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伦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7:24

商业伦理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第1篇

高校既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又是先进思想的交流中心。大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频出、食品安全危机日益严重、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更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优秀员工和有良知和底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在校园里是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成为企业的员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需要大学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商业文化伦理教育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

首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各种职业岗位需具备的标准和准则,使学生在感知实践的过程中,将遵从市场规则变成一种文化自觉性。其次,要专门开设文化伦理类课程,如商业伦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未来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通过开发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特色课程,如“商业文化伦理”,此类课程应当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环境,通过编写配套教材,强化商业文化伦理教育,在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所谓的优良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科学知识、素质、审美观点、劳动技能等方面。这些需要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

(2)“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还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专题的内容包括:商业文化伦理的形成与演变,成功企业的文化伦理特点,产品因素中的伦理问题、渠道竞争中的伦理问题,营销竞争中的伦理问题,服务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等等。商业文化伦理所涉及的内容应该贯穿在营销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实际的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中,有关于营销管理的环节确实需要高素质、高品德的管理人员承担社会责任感,树立榜样,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将“商业文化伦理”研究的问题融合到营销管理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以道德为准绳、以法律为准则、保持道德底线、不弄虚作假,这种企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给企业带来利润和长久的发展。

(3)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门用于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特色课程。同时大力支持营销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技能训练、口才能力培养训练、挫折训练。对于企业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各种技能评比和营销大赛更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够具有自主学习、创新、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反映招进单位的营销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很强,但道德品质欠缺,如离职后带走客户资源,甚至向竞争企业泄露企业的经营机密;更有甚者,离职时带走产品销售货款。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再去尝试的现象。而这些表现恰恰是企业最忌讳和反感的。所以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靠书面和课程的培养,而是需要将学生推向实践环节,多和社会接触和企业接触,通过营销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

3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商业文化伦理”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在讲授中需要具有较为全面的社会文化知识和透彻的问题分析能力。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很多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又不愿意强硬接收老师的训诫。所以,在开设此相关课程时,教师讲授一定要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案例和理论相结合,多举案例,以真实企业的发展成功与失败来告诫学生,只有员工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对企业有益。

(2)“商业文化伦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理论基础课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现今很多企业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通过不道德手段操纵市场,获得暴利,教师对这类企业一定要有甄别能力,为学生选取的案例企业一定是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通过课程向学生介绍文化和伦理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与论文问题的认知能力,并且掌握正确处理文化、道德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伦理的分析,深入剖析成功企业如何成长与壮大的深层次原因。这些课程知识的讲授对于未来都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

商业伦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伦理;伦理教育;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718;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88—03

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又称为经济伦理、企业伦理或管理伦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这种理性规范理当引导企业通过社会和谐地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由来对社会的和谐做出自身的贡献[1]。一方面,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因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其目标是对社会和谐做贡献,要求商业伦理学的培养方式以实践性教学开展,研究对象是工商管理活动及其领域中的规范要求和制度,应用伦理学去分析、研究、规范和指导经济管理活动实践,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2]。

一、发展商业伦理教育的提出

就商业伦理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比如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康莱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很多院校的商学院都开设了商业伦理学,将伦理道德深入到商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因此可看到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到1993年,美国已有90%以上的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了“商业伦理学”课程,到1995年3月,国外商业伦理学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到300余个,有影响的有“国际企业、经济与伦理学会”和始建于美国后扩展到欧洲的“社会合作欧洲网络”[3]。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12年2月10日,分别以商业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作比较分析,搜索结果如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随着这几年商业伦理课程的不断开设,关于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也是不断增加的。从数据表示2006年以前,我国对商业伦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还是较少的,可以说2006年之前的研究总体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之后的五年不断有学者进入到该研究领域,甚至将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但是其还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也逐渐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同时掀起了各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程的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社会各界更加认识到商业伦理教育在商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006年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国MBA教育西湖宣言。该宣言强调管理学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倡导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MBA教育全过程。随后在2009年末召开的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上,有关商业伦理教育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加入到《MBA培养基本要求》。

目前,河北省有9所高校设有MBA招生专业,从9所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可知,所有院校均开设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如:企业伦理学、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企业伦理、商务伦理等。这其中,河北工程大学将企业伦理学设置为核心课,并同时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必修课。河北经贸大学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设置为必修课。其他7所院校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

在工商管理研究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河北工程大学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与文化,河北科技大学开设了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专题讲座。

商业伦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商业伦理的经济分析,企业竞争的伦理问题,商业行为的伦理规范,商业管理的伦理原则,跨国企业的伦理规范,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营销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建设,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等[4]。目前河北省的商业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院校的商业伦理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伦理学教育,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类学生作为未来商业活动者的主体性。可见河北省在商业伦理教育方面仍存在课程普及率相对较低、基础建设薄弱的现状和其发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二、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目标

无数中外的管理案例证明,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管理者,卓越的业务知识是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必备的。因此河北省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商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的方针。河北省甚至于我国的商业伦理教育应着力面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面向商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面向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道德“贫血症”和道德重建的重任。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重点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商业伦理的概念和分析的技巧,使他们掌握宽泛的伦理理论,并能指导他们解决个人或专业的伦理困惑,同时能够使其在面对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时做出伦理性的决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刺激道德想象;(2)在认识伦理问题的同时发展伦理技能;(3)提高分析能力;(4)产生道德义务和责任感;(5)学习提高容忍能力,并减少道德分歧。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求简单的学生行为的明显改变,而应该是力求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和概念,并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个人道德责任感。然而,高校现在采取的商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其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商业伦理教育未来发展的冷思考

商业伦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伦理;归真堂;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员工维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财务造假问题等商业伦理事件层出不穷,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成为实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商业伦理的诉求是否合理、应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商业伦理维护保障机制等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相关概念

(一)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是人们在追求商业利益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对商业伦理的理解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涉及到盈利模式、行为规范、职业精神、商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尽量避免挑战社会心理与道德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内外部主体,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政府、媒体、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

