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7 16:12:14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引言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农业贸易承诺,采取了“单一关税”的进口体制;取消了非关税措施;逐步削减了关税水平,在过渡期内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由21%降低到了15%(比承诺的17%低两个百分点);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等。以此形成了农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十来年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增长速度终保持在15%—25%之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2.5%的负增长,而2010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达到了24.7%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大出大进的格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供需矛盾、生产的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的谈判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甚嚣尘上,争取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度较大。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被削弱,而全球农业经营高度集中化的趋势,使得想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及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相比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于中澳羊毛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李峰、刘合光,2006);有关于入世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回顾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有仅仅是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泛泛的研究(宗睿,2009);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分析(杨军、杨文倩等,2012)。而对我国及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农产品贸易的前四大市场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很少。金融危机及我国加入WTO十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的70%(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计算)左右,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比较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趋势

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变动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结构来看,“入世”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见表1),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739.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落后于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虽然农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25.0亿美元,增长近2.5倍;但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114.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比出口增长快得多,多数年份的进口增长率比出口增长率高很多。从而造成了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2004年的48.9亿美元不断增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是不平衡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根据表4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0的有美国和东盟,说明美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特别是东盟,农产品贸易TC值始终维持在0.3左右,其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中国、日本、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图1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日本、欧盟和东盟的TC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说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十年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竞争力,弱者仍弱、强者恒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TC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出现的,但两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到2011年已经接近东盟的水平。这说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提升。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自金融危机开始,由2007年的-0.0561下降到2012年的-0.2813,下降了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一路走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这说明中国农业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当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贸易的逆差加大,农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变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表5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RCA值始终大于2.5,说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高,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极强。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其RCA值在1.0到1.5之间,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比较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日本最低,两国的RCA值一直都小于0.8,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都很低,出口竞争力最弱。

显性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来衡量。Cr值是指一时段内的RCA指数与上一时段的RCA指数之比,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还是下降,Cr值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小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下降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如果Cr值大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五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这十年间变化不大。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势,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偶尔稍微的弱化。美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保持并有优化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两国的RCA值开始大于1.25,且Cr值开始大于1,这表明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原来的中度竞争力提升为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比较优势在不断优化。日本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弱势,可其Cr值接近1,没有出现弱化,不过也没能改变其比较弱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小,都在0.5以下,而且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RCA值逐渐减小,Cr值小于1,如图2中所示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折线是微微下降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本来就比较弱势,现在则更弱了。

图2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从农产品贸易的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的集中度都比较高,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与我国贸易的国家或地区调整贸易策略,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就会达不到贸易伙伴的要求,贸易成本升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下降。

(2) 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量70%的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仅仅比农产品生产资源极其贫乏的日本好一些,这说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比较弱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 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两个指标数值变小,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下降和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不仅仅表示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处于比较弱势,而且比较脆弱,极其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结论,获得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生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没有欧美丰裕。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步伐,以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模式,扩大农业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应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原来紧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转变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连连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地区,这是我们调整国际市场结构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一成果,促进“金砖国家”、非洲及其他新兴经体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从而规避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启示二,利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创造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起来时,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关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相似度,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因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差异化程度,扩大与贸易国或地区农产品的互补性。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有比较优势,应加大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互补性,应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创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启示三,提升农产品贸易的管理能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有外部及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影响,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农业产业重新布局,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都实施了开放,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农产品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控制水平,使市场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贸易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启示四,积极开展区域及双边、多边贸易的谈判,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实施着高保护政策。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农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加强与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营造农产品贸易有利、宽松而公平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莹.增强江苏果蔬对外贸易优势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增.

[2] 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8).

[3] 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3).

[4] 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3).

[5] 张莹.基于预警信息对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2(12).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3篇

