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8 09:21:27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1篇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自身需要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多学生都是以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学习心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考察,还注重求职者个人品质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因素。然而,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有很多学生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职业素养不高,致使就业状况不乐观。为此,大力培养其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很多高职院校未开展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而学生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许多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没能真正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指导教师是由学工老师兼任,这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很多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职业道德教学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强调言传身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虽然学生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忽视了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没能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很难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三)对职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没有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完善就业指导制度,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和行业的生产,其就业指导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没能按照要求配备职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很多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满足于课程的学习和技能锻炼,没能从长远目标出发,全面提升职业素质水平。

(四)创业教育缺乏

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就业,勿视创业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开拓创业精神,这就造成创业过程动力不足。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就业才是工作正常渠道,只希望能找到一份相对好点的工作,不愿意去创业。同时,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还不具备创业的能力,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国家应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创业环境,增强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社会各部门也应加强对他们创业的关怀和帮助。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职业理想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极为重要,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规划职业生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选择自己合适的发展途径,不断实现职业梦想。但当前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没有做好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往往在就业时感到力不从心。对此,可从如下方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加强学校的入学教育和电子商务专业意识的积极引导,这样能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以及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在内的个性倾向。同时,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建立起职业信仰,明确职业发展道路。其次,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职业锻炼。目前,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占比重逐渐提高,但还是有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此认识不够。学生到企业中实践,不但可以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而且能够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

此外,高职生处于人生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当他们面对的课堂学习过程与校外的各种实际事物时,就会产生一些迷茫和落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职业指导。一是组织行业形势教育引导,促使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心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向,不断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讲座、实践活动等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在学习过程的迷茫状态。三是对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指导,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到企业一线去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形式,结合自身实际,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二)采取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树立职业道德

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高职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很好地胜任职业岗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能否对工作敬业、踏实、吃苦以及对企业认同。但在实际就业中,很多高职生缺乏耐性,不守信誉,随意跳槽,导致企业在用人上的烦恼和被动,学生自己也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同时,有的学生缺乏对单位的认同感和责任心,工作激情不够,进取心不强,有的甚至违反合同规定,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导致企业损失惨重。这都反映了高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道德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的意识。可采取案例教学等有效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结合教学任务目标,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利用生动鲜活的实例,采取深入讨论、分析、思考等形式,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在大脑中形成潜意识,清楚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提升职业技能

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切实转变理论教学观念,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培养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充分融合起来,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升职业技能,为未来走入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重视职业关键能力的提升。如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经常变化,从事的工作可能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因此,高职教育要敢于面对现实,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关键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电子商务课堂中,结合课程实际要求,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业意识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2篇

【关键词】中职 电子专业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63-02

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服务一线生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也必然少不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几个方面的综合。当前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让不少用人单位头痛的问题:流动性大,缺乏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在职业素养上的缺乏。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使其顺利入职,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职业环境创设、习惯养成、教学方法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提高中职电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环境,强化职业意识

职业环境的创设,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它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职业氛围,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室和实训室是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两个重要的学习场所,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电子企业的企业文化及工作环境,对这两个场所进行企业化的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并为职业教育服务。

教室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具备教育和文化的特征,并能反映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的特色。首先,从文化功能上考虑。电子专业教室职业化创设可以把相关电子企业文化引入,通过环境熏陶,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让企业文化走进教室,在教室里设置文化墙,张贴优秀电子企业图片,管理细则,使学生能够尽早了解企业,认同企业,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入职;发挥榜样的力量,张贴电子专业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简介,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规划有效的职业愿景;以行业需要为导向,根据企业人才素质要求,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提升自我等。其次,从专业教育功能上考虑。电子专业在元件检测、焊接、安装等基础技能项目的实施上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室原有的条件下增设技能模块,如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设备安装与调试、家电产品检修等模块,并配套相应工具:万用表、电烙铁、检测仪表等。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随时参与专业实践,置身于职业环境中,扮演准职业人。

