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分享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3:59

技术分享的意义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1篇

[摘要]现代技术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促进了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提升了人们的愉悦度和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也导致对技术的過度依赖,为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提供了温床。无处不在的新技术的应用,很容易使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沉迷于技术所带来的舒适、便利与快捷,忽视它可能造成的诸多危害,如自我的迷失、对优良生活习俗的侵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观念的盛行、共同生活纽带的松弛以及社会的原子化趋势等。必须结合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理智地分析新技术成果的利弊,重视对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引导,克服技术对生活的殖民化,实现技术运用与人类进步的内在和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2-0068-06

现代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它在与工业社会全面结盟的過程中,向人类展示了极富诱惑力的广阔前景。人们在满腔热情地拥抱新技术成就的同时,憧憬着技术产品所造就的梦幻般的生活,各种内在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导致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萌生。

一、技术享乐主义的形成与表现

所谓技术享乐主义是指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无头脑地赞美新技术所带来的感性享乐,迷恋和追逐时尚的技术产品及其导致的瞬间满足、感官刺激和巅峰体验,自我放纵、游戏人生。与以往的享乐主义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充分依赖和使用新技术产品,追求“舒适、速度和效率的全方位享受”。技术享乐主义是当代价值观的凸显形式,它是伴随现代科技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发生的新现象。当今数字化时代,每一项新的技术发明或发现的问世,首先考虑的是对于解放劳动力以及方便和改善人们生活的意义。如今,洗衣机、电冰箱、电话、微波炉、电脑等先进技术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把人们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休闲时间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产品,融通讯与娱乐功能于一体,使人们在通话之余尽情享受新技术的乐趣。车载高档音响系统的配置,让人们在行驶途中欣赏音乐的美妙,感受生活的意义。新技术已成为生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在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過程中,促进了日常生活的技术化和现代化。

技术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潜在地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些人享受私家轿车的舒适和快捷,也伴随某种优越感和炫耀目的,成为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表达。当人们出差或旅游入住酒店(尤其是高档酒店)时,新技术元素往往尽显其中。这里有智能化的客房服务系统、专门为高档客房准备的娱乐和影像系统。客人只需点击iPhone的屏幕,便可享受电脑程序所提供的就餐、住宿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它所创造的舒适环境和便利条件,持续不断地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并为享乐欲望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人们对新技术的好奇心、重新认识和积极认同,最初是从商业化的技术产品的应用开始的。在个人生活变得异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新技术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放纵,满足其多样化的感官欲求,符合个人对私生活领域“自由权”的追求。它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导致了对技术的過度依赖和“技术崇拜”,孕育着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商业对技术享受所做的考虑,几乎渗透于消费生活的每个领域和具体细节,并恰当地迎合了大众的某种心理需要。从消费心理看,现代人总害怕错過什么,担心成为技术时代的落伍者。受商业利润的支配,商家会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这种情绪,“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他们为技术产品注入了“绝对命令”,要求调动媒体影像等富于震撼力的视觉手段,唤起大众对技术消费的无限欲望。因为“在消费文化影像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如果说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则是“延迟满足”,那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则遵循“即刻满足”的消费道德要求。在电视屏幕和各种媒体广告的诱惑下,他们扔掉了自我节制的道德训诫,抛弃了各种禁欲主义的陈规陋俗,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享受技术大餐的過程中。“他们因此会买下最时髦的高科技计算机和价格令人咋舌的抹布。奢侈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新技术的问世,那些大众产品的制作几乎可以同名牌媲美,名不见经传的服装Galvin Klein或Gueci与名牌Hermes或Louis Vuitton较起劲了,其价格的差异只是因尺寸不同而不同。”行为的变化往往从个体价值观开始,以全面的社会和心理转型而告终。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新技术市场的庞大消费主体,而先进的数码产品无疑成为他们的主导娱乐方式。无论是先进的电脑网络设备,还是颇具个性化的ipad,甚至豪华跑车和摩托车,喜爱、购买并使用的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在个人爱好和价值选择上不拘一格。他们喜欢追逐各种流行时尚,勇敢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魅力,求新求变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尤其对数码电子产品情有独钟,因为这些产品能够激发活力与梦想,满足他们个性化的生活和交往需求,因而非常切合青少年的要求。青少年选择并享受新技术产品并没有错,也不必为此担当某种道义责任。然而,由于技术自身设定了有限的选择空间,唯有适应技术标准才能使用技术产品。对缺乏社会阅历的青少年来说,由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很容易沉迷于变幻莫测的技术世界,并由此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生活和身体健康,乃至危害到个人情感、意志和价值选择。毕竟在商业主导的技术市场面前,青少年的选择往往是消极被动的。当新科技产品成为无尽的“诱惑者”的时候,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也会潜入生活内部,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不知不觉地扎下根。

二、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危害

当代社会,技术享乐主义对个体健康人格的腐蚀,对优秀道德传统的威胁以及对人际交往、公共秩序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盲目崇拜新技术产品,沉迷于技术所带来的舒适、便利与快捷,忽视技术可能导致的多种风险,导致人自身的迷失、贬值和异化等不良后果。

人们通常把技术比作“双刃剑”,主要是隐喻技术本身及其运用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青少年在追随技术时尚的過程中,如果缺乏理智的态度和审慎的思维,极容易被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产品遮蔽双眼,過度专注产品本身的外观与性能,而失去自主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例如,他们在互联网上冲浪时,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心解放感,仿佛置身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此时最容易忘却道德约束,变得冷酷麻木,成为自身嗜好的奴隶。在这里,技术往往被他们看做是现代生活的美妙体验。然而,技术时尚对日常生活的深层介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消融了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明确界限,在充分满足青少年的占有欲和支配欲,使他们获得更高的认同感的同时,人的自我存在也被技术力量征服了。消费社会是充满诱惑的,它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思想颓废。由于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抗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相对不足,理性又无法使他们坚守正确的原则,往往会轻易坠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中,在无尽变幻的技术时尚中迷失自我。新技术乃是通過对“物”的符号性确证,潜在地建立起“物”对“人”的统治性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技术的胜利意味着主体性的丧失。按照尼采的理解,现代性带给人们的是痛苦和悲剧。感官享乐、物性追求不過是对生活压力和痛苦的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有益的建构。后现论家鲍曼也认为,人们享受欲望满足所带来的乐趣,是为了逃避直面生命的短暂和死亡所导致的痛苦。因为沉湎于技术享乐“可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防止我们思考痛苦的真正原因——死亡和生命的短暂。”在极富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人们寄希望于技术所创造的梦幻世界,以重组被破坏掉的时空秩序,获得精神寄托并创造生活的意义。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生老病死等诸如此类的“原本现象”乃是人类历史上反复遭遇、既无法回避也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新技术产品固然可以作为快乐的载体,或者说它可以带来暂时的快乐,使人们淡化痛苦或不幸的处境,但它绝不等同于快乐本身。若青少年醉心于电子摇滚乐的心灵震颤,或在网络游戏面前流连忘返,一味沉浸于短暂而肤浅的技术享乐,必然会消磨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失去追求远大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从而加剧精神世界的折磨和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享乐主义所吞噬掉的不仅是地球上宝贵的物质资源,还包括现代人的思想和灵魂。

2.新技术对人的动物性感官享受的满足,冲破了以往道德和法律的种种限制,导致家庭和社会伦理生活的巨大混乱。

研究发现,欧洲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传统,不仅仅是宗教道德的内在约束,它与当时人们对梅毒流行的恐惧有关。“面对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人们对婚外的憎恶感逐渐普遍化,延伸转化为对婚内性生活的节制和对一切与享乐相关事务的排斥。”如今,治疗梅毒和其他性病的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先进的避孕技术成果日益大众化,有效地解决了性享乐与避孕的根本冲突。人们长期坚守的观念、禁欲观念被现代技术轻而易举地突破,长久被压抑的性需求得以宣泄。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和诸多新药物、新器械的问世,各种打着新技术招牌的“仿真”性用品,在医药(医疗)市场上几近泛滥成灾地推广,无疑助长了社会大众享乐主义情绪的蔓延。不仅如此,来自互联网的色情图片、游戏等,被一些青少年随意地点击浏览,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行为,追求新的经验和感受,甚至诱导他们挑战禁忌、走向性犯罪。网络媒体所充斥的各种性文化,实质上是对人的身体的消费,然而其与愉悦难分难解,良莠不齐,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网民的身心健康。

新技术在推动性解放的同时,给社会提出了诸多伦理和道德难题。有资料显示,如今的“法国大约有200来家‘交换’的夜总会,约有40万热衷于此活动的法国人经常出没于此,当然还有一些人在业余时也有搞搞这样‘交换’的爱好。”“根据ACSF的调查,法国约有4%的男性和1%的女性可能参与这种‘交换’活动,10%的男性和2%的女性与多名异性同时保持了关系。”由于先进技术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导致许多不道德的“隐私”行为的发生更加隐蔽,失去了强有力的外在监督,激发了一些人对性享乐的追求,致使、俱乐部、“游戏”等现象频频发生。无疑,新技术加剧了性享乐主义的泛滥,社会正常的性伦理和家庭伦理秩序被颠覆了。“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中,无度的生理宣泄和梦幻欲望成为生活的主轴,电视、影像和网络在为所有‘粉丝’生产‘超女’、‘华姐’之类的文化仿真品竭尽全力。……旧时代的所有伦常、意义和价值在新时代的冒险、、新奇和永无休止的时尚转换中黯然失色。”伴随现代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伦理中勤俭朴素、自我约束的优秀道德渐趋瓦解,追求感性享乐的“消费道德”日益盛行。技术在其中发挥着催化和诱变的功能。

