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16:10:53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济新常态

根据教育部预计,2017年全国将有7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而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43万,在毕业后的半年内能顺利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会达到434万。在毕业半年后还在继续寻找工作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1.59万,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5.46万,另有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6.51万,三者共计73.56万(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调整。高校和毕业生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方共同面对。作为高校方来说,所面临的外部就业环境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那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来破解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大类的代表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一、本科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满足社会特别是的需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经过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研,本文从三个个方面总结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1.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对口岗位类别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市场营销类:销售人员、营销助理、市场调查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管理类:人事助理、员工招聘专员、企业内部培训专员、绩效管理专员等;行政管理类:后勤主管/总务主管、行政助理/后勤助理、行政专员、行政文员等;物流管理类:物流调度员、国际货物员等;其它:财务管理、管理储备干部、管理咨询助理等。

2.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分析

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以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对企业招聘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来看,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准、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更看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管理技术等实践能力是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首要考虑的素质,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一年内通常不会派遣其到管理岗位,而是先在基层各岗位实习,待其了解本企业或掌握相关经验后才到选调到管理岗位任职,说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新招聘员工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如果在校期间具备相应能力的话,进入管理层的时间就会缩短。

3.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第职业素质要求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气质、性格、能力、知识、风度等等。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优秀的人格品质素质。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必须有高度的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工作要勤奋。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坚持原则;职业能力素质。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用人能力等等。一个现代管理者,应能胜任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因此,还必须具有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二、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偏差

目前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新生先学习英语、数学、思政、语文等公共课程,同时会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则进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深入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个缺陷,它忽视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经过了高考的选拔,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理论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平台,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平台。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目前国内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偏差。

2.工商管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应用型教学设计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的作用,有些从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师从事的工作任务只是所谓的“实验准备”,其被学院认定的课时工作量低,有的实践课教师被归为“非教学人员”,其工作不能计算工作量,这使许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不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当中。在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一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因为在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其优点是高学历,专业知识尤其是理论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工商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因此比较缺乏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也不太了解实验室、实训室软硬件,甚至一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详细操作规范对于理论课老师来说也显得陌生,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疑问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正是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课程虽然已开设,但并不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性才的需求,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工商管理教学方法,创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手段

依据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各种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不同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式实验教学、沙盘模拟教学、网络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补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发映工商管理实际问题和情境的本土案例,建立本土化工商管理教育的案例库,大力发展管理案例教学,实现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理解工商管理管理的真谛和精髓。通过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企业工商管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工商管理知识融于工商管理活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养成的兴趣。建立包括案例讨论、在线实验、在线工商管理论坛等模块在内的虚拟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深厚工商管理理论知识,也具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制订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跟踪工商管理实践的前沿,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通过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和丰富工商管理专任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才能适应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这对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必须根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学生、针对企业、针对实践,从师资、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认可。本文中总结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新特点,高校只有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特色的凝练、明确专业定位,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陆毅华,李养良,都学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60-161.

[2]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3]孙理军,王开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31):126-127.

[4]黄雷,叶勇,李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04):76-78.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2篇

商务谈判是一门科学,又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管理学、营销学、市场学、行为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于商务谈判活动的一门艺术。商务谈判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课程,在我们学院被列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又是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生深爱的选修课之一。课程定位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商务谈判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谈判及商务谈判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对学生谈判能力的提升是很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54节课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既能掌握谈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又能提升学生的谈判技能,这一直是学生、教师探讨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同时为加强教学效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商务谈判课程中新的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尝试

基于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根据所讲授课程内容不同,把一个学期学习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两个阶段,对两阶段进行了两次不同方法的教学尝试。首先,前期主要讲授课程理论部分,采取讲授理论部分和礼仪相结合;其次,后期讲授商务谈判的实务,包括谈判准备、开局和磋商、签订协议完成交易等,采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电影,补充自己实战经验不足的缺陷。最后,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学生精力从书面知识的死记硬背转移到实际谈判素质和谈判能力的培养上。

