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44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1篇

>> 产业安全的三个重大问题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思考与启示 浙江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水文测报面临重大问题的思考 医疗设备安全是平安医院建设的重大问题 新常态下网络空间安全的几点思考 云计算环境网络空间安全的相关思考

">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

关于加强与改进选煤厂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金融改革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重大问题 论中国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问题思考 关于发展实体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关于水库移民工作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思考 对新疆塔里木河治理中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由此可见,相对弱势的一方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危险地位。

其次,网络空间的竞争和对抗直接导致国家间的安全博弈与冲突。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空间也不例外。由于网络空间已延伸至国家结构的各个层面,对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开始形成较大冲击,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命脉领域。如前所述,网络空间领域的技术领先方,为维持其在网络空间的优势地位并拓展其安全利益,必然导致控制网络空间行为的发生,而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则在处于守势的同时,加紧发展相关技术,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同时通过必要的进攻以维持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平衡。这种网络空间的进攻与防御,构成了网络空间的安全博弈,任何一方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美国2006年发表的一项报告称,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上年度遭到黑客袭击的次数总和达21124次,平均每次抵御攻击需耗资150万美元。为对付黑客,美国防部每年要付出300多亿美元的代价。《网络对抗》, 资料来源:。

第三,网络空间为非国家行为体挑战国家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空间的相对开放性,使得任何人利用网络成为可能。当人们开始发现网络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其薄弱之处,从而欲通过网络空间作为打击对手的重要平台和路径。这其中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恐怖组织或个人就成为这个领域又一危险的攻击源。尽管到目前为止,世界尚未发生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网络恐怖袭击事件,但是,现实已经表明,由于网络恐怖袭击成本低、威力大,且很难追踪到攻击源,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恐怖组织和个人作为攻击国家的重要平台。据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14年6月的一份报告称,当前网络攻击每年给全球带来高达44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经济损失巨大,例如,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每年合计损失达2000亿美元。《网络犯罪给全球带来的损失超过泰国GDP》, 资料来源:。尽管这些网络攻击基本上属于网络犯罪范畴,还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网络恐怖主义袭击,但其造成的损失已经相当让人警惕。因此,如果对于此类的事件不加以认真和严密的防范,一旦发生大规模网络恐怖袭击,其造成的损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第四,网络空间安全国际合作很难扎实深入推进。尽管世界各国均开始认识到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性,从共同利益出发,也发现仅依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重任,因此开始希望通过网络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来实现网络空间的共同安全。但是,网络空间的国家合作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样一蹴而就,其面临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国际社会对网络问题存在着巨大争议和分歧,这种争议和分歧既涉及网络存在与否,也涉及网络问题,还涉及网络的实现路径问题,也就是各国家间网络空间治理所适用的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网络传递在国家间效用的差异。参见杨嵘均:《论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其应对策略》,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78-90页。而之所出现上述问题,其根源还是霸权主义思维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反映,即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的一方急需与领先一方分享其核心技术,从而共享网络空间安全,但掌握核心技术一方为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不愿分享。因此,这现实问题和状况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和改善,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合作就难以扎实推进。而从另一侧面看,目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多仍停留在双边领域,其目的仍是为防止彼此之间误判而引发冲突,而非站在维护全球安全利益的立场上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

三、网络空间安全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未来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不仅现存问题没有解决,还可能出现更加深刻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预计至少会反映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针对网络空间安全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对事物的认知差异直接导致方法各异。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开始重视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但对其威胁程度的认知却存在的很大的不同。这种认知程度的差异导致的直接结果,不仅会使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上的投入上存在差异,也会导致遭受威胁程度的不同。事实上,这种对于网络空间安全的认知,并非仅仅局限于威胁程度本身,更重要的还涉及如何应对这种威胁。因为认识到网络空间存在安全威胁,仅仅是防范威胁的起点,而真正能够做到防范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则需要找到良好的路径。但无论如何,是否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观,无疑对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也决定着国家网络安全的未来走向和国际安全的形势。

其次,网络人才的竞争将成为网络空间安全竞争的焦点并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而掌握人才优势的国家,将逐渐打破现有的网络空间安全格局。尽管网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技术发展却突飞猛进,有些关键技术的进步已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和预期,而这一切都与人才有关。网络技术领先国家之所以能够占据网络空间安全的制高点,首要原因就是聚集了大量网络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支撑了新技术开发和网络空间安全的防御和进攻的高超能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不仅打造了网络技术强国,也打造了网络空间安全强国,他们是决定未来网络空间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网络空间安全的竞争和博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博弈,这就自然引发了对于网络人才的竞争,并成为这场竞争的焦点。实施方面,美国早在2011年就了《网络安全教育战略计划》,英国在2009年的《网络安全战略》中明确鼓励建立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才培养。陈H汀:《提升网络安全软实力:2015年美英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举措对我国的启示》,载《人民邮电报》2016年2月22日。而现实中网络人才确实炙手可热,例如,“长期以来,俄罗斯黑客因技能高超,为网络界所公认。因此,俄罗斯黑客成为许多国家情报机构的‘抢手货’。”《美俄欧黑客过招打响 “网络核战”》, 资料来源:。从中不难判断,未来网络人才的世界性流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而掌握人才优势的国家,将逐渐打破现有的网络空间安全态势和格局。

第三,网络的全域覆盖和技术的难以完善将使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网络技术越发展,人们越离不开网络,其覆盖率也将大幅增加,最终实现几乎无死角的全域覆盖。但是,既然网络是基于技术的产物,而任何技术都并非无懈可击,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漏洞。就网络空间安全而言,新的进攻技术必然催生新的防御技术,而新的防御技术也一定会导致新的进攻技术出现,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自然会导致一场无休止的攻防技术革命。对于百密一疏的网络,攻击者必然会找到其弱点和漏洞而实施攻击。维护网络安全的难度还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尽管各国都想构筑铜墙铁壁,但被攻击的概率依然存在,而某些攻击只要得逞一次,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四,网络空间安全将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但在国际合作依旧难以扎实推进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网络空间联盟极有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的重大威胁。目前,网络空间安全已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的头等议题。而随着网络空间安全风险的加剧,国际合作将成为难以跨越的选项。2015年12月16-18日在我国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共同建设网络空间、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治理网络的战略理念已经形成,“这将成为未来国际网络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思路。网络安全合作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议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双边网络安全合作、区域网络安全合作和多边合作都将日益紧密且多元化。”安静:《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 资料来源:http://.cn/2016/0405/422395_2.shtml。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网络空间的安全领域国际合作存在以为核心的根本问题以及霸权思维,同时可以预计的是这些问题和霸权思维很难短时间消除,以此,尽管网络空间的共同治理必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要想得到深入发展并取得实效,仍存在着需要跨越的巨大鸿沟。

四、化解和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挑战的启示与思考

从国际安全领域的网络空间安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和面对的重大安全问题,处理好坏,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安危,也必将影响到国际安全的形势走向。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寻找到化解和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挑战的有效路径。总体而言,必须做到:

一是提高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知,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强化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并努力寻找破解网络空间安全的重点难题的路径。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如何应对其给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带来的威胁。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制定是任何国家要想有效应对网络空间安全必须采取的首要措施,而这一战略的缺失直接反映为国家难以将网络空间安全置于应有的重要位置,其结果必然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和短效行为。而只有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才可整合国家资源,全面规划制定出体系健全、机制完善、目标清晰和措施有效的应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长效路线图并逐步推进。因此,国家应聚合研究和职能部门的理论与实践人才,由最高国家安全部门牵头,依据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指导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具体实施。