实训室是电子专业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其职业意识,安全、规范生产意识的重要场合。因此,对实训室环境的建设,除了一般意义上对实训设备、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使实训室满足学生实训需要,满足师资培训需要外,更要加强其人文意义上的深层次的打造。例如,在实训室营造企业安全生产和规范管理的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在学生的实训操作上引入企业规范的流程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工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在对实训室的管理上,引进企业的“5S”管理,时刻保证实训室的清洁、有序、完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抓好养成教育,做准职业人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具备稳定性和自觉性。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习惯却往往成为人生发展的障碍,因此抓好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规范、持续的日常管理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的基本保障。“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学生的常规管理从一开始就应该规范化,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学校的纪律,班级的制度,并通过这些规矩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从他律变为自律。日常管理要求细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既有学生做事的养成教育,也同时涉及做人的养成教育。例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上,对学生基本操作――焊接、安装、检测等,必须做到规范化、专业化;电子专业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与企业车间管理对接,让学生一开始就按企业要求,进行安全、规范、标准的操作与生产。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他需要日复一日的不断强化,依赖作为教师的我们灌注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并辅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此外,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依托于丰富的校园活动,班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外化作用,自觉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一种自我意识,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中职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目标要求,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地位。对此,可以采用当前广泛推广的适应中职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电子专业教学中,项目是指以制作一件具体的电子产品,或者是进行一项具体的故障检测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具体事件的任务。它是一定教学内容之下的具体工作过程的体现,能够将电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又不脱离企业和行业生产的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稳压电源电路的内容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项目――可调式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并在项目中细分出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元件的安装、焊接,电路调试等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将学生按每组5~6个人随机分组,由小组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对项目过程与项目结果做出合理评价,巩固学习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本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以“项目”呈现,让学生体验了企业生产简单电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教无定法”,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能够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能适应当下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才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实质。

四、加强校企合作,完美转型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职业教育育人的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校企合作对中职电子专业有着非常意义,通过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职业人” 的角色转换有重要意义。

例如,引企入校,构建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引进相关电子企业的工作设备,模拟企业生产情景,并实现企业化的管理,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实训、生产,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很好的体验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和工作任务,掌握到行业先进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在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了理论到实践、学习到生产的过渡,为学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提供了前提。又如,走进企业,让电子专业学生接受阶段性顶岗实习,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实现质的飞跃。顶岗实习能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并在相应的岗位上与企业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进行同样强度的生产,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总的来说,顶岗实习能很好的实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几个方面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完美转型。

总之,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企业用人的要求,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应针对专业特点,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到每一个细节上,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文春帆,姚贵平.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梁枫.职业素养修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杰克・霍吉,吴溪.习惯的力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3篇

Abstrac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and training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the task of electronic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electronic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ome measures and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电子专业;素质;对策

Key words: electronic specialty;q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30-03

0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集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为一体的产业,其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产业门类多,互相渗透力强。电子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电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表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倚重程度逐步提高,对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对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电子产品大国向产品强国的战略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样性的。多年的实践表明,以金字塔形状构建的高、中、低人才共同发展的人才结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位于金字塔顶端是本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是本领域的佼佼者,影响着本领域的发展方向;位于中层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肩负着技术开发和战略执行任务;金字塔的低层是领域内大量从事具体技术应用活动和生产制造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他们构成行业的基础。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 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实际需要善于处理第一线事务,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工人。高职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不但要与市场接轨,而且应该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集中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在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①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了解国家的时事政策的法律法规。②具有较好的外语知识,能查阅并看电子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和资料。③具有电子专业必须的数学、工程制图、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网络和常用软件应用知识。④熟练掌握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⑤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检验方面的基础知识,电子设备维修与产品营销的基础知识。⑥了解现代电子企业对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的应用知识,企业职业守则、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知识。⑦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

在技能结构方面,要求:①能熟练选择、检测与使用电子器件和材料。②能识读一般电子产品的原理图,能分析简单产品线路。③能熟练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和工具,并按图安装、检修和调试电子产品。④会进行生产工艺管理与质量控制。⑤会依据电子产品的性能维护与维修电子产品。⑥能记录、收集和处理复杂的电子信息资料。

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①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积极、主动乐观、自信坚强,出色完成本职工作。②工作责任心强、忠于职守,不断学习和提高业务知识。③能够与领导、上下游环节岗位的同事进行协调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电子企业岗位的调查和论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电子专业与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关联,不容易划得清楚,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其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宽泛,不符合中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4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urse modules such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post qu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wa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ook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s centre, and takes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discussed it from many aspects.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post quality

0 引言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

本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阶段,不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电子企业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宽的择业范围,能胜任企业最普及、最基本的生产性岗位。在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电子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岗位素质培养阶段,我们根据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将本专业分成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求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在这一阶段,针对不同岗位强化训练职业技能,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之前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基本功扎实,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1.2 课程体系开发 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素质模块、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和岗位素质模块,岗位素质模块又细分为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项拓展方向,经过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2.1 职业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职业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见表1。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系统安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需要专业课程的全程渗透。我们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开设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管理、创业讲座、职场文化等课程,使学生逐步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化。

