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石油化工原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14

石油化工原理

石油化工原理第1篇

关键词 石油化工行业;换热器;种类;用途原理

中图分类号:TQ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30-01

在现阶段,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探索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的种类及用途原理,旨在避免换热器过早损坏,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防止不必要的停产停工问题的出现,并且避免由于换热器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产品损失等问题的出现。

1 石油化工行业中的热管换热器

通常情况下,热管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回收废热的恶劣工况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高含硫的燃料生产等恶劣工况。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中,非常关键的设施就是高温加热和裂解设施,具体来说,在小分子烯烃生产中所选取的高温石油脑裂解炉,其排烟的温度能够达到200℃~400℃,而且,恶劣的工况也不利于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尾气的排空。空气预热热管式换热器能够借助于废气的余温来对于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起到助燃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回收尾气避免空气污染问题的恶化。在当今时代,多种管式换热器组合的方式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推广,从而能够取得节节能排流的良好效果。

2 石油化工行业中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是一种现代化的高效换热设施,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开始推广应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卷床卷制批量生产。与此同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非常快速的。和传统的换热器相比来说,螺旋板式换热器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包括:具备较高的传热系数、能够自冲刷防沉积等等,所以,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它能够加热和冷却醇类、树脂、尿素、小分子单体聚合烯烃类、汽柴油、氨水、氯水、盐水、强碱强酸及氮氢氨混合气等等,其应用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3 石油化工行业中的薄膜蒸发器

通常情况下,薄膜蒸发器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烧碱浓缩、硫化碱蒸发、树脂和橡胶的干燥等工艺中,薄膜蒸发器的应用能够取得非常巨大的经济利润。相对于传统的通用的铸铁大锅等设施来说,薄膜蒸发器具有如下优势。

1)占地面积比较小,能够进行机械化蒸发,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运转效率非常高。

2)受到在转子刮板的推动力,薄膜蒸发器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传热效果,并且薄膜蒸发器的表面蒸发时间也变得更短,从而很难出现结垢结焦的问题,不会造成过多的沉淀物质的累积,有利于除垢。

3)薄膜蒸发器配套的导热油炉不会消耗过多的煤矿等燃料,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

4)薄膜蒸发器的使用有利于工艺放大设计,能够取代釜式干燥器,有利于降低放大生产过程中的误差。

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薄膜蒸发器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瓶颈。薄膜蒸发器的沟槽刮板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它具备较强的耐腐蚀功能,却很难抵抗高温。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石墨等耐腐蚀耐高温材料。与此同时,薄膜蒸发器的;工艺管线是无缝管,必须一个月进行一次管道更换工作,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不锈钢或含有乃腐蚀的内衬的管道,例如,氟塑料换热器内衬,确保管道不被腐蚀。

4 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高效板式换热器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非常众多的,它们对于压力和温度也存在着非常高的要求。高效板式换热器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较高的压力以及较高的温度。具体来说,焊接式板式换热器具备较强的便捷性、体积小、重量轻、存在着良好的传热性能、价格低廉,因此,在海上石油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它能够对于机械油和淡水进行冷却,又能够在石油矿场中冷却相关的中间产物,而且也能够用来加热原油。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高效板式换热器的应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瓶颈问题,也就是说,很难精确地设计以及计算工艺流程,在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工艺流程设计得不合理而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于石油化工行业实际应用中冷却用板式换热器阻力进行运算分析,按照换热器特点和导热原理所假设的壁面的液相沿流道呈线性增加,模拟出流道长度、真实质量含气率、体积含气率之间的关系公式,并贴近实际数据。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冷却过程存在部分集态冷凝,会在换热表面形成液膜,因此,可选用板翅式一类的紧凑式换热器时,同时要达到合理经济的换热器,必须从结构参数角度考虑调整换热器,仅考虑换传热面积和富裕量并不完善。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地探索了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的种类及用途原理。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推广、种类日益增多的新形势下,必须对于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便保证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旷仲和.电厂闭式冷却水系统板式换热器与管式换热器比较及选型优化[J].电力建设,2008(08).

