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亲子活动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8 17:08:08

亲子活动调研

亲子活动调研第1篇

【关键词】3~6岁幼儿 亲子活动 现状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74-01

亲子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开展亲子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3~6岁幼儿基本上都在幼儿园进行学习,幼儿园亲子活动是这些孩子接触到的亲子活动的主要形式。调查亲子活动的时间、频率、参加人员等可以了解亲子活动开展的现状,有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促进亲子活动更好地进行,确保3~6岁幼儿健康成长。

一 3~6岁幼儿亲子活动开展的现状

第一,亲子活动开展的频率。亲子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明显不同,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参与的亲子活动主要由幼儿园举办,而一学期内,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次数往往较少。根据调查发现,有35.2%的班级在一学期中举办1次亲子活动,有44.3%的班级一学期内举办2次亲子活动,只有18.5%的班级一学期举办亲子活动达到3次。

第二,亲子活动时间分布情况。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时间并不统一,开展时间基本上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调查的情况具体如下:有48.3%的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时间是无法确定的,有3.3%的亲子活动在学期初开展,有40%的亲子活动在学期中开展,有8.4%的幼儿园在学期末开展亲子活动。整体上看,亲子活动开展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这也说明了亲子活动的开展是根据各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也结合了教学的特点。如小班多在学期初开展亲子活动,因为班级学生多是初次进入幼儿园,学期初开展亲子活动,能够降低学生的恐惧感,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

第三,亲子活动家庭参与者。在亲子活动家庭参与者中,既有幼儿的妈妈、爸爸,同时还有孩子祖父母,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另外还包括了保姆以及其他亲戚等人。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亲子活动中,参与最多的是孩子的妈妈,其次是孩子的祖父母,孩子爸爸参与的较少。具体如下:3~6岁幼儿的父亲在亲子活动中参加的次数较少,而女性家长不具备男性家长勇敢的品质,所以在活动中不敢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而孩子顽强、勇敢的品质也难以得到培养。

第四,亲子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活动内容来看,亲子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即单领域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语言游戏、亲子科学活动、亲子健康游戏、亲子艺术活动等,另一种是多领域亲子综合活动。根据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多数亲子活动的内容都是单领域内容。从调查中发现,单领域亲子活动内容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亲子健康活动的开展数量最多,紧接着是亲子社会活动以及亲子艺术活动,而亲子科学活动以及亲子语言活动则相对较少。

二 3~6岁幼儿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长的态度问题。对于3~6岁幼儿的教育问题,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应当由幼儿园进行负责,也有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参与亲子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在面对亲子活动时主要表现出三种态度,推卸责任的态度、力不从心的态度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同时,孩子的父亲较少参与到亲子活动中,这对于孩子健全人格品质的全面培养会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幼儿园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仍然有多数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的次数过少,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幼儿园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是由教师发起,经过幼儿园领导审批后进行开展的,这也说明了幼儿园领导没有意识到亲子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是为了应付检查,亲子活动流于形式,这也就无法实现家长与幼儿园合理教育的目标,可能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负面影响。

三 3~6岁幼儿亲子活动开展的建议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均是如此。教师要具有责任感,主动要求家长参与到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中来,要明白亲子活动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及方案,设计合适的活动主题,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

第二,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发挥出家长的作用。引导家长看到亲子活动的意义,认识到父母参与幼儿亲子活动的价值,转变家长观念。

第三,家长要提升教育的能力。在3~6岁的幼儿,不同阶段时应当学习的内容不同,幼儿园教师以及家长应看到这种阶段性,明确在不同阶段的亲子活动目标,充分利用资源。家长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亲子活动中的地位,提升自己的素养,保证亲子活动的效果。

第四,应为幼儿亲子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而言,要加强亲子活动的管理,将亲子活动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四 结束语

亲子活动是由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3~6岁的幼儿通过亲子活动能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必须动员各方力量,转变家长和幼儿园的观念,为幼儿亲子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亲子活动调研第2篇

关键词:家庭体育;亲子体育游戏;幼儿;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56-03

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亲子体育活动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以满足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3~6岁幼儿家庭中,亲子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游戏方式为主。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是指为了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促进家庭和睦发展,以父母和亲子为活动主体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

学前期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运动发展与游戏发展之间存在着阶段一致性的对应关系。亲子游戏在促进儿童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亲子体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以经验为主,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为此,本研究的体育活动游戏是指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体质健康)、时间(活动连续不少于10 min)、活动形式(走、跑、跳、掷、爬等)、人员(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地点(家中或户外)等条件,而不包括其它智力或生活性游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为家庭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

设计了《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家庭成员、家庭住房面积、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的认识及家庭亲子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等。问卷编写完成后,请30位幼儿家长进行了试验性填写,填写后征询其对问卷的意见,并请5名专家对问卷的设计和内容进行了审议。根据专家审议和试填人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后编写成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问题形式分为开放式、半封闭式和封闭式3种类型。

2)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5名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进行检查:3位专家很满意,2位专家比较满意。因此,本研究调查问卷设计和内容效度基本上是有效的。

本课题研究采用重测信度的方法估计调查问卷的信度,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相隔时间为4周。从第一次被测者中抽取46名幼儿家长再次填写问卷,然后将两次填写问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根据学者Gay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信度系数若在0.85以上,表示测验和量表的信度颇佳。本研究中幼儿家长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85以上,因此本课题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抽样。

本课题采用非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社会学随机抽样经验确定样本数范围的要求确定问卷调查抽样人数,从北京市抽取16所一级一类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8份。

1.2 数理统计

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对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频数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法分析不同性别幼儿选择游戏类型的差异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幼儿家长基本信息