在WTO农业协议约束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框架目标已经确定。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的三种趋势。 一、双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这种趋势有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发展中成员之间,受农产品协定的约束和影响,世界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发展中成员贸易优惠的相对减少,使得发展中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农产品纯进口成员,必然发生由于进口用汇增加出现支付上的困难。这些成员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与农产品出口成员实行双边自由化贸易。根据双方签定的双边支付协定和换货协定进行,对农产品贸易发生的应收应付货款,不用现汇支付,采用记账抵冲,这种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农产品贸易中仍然会长期存在,如中俄之间、中朝之间、俄朝之间、中韩之间过去和现在都有这种贸易形式。当然,在发达成员之间以及发达成员和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也曾经出现并且仍有可能新出现这种贸易方式。 二、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农产:品区域贸易自由化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在区域集团内部展开。这些国家为谋求地区经贸合作,希望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如欧盟(1993年前称欧共体)实行的共同农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农产品自给率只有89%,谷物、肉类、蛋品和食品类在相当程度上靠外部进口,农业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世界水平。自从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后,欧盟各国的农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产品自给率,而且自1981年起,欧盟成了粮食净出口者。欧盟国家的市场供应稳定,促进了农业结构改革、农场规模扩大并走向现代化。欧盟的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在农产品协议约束之下仍将继续下去。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也开始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尽管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如非洲某些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为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短期目标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一直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贫穷人数有增无减。加上近年来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使本来已很困难的食品供应局面变得更加严峻,实际状况越来越坏。这种情况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不能单独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地区经贸合作,以改变其困境。目前已建立了南部非洲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东非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在拉美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外部市场联系程度比较紧密,农业生产及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波动和贸易规则的变动都将对其发展构成影响。近些年来,拉美地区农产品出口收入明显下降,农业损失巨大。尽管政府采取广泛积极的农业发展方针,却未能获得有效成果。该地区贫穷人数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为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条件,拉美地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实现一体化进程,如建立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等。 8年前开始运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泛美贸易集团;10年前开始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将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近两年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左右。显然这些区域集团成员在内部实施区域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件是存在的,集团内部成员将从贸易转移中获得利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主流发展趋势。 三、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 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保护程度,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总趋势。多年来,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高度支持和过度保护政策,而对过剩的农产品库存采用低价倾销的方式推向国际市场,造成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和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些不良后果促使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向减少政府保护和开放方面调整,并向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方向努力。如欧盟自1992年以来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原则是:降低价格,增加休耕地面积,削减产量,对完成休耕地指标者给予一定的补偿;减少农业集约化程度,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等。发达国家的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其农业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扩大 农产品出口,必然要增加生产资料进口,反过来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与生产合理化。因为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没有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完全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多样化需求,包括美国和欧盟在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仍然依靠进出口贸易来解决。因此,在WTO框架约束之下,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和加强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 四、三种贸易自由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走向,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尤其是双边自由化对全球自由化来讲,矛盾的程度尤甚,统一的程度不足。尽管这种双边自由化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但它毕竟是与全球贸易自由化总目标相悖的。随着WTO农业协议的实施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双边贸易自由化趋势将逐渐减弱,以至于融人区域贸易自由化潮流之中,或者最后回归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与全球贸易自由化同样是既具有背离的一面,又具有趋同的一面。由于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和推动,其背离的一面将会受到遏制,而趋同的一面将有加速之势,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然而,这条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一般而言,农产品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具有双重作用,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且都比较明显。首先,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区域内各国的农业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消除了影响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区域贸易自由化毕竟超越了国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这种趋势与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趋势是并行不悖的。其次,区域贸易自由化促使其内部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下降,比较利益提高。市场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也为非成员提供了贸易机会。第三,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周围扩散。区域集团最初总是从几个国家开始的,然后再向周边渗透、辐射,接纳新成员,滚动发展。欧盟的扩大过程就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会向整个美洲扩展;而酝酿之中的亚太经济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工与多样化的合作形态。因此,随着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向内部深化及其逐步增加对区外的开放,必然使其成为农产品贸易最终走向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区域贸易自由化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全球一体化,未来的农产品贸易趋势,将取决于各国、各地区、各集团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 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排他性大于其开放性、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时,则出现贸易转移,并且给非成员以差别待遇,从而成为阻碍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当区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开放性大于其排他性,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时,则发生贸易创造,并且给非成员的差别待遇减少,从而成为促进农产品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因素。事实上,一个集团的建立,究竟是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增加贸易创造效应,还是导致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加重而增加贸易转移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条件的变化及由这种变化所决定的非成员国的反应。在国际经济发展比较顺利,非成员国对其所受到的差别待遇反应并不强烈的情况下,它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明显;反之,当国际经济条件恶化、竞争激烈,任何形式的差别待遇都会导致在竞争中相对地位的重大变化时,非成员国将对这种歧视待遇作出强烈反应,那么,它就会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来源,此时,贸易转移效应增加明显。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4篇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正在不断走向国际化,并在国际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农产品贸易也列身于这种成长演变之中,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本文主要利用2000年至2005年的我国农产品贸易数据来分析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特征、不合理趋势变动因素,以期反映我国农产品贸易演变的主要结果,从而有助于判断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结构影响因素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与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致,我国农产品贸易同样得到快速发展。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统计,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10倍,年增长率为18.3%,其中,进口增长2.56倍,年增长26%,出口增长1.77倍,年增长12.8%。

据文献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图1所示,2000~2005年期间,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3%下降为2005年的3.6%;但进口方面出现了波动,2000~2002年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由4.98%下降为4.21%,2002~2004年出现了反弹,2004年基本回到2000年时4.99%的比重,2005年降至4.3%。

按sitc农产品定义,在农产品贸易份额相对下降的同时,农业作为我国外汇主要贡献部门的地位也在动摇(图2)。2000年农产品贸易顺差为44.10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241.09亿美元的18.3%,2001年、2002年在稳定中增长,分别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8.6%、18.7%,但在2003年此值降为9.8%,2004年则出现了46.4亿美元的逆差,2005年逆差有所回升,逆差为11.4亿美元,回升了75.4%。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商品与市场结构特征

商品结构特征

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产品分类为标准,选取2000~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进出口农产品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特征如下: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植物产品和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代用品的制品,出口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3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为植物产品,进口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0%以上,总体趋势呈波浪式起伏,2000年达38.55%,2003年经过起伏重新回到37.90%;出口农产品中,动物产品在出口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份额保持在20%以上,但其有下降趋势,与2000年27.88%相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进口农产品中,动物产品为第二大进口产品,但呈一定的下降趋势,2000年最高20.33%,2003年下降为17.47%;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类产品进口增长迅速,比重由2000年的9.13%增长为2003年的15.45%,从而取代了食品等制品第三的地位。

市场结构特征

主要出口市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地区,2000~2004年我国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67%以上,但我国对该地区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2004年比2000年的71.9%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其次是欧洲市场,2000~2004年间我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13%以上,起伏基本不大;近年来我国对北美的农产品出口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与2000年的8.6%相比,2004年增至9.8%。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较少,分别占2%、1%和1%左右。