3.助长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导致共同体联结纽带的松弛和社会原子化趋势加剧。

一些人为了追逐享乐欲望的满足,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敛取钱财,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技术享乐主义必然会加剧拜金主义的泛滥,导致人性的腐化堕落,这是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的。法国哲学家利鲍维斯基曾说:“在享乐行为得到青睐时,个人主义便在这消费社会泛滥,以‘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成了法国人的信条。”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若不适当地将技术工具对象化,沉浸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极容易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形成某种极端化的个人偏好。如果听任这种偏好自由地发展下去,很可能养成乖戾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导致与他人沟通或合作的困难,从而将“自我中心”的价值观推向极端。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为了保持顾客消费欲望的不间断性,新技术往往“通過媒体与陈列的广告宣传……通過影像来经常地再生产人们的欲望。”媒体技术所打造的往往是全民“共同享乐”的盛宴,其究竟是美食还是毒药,需要个人良好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予以确证。对这些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切断与外界的丰富社会联系,导致生活世界的混乱和颠倒,其潜在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当人们在互联网上冲浪,尽情享受技术带来的身心愉悦时,“不用与任何让你厌烦的人打交道,不用被迫倾听任何让你愤怒的言论,可以在网上进行‘孤独的狂欢’,尽情地享受‘寂寞的欢愉’。”对于此类自我封闭式的自娱自乐,托克维尔称为“渺小和粗鄙的快乐”。在这里,“目标的丧失是与一种狭隘化相联系的。人们因为只顾他们的个人生活而失去了更为宽阔的视野。”追求享乐必然导致个人视野的收缩,返回到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引发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崇拜。而“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尼采把这种追求自私享乐者称为“最后的人”,这些人处于生命衰落的最低点,他们的生命中不再有任何抱负,仅存的那点东西就是“可怜的舒适”。现实生活中,由于新技术元素持续不断的介入,一些人对技术的過度依恋和沉迷,导致人际关系呈现出碎片化、虚幻化等特征,一些重要的人类情感正在消失,个体心灵沙漠化的趋势不断加剧,社会的原子化、精神冷漠和相互疏离,人们彼此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社会失掉了原本固有的“黏性”——共同感受和生活经验。

三、抵御技术享乐主义侵害的路径

分享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革命性成果,必须深刻反思现代性的利与弊,从制度设计和个人观念的改变人手,自觉抵制和克服技术所引发的人格障碍和心理残缺,尤其要强化对青少年的技术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在适应技术文化中不断超越它,以维护人的独立、尊严和权利。

1.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抑制媒体对新技术的過度炒作,建立周密的技术风险防控体系,消除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化。

现代性的悖论在于: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意识形态都谴责享乐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恪守节俭和自我约束的道德信条;另一方面,市场又按照自身的逻辑,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产品,借助媒体广告和其他技术手段,千方百计地激发、诱惑人们的消费欲望,鼓励高消费、超前消费,并把它看作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对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必须结合对现代性的深入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承载着人类的快乐和幸福,也寄托着青少年的美好理想。现代技术进步及其与商业的结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而且似乎实现了它最初的美好承诺。由于技术背后的商业目的驱使,致使技术享乐主义价值观如同“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刺激着人们享乐欲望的不断产生。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及其产品,在培养和塑造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满足人们物质性的感官享乐需求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剧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化。

从根本上说,“技术是一个媒介物而不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技术的设计、选择和应用是社会选择的问题。”技术本身并不关注自身的责任,它要求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共同反思风险的担当问题。在这个過程中,政府的公共选择和制度安排尤为重要,它对引导新技术的合理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消除技术对人性的潜在危害,抵御技术享乐主义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侵蚀,必须通過严厉的资格准入制度,对媒体广告和其他技术产品的宣传进行限制,抑制各类媒体对新技术的過度炒作,克服由此引发的技术幻觉和技术冲动,引导公众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选择技术产品。同时,在每一项新技术产品投入使用前,相关部门都应充分考虑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通過设置使用阈限或技术控制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過程中的风险。科技工作者应当对新技术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调查分析,切实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总之,通過建立全社会的技术约束和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技术风险的发生。为技术产品的使用设置限度,实质上是为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设置限度。

2.强化自我防范意识,审慎地运用各类技术产品,消除技术享乐主义对良好习性的侵蚀。

人性化是未来技术进步的趋势。技术与人的内在同一性,不断加深人与技术产品的“亲近感”,它改变着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成为个人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的重要方式。由于新技术对人类能力的巨大提升,极大地鼓舞了人的自信心,很容易使人产生自高自大的错觉,并演化为新技术时代的“妄想狂”,以为自己具有超越一切的文化使命,并因此忽视或放弃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当然,承认技术发展及其使用過程中所蕴含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拒斥”新技术的立场,或完全放弃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技术产品使用過程可能导致的种种后果,对个体而言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任何技术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在面对令人目眩的新技术产品时,必须拥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审慎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新技术产品。须知,海德格尔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精神萎缩之悖论的阐述,值得每一个理性的人深思。

与技术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技术的确能带来效率、便利和快乐,但“有趣”和“便利”从来也不等同于意义本身。技术的悲剧往往潜藏在个体生活的细微之处。因此,对技术风险的防范必须从个人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对青少年而言,首先要在内心深处,学会抵御新技术神话般完美的诱惑,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对新技术成果可能导致的危害保持高度警惕。要充分意识到这种危害不仅是生理的,还有心灵和人格方面的。我们不能够只顾及技术的便利和舒适,遗忘了自己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与历史使命。其次,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充分运用理性的力量,清醒地辨识、正确地对待新技术及其成果。技术能够解放人的劳动,使人们获得更大的身心自由,但它决不能主宰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成为它的“附庸”。是盲从于技术所带来的身心享乐,还是清醒理智地对待技术成果,完全依赖个人的认知和审慎。

3.增进人际沟通和交流,积累共同生活经验,强化共同体纽带,有效克服技术享乐主义所导致的精神冷漠、疏离和异化。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2篇

确定文档分享平台的性质应当以其实施的行为为标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与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ISP)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在具体案件中,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来判断其是否侵权,而不能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来界定其行为性质。对于文档分享平台而言,区分其提供的是内容服务还是技术服务,关键在于平台上被控侵权的信息是由平台商提供的还是网络用户提供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将“提供”行为定义为,“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如果平台商未经许可直接提供作品,即直接将作品置于网络服务器上,使用户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作品,则该提供作品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平台商应为此承担直接侵权责任。基于著作权的绝对权性质,直接侵权责任的承担不需要以平台商的主观过错为要件。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的文档分享平台上的文档资料不是平台经营者提供的,而是由用户自行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上。在这种情况下,平台经营者作为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ISP,是否应当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应当以过错要件为核心具体分析。

著作权法上的共同侵权是指行为人并未实施任何受著作权“专有权利”控制的行为,却故意引诱、教唆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或者在知晓他人意欲实施或正在实施侵权行为时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教唆、帮助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者应知。”可见,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主观过错是其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的必备要件。如果平台经营者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即使其服务行为在客观上对侵权行为有所帮助或者与侵权行为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也不发生共同侵权责任。

主观过错要件在网络环境下尤为重要,因为从技术上讲,任何未经许可上传的作品的传播都离不开文档分享平台提供的信息存储空间技术支持。因此,文档分享平台为用户提供技术和服务的行为客观上已经满足了共同侵权的客观要件。所以,文档分享平台是否构成共同侵权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即是否明知或者应知用户的侵权行为而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

过错是违法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在法律上判断过错时可以根据行为来检验,也就是说过错是可以用客观标准衡量的。文档平台经营者对特定侵权事实是否“明知”,可以通过“通知一删除”规则加以认定。通知一删除规则一方面将“明知”客观化,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即推定服务提供者已知晓侵权行为存在,另一方面为制止侵权活动提供了一条快速反应、程序简便的通道,有利于当事人友好地、高效地处理著作权侵权纠纷。平台经营者知晓特定侵权事实后及时采取措施就可以免除赔偿责任,进入“避风港”。过错的另一种形态是“应知”,对于这种主观心理状态,侵权法转向以“注意义务”作为客观评价标准,在判断“应知”的时候,法律更关注的是在某项损害事实发生的具体场景下人们应当遵守的注意标准。对于平台经营者而言,应当具备的注意义务须结合其预见水平、能力范围、作品类型等相关因素加以认定。

合理技术措施与注意义务。实践中,制止侵权的技术措施包括设置侵权投诉举报通道、著作权DNA对比系统、人工清理、关键词屏蔽等,各个措施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人工清理和关键词屏蔽能够达到制止侵权的最大效果。然而,人工清理消耗大量人力、时间及金钱,不能持久,关键词屏蔽则会导致对于包含搜索关键词的非侵权文档的误删,从而损害用户上传、分享文档的正当权益。因此,文档分享平台采取的符合其注意义务的技术措施应当合理。判断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应当结合行业技术发展程度、平台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与技术措施的效果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使文档分享平台负担过高的注意义务。虽然文档分享平台的注意义务要求其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制止侵权,但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限制性与依赖性,技术措施未必能够达到完全制止侵权的效果。这种由于技术措施本身的缺陷而造成的客观上无法制止侵权的情形,不应当成为提高文档分享平台注意义务的理由。另一方面,文档分享平台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防范和制止侵权的合理措施,不能消极等待权利人的通知。

