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学基础辩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10

中医学基础辩证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1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教改 辩证训练软件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3-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开发具有人机对话的辩证训练软件应用到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教改中切实可行的辩证训练的方法之一,达到为社会培养优质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群,修宗昌,武哲丽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26-1527.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2篇

1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中医医学模式形成的雏形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医学现象的相互贯通和紧密结合,使得传统中医在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具有模糊而不具体、系统而不周密、广泛而不精确的哲学性思辨特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淫七情、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形式典型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由此我们可推断出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原则和方法模糊性的由来。哲学性的建构范式确定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涵义、基本结构和标准形态。同时,我们可明显感到传统中医所兼备的哲学和经验科学的双重特性。从其内涵的自然属性来讲,其科学性是不容忽视和无可厚非的。而哲学含义基本表现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医辩证逻辑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为逻辑开端,用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制约着诊疗思想揭示生命运动中同一思想的内在差异;从动态平衡的角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和分析,体现了辩证逻辑对立统一思维规律的本质特性,从而有根据的,在大量临床经验效验下,建构了一个中医辩证逻辑体系。

对此我们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屡有发现,其间论述集合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生活起居等诸方面,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建树。但其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显然是由辩证逻辑思维引发而出的。可以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由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只有它才能充分体现医家认识和反映疾病变化客观实际的自然过程。中医理论受自然科学朴素性特点的影响,在其各部经典中表述的经验理论,其素材真实可信、可被医家临床实践检验,所以历久不衰,在临床实践中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如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内涵是最有说服力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将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万物构成的根本和基础加以诠释,并且将其引申到在疾病的形成发展和预后中。

中医基础理论通过阴阳的属性深刻分析了疾病本身的属性和含义,又通过五行学说使各种疾病的表象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变本质和传变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后人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我们所面对的疾病所具有的辩证统一性,由此辨证论治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种自然朴素的辩证思维形式同时具有的普适性、对比性以及相关性,是后来医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继续和传扬中医理论认知及其本位功能的基础和依据。

由于阴阳学说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它的普适性可以充分解释和说明中医理论的性质和问题。今人研究中医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既然是文化就应有它的属性,这种属性既包含文化自身的,也应有哲学范畴的。然而,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医理论的形成、演变以及指导临床诊疗中,无不渗透着哲学元素的影子,其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范式和特性,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维框架,而其中尤以辩证思维为代表。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为辨证论治的产生提供了立论确凿的依据。故此,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然而,无论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诊疗又让我们感受到,哲学理论和中医理论这两个看似很规范很接近的成型理论,如将其两者简单套用并不一定能说明哲学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以及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哲学的辩证法特性还相对地针对较稳定的理论结构,然而就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应体现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其对立统一性是充分体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

2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中医医学模式的的特性

但是哲学对医学的解释和分析还应成立,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所具有的对比性表明,阴阳互立、阴阳互补、阴阳中再分阴阳,五行中五脏主五色、五病、五味、五方、五志、五神等,都体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而且由于五行学说的出现使我们对于疾病的诊疗更可以拥有多元化、多因素的考量,体现了对疾病具体全面、多角度、多方位,有层次感的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区分不是无序的、无为的,其核心理念应体现一个关键点,即哲学的对立统一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其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疾病现象的认知和诊疗思维活动的反映等诸多方面就可以具体全面、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便于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家的判断分析、掌握和理解。

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引申到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理论中,它的哲学性凸显出来是不容忽视的。这在于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有着较多的内在联系,其可表现于人体内部脏象的外部生理现象以及病因病机等诸多方面,联系脏腑表里上下、沟通脏腑内外虚实,并可有效地将脏与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和有力解释。人类通过阴阳五行之间密切相关的特性,认识人体自身的各种微妙变化的根本性质和决定因素,反映疾病现象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再经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治疗显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就此我们也有必要关注当代哲学元素对于中医科学性的影响,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对自然人体生命现象的研究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的思维方法。而这种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与当代自然科学新发展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情况促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元素借助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方法向中医理论认知和临床实践诊疗活动中的渗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科学性的潜能也是巨大的。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3篇

[关键词]医哲结合;自然辩证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互动法,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把教学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资料等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留言板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复习或科研过程中遇到与自然辩证法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疑惑,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并从老师处得到指导或解答。这样网络平台成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第二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在网站设有“硕博论坛”、“习题选集”、“影视辅导”、“中医文化”、“讨论园区”等栏目。“硕博论坛”是研究生的天地,专题刊登研究生在各级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主题涉及中医方法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等。这些论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研究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届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供了范文。“习题选集”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等,这些习题集可供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载学习。“影视辅导”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相关或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战略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医药方面的《刮痧》《国医大师》等视频以及部分科教影片。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领略到科学大师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情怀中医、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医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讲座”、“报刊文摘”等子栏目。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5篇