主要进口市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为北美地区,2000~2004年间我国进口的25%以上均来自该地区,在2002年由2001年的30%滑落到25.9%之后,目前又重新表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2004年又上升到32.7%;其次是亚洲地区,占我国农产品进口的19%以上,近几年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保持着较稳定的份额;南美洲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较强劲,由2000年的18.3%上升到23.6%;欧洲和大洋州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出现了下降趋势,2000~2004年分别下滑了6.3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2000~2004年间年均顺差在92亿美元以上;其次是欧洲地区,一般在3亿美元以上。我国农产品最大的贸易逆差来自北美地区,年均在20亿美元以上,2004年高达64.5亿。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有两点值得肯定:21世纪以来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迅速;我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程上升趋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少数产品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了,显示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变动趋势,农产品出口规模容易受到个别种类产品贸易规模的影响,从而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趋势变动的成因分析

比较优势战略的衰弱

农产品贸易结构有所改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构造在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和h-o资源禀赋理论框架之内。根据李嘉图比较利益(成本)说,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与他国相比,无论是否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本国两种产品生产存在优势差异,则可以通过与他国贸易用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产品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一国的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主要以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及畜水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要进口农产品。这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但截止2004年,农业作为我国外汇主要贡献部门的地位开始动摇了,我国首次出现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农业贸易赤字为46.4亿美元。

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畜产品、水果、蔬菜的国内市场价格均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园艺作物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fob)低二至七成;畜产品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那么具有价格优势的农产品为何难出国门?关键就在于其总体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下降通过计算和分析2000-2005年我国外贸竞争力系数,我们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特征。外贸竞争力系数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ci=(xi-mi)/(xi+mi)

ci是表示i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ci>0表示该类产品具有出口比较优势;ci<0表示该类农产品具有进口比较优势;ci=0表示该类农产品出口竞争为中性。由于国际贸易市场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存在着各种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造成外贸竞争系数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及竞争力的实际情况。但是,作为静态比较的分析方法,外贸竞争系数可以考察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的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如表1所示,在农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背后,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2000-2001年贸易竞争指数从0.164降为0.152,2002年达到最高值(0.186)后,2004年降为负值(-0.090),2005年稍有上升,但仍表现为负值(-0.020)。

农业“二元结构”的超稳定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虽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发展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入世也使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保护有所打破,但“二元结构”的超稳定性阻碍了这一局面的彻底改变。这是因为20多年来我国农业国内市场上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均衡: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种植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45%以上,仅生产7%的产出。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商品率很低,总体水平在40%左右,粮食的商品率不到20%,这也与谷物的单位面积产出(收入)不高相关。由此形成了“糊口”农业的特征,这种自给自足均衡性延续的背景就是:长期以来,农业部门的就业,农民的基本收入基本上是靠政府保护的农产品市场维持的。这也是使得欧美等国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借口,要求在反倾销中继续使用替代国的方法的残存根基。

国际贸易环境趋于复杂化

随着国际经济步入贸易摩擦高发阶段,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障碍,“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而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补贴、高保护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

关税保护升级从农产品关税结构看,烟草、乳制品、肉类、食糖、蔬菜、粮食类产品和活动物的关税水平仍然超过所有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oecd国家农产品的关税仍然较高,例如,乳制品关税达116%,畜产品为82%,谷物为78%,食糖为64%。日本的加工食品占关税高峰农产品的40%,包括人造黄油、罐装的肉和肉制品、口香糖和其他糖甜食、可可粉和巧克力、意大利面食和其他谷物产品、腌制水果和蔬菜、果汁、咖啡、果汁茶及提炼品、香烟、烟草等(程国强,2001)。由此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加工愈细,关税愈高。发达国家的关税升级,对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会增加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难度,因而对我国未来加工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

反倾销调查增加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我国入世谈判时签订的《中美贸易协定》中规定:对中国出口农产品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和“特殊”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判断倾销的标准就是把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与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替代国的产品进行价格比较,计算出倾销幅度。使用“替代国”的方法来衡量倾销的幅度,而不考虑我国与替代国之间各种成本的差别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高额反倾销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持续的,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战略选择

加快产业的结构转换和升级

面对贸易自由化的挑战,应对的主要途径是结构转换和升级:由单纯的内向农业转向外向型农业。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要突出优势和效益,在wto的框架下农业结构转换有以下五种战略:

加快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对外国农产品进入,我国的对策不一定是以同样的产品进行针锋相对抢夺市场,而是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一部分低效益的谷物生产,转向生产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如园艺产品)。这同时意味着主动让出一部分市场给外国农产品。

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是初级产品。改变农业收入过低的重要途径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从而使更多的有了附加值的加工农产品替代初级品进入市场。这本身也就是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加快农业的技术进步面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农产品本身也有依靠技术进步替代进口品的问题。其途径是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其品质,特别是要减轻农产品中的残存农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市场化改革随着国家对农产品市场保护的日益减退,农民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就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面向市场的经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市场网络。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进入市场经济。

促进农业劳动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农民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对农民的非农就业技能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化

农产品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就必须实现我国农产品生产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熟练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化,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品质,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应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资本优势,参照国际品质质量标准,建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连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我国农产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品的重要途径。

警惕技术性贸易壁垒

由于不同国家技术进步程度不同和消费者喜好的差异性,其所制定的技术壁垒形式也不同。从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此,有强化技术性壁垒的倾向,例如,不断颁布新的法规,扩大管制范围;不断对农产品增加检测项目,提高标准水平;实行严格的食品标签制度;实行更加严格、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实行“绿色包装”制度等。企业是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载体,更要充分利用技术壁垒的差异性,多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仔细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国技术壁垒的变化情况,研究其特定市场的常用标准,有针对性的研究什么样的出口产品标准才能比较容易进入对方市场,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满足进口国的特定市场需求;还应该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国对农产品的认证和注册工作,以便更好地被进口国消费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