百度文库案合理地诠释了文档分享平台采取的技术措施与其注意义务的关系,一方面法院认为“若是有证据显示百度公司充分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相应措施,即使该措施在某阶段存在不完善之处,也可认定百度公司尽到了注意义务,不存在过错,因而无需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针对百度公司辩称“由于权利人未主动提供正版作品用于反盗版系统,因此导致反盗版系统未对涉案文档起作用”,法院认为“百度公司对其反盗版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做之准备应主要由其发挥主动性实现,而不能依赖权利人主动提供”。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分享 核心环节

1 知识管理

1.1知识管理发展历史

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以来,知识管理不到五十年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此期间,德鲁克和斯特阿斯曼强调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彼得圣吉则将重点放在“学习型组织”上;荣格和托马斯艾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组织内知识如何产生、利用和扩散做出了贡献。

到了八十年代,知识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逐步明晰化。用时,依赖于技术手段的知识管理系统取得一定发展,产生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基于知识的系统”等观点和名词。八十年代末,“知识管理”这个术语正式被编入词典,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和专著也不断涌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咨询公司的加入,美国、欧洲日本的许多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越来越多的专业组织加入到探索知识管理与他们各自领域关系的行列中。

1.2知识管理的定义

本文侧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和要求出发,探讨狭义上的知识管理。目前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结为三个学派,即行为学派、技术学派、综合学派。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学派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代表定义如“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综合学派结合了以上二者的观点,并引入创新,强调知识管理是企业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也将从这个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与知识分享。

2 知识分享及其重要性

2.1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

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过程:知识定义、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销售。由于知识与其他资产的相比具有特殊性,体现在知识不具独占性并且不会损耗, 即使拥有知识的主体把知识传递给他人,其自身依然拥有这些知识。甚至在知识提供者(拥有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之中,双方所获得的信息与经验都会增加。在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ant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中,将知识管理用公式定义为:KM=(P+K)S。其中,KM表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符号“+”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K是知识(knowledge);最后, 以s (share) 分享为次方。公式说明了人员、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s= 0 时,KM只会等于1。由此可见,知识分享可使知识管理产生指数成长的效果,促使其效能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根据有相关研究及实际的经验指出:知识管理最大的难题就在知识分享, 同时也是组织衡量知识管理或组织学习绩效最主要的一项要素。所以,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领域具有核心作用。

知识分享是在特定环境下,在知识拥有者意愿的基础上,借由一定的技术实现手段,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收者扩散其拥有的知识,接收者通过接收、内化进而分享并利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对原始拥有者的价值也在增加。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知识分享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这里的特定环境包括有利于知识分享活动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要素,Nonaka曾提出“bar”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特定环境。

(2)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设备等。

(3)知识分享是一个行为过程,只有在知识拥有者拥有知识并愿意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前提下,知识分享才成为可能,知识拥有者需完成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社会化和外化。

(4)知识分享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知识接收者接收、内化和利用的程度。如果接收者不能完成知识的转化(包括整合化、内化),这样的知识分享是失败的。

(5)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知识分享的结果。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的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产生的,这种学习是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效果将超过个人知识的简单叠加,在此过程中不仅知识的价值得到了增值,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知识。

2.2知识分享的重要性

2.2.1员工需要知识分享

员工在知识分享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提供者,又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个人而言,知识分享将带来许多优点。

知识分享可以检验员工的知识技能,个人拥有的内隐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甚至原因不明的,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剔除错误因素,并加以推广。

员工可以在学习中成长,圣吉已经指出,真正的知识分享不是给他人什么,,或是从他人处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使他人获得有效行动力的过程。知识分享帮助他人和自身发展新的行动能力。

知识分享还能体现员工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存在于自身之外,取决于他能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知识拥有者(提供者)通过知识分享使接收者获得了知识、有效行动的能力,也为所在组织的绩效做出贡献,其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承认和提升,员工的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2.2.2组织需要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使知识与其原始拥有者分离,由个人知识升华为组织知识,减少了组织对自然人的依赖。组织不用担心由于员工的流失导致组织失去某些重要知识,从而也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知识分享能显著提升知识管理绩效。由KM=(P+K)S的定义明确指出知识分享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或组织学习绩效的重要性,随着知识分享的发展,组织学习绩效相应将发生指数倍的提升。

知识分享有助于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于组织提供的技术平台、组织体系、文化氛围等构成的知识分享平台,组织成员在此平台下将更易发展出组织特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更可能是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从而成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出其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31-36.

[2]山建琴.论知识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蔡宁,黎常.知识分享及其理论研究基础.[J]情报科学,2007,25,(1):31-36.

[4]米家乾,孙波.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J]国际经贸探索,2003,l19(4):44-46.

[5]龙跃.论知识分享的意义及其障碍[J].新西部,2007,(16).

[6]左美云,许珂,陈禹.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71-76.

[7]Beckman, T.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 IASTED)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M] .Banff ,Canada ,1997. 15.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 三通工程;教育资源云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体系;标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81-05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就是建设“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三通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战略方向和行动纲领。

在此,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理解:“三通工程”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就是要建设好信息高速公路,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要通到每个学校,通到每个班,通到每个师生信息终端。“校校通”是前提,是硬件,是每个学校必须要达标的要求。

“宽带网络校校通”为“优质资源班班通”提供了条件,“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每个班,就是能使每个班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它有硬件建设要求,也有教育资源方面的要求。“优质资源班班通”并不是此前我们所想象的一根网线连接到班级多媒体教室终端,能够上网下载有关资源或能进行网络教学就是“班班通”了,真正的“班班通”应当在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的基础上,个人或班级空间与网站优质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平台空间之间资源自动智能汇聚,共建共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进一步,优质资源不仅共享,而且在空间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平台空间互动,在吸收运用与整理已有优质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质资源,动态创新更多更活更好的资源,从而最终达到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对信息技术平台硬件与软件应用的综合要求,即要求这样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要具有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体系与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的基本要求。

“三通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三通”之间有着深刻严密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都是为“三通工程”服务的,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提供优质资源、提供优质的管理与服务,直接落脚点还是资源共建共享。可见,全国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提上议事日程。

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一个单位或区域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消灭数字鸿沟,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而言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推动全国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资源云平台是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服务的,而“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其直接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终是为了推动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能解决教育中的很多现实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1.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学生个人学习之间的竞争已很激烈,个别优秀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比较保守的学习风气,有了好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不愿与人分享,有了好的学习资源也处于高度保密之中;有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学生相应地处在一种相对平等的学习起点上,每个学生必须在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如果使自己处于某种封闭状态反而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合作学习、相互帮助会成为学习成长的新动力。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或班级在相互合作学习中提高差班差生的成绩变为常态,从而提高班级或学校的整体学业水平。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仅对学生学科学习,对老师专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一个学校或地区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2.可解决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师资水平不齐的老大难问题。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师资水平不齐是老大难问题。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有利于水平较低的教师方便地向水平高的教师学习,方便以年级或以学科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水平,消灭师资水平悬殊太大的弊端。

3.一县或一个地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整个县或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内发展差距。

4.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全国缩小地区差别,加长教育短板,促进落后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二、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应确立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共建共享的关键。

资源共建共享是互联网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是有不同层次的。此前,国家投资,相关部门建成资源库,然后提供给一定范围内人们使用,这是一种资源共建共享,就是用国家的钱(也就是人民的钱)建成资源库,然后让人民来使用。互联网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形态,就是“大家帮大家”,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资源能够彼此公开,大家共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

还有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于共享,而不屑于共建。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校总是希望从别的学校,从相关部门,从资源网站上弄到自己所要的资源,或者在引进资源时总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丰富不丰富,质量好不好?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很少有学校有单位想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怎样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很少有人去关注、去探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很少有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考。

过去我们各自都建立不少教育资源库。各大学、各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都建立了一些教育资源库或教育资源平台。尽管这些资源平台、这些资源库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共建共享资源,也不是动态更新的资源,因此也算不上是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

其原因有四:

第一,资源建设不符合共建共享理念。这样的资源库建设只有少数人参与,即少数专家,少数教师参加,谈不上在一定范围的全员参与,更说不上有资源使用者的全面参与,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科资源更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参与,这样的资源是静态资源,使用价值有限。 第二,已建资源无法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建设费时长,资源建成后只有少数人下载、使用。这其中又有多种原因,一是资源平台设置了种种限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使用其中的资源,二是只有少数人愿意使用其中的资源,其原因也是因为其资源建成就陈旧了,就成为死的资源,不方便变化为活的有用的资源。其三,查找资源不方便,下载不方便,收藏不方便,整理使用不方便,其资源平台或资源库未能提供给使用者各种方便。

第三,因为资源建设没有全员参与,没有全员使用,所以创建的资源库是死的资源库,不能做到动态更新,不能成为活的资源库,因此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所建资源库或资源平台的作用。国家花了大量的钱,所起作用有限,效果甚微。

第四,平台技术不具有共建共享机制。过去所建的资源平台,且不说使用资源的各种限制,就算通过注册,可以浏览或下载资源,但还是不能从技术手段上很方便地让公众参与共建,实现共享,缺乏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比如,上传资源,其图片、视频流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下载速度慢,存储以后才能使用,且调用很不方便。就是说,平台建设本身不具有方便共建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技术角度上,不能保证共建共享机制的完美实现。

所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资源库建设,必须建立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而这样的机制,只有在云技术支撑下,以平台空间为基础,从个人空间直接进入平台,在个人空间直接运用和学习使用平台的资源,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平台空间资源自动智能汇聚,资源信息全面互动直达对方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具有目前互联网领域中最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必须选择像这样的云技术平台做支撑。过去国家或地方都建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就是没有把好的资源放到好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上是一个根本原因。

2.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必须有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优质资源必须放置在强大的云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上

