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0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1篇

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搞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列宁提出“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他还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与教学,还是同时没有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要的发展”。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总结我国“教劳结合”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否则“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伟人们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上扩展了“教劳结合”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存在着缺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这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素质,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例如: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自己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思维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当前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要求,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总之,实践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新人才,振兴我国经济科技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认为,我们提倡实践教育,不仅仅在于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说实践教育是指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概括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特别提出邓小平“三个面向”指示和“四个统一”指示,其中,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指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这都是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概括了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决定》在谈到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时,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在具体分析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教育。《决定》在论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教劳结合原则的关系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区;大众健身

把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意义及影响深远。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从本质上讲是社区体育在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应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的本质就是要完善人类自身的一项教育,是促进人类身心和谐的一种活动,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内容。

一、大众健身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要改变忽视身心健康素质的错误倾向,着力于提高全民族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国际间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国与国竞争的舞台,是显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因此,现代的传播媒介把它变成了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组织的发育,提高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体育教育本身也具备了生产劳动的实践特点。这里所说的劳动素质,同样不仅仅指简单意义上的劳动,还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此外,大众体育还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身体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还能够发挥教育的其它功能。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顺利实施。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对于培养人们形成独立的自学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使人们能坚持不断学习和运用体育手段,自我锻炼身体,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并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资料即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的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3、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形的社会,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养成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把创新理论的精髓应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是我国教育所应重点培育的能力之一。

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社区大众健身更趋于科学化

我国社区体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社区体育一直处于自发组织的、缺乏科学指导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健身活动还没有建立起来。

1、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体制

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作为社区体育的一种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也应是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的计划方法、指导员以及场地、设施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纲要规定:“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自治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必须改变观念促进体育消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较低,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大的是具有供给制和自然经济的特征。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较少,居民自我选择体育活动的余地更小。我国长期实行的配给制度、福利制度以及公费医疗制度,导致居民缺乏健康风险投资意识。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体育消费,使大家逐步意识到合理的体育消费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进而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3、必须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工作

强化组织管理是当前城市社区大众健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积极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是加强体育社区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推动社区体育的进程中既要坚决纠正那种认为社区体育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应该自生自灭可以放任不管的错误认识,又要注意处理好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管理促进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蒲.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体育文史,2001(1).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3篇

    1.邓小平改革思想为素质教育的产生作了动员。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科技体制,建立起既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与世界科学技术和教育迅猛发展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型社会主义教育科技体制,迫在眉睫。这样,邓小平遂于1985年领导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引发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教育科技体制的大讨论和大变革,不但带来了教育科技体制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使我国教育科技思想异常活跃,各种各样的科技思想、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即素质教育。

    2.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素质教育打开了一个借鉴的窗口。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所以,“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样,对外开放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才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特别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思想及理论,从而提出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3.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一是指教育自身也要现代化。我国教育必须走以特别强调“质量”为目标和以“效益”为方法的素质教育道路。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一个回答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全球挑战之教育发展战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知识经济渐露端倪。同时,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只有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一个迎接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教育发展战略。信息社会将引起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把21世纪的教育称为学习,正反映了未来教育变革的实质。既然教育变成了学习,学习者就理所当然地要变成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素质教育正体现了这种主体性原则。总之,“三个面向”对于教育自身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时代背景下, 全面推进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造就能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21世纪建设使命的创造型人才。因此说,“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4.邓小平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为素质教育选定了主攻方向。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要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不仅针对工农业劳动者而言,而且也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在邓小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思想的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反思国力与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反思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反思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和突破点。最后,大家逐渐统一认识:中国的发展的确要靠教育,而且要靠素质教育,其主攻方向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全民素质。

    二、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由于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自告奋勇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此后,科学、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始终是邓小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一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是他推倒“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提出“两个尊重”,解放了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阐述了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样,多年来,邓小平理论,尤其是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就一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利用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去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尚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原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五大报告语),兼之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那么,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成为首要内容。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首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为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了广大青少年的头脑,才能使他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宗旨,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素质教育有两大板块,一是针对受教育者(学生)的素质教育,即通常所指的素质教育;一是针对教育者(教师)的素质教育。邓小平理论不仅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应成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参与者和耕耘者,深刻领会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操作方式、方法之源泉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4篇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06-02

随着“健康第一”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往许多的体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都对“健康第一”这一当代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从这些认识和解读中,本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以往的这些研究中,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认识的出发点都集中在“健康”这个方面。也就是说,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认识大多都被简单的理解成为学生的“健康”第一,从学生健康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含义,以至于对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来了无法完成的任务和要求,而忽视了“国家”和“民族”需要学生健康这个更为重要的“健康第一”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另一内含。本文就这一问题对“健康第一”这一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进行了再次归纳和分析,通过论证“健康第一”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分别从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诠释“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对体育教育的深刻影响。