二是大力培育和引进网络人才,以提高网络核心技术为重点,打造一支由精兵强将构成的网络空间安全队伍。网络作为技术的产物,化解其安全威胁的核心仍是技术,这就使得网络技术人才成为这场安全战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通过各类途径加紧培养的同时,还应注意吸收和引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支由精兵强将形成的网络安全队伍,尽早在网络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变劣势为优势,从而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的主动权。这就需要要以开放的思维和进取的精神,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化建设,使得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有序进行,并逐渐使得这支队伍彰显出技术超群、结构稳定、梯次合理和长久持续的特色,更好地化解和应对现有和未来可能面临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与挑战。

三是以防范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为抓手,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的国际合作。尽管由于一些认知上的问题导致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使得合作迄今难以扎实推进。但是,只要我们把握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合作的关键契机和关键领域,这并非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要通过各种路径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网络空间安全涉及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培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维,以当下越演越烈的网络犯罪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网络恐怖袭击作为合作领域和抓手,通过情报共享、设备匹配、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联合网络空间安全兵棋推演和实战演习,以此加强相关国家应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协同性,最终提高共同应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能力,维护国际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

四是加强国家间的网络空间安全对话机制建设,防止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军备”竞赛升级以及因误判而导致的网络安全冲突。网络空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以怎样的安全观和怎样的思维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构建怎样的网络空间环境,则关系到未来全球网络空间的生态。如果继续以冷战思维和零和游戏看待和处理双边和多边的竞争关系,势必导致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军备”竞赛的升级。而鉴于网络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如若发生误判则将引发网络安全冲突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国际安全稳定和国家安全危机。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国际社会应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资料来源:http://.cn/c/2015-12-16/doc-ifxmpnuk1630426.shtml。这为推进国际防止网络空间冲突和建立网络空间安全合作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是国际安全大战略思维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具体反映。这其中,对话机制是建立互信和防止误判的重要前提,应该着力推进。同时,以国际安全的视角看,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建设也需要各国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只有真正置身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中,才能够搁置分歧,构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治理体系,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安静.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EB/OL].http://.cn/2016/0405/422395_2.shtml

[2]陈H汀.提升网络安全软实力:2015年美英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举措对我国的启示[N].人民邮电报,2016-2-22.

[3]杨嵘均.论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其应对策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2篇

关键字: 国际政治 网络 战争

当代,国际环境表面和平,实则暗地里险象环生,国家间经济的竞争及权力的争斗从未停止。传统意义上的热战随着武器的进步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一种新的国际政治斗争形式悄然来袭。

从16-19世纪的殖民战争,到20世纪的“冷战”,再到“9.11”之后的反恐战争,战争的形态不断升级;能源战争、贸易战争、货币战争、文化战争,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不断转移。而这一切,随着互联网无限延伸到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种种热战、冷战、暗战,现如今已全部囊括在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网络战争之中。

1.网络战争概念的界定及其形式演变

网络战,是敌对双方针对战争可利用的信息和网络环境,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保证己方信息和网络系统安全的同时,为扰乱、破坏与威胁对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展开的对抗活动。它是集网络攻击、网络防御、网络舆论、网络心理、网络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战争手段。

与传统战争形态相比,网络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武力的束缚,只要有电脑和网络,人们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进行远程破环,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网络战争轻则可以引发社会动乱,金融震荡。重则有可能摧毁整个社会运转体系,成为不见硝烟的“核毁灭”

首次把网络攻击手段引入军事战争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而标志着第一次国家间全方面爆发网络战争的事件是2007年爱沙尼亚大战。如今,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无限延伸,网络战争的形式发展的更加多元,覆盖范围更加广阔,牵扯到的国家就更加繁多了。

2.网络战争发展现状

如同当今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情势一样,网络世界,依旧如是:现在,美国正在利用互联网,实现新的霸权。无论是在传统空间、太空空间,还是在网络空间,美国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IBM总裁彭明盛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的演讲,第一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更是将美国的战略意图暴露无疑。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引起奥巴马及其内阁成员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认为,该战略对维护美国霸权,强化控制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从近期看来,美国掌握了支撑“智慧地球”的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在全球具有先发优势,通过全球推广该系统,可以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从远期看来,“智慧地球”在全球部署完毕之际,就是美国控制全球之时,因为到那时,美国可以随时截取各国智慧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和数据,测量和控制地球上每一个物品的状况。奥巴马认为“智慧地球”与克林顿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同等重要,并将其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作为美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2009年6月23日美国宣布成立网络司令部后,同年6月25日,英国出台首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行动中心。韩国也效仿美国成立网络司令部。而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在军事上建立了相关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打造数字防护网。

3.网络战对中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走和平发展的国际道路,为谋求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而努力。

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威胁。其中,两方面尤为突出。

3.1 网络间谍日渐猖獗

在对我国展开的各种网络攻击中,以窃取政治、军事、外交、科技等重要情报为主要目的网络间谍活动,近年来有大幅上升之势。

3.2 外力策划反动事件

除了这种方式以外,通过互联网输出思想文化、策动“”、操控我国舆论,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惯用的伎俩。

从这些形式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

西方国家鼓吹“网络自由”;培植“意见领袖”,散步反动言论,利用使领馆等驻华机构召开“博客吹风会”、“在线讨论会”,拉拢中国网民;研发“翻墙软件”,突破中国信息关防,把Google等网络业务作为新的渗透工具;在境外设立数千网站,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进行“信息围攻”,把互联网作为干涉中国内政、介入中国内部事务的便利途径;通过互联网炒作所谓的热点问题,串联非法活动,虚假信息,激化社会矛盾,破坏中国和谐稳定。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这场没有硝烟但却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网络战争正悄然而至,每一个人都受到这场无形战争的现实威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大国来讲,如若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谋求国家发展的和平环境,加强网权制衡的能力则必将成为攸关存亡的关键。

4.网络战的兴起对中国的警示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当前这新形式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本国利益呢,我认为:应该站在国家发展安全战略的高度上,对网络战争采取战略性的重视。

4.1 调整战略规划

重新审视我国网络战略规划,明确我国网络战略目标。我国已出台过相应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战略规划,但网络犯罪、网络威胁、网络破坏依旧有增无减。在技术发展与敌对网络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我们应重新审视与完善原有的战略规划,调整战略部署,应对潜在的网络危机。

4.2 加强网络防御

确立“网络防御为主,具备网络还击能力”的网络战略思想。增强抗打击能力,获取第二次反击的机会。在网络防御方面应加大投资研发有针对性的新型安全产品,如入侵分析与网络监控系统、高强度信息(数据)加密产品、高速网络传输加密机等。

4.3 整合军事资源

为有效应对可能暴发的大规模网络战,以发挥最大效能、最快危机响应为宗旨,及时调整我军网络作战指挥体制。根据我军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通信、机要、指挥自动化、电子对抗等的权力界线,精减机构,整合资源,理顺网络作战指挥体系。

4.4 适当侧面出击

我国应加强平时网络舆论战的对抗与反击能力,争夺网络话语权,从道德伦理角度积极介入“国际防网络攻击威胁公约”的制定。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迫使美国在按下“网络核按钮”的同时必须顾及自身的损失而“投鼠忌器”。

4.5 重视国际合作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3篇

近日,美国国务院、司法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部门共同颁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下称《战略》),集中阐述了美国政府有关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计划。该文件被白宫官员称为“美国在21世纪的历史性政策文件”,标志着美国互联网政策第一次有了顶层设计,对全球互联网发展形势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战略》全文共25页,整体描绘了美国政府关于网络空间发展、治理与安全的战略蓝图。《战略》阐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着力推进的七大政策重点,分别涉及经济、网络安全、司法、军事、网络管理、国际发展、网络自由等领域,这七大政策重点构成了美国“网络外交”的主要内容。此外,《战略》还强调了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始终坚持的三个核心原则:基本自由、隐私、信息的自由流动。根据《战略》,一个开放、安全、通用、可靠的国际网络空间是美国对未来互联网的构想。

