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0 16:02:48

中医的方法

中医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中医病名;原则;方法

中医根源于中国文化,学习中医实际上就是学习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要依赖翻译走向世界。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翻译工作中,大部分的中医病名都是在比照西医的病名,用西医的概念来解释中医。笔者认为,这一点不利于中医发展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翻译中医病名应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一、翻译原则

1.1“信”——忠实

医学英语的翻译不同于日常英语或文学英语。它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和讨论科学事实,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对其准确性也要求较高。在中医病名的翻译工作中,忠实应是首要原则。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正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中医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一个医学体系。它有许多独特的概念,在用英语解释时必须保留中医原有的概念,忠实于中医特有的理论。如“白癜风”这个病,它的西医名称为vitiligo。如果照此翻译,那么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医生给出祛风的治疗原则。但如果翻译成whitepatchwind,就轻而易举地了解其中的原因,进而了解相应的中医处方。

1.2“达”——准确

准确性原则也是我们在翻译中医病名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所谓准确性,就是翻译出来的作品要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理论和特定的专业术语。在中医中,一种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照搬西医的术语显而是不能准确表达中医的概念的。如心悸,它的英文名为heartpalpitation。Palpitation,而在中医理论中,心悸进一步被划分为惊悸、怔忡。惊悸多与受惊有关,病情较轻;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病情较重。惊悸日久可转为怔忡。因而,仅用heartpalpitation是无法准确表达中医这个概念的。所以在翻译时,对这两种病要区别对待。惊悸可翻译成frightpalpitation,怔忡可翻译成fearfulthrobbing。在翻译中医病名时,要准确地表达中医概念,才能尽量保持中医特色。

1.3“照”——比照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医学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对于同一种病,中医和西医的认知角度不同,治疗方式有所差别,但殊途同归。在翻译中医病名时,我们要比照西医的表达,做到最大限度保留中医特色,又不至于让西方人难以理解。

上述的三项原则是总的原则,但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还要依据当时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表达,因而译者在理解和翻译时要慎加注意,切不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二、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把原文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译者翻译,缺点在于读者可能难以正确理解,但由于中医有其特有的概念体系,一味地采用西医的名称,难以确切表达中医的知识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直译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注解,加上西医名称,可以更好的促进两种医学体系的沟通。

如哮喘。中医中哮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而喘则指气息,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可分为热哮、寒哮,喘分为实喘、虚喘。

元代的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为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后来的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称之为哮喘,为与哮证区分而命名为哮病。因此,哮喘可译作wheezingandpanting。

Wheeze:breathenoisily,espwithawhistlingsoundinthechest(espwhensufferingfromasthma,bronchitis,etc)指呼吸时有声响(尤指胸部发出的哨声,如因患哮喘、支气管炎等)pant:breathewithshortquickbreaths指喘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这样就可以把哮和喘区分开来,从而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

2.2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是指根据一个词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普通用语中的意义,延伸为医学中的意义。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读者正确理解术语的确切含义。中医根源于中国文化,而中华民族擅长辩证思维,很多病名形象的表达了这种思想。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可根据病名所表达的意思,采用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方式。

如痿病。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所谓痿病,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萎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此,它的英文名应为wilting。

这个词非常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医本意。:

1.3音译法

所谓音译法是指根据发音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外来的音译词,如阿司匹林、卡路里、马达等。我们总是先熟悉其声音,经过反复接触,并从上下文中理解并掌握其意义。在翻译中医病名时,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拼音来表示某种病症。

如痹病。痹病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内经》对痹病的病因、发病、症候分类及演变都有记载。中医的痹病有很多种类,不能仅简单翻译为athralgia。athralgia指的仅是关节疼痛,不能涵盖中医所有的概念。而且在英语中没有一个词可以把如此宽泛的内容包含进去。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只需采用拼音Bisyndrome即可。

2.4象译法

所谓象译法是指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表达原义。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每一部分都是一幅图画,因而中医疾病的命名也是中华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翻译时,译者可借助汉字的形象,翻译成与其形象相对应的字母。这种翻译方式通俗易懂,而且给人的印象深刻,但又有其局限性,不可滥用。

