策优势吸引外力,弥补硬环境不足。既以优惠的开放政策和国民待遇吸引外力,采取加快促进,自身开放与发展变革的全面开放政策,多接近外部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文化和文明,消除知识贫困,促进人类发展,缩小人类发展差距,为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做些基础性准备。

新型县域经济第6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起点低、速度快,2013年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率已达53.7%,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在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目前,人口和土地仍是支撑我国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红利,城镇化是一次大规模且不可逆的资源综合配置过程。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越位参与甚至主导要素配置,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超出自身能力和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从而更加强化了资源依赖、剥夺农村和农民的城市化路径依赖,使得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越来越少。如不尽快摆脱片面追求速度、圈地投资的强烈冲动和发展模式,势必带来更加悬殊的贫富、区域、城乡差距,造成更大范围的资源环境破坏,触发地方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中央已经敏锐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提高发展质量。不久前国务院的《规划》,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确立了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要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未来城镇化重点,将是在稳住速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走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作用,使其成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衔接延长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力支撑,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成败。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既不能生搬硬套某些国家某一阶段的做法或模式,也不能仅由中央几个部门、少数专家制定方案,否则难免陷入刻舟求剑、闭门造车的误区。必须一方面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摸索创新,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总结综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之前的农村改革、财税改革等经验证明,成功的改革多源自地方和基层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在城镇化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经验。

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求很高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以往调研基础上,需要着重研究5个方面问题。

关于顶层设计和城市规划

在去年九三学社的调研过程中,我曾经指出,科学做好城乡规划是协调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从空间分布看,东部部分城镇资源环境矛盾加剧,中西部一些条件较好地区的潜力有待挖掘;特大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偏大,大量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宏观战略层面的统筹和规划。从规划执行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长远性,地方城乡规划频繁修编,成了3年规划、5年规划,远达不到法定的20年期限;二是缺乏全局性,忽视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周边城市协调;三是缺乏协调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失调,城乡和城市内部公共服务差距加大。不少城市贪大求洋,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各类“城市病”出现。从长远发展看,城镇化涉及数亿人迁移集聚、职业转变,对人口形势科学研判是城镇化科学布局的前提。如何对未来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变化趋势的格局和时间窗口进行研究和预测;如何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和国土整治工作,科学建立城乡规划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合理规划产业、城镇空间布局;如何完善规划制定与变更多元参与机制;如何加强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避免千城一面;如何从科学规划入手从源头上避免城市病;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增强规划的法律约束性等,都是在城镇化战略规划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规划》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措施,但要将这个全局性和战略性规划落实到每个区域、每个城镇和每个部门的规划和政策上,切实解决上述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艰巨探索和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成都以科学规划为统领,实现多规合一、城乡“一张图”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产业集中发展,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新型县域经济第7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生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2-0064-05

一、引 言

县域经济作为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功能完备性的区域经济[1],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否得到重视,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绩效及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是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目前,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法库盛产陶土,县里设立经济开发区,已有138家企业落户,开工建设各类生产线335条,2006年陶瓷业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县GDP的60%,拉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年增长117%,达6,010元[3],2007年陶瓷业实现产值61亿元。县域经济既是城乡经济的过度地,又是提升区域整体工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因此,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是改善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渠道[4]。

二、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定国情下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重要性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内涵、现状等的研究。如,李文星提出县域竞争力的内涵在区域制度、社会及基础设施等多维要素集成作用下对生产要素积聚的一种影响力。朱允卫等对其内涵进行研究后,提出其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能力,并从系统性、动态性、结构性及差异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从2001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每年都会评估全国范围内县的综合竞争力[5]。尽管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专门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路径的文献并不多见。增长极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提出,并由Bouderville等引申,其被解释为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其作为经济单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起支配作用,比如,在同一环境下,具有合作关系的集合之间,某一部分的增长或创新能对其他单位的增长起到诱导作用。当推动性单位嵌入后,会形成一种经济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中心,以此中心为辐射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对于沈阳都市圈县域经济,其要想发展区域经济,必然要依托一定的生产企业才可以进行下去,因此依托什么样的企业决定了区域经济的起点问题。而作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生产业发展的生产企业不能是一般的企业,而必须是作为“增长极”出现的企业,这样生产企业与生产业共生的网络才能被建立,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