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

美国政府此次出台《战略》,意图以美国价值观引领全球互联网发展,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其背后有着全面而长远的战略考虑。

首先,美国积极应对全球互联网信任危机。美国《战略》,实质上是一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战略,因为仅从目录来看就会发现,全文除了一小部分谈的是网络空间的发展问题,其余大部分谈的都是网络保护、网络治理和网络对抗。

其次,美国极力推崇互联网自由。美国近年来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多份政府文件中,均不断强调网络空间是与太空、海洋并列的第三大全球公地。新出台的《战略》同样将网络空间和其他两个公地视为同等重要,并进一步指出美国要确保在网络空间的战略威慑力,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进入和调动。

再次,美国需要互联网政策的顶层设计。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都曾推出过战略计划,奥巴马上任以来也曾过《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是围绕技术提出了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思路。而新出台的《战略》则是美国政府针对全球互联网推出的首份国际战略与政策报告,重要程度远远超越了上述文件,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

应对美国《战略》

尽管这份战略中没有点名任何国家,但文中仍然“保留”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一贯偏见,多处对中国“暗中”关照。此外,《战略》中使用了“cyberspace”,而非传统的“internet”,表明美国的该项政策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还可能包括未来的物联网、云计算网络等新兴网络形态,也反应出美国将要在这些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最大程度上谋求自身利益的真实目的。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4篇

关键词:港口;城市;物流;产业;唐山市

中图分类号:F5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75-0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经济地理的全球化及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涌现出大批成果,从而加深了我们对70年代以后产业重构进而导致新的空间分工的过程的理解。这一过程可被称作“世界贸易的整合与生产的分散”。虽然都强调将网络作为核心分析单元,但对于世界经济演进的分析仍分化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世界城市网络学派(WCN,突出基于公司网络的城市国际连通性),另一个是全球生产网络学派(GPN,突出全球商品网络的区域植入性)。这也就为我们分析港口城市如何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两种维度或将其结合。将港口城市演进与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统筹考量,已经成为国外运输物流、人文地理和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的交叉前沿。Carbone和De Martino(2003)、Hall和Robbins(2007)各自分析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和南非德班港如何参与到雷诺和丰田的国际汽车产业链。Wang和Olivier(2006)则开始就港口整合进入全球生产网络进行概念性总体设计。Jacobs,W等(2010)研究了如何将港口城市整合进全球生产网络,并指出港口城市的优势主要在于其是全球商品流的节点和港航服务业的中心。

目前,国内学术界虽在港城互动、港口物流等主题上给予了较多关注,但还明显缺乏针对新兴港口城市如何顺利嵌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专门研究。全球化视角下新兴港口城市的嵌入,涉及原有经济模式的转变,涉及从内陆封闭式发展向沿海开放式发展的变迁,也会涉及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河北省唐山市是我国近年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港口城市,正处于摆脱原有资源型经济模式和构建沿海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值得研究关注。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是唐山基于新兴港口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新兴港口城市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经济机理

(一)理论界域

所谓新兴港口城市是指城市区域本不具有沿海港口特质和传统,但在沿海地域的开发开放版图中,由于特定的货运需求或天然条件而起步,并快速成长为重要的物流结点和大地理范围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新兴港口作为临港产业的龙头和开放发展的窗口,要与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有责任将港城乃至腹地嵌入全球框架。

全球产业物流网络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网络组织,是产业链中的不同经济活动的全球布局。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及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内部开始了垂直反整合与模块化解构。将原来集成于企业内部的上下游业务垂直分解,产业组织因而出现纵向分离的趋势。跨国公司将大量非核心、低附加值的业务外包到低成本国家,形成了核心一生产系统。制造业生产越来越模块化,将更多的业务环节外包出去,并与生产业嵌套耦合。没有物流网络的发展,全球化下的时空压缩便不能实现,全球产业网络的形成离不开物流网络的支撑。在经济地理图景中,呈现出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联结在一起的复杂网络。

(二)关联框架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活动的分离和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全球价值链的等级体系与各地相匹配的过程就是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垂直分离和空间再构的过程。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的各个片段往往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集成后的全球产业物流模式实际上是将部分生产功能转移到了港口,并利用港口的流通加工功能,在配送之前对货物进行简单加工。港口的增值服务功能可以更好地集成供应链,满足链上主体对货物的个性化需求和选择。分工、专业化与市场规模,以及物流构成的这一正反馈网络,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具备开放性特点的临港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以大进大出为主要形态的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吸引相关厂商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地理集聚。与以前的相对封闭期相比,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沿海港口可以为所在城市带来便捷的贸易通关、完善的金融配套、充裕的人才储备等系列优势。从业务关联的角度观察,港口物流的发展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海商法律、海运保险以及信息、咨询、科教等相关服务业,从而构筑一个集会展、采购、物流、金融、交易等为一体的双向开放平台。于是,新兴港口城市成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也为本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通道。因此,积极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增强与外部的联系,有利于新兴港口城市打破原有经济范式的闭锁,实现向沿海港口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型。全球框架下的新兴港口城市应该基于本地港口平台,积极回应全球市场的变化,与区外经济行为主体灵活互动,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目标定位,确定在全球产业物流网络中的嵌入位置和方式。

(三)港口城市类型及演进方向

图1中的横轴是港口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纵轴是其在全球产业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图中的方形指物流与制造业活动的规模,圆形代表与港口航运相关的生产业。在这4种港口城市类型中,如果横向对比则两者的方形面积相同,如果纵向对比则两者的圆形面积相同。贯穿装卸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虚线表征专业化程度,反映在临港工业或高端服务业方面的各自优势;贯穿新兴港城和世界港城的另一条虚线表征集中程度,反映相关活动在港口城市的集聚规模的综合提升。

装卸中心型港城在全球产业物流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归因于物理基础设施的完备、运输功能的多样性、稳定的船舶挂靠及巨大的货物吞吐量。由于产业活动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很多港口成为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比如鹿特丹、休斯顿和新加坡聚集了大量的石油化工设施。从空间上讲,港动密度的增加所受到的土地和环境约束使得港口设施与城市中心逐渐远离,因为地理隔离或者原城市中心区的锁定,该类型港口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非常有限。对于服务中心型港城来讲,得益于成功的集聚经济效应而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凸显,原有的水运优势已不再主导。在这些地方,由于空间紧缺、交通拥堵或环境考量,与商品物理转移相关的功能已经很有限。在新兴港口城市或世界港口城市,港城在相对和谐和相互依赖中共存。从发展方向上考察,新兴港城可能演化为装卸中心、服务中心或世界港口城市,既可通过港口物流规模的壮大吸引临港工业,又可强调对生产业的集聚;既可沿纵轴方向突出其在产业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又可沿横轴方向提升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级别,或者两方面并重。新兴港城在经历起步期后,其未来目标定位和路径是多样化的,具体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禀赋、外部机遇及战略的选取。