(三)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层次,是企业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采取的不低于最低法律标准的行为,具有责任性、社会性、互动性、价值性、全面性等特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并不一定会直接给企业带来盈利,但是通过传导机制,可以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归真堂事件”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是一家以稀有名贵中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中药制药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从事“活熊取胆”业务,于2011年开始启动上市计划。

归真堂准备上市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以非政府组织 “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代表的动物保护人士,对归真堂上市表示强烈愤慨并大力宣传其“活熊取胆”业务模式虐待黑熊、迫害动物,有违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一时间,归真堂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反对归真堂上市拥有雄厚的民意基础,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归真堂进行伦理谴责。在各方反对力量中,“亚洲动物基金会”首当其冲。该组织总部设在香港,终极目标之一是取缔整个活熊取胆业务。然而有媒体报导其与境外人工熊胆素生产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事件增添了一丝阴谋论的色彩。

当然归真堂也不乏支持者。在力挺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中,中国中药协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会长房书亭发表言论称:“熊在无管引流过程中很舒服”。此外,支持归真堂上市的人中还包括原卫生部药政局副局长、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世臣等。支持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和相关官员,可见其背后是国家扶持中医发展的战略考量。

迫于舆论压力,2012年2月18日,归真堂宣布将开放养熊基地,2月22日,一百多名媒体记者获准现场观摩了活熊取胆。然而归真堂的举动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质疑,这一事件也早已一发不可收拾,“活熊取胆”模式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企业商业伦理的大讨论。

虽然归真堂上市并没有致命的法律障碍,然而其“活熊取胆”的业务模式却挑战着社会心理和道德底线,在民众对其商业伦理持续拷问的巨大压力下,其上市之路举步维艰。2013年4月,归真堂在IPO进程中向证监会申请暂时中止审查,同年5月底,持续三年的归真堂上市闹剧以其终止上市审查而告终。

(二)案例分析

(1)争议点评

纵观整个事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活熊取胆是否痛苦,其二是活熊取胆有没有必要,最后是保护圈养动物的意义是什么。以上三个争论又可以总结为用养殖熊进行“活熊取胆”是否有违商业伦理。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各方都认为该事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契约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伦理道德恰恰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模糊概念,更杂糅的感情、文化等因素,可以说没有人是绝对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的开始阶段归真堂面对质疑并没有及时说明情况,反而用一些强硬的言论刺激民众的神经,给了反对者以口实,也说明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存在问题。事实上近年来爆发的商业伦理事件都或多或少会对企业造成冲击,商业伦理问题与危机管理已经密不可分。

(2)利益分析

归真堂董事长邱淑花曾说:“养熊是林业部颁发批文,生产熊胆粉是1995年卫生部颁发药准字号,都合法,如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归真堂上市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国家战略的,这一点从支持归真堂阵营的成员构成上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

反观归真堂的对手亚洲动物基金会,其与目前世界上掌握合成人工熊胆技术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都颇有渊源。以2010年为例,德国和意大利捐款数占该基金全年总获捐数的27.96%,德国福克公司等人工熊胆的生产商更对其进行长期资助。其高举反对活熊取胆大旗阻挠归真堂上市行为难免被认为是为了打击国内相关行业,从而方便国外企业进入并占据中国市场。

事实上与归真堂事件一样,绝大部分的商业伦理事件并不是简单地道德问题,其核心往往是利益问题,没有超越利益的商业伦理,对利益的理解决定了对是非的理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运营时往往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种损害大多是以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体现的。

四、由归真堂事件引发的商业伦理思考

首先,商业伦理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其如果得到妥善解决,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商业伦理作为未触及法律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建立在社会心理、道德标准、以及非正式制度之上的一种理念和规则,同样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商业伦理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但却有道德上的约束性。虽然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上的,但是道德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危机应对机制。

其次,媒体和民众对于商业伦理事件高度重视,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彩。一方面,积极参与监督,鼓励建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商业伦理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民众偏激、盲从、甚至煽风点火造谣谩骂,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其实正如之前所分析的,商业伦理问题杂糅了太多文化、感情、道德方面的因素,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伦理道德标准,往往是很难清晰界定对错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很难看清事件本质,也容易受到情绪干扰,容易被煽动盲目下结论。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做好材料的搜集和甄别,民众在获取信息时理性判断,不要被成为别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最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如之前所说,很多民众跟风参与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相关机构都应合理利用沟通这个工具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信任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应在商业伦理事件发生后积极对外界关注的事项进行说明,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以减少误解。对于政府相关机构而言,要转变官派作风,致力于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建立商业伦理问题举报和反馈机制。

五、对企业商业伦理构建与监督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应充分重视商业伦理的重要性,把商业伦理问题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中,运用管理层的力量推进商业伦理建设。要制定企业伦理守则,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审核以及内控系统对其进行强化。应定期开展商业伦理培训,加强员工商业伦理教育,帮助员工解决道德困境。

(2)应把商业伦理突发事件预防纳入到企业应急处理体系中,提升企业危机公关能力。与员工、消费者、媒体、政府等机构和个人建立长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并将其运行情况纳入相关人员的考核体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会。

(二)民众方面

(1)应认识到多数商业伦理事件往往涉及民众自身利益,要通过多渠道参与对商业伦理问题的监督,充分维护自身利益。

(2)在进行监督时要保持理性。要认识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在不了解全部情况时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获取信息时做独立理性判断,要看到商业伦理问题背后的利益纠葛,避免自己的正义感被利用。

(三)政府方面

(1)应认识到商业伦理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社会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商业模式。应探索建立相应的商业伦理奖惩机制,引导商业企业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应对商业伦理事件公开透明及时通报,以树立相关机构的公信力。

(2)对于商业伦理问题要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并充分鼓励媒体和民众参与。要善用媒体和民众的力量,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鼓励民众理性监督。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and Mark R.Krame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m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0).