三、总结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而中医又是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的结晶,而且面临着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译者的责任尤大。在中医的翻译中,译者要遵循翻译原则,采用适当方法,保持中医特色,把中医文化及中华文化准确的传给西方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NigelWisemanFengYe.实用英文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中医的方法第2篇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医西药评价体系来对待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和研究成果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不公正的。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养,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去阐释中医药学的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中医本身的特色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设计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只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某一味药物或者某种成分,或者针对某种疾病,测定几个相关的指标,那不是实验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又与现代医学对于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区别?我们实验中医学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中医的全面西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这里所讲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理论方法,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为依据;在临床研究方面,则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实验研究。确实做到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失去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只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医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和阐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揭示中医病证的本质,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观点。因此,实践是中医药学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了实践,中医药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的教学工作中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同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部分选修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讲理论部分,而取消了实践部分,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前引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忽视科研思维和实际能力结合培养的方式下,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能力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严重。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七年制硕士班),更要求中医特色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实践,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学生完成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从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训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公。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整个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制备直到获得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实验技术,得到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本课程一改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在选题和课题设计之后通过课堂交流和答辩,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将来的前景进行自我评述,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一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作为本课的实验研究内容(上述工作进行之前,全体学生自愿组合成4~6个小组,每组3~4个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课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在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现实验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却知之甚少。我们把实验准备当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现代科学的缺乏(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研究方法,动手能力差是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实验设计完成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基本指标,广泛开展相关实验参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教学的预算,选定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测量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预实验。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安排的一个步骤,用少量的实验动物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动物抓住,称重,编号,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和灌胃),实验动物处死,解剖,取血,取材,还有熟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操作。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及存储等反复操练,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中医特色。我们的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后,非常重视学生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出现理想结果的实验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正式实验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正式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考核手段,提高综合能力

中医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辨证施户;感冒

感冒作为常见的、因感受四时之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发作率高,反复率也极高,以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恶寒、发热、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冬春季以及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普通感冒为轻者,名曰:“伤风”,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名曰“时行感冒”。现代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1病因病机

从中医来说,其病因不外乎卫外不固及外感邪气两种,究其主因,是感受风邪所致,但又并非单纯由风邪所致,往往因季节气候变化而夹他邪而侵入人体,如冬季多夹寒邪,春季多夹风邪,暑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夹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风邪夹时令之邪,由人体的皮毛、口鼻而人,侵犯肺卫,则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致感冒。时行感冒因感受时邪疫毒,故流行范围及全身症状较一般伤风感冒为甚。

2辨证分型

感受外邪之后是否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素体强盛,正气充沛者在感邪后能驱邪外出,而不至于发病。若体质偏弱,则卫外不固,若起居不当,或寒热失调,或受凉淋雨,或过度劳累,皆易感外邪为病。中医根据体质情况,感受邪气种类对感冒进行分型: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则为风寒感冒;阴虚者易受风热,则为风热感冒;感受暑湿之邪则为暑湿感冒;气虚感邪,则为气虚感冒;阴虚感邪,则为阴虚感冒;时疫邪气则为时行感冒。

3辩证施护

临床护理应该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理论、方法及养生保健等优势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

3.1感冒的一般护理方法

3.1.1保持空气新鲜感冒患者的休息场所要求安静,空气流通等,故定时开窗换气对于感冒护理相当重要,但在通风的同时应避免对流风造成患者再次感邪,成一邪未除,他邪又至的困境。同时做好空气消毒,比如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等这些引起感冒的主要病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生存,故在家中可用煮醋的方法使醋酸挥发至空气中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对病人的痰液及其他分泌物要妥善处理,避免成为传染源。

3.1.2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观察病人体温变化亦是相当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中医认为,儿童为至阴至阳之体,疾病转归,传变非常迅速,故而每日应测2-4次。观察并记录恶寒与发热的程度及变化,可为医生辨证论治提供准确的临床资料。若患者体温急剧变化,则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高温则可先行物理降温,如用酒精、温水等擦拭身体,或冰敷等。在物理降温的时候应注意保持体温,并避风,避免复感风邪。

3.1.3注意发汗感冒的治疗大法为发汗驱邪,故观察控制出汗情况在感冒护理中极为重要。发汗可起到散热、驱邪外出等作用,但中医讲究中病即止,切不可于发汗。盖汗为心液,过汗则损伤阳气,故仲景言:“汗多亡阳。”发汗以皮肤微微出汗为佳。如《伤寒论》云:“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3.1.4注重饮食感冒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清淡之品如稀粥等不但可以起到养胃的作用,还可补充因发汗而丢失的水分。切不可过食辛辣及滋补之品。盖感冒治疗大法以发汗为主,辛辣之品亦可发散,食用之后与咬协同,增大发汗之力,使汗出如雨,邪未除而正先伤。邪正交争之时,食用滋补之品,亦可资邪,往往闭门留寇。故仲景言:“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1.5药物煎服方法感冒所用药物多为发散之品,故在煎服过程中很重要。根据具体治法而选用的药物有不同煎法。感冒的病位主要在肺卫,属表,故在煎药时不可过煎,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服用药物的频次及量亦要根据病情而定,不可拘泥于一日三剂之说。如《伤寒论》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2辩证施护