二、唐山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综合方案

(一)全球指向的新兴港城发展:唐山样本的意义

从实证角度观察,国内外均有依托新兴港口优势、成功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范例,比如迪拜作为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一,最初只有一些简单的珍珠、捕鱼和贸易活动,1968年石油的发现使迪拜得以快速发展,但却并未成为经济支柱。在多元化过程中,1972年建成的Rashid港和1983年建成的JebelAli港成为里程碑。如今迪拜已经成为海湾地区的门户和全球性商业都会。在迪拜,自由贸易区和港口建设为城市融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提供了硬件保障,区港之间的共生联动使迪拜顺应了全球外包的趋势,逐步参与到全球网络中。迪拜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是充分发挥了新兴港口优势,使之与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相融合,将渔村转化成为区域经贸中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将决定未来的成长空间,积极将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架构是经济成长的重要方向。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聚散是城市经济开放前行的外部环境,港口是旨在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出口导向集群的代表,港口优势的爆发是实现城市转型的战略依托。长期以来,河北省唐山市传统重工业发达,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经济开放度较低。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储备难以满足需求,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但同时,唐山市的港口发展快速跨越,成为国内的新兴港口城市。2011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八名。唐山港两个港区(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的先后建设和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使唐山拓展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空间,具备了大规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窗口和平台。基于新兴港口优势,唐山可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把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和环节放到全球范围内综合考虑。唐山既是传统资源型城市,又是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既要积极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又要推进对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具备了工业化的相当基础,又处于港口城市建设的后发位置。因此,在判别唐山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背景的基础上,筹划新兴港口城市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个案战略,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唐山城市产业系统的演进

国外学者针对德国鲁尔区的多项研究均认为,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路径依赖”导致了衰退,这种模式锁定状态在我国也普遍存在。如欲摆脱原有锁定和依赖,必须找寻强有力的突破口和契机。具备了沿海港口这一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所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唐山市要想突破资源型经济的束缚,就应打造开放型经济架构,借助多种形式完成对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嵌入。港口优势的迅速凸显既为唐山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独特条件,又为其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创造了战略平台。兼具资源型城市和新兴港口城市双重特征的唐山市,需要基于全球网络实现与外部主体的有效互动,使区域经济接轨国际市场,克服地方发展锁定,通过制定综合方案来统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为逻辑和现实起点,唐山市经过城市产业系统的多阶段转型之后,将转变为一座高开放性的港口城市。这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转型的构成要素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功能性的。具体实施内容既涵盖旨在限制和压缩资源型产业的各种消失性安排,也有用以改善城市基础环境条件的持续性安排,还有旨在提高产业开放度的增强性安排,从而共同构成了唐山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内陆走向远海、从本地走向全球的整套布局(见图2)。其中,消失性安排包括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节能减排门槛提升、技术要求的修正、落后产能的压缩等;持续性安排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秩序的治理规范、港口口岸环境的优化等;增强性安排包括对境外直接投资的有效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滨海服务贸易的扩展、技术研发强度增加、对传统产业资本再创业的扶持等。

三、唐山市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主要策略

从资源型城市到开放型港口城市的转型是唐山市的必然选择,进而需要对港口城市的目标类型做出甄别和定位。虽然吸引高级生产者服务业是港口城市的理想战略,但与港口相关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PS)的布局模式主要遵循城市级别而不是港口吞吐量的级别,伦敦、纽约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均缘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作为中等城市的唐山市应将目标定位于图1中所示的装卸中心型港口城市,谋求在物流规模和临港工业集聚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主要沿全球产业物流网络方向嵌入和提升。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策略如下:

(一)比较和选择恰当的嵌入方式

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主要方式有科层嵌入、市场嵌入、网络嵌入和准科层嵌入等。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唐山市主要临港产业模块应基于自身情况和行业态势,从上述嵌入方式中进行精心比选,找准适用方式,并且将嵌入过程划分为初涉、融入和控制3个阶段,从孤岛嵌入到成链嵌入,形成清晰的路线图,以通过战略性合作分享全球市场利益。

(二)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正快速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一方面要通过整合提升,形成内生力量主导的国际性产业集群,继续强化本土加工制造优势,并向研发、营销、品牌等多方面优势扩展,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聚落特点,集群式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带动本地配套企业的成长。新兴港口城市要避免腹地企业在全球分工中被低端锁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延展上下游产业链。

(三)取得国际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支持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商业伙伴方案是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有效渠道。联合国工发组织启动的一系列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印度和南非的汽车工业项目以及布基纳法索奶品价值链的发展等。商业伙伴关系已成为联合国刺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唐山市应谋求加强与有关国际经济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电动汽车等新兴项目的引进。

(四)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往往把物流水平、特别是保税物流设施作为重要考察要素。现在唐山市界内还没有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果能在曹妃甸设立保税港区,可使港口功能适应全球产业物流网络的要求,促进专业码头与工业基地形成“前港后厂”式的物流程序,在环渤海地区重化工业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中起到桥梁作用,这将强力推动唐山城市产业系统的演进,提升港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恐怖主义是一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的全球性问题,是对公共信息安全的野蛮挑战。公共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的集中体现,我国的网络快速发展与公共信息安全保卫措施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反映了当代反网络恐怖主义的现实性和艰巨性。如何加紧这方面的科研和备战以打赢这场新形势下的特殊战争,切实维护公共信息安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网络恐怖主义(cyberterrorism),是指由特定组织或个人以网络为手段和活动空间,有预谋、有政治目的的软暴力攻击活动。它针对或利用信息、计算机程序和数据以及网络系统制造恐怖气氛,威胁、破坏公共信息社会和相关政府、国家利益,其危害足以导致人们心理的恐慌、财产的损失甚至人员的伤亡。

从1993年底我国首次与Internet联网以来,尤其是1999年1月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因特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网络犯罪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甚至在一些案件中出现了网络恐怖主义这种新型犯罪的苗头,给我国公共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放眼世界,尤其是日本和欧美,无论是其电力、金融、能源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还是卫星、飞机、航天等军事技术,以及教育、商业、文化等等社会各方面,都日益依赖网络系统而进行,“当超过100亿美元的网络经济建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网络基础上时,人们有理由严肃地质疑其安全性。公共信息安全日益成为这些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而另一方面,网络恐怖主义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恐怖分子或犯罪组织青睐的攻击方式,成为对全球公共利益和国际安全的一种新的巨大威胁。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特征

与爆炸、绑架、劫持飞机自杀性爆炸和利用生化武器施毒等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方式相比,初步显现的网络恐怖主义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超级恐惧性

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其恐惧性,包括美国的“9·11’’事件在内,传统恐怖方式造成的恐怖效应,由于地缘以及与国家、人们生活关联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扩散规律是由中心向四周减量辐射,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是有限的、可控制的,最终必定会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和社会中,恐惧性因此适可而止。而网络恐怖主义则不同,其不仅破坏“信息社会眼睛”和“第三传媒”的网络传媒,而且直接毁损人们日益依赖的网络系统,其扩散规律必然是等量、甚至有时是增量地由事件中心向外辐射,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是无限的、难以控制的。一次局部的网络恐怖事件,往往会在很大范围内连锁反应,从而使信息社会的大部分或全部陷入混乱盲目状态,甚至引发社会危机。这种新的恐怖方式较传统方式而言,更具有难以预测性、突发性和象征性,一旦发生,必然加剧人们心理上对信息社会的不信任感,甚至留下“核冬天”样的长期损害,从而也加剧了下一次网络恐怖事件的恐怖效应。

(二)非暴力性

暴力或暴力威胁是恐怖主义的内涵。很大程度上说,离开暴力性谈恐怖主义是不全面的。但是网络恐怖主义修改了这一传统说法。它针对或利用的是网络本身,并不以造成人身安全的危害为直接或间接追求效果,因而只有对物的破坏性而不具有对人的直接暴力性,因此也显得文明些,少有血腥味,这对于日益强调人身安全等私权的当代国际社会来说,具有很大的蒙蔽性。人们也一度模糊了它与一般犯罪行为的区别,放松了对它的打击力度,甚至有极少数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崇拜,甚至以此为荣。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其非暴力性丝毫未能改变其恐惧性、政治性和被袭击目标的无辜性等恐怖主义内涵,因此,我们在确认其具有非暴力性的新特征的同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清它的恐怖主义根本属性。