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幼儿的父母各占24.3%和75.7%。从学历结构来看,幼儿家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3%,这表明大部分幼儿家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这可能与本研究抽样所选取的一级一类幼儿园等级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北京市现有一级一类幼儿园281所。由于一级一类幼儿园不仅在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学费上也比较高,在此类幼儿园上学的幼儿家庭一般具备较好经济条件。

2.2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空间特征

幼儿亲子体育游戏的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社区、郊外自然环境等)和家庭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是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比较多的地点。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颁布施行,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为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健身器材主要以成人为主,很少摆设幼儿或儿童体育健身的器材。

在家庭环境中,主要在客厅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所占比例为71.2%,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住房客厅面积(平均为27.44m)相对较大有一定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体育游戏的开展。

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活动的内容与环境(空间密度、空间安排等)之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活动量(每周游戏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与家庭客厅面积显著相关(1=-0.503,P=0.006)。

2.3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时间

亲子体育游戏的活动量包括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时间两个变量。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频率为每周2.61次,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36.27min。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

2.4 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

在3~6岁幼儿家庭中,游戏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游戏和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样式,这些主要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表现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冲突、快乐和困惑、期望和愿望。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类家庭幼儿游戏中,以积木、沙子等进行建筑构造的结构游戏,以发展运动素质、增强体质的体育游戏,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智力游戏所占的比例都高于60%,父母与孩子分别扮演不同游戏的角色、根据故事和童话中情节进行的表演游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音乐游戏约占1/3。

从幼儿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幼儿体育游戏应当包括跑爬、跳跃、投掷、平衡、耐力、灵敏协调等几大类,以全面发展幼儿相应的运动素质和机能水平。虽然亲子体育游戏在家庭游戏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相对比较单调。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主要有球类游戏、追逐跑类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类游戏等。其中,以球类游戏和追逐跑类游戏为主,不利于幼儿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可能与体育游戏场地、器材和缺乏科学指导等因素有关。

2.5 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指导方式

亲子体育游戏始终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家长的陪伴和支持会使孩子在游戏时心情更轻松、更

投入,获得更多的快乐。在家庭亲子体育活动中,家长既是游戏的组织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是孩子游戏的伙伴。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体育亲子游戏活动中,主要是以孩子为主导和与亲子共同商量两种方式为主,占73.9%。从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在3~6岁幼儿体育游戏中,幼儿应是体育游戏活动的主体,家长是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决定的。一些研究指出,游戏组织和指导能力也是父母应具备的良好个性特征,父母的游戏性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条件。幼儿父母游戏性水平也影响幼儿的游戏性和创造性发展,因为与游戏具有较高相关的创造性的表现和发展也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幼儿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及成年人的理解与支持。

2.6 家长对亲子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

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认识的正确与否,往往影响着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3~6岁幼儿家长绝大部分都能认识到亲子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素质、体质发育、智力和社会适应性等的促进作用。

然而,幼儿家长对体育游戏价值的认识,只是为他们参与体育游戏奠定思想意识的基础,而不能成为他们体育活动行为的必然动力,因为影响开展亲子体育游戏的因素主要是由家长和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内部需要和开展体育游戏外部条件所决定的。内部需要主要指影响家长体育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意识、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心理障碍等)和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生理需要、生理障碍和生理特征等)。外部条件主要是指促使体育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环境(亲子体育游戏的知识、场地、器材、时间等)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家庭环境等)。

根据对幼儿家长的调查结果,他们认为家庭亲子本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工作忙或家务忙没有时间、家庭居住面积小、体育游戏项目少、社区缺乏体育活动场地等。其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工作忙或家务忙而没有时间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9%和56.8%,这二者都是影响他们体育行为的行勾环境。

由于家长在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知识方面的缺乏,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体育游戏方面能得到科学的指导。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幼儿家长希望得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指导,希望得到幼儿园老师、幼教专门机构人员、体育教育专家指导的比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家长希望得到体育教育专家的比例只有13.1%,这反映出幼儿家长对体育教育专家认可程度较低,可能与幼儿家长对体育学科专业缺乏认识有关系。

3 结论

1)北京市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地点主要在社区体育场地、家庭的客厅、附近公园。

2)幼儿家庭体育游戏活动时间基本有保障,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每周2-3次,平均每次时间为36.27min。

3)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内容主要有球类游戏、追逐跑类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类游戏等,其中,以球类游戏和追逐跑类游戏比较集中,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比较单调。

亲子活动调研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亲子游戏包;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65-01

一、背景分析及及其意义

背景分析:班级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固定的玩伴,很难实践社会交往的一些基本方法;班上家长多以双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平时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很少,孩子在家中的活动主要以玩具、电视、电脑为主;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偏重于孩子知识技能的训练。针对这一现象,幼儿园提出了在家庭中推广“家庭亲子游戏包”。本文分析整理家长与孩子进行游戏时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如何通过“家庭亲子游戏包”开展亲子游戏,意在促进亲子游戏包在家庭中的实施与推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二、“家庭亲子游戏包”的概念