3.2.1风寒证风寒感冒患者需要安静休息所居之所宜偏暖,宜加衣被以防重复受邪气侵扰。风寒之邪以汗法治疗,通常汗出而解,服用发汗剂应当热服,服后略加衣服棉被,以助汗出,但勿使汗大出,大汗淋漓可伤阴亡阳,汗出后用酒精或是温毛巾擦干,防当风而复感风寒之邪。若发热,不宜冰块冷敷或者酒精降温,因寒主收引,若发热时骤以冰块或酒精降温,可导致毛孔闭塞而邪无出路,使病情更为严重,可适当配合针刺退热用泻法,取大椎、曲池、风池、合谷等穴。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忌生冷,油腻。肉面,五幸等食品。其药煎熬在十五钟左右,服用频次因病情而定,以汗出为度,不必拘于固定频次。正如《伤寒杂病论》所诉:“……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2.2风热证首先一般护理。风热证患者所居之地宜通风凉爽,但避免直接吹风,若发热身痛宜卧床休息,忌过度运动劳累。本证用辛凉解表之法,药宜偏温凉而服,此法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服药原则,可提高药效。服药后及时观察病人体温、出汗、伴随症状的变化。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则为正胜邪退,则可不必尽剂。也可多食当季性质偏凉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柚子等,但不宜多食荔枝,桂圆等偏热性水果,食后必不利其病。若高热,可温水擦浴,便于引邪外出,同时可同风寒证采用针刺退热。饮食宜清淡半流食饮食,多补充水分,可食用清凉的黄瓜、西瓜、苦瓜或绿豆汤等;忌辛辣、油煎肥厚食品,戒酒戒烟,过劳。药物煎服不宜过长,一般在沸后即可,频次亦以汗出为度。

3.2.3暑湿证其基本方法与风热证相似,所居之室应凉爽通风,以防暑热,因湿邪重浊,故此证患者多有头身困重之证,对于此症,可与按摩局部穴位,通常的施术部位是太阳,印堂,风池及颈部的多处穴位,此法可解除恶心呕吐,脘痞等症状,亦可配合刮痧疗法:部位以夹背两侧、背部胸肋处、肘窝、过窝处为主,此类患者忌是肥甘厚腻之品,食之恐加重呕心呕吐之症,宜多服清凉解暑之品,如绿豆汤,黄瓜,西瓜等。此型患者所用药物多有芳香之品,故需后下,煎熬时间不宜过长,以沸后5分钟为佳

3.2.4气虚感冒此证多见于素体体弱之人,除外一般护理,此类患者应注意保暖,同时患者应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其他的娱乐活动,同时注意营养的补给,忌厌食挑食,生冷。因所服用方剂之中多有补虚之品,且不宜发汗过度,因其中含有补虚之药,煎药时注意时间比上述证型之药长,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的溶出,一般以沸后15分钟为佳,此型患者服用药物需要固定频次,以每日3次为佳。

3.2.5阴虚感冒阴虚感冒见于素体阴虚之人,或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燥邪伤阴而复感外邪而致,此类病人发汗宜相当谨慎,若过汗伤阴可导致痉挛,故需严格观察其出汗情况,除服用养阴解表之剂外,可嘱咐病人多服用养阴之品,如海鲜类,水果类中的柚子,葡萄等,并可顿服沙参,麦冬等以达到滋阴之效。此类患者药物煎服方法同气虚感冒。

3.2.6时行感冒该型患者居住要静卧休息,其居住环境要求干爽,痛风情况良好,温度温和。因其具有强烈传染性,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与家人同用碗筷及与家中小孩、老人过度亲近。密切观察体温与发汗情况,观察出汗与体温关系,如是否战汗,战汗之后体温转归等,并及时向临床医生反映,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此类患者需严格静卧休息,此时护理人员要避免干扰病人休息,如叶天士言:“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在保证患者严格休息的同时,护理人员须注意保证患者保暖,及出汗质量,即确保患者无掀被、露手足等。此类患者所用药物多为芳香辟秽之品,故煎熬方法同暑湿型;其服用频次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但应保证每日服药量足够。

4养生指导

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御邪能力,可从夏天开始进行冷水锻炼(冷水洗面,洗头或洗澡),体质较弱者,注意自身防护,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切忌贪凉,避免汗出当风。感冒流行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家中谢绝流感患者探视、来访,防止交叉感染。用抗流感病毒的中药、或30-50%的食醋蒸气消毒空气。亦可预防服药:如三根汤(葱根、白菜根、萝卜根)、贯众汤(贯众、苏叶、荆芥)连用3日,或荆防颗粒,夏季可用藿香、佩兰、薄荷泡茶饮,每日二次,连用三天可骤祛暑之效。

5结语

感冒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程度,且近年来抗生素滥用误用的情况日趋严重,使得部分患者抗邪能力减弱,而机体耐药性增强,临床上不乏简单感冒就入院治疗半月余的患者,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现代免疫学已经告诉我们,目前的感冒大多数都是细菌合并病毒的感染,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有相当的疗效,但对于病毒感染却素手无措,所以临床加强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对感冒的治疗及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传芳.中医治感冒.家庭医学,1997,24:56.

