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育数字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15:45:01

高校教育数字化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 高校建设 探究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内涵

1.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领域处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必然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手段、教学思想、以及评价教学的标准等关系到教育基本问题的巨大的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就是指:高等院校着眼于现代信息化手段技术的现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自身教育水平的发展的,全面变革高等教育执行过程中的理念,最终培养出掌握与新知识经济背景相适应的人才。构建数字化校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要跟踪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技术,引进高效率的科研、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和全面服务范围和水平。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等院校发展在当今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主要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标准。

1.2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相关问题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教育信息化体可以达到不同层面的理解。从硬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信息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体系成功建立运行的起点; 从软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相关制度和机构是保证教学平台信息化和教学资源成体系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硬件与软件、设施和制度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相互促进,是信息化教育完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校园数字化的内涵

校园数字化是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校平台,该平台的使用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便捷的教育、学习、交流活动,从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拓展校园的领域,使其跳跃出传统教育的范畴。校园数字化的健设意味着传统校园在教学效率、校园功能等方面的提升,达到教全面信息化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校园,使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集成和管理当今的信息资源,构键科学合理的用户管理、调度权限;数字化校园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统资源一管理、统权限一控制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传统大学所不能发挥的功能。数字化校园也因此把学校的建设面向校外,面向社会,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信息化虚拟大学。

1.4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建设数字化校园,其目标与要求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该目标的显著特点是建设能够自动化办公、应用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蕴含现代信息化核心文化的校园。数字化校园应该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全校的、技术成熟、扩展性强的主干校园网网络,连接起学校的所有PC机工作站、局域网覆盖和设备终端,是全校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

2 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协调软硬件发展

目前,信息化建设上,各高校过于注重投入资源于硬件设备、忽视了软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究其原因是:硬件建设投入的财力较为直接,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较少,而且成效快,大部分学校领导只看到短期的利益。其结果不言而知,科研、教学、管理等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三大环节不能协调。因此,必须保证在硬件灵魂――软件系统的投入,保证其协调统一性。

2.2 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

目前,建设校园网过程中,成立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小组是各高校的统一做法。领导小组是建设校园网最高责任机构,建设过程能否顺利推进,有赖于责任机构能否提升自己的领导才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合理评估建设信息化的进度、预见相关问题和难度,充分利用并配置网络资源,实现数字化校园办公的自动化、教学的统一化和科研管理的公开化。对建设信息化校园有一个确定、成熟的计划,保证信息化建设攻坚克难,在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推进工作一马平川、顺利进行。

2.3 建设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

随着校园网相关硬件建设搭建完成后,应用系统应陆续建立。这些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科研平台管理系统。该三大系统的建立能极大提高管理、科研和教学的效率。但随着数字化校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信息交流的密切,深化这些应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选用的各系统由开不同发商、不同开发软件开发提供,导致数据库的连接共享也各异,这就在形成了“系统孤岛”,使全校内系统的孤立,导致了低水平重复的校内建设,严重浪费资金,使管理、科研和教学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节奏。此时建设访问接口使各应用系统统一管理、调度,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能够访问不同位置时需要使用相同的用户账号和登陆密码。使高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在初期就能以较高的效率展开,提现以人为本的系统建设理念,降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繁琐性。

3 结语

目前,建设数字化校园都在各高校的紧锣密鼓的开展,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挥手、一投足,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握时代契机,大力推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33.

[2]黄锦煜.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2(07):169-170.

[3]卢德江.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0):214.

作者简介

杨海艳(1980-),女,天津市蓟县人。现为天津天狮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信息化。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2篇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高校发展;影响;重要性;方法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加快速地获得有效信息,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引入高新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学,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是我国高校教学的未来趋势。

一、教育数字化在高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庞大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资源是非常稀少的,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从教科书、教师讲授和课外辅导资料中来的,不仅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也使得教学效率持续低下。而教育数字化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在网络上学习知识,通过社交网络快速与同学交换信息与资料,以教材为主,以信息资源为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能够灵活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和谈搜,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当数字化在教学中实行之后,传统的教师为主地位默默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地位得到凸显。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督促的作用,不再处于传统教学中的强势地位,而将更多的自由还给了学生。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网上搜索自己想找的资料,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使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将数字化引导课堂之后,教师可以作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成为学习中的主人翁。