1“整体观“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它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祖国传统医学护理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联系上分析病因,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循证护理也有整体观念,它突破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所获实证须与临床治疗、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重视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对患者的影响。两者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中医护理则体现更深的整体观念,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人本文化的本身。

2注重个体化差异

循证护理区别于传统护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护理的个性化,是对传统护理目的、方式和方法的挑战,以关心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用审慎、明智、准确的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究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2],循证护理不管从定义、目的、核心思想、应用、要求和效果都体现了最优化原则,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中医护理采用“同病异护”的方法,在同一疾病不同阶段还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差异辩证施护,体现了鲜明的个体化特点。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由此可见,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3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特点

当前,中医护理作为传统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经验主义,缺乏科学依据,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辩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辩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辩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

4循证护理的引入是中医护理发展的一个重心

随着循证护理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护理领域。中医护理是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局限于典型的经验医学,循证护理的引入必将改变人们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观念,辩证施护的核心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中医护理领域引进循证护理方法,且不丢失辩证施护特色的同时现代医学护理交流的方法,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的基础上,循证护理是一种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努力使研究证据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科学护理观,有机的结合循证护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将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重心。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王泓,冯迎儿.浅谈循证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6篇

关键词:唯物辩证;哲学;医学;研究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027-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采用的是以传授医学知识和经验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及思维培养的瓶颈问题。哲学思想指导人们正确的分析问题和看待事物,正如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医学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具有根基作用。

一、医学研究生创新精神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教学方式问题分析

我国现有的医学基础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记忆,而缺乏应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记忆是学习当中必经的过程,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并不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从小学到大学的单次考试定成败的升学模式,导致了填鸭式教育以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加上多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选拔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之一是一考定成败。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为指定考查学生的主干课程,部分学生为读研读博,死背书本,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常常照本宣科,教条行事,没有灵活多变的思维,也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而复试环节中导师又很难全面考察到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表现为医学知识多而运用少,学分高而能力弱。以临床技能为例,对于许多研究生在操作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师长们是这么做的所以就跟着学,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缺乏灵活性,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便无法变通,对于改进与科研就更是无从提起。长此已久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和勇气。

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虽然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仪器,但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仍以灌输式授课占主导地位,过分关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研发精神,使得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甚至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不敢与别人交流,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术交流。同时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课程不能及时更新,缺乏前沿性,普遍存在教学课件更新率低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向学生传输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进展,直接导致医学研究生知识体系的陈旧落后。

(二)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由导师负责指导培养医学研究生,导师在其特定的专业医学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背景下,制定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医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并督导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这种模式侧重于研究方向性的把握和研究方法技巧的训练,往往忽略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种模式对导师的要求较高,要求导师对本学科发展具有高度的统领观,对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和热点、焦点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并能拟定成熟的研究计划;重要的是,要求导师自身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看待学术的视角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并能鼓励激发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创新精神,使导师成为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能源库。遗憾的是,目前教学体制下还缺乏真正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造就了现代科学界

(一)近代科学家的成功深受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不单单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大跃进,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的掀起了一场风暴。作为近代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化学家卡尔·肖莱马(1834-1892)在学习和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后将其运用在了有机化学的研究中。在对前人的研究分析中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发表了《论二甲基和氫化乙基的同一性》的著名论文,从而圆满的了解了近代有机化学中的化学结构学说的创立过程。在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中,日本理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1911-1970)在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自觉的融入了唯物辩证法来进行指导。于1942年创立了二介子论并在1955年提出了基本粒子复合模型从而打破了“基本粒子”不可分的僵尸自然观,对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唯物辩证法

以往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解剖的手段达到对人体机能的了解,是一种经验积累的阶段。然而解剖分析学习方法带来的形而上学的发展模式使得医学的发展习惯性的养成了独立看待事物,认为疾病就是局部病变的结果的错误发展模式。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魏尔肖就错误的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细胞的局部变化引起的。直到唯物辩证法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识冲破了形而上学的罗网后才逐步认识到人体并非各自孤立的细胞的总和,而是有着严格的分工,相互之间亦存在紧密联系的总和。[3]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创新精神的激发