家庭亲子游戏包是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视角,由教师设计的一种教玩具,是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具有自主式、体验式、亲子式的活动媒介,具备整合性、便捷性,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大班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包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整理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游戏时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如何通过家庭游戏包开展游戏,促进亲子游戏包的实施与推广。研究内容:以游戏包为切入口了解大班家园合作的现状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大班家庭“亲子游戏包”的开发与使用情况、家长对亲子游戏包的指导策略的现状调查、分析大班幼儿在玩“家庭亲子游戏包”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适宜的家庭指导策略。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整体构建大班“家庭亲子游戏包”课程框架。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视角,尝试创设“A+B”式的项目架构体系,将“家庭亲子游戏包”项目分为幼儿园和家庭两个部分,形成相互统一又互为补充的关系。其中幼儿园部分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各自包含八类区域游戏活动内容。家庭部分分为“家园对话”“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大板块。创设活动平台有效架构大班“家庭亲子游戏包”家园通道,当幼儿有游戏的愿望时,可以借助“家庭亲子游戏包”的推广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亲子游戏包”便捷、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让幼儿园的游戏能有效地延伸到家庭中。另一方面,幼儿园立足“家庭亲子游戏包”这个媒介,积极创设形式更多元的“游戏节”活动,如家庭游戏集市、家庭游戏微视频展示、“游戏包”漂流活动等,让游戏成为维系幼儿与家长之间爱的纽带。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游戏与大班幼儿发展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游戏活动的相关研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本依据,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关注家长、幼儿在本研究中的需求、想法,适时调整研究方案与策略。观察法:运用拍摄活动录像等形式观察并总结运用到家庭中的亲子游戏包有哪些特点。首先从活动情感、动作技能、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孩子观察。活动情感这一块又细化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态度、父母间的合作能力等;动作技能细分为动作是否正确、身体的灵活性等;思维能力分为灵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则落点在语言标准化、朗诵连贯性、表达流畅性三个方面。选取五个家庭进行观察,一个月观察两次,每次根据观察情况在相应的栏目中记录,一次观察结束后再进行具体评析。实验法:选取典型的家长亲手制作的游戏包作品在幼儿园进行展示和推广,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品案例。

五、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从幼儿看,“家庭亲子游戏包”可以丰富大班亲子游戏的内容,锻炼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从家长看,指导家长借助“家庭亲子游戏包”这个媒介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能培养亲子的感情。从幼儿园发展看,随着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增多,家长整体素质较以往有所下降,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游戏理念的贯彻。通过此项目的研究可以构建具有自主式、体验式、亲子式的“家庭亲子游戏包”活动模式来提高家长对幼儿游戏的认识和指导水平,在家园合作中为幼儿营造更完整、更优质的游戏环境。

六、具体研究步骤

第一个月:收集开展大班“家庭亲子游戏包”家庭指导策略的资料。第二个月:动员家长协助活动。第三个月:“你玩,我玩,大家玩”――大班“游戏包”漂流活动。第四个月:大班家庭游戏集市。第五个月:班级“游戏包”活动材料收集整理(包括班级及家庭两部分)。第六个月:设计大班“家庭游戏包”指导说明书及调查表。第七个月:“我是小小创意家”――大班家庭游戏包设计大比拼。第八个月:家庭游戏微视频展示。第九个月: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鉴定实验成果,完成收尾工作。

参考文献:

亲子活动调研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亲子教育;分析;对策

根据当前实践领域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形式、内容、主体以及普遍特征,并参照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在此将亲子教育界定为亲子教育是在开展亲子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双面教育,一方面是重视对父母亲的教育,即教师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指导,使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掌握正确、有效地亲子教育方式,提高教养能力,做称职父母;另一方面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即通过使用恰当的亲子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使其快乐、健康的成长,做合格子女。幼儿园亲子教育即在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教育活动中对家长和幼儿产生教育作用和影响。

一、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抽样法抽取了吉首市25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各个幼儿园的教师及园长均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幼儿园各个年龄班主班老师及园长专门设计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问卷1233份,回收率为98.6%。

(2)访谈法:对于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则采用了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幼儿园的个别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深度访谈;

(3)文献法: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从文献中获得相关信息。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回收的资料作如下总结分析:

1.指导亲子活动教师的专业性分析

通过有效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吉首市幼儿园指导亲自活动的教师都是由本班教师担任,其中只有12.5%的教师经过相关亲子教师培训,而真正持有亲子教师证的专业的亲子教师几乎没有。所以从幼儿园亲子教师的专业性以及亲子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分析,优秀的幼儿教师未必是一名优秀的亲子教师。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幼儿园管理者对于亲子活动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并没有做特别的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亲子教师专业性的重视力度不够。

2.家长的态度以及参与度分析

从调查结果以及现场观察记录分析,90%的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其中有父母亲自参与的占56%,其余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员带幼儿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家长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带领幼儿活动,而非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导致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从特殊的地域环境来看,吉首市处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父母大多外出,多数幼儿是留守儿童,幼儿对亲子教育的需求的不到满足。

3.个性化教育(民族、性别)分析

吉首市属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家族和苗族居多,针对不同的民族在亲子教育差异性上作了相关调查,据统计25%的幼儿园开展过相关民族特色的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民族特色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不同民族的特色。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应加强民族差异性指导,利用民族特色和优势开展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在性别差上,从幼儿园教师比例上看,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园中教师男女比例失调,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男教师。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对幼儿心理和个性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男教师的坚强、刚毅、粗犷以及富于开拓和创造的性格特征将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男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相应对策

1.加强对幼儿园亲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的幼儿教师和专业的亲子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是不尽一致的。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亲子教师,反之亦然。然而从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亲子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因此,幼儿园要实施专门化的亲子教育,就需要充分利用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这一有利条件,在现有幼儿教师中选拔培养亲子教师对象,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转型,以达到亲子教师专业化。

2.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从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对亲子教育观念认识还有很大的不足。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关于亲子教育重要性的讲座、家长交流会等,向家长传播亲子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育儿经验,让他们对亲子教育有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并积极对待。同时在具体的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分类指导,采取深入观察、个别访谈、调查、深人家庭等方式使指导更有效。也可适当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和时间的安排等,以发挥家长的优势。