[2]周耕宇.板式换热器在电厂冷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3]盛艳军,陈亚平,吴嘉峰.高效低阻的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

[4]乔海星,于军.螺旋壳列管式换热器[A].第五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

石油化工原理第2篇

随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石化集团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原油的生产和供应作为石化集团上游石油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下游石化企业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供应来源。由于石化集团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消费区域,因而原油的配置就成为联接上下游企业间的重要衔接手段,搞好原油配置对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中石化自产原油量不能满足原油加工量的需求,且内部石油资源潜力不足的情况下,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外部原油资源,特别是进口原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原油配置效果对集团经济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是从分析“九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预测把握“十五”期间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从而提出“十五”中石化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4、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原油加工量汽煤柴产量消费量供需平衡

1华北16688771166-289

2华东455222772726-449

3中南248815162248-732

合计870846726140-1470

表1-2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单位:万吨

序号地区东北油西北油小计

1华北27971350

2华东5050505

3中南26067327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单位:万吨

序号名称1998年2000年2005年

1石油集团107381073510810

2石化集团353135003500

3海洋总公司163217082185

合计1590115943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

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单位:万吨

进口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来源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进口量比例%

中东776.445.41196.252.91678.147.31666.861

亚太708.141.4821.536.3941.226.5546.820

非洲183.910.8192.78.5590.716.7219.18

其他402.451.32.33379.5299.511

合计17091002261.710035471002732.3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单位:万吨

地区华北华东中南

成品油需求130342803166

原油加工247685605192

加工能力200058003560

缺口-476-2760-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石油化工原理第3篇

一、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

(一)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

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主要包括中石化自产原油、中石油供原油、进口原油各约占30%,中海洋供原油占10%。

1998年集团公司原油资源量为8073万吨,其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84万吨,占34.5%;中石油供2276万吨,占28.2%;中海洋原油819万吨,占10.1%;进口原油2194万吨(一般贸易1812万吨,来进料382万吨),占27.2%。

(二)原油配置现状及特点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在原油配置上主要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主要供华东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中石油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海洋原油主要供沿海及沿江地区炼厂,进口原油主要供东南沿海炼厂。

从原油供应及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原油供应上,以国内陆上资源为主。

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资源量中,国内陆上原油资源量5060万吨,约占63%,其余为海洋原油和进口原油。

2、在炼油能力布局上,有两个布局特点:一是形成了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5:3:2的炼油布局;二是在内陆、沿海、沿江地区能力布局基本平衡。

炼油能力布局如图1-1、1-2所示。

图1-1 图1-2

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原油总加工能力11360万吨(1997年数据),能力布局是,华北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能力2000万吨,占18%;华东地区加工能力5800万吨,占51%;中南地区加工能力3560万吨,占31%。从内陆、沿海、沿江炼化企业的能力布局来看,分别占33%、37%和30%。

3、原油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配置在沿海及沿江地区,形成由东南沿海向中部供油的流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3),1998年我国实际进口原油2732万吨,其中石化集团原油进口量占80%。在石化集团一般贸易进口原油1812万吨中,有1440万吨进入沿海及沿江石化企业,约占79.5%。

图1-3 1993-199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 单位:万吨

4、在原油配置上,基本体现了就近供应的原则。

中石化集团自产原油和中石油供原油中除胜利原油、大庆原油一部分供给沿江、沿海石化企业外,其他产地原油都是就近供给当地或附近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在供应给附近炼厂的同时,也配置到沿江企业;进口原油在配置到港口及码头所在地石化企业的同时,还主要向沿江地区输送。

(三)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自产原油资源量不足,难以满足加工需求。

1998年中石化原油资源量中自产原油占总资源量的34%,是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的25%,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2、原油加工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炼油装置平均负荷率较低。

从各地区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状况看(见图1-4),中石化集团石化企业总体炼油装置开工不足,平均加工负荷率为66.8%,其中华北地区除石炼化以外炼厂以及华东内陆和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平均加工负荷率只有52.7%,加工能力远未得以充分利用。

图1-4

3、原油加工量与成品油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从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看(见表1-1),集团公司石化企业所在区域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市场都存在供需缺口,总缺口达1470万吨,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2650万吨。目前,为了平衡供需矛盾,有中石油东北油和西北油弥补到缺口地区(见表1-2),但中南地区仍有405万吨的成品油市场缺口,折合原油加工量缺口约700万吨。

表1-1 1998年各地区成品油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序号 地区 原油加工量 汽煤柴产量 消费量 供需平衡

1 华北 1668 877 1166 -289

2 华东 4552 2277 2726 -449

3 中南 2488 1516 2248 -732

合计 8708 4672 6140 -1470

表1-2 1998年成品油销售流向 单位:万吨

序 号 地 区 东北油 西北油 小计

1 华北 279 71 350

2 华东 505 0 505

3 中南 260 67 327

4、在原油配置上,存在运费偏高的现象。

一是远距离运输使运费偏高。如吐哈原油供洛阳石化和荆门石化、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和石炼化,这种长距离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使每吨原油运杂费平均达442元。二是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运费普遍偏高。供沿江地区石化企业原油的运杂费水平如表1-3所示。

