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6 10:40:25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1篇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年轻男女在结婚前到相关部门登记时,必须如实在结婚申请书上填写各自的学历,那种没有学历或学历不够的年轻人会被“叫停”。因为英国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足够教育的人是无法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开始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道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有绅士风度而著称,所以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不仅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而且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立更生”,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独当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绝不惯孩子这个毛病,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毛病。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2篇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空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且也拒绝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寻常的餐桌,成了英国人见缝插针的家教课堂。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3篇

【摘 要】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礼仪行为养成的最佳时期,而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幼儿礼仪行为的教育和养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所需的重要素养。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得十分迅速,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科技的迅速l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幼儿家长多数长时间忙于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基于此,我园开创了“慧・爱”的育儿理念,采用正确的育儿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素养。接下来,我们将主要讨论在慧・爱理念下幼儿餐桌礼仪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慧・爱;幼儿;餐桌礼仪;培养;实践研究

无论是我们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多数对一个人的礼仪是十分看重的,也将学生的礼仪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一项,特别是在我国的古代,“礼”与“仁、义、智、信”四项并称为五大基本教育内容之一。所以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对幼儿礼仪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对慧・爱理念下幼儿餐桌礼仪培养策略的实践进行研究。

一、开展餐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

我们都知道,好动、喜欢游戏、反感教师枯燥的说教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共同的特征,所以,想要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并期待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组织幼儿参与形象生动、多样化的餐桌礼仪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餐桌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礼仪的意识扎根在幼儿的心中,以促进幼儿的性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比如,在幼儿园开展朗读《弟子规》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其中的礼仪情境展开针对幼儿餐桌礼仪的主题活动,为幼儿播放懂得餐桌礼仪和不懂得餐桌礼仪的小朋友在餐桌上的表现,然后请幼儿对小朋友在餐桌上的表现进行简单的点评,最后引导幼儿懂得哪些行为是礼貌的,哪些行为是失礼的,让餐桌礼仪的概念在幼儿脑海中逐渐的深入,并能够在餐桌上进行适当的应用。

二、家园结合,教师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

现代家庭中,有很多家长因工作繁忙而对孩子不够重视,将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工作全部推给了幼儿园,但是家长应该意识到,对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学校与教育机构的工作,更是一个家庭中的重要工作,对于幼儿尤为如此。在儿童处于幼儿阶段时,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会很多,各个方面受到家人的影响都会很大,所以,对幼儿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幼儿的家人一定不能够缺席。

比如,幼儿与家人共同进餐的时候,家人就应该注意自身所体现出的餐桌礼仪,以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餐桌礼仪影响。比如家长在餐桌上不说脏话、不对桌子咳嗽、打喷嚏是最基本的餐桌礼仪,其次长幼有序,咀嚼不出声等等,家长都应该牢记,以便能够随时随地地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给幼儿以好的餐桌礼仪的影响,并促使幼儿的文明礼仪、个人素质方面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在游戏中捕捉分歧,使用礼仪解决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共同年龄段特征,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绝不会喜欢听教师对自己进行无聊、死板的说教,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餐桌礼仪培养的时候,应该设计、挑选有趣的餐桌礼仪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幼儿做游戏,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餐桌礼仪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做角色扮演的游戏,由几个幼儿来扮演餐厅的客人和服务员,演出客人懂礼貌、注重餐桌礼仪的情景,在演出客人没有礼貌、不懂得餐桌礼仪的情景,在请幼儿做评判,如此能够在幼儿心里烙上有礼貌、懂礼仪才会被人喜爱、才会受人尊敬的印象,是幼儿注重自身的餐桌礼仪,并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充分利用一日活动,渗透餐桌礼仪教育

礼仪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需要时间的过程,对幼儿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不仅需要幼儿园为其组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性利益教学活动,更是需要将对幼儿的餐桌礼仪培养在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日都进行着渗透。

比如,幼儿园的教师可以为幼儿编写“餐桌礼仪三字经”,在幼儿园生活中时常带领幼儿诵读,在幼儿用餐前在引领幼儿集体背诵,使幼儿长时间的处于餐桌礼仪的影响之下,将餐桌礼仪熟记于心。

当幼儿能够熟练朗读并熟记《餐桌礼仪三字经》的时候,餐桌礼仪就已经真正地深入到幼儿的心中,使幼儿能够自己做一个遵守餐桌礼仪的人。

总之,因为一个人的幼儿阶段是培养其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所以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一般来说都是通过幼儿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在慧・爱理念下对幼儿进行的礼仪培养,使得幼儿能够懂得必要的礼仪,并拥有较好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洁.合作体谅补位――浅析“两教一保”如何保证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质量[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6):22-22.

[2]刘旭楠.传承中华礼仪健全幼儿人格--浅谈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5,(9):15-15.