中医的方法第4篇

1应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学生的心理

学生从小时候到长大,多多少少接触了中医。我们统计,98%的学生以前曾经一次或多次服用过中药。另外,国产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我们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机械记忆过渡到学会正确的、完整的、符合临床实际的思维。

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选择了我科优势病种急性胰腺炎。该病发病急,中医证候阳明腑实证的症状典型而易学。急性胰腺炎属里实热证,表现为痞、满、燥、实等证候。“其实者,散而泻之”,故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攻下药,以宗“六腑以通为用”之旨。常用苦寒攻下药急泻肠胃邪热积滞,阻止阳明腑实证发展至火毒炽盛、气血逆乱、脏腑衰败等诸多危症,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我们重点讲述“釜底抽薪”的含义,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解释。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把这个故事搬到医学上,阳明腑实证热在胃肠,用通腑泻下的方法使其热从下而解。这样的例子就很生动,符合学生的心理,懂得中医的辨证是可以理解并且科学的,从而使其认为中医可以接受,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好的目的。

2试探性学习经典提高中国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要学好中医,必须拥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西医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学校也较少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思维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学习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药赋方歌,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将中医总结成歌赋、口诀也是为了后人更好地背诵。临床医学学生中医学课时数无法与中医院校相比,所以无法向学生讲授《内经》、《伤寒论》等专著。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药赋方歌,既陶冶了中国文化,又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知识,今后可以运用于临床。可以开展系列活动,以促进学习中医经典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长久坚持,一定可能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培养出几个中西医结合大家。

针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情况,给出如下的建议:①加强学生重视经典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授课老师的引导,或者观看中医经典录像,以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等。②举办中医经典讲座,增加学生的兴趣,弘扬中国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③利用学校学生创新计划平台,挑选优秀学生申报部级、省级和校级学生创新计划课题。④重视中医经典师资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引用中医经典,提高讲授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向同学讲授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等人通过整理筛选中医典籍,从大量草药中筛选提炼出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等发现,青蒿经过高温煎煮并无抗疟疗效,于是仔细研究中医经典。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溃,绞取汁服”可治“久疮”。屠哟呦根据这条葛洪处理青蒿并未经过高温煎煮的线索,认定青蒿提取不能高温煎煮,于是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拒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这就是中医经典带给我们的典型成果。这样,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3改革考核方法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西医院校学生中医课时较少,对许多内容难以死记硬背。为此,学生的考核方法必须改革。我们的做法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以下内容。

3.1见习成绩  学生定期前往附属医院见习,临床实际观摩并印证病人的情况。见习成绩包含见习纪律及见习报告。见习纪律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生是否有迟到早退、见习是否认真、工作服是否穿着整齐等打分。见习报告,是学生分组后,由学生本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并总结中医诊断、辨证、治法、处方等内容后,书写的完整记录病人情况的作业,助教老师对见习报告进行评价并打分。由见习纪律和见习报告得出学生的见习成绩。

3.2学生自主授课成绩  基于学生本位的学生自主授课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继承传统教学优点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模式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留出一定的课时,由学生自主授课,并由教师打出分数,作为自主授课成绩,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3课堂小测验  通过课堂小测验,分析其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次课最后10分钟均进行1次开卷或闭卷测验,就本次课讲授的掌握和熟悉的知识点,随机选出一个进行测验,主要是需要记忆和应用的内容,实际也是对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程度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根据考试情况可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中医的方法第5篇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畜牧业的影响,互助县养猪业中存在近亲繁殖,怀孕母畜营养不足,胎儿发育受阻,或因饲养管理和患有疾病而造成僵猪,造成畜牧业效益下降,危害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生产中探索出中西药治疗僵猪的方法,介绍如下。

1造成僵猪的原因

(1)“血僵”:近亲血缘的公母猪交配,造成仔猪退化;老龄公猪配小母猪或老龄公母猪交配,降低了后代的品质,怀孕母猪饲养管理条件差,特别是饲料中蛋白质不足,致使胎儿发育受阻等,都是造成先天性僵猪的原因。

(2)“奶僵”:母猪乳汁不足或乳汁营养成分不全;仔猪未能按时饲喂饲料;哺乳期延长,致使仔猪发生饥饿,形成了“奶僵”。

(3)“食僵”:仔猪断奶后,突然改变饲料,胃肠机能还未能很快适应,从而降低了食欲,使猪增重缓慢;仔猪断奶后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如从教养到圈养;没有按仔猪到架子猪期间的饲养标准供给日粮,而造成“食僵”。

(4)“病僵”:仔猪期间,由于某些疫病,如仔猪白痢、红痢、副伤寒、猪瘟和猪蛔虫等感染,而又未能及时治疗或未能彻底痊愈;或因环境条件差,圈舍潮湿、泥泞,致使仔猪生癞等原因,而引起的“病僵”。 本文由收集整理

2僵猪的症状

不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的僵猪,其特点均表现为:食量很大,长势缓慢,皮肤干瘪,肚大驼背,脑袋大,嘴巴粗,有的饲养半年体重不到15kg。