[2]Archie B. Carroll,Linking Business Ethics to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1987.

[3]赵薇,论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南京大学学报,2003.3.

[4]陆雄文.梁晓雅,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观,经济管理,2009.8.

商业伦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 商业 伦理道德 现代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入世后市场经济主体及行为的复杂化,新闻媒体中有一个话题日见趋热:市场要不要讲道德?什么样的商业行为才是我们应该提倡和遵行的?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大量问题涌现,商业诚信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中国商业伦理的建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很多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时均源从西方主流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领域中寻找理论,动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本文拟略换思路,讨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否可寻找些重建现代商业伦理的契机。也许国人于传统文化中能接受和汲取的会更多更深。

一、何谓现代商业伦理?

经济伦理指的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内在于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其实很广泛,商业伦理对财务数据的准确、合同的遵守、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很显然的。此外,产品质量、环境影响、知识产权、雇用关系也都是商业伦理规范的领域。如果一个公司始终坚持商业伦理,那么其员工会有自豪感,从而会激发出更多的热情与创造性;如果产品始终是可信赖的,最终会获得客户的信任;与供应商的交往也是如此,供应合同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如果能获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合同不完备的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到解决。当然,有些时候,坚持商业伦理是有代价的,尽管最终会有收益,但长期收益可能是当时无法预见的,这就需要一种勇气。

二、中国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可取之处

尽管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我国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长期把商人视为社会底层人物,但正是这样一个阶层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发展出了很多充满商业智慧的好的商业伦理。略举如下:

1、“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企业理念

贱买贵卖,获取利润是商人的基本目标或经营手法。中国古代商人不乏奸商,但是廉贾如陶朱者也不少。“诚”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德目,也是中国交换伦理德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他们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现在所推崇的诚信经济,与合作者、消费者共赢多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价实、货真、量足、守义的企业伦理道德

传统的企业理念体现在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价实,是说的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的美德;货真这是说商品质量。《礼记·王制》云:“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计量,这里不仅是说商品绝对数量的足量,还指计量单位的统一;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企业风尚。中国传统道德观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商业伦理发展中所提倡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其实也和这些思想息息相关。

3、富好行德,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企业传统行为

商业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行为不应当是无序的,必须有一整套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进行制约。我国商业伦理产生最早,其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勤”、“俭”、“察”。我国古代商业企业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商人的行为而表现出来。乐施于民成为商人的美德。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商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4、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观念文化起主要作用

这一点在中国近现代体现尤为强烈。近代中国的经济及历史现状,决定着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是中国近代和现代企业文化的主导意识。爱国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实业救国论”、“主人翁精神”,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中,不是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而是观念文化即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民族资本家兴办企业其经营往往不单纯为了经济目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如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 现代商业伦理中当然不能一味强调为国奉献,但涉及到幼稚产业发展,出口遭遇贸易壁垒,国内价格战烧到国外市场时,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前人更为高远的一些看法呢?

三、从传统商业伦理中寻找建设现代商业伦理契机

当前西方商业书籍流行极广,中国悠久的商业文化和伦理道德几乎已成被遗忘的对象,甚至完全没有话语权。相关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应该认识到:加强我国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是一个必经阶段。国外的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未必一定能完全为我所用。当前最应考虑的一个话题显然应该是如何在现有国际化大背景下,勿忘现有历史资源。不仅是把优秀的传统商业伦理封存在记忆中,或者仅作为讨论谈资。重要的是应考虑如何从可操作层面上探索建立完整现代商业伦理体系的方法和模式。比如政府、企业、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如何引导互动,相关理念的宣传贯彻,文化表达权和话语权应如何树立等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资源,经过去粗存精,结合现代思想,必将大放异彩。不要忘了我国的传统商业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个大循环,当我们在埋头拜读西方相关著时,西方也在认真学习我们的论语和道德经。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第5篇

    商业伦理教育能够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从而改变其伦理行为。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晁罡调查发现, 学习过伦理学的学生其伦理责任取向水平更高。[19]陈迪英认为, 学习过伦理学的领导者的慈善责任取向水平更高。[20]

    五、 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无论在教学、 科研领域, 抑或与企业界的互动联系, 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给我们以下启示:

    商业伦理教育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 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是西方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企业丑闻不断, 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劳动权益保护和层出不穷的煤矿事故, 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社会背景, 正如西方一样, 是发展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绝佳时机。

    商业伦理研究应与文化传统及当前社会需要相结合。伦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传统的学科, 西方的义务论、 功利主义等流派源远流长, 当今西方商业伦理的勃兴, 正是建立在这一深厚了理论根基上。中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儒、 道、 佛、 墨几家的伦理思想,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古老的传统, 未来的中国社会价值也一定根植于这一深厚的土壤。同时,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 如企业丑闻背后的政府人员权力寻租和腐败, 民营企业违法违规背后, 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等, 这些都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征, 也是中国商业伦理开展研究, 展现自身特色的重点。

    学术界与企业界广泛互动, 为商业伦理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商业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动非常广泛, 学术界的研究课题来自于企业界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企业的危机处理、 公共事务、 核心价值观规划等, 都吸收了学术研究成果, 或邀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学术界人士也常常主动走出校园, 深入企业内部调研, 美国商业伦理研究的论文题目明显反映了这一倾向。这些研究和企业案例,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近年出现的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 层出不穷的矿难事件, 国美公司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争议事件等, 都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提高商业伦理课程的地位。西方经过快速发展之后, 商业伦理教育被提上日程, 各大商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商业伦理问题远甚于西方, 研究当前的商业伦理问题, 用具有普世性伦理价值教育启发未来商业人才,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部也将商业伦理列为MBA和EMBA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 中国各大商学院也在着力推动MBA商业伦理教育课程, 有些学校已经将此课程定位为必修课, 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 也有学校将其列为综合选修课, 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则将其列为本科生教学平台课。但总的说来, 这一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地位也不够高, 多数商学院要么尚未开设此课程, 要么仅仅作为选修课,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涉及人的内在价值, 理论难度大, 需要老师具备哲学、 伦理学、 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这门知识对老师都有难度, 何况在校学生!另外, 受原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高校教育分科现象严重, 商学院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只学商务知识, 人文知识非常薄弱。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邀请企业界人士与学生互动、 伦理困境研讨等, 以便从多个角度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如作者曾带学生到一家用《弟子规》管理的企业参观,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中理解伦理价值对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返校后让学生讨论“企业的目的”究竟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其它方面, 颇受学生欢迎。