(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实践探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内在包含着创造的品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创造活动是人之为人而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4]。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类不仅为自己提供物质与精神的产品,优化和改善人化世界;同时又不断呈现出人的新质,人的本质得以更加丰富、完善和全面[5]。医学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才能对创造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激发出他们内心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在临床中和基础科研工作中自觉地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在创新活动中立足于实践,取得符合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发明、新发现。

(二)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革命性,即批判性。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可以说,勇于质疑,敢于反思,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进行批判,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的精神实质。这种质疑和批判,指导人们对一切事物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7]。医学领域,理论知识指导着临床实践,而遗憾的是目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往往大部分都是错误,因此需要我们去大胆的批判性考察。医学研究中却往往存在对专家观点的盲目崇拜,对缺乏客观依据的传统观点和理论墨守成规。对于进行医学科研工作的硕士和博士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导下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

(一)辩证思维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对现存事物不要盲从,要勇于质疑,敢于反思,善于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激发思维中的求异性,培植出人们的超越精神和创新意识。医学研究中集合了众多不同的思维形式,如发散性和集中性思维、联结与反联结思维等等,其本质都是辩证思维在医学研究活动中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因而,医学研究中只有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创新思维的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医学研究中,如果我们缺乏辩证思维,就容易一成不变地去看待事物,对传统观点和理论墨守成规,对专家观点的盲目崇拜,或对自己的观念固步自封,无法超越自我,不能树立求新、求变、求异的精神,严重阻碍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二)运用事物的联系启发创新思维

敏锐的洞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洞察是感官和思维活动相互渗透作用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人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不同于观察。观察只停留在对事物的一般察看上,而洞察却是在对现有事物观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人脑的想象、直觉、联想、灵感等思维活动,联系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同其他事物进行关联和比较,从中把握事物个性和共性及其辩证关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现有事物的突破性认识,实现创新的目的[8]。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或明或暗的联系,不会有任何特殊的存在,因而要求人们看待一切事物都要有联系的觀点,并通过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去把握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共同点。在医学研究中,只有自觉地确立起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观,才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医学科学问题。现今的医学界便是最好的证明,在唯物辩证观的指导下也已脱离了局限于生物研究范畴,力学、工程学、物理学、机械学等等早已通过与医学研究相结合诞生出新的研究方向。X射线最初被物理学家发现能够透射人体,便被用于临床指导疾病诊断,后为医学界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格素质的土壤

个人的创新能力犹如播种在土地里的种子,是否能够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和雨露滋养。良好的人格素质就是创新种子生长的那一米阳光。创新行为是主体有目的性的控制活动,受到主体个性品质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不断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强化优良的个性品质,形成创新人格[9]。创新人格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各种优良的人格和心理素质[10]。创新活动中,只有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树立起为人类进步的崇高理想和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胸怀为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幸福而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的理想,才能在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起健康的创新人格。

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模式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是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倡导创新人格塑造是激发医学研究生创新精神的条件。

作者:李炜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2. 

[2]哲理.科学家与唯物辩证法[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01:42-43. 

[3]谭得俅.现代医学需要唯物辩证法做指导[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1:46-5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1978.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1.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60. 

[8]李德顺,李惠斌,薛晓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5).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7篇

192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学者FG班廷和CH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次年运用于临床,从此开创了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先河,成为糖尿病治疗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后来从动物胰岛素发展到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从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胰岛素的改进,完善和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发展历程,同时反映出糖尿病专科医师对各种血糖变化的应对策略,因此我们将掌握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专科医生称为"艺术家",这也正是人们在探索胰岛素征服糖尿病发展过程中思想活跃,不断创新,实现进步的现性思维方法和认识的演变,飞跃。为伴随此后出现的医学营养,运动锻炼,自我血糖检测,药物治疗,健康宣传教育奠定了循证医学依据。

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侧重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宏观理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取患者的外在征象,司外揣内,运用中医理论知识推测、演绎消渴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归纳出消渴病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理念的该病诊疗系统,因这种思维、推理是建立在反复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故其对本病整体的判断能力也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经验升华。