二、科学引进数字化技术,促进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还能够将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融合。为了能够实现数字化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方法:

(1)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数字化培训

高校教师是教育数字化开展的实行人,因此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水平决定了教育数字化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熟练掌握对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文档、数据表格,并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对网络课件进行浏览和下载,从网络上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并能够采用远程操作的方式将资料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学会灵活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远程教学法等综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来灵活对这些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切换,提高高校教师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2)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为了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我们首先应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其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利用数字化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特性,将学生与教师的电脑连接成为一个内部的教学系统,让教师的教学展示能够呈现在学生的电脑上,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对学生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参与,并实现小组讨论的方式,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享和控制。通过多媒体互动教学,既可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模式,也可以实现多机互联的合作方式,在当前很多计算机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期间对学生的任务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按照小组的任务分配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从而体现了团队合作能力,使计算机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近年来,网络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利用网络,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对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并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随时开放,教学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利用可以使用的信息资源,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数字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也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本文中,我们对教育数字化与高校教学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教育数字化发展一直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在短短十年内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和应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思想障碍,并给教育数字化的实践带来诸多问题和阻力。因此,我们要更加切实的关注教育数字化的影响和应用,更加深入地探讨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潜力和弊端等,不断的实践、探索、反思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致力于高校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05:113-120.

[2]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5.

[3]吴永和,雷云鹤,杨飞,马晓玲.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13.

[4]汤巨霞.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5]王运武戒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1:9-11.

[6]田鹏.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过程激励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美术教育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

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丰富教育资源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为学生开展鉴赏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涵养。美术学习的目标并不是技能的比拼,是在美术欣赏中,自身心灵与作者心灵形成共鸣,升华自己,之后以自身的想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借鉴大师级的作品,不仅增强学生绘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进而为学生绘画生涯奠定基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关的美术作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让牺牲欣赏,增强学生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此外,引领学生自主登录互联网平台,找寻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增强高校美术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4篇

一首完整的MIDI音乐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旋律,旋律音色的选择与修改;2、低音,与四部和声一样,低音在MIDI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节奏相对简单;3、和声,主要起共鸣作用,常用音区为小字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2:4、打击乐,打击乐节奏对旋律能起良好的烘托作用。数字化音乐作品的制作是一项带有主观创作性的工作,它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表达人的所思所想的声音符号,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怀。乐音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为了更好的表达音乐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数字化音乐借助MIDI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的乐器声部一轨一轨的录入电脑,自己担任作曲、指挥及“演奏员”,从而组成一个“交响乐队”或电声乐队。因此,融汇这些虚拟乐器音色的MIDI制作软件,即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孕育而生,这些强大的音乐制作软件,可以非常逼真地制作出各种音效音乐而媲美于任何乐团。

二、数字化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实行数字化音乐教学所应具备的相应参考硬件设备如下:1音频工作站:多媒体电脑、音频系统控制台、音频卡、键盘、延音大踏板等;2数字调音台;3监听设备:有源监听音箱、监听耳机、歌手监听耳机、耳机分配放大器:4录音话筒:人声电容话筒、电子管录音话筒、对讲话筒等:5周边设备:话筒前置放大器、立体声数字混响效果器等,此外,还应包括相应制作软件SonarXI正版软件、Cubase6等软件及相应附件,

(一)在声乐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辅助系统是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专业声乐教学课堂,它能使声音、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进行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包括下面硬件:主控机、监听音箱、液晶显示器、电容话筒、摄像机、音频调制器等。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为声乐专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可资源共享和教学协作。声乐教学辅助系统拥有专业声乐教材伴奏,曲目方面有完整的针对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的一万多首各国、各语种的歌曲,能实现教学课堂影音再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提高教学进程。通过课堂影音再现,教师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学生能发现自己学习的弊端及时修正,达到双贏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辅助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的教学功能;2、多样化学习方式;3、简单快捷的操作,集录音、拍摄、KTV、音视频刻录于一体,所有功能集成一个遥控器上,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录入精品课程:4、完美的功能特色。支持USB输入,适用U盘、MP3、读卡器及CD、VCD、DVD等,支持同步复制,可连接电视按指定时间自动录制教学TV。声乐教学辅助系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及方式,并能及时更新,从而提升课堂绩效,达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声乐教学下一个新的定义。