    加强学术交流和课程研讨。中国商业伦理教育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加强学术界内部的交流、 产学研交流, 互通信息, 非常有必要, 这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渠道。近年来,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召开过相关的教学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tark, Andrew. What''s the matter with business ethic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38-48. [2] 柯丽敏.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8

    ): 120-124.

    [3] Donna Fletcher-Brown , Anthony F Buono , Robert Frederick , Gregory Hall , Jahangir Sult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 2012, 10(1): 45-46.

    [4] QI An-bang, JIANG Hui. A Study on the objective system for the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for Chinese MB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06(6): 65-69.   一、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

    西方国家经过二战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公民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随至19世纪8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等理论迅速发展。同时, 公民社会的环境保护、 消费者权益、 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等运动日益兴起。人们谴责企业破坏环境或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希望企业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此背景下, 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商业伦理问题, 开展学术讨论和教学, 商业伦理教育及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商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主要探讨企业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以及企业在生产、 人力资源、 营销、 财务、 供应链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伦理议题。

    国外商业团体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许多商学院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课程培训中, 据Stark, Andrew统计发现美国目前超过500个校园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 将近90%商业类学校提供了有关商业伦理教育的培训, 同时有超过25个领域的教科书和3个学术刊物致力于商业伦理的研究, 16个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在运作。经营管理人员对商业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关注, 同时, 商学院的学生也对商业伦理教育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 工商管理类院校应当顺应这一潮流,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1]

    但是对于商业伦理教育, 曾有学者提出“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他们认为, 伦理问题属于人的内在价[ uuubuy.com]值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2]Donna通过对2014个班的商业类学校学生的调查, 发现接受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相比未接受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在交易模拟时不太会接受内幕信息, 研究结果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商业道德教育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3]也有学者指出, 虽然伦理不能教育或传授, 但却可以分析, 经过讲师的引导, 去了解、 分析伦理步骤,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决策能力。 [4]

    那么, 人们的道德行为真的会因为伦理知识的增加而改变吗?如果存在影响,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又将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商业决策行为?在校学生与MBA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受到伦理课程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如果价值观能够影响行为, 那么, 工商管理类院校以何种价值观开展教育事业, 将不仅影响到在校学生, 也必将对他们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是非判断, 特别是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 都是西方高校和企业界的商业伦理教育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在学术研究、 机构建设领域均取得了较大发展。

    (一)商业伦理研究

商业伦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儒商精神 商业伦理 中国梦

一、引言

2012年,同志提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自此,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商业丑闻,如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这些事件凸显了部分从商者的伦理道德缺失。追逐利润是商人的目标,但如果把逐利当作唯一目标就容易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从而破坏良性的商业竞争秩序,大大削减人们对商人的信任感。商人社会形象的贬值显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更会阻碍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可见,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改造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就包含商业伦理观的重建。源自儒家伦理的儒商精神主张以义取利和以利济世,以此为商业伦理的精髓当是继承和发展先贤文化的应有之义,同时也适应了时展的社会历史诉求。这种精神的发扬需要教育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中国梦的实现就包含着一个伦理教育问题,即怎样使大学生具备实现中国梦的伦理道德标准。因此,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既能够凸显大学文化的精髓又引领了社会风气之先,更与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伦理学诉求不谋而合。

二、儒商精神的伦理学内涵

伦理学乃人伦之学,是建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对于国人而言,儒家伦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维明指出,儒学伦理的基本路径是从个人出发,在生活世界里追求以仁德为基础的圣贤大业。这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勾画了一幅伦理道德蓝图。万俊人认为,孔子和儒家伦理的为己之学表征着儒家据天命而生活的本真性自我德行理解,只有保持天命情怀才能建立人心秩序。他还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能否承托现代性的道德文化使命问题。

儒家伦理研究虽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应用领域还缺乏深入的探索,商业伦理就是其中一个。我国学界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对儒商的阐发。1938年,新儒家代表人物贺麟提出了儒商的概念并且强调了其社会柱石的重要作用。与儒医、儒将等不同,儒商的内涵义素中存在着固有的对峙性,即儒家的向善、向仁和商家逐利之间的张力关系。这种内在的对峙性提醒人们重视在“商”之前加一个“儒”字的合理性。“儒”代表儒家伦理,社会之所以需要儒商是因为需要用儒家伦理思想来规范和提升“商”的伦理道德水准,用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观对“商”进行伦理学洗礼。以义取利是为利人利己,以利济世是为利天下。儒家“善”和“仁”的信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缓解商人迫切的逐利心。因此,要培养具备儒商素质的人才,首先应培养具有君子德操的儒者。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扬儒商精神的重要性。新世纪以降,更多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李显杰认为,儒商相对于一般商人应该多两项素质:文化内蕴和社会责任。周光明阐述了弘扬新时代儒商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新时代儒商精神的核心。这些研究挖掘了儒商的内涵,并提出了儒商精神的概念。学界逐渐意识到,通过弘扬儒商之道树立新时期商人的良好形象,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三、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