在亲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在亲子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教师必须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形成良好的亲子氛围。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3.把握好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注重个性化教育

首先,亲子教育活动内容应适合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如果活动内容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水平,使得他们总是在成人的帮助或包办代替下才能完成任务,则他们获得的学习体验是失败感和挫折感,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其次,活动设计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全面具体。同时应考虑到家长参与的可行性,家长按活动的具体要求参与每一环节的活动,活动结束时请家长参与活动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以促进下次活动更好的开展。

其次,吉首市地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以土家族、苗族幼儿居多,活动开展前需要对幼儿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根据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将本民族的特点融入亲子活动当中。不仅充分尊重了幼儿个体差异,同时有效利用本土资源丰富了活动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最后,在亲子活动指导中应注意针对幼儿性别差异进行适当的指导。对于女孩子,在形成细心、耐心、文静性格的同时应注意让她们学会坚强、勇敢和独立。对男孩子则更要注重培养其勇敢、坚强、爽朗、独立、探索等性格,以便更好的防止男孩性格“女性化”。此外,幼儿园还需进一步平衡教师的性别比例,例如,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教师福利待遇或者与相关院校合作,引进更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师。

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亲子教育也在迅速的发展,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亲子教育专业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教师们的不断积极进取,从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细节做起,提高亲子教育专业化水平,实现幼儿园亲子教育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教育科学,2002(3)

[2]熊鸣婷,卢清.亲子教育精神之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3]赵晶.开展亲子教育 创建和谐家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5)

[4]李敏.关于幼儿园亲子教育师资问题的思考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亲子活动调研第5篇

关键词:幼儿;亲子阅读;现状;应用

1.引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和成长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其对幼儿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3-8岁是获得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有关,其中家长阅读态度、家长阅读行为、亲子阅读策略和频率与幼儿早期的阅读能力有显著相关(李晶晶,2010)。然而,在这个充满压力及信息化的时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双薪家庭,父母每天要面对的是充满压力和竞争的工作,同时还要抽出时间照顾幼儿。此外,电视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手机、电脑和ipad成为了日常用品,这对亲子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关于城市家庭早期亲子阅读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的总体开展现状处于一般水平,大、中、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幼儿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效果要优于小型城市幼儿家庭,其它类型城市之间无显著差异(陶翠萍,2013)。

国内有关亲子阅读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逐渐增多,许多研究对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亲子阅读的现状、影响因素、指导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以往关于亲子阅读的研究进行整理,目的是厘清目前我国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2.亲子阅读的定义和形式

亲子阅读,也叫亲子共读或亲子分享阅读,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的阅读活动。朱从梅和周兢(2006)将亲子阅读定义为母亲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个别化的阅读活动。伍新春和郭卉菁(2004)认为亲子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与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关于亲子阅读的形式,朱从梅和周兢(2006)依据母亲对幼儿的反应是否敏感,阅读中是否有提问和讨论等互动程度,将亲子阅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平行式的亲子阅读、偏离式的亲子阅读和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其中,平行式的亲子阅读是指阅读的过程中亲子之间基本不谈论或很少谈论书中的内容,即父母主要是朗读书中的故事而整个过程缺乏交流。偏离式亲子阅读主要包括无视或忽略书中的文字作用,误读画面的内容,过度注意细枝末节,随意或过度的无意联想,表面上是围绕书中故事进行交流,实际上已经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等情况。而合作式亲子阅读是指父母与孩子围绕书中的故事进行有效交流的阅读形式。

3.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通过整理已有的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言语能力。幼儿的言语发展本来就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习获得,而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与幼儿围绕图书进行互动,无疑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已有研究发现,亲子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有利于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和提高其口语表述能力(樊俊杰, 2014)。吴燕(2014)的研究同样显示,互动式分享阅读能够有效提高4-6岁幼儿的叙事能力。

(2)幼儿的阅读能力。亲子阅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张晓怡, 2008; 朱从梅 & 周兢, 2006;)。

(3)幼儿的心理健康。亲子阅读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由此可见,亲子阅读有利于增进亲子之间关系。有研究表明,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满足幼儿的依恋心理,这有助于幼儿发展出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郭静静,2012)。

4.亲子阅读在早期阅读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亲子阅读对于幼儿的影响是积极的,并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然而研究者发现,关于亲子阅读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的应用主要开展于家庭、幼儿园和儿童图书馆。其中朱红梅(2011)在研究中指出,幼儿园通过创建图书阅览室而指导亲子阅读活动的进行,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同时教导家长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创造亲子阅读经验的交流活动,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观念。此外,许多地方的少儿图书馆也开始不断重视亲子阅读的发展,为亲子阅读提供温馨的环境和相关的指导,并还开展丰富的亲子阅读活动,例如:亲子读书会、亲子讲座等(曹桂平, 2014; 石静, 2008; 赵玉芳, 2008)。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亲子阅读得到了很多家长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只是亲子阅读更多的应用于正常幼儿的早期发展,而较少针对于语言发展迟缓或其他幼儿。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说明。

5.目前我国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亲子阅读存在共同的问题。研究者经过归纳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1) 关于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大部分家长不能科学的认知亲子阅读的价值所在,认为亲子阅读仅仅提高幼儿的识字能力和获得知识,并且以家长为主导,并不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交流和情感互动(王颖, 2009; 单冬雪, 2014; 杨雯B, 2014)。王颖(2009)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主要在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对于亲子阅读在情感发展和言语发展的价值认识不够。