(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视唱练耳课程是高师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其他理论基础课程乃至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主要使用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和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声教学课中,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不易捕捉音响特征。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和声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利用专业软件强大的乐谱编辑功能,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和声教学。这样既可以通过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又可以利用乐谱编辑功能进行示范和改题。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使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而且还可以多次重复,易于瀲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得更加深刻。配器课程多局限于书面习作及钢琴音响试听的旧模式当中。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初步的配器理论与技巧,有些人还试写了许多配器作品,但由于学生没有试听自己配器作品的实际乐队音响的条件,故配器教学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配器习作输入计算机,通过?MIDI系统来产生较为真实的乐队音响,教师结合实际音响进行分析讲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提高了配器法的教学质量。复调的写作技巧是繁复而严格的,仅就其中的纵横向可动对位来说,其可能性就十分多样,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双方常只选择其中基本的方法讲授和练习。但当教学转在计算机上进行时,探讨多种对位结合的可能性就变得十分简单易行,学生的写作(包括各声部的音色配置和乐谱打印在内)能瞬间完成,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增大了练习量并强化了学习效果。作曲课程在数字化音乐的环境下进行,作曲者有着无限的声音选择,其必须在聆听实际音响效果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作曲,音乐的直接制作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了写总谱过程。既有音乐感情性很强的即兴性写作过程,又有对数字控制过程极为精密处理的理性成分,音乐创作的感性和理性范围双向扩大,因而,作曲者面临的是以处理声音为主而不是以处理乐谱为主的过程,所以,数字化音乐教学在本课程中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

(三)在多媒体音乐课件中的运用

课件中的MIDI音乐突破了纯音乐范畴,在保留音乐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课件中的MIDI音乐在突出主题、渲染气氛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素质。音乐能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能冲击人的心灵;给人带来气氛和情感的体验。课件若能配以适宜的音乐,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既然音乐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那么在课件中注入音乐的元素毕可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效果。第二,课件中的MIDI音乐是“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手段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我在这里所说的注意,主要是指"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多媒体课件所运用的显示设备主要是电脑显示器或大屏幕,这些设备都带有辐射,若学生长时间的注视电脑画面或大屏幕会导致有疲劳、厌烦的心理,此时,我们可以在自己所运用的课件中加入适宜的音乐便可以调节、缓解学生疲劳的情绪。第三,课件里的MIDI音乐是"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手段之一。“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人、事、物在有机体大脑中的反映。人是通过不同的分析器(眼、耳、口、鼻等)将获取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送给大脑从而获得记忆的。心理学家经过研宄表明: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的记忆效果优于单一分析活动的记忆效果。因为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的联系,有利于进行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第四,MIDI音乐具有较强的可以控制性。MIDI音乐的运行环境是电脑,并且是以数字信号来传输和储存的,所以在控制上就有易操作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教育 理论课程

一、国内数字化音乐教育理念

数字化音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数字化音乐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的标志性音乐形式,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标志是具有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教育平台。1987年刘健与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培养能运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能型音乐人才。该专业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种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相继成立了电子音乐教育体系。

专业音乐学院中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的学科系统化建设体现在各专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共性和各自专业发展的个性方面,包括“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录音”三个专业。它们都是音乐与高科技的交叉互补,但是各自专业的发展方向又各不相同。如“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性专业人才;“音乐录音”专业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01年开始设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目的是为了强化部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从层次上看,电子音乐可以分为实验型、社会型、家庭型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电子音乐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师范大学中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数字化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在专业选修课开设,以扩大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事电脑音乐的制作与录音教学、电脑制谱及其在音乐专业学术论文中的乐谱绘制技术的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综观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势态,各大音乐学院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电子音乐专业结构的建设已经形成共识,主要音乐学院在未来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地位,将依然引领全国普通高校电子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前进步伐。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的使用

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系统应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MIDI键盘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必须安装了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和红蜘蛛网络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是高师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包括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按高师教学要求其中视唱部分包括构唱、视唱、背唱和弹唱,练耳部分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的听记。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利用MIDI键盘演奏旋律带学生进行视唱,也可在Sibelius软件中输入视唱曲的五线谱,然后点击播放,让学生跟着唱。先把视唱部分全部跟唱几遍,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视唱抽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老师制作好的视唱曲目跟着视唱,至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弹唱部分的教学,学生可以打开Sonar软件,结合MIDI键盘边弹边唱。还可以利用Sonar软件的录音功能学生录制自己视唱的声音,再进行对比,方便掌握在节奏与音高方面是否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其他理论课程方面,电脑音乐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使用Sibelius软件等软件完成作曲与配器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抽查。利用Sonar等软件软件结合MIDI键盘相结合进行辅助功能的教学,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完成作曲与配器等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声乐等主专业和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该研究项目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有效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卢小旭,编著