自宋代以来,先贤们提出的三消辩证影响明清至今,如刘河间的《三消论》;《医学心悟o三消》中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客观上说,三消辩证模式已完全束缚了中医消渴病的诊治思路。晋代名医施今墨、祝谌予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时有革新之议,建国后本世纪50年代,祝甚谌予又提出了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创立了降糖活血方,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本世纪初期,吕仁和教授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在继承中医理论的前提下,更致力于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研究,基于消渴病并发肾病的实际,提出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络脉微型症瘕形成病机学说,认为糖尿病肾病实质上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于络脉,形成微型症瘕,由瘕聚建渐成症积的过程,所以治疗在重视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更提出软坚散结的治法,在方法学上发展了活血化瘀治法,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面对糖尿病的辩证方法,现代学者已然突破了三消辩证模式,比较重视分型辨证,吕仁和教授临床习用分期分型辨证方法,主张在分期的基础上,以本虚定证型,以标实辩征候,根据病情的本虚标实、轻重缓急,辩证选方。实际上是一种本虚标实的辩证模式,其特点是体系开放,便于突出中医治病个体化原则,与胰岛素的个体化治疗不谋而合,国内外学者针对"血糖四分体"学说(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波动四部分),认为长期大幅度血糖波动会增加氧化应激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并认为慢性持续高血糖和血糖波动是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两个独立组成部分。这说明血糖应控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于是相继出现了适当的胰岛素降糖策略,如模拟胰岛素正常生理模式是糖尿病治疗的指导方向;预混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及全天血糖的整体水平均十分重要,因为餐后血糖水平迅速升高与不良心血管疾病转归相关联。如餐后和空腹血糖均达标,则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整体水平的指标)的水平。反映了整体观与个体化诊病模式的有机结合。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赵进喜教授,基于张仲景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结合消渴病的临床实际,主张"辩体质,辨病,辩证三位一体"的辩证模式,以此为基础,建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系列方,经临床使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初步显示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独特化优势。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8篇

1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也是受哲学的支配,受一定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的。中医学的整体观不仅有唯物主义观点,而且有丰富的辩证观点,在研究机体的生理运动,总结临床实践、观察、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和诊治疾病的一种思想方法。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有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穿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即对立又统一的基本机理。基于这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以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资生的统一关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观,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直接受其支配和影响,这就决定了整体观在本质上唯物的、辩证的基本概念。

2整体观与辩证观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既重视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的特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但决定作用的是人体内在生理功能的“正气”,处于气化运动过程中,也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机病理上相互影响从而确立了整体观的辩证观。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指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统一性、完整性的两个内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①人体自身脏器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在生理上既有结构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统一的,又有矛盾的,相互作用协调平衡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器官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心脏主宰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的生理传动,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于六腑,形成官窍,构成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联结成一个统一体。这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并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循环贯通作用下,完成统一的生理活动,这种脏腑一体观不是孤立的,反映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在病理变化的病因、病机上,也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整体病变的统一和局部病变相关的脏腑生理功能上的状态,又不忽视病的脏腑殃及全身的影响,在治疗疾病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也是整体观在治疗学中掌握正治、反治,标本主次的特殊性,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是运用矛盾的对立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也是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是认识疾病病机变化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并注意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也是辩证观的体现。②以“阴阳互行”的哲理认识整体性。人体的组织结构,虽是复杂的,矛盾的,都可用阴阳以概括认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腑、体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了阴阳制约、互根、稍长和转化等理论来阐释。生命机体的基本物质是阴精与阳气,阴精是形体的物质基础,阳气是功能活动的基本动力,有“阳化气,阴成形”的论理,也只有阴精为基础,才能产生阳气的功能活动;也只有阳气的功能活动,才能不断地化生阴精,两者相依相成,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故有“明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说。又将五脏分别与“五行”相配,说明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次序,维持生理动态平衡。生克制化,既不能太过,亦不能不及,才能生化不息,反之则病。脏腑之间,有表里相合关系,通过经络的“络属”,协调共济,在心神主导下,各司功能协调统一,故又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论说。现代“生物全息律”认为,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位,是整体的反映,孕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如颜面部和耳壳外形是全身的宿影。可是,中医学早年发现了人体生命全息现象的存在,不仅在理论上的阐释,而且能运用到临床诊疗中去,这也是统一性认识的一致性。

2.2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中,是大自然的组成部份,大自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昼夜晨昏,阴阳消长,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通常人们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是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也是生理功能上能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旦气候环境条件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应的反应力就会发生疾病,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的反应。《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都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器质性病的病情下往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演变。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认识,对指导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顺应四时和昼夜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本能,在防治疾病中,重视四时气候的调节变化,也是人与自然统一性所采取积极能动的措施。