表1-3 单位:元/吨

供沿江石化企业的原油运杂费相对水平最低的是中石化胜利原油,最高的是中石油大庆原油,大庆原油配置到沿海企业的运杂费相对较低。

另外,在对沿江炼厂的配置中,供巴陵石化和荆门石化的原油运杂费都处在最高水平,其中配置到巴陵石化的原油中,胜利原油运杂费水平相对最低,为169元/吨,大庆原油最高,为262.2元/吨;大庆原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杂费分别高达386元/吨和363.5元/吨。

二、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一)国内原油供求趋势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石油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增加,预期国内原油供求的基本趋势是今后至少5年内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原油进口量将逐年增加。

根据对2000-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预测(见表2-1),预计“十五”期间国内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左右,到2005年全国原油产量约为1.65亿吨。

表2-1 单位:万吨

序号 名 称 1998年 2000年 2005年

1 石油集团 10738 10735 10810

2 石化集团 3531 3500 3500

3 海洋总公司 1632 1708 2185

合计 15901 15943 16495

(不包括新星和地方)

而同期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却呈较强劲的增长势头。1998年我国国内原油需求量(产量+净进口量)为1.72亿吨,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交能司的预测,2000年全国原油需求量约1.9亿吨,到2005年达2.48亿吨。届时原油供需缺口约为8300万吨,中国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34%。

(二)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及结构预测

1、原油供应总量预测

假设供给石化企业的原油资源全部用于原油加工,则根据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预测,2000年集团公司原油供应量约0.94亿吨,2005年约1.26亿吨,较2000年增加3200万吨,较1998年原油加工量8060万吨增加约4540万吨。

2、原油供应结构预测 受国内原油产量增长有限及自身资源潜力不足的影响,石化集团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必然表现为国内陆上原油资源比重的减少与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

由表2-1可以看出, 2005年国内原油供应量将较1998年增加约590万吨,其中中石化自产原油减少30万吨,中石油原油增加约70万吨,中海洋原油增加约550万吨,2005年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进口原油约3950万吨实现。假设国内原油增加的产量全部提供给石化集团加工,则其原油供应在结构上就表现为中石化自产原油供应量2750万吨,中石油供2350万吨,中海洋供1370万吨,进口原油613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22%、19%、11%和48%。国内陆上原油资源在原油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以及进口原油比重增加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内各油源的原油资源潜力与开发状况,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公司国内原油资源增量的主要来源如下:

一是中石油原油资源增量主要来自西部油区。由于我国东部主要原油产区已进入开采后期,西部地区为原油资源的战略接替地区,“十五”期间中石油原油70万吨的增量将主要来自西部原油产区。

二是中海洋原油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渤海海域。中海洋公司1998年原油产量1632万吨 ,其中南海产量1362万吨(南海东部产量1255万吨,南海西部产量107万吨),渤海产量265万吨,东海油区当年刚开始投产。根据海洋公司发展目标,2005年南海海域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渤海海域原油产量达到1000万吨,即南海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减少250万吨,渤海海域为主力开发地区,原油产量将较1998年增加750万吨,2005年海洋原油增量550万吨将主要由渤海海域实现。

根据对国际市场原油供应潜力的分析,从原油供应安全的需要出发,预测“十五”期间中石化进口原油资源在结构上将表现为以中东地区国家和俄罗斯原油为主,亚太与非洲原油为辅的稳定、多元的供应结构。

表2-2 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 单位:万吨

进口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来源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进口量 比例%

中东 776.4 45.4 1196.2 52.9 1678.1 47.3 1666.8 61

亚太 708.1 41.4 821.5 36.3 941.2 26.5 546.8 20

非洲 183.9 10.8 192.7 8.5 590.7 16.7 219.1 8

其他 40 2.4 51.3 2.3 337 9.5 299.5 11

合计 1709 100 2261.7 100 3547 100 2732.3 100

根据1995-1998年我国进口原油构成状况(见表2-2),在进口原油资源中,中东原油所占比例不断增加,1998年达60%,来自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原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98年降至不足30%。由于目前主产低硫原油的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探明储量未有突破性增长,在不考虑其他原油进口的情况下,预计“十五”期间中东含硫原油在进口原油总量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目前水平,即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60%。由此预测2005年我国中东原油进口量将达4980万吨,其中中石化进口中东原油资源量为3680万吨。又根据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协议, 2003年以后,每年约有1500万吨俄罗斯原油进入国内,约占进口原油总量的25%,届时从石油安全供应的要求出发,应减少中东含硫原油进口量至50%左右,余下约25%的进口原油资源量则考虑由亚太、非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原油补充。