[2]《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颜东成,编著

[3]《电脑音乐MIDI与音频应用技术》陶一陌,编著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6篇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体育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或训练,“学训矛盾”难以避免,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同步或异步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部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部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结语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7篇

论文摘要: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现已分担起传统图书馆的教育服务任务,本文联系实际阐述了当今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如何为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凭借迅速快捷的可互操作性,将文献资源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交互、传播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开始为传统图书馆的分担起高校教育的服务任务,逐渐开始体现其巨大的作用。然而,在高校成人教育的领域里,人们普遍对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的服务作用重视不够,其潜在的教育职能并未体现出来,如何重视并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转变管理机制、拓宽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及服务对象,进一步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1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成人教育强有力的后盾

1.1成人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内容之一。

国家教委指出:“函授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校集中学习期间,学校应统筹安排其使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以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国家教委又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在现阶段,人们科学技术知识需求不断提高的形式下,成人教育再教育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重要,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同样责无旁贷。

传统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基础,同时也为成人教育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就我校而言,图书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71万余册;中外文杂志520余种;中外文报纸110余种;各种音像资料2000余种;数字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草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Apabi电子图书》、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另外我院与韩国培材大学达成协议,我校师生可以远程访问该校的电子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对文献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实行统一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配有服务器,磁盘陈列,与校园网互联实现全院跨时限馆藏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和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保证了数字化图书馆有能力直接为成人教育服务。

1.2从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其也非常需要数字化图书馆。

成教学生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有一定经济能力,首先能满足可互操作性的自身硬件条件。其次,学习目的较明确,能从本职工作出发,通过交互式平台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和实践素质修养。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要求成教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数字化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把握成人教育的规律,充分拓展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成教学生因工作、生活上的局限性,增加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工作难度,具体表现为成教学生在校时间短,不能随时按需进入图书馆,不能及时地借还阅览图书;从传统图书馆方面来说,又不能正常有秩序地开展服务工作,这些矛盾导致了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无法充分提高。数字化图书馆面对这些问题,则能轻易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升格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而成教学生则能随时“进入”图书馆进行学习。

2.1高校主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重大意义,把为成人教育提供资源当成图书馆的份内工作,图书馆经费要保证专项拨款,并根据成人教育的发展而适当增加经费。

2.2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的操作程序,开设交互式网络培训等讲座、咨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针对成教学生年龄、知识结构层次不齐,针对部分学生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实现远程访问数字化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化图书馆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在检索书目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与工作人员联系解决。

2.3数字化图书馆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成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弄懂弄通成人教育教学的规律,开展专题服务和定题服务。根据成人教育各专业的设置情况,准确及时地采购那些成教学生急需的、针对性强的图书,建立个性化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成教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以利成教学生在面授环节中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8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高校教育模式;教育创新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教育创新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话题,关于教育创新的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但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创新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严重的“麦当劳化”倾向,对西方名词完全照搬,毫不顾及中国教育的中国元素;在实践探索上也不是在教育的内涵上创新,而是在形式上翻新,忙着给各种教育现象贴标签,比如把学生兴趣小组说成是研究性学习,把第二课堂或者第二专业说成是实践性课程,把一两节体育课和大学语文课说成是人文素质教育,盲目地不加考察地建设各种实验室,这一切显然都不是教育创新,当然也就无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是河南某高校的一线老师,在这里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变目前缺乏创新的教育现状,当然这是浅薄之见,会有很多不当之处,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更多的教育一线工作者参与到这次的讨论之中,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我国从90年代开始就在研究讨论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和帮助,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家作为战略的决策正式提出要用数字模式带动教育发展,并要求在高校中首先实施。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纲要》明确的提出来:“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将产生的这场变革”,并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1]经历了2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高校数字化建设已经由最初的计算机化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到目前为止,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数字化基础已经初步建立,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使用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大学生基本都为90后,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通达的环境中,网络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字高校的已经初具模型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把高校教育创新的改革放在数字化的环境下进行,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数字化进程中改革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他们合作、沟通、创新等能力,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教育创新改革也不应该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仅仅停留在口号至上、创新缺失的阶段上。