生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在国民经济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其独特产业性质与巨大的经济作用,发展好生产业,都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面临的强大就业压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具体而言,生产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目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生产业已经成为生产者产品差异与价值增值的根源所在,是厂家展开高级竞争的关键性因素。现在,经济效率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本身的状况,而更多的取决于不同的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如,shelp(1984)认为服务业是灰泥将制造等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黏合起来。Riddle(1986)提出,服务业作为经济的黏合剂,促进了其他部门增长,并推动了商品的生产。

三、沈阳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弱,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存在行为环境的过激现象[6]。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县域经济从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人均的财政收入与GDP以及产业结构与核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作为经济结构的龙头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农业本身的产业化水平很低,且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欠发达的县域工业成为县域生产业发展的羁绊,最终导致县域经济实力得不到提高。县域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生产上设备、工艺、技术的落后造成的。这也就导致了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环境下求发展。

二是县域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差,县域经济结构亟待提升。传统经济发展观念根深蒂固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优质农业比重小,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工业优势不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极低,既缺乏骨干型的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主导意义的支柱产业,又缺乏规模经济及现代高科技企业,区域内企业大多依赖外购等方式,实现配套,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尽管服务业近年来在比重上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受农业与工业产业现状的制约,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缺乏规模稍大的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不发达,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别突出。总体上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呈现效率低下,竞争力弱的局面。

三是生产要素吸空严重。生产要素逐步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使得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大量的资金、人才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的县域经济更加步履蹒跚。由于生产要素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吸引外资能力差,社会投资总额低。导致地区人居环境差、待遇低,不仅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反而使本地人才大量外流。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随着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的市场化和各地人才市场的开放,这种人才短缺现象愈加严重。

四、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后发优势理论表明,应当充分利用制度、技术、资金及产业结构差距来引进或模仿发达区域的先进技术、管理制度及资金流,以此来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欠发达地区能实现成功追赶的仅作为个别现象存在,很多都未能实现区域追赶。这其中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的后发优势的顺利发挥?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文章在文献回顾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GRIE)模型。

1. 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与设计

在县域经济地区,一般原有的产业比较落后、发展程度不够,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原有产业。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契机,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地区引入并发展主导性产业,建立工业园区是必要的,即通过政府将核心生产企业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工业园区,这将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并逐步形成当地所具有的区域性竞争优势。政府在选择引进何种主导企业的时候,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优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先天要素禀赋优势,比如说自然资源。第二,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后天禀赋优势。比如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当引入外来企业之后,在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过程当中,就必须区分本地区原有的产业和新引入的产业。在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在主导性生产企业的引导下,可以得到发展。当产业发展成熟向高级阶段发展时,其必然要跳出本区域而不再受地域限制,成为具有核心能力的、成熟的产业。因此,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根据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本文以上的分析,结合县域的现状,文章提出如图1所示的沈阳县域经济发展“政府主导government—资源优化resource optimization—产业创新industry innovation—县域经济发展 economy development”(GRIE)模型。

2. 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分析出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工业园区,引入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区域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引进新产业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政府是企业外部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深刻影响着新兴产业的引入、形成和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引进新产业,既可以通过高级产业的直接转移,又可以通过接替的手段,实现产业链中的中低端产业的引入。因此,政府应站在产业全球范围内重组的高度来考虑产业转移问题,以构建局部产业优势。其次,在工业园区内,当主导产业形成后,政府自然是将其作为本地区的龙头行业来对待,希望通过其发展来刺激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从而可以实现生产产业的成功引进。在生产业发展起初,通过适匹配企业的发展,可以共同促使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最终达成一个良性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循环系统,共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当生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形成独立的产业,相关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使得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最终完成重组和优化。从而县域地区的生产业就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五、提升沈阳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对策

沈阳都市圈要充分利用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推进。

第一,科学定位政府角色,制定能够反映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合理的政府组织保障体系,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欠发达县域经济建设,应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的作用。在资源重组化程度提升的进程中,政府的责任重大。政府在沈阳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政府要理顺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新的产业组织政策,把产业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有机地结合并联合科研单位加大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与协调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完善针对县域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县域产业能够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中发展壮大。并且要重点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构造完备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只有在经济发展环境优越的条件下,县域经济才能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即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吸引得到资本,能够留住企业,留住人才,进而促进后发区域的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7][8]。