2.陈芬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市场竞争策略[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

3.钱永忠,戚亚梅.后过渡期国外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j].农业质量标准,2005

4.焦军普.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趋向[j].农业经济,2005

5.程国强.中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及其趋势[m].中国农村经济,2005

6.王启云.绿色食品: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的新增长点[j].湘潭大学学报,2005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5篇

新十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入世10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我国面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双重压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深层次矛盾难以化解。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在粮食播种面积难以扩大的背景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农业比较利益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加快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要求更加紧迫。今后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成本已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农民种粮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粮食生产的“兼业化”“副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粮食生产积极性出现弱化倾向,对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新挑战: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难度加大

此外,今后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稻谷、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保持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玉米加工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大豆大规模进口、继续依赖国际市场的局面很难逆转。如何进一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建立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既十分重要,也尤为紧迫。

从国际上看,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将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波动。二是农业“能源化”趋势有可能更加凸显。三是农产品“金融化”趋势难以逆转,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趋剧烈。

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甚嚣尘上,不公平的国际农业竞争环境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

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垒球农业跨国公司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70%的油籽贸易。因此,今后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将日益复杂、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新起点:中国农业必须加快“走出击”

我国农业应以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为发展的新起点,从全球视野、战略高度,确定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战略。尤其是争后5~10年,要以深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为路径,以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立全球供应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农业开放支持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强化农业开放风险防控与产业安全管理为关键,稳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和良好环境。为此。需要重点实施以下关键措施:

第一,抓紧制定农业对外开放的总体规划,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第二,着力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和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要积极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农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对水稻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明确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范畴;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利益的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外资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报告和安全审查机制。

第三,重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大力扶持基础较好的国内粮农企业发展,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建设。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6篇

一、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驱动因素分析

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驱动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需求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生物能源。二是供给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库存消费情况和生产成本变动。三是货币因素,尤其是美元指数走势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同时,也穿插着短期波动因素,主要包括极端气候、政策因素和投机炒作。相对而言,这些短期因素对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趋势影响较弱,在长周期价格预测中可以忽略不计。

(一)需求因素: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生物能源

长周期看,国际农产品价格需求驱动因素主要由经济增长和人口因素决定。进入21世纪,随着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大幅提高,目前生物能源也可视之为国际农产品价格需求驱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1、经济波动通常与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保持一致

经济波动带动需求变动。具体表现为,经济上行带动农产品需求增加,在供给保持不变情况下,需求增加会快速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反之亦然。图1可以验证上述传导机理。在图1中的阴影年份,世界GDP增速与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保持高度一致,呈现出同升同降特征,只是升降幅度表现出了一定差异。例如,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需求大幅减少,带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行;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短期效应开始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农产品价格同步实现反弹。

经济波动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图1中的非阴影部分价格走势可以验证上述论点。以具体年份为例,1974年,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进入滞涨时期,由于通胀效应大于经济减速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表现出了“逆势”上扬特征。再如1999年,在艰难度过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砥砺前行。但由于产能过剩原因,世界物价水平总体处于通缩状态,相应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处于筑底阶段。

2、累计人口增长率与国际农产品价格趋势正相关

人口因素变动会通过口粮与动物饲料两个渠道引致国际农产品消费量变动,进而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从人口增长率看,近5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处于下行通道,人口增长率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趋势负相关关系,说明国际农产品价格短期波动主要由人口之外因素决定。但从人口累计增长率来看,近50年世界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累计人口增长率与国际农产品趋势价格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在进行预测分析时,应采用累计人口增长率作为解释因素,而非是人口增长率。

3、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加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

当化石能源价格高于生物能源生产成本时,企业就会增加农产品向生物能源的转化,在需求拉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会进一步上升;而当化石能源价格低于生物能源生产成本时,企业就会选择在盈亏平衡点处停止生产,由于需求的降低,国际农产品价格会出现下降。研究发现,2001年之后,世界原油价格大幅上扬,在化石能源替代战略下,美国生物乙醇快速发展,玉米用量占美国(世界)消费量的比率已由2001年的6.5%(2.1%)大幅上升至2013年的41.9%(12.7%),相应的世界银行农产品价格指数也由2001年的46.9大幅上升至2013年的106.3,这意味着生物能源发展会大幅增加农产品需求,同时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二)供给因素:产量、库存和成本

长周期看,产量增速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弱,而库存则会在特定时期平抑或放大国际农产品价格,代表生产成本的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往往则与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一致。

1、产量增速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影响并非直接有效

由于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病疫和极端天气等偶发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短期内波幅往往较大。长期看,由于存在库存的缓冲机制,国际农产品产量增速往往又表现均值回复特征,对长期价格趋势影响较弱。研究发现,自1960年以来,除1983年和1984年受极端天气影响外,玉米产量增速主要围绕均值3.5%,在一定区间震荡。除玉米以外,大豆、小麦、稻米等国际农产品也表现出了类似特征。这意味着在建立国际农产品价格长期趋菰げ饽P褪保不宜过多关注产量增速这个供给变量。

2、库存与国际农产品价格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

回顾历史数据发现,国际农产品价格大涨背后往往是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低位,而当库存消费比处于相对高位时,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往往较为平稳,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从趋势上看,库存消费比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往往呈现出负向关系特征。

3、原油价格与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基本亦步亦趋

研究发现,20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通过生产成本渠道和流通领域渠道,大幅抬升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位势;20世纪的后20年,国际原油价格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基本呈现出周期性同步波动特征;进入21世纪,国际原油价格蓄势待发,不断创造历史记录,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主要为生物能源和经济增长)共同作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连创新高;2012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原油价格下跌,国际农产品价格也表现出趋势性下降特征。总体而言,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基本与国际原油价格保持一致,预测分析时,应着重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这一重要变量。