(2) 关于亲子阅读的指导策略。家长缺乏指导亲子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而较少围绕读物进行交流和分享(赵倩 & 徐婕, 2014)。单冬雪(2014)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通过亲子阅读实现对孩子进行说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引导孩子阅读与教导式阅读的差异。此外,王颖(2009)的调查发现,较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摸索和经验来指导幼儿阅读,其次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学习指导策略,再次是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而在亲子阅读的互动中,家长普遍能够注意讲述和提问的技巧,会使用生动的语调,模仿故事中的行为或寻找机会表演和鼓励孩子,但缺少创造性的延伸,例如进行角色扮演等。

(3)其它问题。较多关于亲子阅读现状的研究表示,亲子阅读的过程,其效果和频率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幼儿的兴趣和特质,父母的教育程度,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环境等(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陶翠萍, 2013)。

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更多的焦点是放在了家长的身上,主要还是认为家长在亲子阅读的认识和所采用的指导策略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其次是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及亲子阅读的环境氛围等。针对以上所述的几个问题,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包括建议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交流和分享,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更多的使用互动式阅读,此外,家长应该了解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开展亲子阅读(樊俊杰, 2004; 季燕, 2012; 章丽 & 陈丽莹, 2015)。

6.建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以上的整理,研究者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而较少针对亲子阅读开展相关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开展亲子阅读对幼儿的干预研究,尤其是那些在言语发展上存在问题的幼儿。此外,关于目前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指导策略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参照国外已有的项目,同时依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及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幼儿家长使用的指导手册,这样有助于家长科学、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亲子阅读。

参考文献:

[1]曹桂平. (2014). 试论公共图书馆亲子阅读服务. 图书馆杂志, 33(7), 47-52.

[2]樊俊杰. (2014). 0―3 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研究现状述评. 早期教育: 教科研版, (7), 89-92.

[3]郭静静. (2012). 浅谈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8(9), 58-59.

[4]季燕. (2012). 3~ 6 岁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调查.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1), 77-80.

[5]李晶晶. (2010). 5-6岁幼儿家庭读写环境与其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6]单冬雪. (2014). 亲子阅读活动中的家长角色研究.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7]石静. (2008). 少儿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8), 110-112.

[8]陶翠萍. (2013). 城市幼儿家庭亲子阅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硕士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9]王颖. (2009). 吉林市幼儿家庭亲子共读现状调查. 硕士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10]伍新春, 郭卉菁. (2004). 国外分享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导刊,2004,(01):56-59.

[11]吴燕. (2014). 互动式分享阅读对 4-6岁幼儿阅读兴趣, 叙事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

[12]杨雯B. (2014). 早期亲子阅读家长指导行为研究. 硕士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

[13]张晓怡. (2008). 不同亲子阅读策略对 3-6 岁儿童图画书阅读能力的影响. 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14]赵倩, & 徐婕. (2014). 亲子阅读与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研究. 学理论, 14, 025.

亲子活动调研第6篇

我园在市级课题《早期阅读园本教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研究》的课题,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园亲子阅读”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理论依据

1.幼儿语言发展特点表明

学龄前是儿童掌握语言的敏感期或关键期,这是因为迅速生长的大脑对语言有着极为敏锐的吸收与储存能力。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早期阅读是婴幼儿自然地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最好课堂。

2.幼儿情感发展特点表明

心理学家主张孩子在幼儿期间是不能离开亲情的关爱的,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精神要素,情感不是说教,是一种体验,现在有些年轻父母或忙于事业或怕麻烦,把孩子往老人那里一送,休息日去看一看,要知道学龄前儿童失去情感的满足,会使孩子变得性格焦虑。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死亡的教育,所以父母必须舍得花时间,陪孩子游戏、陪孩子读书,为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而亲子阅读活动不仅是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的一把钥匙,更是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开展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在亲子阅读中,需要再次强调培养孩子阅读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用读书识字充满童年的快乐时光,而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探索家园互动,有效地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内容、方法和策略,提高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与水平;整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一方面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积极培养幼儿与家庭的亲情,在亲子阅读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情感、健康心理和健康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三、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的实践

1.发放问卷调查表

在开展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向研究对象的家庭发放《家庭亲子阅读》问卷调查表,旨在了解研究对象的家庭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和理解。

2.召开家长座谈会

我们召开了《家园亲子阅读活动》讲座,主要让研究对象的家长明确了解有关开设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亲子阅读活动的目标、亲子阅读的几个原则、亲子阅读活动的环节、创设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的重要性,给家长提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计划和安排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制订家庭阅读计划(一个月读多少书、讲几个故事、识多少字等);创设阅读环境(建立家庭图书角、家庭阅读环境的布置、心理环境的创设);书库行动(每个月与孩子一起选购从思想上及图书构造上适合幼儿的读物);读书游戏时间(每天30分钟亲子读书游戏时间);写读书日记(读什么、收获、存在问题);每月1~2次生活阅读活动等等。

3.开展园内早期阅读开放观摩活动

开展这个活动旨在给家长提供早期阅读方法,引导家长怎样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在小班早期阅读活动《我们都爱跳》、大班早期阅读活动《飞呀飞》中,老师运用了头饰、口袋书、手指偶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使家长耳目一新,从中获得了阅读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4.开展家园互动活动