3僵猪的中西医新治疗法

3.1中草药治疗法

(1)驱虫僵猪散:本方具有开胃、驱虫功效,用于肠道寄生虫引起的僵猪。方剂:用牡蛎粉10kg、芒硝10kg、山楂10kg、食盐5kg、麦芽5kg、莱菔子5kg、使君子仁2kg、雷丸1kg、鹤虱2.5kg。诸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毎头猪用药10~20kg,拌料饲喂,每日2次,连喂5d,僵猪毛色发亮,皮肤变得红润,脱僵增重加快。

(2)二芽僵猪方:本方具有健脾消食、清热燥湿、驱虫等作用。方剂:大麦芽5kg、谷芽5kg、鸡内金500g、苦参2k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每头猪饲喂100g,早晚各一次,7d为一疗程,间隔7d,连用3个疗程。

(3)加味焦三仙僵猪散:本方具有清热养阴、通肠化滞之功。适用于脾胃阴虚,滞热内生所致阴虚型生长延缓,症见体瘦毛焦,被毛粗长,口渴喜饮,腹胀,粪干结,尿断赤。方剂:陈皮8g、贯众8g、胡黄连5g、牵牛子5g、知母5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生大黄4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一次加入饲料中饲喂,每日一次一剂,连喂3d,间隔7d后,再喂3个疗程。

(4)消食僵猪方:本方具有消食健脾、清热利尿功效,对僵猪有促进生长作用。驱虫后饲喂效果更好。方剂:神曲25g、山楂25g、麦芽30g、龙胆草12g、大黄6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中等体重猪每天用药30g,分早晚2次混入饲料饲喂,连喂3d,间隔7d,连用3个疗程。

(5)三根汤:先按每千克猪体重内服丙硫咪唑5mg,驱虫1次,隔1d,再用侧耳根(鲜)150g,桐子根和卷子根各100g,加水2.5kg,煎汤至2kg,去渣,然后加大米0.5kg煮成药粥,分2次饲喂,连喂3剂,间隔7d,连用3个疗程。

3.2西药疗法

除了先天性原因造成的僵猪外,大部分后天性(包括奶僵、食僵、病僵)原因而致的僵猪,均可采用此法治疗:用维生素b12(500μg/支)和肌苷注射液(2ml/支)各1支混合后肌肉注射,3~4d后食量明显增加,再进行驱虫,间隔3d后再注射atp(三磷酸腺苷)、维生素

b12(500μg/支)和肌苷注射液各一支,经过3~4d后,猪的皮肤便会出现红润,鬃毛由脱落开始重新生长。在饲料中再添加微量元素、多味氨基酸和催肥剂,其效果更加显著。

4治疗结果

从2000年开始,笔者在10年的时间中采用中西药治疗法,治疗僵猪119例,促进猪正常生长发育的117例,2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治愈率为98.3%。

5体会

中医的方法第6篇

本文将运用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力图提升肠胃的消化能力,通过药物、运动、饮食和按摩等方式。首先说说食疗护胃的几个方法:

1、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

2、从生活作息上做起,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严格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一定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一天三餐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怎么可能说改就改。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可乐,雪碧)、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都是最伤胃的。胃的脾性喜燥恶寒,因而冷饮和雪糕也必须要戒,食物以温热为最佳。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考验,特别是酷暑时节。但是你不能已经你自己抵不住考验而去考验你自己的胃。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一是牛奶,二是温开水。牛奶可以形成一层胃的保护膜,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牛奶,再吃东西,是最的。

4、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补足。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肠胃不好是慢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主要靠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得到改善。

8、肠胃不的人饭后不能马上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运动,这样对消化比较好。任何时候都不能剧烈运动。

而对于有肠胃炎的人就更要注意调理方法:1、保暖护养: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2、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3、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4、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5、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6、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7、常食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生活方面也要加以调节: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中医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 中医方剂; 中医药方; 图集; 数据结构; 领域本体;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1-26-02

Convers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atlas

Lan Haohui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financial local taxation Bureau, Lishui, Zhejiang 3234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data m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vital combination of abundant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based on TCM theory, using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olog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heory and rul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mechanism,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tlas, as a classic data structure, is used i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complex data structure.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of atlas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tlas is implemented.