(三)货币因素:美元指数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多数时期,国际农产品价格与美元指数之间呈现出反向关系。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调整则通过美国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水平,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两者线性关系较为模糊。

1、美元指数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大致呈反向波动关系

两者大致呈反向关系在于国际农产品主要以美元计价。具体表现为,美元指数走高,美元购买力增强,相对压低国际农产品价格,反之美元指数走低就会推升国际农产品价格。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受到供求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一些时间段内,美元指数与国际农产品价格会呈现出同向波动特征。研究发现,多数时期内,美元指数与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呈现出反向波动关系。特别是1987年以来,两者反向波动特征较为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第二次石油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实现短暂反弹,在美国经济增速的带动下,美元指数和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时实现了上涨,而在美国经济反转被证伪后,上述两者又同时实现了下降。总体而言,美元指数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反向关系较为显著。

2、美国利率在2008年后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影响微乎其微

回顾历史数据,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为应对通货高企,美联储相应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上涨,而当遭遇两次石油危机时,为防止经济衰退,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在预期作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应声回落。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至历史低位,并持续七年之久,期间联邦基金利率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影响微乎其微,而美元指数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则较为显著。在进行价格预测时,考虑到美元指数与联邦基金利率存在相互因果关系,为避免内生性问题,计量模型中,本文只考虑美元指数这一货币变量。

二、预测结果

面向2030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中枢将趋势性上移。图2给出了四种情形的模型预测结果。需求驱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生物乙醇技术推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中枢将在2017至2030年呈现出趋势性上移特征。与此同时,指数波动幅度也将逐步扩大(置信区间范围逐步扩大)。供给驱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库存消费比和石油原材料成本影响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中枢将在2017年至2020年表现出连续下降趋势,之后10年将会开启上升模式。货币驱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美元指数影响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中枢将在2017年开启下移模式,直至2025年完成筑底,之后将开启上移模式。需求、供给和货币共同驱动模型表明,在上述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国际农产品价格将进入上升通道。分时段看,2017年至2020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将在92点附近徘徊,2025年指数波动中枢将升至96点,2030年突破100点,来到105点,这一价位水平与2013年基本持平。考虑到需求、供给和货币共同驱动模型具有较好的样本内预测结果和其他优良性质,本文倾向于使用这一模型预测结果来判断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未来长期趋势。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目前,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结构较为不合理,粮食作物稻谷、小麦与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豆类和薯类则逐年减少。近些年,大豆自给率不足20%,饲料原材料豆粕也主要依赖于进口。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我国部分农产品更加依赖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中枢上移过程中,我国应加快构建粮经料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补齐农业种植结构短板。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保障农产品和食品供应稳定,保持CPI平稳运行

目前,我国大豆、豆粕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偏高。国际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将会通过贸易渠道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食用油、饲料等农产品,间接影响到猪肉、奶制品、水产品等食品。现阶段,我国CPI食品和农产品权重占比较高,波动幅度较大,对CPI拉涨作用十分明显。因此,为保持CPI平稳运行,应健全农副产品供应保障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调整优化补贴方式和额度,确保农副产品有序生产和平稳供应。同时,完善食品价格监测体系和联动机制,强化对各类“高频”数据的采集与校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平抑食品价格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

(三)加快国际农产品定价中心建设,力争农产品定价话语权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7篇

关键词: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096-06

农业合作社自产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农业合作社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抵制中间商人的盘剥而自愿形成的联合组织,是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西方国家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农业合作社针对自身内部制度安排的不足,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农业合作社开始突破了传统合作社的框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开始放弃不赢利的目标,将获取利润作为其重要经营目标,公司化趋势明显;一些农业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向社会发行股票筹资资金;一些农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和合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许多农业合作社外聘企业家或专业管理人员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一、 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世纪后期,国际大额资本为寻求发展和投资机会,向各个有利的产业延伸,而且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许多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营销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操纵着全球的农产品市场,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式的超级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从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对合作社的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对农业合作社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1],在此期间,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不同环节形成一体化的链条,农产品交易越来越通过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进行,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交易形式逐渐被取而代之。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对消费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品质的特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产品深加工成为农业组织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能力的良好选择,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而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其组织制度必然要适应农业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作社业务从单一的销售供应环节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合作社通过调整自身制度以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

由于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农业产业,使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险程度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趋势日益显现,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市场价格风险和生产风险,逐渐转换为经营与决策风险,这种变化也必将会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现代农业是建立在高度商品化、机械化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高度深化,农业组织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在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 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日益减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面临挑战

20世纪后期,在贸易自由化、政府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西方国家政府逐步退出对合作社的扶持,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减小,传统合作社所依存而建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合作社在市场中必然面临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如,美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完成后,对于合作社直接的资金投入变得很有限,大多采取以非资金方式予以支持,支持重点转向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

二、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制度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弱点凸现。

(一)不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合作社的经营出现困难

农业合作社最初是社员实现自我服务的互助组织,以满足社员共同需求为目标,不追求盈利最大化,随着合作社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经营策略使得很多合作社经营困难,难以为继,合作社的生存受到挑战。如在日本,目前约有150个农业协同组合陷入了亏损,且亏损数量还有扩大之势[2]。