1.2.2 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电子专业的理论运用能力。电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从事该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模块课程开发紧扣此要求,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择业范围变宽了。电子产品装配、测试、基层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除了考虑岗位素质模块对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外,还兼顾电子产品装配等岗位能力的培养。

1.2.3 岗位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企业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前三个学期学完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课程以后,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一个具体方向深入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作为三个专项岗位拓展方向。

为使三个岗位拓展方向准确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反复征求企业意见,认真进行职业分析,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为依据构建岗位素质课程模块,见表1。

2 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定位好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三个职业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如将电子产品开发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技术论证、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等三项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开关电源设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八门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

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向导,将课程设置为若干模块。它的主要特点,一是综合性较强,各模块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内容,各课程、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有助于发展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开放性较强,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的课程或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始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几年来,我们按照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实践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社会需求;人才规格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成为当务之急。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关于人才规格要求调查的信息反馈如下:

(一)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见表1)。此外还有实习经验、学生干部经历、吃苦耐劳精神等。

(二)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质量检验、营销与采购、产品设计、技术主管等。不同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如下:

1.维修电工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直接顶岗操作,既熟悉电器性能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掌握配电线路和控制电路的安装、维护技术,又具有各种电工仪表(包括智能仪表1的使用和电路测试技能,还要具有对常用供电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等能力。

2.电子产品维修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中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熟悉电子电路理论,掌握家用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和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技能。

3.电子产品设计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一种以上电子类职业技能证书,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单片机、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使用电子cad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电子新产品的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熟练运用各种电子仪器和智能化设备的能力。

4.营销与采购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了解常用元器件、材料、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应用领域,懂得现代营销理念与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5.质检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有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掌握电子产品的检验规程,懂得现代管理知识,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能力。

从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有组织能力、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构成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目标具体化为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类型,也包含着特定专业的自身特性。根据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规格应作如下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构建人才培养规格时,中职学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和主导力量.在其运行、发展中需要一批由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产业大军。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任务主要是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装配、调试、维修、检验、营销及操作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内涵为:

一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而不是高级或高级以上专业人才,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定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更不是研究型人才,这是人才使用方向的定位。

专业服务区域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当然,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与提高。

专业能力定位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我国电子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应当能够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电子电器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营销和操作等工作。

因此.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应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类别上。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

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构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2)。

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性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是中职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一般性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对于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线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是主体,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是人才规格的关键,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中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指学生所学本专业的专业能力,而是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需求对专业能力要求做出的分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能力,胜任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在能力结构中,专业能力是核心能力,最能体现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6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配置等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我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围绕企业需求和职业面向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企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同时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还要考虑岗位适应性,既要确定直接就业目标还要确定岗位发展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

2.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体系。在明确了就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后,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3.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配置。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分解,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配置。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针对专业的就业需求、职业面向、就业岗位任职条件等问题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技术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业、电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中的电子产品生产、检修和研发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工艺管理、产品维修、产品辅助设计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线装配工、产品在线质检员、生产线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员、PCB板设计助理工程师、电路设计助理工程师等。简而言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能力分解,设计课程体系。实际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层次要求。一般高职学生在企业的首岗主要是生产线操作工,经过1〜3年后约50%的人员会转岗到管理岗位,如设备维护、售后服务、运行管理、质量检测与监督、工艺管理、线段负责人等,在小型电子企业还有10%左右的人员会转岗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

因此,我们确定本专业的首岗为生产一线装配工。目标岗位—是生产线工艺员、质检员、现场管理者、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二是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人员,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过3〜5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我们对能力体系进行了层次上和内容上的分解,确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三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设置了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电路设计实训、电子产品维修实训课程,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装配、设计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调试维修全过程,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选取的产品载体逐级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1.注重课程的优化和整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课程设置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时,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调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能力为构架,对原学科体系课程进行改造、整合和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需求

一、调研目的

了解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历程;确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方向。

二、调研基本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广西南宁、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3家企业的85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和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97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毕业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情况及其职业成长历程。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群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和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依次是电子产品装配工、检验员、调试员、维修工、营销员、仓库管理员、客服专员;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就业岗位分别是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通讯设备维修与销售、相机及电脑维修与销售。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普遍认为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

企业和毕业生及学生电子技术应用对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认为最重的前三项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依次是人际交流能力、工作责任心和自我管理、工作评价的能力。