Key words: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tlas; data structure; domain ontology; database

0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中医的相关知识合理地转换为图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图结构对中医的潜在知识挖掘做好准备。本文内容涉及到对中医方剂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后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以及这些存储内容中的关系计算和图结构的建立。

1 中医数据

在取得中医医案后,先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处理(主要是应用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对中医医案进行初步的分词),然后对处理过的句子进行自底向上的句法分析,利用中医领域本体进行排歧处理、同义词识别和未登录词的识别,得到最优分词序列。分词框架如图1所示。

1.1 分词算法

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每次取最长词,得到切分结果。正向匹配算法可分成五个步骤。

⑴ 待切分的汉字符串s1,已切分的汉字符串s2(s2初始串为空)。

⑵ s1如果为空串,转⑹。

⑶ 从s1的左边复制一个子串w作为候选词,w尽可能长,但长度不超过最大词长(一般为7个字长)。

⑷ 如果在词表中能找到w,或w的长度为2,那么将w和一个词界标记(“/”)一起加到s2的右边,并且从s1的左边去掉w,转⑵。

⑸ 去掉w中最后一个汉字,转⑷。

⑹ 结束。

[开始] [最大匹配算法][自底向上句法][优化后的词语][同义词识别][歧义处理][未登录词识别][结束] [词库] [本体库]

图1 分词框架图

算法包含两重循环:外循环是从输入串中复制后选词w,内循环是用候选词w去匹配词表中的词。

反向最大匹配的是:每次从汉字符串的右边取一个候选词,候选词不止一个汉字而且在词表中查不到时,将它最前面的一个汉字去掉。

1.2 本体的应用

本体是共享可重用的概念集合,利用本体捕获自然语言的语法知识,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术语(概念),提供人和机器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并给出这些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所以,本系统分析和建立了分词阶段所需要的定义。

中医领域本体是指应用本体论的基本方法,通过中医概念提取、关系提取,把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名词术语抽象为一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中医领域本体是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它给出了中医领域实体概念及相互关系、领域活动以及该领域所具有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形式化描述。

中医领域本体的构建是由中医领域专家通过分析中医概念术语间的语义关系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关系,完成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本体的构建,并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中医领域本体 (本系统中的中医领域本体雏形) 的构建过程如下:

⑴ 确定概念,添加本体中的概念;

⑵ 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中医医案 统计分析方法 证候 多元统计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古今医案蕴藏着医家宝贵的辨证论治经验和知常达变的思维方法,如何从浩淼文献中总结各医家的辨证论治经验及思维方法,是一项重要课题。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今医案进行研究无疑将事半功倍。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统计学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尽管只有20年的历史[1],但发展很快,目前已由单纯的频数分析向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多统计分析方向过渡;研究内容也由分析主药和方剂使用规律向分析证治规律的层面上转移。统计学与中医医案研究结合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研究中医医案的重要途径。

1 应用领域

1.1 对经典医籍的研究

对经典医籍方证用药的研究是目前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医医案较多的类型之一。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经典古代医籍的整理、数据库的录入及建立、人工智能查询、方证用药、症状证型等的研究,但目前更多的是用于方药的研究。如郑氏[2]研究了《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门共44个医案50诊47个汤剂处方,分析出了胃脘痛门的用药特点。此外,程氏[3]研究统计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咳嗽的医案143案156诊,总结出了外感、内伤多个核心方。

1.2 对症状的研究

在中医证型的研究过程中,较多的是对症状、体征、舌脉的研究,一般多应用回归分析,研究证型与症状的相关性。该方法对于中医规范化研究将有很大裨益。如赵氏[4]根据中医理论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选择了临床上常见的26项症状、体征,对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91例患者的症状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症状、体征与证型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提示临床所选26项症状、体征与病情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较全面地反映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

1.3 对用药规律的分析

在应用统计学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医医案的过程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用药规律。因中医用药的频次统计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且能总结出一些疾病治疗的基本方药。周氏等[5]就明清时期消渴案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广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时期医家各学派的医案资料59例进行统计分析,寻求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黄氏等[6]进行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分析,探索中药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剂的用药规律。采用检索方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l23首、中药146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总结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

1.4 对方剂的研究

除了中医医案的用药规律,统计分析方法较多地应用于对一些中医经典方剂的证治规律探索,明确中医药方剂应用证型、治法,通过研究能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张氏[7]对《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证古今医案共15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发病规律、辨证规律、用药规律及其在临床疾病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该方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指标、舌苔、脉象以及用药规律等。此外,何氏等[8]研究了五苓散方证的证治规律,通过从11部古今医案专著和40余种现代期刊中采集的3633例五苓散主治医案的统计分析,得出五苓散方证的主症、舌苔、脉象、基本病机,并考证分析了五苓散方证主治用药规律及其与现代医学疾病的联系。李氏等[9]通过对古今生化汤证204例医案的全面系统统计分析,阐明了生化汤证证治规律、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5 藏象研究

建立中医医案的数据库,还能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孙氏等[10]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信息研究室“中医药基础数据库”中的方剂文献数据库,取其中记载了3个及3个以上适应症的方剂663个,作为考察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学可行性的预试验数据。结果显示,中医藏象理论中的五行学说相关内容有一部分得到了验证,但有更大的部分没有得到验证。由于用于分析数据的局限性,分析的结果只具有参考性和启发性,整个研究的更大意义在于依据对中医理论发生发展的认识,考察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中医理论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1.6 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