三、中石化集团“十五”原油配置的思路建议

(一)原油配置的原则

根据对石化集团原油配置现状的分析和“十五”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研究确定集团公司原油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原油加工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原油加工与配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确定原油加工量以及调整炼油能力布局,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2、原油加工量与原油供应来源相适应的原则。油源不同,原油输送到炼厂的渠道和运距也就不同,从而引起运输方式和运费的不同。由于石化集团自产原油不足,原油加工主要靠外部资源,大规模的调运必然涉及原油的有效配置问题。为避免运费的不合理消耗,应按就近供应和运费最省的原则,根据原油的不同来源合理确定各炼厂的原油加工量。

3、原油品质与加工装置相匹配的原则。由于预测“十五”期间进口原油数量,特别是进口含硫原油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装置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加以调整改造,提高含硫原油处理能力。

4、原油加工量与炼厂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目前石化集团石化企业平均装置负荷率不到70%,其中有的石化企业加工负荷率不足加工能力的一半。能力闲置不仅意味着市场状况不景气,而且增加了企业消耗。“十五”期间企业能力的扩张必须建立在提高装置利用率,满足合理的加工负荷率的基础上。

(二)原油配置的思路

根据目前石化集团在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原油配置的原则,“十五”期间原油配置的总体思路应立足于满足炼厂加工需求量,统筹考虑油源、运距、运费、原油品质、市场需求等因素,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促进进口原油经济、安全、可靠地供应,以实现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高石化集团的整体效益。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华北地区石化企业以加工中石油大庆原油、辽河原油及从天津、黄岛码头进入国内的进口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或长江中游地区以加工国内陆上原油为主,中海洋原油或俄罗斯进口原油为补充;中南沿海地区以加工中海洋原油及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地区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适应各地区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整炼油能力布局。

目前石化集团原油加工能力约为1.136亿吨,预测2005年原油需求量约为1.26亿吨,需增加能力约1240万吨。根据2005年各地区成品油需求量预测(见表3-1),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油加工能力缺口。

表3-1 单位:万吨

地 区 华 北 华 东 中 南

成品油需求 1303 4280 3166

原油加工 2476 8560 5192

加工能力 2000 5800 3560

缺口 -476 -2760 -1632

由于“十五”期间中石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富余,所生产的成品油可就近供给华北、华东内陆及中南内陆地区,石化集团1240万吨炼油能力的扩充则可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化企业,其他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十五”期间可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十五”期间华东及中南地区的炼油能力较“九五”将增加约13%,华北地区能力不变;从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看,则表现为4:3:3的炼油能力布局(见图3-1、3-2),即“十五”期间主要增加沿海地区石化企业的原油加工能力。

图3-1 图3-2

2、适应不同油源资源量的变化,按就近原则做好原油增量的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国内资源增量部分主要由中石油西部地区、中海洋渤海海域构成,按就近原则,中石油原油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中海洋原油主要供华北、华东地区炼厂。进口原油增量部分中俄罗斯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炼厂或南下供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其他增量部分则主要供沿海地区炼厂。由此,“十五”期间,华北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胜利原油、中石油东北及华北原油、中海洋渤海原油以及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主;华东沿海及中南沿海地区炼厂以加工中海洋南海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华东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为主;中南内陆地区炼厂以加工中石化中原原油、中石油西北原油为主。

3、适应原油品质的变化,搞好原油加工装置的适应性改造。

由于我国国内炼油加工装置是在以往原油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为加工国产重质低含硫原油而设计的,随着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东含硫原油的增加,我国必须发展较大规模的高含硫原油加工能力。“九五”期间石化集团重点对沿海企业进行了加工含硫油的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石化企业除齐鲁石化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WEPEC)外,茂名石化和镇海炼化股份公司也已基本具备单独炼制进口含硫原油的能力。预计2000年国内含硫原油的处理能力将达到2850万吨。如果再加上能够掺炼含硫原油的天津石化、金陵石化、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650万吨。

由于预测2005年我国含硫原油进口量约4980万吨,则国内炼厂含硫原油处理能力还存在约1330万吨的缺口。主要应在沿海地区以进口含硫原油加工为发展重点,在总体炼油能力扩充的同时做好含硫原油加工装置及配套工程的调整改造。

