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素质教育的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30

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1篇

多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而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高考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政治科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教养;重灌输注入、轻探索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统一、轻个性发展等等,这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现代科学对智力的理解并非就是死记硬背仓库式的储存书本知识,而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全身心把握世界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加工和存储,更主要的是具有超前性和能动性,对实践目的、手段、方法等的预测性、对实践的操作性。因此,我们要摆脱狭隘的学习观,开拓多层次、全方位的智力、知识观。

二、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人们日常所理解的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出的东西的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面应试能力,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则明显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学习手段当成学习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学习成绩好坏、能力层次高下,都给予他们公平竞争、创造性尝试的机会,要鼓励和称赞学生富于创意、别出心裁的念头和思想。要学会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

2.进行扩散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思考方法作为思维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科学思维方式比某种专业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爱迪生发明蓄电池曾失败了一万次,但他不说自己失败,而说自己发现了一万种不行的方法,发现一种方法不行,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逆向思维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高斯提出的“级数相加”理论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开窍”的机遇,教师提出的问题,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得到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而应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地独创性地去思考、去探索。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努力寻求解决疑问的途径。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一切科学发现都发端于疑问和好奇心。要培养起创新质疑观,就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敢于进行合理想象;更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强求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创新教育真正需要的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多用讨论式、学导式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双方多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吸收对方创新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克服自己的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4.注重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去论证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书痴”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可能再囿于过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所学内容有血有肉,学以致用。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寻找知识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从实际中归纳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实际,从而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的统一,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5.精心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方向

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科技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确实对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一.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数学是我国素质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不断出台的义务教育相关文件,素质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在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用多元的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离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是仍然坚持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方面,虽然在考试命题以及教学素材的编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是却存在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的现象。例如在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部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以及特点的考试题目,这导致我国社会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提出了质疑。总之,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是仍然以考试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

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在于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

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意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回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意识的觉醒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师自身如果缺乏主导意识,盲目地配合服从,习惯被动思维,就无法形成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如生活情景、音乐情景、图像情景、问题情景、实践情景等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给与及时的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指导学生完成自己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规定。

3.增强教育“载体”作用的发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小学数学的学习载体以及不仅仅限于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新的载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多种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以及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多种载体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3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制约因素 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职业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是职业中学体育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成果,它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动态的过程。以下来探讨制约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及其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1.制约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

制约我国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课程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结构单一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中学的体育课程不仅是学习基础运动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还要和美、智、德的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才能真正适应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结构一直处在单一的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阶段,课程系统封闭单调,造成中职体育一直处在教学的附属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实现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自然也遥遥无期。

(2)体育教学内容枯燥繁杂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与改革,中职体育实践教育和体育基础理论等有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这些探索和改革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共识,造成了各种改革的繁杂且分散,在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上就显得华而不实,并不能与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完全适应、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标准,更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将学到的体育知识很好地融入学习与生活中。而目前的中职体育教学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职体育实践教学缺乏“概括性”和“迁移性”,理论教学跟生活实践严重脱节,忽视了传授相关的人体科学等知识,“工具性”和“实用性”更是远远不能达标。

2.中职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1)完善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完善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对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目标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当前中职体育课程内容系统还有诸多问题存在,在提倡高素质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必要且迫切的。第一,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和当前的时代背景,科学合理的选择课程内容,创建一个以素质教育和全方面、多元化发展为主线路的课程内容系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和素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职业中学体育课程中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使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全方位发展。

(2)优化中职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结构应该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即在活动类体育教学和学科类体育教学两个方面一视同仁。这两类体育课程并不是单独进行教学的,保证两类课程相互配合与促进,共同对中职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完善,我们要着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实现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在这基础上,优化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还需着重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保证中职学生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体育学习意识和能力、逐渐掌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中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还需要实现素质内容与学科内容学习的共同进步,使中职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审美与健身价值,以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3)创建科学的体育评价系统。科学合理评价系统的建立能使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好的实现体育素质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对于促进职业中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中学体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进行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因素是制约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完善职业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系统、优化职业中学体育的课程结构、创建一个科W的体育评价系统对我国职业中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少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04(10):1117-1117.2134.