通过家园互动,更增加了亲子、师幼、家园之间的亲和关系,共同摸索出适合家园亲子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小班家园亲子阅读《小狮子抓痒》互动活动中,几个家庭共同扮演角色参与故事的表演,使孩子与父母、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幼儿园的情感牵连了一起,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博大的爱以及阅读的快乐;在小班家园亲子阅读《大熊山》活动中,分别由父母扮演大熊山和小老鼠,老师讲解引导,最后小老鼠爬上了大熊山上(父母的背上或腿上)睡着了。整个活动充满了亲情,让孩子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体验了亲子阅读的快乐;在大班家园亲子阅读《我的手形书》活动中,孩子和父母共同制作自己的手形书,并且进行绘制,再将手形书中绘制的内容和爸爸或妈妈一起共同商量编成儿歌或者故事说给其他的家庭和伙伴听,不仅让幼儿体验了亲子阅读的快乐,也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家园亲子阅读经验交流专题会上,家长们互相介绍了各自在家庭里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好经验好方法,以及提出了对幼儿园开展此项活动研究的支持和建议。如中班幼儿孙旭的母亲说:自从参加家园亲子阅读活动后,孩子的语言词汇丰富多了,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爱笑爱说了,普通话也进步了,喜欢动作模仿了等等;大班幼儿蔡远霖的母亲说:以前看书就知道教孩子片面的认识字,而参加这个活动后,学会了怎么提问设疑了,以前就喜欢买玩具,现在喜欢买书了等等。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还邀请了市教委幼教专家黄素华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答了家长在亲子阅读活动中的困惑和不解,反馈解答了“家庭亲子阅读问卷调查表”的误区,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什么是阅读,什么是早期阅读,什么是亲子阅读,以及阅读在幼儿期所产生的作用等等,给家长指点迷津,使课题研究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6.家访指导

我园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分别对研究对象的家庭进行一一家访指导,一方面了解幼儿家庭阅读的环境,提出我们合理化建议,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现场指导家长和孩子阅读,并向家长推荐发放了一些切合亲子互动需要的好书。同时,有的家长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如:中班方可的妈妈希望这样的指导能按月或按学期进行;大班蔡远霖的爸爸还建议是否能将家园亲子阅读活动搬到户外等等。

7.进行总结

最后,课题组成员及家长撰写《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的心得和体会,旨在总结我们此项活动的成效和得失。在此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家长们提供的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及课题组成员一路成长的反思和收获。

四、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的成效

1.有利于儿童的各方面的发展和需要

在《家园亲子阅读活动意见反馈表》及家长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在多人的场合中,表现落落大方、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爱看书,变得有耐心,性格也活泼了,各方面都进步了。如小班王亦弈的家长说:“真没想到我的孩子有这么大的进步!爱说、爱笑了,还讲道理了!”更有一位家长说:“原来我对孩子的教育一点耐心也没有,现在我向你们老师学到了不少的教育方法,让我和孩子都有了进步,也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了。”等等。

2.让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

从我园此课题研究对象的家庭来看,亲子阅读使他们一家人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了。因为家庭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庭里互相教导,互相学习,书是很好的媒介,借着看书、读书,全家人可以彼此分享,共同讨论,经过这样的过程,自然地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所以,一个人享受阅读的好处固然不少,但是亲子共读、家庭共读,绝对有更佳的效果。

3.促进了家园工作的配合,社会的融洽

家园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更进一步地促使家园工作的配合,使家长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老师的辛勤工作,放心于老师、放心于幼儿园,使孩子更亲近了老师,爱园如家。同时也拉进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亲和关系,为社会的融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了幼儿园的教科研水平及教师的业务素质

在研究活动中,课题组成员以及全体教师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对活动材料的分析设计、准备、组织实践中不断的进步成长,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教育观念有质的转变,使得幼儿园的教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几点体会

1.善用身体语言,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时,不要忽视身体语言的利用。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父母可以将书中的内容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演给孩子看,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能激发他的想象力。

2.睡前阅读是最佳时机,幼儿在睡前的浅睡眠最容易进行无意识的记忆,睡前的阅读时机一定要把握。

3.父母分工,共助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只有父母通力合作,做好分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特质的不同,母亲比较适合给孩子念亲子故事、儿歌、童话,父亲比较适合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4.书本知识的生活化。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认知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和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5.在爱的氛围中阅读,念一本书或哼唱一段童谣时,温柔的抚摩、轻声的言语和深情的眼神,不仅使孩子能感受到你深深的爱,更能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

6.进行亲子阅读前,父母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那就是亲子共读是快乐的,没有压力的。

六、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有待于改进的方向

1.家长喜欢花钱而不愿花时间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家长是支持鼓励孩子阅读的,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已经占据了家庭收入的一部分,但他们却缺乏在时间上的投入,往往更多的是把书买回来让孩子自己看,更有家长只是一味地买些碟片让幼儿自己观看。

2.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形式较单一

在家长的心得体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家庭亲子阅读形式很局限、很单一,仅仅就是看书、识字、讲故事,而缺乏灵活的户外阅读、生活中的随机阅读等等。

亲子活动调研第7篇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

一、父亲在位理论简介

近来,父亲在位(fatherpresence)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Krampe等人在有关父子关系的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子女的视角和体验出发,从家庭系统论的角度考查父子关系,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将父亲在位定义为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性。

心理父亲在位也表示父亲总在他人之前,总是触手可及,总是在场以及总是存在的[2,3]。Krampe等人建构了父亲在位理论的动力学模型。模型嵌套的层次分别是子女内心的父亲感知,子女和父亲的关系,其他人对子女父亲在位的影响,以及子女生活和成长的社会中关于父亲的文化和宗教信念。父亲在位理论模型表现了子女的内在心理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家庭结构,所有子女都可以拥有父亲在位。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发展。