过去不少院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和资源平台。但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多学校的校园网,一旦全校人人参与到网络教学和学习中来的时候,人人上传资源,个个下载或每班播放网络视频等,校园网就会被挤爆而瘫痪。就像中国的铁路订票系统,一到春节前后就进不去,无法登录,其网络服务体系落后显而易见。过去我们一些院校花大量的钱做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用大量的钱购买服务器,不仅花了大量钱,而且管理非常困难,还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要求。而事实上,每一个学校或机构都要建一个强大的云平台,这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有新的技术突破,而且需要有新的建设机制。

湖南教育信息化找到了一种好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 那就是:企业投资搭建平台,院校按需要购买服务。校企合作,形成了一种便利的云技术平台建设的机制,解决了院校资源共建共享云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的难题,且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这应当成为当前国家和绝大部分地区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种最佳选择。遍观当今各类互联网网站,能够真正具有大规模全方位共建共享机制的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实在很少,世界大学城云平全具有这样的技术特点与创新特色。

世界大学城具有平台空间互联互通,网状的沟通与互动环境,平台空间建设自定义,平台空间资源自动汇聚,强大的视频直播与交互等创新功能,在这个平台中,资源上传汇聚不受容量限制,资源使用提取无需下载,无需个人U盘、移动硬盘、个人电脑硬盘中存放,通过个人空间订阅分享,所需资源自动汇集到自己的空间,在空间直接打开使用,只要有上网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调用。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虽然空间应用不是世界大学城首创,但不是任何一个互联网的平台空间都能达到完全互联互通的目标。我们知道,许多互联网网站,都有个人空间,而且也都能对个人空间有一些个性管理,但他们的网站平台与个人空间都没有做到全面的互联互通,还没有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空间的自定义和个性化管理有现在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这样全面,不仅如此,世界大学城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强大的互联互通的个性化网站,具有与机构平台一样强大的功能。平台、空间互联互通,资源自动汇聚与推送,这样的平台空间才能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伟大目标,只有在这样的平台空间上,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常用长新,形成一个活的教育网络资源库和资源平台。也就是说,通过平台空间资源直接汇聚与调用,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真正落实并践行好“三通工程”。

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深度支撑“三通工程”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它可为每一个班级搭建一个班级云空间,实现国内外优质资源智能汇聚;开设本班管控、共建共享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共享全国其它学校的班级开设的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它可为每位班主任或辅导员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云空间,依托云空间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各环节的深度融合;依托班级空间创新各种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

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深度支撑“三通工程”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它可以为每个老师,每个学生快速构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且汇聚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功能与教育需求深度融合;人人有空间,使空间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依托,使优质资源、教育过程直达全体师生;学习空间构建实现完全自定义,各个空间各有特色。

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建好一个资源平台,只有少数人能用,只有少数人参与建设,那不叫共建共享。如何才能实现资源建设共建共享,除了好的建设机制和好的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还不够,还必须有相关法律或政策的保障,应当制定资源共建共享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首先,资源建设要实现共建共享,其资源建设的目的与赢利性的资源建设不同。这里所建的资源不是个人或机构来赢利的,而是为了让大家来共享的。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我建了资源,为什么要用来共享?

资源共建共享要求其资源建设主要不是直接用来赢利的,但资源建设本质上是离不开利益依托的,其共享资源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益,而不是只追求少数人的利益,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当然是为了实现其国家发展之利益。

第二,我们要考虑,谁建了资源,谁就应当获利。所建资源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为了让某一机构或个人获得一定的利益。建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不影响、不妨碍资源建设者个人或机构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其大量的资源应当是免费的,公开的,带有公益性的。一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平台,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让更多人参与资源共建共享是主要目标。而且,判断一个资源平台是不是共建共享,又应当是有标准的。

国家应当制定一个标准,一个网络资源平台,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让更多人共享,或者让多少比例的人员使用资源并参与共建,才称得上是共建共享平台,制定这样的标准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依笔者看来,其义务教育及其以下教育资源应当全部免费公开、开放。高中、大学基础学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资源也应当免费公开、开放。专有课程,特色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这样的资源平台才算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平台。相应地,一省或一校资源共建共享也应当有一个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算是资源共建共享。

国家如此,机构如此,学校也是一样,一校的资源在多大范围自由交流才算是共建共享也可以确立公认的标准。小而言之,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个人空间,也可以确定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如果一个个人空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资源别人都无法浏览学习,这样的个人空间就不是资源共建共享。至少,这可以作为学校评定优秀个人空间的一条标准。世界大学城的核心理念是:“大家帮大家,找到你想学习的一切”。所有人的资源,都可以让大家来分享,学会分享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也会使个人在学会分享中不断提高自己、展现自己。因为,你的好东西不让别人学习,别人就不可能很好地认识你。 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不仅要有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还应当有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达不到技术标准的,同样不能视为是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比如,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以云计算、Web2.0理念与技术为基础,以机构平台和用户空间为构建元素;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平台空间自定义、个性化、实名制管理;大并发量、海量数据处理云技术,大并发量视频分发、搬迁、加速云技术等,即可视为云技术平台这一领域的行业标准。

4.国家或地方应当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可以分两部分,即公共资源建设与云技术平台建设,然后,把公共优质资源放在优秀的云平台上,资源共建共享是把优质资源放到云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上,这样才能达到共建共享之目的。一般而言,既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又建有丰富的资源,这样优秀的互联网站是很少的,而实际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可以把两个部分分开来做,然后合在一起。

一般地,互联网企业长于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云技术平台建设,说到云平台技术建设,不是随便就可以建好的,如前面所说,须具备共建共享资源建设机制,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云技术体系与服务标准,建设这样的云平台,除了具有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还要有大量技术人才队伍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资源建设,各院校、各教育、培训等部门是它的长项,教育资源要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现实需要,其组织编写与资源汇聚需要大量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参与,而且在共建共享机制前提下,还有广大使用者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资源库建设才能成为活的动态更新的资源库,才能对各级教育教学产生真正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所以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可以走企业与教育、培训部门结合的路子,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按照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合作。

那么国家对这样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经费补贴应当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资源提供者的补贴,这其中一是源资源提供者,其二,对资源进行优化更新的更新者。当然,这里可以有一个认定程序和标准问题,由相关部门或专家认定,对优质资源更新者实行补贴。

另外,在以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由国家出资在教育机构或院校已建了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如大学公开课或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那些基础教育或特殊教育资源等,这些资源应当放到更好的云平台上,让更多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来共享,并在共享中不断创新,形成资源建设动态更新的良性机制。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共享;安全;隐私保护

档案信息都是具有一定的价值,通常情况下,很多档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被随意使用和访问的,因此,对档案信息共享中的隐私保护技术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档案信息进行保护,同时也能更好的建设档案信息共享隐私保护框架,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档案的安全共享,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档案信息共享与安全需求分析

现在,人们对信息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非常重视,因此,建立必要的档案信息共享隐私保护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对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特点要进行掌握,采取必要的隐私保护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同时也能防止出现信息泄露和非法访问的情况。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也成为了信息提供商和服商之间的主要信息服务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档案信息共享和利用快速发展的情况,因此,也使得档案信息转出现了共享和利用的情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过程是面临着很大的安全挑战的,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对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是不能进行更好的保护的,是非常容易导致敏感信息出现泄漏的情况,这样也给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使得档案信息共享和敏感信息隐私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档案信息共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相关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进行研究时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2 档案信息隐私保护的两种技术及比较

2.1 档案信息隐私保护的两种技术

在访问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隐私保护技术应该采用数据库技术领域访问控制机制,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档案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这样能够实现对隐私进行保护的目的。这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有一定前提的,就是要保证角色的存取控制,同时也要有多级数据库系统。这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要相对信息拥有着的隐私策略进行形式化的描述,这样恩能够够更好的实现档案数据在数据库进行保存,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数据库系统的执行策略。档案信息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使用过程中是只能面向特定的用户进行开放,通常是档案编制工作人员和一些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共享的过程中,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实,同时要对访问控制技术进行规范,在对用户的身份核实完成以后,可以对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共享。

在访问不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隐私保护技术是与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有关系,这样能够更好的统计数据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建立必要的隐私保护模型,同时,能够更好的实现数据过程中的档案信息隐私保护。

2.2 隐私保护技术的语义处理能力分析

档案信息在隐私策略和知识化表示方面是存在着语义推理的过程中,因此,在访问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档案信息隐私保护系统要能对相关的数据形式进行储存和表示,这样能够更好对隐私策略下的数据进行隐藏,因此,是不利于策略语义的表示和应用。知识在挖掘过程中对各种知识处理技术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必要的联系,能够更好的对档案信息隐私策略进行知识化,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策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隐私保护的智能化水平,对隐私的安全性来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档案信息隐私保护的技术策略

3.1 中观层面保护,基于访问策略的档案信息访问控制

档案信息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首先要保证包含档案信息的文件被合法地共享,即信息资源请求者的信息获取行为是经过正确授权的。实现中观层面隐私保护的主要技术是访问控制技术,造成隐私威胁的主要原因则是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对于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可再细分为两类原因:内部的安全管理漏洞。例如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计算机病毒攻击导致档案信息被窃取或篡改。这类隐私泄露主要靠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对服务器采取更为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解决;安全机制本身的局限性。如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授权机制只能精确至元组,对于更细粒度的属性项无法指定具体的访问权限等。恶意的用户可能利用这些缺陷进行攻击,最终非法获得档案信息内容。