作为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儒家伦理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孔孟仁学和阳明心学,相关的儒家经典是《论语》、《孟子》和《传习录》。杜维明主张,现代社会应深刻挖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思想精髓。这是孔孟伦理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商的精神准则。孔子关于“义”与“利”辨证关系的精辟阐述也是儒商精神的基本信条。作为孔孟伦理学的传承者,阳明心学以其致良知的伦理道德观对儒商精神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日的商业化大潮之下,阳明心学作为一种主体性伦理学正在恢复着其传统的精神力量。此种伦理学的必要性,由于直接相关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商业伦理的重新建构,而具有了一种实践学的科学性。因此,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内省学也是一门实践伦理学。只有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真正做到致良知才能符合儒商精神的实质,也才能在商业伦理的领域内达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

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儒商精神可以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儒商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期儒商精神的“新”主要体现在内涵新、时代新和社会新,是在现代社会特有的价值理念、国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新文化、新理念、新思想。因此,儒商精神代表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再者,儒商的“儒”指儒家伦理,强调商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做商人中的君子。从这个角度上讲,儒商精神传承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传统,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可见,儒商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中国精神。

四、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儒商精神融入到高校办学和教学的实践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苗泽华探讨了新时期儒商人才的培养问题。邱宁从财经类院校的视角阐述了新时代儒商的内涵和历史任务。刘全顺论述了高校弘扬儒商精神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总结了具备儒商精神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可见,高校已成为弘扬儒商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不仅如此,高校儒商精神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有利于深入阐释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促进民族软实力的复兴。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不仅指经济、军事、科技等这些硬实力,还包括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等软实力。在软实力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弘扬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具体来讲,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就需要提高国人的伦理道德素质,尤其是作为民族未来的大学生。高校需要通过伦理学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实现中国梦的道德标准,须知中国梦里的商人必定以儒商为最理想典范。

其次,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是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有益探索。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体,中国梦的落实需要在其内部划分出不同的范畴,进而基于这些范畴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高等教育这一范畴而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伦理学教育的途径。与其他群体不同,针对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大学生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普通民众进行伦理学教育主要通过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而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发挥课堂集中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无疑增添了一分紧迫性。实际上,对大学生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未雨绸缪,是针对未来潜在商界力量的素质教育。因此,儒商精神不仅是商界人士的伦理规范,而应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大学应该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成为弘扬儒商精神的志愿者,因为未来商界人士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拘泥于所学专业而是日趋多元化,不是商科出身的学生从商的例子不胜枚举。更不用说网络社会中,虚拟商铺的数量已经多得惊人,很多人工作之余的第二产业就是经营网络商铺。因此,高校儒商精神教育应该涵盖所有在校大学生。儒商精神也决不仅仅是财经类高校应该弘扬的精神,而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精神价值之一。在这一点上,大学的辐射力也应该超越校园的围墙。例如,可以通过校友会的影响力将儒商精神的理念逐步辐射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之中。

综上所述,儒商精神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儒家伦理来消解日益严重的商业化功利主义,从而使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达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深入研究儒商精神背后的儒家伦理思想,凸显其助力民族复兴的当代意义。孔孟伦理学和王阳明伦理学应作为儒商精神的指导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致良知的伦理原则应该作为儒商的精神准则。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治学过程中做到近知,在商业活动中做到近仁,才能在社会上重新树立商人的良好形象,也才能逐步达到实现中国梦的道德标准。令人欣喜的是,部分高校已经采取具体措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并将其视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这是对于整个社会重构商业伦理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J].中华文化论坛,1999(1)

[2]万俊人.“相与”之道[J].开放时代,2002(3)

[3]李显杰.试论新时代新儒商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0)

[4]周光明.弘扬儒商精神繁荣市场经济――在第六届国际儒商大会上的发言[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5]苗泽华.论新儒商人才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商业伦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儒家 诗性伦理 商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以宗教文化对经济行为产生作用为进路,探讨新教伦理对商人精神以及活动的可能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文化决定论者,也未必适合与当今儒家以“德性伦理”来阐述商业伦理的做法相比较。因为不可忽视,西方经济伦理若难以离开休谟和亚当・斯密奠定的人性论基础,则恰恰兴起在与“德性”的对立中。而休谟、斯密等人开启的道德哲学根植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即16-18世纪的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理论的构建,也只有在与此市民社会的密切交往中相互促进。

当“政治”以及“经济”脱离于某种特定德性样式的一维统摄、敞开于本源情境而圆融一体,儒家为政治经济伦理的损益开新提供保障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就根植于从本源的问题视域中建立的主体性,从这个主体性开始,才能重构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政法、经济和伦理规范。这种主体性的话语也因其与本源视域的关联,而成为儒家现代化的一种诗性的展现。 儒家诗性伦理

伦理学以“善”为讨论的目的,而儒学是以仁为本、用修辞建构主体性的学说,儒家伦理学之成立就在于修辞是否以“善”为目标。仁的本源情感包容着在场的生者抑或不在场的祖先、鬼神,乃至草木及无生之物;立己、立人就是把仁爱推及所有存在者,使其各自得宜。那么,仁义就在于去施行普遍的爱,不过对相对主体来说,这个目标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当“欲”将形下的“我”拉出有限世界、回到本源仁爱时,善才显现在此绝对主体绽出的时间性――“仁至”中。在这种时间感中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向度,把仁爱推行给全部存在者,这是“善”的普遍性所在。

儒家的早期诗歌以《诗》《易》为主,其都在用诗的文辞表达普遍的价值欲求,即孔子的“思无邪”。诗思同样是绝对主体的绽出,形诸言辞中自然的音响节奏就成了诗。言辞所呈现的具体情境,使普遍的善汇聚为一诗之旨。那么,当诗情儒学落实为伦理价值的讨论,就有了诗性伦理,即用诗学来阐发的伦理学。

