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专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0 10:24:01

会计专业发展

会计专业发展第1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技能型人才 “双师型”教师 持续发展

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职业学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已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逐渐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比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一、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意义

自从山西省晋中地区的技能大赛举办以来,各职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地位如何,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它的在校生数、它的教师的学历高低,更重要的是在一年一度的省市乃至国家技能大赛中的获奖程度、范围和等级怎么样。所以自从省里充分重视和狠抓这一项工作以来,各职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展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为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无不在精心组织,积极参与,为技能大赛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对技能大赛的理论研究,能完善会计专业建设的理论体系,拓宽会计专业建设的理论视野,加深对专业建设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使会计专业建设走向成熟、走向丰富。在实践中将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有利于探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技能大赛反映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会计专业建设的路径,为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方面提升了师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态势,促进了会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每年应该举行一些生动有趣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比如以猜谜等形式举行会计知识有奖竞赛;点钞竞赛;珠算竞赛;真假钞票;会计手工记账和电算化比赛,并评出各项专业技能能手,颁发荣誉证书,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

1.技能大赛引领职业高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整

技能大赛项目分别有珠算、点钞和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处理。这就意味着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必须从高一年级就能涉及到会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和基础会计业务的课程,而其中珠算和点钞是一个持续训炼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很难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职业高中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必须重新定位,合理科学地开设。

我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为重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在校内实训方面,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地进行结合,并掌握核心技能,如会计分岗位核算技能等。而以上这些正是作为一名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所要训练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才是真正为了学生,也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会计专业。

2.技能大赛促使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会计专业学生的水平,各学校只有重视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给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不少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在其技能操作上甚至还不如一些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所以培养德优技精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柱,以行家能手兼职任教为辅助,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良好会计专业职业道德的,适应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就能够真正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展开,各职业学校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因多年的刻苦训练以及参赛经验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拥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4.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夯实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

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境下,技能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很多参赛学校从校、省级赛事选拔开始,就与企业展开了积极合作。“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以“校企互动,学训合一”模式,培养新型专业会计人才,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时机。

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风向标。各职业学校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根据各校的财力,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设备和教具,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都在客观上对学校整体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5.技能大赛促进了课程改革由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

会计专业发展第2篇

一、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会计专业起步较早,一直是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实践体系。会计专业比别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一般都会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开设课程,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术的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创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专业会计发展方向。同时,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相对于普通教育更为广泛,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会计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招生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与普通教育相比,这样的招生形式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二)劣势(Weaknesses)受中国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始终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较低。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只为那些在学校表现差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设的,毕业后也只能从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它比普通教育要低一个层次,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许多未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宁愿想方设法通过复读或出赞助费的方式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这是导致职业学校缺乏优秀学生的直接原因,为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除此之外,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倾向于普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质量也得不到根本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投入,因此,职业教育的资金设备就显得更加匮乏。特别是会计专业教育更注重掌握技能操作而不是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需要投入大量设备,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机会(Opportunities)同志在2009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机遇。(四)威胁(Threats)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操作性强的会计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科总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的记账人员已满足不了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促使职业学校要充分掌握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会计人才,并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对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所带来的思考

(一)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基础工作发展到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熟练,专业知识全面,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应根据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在开设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战略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战略、证券金融市场、内部控制等扩展课程。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毕业生才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竞争力。(二)加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比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开展同步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在学和做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二是针对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会计实践课程,加强校内模拟实践环节,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为学生的实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拓宽学生对会计的认知与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应从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专业教师自觉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进修等方面突出了“双师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专业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企业,只有经过实际体验,专业教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目的才能更明确,同时专业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三是学校要重视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不仅仅是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的责任,职业教育教师也一样是科研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在基层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技能经验,在技术科研上要更胜一筹,所以要重视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氛围。总体上看,通过SWOT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圆满完成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化解威胁,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陈芳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长兴学院

会计专业发展第3篇

【关键字】高职会计 就业压力 应用型会计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高职会计专业在2012年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也是不少高中生填报志愿时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2013年该专业的就业形势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学校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哪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以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如何能继续办好这个专业?