(三)高度隐蔽性

网络恐怖袭击是一种非常规的破坏活动。从形态上看,是一种网络上的快速符码运动。本身就具有难以跟踪的隐蔽特征。国外的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一改传统做法,身份彻底虚拟化,在网络恐怖事件中,事前不声张,事后匿名退出。其匿名性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管理滞后,袭击手段的不对称发展和攻击目标的模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恐怖分子可以多维、多点、多次进攻,而将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因而从网络恐怖事件的筹划、实施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来看,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范、难以取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四)低成本与高破坏的极度失衡性

网络系统对故障和病毒缺乏免疫力,而进入系统的程序和信息内容具有难以检测的特点,这就使得网络系统十分脆弱,易受攻击。网络科技日益普及,其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的特征·,也使得那些针对网络天然弱点,逆用科技,研制、掌握攻击网络系统的成本十分低廉。一台入网的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就可以发动一场网络恐怖袭击,其进入成本十分低廉。而与低成本相对应的是巨大的破坏性。近年的“情书”、“求职信”病毒恐怖袭击,全球生产损失额高达88亿美元和90亿美元,2003年3月上旬新型蠕虫病毒SQLoverflow开始的5天内便造成了9.5亿美元的生产性损失。一次网络恐怖事件,可能超几十次其它类恐怖事件的损失总和。这种低成本和高破坏的“高效”恐怖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恐怖分子所追求的恐怖效应,从而有可能刺激其制造出更多更大的网络恐怖事件,反过来加剧了这种失衡性。

二网络恐怖主义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网络恐怖主义尚处于组织联络、筹措经费等初始状态,现实的网络恐怖事件多发生于西方一些网络程度较高的国家。但是它正日益成为一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的、全球性的问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个人网络恐怖主义趋势

网络袭击的武器易获得、网络目标的脆弱、攻击结果的高危害等属性,使得恐怖分子可以利用极少的个人资源对拥有强大社会资源的公共信息社会和相关政府发动灾难性袭击,恐怖分子个人行为就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所追求的效果。同时,个人行为也更符合现代恐怖主义追求隐蔽的特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随着多样性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恐怖主义的组织性将更加弱化,个人化的倾向将更加突出。

(二)计算机黑客恐怖化趋势

网络恐怖分子必然是利用计算机黑客技术和病毒技术等手段进行袭击,这就使得一些计算机黑客由无害的科技探索者或普通的违法犯罪者向恐怖分子堕落成为可能。甚至有一种说法:“黑客+病毒=恐怖袭击。”国外资料表明,高水平的网络攻击多数来自有恐怖主义思想的黑客。人们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些人在享受人类科技成果的同时,精神世界的改造却相对滞后,淡化了道德观念,导致人格空虚,一些计算机黑客道德缺失,其心理泛滥为仇恨、冷酷、狂热的恐怖心理,而为恐怖分子、恐怖组织所利用、雇佣或自甘堕落为反科技进步、反人类社会的网络恐怖事件的制造者。 (三)国家背景支持的网络恐怖主义趋势

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国际反恐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将特定的国家、民族组织妖魔化、恐怖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打击恐怖主义时常成为强国干涉他国主权和内政的借口,甚而侵犯他国信息安全,对网络恐怖主义视作实用工具的某些强国,也很可能把它当作“挥舞大棒”、推行强权政治的一个法宝;一些欠发达国家、贫国和弱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在受到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的欺压时,或明或暗地支持包括网络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恐怖活动,甚至把支持网络恐怖主义当作反对信息霸权、对付强权政治的秘密武器。网络恐怖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点,承担的政治风险几乎为零,传统的恐怖活动方式在国际社会的强力打压下,活动空间日益狭小,而国家背景支持的网络恐怖主义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全球反网络恐怖主义形势将更加复杂。

(四)袭击手段的多样化趋势

网络恐怖主义,从另一种角度上讲,实质上是特殊形式下的信息战。网络恐怖分子和组织可利用的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恐怖分子可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直接散布恐怖信息,大打网络心理战,这种手段简单,效果有限,发展空间小,容易被排除。但恐怖分子将之与其它手段综合运用,将产生极大的威慑和破坏作用,较为常见的袭击手段是采用计算机病毒实施黑客袭击。无论是“蠕虫”、“逻辑炸弹”、“计算机陷阱”,还是“软件嗅探”等各种破坏性病毒,其传染性、变异性、潜伏性、持续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网络恐怖事件首选袭击武器的可能。全球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Symantec曾警示,新开发的未知病毒,尤其是极具毁灭性的混合病毒,将越来越多地在网络恐怖事件中使用。

三对策思考

网络恐怖主义是对公共信息安全的野蛮挑战,防御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针对网络恐怖主义难以预警等特点,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制约和反击。

(一)加强反网络恐怖的理论研究.建立完整的作战理论体系

公共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反网络恐怖主义,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只有高度重视,建立完整的反应机制,才能掌握主动,占据优势。目前,建立该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针对网络恐怖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借鉴我国反恐怖斗争中已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法律、政策层面对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有力的警示和惩戒,为反网络恐怖主义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如政府可出台《公共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信息安全工作作出更加全面、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像防范“非典”一样,对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事件分类定级、调查处理和应急响应工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快速反应,积极主动。第二,“因特网无国界,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特征,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正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形成一套全球监控、防范和反击的安全体系,在促进、发展和落宴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文化中发挥我国的影响,并注意在合作中实行“拿来主义”,借鉴国外反网络恐怖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三,要突出我国反网络恐怖主义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进行防御。目前,境内外邪教组织、“东突”和“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是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的主要源头。其中,个别邪教组织已针对我国卫星电视进行了多次侵扰,今后我们不排除它们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造谣煽动,发动网络恐怖袭击的可能。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监测系统,对可能的网络恐怖活动进行密切监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反击。

(二)加强反网络恐怖作战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完善技术装备。加强科技练兵

反网络恐怖实质上是一场科技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拥有先进独特的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的硬件、软件才是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维护公共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和美、13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反网络恐怖作战还处于初始期,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硬件研制和软件开发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立自主的骨干信息网络,加强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制,发展民族的防火墙、路由器、数据密码技术等公共信息安全产品,并密切跟踪国际反网络恐怖的科技新发展。甚至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更安全、独立于因特网之外的独有网络,构筑我国坚实的网上边疆。只有在网络技术方面占有先机优势,加大科技练兵,才能运用高科技保卫我国网上领土的安全和主权,打赢将来可能发生的反网络恐怖主义信息战。

(三)强化军警民联合反网络恐怖机制。多管齐下。将网络恐怖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6篇

[论文摘要]网络恐怖主义是一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的全球性问题,是对公共信息安全的野蛮挑战。公共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的集中体现,我国的网络快速发展与公共信息安全保卫措施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反映了当代反网络恐怖主义的现实性和艰巨性。如何加紧这方面的科研和备战以打赢这场新形势下的特殊战争,切实维护公共信息安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网络恐怖主义(cyberterrorism),是指由特定组织或个人以网络为手段和活动空间,有预谋、有政治目的的软暴力攻击活动。它针对或利用信息、计算机程序和数据以及网络系统制造恐怖气氛,威胁、破坏公共信息社会和相关政府、国家利益,其危害足以导致人们心理的恐慌、财产的损失甚至人员的伤亡。

从1993年底我国首次与internet联网以来,尤其是1999年1月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因特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网络犯罪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甚至在一些案件中出现了网络恐怖主义这种新型犯罪的苗头,给我国公共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放眼世界,尤其是日本和欧美,无论是其电力、金融、能源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还是卫星、飞机、航天等军事技术,以及教育、商业、文化等等社会各方面,都日益依赖网络系统而进行,“当超过100亿美元的网络经济建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网络基础上时,人们有理由严肃地质疑其安全性。公共信息安全日益成为这些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而另一方面,网络恐怖主义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恐怖分子或犯罪组织青睐的攻击方式,成为对全球公共利益和国际安全的一种新的巨大威胁。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特征