第二,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尽相同,沈阳的县域经济首先应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在中国乃至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来决定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围绕这一核心企业群,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外包方式培育生产业产业群。调整三产结构,要立足于培育现代服务业。一要改革现有的商贸企业。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商业系统的传统经营网络,加快商贸营销服务创新,变传统商贸为现代商贸。二要加快现代商贸市场建设。重点做好专业批发市场、超市等重点市场建设,为发展现代商贸提供载体。三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9]。

第三,沈阳县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要以沈阳大都市圈为依托,利用产业的垂直分工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区域间的融合配套、优势互补、错位分工的区域发展格局。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产业环节更加的详细化、多重化。更多创新机会也就可以在产业延伸地带找到合适位置进行发展。工业与生产业之间的跨产业融合可以使两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刺激,共同得到发展。二者的共同发展也随之使得产业的结构与深度得到优化和升级,并且不断刺激更多新兴机遇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产生,使得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链条衔接的更加紧密和完整。

第四,政府要制定适配新产业发展路径的适当扶持政策。要加快新产业的发展,一定的政策性扶持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有必要制定一定的扶持计划,特别是财政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等,逐步打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不合理限制。协调好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关系,降低各方风险,促进企业发展。政府输入优势服务业,不仅增加生产的供给,而且可以发挥产业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新产业创造科学、合理、有利的集成化发展环境。在工业园区内部主导性产业形成之后,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和商业性开发,为实现成功引进新的产业奠定基础。园区内的核心企业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新产业得到发展后,通过二者相互作用,实现跨产业间的良性运转系统,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五,加大对外开放,利用好外资。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吸引外资虽然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未必能掌握外国投资者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损害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内生产业,因此,如果在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引进外资要非常慎重。

第六,开发人力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兴科技及新兴科技的运用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有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0]。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意大利尽管没有知名的大学,但以职业技术学校闻名世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产业集群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比如,集聚在威尼托地区的制鞋厂,1923年就已建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鞋学校,仅在2003年一年,就开设了120个培训班,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专业的人才[11]。沈阳县域经济也可以效仿在不同产业区域内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全日制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培养和开发技能型人才。

最后,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愿景,需要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各大高校、沈阳地方政府等各创新结点之间应当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增强区域内的创新氛围。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结 论

沈阳市所属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落后于沈阳大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经济,它们之间的差异使得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拥有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路径,才能达到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目的,才能避免我市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落入后发陷阱。因此,在沈阳市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宏伟战略的背景下,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主题。作为县级政府,选择何种发展策略与路径,将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产业创新具有连锁反应,即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引起另一产业的创新,连锁式地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此外,一个产业的创新还会成为另一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产业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的产业竞争性环境以及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县域地区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特别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途径[12]。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要在此类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作为地区“增长极”的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并带动生产业的发展,就可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的并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本研究构建了GRIE模型,对于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区域局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此外,由于案例样本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受到我国其它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具体实际的不同,需要通过扩大样本量,加大调研地域,以便对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特征规律做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因此,文章的研究结论,在普适性问题上仍旧存在一定局限。未来的研究可通过单案例深度分析、跨案例对比分析、多案例共性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对框架模型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验证,以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这为进一步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概念、结构模型及其假设提供了直接的现实依据,也为下一步测量工具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总之,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领域学者们对县域经济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理论体系,也将不断推动我国欠发达区域县域经济转型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洪.欠发达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J].理论学刊,2006(1):47-48.

[2] 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3):5-20.

[3] 沈阳——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县域经济”挑大梁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J].华夏星火,2007(12):30.

[4] 任 权.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浅析——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J].经济论坛,2006(19):25-27.

[5] 李 刚.后发优势、学习能力与欠发达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J].综合竞争力,2010(3):91-95.

[6]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7] 杨 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5):6.

[8] 陈厚义,刘 斌.贵州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3):92-98.

[9] 杨 武.关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48):31-33.

[10] 覃福珠.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31-33.

[11] 王鹏生.企业集群与技能型人才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13-114.