1.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

据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13.6%)和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5%)。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高的职业类中,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审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等职业类的比例在增加。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

1.1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放缓

2013年,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经济放缓,许多私营企业暂时停产,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

1.2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懂得融资理财等。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来讲,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低,对口就业压力较大。

1.3直接上岗难

由于刚办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很难找到会计类工作,并直接上岗。

1.4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不足50%,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2.原因分析

2.1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多

近些年来很多本科类、 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会计及其相关专业,例如财务会计统计、会计学、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基本一致,导致专业不同,大量人才趋同。 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共同指向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各岗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各岗位,造成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不仅如此,2011、2012连续两年会计及其相关专业高考志愿填报爆满,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2014-2015年会计专业就业压力将会更大。

2.2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大企业培养了中、基层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但是通过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调查,截至2009年底,高级为9.4万人,中级为127万人,初级为256万人,高、中、初级比例为1:13.5:27(或2.5:32.5:65)。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这一现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另一方面是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甚至需要从其他国家引进。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是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初级会计人员,这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变化过程的不能达到动态吻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带来就业难和就业压力大等现象。

2.3工作能力低下

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在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以院校为主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会计人才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会计人员表现出工作能力差,工作任务无法完成现象,直接导致企业要求以后的应聘者要有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很难直接到会计岗位工作。

2.4对会计专业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分析的能力,能在筹资理财等方面为单位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和信息。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的28种知识中,经济学与会计、教育与培训以及销售与营销是需要掌握的三项核心知识。

为了避免出现将来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现象,造成资源浪费,教育部以及各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策略

3.1控制专业盲目扩张,控制专业扩招

全国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的现状应该引起教育部的重视,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新专业的申报,避免专业盲目扩张,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院校出现。

根据教育部4月3日在其网站公布的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同时,建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论证,并给予高职院校以指导。通过社会对会计专业就业供求的反馈,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饱和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指导其做出调整。专业的设置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于预警专业,在专业招生人数上应严格控制,才能从总量上控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

3.2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会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太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只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考虑到学历层次方面专科较低,没有从横向方面拓展。大量同质人才充斥就业市场。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倘若选择该专业就业,就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或实习期无工资)和不同岗位薪酬落差较大的现状。因此,长远来看该目标缺乏竞争力。

因此,教育部应该总量上控制普通会计人员供给的,并有阶段、有层次的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合理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得到有效实施,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得以实现?

(1)认清高职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定位,着重强调实践性

“十二五”会计行业人才规划纲要指出,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将要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战略性思考,定位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努力培养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也是广泛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职业。会计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变化,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并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基于上述分析,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结合行业规划,产学研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方式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以及主要措施来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人才规划纲要》要求:要以高校为基础、以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重要参与力量,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做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要强调“学即用、用中学、以用为目的、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注重创新”,通过以用为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队伍。

应用型会计人才使用的主阵地在企业。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就应该深入现场,这也是人才供求不平衡“按需制造人才”的特殊要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要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种“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活学活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产学研各方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共同努力,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研结合办学是生产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坚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培养企业认可的会计人才。

(3)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进行一讲一练,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有所了解,掌握供、产、销各个环节;对工商、税务、银行业务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工作能力等。

③进行轮岗学习,要切合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出纳、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审计等岗位,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学习。如:出纳岗位,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点钞、单证填写,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财经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岗位,主要是专项会计、总帐会计、纳税会计、涉外会计、成本会计等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审计,具有查帐、调帐、审计能力。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更重要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能力 。

(5)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建立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并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通过获得准确的信息来帮助院校及时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只要找到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及时准确的修正,那么方向明确,大家积极努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也将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2010

会计专业发展第4篇

1.1社会客观现实与学生的主观性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由于对自身定位存在着偏差,这就使得其在薪酬福利、就业岗位以及单位性质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大多数的毕业生面对与自身预期存在非常大的职位时,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对于自身定位过高而错过了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域因素也成为会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比如,大部门的乡村以及中小城市等地理环境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相对较差,使得很多学生放弃这些地方的工作,错过了非常多的工作机会。大部分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使得其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到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一味对社会抱有一种幻想,使得其对于自身的定位与社会的实际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1.2学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招聘工作以及就业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于招聘学历并不是非常高,但是在实际的招聘过程别的注重其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其中外语资格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则显得非常重要。从目前的就业来看,招聘单位更加注重现实性,也就是在进行实际的招聘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自身的实际需求,其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这就使得其在招聘中缺乏竞争力。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单一造成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特色性,或是过于重视书本知识,或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综合性的人才培养。