诗性伦理可概括为《论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主体性的起兴,礼是人文精神的化成,乐是向本源诗情的回归。诗在哀乐之间往复绽出于其叙述的情境,打开新的主体时空,礼乐就在诗的吟咏中源源不绝地被给出,让主体性成为可能。“成己”意味着对自己的节制,在“左之”“右之”的诗性叙述中行而宜之,唯时而当的绽出主体的心性与德性,这种修辞被称为“维德之基”。孔子在“三省吾身”中涵养着诗性的德性,《孔子诗论》所述的闻《关雎》而思“改”也是自我省察的表述,闻―思如同比―兴,而“改”表述的是主体性的绽出。在哀乐两情的切换中,用诗语维系着主体的“执义如一”,即从绝对德性到相对“善”的一贯。儒家的伦理善是用诗的言辞建构的,因而左右时宜、柔若蒲苇,但依然有“大德不逾闲”的确定性,只不过这种确定是在柔从不流、温恭谨慎的时间感中把握到的。由此方能涵养出“温柔敦厚”的德性,而将善的普遍性推至生活的每个行为中。 商业伦理的主体性奠基

自16世纪以来,中国商人阶层逐渐上升,并难免给士人带来压力。而这种压力既可能形成现实中的士贾融合,也有因士的“以礼抗俗”而拒斥士贾的另一重面相。这两种趋势类似“历史共通感”的呼声又有了重新凝聚的向度,“克己”与“复礼”在争斗中的融合,依旧回到了从“锢心悖理”的俗世中的格致性理的工夫上。只不过这种工夫并未指明商人的现世取向,他们依然在四民之间起伏不定,无处落脚。

在诗情儒学中,传统的“性―情”架构被完善为“情―性―情”,因为性理也需要诗情的奠基。心性从本源情感中确立就是“兴于诗”,将此心性充实为具体的人情和伦理仪轨就是“立于礼”。新兴的商人群体带来的忧虑,就是一种本源的诗情;性理是在这种情感转危为安中,从诗情的左右得宜中把握到的贞一不移。在16世纪之前,可能商人没有自身的主体性,但随着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渐成规模,士与商共同的不安正是为新主体性将要绽出的诗情奠基。这种本源的危机感在寻求转向安乐的途中,指向了新的主体性建构,其中涵摄并将充实为新的士商关系。伴随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迁转,传统克己工夫当中逐渐生出对人的自然的尊重,透露出当时学人对商业社会的有序保障的期盼。新的主体性奠基于从忧心忡忡向廓然大公的诗情流转,由此确定和给出适宜现世的判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并不是寂然不动的天理,而是日生日成的德性;这种主体性只有在忧患感的拉力中才能彰显,并以进入理性精微的思索、回归安乐平愉的诗情为目标。因此,诗性乃是商业伦理之主体性的奠基。 “商业伦理”的诗性叙述

诗情往往体现为从深陷危机的忧患中,在由危转安的拉力下所绽出的“危微之几”,绝对的德性或终极的善,由此贞定于主体性绽出的时间性中。当把“善”诉诸语言,就呈现为诗的“自然音响节奏”,即r间性的感受。从明清之际至今,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商业伦理”话语,不过在士与商的互动实践中,关于“善”的言说是一直存在着的。在“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性充实中,形而上的德性落实为具体而微的礼义文理,商业中须持守的各种仪轨之所以是“善”的,不在于这些规范所约束的现实行为本身,而取决于由此行为所呈现的主体性充实过程,这正是用诗性的言说来表现的。

近代之前出现了成文的商业理论,比如“商书”就是关于经商的经验汇总的范本,“商书”有如明代徽商程春宇所辑《士商类要》,清代徽商吴中孚所编《商贾便览》等。而商业行为的实例则散落在方志、档案、文集、碑刻等一手材料中。而前工业化的商业组织,在资产所有上主要以宗族为单位,而在组织形式上辅以地缘性的行会、商帮等为依托,逐渐形成了基于血亲与地缘而展开的差序关系网。随着这些组织的体系化,商业行为也逐渐形成了规范,汇聚为在一定的商业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得到商人的认肯、信奉和遵守。经济组织规则、政治法律保证、以及伦理价值观念,几乎是同时产生并相互耦合的;从这些话语体系的互动中,又延伸出超越其自身的向度,而这种超越正是在这些话语的自我充实中进行的。

儒家的礼法社会与伦理话语是共生相成的一个系统,同在诗性的叙说中给出并敞开着可能性。在商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商人的绝对主体性由相亲相敬的诗情中确立,由此建构基于个人叙事的商业伦理话语。在传统四民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型中,原有的习惯法系统保持存续的可能,并逐渐接榫于现代性的个体化叙事。由此诗性的维度,儒学可以在历史叙事中为“商业伦理”营构出完整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语境,为其提供一个可能的诠释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参考文献】

商业伦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商业伦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1-02

一、商业与伦理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伦理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是协调人际关系、完善自我的手段。在理性人类的商业行中,必然存在着是非曲直,形成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比如最简单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各取所需。这种商品交换中的基本准则,包涵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和公平,即商业中的基本伦理观念。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而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保证这种氛围有两种手段:法制和伦理。从管理科学的发展来看,当管理伦理学成为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时,标志着管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管理伦理学阶段,因此,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商业伦理问题

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因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商业伦理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活动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学课程。商业伦理学以工商管理活动和工商管理活动领域中的规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依据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探究工商活动的伦理规则;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研究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工商企业的责任和目的,营销中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生产与营销中的消费者规范,环境保护问题,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和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和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批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技能和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的商业管理和经营人才,是保证我国经济改革稳步进行的必备条件,普及和加强商业伦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商业伦理教育融入高等成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参与交换的主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伪劣假冒、强买强卖、坑蒙拐骗等不良商业行为充斥着市场,这些商业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形象一直不是很好,有“无商不奸”之说;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伦理观发生了变形和扭曲,一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赚钱,把市场经济与商业伦理对立起来,将是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同起来,将正确与否与是否受到惩罚混为一谈;此外,由于市场本身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不足,无论在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性、交易运行的制衡机制、政府的监管手段,还是在法律约束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伴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成人教育这个子系统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商品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避免地经济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成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事实上,商业伦理教育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环境中,即使在发达国家,公众对商业伦理教育也极为关注。商业伦理课程最早始于1915年的哈佛商学院,至今在美国已经有90%以上的商科学院提供了该课程并且越发重视商科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NealMcGrath,1993)。因此,我们应把商业伦理教育作为高校成人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