[12] 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6):72-75.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unty Econom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GRIE Mode

Wang Hechun, Chen Hua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110034, China)

新型县域经济第8篇

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城市产业体系。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高投入、高增长,东胜区的城市规模强势扩张,但产业培育步伐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服务业活力不足,实体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乏力、拉动就业能力不强,居民生产、生活成本偏高,人气商气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加快培育壮大产业,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尤为紧迫。一要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煤炭物流产业,力争5年内煤炭电子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亿吨、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建成辐射西部地区的煤炭物流核心区。全面提振绒纺和酒业等传统产业,依托鄂尔多斯羊绒集团、鄂尔多斯酒业集团两大行业龙头企业,建成世界一流的绒纺工业园区和国内知名的酒业园区,抢占行业制高点,放大“鄂尔多斯”品牌效应。二要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发展壮大以奇瑞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以京东方、世纪互联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兴通讯等项目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兴重工、巨鼎煤机等项目为引领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铜川汽车博览园区,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维修及汽车休闲文化经济。三要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鄂尔多斯高原夏季清新凉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条件和人文环境不断优化,要围绕“避暑”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产业,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商务会展、教育培训、体育竞技、康体养生等行业,使休闲产业成为东胜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内,启动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改造新建步行购物街、羊绒一条街、大众消夏夜市街等休闲街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利用现有商业楼盘,扶持创业人员经营特色餐厅、品牌店面等50处休闲场所;积极引进希尔顿、喜来登、福朋等国内外知名酒店入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和推广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避暑休闲之都”品牌。四要全面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扩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平台。争取到2017年,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经济科教(轻纺工业)园区、铜川汽车博览园三大园区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

坚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动摇。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所在。东胜区的发展与民营经济兴衰相依,东胜区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近65%,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3.5万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启动民间投资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力量。当前,要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着力点,以非公经济的大发展来推动县域经济的新跨越。一是从制度上保障非公经济的地位。按照“非禁即入、一视同仁”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使其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服务,推动各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东胜区全面落实。针对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制定细化的实施措施,分步骤地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一律对民营经济开放。三是主动作为,以“中小企业服务年”为契机,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办法,帮助中小微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以积极稳妥地解决民间借贷问题为开端,以新型金融业推动东胜民营经济在转型提质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公路、市政以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实体经济领域,不断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把民营经济打造成真正的“就业工程”“富民工程”。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按照全市“一核、一圈、一带”总体规划,主动融入核心区一体化布局,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特色,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走功能强化、品位提升、城乡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宜居宜业避暑休闲城区。一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畅通对外通道,加快融入“呼包榆城市1小时经济圈”进程,加快“鄂尔多斯核心区半小时生活圈”建设。年内,全力支持呼准鄂铁路建设,启动实施210国道改线、机场高速、机场轻轨、包东第二高速、铜大高速、东康快速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新建5条、续建25条市政道路,完成公铁立交六号桥和昆都仑四号桥建设,提高城市交通运营能力,实现干道交通大动脉和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畅通连接;启动第二轮电力合作项目,万利等3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星河湾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送电;全面改善城区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三年内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中心等公益性场馆,布局新建一批医疗、商贸、停车场、幼儿园等便民服务网点。二是提升城市品位。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三年绿化攻坚”行动,在旧城改造中注重拆迁还绿、园艺植绿,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推广节能建筑、节电照明、节水改造技术,拓展雨水利用型城市绿地,倡导低碳生活。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依托“数字东胜”平台,整合城市管理、食品卫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社区服务等信息化监管工作,构筑集监控信息采集、应急指挥控制、综合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可视化、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市建设与全市带动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充分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加快引导转移农民自主创业、入园务工,率先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县域经济第9篇

关键词:产业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77-02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归纳

中国有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各地政府的区域发展规划报告和政策文件中,尤其是十以来,国家提出“通过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号召以来,学术界和各级政府从不同领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以来,各地方政府针对本县域的实际探索出了各自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并形成了理论框架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顺义、山东诸城、四川邓峡等贸工农一体化、工商一体化发展模式;广东东莞、江苏昆山、四川邛崃等政企分开的县域经济发展改革模式;江苏江阴、四川双流、福建石狮、山东寿光等简政放权、完善乡镇功能的经验和模式。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两江新区”建设和实施“两翼”农户增收工程等模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2013年河南省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工业强县型发展模式、非公经济推动型发展模式、对外开放型发展模式、特色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推动型发展模式和劳动力推动型发展模式。[1]

(二)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2)指出,推动地方小微企业发展是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王盛章等(2006)认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可根据本县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总结出了顺德模式、嵊州模式、义乌模式、海宁模式;王青云(2012)认为,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可以总结为七大模式,包括江苏昆山模式、广东顺德模式、浙江嵊州模式、山东龙口模式、四川双流模式、浙江海宁模式以及河南新郑模式;王景龙(2013)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增长极,合理统筹规划,把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生态、新能源以及三农等问题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道路。[2]