3天人相应观与辩证观

思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它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生命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和周围环境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要保持独立和稳定,生命体是大自然的产生,又在大自然中生存、演化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天人相应,才能保持健康,这就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一致性,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借天地事物来比象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疾病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内部人与时令气候的变化,人与空间、时间的支配和时间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与天体,人与地理,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可产生影响。这与现代“生物钟”的学说和“时间医学”,“医学地理学”的课题研究,有一定内在关系,这也足以证明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两者之间又是辩证的统一。有机的统一整体观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辩证观,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再认识的飞跃发展。这与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的思想极为相似的。

中医学基础辩证第9篇

关键词:针灸 理法方穴 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5-02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中医能够治愈疾病,“辨证论治”是其精髓所在。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日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我们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亦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方可完成,而理、法、方、穴是针灸治病中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用针灸理论诊疗疾病的过程,分为理、法、方、穴四步。理即辩证,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法是在理的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法,是指导选方用穴的原则;而方承“理”、“法”,由“理”、“法”而立方,下及组成针灸处方的穴位——方和穴是理、法的体现。

1 理、法

理,即辩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从而得出疾病的证候诊断结论的方法。这就是以后立法的基础和依据,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通过病因作用于病位,产生病理改变而表现为病证,发展为病势的过程。中医认识疾病又是通过病证去分析病理,确立病位,寻求病因的过程,亦即“辩证”的过程。中医辩证分析疾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纲领,对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关于病位、病性、邪正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的总印象的八纲辩证方法;有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脏腑证型的脏腑辩证方法;此外,还有源于《伤寒论》的针对外感病的六经辩证,以及其他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病因辩证和经络辩证等,其中经络辩证对针灸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疾病、病人、环境等选择合适的辩证方法,以得出正确的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辩证,也就是“理”,是诊治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法,是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而言。治法需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故治病需以理定则,以则制法。这就要用各种辩证的诊断方法,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病变部位以及体质强弱、正邪的盛衰等,通过分析归纳定出治疗法则。《素问》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说明应掌握病机,追求类属而立法。具体到针灸治病,是根据八纲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而确定治疗大法:用针法,还是灸法,或是针灸并用;用补法,还是泻法,或是补泻兼施。另外,还有学者[1]提出补、泻、温、清、汗、通、消、升、降、合十法。举例:合法,指阴阳相合,多在机体阴阳不调的时候用。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阴阳经或阴阳脏腑或阴阳部位上同时选穴,以达到调整阴阳使之相合,如气血不合选足三里和三阴交相配,心肾不交选心俞与肾俞相配等;二是在身体的阴阳对称部位选穴,如治足内翻或外翻选照海与申脉相配,治肝脾不调选阳陵泉与阴陵泉等。从广义上讲,针灸治病总的方法是调整阴阳,但合法所说的调整阴阳是有所专治的,不可混为一谈。

2 方、穴

方,即针灸处方;穴即组成针灸处方的穴位。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犹如方和药,相互依存,故以“方药”并称。针灸处方是由穴位组成,但不一定或不仅是几个穴位功能的总和。不同穴位通过相互配合、促进和制约,可以使某些功能增强,也可减轻或消除一些无关或不利的作用。针灸处方是通过辩证、立法后所确立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最后一步。针灸处方很多,体现的治法也不尽相同。针灸处方又有其特点,就是与刺灸法密切相关,没有刺灸法的密切配合,处方不一定能达到效果,甚至出现不好的作用。

针灸处方的组成是选穴、配穴、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的结合。选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主穴是在处方中起主导作用的穴位,是针对主证、主症或主病而选用,应该每次必取,而且重点施术,配穴则酌情选用。选穴的原则一般有局部取穴、远部取穴、辩证取穴、随证取穴、特定穴取穴。选穴是配穴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配穴的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具体配穴时应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有方有法,以法统方。常用的配穴方法有:按部配穴法中的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三部配穴法,以及按经配穴法中的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另外还有俞募配穴法、原络配穴法等。

在临床上,组成针灸处方的腧穴有主次之分,施术也有先后之分。《灵枢·始终篇》曰:“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调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说明施术的先后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且“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例如实热证一般只针不灸,而虚寒证应少针多灸。针刺的深浅不同,其功效也有不同。《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灵枢·始终篇》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异。如汗证,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则可以止汗。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理、法、方、穴”是一环扣一环的,密不可分。临床上多根据病机、确立治法、选择相应的主方,在此基础上,结合兼挟症酌情加减配穴,以便更适宜病情的需要,从而提高疗效。临床针灸医师理解和掌握“理、法、方、穴”,对针灸治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