四、高等成人教育开展商业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和西方伦理中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都必须建立在商业伦理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商业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脱节,重视微观个人职业道德,忽视中观企业责任和宏观经济制度伦理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实际较少,空洞说教较多,这对商业伦理教育学科发展不利。因此,在中国普及成人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社会整体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引导人们的行为,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提高道德素质,培养自律能力,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锻炼来实现,但促使其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的完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还须辅之以制度性的手段,制度与伦理道德建设的最佳结合,必将促进制度和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2.在高等成人教育中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高等成人伦理教育体系。商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综合着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伦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道德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都应该被纳入到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来,作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加以传授。因此,高等成人教育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成人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这样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而且是道德型的。

3.在工商企业中开展商业伦理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企业应当学习西方建立企业内部的伦理机构的经验,该伦理机构工作范畴涉及制订适合公司需求的公司伦理规则,讨论需要高层处理的伦理问题,负责公司的各种伦理培训计划,组织全企业人员参加各种伦理进修和培训等,将企业的价值文化和伦理文化与管理融为一体,把不断提高雇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列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

4.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总之,我国高等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商、情商、德商兼备的商业人才,商业伦理教育就是要树立和培养成人学生的商业伦理观,为其职业生涯成功奠定基础,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在这个循环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商业伦理观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和活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悠久的发展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遵循了应有的伦理标准,才使他们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长久不败。

参考文献:

[1]王锴.寓财务伦理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5-167.

[2]俞庆刚.论大学生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2.

[3]聂进.关于普及和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808-812.

[4]王棣华.企业财务管理学的伦理倾向[J].四川会计,2001,(7).

商业伦理论文第9篇

一、道德与伦理的不同

道德指的是一个人心中最高的是非善恶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工作生涯上,就是一个人的商业道德。伦理是一个社会公认的恰当的关系与行为的标准,将这个标准应用在商业活动中,就是企业伦理。也就是说,企业伦理是个人或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与其他个人或团体互动时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关系模式。伦理作为一个标准,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期望,是人与社会期望的互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对个人来说,伦理是外在的。道德则是个人的、内在的,是一个用来决定要不要遵循社会伦理的个人标准,反映的是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个人与“人之所以是人”的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的互动。说一个人“简直不是人”是一句极其严重的道德批评,夸奖一个人“这才叫做活得像个人”是道德上很高的推崇。因此,道德的本质是个人内心的,是人类尊严的高度。

对中国人来说,道德就是得道,得到了宇宙运行的道,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与大自然的规律和谐。这规律的源头在中国人就是“天”,在西方基督教就是上帝。上帝的规律写出来就是圣经,中国人“天”的规律则保留在“公道”、“道德”里。对中国人来说,道德的“道”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也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西方伦理学用真善美来归纳道德,中国人则用“善”来统筹理解道德,就是善恶的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善。至善(至真、至美)的极致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达不到的,是一个理想,也是一种动力,有吸引力和约束力两方面的作用。吸引力将人拉向一个善的方向,约束力阻止人滑向善的反方向。这一个使人趋善避恶的动力、理想标准,就是道德。在本文中又称这个向善的动力为“对立面的价值”,对立于人性中的利己动机。

利己动机和对立面价值互相作用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可以指导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换言之,一个人的人生观是动态的,不断受到外在环境变迁、个人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影响,不断透过内心两个价值动力的交互作用,调整出一个新的平衡点来适应。本文把唯利是图、自私拜金的人生观视为不健康的人生观,也就是利己动机不受约束的人生观,其极端就是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即使伤害别人也在所不惜,本文称之为人性中恶的倾向。相反方向的极端,是不惜牺牲自己地尊重他人、为他人创造价值,是完全的利他,本文称这个方向为人性中善的倾向。利己动机是好的,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但是没有这个价值的对立面的约束和反方向拉力,利己动机就可能变成不择手段的自私贪婪。没有这个价值的对立面,企业伦理难以维持。

对立面价值的拉力和约束力对一个人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有奖惩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愿意朝着对立面的价值去做,为的是得到奖励,或者是避免惩罚,归根究底还是利己动机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刻意敌视利己动机,反而要很好地认识它,运用它。将它导入正途的办法就是建立对立面价值。中国人活着的时候爱面子,去世的时候爱名誉;基督徒担心末日的上帝审判,中国人则担心道德审判、历史审判,要流芳百世,不要遗臭万年。总而言之,人一定要怕个什么,要追求个什么,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可怕的。对立面价值是精神生活的最高需要,是信仰的课题,是一个人决定如何过一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是最重要的需要。对立面价值的来源可以是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或是文化哲学理念的信仰。它们都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核心的动力,有人称之为灵魂,本论文用一个名词统一概括就是“对立面价值”。商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协助学生在众多的价值观念资源中作出选择,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并不断发展成长。

对立面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三个层次的体现,就是法律、伦理和道德。法律是伦理的底线,有惩罚能力,无奖励能力,只能外在地约束,不能在人心中约束,更谈不上吸引人,但确实有立竿见影的吓阻作用,因此法制的社会是必要的。伦理的要求比法律高些,但伦理通常要倚赖法律来执行约束力,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来监督和要求,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伦理的吸引力不如道德,因为伦理讲究的是公义、公平和对错,它诉诸理性,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但是道德要求不止是对等,不只是应该,而是要求更好、最好。道德讲究一生做人的评价。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既能形成远见(vision),又能激发热忱(passion),还能促成使命感(mission):道德诉诸理性之外,还有情感的吸引力,又能积极调动意志。可惜商学院教法律,也教伦理,就是不教这影响力至大的个人道德!