(二)合作社共有产权的存在,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国际合作社联盟所规定的合作社基本原则中,鼓励合作社留有一部分不可分割的发展基金[3],其结果是合作社中产生共有产权的问题,如有的国家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占合作社资产总额的比例可达到80%―90%(张晓山,2009)。这部分不可分割的积累导致合作社财产所有权的模糊界定,使得合作社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增加。而且,集体财产属于合作社所有,社员退社时,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没有真正行使所有权的主体,必然导致合作社社员参与投资经营等事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社员不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越来越容易脱离社员的监督。

(三)传统合作社决策分散缓慢的弱点,对合作社经营具有不利影响

在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坚持社员参与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原则,能够充分调动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社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合作社决策程序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组织决策效率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合作社民主管理和一人一票的投票决策机制,过程繁琐、决策迟缓、效率低下,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往往会延误有利时机,失去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过程中,要促使人数众多的社员达成一致意见,无疑也会增加决策的成本。

(四)社员自我管理模式,使合作社对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早期,传统合作社经营项目少,业务单一,以业务横向联合获得规模优势为主,纵向延伸经营较少,因而对专业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从社员中选举产生,他们不计报酬,追求荣誉和讲究奉献精神。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对管理人员专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传统的以内部社员为主的管理模式出现弊端,内部社员在对市场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外聘专业管理人员已成为必然趋势。

(五)筹资对象筹资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传统合作社难以筹集到所需资金

传统合作社中,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缴纳的股金,一般情况下,社员缴纳股金大体均等且数量较少,合作社的股金总量受到合作社的社员数量的限制,使合作社很难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很多合作社虽然鼓励社员将多余资金作为资本投入合作社,但是这部分资金只能得到与银行利息大体相当的利息,不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加之,传统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按惠顾额分红的原则,虽然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原则,但由于外来资金没有投票权利,资金不参与分红,也导致合作社不利于吸引较大的投资及外来资本。如果说,传统合作社的较为狭隘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合作社仅仅在横向销售供应及生产方面的联合是可以满足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合作社纷纷扩展业务链条,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寻求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机会,传统合作社资金来源有限的缺陷愈显突出,狭隘的筹资对象和筹资方式,无法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及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限制。

(六)社员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使传统合作社组织认同和承诺淡化

传统合作社最大的特征是同质性,社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意识, 他们基于大体相同的目的参与合作社,并对合作社有较强的认同和承诺。在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的初期,合作社社员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认同承诺削弱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Fulton ,1999) 。然而,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使社员越来具有异质性, 表现为,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后代兼业化的问题突显,农民分化现象严重;社员需求多元化,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农业老龄化的出现,老一代社员不断退出合作社,新成员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对合作社的认同和承诺淡化,从业后继者不足;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员认为自己贡献多,收益较少,合作社不再具有吸引力。农民的异质性使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困难重重,活力减弱,异质化问题成为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因素,合作社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社员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在《迈向21世纪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合作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合作社内部,即“合作者的泄气和理想的破灭[4]”。

三、农业合作社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上文分析可见,由于合作社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合作社业务及制度的变革已成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合作社的发展开始突破传统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目的向盈利性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内部社员服务的合作社经典原则发生了改变,追求盈利成为多数合作社的目标,由面向合作社社员需求向面向市场需求转变,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合并、重组、改良,引入企业化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企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如美国、加拿大在在过去20 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其最大特点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化运行,属于“投资―利润”取向,这与传统合作社的服务宗旨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农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企业化经营,向追求效益转变,他们消减、合并农业协同组合系统内的非盈利部分,在农协对待非会员的服务中,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追求盈利目标[5]。近几十年来,在德国的消费合作社和信贷合作社中也出现了向赢利企业发展的倾向。瑞典合作社商业经营色彩也越来越浓,有些合作社把经营业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社员提供服务,属于非盈利性;一部分为非社员提供服务,属于盈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6]。

合作社经营目标由非盈利性向盈利性转变,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合作社业务实践中,而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中也都有所反映。如墨西哥1994年修改的合作社法中就删除了合作社不得有盈余这一条法规。

(二)制度上出现明显的股份化发展趋势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和纵向一体化的推进,合作社所需资金大大增加,传统合作社依赖社员缴纳业务股金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许多国家合作社突破了传统的筹资方式和办社原则,向股份化方向发展。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西方国家尤其普遍,我们可以从以下国家的情况窥见一斑。

美国大约80%以上的农场主合作社属于“股份合作社”[7],他们发行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普通股对于社员出售,每人一股,拥有投票权;优先股可向社员出售,也可向非社员出售,非社员购买后还可以转让。而“新一代合作社”采取投资成员制(investor - membership)也属于一种具有股份化特点的合作社。在发起时,合作社根据加工数量确定需要募集的资本量,并把发起资本的30%―50%作为社员权益资本,社员必须购买交易份额,才能成为社员,这种交易份额既代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又表现为一定的资本量。其所需资本的剩余部分通过负债,或通过发行优先股解决,其股息是固定的,或者受到限制,股东没有投票权,但持有的股金可以转让。

为筹集资金需要,新西兰合作社改变传统合作社的经典原则,引入多种类型的合作社股份制。一种是比较常见的股份制合作社,社员所持有的股份分为投资股和资格股,社员可持有这两种股份,其中,资格股不参加分红,股份数量和交易量是成比例的,而投资股与社员的交易量没有关系,股份可参与分红;还有一种类型是有限制的吸收非社员的股份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社员缴纳股份以外,还允许吸收非社员股份,但占股份的比重不超过49%,其中所吸收的非社员股份,有的没有投票权,属于债权股,有的具有投票权。由于合作社重视资金的权利,并允许吸收外部资金,合作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资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是新西兰农业合作社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合作社股份化的趋势在澳大利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加大融资,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社可以上市,从股市筹集资金,更多的人通过股市持有合作社的股份,为合作社筹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拿大合作社也是如此,1996年,加拿大的小麦合作社发行B股上市,经过上市,获得资本近6 000万加元,大大增强了其经济实力[8]。