4、充分利用炼厂装置能力,提高炼厂加工负荷率。 由于石化集团目前炼油装置的平均负荷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内陆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低,沿海地区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较高,为此,“十五”期间应增加对华北及中南内陆地区炼厂的原油配置量,提高其炼油装置负荷率。具体方法一是进口原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炼厂加工,这样可以挤出一部分国内原油资源(主要是胜利原油和大庆原油)输送给内陆地区炼厂加工,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原油供应量,提高其加工负荷率;二是合理调剂进口石油资源,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成品油,这样成品油由国内炼厂通过加工原油来生产和供应,以提高石化集团炼油装置负荷率;三是“十五”后期在实现对俄罗斯进口原油的输入以后,主要配置到内陆地区,会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加工负荷率。通过资源的合理调剂增加炼厂加工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从远距离出口市场进口结构性石油产品,还将为石化集团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 5、依据运费最省原则,调整和优化原油配置。

由于预测“十五”期间石化集团原油供应总量增加,供应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石化企业的炼油能力布局受各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今不同的布局特点,原油配置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根据目前原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节省运费的角度考虑,建议在原油配置上作相应调整和优化。如由于大庆原油到沿江炼厂的运费远高于其他来源的原油,可考虑减少大庆原油向该地区供应量,特别是不再安排输送到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所减少的供应量可调剂到华北和沿海企业;吐哈原油和塔里木原油供洛阳石化、荆门石化长距离铁路运输,使运费过高,造成原油采购成本远高于平均水平,可减少其运量或通过铺设管道改变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费;西江原油配置到荆门石化的运费过高,可就近改输至茂名石化、广州石化或福建炼厂。另外,受中俄两国政府签订有关进口俄罗斯原油协议的影响,“十五”期间对进口原油的配置可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即在“十五”前期2000-2003年,进口原油通过各港口、码头集中配置到沿海地区炼厂和齐鲁石化,同时调整胜利原油流向主要供中南内陆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荆门石化和巴陵石化以配置江汉原油、河南原油和胜利原油为主;“十五”后期2003年以后,增加的俄罗斯进口原油主要供华北地区石化企业,或继续南下供中南内陆及长江中游地区炼厂,胜利原油则部分改输至齐鲁石化和济南炼厂。

在实际配置工作中,原油供应方面需要考虑不同油源和原油品质,原油加工方面需要考虑各需求地区和石化企业,参量很多,难以通过定性方法精确求得使运费最省的配置方案。为此,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原油从供应地到炼厂的运量,确定保证原油采购成本(到厂价)最低的合理的运输方案。从石化集团实际出发,在原油供应地数量i和炼厂数量j、原油供应总量ai和炼厂需求总量bj以及各供应地到炼厂的单位采购成本cij已确定的前提下,可建立如下模型:

由于原油供应量的确定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的,即以销定产,故模型中原油供应总量∑ai与需求总量∑bj相等。

由于预计“十五”期间中石化集团原油供应量将以年增长率约6%的速度增加,资源来源与构成、原油的品质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又由于自产原油资源量及其勘探开发潜力的不足,原油加工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原油资源,使得原油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中石化集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原油配置作为联接上下游企业以及原油供需之间的重要衔接手段,对石化集团的经济利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此,中石化集团公司必须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综合分析原油供应总量、总体加工能力、各炼厂原油加工能力及各地区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原油配置实现供求平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装置能力的基础上,适时做好炼油装置能力的调整和改造,以提高对不同品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统筹兼顾各油源资源量、油质、油价、运距、加工能力等因素,通过合理的原油配置方案实现最低综合采购成本;对油源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油源的资源潜力,在确保原油供应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通过原油来源的多样化,主要是进口原油资源的国别多元化来分散经营风险,保障原油的安全可靠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原理第4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化工工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57-01

现在石油化工是诸多行业的基础及动力来源,石油衍生产品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石油化工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其中以气体污染物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导致雾霾、酸雨等不正常天气,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从生产工艺的角度减少石油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达到优化大气质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简述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相关概念

(一)绿色石油化工工艺的定义

化工工艺即化学生产技术,是指化工原料通过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和具体方法,是化工实验室实验内容的放大。针对不同的化工原料和目的产物,化工工艺差异性较大,有害物质类别、性质、形态等也不尽相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即针对这种差异性,通过科学的方式,在生产、反应过程中,消除、减少或回收其中的环境有害物质,以达到优化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绿色石油化工工艺主要内容分析