二、父亲在位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

1.父亲在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

早期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是子女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核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父亲在位与子女人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父亲在位会影响子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王中会等人的研究证明,父亲的情感温暖能够促进子女人格的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特征,父亲的惩罚严厉会阻碍子女人格的外向性、严谨性和宜人性特征,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神经质特征有关。许思安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纳西族人群里,父亲过分干涉、否认、拒绝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是子女外向性人格的一个负性预测指标。钱铭怡等人的研究也发现父亲的严厉惩罚和过度保护养育模式与子女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有关系。Fabricius的研究表明,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会感到自己更有价值、更重要也更自信。Ryan的研究发现,父亲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张丽通过调查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有良好父亲教养方式(父亲的认同度、情感温暖、参与度)的大学生会较多地应用成熟型(求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和较少地应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来调节压力;不良的父亲教养方式(父亲的过度控制、消极情感),对大学生较多地应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

2.父亲在位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家庭中,由于父亲与子女交往上的独特性,子女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的认知收获不是完全相同的。父亲可为子女提供更为丰富广泛的知识,并能通过探索各种游戏活动,逐步培养子女动手操作的能力,丰富子女的想象力,发展思考和创新意识,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Shannon等认为,父亲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和教师同样重要,父亲的教育行为促进了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子女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马红彪等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以情感温暖、理解为主的父亲教养方式下,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好;以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为主的父亲教养方式下,子女学习成绩更差。父亲在位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上述研究并不否认母亲对子女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而是强调可以通过改善父亲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来促进子女的认知发展。

3.父亲在位对子女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模式的要求。在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有较大差别,而母亲对子女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差别不如父亲那样明显。父亲在位与子女性别角色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亲在位对子女性别角色发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性别角色的良好发展。张富洪等人的研究发现,豪爽、威严、豁达、自信、独立、远见、安全、勇敢等男性化的父性意象特征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学习至关重要,个体的性别取向不是先天所具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亲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男孩而言,父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展现父性意象。就女孩而言,父亲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女孩长大后的性别角色行为乃至婚姻关系也会受到早期父性意象的影响。没有建立良好父性意象的子女,在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男孩会表现为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豫,缺少阳刚之气,女性化趋向明显;女孩则会因为缺少父爱而缺乏安全感,容易陷入早恋。父亲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与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如果父亲软弱而母亲占据支配性地位,那么男孩的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阻碍,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或者有挑衅行为;而那些害羞自卑男孩的父亲通常对子女持专横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研究表明,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4岁前,则对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对男孩。父亲缺失会导致女孩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并可能增加女孩过早的和未成年怀孕的风险。

4.父亲在位对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父子激活关系理论认为,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父子的打闹游戏中,父亲通过展现给子女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以激活子女的情感,它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父亲在与子女的打闹游戏中通过不断地鼓励子女,可以使子女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更好的社会性发展。Ninio等认为,父亲更多地参与照顾儿童能够促使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Flouri等调查受同伴攻击的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时发现,父亲的参与度和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很高的相关,在遭受同伴攻击的儿童中最显著。Hwang等人的研究发现,与父亲有良好关系的子女具有更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少的行为,并拥有更多的亲密同伴。王芹对中职女生的研究显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女儿的同伴信任与沟通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女儿的同伴信任与沟通具有极显著的消极影响。Krampe对女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与父亲关系亲密的女大学生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开放和诚实。

亲子活动调研第8篇

关键词:小班家庭;亲子阅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51-03

阅读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中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赵琳所做的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良好的亲子阅读为个体后继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强有助于儿童思维的敏捷、缜密、深刻,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素质。亲子阅读活动还让儿童获得了与人沟通的一系列经验,比如情感态度经验、行为经验、认知经验、社会文化经验等。

我们幼教工作者应为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提供帮助,使之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加深亲子间的情感。

一、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借鉴季燕的《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的调查问卷,个别地方进行删减和调整,主要内容为幼儿的阅读现状、家长亲子阅读现状、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材料现状,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6份,结果如下。

(一)幼儿阅读的现状

幼儿对阅读本身是有兴趣的,但自我阅读的能力还不具备,在阅读中需要和喜欢成人的陪伴。

(二)家长亲子阅读的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都乐意陪同幼儿进行亲子阅读,家长肯定亲子阅读的作用,且认为对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阅读,和孩子阅读的方式主要是看、读、讲。大部分家长对亲子阅读的理解比较科学,也有家长对阅读的理解单一,所以拓宽家长的亲子阅读的视野,提升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由上表可见。

(三)亲子阅读的材料现状

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大部分家长经常按照幼儿的要求帮其买书,此外,就材料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您的孩子有多少本书?调查结果拥有图书最多的是100本以上,最少3本。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开展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缺乏好的幼儿读物,家中读物的种类不多;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多采取灌输式进行阅读活动。既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来自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的帮助,希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希望得到幼儿专家的科学指导。

二、组织小班幼儿家庭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设计了适合家长进行亲子阅读的系列活动

活动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专家讲座。活动目的:帮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概念、作用、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方法。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主讲:宁谊幼教研究中心的老师。讲座: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主要内容:指导家长们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喜爱阅读,怎样挑选适合孩子的图书,怎样开展亲子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老师通过大量图文与实例,向家长们剖析了早期阅读的意义和特点,并告诉家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小小读书人。

活动2:我们一起购好书——亲子活动:逛逛书店。活动目的:家长幼儿共同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通过共同看书、选书,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新街口新华书店。

活动3:我们一起来读书——亲子阅读教学活动:你好!活动目的:观摩教师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学会亲子阅读。活动地点:幼儿园。

活动4:每天阅读十分钟——每日一读活动。活动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地点:幼儿园、家。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由老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午饭前)进行阅读活动。在家里由爸爸或妈妈和幼儿在固定的时间里(如睡前)进行阅读活动。

活动5:强力亲友团的故事大王——故事大王比赛。活动目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地点: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活动流程:(1)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参赛的故事或儿歌。(2)父母和幼儿共同商量好助赛口号和标牌。(3)确定好评委,进行故事大王的评比活动。