一、教材内容的超文本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必备条件

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运用网状结构排列信息的一种处理方式。如果我们按照超文本的方式处理一本书的话,这种书籍就和我们传统的文件不太一样了,文章、段落和字词都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排列在一起的,对于我们来说以前孜孜追求的页码问题就变得无所谓啦,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类在思考和阅读的过程中都习惯于从一个概念跳跃到另一个概念,所以这种超文本的教材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在具体的教材处理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特征放在一起,分成不同的单元去囊括课文、习题、答案和提高部分,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无论对于课堂还是课下都有好处。同时,用超文本而不是传统书籍的线性排列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这一点,如果换做以前的话就会是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因材施教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方式,我们也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和扩展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和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在传统的教材中很难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但在多媒体的电子教科书中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只需要设置一个有关的热键即可。

二、教学形式的空间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基石

“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让学生就受不了了,要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就必须要让我们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增加学生尝试体验、培养举一反三能力和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着手。

(一)大胆尝试,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我们进行教育创新,就不能仅仅在理论上下功夫,同时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创新改革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培养那么多创新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被西方人所广泛接受的“尝试”哲学。

西方的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尝试”哲学,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很难对学生说“试一试”,这首先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不尝试就不会有失败;同时这也是东西方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以学生为中心,而中方以老师为中心。比如加拿大从小学起就告诉学生社会是一个大的“尝试”场所,学校是一个小的“尝试”基地,课堂是一个微型的“尝试”前沿,而中国灌输式教学法为主要模式,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你讲我听”的被动局面。由此必然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

如果一个人有了尝试的意识,再加上持续不懈的努力,还有什么不会做、不敢做、做不好呢?愿意尝试首先是一个人想象力的源泉,是有创新能力的表现,是生气的象征,是自信心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气氛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萌芽。

(二)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培养,并主动在各种场合加强引导。“举一反三”就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德波诺在其《思维的训练》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的情况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或许我们教授一门知识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维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2]德波诺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启迪:第一,养成学生的主动思维模式,抛弃传统的被动性思维模式,是的能学生能够讲求实际、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其次,指导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思维素质的关系。基础知识是思维的结果,缺少相关性的知识,我们就没办法进行思考,但是过于完备齐全的知识会使得学生放弃思考。我们高校的教育一向重知识轻思维,事实上相对于思维的方式来说,知识的传授要容易得多,知识的获得不能替代思维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最后,认识到感性思维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重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事实上直觉感知同样重要,承担着一半的思维任务。所以要改善学生的思维技能,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举一”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讲的太多或太过繁复,这样又容易变成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要时刻铭记,所谓“举”,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反三”。如果讲得过多,学生连这个都没有理解,更加不能能做到“反三”了,老师又回到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第二,“反三”的最终意义就是利用旧有的知识去得到新的能力。因此这个过程会很艰难、甚至很漫长,教师师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三,“反三”的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使用并提高。教师的备课重点应该是仔细研究学生运用的成果,看看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不足之处,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学越好,越学越有兴趣。

(三)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表现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课堂互动之中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是教师工作情感的源泉和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着这种热情,使用激励的手动对学生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自我创造,寻找与众不同的思维途径,那么就是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图须报告,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自我的设置问题情境,请学生走进去,身临其境,产生自我思考的方式。创新是今天这个时代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我们在培养学生时不能再带着以固有的思维和老观点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创新能力才是根本。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是否能走进去,有无限的求知欲望,敢说、敢问、敢做并且善说、善问、善做。

三、教学空间扩展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保证

四面墙的教育方式早已经陈旧,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教室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最终的结果不仅是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我们会失去我们的学生。我们处于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工具为大学教育创造新的教学资源。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一定要建网站、博客或者进行没必要的远程教育,而是希望广大的教师首先搜集充分的教学资源,然后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具体实践上,我们可以建设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和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崭新的教育环境以校园网为基础,主要要任务是提供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立体化的知识来源,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意识,能够激活他们创造的火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了青年活泼、好奇的天性。

高校教育数字化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发布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发布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发布。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发布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