原子经济性是绿色石化工艺的核心,即在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的基础上减少浪费。院子经济性的具体内容为,充分利用参加生产化学反应的原料原子,提高原子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反应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量,以兼顾提高产量和保护环境两种工艺要求。

绿色石化工艺的主要内容为,注重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尽量减少石油原料的使用。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减少原料的使用,积极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石油产品。此外,绿色石化工艺应就一般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节进行优化。一方面,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对于不可再利用的有害废物集中进行处理。

二、绿色石化工艺发展进程简介

(一)创新原子经济反应

原子经济反应是由原子经济性相关概念发展来的,其理想状态为在石油化工生产反应中,所有的原料原子均参与反应,并全部转变为目的产物,没有有毒有害废物产生,原料利用率为100%,即实现工艺废物零排放目标。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规模扩展迅速,百万吨、千万吨级的石油化工项目逐渐成为主流,应用原子经济反应可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控制减少工艺废物的产生量,对于促进石油化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部分有机原料的生产合成反应,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二次反应到现代原子经济反应的转变。例如,现代环氧乙烷生产工艺,就利用乙烯直接氧化法和环氧乙烯原子经济反应工艺制取法,代替了传统的氯醇法二次制备工艺。原子经济反应以经济性、高效性、绿色环保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几年绿色石化工艺的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无毒害原料的研发利用

现阶段,在部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获得某些特定的化学官能团,操作人员仍延续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一些带有毒性甚至剧毒性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但站在石油化工与环境和谐发展及操作人员健康的角度分析,此类有毒物质并不具相应的适用性,故而应积极探索无毒无害的生产原料替代此类有毒物质,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在石油化工领域,相关人员已研发出一种制取异氰酸酯的无毒害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技术即是以无害物质替代传统剧毒光气进行生产,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相应的应用,并证明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利用CO制取异氰酸酯的工艺技术已经在某些特定反应中投入使用,同时利用CO2替代传统光气的工艺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式投入使用指日可待。

三、绿色石化工艺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化工生产危险性问题

石油化工受其工艺特殊性限制危险性较大,石油化工工艺生产危险内容包括腐蚀、爆炸、高温、高压、剧毒、易燃、窒息等。而化学反应环节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其进行绿色工艺创新,存在任何微小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产事故,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能源损耗严重问题

我国石油能源储备总量并不充裕,但石油能源消耗总量巨大,需外购大量石油原料维持能源消耗和生产的平衡。石油化工行业原料有效利用率低,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化工业单位能耗创造的实际经济价值远低于实际发达国家,每单位GDP能耗则远超实际平均水准。如持续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以高能耗、低生产的特点扩大生产,则会进一步加剧能源消耗与生产见的矛盾,从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绿色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有效措施

绿色工艺的目的是通过生产工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石油化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达到绿色生产、减低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为推动绿色石化工艺发展,应积极落实以下三点内容:一,加强对原子经济反应的探索,不断优化反应工艺和反应催化剂,以实现原料有效利用率的最大化目标;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及工艺操作管理,强化操作人员生产安全意识,积极落实“三不伤害”相关内容,以保障生产安全和设备安全;三,积极研发绿色环保原料替代传统有害原料,充分利用再生自然材料进行化工生产,并重点强化一般废物回收、集中处理等工艺内容。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石油化工行业的支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工艺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是石化行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研究由宏观视角逐渐转入微观视角,致使原子经济反应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原子经济反应和再生无害原料,可有效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减低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石油化工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英杰.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12).

[2] 李晓峰.绿色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新进展[J].当代化工,2015(08).

[3] 徐银路.哈尔滨石油学院浅谈绿色石油化工工艺[J].化工管理,2014(32).

石油化工原理第5篇

近年来,中原油田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以发扬光大石油石化优良传统为基础,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逐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田按照企业文化理论,有意识地开展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经过1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拼搏创业,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走出中原”,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率先走出国门,勇闯外部市场,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设计了局旗、局徽,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制定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建设发展物质形态文化。多年来,油田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加大普及中原石油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原油田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成为开展员工石油石化传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阵地,对外展示油田形象的窗口;大力宣传中国石化及中原油田品牌,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维护中国石化、塑造中原油田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针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形成技术优势;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加快居民住房和小区建设,努力把全油田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文明社区等。目前,中原石油文化网上展览馆正在进一步完善,这是在新兴媒体条件下的又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石油化工原理第6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石化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水,石油化工污水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石化行业。现如今石油需求量连年增加,但是水资源却越来越稀少。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升级与改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石油化工污水现状