统计分析方法尚应用于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进行人工智能查询分析中医医案,但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吴氏等[11]采用计算机C语言开发古今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并在对医案中的词语进行词素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查询专用主题词表,采用主题词与逻辑运算符组合的查询方式,且在正式查询前对查询表达式进行合法性检查,按症状、病机、治法、药物4个方面进行相关频次统计,并以超级链接的方式为查询者提供具体原始信息。该系统具有便于多角度统计分析医案的特点。

2 中医医案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2.1 频数分析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该方法为早期中医医案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仅对某一变量的出现次数进行频数分析或相关性分析。如郭氏等[12]针对感音神经性耳聋10年临床医案共1688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就年龄、病因、病程、预后、辨证规律、耳聋分级、临床检测手段、用药情况等进行了频数分析,揭示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和辨治规律,探讨其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和用药规律,以期为正确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该方法简单易行,在以往的医案研究多见,但由于中医医案的复杂性,往往很难达到更高的分析要求。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近年来,中医医案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回归分析。在医案研究中,Logistic回归是根据判别对象若干个指标(在证候研究中通常是症状、舌、脉等变量)的观测结果判定其应属于哪一类(如证型、方剂的疗效均可看作要进行判别的类)的统计方法。研究者通常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并根据传统的辨证理论对每个患者进行辨证,确定为某证,然后采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症状与证之间的判别函数,达到筛选和确定证候相关症状的目的。从氏等[13]总结了历史上著名医家医案22 459条,筛选变量,通过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选出肺病的常见临床证候、与某一证候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并定量地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及用药对该证候的重要性。

2.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由于聚类分析并不作出最后的结论,而是对整个样本资料按指标和样品的相似程度进行归类,以利于研究者的下一步分析,故属于探索性分析。如郑氏[14]在查阅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以明清医家论治骨痹的理论、方药、医案为主要辨析依据,分析研究了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采用R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寻求古代名医的处方用药结构规律;根据系统聚类的结果,表明当归与甘草、牛膝与杜仲等是相关性较大的因子。

2.4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将观测变量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变量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在证候研究过程中,证候指标多而杂是一大特点,如果直接用这些指标进行回归、判别或相关分析,常会出现回归结果不稳定、判别函数变化较大等现象,有时甚至因为增加或减少几个病例,导致回归或判别结果产生很大变化。这主要是指标太多、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此时,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处理,用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几个新变量行进一步统计分析,能很好地克服一般回归、判别分析的不足[15]。

2.5 多元统计分析的综合应用

单一的统计方法虽然在处理数据时存在诸多问题,但两种或几种统计方法的联合运用将有助于消除不同统计方法的缺陷,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王氏等[16]对大规模现场流行病学资料(3909例),在变量的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分析并结合文献的系统分析及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应用SAS软件对有显著性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以探讨中医中风病证候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提示多元统计分析是揭示中医证候复杂关系的有效方法。

3 结语

近年来,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医医案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统计分析法可应用于对中医医案证型的规范化研究、方药的应用规律、证型相关性研究、方证的研究等方面。此外,尚可用于中医医案数据库的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查询分析医案系统。统计分析方法已从单一频次统计分析过渡到多种较复杂的统计方法及其联合应用。但总体而言,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如一些重要医案的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尚未真正建立统一、统计分析方法使用不规范等,有待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童.中医文献研究中统计学应用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5,33(2):58.

[2] 郑 璇.《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用药统计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1):122.

[3] 程文江.《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1):15-16.

[4] 赵晓威.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加瘀血阻络证宏观指标统计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2):88-89.

[5] 周 君,冯 妍.明清时期消渴病案59例用药统计分析[J].国医论坛, 2005,20(6):18.

[6] 黄春梅,苏培基,李大刚.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36-37.

[7] 张 琦.苓桂术甘汤证治规律研究[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8-10.

[8] 何新慧,何建利,卢林耿.五苓散方证证治规律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15-18.

[9] 李朝平,刘 新.生化汤证证治规律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 13(2):19-21.

[10] 孙尚拱,高剑波,烟建华.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2):120-126.

[11] 吴中平,何新慧,柯雪帆.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介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54-56.

[12] 郭 宏.感音神经性耳聋医案1 688例统计分析[J].中医杂志,1997, 38(6):355-356.

[13] 从 华,张启明.肺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22-327.

[14] 郑 红.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95-97.