天津大学和春军(2010)在其博士论文《产业协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吉林大学崔征(2011)在其博士论文《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沈阳农业大学何丹(2012)在其博士论文《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及武汉大学周维现(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应当选择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3]

二、产业创新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改变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迫切需要确立和实施产业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产业创新实现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使县域经济在新形势下加速发展。2013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县(市)围绕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上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4]全省各县(市)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增长极和产业创新基础,结合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优势产业,确定不同的园区定位,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依托的各具特色县域经济增长方式。

(二)改造和提升黑龙江省县域传统产业层次

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创新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由于产业创新力度不够,传统产业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产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广应用新的产业技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黑龙江省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尔滨大都市、打造五常新模式”的发展战略,充分依托省会城市哈尔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注重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

(三)提高黑龙江省县域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实施产业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支撑效应,对县域产业园区建设中具有推动效应。产业创新是县域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黑龙江省宝清县依托煤炭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现已形成煤电化和绿色食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多样化格局,有效提升了县域特色和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培育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阻碍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屏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种发展矛盾突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产业创新不仅可以吸引产业创新型人才,还可以引来创新型项目,这也是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黑龙江省肇东市通过产业创新,努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机绿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县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大农业、现代化物流业、新型材料产业等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基于产业创新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既然研究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选择,那么以黑龙江省县域所拥有的产业优势为依据划分县域经济的类型,可能更有现实针对性,至少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创新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据此,笔者参考季建业等的研究成果,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四类: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农业创新型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创新型县域经济。[5]

(一)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是指该县域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改造和升级,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工业在产值和就业比重中均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乡镇工业蓬勃生机。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中心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发挥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围绕中心城市产业延伸等配套需求,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延生功能,兴建县域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县域投资环境,积极实施县域工业创新和改造,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工业经济。黑龙江省五常、双城、肇东、宾县等县(市)可以充分依托哈尔滨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及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重心,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注重产业园区培育,注重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从一个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围绕哈尔滨打造城市圈经济,努力打造高端制造、生物化工、石油加工、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第二,内生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经济根植于传统地域文化和传统产业基础,通过传统工业的全面升级和改造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黑龙江省宝清、鸡东、集贤、密山、安达、延寿等县市可以依托煤炭资源、畜牧产业和水产业的地方优势,不断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发挥优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煤电化开发和绿色食品加工等地方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内生型工业化新格局。

第三,开放型工业化。开放型工业化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黑龙江省绥芬河、东宁、同江有效利用口岸优势,抓好中俄经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全力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积极引入光伏发电、服装鞋帽和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落户,全力打造能源矿产、跨境连锁加工、绿色有机食品等地方产业集群。

(二)农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农业尽管是弱式产业,但如果重视农业产业链的经营,强化农业创新和政策扶持,农业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参考全国县域农业发展和创新模式,郊县产业新布局、新型农产品加工、农业现代经营等农业创新模式就带动了许多农民依靠农业致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肇州、肇源、五常、绥滨、方正、尚志等县(市)是黑龙江省的传统农业大县,农产品仍处于封冻期,品牌如何发展、销售模式如何改进、产业化如何经营、政策如何支持等是肇东县域经济发展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新经济条件下,肇东可以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通过引进产业项目,全面发展地方绿色食品产业,促进肇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第三产业一般为日常生产、生活服务型产业,包括的具体行业非常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也非常巨大。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不是指服务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偏重,而是指通过县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地方三大产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模式。

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林甸、嘉荫、五大连池、漠河等县(市)可以把“旅游兴县”作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以自然风光、独特地理环境、边境口岸等为依托,有效整合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黄金产业。

(四)资源禀赋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资源禀赋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注重发掘地方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禀赋和特质,以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有效整合县域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政策要素。

近几年来,我国亚麻产业发展迅速,亚麻生产规模世界第二,亚麻产品出口世界第一,亚麻经济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黑龙江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亚麻种植的高产区,主要集中在兰西、青冈、克山等县市。黑龙江省要不断挖掘亚麻市场潜能,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把黑龙江亚麻经济做大做强。

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既可以由政府启动,也可以由民间直接参与,但当产业创新的个别要素向全要素创新延伸时,依靠地方政府或民间机构的某一方创新驱动都无法实现县域经济的产业全面创新。因此,发展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的长期目标是以民间机构创新为主,政府推动创新为辅,双方各自在不同领域进行产业创新分工与合作,共同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

[2] 赵 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07(7).

[3] 周维现.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