(一)讲授理论部分和礼仪相结合

先进行了理论部分讲授。讲授前三章内容基本以教师为主,让学生掌握谈判以及商务谈判的概念、理论和原则。在掌握上述理论部分过程中再加上一些以文字为主的案例,加以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我发现这种以文字为主的案例教学显得不够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有限。为弥补这一不足,针对学生对商务礼仪学习热情高的特点,我及时改变了教学设计,把安排在最后一章的商务礼仪的内容放到前面,在讲授枯燥的理论部分时,每一次课留15~20分钟时间来讲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礼仪知识,从而起到活跃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从学生反映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二)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和电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商务谈判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站在讲台上的谈判教师大多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老师。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为了弥补实战经验不足,我在讲授商务谈判课程实务部分,没有照本宣科,一味地讲理论,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谈判视频和电影,把一个鲜活的场景摆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单纯的语言文字灌输转变为同时调动视觉、听觉来感受谈判场景,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谈判策略技巧的记忆,学生学得愉快,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我院非常重视商务谈判课程,将其定位为学生必修课,这就必将商务谈判课程纳入到闭卷考试的范围。据了解,历年商务谈判课程一直采取这种方式,仅仅局限于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等书面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精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无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认为,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决定,其考核重点和方式应与其他课不同。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应要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实行模拟谈判方式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模拟谈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演练和体会过程。为了模拟谈判顺利进行,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协助学生组建商务谈判团队。针对模拟谈判要求和需要,老师开课初期协助学生组建自己的谈判团队。基于我院学生人数较多(一般100人左右),谈判时间又有限(限定在40分钟内完成)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按照男女搭配原则、自由组合原则、组数为偶数原则、每组人数4~6人原则进行分组,称之为小组,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进行恰当分工,明确了责任范围,从根上防止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主谈、辅谈、负责人、财会人员、法律人员、总指挥等谈判角色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做相应的准备。同时每组根据谈判内容需要和谈判大小来加减谈判中的角色。还有通过抽签形式确定谈判双方(买方和卖方),这样产生的组合被称为大组,形成了大团队。

2.确定谈判内容。随着组建谈判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大组还要选择谈判内容。商务谈判内容是指与产品交易有关的各项交易条件,包括商品贸易谈判、技术贸易谈判、劳务合作谈判。若谈判内容上出现遗漏,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学生可按照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作为自己这次模拟谈判的标的物。比如:xx学校购买全自动洗衣机、xx学校购买校服、xx学校在xx建立实习基地等。

3.制定谈判计划书。各谈判小组确定谈判内容以后,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可通过网络、访谈、问卷等途径收集资料。在各组长组织成员充分讨论双方优劣势基础上,制定出他们各自的谈判计划书,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文件,以提供本方谈判的奋斗目标和确保的最低目标、拟采用的谈判策略和技巧。

4.模拟谈判前的准备。谈判正式开始前还有一项准备工作———谈判场景布置,包括谈判室及室内用具的准备。由于我院没有专供模拟谈判的谈判室,所以这次谈判室设在教室。全体同学一起动手把书桌摆成谈判桌的样子,并相应做了一些修饰。各组长组织成员准备好了谈判可能用到的必要文件、文具、工具书、国旗标杆和公司标志物等。另外,要求男生穿西装,女生穿套裙化淡妆,言谈举止符合商务礼仪。

5.实施模拟谈判。完成一项具体交易的谈判应包括开局、磋商、签约(结束谈判)等环节。在谈判中,要求谈判双方在限定的40分钟内完成谈判。双方见面、介绍、寒暄、握手、笑谈等缓解了双方紧张情绪,建立了与谈判对方的良好关系,形成了舒适、开放、融洽和谐的谈判氛围之后进入谈判的实质性环节———报价、讨价还价的过程。首先确认谈判双方意见一致的问题,然后主要围绕彼此存在的异议的问题进行商讨,寻找一个双方利益的交叉点,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协议,完成交易。

6.成绩的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模拟谈判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出勤20%、作业20%)、模拟谈判表现60%。模拟谈判全过程由我和校内专家担任评委,并对学生在模拟谈判中的表现从商务礼仪、谈判过程、谈判效果、创新分、倒扣分等五个方面,20个子项目进行点评,然后打分。这个分数既是小组的分数也是整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分数。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谈判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合作的战果,成果属于大家,并不属于某一个人的道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考勤、作业完成情况来打分。可以说,模拟谈判表现中每小组所有成员分数没有差距,那么平时成绩是成员间拉开分数的主要因素,这也可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三、从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我做了上述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中总结下面几点,作为以后努力的方向。

1.建立专门的谈判室。由于模拟谈判地点选在教室。虽然学生对谈判环境做了相应的修饰,把桌椅摆成谈判桌的样子,但与专门的谈判室布局、功能等真实感上差得远,学生难以进入角色,很难形成正式的谈判氛围,影响学生的现场发挥。为了增强模拟谈判的真实性,建议学院建立专供学生进行模拟谈判的谈判室。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3篇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 ;工商管理;教学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工商管理(学科代号1202)属于管理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九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具备宽厚的学科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英语,能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一般管理、职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工具,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管理创新思维。

二、新经济时代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1、社会发展知识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学校和企业应更加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管理能力。[1]