一、“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的关系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一个长期的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共同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是各门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基本任务。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虽然体育课程在促进健康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仅依靠体育一门课程和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的。“健康第一”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所以也是当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很多体育工作者都片面的认为“健康第一”是专门为体育教育提出的指导思想。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体育教师要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通过上网检索文献资料数据库,我们不难发现,当输入“健康第一”的关键词时,所检索到得文献资料85%以上都与体育类有关。也就是说,除体育课程教师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师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方面关注较少,反过来亦表明体育教师则有关注过多,在某些程度上有着过分扩大学校体育功能的嫌疑。

2.“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而不是目标

许多体育科研工作者把“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简单的理解为体育教育就是健康的教育,甚至认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等同于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就表明学校体育教育要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决定”的第7号文件。从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在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和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强化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即: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人认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是强化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同时又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融入到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

二、“健康第一”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对当代学生的影响

广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健康第一”是学样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健康第一”的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提出肯定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学生虽然喜欢体育锻炼,但是不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本人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在以“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要体现出以下两点:一,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1.“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学校智育教育已开始打破单纯的“传授知识一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形势下,学校体育势必要走出学校智育教育的阴影,寻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并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构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体系。因此,学校体育要从实践的教学本性…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人人享有平等的体育权利,使之真正成为体育实践的活动主体;以生活为中心,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以活动为中心,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活动时间的前提,把获得身体健康的实效性与积极的过程体验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才能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5篇

所谓“应试教育”,朱开轩同志说,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现行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对现行教育的改善。不能因为教育总体有很大成绩,就忽视一些弊端的危害性。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不同,它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短视性

“应试教育”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教育成绩。应该说考试成绩与学生素质有关,但考试成绩并不能标志着学生的水平。因为素质教育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

2.教育对象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择又以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应试教育”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3.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未来社会中非常需要的基础能力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影响其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实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因此,素质教育思想理应成为各门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是核心、灵魂。因此,只有把体质目标作为基础、心理目标作为核心,并以此向外辐射,使思想道德品质目标,体育科学文化素质目标,体育审美素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体育教改的目标是使体育教学过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决策管理方面,特别是基层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对现代教学理论、方法的认识及学校教改环境、条件的局限,使体育教改往往呈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系统思想,难以体现教改的整体效益;二是教改力不够,往往以标代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由“应试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弄清什么样的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思想,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带有“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使体育教改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能否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决定着其他要素在向素质教育轨道过程中的发展水平。要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体育教学是否等同于素质教育?二是体育教学有无“应试教育”现象?

体育学科没有被列入高考科目,中考体育考试也是近几年才有的做法,似乎不属于“应试教育”范围。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存在着方向、目的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效率、效益的问题,存在着各种要素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应试教育”从表面理解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的片面的知识教育。因此,不应以升学考试是否加试体育来判断体育学科有无“应试教育”现象,而应清醒地认识到不仅体育中考考试的现行阶段,体育学科与其他升学考试科目同样把提高体育考试成绩作为体育教学,甚至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心任务;有为了应试减压体育课时、教材,甚至停止体育教学计划内容的做法。因此,在片面地追求技能或技能目标中,体育教学的教育、情感、娱乐等职能被弱化了。

四、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的任务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体育教学应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为根本目地,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化、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和人性为根本性特征,以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基础为目标。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个要求都要力求体现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内容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等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91-01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样也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两位伟人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问题上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的教育。因而,加深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首先表现在思想层面的缺失,即指导的实用性与人生价值重要性的矛盾。其次是道德层面的缺失,就是就业认知与就业行为的不一致。最后,在心理素质层面的缺失主要是就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失衡[1]。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认识、就业的意向以及就业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转化和调节功能,及时纠正大学生在就业时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全面提升就业综合素质与整体的竞争力。

(一)结合就业指导过程,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实际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大部分学生“有业不就”有关。因此,结合就业指导,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观念一变,海阔天空。高校要通过其就业指导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就业率。当前,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一些艰苦行业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高校要借助各种班团会、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等渠道,来增加和渗透就业观念教育的比重与内容,结合就业形势,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培养学生理想信念[2]。

(二)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建立与就业指导工作立体交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作为“一把手工程”,社会各界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高校来承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建立立体交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势在必行。首先高校要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纳入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以校党委为领导核心,以校长和行政系统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设立校、院(系)两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等,加大人力投入,从而形成从校院(系)负责人、辅导员或教师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立体交叉的管理体制。

(三)借助就业实践过程, 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通常,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四个要素中, 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只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修养来获得提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原则, 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承认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尊重学生的意愿,互相尊敬,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职业素养与发展的原则;理解并认同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以及兴趣, 并设身处地为其着想,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关心帮助高校的双困生,努力为学生解决具体的困难。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Summ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science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education goal is consistent, in content and function, also has the cross, can promote each other. The two can be in completely the idea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culture,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mode, construction of high grade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and other means of integr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ity; Competence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条件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文化素质教育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显然与教育部的这一要求不符,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报导不时见诸媒体。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如缺乏责任感、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缺乏诚信、漠视生命等问题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1]203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又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尽管有基本的课时保障,但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空洞、教育模式僵化是重要原因。此外,大多数农业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途径有所忽视,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形成合力,甚至互相抵消。