[2]姚泳芬.通过对比课教学案例研究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1,12(8):1127-1128,2129.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4篇

钢琴是一门集人体运动力学、生理解剖与运动原理及其整体协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原理于一体,且囊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美学等人文科学内容。因此,钢琴教学在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体协调能力,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是对培养人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塑造人的真善美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手与脑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商;其次,钢琴演奏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学生在钢琴音乐的学习中通过对演奏作品的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钢琴音乐旋律的变化感知其中丰富而细腻感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情商;另外,钢琴演奏是一项集手指、手腕、手臂、肘关节、肩部,直至腰骶部的协调配合工作,需要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手脑协调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钢琴的演奏不是简单的看谱演奏,而是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要对作曲思想家的创作意图、曲谱的旋律认知理解,这样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将演奏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每个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创造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艺术表现本身的统一性和多变性的体现。如此,也为钢琴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提供了空间。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钢琴教育在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校钢琴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钢琴教育仍旧沿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教学方法忽略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人本教育”,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差异,盲目地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弹奏能力和演奏技巧,演奏忽视了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欣赏和对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和体会。殊不知,钢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钢琴表演艺术,而非单纯的技巧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选修课程大多为钢琴音乐欣赏,且多数为西洋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较为狭窄,学生难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外,高校钢琴教学着重强调提高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而忽略音乐的基础知识,严重偏离了钢琴素质教育的目标。钢琴素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音乐专才,更旨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四)高校钢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钢琴弹奏水平,也要从各方面做好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但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或擅长音乐理论知识,或优势于钢琴演奏水平,极少能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钢琴教学中的片面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高校钢琴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品赏析与演奏技巧并重在钢琴音乐作品欣赏中,教师要注重传授音乐风格特征、时代特征和创新形式。基于文化视角下,使高校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背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感受钢琴作曲家创作时真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影响。在钢琴音乐弹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将内容新颖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赏析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巧,在弹奏过程中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引发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替代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国家有关各级教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本校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益智、运动、美学于一体的综合类表演艺术,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所以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同时,通过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学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推进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水平

为适应钢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钢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钢琴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丰富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曲目应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教材,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形式多样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不断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以及良好的形象,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演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锻炼学生的胆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学校也应多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胆怯和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通过这种实践平台能有效减轻日后登台表演的胆怯和紧张情绪。

(四)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和情感交流

传统的钢琴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演奏示范的授课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也要重视音乐作品欣赏,同时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5篇

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显著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品位,初等教育类师范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时代的缤纷。然而,看到有人随心情频繁地改变着发型的颜色、配合着服饰和妆容时,他们可曾想过染发剂和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害健康,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他们将手机挂在胸前或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时,是否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人们在捧着张悟本的畅销书、排队购买绿豆时,他们是否怀疑过绿豆、长茄子包治百病的药用疗效?时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前三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的科学素质对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语文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科书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约占课文总数的12%,如《小壁虎借尾巴》告诉孩子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小蝌蚪找妈妈》展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要的是葫芦》暗示了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对比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回声》揭示了回声的原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高年级语文还收录了不少科普文章和科学说明文,《我爱绿叶》运用具体数字列举了绿叶的功能,说明绿叶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太阳》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以及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航天飞机》描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功能;《银鲸》描述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数学与科学更是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运用数学等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逐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立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帮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学习《我长高了》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会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身边的事物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美术、音乐等与科学以各自的学科的特点相互融合,呈现多元化信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画是学生表达意见、直观记录的好方法,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喜欢,不受年龄限制。这些学科渗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既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又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从我国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状况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师存在着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对科学的作用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是为小学输送师资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育,尤为迫切。学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在校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使他们能以多种渠道获取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关心社会重要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科学素质的小学教师的输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不均衡的状况,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切实保证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科技高度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2.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学生在高级中学阶段就分科学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驱使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驰骋,很少出现交叉。文科学生即使与自然科学学科擦肩也不愿意投之以眸,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明显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社会方面的学科,而惧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理科学生虽然选择了理科,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距离高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普遍、全面地开展。

2.1 在课程结构上提供保证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向,如中文方向、英语方向、数学方向、计算机方向等,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课程和共同课程,共同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我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设了科学实用教学法校本选修课程,为部分学生了解科学教育、掌握科学教育技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没有选课的同学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保证。学校还可以通过科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形式加以有益的补充。

在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的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对“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必备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时,组织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学习昆虫的时候,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制作昆虫标本;学习微小植物和动物时,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混合物和溶液等有关概念时,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和过滤等实验操作;学习杠杆、滑轮等理论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实物,体会、分析其应用的原理。“自制教具学具能力”和“科技创新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自制教具学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自制教具和科技创作的方法,探讨指导小学生自制学具和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科学案例,一方面由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科学案例,然后组织同学讨论,以例说理,以例归类,总结出方法和程序。“学习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既是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上课的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与感知,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相对比,利弊自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实务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构建科学知识,同时又可形成科学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还可进行情感体验,更新价值观、人生观,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即三维教学目标。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因学生要掌握过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安排,因自己要完成过重的科研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思考方面远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得到位。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总目标的细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不能单独进行,片面地追求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综合内容与过程的模式中,一个活动往往可以与概念、过程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相联系,然而,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目标的活动,往往只可以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过程步骤相联系、而不是所有的过程技能。因此,过程性目标与概念性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就不是一个教学过程所能达成的,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几章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而每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往往要同时兼顾多项目标,即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某一水平和概念性目标的某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不能象过程性目标那样训练,又不能象概念性目标那样讲解,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主观选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引导,使学生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去感受、体验,必要时还可以用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促进其认同和内化,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师范生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热爱小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习及试讲的过程中难以建立,但去小学见习或实习,很快地就与小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开始喜欢教师职业。