2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研究

2.1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

在进行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学校只是承担着一个陪衬的角色,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学生,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这就使得其在实际的就业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高职学生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认识到实际能力与学历、理论等同等重要。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除了更加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不断锻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就业意愿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学生还要明确认识自身,不断调节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生活细节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例如,学生毕业后更加倾向于外企,其在大学期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要更加注重自身外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转变过去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更加适应岗位需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2.2注重对学生的就业宣传

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学生参与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如果学生缺乏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就会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前景不理想。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在进行书面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开展相关的就业宣传教育,让学生更加明确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竞争力。例如,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实际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相关就业管理部门需要保证就业经费重组,同时还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财力上的充分调动,提高教职人员工作积极性,解决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学校缺乏知名度,那么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就业,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会计专业发展第5篇

关键词:创新;会计专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会计是企业财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财务全面健康运行的重要部门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作为企业财务发展的中心环节,实现企业预算和核算等业务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发展中,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国际国内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点,会计的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得到较快的发展与更新。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出现阶段不少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趋于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企业高要求的会计人才招聘制度导致高校或会计培训机构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现代型的会计人才的输送,致使会计专业人才在就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其强劲的改革浪潮,席卷着全国。从实业界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反映看,他们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尚可,但在外语、计算机应用、会计实务动手能力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这对会计教育界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国外先进的企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企业大学教育模式萌发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发展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成熟力度也很难显现。

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相对欠缺一个更佳的可行的发展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中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导致人才发展方向偏离时展的潮流,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建设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由此,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外企业大学模式的发展正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今社会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一批具备现代化能力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高,由此,高校要实现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借鉴国外企业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不少高校也在努力寻求人才培养的优越渠道。例如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出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同样在预定时期内培养出一大批专业能力素质相对较高的高端会计专业人才。

三、现阶段国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会计专业发展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3]曹方林.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纳税,2019(13):123.

会计专业发展第7篇

关键词:校内模拟实习 公司制模拟实习 校企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1、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2、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机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习我校和鲁泰纺织在服装和纺织方面的合作。比如和新星、银座等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利云 提高企业规模实习的教学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84-86。

会计专业发展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教育 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教育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期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专院校53所与5500在校生,到2005年508所与571539在校生。在571539在校生中,高职高专(以下简称高职)353734人、本科生208145人、硕士8745人、博士915人。高职人数占当年的总人数达61.89%,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截至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持证会计人员1200万人,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是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动态化、环境多变化、需求差异化和竞争白热化等趋势的加剧,会计人员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应变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我国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检查,尤为突出的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严峻考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教育目标及对策李心合(1998)对我国会计教育现有目标进行了定位和评价,并就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进、层次差异、毕业生质量特征作了研究。林昊(1998)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多层次的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W.SteveAlbrecht(1998)提出了帮助会计教学在高速变化环境里生存的对策。王光远等(1999)对会计教育培养通才与专才之争进行分析,认为应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

(二)会计教育发展前景杨有红(2000)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从分析影响会计的因素着手,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是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演化的世纪,这种演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能够满足以高素质为依托的综合分析与判断的需要,而这种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变革。石本仁(2000)进一步分析了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孙铮和王志伟(2002)指出了我国目前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价,并总结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成就,分析了会计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相应对策。