3.2 微观层面保护,基于知识的信息匿名保护和隐私推理防范

基于访问控制策略的保护技术提供了灵活的档案信息访问控制机制,可有效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访问获取。由于大量的档案信息包含于共享的信息资源之中,因此,信息者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隐匿档案信息。但由于档案信息的各种属性之间具有紧密相关的复杂语义关系,攻击者仍有可能结合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从的信息中推导出被隐匿的档案内容。因此,档案信息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要保护信息中档案内容的安全,防止共享档案信息资源中的隐私泄露。在档案信息的隐私保护技术中,信息的匿名保护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提供档案共享信息时,通常不提供原始档案数据,而是对数据进行概化或隐匿处理,只暴露一定的档案信息。目前,在数据匿名技术的研究上已取得许多成果,并有比较成熟的数据匿名化算法。

总之,对档案信息隐私保护的技术策略,一是以信息拥有者的隐私策略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实现基于策略的档案信息隐私保护技术;二是从知识和语义的角度研究信息匿名保护和隐私推理攻击的检测和防范,改进传统的匿名化隐私保护方法。在档案网站中开展信息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共享和利用。另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服务网站对公民隐私和从业秘密。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丽(1979-),女,河南鹤壁人,郑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

杨勇(1974-),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资源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08-02

2010年中原经济区战略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更好地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总体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必将促进郑州市各区域间、郑州与中原城市群间的互相联系与协作,对现有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再造。新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的快速形成将掀起科技创新的高潮,势必要对科技创新支撑与保障的大型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资源共享模式,盘活郑州现有的存量科技资源,有效调控今后的增量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与都市区城群和产业布局有效结合,从而增强科技资源建设的规划性和服务的针对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资源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是解决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资源共享现状与问题

科技资源共享的含义通常是指将群体(单位、部门、组织、项目、课题)以及个人采集、加工整理、存储所建立的科技资源,在遵守有关约定的前提下提供给数据持有者以外的人群使用的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资源共享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大部分省市都建立起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聚集起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提供各类资源的共享服务。但是在共享模式、服务模式、共享机制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传统的点对点式科技资源共享模式。这种模式采集手段落后、服务形式单一、资源关联度低、共享效果差,无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中资源互动和科研协作的作用,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获得足够的科技公共资源的需求。

二是传统的基于需求、立项、研制、应用开发的科技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实现主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无法充分发挥科技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三是缺少基于网络平台的统一可靠的安全管理模式。现有科技资源相互封闭,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互访效率低、稳定性差,重复建设严重,科技资源浪费,现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缺乏海量信息资源的技术支撑。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共建,整合集成,开放共享”的原则,构建了若干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目前已聚集起文献资源59.3万篇,容量2T;拥有能够反映郑州科技状况、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共50多个;大型仪器设备2000台套,仪器总值14亿元。但上述共性问题在郑州科技资源共享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目标提出以后,现有科技资源共享架构和体系无法贴近都市区建设中产业布局需求成为制约郑州科技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建设新的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迫在眉睫。

二、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的构建

构建新的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解决现有制约资源共享的系列问题,需要引入先进的共享理念和共享手段。云计算是当前信息领域的尖端技术和行业热点,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能使用户便捷、随需应变地对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器、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网络访问的模型,该模型可在最少的管理投入或服务供应商介入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资源的提供与。(本定义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颁布的《NIST 云计算工作定义》试行稿)。云计算技术解放了设备终端,实现了服务器的虚拟化,在降低IT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资源安全性、增强服务智能型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云理念和云计算手段运用到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中,对解决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中资源分散、调度困难的难题,实现科技服务向“资源发现、按需组合、主动推送”的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将科技资源共享与郑州都市区空间组团和产业定位相结合,按照组团定位和主导产业需求,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科技资源整合,建设虚拟化软硬件环境;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科技资源深度整合与挖掘;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由用户主动索取,转变为向用户智能信息推送,推动科技服务由传统的“需求、立项、研制、应用开发”模式向“资源发现、服务按需组合、主动推送”模式转变,同时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

(二)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架构

1、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模型

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采用层次结构,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按照功能分类和调用次序,从上到下分为表示层、服务层、管理中间件层、资源池、物理资源层5个层次。每个层次服务模块接受它的上层服务模块的请求,把请求经过本层次功能处理后传给下层的相应服务模块进行继续处理,同时把来自下层的服务模块的处理结果反馈给它的上层的服务模块。一体化安全防护系统嵌入到其它系统中,并贯穿5个层次,标准规范贯穿各个层次。通过制定并贯彻统一的体系结构、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构建统一的共用信息支撑环境,重点解决科技资源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长期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体制不统一等突出问题,指导和规范有关部门按统一要求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服务推送能力。

2、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建设

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天然具有不均衡性和流动性的特征。所谓资源共享,就是由于资源的不均衡性,使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从而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其本质是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利益的均衡。

科技资源一方面具有社会公益型,有义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需要对科技资源的使用收取相应的费用,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因此,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必然打破区域内现有科技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格局,形成新的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使用局面,只有充分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保护资源拥有者的权益,充分调动资源使用者的积极性,科技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体系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保障,是维系科技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根本。

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必须制度先行,建立起一套和资源共享配套的科技资源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按照谁开放、谁受益,谁服务、谁受益,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形成良性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具体来讲,科技资源共享应建立包括政策环境机制、管理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运行服务特别是经费投入机制,要形成稳定的财政经费投入渠道,同时以政府投入带动多渠道社会资本的投入;要建立资源拥有单位和服务单位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提供共享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拥有一定收益,从而提高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并发挥其示范效应;要建立好科技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价体系,形成有效地监督机制,才能顺利跨越行业壁垒、区域分割和私利鸿沟,保证科技资源共享的持续发展和服务的高效提供。

三、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政府支持是推动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

科技资源共享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郑州都市区提出“两核六城十组团”的发展格局(以中心城区和郑州新区为核心,以周边卫星城6个新城和城市区10个组团为支撑)涉及各级政府和多级利益主体,需要政府各部门从组织、领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着力推动跨地区政府协调组织的建立。

(二)社会需求是拉动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

科技资源共享能否持续进行,关键在于所提供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服务有没有切实针对社会需求。郑州都市区在产业发展定位上,要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旅游业、食品加工业、都市型现代农业6大支柱产业,科技资源共享应密切围绕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形成初期,就做好科技资源的跟进和建设工作,使科技资源成为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支撑环境。同时,应注重区域内中小企业创新需求,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资源不足的困难,培植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三)聚集资源是维系平台发展的关键要素

资源共享平台关键还是要在资源的收集和挖掘上下功夫。资源的收集一是要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二是要有长效的措施和机制,三是要有固定的渠道和队伍,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更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技资源的共聚效应。

(四)沟通合作是打开平台局面的有效途径

科技资源共享是一个上至国家、下至各地市都在建设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的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为公众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平台建设不是地区性的、行业性的,而是开放的、公共的。因此,郑州区域大型仪器、科学数据等资源应该积极与其他地区平合,和其他机构共建,最终纳入到国家平台建设的大体系中,成为一个节点,才能够从国家大资源共享体系中汲取区域发展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8.

[2] 陆晓春.激活创新之源 成就创业之梦——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纪实[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5.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16.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7篇

一、从生产方式角度开展论证

一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巧究者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前途问题上的新思路,是重新回到古典的马克思那里去。2000年,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学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德赛(MeghmulDesai)在《政治经济学和新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解释。德赛分两步来说明自己的这个观点。第一步,寻找能说明资本主义长期生存下去的理论根据。德赛引用了马克思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关生产方式更迭的一段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德赛以马克思的这段话为依据,下面的分析只要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完,就可以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还能生存下去。第二步,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历经了100多年而没有灭亡的问题。德赛认为,资本追逐的是利润,1968年到1993年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恰怡是该时期利润率提高的刺激。而利润率的提高,来自凯恩斯就业政策的成功,来自工会运动的高涨反而创造了资本分享国民收入的条件,来自布雷登森林体系对货币汇率机制的设定和冷战增大了军火支出这两大国际因素,也来自20世纪末新技术的出现和金融业的创新。德赛认为,“这些事实的发展表明,一个新的更髙级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在旧的生产方式的胎胞里出现,而是老的生产方式的重新焕发活力'

二、用新经济来解释生产力的突飞猛进

1.荷兰学者对新经济动力来源的完整洽释

当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时候,西方学者中有不少人就致力于研究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伊拉斯姆斯管理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奥却兰斯切(Audretsch,DavidB.)和萨列克(Thurik,A.Roy)2000年11月发表在《伊拉斯姆斯管理研究系列拫告》的文章“新经济新在哪里?--管理经$和企业家经济的增长动力”认为,新经济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从传统的政府宏观管理的经济#化成新型的以微观企业创新为主的经济。前者是一种管理经济,后者是一种企业家经济。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是全球化的生产还是地方化的生产;(2)技术进步是一贯性的进步还是变化多端的进步;(3)就业增加工资就必然降低还是高就业与高工资可以并存;(4)经济是一种稳态的经济还是一种动荡的经济;(5)生产是专业化的生产还是多元化的生产;(6)聚集在一个地方的人群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7)企业管理的原则是去加强控制还是加大促进;(8)重视企业内的交易行为还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9)竞争和协作相互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10)企业强调的是规模效益还是机动灵活;(11)政府的公共经济政策是强调管制还是强调剌激;(12)政府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产出还是投入;(13)经济政策由全国性政府析构来制订还是由地方性政府机构来制订;企业筹资时面临的是正规渠道中的低风险资本还是非正规渠道中的高风险资本。荷兰两位学者的上述论述,为我们完整地分析了新经济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增长的原因。