图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

4.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情况

在调查的53家企业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依次是电工上岗证80%、电子设备装接工80%、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72%、无线电调试工52%、电子绘图员52%;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的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80%、电工上岗证40%、无线电调试工40%、电子设备装接工40%。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分析

通过对笔者学校近5~12年毕业、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历程调查发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初期主要是工作在企业一线,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时间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1至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能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1~3年后回到家乡搞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工作,其中有部分是自己做老板。但在调研中也发现:近几年在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工作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的人数较少,有机会进入技术工程师、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的更少,进入到电子产品维修和销售类企业做维修人员的也不多。

究其原因,一是近几年较多高职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企业把高职毕业生培养定位为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二是大多数毕业生觉得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觉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较简单,劳动强度大,学非所用;三是近几年的中职毕业学习基础较差和持续学习能力不强。

四、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来看,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种类、多层次和多规格的,而作为中职毕业生,更多的将是从事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作。电子产品服务维修销售类企业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主要需求是相机、电脑、通讯设备和手机及配件的维修与销售等四类岗位。据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并能从事电子产品市场开拓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鉴于目前广西地区工业生产企业较少,电子产品生产类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且劳动强度大,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较差特点,为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电子产品维修方面的人才和培养办公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

2.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

学校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编写具有鲜明职教特色校本教材,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及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现有的师资队伍, 带动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8篇

关键词:职教体系 能力素质模型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是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职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编号:ZJA2013002)、2013年度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职教集团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衔接机制》(湘教通【2013】429号文)、201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员工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解决层次差异、响应终身教育学习理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现状令人担忧:一是中高职没有达成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衔接;二是衔接的课程体系安排欠妥,只是对学制和教学内容做了延长和拓展,导致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部分或大量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三是衔接的教学质量效果不佳,将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解压缩或删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了断层;四是衔接的载体过于单调,中高职衔接局限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而忽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笔者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在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衔接为重点,广泛调研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

一、广泛调研、动态调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专业无缝衔接

笔者以部级重点职业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载体,开展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应用电子专业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对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行动导向的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无缝衔接

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应用电子专业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行动导向的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IPC等国际行业标准、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标准、6S管理等企业现场职业规范。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和素质的等级要求,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核心实习实训模块课程。

三、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设计并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嵌入、双主体”“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过程衔接

依据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接的生产一线、调试与维修、设计等岗位,按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嵌入、双主体”“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精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等管理体系,实现中高职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实施全面对接,确保教学过程全面衔接。

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共建,师资资源、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建设,形成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以高职教学团队为基础,通过“互派互通、常态沟通、传帮带”,形成由高职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试点院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试点专业教师团队。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建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资源动态更新、转换及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成为高职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脱节,一方面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迫切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可最关键还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培养方向细而不同,岗位定位模糊;第二,专业课程设计广而不精,学生综合能力弱;第三,实践训练缺乏针对性。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一贯穿是指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三对接是指: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本校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意义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合作培养人才为背景,服务地方经济,对接地方产业,适应区域市场,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3主要研究内容

(1)“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A.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对应职业资格与考证要求(如表1所示)。

(2)“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人才培养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政校企行共建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的安排共同培养、实施与监督指导;其次,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针对性”,依据企业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四方协同育人。

(3)“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走访学生,开展专业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见面,了解企业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用人要求和任职资格,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多方开展调研和收集查阅资料,与企行业专家分析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与任职要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职业任职要求对接,设置核心课程,以让课程与职业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对接,完整系统地设计职业岗位与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计依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三证融合”制度,参照电子商务行业要求的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着重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技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取得本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让学生走入社会就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一定的素质拓展,达到一定的学分,颁发素质拓展证书。这样使学生毕业时都能持有三证(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以做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创业就有能力,以真正实现职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最后,以职业岗位对应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对应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真实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

4 典型案例实证

(1) 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借力从化区相关政府部门平台,组织从化地区高校电子商务联盟,与从化区9个政府部门、6家高校和6家企业合作,承办了以从化区政府牵头举行的首届从化地区高校联盟电子商务大赛,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在历时7个月的电商创业竞赛中,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对创业团队的筛选,共组织5支电商团队,决赛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名并获优秀组织奖,取得较好的成绩。

(2)“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广州橙心等8家企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订单培养、选派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商务运营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3)基于全真项目式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中厂”(电子商务项目中心),与台湾昆禾集团属下吉物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项目中心“校中厂组建安可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上引企入校,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以岗位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以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

5 总结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培养人才为背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 林金良 李小兵 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4.

[2] 唐琼 李翠 张振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科教导刊.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