适应合作社股份化的发展趋势,合作社开始重视股东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决策方面,为了吸引投资,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发生了改变,许多合作社开始对考虑按一定的资本份额确定投票权利,并承担经济责任和利益,美国一些合作社在表决权上,实行加权表决,对于社员股金明显较多的成员社,给予其代表增加表决票数;在欧洲,表决权的一人多票也十分普遍。一人多票或按入股份额来分配投票权的做法在德国、法国等国已经普遍流行。在剩余分配方面,公平原则已经为强调发展和承认差别的原则所替代,许多合作社开始突破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方式,从严格限制资本报酬率向外来资本实行按股分红发展,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赋予资本要素所有者,或者通过将社员的惠顾额与投资额相联系,兼顾惠顾者和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如“新一代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就是一个明显例证,每年合作社盈利扣除成本和必要的提留,剩余的部分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原料农产品交易量进行分配,但由于交易量是社员购买的,也就是社员的出资,按交易量分配盈余实际上也就是按社员缴纳的股份分配。

(三)产权出现明晰化改革趋势

由于模糊产权的存在,农业合作社的纵深发展受到显著影响,因此明晰产权成为合作社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可以以“新一代合作社”为例得到说明。在新一代合作社中,利润每年年终按各社员认股比例以现金形式分给社员,合作社不留或很少留公积金,每个成员的财产权份额基本上是清晰的,合作社发展新项目所需的资金,再向社员发行股份或向外借贷。“新一代合作社”既是适应现代农业变化的一个调整,也是合作社对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进行的创新和改革。

(四)组织结构上外聘职业化管理人员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合作社从生产者导向战略向市场导向转变,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必然。要获得竞争优势,合作社需要具有准确、迅速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以及及时反应和果断决策的能力,这就需要有管理经验和智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便使合作社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的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合作社都开始注重外聘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职经理,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如日本农协就从社会上聘任企业家担任常务理事,具体负责农协的日常业务经营;丹麦屠宰合作社,其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外聘38名雇员代表,在理事会的19名理事中有5名外聘雇员,这些雇员进入权力机构,可以充分发挥雇员的经营管理专长;印度的阿牟尔合作社把搞好经营管理放在工作首位,他们注重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管理,使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这是阿牟尔合作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业务上趋向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业务范围纵向延伸至农产品深加工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许多合作社越来越倾向参与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连接起来,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丹麦就是很好的例证,养猪业是丹麦农业的主导产业,合作社将专业饲养生猪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社,他们拥有加工设备,产品检测手段,以及高效的运输和销售管理体系,经营从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到饲养、屠宰、检验检疫及科研所等系列化运作服务,参与猪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市场,其中75%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9],丹麦生猪合作社的成功发展使丹麦成为世界猪肉生产大国。

法国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围绕某一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如粮食合作社、奶制品合作社、肉类合作社等,为其社员提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及营销出口等各环节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样,巴西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如葡萄合作社、牛奶合作社、大豆合作社和咖啡合作社等,都不再单纯的经营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而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许多大中型合作社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巴西合作社在业务上的纵向一体化拓展,是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是以专业合作社占主要地位,近几年,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从初始的以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发展,业务涉及到农产品的收购、储运、整理、加工直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多个环节,包含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实现了纵向一体化[6](44-45)。许多合作社不仅从事初加工,而且发展到深加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种植桃子的农场主,组建合作社后,建立了大型加工企业,生产罐头、果汁和快速冷冻食品,社员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

从发展趋势看来,农业合作社在业务经营上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不但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润,而且为农产品开辟了更为稳定的销售渠道,能有效降低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大大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各国合作社发展的趋势。

(六)通过联合和兼并合作社规模得到不断扩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农业合作社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采取联合和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实力。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美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大型化趋势,合作社数量上不断减少,规模越来越大。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兼并始于上世纪中期,1945年美国共有农业合作社10 150个,到1986年减为5 369个,到1991年再减为4 494个,至1995年则减为4 006个。与此同时,合作社的总营业额却由1945年至1946年的60.7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715.34亿美元,增长了10.8倍;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平均每一个合作社拥有的净资产增加了1.2倍,雇佣的员工数量增加了30%[6](9)。

法国合作社经过联合与合并,数量不断减少,目前,法国合作社数量已经由10年前的6 500多个减少到3 500个,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如法国兰度费牛斯奶业合作社经过了多次合并,经营范围已涉及到4个省;苏迪尔奶业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72亿法郎,这些合作社已成为法国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领头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目前,法国年营业额达到30亿法郎的合作社集团超过19家[9](16,29),有不到10%的合作社企业实现了农业合作社营业额的2/3[10]。

农业合作社联合与合并的现象在新西兰、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都大量存在,1990年新西兰全国有奶制品合作社35个,到1998年合并为14个,2000年减少到5个,现有的合作社都属于合作社集团公司新西兰奶制品局。瑞典的奶业合作社,从1940年共有570个协会组织到1984年减为24个,而年营业额却从1977年的64亿克朗上升到1984年的149亿克朗,到1996年,瑞典奶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9%。2001年底丹麦两家生猪屠宰合作社合并,使丹麦合作社成为欧洲最大屠宰合作组织,拥有26家生猪屠宰场,6家熟食加工厂,雇员达到20400人[14]69。