2.从微观角度对新经济动力来源的解释

另外一部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者则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原因。SandmE.Black,LisaM.Lynch2004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新经济的驱动力?工作场所革新的好处”一文认为,工作场所上的一些革新,包括工艺流程的重新安排、团队的组织、起激励作用的工资报酬、多多倾听雇员的声音,等等,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力提髙的重要因素,美国近年来的生产力提髙是一种多要衆起作用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经济,加速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趋势。尽管新经济泡沫的挤压造成证券和美元忙率的大幅跌落,但是网络、通讯、IT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经济结构实质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始终在不断提高。MichaelJ.Mandel等2004年7月12日发表在《商务周刊》3891期上的文章“奇迹将会继续?”认为,尽管过去三年里美国经济经历了衰退、公司丑闻、恐怖袭击和巨大的财政赤字,但是生产状况表现良好。随着公司新技术的采用和商务活动的改进,它们用较少的工人生产出了更多的东西。除了农业以外,美国过去三年里各行业生产快速增长,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4.5%,这是过去50年平均水平2.2%的两倍。这样的快速增长能不能维持下去?会不会晏花一现?《商务周刊》为此访问了9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答案是令人鼓舞的--未来几年里美国经济增长还可以保持在2.75%左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MartinN.Baily认为:1996年以后在新经济中促使生产增长的动力仍然在起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

1.微观层面上的创新机制…

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而在国外学术界享有盛名的鲍莫尔(Baumol,William),继1993年出版了一本用市场机制和制度安排下的企业家精神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书以后,2002年又出版了一本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新机制来解释经济高速增长的书:《自由市场创新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奇迹的分析》。在后一本书中,鲍莫尔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来作为生产力增长的考量指标,认为这种增长的动力来自创新。他认为: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而创新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何以大大超过其他社会的根本原因。

鲍莫尔具体指出了以下几个微观层面的条件,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有利于生产力髙速发展的创新机制:(1)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即只有一个行业的生产集中到少数几个依靠高科技生存下来的大企业并形成寡头市场结构以后,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才会让位于创新竞争。计算机行业是这种寡头市场不断推出创新型号产品的典型。(2)企业创新活动的经常化和惯例化。即创新已经不是企业偶一为之的活动,而已经成为企业日常必须从事的活动之一。例如,美国今天70%的研究开发经费不是由政府来开支,而是由私人生产部门作为一种日常活动来开支。(3)有利于创新和生产力提髙的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精神不是体现在寻租的努力上,而是体现在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之上。(4)企业外部的规则和规律。指合同的强制性和财产不会被剥夺这样一些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环境。(5)技术销售和技术贸易。指存在着企业愿意把自己的创新成果出售、出租甚至出售出租给自己竞争对手以获得利润的外部环境,包括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等等。.

2.创新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不但来自该社会内生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而且每次创新出现以后新产品生产技术扩散所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阿伽沃尔(Agarwal,Rajshree)和高特(Gort,Michael)2001年在《法学和经济学杂志》4月号上发表的文章“1887~1986年间的先发者优势和竞争者进入的速度”,对该100年内46起重要的产品创新出现以后的领先时间,或者说该站起创新扩散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发现,一个新产品的上市到其他竞争者推出相同或相近产品的间隔时间,已经从最初的32.75年下降到1967~1986年间的3.40年。创新正在越来越快地成为一个公共产品,而为创新者提供领先优势的时间则越来越少。阿伽沃尔和高特的实证分析,是对鲍莫尔上述微观层面的寡头竞争市场机制确实能加快资本主义社会创新活动的最好证明。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创新扩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而且创新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根据美国2001年的总统经济报告和2000年国家科学局的统计资料,上文提到过的鲍莫尔得出_?以1992年的美元价格来计算,1998年政府以外的私>研究开发投入超过了1330亿美元,而1953年以同样方法计算的私人研究开发投入只有120亿美元左右。

3.大企业之间的技术成果分享联盟

当今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巨大,风险也成倍增加。单靠一二个企业,即使它们是颇具规模的跨国公司,也难以保证始终能在激烈的技术创新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技术能力,也难以保证始终能站在新技术发展的前沿Q大企业之间的某种技术分享联盟(ATechnology-SharingConsortium)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而且是一种不要求相互增加技术开发方面的投资,却能分享他人技术成果因而得到大企业欢迎和支持的战略联盟。

-21-这种战略联盟是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迅速进步经济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这样一种企业之间的相互让他人甚至竞争对手分享自己技术広果的承诺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为什么在这样的联盟中不会有隐藏自己技术成果等欺骗行为的发生?阿布鲁(Abreu,Dilip)、米尔格龙(MUgr0m,Paul)和皮埃斯(Pearce,David)1991年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第6期上的文章“重复合伙中的信息和时效问题”,用长期博奕模型证明了这样一种技术分享联盟的长期维持为什么对每个企业都是有利的。

首先,阿布鲁等人用囚犯困境模型假定,在一次性博奕过程中,以下这个表示博奕双方选择让其他企业分享自己技术还是隐藏自己技术的2x2决策矩阵表明,单个企业考虑到自己利益所作出的决策,完全可能导致双方都选择隐藏,博奕的结果是以下矩阵中的右下方格即(-h,-h),这个唯一的均衡解意味着技术分享联盟的失败。这里,H是隐藏自己技术成果的符号,S是让其他企业分享自己技术成果的符号,TT为双方选择分享时各自的得益,h为双方选择隐藏时各自的损失,g为对方选择分享而自己选择隐藏时所获得的超过TT的收益,b是自己选择分享而对方选择隐藏时的损失。阿布鲁等人同时规定:TT、h、g、b这些符号均为正值,并且-b<-h。

其次,阿布鲁等人证明,在一个t=l,2,*??的重复博奕模型中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上述矩阵中的左上方格即(TT,TT)可以长期维持下来。重复博奕中产生(TT,ir)结果的关键是博奕双方都有这样一个触发战略:只要对方选择分享,那么自己也选择分享,双方的这种选择可以一直维持下去;但是一旦对方选择了一次隐藏,自己就一直隐藏下去。这样,一个想选择一下隐藏的企业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选择所带来的长期严重后果而放弃这样的选择。也就是说,要一个企业不选择隐藏,必须使它认识到在长期博奕中隐藏得到的收益E^TT。阿布鲁等人是这样来证明这一点的。假定5为贴现因素,则在具有触发机制的重复博奕中,如果某企业在t=l期选择隐藏,其今后收益的现值(NPV)为

阿布鲁等人于是推导出在长期重复博奕的第1期就选择隐藏的那个企业的收益E,然后,把这个E同前文的TT进行比较,指出只要有E^TT,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就会选择不隐藏,技术分享联盟就得以长期维持下去。在阿布鲁的上述公式(2)中,只要双方选择隐藏时各自的损失h足够地大,E完全有可能小于1T。而双方选择隐藏时各自的损失h之所以会足够地大,是因为h之中不但包括当期自己没有获得对方技术所带来的贏利损失,而且也包括今后各期无法获得对方技术所带来的贏利损失,还包括今后各期双方由于不能获得对方技术所累计耽搁下来的技术进步及其不能带来贏利所造成的损失。阿布鲁等人的这种分析,的确道出了互为竞争对手的大企业之间,何以能长期维持这种于各自都有利的技术联盟的原因。

这种无资产投资但却为各个企业带来巨大好处的联盟,是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在各大汽车生产集团和各IT产业中到处可以见到有稳定的技术研究开发联盟或者合作协定的存在。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快速进步、经济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资本主义社会创新技术外溢效应的经济分析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共享;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技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78-02

虚拟企业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起来,以及时地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战略联盟。这种联盟能对市场机会做出快速反应,是在消费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要求高、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和运作模式。

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依赖于不同系统环境、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下的企业实现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因此,如何解决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保证组织成员在业务和工作流程上的协同是虚拟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问题。

1 虚拟企业信息需求特点

虚拟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的特点是共享性和集成度要求高,主要反映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上。

虚拟企业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各个成员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各企业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和集成。但是,对各单独的成员企业而言,除了参与虚拟企业的联盟中,他们自身作为独立的法人也需要从事其他的市场行为,因此他们必然不会提供所有的信息,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在获取其他成员企业信息的时候也不可能获得使整体目标最优的全部信息。这种信息来源的特点使得人们要考虑采用怎样的策略能最有效的使信息资源协同使用,使信息交换畅通,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虚拟企业成员组织在空间上的分布性,使得虚拟企业需要依托网络技术和通讯手段跨越空间界限,进行长距离、快速、及时的信息交流;虚拟企业的构成是基于任务的动态性和松散性,各个网络间信息平台不一定一致,要求能提供统一的接口或者屏蔽内部差异性的信息技术,提供虚拟的统一平台;要生产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必须建立全面覆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顾客的信息网络,随时采集市场数据,跟踪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信息的集成与反馈。

2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方法

虚拟组织的信息共享需求决定了要实现组织间信息的有效共享,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信息共享质量的保障

虚拟企业所设计的信息和普通企业所需的信息类型相似,涉及虚拟生产信息,虚拟开发信息,虚拟管理信息和虚拟销售信息。在虚拟企业建立后要保证信息不同成员组织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都能有效共享,虚拟企业由于其组织的动态性,合作伙伴经常变更,而紧密合作的信息需求特点要求企业间共享大量的信息,所以既要在信息共享的阶段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也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在不影响企业间信息交换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应能够根据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需求,随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其配置,提高动态配置的能力。

2.2 信息异构问题的解决

虚拟组织各成员组织的信息一般是异地、异构地分布,这种信息源的高程度自治是实现虚拟组织信息共享的一个挑战。虚拟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标准,如STEP、CORBA、TCP/ IP等,应建立成员间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对信息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的数据通讯接口,解决标准间的映射和协调问题,实现数据在不同成员系统间的无障碍传输。