(三)会计领域教育迈克尔,戴尔蒙德(2005)认为,新兴经济要求会计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会计实务的需要。会计课程应该成为商学院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会计教学、科研在与实务界建立更紧密联系的同时,应该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研究成果对实务工作的影响。学术界和教育部门对革新的推动有助于会计学术研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继续发挥关键和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定位不准确我国现行高职会计教育仍然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学生人校就进入“生产车间”,进行“标准件生产”。高职院校没有对专业、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发展定位不准,职业性和专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思路不清,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现有会计教育无法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而,难以培养出操作技能强、理论过硬和实务操作水平高的毕业生,从而导致“会计学习难、会计操作难、会计就业难”的恶性循环。高职会计教育理应区别于本科教育,重心应放在能力培养上。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生学习三年,一般校外实习在半年以上,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半,而会计教育仍存在传统大专办学理念,公共基础课面面具到,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始基础课和专业课近三十门,对于英语和数学等课时开设过多,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因课时有限,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观念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应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层次教育理念。没有从高职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需求出发,对于一些对会计岗位没有实际意义课程,是否应该被对企业会计岗位更有价值的课程所取代,数学、英语课时能否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育是否适当加强,应做到理论够用即可,着重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重视专业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法与税务会计等。

(三)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高职会计教育依然沿袭中职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会计教育环境相适应,无法实现会计教育应有的培养目标。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缺乏兴趣和耐心。重复听课、作业、考试“三点一线”的模式。这种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事倍功半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严重影响了会计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社会需求、实践、学生就业脱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教师写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听讲或者记笔记的这种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更不能锤炼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四)实验实训体系层次低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教育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套先进、科学完整地试验实训体系作保证,才能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对实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这与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院校忽视了试验实训体系,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实训和少量的电算化模拟操作,不仅在模拟实训的时间上不合理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另外实训的内容单一,仅侧重于工业企业日常核算的处理。同时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短缺,无法开展有效地会计实训,对于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设备等会计仿真实训则很少。

(五)教材建设开发薄弱“三改一补”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四条发展路径。一“改”是改革高专,将高专办成规范化的高职;二

“改”是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办出高职特色;三“改”是通过现有职业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倡联合办学;一“补“是发挥少数重点中专的优势,办高职班。高职院校底子薄、起步晚,财政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导致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建设都滞后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发展,各学校要么在中专会计教材的基础上增添部分理论;要么采用会计本科系列教材,以此作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教材。在离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下,面对新的教育使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阻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软件”,也是发展的“硬件”。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师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因而高职院校需要一大批具有双重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但在高职院校中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能工巧匠”更少,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走进高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会计实践经验很少,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会计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务之急要明确专业定位。通过近期对就业市场和企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认为应以培养小型企业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具有实战型、一专多能、独当一面的特点。具体要求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能力、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分析的能力、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处理纳税问题和报税实务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五项是小型企业会计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对高职会计专业和小型企业会计需求相关性分析,认为会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分别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外交流、人际交往与书面文字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和协作是最重要的。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高职会计教育应突出能力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基础等;二是专业主干(核心)课,选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税法等几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三是公选课,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搞特色化,如会计班:会计方向、审计方向、税务方向,甚至可以开设重点班(综合方向),不但要求会计人员是专才,而且需要是通才。同时也是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关键,也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变教师“指挥者”的角色为“引导者”角色,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从教师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理论要求学生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知情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以及将对求知的欲望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内生机能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相融的教学方式。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以及计算机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能使远离实践环节的学生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注重知识接受的同时更要注重操作能力,可采取如案例分析报告、讨论发言、实验设计、总结报告等多种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大实训投入力度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应将会计模拟实训作为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障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由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会计类人员从业人数有限,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引入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在试验实训教学环节,应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会计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也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手,剔除那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的内容,选择那些在实际中使用频率高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还要拓宽会计模拟实训内容,改变单纯的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进行以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为模块的实训,同时加强学生相关税务申报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这样使学生针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会计核算进行模拟实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五)开发特色专业教材为适应高职高专的快速发展,弥补高职会计教材建设的空白,众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会计教材,但与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突出实训和操作技能教学,结合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经法规要求,编制―套难易程度适中的专业教材。在高职会计教材建设上应做到以下方面:(1)教材的开发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能及时根据知识的更新调整相关内容,体现经济发展和会计实务发展的要求。要以“够用”为度,删减掉那些证明、演算及推导的过程,而应增加些实例,通过实例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材的内容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教材的编写可有会计教育界和会计实务界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材的理论宽度和深度,又能反映会计实务处理要求。可以在每一章节设有开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出学习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任务或案例引入,进行分析后引出章节学习内容,使学生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在主体内容中尽量和实务做好对接,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每章附有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课后还有实训或案例分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开发以就业能力和实训技能为本体的立体化教材。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既有丰富教学阅历、又有较高实务能力的教师队伍,因而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此,应鼓励教师参加社会上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教师业务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调整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会计教师可以兼职做会计工作或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在会计教学中,保持一定量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发展第9篇