石油化工是将石油作为主要原料,通过裂解、精炼、分馏、整合等工艺手段将原料中的多种有机物进行加工处理。伴随着石油的加工处理,会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中掺杂着大量污染物,一旦不能经过很好的回收处理,那么将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这些工业废水中夹杂着大量有毒物质,常规的化工污水中主要污染成分为氨氮、硫、酚、氧化物等[1]。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问题

2.1化工污水成分复杂

由于国内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在最近几年中所开采出的原油品质逐渐下降,原油中的杂质也越来越多。在石油化工过程中由于原油品质变差,导致原油要经历更复杂的加工过程。伴随着劣质原油的加工,产生的化工污水成分也更加复杂。这也增添了污水处理的工作难度。

2.2含硫量增多

在世界范围内石油的存有量越来越少,直接导致油价一直持续上升。这也导致高硫含量石油与低硫含量石油的差价不断增加。在高油价的影响下,大量进口高硫含量的原油。这也导致在加工高硫原油中,产生出的化工污水也掺杂着大量硫元素。

2.2处理难度增加

由于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化学元素,传统的污水处理流程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环境保护要求,必须改进、加强现阶段我国的化工污水处理手段。很多石化企业在污水处理技术上存在一定的技术操作问题,导致不能针对高浓度污染的化工污水进行有效处理[2]。在我国石化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我们对于污水处理的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回收与再次利用。

3石油化工污水处理的对策

3.1复杂的污水处理

在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工污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化性良好的化工污水,不具备毒性有机物;生化性差的化工污水,不具备毒性有机物;有毒性特质的化工污水。在化工污水中有机物的毒性不同,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同。

3.2减少污水中硫含量

含硫成分高的化工污水一般都来自石油提炼的二次加工中,含有硫的化工污水可以溶解水中的氧。这种高硫化工污水一旦处理不好直接流入到河流中会造成大量生物死亡。目前国内外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多数采用空气氧化法、碱性吸收法、水蒸气汽提法。其中空气氧化与水蒸气汽提对于祛除化工污水中的硫含量有着比价显著的效果。其中空气氧化法是最为便捷的一种去硫方法。在使用空气氧化法时将醌类化合物、钴等催化剂加入到化工污水中,让催化剂与空气中的氧形成化学反应产生硫酸盐与硫代硫酸盐[3]。

3.3污水的回收与再次利用

水资源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石化行业。石油化工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纯洁净水体,其中一部分水体在加工过程中变成水蒸气蒸发,而剩下的水就变成化工污水。企业应根据污水水质进行整合归类。将含硫污水、含盐污水、碱渣污水进行分流排放。同时应该采用不同类别污水进行隔离运输、隔离贮存。

4结语

石化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要让化工企业深刻意识到化工污水造成的严重后果。石油化工污水的构成及其复杂,处理手段繁琐。在化工污水的回收与利用中很难达到我国的水质排放标准。面对化工污水问题,容不得工作中出现半点马虎,要充分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作者:谢仕 单位: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恺翔.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化技术,2015,12(2):264.

石油化工原理第7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E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71-01

石油化工原料主要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现今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工业未来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化工工艺的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1 石油化工工艺过程

石油化工工艺即石油化工技术或石油化学生产技术,是指将原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一转变的全部措施。如把原油蒸馏分为几个不同的沸点范围(即馏分)叫一次加工;将一次加工得到的馏分再加工成商品油叫二次加工;将二次加工得到的商品油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工艺叫三次加工。一次加工装置是常压蒸馏或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装置是催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烃基化、加氢精制等;三次加工装置是裂解工艺制取乙烯、芳烃等化工原料。

石油化学生产过程一般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步骤:即原料处理、化学反应和产品精制。

首先是原料处理方面,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其次是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的类型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

第三是产品精制,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2 绿色石油化工工艺

(1)绿色化学定义。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即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使之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二,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和拒用几方面。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重复使用,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再生即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2)目前绿色化学中的问题。工业化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材料,化工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为既不降低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必须研制对环境无害的和可以循环使用的新材料。以塑料为例,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

“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绿色化学中的石油化学,机动车燃烧汽油和柴油产生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一大根源。国外为保护环境,对汽油和柴油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规格指标,并逐步推广使用含氧汽油和新配方汽油,减少汽车排放一氧化碳和臭氧对空气的污染。汽油组成将发生深

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限制汽油的蒸气压、苯含量、芳烃和烯烃含量等,还要求在汽油中加入相当数量的含氧化合物,比如甲基叔丁基醚(MTBE)、甲基叔戊基醚(TAME)。这种新配方汽油的质量要求已推动生产汽油的有关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近期只能先推广使用高辛烷值无铅汽油,与此同时也大力开展新配方汽油的研究。