与爆炸、绑架、劫持飞机自杀性爆炸和利用生化武器施毒等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方式相比,初步显现的网络恐怖主义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超级恐惧性

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其恐惧性,包括美国的“9·11’’事件在内,传统恐怖方式造成的恐怖效应,由于地缘以及与国家、人们生活关联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扩散规律是由中心向四周减量辐射,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是有限的、可控制的,最终必定会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和社会中,恐惧性因此适可而止。而网络恐怖主义则不同,其不仅破坏“信息社会眼睛”和“第三传媒”的网络传媒,而且直接毁损人们日益依赖的网络系统,其扩散规律必然是等量、甚至有时是增量地由事件中心向外辐射,波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是无限的、难以控制的。一次局部的网络恐怖事件,往往会在很大范围内连锁反应,从而使信息社会的大部分或全部陷入混乱盲目状态,甚至引发社会危机。这种新的恐怖方式较传统方式而言,更具有难以预测性、突发性和象征性,一旦发生,必然加剧人们心理上对信息社会的不信任感,甚至留下“核冬天”样的长期损害,从而也加剧了下一次网络恐怖事件的恐怖效应。

(二)非暴力性

暴力或暴力威胁是恐怖主义的内涵。很大程度上说,离开暴力性谈恐怖主义是不全面的。但是网络恐怖主义修改了这一传统说法。它针对或利用的是网络本身,并不以造成人身安全的危害为直接或间接追求效果,因而只有对物的破坏性而不具有对人的直接暴力性,因此也显得文明些,少有血腥味,这对于日益强调人身安全等私权的当代国际社会来说,具有很大的蒙蔽性。人们也一度模糊了它与一般犯罪行为的区别,放松了对它的打击力度,甚至有极少数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崇拜,甚至以此为荣。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其非暴力性丝毫未能改变其恐惧性、政治性和被袭击目标的无辜性等恐怖主义内涵,因此,我们在确认其具有非暴力性的新特征的同时,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清它的恐怖主义根本属性。

(三)高度隐蔽性

网络恐怖袭击是一种非常规的破坏活动。从形态上看,是一种网络上的快速符码运动。本身就具有难以跟踪的隐蔽特征。国外的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一改传统做法,身份彻底虚拟化,在网络恐怖事件中,事前不声张,事后匿名退出。其匿名性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管理滞后,袭击手段的不对称发展和攻击目标的模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恐怖分子可以多维、多点、多次进攻,而将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因而从网络恐怖事件的筹划、实施到完成的整个过程来看,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范、难以取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四)低成本与高破坏的极度失衡性

网络系统对故障和病毒缺乏免疫力,而进入系统的程序和信息内容具有难以检测的特点,这就使得网络系统十分脆弱,易受攻击。网络科技日益普及,其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快捷性的特征·,也使得那些针对网络天然弱点,逆用科技,研制、掌握攻击网络系统的成本十分低廉。一台入网的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就可以发动一场网络恐怖袭击,其进入成本十分低廉。而与低成本相对应的是巨大的破坏性。近年的“情书”、“求职信”病毒恐怖袭击,全球生产损失额高达88亿美元和90亿美元,2003年3月上旬新型蠕虫病毒sqloverflow开始的5天内便造成了9.5亿美元的生产性损失。一次网络恐怖事件,可能超几十次其它类恐怖事件的损失总和。这种低成本和高破坏的“高效”恐怖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恐怖分子所追求的恐怖效应,从而有可能刺激其制造出更多更大的网络恐怖事件,反过来加剧了这种失衡性。

二网络恐怖主义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网络恐怖主义尚处于组织联络、筹措经费等初始状态,现实的网络恐怖事件多发生于西方一些网络程度较高的国家。但是它正日益成为一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的、全球性的问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个人网络恐怖主义趋势

网络袭击的武器易获得、网络目标的脆弱、攻击结果的高危害等属性,使得恐怖分子可以利用极少的个人资源对拥有强大社会资源的公共信息社会和相关政府发动灾难性袭击,恐怖分子个人行为就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所追求的效果。同时,个人行为也更符合现代恐怖主义追求隐蔽的特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随着多样性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恐怖主义的组织性将更加弱化,个人化的倾向将更加突出。

(二)计算机黑客恐怖化趋势

网络恐怖分子必然是利用计算机黑客技术和病毒技术等手段进行袭击,这就使得一些计算机黑客由无害的科技探索者或普通的违法犯罪者向恐怖分子堕落成为可能。甚至有一种说法:“黑客+病毒=恐怖袭击。”国外资料表明,高水平的网络攻击多数来自有恐怖主义思想的黑客。人们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些人在享受人类科技成果的同时,精神世界的改造却相对滞后,淡化了道德观念,导致人格空虚,一些计算机黑客道德缺失,其心理泛滥为仇恨、冷酷、狂热的恐怖心理,而为恐怖分子、恐怖组织所利用、雇佣或自甘堕落为反科技进步、反人类社会的网络恐怖事件的制造者。

(三)国家背景支持的网络恐怖主义趋势

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国际反恐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将特定的国家、民族组织妖魔化、恐怖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打击恐怖主义时常成为强国干涉他国主权和内政的借口,甚而侵犯他国信息安全,对网络恐怖主义视作实用工具的某些强国,也很可能把它当作“挥舞大棒”、推行强权政治的一个法宝;一些欠发达国家、贫国和弱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在受到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的欺压时,或明或暗地支持包括网络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恐怖活动,甚至把支持网络恐怖主义当作反对信息霸权、对付强权政治的秘密武器。网络恐怖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点,承担的政治风险几乎为零,传统的恐怖活动方式在国际社会的强力打压下,活动空间日益狭小,而国家背景支持的网络恐怖主义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全球反网络恐怖主义形势将更加复杂。

(四)袭击手段的多样化趋势

网络恐怖主义,从另一种角度上讲,实质上是特殊形式下的信息战。网络恐怖分子和组织可利用的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恐怖分子可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直接散布恐怖信息,大打网络心理战,这种手段简单,效果有限,发展空间小,容易被排除。但恐怖分子将之与其它手段综合运用,将产生极大的威慑和破坏作用,较为常见的袭击手段是采用计算机病毒实施黑客袭击。无论是“蠕虫”、“逻辑炸弹”、“计算机陷阱”,还是“软件嗅探”等各种破坏性病毒,其传染性、变异性、潜伏性、持续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作为网络恐怖事件首选袭击武器的可能。全球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symantec曾警示,新开发的未知病毒,尤其是极具毁灭性的混合病毒,将越来越多地在网络恐怖事件中使用。

三对策思考

网络恐怖主义是对公共信息安全的野蛮挑战,防御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针对网络恐怖主义难以预警等特点,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制约和反击。

(一)加强反网络恐怖的理论研究.建立完整的作战理论体系

公共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反网络恐怖主义,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只有高度重视,建立完整的反应机制,才能掌握主动,占据优势。目前,建立该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针对网络恐怖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借鉴我国反恐怖斗争中已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法律、政策层面对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有力的警示和惩戒,为反网络恐怖主义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如政府可出台《公共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信息安全工作作出更加全面、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像防范“非典”一样,对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报告、事件分类定级、调查处理和应急响应工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快速反应,积极主动。第二,“因特网无国界,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特征,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正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形成一套全球监控、防范和反击的安全体系,在促进、发展和落宴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文化中发挥我国的影响,并注意在合作中实行“拿来主义”,借鉴国外反网络恐怖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三,要突出我国反网络恐怖主义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进行防御。目前,境内外邪教组织、“东突”和“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是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的主要源头。其中,个别邪教组织已针对我国卫星电视进行了多次侵扰,今后我们不排除它们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造谣煽动,发动网络恐怖袭击的可能。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监测系统,对可能的网络恐怖活动进行密切监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反击。