3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技术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异构信息统一建模技术、异构信息语义关联分析技术、异构信息集成全局视图构建技术和信息查询优化技术等。

3.1 异构信息统一建模技术

异构信息统一建模技术是采用模型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建立信息系统。当前,异构信息有一系列的共享信息描述模型,如增强型关系信息模型、OEM模型和XML树型信息模型等。

增强型关系信息模型是Information Manifold系统中所采用的面向结构化信息的异构信息描述模型,它是在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信息源的异构信息进行描述并基于所描述的信息内容进行推理。

OEM信息模型是TSIMMIS系统中所采用的面向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异构信息描述模型,是一种简单的自描述对象模型,允许对象之间的嵌套。通过处理用户的逻辑信息查询将查询结果提供给用户,不需将所有要集成的异构信息进行存储。

XML树型信息描述模型针对Web信息的集成,将不同Web信息源的信息简化表示为各自的XML解析树,然后将不同的解析树进行综合,最后将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信息用一个“信息森林”进行建模表示。

3.2 异构信息语义关联分析技术

解决所要集成信息的语义异构问题,分析信息语义关联,是构建信息集成全局视图的关键。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通过利用元数据构建统一词典、如何基于统一词典来解决信息语义异构并分析语义关系。

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语义关联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抽取各异构信息源元数据;构建元数据统一词典;分析信息语义关联。依据全局统一词典,从信息元素的名字出发,分析信息元素之间的语义关联,解决由于所集成的各异构信息源缺乏统一语义集而导致的信息语义异构。

3.3 异构信息集成全局视图构建技术

在对于所要集成的异构信息进行统一建模描述、分析信息语义关联基础上,如何建立起信息服务质量高、动态适应性强的全局信息视图是声明式异构信息集成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

异构信息集成全局视图构建技术研究的典型代表为MOMIS异构信息集成系统所提出的基于信息聚类生成全局视图技术。该技术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信息语义关联分析,基于元数据统一词典对于所要集成各信息源的本地信息视图元素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本地信息视图元素聚类,应用单纯层次化聚类算法,依据各本地信息视图元素间的语义关系,自底向上对各本地信息视图元素进行聚类,生成信息聚类树;信息聚类簇中的本地视图元素合并,根据信息语义关系和相应的合并规则,对于信息聚类簇中的本地视图元素自底向上进行合并,生成全局视图元素。

3.4 全局信息视图与本地信息视图映射关系生成技术

全局信息视图与本地信息视图映射关系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种GAV方法、LAV方法和GLAV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点,都是通过本地视图和全局视图建立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将两者对应起来,方便查询。具体通过本地信息源生成全局信息源,或者通过全局信息源的格式建立本地信息源,还是先生成样本信息源是三种方法思路的差别所在。

3.5 信息查询优化技术

对信息查询进行优化,可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改善信息共享效果。信息查询优化技术的典型代表有信息查询模板算法、基于各信息源信息能力记录的信息查询优化算法以及信息质量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基于信息质量查询优化算法等。

4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

虚拟企业信息系统是通过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间信息交换和合作实现组织间信息的共享和集成。现有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大多基于现有的标准和规范,从解决虚拟企业系统异构问题出发。

4.1 基于STEP标准的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与共享系统

STEP是由IS0TC1841SC4制定的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已逐渐成为产品数据交换的主流标准,其应用范围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典型的基于STEP的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框架体系结构由共享管理协调器和应用管理协调器两大部分组成。

共享管理协调器提供虚拟企业全局共享信息交互、服务和维护管理,由中介服务管理器、通讯服务器、STEP服务器和临时信息管理器模块组成。

应用管理协调器提供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应用系统内共享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管理,由通讯服务管理、用户浏览器、操作管理器、模型转换器、模型管理器和规则管理器模块组成。

4.2 基于Agent技术的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

Agent技术是实现异构环境之间协作可遵循的技术标准。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主要是基于CORBA/IIOP的面向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技术,集成不同信息源的信息,使用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动态支持组织间的信息共享。典型的基于Agent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有三个层次组成:提供信息层、处理信息层和使用信息层。

提供信息层将不同的信息源封装成CORBA对象,提供到IIOP上。处理信息层根据各个CORBA对象提供的信息,实现不同信息源间的集成。使用信息层支持用户在授权后对组织信息进行浏览与访问。信息集成系统将系统所要实现的任务进行分解,分配给不同Agent实现,所有的Agent组成一个多Agent系统,共同实现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

4.3 基于Web Services的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

Web Services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函数和方法的调用,将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框架。Web Services基于XML、SOAP、WSDL、UDDL,通过这些协议,实现系统的跨平台应用。

基于Web Services的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系统的总体框架由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组成。服务提供者自己的信息服务,对服务请求进行响应;服务注册中心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为服务请求者提供服务的接口;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注册中心寻找所需的信息服务。

虚拟企业的成员组织可作为服务请求者发现信息服务,也可作为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服务,各成员组织在对外提供的服务和内部服务系统之间设立专门的信息交换模块,可以进行信息的过滤和集成,方便信息通过Web Sevices在内部系统和其他成员系统间交互;客户通过系统提供的基于Web的用户界面与成员组织交互。

现有的虚拟组织信息共享框架和信息共享系统的开发大多是从解决虚拟组织信息共享所面临的系统异构问题出发来研究如何实现虚拟企业信息管理与共享,偏重于系统集成,信息结构和语义异构方面的研究较少。

5 结语

虚拟企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企业组织模式,这种基于信息和技术的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虚拟组织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何实现虚拟组织高质量信息共享以保障虚拟组织正常运作已经成为当前虚拟组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从技术角度分析了虚拟组织信息共享实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组织间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可靠性,组织成员间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等对于提高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的质量也十分重要,将会是未来影响虚拟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伟.虚拟企业信息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4,22(4):403-406.

[2]王洪海,周祖德,等.基于Agent的虚拟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4):372-375.

[3]张英朝.基于全局视图的虚拟组织信息共享方法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10:13-15.

技术分享的意义第9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 效率 影响因素 共享主体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联盟的形式实现知识共享,从外部知识网络中获取知识资源,可以提高联盟成员乃至联盟总体的竞争能力。从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完整过程考察,可以看到它由三个方面组成:①知识共享主体:各成员组织;②知识共享客体:各成员拥有的知识;③知识共享环境:有关知识共享的各种客观条件。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主体、客体与环境三个方面来研究。其中,共享主体因素在组织间知识共享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知识共享客体与环境等客观因素可以由共享主体加以改善。目前,理论界关于组织间知识共享效率制约因素的研究缺乏对共享主体因素的讨论。本文从共享主体的角度探讨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提高知识共享效率的可行性建议。

2 知识共享效率的主体因素

共享主体是知识共享活动的承担者,共享主体因素决定了联盟知识共享的成败。包含在共享主体中的影响因素有主体的内在意愿、共享能力和主体的异质性三个方面。

2.1 共享主体的内在意愿

一个组织进行知识共享的行为意愿取决于它是否存在共享动机及其对实施共享产生的利弊权衡,即对知识共享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就共享动机而言,联盟的建立冲破了传统组织边界对知识流动的束缚,使成员从组织边界外获取知识资源,形成不同组织的不同专门知识间的协同…。因此,对合作伙伴资源的依赖构成了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力。此外,联盟为各成员组织提供了一个外部学习的机会,通过与联盟伙伴互动的学习机制,可以提高组织创造知识的能力并拓展特定的技术领域,组织学习构成了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另一个内在动机。

主体的共享动机转化为行动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由于联盟成员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成员利益的异向性决定了伙伴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心理和机会主义动机。就成员组织自身来说,内部知识共享不足会导致绩效欠佳,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知识外泄,损害自身权益。为了防范伙伴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联盟成员普遍存在知识保护的倾向。成员主体的共享动机能否转化为行动,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2.1.1 权益分配的公平性权益是联盟内部的支配权利和收益,知识联盟的特殊关系是建立在由一系列契约界定的权益分配的基础上。公正合理的权益分配,可以有效消除机会主义、保守主义以及其他造成联盟不稳定的因素,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而权益公平性的降低,必定造成联盟成员主观愿望和积极性的减少,甚至最终破坏整个联盟。权益的公平性需要契约和制度来保障。联盟合约的签订和利益分配方案的设计与安排合理、公平与否直接决定了知识共享过程中成员的投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详细的合作协议能够给予合作双方行为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使知识共享能够在一个较为明晰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进而降低对方的抵触心理,增强安全感,促进伙伴合作。

2.1.2 伙伴间的信任水平

由于联盟伙伴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互相合作可能涉及到自身核心知识的共享,共享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共享主体的异质性,这些因素决定了伙伴间存在心理距离。伙伴间心理距离越大,对未来预期的分歧和反应的猜疑也越大,机会主义、保护主义和偏向行为必然越严重。良好的信任结构可以拉近伙伴间心理距离,促进知识共享。信任程度越高,联盟成员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局部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信息与知识。

除此之外,联盟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成员对合作目标有清晰一致的认识,使成员内部战略层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增强联盟的内聚力,促进其产生相互合作、共享知识的意愿。