二、商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伦理学的不同

在知识爆炸时代来临之前的时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德育就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不但以学生的道德人品为目的,以道德的道理为内容,而且还是个别教育[1](P178)。但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造成教学内容剧增和教师专长细分,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学生人数剧增,一个教师必须面对许多位学生,讲求效率的班级(由小班制发展成大班制)授课成为普遍模式,学校德育的内容变成以维持学校生活秩序为主要内容,而不再是个别学生品德的提升。德育从教育的最终目的地位被降到与“智育”、“体育”、“美育”平等,变成教育的众多目的之一[1](P31~35),甚至于德育不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众多科目之一、众多教育内容之一,而且是位居末尾。在这种情形下,道德教育即使仍然进行着,也落入知性德育的陷阱,将道德教育变成了关于道德知识的专门化教育,其特征是“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2]。专设的道德课是以理性与知识为基础的直接道德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智育。这样以来,学生增加了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对于改变道德不但效果不显著,甚至有反效果。然而教育界目前还没有发现道德课的替代方案[1](P178~194)。美国高校的“企业伦理学”课就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商学院进行教学的版本,是商学院开设的道德课。

“企业伦理学”是MBA课程里常见的一门课的名称,通常也是这门课所采用的教科书书名,也指与该科目相关的学术研究。企业伦理学,或称为管理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企业在一切经营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与管理准则的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评价体系、道德标准的规律”[3]。简单地说,企业伦理学是研究商业道德的一门学问,专事研究商业活动的对与错的问题,其本质是倾向关于学术的(知识性的、技能性的、关于做事的)、社会的、简单化的,主要探讨企业与个人、与社会、与政府和其他企业间的“对的”关系是什么。

商业道德教育则是为了改善商业道德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目前主要透过企业伦理学这门课进行),要促使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做一个对的人,选择做对的事,其本质是倾向生命性的(就是人生观:关于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一个人)、个人的、实务的、复杂的。换句话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企业伦理学的教导是手段,商业道德的改进才是目的。虽然企业伦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商业道德教育提供内容,但是讲授的方法未必是商业道德教育有效果的方法。伦理学研究的是内容,教育学研究的是方法。因此,笔者主要关怀的不是企业伦理是什么的问题(whatisbusinessethics),而是关注企业伦理如何教的问题(howtoteach)。美国最畅销的企业伦理学教科书之一,毕畅与波义(TomL.Beauchamp,NormanE.Bowie)所著的“伦理学理论与商业(EthicalTheoryandBusiness)”一书,开宗明义就讲明“伦理学或称为道德哲学(ethicaltheoryormoralphilosophy)”是反思对错的本质与理由,讨论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的理论,要把对错的道理讲清楚,是一种学问[4]。

企业伦理学的社会性(相对于个人性),可以从其研究对象看得出,其研究最多的是公司企业的商业行为(而不是微观的个人问题)[5]。由于现代商业活动很大一部分是透过大公司和大政府的互动进行的,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制定相关财经政策的政府也是一种法人组织,学者们认为法人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因此法人组织成为企业伦理学这门新学问的研究中心,个人在其间只是次要的,这与传统德育侧重于个人很不一致[5]。企业伦理学的学术性(相对于生命性),可以从其内容看出来,宏观深度理论的建设很有必要,但是对于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而言,实用性有限。即使要应用,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先懂得,甚至必须先精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要求商业管理人员再学习一套不熟悉的哲学标准是不实际的。如此高层次的内容,比较适合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但是与身处商业界的个人,尤其是中下层次初级阶管理人才的MBA学生日常工作是不接轨的。企业伦理学的丰富知识与其注重分析的特点,使得其课程设计免不了要介绍与使用这些知识,造成了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教学倾向。

学术研究将“伦理(ethics)”一词的分成三个性质来分析:(1)描述性伦理(descriptiveethics),指的是人类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商业活动进行实然状况(事实是什么)的描写,是不涉及价值判断的。比如说,过节时礼尚往来的送礼物是商业界普遍的现象。又比如说,大盘供应商一般都放账给零售商店,90天后才收钱。这样的用法,是企业伦理学学术研究的起点,先描述商业活动的现况,无所谓对不对,没有好坏之分。(2)规范性伦理(normativeethics),也称为处方性伦理(prescriptiveethics),指的是理想的商业关系该是什么的应然状况(oughttobe),是一套评估对错的价值标准。比如说,行贿受贿是不对的。又比如说,赖账逾期不还是不对的。决定对还是不对的标准就叫作规范性企业伦理。(3)元伦理(metaethics)或称为分析性伦理(analyticalethics),指的是研究伦理的哲学、方法与方法论,讨论的是为什么用某一套价值评估标准。比如说,为什么行贿、赖账是不好的,好与不好是如何决定的[5](P20~21)?因此,企业伦理学的授课,应用描述伦理学就很注重训练对道德问题(moralissues)的敏感度;应用规范伦理学就重视认识道德原则(moralprinciple)是什么,以及道德原则的运用。应用分析伦理学就重视道德分析(moralreasoning)。这些就是产生知识性德育、理性德育的原因。

“商业道德教育(BusinessMoralEducation)”则是一种以改进道德为目的的教育,“企业伦理学”则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这两个名词属于不同层次:道德是教育的目的层次,伦理学只是教学的内容层次可能的选择之一。本文所质疑的不是企业伦理学的学术价值,而是不赞成用传授学术性知识的形式作为德育的主要的基至是唯一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23.

[3]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理论与企业的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49.

[4]Beauchamp,TomL.andNormanE.Bowie,ed.EthicalTheoryandBusiness,6thed.UpperSaddleRiver,New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

[5]DeGeroge,RichardT.BusinessEthics[M]4thed.EnglewoodCliffs,NewJersey:PrenticeHall,1995.

〔责任编辑:张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