(二)总结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首要的就是有趣味,让幼儿和家长愿意参加,整个过程要能给活动的双方都带来乐趣。如在故事大王比赛中,我们让每个参赛的幼儿家庭组成亲友团,准备好口号和宣传牌,当参赛幼儿上场后,自己的亲友团为自己呐喊口号,摇动宣传牌……幼儿在活动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父母在活动中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2.适切性原则:活动的组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切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选择亲子阅读的书籍时要考虑小班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的特点。应尽可能选择语言简单,字体偏大,插画丰富,贴近生活,故事性强,阅读舒适感强的图书等。

3.可选择性原则:幼儿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利用和发挥幼儿和家长现有的能力,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三)探索了亲子阅读活动中可运用的方法

1.观摩学习式:在组织幼儿和家长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中,我们通过专家的讲座让家长了解什么是亲子阅读,通过教师的亲子阅读教学活动,让家长学习如何进行亲子阅读,直观地观摩和学习深受家长的喜爱。

2.随机点拨式:我们通过“爸爸妈妈来读书PK赛”这样的活动,让爸爸妈妈现场读书,一方面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及时了解家长在阅读中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以点带面式:在班级的群体中,家长亲子阅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能力强的家长,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走在活动的前列。如在“家有书童”征文活动中,我们邀请能力强的家长先写,并在班级的亲子墙上进行展示,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以点带面地做好了这项工作。

4.分享交流式:交流和分享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亲子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在活动中提供大量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分享。如在好书漂流活动中,我们在好书漂流袋中,不仅提供了好书,还提供了另一本自制的书——《好书漂流记》,看完好书后,家长要在这本自制的书上留下自己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本书的好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江苏教育出版社.

亲子活动调研第9篇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应多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留守类型;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4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0580019),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肇庆学院学生学术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情绪反应进行监控、评估、调节,改变情绪反应的强度、持久度等特征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已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主要受到养育者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慧的启蒙者,是儿童情绪的引导者和情感表达的示范者。当父母的引领和示范“缺席”时,祖辈则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祖辈自身的情绪模式会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与调节造成影响,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和人际交往缺陷,且适应性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孩子的长辈、亲戚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不能与儿童一起生活,造成亲情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到家长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关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在消极情绪下,他们如何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国内目前鲜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相关依据和必要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留守类型问卷两部分。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有23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即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问卷主要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留守类型问卷包括儿童年龄、留守者及抚养者情况等。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有高要市禄步镇、云浮市郁南县、惠州市大岚镇、深圳市罗湖区、肇庆市端州区、广州市海珠区,参加调查的是3~6岁留守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共158人。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者的文化程度,为了确保他们对调查问卷的理解,研究者对抚养者进行个别调查,逐一阅读问卷题目,让抚养者做出回答,由研究者记录回答结果。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留守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次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中基本没有单独留守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运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的能力越高;在被动应付方面,3~4岁的被动应付的均值是15.36,5~6岁的均值是12.15,即年龄越大,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越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发泄与他们的年龄关系不大(见表2)。

(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来讲,女童选择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的机会高于男童,即女童的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优于男童;替代活动策略性别差异极其显著,女童在替代活动策略方面显著地优于男童;而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男童优于女童;男、女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发泄与他们的性别关系不大(见表3)。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与母亲留守的认知重建优于与父亲留守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认知重建最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是最强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最差。但是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均值得分最高,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被动应付和发泄均值得分最低(见表4)。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养育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得分高于养育者文化程度为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四、讨论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可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研究发现,3~6岁留守儿童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男女人数基本持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多由母亲陪伴,其数量占了调查总数的67%。与2012年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中,43.37%农村留守儿童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相比,广东省留守儿童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比例只有10%。这个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但他们也意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尽量选择父母单方外出,而且以母亲与儿童留守为主。本次调查中没有单独留守的儿童,这是由调查对象的年龄决定的,6岁前的儿童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身边一定要有成人的陪护。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则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能力越高。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替代活动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这可能与儿童自身能力有限,而替代活动是属于相对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因此,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好。

在性别方面,女童的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也优于男童,而男童在问题解决方面优于女童,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也与儿童的性格差异有关。

儿童选择哪种情绪调节策略与留守类型有显著的关系,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比其它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使用认知重建策略的能力更低,这对儿童日后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而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这样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暗示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养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留守儿童会更偏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养育者在面对困难时,总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也会影响到儿童。“办法总比困难多”,持这样积极态度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

五、相关教育建议

1.加强外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发达的通讯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长在工作之余一定要保证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儿童表达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靠得很近,父母是很关心自己的。外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频率和质量,能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安,维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位。

2.养育者及其他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态度。养育者和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人就是儿童的一面镜子,当留守儿童与养育者一起生活,或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时,他们也会模仿和学习成人的言行及情绪调节方式,并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和幼儿园老师应该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幼儿有良好的耐心,养育者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减轻生活的压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3.注重家园共育。幼儿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规律的生活会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引发不良情绪的情景,有利于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会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留守儿童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珍惜,留守儿童缺乏了父母的爱,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想法,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放下对他们的偏见。地方妇联、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生活。愿这个群体不再是孤独的守望者,他们身后的援手越多,他们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也会越多。

参考文献:

[1]Thompso,R.A.Emotion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A].In Fox,N.A.(Ed.).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s[C].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

[2]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Thompson,R.A.&Meyer,S.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family[A].In Gross,J.J.(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C].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249-268.

[4]刘云,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5]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6]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升梁山县韩岗镇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3).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8]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

[9]程黎,王寅梅,刘玉娟.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2).

[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陆芳.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