【摘要】研究不同时期会计专业教材的特点,有利于促进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我国有关各方应当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为契机,努力打造中国会计专业教材精品,更好地为培养会计人才服务。

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教材不仅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经济体制、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教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学习前苏联教材阶段、尝试创建具有本国特色教材阶段、本土教材规模化发展阶段与多种教材模式并存等四个阶段。研究不同时期会计专业教材的特征,有利于促进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一、学习前苏联教材阶段(1949-1955年)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业待兴,会计教育事业也刚刚起步。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合并之后,我国会计高等教育逐步趋于专业化。但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的会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是借鉴前苏联模式,学习前苏联经验。受其影响,当时的会计专业教材几乎全是照搬和翻译前苏联的会计教材。即使极少数教材由我国会计专家和学者而编写,其形式与内容基本上也是仿效前苏联的会计教材。有关文献表明,在1950年至1956年之间,我国共出版了188本会计类专业书籍,其中翻译前苏联会计教材的就有68本,占36%。(许家林,1999)

实践证明,照搬、翻译和仿效前苏联的会计教材,对建国初期我国会计专业的建设和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阎达五和黄寿宸教授合作编写的《工业会计核算》,虽然明显带有前苏联会计教材的痕迹,但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会计教科书,仍然给当时的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被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作为会计专业教材使用。又如,根据当时会计专业设置的四门核心课程由众多会计专家学者编写的《会计核算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四本会计教材,作为我国首套系列会计教材,在当时的会计教学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有关高等院校正是利用这些会计专业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高级会计人才。

然而,这一时期的会计专业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1.教材内容均将企业当作一个生产单位,片面强调成本计算,忽视对企业利润的核算;2.重在阐述货币计价、复式记账、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忽略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管理作用。充其量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簿记教材的内容,运用其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簿记原理和成本计算方法,并不能使其树立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的理念,也难以让其明确并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更无法根据实情做出会计职业判断和进行会计控制,从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为此,一些会计专家和学者认为,照搬、翻译和仿效前苏联会计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会计人才的低素质,甚至使建国初期的工商企业出现了“一摊烂账”的局面。

二、尝试创建具有本土特色教材阶段(1956-1982年)

1956年,我国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前苏联经济模式逐渐被否认。在会计学术界,资金运动学说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一些会计专家和学者亦欲打破前苏联会计教材模式,尝试编写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如李天民教授主编的《会计核算原理》(1958年),被认为是全国率先突破前苏联会计教材框框的教材,在当时的会计学术界影响很大。

1962年2月28日,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健全财务机构和补充会计人员。这一通知给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财政部立刻积极组织力量,尝试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教材。于是,一批由国内著名会计专家联合编著的会计教材陆续问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两种:1.由赵玉珉、娄尔行、葛家澍和吴诚之四位教授联合编写的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会计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版)。该教材较为全面地吸收了我国会计学术界在资金运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曾被全国多所高等院校采用。有关资料表明,该教材曾先后16次印刷,发行量达到100多万册,创造了我国单部会计教材发行量的记录。直到20世纪 80年代初,仍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贸易系财务会计教研室编著的《工业会计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63年版)。该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通过大量举例说明其各自产品成本的核算特点,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成本核算的感性认识,又比较注重会计实务。因此,该教材不仅在当时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而且在目前我国大多数成本会计教材中仍可发现其一定的“踪影”,特别是其中第五、六章有关生产成本核算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国现行成本会计教材的雏形。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当时国家对农业问题较为重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会计教材也比较侧重于对农业会计知识的阐述,这也是当时我国会计教材的一大特色。有关文献表明,在1958年到1966年的8年时间之内,我国出版涉及农业会计知识的书籍几乎占到同期出版会计书籍的50%(许家林,1999)。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会计人才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文革期间,我国的会计教育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状态,具有本土特色的会计教材也不再显现。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复校,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也理所当然地被列入议事日程,尝试编写具有我国特色教材的热情空前高涨,相关成果也不断出现。比如,《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就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些老师深入北京市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取得大量真实资料的基础上,由贺南轩教授汇编而成的一本会计专业教材。该教材阐述了我国食品、服装、纺织、机械和钢铁等十余类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总结了不同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具有较强的本国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尽管该教材的一些内容已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目标不尽一致,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编写理念与方法仍值得当今的教材编写者认真学习与借鉴。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厦门大学编写的《会计原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编写的《工业会计》(1982年)和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等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我国会计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本国特色。全国各有关院校采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