可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耕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课程结构改革的优势也依托新课程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2.2 在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其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需辅以其他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并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第一,实验资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还有可能从事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所以,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具备自制小学科学教具和指导小学生自制科学课学具的能力。

第二,学校资源。学生的科学学习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在校园内开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区,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探究植物养殖和动物饲养的方法,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学打基础。

第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周边的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和农场等单位,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借助于这些单位的帮助,建立一些校外科学教育基地,使科学学习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科技馆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弥补科技教育的不足,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其技术专题讲座,聆听工业界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的讲解,参加沙龙、论坛等科普教育活动。

3.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教育能力的优越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状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给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出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小学科学的专业与专职教师的缺失,给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院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一专多能的、达到零磨合期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小学科学教师的不足。

另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加强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靠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全民的素质,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我们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6篇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全面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全面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最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最后,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

值得注意的是, 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 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最高分之间相差2.5分;最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 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第一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Policy

WEI Zheng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1;

Zhejiang Tra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The "National Long-term Planning Programs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s established important statu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enterprise of China, but faced with the bad tendency that appears in developing quality education, we must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 and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in oder to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o solve issues.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al plan; education reform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 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前以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8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教育现状;对策

素质教育在如今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它早在1982年即被提出,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应当知难而进。“素质教育”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的优势,一直成为素质教育拥护者们最强有力的武器,不断支撑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其发展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却并未像其优势来得那样显而易见、光明磊落。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P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学校可运用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教师管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逐步提高教师素质。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不能单纯重视尖子生等少数学生,不能忽略后进生的转化,要相辅相成,全面开花。既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

素质教育的方向第9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 素质化 高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而将素质推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决定》第三部分特别提到要“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实施素质化转型的必要性。向素质化转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本文仅从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及专业业务、具备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这三大关键环节来加以阐述。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从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战线的主力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尤其是专业教学身教的特殊性,其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因此,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更应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对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要求更加严谨,处处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努力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以我们的崇高价值观所凝聚成的成就感和对学生的伦理责任感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形象效应”,带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那些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个别教师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应予坚决鄙弃。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一种宁静致远、淡薄无私的人文观,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学会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体育教师才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教师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求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2 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法制意识淡薄,对学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体权益认识不够,是造成学生权利被侵犯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关系。同时也应加强法制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确,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章,使学生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

3 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净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净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洁化创造有力的教育环境。

因而,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环节向素质化转型过程中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发展纯洁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更加有利的教育环境。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才能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勇于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二、高校体育教师应从教育观念及专业业务环节向素质化转型

1 教育观念向素质化转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师要做到教育观念向素质化转型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育精神和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体现出来。再者,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革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践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唯有这样才能从观念到方式,逐步深入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模式,才能将体育教师实施素质转型的攻坚战进行到底。

总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应该反映、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过程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2 专业业务方面向素质化转型。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各种学科的边缘也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依赖,知识的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使知识更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业务方面向素质化转型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专业业务方面向素质转型对身体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切实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保证。一个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需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教师尽快掌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手段,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一方面它保证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如期进行,另一方面又对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目标。其次,专业业务方面向素质转型对专业能力的要求。21世纪以来,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促使广大体育教师关注起体育领域以外的多方面知识,以求丰富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素质教育已向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出了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一定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底蕴,才能适应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第一位的。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应理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出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方法,选取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内容,运用启发、引导、设问、答疑、纠偏、点拨等教学策略,辅之以示范、讲解等,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逐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检索更多的有效学习内容与方法,达成促进健康的课程目标。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分析能力是第二位的。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受益的同时,应具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及时转化被动的局面,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是现代教师自我适应的必由之路。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评价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剂。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求教师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作用,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教学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能力也处于重要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学科显示了其学科的独特性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能够运用新课程、新理念,对新教学进行拓展与创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筹划自己的教学策略,以三维健康的观念来综合判断,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变能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摆脱教学中的困境,有时甚至还会取得意料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应变能力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超常能力的表现。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掌握边缘科学与交叉科学的相关内容,形成比较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培养多面手式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除了具备能教好主修课程的能力以外,还应能胜任另一门甚至几门选修课程讲授的能力。只有适应这种变革,才能率先争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自己的特长和绝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日渐活跃、求新、求异、多见、多问的思想,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高校体育教师要从具备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环节向素质化转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