2、信息传递网络化。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进入“地球村”时代,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工作环境和视野。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而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2]技术的发展不但重新界定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甚至重新构建了组织结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企业愈发认识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的重要性。

3、员工结构多元化。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人员的流动必然更加频繁,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部分更加复杂。由于不同类型员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工作动机、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3]具有不同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不同,不同员工的薪酬形式也将不同。

新经济时代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教学进一步重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三、现有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观念。在大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际中,理论教学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性教学只是补充,甚至是点缀。[4]但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性应用人才,现有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基本不具备的有效的专业技能,导致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2、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消极、机械而单一地由教师指向学生,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许多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既担心难以适应现代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现代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面对案例教学、seminar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普遍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常表现出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

四、对改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

1、引进seminar等现代教学方法。

Seminar教学法源于德国,目前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5]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Seminar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它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Seminar的课程宏观结构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教师将系统、全面地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命题,提要性地勾勒这门课将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它们分派给相关的参与学生,为第二部分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第二部分是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个部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认领的课程内容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报告人必须提前把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课程参与者。[6]组织理论与设计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在本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43人)的班上以两节课90分钟的教学完整地尝试了Seminar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7]如果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马上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

3、推行导师制。

一方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所培养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上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本专业学生入学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导致独立自主能力(包括生活能力)较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8]这些不足集中表现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后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选题、不知道怎么检索参考文献、不知道该看什么书、不知道怎么看书。指导老师在短短一学期的论文指导过程中,很难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上述技能。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推行导师制。从学生进校开始,在双向选择和总体协调控制的原则下,由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互选,确定本班级各位学生的学习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从事横向课题的研究活动,并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孟祥林. 高校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以A校为个案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2)

[2]田毅. 新经济时代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步思考[J]. 企业活力, 2007(9)

[3]李恒川.论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4)

[4]任培江.高校教师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2)

[5]王林义,杜智萍. 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 外国教育研究, 2006(7)

[6]刘宝存. 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 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5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6篇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工商管理 教育 转型

世界正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创新。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教育和人才需求的新标准(丁元竹,2015)。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并在整体上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红利、国际化红利与要素红利日益减少,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基于要素低成本吸引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双重挤压,出口市场的扩张潜力有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总体规模扩张向改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杜玉波,2015),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80%以上本科院校逐步开设工商管理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短期内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由于主要强调扩大规模、申请学科、提高培养层次、引进理论体系,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很不适应,工商管理教育成为近年来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之一。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进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与升级,更加注重有特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并通过社会评价和监督,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1、转变工商管理教育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盲从性、趋同性,缺乏特色;教育内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与管理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竞合式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探索学习动力不足、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变革,提出了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优化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素质教育,依靠质量提升实现进一步发展。

2、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以知识教育为目标,尽管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聘请外国教师进行语言锻炼,引入了国际原版教材,采用双语乃至全外语教学组织模式,以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以教师授课为依托、单一教材为基础、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人才教育模式,难以体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赵德武,2015)。在现代企业经营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甚至管理理论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管理的知识内容更新加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大大提高,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定会遭到市场淘汰。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管理技能与素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才能够迅速把握全球市场机遇,控制商业风险,适应外部环境变革、个人成长的需要。可以说,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1、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

首先,要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专业知识,具备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掌握国际交流、管理沟通、计算机办公、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信息等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的前沿动态、经营法则法规。其次,要重视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科学思维训练以及世界历史、地理、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管理国际经济活动的综合素养。工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良好的科技与文化修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得体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得他人尊重与合作的基本前提,更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培养合格的职业管理人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的经历,更需要科技、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审美意趣,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最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以一系列国际规则与合作准则为基础的,并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国的工商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规则从事经营活动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重视和加强国际规则的教育,提升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减少冲突和摩擦,真正走向国际化运营的必然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在这方面普遍比较滞后。

2、切实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公司内部创业。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企业未来的领袖,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然发展方向。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系统教授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理论知识,更不是培养创业奇才或者创业竞赛冠军(陈炜,2015),而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梦想,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具备敏锐识别发展机会、整合社会资源,把创意想法进行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能力与素质,培育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不断改进人才培育过程的质量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组织方式。变革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为中心、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学习、讨论、汇报与评估的竞合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学习、团队合作、说服、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与综合技能。二是重视实践与国际化教学。通过实习、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与方式,以及学生对国际案例的独立分析、小组研究、讨论与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依托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提供的优质资源,推动教育手段的转型升级,形成开放教育背景下人才培育的竞争优势。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开放教育,促进了国内外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的公开化与共享,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高质量课程的系统学习机会和自主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还有助于推动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4、积极建立客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往往采用分数、绩点来衡量,虽然学生研究探索的专利、论文以及一些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活动等可以计入成绩,但总体比重不高、范围不大;学校外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价,主要通过教育行政及其所属机构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与指导,或者是一些研究机构根据院系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课题的立项等指标对各校专业进行的排名。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主要根据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薪酬等体现其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和标准更为客观,而且可以促进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不断适应商业变化与新要求,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特别是引导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发展趋势,需要逐步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并获得国际认可。目前,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管理学院已启动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认证工作,但中国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工商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速。