[3]杨颖.社会实践是幼儿礼仪教育的试金石--小小礼仪宣传员走进社区[J].才智,2016,(11):72-72.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4篇

日本的公立和国立小学都会向学生提供午餐,孩子们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吃午饭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很多学校看来,营养午餐不仅是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孩子们一起就餐也是从小培养他们遵守秩序、关爱他人的好机会。

斋藤君是板桥区常盘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他高兴地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布袋,递给妈妈说,这周他要开始负责“午餐服务”了。他妈妈拿出来一看,是一套淡蓝色的“工作服”、一件长袍,外加一个小厨师帽。斋藤君还告诉妈妈,他每天中午都要穿上这套衣服,在他用完后,一定要洗干净,再传给下一个同学。

和日本大多数小学一样,这所小学校里的“午餐服务”由学生们轮流负责。一般是2~3人一组,负责为全班同学搬运餐点并分餐。午餐要在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吃,值日的学生为其他同学盛饭、分菜,并摆好牛奶和面包等。这些午餐都是由专业营养师设计的,营养均衡,菜量适中。如果不够吃,同学可以举手要求加饭,但是绝对不允许剩饭和浪费食物,学校还会尽量要求同学们不要偏食。午餐后,同学们会主动把用过的餐具等送回,再由值日的同学统一送回食堂。这样的集体午餐对学生们来说,不仅很愉快,也培养了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感。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的伙食放心,学校还在每个学年为家长安排“试食日”,想要了解午餐质量的家长填好申请表后交还给学校即可。然后家长们就可以在规定的日子里,亲自感受一下校园午餐的味道和质量了。这不仅让家长们安心,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监督作用。一顿午餐在日本已经被融入到了品德教育之中,也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渠道。

英国人讲究进餐礼仪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可谓“无孔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也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便鼓励孩子自己夹菜、进食。家长们认为,孩子“自食其力”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做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且也拒绝购进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在餐桌上,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美国孩子就餐也需自立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勺喝汤吃菜。绝大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5篇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6篇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友好的邻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化趋势下,两国的跨文化交流的趋势尤为明显。然而,餐桌礼仪文化恰恰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主宾礼仪、就餐礼仪、餐具使用等几个方面对中俄两国餐桌礼仪基本常识进行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俄餐桌礼仪知识。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餐桌;礼仪;差异

作者简介:王岩(1983—),女,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1 中国餐桌基本礼仪

1.1 主宾礼仪

在中国请客吃饭办事是常事,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提前预定的地点,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反映出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人不但热衷饮食,而且还很讲究饮食礼仪虽然他们有时说话声音较大,给人以吵闹的印象但在他们的餐桌背后隐藏着多种礼仪。

1.2 就餐礼仪

就餐时姿势要端正,脚自然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子,或放在临坐椅壁上。进餐时要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要急躁,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1.3 餐具使用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2 俄罗斯餐桌基本礼仪

2.1 主宾礼仪

俄罗斯人到别人家做客或者邀请人到自己家做客一定要提前邀请,可以口头邀请,电话邀请,比较正式的也用书面邀请。这样以确保被邀人在确定时间到达,以便主人做好迎接客人的准备。俄国人对朋友十分热情实在,不论家境贫富,烹饪技艺高低,都要像俄谚所说,“炉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

2.2 就餐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2.3 餐具使用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拖住。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持刀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切完,每块大小要掌握在一口量为宜。

3 中俄餐桌礼仪异同之处

3.1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叉和筷子,不仅他们的发源地出现的环境不同,而且使用也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餐具时中俄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3.2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俄罗斯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3.3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俄罗斯餐桌上的静是中俄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俄罗斯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俄罗斯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3.4 从餐桌话语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俄罗斯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

总之,各国不同的文化才构成世界的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的餐桌基本礼仪进行介绍和说明,使我们对中俄两国的基本礼仪有所了解。通过对比了解到中俄之间的餐桌礼仪文化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两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地理物产和气候。但是,虽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热情、好客的,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俄礼仪文化进行详细的对比,通过各个方面来看中俄文化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各种快餐店,这中间就包括俄罗斯式餐厅,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俄罗斯快餐。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密切,礼仪文化不断的渗透两国的礼仪文化会不断的被传承下去。虽然礼仪文化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我们民族已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传统是不会变的。

参考文献

[1]朱一飞.俄语学习[J].2009(3,4.6).

[2]孙飞燕.俄罗斯餐桌礼仪漫谈[J].俄语学习.2009(03).

[3]丁昕.丁昕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2007.

[4]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02).