可见,各国合作社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合作社

的规模不断扩大。

四、农业合作社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农业合作社的自身发展与制度选择必须适合外部环境的需要,鉴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应允许合作社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国外合作社发展的历程较长,其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农业合作社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作为后发型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是要把先发型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矛盾,浓缩为本国现代化过程中相同阶段、相同时期的矛盾(姜长云,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地区间呈现不平衡状态,同一地区在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形态与现代农业形态并存,小规模的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与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并存,手工畜力耕作与现代机械化作业并存,传统的经验耕作与现代高新技术种植方式并存,现代的组织与分散小农生产并存,龙头企业化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并存,外来资本与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并存,部分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与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专业化并存。可见,我国转型农业的特征浓缩了发达国家农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农业产业组织的模式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我国合作社在当前一段时期将国际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集中表现了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不但会有传统合作社的存在,还会同时出现类似“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和特征。

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合作社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也不相同,因而也就决定了国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的多样性,在各地区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不必强调一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条件,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不管是偏于传统合作社特征的,偏于股份合作社特征的,只要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从各国合作社的发展趋势看,合作社的股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发展中,对股份合作社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应正确认识和对待

从国际合作社发展的趋势看,各国合作社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股份合作的变革模式,尤其是随着合作社业务范围向产业一体化纵深方向延伸,规模的扩大,加工程度的提高,对资金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所难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也因其吸引稀缺资源的优势而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促进其沿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竞争的加剧,使合作社面向市场更注重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和重要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外农业合作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普遍转向盈利性经营目标,外聘专业管理人员,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我国合作社是在一个农业竞争国际化环境中,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过程中兴起的,在此阶段,国际上,大型的农业跨国集团主宰着世界农产品贸易,操纵世界农产品市场,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合作社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困难。由此,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在我国农村经营规模偏小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必然更加依赖企业家人才,尤其是具有社会关系和销售才能的人才尤为关键,表现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建对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身兼二任的牵头人会形成依赖,但是,从长期看,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及业务的纵深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外聘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合作社所遵循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应不断进行自身的适应性改变,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如此

从国外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合作社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中进行内部制度的变革,而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变化既是合作社联合与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联合与发展。换句话说,农业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展是其适应竞争环境变化需要的结果,而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扩展又会形成对资金与人才的需求,从而是导致合作社自身制度变革的原因,同时,合作社的制度变革为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及规模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也是自身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传统农业的特征决定了传统合作社的特征,当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国际合作社也必然会为应对环境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该与国际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相呼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完成自身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

[2]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60.

[3]国际合作社联盟1997年9月代表大会被提交批准的文本中,第三条原则写明,合作社的资本至少一部分是共同财产,合作社积累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载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1997(3))

[4]CAO.Declar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1996.

[5]徐旭初等.走向新合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4.

[6]王凤林.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M].the contemporary world.2003:44―45.

[7]徐更生,武一.国外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J].世界经济,2000,(07):71.

[8]丁国光.加拿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及其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8,(10).

[9]白立忱主编.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4.

[10]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1999,(03).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8篇

一、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O.44~O.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O.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O.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O.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使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风险增大,而且使出口成本增加。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给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吉林省农产品对日出口也极为被动,从2006年下半年起受到全面打击。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三)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四)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对农业予以政策扶持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第9篇

根据1996年和2006年两次农业普查结果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仍然相当丰富,就业比重高,但充分就业水平不高,仍有近7%的农民失业。部分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1996―2006年的1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减少8000万人左右。男性劳动力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实际农村劳动力比名义农村劳动力的女性比例高,实际农村劳动力的女性化程度逐渐上升。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人员为主,实际农村劳动力年龄更大,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基本不超过初中,10年期间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高近1年。种植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农村劳动力的工业化倾向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来源基本分布在本村,户籍不在本村的劳动力以外省户籍者最多。自耕农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务工者成为重要就业群体,雇工经营者已初露端倪。东部地区比其它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

从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女性化特征,10年来女性化程度进一步上升;年龄高于农村非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更加显现;文化程度基本上在初中以下,10年间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超过半年,但出现减少苗头;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出现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集中趋势;农作物种植业依然是农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农业劳动力兼营非农行业的趋势大大增强。从非农业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非农业劳动力以男性为主,男性化趋势加强;比较年轻,但年龄呈上升趋势;受教育程度较高,并呈上升趋势;从业时间平均在半年以上,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从事非农行业的建筑业比例10年中明显上升。

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特征及其变化来看,外出劳动力已超过1.3亿人,10年间增加了6000多万人,出现精英化趋势。外出劳动力总体呈现男性化特征,但男女性别比差距缩小;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平均年龄上升;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不断提升;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搞工业的比重显著上升而交通运输业的比重明显下降,从事服务行业的环境相对工业而言有所恶化;主要流向省外,并呈增强趋势;绝大部分在外从业时间都超过半年,其中60%以上几乎全年在外工作;中部地区外出劳动力最多,10年期间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外出劳动力比例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抓好农民工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议:

一是研究建立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社保资金省际流转补偿机制。跨省流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输入地政府没有为中央政府提供外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动力,只能由中央政府逐步设计政策安排来解决此问题。为此,中央财政的新增资金可按照各地常住人口设立地方社会保障资金补助科目。只要外出农民工及其家属长期(如7年左右)迁入输入地,由输入地政府提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服务,中央财政将输出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补助资金划入输入地账户。此外,可探索建立长期举家外出农民工彻底流转土地后,将部分流转资金划入中央社会保障补助资金收入范畴。彻底解决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最终目标,则要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论人口怎样迁徙和劳动力如何流动,凭一个社会保障账号就能在全国各地自由获取社会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