【参考文献】

[1] 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经济管理教学 情商培养

一、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状况数据调查

2014年3―6月间,笔者对所在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模式,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2份。经过最终筛查,有效问卷为556份,有效率为97.2%,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约为3:2。调查问卷涉及的方面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关系处理5个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在情商指标的性格认知和欣赏能力方面,被调查者表现较好,其他方面表现一般。其中,在性别方面的表现,各指标大体趋势一致,整体上男生稍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上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情商整体表现有上升趋势;单向对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情商整体水平要好于独生子女,集中表现在情绪管理、克制包容、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关心他人、共同生活、履行责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情商水平与学生是否为优秀学生的关联中,优秀学生的情商整体水平明显高于非优秀学生。这说明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情商是关系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情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处理、认知他人、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方面。

首先,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效沟通与交流存在障碍。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思维较为混乱、语言表达方式不妥等,为人处世上不太懂人情世故,心理较为封闭,团队意识薄弱。

其次,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之外的事情表现较为冷淡,关心不够。比如对家人、朋友、同学等关系不足,对老师、学校、国家大事、国家形式等表现为无兴趣,对自我之外人和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

再次,自我激励能力不足。随着对社会认识的加深以及独立生活时间的增加,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激励不足,容易悲观。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弄得情绪起伏很大,不够冷静,很易冲动;另一方面,普遍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学习上不太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生活上不太适应独立的寝室生活,课余时间不能合理利用,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2.原因分析

首先,从家庭方面考虑,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对子女过分溺爱,呵护过多,使他们的独立性不足。家庭往往会寄一定希望与子女,期望过高则会导致子女自我保护与竞争意识过强,不懂分享。父母感情、家庭和睦情况也是影响子女情商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家庭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工作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对子女的陪伴方面,同时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子女情商的影响很大。

其次,从学校方面考虑,部分学校的培养目标过于急功近利,理论与实践的配比失调。通常中职院校很少开设专业系统的情商教育课程,不太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之外的能力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情商教育不具有长期性,主要集中在入学阶段,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情商教育被逐渐抛弃。

最后,从社会方面具体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域文化、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家庭地区以及学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及形式、网络发展与普及等。

三、中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措施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学校方面,因此,虽然家庭和社会因素同样为影响经管类中职生情商的重要因素,但在本文中只进行简单描述,重点依然放在学校方面。

1.家庭和社会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为配合学校做好情商教育,家长要与子女多交流沟通,与老师多交流沟通,家长要建造一个良好、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进行家庭的重要决策时,让子女参与进来,听取合理意见,让子女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其次,社会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情商教育能够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学中顺利实施,借助媒体力量进行情商教育宣传,增加社会感染力,加强网络监管,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规范网络秩序,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学校方面

(1)转变教学观念,情商与专业知识共同发展。重视情商教育,明确情商因素在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中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情商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标准方面全面转变,改变传统知识型单一的评价体系,引入情商评价体系。在期末考评、平时考评、奖学金考评等方面,将知识考评与情商考评结合起来,获得最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中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和、和蔼的教师带出的学生性格表现得较为沉稳,外向、能言善辩的教师带出的学生表现较为活泼、伶牙俐齿。因此,提高教师情商,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情商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学校内部对教师进行情商培训以及情商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以便在提高自身情商的同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培训力度,让学生养成自主职业规划的习惯。首先,从入学开始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倾向,并建立相应职业规划档案;其次,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订与学生共同制订合适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再次,以在校期为整个周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组织相关培训和实习,比如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

(4)将情商教育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设系统长期的情商教学,保证知识教学与情商教学同步进行,合理设置课程,将情商这一隐性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显性知识。情商教学要循序渐进,可以年级为层次,每个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对学校、职业、社会的理解程度,制定相应的情商课程安排。