[5]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张月明.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之俄罗斯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9]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Z].文汇报:笔会.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7篇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常识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有食物在嘴里时,不要说话,等食物进了肚子再开口。一边吃着一边说话的样子会非常难看。还有吃饭时嘴里千万别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自己可能没感觉,可坐在你旁边的人一定很难受,但又不好意思向你指出。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8篇

一、看几种场景,发人警醒

每天放学,还没等放学铃声响,校门口早已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居多。孩子一出校门,那场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场景一:一名孩子半耷拉着书包,外套系在腰间,红领巾已不知去向,衬衫上污渍斑斑,还不时用袖子擦着流下来的鼻涕,迎面扑向了穿戴时髦的妈妈。

场景二:一名孩子边走出门口边四处张望,脸上露出不悦的神情。突然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奶奶,朝着这名孩子快速奔来。“你怎么来那么晚啊。”孩子对着奶奶吼到。奶奶立马接过孩子手里的书包:“孩子啊,奶奶今天有点事,我们去买肯德基好吗?”孩子顿时露出了笑脸。

场景三:两排整齐的队伍正朝着校门口走来,突然一名孩子掉队了,越落越远,还不时地在地上捡着东西,发现自己掉队了,才奔跑着冲向队伍。如此反复。

……

二、思其中原因:为何学生如此缺失礼仪?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缺失礼仪的行为呢,我想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外界原因。

(一)家长影响

当在宠爱下长大的80后当了父母,是否能规范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而宠坏了80后的60后成了爷爷奶奶,是否会双倍宠爱00后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校门口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个镜头呢?这与家长对孩子不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根本不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的爱没有错,但是宠爱、溺爱就不应该。

(二)社会效应

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是否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孩子通过网络等媒体天天可见。而他们不认为这些是奇葩,甚至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每天都上演着。于是出现了伪崇拜,出现了模仿,最终成为自己的习惯。

三、落实三结合,着力礼仪培养

在低年级的品生教材中就有着很多关于学生礼仪与习惯的内容。一二年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只有及早教育,才有成效。

(一)课堂中的教育

品生教材中对学生礼仪习惯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这无疑给了老师一个启示,品生课堂是文明礼仪养成的最好场所。

以一年级《在餐桌上》一课为例,这不就是“餐饮之礼”么。

1.礼仪定义表规范

德谟克利特说过:凡事都有规矩。那么餐桌也有餐桌上的规矩。

餐桌上的规矩是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自己定义可能有难度,那么在品生课堂上老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并做相应补充。

2.故事辨析明事理

当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定义之后,再重点通过辨析来巩固。这里就可以用上教材当中“辨一辨”这环节,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皮亚杰在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要研究儿童对道德的判断,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只有采取间接故事法。”为了调动积极性,就需要制造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这个大饭桌之中,感受就餐的氛围,自我感悟。

3.角色扮演促内化

角色扮演法是由莫雷诺创建的,他认为角色是能动的,如果想帮助个体发展,戏剧情境般的扮演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地认识生活,学习解决问题。以角色扮演的情境表演,不仅可以表现行为礼仪,同时还能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达。设定餐桌的情境,让学生再一次回到餐桌上来演一演。一连串的情境表演,通过观察和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餐饮礼仪。

(二)家庭中的锻炼

基于学生的礼仪习惯与家庭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感受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中去锻炼。以二年级《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为例,这应该属于“言谈之礼”吧。

打电话与看电视,这两个场景在课堂上只能是模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的是一面,而实际遇到问题又是另外一面。这就如学习语文课文《孔融让梨》时,大家都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会为谁拿到的皮球比较干净而争吵。所以,家庭生活中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家长规范助培养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就提到:“孩子的诚实、礼貌等方面的品德教育要从家庭开始。”在家庭中家长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到礼仪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学生体验长经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在如今的生活中,孩子玩家长的智能手机已经不是稀罕事,更别说自己接打个电话了。那么孩子电话接打得越多是否越好的锻炼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与监督。

(三)社会上的应用

良好行为礼仪习惯,还需要在社会上的应用。在二年级有这么一课――《我跟妈妈看演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跟妈妈看电影,在实际生活中是常有的,但每一次的过程是否利用好了呢?

1.自我判断辨是非

一孩子还处于萌芽期,他们在学校学到了文明礼仪,也学到了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既然如此,家长在陪同孩子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作任何反应,看看学生是否能自己指出不满意之处。

2.行动实践创文明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德行是通过实践行动形成的。当孩子内心已经有评判之后就该付诸行动了。这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不能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能让孩子对身边的不文明举止视而不见。

3.总结反思固发展

波斯纳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应该也适用于学生的成长。看完电影,当身边环境比较舒适时,家长可以坐下来跟孩子聊聊天,同时让孩子对刚才电影院发生的一切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孩子回忆当时的内心变化。这是对孩子文明礼仪的一个巩固。

家庭餐桌礼仪常识第9篇

公司餐桌礼仪常识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餐桌礼仪常识大全,供大家参考。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