柴油是另一重要的石油产品,新的‘‘环境友好”柴油要求硫含量不大于0105%,芳烃含量不大于20%,同时十六烷值不低于40。这就要求将推动现有柴油加氢处理技术、开发新催化剂、改革工艺等来达到上述目的。绿色石油化学还包含研制生物降解油、采用无毒无害催化剂、减少炼油厂废碱排放和提高石油炼制工艺的选择性等问题。

3 生产技术及化工设备改进

任何一个石油化工生产装置都是由若干个生产工序组合而成,要充分发挥生产装置的作用,达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节能和低排放等生产操作,关键是科学的生产管理。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三废治理工作首先应考虑改革不合理工艺,使三废少产生或不产生,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工艺中不能解决的三废问题,要开展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不能综合利用的三废,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三废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等。

在能量回收与利用废蒸汽的利用方面,可将高压蒸汽供压力较低的设备使用,或去加热其它冷介质,形成二次蒸汽,,三次蒸汽阶梯形分级使用,达到合理利用热量。可充分利用冷热物料本身自相换热,以节约蒸汽和冷却水,在废热利用方面可通过废热锅炉产生高压蒸汽等。

在石油化工设备改进方面,目前石油化工生产设计已从常规设计转到分析设计和优化设计及以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这一层面上来,高性能板片式换热器的广泛应用显示了良好的热回收和节能效果,新型焊接板式换热器突破了板片换热器胶板材料对温度、压力和介质的限制,也将广泛应用,各种高效规整填料和新一代液相分配系统的开发也以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炼厂的减压蒸馏操作水平。

总之,我国石油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创新必将全面提高化工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罗乐.石油储备建设急需防腐涂料[J].四川化工,2009(1).

石油化工原理第8篇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原则;趋势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5.结束语

石油化工原理第9篇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石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石油石化企业为了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各项管理。从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的层面出发,对石油石化企业的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概述

石油石化企业地面工程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指的是石油石化企业在施工现场中对企业自身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资方面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降低石油石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速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周转能力,不断促进石油石化企业经济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而有效的提升石油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石化企业从其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看,有着不同于冶金、纺织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特点,石油石化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者项目,有易燃易爆、毒害及腐蚀性的特点,在施工现场中对工艺操作及物资管理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石油石化企业的施工现场中,这种特点给物资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它行业。从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包括制定施工现场的物资计划,施工现场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及储备等重要环节,这些不同的管理环节在石油石化企业的现场物资管理中相互影响,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供应链造成负面影响。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体现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物资管理方式的好坏影响着石油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必要不断的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促进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内部管理控制存在问题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施工现场中存在着物资计划控制措施无法发挥的问题,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采购、仓库管理措施不到位,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责任心较差,对施工现场所的物资品种及规格不清楚,对施工所需要的原料种类和数量缺乏了解和掌握,导致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采购工作存在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在施工现场的物资采购是一项对工作人员的政策性与责任心要求较高的工作。能够给施工现场及时按质按量的供货,直接关系到石油石化企业施工项目质量的好坏,对施工能够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合同、价格及交货期限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存在的风险都会对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水平带来影响。

(三)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库存管理存在问题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施工现场中存在着仓库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库存产品的种类和规格掌握度较差,对施工现场所需要的原料种类及数量计算存在问题,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物资管理作用无法发挥。主要表现有:施工现场的物资验收入库没有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施工现场的仓库保管员与会计不及时进行对账与盘库等等。

(四)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存在问题

石油石化企业在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在物资消耗定额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不一致。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物资消耗定额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原始记录不全;施工现场中材料的支领与使用存在着没有计划欠缺,甚至是没有计划的情况,企业对施工现场的监控由于缺少合理的定额管理依据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简而言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施工现场在用料中存在着浪费问题。

除此以外,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在物资财务工作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有的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了解材料的市场行情,因而无法对存在问题的采购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值得强调的是,不同的是石油石化企业在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区别的,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物资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及标准化规范化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应关注这三项原则的贯彻。

(二)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制度的优化

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来说,管理制度优化有效性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物资管理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石油石化企业应关注提高物流环节相关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所制定的施工现场的各项物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的被贯彻到施工现场实际的物资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对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进行评价,企业应通过不断完善的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绩效制度对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物资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不断的促进石油石化企业施工现场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石油石化企业地面工程施工现场物资管理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