2.2 共享主体的知识共享能力

2.2.1 知识共享能力的内容

共享主体的知识共享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与知识反馈能力三个方面。

沟通能力是进行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的基础。联盟伙伴间的合作可以创造出隐性知识和内含隐性知识的组织惯例,它们体现在参与合作的组织成员之中,并一起形成了联盟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跨国联盟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Hamel(1991)研究发现,在西方公司内几乎所有的员工都缺乏日语能力并对日本文化不了解,这种情况限制了他们从日本合作者那里获得实际的技能知识。然而他们的日本合作者并不同样缺乏语言能力,这使他们可以从合作者那里学到想要的知识。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将员工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用来改善组织活动并进一步扩散、储存在组织内部的过程。与此相应的能力就是组织学习能力。组织的学习能力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学习企图、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联盟成员持有学习的主观意愿,才会鼓励员工积极寻找和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并加以吸收利用。组织的吸收能力是指组织在对有价值的外部知识有效辨别的基础上,加以接收、学习并内化而掌握的能力。Lorenzoni等(1999)认为,从内部或外部吸收知识是组织特有的能力,吸收能力会直接影响知识的跨组织流动与共享,组织的吸收能力越强,则它吸收转换外来新知识的速度与效率就越高‘。知识的整合是指共享主体将组织内外现有的知识采用新的方法加以重建的过程。知识整合能力决定了联盟成员能否有效地提高组织内部及组织间的知识共通程度,使知识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共享。

知识反馈能力是指联盟成员作为学习者的同时,将自身知识外化、综合并反馈到联盟内,进而被整个联盟学习和共享的能力。良好的反馈能力应包括:①准确概括能力,指共享主体能准确无误地将知识表达和归纳而外化,完成默会知识的概念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凌乱知识的规范化;②迅速传达能力,指共享主体能将知识在最快时间内传递给需求者;③及时调整能力,即在知识流动时,共享主体能及时调整知识的表达方式或纠正内容。共享主体的知识反馈能力能够提高知识接收方的吸收效率,提高联盟整体的知识共享成效。

2.2.2 知识共享能力的制约因素共享主体的知识共享能力受到其自身的知识基础与技术能力、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的影响。对于外部技术的消化是一个知识解码或打开过程,不但要付出成本,而且要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Hendriks(1999)指出,知识不像商品般可以自由地传递,在向他人学习知识时(分享他人知识),必须有重建的行为,必须要具备知识去学得知识、分享知识。就联盟技术合作来说,需要对伙伴的技术资源进行操作处理,必然要求成员自身具备相应的软性知识处理能力和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在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与技术能力的情形下,联盟成员将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合作,也难以及时把握技术创新机会。

除此之外,组织结构是影响知识分享与学习吸收的重要因素。关于组织结构的研究表明,集权的多层机构倾向于复制并强化过去的行为,而授权式扁平化的机构则倾向于允许行为和信念的快速变化。对于联盟合作创新来说,成员内部集权的等级结构由于其不能对环境的快速变化作出反应会直接影响知识的跨组织流动与共享,造成组织学习和创新的障碍。类似地,组织文化将会影响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通与转换效率。重视人性关怀、情感交流与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会使员工之间乐于共享知识,从而加速组织内部知识的创造过程,最终使联盟组织间共享的知识在质与量上都得到提高。

2.3 共享主体的异质性

联盟打破了传统组织机构的界限和层次,使知识进行跨组织流动。由于各成员组织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与知识在组织内流动相比,知识跨组织流动具有更大的难度。各联盟成员在组织文化、组织结构、技术水平与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大大增加了知识共享的阻力。

2.3.1 文化障碍组织文化是组织中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虽然一定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增加彼此学习的兴趣,但知识共享具有一定的利他性,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系统将使得知识学习的双方的工作关系更加融洽。共同的价值观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和预测能力,而且保证双方对技术合作的过程达成一致的默契。文化的异质性带来的价值观念分歧会影响联盟成员的态度和积极性,思想和精神尺度的多元化也将对同一问题带来不同的认识视角和思维逻辑,进而导致组织间的认知差距,进而极大地影响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文化障碍无疑增加了知识共享的沟通成本,缺乏跨文化能力会使联盟成员付出高昂的代价。

2.3.2 组织距离组织距离主要指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的差异。知识型联盟以组织为学习主体。“在操作层次上,知识转移是一个组织间的沟通过程”。联盟成员具有各自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造成组织问的知识转移和共享难度加大。不同的组织结构匹配着不同的组织学习、交流、记忆和吸收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惯例和协调机制。组织结构差异越大,相互间的沟通、对话与交流就越困难,知识通道开辟的难度也越大,并随着联盟成员的增多而更加复杂。而且,记忆和吸收模式的差距加大,会造成双方相互反馈的效率降低。

2.3.3 共享主体间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术性壁垒组织间共享的知识包括信息与技术两个方面,就技术联盟而言,主要体现为一种技术层面的合作,组织间共享的知识主要是技术层次的知识。组织内部技术的专属性会对知识共享产生不利影响。一个特定组织的技术知识通常与特定背景相关,具有路径依赖性质,是由其技术能力长期积累、持续演化形成的,这种技术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另一组织所共享。此外,一些技术具有专用性,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很难将之移作他用。技术专用性越强,联盟伙伴成功学习的成本越高、难度愈大。

2.3.4 联盟成员的学习能力与投入力度存在差异联盟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只有在双方都具备彼此互补的知识资源和匹配的知识结构,具有对等的学习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平等参与、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如果联盟成员在这两方面相差悬殊,相互间的知识共享就难以顺利进行。联盟各方的投入力度由于目标及利益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尽相同。知识共享项目的收益随时间积累才逐渐增加,其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知识共享的绩效难以靠短期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估。部分成员可能着眼于短期绩效的评价,将自身的长期战略意图让位于短期的财务绩效标准,控制组织学习的投入力度,影响整个联盟知识共享的成效。

3 结论与可行性建议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中,共享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内在动机和行为意愿决定了它是否参与共享活动并诚信协作,主体的异质性体现了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成本高低,而共享能力则直接影响其知识共享的绩效。这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共享主体的异质程度过大、共享能力过低会影响主体对共享收益与成功可能性的预期,进而削弱其共享意愿和参与的积极性。反过来,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主体的内在意愿可以成为主导因素。在一个设计科学的、公平的制度环境与良好的信任环境中,主体的共享意愿能够起到能动作用。促使其努力提高自身共享能力,与伙伴积极沟通与交流,降低主体异质性的阻力,最终促成知识共享。事实上,共享主体对知识共享的认知是内嵌于制度结构中的,个体理性是既定制度结构下的认知理性。一个良好的制度结构与信任结构是促进联盟组织知识共享的关键。要使联盟成员积极参与知识共享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需要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制度架构,激励成员知识共享的内在动机,同时监控和约束成员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需要依赖于价值、文化和目标的内化去鼓励成员合作,促进成员提高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降低成员异质性的不利影响。

3.1 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制度架构

知识共享的制度架构是联盟成员的知识资源状况和控制权在各成员间的配置以及有关共享程序与组织行为规范的制度安排。它将各成员连结在一起,决定着联盟成员的生命力及其知识共享的成效。在建立联盟组织知识共享的制度架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设计联盟的组织形式与治理结构。一般来说,当联盟的伙伴关系风险高于内部绩效风险时,应采用股权型联盟,反之,可采用契约型联盟。②一个完备的契约能够在组织间知识共享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在联盟建立之初应明确联盟知识共享的宗旨和目的,对知识交换和利用制定明确的条款,规范伙伴的行为。划定各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各自承担的责任、风险,对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的权利归属明确界定,有效地降低成员关系风险。③做好联盟的组织协调与利益分配工作,提高退出联盟的成本,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具体可采取单向或双向质押的方法,抑制联盟伙伴的机会主义倾向,实现伙伴之间的优势互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目的。

3.2 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信任环境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联盟伙伴的信任水平,是消除歧见、促进知识共享效率的有效途径。建立良好的信任环境有助于组织间知识资源的充分分享,强化联盟体的竞争优势。从实践来看,联盟协议的明确化是增强彼此信任关系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提高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水平:

·建立信誉机制。信誉机制是联盟成员间知识共享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联盟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是一个长期交流、多次合作的过程,信誉档案与信用评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各方参与人员的合作积极性,建立成员自身的合作信用,促进联盟成员之间产生信任机制,自觉参与知识共享活动。

·塑造联盟文化,促进融合。建立一个重视知识、强调创新的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联盟文化,可以降低共享主体异质性的不利影响,缩小成员认知差异,减少关系风险的同时降低共享成本。具体实践上,可以进行跨文化培训,鼓励非正式接触,促使各联盟成员提高行为和决策的透明度,使各种文化在联盟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最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融合一体的联盟文化。

·加强沟通,增进信任。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增强组织间的信任,不但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而且可以增加知识流动的速度,促进知识共享。联盟应建立多样化的知识共享流程和次级合作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多向的沟通渠道,拓展联盟成员的思想交流领域及沟通机会。同时,建立一系列跨越组织多功能团队,协调联盟成员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帮助提高各成员的组织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培育联盟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共同愿景。

4 结语

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了共享主体自身的因素外,有共享客体——知识方面的原因,更有共享环境方面的因素,譬如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政府相关政策、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分析由共享主体自身所导致的决定知识共享效率的因素,不论共享主体是企业、高校或是科研机构,找出其中的共性,挖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下一步将结合现实中联盟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将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Das T K, Teng B S. 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hanees: An internaltensions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1):77-101

[2]汤建影,黄瑞华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6):63-66

[3]曹兴,企业知识状态与技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微观机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6-81

[4]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with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51):83-103

[5] Argyris C, Schon 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11: Theory, method,and practice. Reading: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1996:1-9

[6] Lorenzoni G, Lipparini A.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as a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4):317-338

[7]郑传均,知识型联盟巾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07(2):10-12

[8] Hendriks P.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l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9]贾晓霞,周溪召,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障碍因素识别与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7(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