(5)加强课外辅助措施,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除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外时间亦应加强情商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情商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还可开展社会性、职业性的拓展训练。要让学生提前认识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适时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将挫折教育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学生受挫之前,提前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客观地认知挫折,并辅以解决困难的基本方法,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学生受到挫折之后,及时疏导学生情绪,引导他们找出挫折和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独立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魏少婷.高职商务类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李竹林,于广敏,宋红霞等.经管类专业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2).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8篇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文化特质;课程群;项目教学法

有关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依照专业设置目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明确的区别: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专业,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而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变化不大,仍归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这种区别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全球化,企业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找生产和服务来源,从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收益,并形成从材料供应、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到市场营销的价值链。因此,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企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国际企业管理的学科特征明显区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进出口业务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学科特点更倾向于应用经济学。

但是,在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如何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所区别。首先,很难想象一个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一无所知的毕业生能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总是包含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次,国际商务强调商务环境研究,如东道国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指标,国际商务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规避途径等。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能力恰恰代表了一种高水平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贸易理论课程。

这种培养方案设计从原理上来讲并没有问题,因为教育部有关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规定也透露出这种意图:虽然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但作为培养更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却被划分为经济学门类,与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同属于经济学学科。这说明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角度看,随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也从以管理学为主转向以经济学为主,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与拓展性的经济学理论。

从我国许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减弱,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乃至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相似,偏向经济学知识、弱化管理学技巧,注重贸易实务操作、忽视跨文化管理的倾向非常明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国际企业管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国内外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的现况,就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进行探讨。

一、注重“文化特质”培养,提升跨文化管理意识

虽然我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已注意到其管理学科的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与能力,但并未拉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距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笔者检索了国内多家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有两个趋同性特点:(1)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多数高校均强调“英语能力”“贸易业务运作能力”“通晓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培养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实务操作能力很难保证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趋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没有区别。绝大部分院校的主干课程都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英语能力模块,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和技能模块。从课程设置上看,很难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区别。

由于国外大学并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专业统称为“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全球管理”等。除了强调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了体现管理学特征,国外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特质”。例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就提出,此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培养计划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强调“文化特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管理的实质,因为管理受文化的制约,文化给人以认同感,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就认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一方面,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根据文化的变化而演变;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也随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则更为深刻: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国内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在培养计划中包含更多的“文化特质”类课程,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乃至《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毕业生适应跨国公司多元企业文化的能力,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完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国际商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经济贸易等专业性内容,更涵盖金融、管理、法律、物流、外语、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随着现代国际商贸领域的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课程,更新学生知识。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牛津大学就针对现代学科范围重叠交叉、出现边缘学科的情况,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例如:同时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现在牛津大学的50种课程群中,有26个课程群是合并几种学科而成的,称为“综合性课程群”,这种做法被欧美等国的大学普遍仿效。近20年来,美国的高校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多学科的教学。

在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学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比如,可以按照国际商务战略研究、作业过程和实务技巧将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商务战略包括国际商务环境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国际商务竞争战略、国际商务组织战略4项内容,下设《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心理学》等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群”,着重夯实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作业过程包括国际生产与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4项内容,下设《质量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实务》《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课程,构成“作业性课程群”,着重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针对国际企业管理的作业能力;实务技巧包括商务英语能力、贸易操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分析能力4项内容,下设《商务英语(中、高级)》《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构成“实务性课程群”,着重强化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贸易操作、商务交际能力。通过从“战略设计”“作业过程”到“实务技巧”的多个连贯课程群,完善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分类方法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群体系,只要课程群能够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提供跨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那么课程群建设就真正达到了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的。

三、推广“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国际商务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教育中非常普及。这种教学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作出贡献,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教育。从教学原理上看,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种模拟职场环境的学习情境,以某个具体的国际商务项目作为引导,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沟通协调、业务操作和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在美国一些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外贸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和防范外贸中的各类风险,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系创办了各类咨询中心、学生超市、旅行社、训练中心等教学实践场所,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并且提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同一项目的研发。

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采用下述原则在国际商务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1)开发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国际商务岗位需求为原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结构来看,每个单元可设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介绍各相关国际商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第二个模块是相关项目所要求的内容体系。(2)项目化教研课题。针对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课题,并对课题完成、应用状况建立考核制度。(3)“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制订国内外进修资助计划,培养具有现代国际商务知识、业务技能优秀、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并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4)创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创造国际商务项目职场化工作环境。如包括谈判室、跨国企业管理中心、涉外综合服务大厅等部分。(5)实施“八步法”项目教学流程。8个步骤分别是:了解各类国际商务岗位要求、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教研课题、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评析项目教学效果、按修正后的课程体系与项目化课程再次展开项目教学、再进行总结和评价、聘请专家组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2]邱璐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软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

[3]吴建,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

商业经济管理专业第9篇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