第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相比,农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已经是不容否认,也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既与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有关,也与当前高校办学理念日趋功利化有关。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学生过早分科,导致大学理科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人文素养极度缺乏。笔者曾对湖南、江西、陕西的三所农业院校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典籍的了解仅限于“知其名”的层次,通读过四书五经中的任意一部的只有9.3%;(2)58.3%的学生了解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百家讲坛》,每学期阅读两本及以上人文社科类书籍(专业课除外)的大学生只占被调查总人数18.6%;(3)能准确回答出我国的国体、政体以及基本政治制度的大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25.6%。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发现,某些理科生不知道抗日战争从哪一年开始,更有出现分不清“忍俊不禁”是形容笑还是哭这样的离奇错误。

尽管不少农业院校的领导和管理层都已经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当前的高校体制和办学理念下,我们很难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来改变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有鉴于此,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大多数农业院校同时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必由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8篇

[论文摘要]部分职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就业指导应与德育工作、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应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如何教导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兼顾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增加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等等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端正人生价值观、择业观,确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场就业形势,在择业过程中准确定位,果断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职场打拼中能有所作为。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在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校的改革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这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进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无可替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职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时抓好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勤学苦练和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结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目的性,避免盲目和短视。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指导,就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把学习和职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3、促进形成新的就业意识,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思想指导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就业指导中重点抓好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适应就业奠定思想基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充分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在毕业时能理性择业并顺利完成从职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还能延续到工作岗位,激励学生适应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中磨砺成长。

毕业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作为,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因此,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能将学校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自主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同时也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创业素质。职校毕业生,只要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就可以在创业道路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此,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人生价值,对改变职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就是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基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就业思想指导。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德育的角度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二是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守纪袁职、服务意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等。三是把就业理念、就业技巧、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和日常德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就业的法制意识,接受新的就业理念。

把德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抓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择业误区,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义利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二是求职应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加强应聘态度、从业态度的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地衡量得失,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衣着打扮、语言谈吐、礼仪礼节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突出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

2、把就业指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德育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就业思想指导功能。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透彻讲解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问题。以文化课程教育为基础,把握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文化课教育目的,促进和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导向,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专业课看成是思想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性的深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平台,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要保障就业就必须根据就业单位或专业对应的岗位标准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要及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编写对口适用的教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评定,适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好的教学效果。

3、把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职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教育工作,实现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在职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职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4、把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第9篇

[论文摘要]部分职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就业指导应与德育工作、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应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部分职校毕业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定位,存在“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在短时间内尝试多个工作岗位,最终不是遭遇淘汰就是自行离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种种: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的主动性差,存在“等待”、“观望”、“回避”的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二是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累、待遇低,不能安心工作;三是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正常的理性范围;四是个人性格孤僻自傲、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挫折、如何教导学生在就业中正确兼顾个人要求和社会需求,增加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等等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端正人生价值观、择业观,确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职场就业形势,在择业过程中准确定位,果断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将来的职场打拼中能有所作为。

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在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由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以及职校的改革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严重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这对于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进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无可替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职教工作者的广泛重视。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竞争能力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得提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职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同时抓好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把学习和就业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通过勤学苦练和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结合个人特点和能力,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目的性,避免盲目和短视。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指导,就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把学习和职业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3、促进形成新的就业意识,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

加强就业思想指导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和“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提供了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在就业指导中重点抓好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准备教育,在传授给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适应就业奠定思想基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充分认识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念,在毕业时能理性择业并顺利完成从职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还能延续到工作岗位,激励学生适应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中磨砺成长。

毕业学生能顺利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作为,对在校生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因此,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能将学校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4、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为自主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职校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存在落后保守的一面,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浓,同时也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的创业素质。职校毕业生,只要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就可以在创业道路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因此,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优势,加强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人生价值,对改变职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都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就是以就业指导工作为基础,在德育工作中突出就业思想指导。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德育的角度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市场意识。二是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等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守纪袁职、服务意识以及协调管理能力等。三是把就业理念、就业技巧、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指导和日常德育工作、普法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加强学生就业的法制意识,接受新的就业理念。

把德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的始终,抓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阶段:一是就业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择业误区,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义利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二是求职应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加强应聘态度、从业态度的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地衡量得失,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衣着打扮、语言谈吐、礼仪礼节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三是就业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突出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教育。

2、把就业指导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德育课程教育为重点,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就业思想指导功能。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透彻讲解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问题。以文化课程教育为基础,把握好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文化课教育目的,促进和帮助专业技能的学习。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导向,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专业课看成是思想教育的延伸、是思想性的深化,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平台,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础,要保障就业就必须根据就业单位或专业对应的岗位标准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要及时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编写对口适用的教材、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总结和评定,适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好的教学效果。

3、把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职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校教育工作,实现职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在职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职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4、把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教育学生注重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