(二)加强反网络恐怖作战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完善技术装备。加强科技练兵

反网络恐怖实质上是一场科技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拥有先进独特的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的硬件、软件才是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维护公共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和美、13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反网络恐怖作战还处于初始期,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硬件研制和软件开发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立自主的骨干信息网络,加强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制,发展民族的防火墙、路由器、数据密码技术等公共信息安全产品,并密切跟踪国际反网络恐怖的科技新发展。甚至在条件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更安全、独立于因特网之外的独有网络,构筑我国坚实的网上边疆。只有在网络技术方面占有先机优势,加大科技练兵,才能运用高科技保卫我国网上领土的安全和主权,打赢将来可能发生的反网络恐怖主义信息战。

(三)强化军警民联合反网络恐怖机制。多管齐下。将网络恐怖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7篇

1.认清大趋势,从维护国家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网络安全问题。当今世界,网络已成为新的国际政治角力场,网络也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国家就不完整;没有网络,国际网络空间秩序就将混乱无序,相关权益也无从保障;没有网络,互联网造福人类的初衷和目的就无法实现,互联网的发展也将失去意义。

但有人一味强调网络的开放性,认为网络无国界,是个不设防的地球村;有人对西方国家推行互联网霸权不够重视,还只是把眼光局限在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军事霸权等领域;有人对网络攻击不了解、不敏感,对网络泄密事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对此,我们要认清大趋势,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网络、经略网络空间。

强调尊重网络,不是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各国无论互联网发展快慢、技术强弱,其参与权、发展权、治理权都应当是平等的,都应当得到有效保障。一方面,要明确网络的内涵。网络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国家新的实现形式,而不是新权利的创设。借鉴国际公法中传统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内容,网络也应该包含以下要素:独立权,即确保一国网络拥有独立的、对其管理不受制于他人的基本权力;平等权,即各国网络之间能够平等进行互联互通的基本权利;自卫权,即国家应具备保护本国网络、能够不因攻击而导致瘫痪的能力;管辖权,即国家必须拥有对本国网络设施、网络信息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界定网络的效力范围。网络的效力范围,也就是事实上的“网络边疆”。相对于可划界的、静态的领土、领空、领海,网络空间是虚拟、动态的。但是提供网络的物理设施,提供链接的网站、域名,提供渠道的信息系统确是实实在在的、可控的,那么网络的效力范围也应该包含一国领域内所有接入网络的物理基础设施,国家专属的互联网域名及其域内以及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国家核心网络系统。

2.应对大挑战,充分认识网络安全面临的形势和风险。受网络空间的传导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安全威胁界限更易突破,潜在危害和影响更加广泛深远。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网络、国家安全的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

一是国际互联网发展格局存在的天然风险。在目前的互联网格局中,美国通过控制域名解析服务器掌握全球互联网的主动脉。美国握有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控制着全球互联网的运行,属于全球互联网的监控者,直接威胁着他国网络国防安全,随时可以让他国的互联网瘫痪。

二是网络战催生的军事对抗全新威胁。世界强国都很重视网络战,把它当做未来战争的重要形态。美国将强化网络战能力作为军事改革计划的一个重点,设有专门的网络司令部,五角大楼的网络安全战略报告将网络战列为冲突战术选项,提出了保障自身网络安全、反击重大网络攻击和吓阻重大网络攻击三大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战是美军手中新的零伤亡“核武器”。

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随时在线的网络传输、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让以往只是网页浏览者的网民的面孔从模糊变得清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政府机关、国防军队、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和公民个人进行精准画像、行为还原,对采集到的数据做比对、系统整合,就比较容易破解和掌握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要害信息和安全命脉。

四是网络防范意识薄弱和技术依赖滋生的安全漏洞。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我国主流防火墙技术和杀毒技术大都来自国外,自主可控、高技术含量的网络安全产品匮乏,进口的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可能被故意预留控制端口,存在着被非法“入侵”和“窃听”的可能。引进技术设备的网络远程服务十分普及,大型电力机组、高精尖的数控设备以及生产线等,都与国外企业技术联网,在进行网上远程诊断、技术升级、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的同时,外方也能时时监控设备运转和生产情况,不仅令我自身“门户洞开”,关键时候还可能接受指令而停止工作。

五是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形势。某些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霸权和网络信息强势,将网络变成实施渗透的主渠道,大肆输出西方意识形态,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诋毁攻击我们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某些国内网络大V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蓄意炮制虚假新闻、歪曲历史、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不断制造事端。

3.树立大视野,努力掌握互联网全球治理主动权。增强网络意识,强化网络安全观,要运用全球视野、发展眼光、辩证思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和维护好网络安全,夺取网络空间的制高点,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

一是世界眼光。尊重网络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网络安全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网络安全的保障。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就是要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最大公约数”,达成基本共识,与世界各国一道,在彼此尊重网络的基础上,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是中国立场。“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既是为全球网络治理开出的药方,也是彰显中国智慧的立场表达。我们要坚持“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高举和平利用网络空间、反对网络犯罪、网络恐怖、网络霸权的旗帜,树立负责任的网络大国形象。同时,要利用国际组织、国际学术论坛,加强国际合作,参与相关法律文件的制定,表达和阐释好维护网络的利益诉求。

三是创新思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传导”是复杂网络思维的内在规律,要从“点对点”“要素到要素”“领域到领域”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运用“点到网”“网到点”“网到网”的思维理念,把握脉络、认清规律,更好地分析和洞察国家网络问题。

四是技术突破。强调,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要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入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8篇

一、恐怖主义社交网络传播新特点

网络恐怖主义既是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网络空间和世界经济社会运行日益融合、国际恐怖主义多样化发展势头日趋强劲两大趋势交叉的产物:一方面,互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日益依赖网络空间,为网络恐怖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面临国际社会联合打击压力,恐怖主义势力寻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争取支持者和扩展影响力,也推动了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作为新兴的恐怖主义传播工具,社交媒体增强了恐怖主义的联络、组织、隐蔽等能力。正因如此,社交媒体时代的恐怖主义势力越来越倚重互联网来传播恐怖主义理念、招募战斗人员和支持者、散布恐怖信息、施加政治影响,演化出以网络传播恐怖主义思想、招募恐怖主义成员、组织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为核心的网络恐怖主义形态,对国际社会构成新型威胁。当前,恐怖主义传播在社交媒体影响下呈现出的新特征主要有:

(一)社交网络时代恐怖主义的跨国延展性

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与隐蔽性并存的特性,使其成为恐怖组织、恐怖主义分子宣扬恐怖主义思想的理想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传输渠道使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范围极为广泛;利用互联网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恐怖组织及其人员可以更快捷、低成本地传递恐怖活动信息,促使恐怖主义的跨国化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助推恐怖活动人员的扩散。在网络环境下,宗教极端思想控制下分散个体的恐怖活动以整体形象出现,加剧恐怖主义的国际化进程。其背后是在封闭网络空间中“志趣相投”的极端分子结成小群体,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并相互刺激,促成极端心理的蔓延和强化,并对其他易感人群进行“滴灌式”熏陶、渗透,从而使恐怖主义更易在全球发展。2017年6月,英国伦敦发生恐袭后,有学者指出,利用社交媒体招募成员、煽动仇恨、策划恐怖事件已不是秘密。