中医的方法第9篇

中医传承班相对于普通中医学本科生班具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思想牢固,师资力量强大,以中医经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传统中医特色突出等特点。而《中国医学史》课程自开课以来,一直作为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源流J里解中医学的特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本素质。同时増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巩固中医专业思想,为学习其他中医课程奠定基础关于怎样开展《中国医学史》教学,各高校该门课程教师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改实践,获得了较多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针对普通中医本科学生,而面向“中医传承班”学生的《中国医学史》教学经验却鲜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在跟随导师为“李斯炽班”讲授《中国医学史》课程时随堂听课和指导下,针对中医传承班的医史教学的讲授内容和授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定位简洁化

中医传承班旨在造就一批“通人文、强经典、重传承”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学生本身在入班前就树立了献身中医之决心。因此《中国医学史》的促进学生热爱中医,更加稳固专业思想,树立献身中医的决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不再作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中医传承班学生的医史教学和课程定位就应简洁化,但简洁不代表简单,《中医医学史》融合了医学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药名家、医药名着、医药文化历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以及人类疾病史等模块气所以课程定位的简洁化目标要求学校和教师做到以下两点(1)简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科学、有度。一堂课要侧重解决学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东西远比整节课从头讲到尾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实用的多。当然,简洁化的课程需要教师高度化地总结教学知识,简洁不是简单是明确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学习。因而简洁化的背后是教师更认真精要地备课,学生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更多时间启发其独立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认识和掌握医学发展过程,运用中医的思考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医学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他们尽快了解祖国医学宝库J果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轨迹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医思维常态化

重医术更重“中医思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过:“好中医不只靠单纯的技能训练就能培养出来,一名好中医一定是要有‘中医思维’的,而且临床实践力也很强”。当代中医学生在科学思维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与他们日常所学或所接触到的现代思维模式不同,这就成为了当代中医学生学习中医的阻碍,为此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传承班学生来说,转变思维方式,顺利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中医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并指导着中医的理论、诊断、治则。我们学习中医,只有了解、学习并且灵活运用中医思维才能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及其规律。《中国医学史》作为中医学入门课程之一其教学是为了达到补充其他中医类课程未能考虑到的重要中医药知识的目的。中医学学术体系比较特殊,特征也极其鲜明,而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目标就是探寻中医学术体系及特征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学术体系和特征的本质、指导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阐述0从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中医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并对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达成实现中国医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发挥其指导性意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1. 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讲解方式有机地融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了目前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如此不仅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让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变化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医学史课的教学彳曽加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上课,多数教师是坐在电脑前,按照课件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虽然可以在有限课时内教授更多知识,解决了有限课时与教材丰富之间的矛盾,但是缺少生动的肢体语言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一粉笔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虽然讲述内容有限,但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与学生的交流,而且教师板书速度可以与学生的笔记速度保持一致,书写内容轮廊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总结于课后掌握和加深记忆,因此中国医学史教学方式应为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教师为主进行医学史理论阐述和分析力卩之医学史作为考査科目学时的有限性,《中国医学史》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积极弓I入到《中国医学史》课堂教学。同时将问题式教学法涵盖其中首先由师生针对教学单元共同设计问题其次以问题的不同划分相应的学生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即时引导和解疑,最后各问题组学生选代表发言或者辩论,由教师点评总结并分析难点和重点这样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势彳吾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精神进而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中医医案的作用。中医医案是记录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文字资料。中医医案不仅具有促使学生认识中医学的发展史,了解历代中医学的发展成就与特点、医家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医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课的认识。所以将中医医案适当引入到《中国医学史》教学中所起到的教学作用可谓事半功倍时由于中医传承班配备的师资力量强大,授课教师多为资深中医专家,他们就能够将自身多年总结的中医临床经验和在临床中见到的经典案例结合医史相关内容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理解,为深入学习中医、献身临床打下基础。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当前高校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仍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且考核的内容更侧重基础性识记部分,因而这种衡量方式仅仅使得学生了解中医学历史梗概,并不能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更不能适应中医传承班教学要求的需要。笔者认为,制定考核目标和指标应该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考虑不但要考察学生最终掌握该门课程的情况,更要顾及学生平时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取的医学史知识,也就是将考核方式设置为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将考核成绩分为多个部分,即:曰常课堂的讨论形成性考核成绩+课下学生自学和对医学史深入理解的情况+期末开卷考试。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将其课后阅读的通俗易读的医学史读物的心得体会成绩作为其平时的考核成绩。期末以开卷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方面考査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堂内外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学生学习《中国医学史》效果的检验。

五、教学反馈标准化

教学考核的目的除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教课方法和手段,即教学反馈。同时,我们知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还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反馈方式。在传统的以书面文件为主的高校教学评价基础上彳曽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教学反馈方式,例如在接受中医教改的每个年级中挑选一些学生代表,针对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开展座谈会形式的调査工作?,不但要积极总结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也要根据学生代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不断修正中医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真正让《中国医学史》这门课程起到了解中医历史,建立中医思维的作用。

2. 详细传达反馈内容及结果。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仅仅注重分数和排名激师无法得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更谈不上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故而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评价结果详细传达给教师,以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3. 加强教学反馈效果跟踪及验收。教学反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所以不应仅关注教学评价结果,更应该将反馈效果的后续情况作为重点,如关注教师是否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目标与办法,是否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验收教学质量与整改以前相比是否得到提高等H,实现“教一评一教”良性循环局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