应当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会计专业教材除了上述教材以外,也开始出现了极少数西方会计教材的翻译本,如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合编的《会计原理》(厦门大学经济系财务会计教研室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H·R·布罗克等合著的《成本会计学——原理及应用》(上海财经学院会计学系《会计译丛》小组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等。这些教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准备引入和借鉴西方会计教材的新动向,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继续创建具有本土特色会计专业教材的初衷。

总之,这一时期的会计专业教材尽管数量不多,但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主要缺陷是过于强调事后的核算与监督,忽略了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管理作用。

三、本土教材规模化发展阶段(1983-1992年)

1983年1月下旬,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由全国财经院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参加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不仅在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方向及具体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而且重点审议并通过了由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和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拟订的会计专业核心课教材编写大纲。之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出了以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企业成本、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六门核心课程为前提而编写的一套教材。上海财经大学则推出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五门核心课程为前提而编写的一套教材。这两套教材均以立足改革、勇于创新为编写的指导思想,既大胆地扬弃以前按苏联模式及行业类别编写的会计教材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分吸收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对会计的阶级性、本质、职能、对象、原则、定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引入了西方会计中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一些新观念。以此为标志,我国原来由“老四门”构成的传统会计教材体系被打破,具有本土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新体系初步形成并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这些教材在当时的会计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院校运用其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合格的会计人才。

综观这一时期的会计专业教材,其显著特点是从根本上摆脱了前苏联会计教材的影响,主要按照资金运动观阐述会计核算方法,既能从内容到编写体例、编排格式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本土特色,又能适当借鉴西方会计教材和国际会计惯例。然而,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角度看,这些教材的组织、编写、出版仍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极少数出版社或大学及会计专家几乎垄断着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基本上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编写,可谓“高度统一的会计教材模式”,既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会计主体的受托责任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严重削弱了各高等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应当具有的创新性。

四、多种教材模式并存阶段(1993-2005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改革也随之迈出了全面转轨变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历史性步伐。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起陆续了“两则两制”,并要求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高等院校均对此做出积极响应,纷纷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大批能够充分体现“两则两制”精神的会计专业教材,并在本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予以采用。有些会计教师也借机开始自编教材或翻译西方会计教材,并积极地向学校和学生推广。于是,全国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开始进入多种模式并存的阶段。

迄今为止,诸如国家有关部门统编教材、多所院校联编教材、各校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翻译西方教材、引进西方原版教材等等纷纷出现;行业会计教材、股份制企业会计教材、外商投资企业会计教材、小企业会计教材、会计案例教材、政府会计教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教材等等无所不有;西方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引进版教材以及国内人编写的会计英语教材、会计日语教材也基本是触目可及。我国会计专业教材版本之多、品种之全、内容之丰富、质量之可靠,可谓是盛况空前,百花争艳。这些教材既体现了西方国家先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又能较为密切地结合我国会计改革的实际情况,基本能够满足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背景下会计教学的需要,其中多数教材具有内容新颖、繁简得当、结构合理、注重理论与实务并重等优点,有利于培养宽专业、厚基础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然而,冷静观察也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材所呈现的繁荣景象之中的确带有不少的“泡沫”成份,其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编写出版各自为政、呈自由化状态,教材内容相互抄袭、基本雷同。难怪有人认为,如今的会计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犹如“春秋战国”,会计专业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精品,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降低会计人才的素质。

五、结语

总之,回顾我国会计专业教材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1.各个时期的会计专业教材既有一个主线,同时又有一些辅线,绝不能简单、笼统、标签式地用几个词、几句话来概括其特征。本文前面的论述仅仅是针对主流会计教材而做出的抽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