(二)社交媒体时代恐怖主义的组织灵活性

网络联络和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使恐怖活动具有灵活的组织性:网络不仅为恐怖活动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信息传输渠道,也为其进行即时性组织联络创造了极大便利,成为恐怖活动完成组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不同于传统恐怖组织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和命令下达方式,网络时代的恐怖主义已转向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微恐怖主义”、“化整为零”成为网络时代恐怖主义的新思路、新模式,恐怖组织和个人在世界范围的“本土化”也随着社交网络发展越来越行之有效。最明显的便是“独狼”式恐怖袭击,只需数天甚至数小时就能参与恐怖活动、发动恐怖袭击,并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独狼”袭击之前多伴有宣誓效忠情形;袭击之后,恐怖组织会通过社交网络认领相关恐怖主义活动,宣称会发动更多类似的“独狼”式恐怖袭击。

(三)社交媒体时代恐怖主义的隐蔽煽动性

网络恐怖主义威胁性大、防范难度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虽然网络日益普及,但是网络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匿名性是其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逃避监控和停权处理,恐怖主义社交网络传播策略极其隐蔽,或使用在线“昵称”,或以“过客”身份登录,抑或是利用暗语和特定符号作为传播标志,甚至开发专用加密技术利用在线旅游购物网、在线游戏服务、语音聊天、云端分享等实现恐怖主义信息的“公开”传播。这使各国安全和情报机构很难追查到的真实身份。2015年11月,《连线》杂志披露“伊斯兰国”制作的《网络安全行为手册》。在该手册中,“伊斯兰国”强调优先使用推特,并提供12条安全建议,包括使用加密社交软件、加密手机,隐蔽性强、难以追踪身份的“暗网”技术,安全电子邮箱服务,阅后即焚应用软件等。

二、“伊斯兰国”的网络传播实践

2015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249号决议,认定“伊斯兰国”使“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威胁”,授权国际社会执行打击任务,包括军事目标空袭、地面军事行动、切断经济来源等。与其他传统恐怖组织相比,“伊斯兰国”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先进技术壮大自己,尤为重视网络技术手段。“伊斯兰国”依托最新网络技术手段,既把网络作为宣传自身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以制造恐怖氛围、招募人员和募集资金,又将网络作为其恐怖攻击的重要战场,对全球发动网络袭击,以达到其宣扬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伊斯兰国”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由经验丰富的专人负责网络宣传和人员招募

资料显示,UmmHussain是“伊斯兰国”宣传负责人之一。UmmHussain原名SallyAnnJones,原本是英国某乐队成员,改信伊斯兰教后前往叙利亚加入“伊斯兰国”,负责网络宣传和人员招募。UmmHussain在2013年成功招募到原英国黑客JunaidHussain,并与之组建家庭。加入“伊斯兰国”后,JunaidHussain负责组建专业黑客组织CyberCaliphate,并组织发起诸多网络攻击。JunaidHussain在2015年8月一次美军无人机空袭行动中丧生。之后,UmmHussain对外宣称,以JunaidHussain为荣,并将领导CyberCaliphate继续对国际社会发起网络攻击。

(二)利用社交媒体宣传价值观招募年轻人参与

“伊斯兰国”有一套针对年轻人的精准网络宣传手段,从Instagram到推特、脸书,再到中东地区流行的各类社交网站,依照各种平台内在规律,精心策划、散布对现实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吸引追随者。“伊斯兰国”通过社交网络组织有效的网络宣传活动,除了在脸书、推特、YouTube和WhatsApp宣传外,还有很多其他社交平台,如宣扬反政府的游戏“圣战模拟器”等,同时专门聘请营销、公关和视觉产品方面的专家出力,保证信息以合法形式呈现;在视频类社交网站上传播血腥、残暴的恐怖主义音视频,突破现代文明底线,在全球网民心中制造极大的心理上的震撼和认知上的威慑,阻止全球反恐力量的发展。资料显示,在“伊斯兰国”招募环节,许多思想激进的年轻人仅通过简单的推特聊天,便轻而易举地加入“圣战者”行列,成为“伊斯兰国”一员;而很多从西方来的极端分子,在社交网络上总是把在“伊斯兰国”的生活描述得充满温情与充满意义,导致更多人上当受骗。

(三)发行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子杂志形成影响力

“伊斯兰国”拥有专业的电子杂志Dabiq,其内容不仅包括对“伊斯兰国”理论体系的阐释和宣传,也有战场的最新报道。这份杂志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版本,通过互联网在全球传播。美国战争研究所的哈林•甘比尔称,Dabiq的受众包括潜在的招募对象、未来的“伊斯兰国居民”以及“伊斯兰国”的敌人们。“伊斯兰国”发行Dabiq不仅在于宣传“伊斯兰国”的战略意图和思维逻辑,借此获得更多同情者和支持者,而且也是一种制造恐怖气氛的战略,以此提高国际影响力,谋求在将来国际社会谈判中抬高筹码。2016年9月之后,Dabiq被另一份在线杂志Rumiyah取代,虽然其传播方式等进行了调整,但是其指向性和极端性更为严重。

(四)利用游戏平台工具勾联与谋划规避技术监控

有证据显示,“伊斯兰国”在2015年组织实施对巴黎的恐怖袭击中使用了索尼游戏机CNITSECPlayStation4(PS4)。PS4游戏主机为提供了三种通讯途径,即发送消息、语音聊天和在游戏里沟通。此外,游戏主机即使没有设备也可以为提供通讯渠道,而且游戏平台工具的隐藏能力比传统加密电话、短信和邮件更强,监控难度更高。曾利用魔兽世界举行“虚拟会议”;一起玩“使命召唤”,然后用枪在墙上射出沟通信息等,这些沟通手段增加了政府情报部门的追查难度。

(五)使用网络通信工具传递情报逃避技术监控

依据各地网络化条件状况,“伊斯兰国”制定了不同的网络传播策略:在阿拉伯地区使用僵尸网络发送招募信息;在网络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使用加密技术逃避国家的技术监控。在“伊斯兰国”使用的加密技术和工具中,很大一部分是安全性较高的免费工具。“伊斯兰国”曾用“电报”消息,承认对俄罗斯坠机事故、巴黎恐袭案负责。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用户较少或者知名度有限的工具。这体现了“伊斯兰国”重视利用现有技术和工具保障信息和情报传递的安全性。在实际对抗中,“伊斯兰国”对操作系统、浏览器、加密聊天、加密电话、电子邮件、短距离无网络通信等有专门研究,向其支持者推荐相关工具和提供专门的指导意见,保证信息传递和身份隐藏的安全性,尽量避免被外界追踪。

三、启示与建议

全球网络安全形势第9篇

经过趋势科技的分析总结,本届奥运会的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出了与2008北京奥运会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威胁更加严重

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网络钓鱼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而在本届奥运会中,攻击者不但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还会植入其它的恶意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攻击,对用户的网络安全构成更严重的威胁。

■隐蔽性高

在本届奥运会上,攻击者采用更多的方式不是直接植入网络钓鱼程序,而是通过在信息内容中植入钓鱼网站链接,诱使用户点击以进行网络钓鱼攻击。例如,在一起典型的网络钓鱼攻击事件中,攻击者发送电子邮件,以伦敦奥运女子体操全能项目金牌选手“黑珍珠”未能通过药检的视频信息为诱饵,诱使用户点击进入假冒为YouTube的钓鱼网站。用户一旦中招,便会成为木马“TROJ_DLOAD.BTN”的宿主,该木马程序将自动发送内含相同网址的电子邮件给电脑中所有的联系人,以达到大量散播的目的。

■风险平台多样化

在本届奥运会上,网络安全陷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传统网络媒体、SNS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微博等都成为了不法分子发动攻击的平台。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成为网络攻击的“高发区”。

趋势科技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就在Facebook上监测到了数个标题为“奥运门票-购买2012伦敦奥运会的门票”的钓鱼信息,用户点击进入相关网站后,会被要求提供信用卡号码等个人资料。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